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教学设计="">
1、看到同学们这么投入,老师知道你们是非常喜欢小艇的。谁愿意说说你喜欢小艇的什么?你是用什么样方式表达的?
把你的画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好吗?(投影小艇)
2、你们觉得这只小艇画得漂亮吗?看到这位同学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用画画的方式,表达我对小艇的喜欢之情,你们愿意给老师这个机会吗?(板画小艇)
3、刚才你们各自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你们知道威尼斯的小艇有哪些特点吗?
4、这只小艇有这些特点了吗?谁愿意到这儿指着小艇说说哪些地方体现了长、深、窄、翘这几个特点?
5、威尼斯的小艇真是与众不同,作者是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写小艇的呢?大家一起说(比喻)作者把小艇比作什么?(板书:像独木舟、像新月、像水蛇)
6、同样是写小艇,作者却用了三个不同的比喻句(出示比例句、点红)这三个比喻写出小艇的什么特点?(板书:长、深、窄、翘、灵活)
7、三个比喻句把小艇的样子写得又奇又美观,你能不能读出意味来表达你对小艇的喜欢之情?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2名)
(3)他读得有意味吗?有没有流露出对小艇的感情?
(4)那老师不定期试试看行吗?
(5)老师读得怎么样?
(6)谁再来读一读?、
(7)这个小组的同学像他这样读一读?还有同学想读吗?
(8)这么多同学想,那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二)学习船夫一段
1、小艇行走时仿佛田沟里的水蛇,除了因为它的造型奇特、灵巧外,还有什么样原因使小艇如此轻快灵活呢?(还有因
为船夫技术好。出示船夫板画船夫)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我出最能展示船夫技术好的一个词语。(板书:操纵自如)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是怎么样理解“操纵自如”这个词的?
(2)船夫的操纵自如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学好的小组要派代表举手。
(3)出示船夫技术句子、点蓝。
3、请同学们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船夫驾驶小艇的动作。(30秒)
4、现在,请同学们站起来同桌合作或找到伙伴合作,一个人读句子,一个人演一演船夫的动作。
5、好,现在,我们来看看威尼斯的船夫叔叔是怎样驾驶小艇的?(出视频)
6、讲述:小艇的样子真奇特,加上船夫的驾驶技术这么棒,所以人们坐在船舶里感觉又舒服又有情趣。(板书:舒服情趣)因此,威尼斯的人们可喜欢欢乐坐小艇啦。现在请大家一边快述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一边展开想象,哪些人会来小艇去干什么?(1分)
(三)学习作用一段
1、现在,把你想象到的填到这张练习卡(出示练习卡)
2、(发练习卡)这张练习卡,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主同学合作完成。
3、巡视,抽样自读,(投影练习卡)
4、还有许多同学填写得很好的,课后大家再互相交换练习卡交流。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几张图片。(出示图片)
放大介绍:A、人们可以在小艇上做生意。
B、白天,人们乘着小艇去办事。
C、晚上,人们乘着小艇去娱乐、游玩。
5、由这张练习卡和这些图片,我们可以知道小艇在威尼斯起到什么的作用?所以说小艇是威尼斯的(板书:主要交通工具。)
三、点结、迁移(6分)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大作家马克、吐温通过细致观察抓住小艇的特点进行精彩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堂特有的风土人情。
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某一处景或者物。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威尼斯的小艇》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异国风情。文章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是对学生进行“抓住事物特点写”训练的好例子。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重点训练项目,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基本技能目标: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
2.基础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以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二、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以学习作者怎样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主线,通过对重点段的读、想、说,班级讨论交流,并进行活动化教学,在自主和谐的氛围中突破重、难点。程序如下。
教学前的准备:让学生读通课文,初步了解小艇的三大特点。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弄懂生字词的意思。
教学中的安排:首先,通过课件图片展示初步感知威尼斯及小艇,使学生对威尼斯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理解“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含义。接着,以“这种小艇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想不想见识一下?”问题引入, 并出示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小艇图片及模型,说说自己眼中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介绍小艇的?让学生带问题读书,发现小艇奇特的外型和灵活的行动这一独特风景,落实训练点。
1.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说体会、想象、有感情朗读等具有层递性的训练,自读领悟作者抓住了小艇的哪些特点写;体会作者运用比喻表现特点的独到之处;然后引导根据小艇模型有感情地背诵,从中欣赏作者描绘的精彩。
2.教学课文第4自然段“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部分,先让学生读懂课文,学生内化课文语言,再加以想象画面,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最后背诵,积累运用课文语言.
