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线段》教案(精选12篇)

《线段》教案(精选12篇)


《线段》教案(精选12篇)

《线段》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上的线段比例尺,练习五的第4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线段比例尺的含义,会根据线段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线段比例尺的地图或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识,我们学过的比例尺都是用数值来标明的,如比例尺1:10000就表示图上距离是l厘米实际距离就是10000厘米,像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除了数值比例尺外,还有线段比例尺。什么是线段比例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新课

  教师: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同学们可以翻开教科书第16页.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图。地图的下面就 有一条线段比例尺。它上面有0、50和100几个数,还注明了长度单位千米。这些数和单位表示什么意思呢?大家量一量从0到50这段线段有多长。(1厘米。)从50到100呢?(也是1厘米。)从0到50就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从0到100就表示地图上2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100千米的实际距 离。

  然后教师问:

  l如果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你能不能计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沈阳和长春这两个城市,并量出它们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再想一想:要求地面上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想:1厘米.的图上距离代表地面上多少千米的实际距离,(50千米。)我们量出沈阳到长春的图上距离是5.5厘米,就代表几个50千米的实际距离。(5.5个50千米。)怎么列式计算?

  让学生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505.5=275(千米)

  之后,进一步提出:

  你能不能把这个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怎样改写?(因为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现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50

  千米等于5000000厘米。所以这条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就是1:5000000。)

  教师板书出数值比例尺。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五的第49题:

  1.第5题,让学生独立填表:填表前,要提醒学生图上距离的单位应用什么,实际距离的单位应用什么。

  2.第8题,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后,让学生按照东南西北的方位说说拖拉机站、电影院、汽车站和供销社离学校的距离。如,电影院在学校的南面,距学校200米;拖拉机站在学校的西北面,距学校2500米。

  3.第9题,让学生先求出试验田长和宽的图上距离,然后画出平面图,并且要注意在平面图上注明比例尺。

《线段》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8—39页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它们的表示方法,能正确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掌握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引导学生利用观察和实践活动,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亲生经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关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空间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以及它们的表示方法。

  难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及三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教学准备:

  线、手电筒、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我手上拿的是什么?(准备好的线)

  生:线

  师用双手捏住线的两头且拉紧

  (安全教育:当我们在用线玩耍的时候,请不要用线来勒住同学或者玩伴的脖子,甚至自己的脖子,这样会威胁到他人及自己的生命安全。)

  师:刚才老师手中的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变直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线,他们也都是直直的线。(板书课题)

  (二)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亲生经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形成过程,从而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1、认识线段

  出示情境:老师捏住线绳的两端且拉直让学生观察。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你看到的线画出来。

  暴露资源:学生画的图可能是线段图也可能是直线图。

  提出问题:老师的两只手你怎么表示的?

  生:两个点

  组织研讨:像这样的线是什么线?生:线段(板书:线段)

  师:它有几个端点?它有多长能知道吗?

  生:它有两个端点,可以用尺子量出它的长度。(板书: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

  提升认识:我们现在就可以得到了线段的定义:一根拉紧的线或者弦,都可以看作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有头有尾,有始有终。(课件演示)

  在数学上为了更方便表述,可以用端点的字母表示线段,例如线段AB或者线段BA请同学们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AB。

  2、认识射线

  (1)通过激光演示射线

  出示情境:将激光灯的光线射向教室的墙上。

  提出问题:墙上的亮点与光源之间的光线可以近似看成什么?

  为什么?

  生:线段,墙上的亮点与光源的光线可以近似看成线段的两个端点,两个端点之间的光线可以近似看成线段。

  师展示:将激光灯的光线射向窗外(或门外)。

  提出要求:现在我们把光线射向窗外,如果光在传播的过程中没有被物体挡住,你们能把这束光线画出来吗?

  暴露资源:展示学生的作品(可能有的学生会点两个端点)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想象,如果激光灯的能量足够大,那么激光灯射出的光线将笔直地延伸出教室、然后延伸出校园、延伸出北京、延伸出中国乃至地球。

  提出问题:你们能用言语描述这束光的特点吗?

  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描述光线的特点:如:只有一个端点,没有尽头,不能度量长度等。提升认识:像这样只有一个端点,笔直地向一端无限延伸的线,在数学上我们叫射线。有始无终,有头无尾。(课件演示)归纳射线的特征:直的;一个端点;无限长,无法测量。

  (2)画射线

  师:你们能画出一条射线吗?自己试试,再仔细想想你是怎样画的。学生试着画射线学生展示:学生画的射线有长有短,是对比两个学生画的射线——一条长一些,一条短一些,请学生思考它们是否还是射线。

  师总结:射线可以用端点和射线上的另一个点来表示。例如:射线AB。同学们所画的线只要具备了射线的特点,无论画得长一些或者短一些,它们始终都是射线。在学生的回答中让学生明确射线的画法:先画一个点,然后向一边画线。只要另一端没有端点,就表明另一端在无限延长。射线可以用字母表示:

  师:如果给你一个点,你能画几条射线?

