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学教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2.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点(通用2篇)

第五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2.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点(通用2篇)


第五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2.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点(通用2篇)

第五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2.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点 篇1

  2.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4、5两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像上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即每个点都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相对应的数值。

  2、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借助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为今后学习函数及函数图像等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认识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2

  1、出示例1的表格

  谈话导入:同学们,像例1中表中的数据,有时也可以用图象的形式来表示。出示已标出纵轴、横轴以及相关信息的方格图。

  2、师先示范描点(一两个),让学生按照要求描出表示其他各组数据的点。

  3、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点的排布规律,用直线连接。

  4、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其他点呢?

  (2)图中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吗?

  (3)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5、对刚才的第(3)个小问题进行指导。(师边演示边讲解)

  (1)先在纵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并从这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与已知图像相交与疑点。

  (2)再从交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与纵轴相交得到一点。

  (3)最后依据与纵轴的交点进行估计。

  (4)行驶440千米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2)用描点法画出表中两种量的正比例图像。

  (3)利用图像进行估计,体会正比例图像的意义和作用。

  2、练习十三第4、5题

  第4题的第(1)题,学生可以根据图像的特点来说明判断理由,也可以从图像上选取几个点,根据这些点所表示的路程与时间分别求出比值,再作判断。

  第4题的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图像进行估计,答案有些出入是允许的。

  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通过组织交流帮他们进一步明确方法,加深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再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第五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2.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点 篇2

  2.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4、5两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像上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即每个点都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相对应的数值。

  2、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借助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为今后学习函数及函数图像等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认识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2

  1、出示例1的表格

  谈话导入:同学们,像例1中表中的数据,有时也可以用图象的形式来表示。出示已标出纵轴、横轴以及相关信息的方格图。

  2、师先示范描点(一两个),让学生按照要求描出表示其他各组数据的点。

  3、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点的排布规律,用直线连接。

  4、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其他点呢?

  (2)图中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吗?

  (3)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5、对刚才的第(3)个小问题进行指导。(师边演示边讲解)

  (1)先在纵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并从这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与已知图像相交与疑点。

  (2)再从交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与纵轴相交得到一点。

  (3)最后依据与纵轴的交点进行估计。

  (4)行驶440千米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2)用描点法画出表中两种量的正比例图像。

  (3)利用图像进行估计,体会正比例图像的意义和作用。

  2、练习十三第4、5题

  第4题的第(1)题,学生可以根据图像的特点来说明判断理由,也可以从图像上选取几个点,根据这些点所表示的路程与时间分别求出比值,再作判断。

  第4题的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图像进行估计,答案有些出入是允许的。

  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通过组织交流帮他们进一步明确方法,加深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再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课前思考:

  这一课时的学习内容是新增的,借助直观的图像来帮助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为以后的学习作适当孕伏。

  虽然有配套的教学光盘可以使用,但我想在教学例题2时,教师还是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图像比较适合。在例题2的学习中也就是在画图像的过程中,要结合第一个问题的思考要引导学生把所描出的这些点和原来表中的数据进行对照,以此来理解图像上的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结合第二个问题的思考要让学生看到所描出的这些点刚好在一条直线上,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在画好图像后结合第三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加深对图像上的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的认识,并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教材编写无法展示画图像的动态过程,所以利用板书画图像的过程可以把这些问题穿插其中。

  课前思考:

  与孙老师有同感,这张图像是如何得到的?要将整个的过程比较完整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沈老师新授的处理太快了。

  可以先出示图,引导学生理解横轴与纵轴所表示的含义,再引导学生根据例题1表格中第一列数据,找到在图上是哪个位置?你是怎样想的?在学生想通了如何看横轴与纵轴,会找横轴与纵轴的交汇点后再引导学生交流如何找其他几列数据在这个图上的位置。最后将所有的点连接,观察这个图像的特点。

  第二层次:根据图像,进行类推判断。

  今天没有将例题2的光盘好好研究,明天去看看。如果光盘可以这样操作,就使用光盘,如果光盘不能动态演示这个过程,将采纳孙老师的方法,将图画在黑板上研究。

  对巩固练习中出现的类推判断习题,我觉得是让学生根据图像进行大致的观察与推断,不需计算精确数据。

  课前思考:

  例2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并借助直观的图像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我也比较倾向孙老师的方法,在黑板上向学生展示正比例图像的绘制过程。画出正比例图像后,通过指导学生根据图像解决问题3,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图像上任意一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学会利用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

  接受高老师的建议,新授的处理是太快了,所以接受了各位老师的意见,我利用实物投影,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展示出来。由于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正比例图像的特点是成一条直线。

  在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时,发现班级有个别学生画图的顺序不是很正确,所以也就顺势强调了画图的时候要先描点,再连线,并且将学生的画的图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做练习十三的第4题时,“小军20分钟大约行了多少千米?”有的学生说是5,有的学生说是6,虽然教材上没有要求学生做出精确的判断,既然学生有了争论。我就让学生向办法通过计算来验证。基本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求出1分钟行了多少千米,再算20分钟。另一种是列出相应的比例式:根据图上的数据30分钟行8千米,那么对应的20分钟行多少千米呢?这里需要向学生说明的是根据图像找数据的时候一定要找很明显的点,不要去找那些没有标明具体数据的点。这里也涉及到一个问题,接下来求的是“行20千米大约用了几分钟?”两题结合在一起,学生如果用算术方法做的话,有一小部分学生会出错,因为上学期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求1千米需要多少分钟和求1分钟行驶多少千米”的时候,尽管反复强调,仍然有一小部分学生会错。所以我个人认为有必要让学生掌握根据相对应的比例式来解答,也为以后的教学做铺垫。

  接下来一个班上课的时候,我在教授完例题的时候就提出了让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根据图像找的数据是否正确,总的来说,较上节课相比,上下来感觉很轻松。

  课后反思:

  和沈老师有同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比较清晰、易懂。在例题2的教学中,主要让学生了解了如何在图中找到各组数据相应的点,以及这些点的排列规律和图像的特点,最后是根据图像来估计。在后面的练习中,如有估计5分钟打了多少个字,打750个字要多少分钟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在看图估计时会出现错误,错误原因是把第一组数据2分钟打100个字当成1分钟打100个字。还有一个错误是遇到问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时,学生就不去思考这两个量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计算比值,结果就出现用时间比路程或是订报纸份数比钱数。当然这样比,两个数量的比值相同,但学生就没有真正理解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没有认真思考这两个数量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它们的比值到底表示什么。在这里如果没有弄明白的话,那么下一课时学习反比例后,问题更大。

  课后反思:

  例2的教学,我先在黑板上画一个空的数轴图,让学生试着,在图中表示出表数的各组数据来,再让学生说说各点表示的意思,说说这些点看上去有什么规律(在同一条和直线上),在此基础上连点成线。最后让学生通过找对应量,并让学生通过计算进行了验证,计算还用了两种方法,一是算术法,一是解比例法),感受正比例图像直线特点。这一节课的设计是很有价值的,对日后中学数学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