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通用17篇)
《信客》 篇1
《信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信客的职业及其品质。
3.学会抓住具体事例分析概括人物的方法。
4.从单元整体感知人间真性情。
教学重点:
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
2.诵读品味。
3.感悟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信”字入手,信,书信,诚信。会意字,人言为信。
二、作者简介、字词
三、整体感知
1、信客是一种什么职业?
用简洁语言概括
2、信客的职业道德是什么?
突出重点
3、与现代交通相比,过去的信客存在哪些困难?
四、联系课文内容具体分析人物
我认为信客是一个 的人,从文章———— 可以看出来,我想对大家说(或我想起了) 。
从上面的句子练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1、怎样分析人物。
记住一定要联系具体事例。
2、学到了一些写人物的方法吧。
3、积累了作文素材。
五、回顾、感悟
同学们,人是世间万物的主体,人类主宰着这个世界,不同的人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着书写着我们的人生,也用心感受着生活。从第二单元一路走来,阿长让我们感受到了善良,《背影》和《台阶》中的两位父亲让我们感受到了拳拳的父辈之爱和父辈的辛酸,老王让我们体会到了做人要有道德良心,而信客告诉我们的是沉甸甸的诚信二字。
六、做个好人
《信客》 篇2
第10课 第一课时 总课时
课题:信 客
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 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2.导语
现在通讯事 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 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 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 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 余秋雨 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 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生字词:克扣 接济 唏嘘 稀罕 噩耗 呵斥 诘问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阅读课文 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恪尽职守 有才干
3.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 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 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5.解答课后的练习
三、小结
回顾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信客的墓碑上写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板书设计:
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 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 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 当佬都同样受到赞誉
教学后记:信客一文的学习,学生对信客的品质和精神都能能较好地体会,对文章的结构基本能把握,朗读能力有提高。
《信客》 篇3
课题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教 材 分 析
概述
重点
难点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教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读感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导入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有各的行业规范。诚信不仅应该是职业道德的基础,更应该
是为人处事的根本。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余秋雨的散文《信客》,看看我们应从主人公身
上学习哪些优秀品格。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克扣 接济 唏嘘(xixu) 稀罕 噩(e)耗 呵斥 诘(jie)问 焦灼 伎俩jiliang) 颠沛 吊唁(yan) 文绉绉(zhouzhou) 长途跋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nuo)诺 生死祸福猝(cu)然 昏厥(jue) 满脸戚容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必要时进行合作探究),理清行文线
索,把握文章结构。教师可板书或投影,以提高阅读效率。
明确:
信客:从业缘起、信客生涯、转行之后。
编写提要,把握主要内容。
要求简明扼要,语言平实。概括主要情节,减删细节。
提示:
a.从业缘起
老信客自感失去了信誉,做不下去了,找到落魄返乡的青年。这个青年为老信客的
诚心所动,终于接受了这份差事。
b、信客生涯
《信客》 篇4
教学目标 :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
教学难点 :感受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2.导语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的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生字词:克扣 接济 唏嘘 稀罕 噩耗 呵斥 诘问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文章结构:当的原因---是怎样做的---为什么不做了---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给你怎样的饿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恪尽职守 有才干
3.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
有才干: 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在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5.解答课后的练习
三、小结
回顾文中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的墓碑上写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板书:
当的原因---是怎样做的---为什么不做了---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
有才干: 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信客》 篇5
教学目标 :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
教学难点 :感受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2.导语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的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生字词:克扣 接济 唏嘘 稀罕 噩耗 呵斥 诘问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文章结构:当的原因---是怎样做的---为什么不做了---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给你怎样的饿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恪尽职守 有才干
3.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
有才干: 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在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5.解答课后的练习
三、小结
回顾文中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的墓碑上写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板书:
当的原因---是怎样做的---为什么不做了---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
有才干: 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信客》 篇6
教学指导思想: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和交流。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才华。
3、教学过程中体现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
教学目标:
1、<自主> 自读感知课文,独立完成[信客档案]的填写。
2、<合作、探究> 分组合作进行探讨问题、画信客肖像、写诗等活动,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
3、<课外拓展> 启发学生尝试撰写“乡村邮政史”。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中<合作、探究>部分。
教学准备:
1、与学生沟通、布置预习。
2、设计本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暖身活动:师生互相提问。
二、导入
请学生依据课前所准备的资料介绍作者余秋雨。
三、整体感知
(一)请学生在自学基础上谈谈〈信客〉一文的内容,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二)速读课文后,完成以下内容的填写
[信客档案]
性别 年龄 适合人群(指性格)
信客是一种什么职业(一句话描述)
信客的职业道德(关键词) 职业准备
信客的职业特长(从文中找相关信息)
信客的作用(重要性)
(三)画信客的肖像画
设想:本文篇幅较长,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设计[信客档案]旨在从信客这一职业角度出发,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面上的了解,为下面的问题能深入研讨作准备。
四、 独特感悟
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少同学有这样的疑惑,信客为他人付出了很多(文章作了很多描写),自己却落得遭人误
解,穷愁潦倒,按现代某些价值观衡量,似乎很不划算。是不是当时的人们都在想着做信客?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信客?所以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
(一)问题研讨(提示:在课文中找相关信息来说明)
1、文中青年信客让别人得到了什么?
2、青年信客是否也有所得?如果有,他又得到了些什么?
(二)根据你的理解,为信客写一首诗(一段也可)。
(三)引导学生得出:助人自助的一生才是充实的一生。
设想:这一环节旨在对课文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对文章主题作多角度探索,并以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
五、 课外拓展:撰写乡村邮政史
本课小结:在乡村和城市间踽踽独行的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他是外出谋生者与家乡联系的纽带。
反思:你能通过观察我的教学,给我一些下述问题的信息吗?
1、有百分之多少的课堂时间用于教师讲话,有多大比例的时间学生在讲?
2、在讨论中有多少学生在发言,男生多于女生吗?
3、我说话的语调是交谈的语调,还是盛气凌人的讲授方式?
