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学教案高二数学教案《统计》教案(精选22篇)

《统计》教案(精选22篇)


《统计》教案(精选22篇)

《统计》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84页的内容。

  学情分析: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和象形统计图,对已经分好类的事物进行计数,填写统计表不太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和整理数据,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决定,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体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2:让学生通过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在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

  2:难点:会把统计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出来。

  教具准备:

  卡纸、口算题、彩笔。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为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情景,以组织学生出游为导学和学生活动的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

  1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3尊重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师:同学们“六 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大家想去什么地方玩?(播放公园、淘气猫乐园、香陈湾游乐园的美丽景色。)

  生:答┄┄。

  师:刚才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只能去一个地方,怎么办呢?为了让去的地方使大多数同学满意,我们必须对大家的想法进行调查。(板书课题:统计)。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了解大家都愿去什么地方游玩?谁帮老师出出主意?

  (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意见和想法)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同的情景,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不再感到枯燥乏味,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的情景。]

  二:引导交流,探究新知。

  师:下面发挥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探究,小组长记录调查结果并汇报调查的方法,大家比赛一下哪一组讨论的好,回答的正确,速度快。注意每人只选一个地方。

  师:听到小朋友们的精彩的发言,老师感到特别高兴。动动小脑筋想一想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调查小组成员的意见呢?说说用什么方法来调查小组成员的意见的!

  (得出:逐一问、做标记、举手表决、“正”字统计法等)

  师:大家真是爱动脑筋的小机灵,向同学汇报你们组的讨论结果吧!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现在就挑出你们最喜欢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说说吧。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给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探索统计的方法,此时并没有最优方法,而是放手让他们相互沟通交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方法,并在实践中逐步修正,让学生多中选优,择优而用。]

  师:同学们的统计方法有很多,今天,咱们学习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一个统计图。让我们先欣赏别人绘制的漂亮的、规范的统计图。(播放课件

  实验小学一年级(2)班春游情况统计图

  公园

  淘气猫

  香陈湾

  森林庄园

  人数

  8

  6

  9

  12

  三:自主练习 巩固深化.

  师:让我们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画有条形统计图的纸,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刚才你们组统计结果绘制漂亮的条形统计图。注意绘制一格代表一人。

  (教师巡回辅导)

  师:让我们欣赏小朋友们的作品吧!

  (在投影仪上展示小朋友们制作的统计图。边欣赏边评价,鼓励小朋友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经历了调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统计的作用。]

  师:小朋友看到的这些统计图都是用条形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我们叫它们什么统计图呢?

  生:条形统计图。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下面和老师一起制作班级六一出游情况条形统计图。

  (根据班长对出游情况的统计结果在电脑上绘制,.

  双龙小学一(1)班六一”出游情况统计图

  地点

  公园

  淘气猫乐园

  香陈湾游乐园

  人数

  14

  12

  6

  师:你从统计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们班共有:14+12+6=32(人)

  生2:去公园的比去淘气猫乐园的人数多:14-12=2(人)

  生3:去香陈湾的人数最少只有6人。

  生4:小朋友们大多愿去公园玩。

  生5:去公园的比去香陈湾的人数多:14-6=8(人)小朋友们可以去公园玩。

  ……

  师:小朋友们回答的可真精彩,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尊重大家的意愿尽情地欣赏公园的美景吧!

  (播放公园的风景,带领小朋友尽情地欣赏。)

  [设计意图:根据统计经过作出决策,让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了小朋友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

  四:应用拓展,实践创新.

  师:“六一”儿童节到时,我们班还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小朋友们认为举行什么样的活动好呢?请小朋友们应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帮助老师出出主意,解决这个难题好吗?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这个任务,比一比哪一的方法好?制作的统计图漂亮、美观。

  (教师巡回辅导,参与其中和同学们一块完成统计图并展示统计结果。)

  [设计意图:组织比赛---引入主题,让学生体会感知身边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明确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师:从这幅统计图中同学们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小组合作并交流解决数学问题。

  ……

  师:看大屏上的数学问题小组对照是否和老师想的一样。

  出示:相关的数学问题和算式。

  师:小朋友们,你们可真棒!你们今天这么爱动脑筋,而且做事有计划,有主意,并且学会了统计数学信息能创作优美的条形统计图。特别可爱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相互帮助,团结合作。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下面同桌有条理的交流今天你都有哪些收获?

《统计》教案 篇2

  第九单元:统计

  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97页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材及学情分析:

  统计内容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练习中注意选取学生生活中的题材。) 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统计方法,体会统计的意义与作用)

  例1──收集整理已定的数据,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例2──收集整理随机出现的数据,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表示数据,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题材与例1相联系;展示了不同的数据记录方法;统计图与统计表对照出现。

  教学措施:

  1.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

  2.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统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93~94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准备:统计图、统计表、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都特别喜欢小动物,全班每个人都喜欢什么动物呢?今天就请你做个小调查。

  2、出示动物,学生进行收集数据的过程。

  绿孔雀   非洲象    大熊猫      袋鼠      梅花鹿      河马

  3、提出明确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要让每个人看清楚喜欢这些动物的各有多少人。

  4、学生活动。

  二、探索新知:

  1、 展示学生刚才初步统计的结果。

  (1) 用数字表示的。

  (2) 用学生的名字表示的。

  (3) 用圆圈表示的。

  (4) 用画对号的方式表示的。

  (5) 用写正字的方式表示的。

  ……

  2、揭题:小朋友们,知道吗?刚才你们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统计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3、发统计图和统计表:根据你刚才收集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实践活动

  (调查全班小朋友们喜欢的动物)

  统计表:(学具卡片)

  绿孔雀     非洲象   大熊猫   袋    鼠 梅花鹿      河  马

  统计图:(学具卡片)

  绿孔雀    非洲象  大熊猫     袋鼠      梅花鹿   河马

  4、出示统计图和统计表。

  (1)通过小朋友们的统计,你能发现什么?

  (2)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三、总结:

  1、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统计解决,你能说一说吗?

  2、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利用课间调查一下班里小朋友的出生月份,完成95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第二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十七的2——4题。

  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小组互相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

  2、展示几份。

  二、练习:练习十七

  1、第2题。

  (1)看图,明确题意。

  (2)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

  (3)完成统计表及问题。

  (4)集体订正。

  2、第3题:计算。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集体订正答案。

  3、第4题:调查本班每一位同学最喜欢什么交通工具。

  4、思考题:用三张卡片,可以摆出6种排法,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统计》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 P68-69

  [教材简析]

  教材安排了三次统计活动,让学生学习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初步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例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物生日聚会的情境提出问题,体现生活里需要统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分类理一理,出现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它,并依据它描述分类整理的结果;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分类整理花的朵数,并引入简单的统计表,让学生用数据表示分类整理的结果。"想想做做"让学生调查本小组的小朋友各爱吃哪一种水果,统计爱吃每种水果的人数,填入统计表。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并通过亲自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 ]

  1、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

  学习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能进行有序观察和有条理地思考,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2、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3、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感受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

  4、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题。

  [教学难点 ]:

  1、学生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 (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图表中。

  2、组织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合作。

  [教学准备]:动物图象、统计表

  [教学过程 ]:

  一、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加大象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吗? (显示大象图像,并伴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妈妈告诉我,待会儿会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它们来了!显示:小动物们戴着面具唱着生日歌依次出现。)

  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答:我想知道它们是谁?我想知道每一种动物有几只?)

  二、实践操作,初步体验统计

  师:是呀,大象家来了那么多客人,它们都是谁呢?分别有几只呢?下面,请同学们帮助大象对来的客人做好登记。一个客人就拿张相应的动物头像贴在吹塑纸上。(显示:动物客人依次揭开面具)学生摆动物头像。

  学生摆完后,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

  生:大象家来了小狗、小猴、小猪。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呢?

  生:小猴有5只、小狗有4只,小猪有3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引导学生想出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分类统计的方法。

  师:  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样排,然后动手理一理。

  学生学习小组讨论、操作,然后教师把每一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师为最漂亮的小组发一颗星。)

  学生进行评价。引出课本第62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完成。)

  师: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同学们有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得到的。刚才我们做的这些就是统计。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分小组整理各种鲜花的朵数。

  师讲述:客人们给大象送来了什么?(花)有没有关于花的问题想问别的小朋友呢?(花有哪些颜色?各有几朵?)

  师:课本巳经把这些花印在了附页上,请大家把附页里的花剪下来,分类贴在课本(课前剪好。)

  分组讨论: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把每种花的朵数填在表格里。

  组织全班交流,启发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哪种花最多?哪种最少?你还知道些什么等)给予评价。

  2、引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

  A、以小组为单位,说明题目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剪、摆一摆。

  B、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统计的结果,让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少?你还知道什么?)

  C、想一想,说一说。

  师:今天我们帮大象统计了来的客人,送的鲜花,大象非常高兴。同学们,你们再帮大象想一想,怎样给客人们准备午餐呢?

  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想法,给予评价。

  师:回家后把今天大象过生日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统计》教案 篇4

  九    统  计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准备:小红花、大象卡通图、果树。

  教学重点:

  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

  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我们应该跟他们说什么?(老师好)

  2、这节课,老师把小朋友们分成5个小组来共同学习。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你们最喜欢的小红花,比比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小红花最多,大家有信心吗?

