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学教案高二数学教案曲线和方程(通用11篇)

曲线和方程(通用11篇)


曲线和方程(通用11篇)

曲线和方程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5)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曲线与方程是在初中轨迹概念和本章直线方程概念之后的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在充分讨论曲线方程概念后,介绍了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以及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即由曲线的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问题又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前者回答什么是曲线方程,后者解决如何求出曲线方程.至于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则更在其后,本节不予研究.因此,本节涉及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两大基本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曲线方程概念和掌握求曲线方程方法,以及领悟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

  ②本节的难点是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法建议

  (1)曲线方程的概念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概念,也是基础概念,教学中应从直线方程概念和轨迹概念入手,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出曲线的点集与方程的解集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曲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基础是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注意强调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和纯粹性.

  (2)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直线方程的知识帮助学生领会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学习解析几何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为学习求曲线的方程做好逻辑上的和心理上的准备.

  (3)无论是判断、证明,还是求解曲线的方程,都要紧扣曲线方程的概念,即始终以是否满足概念中的两条为准则.

  (4)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可以看得更清楚:

  设 表示曲线 上适合某种条件的点 的集合;

  表示二元方程的解对应的点的坐标的集合.

  可以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定义“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即

  (5)在学习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时,应从具体实例出发,引导学生从曲线的几何条件,一步步地、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代数方程(曲线的方程),这个过渡是一个从几何向代数不断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转化是否为等价的,这将决定第五步如何做.同时教师不要生硬地给出或总结出求解步骤,应在充分分析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然地获得.教学中对课本例2的解法分析很重要.

  这五个步骤的实质是将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逐步转化为代数方程,即

  文字语言中的几何条件 数学符号语言中的等式 数学符号语言中含动点坐标 , 的代数方程 简化了的 , 的代数方程

  由此可见,曲线方程就是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形式的特点是“含动点坐标的代数方程.”

  (6)求曲线方程的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和长期的任务,不是一下子就彻底解决的,求解的方法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度”.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求曲线的方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3)初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4)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求曲线的方程.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1.提问: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强调.

  2.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基本问题.

  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通过研究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研究曲线的性质,这一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称为坐标法,这门科学称为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事实上,在前边所学的直线方程的理论中也有这样两个基本问题.而且要先研究如何求出曲线方程,再研究如何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课就初步研究曲线方程的求法.

  【问题】

  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

  【实例分析】

  例1:设 、 两点的坐标是 、(3,7),求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 的方程.

  首先由学生分析:根据直线方程的知识,运用点斜式即可解决.

  解法一:易求线段 的中点坐标为(1,3),

  由斜率关系可求得l的斜率为

  于是有

  即l的方程为

  ①

  分析、引导:上述问题是我们早就学过的,用点斜式就可解决.可是,你们是否想过①恰好就是所求的吗?或者说①就是直线 的方程?根据是什么,有证明吗?

  (通过教师引导,是学生意识到这是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应该证明,证明的依据就是定义中的两条).

  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则

  即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这说明点 的坐标 是方程 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设点 的坐标 是方程①的任意一解,则

  到 、 的距离分别为

  所以 ,即点 在直线 上.

  综合(1)、(2),①是所求直线的方程.

  至此,证明完毕.回顾上述内容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中,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最后得到式子 ,如果去掉脚标,这不就是所求方程 吗?可见,这个证明过程就表明一种求解过程,下面试试看:

  解法二: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也就是点 属于集合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所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果然成功,当然也不要忘了证明,即验证两条是否都满足.显然,求解过程就说明第一条是正确的(从这一点看,解法二也比解法一优越一些);至于第二条上边已证.

  这样我们就有两种求解方程的方法,而且解法二不借助直线方程的理论,又非常自然,还体现了曲线方程定义中点集与对应的思想.因此是个好方法.

  让我们用这个方法试解如下问题:

  例2:点 与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 求点 的轨迹方程.

  分析:这是一个纯粹的几何问题,连坐标系都没有.所以首先要建立坐标系,显然用已知中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作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仿照例1中的解法进行求解.

  求解过程略.

  【概括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分析上面两个例题的求解过程,我们总结一下求解曲线方程的大体步骤:

  首先应有坐标系;其次设曲线上任意一点;然后写出表示曲线的点集;再代入坐标;最后整理出方程,并证明或修正.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例如 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 的坐标;

  (2)写出适合条件 的点 的集合

  ;

  (3)用坐标表示条件 ,列出方程 ;

  (4)化方程 为最简形式;

  (5)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一般情况下,求解过程已表明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如果求解过程中的转化都是等价的,那么逆推回去就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所以,通常情况下证明可省略,不过特殊情况要说明.

  上述五个步骤可简记为:建系设点;写出集合;列方程;化简;修正.

  下面再看一个问题:

  例3:已知一条曲线在 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 点的距离减去它到 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动画演示】用几何画板演示曲线生成的过程和形状,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找关系.

  解:设点 是曲线上任意一点, 轴,垂足是 (如图2),那么点 属于集合

  由距离公式,点 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①

  将①式 移项后再两边平方,得

  化简得

  由题意,曲线在 轴的上方,所以 ,虽然原点 的坐标(0,0)是这个方程的解,但不属于已知曲线,所以曲线的方程应为 ,它是关于 轴对称的抛物线,但不包括抛物线的顶点,如图2中所示.

  【练习巩固】

  题目:在正三角形 内有一动点 ,已知 到三个顶点的距离分别为 、 、 ,且有 ,求点 轨迹方程.

  分析、略解:首先应建立坐标系,以正三角形一边所在的直线为一个坐标轴,这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另一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比较简单,如图3所示.设 、 的坐标为 、 ,则 的坐标为 , 的坐标为 .

  根据条件 ,代入坐标可得

  化简得

  ①

  由于题目中要求点 在三角形内,所以 ,在结合①式可进一步求出 、 的范围,最后曲线方程可表示为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1)解析几何研究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2)如何求曲线的方程?

  (3)请对求解曲线方程的五个步骤进行评价.各步骤的作用,哪步重要,哪步应注意什么?

  【作业 】课本第72页练习1,2,3;

  【板书设计 

  §7.6 求曲线的方程

  坐标法:

  解析几何:

  基本问题:

  (1)

  (2)

  例1:

  例2:

  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例3

  练习:

  小结:

  作业 :

曲线和方程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5)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曲线与方程是在初中轨迹概念和本章直线方程概念之后的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在充分讨论曲线方程概念后,介绍了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以及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即由曲线的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问题又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前者回答什么是曲线方程,后者解决如何求出曲线方程.至于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则更在其后,本节不予研究.因此,本节涉及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两大基本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曲线方程概念和掌握求曲线方程方法,以及领悟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

  ②本节的难点是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法建议

  (1)曲线方程的概念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概念,也是基础概念,教学中应从直线方程概念和轨迹概念入手,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出曲线的点集与方程的解集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曲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基础是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注意强调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和纯粹性.

  (2)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直线方程的知识帮助学生领会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学习解析几何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为学习求曲线的方程做好逻辑上的和心理上的准备.

  (3)无论是判断、证明,还是求解曲线的方程,都要紧扣曲线方程的概念,即始终以是否满足概念中的两条为准则.

  (4)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可以看得更清楚:

  设 表示曲线 上适合某种条件的点 的集合;

  表示二元方程的解对应的点的坐标的集合.

  可以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定义“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即

  (5)在学习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时,应从具体实例出发,引导学生从曲线的几何条件,一步步地、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代数方程(曲线的方程),这个过渡是一个从几何向代数不断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转化是否为等价的,这将决定第五步如何做.同时教师不要生硬地给出或总结出求解步骤,应在充分分析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然地获得.教学中对课本例2的解法分析很重要.

  这五个步骤的实质是将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逐步转化为代数方程,即

  文字语言中的几何条件 数学符号语言中的等式 数学符号语言中含动点坐标 , 的代数方程 简化了的 , 的代数方程

  由此可见,曲线方程就是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形式的特点是“含动点坐标的代数方程.”

  (6)求曲线方程的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和长期的任务,不是一下子就彻底解决的,求解的方法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度”.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求曲线的方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3)初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4)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求曲线的方程.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1.提问: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强调.

  2.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基本问题.

  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通过研究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研究曲线的性质,这一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称为坐标法,这门科学称为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事实上,在前边所学的直线方程的理论中也有这样两个基本问题.而且要先研究如何求出曲线方程,再研究如何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课就初步研究曲线方程的求法.

  【问题】

  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

  【实例分析】

  例1:设 、 两点的坐标是 、(3,7),求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 的方程.

