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学教案高二数学教案函数的图像(通用12篇)

函数的图像(通用12篇)


函数的图像(通用12篇)

函数的图像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道函数图象的意义;

  (二)能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会列表、描点、连线;

  (三)能从图像上由自变量的值求出对应的函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会对简单的函数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函数图象.

  难点:对已知图象能读图、识图,从图象解释函数变化关系.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

  1.什么叫函数?

  2.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

  3.在坐标平面内,什么叫点的横坐标?什么叫点的纵坐标?

  4.如果点A的横坐标为3,纵坐标为5,请用记号表示点A(答:A(3,5)).

  5.请在坐标平面内画出A点.

  6.如果已知一个点的坐标,可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几个点?反过来,如果坐标平面内的一个点确定,这个点的坐标有几个?这样的点和坐标的对应关系,叫做什么对应?(答:叫做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数对一一对应)

  (二)新课

  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知道,函数关系可以用解析式表示.像y=2x+1就表示以x为自变量时,y是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对应关系,我们还可以用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图象的方法表示.

  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列表.(写出自变量x与函数值的对应表)先确定x的若干个值,然后填入相应的y值.

  (这种用表格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第二步:描点,对于表中的每一组对应值,以x值作为点的横坐标,以对应的y值作为点的纵坐标,便可画出一个点.也就是由表中给出的有序实数时,在直角坐标中描出相应的点.

  第三步: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相邻两点用线段连结起来,得到的图形就是函数式y=2x+1图象.

  例1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式的图像:

  (1) y=-3x; (2)y=-3x+2; (3) y=-3x-3.

  分析:按照列表、描点、连线三步操作.

  解:

  它们的图象分别是图13-25中的(1),(2),(3).

  例2 某化我厂1月到12日生产某种产品的统计资料如下:

  (1) 在直角坐标系中以月份数作为点的横坐标,以该月的产值作为点的纵坐标画出对应的点.把12个点画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

  (2) 按照月份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每两个点用线段连接起来.

  (3) 解读图像:从图说出几月到几月产量是上升的、下降的或不升不降的.

  (4) 如果从3月到6月的产量是持逐平稳增长的,请在图上查询4月15日的产量大约是多少吨?

  解:(1),(2)见图13-26.

  (3) 产量上升:1月到2月;3月,4月,5月,6月逐月上升;10月,11月,12月逐月上升.产量下降:8月到9月,9月到10月.产量不升不降:2月到3月;6月到7月,7月到8月.

  (4)过x轴上的4.5处作y轴的平行线,与图象交于点A,则点A的纵坐标约4.5,所以4月15日的产量约为4.5吨.

  (三)课堂练习

  已知函数式y=-2x.用列表(x取-2,-1,0,1,2),描点,连线的程序,画出它的图象.

  (四)小结

  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了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有三种:

  1.解析式法——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关系.

  2.列表法——通过列表给出函数y与自变量x的对应关系.

  3.图象法——把自变量x作为点的横坐标,对应的函数值y作为点的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描出对应的点.所有这些点的集合,叫做这个.用图象来表示函数y与自变量x对应关系.

  这三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各有优缺点.

  1.用解析法表示函数关系

  优点:简间明了.能从解析式清楚看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全部相依关系,并且适合于进行理论分析和推导计算.

  缺点:在求对应值时,有进要做较复杂的计算.

  2.用列表法表示函数关系

  优点:对于表中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可以不通过计算,直接把函数值找到,查询时很方便.

  缺点:表中不能把所有的自变量与函数对应值全部列出,而且从表中看不出变量间的对应规律.

  3.用图象法表示函数关系

  优点:形象直观.可以形象地反映出函数关系变化的趋势和某些性质,把抽象的函数概念形象化.

  缺点:从自变量的值常常难以找到对应的函数的准确值.

  函数的三种基本表示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因此,要根据不同问题与需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数学或其他科学研究与应用上,有时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由已知的函数解析式,列出自变量与对应的函数值的表格,再画出它的图像.

  (五)作业 

  1.在图13-27中,不能表示函数关系的图形有( ).

  (A) (a),(b),(c) (B)(b),(c),(d) (C) (b),(c)(e) (D)(b),(d),(e)

  2.函数 的图象是图13-28中的( ).

  3.矩形的周长是12cm,设矩形的宽为x(cm),面积为y(cm2).