  学生试着在纸上画且交流

  生1:一条

  生2:很多条

  ……

  师总结:一个点能够画出无数条射线

  (3)举例生活中射线的例子

  师:刚才激光灯射出来的光线我们可以近似的看成射线,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学生举例:太阳光、汽车灯光、探照灯光等。

  师:看来我们只要抓住“从一点出发,笔直地像一方无限延伸”这一特点,就可以将这种现象理想化的看成射线。

  3、认识直线

  出示情境:请两学生和老师用皮筋共同展示一条直线且两端无限延伸提出问题:你们能想象出它是什么样子并画出来吗?

  暴露资源:展示学生的作品

  组织研讨:学生想像这条直线有多长且描述直线: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无法测量(没有长度、量不出来)。

  提升认识:结合学生汇报,师: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

  (课件演示)归纳直线的特征:直的,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无法测量。

  提出问题:你们能画出一条直线吗?

  师:你们准备怎么表示直线呢?

  学生试画直线且展示,

  学生相互交流表示方法。

  提升认识:师适当总结:只要具备了直线的特点,不管位置、角度怎么变换,都是直线,就是把线段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了一条直线,无始无终、无头无尾。直线可以像线段那样表示,还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例如直线AB或直线l。

  师:请同学们思考并画一下,经过一点能画出几条直线?

  生:无数条

  4、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

  师: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完成这份表格。(请学生回答完成)

  (三)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认识。

  做课件里面的练习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学习到了什么?

  七、板书设计:

  线段射线直线

  线段:直的;两个端点;可以度量长度

  射线:直的;一个端点;无限长。

  直线:直的;没有端点;无限长。

《线段》教案 篇3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以及比例的性质.以前的平面几何主要研究线段的位置关系和相等关系,从本章开始研究线段及相关图形的比例关系――相似三角形,这些内容的研究都离不开线段的比和比例性质的应用.

  本节的难点是比例性质及应用,虽然小学时已经接触过比例性质的一些知识,但由于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印象并不深刻,而本节涉及到的比例基本性质变式较多,合分比性质以及等比性质学生又是初次接触,内容不但多,而且轻易混淆,作题不知应用哪条性质,不知如何应用是常有的.

  教法建议

  1.生活中比例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新课引入时最好从生活实例引入,可使学生感觉轻松自然,轻易产生爱好,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小学时曾学过数的比及相关概念,学习时也可以复习引入,从数的比过渡到线段的比,渗透类比思想

  3.这一节概念比较多,也比较轻易混淆,教学中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组来进行巩固,非凡是要举一些反例,同时要注重对相近概念的比较

  4.黄金分割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主要体现数学美,可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激发学生的爱好和参与感

  5.比例性质由于变式多,理解和应用上轻易出现错误,教学时可利用等式性质和分式性质来处理

  教学设计示例1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线段的比的概念.

  2.通过与小学知识到比较,初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3.通过线段的比的有关计算,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

  4.通过“引言”及“例1”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对学生进行热爱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设计

  先学后做,启发引导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两条线段比的概念.

  2.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两条线段的比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股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找学生回答小学学过的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概念.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数的比,记作 或a:b,其中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讲解新课

  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以米、厘米、毫米作为长度单位,量一下几何教材的长与宽(令长为a,宽为b).再求出长与宽的比.然后找三名同学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如:

  等.

  可以看出,在同一长度单位下,两条线段长度的比就是两条线段的比.

  一般地:若a、b的长度分别是m、n(单位相同),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是 ,或写成 ,和数的比一样,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关于两条线段比的概念,教学中要揭示它的实质,即 表示a是b的k倍,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较易理解,也轻易使学生注重到求比时,长度单位要一致.另外,可组织学生举例实际生活中两条线段的比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联系实际和积极思维的能力,对活跃课堂气氛也很有利,但教师需注重尺度.

  就刚才三组学生做过的练习及问题回答,在教师启发和点拨下,让学生讨论或试述两条线段的比应注重的问题,归纳出:

  (l)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它们的长度的比.

  (2)比与所选线段的长度单位无关,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要一致.

  (3)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并不都是正数)

  (4)除了a=b之外, . 与 互为倒数.

