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解一元一次方程(精选15篇)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篇1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去分母步骤,并能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
2.通过讨论、探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和容易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二、重点: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去分母法则的正确运用。
三、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1、解方程:(1) ; (2)2(x-2)-(4x-1)=3(1-x)
2、回顾: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及每一步的依据3、(只列不解)为改善生态环境,避免水土流失,某村积极植树造林,原计划每天植树60棵,实际每天植树80棵,结果比预计时间提前4天完成植树任务,则计划植树_____ 棵。(二)学生自学p99--100根据等式性质 ,方程两边同乘以 ,得 即得不含分母的方程:4x-3x=960 x=960
像这样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 ,去掉分数的分母的变形过程叫做 。依据是 (三)例题:例1 解方程: 解 :去分母,得 依据 去括号,得 依据 移项,得 依据 合并同类项,得 依据 系数化为1,得 依据 注意:1)、分数线具有 2)、不含分母的项也要乘以 (即不要漏乘)
讨论:小明是个“小马虎”下面是他做的题目,我们看看对不对?如果不对,请帮他改正。(1)方程 去分母,得 (2)方程 去分母,得 (3)方程 去分母,得 (4)方程 去分母,得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能归纳小结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吗?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1. 依据 ;2. 依据 ;3. 依据 ;4. 化成 的形式;依据 ;5. 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得到方程的解 ; 依据 ;
练一练:见p101练习 解下列方程:(1)(2)
(3)思考:如何求方程
小明的解法:解 :去百分号,得 同学看看有没有异议?
四、小结: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以及解带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五、课堂检测:
1、去分母时,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乘以各个分母的_____________,从而去掉分母,去分母时,每一项都要乘,不要漏乘,特别是不含分母的项,注意含分母的项约去分母分子必须加括号,由于分数线具有 2、解方程(1)2x+5=5x-7 (2) 4-3(2-x)=5x (3) =3x-1
(4) =+1 (5)
六、作业p102: 3 , 10.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篇2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含有以常数为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及概括的能力,加强他们的运算能力.教学重点:含有以常数为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难点:正确地去分母.(一) 情境创设: 与书同(二) 探索活动 由情景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审清题意,根据等量关系:学生总数的 +学生总数的 +学生总数的 +3=学生总数列出方程.即设毕达哥拉斯的学生有x名,想一想由题意得 + + +3=x.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尝试解方程,交流自己的解法,相互加以比较.思考: (1)怎样才能将它化成上节课中所学的方程的类型?(去分母)(2)如何去分母?(方程的每一项都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三)自学例题1、解方程 - = -1解:(本题应如何去分母?学生答)去分母,得4(2x-1)-(10x+1)=3(2x+1)-12,去括号,得 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8x=-4,系数化1,得 x= (1)为了去分母,方程两边应乘以什么数? .(2)去分母应注意什么? .例2、解方程 = +1 例 3、 (2x-5)= (x-3)- 去分母时须注意:(1) (2)不要漏乘没有分母的项;(3)分数线有括号作用,去掉分母后,若分子是多项式,要加括号,视多项式为一整体.建议进行专项训练,如 ,- 乘以6,8……例4、 - =3总结:解方程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四)、教学小结:首先,应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回答:1.形式上比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是怎样求解的?2.它的解法的主要思路是什么?3.它的解法的主要步骤是什么?在计算或变形时,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性,避免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时易犯的错误.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篇3
4.2 解一元一次方程(4)教学目标1.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2.会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灵活处理解方程的步骤,化为ax=b(a≠0)的形式。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难点:正确运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等方法,灵活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过程一 激情引趣,导入新课1 解方程:4x-3 (20-x )=6x-7 ( 9-x )思考: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去括号要注意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2 求下列各数的最少公倍数:(1)12,24 ,36 (2) 18,16 ,24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动脑筋:一件工作,甲单独做需要15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12天完成,现在甲先单独做1天,接着乙又单独做4天,剩下的工作由甲、乙两人合做,问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全部工作任务?(先独立做,做完后交流做法,认真听出同学意见,老师点评)通过这个问题,请你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先去____,后去_____,再_____、_______得到标准形式ax=b(a≠0),最后两边同除以______的系数。考考你:下面各题中的去分母对吗?如不对,请改正。(1) 去分母得5x-2x+3=2 (2) 去分母得2x-(2x+1)=6(3) 去分母得4(3x+1)+25x=802 尝试练习(注意养成口算经验的好习惯)解方程: 3 比一比,看谁算得准(注意养成口算经验的好习惯)解方程:(1) , (2) 三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 化繁为简例1 解方程: 2 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例2 若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的解是x= -1,则k的值是( )a b 1 c d 03 实践应用例3 学校准备组织教师和优秀学生去大洪山春游,其中教师22名现有甲乙两家旅行社,两家定价相同,但优惠方式不同,甲旅行社表示教师免费,学生按八折收费,乙旅行社表示教师和学生一律按七五折收费,学校领导经过核算后认为甲乙两家旅行社收费一样,请你算出有多少名学生参加春游。四 冲刺奥赛,培养智力例4 解方程: 五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解方程 : 六 反思小结拓展提高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要注意什么?作业:p 119 8,9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要求学生学会用移项解方程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训练点
由移项变形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用代数方法解方程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用移项法解方程明显比用前面的方法解方程方便,体现了数学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则,课堂训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2.学生学法:练习→移项法制→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移项法则的掌握.