  (1) 以x为自变量,y为x的函数,写出函数关系式,并在关系式后面注明x的取值范围;

  (2) 列表、描点、连线画出此函数的图象.

  4.(1) 画出函数y=- x+2的图象(在-4与4之间,每隔1取一个x值,列表;并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画图);

  (2) 判断下列各有序实数地是不是函数.y=- x+2的自变量x与函数y的一对对应值,如果是,检验一下具有相庆坐标的点是否在你所画的函数图像上:

  5.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 y=4x-1; (2)y=4x+1.

  6.图13-29是北京春季某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在这一天:

  (1)8时,12时,20时的气温各是多少;

  (2)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各是多少;

  (3)什么时间气温高,什么时间气温最低.

  7.画出函数y=x2的图象(先填下表,再描点,然后用平滑曲线顺次连结各点);

  8.画出函数 的图象(先填下表,再描点,然后用平滑曲线顺序连结各点):

  作业 的答案或提示

  1.选(C).因为对应于x的一个值的y值不是唯一的.

  2.选(D).当x<0时,|x|=-x,所以 ,当x>0时,|x|=x,所以

  3.

  (1) y=x(6-x)其中0<x<6,(图13-30).

  (2)

  4.

  5.

  见图13-32.

  6.(1) 8时约5℃,12时约11℃,20时约10℃.

  (2) 最高气温为12℃,最低气温为2℃.

  (2) (2) 14时气温最高,4时气温最低.

  7.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点的坐标(有序实数对)与坐标平面内的点一一对应;不同的坐标与不同的点一一对应;函数关系与动点轨迹一一对应.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形象直观的图形联系起来,通过解读图象,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这种“数形结合”,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2.本课的目标是使学生会画函图象,并会解读图象,即会从图象了解到抽象的数量关系.为此,先在复习旧课时,着重提问会标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接着在新课开始时介绍了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

  3.教学设计中的例3,即训练学生从已有数据画图象,又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解读图象、在图象上估计某日产量的能力.对函数图象功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小结中,介绍了函数关系的三种不示方法,并说明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有利于对函数概念的透彻理解.

  5.作业 中的第1~3题,对训练函数概念及函数图象很有帮助.

  第1题,目的要说明,对于x的一个值,必须是唯一的值与之对应.而(b),(c),(e)都是对于x一个值,y有不止一个值与之对应,所以y不是x的函数.本题还训练解读形的能力.

  第2题,训练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去掉绝对值符号对,必须分x≥0与x<0讨论.

  第3题,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函数解析式,并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图象的能力.

  这些都是学习函数问题时应具备的基本功.

函数的图像 篇2

  一、引入新课

  师: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分别有多少条对角线?你是怎样考虑的?

  [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生: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分别有两条对角线,五条对角线和九条对角线,以六边形为例,每个顶点可引3条对角线,六个顶点可引18条对角线,但因每条对角线都计算了两次,所以六边形实际有9条对角线.

  师:n边形(n≥4)有多少条对角线?为什么?

  [由特例到一般问题的提出,符合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生:n边形有 条对角线,因为每个顶点可引n-3条对角线,所以n个顶点可引n(n-3)条,但每条对角线都计算了两次,故n边形实际有 条对角线.

  师:这一公式适合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吗?

  [由一般再回到特殊,特例的正确性提高了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增强了猜想的信心.]

  详细请下载阅读《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课堂实录.doc

函数的图像 篇3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函数y=ax2(a>0)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认识、理解和掌握其性质.

  2.体会数形结合的转化,能用y=ax2(a>0)的图象和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a>0)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的经验,培养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

  通过动手画图,同学之间交流讨论,达到对二次函数y=ax2(a>0)图象和性质的真正理解,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1.会画y=ax2(a>0)的图象.

  2.理解,掌握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二次函数图象及性质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会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一次函数的图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特征是什么?二次函数图象是什么形状呢?

  问题2 如何用描点法画一个函数图象呢?

  【教学说明】 ①略;②列表、描点、连线.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画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

  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教学说明】①要求同学们人人动手,按“列表、描点、连线”的步骤画图y=x2的图象,同学们画好后相互交流、展示,表扬画得比较规范的同学.

  ②从列表和描点中,体会图象关于y轴对称的特征.

  ③强调画抛物线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用直线连结,而非光滑的曲线连结,不符合函数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如图(1)就是y=x2的图象的错误画法.