  首先由学生分析:根据直线方程的知识,运用点斜式即可解决.

  解法一:易求线段 的中点坐标为(1,3),

  由斜率关系可求得l的斜率为

  于是有

  即l的方程为

  ①

  分析、引导:上述问题是我们早就学过的,用点斜式就可解决.可是,你们是否想过①恰好就是所求的吗?或者说①就是直线 的方程?根据是什么,有证明吗?

  (通过教师引导,是学生意识到这是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应该证明,证明的依据就是定义中的两条).

  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则

  即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这说明点 的坐标 是方程 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设点 的坐标 是方程①的任意一解,则

  到 、 的距离分别为

  所以 ,即点 在直线 上.

  综合(1)、(2),①是所求直线的方程.

  至此,证明完毕.回顾上述内容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中,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最后得到式子 ,如果去掉脚标,这不就是所求方程 吗?可见,这个证明过程就表明一种求解过程,下面试试看:

  解法二: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也就是点 属于集合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所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果然成功,当然也不要忘了证明,即验证两条是否都满足.显然,求解过程就说明第一条是正确的(从这一点看,解法二也比解法一优越一些);至于第二条上边已证.

  这样我们就有两种求解方程的方法,而且解法二不借助直线方程的理论,又非常自然,还体现了曲线方程定义中点集与对应的思想.因此是个好方法.

  让我们用这个方法试解如下问题:

  例2:点 与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 求点 的轨迹方程.

  分析:这是一个纯粹的几何问题,连坐标系都没有.所以首先要建立坐标系,显然用已知中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作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仿照例1中的解法进行求解.

  求解过程略.

  【概括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分析上面两个例题的求解过程,我们总结一下求解曲线方程的大体步骤:

  首先应有坐标系;其次设曲线上任意一点;然后写出表示曲线的点集;再代入坐标;最后整理出方程,并证明或修正.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例如 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 的坐标;

  (2)写出适合条件 的点 的集合

  ;

  (3)用坐标表示条件 ,列出方程 ;

  (4)化方程 为最简形式;

  (5)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一般情况下,求解过程已表明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如果求解过程中的转化都是等价的,那么逆推回去就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所以,通常情况下证明可省略,不过特殊情况要说明.

  上述五个步骤可简记为:建系设点;写出集合;列方程;化简;修正.

  下面再看一个问题:

  例3:已知一条曲线在 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 点的距离减去它到 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动画演示】用几何画板演示曲线生成的过程和形状,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找关系.

  解:设点 是曲线上任意一点, 轴,垂足是 (如图2),那么点 属于集合

  由距离公式,点 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①

  将①式 移项后再两边平方,得

  化简得

  由题意,曲线在 轴的上方,所以 ,虽然原点 的坐标(0,0)是这个方程的解,但不属于已知曲线,所以曲线的方程应为 ,它是关于 轴对称的抛物线,但不包括抛物线的顶点,如图2中所示.

  【练习巩固】

  题目:在正三角形 内有一动点 ,已知 到三个顶点的距离分别为 、 、 ,且有 ,求点 轨迹方程.

  分析、略解:首先应建立坐标系,以正三角形一边所在的直线为一个坐标轴,这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另一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比较简单,如图3所示.设 、 的坐标为 、 ,则 的坐标为 , 的坐标为 .

  根据条件 ,代入坐标可得

  化简得

  ①

  由于题目中要求点 在三角形内,所以 ,在结合①式可进一步求出 、 的范围,最后曲线方程可表示为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1)解析几何研究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2)如何求曲线的方程?

  (3)请对求解曲线方程的五个步骤进行评价.各步骤的作用,哪步重要,哪步应注意什么?

  【作业 】课本第72页练习1,2,3;

  【板书设计】

  §7.6 求曲线的方程

  坐标法:

  解析几何:

  基本问题:

  (1)

  (2)

  例1:

  例2:

  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例3

  练习:

  小结:

  作业 :

曲线和方程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5)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曲线与方程是在初中轨迹概念和本章直线方程概念之后的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在充分讨论曲线方程概念后,介绍了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以及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即由曲线的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问题又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前者回答什么是曲线方程,后者解决如何求出曲线方程.至于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则更在其后,本节不予研究.因此,本节涉及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两大基本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曲线方程概念和把握求曲线方程方法,以及领悟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

  ②本节的难点是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法建议

  (1)曲线方程的概念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概念,也是基础概念,教学中应从直线方程概念和轨迹概念入手,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出曲线的点集与方程的解集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曲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基础是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注重强调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和纯粹性.

  (2)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直线方程的知识帮助学生领会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学习解析几何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为学习求曲线的方程做好逻辑上的和心理上的预备.

  (3)无论是判定、证实,还是求解曲线的方程,都要紧扣曲线方程的概念,即始终以是否满足概念中的两条为准则.

  (4)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可以看得更清楚:

  设 表示曲线 上适合某种条件的点 的集合;

  表示二元方程的解对应的点的坐标的集合.

  可以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定义“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即

  (5)在学习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时,应从具体实例出发,引导学生从曲线的几何条件,一步步地、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代数方程(曲线的方程),这个过渡是一个从几何向代数不断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注重转化是否为等价的,这将决定第五步如何做.同时教师不要生硬地给出或总结出求解步骤,应在充分分析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然地获得.教学中对课本例2的解法分析很重要.

  这五个步骤的实质是将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逐步转化为代数方程,即

  文字语言中的几何条件数学符号语言中的等式 数学符号语言中含动点坐标 , 的代数方程 简化了的 , 的代数方程

  由此可见,曲线方程就是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形式的特点是“含动点坐标的代数方程.”

  (6)求曲线方程的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和长期的任务,不是一下子就彻底解决的,求解的方法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把握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度”.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求曲线的方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3)初步把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4)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求曲线的方程.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1.提问: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强调.

  2.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基本问题.

  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通过研究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研究曲线的性质,这一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称为坐标法,这门科学称为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事实上,在前边所学的直线方程的理论中也有这样两个基本问题.而且要先研究如何求出曲线方程,再研究如何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课就初步研究曲线方程的求法.

  问题

  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

  实例分析

  例1:设 、 两点的坐标是 、(3,7),求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 的方程.

  首先由学生分析:根据直线方程的知识,运用点斜式即可解决.

  解法一:易求线段 的中点坐标为(1,3),

  由斜率关系可求得l的斜率为

  于是有

  即l的方程为

  ①

  分析、引导:上述问题是我们早就学过的,用点斜式就可解决.可是,你们是否想过①恰好就是所求的吗?或者说①就是直线 的方程?根据是什么,有证实吗?

  (通过教师引导,是学生意识到这是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应该证实,证实的依据就是定义中的两条).

  证实:(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则

  即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这说明点 的坐标 是方程 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设点 的坐标 是方程①的任意一解,则

  到 、 的距离分别为

  所以 ,即点 在直线 上.

  综合(1)、(2),①是所求直线的方程.

  至此,证实完毕.回顾上述内容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证实(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中,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最后得到式子 ,假如去掉脚标,这不就是所求方程 吗?可见,这个证实过程就表明一种求解过程,下面试试看:

  解法二: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也就是点 属于集合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所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果然成功,当然也不要忘了证实,即验证两条是否都满足.显然,求解过程就说明第一条是正确的(从这一点看,解法二也比解法一优越一些);至于第二条上边已证.

  这样我们就有两种求解方程的方法,而且解法二不借助直线方程的理论,又非常自然,还体现了曲线方程定义中点集与对应的思想.因此是个好方法.

  让我们用这个方法试解如下问题:

  例2:点 与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 求点 的轨迹方程.

  分析:这是一个纯粹的几何问题,连坐标系都没有.所以首先要建立坐标系,显然用已知中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作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仿照例1中的解法进行求解.

  求解过程略.

  概括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分析上面两个例题的求解过程,我们总结一下求解曲线方程的大体步骤:

  首先应有坐标系;其次设曲线上任意一点;然后写出表示曲线的点集;再代入坐标;最后整理出方程,并证实或修正.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例如 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 的坐标;

  (2)写出适合条件 的点 的集合

  ;

  (3)用坐标表示条件 ,列出方程 ;

  (4)化方程 为最简形式;

  (5)证实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一般情况下,求解过程已表明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假如求解过程中的转化都是等价的,那么逆推回去就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所以,通常情况下证实可省略,不过非凡情况要说明.

  上述五个步骤可简记为:建系设点;写出集合;列方程;化简;修正.

  下面再看一个问题:

  例3:已知一条曲线在 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 点的距离减去它到 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动画演示用几何画板演示曲线生成的过程和外形,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找关系.

