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学教案八年级数学教案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精选9篇)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精选9篇)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精选9篇)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篇1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是证明某点在某条直线上及一条直线是已知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垂直平分线定理和其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 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容易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

  2、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 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前面,学习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这样由复习概念入手,顺其自然提出问题: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它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有何关系?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相等”. 然后学生完成证明,找一名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投影总结. 最后,由学生将上述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即得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 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逆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一般没有什么困难,这一节的难点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为了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采用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对照,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定理的区别和联系.

  (3) 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第 1 2 页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篇2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是证明某点在某条直线上及一条直线是已知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垂直平分线定理和其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 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容易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

  2、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 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前面,学习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这样由复习概念入手,顺其自然提出问题: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它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有何关系?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相等”. 然后学生完成证明,找一名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投影总结. 最后,由学生将上述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即得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 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逆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一般没有什么困难,这一节的难点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为了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采用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对照,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定理的区别和联系.

  (3) 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2)能运用它们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能力目标:

  (1)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教学重点: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教学难点 :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2)问题:(投影显示)

  如图,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P为CD上任意一点,PA、PB有何关系?为什么?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 找一名学生代表回答上述问题并

  投影显示学生的证明过程.

  2、定理的获得

  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问题表述出来.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强调说明: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是证明线段相等的一条依据,在计算、作图中也有重要作用.

  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待定)

  学习完一个重要知识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

  3、逆定理的获得

  类比角平分线逆定理获得的过程,让学生讲解下一环节所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这一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通过小组的形式,代表到台前讲解.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上.

  强调说明:定理与逆定理的联系与区别

  相同点:结构相同、证明方法相同

  不同点:用途不同,定理是用来证线段相等

  4、定理与逆定理的应用

  (1)讲解例1(投影例1)

  例1 如图,△ABC中,∠C= ,∠A= ,AB的在垂线交AC于D,交AB于E

  求证:AC=3CD

  证明:∵DE垂直平分AB

  ∴AD=BD

  ∴∠1=∠A=

  ∵

  ∴∠2=

  ∴CD= BD

  ∴CD= AD

  ∴AD=2CD

  即AC=3CD

  讲解例2(投影例2 )

  例2:在△ABC中,AB=AC,AB的中垂直线与AC所在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为 ,求底角B的大小.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巡视,适当参与讨论)

  解:(1)当AB的中垂线MN与AC相交时,如图(1),

  ∵∠ADE= ,∠AED=

  ∴∠A= -∠AED= - =

  ∵AB=AC ∴∠B=∠C

  ∴∠B=

  (2)当的中垂线与的延长线相交时,如图(2)

  ∵∠ADE= ,∠AED=

  ∴∠BAE=-∠AED=-=

  ∵AB=AC ∴∠B=∠C

  ∴∠B=

  例3 (1)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N,交BC的延长线于M,∠A= ,求∠NMB的大小

  (2)如果将(1)中∠A的度数改为 ,其余条件不变,再求∠NMB的大小

  (3)你发现有什么样的规律性?试证明之.

  (4)将(1)中的∠A改为钝角,对这个问题规律性的认识是否需要加以修改

  解:(1)∵AB=AC

  ∴∠B=∠ACB

  ∴∠B=

  ∵∠BNM=

  ∴

  (2)如图,同(1)同理求得

  (3)如图,∠NMB的大小为∠A的一半

  5、课堂小结:

  (1)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和逆定理

  (2)在应用时,易忽略直接应用,往往又重新证三角形的全等,使计算或证明复杂化.

  6、布置作业 :

  书面作业 P119#2、3

  思考题:已知: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DF分别是△ABD和△ACD的高

  求证:AD垂直平分EF

  证明:∵AD平分∠BAC,DE⊥AB,DF⊥AC

  ∴DE=DF

  ∴D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

  在Rt△ADE和Rt△ADF中

  ∴Rt△ADE≌Rt△ADF

  ∴AE=AF

  ∴A点也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直线AD就是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

  板书设计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篇3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是证明某点在某条直线上及一条直线是已知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垂直平分线定理和其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 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容易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

  2、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 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前面,学习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这样由复习概念入手,顺其自然提出问题: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它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有何关系?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相等”. 然后学生完成证明,找一名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投影总结. 最后,由学生将上述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即得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 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逆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一般没有什么困难,这一节的难点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为了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采用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对照,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定理的区别和联系.