2.难点: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疑点:移项变号的掌握.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复合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移项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首先回顾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出示投影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 ;x-7=5 (2) ;7x=6x-4
解:方程的两边都加7, 解:方程的两边都减去 ,
得 ,x=5+7 得 ,7x-6x=-4
即 .x=12 合并同类项得 .x=-4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两小题,对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进行巩固、回忆,为讲解新方法奠定基础.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观察上面方程的变形过程,从中观察变化的项的规律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投影展示上面变形的过程,用制作复合式运动胶片将上面的变形展示如下,让学生观察在变形过程中,变化的项的变化规律,引出新知识.
(出示投影2)
师提出问题:1.上述演示中,两个题目中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
2.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分学习小组讨论,各组把讨论的结果派代表上报教师,最好分四组,这样节省时间.
师总结学生活动的结果:大家讨论的结论,有如下共同点:①方程(1)的已知项从左边移到了方程右边,方程(2)的 项从右边移到了左边;②这些位置变化的项都改变了原来的符号.
【教法说明】在这里的投影变化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发现变化的规律,准确掌握这种变化的法则,也是为以后解更复杂方程打下好的基础.
师归纳:像上面那样,把方程中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这里应注意移项要改变符号.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刚解过的两个方程哪个变化过程可以叫做移项.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对课前解方程的变形能说出哪一过程是移项.
【教法说明】可由学生对前面两个解方程问题用移项过程,重新写一遍,以理解解方程的步骤和格式.
对比练习:(出示投影3)
解方程:(1) ;x+4=6 (2) ;3x=2x+1
(3) ;3-x=0 (4) .9x=8x-3
学生活动:把学生分四组练习此题,一组、二组同学(1)(2)题用等式性质解,(3)(4)题移项变形解;三、四组同学(1)(2)题用移项变形解,(3)(4)题用等式性质解.
师提出问题:用哪种方法解方程更简便?解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答:移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检验.)
【教法说明】这部分教学旨在于使学生学会用移项这一手段解方程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尝试,理解解方程的步骤,从而掌握移项这一法则.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4)
通过移项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
(1) ;x+12=34 (2) ;x-15=74
(3) ;3x=2x+5 (4) .7x-3=6x
【教法说明】这组题训练学生解题过程的严密性,故采取学生亲自动手做,四个同学板演形式完成.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口答:
1.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1)从 ,7+x=13 得到 ;x=13+7
(2)从 ,5x=4x+8 得到 ;5x-4x=8
(3)从 ,3x=2x+5 得到 ;3x-2x=5
2.小明在解方程 x-4=7 时,是这样写的解题过程:x-4=7→x=7+4→x=11;
(1)小明这样写对不对?为什么?
(2)应该怎样写?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两题进一步印证移项这种变形的规律,即“移项要变号”.要使学生认清这里的移项是把某项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同一边交换位置,弄懂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方程在变形,变形时保持“左右两边相等”这一数学模式.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篇5
──去括号 教学内容 课本第98页至第10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行程问题中顺流速度、逆流速度、水流速度、静水中的速度的关系,以及零件配套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能够表示问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会解方程. 2.难点:找出能够表示问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3.关键:找出能够表示问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 路程=速度×时间 可变形为:速度= . 2.相遇问题或追及问题中所走路程的关系? 相遇问题:双方所走的路程之和=全部路程+原来两者间的距离.(原来两者间的距离) 追及问题:快速行进路程=慢速行进路程+原来两者间的距离 或快速行进路程-慢速行进路程=原路程(原来两者间的距离). 二、新授 例2: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 分析:(1)顺流行驶的速度、逆流行驶的速度、水流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之间的关系如何? 顺流行驶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行驶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 (2)设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时,由此填空(课本第97页). (3)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解:一般情况下,船返回是按原路线行驶的,因此可以认为这船的往返路程相等,由此,列方程: 2(x+3)=2.5(x-3) 去括号,得2x+6=2.5x-7.5 移项及合并,得-0.5x=-13.5 系数化为1,得x=27 答: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27千米/时. 说明:课本中,移项及合并,得0.5x=13.5是把含x的项移到方程右边,常数项移到左边后合并,得13.5=0.5x,再根据a=b就是b=a,即把方程两边同时对调,这不是移项. 例3:某车间22名工人生产螺钉和螺母,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钉1200个或螺母XX个,一个螺钉要配两个螺母,为了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该分配多少名工人生产螺钉,多少名工人生产螺母? 分析: 已知条件:(1)分配生产螺钉和生产螺母人数共22名. (2)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钉1200个,或螺母XX个. (3)一个螺钉要配两个螺母. (4)为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使生产的螺母数量与螺钉数量之间有什么样关系? 螺母的数量应是螺钉数量的两倍,这正是相等关系. 解:设分配x人生产螺钉,则(22-x)人生产螺母,由已知条件(2)得,每天共生产螺钉1200x个,生产螺母(22-x)个,由相等关系,列方程 2×1200x=(22-x) 去括号,得2400x=44000- 移项,合并,得4400x=44000 x=10 所以生产螺母的人数为22-x=12 答:应分配10名工人生产螺钉,12名工人生产螺母. 本题的关键是要使每天生产的螺钉、螺母配套,弄清螺钉与螺母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102页第7题. 