3.教学课文第5、6自然段“小艇作用大”部分,让学生自由读,再从欣赏风景的角度,发表带个人情感倾向的见解。提示学生:当你坐上这轻快灵活的小艇,美美地领略威尼斯的迷人风光时,都看到了些什么?哪些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马上读到威尼斯的男女老少坐着小艇工作、生活的段落,引导体会小艇与威尼斯人密切的关系,并让学生展开想象,猜一猜还会看到什么人,照着书上的句式说说还看到谁也来了,激活学生思维,训练口语交际。
在感悟威尼斯白天的喧闹后,提示学生:威尼斯的夜晚又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 结合着对该问题的交流讨论,观看威尼斯夜景照片,让学生体会到这一部分的每句话都在表现威尼斯月夜的“静”,之后再追本求源,引导联系上下文思考这“静”与小艇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说说欣赏着这样的风景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带上自己的情感朗读,品味作者的精彩描述,并引导启发孩子读阅读连结的《威尼斯之夜》,最后总结课文,把训练点向作文、向课外迁移。
三、教学成功之处
1、课件展示,激发情感。
威尼斯异国他乡的独特地理风貌,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虽然课前查阅过资料,但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完全有必要先对该水上城市的奇特风光,诸如河道、古建筑、桥梁、小艇、船夫等有个大体的感性认识。教学之初,让学生通过威尼斯风光展示“游览”威尼斯水城谈感受,从而激发出求知全文的冲动。
用课件辅助教学,为课文提供信息,成为理解内容与激发情感的工具。当学生体会威尼斯城夜的宁静时,再一次用了图片展示,“让月夜的威尼斯人歇、艇停、城静的美丽夜色,呈现于学生眼前。两处用上风景图片展,给学生提供了 “动”与“静”强烈对比的生活信息,加深了小艇在威尼斯作用的体验,感情上起到了“呼应”的作用。
2、自读自悟,启迪思维。
在引导学习“小艇的样子”“船夫技术特别好”的段落教学中,明确 “主体”地位和训练“意识”,给出时间,让学生想象画面、欣赏画面,感受和内化课文语言和积累运用课文语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逐渐加深。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3、注重情境的创设
在最后一段的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创设,课堂上呈现出威尼斯夜寂静的美的氛围。这里面,教师侧重对学生情感的启动。
首先,启发学生:欣赏着这样的风景,你们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在理解精彩语句的过程中,不断突出其“静”的美。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如宁静、古老、浪漫、温馨、陶醉等等,然后让学生怀着这种种美妙的感受一起朗读。这是在朗读教学中情感启动前的理解,让学生去体会所朗读的语句的情感。但情感的启动不是一激而就的,有个情感变化、逐渐深入形成的过程。在朗读效果没有凸现之时,教师引导把 “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威尼斯。”这两句话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让学生领悟小艇与夜之寂静的关系。并放威尼斯夜景图片,配上悠扬、深沉的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试读。朗读的启动过程,一层一层并非机械地进行,穿插着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有情感地试读,分男女读。老师把情感这根弦绷得紧紧的,不让他走样,无论是肯定表扬或批评指正,都是为了对情感的理解与启动,因此学生读威尼斯夜景段落时入情入境,感悟较好。
4、课外延伸,探究迁移。
完成教学训练重点后,话锋一转,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威尼斯与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的比较。播放苏州图片展,并出示课后实践题:“课下搜集关于苏州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写一份调查报告”、“根据这节课所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种交通工具。”从课后学生的作业看,学生的仿写作品比较成功,迁移训练效果很好。
四、几点遗憾:
1、在学生体会小艇跟威尼斯人的密切关系时,本来教学设计中预设了让学生想象的一个环节,即让学生展开想象,猜一猜还会看到什么人,并让学生照着书上的句式说说还看到谁也来了,以此激活学生思维,训练口语交际。但在实际教学时,因顾及时间,没有落实,感觉学生体会小艇的作用不够深刻。
2、虽然落实了训练点,即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但学生只有感受,一部分学生并不能自觉地把这种方法内化,从课后部分孩子的仿写可以看出,依然有同学没有完全掌握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尼、艄”等7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尼、斯”等15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纵横交叉、手忙脚乱、祷告、雇定”等词语。
2.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小艇的写作方法,并以此为依据理清课文层次。
3.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写作方法,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4.了解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
教学重点
了解写作方法,理清课文层次;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写作方法,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
教学难点
了解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2、3】
威尼斯是一个别致地方。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那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冈多拉。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冈多拉是一种摇橹的小船,威尼斯所特有,它那儿都去。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只要不怕转弯抹角,那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选自朱自清的《威尼斯》,有改动
2.学生自由阅读,说说从这段话了解到什么。
3.简介威尼斯【出示课件4】
