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学教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森林面积》教学指导(精选3篇)

《森林面积》教学指导(精选3篇)


《森林面积》教学指导(精选3篇)

《森林面积》教学指导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课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各种媒体上收集一组数据(教师也可以将一组有关森林面积的数据作为学生讨论的材料),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近似数。接着,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从中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要让学生重点体会到取近似值精确到某一位时只要看它后一位数字用“四舍五入”即可,前面的其他位都不必看,也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数轴帮助理解“四舍五入”的含义。然后,结合“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试一试〗

  第2,3题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近似数,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近似数的应用是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所以,在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通过互相交流,体会到近似数的作用。

  第2题答案:约2千克,身高约160厘米,约12时。

  第3题答案:√,×,√。

  〖实践活动〗

  学生人数较少的学校,可视具体情况做必要的调整,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都可以做同样处理。

  通过此类实践活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在什么情况下精确到哪一位是适合的”。通常较大的数往往会在“较高”的数位上取近似值,较小的数往往会在“较低”的数位上取近似值。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可以视学生接受能力而有机地渗透这种思想,不要求学生掌握。

《森林面积》教学指导 篇2

  教学目标:

  1. 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 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具准备:学生学具,计数器。

  活动一:交流收集的数据。

  1.交流收集的数据,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近似数。

  2.出示“观察与思考”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

  活动二:第11页“试一试”第2题。

  1.先出示三种近似数,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精确的程度,然后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时,重点突出选择的依据,让学生理解取近似数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懂得同样进行比较,需要用相对应的单位进行比较的方法。

  2.“讨论”,这是一题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考虑原来精确数的范围,出示这些题目时,重点可以展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四舍的”、哪些是“五入的”,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原数有几种可能的特点。当然,这道题目主要是供学生在课堂中讨论,在单元评价时,不一定要作为学生必需掌握的内容。

  活动三:实践练习。

  第12页第1、2题,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地运用到各种近似数,本题的练习目的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的运用是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学生在练习第1题时,先让他们讨论,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体会到近似数的作用。同样,在练习第2题时,重点讨论为什么说“血管总长”、“电话的用记量”是一个近似数,学生只有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在今后的辨析中分清近似数与精确数的异同。

  第3题,说说数的范围是有多种方法,本题的要求是说一说“各数在几万之间”,因此,学生在比较时,首先就按要求把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精确到万位,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比较。教师在指导这些练习时,最好采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让学生从图像上真正理解各数的范围。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994年至2001年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约224319千公顷。

  精确到万公顷:约22432万公顷。

  精确到亿公顷:约2亿公顷。

《森林面积》教学指导 篇3

  〖教学过程〗

  1.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及数据的实际意义

  师:课前,老师请每个小朋友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中收集了一些数据,谁能来说一说你们收集的数据?

  (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教师把某些数据板书在黑板上,对某些问题作一些适当的追问。)

  (1)你能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吗?

  (2)这组数据是通过什么办法得到的?

  (3)如果同样要收集这些数据,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指导数据收集的方法。)

  师:请看一组关于植树方面的数据(出示教材第10页的情境图)。谁能来说一说这些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2.认识近似数

  师:请大家注意,在图中有这么一条信息,“2002年我国造林面积约是747万公顷。”这4里为什么要用“约是多少”来表示呢?

  师:那么,这里所说的“小华一家去年植树12棵”为什么就没有加上“约是多少”的词语呢?

  师:根据刚才的讨论,如果把同学们收集的数据与老师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呢?

  师:为什么把这些数据放在一起(指近似数)?这个同学说得很好,像这样的数我们叫作近似数。

  师:现在谁能说一说你收集的数据中有哪些是近似数?

  〖案例点评〗

  本案例设计的特点是将近似数的认识置于现实情境中。通过学生观察自己收集的数据和教师展示的数据,讨论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将数据进行分类,从中寻找出共同的特征,最后引出概念。当学生习得概念后,教师再次请学生找一找自己收集的数据中的近似数。这次寻找是学生对自己收集的数据的一次新的认识。

  本节课与以往课的不同是把原来需要教师引出的数据,改为让学生自己进行收集,这种微小的变化,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为今天的课去作积极的准备。学生在汇报收集的数据的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数据是如何获得的,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小结数据收集的方法。

  〖思考与讨论〗

  1.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验准确数、近似数的实际价值,有更好的方法吗?

  2.判断某数(如某市人口数)是准确数还是近似数时,学生会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