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第二册不等式(通用3篇)

第二册不等式(通用3篇)


第二册不等式(通用3篇)

第二册不等式 篇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他们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的运用.

  难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的运用.

  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  什么叫不等式?说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  当x取下列数值时,不等式1-5x<16是否成立?

  3,-4,-3,4,2.5,0,-1.

  3.  用不等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

  (1)       x的3倍大于x的2倍与5的差;  (3)y的 与x的 的差小于2;

  (2)       y的一半与4的和是负数;      (4)5与a的4倍的差不是正数.

  4.  按照下列条件写出仍然成立的不等式,并说明根据不等式的哪一条基本性质:

  (1)m>n,两边都减去3;      (2)m>n,两边同乘以3;

  (3)m>n,两边同乘以-3;      (4)m>n,两边同乘以-3;

  (5)m>n,两边同乘以 .

  (以上各题中,从第2题开始,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时,如遇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学习例题和练习,进一步巩固并熟练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尤其是不等式基本性质。

  二、讲授新课

  例1 在下列各题横线上填入不等号,使不等式成立.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不等式基本性质.

  (1)若a–3<9,则a_____12;      (2)若-a<10,则a_____–10;

  (3)若 a>–1,则a_____–4;       (4)若- a>,则a_____0.

  答:(1)a<1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2)a>-10,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3)a>-4,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  (4)a<0,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在讲授本课时,应启发学和在添加不等号“>”或“<”时,要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对比,观察它是根据不等式的哪条基本性质,是怎样由已知条件变形得到的.同时还应强调在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3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例2 已知,用a<0,“<”或“>”号填空:

  (1)a+2_____2;  (2)a-1_____–1;  (3)3a_____0;  (4)a-1______0;  (5)a2 _______0;  (6)a3______0;  (7)a-1______0;  (8)|a|______0.

  答:(1)a+2<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2)a-1<-1,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3)因为3a,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       (4)- >0,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5)因为a<0,两边同乘以a<0,由不等式基本性质3,得a2>0.

  (6)因为a<0,两边同乘以a2>0,由不等式基本性质2,得a3<0.

  (7)因为a<0,两边同加上-1,由不等式基本性质1,得a-1<-1.

  又已知,-1<0,所以a-1<0.

  (8)因为.a<0,所以a≠0,所以|a|>0.

  (本例题除了进一步运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外,还涉及了一些旧的基础知识,如a<0表示a是负数;a>0表示a是正数;|a|是非负数.后面几个小题较灵活,条件由具体数字改为抽象的字母,这里字母代表正数还是代表负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外  判断下列各题的推导是否正确?为什么?(投影)(请学生回答)

  (1)因为7.5>5.7,所以-7.5<-5.7;  (2)因为a+8>4,,所以a>-4;  (3)因为4a>4b,所以a>b;        (4)因为a<b,所以 < >'

  (5)因为 >-1,所以a>4;          (6)因为-1>-2,所以-a-1>-a-2;

  (7)因为3>2,所以3a>2a.

  答:(1)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2)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3)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 (4)不对,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应改为 > ;         (5)因为 >-1,所以a>4

  答:(1)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2)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3)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       (4)不对,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应改为 .

  (5)不对,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5,应改为a<4.   

  (6)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7)不对,应分情况逐一讨论.

  当a>0时,3a>2a.(不等式基本性质2)

  当a=0时,3a<2a.

  当a<0时,3a<2a.(不等式基本性质3)

  (当学生在回答本题的过程中,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教师应做适当引导、启发、帮助)

  三、课堂练习(投影)

  1.按照下列条件,写出仍能成立的不等式:

  (1)由-2<-1,两边都加-a;   (2)由-4x<0,两边都乘以- ;

  (3)由7>5,两边都乘以不为零的-a.

  2用“>”或“<”号填空:

  (1)当a-b<0时,a______b:  (2)当a<0,b<0时,ab_____0;

  (3)当a<0,b<0时,ab____0;  (4)当a>0,b<0时,ab____0;

  (5)若a____0,b<0,则ab>0;  (6)若<0,且b<0,则a_____0.

  四、师生共同小结

  在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①在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时,当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字母,字母代表什么数是问题的关键,这决定了是用不等式基本性质2还是基本性质3,也就是不等号是否要改变方向的问题;②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3时,要变两个号,一个性质符号,另一个是不等号.

  五、作业 

  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

  (1)x-1<0;    (2) x>- x+6;

  (3)3x>7;     (4)- x<-3.

  2.设a<b,用“>”或“>”号连接下列各题中的两个代数式:

  (1)a-1,b-1;    (2)a+2,b+2;    (3)2a,2b;

  (4) ;     (5) ;   (6)-b,-a.