  解:设点 是曲线上任意一点, 轴,垂足是 (如图2),那么点 属于集合

  由距离公式,点 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①

  将①式 移项后再两边平方,得

  化简得

  由题意,曲线在 轴的上方,所以 ,虽然原点 的坐标(0,0)是这个方程的解,但不属于已知曲线,所以曲线的方程应为 ,它是关于 轴对称的抛物线,但不包括抛物线的顶点,如图2中所示.

  练习巩固

  题目:在正三角形 内有一动点 ,已知 到三个顶点的距离分别为 、 、 ,且有 ,求点 轨迹方程.

  分析、略解:首先应建立坐标系,以正三角形一边所在的直线为一个坐标轴,这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另一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比较简单,如图3所示.设 、 的坐标为 、 ,则 的坐标为 , 的坐标为 .

  根据条件 ,代入坐标可得

  化简得

  ①

  由于题目中要求点 在三角形内,所以 ,在结合①式可进一步求出 、 的范围,最后曲线方程可表示为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1)解析几何研究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2)如何求曲线的方程?

  (3)请对求解曲线方程的五个步骤进行评价.各步骤的作用,哪步重要,哪步应注重什么?

  作业课本第72页练习1,2,3;

  板书设计

  §7.6 求曲线的方程

  坐标法:

  解析几何:

  基本问题:

  (1)

  (2)

  例1:

  例2:

  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例3

  练习:

  小结:

  作业:

曲线和方程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5)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曲线与方程是在初中轨迹概念和本章直线方程概念之后的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在充分讨论曲线方程概念后,介绍了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以及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即由曲线的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问题又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前者回答什么是曲线方程,后者解决如何求出曲线方程.至于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则更在其后,本节不予研究.因此,本节涉及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两大基本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曲线方程概念和掌握求曲线方程方法,以及领悟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

  ②本节的难点是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法建议

  (1)曲线方程的概念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概念,也是基础概念,教学中应从直线方程概念和轨迹概念入手,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出曲线的点集与方程的解集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曲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基础是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注意强调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和纯粹性.

  (2)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直线方程的知识帮助学生领会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学习解析几何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为学习求曲线的方程做好逻辑上的和心理上的准备.

  (3)无论是判断、证明,还是求解曲线的方程,都要紧扣曲线方程的概念,即始终以是否满足概念中的两条为准则.

  (4)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可以看得更清楚:

  设 表示曲线 上适合某种条件的点 的集合;

  表示二元方程的解对应的点的坐标的集合.

  可以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定义“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即

  (5)在学习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时,应从具体实例出发,引导学生从曲线的几何条件,一步步地、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代数方程(曲线的方程),这个过渡是一个从几何向代数不断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转化是否为等价的,这将决定第五步如何做.同时教师不要生硬地给出或总结出求解步骤,应在充分分析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然地获得.教学中对课本例2的解法分析很重要.

  这五个步骤的实质是将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逐步转化为代数方程,即

  文字语言中的几何条件 数学符号语言中的等式 数学符号语言中含动点坐标 , 的代数方程 简化了的 , 的代数方程

  由此可见,曲线方程就是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形式的特点是“含动点坐标的代数方程.”

  (6)求曲线方程的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和长期的任务,不是一下子就彻底解决的,求解的方法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度”.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求曲线的方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3)初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4)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求曲线的方程.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1.提问: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强调.

  2.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基本问题.

  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通过研究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研究曲线的性质,这一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称为坐标法,这门科学称为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事实上,在前边所学的直线方程的理论中也有这样两个基本问题.而且要先研究如何求出曲线方程,再研究如何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课就初步研究曲线方程的求法.

  【问题】

  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

  【实例分析】

  例1:设 、 两点的坐标是 、(3,7),求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 的方程.

  首先由学生分析:根据直线方程的知识,运用点斜式即可解决.

  解法一:易求线段 的中点坐标为(1,3),

  由斜率关系可求得l的斜率为

  于是有

  即l的方程为

  ①

  分析、引导:上述问题是我们早就学过的,用点斜式就可解决.可是,你们是否想过①恰好就是所求的吗?或者说①就是直线 的方程?根据是什么,有证明吗?

  (通过教师引导,是学生意识到这是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应该证明,证明的依据就是定义中的两条).

  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则

  即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这说明点 的坐标 是方程 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设点 的坐标 是方程①的任意一解,则

  到 、 的距离分别为

  所以 ,即点 在直线 上.

  综合(1)、(2),①是所求直线的方程.

  至此,证明完毕.回顾上述内容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中,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最后得到式子 ,如果去掉脚标,这不就是所求方程 吗?可见,这个证明过程就表明一种求解过程,下面试试看:

  解法二: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也就是点 属于集合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所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果然成功,当然也不要忘了证明,即验证两条是否都满足.显然,求解过程就说明第一条是正确的(从这一点看,解法二也比解法一优越一些);至于第二条上边已证.

  这样我们就有两种求解方程的方法,而且解法二不借助直线方程的理论,又非常自然,还体现了曲线方程定义中点集与对应的思想.因此是个好方法.

  让我们用这个方法试解如下问题:

  例2:点 与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 求点 的轨迹方程.

  分析:这是一个纯粹的几何问题,连坐标系都没有.所以首先要建立坐标系,显然用已知中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作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仿照例1中的解法进行求解.

  求解过程略.

  【概括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分析上面两个例题的求解过程,我们总结一下求解曲线方程的大体步骤:

  首先应有坐标系;其次设曲线上任意一点;然后写出表示曲线的点集;再代入坐标;最后整理出方程,并证明或修正.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例如 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 的坐标;

  (2)写出适合条件 的点 的集合

  ;

  (3)用坐标表示条件 ,列出方程 ;

  (4)化方程 为最简形式;

  (5)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一般情况下,求解过程已表明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如果求解过程中的转化都是等价的,那么逆推回去就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所以,通常情况下证明可省略,不过特殊情况要说明.

  上述五个步骤可简记为:建系设点;写出集合;列方程;化简;修正.

  下面再看一个问题:

  例3:已知一条曲线在 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 点的距离减去它到 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动画演示】用几何画板演示曲线生成的过程和形状,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找关系.

  解:设点 是曲线上任意一点, 轴,垂足是 (如图2),那么点 属于集合

  由距离公式,点 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①

  将①式 移项后再两边平方,得

  化简得

  由题意,曲线在 轴的上方,所以 ,虽然原点 的坐标(0,0)是这个方程的解,但不属于已知曲线,所以曲线的方程应为 ,它是关于 轴对称的抛物线,但不包括抛物线的顶点,如图2中所示.

  【练习巩固】

  题目:在正三角形 内有一动点 ,已知 到三个顶点的距离分别为 、 、 ,且有 ,求点 轨迹方程.

  分析、略解:首先应建立坐标系,以正三角形一边所在的直线为一个坐标轴,这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另一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比较简单,如图3所示.设 、 的坐标为 、 ,则 的坐标为 , 的坐标为 .

  根据条件 ,代入坐标可得

  化简得

  ①

  由于题目中要求点 在三角形内,所以 ,在结合①式可进一步求出 、 的范围,最后曲线方程可表示为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1)解析几何研究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2)如何求曲线的方程?

  (3)请对求解曲线方程的五个步骤进行评价.各步骤的作用,哪步重要,哪步应注意什么?

  【作业 】课本第72页练习1,2,3;

  【板书设计】

  §7.6 求曲线的方程

  坐标法:

  解析几何:

  基本问题:

  (1)

  (2)

  例1:

  例2:

  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例3

  练习:

  小结:

  作业 :

曲线和方程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5)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曲线与方程是在初中轨迹概念和本章直线方程概念之后的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在充分讨论曲线方程概念后,介绍了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以及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即由曲线的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问题又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前者回答什么是曲线方程,后者解决如何求出曲线方程.至于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则更在其后,本节不予研究.因此,本节涉及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两大基本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曲线方程概念和掌握求曲线方程方法,以及领悟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

  ②本节的难点是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法建议

  (1)曲线方程的概念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概念,也是基础概念,教学中应从直线方程概念和轨迹概念入手,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出曲线的点集与方程的解集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曲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基础是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注意强调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和纯粹性.

  (2)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直线方程的知识帮助学生领会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学习解析几何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为学习求曲线的方程做好逻辑上的和心理上的准备.

  (3)无论是判断、证明,还是求解曲线的方程,都要紧扣曲线方程的概念,即始终以是否满足概念中的两条为准则.

