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第二课时导学设计(通用7篇)

七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第二课时导学设计(通用7篇)


七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第二课时导学设计(通用7篇)

七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第二课时导学设计 篇1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1.2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是学生在了解了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后的一节重点内容,是解方程必备知识,对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移项、合并同类项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等式的性质进行探索与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转化思想、归纳方法是学生研究数学乃至其它学科所必备的思想。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能力目标:通过解方程的训练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应用新知的能力,渗透“化归”的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运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根据以上教学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下

  3.重点与难点: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二次方程。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导,以学生训练为主线,学生思考训练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利用多媒体展示,通过复习回顾,讲解引导,合作讨论,展示交流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训练、展示交流中感受、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讲练结合,使学生动口、动脑,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互动合作、归纳概括、形成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分析:

  (一)回顾预学

  1 、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两条?

  2、(1)从3x+2=3y-2中,能不能得到x=y,为什么?

  (2)下列等式变形正确的是(      )

  a、若x-1=y+1,则x=y        b、若m=n,则𝒎/𝟑=𝒏/𝟑

  c、若2x=-2x,则x=-2        d、若2x=3,则x=𝟐/𝟑

  3、(1)由等式2x=x-1可得2x-____=-1,这是根据___________,在等式两边________________。

  (2)由等式-6x=12得到x=-2,这是根据__________,在等式两边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某同学的解方程过程,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解方程ax=b

  解:在方程两边都除以a得

  x=𝒃/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主要引导学生再现等式的性质,第4个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能为0的数。

  (二)合作互学

  下面是一个同学利用等式的性质将等式3x-2=2x-2变形的过程。

  3x-2=2x-2

  3x-2+2=2x-2+2                           (1)

  3x=2x                                  (2)

  3=2                                   (3)

  1、这个同学第(1)步变形的根据是___________;

  2、他的错误出在第________步,其错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出正确的解答。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展示错误的解题过程,让学生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错误的原因,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三)精讲导学

  例: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5x − 7=8        (2)、0.4x+3= − 1     (3)、1/3−𝑥/4=1/2

  设计意图:选取了3个例题,第一个是普通题,第二个和第三个设计了小数和分数,学生可能会直接计算,也有可能会先化成整数后再解方程,通过学生出现的情况,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简便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做第一个例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步骤。

  (四)展示竞学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10x+14=14-4x                          2、6x-8=8x-4

  3、0.3x+0.1=0.4                           4、5/12x - 1/3 =1/4

  设计意图:题目的安排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五)拓展提升

  已知关于x的方程3a-x=𝒙/𝟐+3的解为2,求 -2a+1的值。

  设计意图:通过该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解,会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中,求出字母a的值,再求关于a的多项式的值。

  (六).小结回顾

  说一说通过课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回顾小结,说出自己的收获和困惑,促进学生共同提高。

  五、设计反思

  本节课课前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在“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育理念上。教师力图通过数学情景创设使课堂成为数学活动的场所,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渗透德育,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自主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让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全面发展。当然课堂教学是生成的课堂,我们只能在教学中去善于捕捉课堂信息,作出灵活的选择,才能真正地达到课堂的高效,也真正地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七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第二课时导学设计 篇2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

  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三题

七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第二课时导学设计 篇3

  一、学情分析

  作为初一学生(132班和137班)在小学时已经对等量关系和等式的性质有所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是要使学生从天平的特点中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

  二、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掌握等式的性质。在前面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本节内容借助于等式的性质这一工具来解一元一次方程。首先,通过天平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等式的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建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变形为x=a(常数)的形式;正确理解等式性质2中除数不能为0。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三、说教学策略

  (一)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演示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二)教学学法分析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导,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高度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象信号法、问答法、教学课堂讨论法,使学生动口、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互动合作、归纳概括、形成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实际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首先我出了一些可以看出方程解的题目,让学生回答,由易到难,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就引入等式的定义,从而使学生明白解方程先要研究等式,从而引入课题。

