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学教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青岛版(通用12篇)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青岛版(通用12篇)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青岛版(通用12篇)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青岛版 篇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二分之一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图形纸片、长方形纸条(2个)

  2.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纸、一只彩笔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有2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有1个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怎么分?每人分多少?

  生:一半

  师:咱们也不能1除以2等于一半吧?以前的数不能表示我们要表达的数,怎么办?今天,我为大家请来一位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

  那,这一半到底用哪个分数宝宝来表示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一半。

  【设计意图: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理解1/2

  1、认识1/2

  (1)、创造表示一半的数1/2

  一半该怎样表示呢?(学生有的画、有的写)

  搜集有代表的作品展示

  现在,我们请小发明家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的创作,跟同学们说一下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画了一半圆,来表示二分之一。

  生2:画了一半苹果表示二分之一。

  生3:……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了苹果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其实表示一半的方法和形式有很多,在数学上通常用这个数来表示二分之一。

  也就是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分之。(红色部分板书),引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学生在创造二分之一的过程中体验二分之一这个分数的产生过程,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

  (2)、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新朋友,他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生:这个数有三部分组成。

  分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一样,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是数的一种。它是由上、中、下3部分组成的。

  猜一猜:中间这条线叫什么?

  生思考。

  老师先手指着板书的分数,然后指着分数线加以提示,引导学生猜出“分数线”

  【设计意图:学生在猜一猜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想象发挥到极限,丰富学生想象力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师:手指分母,老师给它取名叫“分母”,猜一猜上面的“1”叫什么?

  生:分父

  师:“还有吗?

  生:分子

  师:真厉害,数学家也是这么想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猜一猜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想象发挥到极限,丰富学生想象力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利用“暗示效应”数学家也是这么想的激励学生,他们将来也是数学家,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你知道它们表示的意义吗?(师生利用刚才的分苹果,探讨分数各部分表示意义)

  【设计意图:结合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进一步理解二分之一表示的意义,深化孩子们对二分之一这个分数的理解】

  (3)、师举起圆形图片。这边圆形的1/2,你能找到它的另外一个1/2吗?

  2、理解1/2

  同学们很快从月饼身上找到了1/2,你能从上名找到这个桃子的1/2吗?(课件展示)

  西瓜的呢?……

  【设计意图:借此题目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类比推理的迁移能力,让孩子们进一步体会到二分之一就在我们身边,体现数学生活化的思想】

  数学之美在于简洁,一个小小的1/2藏在这么多地方。现在,它藏在了同学们手中的长方形纸片上。你能用你灵巧的小手折一折,找到1/2吗?看谁找得即对又快!

  【设计意图:《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在这个环节设计折一折,说一说,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尝试解决问题。】

  大部分同学找出来了,咱们是独自欣赏,还是和大家一块分享?谁先来?注意说清楚:把平均分成了( )份,每份是谁的( )。你对折是为了什么?用上今天我们强调的一个词也就是?(平均分)——对,不管你是怎样折,想得到1/2,必须保证把它平均分成?(2份)

  汇报交流展示

  (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不管是一张长方形纸、圆形纸、等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物体,一个物体只要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都是物体的1/2。

  3、小测验:挑战1/2

  既然大家认识了1/2这个新朋友,让我来看看你对这位新朋友的了解程度怎么样。(课件出示)

  (1)、辩论

  (2)、用点头或摇头的方式告诉老师能还是不能。

  (二)认识理解1/4

  (课件上),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这个涂颜色的部分不能用1/2来表示?(课件下一页)

  咱们从正方形之上找到了1/4,你能用刚才的长方形纸继续折一折,快速找出你长方形纸上的1/4吗?

  (老规矩:做好了,我就知道你找到了)

  【设计意图:二年级孩子爱做小动作,好说话,善于表现自己。因此课堂纪律的组织是关键。用动作的方式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起到了组织课堂纪律的作用。】

  谁能从我的图形中分别找到他们的1/4(分别找两个学生找出圆形、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通过刚才的学习活动,老师发现同学们的数学思维真是太棒了,现在我有个建议,让我们比一比,看谁能利用手中的材料,创造一个新的分数。

  三、拓展应用:

  (三)认识理解3/8及其他分数

  咱们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8)份,每份是它的(1/8 ),那么图上三份就是这个图形的——3/8。

  孩子们,像1/2,1/4,3/8这些都是分数。现在到了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现在你可以创造自己拥有的分数了。

  四、达标测评:

  (1)、老师拿出了纸包里所有粉笔的1/5,猜猜老师纸包里藏着几只粉笔?