  (4)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可以看得更清楚:

  设 表示曲线 上适合某种条件的点 的集合;

  表示二元方程的解对应的点的坐标的集合.

  可以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定义“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即

  (5)在学习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时,应从具体实例出发,引导学生从曲线的几何条件,一步步地、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代数方程(曲线的方程),这个过渡是一个从几何向代数不断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转化是否为等价的,这将决定第五步如何做.同时教师不要生硬地给出或总结出求解步骤,应在充分分析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然地获得.教学中对课本例2的解法分析很重要.

  这五个步骤的实质是将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逐步转化为代数方程,即

  文字语言中的几何条件 数学符号语言中的等式 数学符号语言中含动点坐标 , 的代数方程 简化了的 , 的代数方程

  由此可见,曲线方程就是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形式的特点是“含动点坐标的代数方程.”

  (6)求曲线方程的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和长期的任务,不是一下子就彻底解决的,求解的方法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度”.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求曲线的方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3)初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4)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求曲线的方程.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1.提问: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强调.

  2.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基本问题.

  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通过研究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研究曲线的性质,这一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称为坐标法,这门科学称为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事实上,在前边所学的直线方程的理论中也有这样两个基本问题.而且要先研究如何求出曲线方程,再研究如何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课就初步研究曲线方程的求法.

  【问题】

  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

  【实例分析】

  例1:设 、 两点的坐标是 、(3,7),求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 的方程.

  首先由学生分析:根据直线方程的知识,运用点斜式即可解决.

  解法一:易求线段 的中点坐标为(1,3),

  由斜率关系可求得l的斜率为

  于是有

  即l的方程为

  ①

  分析、引导:上述问题是我们早就学过的,用点斜式就可解决.可是,你们是否想过①恰好就是所求的吗?或者说①就是直线 的方程?根据是什么,有证明吗?

  (通过教师引导,是学生意识到这是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应该证明,证明的依据就是定义中的两条).

  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则

  即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这说明点 的坐标 是方程 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设点 的坐标 是方程①的任意一解,则

  到 、 的距离分别为

  所以 ,即点 在直线 上.

  综合(1)、(2),①是所求直线的方程.

  至此,证明完毕.回顾上述内容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中,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最后得到式子 ,如果去掉脚标,这不就是所求方程 吗?可见,这个证明过程就表明一种求解过程,下面试试看:

  解法二: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也就是点 属于集合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所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果然成功,当然也不要忘了证明,即验证两条是否都满足.显然,求解过程就说明第一条是正确的(从这一点看,解法二也比解法一优越一些);至于第二条上边已证.

  这样我们就有两种求解方程的方法,而且解法二不借助直线方程的理论,又非常自然,还体现了曲线方程定义中点集与对应的思想.因此是个好方法.

  让我们用这个方法试解如下问题:

  例2:点 与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 求点 的轨迹方程.

  分析:这是一个纯粹的几何问题,连坐标系都没有.所以首先要建立坐标系,显然用已知中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作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仿照例1中的解法进行求解.

  求解过程略.

  【概括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分析上面两个例题的求解过程,我们总结一下求解曲线方程的大体步骤:

  首先应有坐标系;其次设曲线上任意一点;然后写出表示曲线的点集;再代入坐标;最后整理出方程,并证明或修正.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例如 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 的坐标;

  (2)写出适合条件 的点 的集合

  ;

  (3)用坐标表示条件 ,列出方程 ;

  (4)化方程 为最简形式;

  (5)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一般情况下,求解过程已表明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如果求解过程中的转化都是等价的,那么逆推回去就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所以,通常情况下证明可省略,不过特殊情况要说明.

  上述五个步骤可简记为:建系设点;写出集合;列方程;化简;修正.

  下面再看一个问题:

  例3:已知一条曲线在 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 点的距离减去它到 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动画演示】用几何画板演示曲线生成的过程和形状,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找关系.

  解:设点 是曲线上任意一点, 轴,垂足是 (如图2),那么点 属于集合

  由距离公式,点 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①

  将①式 移项后再两边平方,得

  化简得

  由题意,曲线在 轴的上方,所以 ,虽然原点 的坐标(0,0)是这个方程的解,但不属于已知曲线,所以曲线的方程应为 ,它是关于 轴对称的抛物线,但不包括抛物线的顶点,如图2中所示.

  【练习巩固】

  题目:在正三角形 内有一动点 ,已知 到三个顶点的距离分别为 、 、 ,且有 ,求点 轨迹方程.

  分析、略解:首先应建立坐标系,以正三角形一边所在的直线为一个坐标轴,这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另一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比较简单,如图3所示.设 、 的坐标为 、 ,则 的坐标为 , 的坐标为 .

  根据条件 ,代入坐标可得

  化简得

  ①

  由于题目中要求点 在三角形内,所以 ,在结合①式可进一步求出 、 的范围,最后曲线方程可表示为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1)解析几何研究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2)如何求曲线的方程?

  (3)请对求解曲线方程的五个步骤进行评价.各步骤的作用,哪步重要,哪步应注意什么?

  【作业 】课本第72页练习1,2,3;

  【板书设计 

  §7.6 求曲线的方程

  坐标法:

  解析几何:

  基本问题:

  (1)

  (2)

  例1:

  例2:

  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例3

  练习:

  小结:

  作业 :

曲线和方程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5)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曲线与方程是在初中轨迹概念和本章直线方程概念之后的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在充分讨论曲线方程概念后,介绍了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以及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即由曲线的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问题又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前者回答什么是曲线方程,后者解决如何求出曲线方程.至于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则更在其后,本节不予研究.因此,本节涉及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两大基本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曲线方程概念和掌握求曲线方程方法,以及领悟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

  ②本节的难点是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法建议

  (1)曲线方程的概念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概念,也是基础概念,教学中应从直线方程概念和轨迹概念入手,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出曲线的点集与方程的解集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曲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基础是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注意强调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和纯粹性.

  (2)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直线方程的知识帮助学生领会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学习解析几何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为学习求曲线的方程做好逻辑上的和心理上的准备.

  (3)无论是判断、证明,还是求解曲线的方程,都要紧扣曲线方程的概念,即始终以是否满足概念中的两条为准则.

  (4)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可以看得更清楚:

  设 表示曲线 上适合某种条件的点 的集合;

  表示二元方程的解对应的点的坐标的集合.

  可以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定义“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即

  (5)在学习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时,应从具体实例出发,引导学生从曲线的几何条件,一步步地、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代数方程(曲线的方程),这个过渡是一个从几何向代数不断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转化是否为等价的,这将决定第五步如何做.同时教师不要生硬地给出或总结出求解步骤,应在充分分析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然地获得.教学中对课本例2的解法分析很重要.

  这五个步骤的实质是将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逐步转化为代数方程,即

  文字语言中的几何条件 数学符号语言中的等式 数学符号语言中含动点坐标 , 的代数方程 简化了的 , 的代数方程

  由此可见,曲线方程就是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形式的特点是“含动点坐标的代数方程.”

  (6)求曲线方程的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和长期的任务,不是一下子就彻底解决的,求解的方法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度”.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求曲线的方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3)初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4)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求曲线的方程.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1.提问: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强调.

  2.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基本问题.

  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通过研究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研究曲线的性质,这一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称为坐标法,这门科学称为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事实上,在前边所学的直线方程的理论中也有这样两个基本问题.而且要先研究如何求出曲线方程,再研究如何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课就初步研究曲线方程的求法.

  【问题】

  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

  【实例分析】

  例1:设 、 两点的坐标是 、(3,7),求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 的方程.

  首先由学生分析:根据直线方程的知识,运用点斜式即可解决.

  解法一:易求线段 的中点坐标为(1,3),

  由斜率关系可求得l的斜率为

  于是有

  即l的方程为

  ①

  分析、引导:上述问题是我们早就学过的,用点斜式就可解决.可是,你们是否想过①恰好就是所求的吗?或者说①就是直线 的方程?根据是什么,有证明吗?

  (通过教师引导,是学生意识到这是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应该证明,证明的依据就是定义中的两条).

  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则

  即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这说明点 的坐标 是方程 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设点 的坐标 是方程①的任意一解,则

  到 、 的距离分别为

  所以 ,即点 在直线 上.

  综合(1)、(2),①是所求直线的方程.

  至此,证明完毕.回顾上述内容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中,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最后得到式子 ,如果去掉脚标,这不就是所求方程 吗?可见,这个证明过程就表明一种求解过程,下面试试看:

  解法二: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也就是点 属于集合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所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果然成功,当然也不要忘了证明,即验证两条是否都满足.显然,求解过程就说明第一条是正确的(从这一点看,解法二也比解法一优越一些);至于第二条上边已证.