4、你认为我对学生们的评论是否恰当?
5、你看到可能有助于我解决问题的其他事情吗?
6、请给我一些帮助我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建议。
《信客》 篇7
知识目标:1、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领悟他的品格和精神。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学会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直无私的品格。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洁身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的品质。
重点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抓取人物的品格。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
请大家回想一下,有什麽职业是过去有而现在已逐渐消失了的?为什麽?(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他们了。或者他们已经落伍了。)那麽,我么今天要讲的《信客》,也正是这样一种职业。大家就来看一下,“信客”到底是做什麽的?
二、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就不读了,提前让大家回去预习了。现在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快速浏览一下本文,并且找出信客是做什麽的?这行职业有何特点?
(这个问题,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出来,但是概括的语言并不是很简练。但是,对于职业的特点,却总结的不好。好像学生还摸不着门路。)
1)、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
2)、终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劳任怨
3)、收入微薄,生活贫穷——待人宽容
4)、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但是信客的阅历又让他增长才干。
2、从上面大家的总结可以看出,信客的为人如何?(或信客这一行所需要的品质是什麽?)
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等。
(学生基本上能说个差不多。但有时专业语言运用的还是不好。口头语比较多一些。)
3、那麽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事例来!
都能对号入座。只是语言繁琐,不凝练。
4、可是,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什麽作者再写信客之前,还写了一个老信客?
险些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惕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这个问题,孩子的回答却不甚好。老是靠不到主题上来。)
5、那麽,信客成长起来后,作者重点写了信客的什麽事迹?为何要重点写?
重点写了两个事迹: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6、总结信客这一生,他在哪里是一个转折?
回乡教书。
7、他这一生正好验证了那一句话?
好人有好报。
社会总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爱和怀念。人们常送些关怀与温暖。发财的同乡回来道歉,并请他代办邮政事务,后来大家又推举他当老师,当校长等等。等到临死时,又来纷纷吊唁。
8、信客死后,为什麽要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9、请写出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这道题开放性很强。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
现摘抄几则如下:
马茜茜:信之子,众之父,仁义之人,大公无私,为吾敬之人某某。
王彬:我们永远的信客,你是夜晚照亮我们的月亮,你是寒冬温暖我们的火光。你是我们永远的心灵支柱!
徐云龙:村中之翼。
嵇姗姗:您的功劳是为我们的奉献,您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您的身影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您奉献出了青春,却换来了无限的美好。
于刚:尊敬的校长,您像一把熊熊烈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您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全体同学向您致敬。
杨一帆:一支蜡烛,奉献默默。一生之中,忍辱负重。一人只为,仁义热心。。光芒四射,蜡烛已尽。
10、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信客》:质朴典雅;警辟而畅达。
《背影》:朴素平实。
《台阶》:十分口语化。
原因: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语言习惯不同。
三、作业 。
1、把课后词语加意思写一遍,并且背过。
2、把自己的墓志铭整理在本子上。
课后记:虽然这是一篇描写信客的文章,大家都没有接触过信客。但是学生在理解起来还是不困难的。可是,有个别的地方还需要老师话语上的精彩引导
《信客》 篇8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编辑整理的初中语文说课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上方相关栏目查看,谢谢!
《信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信客》出自声名显著的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讲述的是民国时一位老信客因失信于人,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受到人们的敬重的故事。
说教学目标:
因为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并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感知课文内容,概括人物性格、领悟秋雨散文的质朴而典雅,提高语言鉴赏水平。过程与方法:情景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说教学重难点:
余秋雨的散文,把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内涵丰富,打动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又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因此我把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体味学者厚重的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上这类平凡而伟大的人。教学难点:揣摩质朴、典雅而又警辟的语言。
说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每位同学的学习热情,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制定了如下的“教法学法”。教法:情境创设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学法:通读感知文意、品读赏析语言、精读探究拓展。
教学过程:
包括“解题导入”“探究感悟”“品读赏析”“拓展延伸“总结感言五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讲一讲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俗话说:“科技改变生活,知识改变世界。”当今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而在20世纪初的浙江余姚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很长时期内,信客沉重的脚步成为乡村和城市联系的纽带。“他们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秋雨的“信客故事”,去解读信客的平凡人生。(此导语的设计,使学生从感性上对信客生涯有一个整体印象。)
二、探究感悟:
此环节是通过三个逐层推进的小组活动,来完成对整篇文章思想内涵的感悟。(我利用早读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解决了生字、词,熟读了课文,初步感知文意,为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活动一:“焦点访谈”要为信客做一期特别节目,题目暂定为“平凡人生”。请同学们客串编导,速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两位信客的人生历程。附:老信客的一生:有信→失信→后悔弥补。
信客的一生:从业缘起→信客生涯→转行之后(此活动使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感知文意,并把握了全文的脉络。)
活动二:“创意大比拼”——人生“焦点访谈”栏目组对“平凡人生”这个题目不太满意,请同学们伸出援助之手,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出最佳创意。要求: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
(师提供事例,抛砖引玉)苦涩人生;工作劳苦:终年跋涉;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此活动使学生立足文本,抓住典型事例,对人物形象进行多角度把握,并为揭示信客品质做好必要的铺垫。)
活动三:“小人物-----大精神”由两个问题引出:1.如果时光倒转,你会做信客吗?2.你认为信客应具备哪些品质?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作结,归纳“信客品质”: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善良厚道(此活动使学生不仅感悟到信客精神品质,而且也能审视自己,达到德育的目的。)
(此环节三个活动,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轻松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交流,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品读赏析:品味语言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我选了臧克家的《老马》做比较阅读。(播放配乐朗诵《老马》)比较:两篇文章在主题上同为赞美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美德,但语言风格不尽相同。除了《老马》语言的朴实,《信客》的语言又多了些什么?我重点指导学生从本文中画出佳句、诵读佳句、点评佳句,并作必要的点拨: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作者个性气质、不同的语言习惯决定着不同的语言风格,我们可以从表达(记叙、描写、议论等)和修辞等多方面赏析语言,看看课文是如何通过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来表现人物精神和性格的,又是如何通过精彩的句子提升文意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秋雨散文“质朴而典雅”“警辟而畅达”的语言风格。(比较阅读可让学生了感受到不同的语言风格,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学以致用”,接下来我趁热打铁,请同学模仿本文语言,为两信客写“墓志铭”。全班展示交流后,师出示“墓志铭”示例。写“墓志铭”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
为了引导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我还提供了余秋雨的相关资料及作品,编排作品名,连接如下:“《行者无疆》,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特别是《文化苦旅》,推荐学生阅读,扩展视野,并巩固本课所学。
五、总结感言:
苍凉孤寂原是生命的一种底色,信客的人生充满了坎坷磨难,但历史的沧桑演绎着一个不变的真理:好人终有好报!祝天下所有任劳任怨、宽厚善良、默默奉献的人们一生平安!