  (2)、老师的课本里站着一位好朋友,它露出了身体的1/2,猜猜它是什么图形?

  (3)、老师的书本里藏着两张纸条:上面的纸条说,我露出了我身体的1/2;上面的纸条说,我露出了我身体的1/3(它们露出的部分一样长),猜一猜,它们到底谁更长?

  【设计意图:三个题目均是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逆向思维,有一定的难度。借助游戏猜一猜的方式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他们回答的正确率也较高。此题目也将本节课推向了高潮,孩子们在欢呼声中结束了他们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之旅,意犹未尽……】

  五、结束语:

  孩子们,感谢你们同我一起分享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为了表达我对大家的谢意,我送给大家爱迪生的一句话“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在数学方面能够取得像爱迪生的发明一样辉煌的成就,老师期待着……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像1/2,1/4,1/6,1/8,1/6,3/8……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同时将孩子们创造的分数贴在相应的位置)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青岛版 篇2

  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75——76页,认识几分之一。

  一、说说对教材的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第一小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去年以前的老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112——113页,从去年秋天的教材才安排在四年级第七册75-76页,这也是因为认识到分数的理解较抽象的缘故而做的新调整。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学例1——例5借助实物演示(如可能我也准备课件)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的基础。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老师们常容易忽视这部分内容,认为它太简单,简单是我们对它肤浅的理解,实际上它较难理解。例如有一次在学了这部分内容有一个考试题是这样的,15的三分之二是多少,许多老师认为这是分数乘法,要到六年级才学,实际上这题没有超标,也是考验我们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是不是真正的理解了。如果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做出这题是非常容易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能停留在一个表面现象上,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

  (1)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优势,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教学中要使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时,形成感知的概念,充分发挥表象在认识分数概念中的桥梁作用。

  教学难点:分数的实质是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分母、分子的含义是分数教学中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

  二、说说这节课的教法:

  分层递进,由扶到放。是我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根据直观性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练习内容自制教具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实物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完成5个例题的教学。本节课的五个例题运用不同的方式处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说说对学法的指导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共有5道例题。根据学生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讲解例1时,首先引导学生观看演示,从日常生活实例入手,初步认识二分之一,接着扶着学生认识三分之一,再独立认识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十分之一。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其学生的“学”,体现在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学习中多次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营造出互动教学的气氛。

  四、说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一)引入:

  运用教具,以旧引新。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口头回答把4个饼和2个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4个饼、两个饼“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饼分成两份,观察1个饼切成2份后,重叠比较大小一样。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个”,“半个”饼是多少能用整数表示吗?由此引入新课。

  (二)授课

  (1)运用演示,初步认识概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讲解例1时,再次演示平均分一个饼。学生初步认识“平均分”,理解图中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这时教师指出这半个饼是一个饼的二分之一,引导学生在不同形状低上对折一次,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的操作练习。接着演示,把它平均分割成三份比较大小后还原,认识三分之一。学生通过对概念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很快明白了几分之一的.含义。接着再教学分数的读、写法。

  (2)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对例3四分之一的认识是这样做的。先确定操作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然后学生操作。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三种类型正确折法,

  又请学生观察教师的另一种折法,并提问:所表示的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

  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老师设计的目的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平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例四、例五时,学生观察,自学五分之一,十分之一的念义,随机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分层递进,随例题发展,突出重点。

  (二)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课内练习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活动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练习的形式要有变化,使学生在练习中保持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学生做题时都要动脑想一想。三是面向全体学生,练习要有“弹性”,保证全班每个同学都有较多的参与机会。

  (1)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设计了一组基本练习,主要让学生随机分析正误并说出为什么,教材中“做一做”和练习中的习题,

  (2)又设计了一道小猴分瓜的小故事,这是一道趣味思考题。三个同样大的西瓜,逐个平均分成2份、3份、4份,让学生比较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大小,设问谁吃的多?为什么?这道题的练习目的,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融合贯通,激发学生兴趣,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具有一定的作用。为建立分数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概念埋下了伏笔,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全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青岛版 篇3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同时,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

  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学具纸片若干(每个学生至少两张纸片),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平均分。

  师:同学们,圣诞节快要到了。圣诞老人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出示情境图——蛋糕】要想把这2个蛋糕分给2个同学,怎么分,才公平?(生:平均分)2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人分得1个。