  (二)自主探索、分组合作

  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两个方面来教学:等式的性质1由老师课件演示,学生观察归纳概括。

  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1:

  1、具体情境,感受天平平衡

  我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天平图的各个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语言来描述发现,与同桌交流。这样由具体演示到抽象概括,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总结抽象,认识规律

  通过上面的观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课件演示。

  然后学生抽象概括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师指出这是等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板书:等式的基性质。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一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过程,体验变化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从打破平衡,又怎样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出假设,验证规律

  我接着提问:如果天平两边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教师课件演示。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怎样用等式描述?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并且由以上两条规律得出: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4、再次设疑,深入验证

  如果在天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不同的质量,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的必须是同一个数,才能使等式成立。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实践认识,再到实践认识的过程。

  学习等式的性质2:

  教师再用课件展示天平图,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基本性质2的推导在性质1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探究,运用知识的迁移得出,这样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一)汇报导学解疑释难

  等式的性质:

  (1)若a=b,则a±c=b±c

  (2)若a=b,则ac=bc,

  注意:

  (1)等式两边都要参加运算,且是同一种运算.

  (2)等式两边加或减,乘或除以的数一定是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

  (3)等式两边不能都除以0,即0不能作除数或分母.

  在这个环节中把等式的两个性质展示出来,我特别提到了三个注意:因为这是在等式性质解方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希望同学们认真细心,正确利用性质解题。

  四、当堂训练达标测评

  我在练习中设计了三道题,从简单的填空到判断变形对错,到最后的解方程,方程的四道题也是有简单到复杂,总之练习题的设计,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是那些平时不举手的同学也积极参与,竟然问题也答得很好。从这些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小结:

  用简单的知识结构图小结等式的性质

  作业设计:

  PPT投影出课本第83页习题3.1第4题。

  思考: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性质,我采用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首先由老师运用多媒体演示天平实验,分别在天平两侧放上砝码使天平保持平衡,并把实验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列出数学式子;再让学生所列的式子,提出问题:通过天平实验所得到的式子你能联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质?由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出等式的性质一和性质二,然后再把等式的性质抽象为数学的符号语言并表示出来。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让学生从练习中思考运用等式的性质时应注意些什么?第二部分是对等式性质的运用。通过两个例题和两个练习,揭示等式性质的对称性和传递性,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作好了铺垫。

七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第二课时导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3~5页例3、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4~6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之一,初步学会运用这一性质解只含有加、减关系的一步方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等式与方程;在此之后,学生还将学习等式的另一条基本性质。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方程特点的认识,体会初步的方程思想。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二是对解方程的步骤及规范做了较为细致的处理。设计教学时,教材一方面注意通过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以及变化前后天平两边的状态,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等式性质;另一方面则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在用不同方法求未知数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便捷,并掌握相应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这一性质解相关的方程。

  2、使学生联系具体的例子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知道“方程的解”是一个结果,“解方程”是一个过程。

  3、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方程思想,培养自觉检验的意识,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等式的性质,利用等式性质解相关的方程。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抽象归纳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先扶后放,探究等式性质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与等式和方程有关的知识。

  2、出示例3第一幅天平图,提问: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20。

  引导: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在天平的一边添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失去平衡)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可以怎么办?(在天平的另一边也添上一个10克的砝码)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幅天平图。

  提出要求:现在天平平衡吗?你能再用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同桌同学先互相说一说。

  学生活动后,板书:20+10=20+10。

  启发:请同学们比较这里的两幅天平图和相应的两个等式,想一想,第二个等式和第一个等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这样的变化中你能想到什么?

  3、出示例3第二组天平图,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里的两幅天平图,说一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回答后,进一步要求: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分别列出一个等式吗?