  这样我们就有两种求解方程的方法,而且解法二不借助直线方程的理论,又非常自然,还体现了曲线方程定义中点集与对应的思想.因此是个好方法.

  让我们用这个方法试解如下问题:

  例2:点 与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 求点 的轨迹方程.

  分析:这是一个纯粹的几何问题,连坐标系都没有.所以首先要建立坐标系,显然用已知中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作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仿照例1中的解法进行求解.

  求解过程略.

  【概括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分析上面两个例题的求解过程,我们总结一下求解曲线方程的大体步骤:

  首先应有坐标系;其次设曲线上任意一点;然后写出表示曲线的点集;再代入坐标;最后整理出方程,并证明或修正.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例如 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 的坐标;

  (2)写出适合条件 的点 的集合

  ;

  (3)用坐标表示条件 ,列出方程 ;

  (4)化方程 为最简形式;

  (5)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一般情况下,求解过程已表明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如果求解过程中的转化都是等价的,那么逆推回去就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所以,通常情况下证明可省略,不过特殊情况要说明.

  上述五个步骤可简记为:建系设点;写出集合;列方程;化简;修正.

  下面再看一个问题:

  例3:已知一条曲线在 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 点的距离减去它到 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动画演示】用几何画板演示曲线生成的过程和形状,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找关系.

  解:设点 是曲线上任意一点, 轴,垂足是 (如图2),那么点 属于集合

  由距离公式,点 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①

  将①式 移项后再两边平方,得

  化简得

  由题意,曲线在 轴的上方,所以 ,虽然原点 的坐标(0,0)是这个方程的解,但不属于已知曲线,所以曲线的方程应为 ,它是关于 轴对称的抛物线,但不包括抛物线的顶点,如图2中所示.

  【练习巩固】

  题目:在正三角形 内有一动点 ,已知 到三个顶点的距离分别为 、 、 ,且有 ,求点 轨迹方程.

  分析、略解:首先应建立坐标系,以正三角形一边所在的直线为一个坐标轴,这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另一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比较简单,如图3所示.设 、 的坐标为 、 ,则 的坐标为 , 的坐标为 .

  根据条件 ,代入坐标可得

  化简得

  ①

  由于题目中要求点 在三角形内,所以 ,在结合①式可进一步求出 、 的范围,最后曲线方程可表示为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1)解析几何研究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2)如何求曲线的方程?

  (3)请对求解曲线方程的五个步骤进行评价.各步骤的作用,哪步重要,哪步应注意什么?

  【作业 】课本第72页练习1,2,3;

  【板书设计 

  §7.6 求曲线的方程

  坐标法:

  解析几何:

  基本问题:

  (1)

  (2)

  例1:

  例2:

  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例3

  练习:

  小结:

  作业 :

曲线和方程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5)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曲线与方程是在初中轨迹概念和本章直线方程概念之后的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在充分讨论曲线方程概念后,介绍了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以及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即由曲线的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问题又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前者回答什么是曲线方程,后者解决如何求出曲线方程.至于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则更在其后,本节不予研究.因此,本节涉及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两大基本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曲线方程概念和掌握求曲线方程方法,以及领悟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

  ②本节的难点是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法建议

  (1)曲线方程的概念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概念,也是基础概念,教学中应从直线方程概念和轨迹概念入手,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出曲线的点集与方程的解集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曲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基础是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注意强调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和纯粹性.

  (2)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直线方程的知识帮助学生领会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学习解析几何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为学习求曲线的方程做好逻辑上的和心理上的准备.

  (3)无论是判断、证明,还是求解曲线的方程,都要紧扣曲线方程的概念,即始终以是否满足概念中的两条为准则.

  (4)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可以看得更清楚:

  设  表示曲线  上适合某种条件的点  的集合;

  表示二元方程的解对应的点的坐标的集合.

  可以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定义“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即

  (5)在学习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时,应从具体实例出发,引导学生从曲线的几何条件,一步步地、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代数方程(曲线的方程),这个过渡是一个从几何向代数不断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转化是否为等价的,这将决定第五步如何做.同时教师不要生硬地给出或总结出求解步骤,应在充分分析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然地获得.教学中对课本例2的解法分析很重要.

  这五个步骤的实质是将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逐步转化为代数方程,即

  文字语言中的几何条件 数学符号语言中的等式  数学符号语言中含动点坐标 , 的代数方程  简化了的  的代数方程 

  由此可见,曲线方程就是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形式的特点是“含动点坐标的代数方程.”

  (6)求曲线方程的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和长期的任务,不是一下子就彻底解决的,求解的方法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度”.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求曲线的方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3)初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4)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求曲线的方程.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1.提问: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强调.

  2.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基本问题.

  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通过研究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研究曲线的性质,这一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称为坐标法,这门科学称为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事实上,在前边所学的直线方程的理论中也有这样两个基本问题.而且要先研究如何求出曲线方程,再研究如何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课就初步研究曲线方程的求法.

  【问题】

  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

  【实例分析】

  例1:设  、  两点的坐标是  、(3,7),求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 的方程.

  首先由学生分析:根据直线方程的知识,运用点斜式即可解决.

  解法一:易求线段 的中点坐标为(1,3),

  由斜率关系可求得l的斜率为

  于是有

  即l的方程为

  ①

  分析、引导:上述问题是我们早就学过的,用点斜式就可解决.可是,你们是否想过①恰好就是所求的吗?或者说①就是直线 的方程?根据是什么,有证明吗?

  (通过教师引导,是学生意识到这是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应该证明,证明的依据就是定义中的两条).

  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则

  即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这说明点 的坐标  是方程  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设点  的坐标  是方程①的任意一解,则

  到  、  的距离分别为

  所以  ,即点  在直线 上.

  综合(1)、(2),①是所求直线的方程.

  至此,证明完毕.回顾上述内容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中,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最后得到式子  ,如果去掉脚标,这不就是所求方程  吗?可见,这个证明过程就表明一种求解过程,下面试试看:

  解法二: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也就是点 属于集合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所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果然成功,当然也不要忘了证明,即验证两条是否都满足.显然,求解过程就说明第一条是正确的(从这一点看,解法二也比解法一优越一些);至于第二条上边已证.

  这样我们就有两种求解方程的方法,而且解法二不借助直线方程的理论,又非常自然,还体现了曲线方程定义中点集与对应的思想.因此是个好方法.

  让我们用这个方法试解如下问题:

  例2:点 与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  求点  的轨迹方程.

  分析:这是一个纯粹的几何问题,连坐标系都没有.所以首先要建立坐标系,显然用已知中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作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仿照例1中的解法进行求解.

  求解过程略.

  【概括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分析上面两个例题的求解过程,我们总结一下求解曲线方程的大体步骤:

  首先应有坐标系;其次设曲线上任意一点;然后写出表示曲线的点集;再代入坐标;最后整理出方程,并证明或修正.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例如  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 的坐标;

  (2)写出适合条件 的点  的集合

  ;

  (3)用坐标表示条件  ,列出方程  ;

  (4)化方程  为最简形式;

  (5)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一般情况下,求解过程已表明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如果求解过程中的转化都是等价的,那么逆推回去就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所以,通常情况下证明可省略,不过特殊情况要说明.

  上述五个步骤可简记为:建系设点;写出集合;列方程;化简;修正.

  下面再看一个问题:

  例3:已知一条曲线在 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  点的距离减去它到 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动画演示】用几何画板演示曲线生成的过程和形状,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找关系.

  解:设点  是曲线上任意一点,  轴,垂足是  (如图2),那么点  属于集合

  由距离公式,点  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①

  将①式 移项后再两边平方,得

  化简得

  由题意,曲线在 轴的上方,所以  ,虽然原点  的坐标(0,0)是这个方程的解,但不属于已知曲线,所以曲线的方程应为   ,它是关于 轴对称的抛物线,但不包括抛物线的顶点,如图2中所示.

  【练习巩固】

  题目:在正三角形 内有一动点 ,已知 到三个顶点的距离分别为  、  、  ,且有  ,求点 轨迹方程.

  分析、略解:首先应建立坐标系,以正三角形一边所在的直线为一个坐标轴,这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另一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比较简单,如图3所示.设  、  的坐标为  、  ,则 的坐标为  , 的坐标为  .

  根据条件  ,代入坐标可得

  化简得

  ①

  由于题目中要求点 在三角形内,所以 ,在结合①式可进一步求出 、 的范围,最后曲线方程可表示为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1)解析几何研究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2)如何求曲线的方程?