  误区二:并非对称点,存在漏点现象,导致抛物线变形.

  如图(2)就是漏掉点(0,0)的y=x2的图象的错误画法.

  误区三:忽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抛物线要求用平滑曲线连点的同时,还需要向两旁无限延伸,而并非到某些点停止.

函数的图像 篇4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函数y=ax2(a<0)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认识、理解和掌握其性质.

  2.体会数形结合的转化,能用y=ax2(a<0)的图象与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a<0)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的经验,培养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

  通过动手画图,同学之间交流讨论,达到对二次函数y=ax2(a≠0)图象和性质的真正理解,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①会画y=ax2(a<0)的图象;②理解、掌握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及其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会.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函数y=ax2(a<0)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认识、理解和掌握其性质.

  2.体会数形结合的转化,能用y=ax2(a<0)的图象与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a<0)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的经验,培养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

  通过动手画图,同学之间交流讨论,达到对二次函数y=ax2(a≠0)图象和性质的真正理解,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①会画y=ax2(a<0)的图象;②理解、掌握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及其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会.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函数y=ax2(a<0)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认识、理解和掌握其性质.

  2.体会数形结合的转化,能用y=ax2(a<0)的图象与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a<0)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的经验,培养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

  通过动手画图,同学之间交流讨论,达到对二次函数y=ax2(a≠0)图象和性质的真正理解,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①会画y=ax2(a<0)的图象;②理解、掌握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及其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会.

函数的图像 篇5

  4.8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一课时)

  (一)教学具准备

  直尺、圆规、投影仪.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正、余弦函数图像的四种常见方法.

  2.掌握五点作图法,并会用此方法作出 上的正弦曲线、余弦曲线.

  3.会作正弦曲线的图像并由此获得余弦曲线图像.

  (三)教学过程 (可用课件辅助教学)

  1.设置情境

  引进弧度制以后, 就可以看做是定义域为 的实变量函数.作为函数,我们首先要关注其图像特征.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作正、余弦函数图像的方法.

  2.探索研究

  (1)复习正弦线、余弦线的概念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三角函数线的概念及作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正弦线?什么叫余弦线?(师画图1)

  设任意角 的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 ,过点作 轴的垂线,垂足为 ,则有向线段 叫做角 的正弦线,有向线段 叫做角 的余弦线.

  (2)在直角坐标系中如何作点

  由单位圆中的正弦线知识,我们只要已知一个角 的大小,就能用几何方法作出对应的正弦值 的大小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用几何方法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点 ?

  教师引导学生用图2的方法画出点 .

  我们能否借助上面作点 的方法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正弦函数 , 的图像呢?

  ①用几何方法作 , 的图像

  我们知道,作函数的图像的步骤是:列表、描点、连结;如果我们用列表法得出各点的坐标,就会因各点的纵坐标都是查三角函数表得到的数值不够精确,使得描点后画出的图像误差也大,为克服这一不足,我们用前面作点 的几何方法来描点,从而使图像的精确度有了提高.

  (边画图边讲解),我们先作 在 上的图像,具体分为如下五个步骤:

  a.作直角坐标系,并在直角坐标系中 轴左侧画单位圆.

  b.把单位圆分成12等份(等份越多,画出的图像越精确).过单位圆上的各分点作 轴的垂线,可以得到对应于0, , , ,…, 角的正弦线.

  c.找横坐标:把 轴上从0到 ( )这一段分成12等分.

  d.找纵坐标:将正弦线对应平移,即可指出相应12个点.

  e.连线:用平滑的曲线将12个点依次从左到右连接起来,即得 , 的图像.

  ②作正弦曲线 , 的图像.

  图为终边相同的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所以函数 , , 且 的图像与函数 , 的图像的形状完全一样,只是位置不同,于是我们只要将函数 , 的图像向左、右平移(每次 个单位长度),就可以得到正弦函数数 , 的图像,如图1.

  正弦函数 , 的图像叫做正弦曲线.

  ③五点法作 , 的简图

  师:在作正弦函数 , 的图像时,我们描述了12个点,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函数 , 与 轴的交点及最高点和最低点这五个点,你能依次它们的坐标吗?