  (3) 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2)能运用它们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能力目标:

  (1)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教学重点: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教学难点 :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2)问题:(投影显示)

  如图,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P为CD上任意一点,PA、PB有何关系?为什么?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 找一名学生代表回答上述问题并

  投影显示学生的证明过程.

  2、定理的获得

  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问题表述出来.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强调说明: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是证明线段相等的一条依据,在计算、作图中也有重要作用.

  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待定)

  学习完一个重要知识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

  3、逆定理的获得

  类比角平分线逆定理获得的过程,让学生讲解下一环节所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这一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通过小组的形式,代表到台前讲解.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上.

  强调说明:定理与逆定理的联系与区别

  相同点:结构相同、证明方法相同

  不同点:用途不同,定理是用来证线段相等

  4、定理与逆定理的应用

  (1)讲解例1(投影例1)

  例1 如图,△ABC中,∠C= ,∠A= ,AB的在垂线交AC于D,交AB于E

  求证:AC=3CD

  证明:∵DE垂直平分AB

  ∴AD=BD

  ∴∠1=∠A=

  ∵

  ∴∠2=

  ∴CD= BD

  ∴CD= AD

  ∴AD=2CD

  即AC=3CD

  讲解例2(投影例2 )

  例2:在△ABC中,AB=AC,AB的中垂直线与AC所在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为 ,求底角B的大小.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巡视,适当参与讨论)

  解:(1)当AB的中垂线MN与AC相交时,如图(1),

  ∵∠ADE= ,∠AED=

  ∴∠A= -∠AED= - =

  ∵AB=AC ∴∠B=∠C

  ∴∠B=

  (2)当的中垂线与的延长线相交时,如图(2)

  ∵∠ADE= ,∠AED=

  ∴∠BAE=-∠AED=-=

  ∵AB=AC ∴∠B=∠C

  ∴∠B=

  例3 (1)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N,交BC的延长线于M,∠A= ,求∠NMB的大小

  (2)如果将(1)中∠A的度数改为 ,其余条件不变,再求∠NMB的大小

  (3)你发现有什么样的规律性?试证明之.

  (4)将(1)中的∠A改为钝角,对这个问题规律性的认识是否需要加以修改

  解:(1)∵AB=AC

  ∴∠B=∠ACB

  ∴∠B=

  ∵∠BNM=

  ∴

  (2)如图,同(1)同理求得

  (3)如图,∠NMB的大小为∠A的一半

  5、课堂小结:

  (1)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和逆定理

  (2)在应用时,易忽略直接应用,往往又重新证三角形的全等,使计算或证明复杂化.

  6、布置作业 :

  书面作业 P119#2、3

  思考题:已知: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DF分别是△ABD和△ACD的高

  求证:AD垂直平分EF

  证明:∵AD平分∠BAC,DE⊥AB,DF⊥AC

  ∴DE=DF

  ∴D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

  在Rt△ADE和Rt△ADF中

  ∴Rt△ADE≌Rt△ADF

  ∴AE=AF

  ∴A点也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直线AD就是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

  板书设计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篇4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掌握这两个定理的关系并会用这两个定理解决有关几何问题。

  2、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轨迹问题。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引入证明及运用。

  教学难点 :

  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教学关键:

  1、垂直平分线上所有的点和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2、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点都在这条上。

  教 具:投影仪及投影胶片。

  教学过程 :

  一、提问

  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是什么?

  2、怎样做一条?

  二、新课

  1、请同学们在课堂练习本上做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EF(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做)。

  2、在EF上任取一点P,连结PA、PB量出PA=?,PB=?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值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得出结果 PA=PB,再取一点P'试一试仍然有P'A=P'B,引导学生猜想EF上的所有点和点A、点B的距离都相等,再请同学把这一结论叙述成命题(用幻灯展示)。

  定理: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这个命题,是我们通过作图、观察、猜想得到的,还得在理论上加以证明是真命题才能做为定理。

  已知:如图,直线EF⊥AB,垂足为C,且AC=CB,点P在EF上

  求证:PA=PB

  如何证明PA=PB学生分析得出只要证RTΔPCA≌RTΔPCB

  证明:∵PC⊥AB(已知)

  ∴∠PCA=∠PCB(垂直的定义)

  在ΔPCA和ΔPCB中

  ∴ΔPCA≌ΔPCB(SAS)

  即:PA=P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反过来,如果PA=PB,P1A=P1B,点P,P1在什么线上?

