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精选17篇)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篇1
lzgn.swf
qdxc.swf
教案示例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安徽合肥 李春梅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本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是根据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以及知识的衔接精心安排的,其基本出发点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不仅从数学自身的特点出发,而且还考虑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想像、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抽象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重点:常见几何体的识别与分类。
教学难点 :常见几何体的分类以及用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学生分析
1.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面对新学校、新环境,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充满着幻想,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
2.学生已经在小学学过简单的立体图形,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没有多少难度。关键是课不能上得平淡,要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开展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这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而且也可以给新同学提供相互熟悉、增进了解的机会,让学生和谐地融入到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中。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入手,对立体图形进行识别、分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物抽象成立体图形的过程。运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实践、交流,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自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几何体,能用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并能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
2.培养观察、抽象、归纳、概括、判断等思维能力以及分类的数学思想,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3.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几何体的实物和模型。
教学流程
一、创设精良,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请打开课本首页,你看到了什么?
【一幅现代化城市建筑群的画面,汇总本章的主要图形,运用多媒体演示,向学生们展示丰富的图形世界,给他们带来直观感受,让他们观察、思考、判断,体会图形世界的现实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数学的兴趣。】
师:在画面中,你能发现数学的影子吗?
【分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归纳,学会把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几何图形,感悟知识的生成与积累。多媒体配合演示。】
引入课题,板书:§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
二、直观感知,识别图形。
1.出示常见的几何体实物,让学生识别: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板书:常见几何体的名称)特别指出棱柱有直棱柱和斜棱柱,本书只讨论直棱柱(简称棱柱)。
2.请同学们举出一些几何体的实例。阅读并观察课本第2页的彩图,寻找画面中含有哪些熟悉的几何体。
3.自学课本第3页的内容,然后分组讨论,回答课本中的四个问题。
【从熟悉的生活中识别几何体,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而且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实践探究,明确强化。
1.做一做:用学具中的橡皮泥、几何体的压模器等材料,自制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模型。
【学生自由组合,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互相协作精神。】
2.说一说:观察自己做出的几何体模型,并且用语言描述这些几何体的基本特征。
3.议一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棱柱与圆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在交流中形成对几何体较全面的认识。】
4.试一试:如何把自制的一些几何体分类,谈一谈分类的理由。
(板书:几何体的分类)
【让学生主动合与学习活动,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了解数学的分类思想;拓展思维,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巩固练习,归纳小结。
1.随堂练习:第6页第1题。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与球体。
课件、实物投影、实物教具。 活动准备:1、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台、球等。并展示实物教具和第3页下图,让学生系统回忆这些几何体的形状。 2、就是由这些基本图形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空间,下面是一幅城市一角的 街景照片,你能从中发现哪些熟悉的几何体?(实投)从而引出新课——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板书) 教学过程: 1、课件展示一些建筑物照片和一些邮票(有建筑画面),让学生感受立体 几何图形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同时让学生观察每幅图中,能找到哪些熟悉的几何体(让学生上台说明,看谁能找到最多和最准确,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2、展示课本第2页各图(实投),让学生仔细观察回答又有哪些熟悉的几何体? 培养学生敏捷的观察力。 3、展示第3页上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分小组讨论,再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 (2)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 (3)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请找出上图中与地球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课件展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棱柱、棱台、球的几何透视图,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5、课件展示棱柱和圆柱,分组讨论这两个几何体具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分组讨论交流中形成对棱柱比较全面的认识。 6、练习: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和球。 分组比赛,看哪一组举的例子多。(如:机器零件的六脚螺母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桶开头茶叶盒,茶杯的开头类似于圆柱,有些冰琪淋的开头类似于圆锥,蓝球,足球等的开头类似于球,台灯的灯罩的开头类似于圆台。 7、练习:将下列的几何休分类,并说明理由。 小 结:提问: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认识了什么图形?你发现了你的周围都存在着数学吗? 作 业: 1.动手做一做,想一想: ①画一个半径为5cm的圆,从圆中剪下一个扇形,(扇形要大些才好) ②把扇形的两条半径对齐,卷成一个几何休。 ③你能说出这个几何体是什么吗? 2.做一个边长为3cm的正方体。(注:做好后请保留) 教学后记: 学生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感兴趣,气氛极好,能认识圆柱、圆椎、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也能分别举出生活中的物体哪些是属于圆柱、圆椎、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 通过观察比较实物棱柱与圆柱,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它们的不同点和共同点,但对于给几何体分类,却不会分,学生不知根据什么分,只有通过指点按平面与曲面分或按柱、椎、球分,则大部分同学会分。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全新思维,创新性人才,而这种人才是靠教育培养的,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中,只是把学生作为"受体",强加地把所有东西都填装进去,这就难以开拓学生思维,挖掘他们的潜力,课改正是要改变这一点,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实践。所以本节课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三大特色: 1、联系生活——感悟数学 《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平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其他图形的,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品(如牙膏盒、茶罐、魔方、墨水盒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品,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课前观察、收集,课内动脑、动手对图形进行分类,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建构数学 《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本案例片断二中,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这三种图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如让学生汇报“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这一问题时,有的说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是用尺子量出来的、用绳子比出来的,还有的说是用对折的方法知道的……,真是精采纷呈。