  生:(0,0), , , ,

  师:事实上,只要指出这五个点, , 的图像的形状就基本确定了,以后我们常先找出这五个关键点,然后用光滑的曲线将它们连结起来,就得到函数的简图,这种作图的方法称为“五点法”作图.

  ④用变换法作余弦函数 , 的图像

  因为 ,所以 , 与 是同一个函数,即余弦函数的图像可以通过正弦曲线向左平移 个长度单位角得到,余弦函数的图像叫做余弦曲线,如图2,师:请同学们说出在函数 , 的图像上,起关键作用的五个点的坐标.

  生:(0,1), , , ,

  3.例题分析

  【例1】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

  (1) , ;

  (2) , .

  解:(1)按五个关键点列表

  0

  0

  1

  0

  -1

  0

  1

  2

  1

  0

  1

  利用五点法作出简图3

  师:请说出函数 与 的图像之间有何联系?

  生:函数 , 的图像可由 , 的图像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

  (2)按五个关键点列表

  0

  1

  0

  -1

  0

  1

  -1

  0

  1

  0

  -1

  利用五点法作出简图4

  师: , 与 , 的图像有何联系?

  生:它们的图像关于 轴对称.

  练习:

  (1)说出 , 的单调区间;

  (2)说出 , 的奇偶性.

  参考答案:(1)由 , 图像知、 , 为其单调递增区间, 为其单调递减区间

  (2)由 , 图像知 是偶函数.

  4.总结提炼

  (1)本课介绍了四种作 , 图像的方法,其中五点作图法最常用,要牢记五个关键点的选取特点.

  (2)用平移诱变法,由 这不是新问题,在函数一章学习平移作图时,就使用过,请同学们作比较.应该说明的是由 平移量是不惟一的,方向也可左可右.

  5.演练反馈,(投影)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用五点法分别作出下列函数的图像

  ① , ② ,

  (2)观察正弦曲线和余弦曲线,写出满足下列条件的 的区间.

  ① , ② , ③ , ④

  (3)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

  ① ,   ② ,   ③ ,

  参考答案:

  (1)

  (2)① , ,   ② 、 ,

  ③    ④

  (3)

  (五)板书设计 

  课题

  1.正、余弦函数线

  2.作点

  3.作 , 的图像

  4.五点法作正弦函数图像

  5.变换法作 的图像

  6.五点法作余弦函数图像

  7.例题

  (1)

  (2)

  演练反馈

  总结提炼

  返回

函数的图像 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描点法画函数图像的过程;

  2、学会观察、归纳、概括函数图像的特征;

  3、掌握 型二次函数图像的特征;

  4、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学会合情推理。

  教学重点:

  型二次函数图像的描绘和图像特征的归纳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自变量的值和相应的函数值来画函数图像,该过程较为复杂。

  教学设计:

  一、回顾知识

  前面我们在学习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时时如何进一步研究这些函数的? 先(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像,再结合图像研究性质。)

  引入:我们仿照前面研究函数的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先从最特殊的形式即 入手。因此本节课要讨论二次函数 ( )的图像。

  板书课题:二次函数 ( )图像

  二、探索图像

  1、  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 和 图像

  (1)       列表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思考一下问题:

  ①无论x取何值,对于 来说,y的值有什么特征?对于 来说,又有什么特征?

  ②当x取 等互为相反数时,对应的y的值有什么特征?

  (2)       描点(边描点,边总结点的位置特征,与上表中观察的结果联系起来).

  (3)       连线,用平滑曲线按照x由小到大的顺序连接起来,从而分别得到 和 的图像。

  2、  练习: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  和 的图像。

  学生画图像,教师巡视并辅导学困生。(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讲评)

  3、二次函数 ( )的图像

  由上面的四个函数图像概括出:

  (1)       二次函数的 图像形如物体抛射时所经过的路线,我们把它叫做抛物线,

  (2)       这条抛物线关于y轴对称,y轴就是抛物线的对称轴。

  (3)       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注意:顶点不是与y轴的交点。

  (4)       当 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低点,图像在x轴的上方(除顶点外);当 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高点图像在x轴的  下方(除顶点外)。

  (最好是用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

  三、课堂练习

  观察二次函数 和 的图像

  (1) 填空:

  抛物线

  顶点坐标

  对称轴

  位  置

  开口方向

  (2)在同一坐标系内,抛物线 和抛物线 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如果在同一个坐标系内画二次函数 和 的图像怎样画更简便?

