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形(通用15篇)
四边形 篇1
一、教材分析
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找一找,分一分,围一围等系列活动,充分感知四边形,抽象出四边形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平面图形的周长等打下基础。本节课是四边形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丰富他们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四边形的过程;又通过分类活动,了解不同四边形各自的特性,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二、学生分析
1、在一、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锐角、直角和钝角这些几何图形,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表象。
2、学生学习过简单的分类,但是这次的分类标准以学生来看有些抽象,学生可能受以往经验的限制而不知道从何下手进行分类,。
3、学生以前初步认识过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这节课上要在以前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4、本节课设计的学习活动如分一分、比一比、量一量、围一围等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另一方面符合学生好动好玩的年龄特点,利于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
三、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它们边和角的特征。
2、学会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有针对性的进行比较,有条理的进行思考,能够通过观察四边形,从中抽象概括出四边形的特征。
3、学生能感受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积极参与找图形、分类等活动,更有兴趣地学习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具准备:
课件 例1当中的图形教具一套
学具准备:
图形学具 钉子板 皮筋 三角板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年我们国家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体育比赛,你知道是什么吗?(奥运会)
老师这儿有一些用平面图形拼成的运动图案,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
(踢足球、骑自行车、举重)
[设计意图:看拼图猜运动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探究
活动一: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认识四边形。
1、其实,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光明小学的校园,找一找校园中都有哪些图形。
师:请大家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
谁能说一说你在什么位置找到了什么图形?(根据学生汇报抽象出图形。)
师:我们找出了这么多图形,你觉得这幅图上那种图形最多?
生:正方形、长方形……
师:有同学说正方形最多,还有同学说长方形最多,如果让我说呀,我觉得“四边形”最多。(板书课题“四边形)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吗?(让学生先指一个)
指着刚才学生指出的图形问其他同学,这个图形是不是四边形。
(听取正反两方同学意见,并帮学生确认这就是四边形。)
还有吗?(师生辨析并找出 )
2、观察一下我们找出的四边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学生说正方形、长方形最多,老师说四边形最多,跟学生原有的概念之间形成认知冲突,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逐步明晰原来长方形、正方形等都属于四边形,最后总结归纳出四边形的特征。]
活动二:从众多图形中寻找四边形。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四边形的特征了,你能很快地从众多图形中找出四边形吗?拿出学具,把是四边形的图形挑出来。(书上35页例1)
(共同反馈选出的四边形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根据四边形的特征,从众多图形中辨认四边形,进一步加深对四边形特征的认识。]
活动三:把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分类了解不同四边形特征,加深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而且能从众多图形中找出四边形,实际上四边形是一个大家庭,里面有很多成员,,你们能不能把四边形分分类。
同桌合作把四边形分分类。分之前想一想,你按什么分的?
(预设:下面是可能出现的分类情况。)
(当出现第一种分法时,让学生通过比一比、折一折或量一量的方法来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三、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认识了四边形,知道了四边形有四条边、有四个角,还知道了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四、练习
1、下面我们就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一个小游戏,拿出你的钉子板和皮筋,按要求围四边形。
○1围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2围一个没有直角的四边形
○3围一个上下对边相等,左右对边也相等的四边形
○4围一个四条边都不相等的四边形
2、课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在那些地方还可以见到四边形?
[设计意图:分类时,让学生从图形中找特征,练习时再让学生根据图形的特征形成表象,围出四边形。通过游戏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结束全课,从点滴培养他们热爱学习热爱数学的情绪体验。]
四边形 篇2
一、教学内容:第34-36页四边形.二、教学目标: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分辨不同四边形的的不同之处。四、教具、学具:例2的四边形组图每生一份、钉子板、投影仪、三角尺、剪刀、小棒等。五、设计理念: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六、教学过程:(一)、出示主题图:1、师:这是哪儿? 在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图形?(学生从中找一找图形,一边看一边汇报。)2.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图形──四边形,你们愿意和它成为好朋友吗?(板书课题:四边形)(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1.师:同学们, 你想像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指名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2、师: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进一步来研究。看,数学王国里有这么多的图形(做一做第2题)。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涂上相同的颜色,同桌互相检查评价。请学生上台展示。3. 师:观察,我们找出的“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汇报、互相交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合图形得出:像这样有四条直直的边围成,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教师板书。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现在你能说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4. 生活中我们见过许多四边形,现在又知道了四边形的特点,你能不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的。(三)、动手操作,互动交流1.四边形分类。(1)指导分法。(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友情提示: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3)反馈、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2.围四边形。(钉子板、小棒)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看谁反应快”(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四边形)a.围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特殊在哪儿呢?小组里说一说。b.师:围出一个对边相等,但却不是长方形的四边形。(教师下位巡视,及时进行指导。)c.围一个四条边都不相等的四边形。小结:同学们真能干,反应真快。4、动手试一试,把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后,它会变成什么形状?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开心吗?四边形的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今天放学后,请你们在回家的路上和家中,找出我们的好朋友——四边形,并请爸爸、妈妈一起认识它,好吗?板书: 四边形 有四条直的边 有四个角
四边形 篇3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的有关概念及内角和定理.因为的有关概念及内角和定理是本章的基础知识,对后继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难点:的概念及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在前面讲解三角形的概念时,因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确定一个平面,所以三个顶点总是共面的,也就是说,三角形肯定是平面图形,而就不是这样,它的四个顶点有不共面的情况,又限于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平面图形,所以在的定义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内”这个条件,这几个字的意思学生不好理解,所以是难点.
2.教法建议
(1)本节的引入最好使用我们提供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这个课件,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都是常见图形,研究它们具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本节的教学,要以三角形为基础,可以仿照三角形,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的有关概念,如的边、顶点、内角、外角、内角和、外角和、周长等都可同三角形类比,要结合三角形、的图形,对比着指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这些概念.
(3)因为在三角形中没有对角线,所以的对角线是一个新概念,它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辅助线,通过它可以把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结合图形,让学生自己动手作的一条对角线,并观察的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几个三角形?两条对角线呢?使学生加深对对角线的作用的认识.
(4)本节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化归转化的思想和类比的思想,教师在讲解本节知识时要渗透这两种思想方法,并且在本节小结中对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白碰到复杂的、未知的问题要转化为简单的、已知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的有关概念及的内角和外角和定理.
2.了解的不稳定性及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气象站的实例,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2.通过推导内角和定理,对学生渗透化归思想.
3.会根据比较简单的条件画出指定的.