  (3)请对求解曲线方程的五个步骤进行评价.各步骤的作用,哪步重要,哪步应注意什么?

  【作业 】课本第72页练习1,2,3;

  【板书设计 

  §7.6 求曲线的方程

  坐标法:

  解析几何:

  基本问题:

  (1)

  (2)

  例1:

  例2:

  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例3

  练习:

  小结:

  作业 :

曲线和方程 篇8

  曲线和方程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5)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曲线与方程是在初中轨迹概念和本章直线方程概念之后的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在充分讨论曲线方程概念后,介绍了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以及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即由曲线的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问题又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前者回答什么是曲线方程,后者解决如何求出曲线方程.至于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则更在其后,本节不予研究.因此,本节涉及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两大基本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曲线方程概念和掌握求曲线方程方法,以及领悟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

  ②本节的难点是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法建议

  (1)曲线方程的概念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概念,也是基础概念,教学中应从直线方程概念和轨迹概念入手,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出曲线的点集与方程的解集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曲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基础是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注意强调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和纯粹性.

  (2)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直线方程的知识帮助学生领会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学习解析几何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为学习求曲线的方程做好逻辑上的和心理上的准备.

  (3)无论是判断、证明,还是求解曲线的方程,都要紧扣曲线方程的概念,即始终以是否满足概念中的两条为准则.

  (4)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可以看得更清楚:

  设 表示曲线 上适合某种条件的点 的集合;

  表示二元方程的解对应的点的坐标的集合.

  可以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定义“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即

  (5)在学习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时,应从具体实例出发,引导学生从曲线的几何条件,一步步地、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代数方程(曲线的方程),这个过渡是一个从几何向代数不断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转化是否为等价的,这将决定第五步如何做.同时教师不要生硬地给出或总结出求解步骤,应在充分分析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然地获得.教学中对课本例2的解法分析很重要.

  这五个步骤的实质是将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逐步转化为代数方程,即

  文字语言中的几何条件 数学符号语言中的等式 数学符号语言中含动点坐标 , 的代数方程 简化了的 , 的代数方程

  由此可见,曲线方程就是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形式的特点是“含动点坐标的代数方程.”

  (6)求曲线方程的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和长期的任务,不是一下子就彻底解决的,求解的方法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度”.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求曲线的方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3)初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4)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求曲线的方程.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1.提问: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强调.

  2.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基本问题.

  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通过研究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研究曲线的性质,这一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称为坐标法,这门科学称为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事实上,在前边所学的直线方程的理论中也有这样两个基本问题.而且要先研究如何求出曲线方程,再研究如何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课就初步研究曲线方程的求法.

  【问题】

  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

  【实例分析】

  例1:设 、 两点的坐标是 、(3,7),求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 的方程.

  首先由学生分析:根据直线方程的知识,运用点斜式即可解决.

  解法一:易求线段 的中点坐标为(1,3),

  由斜率关系可求得l的斜率为

  于是有

  即l的方程为

  ①

  分析、引导:上述问题是我们早就学过的,用点斜式就可解决.可是,你们是否想过①恰好就是所求的吗?或者说①就是直线 的方程?根据是什么,有证明吗?

  (通过教师引导,是学生意识到这是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应该证明,证明的依据就是定义中的两条).

  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则

  即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这说明点 的坐标 是方程 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设点 的坐标 是方程①的任意一解,则

  到 、 的距离分别为

  所以 ,即点 在直线 上.

  综合(1)、(2),①是所求直线的方程.

  至此,证明完毕.回顾上述内容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中,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最后得到式子 ,如果去掉脚标,这不就是所求方程 吗?可见,这个证明过程就表明一种求解过程,下面试试看:

  解法二: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也就是点 属于集合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所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果然成功,当然也不要忘了证明,即验证两条是否都满足.显然,求解过程就说明第一条是正确的(从这一点看,解法二也比解法一优越一些);至于第二条上边已证.

  这样我们就有两种求解方程的方法,而且解法二不借助直线方程的理论,又非常自然,还体现了曲线方程定义中点集与对应的思想.因此是个好方法.

  让我们用这个方法试解如下问题:

  例2:点 与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 求点 的轨迹方程.

  分析:这是一个纯粹的几何问题,连坐标系都没有.所以首先要建立坐标系,显然用已知中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作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仿照例1中的解法进行求解.

  求解过程略.

  【概括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分析上面两个例题的求解过程,我们总结一下求解曲线方程的大体步骤:

  首先应有坐标系;其次设曲线上任意一点;然后写出表示曲线的点集;再代入坐标;最后整理出方程,并证明或修正.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例如 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 的坐标;

  (2)写出适合条件 的点 的集合

  ;

  (3)用坐标表示条件 ,列出方程 ;

  (4)化方程 为最简形式;

  (5)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一般情况下,求解过程已表明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如果求解过程中的转化都是等价的,那么逆推回去就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所以,通常情况下证明可省略,不过特殊情况要说明.

  上述五个步骤可简记为:建系设点;写出集合;列方程;化简;修正.

  下面再看一个问题:

  例3:已知一条曲线在 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 点的距离减去它到 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动画演示】用几何画板演示曲线生成的过程和形状,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找关系.

  解:设点 是曲线上任意一点, 轴,垂足是 (如图2),那么点 属于集合

  由距离公式,点 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①

  将①式 移项后再两边平方,得

  化简得

  由题意,曲线在 轴的上方,所以 ,虽然原点 的坐标(0,0)是这个方程的解,但不属于已知曲线,所以曲线的方程应为 ,它是关于 轴对称的抛物线,但不包括抛物线的顶点,如图2中所示.

  【练习巩固】

  题目:在正三角形 内有一动点 ,已知 到三个顶点的距离分别为 、 、 ,且有 ,求点 轨迹方程.

  分析、略解:首先应建立坐标系,以正三角形一边所在的直线为一个坐标轴,这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另一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比较简单,如图3所示.设 、 的坐标为 、 ,则 的坐标为 , 的坐标为 .

  根据条件 ,代入坐标可得

  化简得

  ①

  由于题目中要求点 在三角形内,所以 ,在结合①式可进一步求出 、 的范围,最后曲线方程可表示为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1)解析几何研究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2)如何求曲线的方程?

  (3)请对求解曲线方程的五个步骤进行评价.各步骤的作用,哪步重要,哪步应注意什么?

  【作业】课本第72页练习1,2,3;

曲线和方程 篇9

  以上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曲线和方程》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位领导、专家、同仁:你们好!

  我是广安市乐善中学的数学教师蒋永华。我说课的内容是“曲线和方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以及评价六个方面来汇报对教材的钻研情况和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恳请在座的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关于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曲线和方程”是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第七章《直线和圆的方程》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介绍了“直线的方程”之后,对一般曲线(也包括直线)与二元方程的关系作进一步的研究。这部分内容从理论上揭示了几何中的“形”与代数中的“数”相统一的关系,为“形”与“数”的相互转化开辟了途径,同时也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为解析几何的教学奠定了一个理论基础。

  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本节教材主要讲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坐标法、解析几何等概念,讨论怎样求曲线的方程以及曲线的交点等问题。共分四课时完成,这是第一课时。此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建立“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这两个概念,并对概念进行初步运用。我在处理教材时,不拘泥于教材,敢于大胆进行调整。主要体现在对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定义进行归纳上,通过构造反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分析、正反对比,逐步揭示其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定义;再一点就是在得出定义之后,引导学生用集合观点来理解概念。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认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使学生理解曲线和方程的概念;会用定义来判断点是否在方程的曲线上、证明曲线的方程;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借用曲线与方程的关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对问题的不断探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4、关于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由于曲线和方程的概念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学生只有透彻理解了这个概念,才能用解析法去研究几何图形,才算是踏上解析几何的入门之径。因此,我把曲线和方程的概念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另外,由于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比较抽象,加之刚刚进入高二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他们对曲线和方程关系的“纯粹性”与“完备性”不易理解,弄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易产生“为什么要规定这样两个关系”的疑问。所以,对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对“两个关系”的认识是本节课的难点。

  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由于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经有了用方程表示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比如用方程表示直线、抛物线、双曲线等)。因此,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利用学生积累的这些感性认识,通过分析反例,来揭示“两个关系”中缺少任何一个都将破坏曲线与方程的统一性(即扩大概念的外延)。

  二、关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的是引导发现法和CAI辅助教学。

  (1)引导发现法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通过设置疑问,创造出思维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学生在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2)借助CAI辅助教学,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这也符合教学论中的直观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3)教具:三角板、多媒体。