  二、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出示大象卡通图)小朋友们,瞧,今天谁来到我们班级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它吗?你们应不应该向大象爷爷问声好呢?

  2、小朋友真有礼貌! 大象爷爷为了感谢大家,决定带小朋友们去他的神奇果树园摘水果吃。(出示果树)这些果树可真神奇啊!树上长满了苹果、梨、西瓜、桃子、草莓,小朋友想吃吗?每人摘一个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

  3、让学生摘自己喜欢的水果。师:怎样才能很快地看出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的个数呢?

  4、让学生贴水果。通过贴水果的活动,初步感知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

  5、集体探讨交流回答下列问题。

  (1)苹果比梨多个。

  (2)苹果比香蕉少个。

  (3)全班最喜欢吃的同学最多。

  三、合作探究,体会领悟。

  师:出示(课本第101页的图)有计算机、电脑、算盘、铅笔的图片。

  1、从图中,不好看出一共有几种物品,我们一起来给它们分类,排一排、比一比找你喜欢的东西。

  2、 小组合作把物品整理在准备的卡纸上,指名板演。

  3、 学生讨论、操作后各组展示作品并汇报整理的过程。

  4、比较整理后的图和整理前的图。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计算机有两个。

  生2:我知道电脑有五台

  生3:我知道算盘有三把。

  生4:我知道铅笔有三枝。

  5、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比多比少的知识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电脑比计算机多三台。

  生2:我知道了算盘、铅笔比电脑少二台。

  6、小结。

  师:小朋友有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统计方法。(板书课题:统计)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图中的物品多少的情况。

  四、统计图形应用联系

  师:看102页练一练第一题。

  这些是我们学过的图形,看大家能不能找出相同的图形把这个统计图画完整,回答所给的问题?看谁做得最快最好,看谁是最棒的。

  1、小组自己讨论试着做,然后集体纠正。

  2、择优录取,选出最优秀的学生。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统计学习小组得到“小红花”的情况,给予评价鼓励。

  2、学会了统计,课后你们准备统计什么?回家后选择一个项目进行统计,然后与同学互相交流。

  六、总结评价

  1、师: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想对你的同学、对老师、对自己说些什么?

  七、作业

  做课本第101页练一练的2-4题。

《统计》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例如,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例1通过对某地区不同时期的城乡人口分别进行统计,再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合并,形成一种新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接着引导学生对上述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发现该地区近年来人口不断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让学生经历“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过程,体会统计对于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作用。

  本单元的编排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提供丰富的联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功能。

  3.加强例题和习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课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     情境导入: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学生观察统计表

  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学生思考老师的问题,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全班汇报交流。

  三、巩固新知

  1、         完成10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 学生展示统计图。

  六、教后记:

  第二课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     情境导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家庭都买了汽车。哪些同学的家里买了汽车?我们在外出时有时就要将汽车放在停车场。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2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横式的。

  2学生独立完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学生积极发言

  学生观察统计表

  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学生展示统计图。

  3、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三、巩固新知

  1、         完成106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发现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

  六、教后记:

  第三课时:你寄过贺卡吗?

  一、     情境导入:

  1、出示贺卡,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同学们在元旦的时候都收到过贺卡吗?你给谁寄过贺卡吗?

  2、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你寄过贺卡吗?的实践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发现问题;

  1)呈现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

  平时寄贺卡的行为消耗掉了大量的木材

  对废品要有效回收

  2)昨天老师布置了小组调查:本小组成员及家庭在去年收到的贺卡数量。

  学生制成统计表,填写统计表。

  2、分析问题:

  1)出示问题:1)估算一下,全校所有的学生共收到多少张贺卡?所有的家庭收到的贺卡相当于砍掉多少课大树?

  2)引导思考:怎样根据小组的统计结果,估计全班、全年级和全校共收到多少张贺卡?

  出示阅读资料(1)小组合作探索

  小组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

  根据组里统计的结果计算出全班的结果,扩展到全年级和全校情况

  3)引发学生对统计数据的思考,引出结论

  4)问题:除了保护森林,少寄贺卡还有哪些好处?提出更多的问题,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2、         解决问题

  实施解决方案——行动起来吧!

  全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同学交流一下。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写一篇数学日记,为保护森林,应该少寄贺卡。

  节约日常开支,减少邮政压力等。

  汇报交流:做环保贺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问候,宣传节约用纸,计划自己平日节约用纸的方案等。

  五、教后记:

《统计》教案 篇6

  第七单元统计

  第一课时  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情感目标: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教学难点】  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1、认识扇形统计图。

  先出示“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有宝塔各层的位置和面积,引导学生比较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

  再出示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摄入量的统计表。

  (1)完成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算一算每种食物摄入量占食物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运用统计图表示上表中的数据。

  同时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读懂统计图,并在与条形统计图对比中,认识扇形统计图。

  (3)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体会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与作用。

  二、体会扇形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1、说一说:观察下面的统计图,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出示教科书第85页四幅扇形统计图。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再说一说,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白了什么?有和想法或感受?

  2、试一试:看图回答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85页一年级和五年级两幅作息时间安排统计图。

  第(1)题让学生读图后交流。

  第(2)题引导学生用“24乘每部分所占的百分比”计算。

  第(3)题引导学生利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仿照上面的统计图,自己画一幅扇形统计图,并与同学交流。

  三、作业设计  《新同步》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教学反思

  在统计教学中,学生已经学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有一些基本认识。但学生没学扇形,却要学习扇形统计图,这就要老师居高临下,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我带领学生复习我们已学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让他们回忆统计图的作用和优点。

  接着,我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自学教材。在学生自学时,出示学习提纲:

  1、扇形统计图是把什么图形分成了若干份?

  2、是用什么线来分的?

  3、各部分与整个圆是什么关系?

  4、扇形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

  在学生自学后,交流学习效果。在讲到扇形统计图是把什么图形分成若干份和用什么线来分的时候,趁机介绍扇形的知识,让学生感知扇形是圆的一部分。对于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分组交流讨论,凭着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想法来探索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我在这里面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不再是绝对的主体的作用。在教学中,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坚信,娴熟的知识储备和教材体系的熟练程度对于教学所起到的作用。对于教材版本不断更换和教材不断修订的教育现状,我们教师只有厚积薄发,才能有备无患。

  第二课时  奥运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情感目标: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引入

  引入: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人们为了某些事情或某个问题常常需要做各种调查,在调查中还需要收集数据、分析与整理数据,因此就常常要用到统计图,那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都见到什么样的统计图?

  你们说得非常对。其实在日常生活应用中的统计图是多种多样的,只不过我们目前所接触最多的就是这三种统计图,但是你们在学习和观察中是否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有些信息要用扇形统计图来呈现、有些要用条形统计图来呈现、还有要用折线统计图来呈现的,那么,我们在选择统计图时,以什么为标准,作为依据呢?也就是说这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用途呢?这就是我本节课要跟同学们共同研究的内容——统计图的选择。

  二、探究新知

  a、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121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先引导学生读懂图表,再回答三个问题:

  (1)从哪幅图能明显地看出我国在第25 — 29届奥运会获金牌的变化情况?

  (2)从哪幅图能更明显地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3)从哪幅图能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清楚选择的依据。

  三、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1、教科书第122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一说选择某种统计图的理由,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一种统计图的特点。

  第(1)题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选择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2)题反映的是喜欢各种课外活动的人数情况,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3)题反映的是小学生身高的变化情况,所以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2、问答竞赛

  学生分小组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提一个统计图的问题,其他学生回答应用何种统计图,再一次让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如何选择统计图。

  3、火眼金眼:让学生看统计图读信息

  (1)某班学生膳食喜好人数情况统计图(少挑食,要注重膳食营养的均衡)

  (2)中秋节小明一家月饼分享情况统计图(学会分享、学会感恩)

  (3)我校学生05~XX年上黑网吧人数变化情况统计图(网吧尤如一把双刃剑,随时伤及自己和他人)

  (4)假如你是下一届英国伦敦奥运会的运动员,你猜我国会夺得多少枚金牌?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奥 运 会

  ——统计图的选择

  条形统计图   清楚反映各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   清楚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   清楚反映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选择统计图,来解决“奥运会”的问题。这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图”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用学生身边的事例,促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经历选统计图的过程。

  1、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字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实践证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能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如课的开始,播放XX年奥运会刘翔夺冠情景及部分冠军的照片引入问题,在练习环节解决有关nba、垃圾处理、跑步、我国人口等数据问题,在展示部分投影学习成绩、海口空气质量、家电销售情况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

  2、明确分工的合作学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是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之一,人们也在进行着有关方面的深层次研究。“统计”知识的学习,比较适合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组织了一些“合作学习”。在归纳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后,让学生同桌合作做图,小组讨论选统计图来巩固知识点。在整个过程中,先出现范例,内容贴近生活,又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后又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讨,在小组讨论中发扬合作交流精神,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设计中安排了不同层次的互动环节,而且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呈现方式,从而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紧张活泼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能力目标: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

  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是呀,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注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工作人员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还不错,就去应聘。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单位:元

  经理  3000

  副经理 

  员工a 900

  员工b 800

  员工c 750

  员工d 650

  员工e 600

  员工f 600

  员工g 600

  员工h 600

  员工i 550

  月工资3000    900  800  750  650  600  600  600  600  550

  问题1(投影呈现)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副经理说:月平均工资1000元,但大部分人的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

  (2)你有什么想法?