  过P,P1做直线EF交AB于C,可证明ΔPA P1≌PB P1(SSS)

  ∴EF是等腰三角型ΔPAB的顶角平分线

  ∴EF是AB的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

  ∴P,P1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于是得出上述定理的逆定理(启发学生叙述)(用幻灯展示)。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上。

  根据上述定理和逆定理可以知道:直线MN可以看作和两点A、B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可以看作是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举例(用幻灯展示)

  例:已知,如图ΔABC中,边AB,B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证:PA=PB=PC。

  证明:∵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PA=PB

  同理PB=PC

  ∴PA=PB=PC

  由例题PA=PC知点P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P,这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四、小结

  正确的运用这两个定理的关键是区别它们的条件与结论,加强证明前的分析,找出证明的途径。定理的作用是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点在上。

  五、练习与作业 

  练习:第87页 1、2

  作业 :第95页 2、3、4

  《教案设计说明》

  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都是几何中的重要定理,也是一条重要轨迹。在几何证明、计算、作图中都有重要应用。我讲授这节课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第一节课,主要完成定理的引出、证明和初步的运用。

  在设计教案时,我结合教材内容,对如何导入  新课,引出定理以及证明进行了探索。在导入  新课这一环节上我先让学生做一条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EF,在EF上取一点P,让学生量出PA、PB的长度,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每个人量得的这两个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回答:PA=PB。然后再让学生取一点试一试,这两个长度也相等,由此引导学生猜想到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通过作图、观察、量一量再得出结论。从而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参与、发现、探索的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性质定理的题设与结论,画图写出已知、求证,通过分析由学生得出证明性质定理的方法,这个过程既是探索过程也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只有学生动脑思考了,才能真正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以及证明方法。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如果有两点到线段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这样的点应在什么样的直线上?由条件得出这样的点在上,从而引出性质定理的逆定理,由上述两个定理使学生再进一步知道可以看作是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的所有点的集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道理,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讲解例题时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以及逆定理来证,避免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最后总结点P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为了使学生当堂掌握两个定理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做87页的两个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篇5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是证明某点在某条直线上及一条直线是已知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垂直平分线定理和其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 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容易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

  2、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 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前面,学习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这样由复习概念入手,顺其自然提出问题: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它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有何关系?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相等”. 然后学生完成证明,找一名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投影总结. 最后,由学生将上述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即得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 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逆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一般没有什么困难,这一节的难点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为了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采用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对照,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定理的区别和联系.

  (3) 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2)能运用它们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能力目标:

  (1)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教学重点: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教学难点: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2)问题:(投影显示)

  如图,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P为CD上任意一点,PA、PB有何关系?为什么?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 找一名学生代表回答上述问题并

  投影显示学生的证明过程.

  2、定理的获得

  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问题表述出来.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强调说明: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是证明线段相等的一条依据,在计算、作图中也有重要作用.

  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待定)

  学习完一个重要知识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

  3、逆定理的获得

  类比角平分线逆定理获得的过程,让学生讲解下一环节所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这一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通过小组的形式,代表到台前讲解.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上.

  强调说明:定理与逆定理的联系与区别

  相同点:结构相同、证明方法相同

  不同点:用途不同,定理是用来证线段相等

  4、定理与逆定理的应用

  (1)讲解例1(投影例1)

  例1 如图,△ABC中,∠C= ,∠A= ,AB的在垂线交AC于D,交AB于E

  求证:AC=3CD

  证明:∵DE垂直平分AB

  ∴AD=BD

  ∴∠1=∠A=

  ∵

  ∴∠2=

  ∴CD= BD

  ∴CD= AD

  ∴AD=2CD

  即AC=3CD

  讲解例2(投影例2 )

  例2:在△ABC中,AB=AC,AB的中垂直线与AC所在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为 ,求底角B的大小.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巡视,适当参与讨论)

  解:(1)当AB的中垂线MN与AC相交时,如图(1),

  ∵∠ADE= ,∠AED=

  ∴∠A= -∠AED= - =

  ∵AB=AC ∴∠B=∠C

  ∴∠B=

  (2)当的中垂线与的延长线相交时,如图(2)

  ∵∠ADE= ,∠AED=

  ∴∠BAE=-∠AED=-=

  ∵AB=AC ∴∠B=∠C

  ∴∠B=

  例3 (1)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N,交BC的延长线于M,∠A= ,求∠NMB的大小

  (2)如果将(1)中∠A的度数改为 ,其余条件不变,再求∠NMB的大小

  (3)你发现有什么样的规律性?试证明之.