《信客》 篇9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社会有某种需要,就有某种职业。作者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20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老信客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
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谋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又要通报噩耗,帮着安慰张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信客身上。
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老信客干了一辈子,家里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沿途投宿,拣便宜的小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的小店。终年奔波,胃病和风湿病成了职业病。
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誉,再也做不起人。信客通报噩耗,有的农妇竟把他当作死神冤鬼,大声呵斥。送交遗物,还被人怀疑贪占。那个发了财拈花惹草的同乡竟诬称信客为小偷,扭送巡捕房。信客这条路布满凶险,叫人撑持不了。
但是,社会总体总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爱和怀念。信客终于不再坚持下去了,人们想起他的好处,常送去关怀和温暖,就是那位发财的同乡后来也向他道歉,并请他接受代办本乡邮政的事务。人们推举信客当老师,信客工作出色,还当了小学校长。他死时,人们纷纷赶来吊唁。
2.特殊的职业造就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信客任劳任怨。他理解在外谋生者,也理解在家的家属,理解他们的需要与感情。事情不分份内份外,只要有求于他,再辛苦也在所不辞,有时候还得忍受无端的猜疑与羞辱。
信客诚信无私。他铭记老信客的嘱告:“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是这个职业的生命。诚信以不贪为前提,他洁身自好,从不雁过拔毛,他洁白无瑕,也不怕别人怀疑。
信客待人宽容。他在发财的同乡那里遭遇了凶险,他不想让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回乡后也没有挑事,不说任何坏话,他保护了一个家庭。
信客的阅历又让他增长才干。他年轻时屡屡碰壁,穷愁潦倒,长时间当信客,文化程度提高了,眼界开阔了,阅历丰富了,他当教师是好样的教师,当校长是好样的校长,他赢得了社会普遍的赞誉。
二、问题研究
1.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信客是作者肯定的人物,看作者褒扬什么,就知道作者在提倡什么,再联系现实生活,就可以揣摸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者褒扬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大提倡的。
2.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第一个特点,质朴而典雅。
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本文写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语言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如“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山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满纸幽怨”“此公”“赋闲在家”“身体不济,恕难从命”“绘声绘色,效果奇佳”“深察世故人情”“属于上乘”等等。
第二个特点,警辟而又畅达。
这特别表现在比喻句上:“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有些句子容量很大,一气呵成,又有排比成分,气势十分畅达。如“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然后用几句话概括信客的为人。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本题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概括信客的为人: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1.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2.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3.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二、《背影》的语言朴素平实,《台阶》的语言十分口语化,与这两篇文章相比,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题研究课文语言,让学生从比较中体会特点,并了解由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及语言习惯不同而决定的不同语言风格,同时增强语感。学生答题举例只要举一两个例子即可,不要求如“课文研讨”里那样一一列举。
三、试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本题实际上是要概述信客生平事迹和品质,对碑文体例则不作要求。本题如此设计,意在置于特定情境,对人物产生亲切感。下面示例,仅供参考。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教学建议
一、要抓全文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全文脉络是:信客做信客的缘起──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可以板书或投影,以提高阅读效率。
二、品味语言可从画出佳句入手。
把佳句画出来,就可以看出自己心目中的“佳句”有一些,但不是很多,多数语句还是日常生活用语。由此可以领悟,有点文采,是需要的,但是不必过于花哨。太花哨的文章吃力不讨好。画出了佳句,就可以揣摩这些佳句是怎么表达一个意思的,怎样措词,怎样造句,怎样修辞,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美感。这样既可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又可以悟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创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识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山居笔记》(1998年,文汇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中国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中国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二、秋雨人生(王国伟)
一
今秋少雨,初冬又始终被暖意覆盖。在这乍寒还暖的季节,人们的心头格外舒展。当我们拂去城市的浮躁,静下心来进入谈论状态,显然多了一份情趣。何况,谈论的主题是令人愉快的余秋雨教授。
余秋雨,他的名字就已告诉我们,他生在秋雨时节。余秋雨的经历也很简单,只要读过他的散文《乡关何处》,就能一目了然。他生在浙江余姚──这个不太富有却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城市。响亮的名字可依次唤出王阳明、黄宗羲、严子陵、朱舜水等诸多大师。更为有趣的是,时至今日,也随处可遇乡邻。在一次上海中文组教授评审会上,评委竟然大多是余姚人。余秋雨每次听到夹杂着乡音的同乡,都会使他记起那个多雨多梦的地方。虽然家乡已经成为一种抽象存在装在他的记忆深处,但毕竟是给了他生命,给了他最初的灵感的地方。作为余姚人,他感到自豪。
他12岁离开家乡来到上海求学。投入都市,投入了无限。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吞吐着日出日落的自然转换。在上海晋元中学读书,他的学业名列前茅。在今年该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人一起列入该校的英才榜。在他完全有可能考入任何一所名牌大学时,他偏偏选中了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并以成绩优秀留校执教。谈起往事,余教授依然天真,说是跟着感觉走。当时只觉得戏剧学院似乎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撩开面纱的简单冲动,竟成了他一生的选择。