4.讲解外角概念和外角定理时,联系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对学生渗透类比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都是常见的,研究他们都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内角和定理数学,渗透统一美,应用美.
二、学法引导
类比、观察、引导、讲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其有关概念;熟练推导外角和这一结论,并用此结论解决与内外角有关计算问题.
2.教学难点 :理解的有关概念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
3.疑点及解决办法:的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就没有呢?根据指定条件画,关键是要分析好作图的顺序,一般先作一个角.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模型、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入新课,学生观察图形,类比三角形知识导出有关概念;师生共同推导内角和的定理,学生巩固内角和定理和应用;共同分析探索外角和定理,学生阅读相关材料.
第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复习引入】
在小学里已经对、长方形、平形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但还很肤浅,这一
章我们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各种的性质和判定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有关的知识解决一些新问题.
【引入新课】
用投影仪打出课前画好的教材中P119的图.
师问:在上图中你能把知道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梯形找出来吗?(启发学生找上述图形,最后教师用彩色笔勾出几个图形).
【讲解新课】
1.的有关概念
结合图形讲解,的边、顶点、角,凸,的对角线(同时学生在书上画出上述概念),讲解这些概念时:
(1)要结合图形.
(2)要与三角形类比.
(3)讲清定义中的关键词语.如定义中要说明为什么加上“同一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加“同一平面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一定在同一平面内,而四个点有可能不在同一平面内,如图4—2中的点 .我们现在只研究平面图形,故在定义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内”的限制).
(4)强调对角线的作用,作为的一种常用的辅助线,通过它可以把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来解(渗透化归思想),并观察图4-3用对角线分成的这些三角形与原的关系.
(5)强调的表示方法,一定要按顶点顺序书写如图4—1.
(6)在判断一个是不是凸时,一定要按照定义的要求把每一边都延长后再下结论如图4-4,图4-5.
2.内角和定理
教师问:
(1)在图4-3中对角线AC把ABCD分成几个三角形?
(2)在图4-6中两条对角线AC和BD把分成几个三角形?
(3)若在ABCD如图4-7内任取一点O,从O向四个顶点作连线,把分成几个三角形.
我们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那么的内角和就等于:
①2×180°=360°如图4—6;
②4×180°-360°=360°如图4-7.
例1 已知:如图4—8,直线 于B、 于C.
求证:(1) ; (2) .
本例题是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实际上它证明了两边相互垂直的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何时用相等,何时用互补,如果需要应用,作两三步推理就可以证出.
【总结、扩展】
1.的有关概念.
2.对角线的作用.
3.内角和定理.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28中1(1)、2、 3.
九、板书设计
(一)
有关概念
内角和
例1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22中1、2、3.
四边形 篇4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的有关概念及内角和定理.因为的有关概念及内角和定理是本章的基础知识,对后继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难点:的概念及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在前面讲解三角形的概念时,因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确定一个平面,所以三个顶点总是共面的,也就是说,三角形肯定是平面图形,而就不是这样,它的四个顶点有不共面的情况,又限于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平面图形,所以在的定义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内”这个条件,这几个字的意思学生不好理解,所以是难点.
2.教法建议
(1)本节的引入最好使用我们提供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这个课件,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都是常见图形,研究它们具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本节的教学,要以三角形为基础,可以仿照三角形,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的有关概念,如的边、顶点、内角、外角、内角和、外角和、周长等都可同三角形类比,要结合三角形、的图形,对比着指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这些概念.
(3)因为在三角形中没有对角线,所以的对角线是一个新概念,它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辅助线,通过它可以把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结合图形,让学生自己动手作的一条对角线,并观察的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几个三角形?两条对角线呢?使学生加深对对角线的作用的认识.
(4)本节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化归转化的思想和类比的思想,教师在讲解本节知识时要渗透这两种思想方法,并且在本节小结中对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白碰到复杂的、未知的问题要转化为简单的、已知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的有关概念及的内角和外角和定理.
2.了解的不稳定性及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气象站的实例,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2.通过推导内角和定理,对学生渗透化归思想.
3.会根据比较简单的条件画出指定的.
4.讲解外角概念和外角定理时,联系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对学生渗透类比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都是常见的,研究他们都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内角和定理数学,渗透统一美,应用美.
二、学法引导
类比、观察、引导、讲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其有关概念;熟练推导外角和这一结论,并用此结论解决与内外角有关计算问题.
2.教学难点 :理解的有关概念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
3.疑点及解决办法:的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就没有呢?根据指定条件画,关键是要分析好作图的顺序,一般先作一个角.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模型、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入新课,学生观察图形,类比三角形知识导出有关概念;师生共同推导内角和的定理,学生巩固内角和定理和应用;共同分析探索外角和定理,学生阅读相关材料.
第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复习引入】
在小学里已经对、长方形、平形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但还很肤浅,这一
章我们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各种的性质和判定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有关的知识解决一些新问题.
【引入新课】
用投影仪打出课前画好的教材中P119的图.
师问:在上图中你能把知道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梯形找出来吗?(启发学生找上述图形,最后教师用彩色笔勾出几个图形).
【讲解新课】
1.的有关概念
结合图形讲解,的边、顶点、角,凸,的对角线(同时学生在书上画出上述概念),讲解这些概念时:
(1)要结合图形.
(2)要与三角形类比.
(3)讲清定义中的关键词语.如定义中要说明为什么加上“同一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加“同一平面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一定在同一平面内,而四个点有可能不在同一平面内,如图4—2中的点 .我们现在只研究平面图形,故在定义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内”的限制).
(4)强调对角线的作用,作为的一种常用的辅助线,通过它可以把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来解(渗透化归思想),并观察图4-3用对角线分成的这些三角形与原的关系.
(5)强调的表示方法,一定要按顶点顺序书写如图4—1.
(6)在判断一个是不是凸时,一定要按照定义的要求把每一边都延长后再下结论如图4-4,图4-5.
2.内角和定理
教师问:
(1)在图4-3中对角线AC把ABCD分成几个三角形?
(2)在图4-6中两条对角线AC和BD把分成几个三角形?
(3)若在ABCD如图4-7内任取一点O,从O向四个顶点作连线,把分成几个三角形.
我们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那么的内角和就等于:
①2×180°=360°如图4—6;
②4×180°-360°=360°如图4-7.
例1 已知:如图4—8,直线 于B、 于C.
求证:(1) ; (2) .
本例题是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实际上它证明了两边相互垂直的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何时用相等,何时用互补,如果需要应用,作两三步推理就可以证出.
【总结、扩展】
1.的有关概念.
2.对角线的作用.