由自主探索找特征——合作交流说特征——动手操作验特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主动建构这三种图形的特征做好了孕伏。 3、动手操作——活用数学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本课正是实践这种理念的一个典范,如片断三“创设用塑料棒和图钉围成所学的平面图形”,教师提供长短不一的塑料棒和图钉,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习的平面图形的特征,自主选择学具围成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其间学生既能采用最简单的4根塑料棒来围成,还能采用6根、8根的塑料棒来围成,生4还能沟通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操作的成功不但反映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合理使用学具的能力,更体现了学生灵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中安排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数学是来源于生活中的,通过实践,学生更加体验到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从而立志学好数学,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一、课题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3.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解决问题。 4.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成长,发展了我们的思维。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难点 1. 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 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剪刀、长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 预习、剪刀、长方形纸片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并播放录音。 宇宙之大(海王星、流星雨),粒子之微(铍原子、氯化钠晶体结构),火箭之速(火箭),化工之巧(陶瓷),地球之变(陨石坑),生物之谜(青蛙),日用之繁(杯子、表),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让我们共同走进数学世界,去领略一下数学的风采,体会数学的魅力。 观察图片,听录音。 二、板书课题。 三、导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现在让我们进入时空的隧道,回忆我们的成长历程: 出生——学前——小学(板书),我们每一天都在接触数学并不断学习它,相信吗?不妨大家从不同阶段来举出一些我们身边或亲身经历的例子,试一试。(积极鼓励)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从具体事例中分析并找出数学信息。) 2.进入小学,我们正式开始学习数学,回忆一下,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的主要数学知识有哪些? 3.指定若干名学生口答,师生共同系统归纳: 数与式:认识、计算、方程、解应用题; 图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画法、图形的计算; 统计知识。 4.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而且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了。发挥一下我们的聪明才智,尝试解决下面的2个问题: (1)投影或小黑板展示下列问题: ①计算并观察下列三组算式: ②已知25×25=625,则24×26= (不要计算) ③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④更一般地,若a×a=m,则(a+1)(a-1)= 。 (老师点评、表扬) (2)投影或小黑板展示教材第13页第4题。 通过刚才的解题,可以看出同学们都非常聪明,其实不仅我们每个人离不开数学,而且整个人类、整个社会也离不开数学,同学们课后可以阅读一下第1节第2点《人类离不开数学》,体会数学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布置作业 : (1)谈一谈你对数学的兴趣、学习数学的方法以及学习中存在的困难等; (2)习题1.1第2、4题。 1.回忆、交流、积极大胆发言。 2.回忆、交流。 3.观察、计算、思考、探索。 4.学生取出剪刀和长方形纸片,小组合作,动手尝试解决。 学生1 学生2 学生拼图(略) 七、练习设计 课堂基础练习 A B C D 1、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的是 . 答案:A与B; C与D 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21,它们的积为 答案:315 3、计算:7+27+377+4777 答案:5188 课后延伸练习 1、猜谜语(各打数学中常用字) 千人分在北上下;②1人立在口上边 答案:①乘;②倍 2、在与伙伴玩“24点”游戏中,使数1,5,5,5通过运算得24? 答案:[5-(1÷5)]×5 3、只允许添两个“一”、一个“十”和一个括号,不改变数字顺序,把1,2,3,4,5,6,7,8,9这九个数字连成结果为100的算式: 1 2 3 4 5 6 7 8 9 =100 答案:123-(45+67-89)=100 4、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它可能是几边形? 答案: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 5、有一个正方形池塘如图1-1-2,在它的四个角上有四棵大树,现在为了扩大池塘,要把池塘面积扩大一倍,但是,这四棵树不便搬动,也不能使它淹在水里,而且扩大后的池塘还是正方形,这该怎么办呢? 答案: 能力提高训练 18 19 答案:7个,边长从大到 小依次为11、8、 7、5、3 1、一个长方形,长19cm,宽18cm,如果把这个长方形分割成若干个边长为整数的小正方形,那么这些小正方形最少有多少个?如何分割? 2、在操场上,小华遇到小冯,交谈中顺便问道:“你们班有多少学生?”小冯说:“如果我们班上的学生像孙悟空那样一个能变两个,然后再来这么多学生的 ,再加上班上学生的 ,最后连你也算过去,就该有100个了.”那么小冯班上有多少学生? 答案:36 八、板书设计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 (一)知识回顾 (四)例题解析 (六)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 例1、例2 (三)解方程 (五)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一、说设计思路: 人们生活的空间存在着大量的图形,图形是人们理解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绝妙工具,立体图形的学习将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的空间,同时也给他们带来无穷的直觉源泉。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学习立体图形的核心目标。而“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是空间观念的重要方面。同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背景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开始,通过观察、操作、想像、讨论、交流、推理等大量数学活动,逐步形成自己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的发展。 二、说课程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3、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常见几何体特征的认识。 4、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5、通过实例,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三、说教材分析: 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认识常见几何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在主动探究中,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 四、说重点难点: 1、“非数学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转化。 2、体会点、线、面是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 学生分组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三棱柱、四棱锥、螺帽、球体各多个。教师准备相应实物体各1个,投影片。 五、说学前准备: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言: 首先,能认识你们这些新朋友,我感到很荣幸。很高兴今后能和同学们一起愉快合作,遨游数学王国、领略其风采,探索其奥秘。同学们,让我们乘上时间的快车,架起理想的风帆,远航吧!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回顾一下以前数学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吧! 说明:用亲切的语言导入新课,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处于平等地位,让学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从而形成老师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好朋友的意识,为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奠定了感情基础。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老师:鼓励引导大家大胆发言,相互补充,最后归纳为:数的计算、简易方程、几何知识、统计知识四大部分。 (二)讲授新课 老师:请大家看投影(展示图1—1) 老师:观察图中有几种几何体。 学生活动:观察图形,从中找出答案 说明:图片展示、形象直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老师:请大家找出生活中与长方形体、正方体类似的物体 学生活动:(举出实例) 老师:请同学们找出生活中与圆柱、圆锥类似的物体,并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活动:(举出实例,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 老师:请同学们找出上图中与地球、笔筒类似的物体。 学生活动:(举出实例) 老师:出示教具实物体。 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中闭眼摸出某种几何体,边摸边用语言描述其特征。) 老师:同学们再讨论一下,能否把自己的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 说明: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老师:请同学们当小工程师、合作将大家准备的实物摆成一些物体造型,注意要摆放得稳固一点,不要一碰就倒塌了。