不即不离的成语故事


不即不离

拼音bù jí bù lí

基本解释即:靠近;离:疏远。既不亲近也不疏远。本是佛教用语;后用来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也用来表示差不离、不离谱(儿)。

出处《圆觉经》上卷:“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做梦。”


暂未找到成语不即不离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不即不离)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草偃风从
刻骨铭心 唐 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自命不凡 清 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娄县沈童者,年甫冠,习帖括,自命不凡,有太阿出匣遽化长虹之概。”
己溺己饥 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鬼头鬼脑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0卷:“巢氏有兄弟巢大郎,是一个鬼头鬼脑的人,奉承得姊夫姊姊好。”
生拉硬扯 曹禺《日出》第四幕:“福升生拉活扯地将黄省三向外拖。”
平心而论 元 刘壎《隐居通议 文章六》:“而佳者反弃去,殆不可晓。平心而论,则惟《天地长留集》所取为当。”
超然物外 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渊明正以脱略世故,超然物外为适,顾区区在位者,何足概其心哉?”
热气腾腾 明 吴承恩《西游记》:“那饭热气腾腾的。”
乐以忘忧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