说起余秋雨,不得不谈一个有趣的生活现象。在他成年后至今,他搬了四次家。每一次搬家,都引发一次生活状态的调整和学术结构的转移。他在每一个居所,都完成了两部著作。早先住在上海虹口,在简陋的环境中,他撰写了《戏剧理论史稿》,这部65万字的史论著作,使他第一次完整地贴近了无数的思想家和艺术大师。透过学问,逼近了大师们的生命,使他有了第一次心灵的震撼。这部书稿不但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更影响了他今后的人生走向。尔后,他从虹口搬到了静安寺,朝北的房间缺少阳光。每到冬夜,他把双脚裹在草堀里,坚持写作。在这里,他写下了《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这两部书稿标志着他从戏剧理论研究开始向人类文化学研究的转移。到80年代中期,他第三次搬家至上海西南方向的龙华,由于他的名篇《家住龙华》写得情感备至,龙华已被他的笔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他完成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创作。《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显然成了他人生和文化到达新的境界的坐标。在他第四次搬家伊始,也是他散文创作搁笔之时。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调整之后,说不准他又会在哪个领域以新的形式重新出现。他说听从感觉。我相信他的感觉。
二
写人,其实是很难的,尤其是一个很丰富、很熟悉的人。《文化苦旅》风靡海内外,余秋雨现象成了一个很大的公众话题。从读书到读人,合乎逻辑地成为人们正常的文化行为。为此,随之而来的是许多朋友的约稿请求,而我一直难于落笔,困惑也在于此。
作为《文化苦旅》最早的读者和责任编辑,我和余秋雨教授成了好朋友。无疑,书是沟通我们友谊的桥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之间真诚的交往,让我感受到在《文化苦旅》之外有一个生命的存在。在当今物质丰盈、生活富足的土地上,原来还有精神的向往。
余秋雨毫不讳言,创作除了坚持思想的意义之外,还必须追求轰动。如果思想不赋予其最好的表达形式,思想仍旧只是空中楼阁,难以作用于社会、人生,历史价值更无从谈起。思想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是造成轰动的前提。
历史证明,每一次社会文化的转型都将伴随着一些具有宏观意义的实验行为。社会大众往往是通过显而易见而又震撼人心的文化实绩来接受文化本身的。欧洲文艺复兴的大师们,把深邃、热烈的思想激情通过一系列让人眼睛一亮的艺术活动来体现。而我国五四时期,鲁迅写小说,胡适写新诗,还有《新青年》、白话文实验等等,这些具体的文化行为,其中就包涵着重大的思辨意义。
我们可以把《文化苦旅》看作是一次特殊的文化实验。而这种带有对自我整体超越的实验,形成了余秋雨散文的文化特质。他认为,重复就是平庸。宁可放弃,也不平庸,这是他做人为文的原则。他的严谨而又认真的创作态度,恰好与现代人追求生活的质量是以灵魂的充实作为前提的基点相交。他的散文能引起轰动,再一次证明了人们内心的文化自觉和对文化所留有的尊敬依然如故。中国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先生认为,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了他的《文化苦旅》”,这评价,深得其真髓。正是他把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生命体验融合,创造出的篇章,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奥秘所在。而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我们以文化的名义相聚,又携着人生的意义相交在这落叶纷纷的深秋,因为,我们都怀着一颗火热的心,我们都对文化依然钟情。但愿我们这次偶然的相逢能给人生创造一点快乐,给历史留下一个回忆。
(选自《语文学习》1996年第3期)
※版权归本站或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学习欣赏,任何人不得私自转载!※
《信客》 篇10
【教学目标】
熟悉课文,掌握全文结构,分析人物性格,对信客人物品质的整体把握。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掌握课文结构。
【教学难点】
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2、导语: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
生字词:克扣接济唏嘘稀罕噩耗呵斥诘问焦灼伎俩
颠沛吊唁文绉绉穷愁潦倒风尘苦旅鸡零狗碎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阅读课文一遍后,思考一下文中的信客给你的印象是怎么样的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善良厚道恪尽职守有才干。
3、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请几个同学说说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5、解答课后的练习。
三、小结
回顾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信客的墓碑上写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板书】
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信客》 篇11
陆春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1、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个。
2、快板《诚信美德像金子》(导入),flash《诚信是一种美德》(机动),歌曲《诚信之歌》(课前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上课之前播放歌曲《诚信之歌》作背景音乐,渲染气氛)
一、导入
我这有一快板,我们男女生分角色,以手代板,一起有节奏地演绎一下这快板《诚信美德像金子》。“男生:今天咱俩太激动……”(由老师起头定节奏,全班一起演快板)[调动气氛,导入课文]
打完了快板,我们一起看一下它的内容,显而易见,这是一个以诚信为主题的快板,其实历来赞颂诚信的文艺、文学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余秋雨笔下的《信客》。
二、作者介绍
我们在走进《信客》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它的作者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作品:《行者无疆》,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 。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
三、字词注音
认识了作者,我们就正式走进《信客》的世界。现在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并找出文章中需要掌握的字词、多音字,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1、字词注音:
嫉妒( jídù ) è(噩) 耗 猝然( cù ) jì liǎng (伎俩)
昏厥( jué ) 连声nuò nuò (诺诺)
文绉绉( zhōu ) 颠 pèi (沛)
吊唁(yàn) 焦 zhuó(灼)
诘问(jié) 时 máo (髦) 唏嘘 ( xīxū )
2、多音字辨析:
积累lěi
3、形似字辨析:
四、回答问题:
(1)[掌握了有关字词,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一起寻找信息,回答]信客是怎样一种职业?(明确:信客是城乡之间捎物带信的特殊的私人职业。)
(2)[哦,原来信客是城乡之间捎物带信的特殊的私人职业,那么,如果我要为一个落后的村子招聘一位信客,我的招聘启事应该怎么写?什么样的人才符合条件?我这里有张招聘表,大家帮我填完整吧]活动——填写招聘启事
职位 信客
学历 能识文断字
职位描述 主要负责乡村城市间的信、物的传递;还要代读代写书信;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时,还要帮忙处理后事、安慰家属
职位要求(职业道德) 信,诚信,信用
(3)从我们填写的招聘启事,我们可以看出,信客,最注重的是什么?(从原文中找语句回答)
明确:“信”,原文: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五、合作讨论
(1)那么作者又是怎么样刻画这位至始至终讲求诚信的信客的?重点写了他的哪些事?