比一比,看哪组摆的最好。 说明: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之手,学中玩,玩中学,特别强调稳固,为建立平面概念作铺垫,独具匠心。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 老师:(巡回指导,不停地使用欣赏与赞叹的语言、语气,对学生的“作品”作激励性评价) 老师:在活动中,大家一定遇到了不少困难吧,谁能说说吗? 学生:球最不好放,总是翻来翻去,放不稳。 老师:谁能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三棱柱、四棱柱都可以放稳,就是球体放不稳的原因吗? 学生:因为球面不是平面。 老师:其它物体全是平面吗? 学生:虽然圆柱、圆锥的侧面是曲面,但它们的底面都是平面。 老师:你真聪明。 说明:让学生自己感受平面、曲面,不露雕琢痕迹,主动建构知识,水到渠成。 老师:我这些物品都是从学校保管室借来的,管理员要求我们还回去时分类归还。我这里有几只纸箱子,请哪位同学上台帮忙老师整理一下并将整理结果及理由告诉同学们好不好? 学生:好。 学生活动(指名学生上台帮助整理)其余学生整理每组所准备的学具。 老师:这位同学分得很好,是按组成面的曲或平来分类的。 说明:学生最乐意为老师办事,真实合理的情境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背景和动力。 老师:大家同意他的分类方法吗?你还有没有其它的分类方法? 学生:我与他的分类方法不同,我是这样分类的,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三棱柱、四棱柱分为一类,它们是柱体,因为正方体、长方体都是四棱柱。圆锥和球各分一类。 老师:你爱动脑筋,真能干。我们掌声鼓舞他好吗? 学生:(掌声祝贺)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老师: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是圆柱体的物体,画出它的示意图。 学生活动:一人板书演示,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老师:三棱柱有9条棱,6个顶点,5个面,三棱锥有6条,4个顶点,4个面;四棱柱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四棱锥有8条棱,5个顶点,5个面。那么能不能组成一个有24条棱、10个面、15顶点的棱柱或棱锥?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不可能。)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老师:如图1—2所示,直角三个形ABC的C点在直线L上,并且BC垂直于L,若ABC绕着直线L旋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立体图形,请你用语言描述。 老师提出问题:一个四棱柱被一刀切去一部分,试举例说明剩下的部分是否可能还是四棱柱? 老师:请同学们看投影。 (五)课堂作业设计: (出示投影,学生只写答案,不抄题,老师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1、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 (1)柱体的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2)圆锥是多面体。 (3)棱柱的底面是四边形。 (4)圆柱、圆锥的底面都是圆。 2、课本第7页习题1、2 (六)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叙述,教师板书) 1、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为:点、线、面 2、圆柱、棱柱、圆锥、棱锥、球体的直观区别。 一、设计思路: 人们生活的空间存在着大量的图形,图形是人们理解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绝妙工具,立体图形的学习将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的空间,同时也给他们带来无穷的直觉源泉。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学习立体图形的核心目标。而“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是空间观念的重要方面。同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背景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开始,通过观察、操作、想像、讨论、交流、推理等大量数学活动,逐步形成自己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3、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常见几何体特征的认识。 4、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5、通过实例,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三、教材分析: 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认识常见几何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在主动探究中,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 四、重点难点: 1、“非数学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转化。 2、体会点、线、面是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 学生分组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三棱柱、四棱锥、螺帽、球体各多个。教师准备相应实物体各1个,投影片。 五、学前准备: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言: 首先,能认识你们这些新朋友,我感到很荣幸。很高兴今后能和同学们一起愉快合作,遨游数学王国、领略其风采,探索其奥秘。同学们,让我们乘上时间的快车,架起理想的风帆,远航吧!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回顾一下以前数学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吧! 说明:用亲切的语言导入新课,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处于平等地位,让学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从而形成老师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好朋友的意识,为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奠定了感情基础。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老师:鼓励引导大家大胆发言,相互补充,最后归纳为:数的计算、简易方程、几何知识、统计知识四大部分。 (二)讲授新课 老师:请大家看投影(展示图1—1) 老师:观察图中有几种几何体。 学生活动:观察图形,从中找出答案 说明:图片展示、形象直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老师:请大家找出生活中与长方形体、正方体类似的物体 学生活动:(举出实例) 老师:请同学们找出生活中与圆柱、圆锥类似的物体,并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活动:(举出实例,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 老师:请同学们找出上图中与地球、笔筒类似的物体。 学生活动:(举出实例) 老师:出示教具实物体。 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中闭眼摸出某种几何体,边摸边用语言描述其特征。) 老师:同学们再讨论一下,能否把自己的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 说明: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老师:请同学们当小工程师、合作将大家准备的实物摆成一些物体造型,注意要摆放得稳固一点,不要一碰就倒塌了。比一比,看哪组摆的最好。 说明: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之手,学中玩,玩中学,特别强调稳固,为建立平面概念作铺垫,独具匠心。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 老师:(巡回指导,不停地使用欣赏与赞叹的语言、语气,对学生的“作品”作激励性评价) 老师:在活动中,大家一定遇到了不少困难吧,谁能说说吗? 学生:球最不好放,总是翻来翻去,放不稳。 老师:谁能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三棱柱、四棱柱都可以放稳,就是球体放不稳的原因吗? 学生:因为球面不是平面。 老师:其它物体全是平面吗? 学生:虽然圆柱、圆锥的侧面是曲面,但它们的底面都是平面。 老师:你真聪明。 说明:让学生自己感受平面、曲面,不露雕琢痕迹,主动建构知识,水到渠成。 老师:我这些物品都是从学校保管室借来的,管理员要求我们还回去时分类归还。我这里有几只纸箱子,请哪位同学上台帮忙老师整理一下并将整理结果及理由告诉同学们好不好? 学生:好。 学生活动(指名学生上台帮助整理)其余学生整理每组所准备的学具。 老师:这位同学分得很好,是按组成面的曲或平来分类的。 说明:学生最乐意为老师办事,真实合理的情境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背景和动力。 老师:大家同意他的分类方法吗?你还有没有其它的分类方法? 学生:我与他的分类方法不同,我是这样分类的,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三棱柱、四棱柱分为一类,它们是柱体,因为正方体、长方体都是四棱柱。圆锥和球各分一类。 老师:你爱动脑筋,真能干。我们掌声鼓舞他好吗? 学生:(掌声祝贺)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老师: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是圆柱体的物体,画出它的示意图。 学生活动:一人板书演示,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老师:三棱柱有9条棱,6个顶点,5个面,三棱锥有6条,4个顶点,4个面;四棱柱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四棱锥有8条棱,5个顶点,5个面。那么能不能组成一个有24条棱、10个面、15顶点的棱柱或棱锥?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不可能。)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老师:如图1—2所示,直角三个形ABC的C点在直线L上,并且BC垂直于L,若ABC绕着直线L旋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立体图形,请你用语言描述。 老师提出问题:一个四棱柱被一刀切去一部分,试举例说明剩下的部分是否可能还是四棱柱? 老师:请同学们看投影。 (五)课堂作业设计: (出示投影,学生只写答案,不抄题,老师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1、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 (1)柱体的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 (2)圆锥是多面体。