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精选14篇)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1
5.3 用方程解决问题(2)--打折销售
学 习目标:
1、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提高学生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景。
重点:
1.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后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
2. 解决打折销售中的有关利润、成本价、卖价之间的相关的现实问题。
难点:
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学习指导:
一、知识准备
1.通过社会调查,亲历打折销售这一现实情境,了解打折销售中的成本价、卖价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而能根据现实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2.谈一谈:
请举例说明打折、利润、利润率、提价及削价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算一算:
(1)原价100元的商品,打8折后价格为 元;
(2)原价100元的商品,提价40%后的价格为 元;
(3)进价100元的商品,以150元卖出,利润是 元。
二、学习新课
一、思考:
1、把下面的“折扣”数改写成百分数。九折 八八折 七五折
2、你是怎样理解某种商品打“八折”出售的?
二、问题:1、 说说“打折销售”中自己有过的亲身经历。
2、假设你是一个商店老板,你的追求是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商品的利润?
三、 新知探讨
1 、你认为商品的标价、折数与商品的卖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结合实际,说说你从打折销售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问题?
(1)某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4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钱?
(2)一种画册原价每本16元,现在按每本11.2元出售。这种画册按原价打了几折?
(3)、为庆祝“六一儿童节”,某书店所有儿童读物一律八折优惠,小明花了24元买了一套读物,请问这套读物原价是多少?
(4)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卖出,已知每件服装的成本价是125元,每件服装获利多少?
2、例题: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 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如果设每件服装的成本价为x元,根据题意,
(1)每件服装的标价为:( )
(2)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 )
(3)每件服装的利润为:( )
(4)列出方程,并解答:
四、回顾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调查中你还遇到哪些难解的问题,看看大家是不是可以给你解答?
作业 :作业 纸。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2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 15%后,还剩余42 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 x=50 000.
答:原来有 50 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 2x=10,
所以 x=5.
其苹果数为 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 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 3 802亿元,比 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 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 35%,男工比女工多 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 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 2倍还多 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3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 15%后,还剩余42 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 x=50 000.
答:原来有 50 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 2x=10,
所以 x=5.
其苹果数为 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 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 3 802亿元,比 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 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 35%,男工比女工多 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 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 2倍还多 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4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 15%后,还剩余42 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 x=50 000.
答:原来有 50 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 2x=10,
所以 x=5.
其苹果数为 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 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 3 802亿元,比 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 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 35%,男工比女工多 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 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 2倍还多 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5
教学内容:人见教版初一代数
[目的要求]:
1. 使学生 能分析问题中的相等关系,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调配问题的应用题;
2. 使学生能从应用题所求的两个未知数中选设一个,通过列方程求得这个未知数的值后,再利用它与另一个未知数以及某些已知数的关系,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重点]设未知数,列方程
[教学过程 ]
(一) 板书课题,揭示教学目标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板书),教学目标 是学会选设未知数,正确的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有关调配问题的应用题。调配问题应用广泛,类型多,有一定的难度,但我相信,只要同学们积极动脑,认真学习,就一定能够学好它。
(二)自学前的指导
1.明确自学内容、方法、要求。
先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225页到226页例6以前的内容,理解例5的相等关系,注意例5是怎样设未知数列方程的。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解与例5类似的应用题。
2.出示思考题:
1) 在甲处劳动的有28人,在乙处劳动的有10人,现另调10人去支援,使在甲处的人数为乙处的三倍,应调往甲乙两处个多少人?
2) P228第1题;
3) P229第2题;
4) P229第3题;
(三) 学生自学
1.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
2. 检查自学效果。
1) 请4名学生板演4道思考题,其余学生在各自座位上做。
2) 教师巡查。(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用黄色粉笔板书在黑板上对应处,供讲评时用)
(四) 点播、矫正
1. 评判、矫正
1) 同时评判四个学生将未知数设得对不对。
[如果全对,则引导学生在设未知数时注意:在两个未知数中选一个设为X后,不要忘记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如果有错误,老师引导学生矫正。]
估计存在的问题:第3题,设两池原来各有水X吨;
第4题:设每一部分的面积为xm2。
2) 同时评判四位同学列的方程对不对。
[如果全对,则:a. 引导学生说出各题的等量关系。
b.评价由其它设法所列出的方程;
c.如何列表分析。]
[如果有错误,则引导更正。]
3) 同时评判四位学生解方程的结果及答得对不对。
[如果全对,则强调:求出x后,不要忘记起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值。]
[如果有错误,则引导更正。]
2. 小结。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认真审题,推敲关键字句,找出相等关系,进而正确的列出方程。
(五) 课堂作业
1) 布置作业 内容,P223习题4.4(2)A组第3、6题;
2) 学生做作业 ,教师巡视。
3) 批改已完成的学生作业 。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6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 15%后,还剩余42 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 x=50 000.