  例1 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1后:

  (l)提问学生ab是 的多少倍, 是ab的多少倍,以加深学生对线段比的逾义的理解.

  (2)给出:比例尺= ,就例1的图上,若图距是8cm的两地,实际距离是多少?

  另外,还可鼓励学生课后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测量并计算出你所在省会与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从而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学习爱好.

  例2 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2后:

  (l)可改变线段ab的长度,或给出ac、bc的长度,再求这些比,使学生熟悉这种三角形中边的比与长度无关.

  (2)常识1:有一锐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 .

  常识2: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1:1: .

  学生把握了这些常识可有两点好处:

  ①知道例2中“ ”以及习题5.l第2题(1)中“边长为4”.(2)中的“对角线ac=a”这些条件实际上都是多余的.

  ②这些题目若改成“填空题”,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计算.从而提高做题速度.这样不仅培养了能力,而且在考试中也受益匪浅.

  因此,今后如碰到和此常识有关的知识要反复渗透,反复给学生强调,让它扎根于学生的下意识中。

  小结

  1.两条线段比的概念以及应注重的问题.

  2.会求两条线段的比.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10中2、3.

  八、板书设计

《线段》教案 篇4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以及比例的性质.以前的平面几何主要研究线段的位置关系和相等关系,从本章开始研究线段及相关图形的比例关系――相似三角形,这些内容的研究都离不开线段的比和比例性质的应用.

  本节的难点是比例性质及应用,虽然小学时已经接触过比例性质的一些知识,但由于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印象并不深刻,而本节涉及到的比例基本性质变式较多,合分比性质以及等比性质学生又是初次接触,内容不但多,而且轻易混淆,作题不知应用哪条性质,不知如何应用是常有的.

  教法建议

  1.生活中比例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新课引入时最好从生活实例引入,可使学生感觉轻松自然,轻易产生爱好,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小学时曾学过数的比及相关概念,学习时也可以复习引入,从数的比过渡到线段的比,渗透类比思想

  3.这一节概念比较多,也比较轻易混淆,教学中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组来进行巩固,非凡是要举一些反例,同时要注重对相近概念的比较

  4.黄金分割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主要体现数学美,可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激发学生的爱好和参与感

  5.比例性质由于变式多,理解和应用上轻易出现错误,教学时可利用等式性质和分式性质来处理

  教学设计示例1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线段的比的概念.

  2.通过与小学知识到比较,初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3.通过线段的比的有关计算,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

  4.通过“引言”及“例1”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对学生进行热爱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设计

  先学后做,启发引导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两条线段比的概念.

  2.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两条线段的比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股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找学生回答小学学过的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概念.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数的比,记作 或a:b,其中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讲解新课

  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以米、厘米、毫米作为长度单位,量一下几何教材的长与宽(令长为a,宽为b).再求出长与宽的比.然后找三名同学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如:等.

  可以看出,在同一长度单位下,两条线段长度的比就是两条线段的比.

  一般地:若a、b的长度分别是、n(单位相同),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是 ,或写成 ,和数的比一样,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关于两条线段比的概念,教学中要揭示它的实质,即 表示a是b的倍,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较易理解,也轻易使学生注重到求比时,长度单位要一致.另外,可组织学生举例实际生活中两条线段的比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联系实际和积极思维的能力,对活跃课堂气氛也很有利,但教师需注重尺度.

  就刚才三组学生做过的练习及问题回答,在教师启发和点拨下,让学生讨论或试述两条线段的比应注重的问题,归纳出:

  (l)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它们的长度的比.

  (2)比与所选线段的长度单位无关,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要一致.

  (3)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并不都是正数)

  (4)除了a=b之外, . 与 互为倒数.

  例1 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1后:

  (l)提问学生AB是 的多少倍, 是AB的多少倍,以加深学生对线段比的逾义的理解.

  (2)给出:比例尺= ,就例1的图上,若图距是8c的两地,实际距离是多少?

  另外,还可鼓励学生课后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测量并计算出你所在省会与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从而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学习爱好.

  例2 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2后:

  (l)可改变线段AB的长度,或给出AC、BC的长度,再求这些比,使学生熟悉这种三角形中边的比与长度无关.

  (2)常识1:有一锐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 .

  常识2: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1:1: .

  学生把握了这些常识可有两点好处:

  ①知道例2中“ ”以及习题5.l第2题(1)中“边长为4”.(2)中的“对角线AC=a”这些条件实际上都是多余的.

  ②这些题目若改成“填空题”,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计算.从而提高做题速度.这样不仅培养了能力,而且在考试中也受益匪浅.