  (4)将(1)中的∠A改为钝角,对这个问题规律性的认识是否需要加以修改

  解:(1)∵AB=AC

  ∴∠B=∠ACB

  ∴∠B=

  ∵∠BNM=

  ∴

  (2)如图,同(1)同理求得

  (3)如图,∠NMB的大小为∠A的一半

  5、课堂小结:

  (1)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和逆定理

  (2)在应用时,易忽略直接应用,往往又重新证三角形的全等,使计算或证明复杂化.

  6、布置作业 :

  书面作业 P119#2、3

  思考题:已知: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DF分别是△ABD和△ACD的高

  求证:AD垂直平分EF

  证明:∵AD平分∠BAC,DE⊥AB,DF⊥AC

  ∴DE=DF

  ∴D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

  在Rt△ADE和Rt△ADF中

  ∴Rt△ADE≌Rt△ADF

  ∴AE=AF

  ∴A点也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直线AD就是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

  板书设计: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篇6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是证明某点在某条直线上及一条直线是已知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垂直平分线定理和其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 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容易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

  2、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 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前面,学习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这样由复习概念入手,顺其自然提出问题: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它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有何关系?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相等”. 然后学生完成证明,找一名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投影总结. 最后,由学生将上述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即得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 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逆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一般没有什么困难,这一节的难点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为了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采用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对照,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定理的区别和联系.

  (3) 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2)能运用它们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能力目标:

  (1)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教学重点: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教学难点 :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2)问题:(投影显示)

  如图,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P为CD上任意一点,PA、PB有何关系?为什么?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 找一名学生代表回答上述问题并

  投影显示学生的证明过程.

  2、定理的获得

  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问题表述出来.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强调说明: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是证明线段相等的一条依据,在计算、作图中也有重要作用.

  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待定)

  学习完一个重要知识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

  3、逆定理的获得

  类比角平分线逆定理获得的过程,让学生讲解下一环节所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这一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通过小组的形式,代表到台前讲解.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上.

  强调说明:定理与逆定理的联系与区别

  相同点:结构相同、证明方法相同

  不同点:用途不同,定理是用来证线段相等

  4、定理与逆定理的应用

  (1)讲解例1(投影例1)

  例1 如图,△ABC中,∠C= ,∠A= ,AB的在垂线交AC于D,交AB于E

  求证:AC=3CD

  证明:∵DE垂直平分AB

  ∴AD=BD

  ∴∠1=∠A=

  ∵

  ∴∠2=

  ∴CD= BD

  ∴CD= AD

  ∴AD=2CD

  即AC=3CD

  讲解例2(投影例2 )

  例2:在△ABC中,AB=AC,AB的中垂直线与AC所在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为 ,求底角B的大小.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巡视,适当参与讨论)

  解:(1)当AB的中垂线MN与AC相交时,如图(1),

  ∵∠ADE= ,∠AED=

  ∴∠A= -∠AED= - =

  ∵AB=AC ∴∠B=∠C

  ∴∠B=

  (2)当的中垂线与的延长线相交时,如图(2)

  ∵∠ADE= ,∠AED=

  ∴∠BAE=-∠AED=-=

  ∵AB=AC ∴∠B=∠C

  ∴∠B=

  例3 (1)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N,交BC的延长线于M,∠A= ,求∠NMB的大小

  (2)如果将(1)中∠A的度数改为 ,其余条件不变,再求∠NMB的大小

  (3)你发现有什么样的规律性?试证明之.

  (4)将(1)中的∠A改为钝角,对这个问题规律性的认识是否需要加以修改

  解:(1)∵AB=AC

  ∴∠B=∠ACB

  ∴∠B=

  ∵∠BNM=

  ∴

  (2)如图,同(1)同理求得

  (3)如图,∠NMB的大小为∠A的一半

  5、课堂小结:

  (1)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和逆定理

  (2)在应用时,易忽略直接应用,往往又重新证三角形的全等,使计算或证明复杂化.