  学生交流后板书:x=50,x+20=50+20。

  启发:比较这里的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设计说明:第一组天平图分步出示,第二组天平图整体出示,有利于学生了解观察活动的意图,把握观察和比较的重点,也有利于他们在此过程中逐步发现规律,并进行必要的抽象概括。】

  4、启发猜想:如果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结果会怎样呢?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分小组讨论讨论。

  出示例3第三组和第四组天平图,启发学生观察比较,分别说一说这两组天平中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用等式分别表示每个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与变化后的关系。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板书相应的等式:

  70=70,70-20=70-20

  x+20=70,x+20-20=70-20。

  启发:请同学们比较这里的两组天平图和相应的两组等式,它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5、提出要求: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把这两个结论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后揭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6、做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填空的依据。

  【设计说明:有了“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结论,通常不难联想到“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先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再引导他们想办法验证猜想,既留出了充分探索的空间,又体现了探索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探索后的观察、比较,以及相应的抽象、概括,既是对此前猜想的进一步验证,又是对相关等式性质的进一步感知,能为学生建立正确的理解提供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及时应用等式性质进行填空练习,一方面是为了巩固知识,另一方面也为接下来学习解方程做些铺垫。】

  二、师生合作,学习解方程

  1、出示例4的天平图,提出要求: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10=50。

  启发:怎样才能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呢?你打算怎么做?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重点突出把方程两边都减去10,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2、介绍并示范解方程的过程:求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时,要先写“解:”,表示下面的过程是求未知数x的值的过程。再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方程两边都减去10,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书写这一过程时,要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引导:x=40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我们可以通过检验来判断,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

  提问:如果等式的左右两边相等,说明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如果不相等呢?(说明答案是错误的)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试着检验一下。(随学生的回答扼要板书检验过程)

  3、引导小结:像x=40这样,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进一步要求:请同学们回忆刚才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强调三点:正确应用等式性质、注意书写规范、主动进行检验。

  4、指导完成“试一试”:解方程x-30=80。

  揭示: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么做?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组织反馈时,注意提醒学生规范地书写解方程的过程。

  5、做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2题。

  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要求: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求出每道方程的解,并进行检验。

  交流时让学生再说一说解每道方程时第一步分别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检验的。要求他们今后解方程时,都要进行检验,但检验的过程可以写下来,也可以不写。

  【设计说明: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后,先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求未知数x值的方法,再通过师生对话、示范板书,重点介绍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既有利于保持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有利于突出等式性质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出示选择题:

  (1)x+22=78(x=100,x=56)

  (2)x-2.5=2.5(x=0,x=5)

  说明:在每题的括号中有两个备选答案,其中一个是左边方程的解,另一个不是。

  提出要求:你能在方程的解下面画上横线吗?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并相机明确:做出选择时,可以先把左边的方程解出来,也可以把两个备选答案分别代入原方程从而确定哪个答案是方程的解。

  2、做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道方程中,要使左边只剩下x,应该怎样做?

  3、做练习一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解方程时分别应用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4、做练习一第6题。

  先指名说说图意,再组织学生交流推理过程。提醒学生:可以先在天平两边去掉相同个数的梨或橘子。

  【设计说明:通过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又使他们进一步体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的实际意义,同时也突出解方程这一重点。】

  四、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资料链接]阿尔·花拉子米是阿拉伯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因为他在代数学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后人称他为“代数学之父”。《还原和对消计算》是花拉子米著名的代数学著作。“还原”的意思是说在方程的一边去掉一项就必须在另一边加上这一项使之恢复平衡;“对消”是指把方程两端的项消去或合并。例如,对方程5x-12=4x-9两边分别加上12和9,做还原运算,得:5x+9=4x+12;两边分别减去4x和9,做对消运算,结果得:x=3。容易看出,所谓还原和对消就相当于现在解方程时的移项和合并同类项。

七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第二课时导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练习一第9~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

  教学难点:

  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什么是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18+17=35

  x=1

  12-Y=4

  S+12=49

  21-b<24

  x=14+78

  16+a=27+b

  a+b=6

  b-8=100

  X+10

  4X=60

  2、让学生说一说等式的性质一和等式的性质二

  (1)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X+25=37

  X-23=52

  0.7X=3.5X0.5=12

  48-X=25

  4.8x=20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算理。

  3、在○运算符号,在□填数字。

  (1)X-20=30

  (2)5x=2.4

  解:X=30○□

  解:x=2.4○□

  X=□,x=□

  (3)3.6+X=5.7

  (4)4.8x=12

  解:X=5.7○□

  解:x=4.8○□

  X=□,x=□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

  小结:通过把解方程的过程补充完整,启发学生简化解方程的书写,提高解方程的熟练程度。

  二、指导练习

  1、p7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

  2、P7第11题:pp列方程求表中的未知数的值

  学生看懂题意,列方程,解方程

  3、P7第13题

  学生口答练习

  4、出示小黑板

  判断题

  (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解决数学问题时,方程的用处大吗?

  四、作业

  1、P7第10题

  2、P7第12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练习题。

  12x=31.2,9.6y=48

  解:x=31.212

  解:y=489.6

  X=2.6,y=5

七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第二课时导学设计 篇6

  教师请学生准备好课堂所需的笔、练习本、课本等。

  师:好,上课

  生:x=6,x=2

  师:你能估算出方程的解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师:下列四个式子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等式

  师:所以我们总结出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

  通常用a=b表示一般的等式。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等式的性质。

  师:把一个等式看作一个天平,把等号两边的式子看作天平两边的砝码,则等式成立就可看作是天平保持两边平衡。

  师:已知a=b,在天平两边同时加上c,天平怎样?

  生:平衡。

  师:那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a+c=b+c

  师:已知a=b,在天平两边同时减去c,天平怎样?

  生:平衡

  师:那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a-c=b-c

  师:已知a=b,在天平两边相应加上另一个a和b,天平怎样?

  生:平衡

  师:在天平两边相应加上另两个a和b呢?

  生:平衡

  师:在天平两边相应加上另c个a和b呢?

  生:平衡

  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ac=bc

  师:同样道理,同时缩小呢,能得到什么结论?

  师:所以我们能够得到等式的性质,谁能来总结一下?

  师: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等式两边都要参加运算,并且是作同一种运算。

  生:2、等式两边加或减,乘或除以的数一定是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

  生:3、等式两边不能都除以0,即0不能作除数或分母。

  师:用等式的性质我们来解方程,大家来看下面的几道题。

  师:大家来讨论一下解方程就是最终把方程化简成什么样的形式?

  生:经过对原方程的一系列变形(两边同加减、乘除),最终把方程化为最简的形式:x=a(常数)

  师:总结的非常好。那也就是说,即方程左边只一个未知数项、且未知数项的系数是1,右边只一个常数项。

  师:下面大家来练习几道题。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几道题

  生:(1)2x0.5,根据等式性质2,在等式两边同时乘2

  生:(2)2+3,根据等式性质1,在等式两边同加3

  生:(3)-3y,等式性质2,在等式两边同时除以4

  师:回答的很好,好,下面我们来看另外几个题。

  师:看下面的这个选择题选哪个?

  生:选择D

  师:好,我们来看下面一个选择题,选什么?

  生:选D

  师,回答的很好,很正确。

  师:好,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七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第二课时导学设计 篇7

  1.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x2不可能等于2x。 ( )

  (2)10=4x-8不是方程。 ( )

  (3)x=0是方程5x=5的解。 ( )

  (4)9.3-1.3=10-2是等式。 ( )

  2. 把方程和它的解用线连起来。

  方程 方程的解

  x-19=11 x=17

  23+x=40 x=12

  x÷5=16 x=6

  37-x=25 x=30

  42÷x=7 x=80

  3. 看图列方程.并试着求出方程的解。

  (1)

  (2)根据题中的条件,求出a和b。

  a+a+b=18 a+b+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