( ) (3)棱柱的底面是四边形。( ) (4)圆柱、圆锥的底面都是圆。( ) 2、课本第7页习题1.2 (六)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叙述,教师板书) 1、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为:点、线、面 2、圆柱、棱柱、圆锥、棱锥、球体的直观区别。 说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几何体,能用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并能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 2、培养观察、抽象、归纳、概括、判断等思维能力以及分类的数学思想,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3、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说教学重点: 常见几何体的识别与分类。 说教学难点: 常见几何体的分类以及用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说教具准备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几何体的实物和模型。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打开课本首页,你看到了什么? 【一幅现代化城市建筑群的画面,汇总本章的主要图形,运用多媒体演示,向学生们展示丰富的图形世界,给他们带来直观感受,让他们观察、思考、判断,体会图形世界的现实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数学的兴趣。】 师:在画面中,你能发现数学的影子吗? 【分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归纳,学会把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几何图形,感悟知识的生成与积累。多媒体配合演示。】 引入课题,板书:§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 二、直观感知,识别图形。 1、出示常见的几何体实物,让学生识别: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板书:常见几何体的名称)特别指出棱柱有直棱柱和斜棱柱,本书只讨论直棱柱(简称棱柱)。 2、请同学们举出一些几何体的实例。阅读并观察课本第2页的彩图,寻找画面中含有哪些熟悉的几何体。 3、自学课本第3页的内容,然后分组讨论,回答课本中的四个问题。 【从熟悉的生活中识别几何体,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而且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实践探究,明确强化。 1、做一做:用学具中的橡皮泥、几何体的压模器等材料,自制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模型。 【学生自由组合,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互相协作精神。】 2、说一说:观察自己做出的几何体模型,并且用语言描述这些几何体的基本特征。 3、议一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棱柱与圆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在交流中形成对几何体较全面的认识。】 4、试一试:如何把自制的一些几何体分类,谈一谈分类的理由。 (板书:几何体的分类)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了解数学的分类思想,拓展思维,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巩固练习,归纳小结。 1、随堂练习:第6页第1题。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与球体。 2、游戏:我说你摸。 (1)请出两位学生,其中一位说出某种几何体的特征,另一位闭上眼睛从一堆几何体模型中摸出相应的几何体,然后互换角色继续游戏。 (2)教师说出某种几何体的名称或特征,请学生摸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 a、球;b、锥体;c、柱体;d、几何体所含有的面都是平的;e、几何体所含有的面中,至少有一个面是曲的。 3、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与感受?说出来大家分享。 【请学生归纳总结。养成学生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开展互评、师评,让学生学会理解、学会表达、互相合作、共同提高。通过激励评价,让学生初步品尝获得成功的快乐,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作业: 课本第4页习题1、1 预习:(1)课本第5页~第6页;(2)收集一些常见几何体的实物。 一、课题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3.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解决问题。 4.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成长,发展了我们的思维。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难点 1. 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 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剪刀、长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 预习、剪刀、长方形纸片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并播放录音。 宇宙之大(海王星、流星雨),粒子之微(铍原子、氯化钠晶体结构),火箭之速(火箭),化工之巧(陶瓷),地球之变(陨石坑),生物之谜(青蛙),日用之繁(杯子、表),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让我们共同走进数学世界,去领略一下数学的风采,体会数学的魅力。 观察图片,听录音。 二、板书课题。 三、导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现在让我们进入时空的隧道,回忆我们的成长历程: 出生——学前——小学(板书),我们每一天都在接触数学并不断学习它,相信吗?不妨大家从不同阶段来举出一些我们身边或亲身经历的例子,试一试。(积极鼓励)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从具体事例中分析并找出数学信息。) 2.进入小学,我们正式开始学习数学,回忆一下,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的主要数学知识有哪些? 3.指定若干名学生口答,师生共同系统归纳: 数与式:认识、计算、方程、解应用题; 图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画法、图形的计算; 统计知识。 4.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而且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了。发挥一下我们的聪明才智,尝试解决下面的2个问题: (1)投影或小黑板展示下列问题: ①计算并观察下列三组算式: ②已知25×25=625,则24×26= (不要计算) ③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④更一般地,若a×a=m,则(a+1)(a-1)= 。 (老师点评、表扬) (2)投影或小黑板展示教材第13页第4题。 通过刚才的解题,可以看出同学们都非常聪明,其实不仅我们每个人离不开数学,而且整个人类、整个社会也离不开数学,同学们课后可以阅读一下第1节第2点《人类离不开数学》,体会数学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布置作业 : (1)谈一谈你对数学的兴趣、学习数学的方法以及学习中存在的困难等; (2)习题1.1第2、4题。 1.回忆、交流、积极大胆发言。 2.回忆、交流。 3.观察、计算、思考、探索。 4.学生取出剪刀和长方形纸片,小组合作,动手尝试解决。 学生1 学生2 学生拼图(略) 七、练习设计 课堂基础练习 A B C D 1、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的是 . 答案:A与B; C与D 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21,它们的积为 答案:315 3、计算:7+27+377+4777 答案:5188 课后延伸练习 1、猜谜语(各打数学中常用字) 千人分在北上下;②1人立在口上边 答案:①乘;②倍 2、在与伙伴玩“24点”游戏中,使数1,5,5,5通过运算得24? 答案:[5-(1÷5)]×5 3、只允许添两个“一”、一个“十”和一个括号,不改变数字顺序,把1,2,3,4,5,6,7,8,9这九个数字连成结果为100的算式: 1 2 3 4 5 6 7 8 9 =100 答案:123-(45+67-89)=100 4、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它可能是几边形? 答案: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 5、有一个正方形池塘如图1-1-2,在它的四个角上有四棵大树,现在为了扩大池塘,要把池塘面积扩大一倍,但是,这四棵树不便搬动,也不能使它淹在水里,而且扩大后的池塘还是正方形,这该怎么办呢? 答案: 能力提高训练 18 19 答案:7个,边长从大到 小依次为11、8、 7、5、3 1、一个长方形,长19cm,宽18cm,如果把这个长方形分割成若干个边长为整数的小正方形,那么这些小正方形最少有多少个?如何分割? 2、在操场上,小华遇到小冯,交谈中顺便问道:“你们班有多少学生?”小冯说:“如果我们班上的学生像孙悟空那样一个能变两个,然后再来这么多学生的 ,再加上班上学生的 ,最后连你也算过去,就该有100个了.”那么小冯班上有多少学生? 答案:36 八、板书设计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 (一)知识回顾 (四)例题解析 (六)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 例1、例2 (三)解方程 (五)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一.说教材分析 教材,即教学素材,一个供师生共同探究的素材,一个构建学生知识体系的素材,一个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为终极目标的素材。本节探究内容取自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一节,探究对象是生活中的常见几何体,探究的重点是几何体的分类,难点为分类标准的确立。通过系列探究活动,使学生由小学对图形世界的感性认识过渡到感性与理性认识相融,从而开启学生认识与探究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的大门。 二.说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揭示了教学过程应是使学生由不知到认知到乐知的升华过程,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指南。根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直观感知、无意注意为主,空间观念较薄弱,结合现有知识结构——小学及生活中大量几何图形的直观表象,依据《课程目标》——本阶段的学生应初步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直观感知→探索归纳→应用创新的认知过程,探索立体图形的分类,加深对图形的认识与感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思索、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及创新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三.