  (抛物线 与抛物线 关于x轴对称,只要画出 与 中的一条抛物线,另一条可利用关于x轴对称来画)

  四、例题讲解

  例题:已知二次函数 ( )的图像经过点(-2,-3)。

  (1)       求a 的值,并写出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       说出这个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开口方向和图像的位置。

  练习:(1)课本第31页课内练习第2题。

  (2) 已知抛物线y=ax2经过点a(-2,-8)。

  (1)求此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

  (2)判断点b(-1,- 4)是否在此抛物线上。

  (3)求出此抛物线上纵坐标为-6的点的坐标。

  五、谈收获

  1.二次函数y=ax2(a≠0)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2.图象关于y轴对称,顶点是坐标原点

  3.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低点;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

  六、作业:见作业本。

函数的图像 篇7

  4.8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二课时)

  (一)教学具准备

  直尺,投影仪.

  (二)教学目标 

  1.掌握 , 的定义域、值域、最值、单调区间.

  2.会求含有 、 的三角式的定义域.

  (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研究函数就是要讨论一些性质, , 是函数,我们当然也要探讨它的一些属性.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最基本的两条性质.

  2.探索研究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研究一个函数常要研究它的哪些性质?

  生: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等.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来探索 , 两条最基本的性质——定义域、值域.(板书课题正、余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师:请同学看投影,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正弦、余弦曲线的图像.

  师:请同学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

  (2)正弦、余弦函数的值域是什么?

  (3)他们最值情况如何?

  (4)他们的正负值区间如何分?

  (5) 的解集如何?

  师生一起归纳得出:

  (1)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域都是 .

  (2)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值域都是 即 , ,称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有界性.

  (3)取最大值、最小值情况:

  正弦函数 ,当 时,( )函数值 取最大值1,当 时,( )函数值 取最小值-1.

  余弦函数 ,当 ,( )时,函数值 取最大值1,当 ,( )时,函数值 取最小值-1.

  (4)正负值区间:

  ( )

  (5)零点: ( )

  ( )

  3.例题分析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1) ; (2) ; (3) .

  解:(1) ,

  (2)由 ( )

  又∵ ,∴

  ∴定义域为 ( ),值域为 .

  (3)由 ( ),又由

  ∴

  ∴定义域为 ( ),值域为 .

  指出:求值域应注意用到 或 有界性的条件.

  【例2】求下列函数的最大值,并求出最大值时 的集合:

  (1) , ; (2) , ;

  (3) (4) .

  解:(1)当 ,即 ( )时, 取得最大值

  ∴函数的最大值为2,取最大值时 的集合为 .

  (2)当 时,即 ( )时, 取得最大值 .

  ∴函数的最大值为1,取最大值时 的集合为 .

  (3)若 , ,此时函数为常数函数.

  若 时, ∴ 时,即 ( )时,函数取最大值 ,

  ∴ 时函数的最大值为 ,取最大值时 的集合为 .

  (4)若 ,则当 时,函数取得最大值 .

  若 ,则 ,此时函数为常数函数.

  若 ,当 时,函数取得最大值 .

  ∴当 时,函数取得最大值 ,取得最大值时 的集合为 ;当 时,函数取得最大值 ,取得最大值时 的集合为 ,当 时,函数无最大值.

  指出:对于含参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要对 或 的系数进行讨论.

  思考:此例若改为求最小值,结果如何?

  【例3】要使下列各式有意义应满足什么条件?

  (1) ; (2) .

  解:(1)由 ,

  ∴当 时,式子有意义.

  (2)由 ,即

  ∴当 时,式子有意义.

  4.演练反馈(投影)

  (1)函数 , 的简图是(      )

  (2)函数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

  A.2,-2       B.4,0        C.2,0         D.4,-4

  (3)函数 的最小值是(     )

  A.          B.-2          C.           D.

  (4)如果 与 同时有意义,则 的取值范围应为(     )

  A.       B.       C.       D. 或

  (5) 与 都是增函数的区间是(      )

  A. ,                B. ,

  C. ,           D. ,

  (6)函数 的定义域________,值域________, 时 的集合为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A  4.C  5.D 

  6. ; ;

  5.总结提炼

  (1) , 的定义域均为 .

  (2) 、 的值域都是

  (3)有界性:  

  (4)最大值或最小值都存在,且取得极值的 集合为无限集.