3.内角和定理.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28中1(1)、2、 3.
九、板书设计
(一)
有关概念
内角和
例1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22中1、2、3.
四边形 篇5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的有关概念及内角和定理.因为的有关概念及内角和定理是本章的基础知识,对后继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难点:的概念及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在前面讲解三角形的概念时,因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确定一个平面,所以三个顶点总是共面的,也就是说,三角形肯定是平面图形,而就不是这样,它的四个顶点有不共面的情况,又限于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平面图形,所以在的定义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内”这个条件,这几个字的意思学生不好理解,所以是难点.
2.教法建议
(1)本节的引入最好使用我们提供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这个课件,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都是常见图形,研究它们具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本节的教学,要以三角形为基础,可以仿照三角形,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的有关概念,如的边、顶点、内角、外角、内角和、外角和、周长等都可同三角形类比,要结合三角形、的图形,对比着指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这些概念.
(3)因为在三角形中没有对角线,所以的对角线是一个新概念,它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辅助线,通过它可以把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结合图形,让学生自己动手作的一条对角线,并观察的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几个三角形?两条对角线呢?使学生加深对对角线的作用的认识.
(4)本节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化归转化的思想和类比的思想,教师在讲解本节知识时要渗透这两种思想方法,并且在本节小结中对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白碰到复杂的、未知的问题要转化为简单的、已知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的有关概念及的内角和外角和定理.
2.了解的不稳定性及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气象站的实例,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2.通过推导内角和定理,对学生渗透化归思想.
3.会根据比较简单的条件画出指定的.
4.讲解外角概念和外角定理时,联系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对学生渗透类比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都是常见的,研究他们都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内角和定理数学,渗透统一美,应用美.
二、学法引导
类比、观察、引导、讲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其有关概念;熟练推导外角和这一结论,并用此结论解决与内外角有关计算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的有关概念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
3.疑点及解决办法:的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就没有呢?根据指定条件画,关键是要分析好作图的顺序,一般先作一个角.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模型、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入新课,学生观察图形,类比三角形知识导出有关概念;师生共同推导内角和的定理,学生巩固内角和定理和应用;共同分析探索外角和定理,学生阅读相关材料.
第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复习引入】
在小学里已经对、长方形、平形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但还很肤浅,这一
章我们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各种的性质和判定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有关的知识解决一些新问题.
【引入新课】
用投影仪打出课前画好的教材中P119的图.
师问:在上图中你能把知道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梯形找出来吗?(启发学生找上述图形,最后教师用彩色笔勾出几个图形).
【讲解新课】
1.的有关概念
结合图形讲解,的边、顶点、角,凸,的对角线(同时学生在书上画出上述概念),讲解这些概念时:
(1)要结合图形.
(2)要与三角形类比.
(3)讲清定义中的关键词语.如定义中要说明为什么加上“同一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加“同一平面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一定在同一平面内,而四个点有可能不在同一平面内,如图4—2中的点 .我们现在只研究平面图形,故在定义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内”的限制).
(4)强调对角线的作用,作为的一种常用的辅助线,通过它可以把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来解(渗透化归思想),并观察图4-3用对角线分成的这些三角形与原的关系.
(5)强调的表示方法,一定要按顶点顺序书写如图4—1.
(6)在判断一个是不是凸时,一定要按照定义的要求把每一边都延长后再下结论如图4-4,图4-5.
2.内角和定理
教师问:
(1)在图4-3中对角线AC把ABCD分成几个三角形?
(2)在图4-6中两条对角线AC和BD把分成几个三角形?
(3)若在ABCD如图4-7内任取一点O,从O向四个顶点作连线,把分成几个三角形.
我们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那么的内角和就等于:
①2×180°=360°如图4—6;
②4×180°-360°=360°如图4-7.
例1 已知:如图4—8,直线 于B、 于C.
求证:(1) ; (2) .
本例题是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实际上它证明了两边相互垂直的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何时用相等,何时用互补,如果需要应用,作两三步推理就可以证出.
【总结、扩展】
1.的有关概念.
2.对角线的作用.
3.内角和定理.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28中1(1)、2、 3.
九、板书设计
(一)
有关概念
内角和
例1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22中1、2、3.
四边形 篇6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的有关概念及内角和定理.因为的有关概念及内角和定理是本章的基础知识,对后继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难点:的概念及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在前面讲解三角形的概念时,因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确定一个平面,所以三个顶点总是共面的,也就是说,三角形肯定是平面图形,而就不是这样,它的四个顶点有不共面的情况,又限于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平面图形,所以在的定义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内”这个条件,这几个字的意思学生不好理解,所以是难点.
2.教法建议
(1)本节的引入最好使用我们提供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这个课件,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都是常见图形,研究它们具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本节的教学,要以三角形为基础,可以仿照三角形,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的有关概念,如的边、顶点、内角、外角、内角和、外角和、周长等都可同三角形类比,要结合三角形、的图形,对比着指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这些概念.
(3)因为在三角形中没有对角线,所以的对角线是一个新概念,它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辅助线,通过它可以把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结合图形,让学生自己动手作的一条对角线,并观察的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几个三角形?两条对角线呢?使学生加深对对角线的作用的认识.
(4)本节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化归转化的思想和类比的思想,教师在讲解本节知识时要渗透这两种思想方法,并且在本节小结中对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白碰到复杂的、未知的问题要转化为简单的、已知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的有关概念及的内角和外角和定理.
2.了解的不稳定性及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气象站的实例,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2.通过推导内角和定理,对学生渗透化归思想.
3.会根据比较简单的条件画出指定的.
4.讲解外角概念和外角定理时,联系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对学生渗透类比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都是常见的,研究他们都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内角和定理数学,渗透统一美,应用美.
二、学法引导
类比、观察、引导、讲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其有关概念;熟练推导外角和这一结论,并用此结论解决与内外角有关计算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的有关概念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
3.疑点及解决办法:的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就没有呢?根据指定条件画,关键是要分析好作图的顺序,一般先作一个角.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模型、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入新课,学生观察图形,类比三角形知识导出有关概念;师生共同推导内角和的定理,学生巩固内角和定理和应用;共同分析探索外角和定理,学生阅读相关材料.
第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复习引入】
在小学里已经对、长方形、平形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但还很肤浅,这一
章我们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各种的性质和判定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有关的知识解决一些新问题.
【引入新课】
用投影仪打出课前画好的教材中P119的图.
师问:在上图中你能把知道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梯形找出来吗?(启发学生找上述图形,最后教师用彩色笔勾出几个图形).