  6、布置作业 :

  书面作业 P119#2、3

  思考题:已知: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DF分别是△ABD和△ACD的高

  求证:AD垂直平分EF

  证明:∵AD平分∠BAC,DE⊥AB,DF⊥AC

  ∴DE=DF

  ∴D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

  在Rt△ADE和Rt△ADF中

  ∴Rt△ADE≌Rt△ADF

  ∴AE=AF

  ∴A点也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直线AD就是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

  板书设计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篇7

  初三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      授课老师:授课时数:1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设计要素 设计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  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能利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 4、在探究过程中,加强合作交流,领会研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 )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关定理及证明。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能利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 教学难点 证明三线共点及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能发现垂直平分线的相关结论。但概括和运用定理的能力仍需提高。   学法指导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意图 内容呈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 教学时间 预期效果 猜一猜   发现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1、  活动:折出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展示学生作品 2、尺规作图作出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 问题1:活动要求问题2:通过活动,探讨发现规律。 1.  折纸 2.  作图讨论相互的发现并用几何画板验证结论   课件辅助 8 充分参与,并能发现规律 证一证   总结规律并能说理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关定理及证明。 用三种语言表示定理。小结:思考问题的过程:猜想-验证-发现规律-证明 证明命题的正确性;交流完整的证明过程。交流数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课件辅助 8 能证明,但表达不是很理想。 议一议 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作图 p29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教师做好点拨引导 已知一边和这边的高,尝试能否作三角形,能作多少?讨论它们是否全等?若已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高,尝试作三角形。 课件辅助 8 能回答两问题但不一定能用规范语言表达出来 做一做 会作已知底边与底边的高的等腰三角形 用尺规作图:已知底边及底边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 1.  分析已知,求作;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作图(1)等腰三角形底边及底边的高有什么关系一般作图题的方法探讨。 1.  分析已知,求作,思考画法; 2.  规范作图,口述作法: 3.  讨论一般作图题的方法   课件辅助 5 大部分可以作出图形,但不一定能用规范语言表达出来 练一练   巩固所学定理并能简单应用 见课件练一练   加强巡堂,及时了解学情,进行个别辅导,反馈信息 独立思考   课件辅助 5 能完成但灵活运用有待加强 考一考   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见课件考一考   加强巡堂,及时了解学情,适当点拨。 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课件辅助 9 有困难, 小结 明确本节要求     师生共同进行 课件辅助 2 形成知识链 作业 巩固所学定理并能应用 p30习题1、2、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篇8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教学内容: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掌握这两个定理的关系并会用这两个定理解决有关几何问题。

  2、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轨迹问题。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引入证明及运用。

  教学难点: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教学关键:

  1、垂直平分线上所有的点和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2、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点都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教 具:投影仪及投影胶片。

  教学过程:

  一、提问

  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是什么?

  2、怎样做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二、新课

  1、请同学们在课堂练习本上做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ef(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做)。

  2、在ef上任取一点p,连结pa、pb量出pa=?,pb=?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值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得出结果 pa=pb,再取一点p'试一试仍然有p'a=p'b,引导学生猜想ef上的所有点和点a、点b的距离都相等,再请同学把这一结论叙述成命题(用幻灯展示)。

  定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这个命题,是我们通过作图、观察、猜想得到的,还得在理论上加以证明是真命题才能做为定理。

  已知:如图,直线ef⊥ab,垂足为c,且ac=cb,点p在ef上

  求证:pa=pb

  如何证明pa=pb学生分析得出只要证rtδpca≌rtδpcb

  证明:∵pc⊥ab(已知)

  ∴∠pca=∠pcb(垂直的定义)

  在δpca和δpcb中

  ∴δpca≌δpcb(sas)

  即:pa=p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反过来,如果pa=pb,p1a=p1b,点p,p1在什么线上?

  过p,p1做直线ef交ab于c,可证明δpa p1≌pb p1(sss)

  ∴ef是等腰三角型δpab的顶角平分线

  ∴ef是ab的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

  ∴p,p1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于是得出上述定理的逆定理(启发学生叙述)(用幻灯展示)。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根据上述定理和逆定理可以知道:直线mn可以看作和两点a、b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是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举例(用幻灯展示)

  例:已知,如图δabc中,边ab,b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证:pa=pb=pc。

  证明:∵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pa=pb

  同理pb=pc

  ∴pa=pb=pc

  由例题pa=pc知点p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p,这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四、小结

  正确的运用这两个定理的关键是区别它们的条件与结论,加强证明前的分析,找出证明的途径。定理的作用是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五、练习与作业

  练习:第87页 1、2

  作业:第95页 2、3、4

  《教案设计说明》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都是几何中的重要定理,也是一条重要轨迹。在几何证明、计算、作图中都有重要应用。我讲授这节课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第一节课,主要完成定理的引出、证明和初步的运用。