  (5)正负敬意及零点,从图上一目了然.

  (6)单调区间也可以从图上看出.

  (五)板书设计 

  1.定义域

  2.值域

  3.最值

  4.正负区间

  5.零点

  例1

  例2

  例3

  课堂练习

  课后思考题:求函数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及取最值时的 集合

  提示:

函数的图像 篇8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

  2.会用配方法求抛物线y=ax2+bx+c的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对称轴、y随x的增减性.

  3.能通过配方求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最大或最小值;能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体会建立二次函数y=ax2+bx+c(a≠0)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的必要性.

  2.在学习y=ax2+bx+c(a≠0)的性质的过程中,渗透转化(化归)的思想.

  【情感态度】

  进一步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①用配方法求y=ax2+bx+c的顶点坐标;②会用描点法画y=ax2+bx+c的图象并能说出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利用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解决一些问题,能通过对称性画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问题.

  1.把二次函数y=-2x2+6x-1化成y=a(x-h)2+k的形式.

  2.写出二次函数y=-2x2+6x-1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

  3.画y=-2x2+6x-1的图象.

  4.抛物线y=-2x2如何平移得到y=-2x2+6x-1的图象.

  5.二次函数y=-2x2+6x-1的y随x的增减性如何?

  【教学说明】上述问题教师应放手引导学生逐一完成,从而领会y=ax2+bx+c与y=a(x-h)2+k的转化过程.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如何画y=ax2+bx+c图象,你可以归纳为哪几步?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一般分为三步:

  1.先用配方法求出y=ax2+bx+c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对称轴右边的部分图象.

  3.利用对称点,画出对称轴左边的部分图象.

  探究2  二次函数y=ax2+bx+c图象的性质有哪些?你能试着归纳吗?

函数的图像 篇9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下面是关于初中数学说课稿《一次函数的图像》,欢迎大家借鉴!

  初中数学说课稿《一次函数的图像》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 8年级(下)第18章第3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函数是数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揭示了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之间相互依存和变化的实质,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第18章,既是学生函数的入门,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作为本节内容,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变量与函数》、《函数的图像》的基础上,对函数意义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概念、图像的理解;难点确定为:k、b的取值与一次函数图像位置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或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变量与函数》、《函数的图像》,对函数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函数图像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熟练地作出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 k与b的取值对直线位置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次函数的作图过程,探索某些一次函数图象的异同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用类比的思想研究一次函数,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

  四.教学方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知道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五.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

  前面我们学习了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根据画图象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y=-1/2x ;(2)y=-1/2x+2; (3) y=3x;  (4) y=3x+2。

  教学说明:

  第一步、对于函数(1)应结合以前函数图像的作法详细讲解。特别注意学生在列表取值,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正方向、单位长度,描点的正确性等学生作图的易错点。

  第二步、学生自主完成函数(2)的图像。

  第三步、同学们观察并互相讨论,并回答:你所画出的图象是什么形状?

  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通常又称为直线y=kx+b(k≠0).又因为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所以今后画一次函数图象时只要取两点,过两点画一条直线就可以了。

  第四步、学生用两点法作出函数(3)(4)的图像。

  观察上面四个函数的图象,发现它们都是直线.请同学举例对他们的发现作出验证。

  设计意图: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作函数图像是本节课深入研究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二)探究归纳

  再观察上面四个函数的图象,也就是k、b的取值与一次函数图像位置的关系:

  (1) y=-1/2x+2是由直线y=-1/2x向上移动2个单位得到的;而直线y=3x+2是由直线y=3x分别向上移动2个单位得到的。

  (2) y=-1/2x+2与y=3x+2的交点在同一点,是因为两条直线的b相同;即直线与y轴的交点纵坐标取决于b。

  由此得出结论,两个一次函数,当k一样,b不一样时有共同点:直线平行,都是由直线y=kx(k≠0)向上或向下移动得到;

  不同点:它们与y轴的交点不同。

  而当两个一次函数,b一样,k不一样时,有共同点:它们与y轴交于同一点(0,b);不同点:直线不平行。

  补充说明:由于上述函数只有b>0的情况,不能体现将正比例函数向下平移,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完成了b<0时的图像以利于学生理解图像向下平移的情况。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

  (三)实践应用

  1.完成课本例1

  注意引导让学生讨论、交流,及时反馈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2.完成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更多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四)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六.教学评价

  本课教学注意挖掘教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以问题为载体,探究为主线,有意识地留给学生适度的思维空间,从不同视角上展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说课对我来说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函数的图像 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而对数函数是高中阶段所要研究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指数函数、对数及反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因此既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对数函数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都有许多应用.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等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对数函数的意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初步学会用

  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 能力目标:渗透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在图像与性质上的对比,使学生欣赏数

  学的精确和美妙之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数函数的意义、图像与性质.