【讲解新课】
1.的有关概念
结合图形讲解,的边、顶点、角,凸,的对角线(同时学生在书上画出上述概念),讲解这些概念时:
(1)要结合图形.
(2)要与三角形类比.
(3)讲清定义中的关键词语.如定义中要说明为什么加上“同一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加“同一平面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一定在同一平面内,而四个点有可能不在同一平面内,如图4—2中的点 .我们现在只研究平面图形,故在定义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内”的限制).
(4)强调对角线的作用,作为的一种常用的辅助线,通过它可以把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来解(渗透化归思想),并观察图4-3用对角线分成的这些三角形与原的关系.
(5)强调的表示方法,一定要按顶点顺序书写如图4—1.
(6)在判断一个是不是凸时,一定要按照定义的要求把每一边都延长后再下结论如图4-4,图4-5.
2.内角和定理
教师问:
(1)在图4-3中对角线AC把ABCD分成几个三角形?
(2)在图4-6中两条对角线AC和BD把分成几个三角形?
(3)若在ABCD如图4-7内任取一点O,从O向四个顶点作连线,把分成几个三角形.
我们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那么的内角和就等于:
①2×180°=360°如图4—6;
②4×180°-360°=360°如图4-7.
例1 已知:如图4—8,直线 于B、 于C.
求证:(1) ; (2) .
本例题是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实际上它证明了两边相互垂直的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何时用相等,何时用互补,如果需要应用,作两三步推理就可以证出.
【总结、扩展】
1.的有关概念.
2.对角线的作用.
3.内角和定理.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28中1(1)、2、 3.
九、板书设计
(一)
有关概念
内角和
例1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22中1、2、3.
四边形 篇7
四 边 形
教学内容:教材34-36页
教学目标 :
1、直观感知,能区分和辨认,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通过找一找、涂一涂、说一说、分一分、围一围等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及特征。
教具、学具准备:
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钉子板、把例1的图形画在纸上制成答题卡发给每一位学生。
生准备直尺、纸、剪刀、细铁丝、七巧板、小棒。
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这节课有几位专家老师到我们三(3 )班来,看同学们学习,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希望同学们认真思考,大胆发言,把我们三(3)班善于学习的风采展示给专家老师们看,好不好?上课!
一、感知
1、师:(课件出示主题图)请看屏幕,小精灵聪聪带领我们到光明小学参观。聪聪说:“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从图上你能发现哪些图形?
学生自由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相应的图形用课件闪动。
2、师:同学们真棒!在光明小学发现了这么多图形。(课件出示9个图形)在你们发现的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可以放在一起,分为一类?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用课件演示)可以把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菱形放在一起,因为他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
3、师说明:这些图形就叫做。板书课题:
4、师: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的?
找五名学生充分举例说明。
5、师:看来,生活中的实在是太多了!那你能动手把做出来吗?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做出。看谁做的又快又好。
让学生用小棒摆,用铁丝围,用笔画,用纸剪,充分动手。
师:谁愿意把自己做的展示给大家看?
找用不同材料做的四名学生展示。
6、师:刚才你们找出了又做出了。那么,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呢?
归纳: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
板书:有四条直的边 有四个角
二、教学例1
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课件出示例1)指着屏幕问:这些图形哪些是?请你在答题卡上把找出来,用彩笔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学生涂颜色。指一名学生展示、回答。
师用课件演示正确答案进行反馈、讲解。
三、动手实践,教学例2。
1、师:小组合作把这7个剪下来交给学习小组的组长,再把这些图形分分类。
学生活动。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2、学生汇报分类结果,着重指导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分。教师用课件随机演示分的方法。
a.按照是不是直角:把长方形、正方形分为一类;把其它的图形分为一类。
b. 按照对边是否平行且相等,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菱形分为一类,其他的图形分为一类。
c.按照四条边是否相等的:把正方形、菱形分为一类;其他的图形分为一类。
d. 按照是否是规则图形:把正方形、长方形、平行、梯形、菱形分为一类;其他的分为一类。
……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在钉子板上围一围。(第36 页做一做)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意用七巧板中的图形拼成各种各样的,展示给大家看。
四边形 篇8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的有关概念及内角和定理.因为的有关概念及内角和定理是本章的基础知识,对后继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难点:的概念及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在前面讲解三角形的概念时,因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确定一个平面,所以三个顶点总是共面的,也就是说,三角形肯定是平面图形,而就不是这样,它的四个顶点有不共面的情况,又限于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平面图形,所以在的定义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内”这个条件,这几个字的意思学生不好理解,所以是难点.
2.教法建议
(1)本节的引入最好使用我们提供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这个课件,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都是常见图形,研究它们具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本节的教学,要以三角形为基础,可以仿照三角形,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的有关概念,如的边、顶点、内角、外角、内角和、外角和、周长等都可同三角形类比,要结合三角形、的图形,对比着指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这些概念.
(3)因为在三角形中没有对角线,所以的对角线是一个新概念,它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辅助线,通过它可以把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结合图形,让学生自己动手作的一条对角线,并观察的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几个三角形?两条对角线呢?使学生加深对对角线的作用的认识.
(4)本节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化归转化的思想和类比的思想,教师在讲解本节知识时要渗透这两种思想方法,并且在本节小结中对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白碰到复杂的、未知的问题要转化为简单的、已知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的有关概念及的内角和外角和定理.
2.了解的不稳定性及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气象站的实例,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2.通过推导内角和定理,对学生渗透化归思想.
3.会根据比较简单的条件画出指定的.
4.讲解外角概念和外角定理时,联系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对学生渗透类比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都是常见的,研究他们都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内角和定理数学,渗透统一美,应用美.
二、学法引导
类比、观察、引导、讲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其有关概念;熟练推导外角和这一结论,并用此结论解决与内外角有关计算问题.
2.教学难点 :理解的有关概念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
3.疑点及解决办法:的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就没有呢?根据指定条件画,关键是要分析好作图的顺序,一般先作一个角.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模型、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入新课,学生观察图形,类比三角形知识导出有关概念;师生共同推导内角和的定理,学生巩固内角和定理和应用;共同分析探索外角和定理,学生阅读相关材料.
第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复习引入】
在小学里已经对、长方形、平形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但还很肤浅,这一
章我们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各种的性质和判定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有关的知识解决一些新问题.
【引入新课】
用投影仪打出课前画好的教材中P119的图.
师问:在上图中你能把知道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梯形找出来吗?(启发学生找上述图形,最后教师用彩色笔勾出几个图形).