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的一座水城,位于亚得里亚海海滨的一个新月形的泻湖中,四周为大海所环抱,只有西北角有一长堤与陆上相通。
威尼斯是一座开门见水、以河为街的城市。城中河道纵横交错,河道两岸排列着风格迥异的各式建筑。威尼斯也是一座以船代车的城市。河道中多种多样的船只穿梭于大小河道上,构成了水城特有的风景。
4.谈话导入:现在让我们去走走看看,领略一下异国风情。(板书课题:威尼斯小艇)学生齐读课题。
5.简介作者【出示课件5】
马克8226;吐温(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虽然其家财不多,却无损其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他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
6.谈话过渡:美国著名的大作家马克8226;吐温,也就是本文的作者,他在游览威尼斯时,进行了多次的观察。可他为什么在众多的事物当中,选择了“小艇”来写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轻声、自由地读一读他的文章,边读边思考。(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6】: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7】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威尼斯的小艇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课文从作者美国作家马克8226;吐温的所见所感入手,首先交待了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接着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然后讲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最后详细介绍了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小艇是威尼斯的交通工具,是全文的总起。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小艇的样子和坐在舱里舒服的感觉。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讲船夫驾驶小艇的熟练技术。
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讲小艇在威尼斯的作用。
(板书: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四、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出示课件9】多媒体出示“威尼斯风光图片”,学生认真观察,用感官来威尼斯美妙的水上风光。
五、课堂总结,朗读感受【出示课件10】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大作家马克8226;吐温一道欣赏了威尼斯美妙的水上风光,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威尼斯去看一看,去坐一坐威尼斯的小艇,去感受水上乐园的情趣。
2.自由朗读全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我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水上城市”威ní( )sī( ),坐上了船头和船shāo( )微微向上qiào( )起的小tǐnɡ( ),小艇上的坐diàn( )柔软舒服,船夫对小艇操zònɡ( )自如。打开船舱的窗lián( ),看到其他小艇上许多孩子在保mǔ( )陪下,可能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也有老人可能是乘坐小艇去教堂dǎo( )告;远处可能是戏院散场了,人们坐上各自gù( )定的小艇,cù( )拥在一起的小艇在人们的huá( )笑声和告别声中离开了mǎ( )头。我被这威尼斯独特的风景陶醉了。
二、给多音字选择合适的读音。
1.海水哗( )哗地涌上岸滩,水中海豚精彩的表演引来一片哗( )笑。
(①huā ②huá)
2.牧童骑着黄牛吹着牧笛在弯曲( )的小路上走着,曲( )调时而高昂,时而低沉,传遍乡村的原野。
(①qǔ ②qū)
3.一只( )老牛在上坡上只( )管独自吃草,小牛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它也不知道。
(①zhī ②zhǐ)
4.蒙蒙的细雨夹( )杂零零星星的雪片飘落下来,寒风中的李晓军只穿着一件夹( )衣,冻得瑟瑟发抖。(①jiá ②jiā)
三、对下面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
A.这句话主要是说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B.这句话主要是说威尼斯河道多。
C.这句话主要是说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城,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答案】
一、尼 斯 艄 翘 艇 垫 纵 帘 姆 祷 雇 簇 哗 码
二、1.①② 2.②① 3.①② 4.②① 三、C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写作方法,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2.了解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上节课我们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大作家马克8226;吐温一道欣赏了威尼斯美妙的水上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大作家马克8226;吐温坐上威尼斯的小艇,去感受水上乐园的情趣。
3.大作家马克8226;吐温笔下的威尼斯的小艇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想想威尼斯的风光到底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4.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5.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了解小艇的重要作用。【出示课件3】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1.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此处的“大街”指的是什么?(河道)“汽车”指的是什么?(小艇。)
3.说说从这段话你了解到什么?(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板书:大街上的汽车)
三、了解小艇的样子和特点。
(一)【出示课件4】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1.默读这段话,找出直接描写小艇特点的词,说说从句中体会到什么?