  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11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所以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

  师:对,我们学过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数是1000元是没有错的。

  生:不过,我还是认为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师: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看来这组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反映真实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比较合适呢?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600元是比较好的,因为这里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个人。

  生2:我认为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3:我们还认为可以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平均数。

  师:大家分析的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表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那就是中位数与众数。(板书)

  师:按照你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生1:中位数可能就是中间的那个数。

  生2:我要补充一下,应该是按大小顺序排好后,中间的那个数。否则,如果把经理的3000元放在中间,就不行了。

  师:对,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一个数。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650。

  师:在这里,大家想一想,平均数1000元和中位数650元哪个数表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用中位数更合适,两位经理的工资太高了,平均数太大。

  师:对,平均数会因为一些特别偏大或特别偏小的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这种极端的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数据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师:大家再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

  生:众是多的意思,应该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数。这里600出现4次,众数600元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李叔叔应该关心众数。

  作业设计 《新同步》

  【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  和  众数

  (650) (600)

  (先排序)

  奇数个,取中间的一个数         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

  偶数个,取中间两个的平均数   

  【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能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理解三种统计量的意义,准确的运用统计量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在使用教材时,我对教材使用了如下处理:把两个内容在一个课时上完,创设了一个用月平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月收入水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众数和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让知识的产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探究新知部分,我抛给了学生一个思考题:你觉得用月平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合适吗?如何表述这个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呢?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怎么求中位数和众数。紧接着通过三组练习题,让学生了解到特殊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巩固运用,通过生活中的中位数和众数运用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最后我设计了生活中一个常见的记分法则的题,让学生了解到,三种统计量各有利弊,生活中要灵活选择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我能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能联系生活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效果比较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我自己也能感觉得到,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一个练习题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我没有去挖掘这个题更深层次的意义,如果花两分钟,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不选用平均数?为什么不选用众数或者中位数?而要选用这种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求其他评委的平均分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呢?那么效果会更好。  

  第三课时  练习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看懂统计图,体会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看懂统计图表、分析数据、简单推断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统计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难点】  在看懂统计图表、分析数据、简单推断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整理本单元的内容。

  二、基本练习

  1、教科书第90页第1题。

  (1)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讨论:用什么统计图表示比较好?并说出理由。

  (2)同桌合作,完成折线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2、教科书第91第2题。

  先让学生说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再解决第(2)个问题。

  3、教科书第91页第3题。

  (1)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店营业额的平均数。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应该关闭哪个店?”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观点,但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能否用数据有理有据地说明理由,而不必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评判。

  三、巩固练习

  4、教科书第91页第4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再组织交流。

  四、作业设计 《新同步》

  板书设计  每题的演算过程

  第四课时   练习七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练习中位数和众数的作用。

  能力目标: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进一步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  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答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其他同学评议和补充。

  2、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评议和补充。

  二、教学练习七。

  1、第一题。

  ⑴、投影仪出示统计表,用什么统计图表示去年凉鞋销售量的变化情况呢?引导学生讨论,指名说出理由。

  ⑵、因为这里要表示去年凉鞋销售量的变化情况,所以要用折线统计图。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⑶、组织学生讨论其他两个问题。

  2、第二题。

  先让学生说说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再计算其它问题,全班交流。

  3、第三题。

  ⑴、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店营业额的平均数。

  ⑵、组织学生讨论应该关闭那个店?

  4、第四题。

  出示两个统计图,让学生读图,交流图中的各种信息,教师适时引导。

  三、课堂总结,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

  练习七的练习课

  第三题   甲:(7+7.6+6.4+5.6+4.8+3.2)≈5.8(万元)

  乙:(2+2.6+3.6+3.8+4.6+5.6)=3.7(万元)

《统计》教案 篇7

  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材第126 、127 页的内容及第129 一131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 题。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 重点难点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四   教具准备

  投影及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9—14 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提问: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实施

  1 .老师提问: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2 .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 .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 页例2 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4 .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129 负练习二十五的第l 题。i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 一15 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 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5 .完成教材第129 、130 灾练习二十五的第2 、3 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全班交流。(三)思维训练

  下面是2005 年1 月22 日到28 日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指数的统计数据。2006 年’月… {{ 1 11 … 查阅2006 年同期北京市空气中可吸人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22日 23日 24日 25日 26日 27日 28日 2005年1月 119 174 143 95 115 173 163 2006年1月              

  查阅2006年同其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5 题。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 重点难点

  进一步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四   教具准备

  投影及多媒体课件。

  五 练习过程

  (一)完成教材第130 灾练习二十五的第4 题。学生根据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二)导成教材第131 负练习二十五的第5 题。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为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小结: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三)课堂作业新设计下面是王强收集的2005 年春节期间龙潭湖庙会和厂甸庙会游览的统计图。

  2005 年2 — 15 日龙潭湖庙会和厂甸庙会游览人数统计图……厂甸庙会……龙潭湖庙会     ( l )游览两个庙会的人数分别在哪一天到达峰值,然后开始下降?( 2 )哪个庙会的游览人数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 3 )假如明年要游览庙会,你认为哪天比较好?

  ( 4 )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统计》教案 篇8

  第  一  课时

  [教学内容]:栽蒜苗一。

  [教学目的]: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回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教学难重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具准备   投影、统计表及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计录数据。

  提前布置学生栽蒜苗试验,要求记录好蒜苗15天的生长情况,教师适当作记录指导。

  二、交流整理数据,并填表。

  1,全班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和形式,并说说从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活动交流,交流后,每小组记录得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多教具,第1小组第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回答,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得到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图的兴趣.,                                                                     

  2,分小组讨论制图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纵轴和横轴各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多少,格子不够怎么办等,提问: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组记录整理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展开讨论、谁的蒜苗长得快等。

  四,巩固与练习,

  1,试一试第1、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交流,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3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第  二 课时

  [教学内容]:栽蒜苗(三)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难重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用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根据图上的信息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认识折线统计图。

  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的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要知道蒜苗的生长趋势能用什么办法?供学生讨论,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单式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一份15天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对照图上数据,让学生讨论,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预测第20天蒜苗大约长到多少?说说理由,在回答蒜苗的生长趋势的同时,让学生体会,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绘制折线统计图。

  先讨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并适当提示:一格表示多少比较合适?格子不够怎么办等?然后鼓励大家将自己记录的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可绘制在附页4上。)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

  三、巩固和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先观察统计图,引导学生说一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和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练一练第二题,看图后,首先说说小华每隔几小时测量一次气温,再说这一天气温的总体变化,鼓励学生讨论,从图中,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练一练第三题,组织学生读图,让学生掌握信息后,再根据信息进行适当推理,提醒注意,每一个数量的变化都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晓玲跳绳数量也不例外。

  四、实践活动。

  1,四人小组互测身高,2人负责测量,1人记录。

  2,小组报告测量结果。

  3,将同学身高的数据按一定的规律分组。并统计人数。

  4,将这些数据用附页5的格子纸绘制成统计图,并与同学交流。

《统计》教案 篇9

  【 新知识点】

  众数

  统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综合应用【 教学要求】

  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建议】

  1 .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和衔接。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2 .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教学中应避免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应当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如众数,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众数,会求众数,更要注意结合具体数据理解众数的作用和特点。

  3 .注重对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如调查同学们的视力情况、所穿鞋子的号码、喜爱的电视节目等。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人到各种活动中,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从事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 课时安排】1、众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课时2、复式折线统计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2课时1.   众数第一课时一 教学内容

  众数

  教材第122 、123 页的内容及第124 、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三 重点难点

  1 .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二)教学实施

  1 .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2 .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 .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 6 号 7 号 8 号 数量/个 l5 29 l6 2o 22 16 18 16

  ( 1 )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第二课时一 教学内容

  众数

  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6 题。二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三 重点难点

  1 .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练习过程

  (一)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五(1 )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 和87 ,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 分和87 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 )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二)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 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说一说用哪个数代表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8 .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 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 .小明对本班15 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拥有2 本的有1 人,拥有3 本的有2 人,拥有4 本的有4 人,拥有5 本的有3 人,拥有6 本的有5 人。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统计表2006 年9 月人数

  人数         平均每人拥有本数        

  ( 1 )估算一下,这15 名同学平均拥有课外读物大约有几本?你估算的理由是什么?

  ( 2 )估算出这15 名同学拥有课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 .小力对本单元10 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没订任何报刊的有2 户,订1 份的有3 户,订2 份的有4 户,订3 份的有1 户。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本单元居民订报刊情况统计表2006 年5 月  

  户数         每户订报刊份数        

  ( 1 )想一想,平均每户订报份数是在1 ? 2 之间吗?为什么?( 2 )计算出这10 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统计》教案 篇10

  一、复习分段整理数据

  出示第1题,让学生读懂题目,再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1)是交流自己所用的方法,比如可以每统计一个数据之后把该数据做一记号

  (2)交流统计结果,检查自己做对了没有

  (3)交流自己统计的时候有没有出现问题,其他同学可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办法

  最后要提醒学生注意检查的习惯:数据提供的是20个学生的记录,那在后面的表格中,也应该要有20个“合计”,否则就是遗漏或是重复了。

  看统计好的表格,说说你从这表格中读懂了哪些信息?