  因此,今后如碰到和此常识有关的知识要反复渗透,反复给学生强调,让它扎根于学生的下意识中。

  小结

  1.两条线段比的概念以及应注重的问题.

  2.会求两条线段的比.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10中2、3.

  八、板书设计

《线段》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成比例线段以及项、比例外项、比例内项、第四比例项、比例中项等的概念.

  2.把握比例基本性质和合分比性质.

  3.通过通过的应用,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

  4.通过比例性质的教学,渗透转化思想.

  5.通过比例性质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二、教学设计

  先学后做,启发引导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比例性质及应用.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成比例线段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股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线段的比?

  2.已知 这两条线段的比是 吗,为什么?

  讲解新课

  1.比例线段:见教材p203页。

  如:见教材p203页图5-2。

  又如:

  即a、b、c、d是成比例线段。

  注:①已知 问这四条线段成比例吗?

  (答:成比例。 ,这里与顺序无关)。

  ②若已知a、b、c、d是成比例线段,是指 不能写成 (在说四条线段成比例时,一定要将这四条线段按顺序列出,这里与顺序有关)。

  板书教材p203页比例线段的一些附属概念。

  2.比例的性质:

  (1)比例的基本性质:假如 ,那么 。

  它的逆命题也成立,即:假如 ,那么 。

  推论:假如 ,那么 。

  反之亦然:假如 ,那么 。

  ①基本性质证实了“比例式”和“等积式”是可以互化的。

  ②由 ,除可得到 外,还可得到其它七个比例式。即由一个等积式 ,可写成八个不同的比例式(让学生试写)。然后教师教给方法。即:先按左:右=右:左“写出四个比例式。 。再由等式的对称性写出另外四个比例式: 。注重区别与联系。

  ③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检查所作的比例变形是否正确。即把比例式化成等积式,看与原式所得的等积式是否相同即可。

  ④等积化比例、比例化等积是本章一个重要能力,要使学生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以利于后面学习。

  (2)合比性质:假如 ,那么

  证实:∵ ,∴ 即:

  同理可证: (找学生板演)

  (3)等比性质:假如

  那么

  证实:设 ;则

  ∴

  等比性质的证实思路及思想非常重要,它是解决数学中连比问题的通法,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务必把握。

  例1(要求了解即可)

  (1)已知: ,求证: 。

  证实:∵ ,∴

  “通法”:∵ ,∴ 即

  (2)已知: ,求证: 。

  方法一:

  方法二:

  (1)÷(2)得:

  小结

  (1)比例线段的概念及附属概念。

  (2)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八、布置作业

  (1)求

  ① ② ③

  (2)求下列各式中的x

  ① ② ③ ④

  九、板书设计

  比例线段(二)

  1.比例线段:

  教师板书定义

  ………

  比例线段的附属概念

  ………

  2.比例的性质

  (1)比例基本性质

  …………

  注重:(1)

  ②

  ③

  3.课堂练习

《线段》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成比例线段以及项、比例外项、比例内项、第四比例项、比例中项等的概念.

  2.掌握比例基本性质和合分比性质.

  3.通过通过的应用,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

  4.通过比例性质的教学,渗透转化思想.

  5.通过比例性质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设计

  先学后做,启发引导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比例性质及应用.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成比例线段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股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线段的比?

  2.已知这两条线段的比是吗,为什么?

  讲解新课

  1.比例线段:见教材P203页。

  如:见教材P203页图5-2。

  又如:

  即a、b、c、d是成比例线段。

  注:①已知问这四条线段成比例吗?

  (答:成比例。,这里与顺序无关)。

  ②若已知a、b、c、d是成比例线段,是指不能写成(在说四条线段成比例时,一定要将这四条线段按顺序列出,这里与顺序有关)。

  板书教材P203页比例线段的一些附属概念。

  2.比例的性质:

  (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那么。

  它的逆命题也成立,即:如果,那么。

  推论:如果,那么。

  反之亦然:如果,那么。

  ①基本性质证明了“比例式”和“等积式”是可以互化的。

  ②由,除可得到外,还可得到其它七个比例式。即由一个等积式,可写成八个不同的比例式(让学生试写)。然后教师教给方法。即:先按左:右=右:左“写出四个比例式。 。再由等式的对称性写出另外四个比例式:。注意区别与联系。

  ③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检查所作的比例变形是否正确。即把比例式化成等积式,看与原式所得的等积式是否相同即可。

  ④等积化比例、比例化等积是本章一个重要能力,要使学生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以利于后面学习。

  (2)合比性质:如果,那么

  证明:∵,∴即:

  同理可证:(找学生板演)