  难点:对数函数性质中对于在a>1与0

  二、说教法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知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对于本节课我主要考虑了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实验、观察、联想、思考、分析、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渗透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2、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类比学习:与指数函数类比学习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探究定向性学习:学生在教师建立的情境下,通过思考、分析、操作、探索,

  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3)主动合作式学习:学生在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通过小组讨论,

  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四、说教程

  1、温故知新

  我通过复习细胞分裂问题,由指数函数 引导学生逐步得到对数函数的意义及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关系:互为反函数.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指数函数和反函数的有关知识,又与本节内容有密切关系,

  有利于引出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清除了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探求新知

函数的图像 篇11

  4.8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三课时)

  (一)教学具准备

  直尺、投影仪.

  (二)教学目标 

  1.理解 , 的周期性概念,会求周期.

  2.初步掌握用定义证明 的周期为 的一般格式.

  (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自然界里存在着许多周而复始的现象,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物理学中的单摆运动和弹簧振动、圆周运动等.数学里从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可知,角 的终边每转一周又会与原来的位置重合,故 , 的值也具有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为定量描述这种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函数的周期性(板书课题)

  2.探索研究

  (1)周期函数的定义

  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图表及正弦曲线

  0

  0

  1

  0

  -1

  0

  1

  0

  -1

  0

  正弦函数值当自变量增加或减少一定的值时,函数值就重复出现.

  联想诱导公式 ,若令 则 ,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归纳出周期函数的定义:

  对于函数 ,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 ,使得当 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 ,那么函数 叫做周期函数,非零常数 叫做这个函数的周期.

  如 , ,…及 , …都是正弦函数的周期.

  注意:周期函数定义中 有两点须重视,一是 是常数且不为零;二是等式必须对定义域中的每一个值时都成立.

  师: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①对于函数 , 有 能否说 是正弦函数 的周期.

  生:不能说 是正弦函数 的周期,这个等式虽成立,但不是对定义域的每一个值都使等式 成立,所以不符合周期函数的定义.

  ② 是周期函数吗?为什么

  生:若是周期函数,则有非零常数 ,使 ,即 ,化简得 ,∴ (不非零),或 (不是常数),故满足非零常数 不存在,因而 不是周期函数.

  思考题:若 为 的周期,则对于非零整数 , 也是 的周期.(课外思考)

  (2)最小正周期的定义

  师:我们知道…, , , , …都是正弦函数的周期,可以证明 ( 且 )是 的周期,其中 是 的最小正周期.

  一般地,对于一个周期函数 ,如果在它所有的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那么这个最小正数就叫做 的最小正周期.

  今后若涉及的周期,如果不加特别说明,一般都是指函数的最小正周期.

  依据定义, 和 的最小正周期为 .

  (3)例题分析

  【例1】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1) , ; (2) , ;

  (3) , .

  分析:由周期函数的定义,即找非零常数 ,使 .

  解:(1)因为余弦函数的周期是 ,所以自变量 只要并且至少要增加到 ,余弦函数的值才能重复取得,函数 , 的值也才能重复取得,从而函数 , 的周期是 .

  即 ,∴

  (2)令 ,那么 必须并且只需 ,且函数 , 的周期是 ,就是说,变量 只要并且至少要增加到 ,函数 , 的值才能重复取得,而 所以自变量 只要并且至少要增加到 ,函数值就能重复取得,从而函数 , 的周期是 .

  即 

  ∴

  (3)令 ,那么 必须并且只需 ,且函数 , 的周期是 ,由于 ,所以自变量 只要并且至少要增加到 ,函数值才能重复取得,即 是能使等式 成立的最小正数,从而函数 , 的周期是 .

  而

  ∴

  师:从上例可以看出,这些函数的周期仅与自变量 的系数有关,其规律如何?你能否求出函数 , 及函数 , (其中 , , 为常数,且 , )的周期?