答:原来有 50 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 2x=10,
所以 x=5.
其苹果数为 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 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 3 802亿元,比 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 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 35%,男工比女工多 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 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 2倍还多 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7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 15%后,还剩余42 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 x=50 000.
答:原来有 50 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 2x=10,
所以 x=5.
其苹果数为 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 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 3 802亿元,比 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 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 35%,男工比女工多 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 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 2倍还多 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8
5.3 用方程解决问题(2)--打折销售
学 习目标:
1、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提高学生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景。
重点:
1.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后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
2. 解决打折销售中的有关利润、成本价、卖价之间的相关的现实问题。
难点:
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学习指导:
一、知识准备
1.通过社会调查,亲历打折销售这一现实情境,了解打折销售中的成本价、卖价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而能根据现实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2.谈一谈:
请举例说明打折、利润、利润率、提价及削价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算一算:
(1)原价100元的商品,打8折后价格为 元;
(2)原价100元的商品,提价40%后的价格为 元;
(3)进价100元的商品,以150元卖出,利润是 元。
二、学习新课
一、思考:
1、把下面的“折扣”数改写成百分数。九折 八八折 七五折
2、你是怎样理解某种商品打“八折”出售的?
二、问题:1、 说说“打折销售”中自己有过的亲身经历。
2、假设你是一个商店老板,你的追求是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商品的利润?
三、 新知探讨
1 、你认为商品的标价、折数与商品的卖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结合实际,说说你从打折销售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问题?
(1)某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4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钱?
(2)一种画册原价每本16元,现在按每本11.2元出售。这种画册按原价打了几折?
(3)、为庆祝“六一儿童节”,某书店所有儿童读物一律八折优惠,小明花了24元买了一套读物,请问这套读物原价是多少?
(4)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卖出,已知每件服装的成本价是125元,每件服装获利多少?
2、例题: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 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如果设每件服装的成本价为x元,根据题意,
(1)每件服装的标价为:( )
(2)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 )
(3)每件服装的利润为:( )
(4)列出方程,并解答:
四、回顾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调查中你还遇到哪些难解的问题,看看大家是不是可以给你解答?
作业 :作业 纸。
5.3 用方程解决问题(2)--打折销售
学 习目标:
1、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提高学生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景。
重点:
1.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后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
2. 解决打折销售中的有关利润、成本价、卖价之间的相关的现实问题。
难点:
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学习指导:
一、知识准备
1.通过社会调查,亲历打折销售这一现实情境,了解打折销售中的成本价、卖价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而能根据现实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2.谈一谈:
请举例说明打折、利润、利润率、提价及削价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算一算:
(1)原价100元的商品,打8折后价格为 元;
(2)原价100元的商品,提价40%后的价格为 元;
(3)进价100元的商品,以150元卖出,利润是 元。
二、学习新课
一、思考:
1、把下面的“折扣”数改写成百分数。九折 八八折 七五折
2、你是怎样理解某种商品打“八折”出售的?
二、问题:1、 说说“打折销售”中自己有过的亲身经历。
2、假设你是一个商店老板,你的追求是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商品的利润?
三、 新知探讨
1 、你认为商品的标价、折数与商品的卖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结合实际,说说你从打折销售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问题?
(1)某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4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钱?
(2)一种画册原价每本16元,现在按每本11.2元出售。这种画册按原价打了几折?
(3)、为庆祝“六一儿童节”,某书店所有儿童读物一律八折优惠,小明花了24元买了一套读物,请问这套读物原价是多少?
(4)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卖出,已知每件服装的成本价是125元,每件服装获利多少?
2、例题: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 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如果设每件服装的成本价为x元,根据题意,
(1)每件服装的标价为:( )
(2)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 )
(3)每件服装的利润为:( )
(4)列出方程,并解答:
四、回顾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调查中你还遇到哪些难解的问题,看看大家是不是可以给你解答?