(不论标准答案,学生自由发挥。)
(2)作者后来写信客不当信客后当了老师、校长,为什么他无论是当老师还是当校长都是好样的?
明确:因为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
(3)如此优秀的,受人爱戴的信客为什么临终留下遗言,要与不够诚信,坏了名誉的老信客葬在一起呢?
明确: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4)从这句话中,我们是否可以看出“作者为什么在写信客之前要先写老信客”?(适当时用“老信客的经历”来引导)
明确: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难;强调他的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5)从信客的葬礼我们可以看出信客很受人爱戴,我一名合格的、出色的信客,那么,我们从这位信客身上着手,总结一下,当一名合格的信客,将会经历什么?需要什么精神?
(学生自由发挥,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均可。)
六、总结
通过欣赏余秋雨的《信客》,了解了什么是信客以及做一名合格的信客需要具备什么素质。我们可以从文章最后看到以诚信德名远播的信客去世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之多,可见诚信之人必受人尊重。这篇文章让我们意识到诚信对于人立足社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21世纪是个讲求诚信的时代,人无信而不立。为推广诚信教育,XX年高考办出了以“诚信”为话题的高考作文,让我们一起欣赏其中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谈谈你的想法(展示《赤兔之死》)(时间允许时展示flash《诚信是一种美德》。让学生谈社会诚信问题,此为机动内容。)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八荣八耻,坚决做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七、布置作业
为这名优秀的信客写段墓志铭。
八、板书设计
信 客
——余秋雨
信
《信客》 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积累“唏嘘、诘问、焦灼、伎俩、颠沛、穷愁潦倒、连声诺诺”等词语。
2、了解信客职业及其品质。
3、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4、揣摩佳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继续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揣摩其写作意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2、把握信客形象。培养学生洁力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品格。
重、难点:
1、感受本文的语言、体会人物品格
2、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揣摩品味语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2分钟
同学们,正如一则广告语所说的“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手机短信拜年已成为一种时尚,提及20世纪初期的乡,对外通信往往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也许人们难以想象,其实在很长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余秋雨《信客》将向我们讲述这段故事。“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今天,让我们通过文章《信客》去认识信客,去体会他的苦涩人生。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情况)(课件展示)10分钟
1、正音
2、释义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脉络。15分钟
做信客的原因——怎么做信客的——怎么不做信客的——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四、启发探究:15分钟
1、填充信客档案:信客是我们的主人公,那么他有哪些遭遇,他是怎样一个人呢?这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老师设计了一个信客档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捕捉重要信息。老师边问学生边答来填充档案的内容。(课件展示)
职业:信客。
身体状况:老犯胃病和风湿病(职业病)(第12段)
收入情况:收入微薄(第3段)
兴的事:几十年来从未失过会一封信,一件物品:给焦急等待的家属送去了在外亲人的消息;他的工作被乡亲们还有老信客认为,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杨(信客的幸福快乐是建在别人的幸福快乐的基础上的)。
最痛苦的事:报死讯、被怀疑、被诬陷、被打、被扭送到巡捕房。
最敬重的人:老信客(最后一段)
座右铭:信客信客就是一个信字(诚信是信客的生命)。
2、用一个字概括你对信客这份工作的初步印象——“苦”
3、学生畅谈信客形象,教师归纳。
明确: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善良厚道、属尽职守、洁身自好、忍辱负重。
五、小结:2分钟
信客就是这样一个人:尽管时常饱受职业病的困扰;尽管收入永远和付出不成正比;尽管有时还要蒙受无端的猜疑,诬陷和欺凌,但他牢记老信客的教诲,诚信无私,从不雁过拔毛,风得忘义;心胸宽广,所有基、累、辛酸委屈都默默承受;他有情有义,总是以最恰当的方式处理邮件两头的难事。他用大半辈子辛劳履行自己的承诺,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同学们,这是一个多么朴实感人的形象。你们在阅读过程中一定也遇到了许多震颤你心灵,让你感动的语句和片断,下面请你们把它们自由地、深情地朗读出来。
六、布置作业:
A(学优生):练习册同步
B(中等生):整理笔记,熟悉课文内容。
C(后三分之一):完成字词小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品味佳句、体会风格10分钟
1、请同学们把刚才找出来的感动你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对其做以品析,教师作适当引导。(可侧重从它们所表现出的人物品质分析它的美感)
它们可能是:
①第三世界16自然段“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连声诺诺”
②第18自然段:“直到他流了几身汗……堆在他的肩上。”
③第22段中的“传唤来的同乡……他不想让滇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2、文中还有一些含义丰富的美句,你们都懂它的含义吗?可以提出来,师生一同讨论解决(提示:可从修辞角度,重点词句等理解它们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如:①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
②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未梢。
③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④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回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3、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①质朴的典雅。
②精辟而又畅达。
二、互动合作:展示作品人物形象10分钟
请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试写一段话,描写信客基碑上的文字,或某一补白性的文字,鼓励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得意之笔,并作简要点评
参考示例:(多媒体显示)
三、迁移拓展,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信客。10分钟
1、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而又处在社会下层的平凡人?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例如:马路上维持交通秩序的交通协管员、清洁工……。
师可补讲关于四川藏族自治县的乡村邮递员王顺友的故事。
小结:他们虽工作平凡,但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同学们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将来从事的也像信客一样普通平凡的工作,我们虽然不能做伟大的事情,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将来就算是一名清洁工,你也要像贝多芬演奏一样,全身心地投入,热爱、忠诚于我们的职业,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无怨无悔,生命才有意义。课上到这里,老师不禁想起一首歌,歌中这样唱道……(多媒体展示《好大一棵树》的歌词,师生齐读,读后放这首歌,在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四、中考链接:布置作业5分钟