  二、条形统计图:

  1、看图:

  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读懂题目

  回答问题一:这一周的用水量,哪天,哪天最低?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回答问题二:怎么评价一周的用水量呢?(一般可用用水总量或是平均每天的用水量)想一想:哪种方法更清楚?怎么求平均每天的用水量呢?请你算一算

  算完后问:有没有哪天正好是这个平均数“9吨”的?

  从条形统计图上看一看,它在整体中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不高不低)

  从这份条形统计图中,你还想到了什么问题?

  2、画图:

  出示第3题。先请学生说说各类食品具体所指,按要求分类整理,制成统计图。

  完成统计表后继续完成条形统计图,注意不要遗漏了制作时间和直条上的数据。

  比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说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好处?

  (统计表能清楚地反映各类数据

  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各类的具体数据,还能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多少关系,更加的直观。)

  三、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出示第4题。判断3个游戏规则:

  1、正方体的三个面写“1”,三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让学生说说是否公平?为什么?

  (1和2都有3次出现的机会,是公平的。)

  2、正方体的四个面写“1”,两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1有4次出现的机会,2只有2次,是不公平的。)

  3、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1~6,朝上的数小于3甲赢,否则乙赢

  理解“否则”:小于3的只有1和2,否则就是指剩下的3、4、5、6,有4个,所以是不公平的。

  小结:像这样的游戏要判断是否公平,主要看什么?

  (决定输赢的次数是否相等)

  四、思考:

  小明和小刚同时各抛一枚硬币,这两枚硬币落地后如果朝上的面相同,算小明赢;朝上的面一正一反,算小刚赢。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的时候,适当板书:

  正正、正反;反反、反正有2次出现是一样的,2次是不一样的,所以是公平的。

《统计》教案 篇11

  课时授课计划

  课题

  9、统计(1)

  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画正字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3.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过程,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并学会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创设情景

  师: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里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动画片,想不想看?(播    放)

  1.提问:这些小动物在干吗?(参加运动会)

  2.他们各有几只?(不知道,没数清楚,那我们再来看一遍,这次你可要数仔细了。)(播放)

  3.你都数出来了吗?(没有数出来,大家数的只数不一样)

  4.看来光靠数是不行的,还要用笔记一记,我再给大家放一遍,但你们要想出一个又简便又好记的的记录方法,把小动物的只数记下来,行不行?小组讨论下。

  二、合作探究,体会过程

  1.小组讨论统计方法。

  2.汇报整理数据的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记录?(画正字,涂格子,写数字等)

  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记录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记就用哪种方法,好吗?(再次播放)

  4.学生汇报、整理结果。

  请你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实物投影出学生整理的结果。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说说再指名说。每划一笔(格),表示数量多少?

  小结:同学们真棒!想出了用各种符号记录每一种动物的只数。大家知道吗?这些方法,就是数学中的“统计”         板书课题:统计

  5.比较。同样是用符号来统计,哪种统计方法简便?为什么?

  6.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

  出示统计表,提问:你能把这些数据填到这个表中吗?学生在练习纸上填写统计表,展示,集体订正。

  7.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根据这几种小动物的只数,请你在这幅图上涂上颜色表示出来。比一比,看谁涂得又对又快。学生根据数据用水彩笔在条形统计图上涂色。展示条形统计图,集体订正。你涂了几个格子?为什么这样涂?

  三、创设时间和空间,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1.现在我们来做个口算热身好吗?(学生开始做口算,计时半分钟).

  2.我想让一位小朋友帮我统计一下全班同学的口算,好吗?指名一位学生上来统计。

  3.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四、加油站

  一张日历的表格。找出XX年的3月份有几个星期日,星期六等。

  五、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么学到的?

《统计》教案 篇12

  第一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 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题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根据第一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板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

  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1)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2)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是指某一个男生或某一个女生吗?

  (3)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

  (4)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与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样?

  (5)从图中你还获得哪些信息?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1、学生自主审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讨论:你打算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表示“最高气温”的这条折线应画成实线,还是虚线?

  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提醒学生,先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再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4、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5.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二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1999年哪种电话的用户多?2003年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

  (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2004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题。(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

  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

  (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

  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载。

  2、完成p78第5题

  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1、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2、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课题一: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 学习例1

  1、读题列式

  2、探究计算

  (1)提出问题: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那么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该怎样计算呢?

  (2)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多少。

  交流:你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加1/4的得数是多少吗?

  追问:你是怎样看出1/2加1/4的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被看作了几分之几?想一想,计算1/2+1/4时,先要做什么?

  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3)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怎样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的?(通分)

  二、学习“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2)计算5/6-1/3时,先要做什么?想一想,通分的目的是什么?5/6-1/3的得数是多少?作为得数3/6和1/2,哪个更简洁?应用什么方法可以使3/6化成1/2?

  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做“练一练”

  1、学生按要求独立计算,并验算。

  2、重点讨论7/12+1/4的计算过程,提醒学生把计算结果约成最简分数。

  四、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1、做第1题

  学生按要求涂色,并写出得数。

  要求学生结合图形解释:为什么1/5+3/5等于4/5?1/4+3/8等于5/8?

  明确: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而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由于不能直接相加,所以先要把它们转化成相同单位的分数,也就是要先通分,再相加。

  2、做第2题

  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都要先通分,再分别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做第3、4题

  指名读题后,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自己思考和计算的过程。其中第4题提醒学生根据要求的问题正确选择条件。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课题二: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的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灵活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分练习(口答)

  5和3      10和7     9和3       8和5       20和15     35和7

  2、计算练习(指名板演)

  1/5+3/10        3/5-3/8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自己读题观察。

  1/2+1/3     1/9+1/10      1/4+1/7     1/5+1/8

  1/2-1/3     1/9-1/10      1/4-1/7     1/5-1/8

  2、交流观察后发现。

  3、每人选择两组题目计算出结果,并校对结果。

  4、交流计算后发现。

  5、教师小结:两个分数最大公因数是1、分母分子都是1的分数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得数的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子的和或差。

  6、根据规律,请学生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

  三、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练习十四第6题

  (1)出示题目: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接近0?哪些接近1/2或1?

  4/7     1/10     8/9     2/25     9/20     11/13     7/15

  (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教师小结: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1/2;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2、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题目:先估计哪几题的结果比较接近1/2,再计算。

  4/5+2/3     1/10+3/7     2/9+1/3

  5/8-1/5     3/5-1/2       1-1/9

  (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再每人选择三个题目计算验证。

  (4)教师指出:先估算再计算,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四第8题

  先说说图意,再填空,然后计算。

  2、练习十四第9题

  先说说图意,再估计,然后计算。

  五、总结延伸

  思考题:请把合适的分数填入下面括号里。

  1/(  )+1/(  )+1/(  )=1

  第三课时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1)

  教学目标:

  ⑴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⑵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教学过程:

  一、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⑴出示例2,理解题意。

  ⑵列出算式,交流列式的理由。

  指名学生说出算式。生1:1-1/4-1/3      生2:1-(1/4+1/3)

  交流总结:列式的思考方法和整数、分数应用题的方法一样。

  注意:一个花园用单位“1”表示,它相当于总数。

  ⑶理解运算顺序。

  同桌说说算式“1-1/4-1/3”和“1-(1/4+1/3)”的运算顺序。

  班级交流,教师板书:分数加、减法,如果没有括号,从左往右计算;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⑷独立完成上面的计算,同桌交流答案。

  ⑸验证答案。

  检查法:将算式检查一遍。

  验算法:两种方法的答案一样,说明答案是正确的,一种方法(算式)是另一种方法(算式)的验算。

  二、巩固练习,初步形成计算能力。

  1、完成练一练。

  独立完成,校对交流,明确算式的意义。

  2、练习十五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三人板演。

  (2)校对交流,特别要注意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

  (3)教师小结: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参加运算的几个分数,可以分步通分,分步计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中间过程中的分数,如果先约分再参加运算比较简便,就及时约分。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练习十五第3题

  理解题意后,解答前面两个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题中已知条件提出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不同问题,可以是一步也可以是两步计算的,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一些问题。

  4、练习十五第4、5、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校对。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第四课时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页练习十五的第5-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正确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算。

  教学难点:合理选择简便算法。

  一、 口算

  练习十五第5题

  集体口算后校对,并请做错学生说说错误原因。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8+1/12)      2/3-1/4-1/4               5/6+2/5+1/6+3/5     5/9+(4/5+4/9)

  1、指出:整数加法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使用,整数减法运算性质在分数中也同样适用。

  2、学生独立完成,六人板演。

  3、交流计算方法、运用的知识与计算结果。

  (1)加法结合律;(2)加法交换律;(3)(4)减法运算性质;(5)(6)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解方程

  1、指出:方程中的x不仅可以是整数或小数,也可以是分数。

  2、学生独立完成,三人板演。

  3、交流计算方法、运用的知识与计算结果,并请错误的学生说说错误原因。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五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算式意义与结果,强调单位“1”。

  2、改变习题:将“小华调查了全班同学在母亲节送给礼物”改成“小华调查了全班30位同学在母亲节送给礼物”。

  (1)该怎样解决问题?

  (2)为什么方法不变?