(1)小艇的特点:长、窄、深、翘、轻快灵活。
(2)交流体会:样子奇特,行动轻快灵活。
2.作者是怎样把小艇的特点写具体的呢?(作者观察很仔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得很生动很具体)(板书:比喻)
(1)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第一句写制作比较讲究,长、窄、深,联想到“有点像独木舟”。用“独木舟”比喻小艇,说明小艇‘又窄又深’的特点。)
(2)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写小艇的形状,“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能使我们想象它静止时的样子。用“新月”比喻小艇,说明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
(3)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写小艇的行动,“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能使我们想象它运动时的样子。用“一条蛇”比喻小艇,说明小艇的行动轻快灵活。)
3.教师小结: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方法,对小艇由静到动地描写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地印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小艇的样子、造型,以及它行动起来的感觉。今后我们写作的时候也应该像作者那样做到仔细观察,也要学习这些描写的方法,抓住特点,合理想象,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使我们的文章也同样生动、形象。
4.指导朗读:这样的小艇怎么会不惹人喜爱呢!谁愿意读一读这段话?指名读,评议,齐读。(引导学生读出对小艇的喜爱之情。) 5.谈话过渡:如果有这么一艘小艇就在我们面前,你想不想体会一下坐在里面的感觉呢?
(二)【出示课件5】
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1.教师适当放慢速度范读,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读,一边想象自己坐在小艇里的感受。
2.坐在这样奇特的小艇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1)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感觉很舒服,很有趣味。)
①舒服(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
②新鲜(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
③兴奋(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
……
(2)说话练习:坐在小艇里可以……可以……还可以……有说不完的情趣。
(例1:坐在小艇里,可以欣赏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可以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可以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例2:手机可以用来接通电话,可以玩游戏,还可以敢看影视节目。有说不完的情趣。)
3.指导朗读:是啊,人们坐在既美观独特,又舒服惬意的小艇里游览威尼斯的风光是多么有趣味的一件事呀!让我们一起捧起书再来体会体会。
4.谈话过渡:坐在这样奇特的小艇里感觉那样舒适、充满情趣,其实这个离不开船夫的驾驶技术,那作者又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呢?
(三)教师小结: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三个比喻句来写小艇的样子。第一句写制作比较讲究,长、窄、深,联想到“有点像独木舟”;第二句写小艇的形状,“像挂在天边的新月”;第三句写小艇的行动,“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轻快灵活。对小艇由静到动地描写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地印象。第三自然段讲了乘船游览舒适自在、情趣无穷的快乐感受。
四、了解“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出示课件6】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句在这里起什么作用?(“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是中心句,总领全段。下面几句话围绕中心句具体叙述。)(板书:先总后分)
2.那么,船夫的技术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想一想,哪些词句说明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 (操纵自如、挤过、穿过、急转弯)
3.“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退”在这里起什么作用?(“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退”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反衬小艇速度之快,船夫驾驶技术高超。)
4. 此时此刻,假如你坐在小艇上,你想对船夫说些什么?(你的驾驶技术如此高超,平时一定不断练习吧,你太棒了。)