【讲解新课】
1.的有关概念
结合图形讲解,的边、顶点、角,凸,的对角线(同时学生在书上画出上述概念),讲解这些概念时:
(1)要结合图形.
(2)要与三角形类比.
(3)讲清定义中的关键词语.如定义中要说明为什么加上“同一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加“同一平面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一定在同一平面内,而四个点有可能不在同一平面内,如图4—2中的点 .我们现在只研究平面图形,故在定义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内”的限制).
(4)强调对角线的作用,作为的一种常用的辅助线,通过它可以把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来解(渗透化归思想),并观察图4-3用对角线分成的这些三角形与原的关系.
(5)强调的表示方法,一定要按顶点顺序书写如图4—1.
(6)在判断一个是不是凸时,一定要按照定义的要求把每一边都延长后再下结论如图4-4,图4-5.
2.内角和定理
教师问:
(1)在图4-3中对角线AC把ABCD分成几个三角形?
(2)在图4-6中两条对角线AC和BD把分成几个三角形?
(3)若在ABCD如图4-7内任取一点O,从O向四个顶点作连线,把分成几个三角形.
我们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那么的内角和就等于:
①2×180°=360°如图4—6;
②4×180°-360°=360°如图4-7.
例1 已知:如图4—8,直线 于B、 于C.
求证:(1) ; (2) .
本例题是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实际上它证明了两边相互垂直的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何时用相等,何时用互补,如果需要应用,作两三步推理就可以证出.
【总结、扩展】
1.的有关概念.
2.对角线的作用.
3.内角和定理.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28中1(1)、2、 3.
九、板书设计
(一)
有关概念
内角和
例1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22中1、2、3.
四边形 篇9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0-83页。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贯穿始终的。本章教材承担着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任务,平行四边关系面积的计算式本单元第一节课,是学生在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的运用会为学生后面的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公式的推导,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式的推导和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底和高的关系。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将采用"自主实践,合作交流" 的教学方法,通过演示与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求知的学习状态中展示个性。
本课的学法有:自主讨论、小组合作、实际操作、观察想象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亲自探索,主动发现,让他们学的轻松,学的快乐,学的愉快!
教具准备:平行四边形卡片、长方形卡片、格子纸、剪刀等。
三、说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设疑,激发情趣导入
在新课开始我将结合生活实际,用一个分地故事设疑导入,让学生在一个生动的教学氛围中开始探究活动。
从前,有个农民伯伯给两个成年的儿子分地。他根据平日收成及地垄大小,把这块地分给了大儿子,那块地分给二儿子。但是,两个儿子都认为分给自己的那块地小,都说农民伯伯偏心。这可把农民伯伯气坏了,可他又说不明白。只知道这两块地的垄数和收成是相同的,所以,农民伯伯就想找一个聪明人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吗?
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出了本节课所以研究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进行思考。
(二)组织动手实践,尝试多维探究
我将以故事的问题为主线,进一步引导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帮农民伯伯想办法。
我首先先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两块地是一样的。为此,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两张学具卡片,"假设这两块地就是大家手中的学具卡片,你们江怎么办?可以小组讨论。"这样引导可以使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开动脑筋,想尽一切办法。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确定办法的可信性。学生或许会想出许多的办法,如:数格子、重叠卡片对比法、剪割拼补法等等,不会是哪一种方法都是可贵的,因为这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的结果,是课堂中生成的收获。
最后在学生多种答案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分组实践各种方法,并要求说明实践过程,要合情合理。学生在认真、细致的操作中会认识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为下一步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做好充分准备!
(三)抓住重点环节,深入推导梳理
学生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知道:两张卡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但这三者之间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我抓住这个重点,组织学生深入推导。我是这样做的,利用实践割补法小组的汇报,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呢?学生顺势就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的顺势推导都源于上一环节的实践操作,这样就水到渠成,突破教学重点,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到此,我并没有停住,仍然借助农民伯伯分地的情境,给出两个图形的个体数据,让学生利用公式计算,从而得出面积相等的确切答案,为农民伯伯彻底解决问题,农民伯伯开心地笑了。在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分层运用新知识,逐步理解内化
对新知识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的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联系生活"的原则,安排了四组形式的练习。(基础练习、趣味练习、实践练习、提升练习)基础练习:
出示的几个平行四边形位置各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相应底和高的认识,巩固其面积计算方法的应用。
趣味练习:
趣味题的设计,进一步巩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方法的使用,同时开拓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视野。
实践练习: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道实践练习,在学习加强知识运用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快乐。
提升练习:
提升练习既考查了学生对理解知识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又考察了他们的想象力及空间观念。
这四个层次的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能涵盖本节课所有知识点,将练与趣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环环相扣,清晰有序,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课快要接近尾声时,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完整的了解,我先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然后提出:你还能有折纸或是其他的办法证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公式吗?作为课后的操作作业,这样就为学生提供多元思维的空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到"曲终而有余音绕梁".
四、说板书
我以条理清楚为原则,既体现了学习目标,又突出了学习的重点,能够帮助学生更明了地理解这节课的知识点。特设计如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角形形的面积 = 底 × 高
平行四边的面积 = 底 × 高
S = ah
四边形 篇10
1. 知识结构
2.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它是圆中探求角相等或互补关系的常用定理,同时也是转移角的常用方法.
难点:定理的灵活运用.使用性质定理时应注意观察图形、分析图形,不要弄错四边形的
外角和它的内对角的相互对应位置.
3.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
(1)教师的重点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问题的情境(参看教学设计示例),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和探究;
(2)在教学中以“发现——证明——应用”为主线,以“特殊——一般”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与证明的思想方法.
一、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圆内接多边形和多边形外接圆的概念;
(2)掌握圆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定理;
(3)熟练运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圆的特殊内接四边形到圆的一般内接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定理的证明探讨过程,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3)通过定理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的热情;
(2)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难点:定理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基本概念
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所有顶点都在同一个圆上,这个多边形叫做圆内接多边形,这个圆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接圆.如图中的四边形ABCD叫做⊙O的内接四边形,而⊙O叫做四边形ABCD的外接圆.
(二)创设研究情境
问题:一般的圆内接四边形具有什么性质?
研究:圆的特殊内接四边形(矩形、正方形、等腰梯形)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研究.
1、边的性质:
(1)矩形:对边相等,对边平行.
(2)正方形:对边相等,对边平行,邻边相等.
(3)等腰梯形:两腰相等,有一组对边平行.
归纳:圆内接四边形的边之间看不出存在什么公同的性质.