解法1:本题求两个问题,若设无风时飞机的航速为x千米/时,那么与例1类似,可得顺风飞行的速度为(x+24)千米/时,逆风飞行的速度为(x-24)千米/时,根据顺风飞行路程=逆风飞行路程,列方程: 2 (x+24)=3(x-24) 去括号,得 x+68=3x-72 移项,合并,得- x=-140 系数化为1,得x=840 两城之间的航程为3(x-24)=2448 答:无风时飞机的航速为840千米/时,两城间的航程为2448千米. 解法2:如果设两城之间的航程为x千米,你会列方程吗?这时相等关系是什么? 分析:由两城间的航程x千米和顺风飞行需2 小时,逆风飞行需要3小时,可得顺风飞行的速度为 千米/时,逆风飞行的速度为 千米/时. 在这个问题中,飞机在无风时的速度是不变的,即飞机在顺风飞行和逆风飞行中,无风时的速度相等,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方程: -24= +24 化简,得 x-24= +24 移项,合并,得 x=48 系数化为1,得x=2448即两城之间航程为2448千米. 无风时飞机的速度为 =840(千米/时) 比较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容易列方程,所以正确设元也很关键.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地建立方程中的等量关系.另外在求出x值后,一定要检验它是否合理,虽然不必写出检验过程,但这一步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103页习题3.3第11、1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行程问题有三个基本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之间的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两地相距480千米,一列慢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走60千米,一列快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65千米. (1)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x小时相遇,则列方程为________. (2)两车同时开出,相背而行,x小时之后,两车相距620千米,则列方程为_______. (3)慢车先开出1小时,相背而行,慢车开出x小时后,两车相距620千米,则列方程为________. 二、解答题. 3.一架飞机在两城市之间飞行,无风时飞机每小时飞行552千米,在一次往返飞行中,飞机顺风飞行用去5 小时,逆风飞行用了6小时,求这次飞行时的风速? 4.XX年对甲、乙两所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测评,结果两校学生达标人数共1500人,XX年甲校达标人数增加10%,乙校学生达标人数增加15%,两校达标总人数比XX年增加12%,问XX年两校学生达标人数各多少? 答案: 一、1.略 2.(1)60x+65x=480 (2)65x+60x+480=620 (3)60x+65(x-1)=620-480二、3.24千米/时,设这次飞行风速为x千米/时,5 (552+x)=6(552-x) 4.900人,600人,设甲校XX年学生达标x人,(1500-x)·15%+10%x=12%×1500.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篇6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移项的概念,并能利用移项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转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教学重点: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移项的概念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二):探索新知解方程:(1)3x-5=4. (2)7x=5x-4在分析本题时,教师应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怎样才能将此方程化为ax=b的形式?2.上述变形的根据是什么?解:3x-5=4,方程两边都加上 ,得3x-5+5=4+5, (本题的解答过程应找多名学生分别口述,教师严格、规范板书,并请学生口算检验)解方程7x=5x-4.针对(1),(2)题的分析与解答,教师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将方程3x-5=4,变形为3x=4+5这一过程中,什么变化了?怎样变化的?(2)将方程7x=5x-4,变形为7x-5x=-4这一过程中,什么变化了?怎样变化的?我们将方程中某一项改变 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利用移项,我们可以将(2)题按以下步骤来书写.解: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未知数x的系数化1,得 (至此,应让学生总结出解诸如例1、例2这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并强调移项要变号).(三)自学例题: 解方程:x-3=4- x解:移项, 得 和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为1 练习:1 (a)组(1)方程3x+6=2x-8移项后,得 (2)方程2x-0.3=1.2+3x移项,得 (3)下列方程变形正确的是( )a若3x+2=1 , 则3x=3b若-x+1=0, 则-x=1 c若 x-1=3x, 则-1=3x- xd若- =o, 则x=4(4)用移项法解下列方程: (a)10y+7=12y-5-3y (b)0.5x+ =x+2 (c) = +x (d)9+x=2x+12-4x(四):教学小结: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篇7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教学内容 课本第88页至第8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展探究性学习,发展学习能力.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会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2.难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关键:抓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叙述等式的两条性质. 2.解方程:4(x- )=2. 解法1:根据等式性质2,两边同除以4,得: x- = 两边都加 ,得x= . 解法2:利用乘法分配律,去掉括号,得: 4x- =2 两边同加 ,得4x= 两边同除以4,得x= . 二、新授 公元825年左右,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讨论下面内容,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1:某校三年级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分析: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x台计算机,已知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那么去年购买2x台,又知今年购买数量是去年的2倍,则今年购买了2×2x(即4x)台. 题目中的相等关系为: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即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 列方程:x+2x+4x=140 如何解这个方程呢? 2x表示2,4x表示4,x表示1. 根据分配律,x+2x+4x=(1+2+4)x=7x. 这样就可以把含x的项合并为一项,合并时要注意x的系数是1,不是0. 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x+2x+4x=140 ↓合并 7x=140 ↓系数化为1 x=20 由上可知,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20台计算机. 上面解方程中“合并”起了化简作用,把含有未知数的项合并为一项,从而达到把方程转化为ax=b的形式,其中a、b是常数. 例:某班学生共60分,外出参加种树活动,根据任何的不同,要分成三个小组且使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求各小组人数. 分析:这里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就是说把总数60人分成10份,甲组人数占2份,乙组人数占3份,丙组人数占5份,如果知道每一份是多少,那么甲、乙、丙各组人数都可以求得,所以本题应设每一份为x人. 