5.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中“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是中心句,总领全段。下面几句话围绕中心句具体叙述:行船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船夫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在很挤很窄的地方总能平稳地穿过,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退”,则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反衬小艇速度之快,船夫驾驶技术高超。当然,船夫对小艇操纵自如,除了和熟练有关,和小艇奇特的样子也是分不开的。
6.指导朗读。
五、了解“小艇和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 = <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导入:
1.在世界上有许多因美丽浪漫而著名的海滩,而这个海滩的闻名与世是因为一首歌曲。这个海滩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在那不勒斯有两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海滩,其中一个是以意大利民间传说中一位美丽姑娘的名字命名的,它被称为是美好幸福的象征,这就是桑塔露琪亚。
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现在正在桑塔露其亚海滩上漫步,你会哼出怎样的旋律?请边看美景边想象(轻松、柔和、委婉、轻盈、浪漫等)
随着大家美妙的歌声我们来到海边,不仅看到了浩瀚的大海,白色的沙滩,自由的海鸥,还听到船夫们的歌唱呢!你听
二、初步感受、学唱新歌
1、聆听歌曲
你能听到几位船夫的歌唱呢?他们演唱时的表情是怎样的?(男声三重唱,前面抒情、后面激情)
为什么前面是抒情的,后面是激情的呢?(前面是描绘静谧的.海滩夜景,后面是热情洋溢的船夫)
歌曲和发声曲有什么相似之处?(都能让人摇晃)为什么能让人摇晃?(三拍子的节奏感,强弱弱)
2、船歌
这种三拍子的,给人以摇晃感觉的,情绪色彩大多开朗豪放热情洋溢的音乐体裁就是意大利船歌。船歌这种体裁的产生发展与威尼斯的游览船——贡都拉有关,出示贡都拉图片并说明。(贡都拉的船身狭长,首尾均都翘起,适宜在水巷中航行。这种船体多漆成黑色,用单桨划船。船家都喜欢唱当地的民歌,歌曲节奏韵律与他划船的节奏韵律一致,久而久之形成这种音乐体裁。)
3学唱第一段
⑴随琴用mu轻声哼唱旋律,找一找这一段有几句?
⑵逐句演唱一、二句歌谱,句中最高音出现在什么位置?相对比较强的音在什么位置?(在句子中间)(其中强调渐强、渐弱、重音、弱符号)画成旋律线是什么形状?学生唱教师画(象波浪)你看了波浪线有什么感觉?(起伏跌宕、联贯、舒展)用这样的感觉联贯演唱第一、二句歌谱
⑶听唱第三句歌谱,音乐的起伏和一、二句一样吗?(不一样,更平缓)有学唱难点吗?练习#4、4的音准,可以用手势和波浪图示训练
⑷听唱第四句歌谱,浪尖在哪里?为什么?(前面弱后面出现重音)
⑸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谱
⑹女声唱歌谱男声唱lu,然后交换,男声唱歌词女声唱lu,要能够听到对方声部的声音。
2、学唱第二乐段
⑴听老师唱第二段,比较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音高、音强)
为什么第二段音高了?怎样才能唱上高音?(正确的用气,激情的表情)
⑵起立演唱。这段唱的什么?(船夫在热情地招揽顾客)你能边唱边演吗?背唱第二段歌词
⑶轻声唱歌谱,找一找乐句中最低音、相对弱音的位置,画旋律线,是什么形状?学生画(还是波浪,但方向相反)为什么还是波浪线?(还是联贯,有起伏)
3、完整演唱
学生找演唱顺序,设计演唱形式,试唱评选最佳方案
三、拓展赏析
1、世界三大男高音之首的帕瓦罗蒂就是意大利人,欣赏三大男高音演唱的《我的太阳》(视频)
男高音的音色是怎样的?演唱时表情如何?(高亢、嘹亮、透明、有穿透力,激情、沉醉)
2、《我的太阳》与《桑塔露琪亚》有什么相似之处?从这两首民歌中透出意大利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四、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演唱的两首歌曲都是来自于一个有着悠久音乐文化历史的美丽国家——意大利。其实在欧洲蕴藏着很深的民间音乐文化,他们等待着我们去了解,我们共同努力吧!
> = <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第一课时“数一数”。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数一数”是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起始课,为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学生经历从数数的问题中抽象出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的过程,体验这种相同加数的连加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分析:
在教学设计前我设计了三个前测问题:
1、观察方阵图,让学生说说一共有多少个图形,你是怎么列式的,说说为什么这么列,我出示的是每排6个,有4列,通过调查孩子的列式有三种方法,
(1)6+6+6+6= 4+4+4+4+4+4=(我横着看一行是6个,竖着看每行是4个)
(2)只列出了6+6+6+6=(我横着看一行是6个)
(3)6+12+6=(第一行是6个,第二行和第三行一共是12个第三行是6个)
2、你知道乘法吗?并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知道乘法,但是说不清楚。)
3、会背诵乘法口诀吗?(共同的答案不会.)