2、角的关系
猜想: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三)证明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证明.(参看思路)
思路1:在矩形中,外接圆心即为它的对角线的中点,∠A与∠B均为平角∠BOD的一半,在一般的圆内接四边形中,只要把圆心O与一组对顶点B、D分别相连,能得到什么结果呢?
∠A= ,∠C=
∴∠A+∠C=
思路2:在正方形中,外接圆心即为它的对角线的交点.把圆心与各顶点相连,与各边所成的角均方45°的角.在一般的圆内接四边形中,把圆心与各顶点相连,能得到什么结果呢?
这时有2(α+β+γ+δ)=360°
所以 α+β+γ+δ=180°
而 β+γ=∠A,α+δ=∠C,
∴∠A+∠C=180°,可得,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四)性质及应用
定理:的对角互补,并且任意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
(对A层学生应知,逆定理成立, 4点共圆)
例 已知:如图,⊙O1与⊙O2相交于A、B两点,经过A的直线与⊙O1交于点C,与⊙O2交于点D.过B的直线与⊙O1交于点E,与⊙O2交于点F.
求证:CE∥DF.
(分析与证明学生自主完成)
说明:①连结AB这是一种常见的引辅助线的方法.对于这道例题,连结AB以后,可以构造出两个圆内接四边形,然后利用圆内接四边形的关于角的性质解决.
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调动学生对例题、重点习题的剖析,多进行一点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勇于创新.
巩固练习:教材P98中1、2.
(五)小结
知识:圆内接多边形——圆内接四边形——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思想方法:①“特殊——一般”研究问题的方法;②构造圆内接四边形;③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六)作业 :教材P101中15、16、17题;教材P102中B组5题.
探究活动
问题: 已知,点A在⊙O上,⊙A与⊙O相交于B、C两点,点D是⊙A上(不与B、C重合)一点,直线BD与⊙O相交于点E.试问:当点D在⊙A上运动时,能否判定△CED的形状?说明理由.
分析 要判定△CED的形状,当运动到BD经过⊙A的圆心A时,此时点E与点A重合,可以发现△CED是等腰三角形,从而猜想对一般情况是否也能成立,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在运动过程中∠D及∠CED的大小保持不变,△CED的形状保持不变.
提示:分两种情况
(1)当点D在⊙O外时.证明△CDE∽△CAD’即可
(2)当点D在⊙O内时. 利用圆内接四边形外角等于内对角可证明△CDE∽△CAD’即可
说明:(1)本题应用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及圆内接四边形外角等于内对角,改变圆周角顶点位置,进行角的转换;
(2)本题为图形形状判定型的探索题,结论的探索同样运用图形运动思想,证明结论将一般位置转化成特殊位置,同时获得添辅助线的方法,这也是添辅助线的常用的思想方法;
(3)一般地,有时对几种不同位置图形探索得到相同结论,但不同位置的证明方法不同时,也要进行分类讨论.本题中,如果将直线BD运动到使点E在BD的反向延长线上时,
△CDE仍然是等腰三角形.
四边形 篇1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了解它的特性。
2.通过观察、动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图形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抽象概括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框架.
1、老师动手拉它的一组相对的角,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框架还是长方形吗?为什么?
(这个图形不是长方形了,因为它的四个角不是直角)
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在黑板右上角贴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2.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还有哪些平行四边形?
(分类中的“其它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老师把黑板上的“其它四边形”改写成“平行四边形”)
问:同学们平时见过平行四边形吗?请举例来说.(有一种防盗网上的图形、篱笆上的图形,有的编织图案)
3.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老师又一次演示长方形活动框架)
(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有四条边且对边相等、它们都有四个角;不同点是:长方形的四个角必须是直角)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图形——平行四边形.
(二)通过活动,再次感知平行四边形。
1. 小朋友看过魔术表演吗?咱们来变个魔术,请打开1号纸袋。看一看,里面有什么?(6根硬纸条,4个图钉)
师:咱们要围一个长方形框,得用几根硬纸条?4根什么样的硬纸条?请小组的同学讨论选出来。
学生讨论筛选后,教师提问:你们选了什么样的?为什么这样选?
最后小组合作用图钉固定出长方形框。
围好后,请小朋友推一推,拉一拉,看图形变了没有?(学生操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种图形。请看屏幕。(课件显示“纺织图案”、“楼梯扶手”、“篱笆”,并闪动其中的几何图形再抽象出来。)
2. 学生自己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共同点。观察后交流。
3. 分组操作、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回忆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特点的方法。(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
(2)打开2号纸袋(里面有两张平行四边形纸片),用刚才的方法,也可以想别的办法,也可以观察变平行四边形框的过程,小组讨论平行四边形4条边和 4个角的特点。
(3)分组交流,教师小结。
4. 辨认平行四边形。
完成课本练习三十九第2题,指生订正并说出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
(2)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3)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相等,这个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4)对边相等的四边形都是长方形.( )
(5)有个四边形,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那么,这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就是长方形.( )
2.思考题:
有两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长都是4分米,宽都是2分米.
(1)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拼的?