问:本题中相等关系是什么? 答:甲组人数+乙组人数+丙组人数=60. 解:设每一份为x人,则甲组人数为2x人,乙组人数为3x人,丙组为5x人,列方程: 2x+3x+5x=60 合并,得10x=60 系数化为1,得x=6 所以2x=12,3x=18,5x=30 答:甲组12人,乙组18人,丙组30人. 请同学们检验一下,答案是否合理,即这三组人数的比是否是2:3:5,且这三组人数之和是否等于60.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89页练习. (1)x=3. (2)可以先合并,也可以先把方程两边同乘以2. 具体解法如下: 解法1:合并,得( + )x=7 即 2x=7 系数化为1,得x= 解法2:两边同乘以2,得x+3x=14 合并,得 4x=14 系数化为1,得 x= (3)合并,得-2.5x=10 系数化为1,得x=-4 2.补充练习. (1)足球的表面是由若干个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块围成的,黑白皮块的数目比为3:5,一个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黑色皮块和白色皮块各有多少? (2)某学生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多2页,第二天读了全书的少1页,还剩23页没读,问全书共有多少页?(设未知数,列方程,不求解) 解:(1)设每份为x个,则黑色皮块有3x个,白色皮块有5x个. 列方程 3x+2x=32 合并,得 8x=32 系数化为1,得 x=4 黑色皮块为4×3=12(个),白色皮块有5×4=20(个). (2)设全书共有x页,那么第一天读了( x+2)页,第二天读了( x-1)页. 本问题的相等关系是:第一天读的量+第二天读的量+还剩23页=全书页数. 列方程: x+2+ x-1+23=x. 四、课堂小结 初学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感到不习惯,但一定要克服困难,掌握这种方法,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其中找等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本节课的两个问题的相等关系都是:“总量=各部分量的和”.这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 合并就是把类型相同的项系数相加合并为一项,也就是逆用乘法分配律,合并时,注意x或-x的系数分别是1,-1,而不是0.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93页习题3.2第1、3(1)、(2)、4、5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解方程. 1.(1)3x+3-2x=7; (2) x+ x=3; (3)5x-2-7x=8; (4) y-3-5y= ; (5) - =5; (6)0.6x- x-3=0. 二、解答题. 2.育红小学现有学生320人,比1995年学生人数的 少150人,问育红小学1995年学生人数是多少? 3.甲、乙两地相距460千米,a、b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开出,a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b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 (1)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多少小时两车相遇? (2)两车相向而行,a车提前半小时出发,则在b车出发后多少小时两车相遇?相遇地点距离甲地多远? 4.甲、乙二人从a地去b地,甲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乙骑车每小时比甲多走8千米,甲出发半小时后乙出发,恰好二人同时到达b地,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5.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甲练习骑自行车,平均每分钟行驶550米;乙练习长跑,平均每分钟跑250米,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多少时间,两人首次相遇? 答案: 一、1.(1)x=4 (2)x=4 (3)x=-5 (4)x=- (5)x=30 (6)x=11 二、2.705人,设育红小学1995年学生人数为x人,列方程320= x-150.3.(1)4 小时,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列方程60x+48x=460. (2)3 小时,设b车开出后x小时两车相遇,列方程60× +60x+48x=460. 4.3千米,设a、b两地间的距离为x千米, - = . 5.1 分钟,设经过x分钟两人首次相遇,列方程550x-250x=400.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篇8
学习目标 1.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程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解一元一次方程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学习过程 一、复习提问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步骤
方法
注 意 依 据
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________________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一个整体,去分母后应加括号
去括号先去_______,再去______,最后______。带着符号计算,不要漏乘
移 项
把___________项都已到方程的一边,其它项移到另一边。移项要_________
合 并把方程两边分别合并,化成ax=b的形式。合并只是系数相加,字母及指数不变
系数化为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_______,得到方程的解x=b/a分子、分母不要_______2、解方程 1) 2) 3.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全 部工作量的 ?4.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a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x小时,完成 全部工作量的 ? 5.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二、学生自学p101 例5 分析:1.这是一个关于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么?提出什么问题? 注意:工作总量看成 2.还可以怎样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3、工作效率为 ,从始至终一部分(即x)人共做 小时,工作量为 两人共做 小时 ,工作量为 方程为 4、写出完整解题过程: 三、巩固练习1.一项工作甲独做5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那么甲每天的工作效率是 ,乙每天的工作效率是 ,两人合作3天完成的工作量是 ,此时剩余的工作量是 。2、一项工作甲独做a天完成,乙独做b天完成,那么甲每天的工作效率是 ,乙每天的工作效率是 ,两人合作3天完成的工作量是 ,此时剩余的工作量是 。3、整理一批数据,由一个人做需80小时完成。现在计划由一些人做2小时,再增加5人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的3/4 。怎样安排参与整理数据的具体人数?4、一件工作,甲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 由甲独做10小时 (1)剩下的乙独做要几小时完成? (2)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四、小结 1.本节课主要分析了工作问题中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 间的关系,即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合效率:各效率之和; 总工作量可看做“1”2.解题时要全面审题,寻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作量的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注意易错点五、作业p102: 8题 , 9 题; p113: 2题六、课堂检测
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
若乙先做2小时,然后由甲、乙合做,问还需几小时完成?