  【设计意图:创设圣诞节老人为小朋友分礼物的情境,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利用情境中的学习素材可以清楚地揭示分东西时要想分得公平,必须要平均分,方便学生从整体上架构数学知识,为后面认识分数奠定基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理解并掌握二分之一的意义

  (1)符号创造及介绍。

  师:要想把这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人可以得到多少呢?(生:一半或1/2)

  【若生说一半】师:一个蛋糕,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那能不能也创造一个数字或符号来表示半个蛋糕呢?(让学生进行符号创造)→虽然这几位同学表示一半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在想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在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表示一半。师:这几种方法,你喜欢那个呢?生:1/2

  【若生说1/2】师:你真棒!知道用1/2来表示一半,那你能来介绍一下你说的这个数字吗?(生: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师:正像同学们想的这样,数学上统一规定用“1/2”表示一半,先写中间的“—”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成2份,最后写1,表示其中的1份。接下来,一起写一写1/2这个数吧!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认知冲突,从而自发产生符号创造的需要;学生经历了符号创造的过程,对分数的读法,写法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2)理解1/2的意义。

  师:刚才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板贴,用粉笔重点标注)另一份呢?(生:1/2。用粉笔重点标注另一份)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师:认识了蛋糕的1/2,你能找到学具纸片的1/2吗?【课件出示操作要求】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①动手折一折,找到手中图形的1/2,并把它涂上颜色;②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得到图形的1/2的。——将合作要求再具体点:一折:动手折一折;二找:找到手中图形的1/2;三涂:把它涂上颜色;四说:说说你是怎么得到图形的1/2的。】下面计时三分钟,动手做起来吧!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片,具备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不同纸片,动手操作。学生操作后,全张展示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的1/2?

  生:我把( )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1/2。(修改: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交流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将他们学具纸贴到黑板上】

  师:孩子们,请你观察黑板上的学具,你有什么发现?

  生:图形不同,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却都能用1/2表示。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2来表示。

  师:老师也涂了几个1/2,你们帮我看看我找到的对不对?

  出示课件:几个被分成两部分的图形,(有平均分的,不平均分的)。

  (3)小结。

  师:看来,同学们对1/2这个新朋友已经非常熟悉了,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1/2是什么意思? 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2。

  【设计意图:理解1/2的意义是学生认识分数意义的基础,在本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环节让学生在认识了蛋糕的1/2之后,动手利用学具纸片析一折、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不同图形的1/2。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在大量的直观体验中,学生逐渐加深对1/2意义的理解。在理解的同时,学生用语言充分描迷1/2,逐渐抽象出分数的意义。】

  (二)理解并掌握几分之一

  (1)创造四分之一:

  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生:1/4。)谁能借助学具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1/4的?(生: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它的1/4;把圆形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它的1/4,把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学生边说,教师边板贴学生作品】

  师:为什么图形不同,折法不同,却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生:因为它们都是将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4来表示。)

  (2)小结提升。

  师:【课件出示:依次出示很多圆被平均分成2、3、4、5、6······等不同份数,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这1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几?(1/2),那平均分3份,1份是?(1/3),平均分成4份,1份是?(1/4),这是?(1/5),这是?(1/6、1/7、1/8)

  师:继续分下去,还能得到哪个分数?(1/9、1/10、1/11·····)

  还能继续分下去得到其他的分数吗?这样的分数能说得完吗?(生:分不完,这样的分数由无数个。)

  (课件呈现“······”)

  师总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板书: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有了认识1/2的基础,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就相对简单了,本环节除了让学生利用直观材料感知1/4的意义之外,还发挥了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帮助学生想象:可以无限分下去,有无数个分教,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极限思想,同时可以渗透分数单位之间的大小关系。】

  (三)理解并掌握几分之儿

  (1)认识几分之几。

  师:我们再来看分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1份是多少呢?2份是多少呢? 3份呢? 4份…那你能用学具纸片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找到图形的3/8吗?