(2)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它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你是怎样拼的?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谈一谈。
教学反思: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将游戏、活动引入教学。如在导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教具有熟悉的长方形一拉动变成了要学的内容平行四边形,既复习了旧知识长方形,又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都有内在联系。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巩固拓展时,创始了让学生“辨、拼、说”的活动,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实践与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交流中思考,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章。然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观,让他们的手、眼、脑等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学时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具有充分再创造的通道,激励了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活动。设计学生喜欢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通过"变魔术"引出平行四边形,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从而使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在轻松学习中学习数学。
教学中感到不足的是设计的练习不很多,题的类型不够新颖,在练习的设计中,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
教学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本节课我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长方形框架拿出来拉动后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入新课,激起探究的兴趣。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框架,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再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归纳、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学得非常积极主动:数学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数平行四边形时,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主动探究规律,渗透有序思维的方法。整节课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益处在于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合作、交流的成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不足:课中的练习量还是不够,可以多做些练习突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四边形 篇12
一、说教材
1、地位:
学生要想很好地理解与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就必须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为基础,运用迁移和同化理论,使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夯实基石。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方法),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初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把平行四边形转化学过的图形,通过找关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二、说教法设计
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抛锚式教学方式。以网络、“几何画板”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学习环境,把静止的、封闭的、模式化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开放、动态的、多元化”的学习内容,创设自主探索空间,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增强积极参与意识,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说教学程序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坚持“以人为本”“发展至上”的思想,特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利用“几何画板”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用鲜为人知的“孙悟空变戏法”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接着让学生点击老师推荐的学习专题网上的“试一试”链接到“几何画板”进行剪拼操作。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利用“几何画板”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二)利用“几何画板”大胆放手、导学达标
1、数格子算面积。
2、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
3、证明猜想
在证明猜想是否正确时,大胆放手,指导学生在“几何画板”上操作,并小组合作完成填空: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_________,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________,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_________,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_________。
经师生互动、交流,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利用网络,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
在本设计中,我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教材体系与网络优势,设计了一个专题学习网站,通过设置多点链接,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网络技术与几何画板工具,利用强大的交互功能,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进程,在师生、生生、人机、个体与集体之间多纬度的交流,凭借网络资源的优势,在开放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在本课中,我把练习设计设计成“试试你的本领”。让学生自由上网自由选题进行训练。同学可以调阅学习伙伴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讨论。能力差点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关心,真正体现生生互动。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先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归纳本课内容,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今天到底学什么。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教师顺势揭示了课题,突出重点。
课末提出了“你还能用折纸或其他方法证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来证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体现了方法多样化,使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课的组织形式上,我将通过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对话”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积极的互动中相互协作、相互学习,最终达到“信息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纵观本课设计,我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凭借网络强大的功能,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者与探索者、建构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本方案设想,使学生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凭借几何画板工具,自主探索,自主探索、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四边形 篇13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资源:
吸管、小棒、钉子板、平行四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1.出示例1的图片,你能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找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吗?(重点可让学生上台指一指平行四边形)
2.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平行四边形吗?(吊车、活动衣架、风筝等)
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平行四边形。
二、探究特点
1.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用你手边的材料试一试
2.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做的。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
3.根据你的成功体会想想平行四边形可能有哪些特征,并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发现的。
4.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做适当总结、板书
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对角相等:内角和是360°等
三、认识高、底
1.出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地图,如果要在两条平行路之间修地下管道,你能找出最短的距离,并量一量吗?
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h),这条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a)。
2.可画多少条这样的高?为什么?(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3.你能画出另一组对边上的高,并量一量吗?
4.试一试: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量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5.想想做做5,先指一指平行四边形的底,再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注意画上直角标记。
四、练习提高
1.想想做做1,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2.想想做做2,用2块、4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小组里交流是怎样拼的。
3.想想做做3,用七巧板中的3块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出示,你能移动其中的一块将它改拼成长方形吗?
4.想想做做4,想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锯开做成一张尽可能的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里锯开呢?找一张平行四边形纸试一试。
5.想想做做6,用饮料管作成一个长方形,再拉成平行四边形,比一比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阅读调查
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到生活中去找找类似的例子。
六、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回想一下,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进行研究?