1、按例名仿写:
例1、同情是一缕春风,让枯秃的枝头绽出新绿。
同情是。
例2、信誉就是你立足社会的通行证。
信誉就是你。
信誉就是你。
例3、真诚,友谊的桥梁,没有它,人们之间就失去应有的平和与信赖。
批评,。
2、请同学们以“诚实为话题,写一篇小短文,可以谈看法,也可以讲故事。”
五、布置作业:
A(学优生):以诚信为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B(中等生):练习题同步
C(后三分之一):整理笔记,完成书后习题。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信客@$@1脉络:做信客的缘起——怎么做信客的——怎么不做信客的——为什么当教师、校长是好样的
2品格: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信客》 篇13
《 信客》是一篇情感色彩、人文色彩很强的散文。余秋雨先生写的《信客》,实为文化苦旅中的“信客”,是诚信、宽容文化在不诚信、不宽容文化中的一次苦旅。文中的“信客”肩负的是诚信和宽容的文化,然而,这种文化的提升和生存之路却是那样的艰难。余秋雨在《信客》中写出了老信客和年轻信客同样的悲剧:老信客和年轻信客都被迫远离信客这一职业,一个是偶然的、唯一的一次失信,导致整个社会对他一生诚信的彻底否定,老信客痛楚无奈地从浸满诚信文化因子的这一职业中悄然退出;而另一个则是因为太诚信而被捕进班房,认识到诚信“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而决然退出。他们殊途同归的根源都在于:整个不诚信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以他们为代表的诚信文化进行诋毁和嘲弄,甚至是迫害(信客因诚信被打耳光、进班房)。教师要想引领学生深刻感悟到信客的人格精神,深入思考人生,必须以信客的形象为着眼点,引领学生与文本、人物和自我对话,以课文蕴涵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本课教学的内容我设计了四个问题:(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3)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4)怎样理解信客特殊的品格和素质?让学生按信客---新、 老信客---信客这一顺序逐一探讨,体会作者为信客立传的用意以及联系现实生活的意义。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在展示学习成果时小组成员都争相上台,让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在老师的主导下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品味和揣摩语言的环节,难度虽大些,但学生亦能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积极发言,虽赏析水平不高,但也能说出一些独到的见解,积累了自己喜欢的句子词语,既培养了语感,又增强了语言积累。
《信客》 篇14
秋雨人生(王国伟)
一
今秋少雨,初冬又始终被暖意覆盖。在这乍寒还暖的季节,人们的心头格外舒展。当我们拂去城市的浮躁,静下心来进入谈论状态,显然多了一份情趣。何况,谈论的主题是令人愉快的余秋雨教授。
余秋雨,他的名字就已告诉我们,他生在秋雨时节。余秋雨的经历也很简单,只要读过他的散文《乡关何处》,就能一目了然。他生在浙江余姚——这个不太富有却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城市。响亮的名字可依次唤出王阳明、黄宗羲、严子陵、朱舜水等诸多大师。更为有趣的是,时至今日,也随处可遇乡邻。在一次上海中文组教授评审会上,评委竟然大多是余姚人。余秋雨每次听到夹杂着乡音的同乡,都会使他记起那个多雨多梦的地方。虽然家乡已经成为一种抽象存在装在他的记忆深处,但毕竟是给了他生命,给了他最初的灵感的地方。作为余姚人,他感到自豪。
他12岁离开家乡来到上海求学。投入都市,投入了无限。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吞吐着日出日落的自然转换。在上海晋元中学读书,他的学业名列前茅。在今年该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人一起列入该校的英才榜。在他完全有可能考入任何一所名牌大学时,他偏偏选中了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并以成绩优秀留校执教。谈起往事,余教授依然天真,说是跟着感觉走。当时只觉得戏剧学院似乎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撩开面纱的简单冲动,竟成了他一生的选择。
说起余秋雨,不得不谈一个有趣的生活现象。在他成年后至今,他搬了四次家。每一次搬家,都引发一次生活状态的调整和学术结构的转移。他在每一个居所,都完成了两部著作。早先住在上海虹口,在简陋的环境中,他撰写了《戏剧理论史稿》,这部65万字的史论著作,使他第一次完整地贴近了无数的思想家和艺术大师。透过学问,逼近了大师们的生命,使他有了第一次心灵的震撼。这部书稿不但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更影响了他今后的人生走向。尔后,他从虹口搬到了静安寺,朝北的房间缺少阳光。每到冬夜,他把双脚裹在草堀里,坚持写作。在这里,他写下了《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这两部书稿标志着他从戏剧理论研究开始向人类文化学研究的转移。到80年代中期,他第三次搬家至上海西南方向的龙华,由于他的名篇《家住龙华》写得情感备至,龙华已被他的笔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他完成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创作。《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显然成了他人生和文化到达新的境界的坐标。在他第四次搬家伊始,也是他散文创作搁笔之时。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调整之后,说不准他又会在哪个领域以新的形式重新出现。他说听从感觉。我相信他的感觉。
二
写人,其实是很难的,尤其是一个很丰富、很熟悉的人。《文化苦旅》风靡海内外,余秋雨现象成了一个很大的公众话题。从读书到读人,合乎逻辑地成为人们正常的文化行为。为此,随之而来的是许多朋友的约稿请求,而我一直难于落笔,困惑也在于此。
作为《文化苦旅》最早的读者和责任编辑,我和余秋雨教授成了好朋友。无疑,书是沟通我们友谊的桥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之间真诚的交往,让我感受到在《文化苦旅》之外有一个生命的存在。在当今物质丰盈、生活富足的土地上,原来还有精神的向往。
余秋雨毫不讳言,创作除了坚持思想的意义之外,还必须追求轰动。如果思想不赋予其最好的表达形式,思想仍旧只是空中楼阁,难以作用于社会、人生,历史价值更无从谈起。思想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是造成轰动的前提。
历史证明,每一次社会文化的转型都将伴随着一些具有宏观意义的实验行为。社会大众往往是通过显而易见而又震撼人心的文化实绩来接受文化本身的。欧洲文艺复兴的大师们,把深邃、热烈的思想激情通过一系列让人眼睛一亮的艺术活动来体现。而我国五四时期,鲁迅写小说,胡适写新诗,还有《新青年》、白话文实验等等,这些具体的文化行为,其中就包涵着重大的思辨意义。
我们可以把《文化苦旅》看作是一次特殊的文化实验。而这种带有对自我整体超越的实验,形成了余秋雨散文的文化特质。他认为,重复就是平庸。宁可放弃,也不平庸,这是他做人为文的原则。他的严谨而又认真的创作态度,恰好与现代人追求生活的质量是以灵魂的充实作为前提的基点相交。他的散文能引起轰动,再一次证明了人们内心的文化自觉和对文化所留有的尊敬依然如故。中国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先生认为,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了他的《文化苦旅》”,这评价,深得其真髓。正是他把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生命体验融合,创造出的篇章,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奥秘所在。而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我们以文化的名义相聚,又携着人生的意义相交在这落叶纷纷的深秋,因为,我们都怀着一颗火热的心,我们都对文化依然钟情。但愿我们这次偶然的相逢能给人生创造一点快乐,给历史留下一个回忆。
(选自《语文学习》1996年第3期)
《信客》 篇15
教学目标 :
1、握文章脉络,理清思想内容。
2、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1、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识记字词,扫清阅读障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设计:
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电信业迅速发展,手机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这给忙碌的现代人提供了方便。但提及20世纪初期的乡村,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的人--信客。也许,我们很难想象,信客沉重的脚步是连接乡村与城市的纽带,他们为远行者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今天,让我们通过文章《信客》来体会一下他们苦涩的人生。
二、简介作者:(把书翻到82页,告诉老师,作者是谁?)