  (学生操作,全班交流,将学生的作品板贴到黑板上。)

  (2)揭示分数及分数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看黑板上,咱们研究出的这么多的数,有成就感吗?比较这些数和以前学过的整数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它有自己的名字——分数,是平均分得到的数。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你能说出3/8的中间这条横线叫什么?分子与分母分别是多少吗?(边说边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以及几分之几之后,黑板上已经有了大量的分数素材,此时,介绍分数及分数各部分名称,揭示课题,水到渠成。】

  (3)了解分数的由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分数,其实分数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分数的由来) 【设计意图:此处不仅是了解分数的由来,渗透教学文化教学。更是以简洁的方式让学生再次体验分数创造发明的过程。这个过程与课堂中学生进行符号创造的过程很相近,从而学生体会到学习创造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三、拓展应用,内化新知:

  师:看到大家学的这么认真,圣诞老人可高兴了,现在他想考考大家,请看题。(出示习题)

  四、课堂回顾,拓展延伸:

  师: 本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补充:“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一句话:“生活中从来不缺少分数。而是缺少发现分数的眼睛。”同学们,这节课后,让我们带上数学的眼睛,走出教室,去发现更多的分数吧!)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青岛版 篇4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新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最大,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 二分之一。” 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练习运用(略)

  反思: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青岛版 篇5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

  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按照课程标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基本精神。本节课试图把各知识点教学用一系列的活动串联起来,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参与动手操作、合作实践、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全身心的参与数学活动,认识分数,充分体验理解几分之一的实际意义,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努力实现课堂上学生自身多种感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立体的多维互动这一指导思想。

  【学生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分数”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但“物体或图形的一半”都是学生熟悉的。因此教师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亲自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说一说物体或图形的一半,架起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桥梁。“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如学生在用各种图形折一个喜欢的分数这一实践活动中,个人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获得成功的经验,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把谁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谁的几分之一。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材料等。

  【教学过程】

  情景—冲突

  1.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

  结合学生交流,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平均分”。

  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多少?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3.如何用数学来表示“一半”。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揭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青岛版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本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分数的简单加减计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几分之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第二部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的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探究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

  (3)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关键: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

  第三部分 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2)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针对教学重点,创设了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景。例如,通过野餐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产生的过程,为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打下基础。并通过电脑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作到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

  针对教学难点,本课遵循三条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及练习,例如,让学生用多种生活中常见的图形纸片,通过折和画表示出几分之一。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第四部分 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比如二分之一,有的学生知道要分成两份,但不知道”

  平均分”,有的学生认为把一个苹果分两份,大的一份是二分之一,小的一份是三分之一等等。

  可见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准确的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

  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第五部分 信息技术的应用

  1、运用PPT课件进行教学。

  2、上网查找资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第六部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化静为动的特点呈现教材主题图,它是五个与分数学习有关的小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获得的信息,学生很自然的用2、3、7、8等整数来描述所看到的人、树、鸽子等的数量。

  这时老师指着图中分西瓜的部分问学生“每个小朋友手里拿的是一个西瓜吗?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数表示吗?那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它的个数呢?”等问题时,学生的认知产生矛盾冲突,已有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渴望用一个新的数表示,为学生对数的认识扩展埋下伏笔。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在这个环节中,主题图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2) 利用主题图中分月饼的情境教学。用“我们来听听他们分月饼的时候在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图:首先教师抓住“一人一半是什么意思?”“怎样分才是一人一半”等问题来使学生来理解平均分,并用一张纸任意折出一半大,一半小的反例让学生辨析,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明确的建立平均分就是每份完全一样、大小相等的概念,为学生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打下基础。然后教师直接指出,平均分成的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这就是我们认识的第一个分数1/2,然后指导学生读写1/2。让学生借助月饼图说说1/2的含义。在分一分和说一说的活动中,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

  (1/4) 分数是否只有1/2这一个呢?继续观察月饼图,这块月饼被平均分成了四份,指着其中的一块提问,还能不能用1/2表示呢?为什么?让学生说说理由,并试着用新的分数来描述这一块月饼与整个月饼的关系,借助于1/2的认识,类推出1/4,同时指着其它几块逐一提问“这一块是它的几分之几呢?”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有了第一次扩展:从1/2--1/4。

  此时对学生的创造性予以及时肯定,鼓励学生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把这块月饼

  平均分成5份、6份、10份……时,其中的一份还能用1/4表示吗?那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此时学生的大脑中会产生更多几分之一的雏形,为认识其它分数打下基础。

  课本93页“做一做”第一题,96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两组基本练习,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使学生直观看到无论一个图形形状如何,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二)教学例2

  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初步认识1/2、1/4以后,让每一位学生用老师发的一张正方形纸折1/4,并用彩笔表示出它的1/4,再组织学生交流与展示,引导学生观察与比较几种不同折法:为什么折法不同,每份都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呢?通过折和说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只要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4,不仅加深了学生对1/4的理解,再次突显分数的本质--平均分。