  强调:这两题都只要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从单位“1”里去掉送鲜花的1/3,再去掉送贺卡的1/4,剩下的就是送图画的人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所求问题与全班实际的总人数没有关系。

  五、总结延伸

  完成书上思考题。

  1、计算后找出规律。

  2、应用规律直接写得数。

  3、应用规律自编加法算式。

  实践課  奇妙的图形密铺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8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根据有关平面图形特点进行观察、操作、思考和简单设计的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活动的挑战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体会数学知识与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知道哪些平面图可以密铺。

  教学难点 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理解

  1、出示图片,

  仔细观察。

  2、交流:

  每块地面或墙面分别是由哪些图形铺成的?

  这些图形是怎样铺在一起的?

  3、明确:

  4、举例:你能举些类似的例子吗?

  二、思考与操作

  1、出示图片,

  2、交流想法。

  3、从121页上剪下这些图形分别铺一铺,看看猜对了没有。

  4、用七巧板密铺:

  小组合作试一试,展示交流。

  三、欣赏与设计

  1、很多美丽的图案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图形密铺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用作密铺的基本图形。

  3、 试一试,用两种不同的图形进行密铺,在书上方格纸上画出你设计的图案,并在全班交流展示。

《统计》教案 篇13

  第七单元统计

  第一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 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XX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XX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题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XX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根据第一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XX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XX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板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XX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

  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1)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2)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是指某一个男生或某一个女生吗?

  (3)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

  (4)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与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样?

  (5)从图中你还获得哪些信息?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1、学生自主审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讨论:你打算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表示“最高气温”的这条折线应画成实线,还是虚线?

  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提醒学生,先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再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4、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5.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二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1999年哪种电话的用户多?XX年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

  (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XX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题。(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

  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

  (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

  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载。

  2、完成p78第5题

  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1、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2、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课题一: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 学习例1

  1、读题列式

  2、探究计算

  (1)提出问题: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那么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该怎样计算呢?

  (2)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多少。

  交流:你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加1/4的得数是多少吗?

  追问:你是怎样看出1/2加1/4的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被看作了几分之几?想一想,计算1/2+1/4时,先要做什么?

  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3)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怎样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的?(通分)

  二、学习“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2)计算5/6-1/3时,先要做什么?想一想,通分的目的是什么?5/6-1/3的得数是多少?作为得数3/6和1/2,哪个更简洁?应用什么方法可以使3/6化成1/2?

  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做“练一练”

  1、学生按要求独立计算,并验算。

  2、重点讨论7/12+1/4的计算过程,提醒学生把计算结果约成最简分数。

  四、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1、做第1题

  学生按要求涂色,并写出得数。

  要求学生结合图形解释:为什么1/5+3/5等于4/5?1/4+3/8等于5/8?

  明确: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而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由于不能直接相加,所以先要把它们转化成相同单位的分数,也就是要先通分,再相加。

  2、做第2题

  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都要先通分,再分别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做第3、4题

  指名读题后,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自己思考和计算的过程。其中第4题提醒学生根据要求的问题正确选择条件。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课题二: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的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灵活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分练习(口答)

  5和3      10和7     9和3       8和5       20和15     35和7

  2、计算练习(指名板演)

  1/5+3/10        3/5-3/8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自己读题观察。

  1/2+1/3     1/9+1/10      1/4+1/7     1/5+1/8

  1/2-1/3     1/9-1/10      1/4-1/7     1/5-1/8

  2、交流观察后发现。

  3、每人选择两组题目计算出结果,并校对结果。

  4、交流计算后发现。

  5、教师小结:两个分数最大公因数是1、分母分子都是1的分数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得数的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子的和或差。

  6、根据规律,请学生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

  三、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练习十四第6题

  (1)出示题目: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接近0?哪些接近1/2或1?

  4/7     1/10     8/9     2/25     9/20     11/13     7/15

  (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教师小结: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1/2;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2、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题目:先估计哪几题的结果比较接近1/2,再计算。

  4/5+2/3     1/10+3/7     2/9+1/3

  5/8-1/5     3/5-1/2       1-1/9

  (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再每人选择三个题目计算验证。

  (4)教师指出:先估算再计算,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四第8题

  先说说图意,再填空,然后计算。

  2、练习十四第9题

  先说说图意,再估计,然后计算。

  五、总结延伸

  思考题:请把合适的分数填入下面括号里。

  1/(  )+1/(  )+1/(  )=1

  第三课时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1)

  教学目标:

  ⑴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⑵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教学过程:

  一、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⑴出示例2,理解题意。

  ⑵列出算式,交流列式的理由。

  指名学生说出算式。生1:1-1/4-1/3      生2:1-(1/4+1/3)

  交流总结:列式的思考方法和整数、分数应用题的方法一样。

  注意:一个花园用单位“1”表示,它相当于总数。

  ⑶理解运算顺序。

  同桌说说算式“1-1/4-1/3”和“1-(1/4+1/3)”的运算顺序。

  班级交流,教师板书:分数加、减法,如果没有括号,从左往右计算;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⑷独立完成上面的计算,同桌交流答案。

  ⑸验证答案。

  检查法:将算式检查一遍。

  验算法:两种方法的答案一样,说明答案是正确的,一种方法(算式)是另一种方法(算式)的验算。

  二、巩固练习,初步形成计算能力。

  1、完成练一练。

  独立完成,校对交流,明确算式的意义。

  2、练习十五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三人板演。

  (2)校对交流,特别要注意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

  (3)教师小结: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参加运算的几个分数,可以分步通分,分步计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中间过程中的分数,如果先约分再参加运算比较简便,就及时约分。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练习十五第3题

  理解题意后,解答前面两个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题中已知条件提出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不同问题,可以是一步也可以是两步计算的,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一些问题。

  4、练习十五第4、5、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校对。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第四课时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页练习十五的第5-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正确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算。

  教学难点:合理选择简便算法。

  一、 口算

  练习十五第5题

  集体口算后校对,并请做错学生说说错误原因。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8+1/12)      2/3-1/4-1/4               5/6+2/5+1/6+3/5     5/9+(4/5+4/9)

  1、指出:整数加法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使用,整数减法运算性质在分数中也同样适用。

  2、学生独立完成,六人板演。

  3、交流计算方法、运用的知识与计算结果。

  (1)加法结合律;(2)加法交换律;(3)(4)减法运算性质;(5)(6)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解方程

  1、指出:方程中的x不仅可以是整数或小数,也可以是分数。

  2、学生独立完成,三人板演。

  3、交流计算方法、运用的知识与计算结果,并请错误的学生说说错误原因。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五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算式意义与结果,强调单位“1”。

  2、改变习题:将“小华调查了全班同学在母亲节送给礼物”改成“小华调查了全班30位同学在母亲节送给礼物”。

  (1)该怎样解决问题?

  (2)为什么方法不变?

  强调:这两题都只要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从单位“1”里去掉送鲜花的1/3,再去掉送贺卡的1/4,剩下的就是送图画的人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所求问题与全班实际的总人数没有关系。

  五、总结延伸

  完成书上思考题。

  1、计算后找出规律。

  2、应用规律直接写得数。

  3、应用规律自编加法算式。

  实践課  奇妙的图形密铺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8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根据有关平面图形特点进行观察、操作、思考和简单设计的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活动的挑战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体会数学知识与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知道哪些平面图可以密铺。

  教学难点 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理解

  1、出示图片,

  仔细观察。

  2、交流:

  每块地面或墙面分别是由哪些图形铺成的?

  这些图形是怎样铺在一起的?

  3、明确:

  4、举例:你能举些类似的例子吗?

  二、思考与操作

  1、出示图片,

  2、交流想法。

  3、从121页上剪下这些图形分别铺一铺,看看猜对了没有。

  4、用七巧板密铺:

  小组合作试一试,展示交流。

  三、欣赏与设计

  1、很多美丽的图案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图形密铺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用作密铺的基本图形。

  3、 试一试,用两种不同的图形进行密铺,在书上方格纸上画出你设计的图案,并在全班交流展示。

《统计》教案 篇14

  第四的单元:统计

  统计(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9~92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描述,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能从统计图表中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体验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4让学生受到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观看主题图(制成的动画)——环保站的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

  ①环保站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监测空气质量。

  ②小丽爸爸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对话——昨天和今天的空气质量状况。

  (2)教师:看到些什么?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例1

  下面是张叔叔整理的某地4月份空气质量情况:

  某地区4月份空气质量状况统计表

  空气质量状况优良轻度污染合计

  天数(天)717630

  (1)学生观察统计表。从表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习统计图。

  ①教师:谁来说一说我们过去都学过了哪些统计图?(用作记号等方法来制作统计图等)

  ②出示教科书第90页的统计图

  教师:这是条形统计图,谁来说一说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③小结:像这样用条形来表示统计表中的数据,我们就叫它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从统计图中找一找天数最多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天数最少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

  让学生明白:在条形统计图中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

  (二)教学例2

  (1)学生观察四(1)班男同学身高记录表。

  教师:你从表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全班男生合在一起统计,人数太多,男同学身高的状态比较混乱,可以分段整理数据。

  (2)学生完成统计表。

  ①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分别按身高段统计一个部分。

  ②将5个组的数据汇总。

  ③要想得到全班的数据,该怎么办呢?(求出合计)

  (3)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4)回答第92页的两个问题。

  学生还可以根据统计图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练习

  完成第92页的课堂活动。

  统计(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93~95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能将表格进行完善,并能完成复式统计表,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爱的电视节目”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新闻:8人动画片:22人体育7人

  电视剧:8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一)尝试制表

  1教师:要想制作成统计表,应该做哪些方面的考虑呢?

