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演讲稿辩论演讲稿最新武大兰天风谈攻辩

最新武大兰天风谈攻辩


武大兰天风谈攻辩

  1、攻辩

  关键词:攻辩

  有句形容辩论的话,叫作“智慧的碰撞,言辞的交锋”,其实这句话还是比较偏向于辩的部分,因为坐而论道用不着这么激烈的方式。前面两篇讲的都是陈词环节,论的部分可能占主导地位,这也是由环节的规则所限定的,而当我们把某些环节设置成由辩的部分占主导地位时,这样的环节我称之为交锋环节或者近战环节。抽象而言,就是在某个环节之中,由双方辩手交替进行发言,主要凭借事例、类比和短平快的逻辑攻势,展开证明本方的观点,或者攻打对方的理论薄弱处。

  如果场上的辩手都可以说话,这个环节就叫自由辩论交锋环节,如果是指定其中几个辩手发言,这就是自由辩论之前的交锋环节。在自由辩论之前的交锋环节中,如果在发言中限定问答方,这个环节就叫作攻辩;如果对双方发言的辩手不做问答的限定,这个环节就叫作对辩。在攻辩或者对辩结束之后,也就是在自由辩论之前,可能会设置短暂的陈词环节,对之前的交锋状况进行小结。

  在目前已有的赛制当中,攻辩和对辩往往不会同时选用,而攻辩的选用概率又比对辩大出许多。这是因为在对辩中由于不限制问答方,所以双方很可能会各自为阵,就算是靠自身的素质去临场反应交战,也不太容易能够擦出火花来,而且每轮发言都可能要既答又问,这对使得整体时间和每轮时间的设置会变得很难。相比之下,攻辩规定出提问方和回答方,整个环节因此而显得清晰,双方在确定的任务之下,更容易制定战略路线,就有更大的可能性去提升比赛的观赏性。

  从国辩和全辩的发展历程来看,对辩仅在99年国辩中出场过,而攻辩在99年国辩中出现之后,已经成为比赛环节的标准配置。目前大家比较推崇的赛制,就包括立论、反驳、攻辩、自由辩论和总结陈词这五个基本元素,而攻辩作为交锋环节的开始,全部战场发动的起跑线,其意义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完全可以用“兵家必争之地”来形容。大赛中比较经典的攻辩,有武汉大学在xx年全辩决赛中,以无穷的数据将电子科技大学淹没,以及xx年国辩决赛中双方纠缠不清的喉糖问题。

  而在金秋之中,除去xx年之外,攻辩环节从来就没有缺席过。好的攻辩思路和攻辩手在武大可谓是层出不穷,通过无数次的较量和尝试,攻辩的攻防理念已经渐渐到达颠峰,问题设计和操作手法也基本上被开发殆尽,以至于大家都开始有点重问题操作而轻题材发掘的趋向。xx年金秋半决赛上,计科的攻辩题材选取可谓是登峰造极,以举证义务倒置这个法律问题,将法院直接逼入绝境,却没料到刘智连的防御技巧和装无辜的演技更加超凡脱俗,把王炤的时间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耗光。这大概也意味着,辩论赛需要有新的环节元素加入,因为操作毕竟是以对辩论原理的思考为前提的,新的环节必须要以理念来打开空间,不然也就没有什么操作余地可言。目前武大的操作之风日盛,说不定也就是因为赛制环节陈旧,在理论上的创新空间几乎没有,才使得大家终究只能以操作来见真章。

  攻辩的时间设置要遵循特定的规律,提问方和回答方的每次发言时间上限比为1:2,总时间为提问方和回答方的每次发言时间上限加和的四倍。后者其实很好理解,这就规定提问方应该最多以四个问题来完成自己的目的,似乎也有点起承转合四步的意思,往往就是首先抛出问题,然后追问对方,随后逼迫对方进入死角,最后小结说明问题的意义所在。但是前者这个1:2,我就不太明白原因何在,可能是因为在99年国辩的时候是1:3,结果回答方在半分钟之内可以把提问方给彻底玩死,说明这个比例不太合适,而1:1又形同于对辩,于是乎大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搞出个1:2的比例出来。

  很凑巧的是,现在还参与辩论事务的辩论界前辈,特别是信管和法院这两个对操作发展影响最大的队伍之中,包括易仁涛师兄、刘翔师兄、杨帆师兄等等,基本上都是作战型辩手出身,而且他们的合作关系也很融洽,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攻辩理念和操作手法,很多都是当年他们开发出来的。最成熟的攻辩套路,就是通过数据来砸死人,比如说靠政府靠人民之类的题目,以数据说明政府的工作效能难以满足当前的形势需求,或者以数据证明问题主要出在民众这边。至于别的操作平台,事例比类比好,类比又比逻辑好,然而话又说回来,数据也是以事情本身为依托,事情的背后必然又隐藏有规律,规律往往能够转换成逻辑,所以用什么操作平台并不是最关键的,选取的平台本身和操作水平才是决定性因素。同样的辩题和立场,大家基本上都是在网上去找资料,但是有的队伍就是能找到更震撼的事例和数据,并且还不显得很生僻很冷门,这样的选材自然就有杀伤力。有的队伍找出来的东西是个人都知道,不但没有现场煽动力,对方也很容易防守,这样就没什么搞头可言。

5页,当前第1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