  折1/几

  此时学生认识了1/2,又认识了1/4,分数是不是只有这两个呢?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我又设计了让学生说一说,并用手中的学具折出自己喜欢的分数的活动。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使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以极大发挥,在动手操作中积极建构数学模型,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1/4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三)教学例3

  为了使学生能从比较大小的角度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刚才分月饼得出的1/2和1/4及喂鸽子的食槽分出的1/4和1/3的大小,借助直观图,学生能很快比出大小,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由小精灵聪聪提出“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如:不同的物体可以表示同一个分数,同一个物体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则每份越多。比一比的活动,力求从不另一个方面完善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随后出示:基本练习第95页“做一做”第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基本建立起几分之一的表象后,由小精灵聪聪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分数的历史和演变,渗透数学文化思想。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认识了几分之一,我们再来看看主题图,在图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和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最后选取图中的一个多边形问学生:图中涂色部分还能用分数表示吗?这一问题无疑会与学生刚刚建立的新知产生矛盾?能还是不能?在学生的争执中,教师抛出答案:不能用几分之一表示,但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这将是我们后面要继续学习的内容。这个练习力图渗透分数由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的扩展。

  四、小结梳理

  这节课学到哪些新知识,有哪些新的体会?

  五、巩固练习

  (1)课本“做一做”第1题。

  (2)练习二十二第2题。

  (3)做一做”第2题。练习二十二第3题。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青岛版 篇7

  教材分析:

  1、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而且只是较为抽象。无论从其意义以及读写法都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学好本单元内容才能为今后继续学习分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我们在教学时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的。

  2、“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几分之一即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分数,分数的简单计算,分数的简单应用等几部分。教学内容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和几分之几,并且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和各部分名称以及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第一课时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地对几分之一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

  2、为学生提供数学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分数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不同形状、大小的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中秋节到了,妈妈打算把买来的月饼与邻居张奶奶一家共同分享。课件出示:

  1、把4块凤梨月饼平均分给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

  2、把2块蛋黄月饼平均分给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

  3、把1块豆沙月饼平均分给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

  二、探究新知。

  1、认识 。

  (1)教师明确: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

  (2)教师提问:另一份是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为什么?

  (3)学生交流。

  动手操作:任意拿出一张纸,折出它的 。

  学生汇报:把得到 的贴在黑板上。

  (4)教师提问:折出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是它的 ?

  (5)教师演示:拿起一张长方形纸任意撕成两半,举起其中一半问:“这是长方形的 吗?为什么?

  2、认识 。

  教师出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

  学生汇报: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三分之一,写作 。

  学生互动:互相说一说 表示的意义。

  教师明确:像 、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认识 。

  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正方形纸表示出它的 ,在图上标出,并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得到 的。

  分组汇报,并把学生得到的 贴到黑板上。

  教师提问:(1)折出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是正方形的 呢?

  (2)你能说这个 表示的意义吗?

  教师明确:要想得到谁的几分之一,就必须把谁平均分,同时得到的分数就是对谁而说的。

  老师提问:你能再任意说一个分数吗?你们所说的分数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老师边明确边板书:分数中,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上面的数叫作分子,分数线下面的数叫作分母。

  ……分子

  — ……分数线

  ……分母

  4、 比一比。

  出示教材第91页的例3.

  小组讨论:观察这两组分数,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学生汇报:

  生1:我发现 > 。

  生2:我发现 > 。

  生3:我知道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少。

  生4: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反而越多,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

  三、课堂作业。

  1、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分数。

  2、邻居家的奇奇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涂满了颜色,请你想一想,每种颜色各占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一?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青岛版 篇8

  XX年以前的义务教材在第五册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XX年修订教材时,根据很多老师的建议(两段分数的教学间隔时间太长),把这部分内容调整在第七册,现在考虑到对数与计算的整体要求下降,课标把它放到第一学段,所以提前教学。

  一、教学内容

  1.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几分之一分数、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2.分数的简单计算

  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三、编排特点

  1.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义。

  2.设计实际操作活动,在活动中直观认识分数。

  使学生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如让学生用纸折出1/4。用涂色的方法来比较分数大小。

  四、具体编排

  (一)分数的初步认识

  1.主题图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因此要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分数。