  三、关于学法指导

  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教人以渔,终身受用。”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仔细看、动脑想、多交流、细比较、勤练习”的研讨式学习,加大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让他们体验获取知识的历程,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渐培养他们“会观察”、“会类比”、“会分析”、“会归纳”的能力。

  四、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

  首先是“复习引入”。我先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第二节中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并让学生指出二者能互相表示时满足的条件。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般曲线和二元方程之间要建立这样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能互相完整地表示时,需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从而引出将要学习的课题――曲线和方程。这样引入课题显得比较自然,也符合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同时,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也为下面研究一般曲线与二元方程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实际模型。(本环节用时约分钟。)

  第二个环节“设疑导思”。在课题引出之后,我把刚才引入课题时的问题(即:一个二元方程f(x,y)=0的解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般的曲线C上的点需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就可以用方程f(x,y)=0来表示曲线C,同时曲线C也可以来表示这个方程f(x,y)=0?)再次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思考、讨论,然后请学生

  内容如下:

  代表发表意见,我适当地集中学生的观点,并逐步将其归结为两点:①曲线上点的坐标满足方程f(x,y)=0,②以方程f(x,y)=0的解为坐标点在曲线上(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和积累的用方程表示曲线的感性认识,是可以猜想出这一条件的),但我对学生的观点不作评判(这样就留下了悬念)。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此思考题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在这里提出来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是为了通过问题给学生营造出思维情境,调动起他们的思维。给学生留下悬念,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中来。(本环节用时约分钟。)

  接下来我就引导他们进行“实例探究”。首先用电脑投影例题1,让学生对例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动手画图,然后口答二者的关系。最后,由我给予订正,同时用电脑显示相关结果。设计此例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正面认识曲线和方程互相完整表示时所具有的两个关系,即“(1)如果点M(x0,y0)是C1上的点,那么(x0,y0)一定是方程的解;反过来,(2)如果(x0,y0)方程的解,那么以(x0,y0)为坐标的点必在C1上。”显然,它满足刚才学生自己所提出的两个条件。(也就是抛物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

  尽管学生知道了曲线和方程互相完整表示时所具有的这样两个关系,但学生此时可能还会存有这样的疑问:“曲线与方程互相完整表示时一定要满足这样两个关系吗?缺少一个会怎样呢?”学生的这一疑问也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例1的基础上分别构造出两个反例,一个是在原有抛物线上“长出”一部分,即“曲线多了”的情形,另一个是将原来的抛物线“剪去”一段,即“曲线少了”的情形。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分别对两个反例进行充分地观察、分析、讨论(当然,这里要给学生留足时间)。通过这些认知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发现:问题1中(反例1),虽然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C2上,但曲线C2上的点的坐标不全满足方程(可举例验证),也就是C2上“混进”了其坐标不是方程解的点,从而导致曲线C2上的点和方程解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它们不能互相完整地表示,即“曲线多了”。此时,它满足同学自己提出的“两个关系”中②不满足①。问题2(反例2)中,曲线C3上的点的坐标都满足方程,但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不全在曲线C3上(也可举例说明),也就是曲线上“缺漏”其坐标是方程解的点,同样导致曲线C3上的点与方程的解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显然曲线C3与方程不能互相完整地表示,即“曲线少了”。此时,它满足“两个关系”中的①不满足②。由此,学生可以得出结论:“两个关系”中缺少任何一个,曲线和方程都不能互相完整地表示。这样就使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被突破了。这里对反例的设置是在例1的基础上进行演化的,没有另外构造反例,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好地进行正反对比,从而易于发现问题,形成深刻的印象。这一环节的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研讨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处理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本环节用时约分钟)

  通过上一环节的实例探究和反例分析,实际上已经揭示了曲线和方程对应关系的本质属性,但学生对此还缺乏一种逻辑上的准确表述。因此,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在刚才的探讨基础上“归纳定义”。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将例1中能完整表示曲线的这个方程称为“曲线的方程”,那么我们该如何定义“曲线的方程”?这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了避免两个反例中曲线与方程关系的“不完整性”,我们应该作出怎样的限制?随着这一问题的解答,自然也就得出了定义。事实上,这一环节是在暴露定义产生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从中学到处理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另外,在归纳出定义后,又引导学生用集合对定义进行重新表述,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关系进行再认识,从而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本环节用时约分钟)

  接下来,我给学生准备了一道练习题,通过练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旨在了解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以便调节后面的教学节奏。同时,通过两个引申提问(一个是怎样修改图形,可使曲线是方程的曲线,另一个是如何修改方程可使方程是曲线的方程。),对题目作进一步的探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练习用时约分钟)

  处理完练习以后,又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初步运用(目的还是为了加强对概念的理解)。首先我将例2、例3分别投影在屏幕上,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并根据学生的分析进行补充讲解,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解答。对例3的证明在理清思路后,由我将证明过程板书出来,目的是给学生起一个示范作用,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严谨推理的习惯。另外,在解完例题之后,又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并归纳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这样既有利于解题技能的形成,又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本环节用时约分钟)

  课堂小结我是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和思想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小结的。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小结时不仅概括所学知识,而且还对所用到的数学方法和涉及的数学思想也进行归纳,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又可以培养其能力。(用时约分钟)

  最后布置作业。所布置的作业都是紧紧围绕着“曲线和方程”的概念及运用。通过作业来反馈知识掌握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另外,设计选作题是为了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出自由发展的空间。(用时约分钟)

  五、关于板书设计

  我将板书设计为“提纲式”。这样设计主要是力求重点突出,能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便于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六、关于评价

  在授课过程中,我根据学生对课堂提问及例习题的解答情况,及时调节课堂节奏,“易”则可加快,“难”则应放慢速度,并借用富有启发性的、阶梯性的提问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

  课后,我将通过统计《课堂练习反馈表》、批改作业以及与学生谈话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对“曲线与方程”概念的掌握情况,检查教学目的的实现程度。同时,根据收集的这些教学反馈信息来对下一步教学工作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改进。另外,通过对作业的评判和统计课堂练习完成情况,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以上,我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对“曲线和方程”这一节内容的有关分析和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指正。谢谢大家!

曲线和方程 篇10

  1、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作为数学思想应向学生渗透,强化的有: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化及运动变化思想。不是所有的课都能把这些思想自然的容纳进去,但由于“曲线和方程”这一节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它把代数和几何两个单科自然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而上述思想能用到大半,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曲线和方程”这节教材揭示了几何中的形与代数中的数相统一的关系,为“依形判数”与“就数论形”的相互转化开辟了途径,这正体现了解析几何这门课的基本思想,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曲线与方程”是解析几何中最为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在理论上它是基础,在应用上它是工具,对全部解析几何的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另外在高考中也是考察的重点内容,尤其是求曲线的方程,学生只有透彻理解了曲线与方程的含义,才算是找到了解析几何学习得入门之路。应该认识到这节“曲线和方程”得开头课是解析几何教学的“重头戏”!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大纲的要求)通过本小节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初步知识和观点,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意义,初步掌握求曲线的方程的方法.所以第一课我在教学目标上是这样设定的:

  1).了解曲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领会“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及其关系,并能作简单的判断与推理;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3)会证明已知曲线的方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在“初步掌握”的水平上,但“初步”绝不等同于“含糊”,它反应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即要求学生能答出曲线与方程间必须满足的两个关系,才能称作“方程的曲线”和“曲线的方程”,两者缺一不可,并能借助实例进一步明确这二者的区别。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是同步的,在具体操作上结合图形分析与反例,来辨析“两个关系”之间的区别,从认识特例到归纳出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一般概念,因而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会证明已知曲线的方程就能更进一步的理解曲线和方程概念的含义并为下节课求曲线的方程打基础.