  3.用“>”号或“<”号填空:

  (1)若a-b<0,则a_____b;    (2)若b<0,则a+b_____a;

  (3)若a=0,则a+b_____b;     (4)若 <0,则ab_____;

  (5)b<a<2,则(a-2)(b-2)____0;(2-a)(2-b)____;(2-a)(a-b).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不等式基本性质,尤其是基本性质3.故在设计教学过程 时,注意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让学生以练为主,从而使学生在初步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口答,笔做,讨论等不同的方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将不等式正确、灵活进行变形的能力.

第二册不等式 篇2

  目的:以不等式的等价命题为依据,揭示不等式的常用证明方法之一——比较法,要求学生能教熟练地运用作差、作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过程:

  一、复习:

  1.不等式的一个等价命题

  2.比较法之一(作差法)步骤:作差——变形——判断——结论

  二、作差法:(P13—14)

  1. 求证:x2 + 3 > 3x

  证:∵(x2 + 3) - 3x =

  ∴x2 + 3 > 3x

  2. 已知a, b, m都是正数,并且a < b,求证:

  证:

  ∵a,b,m都是正数,并且a<b,∴b + m > 0 ,  b - a > 0

  ∴     即:

  变式:若a > b,结果会怎样?若没有“a < b”这个条件,应如何判断?

  3. 已知a, b都是正数,并且a ¹ b,求证:a5 + b5 > a2b3 + a3b2

  证:(a5 + b5 ) - (a2b3 + a3b2) =( a5 - a3b2) + (b5 - a2b3 )

  =a3 (a2 - b2 ) - b3 (a2 - b2) =(a2 - b2 ) (a3 - b3)

  =(a + b)(a - b)2(a2 + ab + b2)

  ∵a, b都是正数,∴a + b, a2 + ab + b2 > 0

  又∵a ¹ b,∴(a - b)2 > 0   ∴(a + b)(a - b)2(a2 + ab + b2) > 0

  即:a5 + b5 > a2b3 + a3b2

  4. 甲乙两人同时同地沿同一路线走到同一地点,甲有一半时间以速度m行走,另一半时间以速度n行走;有一半路程乙以速度m行走,另一半路程以速度n行走,如果m ¹ n,问:甲乙两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

  解:设从出发地到指定地点的路程为S,

  甲乙两人走完全程所需时间分别是t1, t2,

  则:   可得:

  ∴

  ∵S, m, n都是正数,且m ¹ n,∴t1 - t2 < 0   即:t1 < t2

  从而:甲先到到达指定地点。

  变式:若m =n,结果会怎样?

  三、作商法

  5. 设a, b Î R+,求证:

  证:作商:

  当a =b时,

  当a > b > 0时,

  当b > a > 0时,

  ∴ (其余部分布置作业 )

  作商法步骤与作差法同,不过最后是与1比较。

  四、小结:作差、作商

  五、作业 : P15   练习

  P18   习题6.3  1—4

第二册不等式 篇3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刘宏光  (宁夏银川第二中学)

  作者简历 

  刘宏光 广东揭阳人,19565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机械系,1953年任太原机械制造厂数学力学教师,1986年被授予中学特级教师,1988年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高级教师。1985年被评为宁夏银川市优秀班主任,198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现任宁夏银川二中数学教师数学教研组组长。

  教学目的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会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

  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学过等式,不等式,现在我们来看两组式子(教师出示小黑板中的两组式子),请同学们观察,哪些是等式?哪些是不等式?

  第一组:1+2=3; a+b=b+a;  S =ab;  4+x =7.

  第二组:-7 < -5;  3+4 > 1+4;   2x ≤6,  a+2 ≥0; 3≠4.

  生:第一组都是等式,第二组都是不等式。

  师:那么,什么叫做等式?什么叫做不等式?

  生: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表示不等式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师:在数学炽,我们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用不等式号“〈”、“〉”或“≠”表示不等关系,其中“>”和“<”表示大小关系。表示大小关系的不等式是我们中学教学所要研究的。

  前面我们学过了等式,同学们还记得等式的性质吗?

  生:等式有这样的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或都乘以,或都除以( 除数不为零)同一个数,所得到的仍是等式。

  师:很好!当我们开始研究不等式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是否有与等式相类似的性质,也就是说,如果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或都乘以,或都除经(除数不为零)同一个数,结果将会如何呢?让我们先做一些试验练习。

  练习1  (回答)用小于号“<”或大于号“>”填空。

  (1)7 ___ 4;    (2)- 2____6;     (3)- 3_____ -2;  (4)- 4_____-6

  练习2(口答)分别从练习1中四个不等式出发,进行下面的运算。

  (1)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5,结果怎样?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了吗?

  (2)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5,结果怎样?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了吗?

  (3)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5),结果怎样?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了吗?

  生:我们发现:在练习2中,第(1)、(2)题的结果是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在第(3)题中,结果是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大家再进一步探讨一下,在什么情况下不等号的方向就会发生改变呢?