  教材上提供了一个学生和教师在公园里玩耍、野餐的情境图,图中有许多分数的例子,如苹果一人一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块,一个月饼平分成了两块,有几个小朋友在折纸,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纸平均分成若干份,喂鸽子的器皿平分成三格或四格,远处小朋友在搭积木,也有许多平均分的原型。通过以上素材,可以使学生看到生活中把一个物体平分成若干份的现象到处存在,认识到产生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这个主题图时,可以作为引入,等学生学会了分数的表示法以后,可以回过头来让学生表示一下图中的各种分数。

  2.例1(认识几分之一)

  把主题图中的平分月饼的情境图抽取出来,结合直观图,先出现学生用生活语言描述的“这块月饼我们一人一半”,小精灵把这种生活语言数学化,直接提出分数的意义:一半就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读法),并给出写法。使学生明白二分之一中的“二”和“一”的含义。接下来,把这块月饼进一步平分,平分成四块,让学生根据1/2的意义进行迁移类推,自己说出1/4的意义。

  然后教材直接说明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这儿并没有对分数进行文字性的定义。教学时不要拔高要求。

  在本例中,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一份可用分数表示。教学时要强调平均分。

  3.例2(用不同的方式表示1/4,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

  (1)要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明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分数1/4,虽然正方形纸的折法不同,每一份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分数的意义相同),所以可以用同一分数表示。

  (2)要利用折法多样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除了教材上的三种,还可以有很多种折法。

  4.例3(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

  (1)比较大小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借助直观图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这里的整体1是相同的。然后,通过小精灵的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两个几分之一比较大小时,分的份数越多,每份越小,它所代表的分数越小。这也是为以后学习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作铺垫的。

  5.例4(认识几分之几)

  可看成是例2活动的延伸,学生已经理解了几分之一中分子和分母的含义,再认识几分之几就比较容易了。教材中给出了2/4的含义,3/4和4/4让学生通过类推的方式自己写出来。

  6.例5(十分之几的认识)

  在学习了一般的几分之几以后,再出现一条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让学生自行写出其中的若干份所表示的分数。本单元的分数分母一般都在10以内,这儿出现十分之几主要是为以后学习小数的认识作铺垫的。

  接下来,教材直接说明像几分之几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7.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数各部分名称所表示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

  8.例6(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1)在这儿,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目的也是为了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1)在这儿还不是抽象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而是通过涂色,利用直观图形的大小比较来比较分数大小。然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的方法:分母相同时,分子大的分数大。

  (2)第2小题出现6/6,也是为后面学习1减去几分之几做准备的。

  9.练习二十二

  第1题,涂法不唯一。

  第2题,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是平均分。

  第7题,要引导学生发现涂色部分与未涂色部分的两个分数的关系,为后面的分数加减法作铺垫。

  第9题,通过三个1/4相加与3/4大小的比较,为分数加法作铺垫。

  第11题,答案多样,可以是4/16,也可以是1/4。

  (二)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分数加减法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正式学习分数加减法做必要的准备。

  1.例1(分数加法)

  (1)通过主题图中吃西瓜的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意义,答案让学生自行填出。

  (2)通过直观和抽象两种方式让学生理解算理。

  a.通过直观图看到两块西瓜和一块西瓜合在一起是三块西瓜,分别用三个分数来表示,得到分数加法算式。(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b.用说理的方式表示。

  2.例2(分数减法)

  编排特点同例1,只是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索。

  3.例3(1减去几分之几)

  前面相关练习中已有了一些铺垫,只要把1转化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划归为已学过的分数减法,学生学习起来不会太困难。

  4.练习二十三

  第5题,把钟面的刻度和分数联系起来,如果学生的层次较高,可以在教材习题的基础上增加60分之几的练习。最后一题,可以写出6/12,也可以看成1/2。

  第7、8题,从图上都不能直观地看出剩下的占整体的几分之几,要求学生抽象地运用分数的意义进行计算。第8题,计算时可以连减,也可以先把红色和蓝色加起来,再减。

  第9(2)题,要引导学生把两次对折转化为把绳子平均分成四份。

  五、教学建议

  要把握好教学要求。

  这儿只是初步认识分数,对于分数的定义,分数表示的确切含义,教材都不要求掌握。在学习分数的认识、大小比较和加减法时,都要借助于直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也不是为了学习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的方法本身,而是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青岛版 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初步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教学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圆形(或长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分过东西吗?一天呀,兔哥哥和兔弟弟一起去找食物,它们找到了4个大苹果。可是在分苹果的时候产生了争议。