  (3)等比性质:如果

  那么

  证明:设;则

  ∴

  等比性质的证明思路及思想非常重要,它是解决数学中连比问题的通法,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务必掌握。

  例1(要求了解即可)

  (1)已知:,求证:。

  证明:∵,∴

  “通法”:∵,∴即

  (2)已知:,求证:。

  方法一:

  方法二:

  (1)÷(2)得:

  小结

  (1)比例线段的概念及附属概念。

  (2)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八、布置作业

  (1)求

  ① ② ③

  (2)求下列各式中的x

  ① ② ③ ④

  九、板书设计

  1.比例线段:

  教师板书定义

  ………

  比例线段的附属概念

  ………

  2.比例的性质

  (1)比例基本性质

  …………

  ②

  ③

  3.课堂练习

《线段》教案 篇7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以及比例的性质.以前的平面几何主要研究线段的位置关系和相等关系,从本章开始研究线段及相关图形的比例关系――相似三角形,这些内容的研究都离不开线段的比和比例性质的应用.

  本节的难点是比例性质及应用,虽然小学时已经接触过比例性质的一些知识,但由于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印象并不深刻,而本节涉及到的比例基本性质变式较多,合分比性质以及等比性质学生又是初次接触,内容不但多,而且容易混淆,作题不知应用哪条性质,不知如何应用是常有的.

  教法建议

  1.生活中比例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新课引入时最好从生活实例引入,可使学生感觉轻松自然,容易产生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小学时曾学过数的比及相关概念,学习时也可以复习引入,从数的比过渡到线段的比,渗透类比思想

  3.这一节概念比较多,也比较容易混淆,教学中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组来进行巩固,特别是要举一些反例,同时要注意对相近概念的比较

  4.黄金分割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主要体现数学美,可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

  5.比例性质由于变式多,理解和应用上容易出现错误,教学时可利用等式性质和分式性质来处理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线段的比的概念.

  2.通过与小学知识到比较,初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3.通过线段的比的有关计算,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

  4.通过“引言”及“例1”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热爱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设计

  先学后做,启发引导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两条线段比的概念.

  2.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两条线段的比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股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找学生回答小学学过的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概念.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数的比,记作 或a:b,其中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讲解新课】

  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以米、厘米、毫米作为长度单位,量一下几何教材的长与宽(令长为a,宽为b).再求出长与宽的比.然后找三名同学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如:等.

  可以看出,在同一长度单位下,两条线段长度的比就是两条线段的比.

  一般地:若a、b的长度分别是m、n(单位相同),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是 ,或写成 ,和数的比一样,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关于两条线段比的概念,教学中要揭示它的实质,即 表示a是b的k倍,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较易理解,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到求比时,长度单位要一致.另外,可组织学生举例实际生活中两条线段的比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联系实际和积极思维的能力,对活跃课堂气氛也很有利,但教师需注意尺度.

  就刚才三组学生做过的练习及问题回答,在教师启发和点拨下,让学生讨论或试述两条线段的比应注意的问题,归纳出:

  (l)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它们的长度的比.

  (2)比与所选线段的长度单位无关,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要一致.

  (3)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并不都是正数)

  (4)除了a=b之外, . 与 互为倒数.

  例1 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1后:

  (l)提问学生AB是 的多少倍, 是AB的多少倍,以加深学生对线段比的逾义的理解.

  (2)给出:比例尺= ,就例1的图上,若图距是8cm的两地,实际距离是多少?

  另外,还可鼓励学生课后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测量并计算出你所在省会与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从而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例2 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2后:

  (l)可改变线段AB的长度,或给出AC、BC的长度,再求这些比,使学生认识这种三角形中边的比与长度无关.

  (2)常识1:有一锐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 .

  常识2: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1:1: .

  学生掌握了这些常识可有两点好处:

  ①知道例2中“ ”以及习题5.l第2题(1)中“边长为4”.(2)中的“对角线AC=a”这些条件实际上都是多余的.

  ②这些题目若改成“填空题”,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计算.从而提高做题速度.这样不仅培养了能力,而且在考试中也受益匪浅.

  因此,今后如遇到和此常识有关的知识要反复渗透,反复给学生强调,让它扎根于学生的下意识中。

  【小结】

  1.两条线段比的概念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2.会求两条线段的比.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10中2、3.