  3、如何突破重难点

  本小节的重点是理解曲线与方程的有关概念与相互联系,以及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步骤.只有深刻理解了曲线与方程的含义,才能真正掌握好求曲线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学好后面的内容.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比较抽象,由直观表象到抽象概念有相当难度,对学生理解上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学生不理解“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和”“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这两句话在揭示“曲线和方程”关系各自所起的作用。有的学生只从字面上死记硬背;有的学生甚至误以为这两句话是同义反复。要突破这一点,关键在于利用充要条件,函数图象,直线和方程,轨迹等知.识,正反两方面说明问题.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定义中为什么要规定两个关系(纯粹性和完备性)产生困惑,原因是不理解两者缺任何一个都将扩大概念的外延。

  4、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今天要讲的“曲线和方程”这部分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曲线方程的概念”,“已知曲线求它的方程”、“已知方程作出它的曲线”等。在课时安排上分为3个课时进行教学,具体的课时分配是:第一课时讲解“曲线与方程”和“方程与曲线”的概念及其关系;第二课时讲解求曲线的方程一般方法,第三课时为习题课,通过练习来总结、巩固和深化本节知识。如果以为学生不真正领悟曲线和方程得关系照样能求出方程,照样能计算某些难题,因而可以忽视这个基本概念得教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舍本逐末”得偏见。

  在教材中,曲线和方程这一概念是随着知识的讲授而不断深化,逐步为学生所理解,因而教材中从直线开始,多次,重复地阐述,这说明其重要性.同时也说明理解它,掌握它确实需要一个过程.数学本身是很抽象,把数学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以上考虑,确定了这节课教学过程的基本线索是:实际问题引入,提出课题→运用反例,揭示内涵→讨论归纳,得出定义→集合表述,强化理解→知识应用,反复辨析。

  教材的编写也往往体现着教法.,例如,本节一开头说“我们研究过直线的各种方程,讨论了直线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学生已经有了用方程(有时用函数式的形式出现)表示曲线的感性认识,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感性认识的作用。从人造地球卫星运行的轨道等生动形象的实际问题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对数学的应用有了更高的认识,更激发他们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决心。(具体……)提出课题。运用学生熟知的知识,1)求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方程和2)作出方程y=x2的图象作为引例,从曲线到方程,从方程到曲线两方面入手分析了曲线上的点和方程的解之间的关系,为形成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提供了实际模型,但是如果就此而由教师直接给出结论,那就不仅会失去开发学生思维的机会,影响学生的理解,而且会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接着用反例来突破难点。通过反例1)直线去掉第三象限部分,则方程y=x的解为坐标的点不都在曲线上,以及2)改方程为,那么曲线上就混有不满足方程的点坐标就此揭示“两者缺一”与直觉的矛盾,通过举反例和步步追问使我要的答案逐步明了,从而又促使学生对概念表述的严格性进行探索,学生自已认识曲线和方程的概念必须要具备的两个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自然得出定义。并且把这个关系板书到黑板上,以示这就是这节课的重点。为了在重难点有所突破后强化其认识,又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解释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并以此为工具来分析实例,这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有助于学生通其法,知其理。

  然后通过运用与练习,纠正错误的认识,促使对概念的正确理解,通过反复重现,可以不断领悟,加强识记。所以安排了例1,例2(见课件)目的也在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通过解题辨析“两个关系”,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此题目中的“曲线”和“方程”都力求简单,由此得出点在曲线上的充要条件。

  曲线是符合某种条件的点的轨迹,为了下节课“求曲线的方程”的教学,安排了例3(见课件)证明曲线的方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由于教材上有严谨的证明过程,让学生阅读并总结证明已知曲线的方程的方法和步骤,上升到理论上,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阅读归纳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4个变式引申检查他们的掌握程度,但难度不能太大,我选择这样几个练习:(略)简单评讲后小结本课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曲线和方程”概念中两个关系缺一不可,只有符合关系1)2)才能进行数与形的转化。由于下节课的内容是求曲线的方程,特地安排了一个思考探索题。

  5、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和组织

  教案的设计与教案的实施往往有一定的距离,本节课有着概念性强,思维量大,例题与练习题不多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整节课将以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为主,通过提问,举例,启发,互动完成教学,在具体操作上比较灵活,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把握学生的思维规律于数学思想的基本方法。例如,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看反例,通过正反对比的方法,当学生观察了例1回答不清为什么,可以举出几个点的坐标作检验,这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或引导学生看图,比比划划,这就是“从直观到抽象”的方法。只要启发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的认识活动就会顺利展开,而且在认知的过程中训练了探索的能力。强化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完善学生的数学的结构,让学生动手、动脑,以及观察、联想、猜测、归纳等合理推理,鼓励学生多向思维、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从中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数学交流与合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的精神。

曲线和方程 篇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背景

  作为曲线内容学习的开始,“曲线与方程”这一小节思想性较强,约需三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第二课时讲曲线方程的求法;第三课时侧重对所求方程的检验.

  本课为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有:解析几何与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方法(直译法)、步骤及例题探求.

  2.本课地位和作用

  承前启后,数形结合

  曲线和方程,既是直线与方程的自然延伸,又是圆锥曲线学习的必备,是后面平面曲线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解几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章节.

  “曲线”与“方程”是点的轨迹的两种表现形式.“曲线”是轨迹的几何形式,“方程”是轨迹的代数形式;求曲线方程是用方程研究曲线的先导,是解析几何所要解决的两大类问题的首要问题.体现了坐标法的本质——代数化处理几何问题,是数形结合的典范.

  后继性、可探究性

  求曲线方程实质上就是求曲线上任意一点(x,y)横纵坐标间的等量关系,但曲线轨迹常无法事先预知类型,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生动展现运动变化特点,但如何获得曲线的方程呢?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学习过程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同时,本课内容又为后面的轨迹探求提供方法的准备,并且以后还会继续完善轨迹方程的求解方法.

  数学建模与示范性作用

  曲线的方程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求曲线方程的过程类似于数学建模的过程,它贯穿于解析几何的始终,通过本课例题与变式,要总结规律,掌握方法,为后面圆锥曲线等的轨迹探求提供示范.

  数学的文化价值

  解析几何的发明是变量数学的第一个里程碑,也是近代数学崛起的两大标志之一,是较为完整和典型的重大数学创新史例.解析几何创始人特别是笛卡儿的事迹和精神——对科学真理和方法的追求、质疑的科学精神等都是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教育材料.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允许时指导学生课后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分析、整理,写出研究报告.

  3.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班级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好,思维活跃,在刚刚学习了“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后,学生对这种必须同时具备纯粹性和完备性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优越性等已有了初步了解,对具体(平面)图形与方程间能否对应、怎样对应的学习已经有了自然的求知欲望.

  二、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坐标法的作用及意义.

  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能根据所给条件,选择适当坐标系求曲线方程.

  过程性目标

  通过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曲线方程的获得过程,体验坐标法在处理几何问题中的优越性,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历经从“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模式,完善认知结构.

  通过层层深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深化对求曲线方程本质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逐步养成质疑的科学精神.

  展现人文数学精神,体现数学文化价值及其在在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步骤

  难点:几何条件的代数化

  依据:求曲线方程是解几研究的两大类问题之一,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是高考解答题取材的源泉.主要包括两种类型求曲线的方程:一是已知曲线形状时常用待定系数法;二是动点轨迹方程探求,本课的重点主要是探索动点的曲线方程.

  曲线与方程是贯穿平面解几的知识,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求曲线方程是几何问题得以代数研究的先决,求曲线方程的过程类似数学建模的过程,是课堂上必须突破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及教材处理

  1.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教学法.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旨的现代教育原则,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通过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共同交流与协作,在教师的引导和合作下,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果实,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发展,通过不断探究、发现,让学习过程成为心灵愉悦的主动认知过程,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2.学法指导

  学生学法:互相讨论、探索发现

  由于学生在尝试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会在新旧知识联系、策略选择、思想方法运用等方面遇到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指导.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帮助学生重温与问题解决有关的旧知,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表达的机会,共同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等,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给予学生启发和鼓励,在心理上、认知上予以帮助.

  这样,在学法上确立的教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完整的认知结构,使学生思维、能力等得到和谐发展.

  3.设计理念:

  求曲线方程就是将曲线上点的几何表示形式转化为代数表示形式。在这转化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这也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立足教材,通过对例题的再创造,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度的发展;通过激发兴趣,强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逐步地从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走向主动,由课堂走向社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是当前新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理念.

  四、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几何特性外化的特点,抓住形成轨迹的动点具备的几何条件,运用坐标化的手段及等价转化与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

  创设情景——从感性的轨迹(图形)认识,到解决生活上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抓住学生迫切一试的认知心理,自然引入坐标法的意义及曲线方程的求法.

  例题探求——例题一体现知识的承前启后.通过例题一的呈现,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求获得问题的求解,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感受求曲线方程的含义及求解步骤;例题二及变式解决建系难点,建系的开放性,对学生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创造;两个例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体现因材施教.至此,学生已能初步了解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了.

  归纳步骤——学生亲身经历求曲线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归纳(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求解的步骤,体现从“特殊——一般”认知规律,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变式练习——通过对例题的变式,由学生求解、回答变式后的含义,深化对认知结构的理解,初步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逐步养成质疑与反思的习惯.

  反馈练习——利用学生探索而发展来的认知水平,运用获得的知识解决情景创设中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考察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是学生思维的自然顺应,自然释放,是“一般——特殊”的过程.全面完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