2)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丙单独做15小时完成,若先由甲、丙合做5小时,然后由甲、乙合做,问还需几天完成3)某中学的学生自己动手整修操场,如果让初一学生单独工作,需要7.5小时完成;如果让初二学生单独完成,需要5小时完成。如果让初一、初二学生一起工作1小时,再由初二学生单独完成剩余部分,共需多少时间完成?七、课下练习:解方程1) ; (2) ;(3)0.3x+1.2-2x=1.2-2.7x. (4)2(x-2)-(4x-1)=3(1-x)(5) ; (6) ;(7) (8) (9) (10)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篇9
课 题解一元一次方程(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了解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概念,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能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2. 经历数值代入计算的过程,领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求方程的解就是将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3. 强调检验的重要性,养成检验反思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归纳等式的性质;利用性质解方程.
教学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异同;
教具准备天平,砝码,物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设计意图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做一做:填表:
x
1
2
3
4
5
2x+1
2.根据表格回答问题:(1)当x= 时,方程2 x+1=5两边相等。(2)你知道能使方程2 x+1=5两边相等的x是多少吗?我们把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如x=5是方程2 x+1=5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求方程2 x+1=5中x=5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3.试一试:分别把0、1、2、3、4代入方程,哪个值能使方程两边相等。(1)2 x-1=5 (2)3x-2=4x-3你知道方程2 x-1=5和3x-2=4x-3吗? 4.那么我们怎样求方程的解呢?引入课题。二.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1.用天平做演示实验,让学生探索得出:如果我们在两边盘内同时添上(或取下)相同质量的物体,可以看到天平依然平衡;如果我们将两边盘内物体的质量同时扩大到原来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也会看到天平依然平衡,2.由实验联想到等式的几种变形.学生填表学生练习巩固方程的解的概念采用枚举这一合情推理的方法找出满足方程的未知数的值,得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设计意图⑴2x+1=5→2x=5-1,3x=3+2x→3x-2x=3;⑵2x=4→ x=4÷2., =2→x=2×33.学生归纳等式的性质: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三.数学运用:1..出示例1 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或整式,使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⑴如果3x=-x+4,那么3x+( )=4⑵如果x-1= x,那么( )(x-1)=x2.思考: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异同?(方程的解是使方程成立的未知数的值;解方程是求方程解的过程,是一个等价变形过程,而求方程的解就是将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出示例2.解下列方程:(1)x+5=2;(2)-2x=4.引导学生自己尝试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说清楚每一步的依据,交流解题方法.教师提供正确的解题格式.强调检验方法及检验的必要性.3.思维拓展:课本p96练一练2. 四.巩固与练习:课本p96练一练1。五.回顾反思:(1)小学阶段利用加减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方法解方程,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时鼓励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来求,但不强求.(2)解方程后,虽不要书面检验,但要求学生培养检验反思的好习惯.(3)注意等式的性质中的“都”和“同”:“都”表示两边均要变形,“同”表示两边要作一样的变形.五.作业 (见作业纸) 逐步引导启发学生归纳等式的性质学生说出变形的依据交流解题方法.师生共同小结等式的性质比较抽象,教学时不必在理论上作过多的展开,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篇10
一、说教材 方程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数学工具,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重要地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第3课时。解方程既是本章的重点也为今后学习其他方程、不等式及函数有重要基础作用。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解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产生学习解方程的欲望,教材设置了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列方程,然后尝试主动探究方程的解法。并通过练习归纳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能。1、教 学 目 标(1)、知识目标:1、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并能解这种类型的方程·2、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2)、能力目标: 经历 "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发展用方程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新问题(如何去分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通过埃及古题的情境感受数学文明.2、教学重点:通过"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3、教学难点:探究通过"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二、说教法:在前面的学段中,学生已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运算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因此,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我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 1、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接受老师的答案。3、精心设计问题,因为好的问题设计能不断激发学习动机,还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可能。授课中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三、说学法教学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创设埃及古题问题情境,列方程解决该问题;发展利用方程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量与量之间关系的主要模型之一·活动2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以学生已有的关于等式性质的数学知识基础,探索利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活动3 "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 "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应注意的事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活动4 小结 总结本节收获 活动1、创设问题情境: 引言:这件珍贵的文物是纸莎草文书,是古代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写在一种特殊的草上的著作,至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了·在文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数学的问题· 问题 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1)能不能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2)能尝试解这个方程吗? (3)不同的解法有什么各自的特点? 