  八、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比例线段

《线段》教案 篇8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在本章前两课时的学习中,通过对相似图形的直观感知,体会到可以用对应线段长度的比来描述两个形状相同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关系。从而认识了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依旧采用前两节在方格纸中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及其推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理论,是《课程标准》图形的性质及其证明中列出的九个基本事实之一。在知识技能方面,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学生经历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及其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观察、计算、讨论、推理等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应用,培养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的思考、动手、观察的能力,使学生感悟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2)、在进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索发现归纳意识并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的灵活应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变式。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第三环节: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的简单应用;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下图是一架梯子的示意图,由生活常识可以知道:AA1,BB1,CC1,DD1互相平行,且若AB=BC,你能猜想出什么结果呢?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紧扣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

  三条距离不相等的平行线截两条直线会有什么结果?

  二:探索发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探究活动一:

  1.内容:如图(1)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直线abc,分别交直线m,n于A1,A2,A3,B1,B2,B3。

  (1)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2)上面我们探究的是在方格纸上的特殊情况,

  如果不在方格纸上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

  (3)在平面上任意作三条平行线,用它们截两条直线,截得的线段成比例吗?(用几何画板演示)

  归纳: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目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度量、计算、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达到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意会、感悟。

  效果: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尤其是本章前两节的探究也是通过表格中的多边形来完成的。所以学生有种熟悉感,并不感到困难。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对这个基本事实进行了“淡化”处理——让学生在操作演示中直接给出基本事实。

  2.议一议:

  内容:教师提问:(1)如何理解“对应线段”?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符号语言如何表示?

  (3)“对应线段”成比例都有哪些表达形式?

  3.为了能够快捷而准确地得到比例线段,可以结合图形用形象化的语言对应找,如上/下=上/下上/全=上/全下/全=下/全左/右=左/右

  目的:让学生在探究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有进一步的理解。并掌握定理的符号语言,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

  效果:学生从几何直观上很容易找出“对应线段”。利用比例的性质写出成比例线段时,感觉结论很多,老师这时可以引导总结出成比例线段的特点,那就是都体现了“对应”二字。

  4.灵活应用

  例l1l2l3,AB=4,DE=3,EF=6.求BC的长

  跟踪练习:课本30页练习1

  三:探索发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论

  探究活动二:

  1.继续使用几何画板,向左平移直线DF使点D和点A重合,再继续平移直线DF使点E和点B重合。在平移的过程中,对应线均无改变,上述比例线段仍成立,从而得出定理的推论

  归纳: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2.议一议:(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推论的符号语言如何表示?

  (2)这两个图形的形状像什么字母?这是什么形状的数学模型?

  (3)互相说一说图中的比例线段?

  3.灵活运用:

  例:已知,点E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CD的延长线上的一点,连接BE,交AC于点O,交AD于点F。求证

  四:课堂小结

  1.定理名称:2.文字语言:3.图形语言:4.符号语言:5.模型语言:

  五:作业:

  1、教材P31/随堂练习2.课时练P23/知识点二

  教学反思

  本节的难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变式较多,学生在找对应线段时常常出现错误;另外在研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时,常用到代数中列方程的方法,利用已知比例式或等式列出关于未知数的方程,求出未知数,这种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学生接触不多,也常常出现错误.

  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教学中结合课本“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等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施展才能的空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同时把学生的活动贯穿于教学的整体过程中,提供学生学习合作、交流、探索、归纳的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动手、动口、动脑、同伴互助,让学生通过实际感悟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的区别与联系。

《线段》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在现实情境中,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并掌握直线的性质,能用几何语言描述直线性质。

  (2)会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线段,会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抽象的数学思考,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2)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猜想,得到直线性质的过程。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并掌握直线性质,会用字母表示图形和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2.难点: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3.关键:理解画图语言,建立图形与语言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一把直尺、木工墨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墨盒,请一个同学演示使用墨盒弹出一条直线的过程。

  2.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拉出线是直的?其关键是什么?

  二、新授

  学生活动: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后,总结出结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其关键在于先固定墨盒中墨线上两个点。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活动,并请学生思考:这个现象符合数学上的什么原理?

《线段》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2.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3.已知线的成已知比的作图问题.

  4.通过应用,培养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5.通过定理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设计

  观察、猜想、归纳、讲解

  三、重点、难点

  l.教学重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正确性的说明及推论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叙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要求:结合图形,做出六个比例式).

  【讲解新课】

  在黑板上画出图,观察其特点: 与 的交点A在直线 上,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有: ……(六个比例式)然后把图中有关线擦掉,剩下如图所示,这样即可得到:

  平行于 的边BC的直线DE截AB、AC,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

  在黑板上画出左图,观察其特点: 与 的交点A在直线 上,同样可得出: (六个比例式),然后擦掉图中有关线,得到右图,这样即可证到:

  平行于 的边BC的直线DE截边BA、CA的延长线,所以对应线段成比例.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

  推论:(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 (六个比例式).