说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催化剂,好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我们事半功倍。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确立为: ①学法:探究学习,在实际生活背景中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实践交流中合作学习; ②教法:情景式,提供丰富的图形素材引导学习;合作式,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评价学习;开放式,在开放式教学中升华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分析 教学程序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过程,是教法学法的实施过程,是教学理念的展现过程,是使知识与能力在现实背景中自然呈现的过程。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现对教学程序做一分析。 欣赏感知 设计 实物及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思考。 理念 直观而又丰富多彩的素材能使学生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勾起学生对现实世界中的已有知识的回忆与联想,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 模型分拆 设计 学生将几何模型进行分拆,感知复杂几何体由简单几何体构成。 理念 建立模型是我们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把直观形象的模型作为学生探究的素材,有利于学生对几何体由直观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分类探究 设计 1.分类尝试 2.标准讨论 3.分类归纳 4.动手操作 理念 让学生经历几何体分类的过程,改变学习方式,倡导个性化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进一步激发学习与探究的热情,同时注重动手操作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中的作用。 操作探索 设计 1.情景制作 2.模型制作 3.创新制作 理念 做中学是新课标下的重要学习方式,做——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有利于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美的熏陶和情感交流,有利于创造性的学习。 评价展望 设计 同学们,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欧拉也像我们一样,在对几何体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得出了著名的欧拉公式(顶点数+面数-棱数=2)。以后,我们将沿着欧拉的足迹,通过研究点、线、面……走进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 理念 进行鼓励性评价,是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法宝,是学生树立自信心的最佳途径,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动力…… 五.说教学评价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评价目的: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过程评价,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评价,本节课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发展为目的。鼓励式评价为主,辅之以过程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课堂观摩等方式灵活处理。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第2课时 (p5~p7) 教学目标: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进一步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 教学重点: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教学难点:体会点、线、面之间的关系,知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事实。 教学方法:观察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工具:扇子、笔、常见的立方体 准备活动: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常见的几种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1.通过创设情景引出面和曲面(学生常见的高速公路和海浪),并由此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图形例子。 2.拿出具体的模型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除了面以外,还有那些组成部分,从而引出线和点,由此让学生得到这样一种认识,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3.先让学生想象面面相交,线线相交会得到什么?再板书画出,面面相交得到线,线线相交得到点。 4.思考:平面与平面相交得到什么线?曲面与曲面呢? 5.让学生找找具体模型的面和线,顶点,(例如长方体,正方体等)让学生得到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线相交得到点的初步认识,通过笔来演示加深这个认识。(做相应的课本上的练习议一议 ) 6.通过动画演示,举例下雨,水笼头,以及扇子的展开,几何画板的演示让学生得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初步认识。并通过举例进一步加深这种认识,做课本上相应的习题。 7.练习:课本p7第2题 小 结: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作 业:1 p7:1 2 为明天上课准备做课本上的几个平面图形。 教学后记:先让学生想你线线相交,面面相交会有什么结果?再通过示范,线线相交即得到点,面面相交则得到线,举点动成线的例子。再让学生举例: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学生能积极思考,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说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能初步想像出某一个平面动会得到什么几何体。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的第一节的内容。它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体为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性。并在编排方面巧妙地从学生所熟悉的物体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立体图形,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本节课从观察我们身边的立体图形入手,勾勒出图形的形状,利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图形间的区别与联系。它既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又是几何学习的开端,更是对学生小学已有的立体图形知识的提高和完善,同时也为今后几何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教材的内容,以及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直观认识规则的立体图形,正确识别各类立体图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发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体验立体图形的抽象和形成过程,体验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由于本节内容是对学生小学已有的立体图形知识的提高和完善,同时结合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要求,确定本课重点为: ①、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②、认识现实背景中的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球。 难点:柱体和锥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像电冰箱、蛋筒冰淇淋等,学生很容易识别,但要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所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规律,确定本课难点为: 认识圆柱、圆锥、棱柱、棱锥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培养学生空间感的形成。 二、说学法分析(说学法) 1学生情况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面对新学校、新环境,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充满着幻想,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在小学已经学过简单的立体图形,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不强。对正确识别各类立体图形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2学法指导 通过几年来的新课改教学体验,我深深感受到合作探索不但可以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遵循“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反馈——实践”的主线进行学习。 三、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重结论,更重过程”的思想。因此在讲授本节课时,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直观教学法:以观看生活中立体图形为开端,让学生们在欣赏这些形态各异立体图形同时,感受其中蕴涵的数学图形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2情景教学法:创设丰富的图片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亲自感受,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环境中激发学习热情,加深体验,将数学与图片中涉及到的地理、历史、美术等学科进行整合。 