  兔哥哥说:“我要吃3个。”兔弟弟说:“不行,我们应该一样多。”你说它们应该怎么分才公平呢?(平均分)每只兔子分到2个。

  第二天,兔兄弟又一起去找食物,这次,它们找到了2个大苹果,每只兔子可以分得几个?1个。

  第三天,兔兄弟又一起找食物,找的很辛苦,只找到了1个大苹果。两只兔子傻眼了,应该怎么分呢?每只兔子分到( 半)个。

  这半个苹果还能用整数表示吗?半个苹果该怎么表示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1/2,由此引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1、(1)借助形象,认识1/2 。

  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精灵是怎么来分月饼的?(多媒体演示平均分月饼)。

  师:把一个月饼从中间切开,也就是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这半个月饼我们就可以说成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二分之一怎么写呢?一起来看

  (同时在其中一块月饼上标出分数 。)(课件演示二分之一的书写)

  先画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写横线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最后写横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1份,跟着老师的板书,一起书空写一写这个数。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板书)齐读。

  你能在这块月饼里找到另外一个二分之一吗?(是它的另一半)

  同桌互相说说是怎么得到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的?

  最后概括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1/2。)

  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很重要?(平均分、每份、它的)课件灵活展示:

  ①、讨论平均分。说说为什么重要?多媒体演示不平均分的月饼,如果像这样分,每一块能用1/2表示吗?(生:不能,因为没有平均分,这边分一小块,那边分一大块,两边分的不一样多,不能用1/2表示)。可见“平均分”非常重要?

  ②、多媒体闪烁每一份。“每一份”是什么意思?(指其中任意一份,因为是平均分,每一份都相等,所以每一份指的是指任意一份)。

  ③、它的二分之一,是指谁的二分之一?(图上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老师先后拿出一个苹果还有小圆片,问:能不能说这里的二分之一是我手上的苹果的一半?或者是这个小圆片的?(不能)它到底指谁呢?(平均分,分的是谁就是谁的二分之一)(2)、请同学们判断下面的涂色部分能不能用1/2表示。(课件展示练习题)

  完成练习后提问:前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呢?其它的为什么不能?

  小结:前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涂色部分都是其中的一份,所以涂色部分是它门各自图像的1/2,剩下的图都不能用1/2表示.其中第三个和第五个图不是平均分,第四个和第六个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两份。

  所以我们知道了,只要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3、认识1/4

  如果老师这样分月饼呢?观察并思考:这样是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了( )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强调:平均分、每份、分谁就是谁的1/4)

  学生填空(课件展示)

  3、认识1/3

  我们又认识了1/4,老师这有一个圆,把它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怎么表示呢?看屏幕: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 写作( ).

  4、认识1/5

  我们继续分,这次是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并涂上颜色.怎么每一份都能用1/5表示呢?(因为是平均分,其中任意一份都是一样的)这里的1/5表示什么呢?

  看来,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齐读)

  5、认识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像1/2,1/3,1/4,1/5像这样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分数.

  以1/4为例,认识一下它各部分的名称:中间的这条横线表示什么意思?(平均分)它叫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这个数字3,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叫分母。分数线上面的数字1表示其中的一份,叫分子。

  6、拿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用涂色部分表示出你想表示的几分之一(展示学生作品,用小组合作方式,说说怎样得到正方形纸的几分之一)注意要对折

  质疑: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大小不同,怎么都能用1/2表示?

  小结: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纸的大小不同其中一份的大小也不同,但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份都是它门各自图形的1/4。

  你能用分数表示下列图形的阴影部分吗?(出示课件)

  进一步总结:不管是一个月饼一个图形或是其他的,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7、游戏做分数(自主认识几分之一)

  用同样大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几分之一,然后涂上颜色,并标出这个分数。(把学生的作品分两组展示在黑板上)

  仔细观察再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看第一组,把同样两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和4份,2份中的一份大于4份中的一份,所以1/2>1/4

  第二组同理

  引导回答:同样一个长方形,平均分的分数越多,其中的每一份就越小。

  所以分数比大小,当分子都是1的时候,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小。

  概括成一句话: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小。(课件展示)

  用规律解决问题(课件展示练习题)

  三、智力冲浪

  同学们的练习做得真棒,敢不敢挑战更难的题?

  1、方块里能填几?