  学生:要考虑表应画几列和几行。

  根据“节目类别”和“喜欢的人数”应画两行;“节目类别”有5类,要画5列,加上“合计”要画6列。

  2学生动手画一个2行6列的表。

  3填写相关内容。

  (1)写上统计表的名称。

  (2)填写表中的内容和数据。

  4检查统计是否准确。

  可将各类别人数之和与合计数、合计数与调查总人数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体重情况统计表

  1观察表,说说表中有哪些信息?

  2教师:如果将两张表交给班主任老师,老师想知道某个体重范围内的男女生人数,就要看两张表,挺麻烦的。

  能不能想办法将两张表合成一张统计表,让老师看起来更方便一些呢?

  3学生自主讨论,完成复式统计表。

  教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怎样改进统计表?

  (老师出示复式统计表)

  介绍表头:体重、人数、性别。

  教师:你能将表格填好吗?(学生尝试完成)

  反馈:展示学生做好的统计表。

  教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课题:复式统计表)

  教师: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与刚才的两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张统计表?为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完成第95页课堂活动。

《统计》教案 篇15

  第九单元  统计

  教学目标1、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2、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单元分析1、让学生能体会学习统计图的必要性。2、增强学生的感知操作经验,使学生比较直观的认识象形统计图。

  课时划分

  2课时

  题 目最喜欢的水果

  备课人

  教 学

  目 标1、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2、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体验数据、实物整理、统计的过程。教学难点:体验数据、实物整理、统计的过程。

  教 学

  准 备

  多媒体

  课 时

  安 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启发教学,实践体会。我们班要举行元旦联欢会,需要习一些水果,现在市场上苹果、梨、香蕉、桔子这四种水果最多,咱们调查一下到底习哪种水果吧!第组一张白纸,四种水果画片。每人选一种最喜欢吃的水果, 贴在纸上,让大家一眼看出你们组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同学们评议哪个组的图让大家一看就知道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帮助我们班决定习哪些水果。通过讨论,得出贴图片时要一边对齐,按种类顺序排列,左右也要对齐,并允许贴得不符合要求的小组重新调整。小组的统计图进行汇总,制成全班爱吃的水果统计图及统计表,并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二、练一练1、启发学生提出问题。(1)喜欢吃苹果和梨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2)香蕉比梨少多少个?2.最多的是什么说一说:(1)哪样东西最多?最样东西最少?(2)哪两样东西同样多?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最少的是什么?3、第1题先让学生观察图意,明确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数一数各种图形的数量,体会数据的整理过程,再动手画图,完成填空。4、第2题,先让学生把书后附页上的水果图剪下来,再独立。解决问题5、第3题,通过学习独立的调查,整理数据,表达结果,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6、迎新年。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提出并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去观察图。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班如何过新年,开展哪些活动,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三.全课小结

  板 书 设 计

  最喜欢的水果统计                         苹果梨  香蕉桔子( )个( )个( )个( )个

《统计》教案 篇16

  第七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 第七单元    统计

  单元教材分析: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册教材与上册教材最大的变化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教材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兴趣。 单元教学要求: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1、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单元课时安排:大约2课时

  第一课时   统计(一)教学内容: 课本 p94、95。 教学目标:1、  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  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调查表、统计图、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设计

  一、兴趣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谁想告诉大家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

  2、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的小动物都是非常可爱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只小动物,想知道他们是谁吗?(教师逐个板贴:小猫、小狗、小兔、小鸡)

  3、大家喜欢他们吗?现在老师非常想了解在这四种小动物中我们班喜欢哪种动物的最多,喜欢哪种动物的最少?你们想知道吗?我们就来统计一下我们班喜欢这几只动物的情况。二、探索新知

  1、 收集整理数据

  (1)、请学生从学具袋里的四张动物卡片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张投在票箱里。 小猫小狗小兔小鸡 (或用表格文字打钩:                             学生活动。

  (2)、合作完成数据统计谁想念动物卡?谁到黑板上来记录?请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记录。(黑板上没有表格,只有4种动物,有学生自己决定用“∨、正字、ο等”)

  2、 制作统计表

  (1)、完成统计表

  有和黑板上记的结果不一样的吗?我们一起把统计的结果填在统计表中。(注意统计人数是否和实际人数一致。)我们已经把喜欢各种小动物的人数统计出来了,看看统计结果,你有什么想说 的?(统计图不够清楚)

  (2)、探索完成统计图尝试:统计表不够清楚明了,有没有其他的统计方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明白的?(出示统计方格纸)请学生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试着涂一涂,完成统计图。(学生尝试活动,发现疑难:格子不够)

  (3)、探讨:格子不够怎么办?请每组小朋友共同研究研究。用你们想的办法试一试,看哪种方法好。学生活动反馈:请各小组上实物投影展示。预计:a、学生把格子涂到外边去。(即往上涂) b、把不够的格子涂在左边或右边。 c、把不够的格子分开,即原来一个表示2个。(不能只是不够的一格表示2应全部都表示2。)小朋友内交流不同的方法,讨论尝试发现:一格表示2个人比较合适。

  (4)、演示:一格表示2个人,2格表示几个人?3格表示几个人?(依次出现数字)大家觉得这个方法行吗?

  (5)、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用1格表示2人的方法在另一张统计图上再来画一画。学生活动。

  (6)、交流,展示。注意单数的画法----画半格。师:用一格表示2个人的方法我们终于画出了统计图。当统计的人数很多时你觉得一格还可以表示几个人?

  3、 看图提出并解答问题。

  (1)、现在这张统计图能让人一眼就看明白了吗?你看明白了什么?谁来说?学生汇报。

  (2)、根据这幅统计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 小结:小朋友用一格表示2个人的方法画出了这么清楚、这么漂亮的统计图,6、     并且通过统计图还发现了许多的知识,你们真了不起。三、巩固深化,应用活动 (1)、创设情境:小朋友你想不想自己做一份调查? (2)、完成p97(2)天气情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出示晴天、多云、阴天、雨天、雪天的气象标记。)这几种气象标记谁认得? (3)、这是一个地区11月份天气情况,出示97页第二题统计图:你们能帮助老师把这份结果用统计表表示吗? (4)、学生活动。 (5)、展示统计表,并说说是怎么涂的?为什么涂半格? (6)、分析统计表:从这份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得愉快吗?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你表现得怎样?

  五、外延伸下课后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体育活动,完成95页的做一做。 教学反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的方法,1格代表2个单位。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读图能力,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进一步经历统计的过程,巩固对统计知识的认知。

  第二课时  统计(二)教学内容:    p96、97、98。 教学目标: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各单位)和统计表,能提出问题。

  3、通过学生身边有趣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是重点。

  2、进一步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是难点。 教学准备:图、表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1、让学生仔细观察,练习二十二1题图,你看到了什么?生:举手自由口答。

  2、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学生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师生 重点解决问题

  3、小黑板除数统计表、统计图 (1)    学生在树上独立完成 (2)    上台展示并回答问题 (3)    师质疑: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生活应用

  1、出示97页2题(1)同桌观察理解(2)独立在书上完成

  2、互相纠错评价,教师巡视辅导。

  3、质疑: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开放实践

  1、p97页3题  4题(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统计。(1、2、3组做3题,4、5、6组做4题)

  (2) 展示师生互评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通过统计停车场每种车的数量,把解决问题和统计知识综合进来,巩固所学统计知识和解决问题,体验怎样收集信息。让学生通过数“正”字来收集信息。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去调查收集数据,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出并回答一些问题。

《统计》教案 篇17

  四、统计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是探究制作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技能问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大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以及学会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有关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技能。

  教材编排的内容比较简单,通过两道例题分别说明如何合理制作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使之正确、充分地反映出有关数据,正确体现各统计图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掌握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与作用,能正确描述统计图中的数据。

  2、使学生能正确地制作统计图,充分利用统计图的特征准确、合理、规范地反映出有关数据。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针对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问题,能提出质疑和修改建议,提高制作统计图的技能。

  2、在运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的习惯。

  重难点、关键

  重点:绘制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难点:根据折线统计图正确描述数量变化情况。

  关键: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统一标准。

  课时划分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扇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课文第68页的例1,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

  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重难点、关键

  重点:扇形统计图.

  难点: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

  关键:认真分析统计图中所反映的数据.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电脑课件呈现扇形统计图

  某校学生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统计图

  (图略)

  1、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1)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45﹪

  喜欢相声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8﹪

  喜欢小品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25﹪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2﹪

  (2)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最多

  绝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同一首歌,小品和相声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少

  2、说一说这是什么统计图,它有什么特征?

  (1)扇形统计图

  (2)特征: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电脑课件出示课文例题统计图

  下面是一幅彩电市场各部分品牌占有率的统计图

  (图略)

  (1)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20﹪

  b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5﹪

  c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0﹪

  d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8﹪

  其他品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47﹪

  (2)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题中的数量

  ○2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3汇报交流结果

  经过讨论,交流,使全体同学懂得:在“其他”里面还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所以,从这个统计图不能判断出哪个品牌的彩电最畅销.