作业 :作业 纸。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9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它却又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别是要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这是我们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成功之处:
1、能创设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切入,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可以用计算年龄的引入是学生积极参与到今天的学习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能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从例题的不同设法、列方程的解法中逐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恰当的使用了多媒体设备,设置一些卡通画面和声音的播放,带动学生使用眼、手、耳、及大脑等器官进行全方位的接受信息和发出信息。
4、营造了一种非常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高兴的情绪下积极和老师互动,和同学互动、讨论。
二、不足之处:
1、七年级的学生分析问题、寻找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差,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这几节课中,我始终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要领,会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如,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找得不清;列方程忽视了解设的步骤等。
2、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忽视了学生的活动和交流,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是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探究、发现。让学生自己分析,相互探讨,哪怕是错了再进行纠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牢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渐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使我深刻体会到:课前备课除了要认真研究教材和设计好教学内容外,还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真正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3、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师生共同探究为主线进行了教学,课堂上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但还有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可能是课堂对他缺乏吸引力,这是值得我深思的,通过本节课,我对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4、教学内容量偏大,没有正确的分配时间,以致没有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归纳和总结。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教学效果不佳。
三、改进方法:
作为教师,要想真正搞好以探究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技能,不断更新与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始终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发扬我的成功之处,逐步完善我的不足之处,我将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上好每一堂课。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10
1、我首先复习工作问题中的三个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效果较好。
2、在解答应用题中,学生对分析问题、寻找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差。在这节课中,我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特别是用列表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到等量关系。
3、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要领,会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诸如,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找得不清;列方程忽视了解设的步骤等。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表达习惯。对于我来说,如何让学生改变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能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解题的方法是我应该不断研究的思路和改进教学方法的关键。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工作问题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解应用题能力较差,原因在于学生不会分析问题、找不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因此我建议在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采用列表的方法来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其实列表也很简单,因为工程问题中一般只有三个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而且一般也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甲单独做、乙单独做、合作。通过列表,学生很快可以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到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另外,我建议在讲书本例5之前先补充简单一些的题目。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11
一、教学分析:
本节课设计简析:本节课内容是列方程解应用题,主要是小学解应用题和中学解应用题的衔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体验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身边的故事,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学会用方程的思维解决问题。
2、借助找关键句或关键词、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方法,引导学生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用方程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发展。
2、在分析应用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难点:
能分析题意,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温故:
分别算出下列绳子的总长度
【设计意图:为下面的例题做好铺垫】
二、新课引入:
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丢番图,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公元3~4世纪)的墓碑上记载着:
“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他结了婚,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五年,他有了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儿子只
活了他父亲全部生命的一半;儿子死后,他又在极度的悲伤中度过了四年,也与世长辞了。” 根据以上的信息,请你计算出: 丢番图死时多少岁;
或者根据丢番图的年龄能被6,12,2,7整除,可知这个年龄是6,12,2,7的倍数,所以他的年龄为84,168但是根据迄今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认可的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是法国的让-卡尔门特,他在1997年8月4日去世时享年122岁。所以丢番图的年龄为84岁。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和趣味性,可以在开课时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这个题目可以用方程解法和算式解法,甚至还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倍数来解决,解题方法多样性,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做到小学用算式和中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衔接。通过这个题目对比两种解法可以看出:算术解法是把未知量置于特殊地位,设法用已知量组成的混合运算式表示出来(在条件较复杂时,列出这样的式子往往比较困难);代数解法是把未知量与已知量同等对待(使未知量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发挥作用),找出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审清题意; (2)“设”:设未知数并把有关的量用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
(3)“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解方程; (5)“答”:检验作答。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一只天鹅在天空中飞翔时遇到了一群天鹅,它向群鹅问好:“你们好啊,100只天鹅。”群鹅回答说:“我们不是100只,但是如果以我们这么多,再加上这么多,在加上我们的一半,再加上我们一半的一半,你也加进来,那么我们就是100只了,”问天上飞的群鹅有多少只?