设计意图:1、利用列方程、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再一次让学生感受方程的优越性,提高学生主动使用方程的意识· 2、经过对同一方程不同解法到去分母能够使解方程的过程更加便捷,明白为什么要去分母,这是 "去分母"这一步骤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认同"去分母"是科学的、可行的,明确为什么能去分母·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参与探索去分母的一般做法的活动,从而发现"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一方法·也首次由学生自行突破了难点。 3、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2 下面方程 可以怎样求解?观察方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先去分母·怎样去分母? 解去掉分母后的这个方程 归纳总结去分母的方法: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依据是等式的性质2,即"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结果仍相等·"呈现不同学生的解题过程,选取学生在去分母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分析错误的原因,发现去分母的易错点·巩固了学生对解方程的透彻理解。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团体协作精神,还对与重、难点知识的突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错例的辨析,加深学生对 "去分母"的认识,避免解方程时出现类似错误· 去掉分母后,方程即转化为熟悉的形式,新旧知识自然衔接,使学生体会到,只要把新问题想办法合理转化为熟悉的知识,问题就能得以解决通过在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这一步骤体会转化思想·活动3 解方程 设计意图:用实践来加深对 "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 结合本题思考,能总结解这种方程的一般操作过程吗? 巩固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同时说明解方程的步骤是程序化的,但不能生搬硬套,每个步骤要不要使用、何时使用都应视方程的特征而定·了解对方程的每一次变形都是为了将方程最终化归为的形式·解题时应根据题目特点,合理选择解题步骤·小结活动4总结 (1)学生能否总结本节的知识,是否理解去分母的作用、依据,是否掌握去分母的具体做法; (2)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3)学生是否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复习、巩固本节的知识,学会总结反思·四.评价分析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参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的评价要让学生体会到参与学习、与人合作的重要性,获得成绩的喜悦,从而激发性的学习动力。在这节的数学课,如要获得最直接、真实的反馈,就要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和引导,并随时观察解决,评价应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这节课通过现代化的技术的运用,节省出尽可能多的时间,提出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开放式的数学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交流中获益。通过随堂练习和作业来激励其学习。同时做练习时,将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并在课后作成长记录,使学生比较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特别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和进步,为下一步教学提供重要依据。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篇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 (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如44x+64=328 3+x=(45+x) y-5=2y+l 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 3x-2 x-=-l
5x2-3x+1=0 2x+y=l-3y =5
例2.解方程(1)-2(x-1)=4
(2)3(x-2)+1=x-(2x-1)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解方程3x-[3(x+1)-(1+4)]=l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页,练习,l、2、3。
四、小结
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
1.教科书第12页习题6.2,2第l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2、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2.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新授
例1:解方程(见课本)
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补充例:解方程 (x+15)=- (x-7)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0页,练习1、2。
四、小结
1.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2.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
五、作业
教科书第13页习题6.2,2第2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灵活应用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灵活应用解题步骤。
2、难点:在“灵活”二字上下功夫。
教学过程 :
一、 一、 复习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2、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新授
例1.解方程(见课本)
分析:此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如果能把各分母化为整数,那么就可以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求解了。那么怎样化简呢?引导学生分析,并求出方程的解。交流体会。
例2.解方程(见课本)
例3:已知公式V=中,V=120、D=100、∏=3.14,求n的值。(保留整数)
分析:在公式中,V、D、∏都已知,只要把它们的值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到关于n的一元一次方程。
三、巩固练习。
根据公式V=V0+at,填写下列表中的空格。
VV0at
四、小结。
若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应先利用分数的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若干倍,此时分子要作为一个整体,需要补上括号,注意不是去分母,不能把方程其余的项也扩大若干倍。
五、作业 。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篇12
