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思想品德总结(精选3篇)
三年级思想品德总结 篇1
三年级下册《思想品德》课教学总结本学期,我继续承担三(4)班和三(5)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在学期初制定了教学计划,并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使学生各方面的品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我重点做了一下工作:
一、听从领导安排,上好视导课。课前精心设计教案,自制课件与教具,课堂上轻松愉悦的教学,学生学得很开心,也得到了领导的好评。把握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积极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我努力做好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其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深深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体现的道德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作为一名教师,我会把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有机渗透,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从小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使他们努力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年级思想品德总结 篇2
一、试题分析
20xx年八年级思想品德期末测试试卷,含六个大题,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20分)和非选择题(30分),共计50分,试题结构与分值与中考接轨。即享受权利、履行义务(8分);人格尊严、不可侵犯(6分);享受权利、不忘义务(8分);依法律维权、合理建议(8分)。试卷以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材为依据,注重了双基,体现了能力的考查。在命题方式、选材、立意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试题知识覆盖面宽,基本突出了考查教学中重点的理念。
试题难度适中,能有效地检查学生在本学期学习的效果。考查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其试题活而不乱,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分析能力、阅读材料的能力、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尤其重视考查了第1、2、3、6、8、9等课,目的是强化教学重点,突出本册教学主题。整套试题容量适中,难易适度,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突出了思想品德的学科特点。
二、试卷分析
本次期末考试我校共有120人参考,其中及格116人;优秀89人。最高分49分,最低分10分。从数字上看,成绩不够理想,成绩不拔尖,同时,不及格还有4人。这主要是因为今年教学时间短,新课教学结束后,有效复习时间不足一个月,加上我们每周只有两节课,学生基本上只是匆忙复习了一遍教材内容,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训练和专题复。因此,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及掌握还不够牢固,思路还不清晰,很多知识混淆不清,更不用说能力提高了。此外,还有少数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品质较差,答题不规范,格式不正确,卷面不整洁,书写不工整,甚至出现漏题空题或答案张冠李戴等现象。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今后严格要求,正确引导、逐步克服。
三、试卷亮点
1、加强思想品德学科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从实际上看,只有知识充实,知识运用和知识迁移才能灵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因此,本次期中考试试题突出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
2、关注现实,贴近学生实际。本次期中考试八年级思想品德试题所选用的材料大都是贴近学生实际的事例,其中有些事例就发生在学生的周围。试题立意新,视野宽,覆盖面广,难易适中,充分结合了时政热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考查了学生们学科素养和能力。有利于引导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进,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3、依托基础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能力。除时事外,其余各题都涉及教材基础知识,覆盖到重点章节。如:享受权利、履行义务(8分);人格尊严、不可侵犯(6分);享受权利、不忘义务(8分);依法律维权、合理建议(8分)。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了能力考查,即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知的能力。既考查了学生理解、概括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突出社会热点,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有较强的时代性。如:享受权利、不忘义务(8分);依法律维权、合理建议(8分)。试题考察了当前社会热点,同时也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体现了三贴近“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目标”。加大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力度。
四、答题情况分析
从对考生卷面答题的质量抽样分析情况看,考生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如下:
1、时政知识积累较好。如:享受权利、不忘义务(8分);依法律维权、合理建议(8分)取材于社会热点,学生答的相对较好,这足以说明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心,说明教师培养了学生关心时政新闻的习惯。
2、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够。选择题的第3题错误率较高,很多同学单凭个人感觉答题,忽视了对教材基础的理解,没有运用教材所学的知识,这样是得不到高分的。可见学生对知识掌握还不够扎实,缺乏运用有关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运用课本主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即学生不能根据材料从课本中提取出有效知识,也不会把课本知识和材料有机结台起来,要么只看到材料而忽视了课本知识,要么只单纯回答了课本知识而没有结合材料。这种现象在材料分析题里体现最为明显。
4、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较弱,不能多角度地分析、解决问题。最典型的就是第11、14题的最后一问,这些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思辨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可有些同学思考的过于拘泥,思路较狭窄,而导致失分。
5、学生审题不够认真细致,偏差失误较多。不能从设问和材料中提取出有效信息,导致答案偏离设问指向。材料第11题最后一问不仔细审题,领会不到题的内在意义,从而很粗糙的作答,很难答到点子上。
6、一些学生对书上的基本基本概念认识不清,对题目的理解能力不够,知识掌握不牢固,知识迁移能力不够,欠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理论是理论,运用不到材料中去。
7、回答问题角度单一,重复,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