解:设群鹅有x只。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和例题思路差不多,可以检验学生是否听懂例题,语言生活化,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此题可以利用画线段来分析题意,列出方程。】
1、现在儿子的年龄是8岁,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请问多少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
解:设x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
儿子 爸爸
现在的年龄 8 8×4
X年后的年龄 8+X 8×4+X 然后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答。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用算式解题较容易出错,但是用方程解很简单,让学生体验用方程成功解应用题的成就感】
3、我的地盘,我做主!
编题目:根据方程X+(X+8)= 40,编一道应用题。
【设计理念:学生具备了读懂题目,列出方程的能力,那么能不能根据一个方程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呢?这是能力的提升!学生编完题后互相检验,又再一次锻炼了学生分析题意的能力】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体验到方程有时候给我们解应用题带来很大的方便。
思考题:1、有一群鸽子和一些鸽笼,如果每个鸽笼住6只鸽子,则剩余3只鸽子无鸽笼可住,如果再飞来5只鸽子,每个鸽笼刚好住8只鸽子,原有多少个鸽笼?多少只鸽子?
【设计理念:经典问题如何用方程解决】
2、有甲、乙两个牧童,甲对乙说:“把你的羊给我一只,我的羊数就是你的羊数的2倍。”乙回答说:“最好还是把你的羊给我一只,我们的羊数就相等了,”两个牧童各有多少羊?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说出答案4、6或者1,3等,但是经过列式计算发现是错的,这个题目可能有一些学生会用二元的方程解题,对用这种方法的同学提出表扬】
【设计理念: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和趣味性。同时也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题目中得到锻炼,提高解题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拓展学生的思维。】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练运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列方程;
2、让学生学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与行程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会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2、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与行程有关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数学的关系。
2、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懂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找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前置作业:写出有关行程问题的公式。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问题1、
(1)若小红每秒跑4米,那么他5秒能跑___米。
(2)小明用4分钟绕学校操场跑了两圈(每圈400米),那么他的速度为_____米/分。
(3)已知小强家离火车站20__米,他以5米/秒的速度骑车到达车站需要__秒。
问题2、知识回顾
在行程问题中,我们常常研究这样的三个量:
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路程=______×______
速度=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
二、探索过程
活动一:小组内完成例3,(1)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2)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组员展示,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课件出示:
例3:某中学组织学生到校外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一部分学生骑自行车先走,速度为9千米/时;40分钟后其余学生乘汽车出发,速度为45千米/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目的地。目的地距学校多少千米?
若设目的地距学校x千米,填表
由此,可以得到等量关系:
问题3、想一想:题目中已知什么量?所求什么量?是直接设未知量还是间接设未知量?等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结合表格说出解题思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发现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积极参与,紧跟老师的思路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预设1:设目的地距学校x千米,
列出方程:由学生讨论列出
预设2:求出方程的解,并板演解题过程。
(小组交流之后,把解题过程写在导学案上)
问题4、上述问题是否有其它的解法?如果有,又如何设未知数呢?等量关系又是什么呢?
预设3:设汽车从学校到目的地要行驶x小时
根据等量关系:汽车行程= 自行车行程
列出方程:学生交流讨论后列出方程
预设学生4:板演解题过程。
问题5、上面两种做法有什么不同?还有没有不同想法呢?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打开思维空间,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感受直接设元与间接设元的区别。)
活动二:归纳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问题6、根据例3,能否归纳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预设1: (1)审清题意; (2)设出未知数;(3)找出等量关系; (4)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5)解方程; (6)写出答案
预设2:这是实际问题,用需要检验吗?什么时候检验呢?
教师适时搭建支架:实际应用问题需要检验,解出方程就要检验,为了方便记忆,能否简记步骤?
预设3: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审; 2、设; 3、找; 4、列;5、解; 6、验; 7、答
活动三:强化演练,巩固知识。
问题7、相遇问题: 1、两辆汽车从相距84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快每小时20千米.半小时两车相遇,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预设学生1:画线型图,分析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因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等量关系:甲的路程+乙的路程=84千米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把过程整理在导学案上。)
问题8、追及问题:2、甲、乙两名同学练习百米赛跑,甲每秒跑7米,乙每秒跑6.5米,如果甲让乙先跑6.5米,那么甲经过几秒可以追上乙?