  (3)建议

  上面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无法全面地反映有关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的情况,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①通过交流,使学生懂得:“其他”所占有的份额应该是最小的部分,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数量占有率的情况,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

  ②建议:在进行数据整理时,将“其他”当中的一些品牌彩电所占份额单单独计算,在统计图中详细标出它的占有率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一第1题

  (1)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2)从图中你能判断出喜欢哪种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多吗?为什么?

  (3)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68页的例2,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统计图。

  XX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4月26日~5月31日)

  (图略)

  2.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

  (2)、7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       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3、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5、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

  (1)、初看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为什么?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3)、你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吗?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四、布置作业

《统计》教案 篇18

  单元主题          统计

  单元目标

  (须体现“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    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元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所表示的意义(2)    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了解“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个特点。(3)    能根据数据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单式折线统计图

  单元教学重点

  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并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单元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格代表的意义,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困生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措施1.教学中采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溶入活动当中亲自体验参与2.让学生动手操作,积累感性认识3.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让学生自己出题

  4.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一帮一的小组学习方法,让优生能够帮助比他困难的同学,达到共同进步

  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同时多关注他们上课是的精力时候集中,随时提醒他们

  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感兴趣与生活有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同时在课堂中设立互帮互助的原则,同时对于新课的知识及时采用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并对学生掌握不是很好的知识及时巩固加深理解,练习的 形式也会多种多样,尽量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形式。

  课时的划分

  统计                              3课时

  综合应用:数据告诉我              1课时

  课时进度

  2课时

  统计(栽蒜苗)

  课型特点

  教学目标(须体现“三维目标”)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2.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

  课前在家或(学校)栽一盘蒜苗,定期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数据记录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学 生

  活 动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设 计

  意 图

  一、引入课题

  二、探索新知

  1.讨论数据的收集方法

  2.讨论数据的描述方法

  3.制作条形统计图(1)体会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2)画条形统计图(3)展示,交流4.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学生汇报填表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回答出可以画条形统计图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生1:再补一些格子生2:不用补充格子,用方格纸的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就够了生3:用方格纸的一个格子表示3个单位,这样也够涂了。。。。。。。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画条形统计图学生思考后回答: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师:同学们,前一段我们对蒜苗的生产情况进行了观察,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你们是怎样观察的,能说一说你的观察和记录方法吗?

  师:请同学们把你们小组(每6个人为一组),每个同学记录的第15天蒜苗生长情况填入表格内。

  ---小组蒜苗第15天生长情况统计表

  姓名

  蒜苗高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填表的情况

  师:把数据填入表格后,同学们都知道谁的蒜苗长的高,谁的蒜苗长的矮。除了填表外,还有什么方法吗?

  指导学生回答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张12x8的方格纸,让学生用条形统计图反映蒜苗的生长情况

  学生在方格纸上涂蒜苗生长情况的条形统计图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这张纸的格子不够涂,这时教师让学生讨论: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师:刚才大家想出了用一个格子表示多个单位的好方法,他能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到底表示几个单位一,还有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就小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师: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从学生感兴趣种蒜苗的生产情况进行了观察学习数据的收集方法

  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

  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元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所表示的意义学习画条形统计图作业设计         课本第95试一试板书设计           统计(栽蒜苗)教学反思

  课时进度

  2课时

  栽蒜苗

  课型特点

  教学目标(须体现“三维目标”)1.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能从折线统计图上预测事物变化的趋势。

  教学(具)准备

  课前准备蒜苗生长情况记录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学 生

  活 动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设 计

  意 图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1.探索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1)出示如下记录表

  (2)教师介绍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2.分析与预测

  生:条形统计图

  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可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蒜苗的生长趋势)

  学生回答

  新课标第一网

  生:第9天至第12天蒜苗生长的比较快。

  生:看图中第9天和第12天的线比其他线更长

  学生根据讨论得到合理的范围(教师都给予肯定)

  生:学生根据讨论得到合理的范围(教师都给予肯定)

  学生自己绘制折线统计图

  师:上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从中我们发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比较两个数量。

  师:如果要知道蒜苗生长趋势能用什么方法呢?

  师:关于单式折线统计图,你想知道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笑笑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如下

  天数(天)

  3

  6

  9

  12

  15

  蒜苗高度(厘米)

  4

  6

  10

  16

  17

  教师设问:根据笑笑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怎样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呢?

  引导学生逐一讨论以下问题

  师:(1)观察折线统计图,你能发现哪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

  师: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依据?

  (2)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3)预测蒜苗第20天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4)把你栽的蒜苗情况在附页5的格子纸中制成折线统计图,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指导,在学生画完以后让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统计图,并组织学生评析、交流。作业设计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8页至99页练一练板书设计       栽蒜苗(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课时进度

  1课时

  数据告诉我们

  课型特点

  教学目标(须体现“三维目标”)1.通过活动复习学过的数的认识、数都计算、统计图等知识,加深对所学的相关知识的理解2.拓展知识面,培养收集数据的能力3.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信心,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与方法,并能理解数学在实践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完全掌握旧知,并能灵活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一台计算器

  2.调查自家的家电产品、通讯器材的拥有量及购买时间并制成统计表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学 生

  活 动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设 计

  意 图

  一、引入新课1.交流获取信息的办法

  2.交流获得的信息

  3点明课题

  二、组织讨论、交流

  生1:利用计算机,上网查

  生2:在报纸上查一查

  生3:到图书馆,查阅一些相关的书

  生4:去问爸爸、妈妈

  。。。。。。。。

  (1)    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调查的数据全班交流

  小组派代表汇报找到的数据、信息。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实用价值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交流体会

  通过交流学生体会到我国交通业的飞速发展,感受到现在到外地去旅游方便多了。

  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

  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了解祖国的巨大变化呢?

  师:我们要善于从多方面、多渠道获取信息,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师:笑笑与淘气在互联网上也查到了许多反映我国巨大变化的信息,这些数据、信息里隐含着我们学过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信息,通过讨论、交流,复习学过的相关知识

  讨论、交流“数据告诉我”中的第1、2、3、4题

  1.第1题。

  先指名说一说从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接着,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2.第2题

  先组织学生交流自家庭的家电产品、通讯器材的拥有量,购买时间及住房的变化情况。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水平的大提高

  3.第3题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出示如下两题:

  (1)    了解一下你家乡到北京的路程,估一估五年中新建的铁路有几个这样的路程。

  (2)    算一算五年中我国的高速公路上的投资约是多少亿元?

  4.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要节约用水

  拓展知识面,培养收集数据的能力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信心,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与方法,并能理解数学在实践中的作用作业设计板书设计          数据告诉我们教学反思 

《统计》教案 篇19

  第六单元:统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体会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会制作扇形统计图,将一些统计数据制作成扇形统计图,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3、会分析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只管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4、了解扇形统计图的应用,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用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

  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意义、作用。

  2、会制作扇形统计图。

  3、了解扇形统计图的应用。

  4、用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会制作扇形统计图。

  2、用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扇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教材第106页上的情境图。

  教师提问这是六(1)班同学进行课外活动的情况,你知道他们都喜欢那些运动项目吗?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条形统计图。

  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

  (1)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2)教师归纳:从条形统计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同学们喜欢每种运动项目的人数。

  (3)提问:你还想了解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那些信息?还有那些信息是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中没能够很清楚地反映出来的?

  学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教师归纳:如果要更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扇形统计图表示。

  2、投影出示扇形统计图。

  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

  XX年10月制

  (1)教师讲解: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量,用圆内各扇形的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量的百分数。在这个扇形统计图里,用整个圆表示的是六(1)班的总人数。

  (2)看图回答问题。

  ①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②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指名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

  3、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随机板书:从条形统计图上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从扇形统计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4、完成教材107页的“做一做”。

  三、课堂作业设计

  根据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情况填空。

  五(3)班图书角各类图书数量统计图

  XX年5月

  1、在这幅统计图中,用整个圆表示(      )。

  2、四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分别表示(                      ),(                  ),(                 ),(                 )。

  3、(      )数量最多,(     )数量最少。

  4、如果共有500本图书,则文艺书有(     ),科技书有(     )本,画报有(     ),其他书有(      )本。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扇形统计图,了解了它的特点,为今后学习统计知识打下了基础。

  第二课时:合理存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2)巩固复习有关百分数、折扣、纳税等知识,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

  【教学重点】

  认真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利率的知识。请你们分别说一说,什么叫本金、利息、利率及利息税?如何求利息?

  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存款的知识。

  二、教学实施

  1、介绍储蓄的几种方法。

  (1)存款。

  按银行的规定:一般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两种。定期存款一般期限为一年、二年、三年和五年四种。按国家规定都要缴纳20%的利息所得税。

  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     单位:年息%

  存 期 利 率 

  零存整取

  存本取息 存 期 利 率

  定

  期

  整存整取 三个月 1.71  一年 1.71

  六个月 2.07  三年 2.07

  一年 2.25  五年 2.25

  二年 2.70   

  三年 3.24 活期利率             0.72

  五年 3.60 保值贴补率           0.00

  (2)教育储蓄。

  (3)国债。

  2、出示例题

  妈妈准备给儿子存1万元,供他六年后上大学。怎样存款收益最大呢?