  1/3>1/□ 1/3<1/□

  2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大正方形的1/8,小正形的1/2,长方形的1/4

  四、全课总结:挑战成功,现在回忆一下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我学会了写分数,我学会了读分数,我学会了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我学会了几分之一的分数怎样比大小,我学会了用不同的图形做几分之一,我学会了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是呀你们的收获真不小,其实分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同学们用眼睛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几分之一。把你发现的分数记录下来下节课汇报。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青岛版 篇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

  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动手操作,深化认识,把一张圆形纸代替蛋糕,怎样得到它的二分之一?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只要对折就可以平均分。之后,让学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活动,表示出其它图形的二分之一,并及时进行交流,学生在动手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二分之一的表象。实践证明,通过以上活动,学生经历了二分之一的产生、形成的过程,真正的理解、体会了二分之一的含义。接下来我通过练习,自然引入四分之一。

  让学生进行类比迁移,自主认识四分之一,请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纸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通过放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的意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青岛版 篇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P91、P92、P93,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经历几分之一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

  正方形纸片、长方形纸片、圆形纸片、彩笔、多媒体平台、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1.复习“平均分”概念,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把4个月饼,分给两同学,怎样才能分得公平、合理呢?(平均分)

  那么每人分得几个呢?

  2个月饼,平均分给两同学,每人分得几个呢?

  2.引出分数

  1个月饼,平均分给两同学,每人分到多少呢?

  “半个”能不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呢?谁知道?

  揭示课题:其实,象1/2这样的数就是分数。(若生说出1/2,则直接揭示课题;若生不能说,师则介绍说:一半可以用这样“1/2”的数表示,象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这样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青岛版 篇12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说对教材的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第一小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去年以前的老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112——113页,从去年秋天的教材才安排在四年级第七册75-76页,这也是因为认识到分数的理解较抽象的缘故而做的新调整。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学例1——例5借助实物演示(如可能我也准备课件)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的基础。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老师们常容易忽视这部分内容,认为它太简单,简单是我们对它肤浅的理解,实际上它较难理解。例如有一次在学了这部分内容有一个考试题是这样的,15的三分之二是多少,许多老师认为这是分数乘法,要到六年级才学,实际上这题没有超标,也是考验我们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是不是真正的理解了。如果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做出这题是非常容易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能停留在一个表面现象上,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

  (1)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优势,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教学中要使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时,形成感知的概念,充分发挥表象在认识分数概念中的桥梁作用。

  教学难点:分数的实质是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分母、分子的含义是分数教学中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

  二、说说这节课的教法:

  分层递进,由扶到放。是我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根据直观性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练习内容自制教具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实物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完成5个例题的教学。本节课的五个例题运用不同的方式处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说说对学法的指导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共有5道例题。根据学生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讲解例1时,首先引导学生观看演示,从日常生活实例入手,初步认识二分之一,接着扶着学生认识三分之一,再独立认识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十分之一。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其学生的“学”,体现在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学习中多次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营造出互动教学的气氛。

  四、说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一)引入:

  运用教具,以旧引新。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口头回答把4个饼和2个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4个饼、两个饼“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饼分成两份,观察1个饼切成2份后,重叠比较大小一样。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个”,“半个”饼是多少能用整数表示吗?由此引入新课。

  (二)授课

  (1)运用演示,初步认识概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讲解例1时,再次演示平均分一个饼。学生初步认识“平均分”,理解图中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这时教师指出这半个饼是一个饼的二分之一,引导学生在不同形状低上对折一次,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的操作练习。接着演示,把它平均分割成三份比较大小后还原,认识三分之一。学生通过对概念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很快明白了几分之一的含义。接着再教学分数的读、写法。

  (2)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对例3四分之一的认识是这样做的。先确定操作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然后学生操作。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三种类型正确折法又请学生观察教师的另一种折法,并提问:所表示的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

  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老师设计的目的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平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例四、例五时,学生观察,自学五分之一,十分之一的念义,随机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分层递进,随例题发展,突出重点。

  (三)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课内练习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活动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练习的形式要有变化,使学生在练习中保持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提高,让  学生做题时都要动脑想一想。三是面向全体学生,练习要有“弹性”,保证全班每个同学都有较多的参与机会。

  (1)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设计了一组基本练习,主要让学生随机分析正误并说出为什么,教材中“做一做”和练习中的习题,

  (2)又设计了一道小猴分瓜的小故事,这是一道趣味思考题。三个同样大的西瓜,逐个平均分成2份、3份、4份,让学生比较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大小,设问谁吃的多?为什么?这道题的练习目的,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融合贯通,激发学生兴趣,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具有一定的作用。为建立分数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概念埋下了伏笔,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全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