预设学生2:分析追及问题的等量关系:乙先跑的路程+乙后跑的路程=甲跑的路程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让学生熟练掌握解决与行程问题有关的应用问题,并学会找等量关系,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活动四:尝试成功
1.A、B两地相距480千米,一慢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走60千米,一快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90千米,
(1)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x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 ;
(2)两车同时开出,背向而行,x小时后两车相距630千米,则可列方程为 ;
(3)慢车先开出1小时,相向而行,快车开出x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 ;
(4)若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快车在慢车后面,x小时后快车追上慢车,则可列方程为。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小组代表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成功这一环节,用课件出示一题多问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梳理各种问题的提法,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感受数学的多变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抢答,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课堂小结
问题9、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今天学习了哪些数学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学生活动:组员各抒己见,组长补充)
(设计意图:学生不仅会从知识上总结,而且还要会从探索过程和思想方法上进行总结。从探索过程来说,通过画线型图,找出等量关系,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思想方法上,会把实际问题转化成为数学问题,即转化的思想方法。)
四、布置作业
某同学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打翻,使一道题只能看到:“甲、乙两地相距160千米,摩托车的速度为每小时45千米,运货汽车的速度为每小时35千米, ? ”请试一试将这道题补充完整,并给出答案.
(学生思考后,说出各种补充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由余力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地完成巩固新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开放性的作业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13
5.3 用方程解决问题(2)--打折销售
学 习目标:
1、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提高学生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景。
重点:
1.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后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
2. 解决打折销售中的有关利润、成本价、卖价之间的相关的现实问题。
难点:
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学习指导:
一、知识准备
1.通过社会调查,亲历打折销售这一现实情境,了解打折销售中的成本价、卖价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而能根据现实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2.谈一谈:
请举例说明打折、利润、利润率、提价及削价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算一算:
(1)原价100元的商品,打8折后价格为 元;
(2)原价100元的商品,提价40%后的价格为 元;
(3)进价100元的商品,以150元卖出,利润是 元。
二、学习新课
一、思考:
1、把下面的“折扣”数改写成百分数。九折 八八折 七五折
2、你是怎样理解某种商品打“八折”出售的?
二、问题:1、 说说“打折销售”中自己有过的亲身经历。
2、假设你是一个商店老板,你的追求是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商品的利润?
三、 新知探讨
1 、你认为商品的标价、折数与商品的卖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结合实际,说说你从打折销售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问题?
(1)某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4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钱?
(2)一种画册原价每本16元,现在按每本11.2元出售。这种画册按原价打了几折?
(3)、为庆祝“六一儿童节”,某书店所有儿童读物一律八折优惠,小明花了24元买了一套读物,请问这套读物原价是多少?
(4)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卖出,已知每件服装的成本价是125元,每件服装获利多少?
2、例题: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 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如果设每件服装的成本价为x元,根据题意,
(1)每件服装的标价为:( )
(2)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 )
(3)每件服装的利润为:( )
(4)列出方程,并解答:
四、回顾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调查中你还遇到哪些难解的问题,看看大家是不是可以给你解答?
作业 :作业 纸。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1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中第一节课的内容。是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点,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接触过方程,了解了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并学会了用逆运算法解一些简单的方程。并在前一章刚学过整式的概念及其运算的基础上,本节课将带领学生继续学习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等内容。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的意义,建立方程归纳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用尝试检验法来求解,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2、教学目标
综上分析及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⒈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的意义.
⒉会根据简单数量关系列方程,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⒊体会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尝试检验法.
⒋回顾理解等式的两个性质,并初步学会利用等式的两个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用尝试检验法求方程的解.
难点:利用等式的两个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设计中,注意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开始,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方程模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归纳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和天平演示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课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创设情境,使数学回到生活,鼓励学生思考,探索情境中的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后,理解学习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能力。
三、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综合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为: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观察归纳,建构新知——交流对话,自我探索——
理解性质,应用巩固——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当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时,学生通常会更主动。所以,我设计如下问题:
x年夏季奥运会上,我国获得32枚金牌。其中跳水队获得6枚金牌,比射击队获得金牌数的2倍少2枚。射击队获得多少枚金牌?
如果设射击队获得x枚金牌,那么跳水队获得(2x-2)枚金牌,所以得到等式:。
在小学里我们已经知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选一选]: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方程?
⑴5x=0;⑵42÷6=7;
⑶y2=4+y;⑷3m+2=1-m;
⑸1+3x.