8、学生对一些重点、热点时事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还比较欠缺。一些学生因为知识掌握不全面,运用能力和概括能力弱,不能对此材料进行正确分析,以至于答非所问或答题不全面。
9、答题不够规范,语言表达不明确,条理不清。例如,有很多学生答题条例不清晰,书写混乱。
10、基础知识不扎实,一些基本知识点不过关。特别是一些单项选择题,一些学生做错的主要原因是书本知识不扎实,教材不熟悉。
11、学生不能认真审题,拿到题目不思考就做,审题不清,结果答非所问。
五、教学建议
针对这次考试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我觉得教师今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强化基础知识训练。万变不离其宗,基础知识是根本,错的原因大多就是基础知识不牢固。一环扣一环,没有基础知识的支撑,材料分析题也就更难了。要以课标为纲,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稳扎稳打,适当综合,分层提高。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归类和疏理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实现知识的迁移、重组和整合。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考试命题方式是灵活的,但无论如何选材,落脚点还是教材知识。设问可能非常灵活,答案却可能非常简单,教材知识不熟悉,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即使审题准确,也难得高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抓基础知识入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关注时政热点,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成长感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时政热点、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生活问题,依据所学课本知识,进行深层次及多角度思考是很多有名的政治教师成功之所在,这也是政治教师必备的素质。在平时,应要求学生多收集整理一些与教学重点知识相关的资料,根据教材所学,指导学生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地坚持问题带考点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注重对学生应试技巧能力训练,加强答题规范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规范习惯。审题、解题、答题、表述、书写的规范和完整,既是考试的重要要求.也是提高考试成绩的重要途径。在讲练当中,对规范应长抓不懈,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量运用政治学科的专业用语,做到格式正确.语言规范,紧扣问题,条理清晰。
4、转变教学观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在教学中要大力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处理好两个转变: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变为“学习者为中心”,以“教会学生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既要重视改革“教法”,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和培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5、抓实、抓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对于书本上的重要知识点要分单元进行过关检查,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能力,注重答题训练。教师应注意答题的训练与点评,强化答题思路,答题方法,答案组织的训练与指导。
6、审题要准。首先,要看懂题目,其次,要找准材料与教材知识的结合,认真选择解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最后,按照题目要求确定解题步骤,组织答案要点,明确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总之,在今后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思想,才可能收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效果。
中 学 秦
20xx年6月28日
三年级思想品德总结 篇3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这之中的艺术是个省略号,如果能做到在适当的时机,在适当的学生群体中综合运用学科间的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那教与学就是美与美的相映,从另一角度上说,教与学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如何实施呢?下面是一些肤浅的看法:
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准确,不但要有新的教学理念,而且要有美的观念,做美的传播者。
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认同本课程的美感,因为美能使视野明亮,心情怡然,情感升华,思维活跃,才有在教学艺术上创新的可能。怎样才能拨响学生情感上“我想学,我要学”的弦音,需要从人的心理入手,激发他们的美感,让“美”照亮他们的心灵。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会审美,树立美的观念。
教学中要渗透美的内容,把握美的特性,并将这种特性变为教学艺术的特性(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坚持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坚持美的形象性,把形象与知识,感性与理性结合;坚持美的情感性,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导行;坚持美的愉悦性,创造出独特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艺术和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使教学生动活泼,兴味盎然,学生愿学乐学。
细心观察生活,学会创造美,充分利用相关学科的特点让结合之美熏陶学生的心灵。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如诗词,绘画,寓言,文学艺术形象等,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能给人智慧和美感,在教学中适当的挖掘利用,发挥其美的作用,可以使教学充满乐趣,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下面是一个小小的片段: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师生共同欣赏各自培育的苗苗,讲述培育的经过,体验生命萌动成长的过程。从培育的成功与失败方面引导他们感受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但生命更是美丽的,世界因生命而变得活力、精彩。接着让学生展示或说说美丽的生命,并要求他们互相微笑彼此面对,欣赏人的真、善、美。在此基础上向他们展示剪纸拼图(鲜艳的花朵,花蕊由立体的草状‘生命’两字组成)不须多说,但他们可以感受生命如花。请一位学生朗诵(伴音乐),一段夏雨后的夜晚,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听,从听觉上感受生命的活力,有生命,世界才不会沉寂。接着展示自然灾害片段,让学生在声形色中感受生命受伤害的沉重,指出生命的保护神主要是人类。最后以青铁开通的绿色通道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画面展现在他们面前,当疾奔的藏羚羊伴随着高亢的音乐通过桥洞的那一瞬,学生对生命的感受得到理性的升华,生命是什么?是一副极品的画,是一首高亢的歌,一切皆以美的潜移默化。
谁说思想品德不美?太严肃?关键是思维方式、理解角度的差异罢了。我看,它就很美,魅力无穷的美,很有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