3比较教学法:利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各种几何体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物体,认识基本的几何体。 2、经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3、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4、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并能描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2、认识点、线、面、体,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1、是描述几何体的特征,对几何体进行分类。 2、认识点、线、面、体,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二、自学导引 自学检测: 1、画出在小学的时候学习的平面图形和几何图形,并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的标准和理由。 2、在生活你还见到那些几何体? 三、典例精析 1、指出下列几何体的名称 2、讨论并填写下表: ①生活常见的几何体有那些? ②这些几何体有什么特征 ③圆柱体与圆锥体有什么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④圆柱体与棱柱体有什么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⑤棱柱的分类 ;⑥几何体的分类 (1)、几何体特征表: 分类名称图形主要特征 柱棱柱 球球 (2)、相同点与不同点: 分类相同点不同点 圆柱 圆锥 分类相同点不同点 圆柱 棱柱 3、小组活动,讨论并交流下列问题及其解答:(对比观察,理解相关性质) (1)正方体是由_____个面围成的;圆柱是由______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 (2)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_____条线?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 (3)正方体有______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______条边? (4)图形是由______ _______ _______构成的。 (5)面与面相交得到______,线与线相交得到______。 四、随堂演练: 1、用笔点一点,让点动起来,然后把你得到的图形平移,观察图形。 2、想象下列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哪些立体图形? (1)(2) (3)(4)(5) a b c d e 总结:点动成 ,线动成 , 动成体。 3、你能举出更多反映“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吗? 五、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跟大家分享吧: 六、练习设计 自己动手用一张白纸经过裁剪围一个三棱柱(不必粘贴),再围一个四棱柱、正方体及一个五棱柱。(注意:可先找一些实物研究) 第2课时 1.2展开和折叠 一、目标 1、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2、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动手实践制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维与方法。 3、了解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立体图形可展开为平面图形;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 4、通过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操作,在经历和体验图形的转换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发展几何直觉。 重点:1、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2、认识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难点: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二、典例精析 1、动手操作、认识棱柱:拿出你们做好的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观察并回答问题: 棱 柱顶 点棱 数面 数侧面形状 三棱柱 四棱柱 五棱柱 六棱柱 (1)请学生从围成这个棱柱的各个面(底面、侧面)以及棱的角度看看棱柱有哪些特点。 (2)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棱柱的特征,完成下表 2、拿出你的正方体,将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回答问题: (1)你能得到那些平面图形? (2)能否将得到的平面图形分类?你是按什么规律来分类的? (3)既然都是正方体,为什么剪出的平面图形会不一样呢? (4)一个正方体要将其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必须沿几条棱剪开? 3、展开下列几何体的表面 三、随堂演练: 1、下图⑴、⑵、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展开图. 2、贴出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面A、面B、面C的对面各是哪个面? 3、下面平面图形能折成正方体吗? 4、下面的图形中,是三棱柱的侧面展开图的为( ) A. B. C. D. 4.如图,有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纸盒,下底面标有字母“M”,沿图中粗线将其剪开展成平面图形,想一想,这个平面图形是( ) . 四、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跟大家分享吧: 一、课题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3.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解决问题。 4.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成长,发展了我们的思维。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难点 1. 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 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剪刀、长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 预习、剪刀、长方形纸片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并播放录音。 宇宙之大(海王星、流星雨),粒子之微(铍原子、氯化钠晶体结构),火箭之速(火箭),化工之巧(陶瓷),地球之变(陨石坑),生物之谜(青蛙),日用之繁(杯子、表),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让我们共同走进数学世界,去领略一下数学的风采,体会数学的魅力。 观察图片,听录音。 二、板书课题。 三、导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现在让我们进入时空的隧道,回忆我们的成长历程: 出生——学前——小学(板书),我们每一天都在接触数学并不断学习它,相信吗?不妨大家从不同阶段来举出一些我们身边或亲身经历的例子,试一试。(积极鼓励)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从具体事例中分析并找出数学信息。) 2.进入小学,我们正式开始学习数学,回忆一下,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的主要数学知识有哪些? 3.指定若干名学生口答,师生共同系统归纳: 数与式:认识、计算、方程、解应用题; 图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画法、图形的计算; 统计知识。 4.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而且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了。发挥一下我们的聪明才智,尝试解决下面的2个问题: (1)投影或小黑板展示下列问题: ①计算并观察下列三组算式: ②已知25×25=625,则24×26= (不要计算) ③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④更一般地,若a×a=m,则(a+1)(a-1)= 。 (老师点评、表扬) (2)投影或小黑板展示教材第13页第4题。 通过刚才的解题,可以看出同学们都非常聪明,其实不仅我们每个人离不开数学,而且整个人类、整个社会也离不开数学,同学们课后可以阅读一下第1节第2点《人类离不开数学》,体会数学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布置作业 : (1)谈一谈你对数学的兴趣、学习数学的方法以及学习中存在的困难等; (2)习题1.1第2、4题。 1.回忆、交流、积极大胆发言。 2.回忆、交流。 3.观察、计算、思考、探索。 4.学生取出剪刀和长方形纸片,小组合作,动手尝试解决。 学生1 学生2 学生拼图(略) 七、练习设计 课堂基础练习 A B C D 1、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的是 . 答案:A与B; C与D 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21,它们的积为 答案:315 3、计算:7+27+377+4777 答案:5188 课后延伸练习 1、猜谜语(各打数学中常用字) 千人分在北上下;②1人立在口上边 答案:①乘;②倍 2、在与伙伴玩“24点”游戏中,使数1,5,5,5通过运算得24? 答案:[5-(1÷5)]×5 3、只允许添两个“一”、一个“十”和一个括号,不改变数字顺序,把1,2,3,4,5,6,7,8,9这九个数字连成结果为100的算式: 1 2 3 4 5 6 7 8 9 =100 答案:123-(45+67-89)=100 4、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它可能是几边形? 答案: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 5、有一个正方形池塘如图1-1-2,在它的四个角上有四棵大树,现在为了扩大池塘,要把池塘面积扩大一倍,但是,这四棵树不便搬动,也不能使它淹在水里,而且扩大后的池塘还是正方形,这该怎么办呢? 答案: 能力提高训练 18 19 答案:7个,边长从大到 小依次为11、8、 7、5、3 1、一个长方形,长19cm,宽18cm,如果把这个长方形分割成若干个边长为整数的小正方形,那么这些小正方形最少有多少个?如何分割? 2、在操场上,小华遇到小冯,交谈中顺便问道:“你们班有多少学生?”小冯说:“如果我们班上的学生像孙悟空那样一个能变两个,然后再来这么多学生的 ,再加上班上学生的 ,最后连你也算过去,就该有100个了.”那么小冯班上有多少学生? 答案:36 八、板书设计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 (一)知识回顾 (四)例题解析 (六)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 例1、例2 (三)解方程 (五)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一、教材分析: 几何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活的三维世界,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重新审视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将"对图形的初步认识"安排在几何学习的第一章,让其成为平面几何的入门知识。