四边形 篇1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44页的例题,第44~4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教材简析]这节课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为以后学习这两种图形的特征打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能看到一些有三角形面或平行四边形面的物体,但不太多,所以教材没采用观察物体的面再抽象出图形的方式引入。教材通过折正方形纸教学三角形,通过拼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教学平行四边形。这样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自己“制造”出要认识的图形,可以激发学习热情,感知图形之间的变换和联系。在认识一种图形后,介绍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更具体更全面地感知这些图形的形状。“想想做做”前两题分别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认识这两种图形。后三题是折图形、拼图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想像能力。后三题都有较大的开放程度,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个性都十分有利。[教学目标]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2.知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4.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小朋友,你们玩过走迷宫吗?喜不喜欢玩?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张迷宫图(投影显示迷宫图),让大家一起来玩一玩。题目要求是把这只小白兔安全送回几何城堡,不过在送回的路上还要过蔬菜老师一关和茄子老师一关,你们有没有信心闯过去?现在就让我们出发。(出示兔子舞的音乐)学生跟着音乐做动作。二、认识三角形1.谈话:走着走着,从几何城堡中飘出了一张正方形的纸。你能用正方形的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学生操作,教师巡视。)2.谈话:哪一个小朋友愿意上来说说你是怎样折的?(1)指名上来演示折出的两个长方形,同时电脑演示。让这样折的小朋友举手。(2)指名上来演示折出的两个三角形。谈话:其他小朋友们也愿意这样来折一折吗?试试看。这次我们把这张正方形纸折成两个完成一样的……(电脑演示并板书:三角形)3.谈话:小朋友已经认识了三角形,那谁能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三角形?4.谈话:小朋友们知道的可真多呀!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像红领巾、三角形小旗、三角板、马路上的路标(电脑演示),它们也都是三角形,三角形有这样的(指着锐角三角形),还有这样的(指着直角三角形),还有这样的(指着钝角三角形),这些都可以叫它三角形。(电脑演示:从实物到图形)5.谈话:小朋友们刚才自信、响亮的回答把我们的老朋友钉子板给叫醒了。钉子板说:小朋友你能在我的身上围出一个三角形来吗?试着用橡皮筋围围看。(学生操作)6.谈话:谁愿意把你围的三角形给大家来看一看。(指着几个学生围的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小朋友们看,他们围的是三角形吗?再围一个和你刚才围的不一样的三角形。(围完以后,可以给你小组内的小朋友看一看,让小朋友自己来评一评。)7.谈话:小朋友们用灵巧的小手在钉子板上围出了各种各样的三角形,还能用彩笔在格子纸上画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三角形吗?请小朋友拿出你们桌上的格子纸,开始画吧!请把你画好的三角形高高举起来,让大家看看。那你能再画一个和刚才不一样的三角形吗?画好了给小组内的小朋友看一下。8.谈话:蔬菜老师又拿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说:“小朋友,你能用这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吗?如果能折出就能闯过我这一关了。”(电脑演示)学生操作,指名演示。三、认识平行四边形1.谈话:过了第一关,跟着小白兔跳啊跳啊,碰到了茄子老师,茄子老师把刚才小朋友折的两个三角形剪了下来,你能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几种图形来吗?(1)每小组有两套三角形。要求:两人合作,拼出两个不一样的图形。(可能拼出: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2)谈话:拼出的这种图形(指着平行四边形)你们认识吗?叫什么?(板书:平行四边形)你能不能再说一说叫什么?谁知道它的名字了?知道它名字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3)其他小朋友能用你刚才的两个三角形也来拼一拼这种图形吗?让学生都拼出平行四边形。2.找平行四边形。谈话:走着走着,小白兔又顽皮起来了,瞧!它跳过篱笆,滑下楼梯,钻过铁门。(电脑演示)(1)出示楼梯图,提问:楼梯上有我们刚才认识的平行四边形吗?谁来指一指?(电脑演示有单个的,有几个拼成的。)(2)再找出篱笆、吊笼、铁门上的平行四边形。(电脑演示)(3)让学生在刚才的图画上选一个平行四边形涂上颜色。3.除了这些物体上有平行四边形以外,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平行四边形吗?4.谈话:钉子板老爷爷又发话了:小朋友会用橡皮筋在我身上围三角形,那你能不能用橡皮筋再围一个平行四边形呢?(学生操作)(1)谁愿意把你围的平行四边形给大家看看?选择几种上来展示一下。(2)问:你们是怎样围的?(指名回答)(3)小组里的小朋友互相检查。如果有同学没有围对,帮他改正过来。5.谈话:在格子纸上能画一个与刚才围的不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吗?(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作指导。)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谈话: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又闯过了第二关,继续向前出发,终于把小白兔安全送回了几何城堡。在送回的路上我们不仅认识了三角形,还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完成板书)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小组合作拼图形,拼好后在班内展示。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小组合作完成,把各组拼好的图形在班内展示。[设计意图]1.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整节课以“小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小组或班内操作展示、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2.注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良好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本节课从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引出三角形,再从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图形中引出平行四边形。整节课中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如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寻找观察实际生活中的有关图形等,还通过折、剪、拼进行图形的相互转化。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形成和发展了空间观念。3.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感知这两种图形的形状,并增强对几何图形源于生活的认识。
四边形 篇15
本单元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高。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而梯形则是第一次学习。全单元的内容分成两部分编排: 先教学平行四边形,再教学梯形。编写的一篇“你知道吗”介绍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安排的一道思考题让学生体会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把梯形剪拼成长方形、把长方形剪拼成三角形。
1 让学生通过“做”图形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短短一句话,指出了学生学习图形特征的方法和途径: 要以发现为主,而不是仅*接受。
(1) 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凭已有的直廴鲜断氚旆ā白觥币桓銎叫兴谋咝危亲龅姆椒ㄒ欢ê芏啵滩睦锍氏值闹皇瞧渲械囊徊糠郑芸赡芑褂斜鸬淖龇ā!白觥蓖夹蔚哪康氖翘寤崞叫兴谋咝蔚奶氐悖萄币⒁馑牡悖?/span>
① 课前要有充分的物质准备,如小棒、钉子板、方格纸……这些材料可以是教师准备的,也可以是学生准备的。有些材料是预设的,有些材料是教学中即时想到的。
② 在做中发现特征,要让学生说说做的体会。“做”图形的目的是感受图形的形状特征,所以,要组织学生交流做法与思考。如用小棒摆平行四边形,上、下两根小棒一样长,左、右两根小棒也一样长。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上、下两条边互相平行,左、右两条边也互相平行……
③ 要抓住平行四边形的主要特征进行教学。平行四边形有许多特点,如对角相等、邻角和是180°等。例题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建立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所以要抓主要特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长度分别相等。至于其他特点,不必提出过多的要求。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是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必须使学生充分体会。不仅凭眼睛看,还要用画平行线的工具和方法进行验证。两组对边长度分别相等是平行四边形的重要特点,在以后计算面积时经常用到。也要让学生通过度量发现或验证。
④ 要促进学生在交流中集思广益、互补共享。每个学生的发现往往是点滴的,用小棒摆容易发现对边相等,不注意对边平行;用直尺画容易体会对边平行,不注意长度相等。因此,相互倾听、相互评价、相互吸收、共享发现成果尤为必要。听听别人的发现,看看自己“做”的平行四边形是不是也这样,就能做到互补共享。教师参与学生一起交流,要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平,如把上、下两条边互相平行,左、右两条边互相平行概括地说成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2) 在活动中体会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进一步认识这两种图形。“想想做做”第3、4题都是把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分——移——拼”的活动变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一方面体会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形状不相同,另一方面体会到变化前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相同。这些都为以后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作了准备。第6题把4根饮料管先串成一个长方形,再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些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发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两组对边都互相平行且长度相等。它们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四个角上。
(3) 第一次教学梯形,先让学生观察屋顶的一个面、梯子、清洁箱的抛物口、足球门的侧面,形成对梯形的直观感知。然后通过“做”梯形体会它的特点。教学线索和主要活动与平行四边形基本相同,仅有两点变化: 一是“白菜”卡通的提问方式变了,不是问梯形有什么特点,而是问“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比较,有什么区别”;二是多了“辣椒”卡通在回答问题。这些变化是引导学生寻找梯形的本质特征,帮助他们建立准确的梯形概念。
学生有想办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体验,现在“做”一个梯形,教学可以放得更开一些。如做的材料自己寻找、做的方法自己设计,并要求学生通过做了解梯形的特点。在交流梯形的特点时,要紧扣教材中的问题进行,突出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2 精心设计高的教学。
四年级(上册)教学平行的时候,曾经让学生在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中间画几条与两条直线都垂直的线段,通过度量还发现了画出的所有垂直线段长度都相等。那时候让学生做这道题的目的是体会平行与垂直是不同的位置关系。并通过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长度相等,体会两条平行的直线永远不会相交。这道题又可以成为本单元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起点。
(1) 平行四边形有两组互相平行的对边,有两条长度不等的高。教材把两条高分两步教学,先讲平行四边形上、下一组对边间的高,再讲左、右一组对边间的高。
第44页例题要求学生量出平行四边形上、下一组对边间的距离。这两条边之间的距离是它们之间垂直线段的长度,量距离要先画出垂直线段。画垂直线段的方法一般是在一条边上确定一点,从这一点向对边作垂线。学生经过这样的过程,理解教材中关于平行四边形高的描述式定义就有了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两条红线间的距离,并画一画两条红线间的垂直线段。
“试一试”的左边一题仍然是上、下两条边之间的高,通过这题巩固对平行四边形高的初步认识。同时看到,画高的时候要在上面一条边上任意确定一点,这任意一点也可以是上面一条边的一个端点,即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右边两题是左、右两条边之间的高,要让学生想一想: 图中的红线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吗,为什么?抓住高的本质特征思考,从而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
(2) 第47页教学梯形的高,教材的编写线索和安排的教学活动与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高基本相同,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学习新知识。不同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结合教学梯形的高讲了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二是例题里的梯形的底是上、下两条互相平行的边,“试一试”里出现底是左、右两条互相平行的边的梯形,还有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高是垂直于底的那条腰。与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同,画梯形的高要在一条底上任意选一点。如果选的点是梯形的顶点,那么这条高把梯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如果选的点不是梯形的顶点,那么这条高把梯形分成两个较小的梯形。第48页第3题就为此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