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进一步回顾掌握小学已学过的方程的概念和列方程。也为下面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建构做好准备。
[练一练]:请你运用已学的知识,根据下列问题中的条件,分别列出方程:
⑴奥运冠军朱启南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最后两枪的平均成绩为10.4环,其中第10枪(即最后一枪)的成绩为10.1环,问第9枪的成绩是多少环?
设第9枪的成绩为x环,可列出方程。
⑵国庆期间,“时代广场”搞促销活动,小颖的姐姐买了一件衣服,按8折销售的售价为72元,问这件衣服的原价是多少元?
设这件衣服的原价为x元,可列出方程。
⑶有一棵树,刚移栽时,树高为2m,假设以后平均每年长0.3m,几年后树高为5m?
设x年后树高为5m,可列出方程。
⑷x年北京奥运会的足球分赛场---秦皇岛市奥体中心体育场,其足球场的周长为344米,长和宽之差为36米,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
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x米,则长为(x36)米,可列出方程。
【通过丰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模型化的过程、加深对建立方程这个数学模型意义的理解和体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观察归纳,建构新知:
[议一议]:观察你所列的方程,这些方程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先鼓励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进行适当的讲解。)
在原有方程概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观察、归纳自我建构新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有困难可提示:上述所列的方程中,方程的两边都是__式,只含有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__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我国古代称未知数为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叫做一元方程。)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初步的印象后,紧接着给出几个式子让学生判断,为的是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对概念的认识。练习有梯度、有层次。
最后总结提出:要成为一元一次方程需要几个条件?
[做一做]:⒈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⑴5x=0; ⑵y2=4+y;
⑶3m+2=1-m;⑷x-=-;
⑸xy=1.
⒉你能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吗?
(让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其他学生帮忙纠正)
在认识概念时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
例如:判断“5=x”和“x-(x-1)=1”两类型的式子
没有出现就算,有出现的话,教师不要马上给出判断,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经过一番对与错的碰撞,教师揭开“谜底”,并且渗透了认识事物要看其本质的教学思想。
(三)交流对话,自主探索
在小学里我们还知道,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你们知道“练一练”第⑴题的方程=10.4的解吗?
你们是怎么得到的?
(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学生能说出该方程的解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鼓励。)
强调:我们知道x只能取10.5,10.6,10.7,10.8,10.9。把这些值分别代入方程左边的代数式,求出代数式的值,就可以知道x=10.7是方程=10.4的解。这种尝试检验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做一做]:
⒈判断下列t的值是不是方程2t+1=7-t的解:
⑴t=-2; ⑵t=2.
追问:你能否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使它的解是t=-2?
这里的追问把练习提高一个层次,给学生一个创造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全面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等概念。
⒉解方程:⑴x-2=8;⑵5y=8.
(让学生思考解法,只要合理均以鼓励。)
除了这些方法,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如果方程比较复杂,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探索更好的解法
(四)理解性质,应用巩固
实验
如果天平两边砝码的质量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那么天平还保持平衡吗?
归纳等式的两个性质
⒈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⒉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或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说明:课本指出:“在小学我们还学过等式的两个性质”,但目前小学生尚未学过或未正式学过等式的两个性质。所以在此对等式的性质先作一番介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天平实验观察、思考、分析天平和等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好掌握等式性质。(具体、形象)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对教材进行处理。
解方程例⒈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⑴x-2=8;⑵5y=8.
(学生已经用其他方法求解过这两个方程,这里是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求解,教师再加以引导。)
例⒉解下列方程:
⑴5x=504x;⑵8-2x=9-4x.
(教学时,首先应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求解这两个方程,并从中体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然后提问学生:你是怎样解方程的?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其他解法吗?从中让学生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是根据是等式的性质把方程变形成“x=a(a为已知数)”的形式。并引导学生回顾检验的方法,鼓励他们养成检验的习惯)
例题由浅到深,学生易掌握。对(2)有难度,可加提示:为了使含未知数的项都集中到等式的左边,应对方程做怎样的变形?依据是什么?为了使常数项集中到等式的右边,又应对方程作怎样的变形?依据是什么?渗透化归的思想。
[做一做]:
(五)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说一说]: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另外你有什么感触或疑惑?
总结理清知识脉络,强化重点,内化知识,培养能力。
作业的设计采用分层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