  生:

  ∴ .

  同理可求得 的周期 .

  【例2】求证:

  (1) 的周期为 ;

  (2) 的周期为 ;

  (3) 的周期为 .

  分析:依据周期函数定义 证明.

  证明:(1)

  ∴ 的周期为 .

  (2)

  ∴ 的周期为 .

  (3)

  ∴ 的周期为 .

  3.演练反馈(投影)

  (1)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为(      )

  A. B. C. D.

  (2) 的周期是_________

  (3)求 的最小正周期.

  参考答案:

  (1)C;(2)   ∴

  (3)欲求 的周期,一般是把三角函数 化成易求周期的函数 或 的形式,然后用公式 求最小正周期,而化得的一般思路是“多个化一个,高次化一次”,将所给函数化成单角单函数.

  由

  4.总结提炼

  (1)三角函数所特有的性质是周期性,周期与最小正周期是不同概念,研究三角函数的周期时,如未特别声明,一般是指它的最小正周期.

  (2)设 , .若 为 的周期,则必有:① 为无限集,② ;③ 在 上恒成立.

  (3)只有 或 型的三角函数周期才可用公式 ,不具有此形式,不能套用.如 ,就不能说它的周期为 .

  (四)板书设计 

  课题

  1.周期函数定义

  两点注意:

  思考问题①

  ②

  2.最小正周期定义

  例1

  例2

  的周期

  的周期

  练习反馈

  总结提炼

  思考题:设 是定义在 上的以2为周期的周期函数,且是偶函数,当 时, ,求 上的表达式

  参考答案:

函数的图像 篇12

  以下是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一次函数的图像》,欢迎参考借鉴!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次函数的图像》,所选用的教材为华师大版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数学实验教材第四册。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 8年级(下)第18章第3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函数是数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揭示了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之间相互依存和变化的实质,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第18章,既是学生函数的入门,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作为本节内容,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变量与函数》、《函数的图像》的基础上,对函数意义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概念、图像的理解;难点确定为:k、b的取值与一次函数图像位置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或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变量与函数》、《函数的图像》,对函数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函数图像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熟练地作出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 k与b的取值对直线位置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次函数的作图过程,探索某些一次函数图象的异同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用类比的思想研究一次函数,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

  四.教学方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知道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五.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

  前面我们学习了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根据画图象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y=-1/2x ;(2)y=-1/2x+2; (3) y=3x;  (4) y=3x+2。

  教学说明:

  第一步、对于函数(1)应结合以前函数图像的作法详细讲解。特别注意学生在列表取值,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正方向、单位长度,描点的正确性等学生作图的易错点。

  第二步、学生自主完成函数(2)的图像。

  第三步、同学们观察并互相讨论,并回答:你所画出的图象是什么形状?

  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通常又称为直线y=kx+b(k≠0).又因为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所以今后画一次函数图象时只要取两点,过两点画一条直线就可以了。

  第四步、学生用两点法作出函数(3)(4)的图像。

  观察上面四个函数的图象,发现它们都是直线.请同学举例对他们的发现作出验证。

  设计意图: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作函数图像是本节课深入研究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二)探究归纳

  再观察上面四个函数的图象,也就是k、b的取值与一次函数图像位置的关系:

  (1) y=-1/2x+2是由直线y=-1/2x向上移动2个单位得到的;而直线y=3x+2是由直线y=3x分别向上移动2个单位得到的。

  (2) y=-1/2x+2与y=3x+2的交点在同一点,是因为两条直线的b相同;即直线与y轴的交点纵坐标取决于b。

  由此得出结论,两个一次函数,当k一样,b不一样时有共同点:直线平行,都是由直线y=kx(k≠0)向上或向下移动得到;

  不同点:它们与y轴的交点不同。

  而当两个一次函数,b一样,k不一样时,有共同点:它们与y轴交于同一点(0,b);不同点:直线不平行。

  补充说明:由于上述函数只有b>0的情况,不能体现将正比例函数向下平移,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完成了b<0时的图像以利于学生理解图像向下平移的情况。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

  (三)实践应用

  1.完成课本例1

  注意引导让学生讨论、交流,及时反馈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2.完成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更多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四)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六.教学评价

  本课教学注意挖掘教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以问题为载体,探究为主线,有意识地留给学生适度的思维空间,从不同视角上展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