4.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算法(二)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数学模型。2.知道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会通过移项、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为标准形式,然后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方程转化为标准形式。难点:解方程的应用。教学过程一 激情引趣,导入新课1 解方程: 9x+3=8 +8x 2 (1) 上面解方程的过程中,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2)什么叫移项?移项要注意什么?(3)2-4x+6+5x=8,变形为:-4x+5x+2+6=8,是不是移项?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 动脑筋:某实验中学举行田径运动会,初一年级甲班和丙班参加的人数的和是乙班参加的人数的3倍,甲班有40人参加,乙班参加的人数比丙班参加的人数少10人,你能算出乙班参加校运会的人数吗?观察你解方程的过程,原方程做了哪些变形?形如ax=b(a≠0)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的_____形式。2训练(1)解方程:①11x-2=8x-8 , ② (2)下列方程求解正确的是( )a -2x=3,解得:x= , b 解得:x= c 3x+4=4x-5解得:x= -9, d 2x=3x+1,解得x= - 1三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 方程的转化例1 已知x=- 2是方程 的解,求m的值。例2 若方程2x+a= ,与方程 的解相同,求a的值。2 实践应用例3 甲仓库有某种粮食120吨,乙仓库有同样的粮食96吨,甲仓库每天卖出粮食15吨,乙仓库每天卖出粮食9吨,多少天后,两仓库剩下的粮食相等?例4 百年问题:我们明代数学家程大为曾提出过一个有趣的问题,有一个人赶着一群羊在前面走,另一个人牵着一头羊跟在后面,后面的人问赶羊的人说:“你这群羊有一百只吗?”赶羊人回答“我再得这么一群羊,再得这群羊的一半,再得这群羊的四分之一,把你牵的羊也给我,我恰好有一百只羊”,请问这群羊有多少只?四 冲刺奥赛例5 当b=1时,关于x的方程a (3x-2) +b (2x-3) = 8x-7,有无穷多个解,则a=( )a 2 b – 2 c d 不存在例6 解方程:3x+ =4例7 用一队卡车运一批货物,若每辆卡车装7吨货物,则尚余10吨货物装不完,若每辆卡车装8吨货物,则最后一辆卡车只装3吨货物就装完了这批货物,那么这批货物共有多少吨? 五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p 112 1 六 反思小结,拓展提高1 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要转化成什么形式?作业 p118 a 2、3、4 b 1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篇13
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数字型”问题;
2.能熟练的通过合并,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3.进一步学习、体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
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研讨,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探索数列中的规律,建立等量关系并加以解决,同时进一步渗透化归思想.
情感
态度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
难点探索并发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教学环节安排】
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
情
境
引
入牵线搭桥,解下列方程:
(1)-5x+5=-6x;(2);
(3)0.5x+0.7=1.9x;
总结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方法.
引出问题即课本例3
问:你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数列的问题吗?教师:出示题目,提出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根据讲评核对、自我评价,了解掌握情况.
探究一:数字问题
例3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这列数有什么规律?
①数值变化规律?②符号变化规律?
结论:后面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3倍.
2.怎样求出这三个数?
①设三个相邻数中的第一个数为x,那么其它两个数怎么表示?
②列出方程:根据三个数的和是-1701列出方程.
③解略
变式:你能设其它的数列方程解出吗?试一试.比比较哪种设法简单.
探究二:百分比问题(习题3.2第8题)
【问题】某乡改种玉米为种优质杂粮后,今年农民人均收入比去年提高20%.今年人均收入比去年的1.5倍少1200元.这个乡去年农民人均收入是多少元?
【分析】①若设这个乡去年农民人均收入是x元,今年人均收入比去年提高20%,那么今年的收入是_________元;
②因为今年的'人均收入比去年的1.5倍少1200元,所以今年的收入又可以表示为_________元.
③根据“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相等”可以列出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2.本例是有关数列的数学问题,题要求出三个未知数,这需要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排列规律,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索规律类型的问题.
学生:观察、讨论、阐述自己的发现,并互相交流.
根据分析列出方程并解出,求出所求三个数.
备注:寻找数的排列规律是难点,可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发现、解决.
变换设法,列出方程,比较优劣、阐述发现和体会.
教师: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让学生尝试分析,多鼓励.
学生:根据引导思考、回答、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根据共同的分析,列出方程并解出,
(说明:此题目数以百分比、增长率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若没时间,可在习题课上处理)
尝试应用
1、填空
(1)有个三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a,十位上的数字是b,百位上的数字是c,则这个三位数是:_______________.
(2)有一数列,按一定规律排成1,-2,3,2,-4,6,3,-6,9,接下来的三个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个连续偶数,设第一个为2x,那么第二个为_______,第三个为______,它们的和是__________;若设中间的一个为x,那么第一个为_____,第三个为______,它们的和是__________.
2.一个三位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为17,百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7,个位上的数字是十位上数字的3倍,你能求出这个三位数吗?这是最经常出现的一类数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已知各位上的数字,怎么表示这个数,理解为什么不能表示成cba?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
通过(3)题理解连续数的表示法,并感受怎么表示最简单.
通过2题让学生理解怎么设?以及怎么设简单(舍都有联系的一个),并感受用未知数表示多个未知量,顺藤摸瓜,从而列出方程的顺向思维方式.
教师:结合完成题目,汇总讲解,重点在于解法.
成果
展示1.通过本节所学你有哪些收获?
2.谈谈你掌握的方法和学习的感受,以及你对应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体会.学生自我阐述,教师评价鼓励、补充总结.
补偿提高1.有一数列,按一定规律排成0,2,6,12,20,30,…,则第8个数为______,第n个数为_____.
2.下面给出的是20xx年3月份的日历表,任意圈出一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请你运用方程思想来研究,圈出的三个数的和不可能是( ).
A.69B.54C.27D.40
通过练习,掌握数字问题的分类及不同解法,巩固、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思维方式,学会用方程解决问题.