好的,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余秋雨。(投影出示)
三、整体把握:
1、检查预习:
唏嘘 xīxū嫉妒 jí晦气 huì噩耗 è猝然 cù诺诺 nuò 呵斥 hē诘问 jié文绉绉 焦灼 zhuó伎俩 jì吊唁 yàn 跋涉 bá shè颠沛 pèi
2、我们对信客这种职业还很陌生,那就先来认识一下这种职业,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看看一名信客需要做哪些工作?
明确: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谋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又要通报噩耗,帮着安慰张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信客身上。
[做一个信客,主要负责乡村城市间的信,物的传递;他还要代读,代写书信;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时,他还要处理后事,安慰家属。(幻灯片出示)]
3、你对信客这份工作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能否用一个词语或一个字来概括?(苦)
4、这种"苦"从哪里体现出来?
(1)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老信客干了一辈子,家里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沿途投宿,拣便宜的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的小店。终年奔波,胃病和风湿病成了职业病。他们是最困苦的旅行者。
(2)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信客这条路布满凶险,实在是件苦差事。
(3)总结:工作劳苦:终年跋泼;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5、年轻信客他自己评价信客这份工作的?
明确:"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6、分析"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1)为什么说越来越凶险了?
(2)以前是怎样撑持的?
(3)为什么撑持不了了?
7、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觉得信客具有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明确:诚实守信,任劳任怨,兢兢业业。
四、合作探究: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而又处在社会下层的平凡人?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五、
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 提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就其内容是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
信客之墓志铭: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六、教学小结:
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但作为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这种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赞扬的。
七、布置作业 :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通读全文,勾画出你认为的精彩语句,简要说出它的美感。
《信客》 篇1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唏嘘、诘问、焦灼、伎俩、颠沛、穷愁潦倒、连声诺诺”等词语。
⑵了解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文化苦旅》。
⑶了解信客职业及其品质。
2、能力目标:
⑴揣摩佳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⑵学习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整体把握作品的阅读方法。
⑶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写作意图。
3、德育目标:
把握信客形象,学习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可贵品质,培养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佳句,体会语言风格;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抓文章脉络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
本文节选自《文化苦旅》,但入选部分独立成篇,叙述完整,人物鲜明。指导学生在自读中把握信客的事迹和品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诵读品味法:
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清词丽句随处可见,给人以很大的品味赏析的空间和美感,指导学生品味佳句,领悟语言表达提高的途径。
3、拓展延伸:
信客品质的核心是诚实、奉献,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如现代社会对健全信用体制的呼唤等,体察作者的写作意旨。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把握信客形象及其意义;品味佳句,领会学者散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正如一则广告语所说的“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手机短信拜年已悄然成为一种时尚,提及20世纪初期的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也许人们难以想像,其实在很长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余秋雨的《信客》将向我们讲述这一段故事,“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让我们在故事中去认识信客,去体会他们的苦涩人生。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1997年被授予“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
2、《文化苦旅》是余秋雨近年来在国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系列性文化散文。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仅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中国台湾学者余光中先生认为,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了他的《文化苦旅》”,这评价,深得其真髓。
三、人物研究,整体把握
1、投影显示生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⑴注音:
唏嘘(xī xū)嫉妒(jí dù)猝然(cù)昏厥(jué)
文绉绉(zhōu) 焦灼(zhuó) 伎俩(jì liǎng)
诘问(jié)吊唁(yàn)
⑵释义:
猝然:突然,出乎意料。
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诘问:(书)追问、责问。
焦灼:非常着急。
颠沛:贫困,受挫折。
连声诺诺:诺诺,答应的声音(表同意)。
潦倒:形容无路可走,非常失意。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2、学生默读全文,依脉络提示,标示、批注你所认为的关键语句,初步感知文意。请学生自己谈出所感知的信客形象。
提示:课文共四节,行文脉络是:信客做信客的缘起──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学生畅谈信客的形象,教师归结:
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谋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又要通报噩耗,帮着安慰张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信客身上。
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老信客干了一辈子,家里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沿途投宿,拣便宜的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的小店。终年奔波,胃病和风湿病成了职业病。他们是最困苦的旅行者。
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信客这条路布满凶险,实在是件苦差事。
信客的为人: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3、学生流畅诵读,思考:
⑴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⑵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⑶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⑷怎样理解信客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学生合作研讨,积极回答,教师点拨:
⑴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⑵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⑶信客留下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的遗愿,是出于对老信客的理解、同情、敬重和感激。
⑷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以及开阔的眼界、丰富的阅历的特殊品格和素质是特殊的职业造就的。“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文化苦旅·信客》)
4、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试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提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就其内容是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体例不作要求,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
学生构思、完成,教师巡视并作具体指导,鼓励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得意之笔,并简要点评。