  此推论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基础.

  注:关于推论中“或两边的延长线”,是指三角形两边在第三边同一侧的延长线,如果已知 ,DE是截线,这个推论包含了下图的各种情况.

  这个推论不包含下图的情况.

  后者,教学中如学生不提起,可不必向学生交待.(考虑改用投影仪或小黑板)

  例3 已知:如图, ,求:AE.

  教材上采用了先求CE再求AE的方法,建议在列比例式时,把CE写成比例第一项,即: .

  让学生思考,是否可直接未出AE(找学生板演).

  【小结】

  1.知道推论的探索方法.

  2.重点是推论的正确运用

  七、布置作业

  (1)教材P215中2.

  (2)选作教材P222中B组1.

  八、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第二课时)

《线段》教案 篇11

  【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线已经初步的认识,但学生一般会认为直的线都是直线,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学会用字母表示线。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

  2、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

  3、从生活中找“线”的练习中,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抽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线段、射线与直线的区别与联系,并会用字母正确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线段、射线与直线的特点。

  【教学过程】

  生活情境,引出线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现在居住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吗?(地球)那你们知道哪颗星球离地球最近吗?(月球)那你们知道地球离月球究竟有多近吗?(不知道)想知道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是用什么办法测量出来的吧?(科学家用激光器测量出来的)

  提问:假如我们将从地球到月球的这束激光看成一条线,请同学们想想这束光可以用我们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表示呢?

  请同学到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作业纸上画。对比自己和黑板上的线段,回忆线段有哪些特点?并反问什么是端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线段的特点)

  根据线段的特点对比这束光是否符合线段的所有特点,如果分别用大写字母AB表示两个端点,该怎样命名?学生畅所欲言,老师统一意见,规定线段的命名方法。

  【设计意图:借助实物抽象出线的过程,让学生回忆起线段的特点以及画法】

  二、回到宇宙中,引出射线

  1、假如这束光拥有无穷的能量,同时又没有月球和其他任何东西的阻挡,他会怎样运行。

  2、引导学生说出,沿着原来的方向继续运行,无限延长,无法测量。

  3、让学生讨论并试着画一画,然后引出射线的画法,观察射线有哪些特点,讨论射段的命名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射线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再试着画一画,展示后,再统一强调画法和读法,学生印象深刻,在学习后修改自己的射线】

  三、根据动画区分线段与射线,引出直线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直线: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是直线,直线的特点有哪些,怎样命名,最后线段射线直线进行比较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最后引出今天的课题《线段射线直线》。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区分线段与射线的特点,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是直线】

  四、进生活,区分三种线

  1、依据图片,独立观察,寻找抽象出三种线

  2、学以致用,做练习

  3、猜谜游戏

  (1)线段:(有始有终)

  (2)射线:(有始无终)

  (3)直线:(无始无终)

《线段》教案 篇12

  说课流程:一、学什么二、怎么学三、教与学的流程

  一、学什么

  1、说课内容:苏教版第三册P63-64练习十五。

  2、教学目标 的设计:

  我们来看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了解了那些?

  从学生的认知背景分析:线段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含有线段的物体很多,而且,学生在一年级时,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条边也就是线段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那只是初步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对教学目标 思考定位为:通过操作,抽象概括线段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这是本课应达成的知识性目标,但它已不在是本节课的关键。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才是本课的关键。

  (1)对学生后继学习的作用。认识线段是下一课学习厘米,米、分米及进行测量等实践活动的基础,测量物体的长和宽要根据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从这个端点到另一个端点)来确定,对学生来说更加抽象;到四年级学习直线、射线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和线段的特征相联系,也要用认识线段的方法做迁移。因此,本课的能力目标是:不仅认识线段,还要会画不定长的线段。

  (2)就其应用价值来分析。用线段构建的模型可以有效的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更为学生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建模的过程,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并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课的情感目标就定为: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习重点、难点

  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他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建构出线段的特征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但二年级学生感知粗糙不精细,思维不够严密,又是第一次接触线段这一概念,往往对线段的几何图形的画法(尤其是两个端点)易忽视,形成片面、肤浅的认识,所以对线段的画法及把周围物体的一些边看作线段成了本课的学习难点。

  4、教材的编排特点

  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特征决定了教材有这样两个特征:⑴直观描述的方式说明线段的特征,没有下定义。⑵引入比较法和操作法: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但教材的安排忽视了孩子们的自主探索,所以我有了以下的一些设想:

  二、怎么学

  1、信息资源的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又由于二年级学生思维的单一性、片面性,因此,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并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信息资源:

  (1)一个体现与客观实际相联系的计算机辅助课件。这一直观形象的教学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使抽象的特征形象化、复杂的过程简明化。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

  (2)帮助学生理解线段特征,提供学生操作的小棒、毛线、塑料管和相应的图片。

  (3)白纸、小队长标牌……

  2、合作学习环境设计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有两次合作学习的环境:(1)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完善和深化对线段的意义建构。学生活动:拿线段。(2)个别----组际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创造。端点的认识,表现线段的方式不同。

  3、学习效果评价的设计: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不仅激励着学生的学习也改进着教师的教学。对个人:从发言积极、思维创新和认真倾听三方面进行评价。对小组:从合作的态度及意识两方面。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不仅关注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评价的发言权不仅属于我们,更应该属于孩子们。

  三、教与学的流程

  本节课,我采用了“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模式,旨在诱导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自主探索、实践内化、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展开过程如下:

  (一)、关注已有的知识经验,走进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一个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学生活动:

  1、课伊始,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线段,说说自己的想法。(孩子们的需要是:怎么研究线段的特征。所以,这里老师要有方法的引导)

  【评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是从学生已知的东西讲起善于从已知的东西中在学生面前揭示出能够引起他们疑问的哪个方面,而疑问的鲜明情感色彩则会产生一种惊奇感,引起学生探索奥秘的愿望。”这种疑惑,正蕴含着不解、猜度以及思维的发动,这惊奇,则蕴含着求索、发现以及对思维的刺激,从而使学生获得想像和猜度的乐趣,维系发现和创造的信心。同时体现了“问题从实践中来,概念由实际引入”,渗透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2、观察自己手上的实物,说出他们的特征。他们容易忽视两个端点,需要感受端点的存在,教师就适时让学生触摸。

  【评析】“智慧始自于动作”学生充分的触摸实物后,激起了愉悦的情感,获得了充分的感性认识。

  3、闭眼想一想,让线段走进大脑。

  【评析】学生由观察到闭眼形成表象,初步形成线段这一概念,是下一步用各种方法表现线段、抽象特征这一过程的开始曲。

  我们知道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孩子们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满足学生的表现欲,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成为孩子们的心灵需求

  学生活动:

  1、每个同学自由想象,别人小脑袋中的线段可以怎样放?

  师生共同小结:线段可以有各种不同方向的放法,但一定要是直的,有长有短。

  【评析】通过换位思考,学生脑中线段的形象更鲜明。

  一年级的孩子好表现,但方法却有雷同,这需要我们的引导。

  2、还有那些表现方法:(可以找、画、折、剪、拼……)

  【评析】方法的指导,为下面学生有序的开展活动提供了保障。

  3、用我们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一条线段(我要做的是提供材料,剪刀尺、个别指导……)

  4、小组互查;是否是线段?展示学生成果,共同评价。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把合作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上,在这个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交流合作的时间,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不仅得到了知识技能训练,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精神。

  5、争辩:(那起毛线的中间,两边随意悬挂)端点在哪里?

  【评析】在争辩中以疑激思,以思促学,以学求创,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理智探险的愉悦,使课堂变成了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的舞台,成了一方创造智慧飞扬的天地。

  6、互说线段的特征

  【评析】这阶段学生要观察,要空间想象,要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评价。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争辩得出的结论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线段。由于小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多,还有猜想争论的介入,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⑴基本题:

  注重培养学生正确性、深刻性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强化训练进一巩固新知。

  ①想想说说判断是否是线段?课件的演示,给了孩子们快乐、启迪孩子们思考。

  ②练习十五第五题:比一比,那条线段最长,那条线段最短?

  (2)变式题:

  学到这里,学生需要用线段这一特殊的语言、思想和方法为他们服务,表达自己的创造。孩子们更需要了解线段的价值,增进对线段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评析】实践证明:此类练习学生能兴致勃勃地投入,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

  (3)发展题:

  学生活动:练习十五第四题,学了线段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不信咱们一起来做个实验(用线段制作模型)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小组合作,制作模型,展示自己的成果。

  【评析】切实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源于实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调动了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探索能力及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地方值得其他小朋友向你学习的?你应该向其他小朋友学习什么?

  【评析】学生学习只有通过及时小结才能做到内化,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便于教师及时掌握情况收取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评价的发言权不仅属于教师,更应该属于学生们。

  (五)板书设计 :

  黑板、讲台不只是教师的舞台,还应是孩子们表现才能的阵地。另外板书对学生的视觉有长久的刺激作用,所以学生将线段的平面图形画在黑板上,并标出两个端点,以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