题目设置是对前面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补偿和补充,也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提高.
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灵活设置问题.
作业
设计作业:
必做题:课本4、5、第94页6题.
选做题:同步探究.教师布置作业,并提出要求.
学生课下独立完成,延续课堂.
授课教师:
20xx年10月31日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篇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与解题思路。
3、情感目标:通过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的严谨,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移项法则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方法:
1、教 法:讲课结合法
2、学 法:看中学,讲中学,做中学
3、教学活动:讲授
四、课 型:新授课
五、课 时:第一课时
六、教学用具:彩色粉笔,小黑板,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今天让我们一起做个小小的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猜猜你心中的“她”
心里想一个数
将这个数+2
将所得结果
最后+7
将所得的结果告诉老师
(抽一个同学,让他把他计算的结果告诉老师,由老师通过计算得到他最开始所想的数字。)
老师:同学们知道老师是怎样猜到的吗?
同学:不知道。
老师:那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猜到的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
2、探究新知: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前面我们遇到的一些方程,例如 3
老师:大家观察这些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提示:观察未知数的个数和未知数的次数。)
(抽同学起来回答,然后再由老师概括。)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像这样的方程
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老师:同学们从这个概念中,能找出关键的字吗?能用它来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一元一次
方程吗?
再次强调特征:
(1)只含一个未知数;
(2)未知数的次数为1;
(3)是一个整式。
(注意:这几个特征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3、例题讲解:
例1判断如下的式子是一元一次方程吗?
(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判断,并分别抽同学起来回答,如果不是,要说出理由。)
① ② ③
④ ⑤⑥
准确答案:①③
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解几个一元一次方程。
例2、解方程
(1)
解法一:解法二:
提醒:去括号的时候,如果括号外面是负号,去括号时,括号里面要变号
(提示第二种解法:先移项,再去括号。即是把 看成整体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
(2)
解:
提示
1)、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中,什么知识是关于有括号的。
2)、复习乘法分配律: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
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3)、问同学们能不能运用这个知识来去掉这个括号,如果能该怎么去呢?抽一个同学起
来回答。
4)、问:去了括号的式子,又该做什么呢?我们前面见过此类的方程的,引出移项,并强调移项时注意符号的变化。此处运用了等式的性质。
5)、一起回顾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未知数的系数相加。
6)、系数化为1,运用了等式的性质。
(求解的每一步的时候,抽同学起来回答,该怎么进行,运用了什么知识,同学叙述,老师写,同学说完后,老师在点评,最后归纳解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并强 调解题格式。)
方程(1)该怎样解?由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4、巩固练习
(1)解方程(2)当y为何值时,2(3y+4)的值比5(2y—7)的值大3?解5(x+2)=2(5x—1)
(巩固练习,抽两个同学上黑板去完成,其余的同学在演草纸上完成,待同学们完成后给予点评。)
5小结:和同学们一起回顾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解一元一次方程
概念
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作业:
1、P12 。1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3、复习此节课的内容,并完成一下两道思考题。
思考:
(1) 解方程: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
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2) 该怎么求解?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更简洁明了,省时省力。
(2)掌握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并判别解的合理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3)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弄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方法;
2.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1.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应如何处理,括号前面是-号的,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改变符号。
2.在小学根深蒂固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树立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我手中有6、x、30三张卡片,请同学们用他们编个一元一次方程,比一比看谁编的又快又对。
学生思考,根据自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程度自由编题。
问题2:解方程5(x-2)=8
解:5x=8+2,x=2,看一下这位同学的解法对吗?相信学完本节内容后,就知道其中的奥秘。
问题3: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减少20xx度,全年用电15万度,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多少度?
(教学说明: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取长补短的涵义,以求在共同学习中得到进步,同时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二、 探索新知
1. 情境解决
问题1 :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________度;上半年共用电__________度,下半年共用电_________度。
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根据全年用电15万度,列方程,得6x+6(x-20xx)=150000.
问题3:怎样使这个方程向x=a的形式转化呢?
6x+6(x-20xx)=150000
去括号
6x+6x-12000=150000
移项
6x+6x=150000+12000
合并同类项
12x=162000
系数化为1
x=13500
问题4:本题还有其他列方程的方法吗?
用其他方法列出的方程应怎样解?
设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6x+6(x+20xx)=150000.(学生自己进行解题)
归纳结论: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去括号法则化简。(括号前面是+号,把+号和括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不改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把-号和括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改变符号。)
去括号时要注意:(1)不要漏乘括号内的任何一项;(2)若括号前面是-号,记住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2.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
例题:解方程3x-7(x-1)=3-2(x+3)
解:去括号,得3x-7x+7=3-2x-6
移项,得 3x-7x+2x=3-6-7
合并同类项,得 -2x=-10
系数化为1,得x=5
三、 课堂练习
1.课本97页练习
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它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四、总结反思
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 由学生自主归纳,最后老师总结)
四、 作业布置
1. 课本102页习题3.3第1、4题
2. 配套资料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突出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师首先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和实际问题引入课题,然后逐步给出答案。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