  (1)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 讨论存款方法

  如果选择定期储蓄存款,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存款方案

  方案一:先存三年,再存三年

  方案二:先存一年,再存五年或先存五年,再存一年

  方案三:两年一存,存三次

  ……

  分组讨论,那种方案实得利息高

  各小组汇报

  定期储蓄

  存款方案 存期 到期利息 利息税 到期收入

  1    

  2    

  3    

  ……    

  (3)你能给妈妈提出什么建议?你的依据是什么?

  3、讨论:如果选择教育储蓄存款或国债,到期后能取回多少钱呢?

  学生设计,讨论

  三、课堂作业

  王老师有现金3万元,要定期存入银行,存两年,请你设计两种方案,并分别计算每种方案到期后的实得利息。

  存款期限 年利率

  一年定期 2.25%

  二年定期 2.70%

  三年定期 6.24%

  五年定期 3.60%

  利息税 20%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存款才能获得最大收益,初步了解了如何理财。希望同学们帮助父母设计存款方案,并把你的理由讲给他们听。

《统计》教案 篇2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106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教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教科书第105页例1的场景图.

  2,这是青云小学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3,你能把这四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学生各自填写,提醒学生注意核对数据.

  4,哪个组的男生最多 哪个组的女生最少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一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如果要对不同小组的男,女生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太方便.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二,教学新课

  认识复式统计表

  1,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再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各是什么意思

  2,学生观察,交流:

  (指航模小组男生格)你知道这一格该填哪个数吗

  (指航模小组女生格)这一格又该填哪个数

  (指航模小组合计格)这一格呢

  (分别指男,女生总计格)这两格分别应该怎样填

  3, "表头"被分成了几个部分 "性别"代表的是哪几个栏目 "组别"代表的是哪几个栏目 表中所填的数据都叫- (人数)

  4,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几张单式统计表中数据合在这张统计表中.会不会 学生尝试填写,指名板演.

  5,指总计格)谁来说说"总计"是怎样算出来的

  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6,从现在的这张统计表中,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7,你觉得这张统计表与刚才的几张统计表比较,有那些特点

  8,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该叫什么名称 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提醒学生进一步核实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并写上填表日期.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你能分别说说金牌合计数,银牌合计数,铜牌合计数以及总计数吗 "总计"是怎样算出来的 还有不同算法吗 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2,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

  (1)简单介绍"农村固定电话城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含义.

  (2)提出填表的要求,并提醒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合计数"和"总计数".

  (3)讨论教材提出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分别解答.

  (4)指导学生分小组调查小组里同学家中拥有的电话数量.

  (5)组织交流,指导学生记录各小组收集的数据,并完成统计表.

  3,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

  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为什么这张表中没有"合计"栏与"总计"栏

  从张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统计表 你知道复式统计表有哪些特点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任务

  1,课前了解学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

  2,调查本小组同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情况.

  3,调查自己所在年级的三个班在田径运动会上的得分情况.

《统计》教案 篇21

  一年级《统计》教案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我们应该跟他们说什么?(老师好)

  2、这节课,老师把小朋友们分成5个小组来共同学习。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你们最喜欢的小红花,比比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小红花最多,大家有信心吗?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出示大象卡通图)小朋友们,瞧,今天谁来到我们班级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它吗?你们应不应该向大象爷爷问声好呢?

  2、 小朋友真有礼貌! 大象爷爷为了感谢大家,决定带小朋友们去他的神奇果树园摘水果吃。(出示果树)这些果树可真神奇啊!树上长满了苹果、梨、西瓜、桃子、草莓,小朋友想吃吗?每人摘一个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

  3、让学生摘自己喜欢的水果。师:怎样才能很快地看出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的个数呢?

  4、让学生贴水果。通过贴水果的活动,初步感知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体会领悟。

  1、   师:今天是大象爷爷的生日。(出示图)看,很多客人领着全家、带着礼物来到大象家给他过生日(动物们头戴面具依次出现)。你听,他们一起为大象爷爷唱起了生日歌(播放音乐)大家跟着一起唱吧!(学生欢快地唱起了生日歌)

  师:看了这张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提问题。 )

  2、    师:是呀,大象家来了这么多的客人,那么来了哪些客人呢?他们分别有

  几只呢?有  什么方法能一下子看清楚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呢?

  3、 小组合作把动物头像整理在卡纸上。指名板演。

  4  、 学生讨论、操作后各组展示作品并汇报整理的过程。

  5、比较整理后的图和整理前的图。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狗家来了4只。

  生2:我知道了小猪家来了3只。

  生3:我知道了小猴家来了5只。(教师根据口答动画板书4、5、3。)

  6、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比多比少的知识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猴比小狗多1只。

  生2:我知道了小猴比小猪多2只。……….

  7、小结。   师:小朋友有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统计方法。(板书课题:统计)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

  四、统计鲜花情况

  师:这些客人还给大象带来了好多 五颜六色的鲜花作为生日礼物呢!你们也能用这样的方法帮他统计一下吗? 可以把这些花按什么来分类理一理? 有哪几种颜色的花?

  (学生独立操作:把花分颜色整理在线框内,一个框里摆一种花,一人板演。) 师:刚才小朋友把花按颜色理一理的过程就是什么?

  生:就是统计。   

  师:看了这张图,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己填表后集体交流,教师板书如下:) 红花 黄花 绿花 紫花 (5)朵 (4)朵 (3)朵 (2)朵

  师:看了这张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统计学习小组得到“小红花”的情况,给予评价鼓励。

  2、学会了统计,课后你们准备统计什么?回家后选择一个项目进行统计,然后与同学互相交流。

  六、总结评价

  1、师: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想对你的同学、对老师、对自己说些什么?

《统计》教案 篇22

  四年级(下册)教材教学了折线统计图,本单元继续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发展统计意识。

  复式统计图里一般同时表达两组数据,它们有共同的主题,各反映一个内容,分别画成两条折线,便于人们根据折线的形态以及两条折线的位置关系,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获得需要的信息。例题和习题选择宽广的题材,让学生充分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它的应用价值。

  1 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例题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青岛、昆明两个城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教材把两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三个问题,逐步教学复式统计图的知识。

  第一个问题是识别复式统计图中表示两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折线,引导学生看懂复式统计图里的内容。在一幅统计图里,用两条折线表示两组数据,为了便于区分,例题把一条折线画成实线,另一条折线画成虚线,用图例说明两条折线各表示哪组数据。教材没有把这些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带着“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这个问题看统计图,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这些知识,理解把两条折线画成不同形式的线的原因以及图例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是比较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找到降水量最接近的月份与相差最多的月份。在复式统计图上比较这些内容,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表示同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距离最接近,降水量最接近;距离最远,降水量相差最大。显然,在复式统计图上进行比较比在两幅单式图上比较方便得多。这是复式统计图的优点,也是例题的教学重点。教材让学生在活动和思考中获得这些体验,明白人们为什么制作复式统计图的道理,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三个问题是开放的,继续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描述现象,提出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 重视发展统计观念。

  练习十三配合例题,看重进行三个方面的练习。

  (1) 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第1题和第6题都是画图练习,要根据统计表里的数据,在图上描点、连线。在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已经进行过这样的练习。制作复式统计图要注意两点: 一是两组数据要一组一组地在图上画出来。如第1题,先依次描出表示七天最高气温的点,并连成折线,再画出表示最低气温的折线。如果两组数据同时画,容易发生错误。二是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要严格遵照图例的规定画,不能弄错,更不允许别出心裁。如果第1题把表示最高气温的折线画成虚线,最低气温的折线画成实线,对照图例,就闹出一天里的最高气温低于最低气温的笑话。如果随心所欲,把一条折线画成红色,另一条折线描成蓝色,那么别人对照图例,就无法分辨两条折线各表示的数据。

  (2) 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统计活动不能停留在数据的获得和呈现上,其价值更体现在对数据的利用上。关于这一点,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相当重视。本单元一如既往,第2、3题都是看图回答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在统计图里收集信息,比较数据,分析状态,作出判断。这两道题紧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一是比较同一时间的两个数据的大小,如1999年我国固定电话的用户比移动电话的用户多,2003年移动电话的用户比固定电话的用户多;二是从两条折线的形态分析两个事件在发展态势上的差异。如表示移动电话用户的折线明显比固定电话用户的折线陡,反映出1999年到2003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比固定电话快。明园小学五年级一班学生家庭拥有电话机和计算机情况统计图里,表示电话机数量的折线从2001年起保持水平状态,反映出从这一年起各个家庭里都有电话机;表示计算机数量的折线从2001年起逐渐变陡,反映从这一年起拥有计算机的家庭快速增多。

  (3) 联系课外活动应用统计知识,培养统计观念。

  小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初步的,表现为对统计活动有兴趣,能应用习得的统计知识开展统计活动,能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简单现象。第4、5题为此而设计。第4题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记录水仙花球20天里根和芽的生长变化情况。不仅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还鼓励学生做一做这样的实验。综合数学和自然两门学科里的知识与活动,感受数学是人类活动的工具,是人们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一种语言。第5题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记录的两架模型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其中有每架飞机的飞行高度从逐渐上升到保持平稳,再到逐渐下降的过程信息,可以对这两架模型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时间、各个时刻的飞行高度进行比较,从而对它们的飞行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又一次感受统计能描述客观世界里的一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