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体为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性。教材的编排在这里巧妙地以生活中的物体──空间图形──面──点、线为序,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本章的第一节,它从观察我们身边的立体图形入手,勾勒出图形的形状,利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图形间的区别与联系。既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又是几何学习的开端,更是对学生小学已有的立体图形知识的提高和完善,同时也成为今后学习的铺垫,具有重要的引领地位。新教材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观察、操作、想象等探索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开拓思维,挖掘潜力;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把学生对物体模糊的、感性的认识,变为对抽象的数学图形的认识、理解和研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能够识别具体图形。 2、识别圆柱与棱柱、圆锥与棱锥的区别与联系。 3、使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识逐步由模糊的、感性的、上升到抽象的数学图形美。 旨在培养学生探究、创造、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时通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探索物体形状的认识过程:即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中,体会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 旨在让学生体验和理解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情感目标: 1、通过直觉增进学生的理解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2、激发学生对丰富的图形世界的好奇心及兴趣,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旨在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由于本节内容是对学生小学已有的立体图形知识的提高和完善,同时结合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要求,确定本课重点为: 1.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认识现实背景中的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球。 教学难点: 柱体的锥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像电冰箱、足球等,学生很容易识别,但要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所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规律,将本课难点确定为: 认识圆柱、圆锥、棱柱、棱锥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培养学生空间感的形成。 教学设备或教辅工具: 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的图形。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重结论,更重过程"的思想。所以,在讲授本节课时,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视觉图象法:以参观世界著名的建筑为开端,让孩子们在欣赏这些雄伟、奇特建筑的同时,感受其中蕴涵的数学图形的美,也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是本课的一个最佳切入点。 (2)情景教学法:创设丰富的图片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探求,亲自感受,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环境中激发学习热情,加深体验,将数学与图片中涉及到的地理、历史、美术等学科进行整合。 (3)比较学习法:利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各种几何图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 2、学法: 学生都渴望与他人交流,合作探究可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和团队的精神力量,增强集体意识,所以本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遵循"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反馈--实践"的主线进行学习。 四、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教学方式时间 分配创设情景 1、展示蜜蜂营造蜂房、燕子做窝的动画,提出问题: 瞧,它们也懂数学的图形美! 2、展示生活中立体图形的实物,同时勾勒出立体图形的形状。让学生亲自动手触摸,感知几何体的形状。 3、观察你周围的环境,我们会发现建筑物的形状千姿百态,自然物品的各种形态既美化了我们生活的空间,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的遐想:这些美妙的精美绝纶的图形是自然的造化还是建筑师们的创新与构思?通过实例的电脑展示,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一种探索的情景。在学习中,只有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内在动机,才能使他们以强烈的求知欲和饱满的热情来学习新知识。 电脑动画显示3分钟 实物与图片欣赏 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观察各种几何体或实物图,通过大量例子形成对各种几何体的直观认识。同时体现从生活中不规则的图形到规则的图形的认识。播放图片 新课讲解 1、把学生分成6人一组,组长进行小组内分工。发给每个学生合作题卡。 2、首先让学生看书,看完后合作完成题卡上1、2题。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柱体与锥体、柱体与柱体、锥体与锥体间的区别与联系。(老师巡场指导) 4、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的同学纠正、补充。1、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 2、让学生大胆想像,并通过讨论确认想像结果的正确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组织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讨16分钟 教师演示归纳 1、教师利用动画演示圆柱、棱柱、圆锥、棱锥的组成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几种几何体间的联系与区别。如何对以上几何体进行分类: (1)按底面 (2)按侧面 3、围成图4.1.2和图4.1.5等立体图形的面是平的面,像这样的立体图形,又称为多面体。 使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识逐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的数学图形。Flash 动画演示5分钟 反馈练习 4道星级测试闯关题供学生抢答,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及时反馈课堂信息。巩固新知,深化学习内容。抢答方式5分钟 课题拓展 教师补充演示圆柱、圆锥、球体的形成过程。 遵循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想象能力。播放 动画3分钟 总结启发学生回顾新知、激励学生代表总结发言。注重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方式的运用。个体总结、集体补充 实践操作 用牙签和橡皮泥制做三棱柱、三棱锥、四棱柱、四棱锥体现课改理念,增强学生动手能力。28分钟 作业 1、预习4、2画立体图形128~130页 2、准备正方体、圆柱、四棱锥 五、教学设计说明: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全新思维,创新性人才,而这种人才是靠教育培养的,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中,只是把学生作为"受体",强加地把所有东西都填装进去,这就难以开拓学生思维,挖掘他们的潜力,课改正是要改变这一点,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实践。所以本节课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两大特色: 1、让学生体验数学。 2、让学生自主掌握数学。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中安排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数学是来源于生活中的,通过实践,学生更加体验到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从而立志学好数学,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请允许我以几句在课改中感受颇深的话语来作为我今天的结束语: 教育是探索和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教育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教育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教育是信任,而不是防范。 板书设计: §4.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圆柱 柱体棱柱 多面体 规则的锥体棱锥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圆锥 球体 不规则的 小组合作题卡(第______组) 一、1、写出下面与实物相类似的立体图形的名称。. 二、讨论题 (一)讨论圆柱与棱柱的区别与联系 (二)讨论圆锥与棱锥的区别与联系 (三)论棱柱与棱锥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次讨论: (一)讨论多面体的特征 多面体顶点数(V)面数(F)棱数(E)顶点数+面数-棱数(V+F-E) 正四面体 正方体 正八面体 多面体具有的顶点数、面数和棱数满足欧拉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本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是根据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以及知识的衔接精心安排的,其基本出发点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不仅从数学自身的特点出发,而且还考虑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想像、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抽象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重点: 常见几何体的识别与分类。 