  生甲:在原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的情况下,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大家都同意他的看法吗?可能还有同学不放心,让我们再做一些试验。

  练习3(口答)分别在下面四个不等式的两边都以乘以(可除以)-2,看看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

  7>4;-2<6;-3<-2;-4>-6。

  师:现在我们可以归纳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般地说,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三条:

  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      。

  (让同学回答。)

  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     。(让同学回答。)

  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      。(让同学回答。)

  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一起朗读用黑体字写的三条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这三条基本性质,都可以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先请一位同学说一说第一条基本性质。

  生:如果a<b。那么a+c<b+c(或a-c<b-c;如果a>b,那么a+c>b+c(或a-c>b-c)。

  师:对a和b有什么要求吗?对c有什么要求?

  生:没有什么要求。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二、三条性质?

  生甲:如果a<b,且c>0, 那么ac<bc(或     );如果a>b,且c>0,那么ac>bc(或

  生乙:如果a<b,且c<0, 那么ac>bc(或     );如果a>b,且c<0,那么ac<bc(或

  师:这两条性质中,对a、b、c有什么要求?

  生:对a、b没什么要求,特别要注意c是正数还是负数。

  师:很好,c可以为零吗?

  生:c不能为零。因为c为零时,任何不等式两边都乘以零就变成等式了。

  师:好!应用刚才学到的基本性质,我们来看下面的例题。

  [例1]按照下列条件,写出仍能成立的不等式:

  (1)5<9,两边都加上-3;

  (2)9>4,两边都减去10;

  (3)-5<3,两边都乘以4;

  (4)14>-8,两边都除以-2。

  解 (1)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在不等式59的两边都加上-3,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所以

  5+(-3)<9+(-3),

  2<6

  (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得

  9-10>4-10

  -1>-6

  (3)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得

  -5×4<3×4

  -20<12

  (4)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得

  14÷(-2)<(-8)÷(-2)

  -7<4

  [例2]设a>b,用不等号连结下列各题中的两式:

  (1)a-3与b-3;(2)2a与2b;(3)-a与-b.

  师:哪一位同学来做这题?解题时,要讲清一步的理由。

  生甲:因为a>b,两边都减去3,由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得

  a-3>b-3.

  师:很好,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吗?

  生乙:我是这样做的,因为a>b,两边都加上(-3),由基本性质1,得

  a-3>b-3.

  师:好!这两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题目,都得到了正确的结论。

  生丙:因为a>b,2>0,由基本性质2,得2a>2b。

  生丁:因为a>b,-1>0,由基本性质3,得-a>-b。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组较复杂的问题,请大家都来开动脑筋,认真审题,仔细分析。[例3]判断以下各题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都理由:

  (1)如果a>b,且c>0,那么ac>bd;

  (2)如果a>b,那么ac2>bc2;

  (3)如果ac2>bc2,那么a>b;

  (4) 如果a>b,那么a-b>0;

  (5)如果ax>b,且a≠0,那么x<     ;

  (6)如果a+b>a;

  生甲:(1)不对,当c=d≤0时,ac>bd不成立。

  生乙:(2)也不对,因为c2是一个非负数,当c=0时,ac2>bc2不成立。

  生丙:(3)对,因为ac2>bc2成立,则c2一定大于零,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得a>b出。

  (4)对,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由a>b,两边减去b得a-b>0。

  (5)不对,当a<0时,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得 。

  (6)不对,因为当b<0时,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得a+b<a;而当b=0时,则有a+b=a。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我们不仅要理解这三条性质,还要能灵活运用。         

  课外做以下作业 :略。

  教案说明

  (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是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的。在初中阶段,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不作证明,只引导学生用试验的方法,归纳出三条基本性质。通过试验,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这是一种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科学上的许多发现,大多离不开试验和观察。大数学家欧拉说过:“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试验。”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由试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通过几个特殊的试验,就得出一般的结论,是不严密的。但对初中学生来说,初次接触不等式,是不能要求那么严密的。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还应采用对比的方法。学生已学过等式和等式的性质,为了便于和加深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在教学过程 中,应将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的性质加以比较:强调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都乘以或除以(除数不能为零)同一个数,所得到的仍是等式,这个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而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都乘以或除以(除数不能为零)同一个数,当这个数是正数、负数或零时,对不等式的方向,有什么不同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但可以复习已学过的等式有关知识,便于引入新课,而且也有利于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比的方法,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3)       在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时,学生对不等式两边是具体数,判定大小关系比较容易。因为这实际上是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对于不等式两边是含字母的代数式时,根据题给的条件,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判别大小关系或不等号方向,就比较困难。因为它比较抽象,特别是在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和性质3时,学生必须考虑不等式两边同乘(或同除)的这个用字母表示的数的符号是什么,或者还要对这个用字母表示的数,按正数、负数或零三种情况加以讨论。在教学过程 中,对于这类题目,采用讨论法是比较好的。因为在讨论时,学生可以充分发表各种见解。对于正确的见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解题的依据;对于错误的见解,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引导,发动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自己修正见解。这样,有利于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有利于深化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