提供参考示例:(多媒体显示)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5、学生深入揣摩: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着重刻画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意在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信客的难能可贵的品质,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力提倡的。
四、品味佳句,体会风格
1、学生通读全文,勾画出你认为的精彩语句,简要说出它的美感。
教师归结学生提出的看法和例句,并引导体会。佳句示例:
⑴“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誉,再也做不起人。对这种处境的设想,作者以排比绘写,一气呵成。容量很大,而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⑵“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语句运用比喻手法,表达凝练警辟,具有很强的美感。
教师归结本文的语言特点:
①质朴而典雅,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本文写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语言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满脸戚容”等。
②警辟而又畅达。本文的语言风格不同于《背影》的朴素平实,《台阶》的口语化。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及语言习惯不同而决定不同的语言风格。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体味课文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
五、课堂练习
阅读短文《种树老人》,体会意旨,完成文后题目。(分发打印好的资料)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中间二十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二十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那片九百亩的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喂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材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碗口粗的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才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的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五十多岁的寡妇……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草棚子里面,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下面不能表现种树老人精神品质的是(不只一项)
A、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
B、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C、“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D、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
E、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
F、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G、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
2、文章写道: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
这些记叙采用了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3、“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这句话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4、“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联系全文看,加粗部分表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BD
2、对比突出表现种树老人种树、爱树、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3、照应句:“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含义:种树老人的生命和精神在树上得到体现和延续。(意思对即可)
4、形象地表现了种树老人完全彻底的奉献精神。(意思对即可,也可有另外的合理的见解)
六、课堂小结
掂量视诚实为生命的老信客的嘱告“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总觉得是那个沉重,其实不仅做人,乃至维系社会秩序的规则不是正承受着信用危机的挑战吗?愿我们能以平和的心态诚实待人,诚实处事,去奠基诚信大厦。
七、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以“诚实”为话题,写一篇小短文,可以谈看法,也可以讲故事。
2、阅读短文《父亲》,回答问题。
①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篼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喝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着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一点。”
②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见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③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好的腔调对父亲交待:“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帕子,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下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
④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⑤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
⑥父亲说:“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⑦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待,又揣了回去。
⑧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不行,我决定叫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⑨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门,他的手在门头东摸西摸,一脸gān gà。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侍候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刹时百感交集。
⑩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念念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的乞谅和深情致敬!
⑴整体感知课文,体会父亲的性格特点,并举例说明。
⑵根据语境和拼音写汉字,给加粗字注音。
gān gà________攒________
⑶第②段中“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表明父亲。
⑷第③段“妻”的“交待”运用了简短的排比句式,表现了“妻”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⑸第④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⑹将“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中的“贴身”两个字删去,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
⑺第⑦段中写“父亲笑了一笑”,联系上下文说明其具体含义。
⑻第⑩段运用了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
〖参考答案〗
⑴父亲憨厚、诚实、慈爱。第①段中的局促表现父亲憨厚、诚实;买东西表现其慈爱。
⑵尴尬zǎn
⑶伤心难过,难以入睡
⑷对农民父亲的厌烦、轻蔑。
⑸外貌描写;“湿漉漉”表明父亲冒雨去买东西,突出了父亲对儿孙无私的爱;“皱纹堆砌”“松树皮”表现了父亲辛苦操劳、饱经风霜。
⑹原文表明父亲的钱来之不易,因而倍加珍惜。删去“贴身”,这些深刻含义就表现不出。
⑺给儿孙买了东西,辛苦积攒的钱也交给了儿子,父亲因了却心愿而“笑”,这一“笑”表现了他的宽厚无私。
⑻议论和抒情深化主题
《信客》 篇17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整体把握课文,掌握文章的中心。从精妙的语言中揣摩文章的写作用意。
2、过程和方法:
把握人物的形象,体会前后对比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设计】
1、导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有各的行业规范。诚信不仅应该是职业道德的基础,更应该是为人处事的根本。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余秋雨的散文《信客》,看看我们应从主人公身上学习哪些品格。(引出课题)
2、整体感知:让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从业缘起
脉络信客生涯
转行之后
⑴从业缘起:
老信客自感失去了信誉,做不下去了,找到落魄返乡的青年。这个青年为老信客的诚心所动,终于接受了这份差事。
⑵信客生涯:
①新老信客叙谈从业之苦。(总领)
②工作极其繁忙,除收发信、物,捎带口信,还须听凭顾主絮叨;遇有噩耗,自然承当发泄幽怨的出气筒;传递遗物,难免遭受无端的猜疑;代人读写书信,每与人同生悲切;揭穿顾主败行,惨遭打骂诬陷……
③道路凶险,加之腿脚有病,信客终于无奈卸却差事。
⑶转业之后:
①人们终于想到他的好处,在生活上接济他。打过他的人,幡然醒悟,在乡里设了代办处,并向他道歉。信客以代人写书信为生,后来当了小学教师、校长。
②信客死后,葬在老信客的墓旁,前来吊唁的人很多。
3、依据情节,归纳信客品格。(任劳任怨、诚心无私、待人宽厚、通达事理)
4、研读结构:
⑴在结构上,作者是怎样安排信客和老信客的材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⑵怎样理解作者对老信客的态度?老信客对表达主题起什么作用?
⑶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你对哪些句子感兴趣?读一读,议一议。
5、深入探讨:
⑴作者为什么要为信客树碑立传?
⑵随着社会的发展,信客这种职业早已消失,但诚信永远是做人之本。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诚信的理解。
6、课后拓展:
试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