教学难点: 常见几何体的分类以及用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学生分析 1.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面对新学校、新环境,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充满着幻想,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 2.学生已经在小学学过简单的立体图形,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没有多少难度。关键是课不能上得平淡,要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开展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这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而且也可以给新同学提供相互熟悉、增进了解的机会,让学生和谐地融入到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中。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入手,对立体图形进行识别、分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物抽象成立体图形的过程。运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实践、交流,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自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几何体,能用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并能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 2.培养观察、抽象、归纳、概括、判断等思维能力以及分类的数学思想,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3.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几何体的实物和模型。 教学流程 一、创设精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打开课本首页,你看到了什么? 【一幅现代化城市建筑群的画面,汇总本章的主要图形,运用多媒体演示,向学生们展示丰富的图形世界,给他们带来直观感受,让他们观察、思考、判断,体会图形世界的现实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数学的兴趣。】 师:在画面中,你能发现数学的影子吗? 【分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归纳,学会把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几何图形,感悟知识的生成与积累。多媒体配合演示。】 引入课题,板书: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 二、直观感知,识别图形。 1.出示常见的几何体实物,让学生识别: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板书:常见几何体的名称)特别指出棱柱有直棱柱和斜棱柱,本书只讨论直棱柱(简称棱柱)。 2.请同学们举出一些几何体的实例。阅读并观察课本第2页的彩图,寻找画面中含有哪些熟悉的几何体。 3.自学课本第3页的内容,然后分组讨论,回答课本中的四个问题。 说教学目标: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进一步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 说教学重点: 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说教学难点: 体会点、线、面之间的关系,知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事实。 说教学方法: 观察法、总结归纳法 说教学工具: 扇子、笔、常见的立方体 说准备活动: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常见的几种立体图形: 说教学过程: 1.通过创设情景引出面和曲面(学生常见的高速公路和海浪),并由此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图形例子。 2.拿出具体的模型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除了面以外,还有那些组成部分,从而引出线和点,由此让学生得到这样一种认识,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3.先让学生想象面面相交,线线相交会得到什么?再板书画出,面面相交得到线,线线相交得到点。 4.思考:平面与平面相交得到什么线?曲面与曲面呢? 5.让学生找找具体模型的面和线,顶点,(例如长方体,正方体等)让学生得到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线相交得到点的初步认识,通过笔来演示加深这个认识。 6.通过动画演示,举例下雨,水笼头,以及扇子的展开,几何画板的演示让学生得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初步认识。并通过举例进一步加深这种认识,做课本上相应的习题。 7.练习:课本P7第2题 小结: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几何体,能用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并能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 2.培养观察、抽象、归纳、概括、判断等思维能力以及分类的数学思想,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3.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常见几何体的识别与分类。 教学难点: 常见几何体的分类以及用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几何体的实物和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打开课本首页,你看到了什么? 【一幅现代化城市建筑群的画面,汇总本章的主要图形,运用多媒体演示,向学生们展示丰富的图形世界,给他们带来直观感受,让他们观察、思考、判断,体会图形世界的现实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数学的兴趣。】 师:在画面中,你能发现数学的影子吗? 【分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归纳,学会把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几何图形,感悟知识的生成与积累。多媒体配合演示。】 二、直观感知,识别图形。 1.出示常见的几何体实物,让学生识别: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板书:常见几何体的名称)特别指出棱柱有直棱柱和斜棱柱,本书只讨论直棱柱(简称棱柱)。 2.请同学们举出一些几何体的实例。阅读并观察课本第2页的彩图,寻找画面中含有哪些熟悉的几何体。 3.自学课本第3页的内容,然后分组讨论,回答课本中的四个问题。 【从熟悉的生活中识别几何体,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而且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实践探究,明确强化。 1.做一做:用学具中的橡皮泥、几何体的压模器等材料,自制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模型。 【学生自由组合,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互相协作精神。】 2.说一说:观察自己做出的几何体模型,并且用语言描述这些几何体的基本特征。 3.议一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棱柱与圆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在交流中形成对几何体较全面的认识。】 4.试一试:如何把自制的一些几何体分类,谈一谈分类的理由。 (板书:几何体的分类)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了解数学的分类思想,拓展思维,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巩固练习,归纳小结。 1.随堂练习:第6页第1题。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与球体。 2.游戏:我说你摸。 (1)请出两位学生,其中一位说出某种几何体的特征,另一位闭上眼睛从一堆几何体模型中摸出相应的几何体,然后互换角色继续游戏。 (2)教师说出某种几何体的名称或特征,请学生摸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 a.球; b.锥体; c.柱体; d.几何体所含有的面都是平的; e.几何体所含有的面中,至少有一个面是曲的。 3.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与感受?说出来大家分享。 【请学生归纳总结。养成学生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开展互评、师评,让学生学会理解、学会表达、互相合作、共同提高。通过激励评价,让学生初步品尝获得成功的快乐,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作业: 课本第4页习题1.1 预习: (1)课本第5页~第6页; (2)收集一些常见几何体的实物。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篇3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篇4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篇5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篇6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篇7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篇8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篇9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篇10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篇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篇12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篇13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篇14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篇15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篇16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篇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