  在设计教案时,我结合教材内容,对如何导入新课,引出定理以及证明进行了探索。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上我先让学生做一条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ef,在ef上取一点p,让学生量出pa、pb的长度,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每个人量得的这两个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回答:pa=pb。然后再让学生取一点试一试,这两个长度也相等,由此引导学生猜想到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通过作图、观察、量一量再得出结论。从而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参与、发现、探索的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性质定理的题设与结论,画图写出已知、求证,通过分析由学生得出证明性质定理的方法,这个过程既是探索过程也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只有学生动脑思考了,才能真正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以及证明方法。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如果有两点到线段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这样的点应在什么样的直线上?由条件得出这样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从而引出性质定理的逆定理,由上述两个定理使学生再进一步知道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是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的所有点的集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道理,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讲解例题时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以及逆定理来证,避免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最后总结点p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为了使学生当堂掌握两个定理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做87页的两个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篇9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是证明某点在某条直线上及一条直线是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垂直平分线定理和其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 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容易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

  2、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 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前面,学习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这样由复习概念入手,顺其自然提出问题: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它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有何关系?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相等”. 然后学生完成证明,找一名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投影总结. 最后,由学生将上述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即得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 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逆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一般没有什么困难,这一节的难点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为了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采用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对照,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定理的区别和联系.

  (3) 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2)能运用它们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能力目标:

  (1)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教学重点: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教学难点 :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2)问题:(投影显示)

  如图,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P为CD上任意一点,PA、PB有何关系?为什么?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 找一名学生代表回答上述问题并

  投影显示学生的证明过程.

  2、定理的获得

  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问题表述出来.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强调说明: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是证明线段相等的一条依据,在计算、作图中也有重要作用.

  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待定)

  学习完一个重要知识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

  3、逆定理的获得

  类比角平分线逆定理获得的过程,让学生讲解下一环节所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这一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通过小组的形式,代表到台前讲解.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强调说明:定理与逆定理的联系与区别

  相同点:结构相同、证明方法相同

  不同点:用途不同,定理是用来证线段相等

  4、定理与逆定理的应用

  (1)讲解例1(投影例1)

  例1 如图,△ABC中,∠C= ,∠A= ,AB的在垂线交AC于D,交AB于E

  求证:AC=3CD

  证明:∵DE垂直平分AB

  ∴AD=BD

  ∴∠1=∠A=

  ∵

  ∴∠2=

  ∴CD= BD

  ∴CD= AD

  ∴AD=2CD

  即AC=3CD

  讲解例2(投影例2 )

  例2:在△ABC中,AB=AC,AB的中垂直线与AC所在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为 ,求底角B的大小.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巡视,适当参与讨论)

  解:(1)当AB的中垂线MN与AC相交时,如图(1),

  ∵∠ADE= ,∠AED=

  ∴∠A= -∠AED= - =

  ∵AB=AC ∴∠B=∠C

  ∴∠B=

  (2)当的中垂线与的延长线相交时,如图(2)

  ∵∠ADE= ,∠AED=

  ∴∠BAE=-∠AED=-=

  ∵AB=AC ∴∠B=∠C

  ∴∠B=

  例3 (1)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N,交BC的延长线于M,∠A= ,求∠NMB的大小

  (2)如果将(1)中∠A的度数改为 ,其余条件不变,再求∠NMB的大小

  (3)你发现有什么样的规律性?试证明之.

  (4)将(1)中的∠A改为钝角,对这个问题规律性的认识是否需要加以修改

  解:(1)∵AB=AC

  ∴∠B=∠ACB

  ∴∠B=

  ∵∠BNM=

  ∴

  (2)如图,同(1)同理求得

  (3)如图,∠NMB的大小为∠A的一半

  5、课堂小结:

  (1)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和逆定理

  (2)在应用时,易忽略直接应用,往往又重新证三角形的全等,使计算或证明复杂化.

  6、布置作业 :

  书面作业 P119#2、3

  思考题:已知: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DF分别是△ABD和△ACD的高

  求证:AD垂直平分EF

  证明:∵AD平分∠BAC,DE⊥AB,DF⊥AC

  ∴DE=DF

  ∴D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

  在Rt△ADE和Rt△ADF中

  ∴Rt△ADE≌Rt△ADF

  ∴AE=AF

  ∴A点也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直线AD就是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