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在数物体的时候,不一定有序的按照排和列来数,所以在课的伊始,我想应该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感到应该有序的数,多角度的数。
我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经常有灵动的思维火花闪现。所以我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思考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获取中。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便进一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为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感受相同加数连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和必要性。
教学难点:用两种方法数方阵排列物体的个数,并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孩子们,动物学校正在开运动动动会呢,你们快看小猫班和小猪班的检阅队伍走过来了(课件出示小猫班和小猪班都是12人,但是小猫班是整齐的排列,小猪班是散乱排列),每个班级有多少个小动物呢?我们快来数一数吧!(板书数一数)
(学生观察数)
师:数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可能回答:
生:小猫班队伍排列非常整齐,很容易就算出有多少小动物。小猫班每排有3只小猫,一共有4排,3+3+3+3=12只 一共是12只。(师板书算式并介绍相同加数)
生:小猪班一个个数是12只小猪。
生:小猪班站的齐,小猫班站得不齐.
生:小猫班不需要一个一个的数,一下子就能看出每排是3只,只要加4个3就可以了,而小猪班得一个一个的数
师:说的真不错,你看小猪班站的多整齐呀,今后我们在站队的时候也要像小猪班学习。
【设计意图】对不规则、规则物品计数,列式,简单比较异同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活动一:数熊猫
师:同学们,你看小熊猫班也走过来了,熊猫班的参加检阅队伍的一共有多少人个呀?你想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看书,边看边数。
生汇报
生:15只,我是一个一个数的。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是5个5个数的。
师:你能数给大家看看吗?
生:我是一横行一横行看的。生边说边数
师:你可真了不起能和前一个小朋友有不同的数法。
师:我们也一起来像他一样数数好吗?5、10、15
师:那你能列个算式吗?
生:5+5+5=15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要把是怎样数的告诉给大家,并列一个算式。
生:我是一竖行一竖行数的3、6、9、12、15
生:3+3+3+3+3=15
师:你可真聪明我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图数数了。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师:那你能列个算式吗?
生:3+3+3+3+3=15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预设:学生也有可能出现下面的数法,
生:我是横着2行2行数的,用10+5=15
生:我是竖着两行两行数的6+6+3=15
师把学生的算式都列在黑板上然后进行比较
5+5+5=15
3+3+3+3+3=15
6+6+3=15
。。。。。。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教师结合黑板上的三个算式比较三种不同的数的方法)
生:都是加法但是加数不一样,
生:有的是加数都相同,有的是不同的。
师:那我们看看这三种数法哪一种能最准确不容易数错。
通过讨论孩子能发现第一种和第二种。
师:其实方法3和方法2本质是相同的,6是把两个相同加数先加,也是可以的。如果我们手指着每一行或者列,一行行或一列列数,不容易重复或者遗漏,也容易检验。
师:我们再来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生:因为我们从不同的方向看所以列出的结果算式不一样,但是结果一样。
生:为了能更准确的计算出结果我们一定要按一定的顺序去数一横行一横行或一竖行一竖行的数。(黑板上只留下相同加数的加法)
【设计意图】(重点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数)
活动二:数圆片
师:小松鼠班的检阅队伍走过来了请把书打开到第2页,每一个圆片代表一个小松鼠,快来数一数吧?
同桌之间合作完成,看看你们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同桌合作把答案写在本子上。
学生汇报
生:我们列了两个算式,首先我们是一排排数的,4个6所以
列式为6+6+6+6=24(个)然后我们又一列列数的6个4所以
列式为4+4+4+4+4+4=24(个)
学生边汇报师边板书
师:看着黑板的算式,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放开的说,数的角度不同算式不同;可以列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都是相通的加数相加,加数不同,但是结果相通同)
【设计意图】再次数,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多,由数实物到数图形,抽象程度上也有提升。
活动三:数格子
1、师:看来今天小朋友的发现可真不少哇!小熊猫北北要参加跳格比赛,还要数出有多少个格子,翻开书的第三页,如果你是北北,你想怎么数呢?想好后在书上列式。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数的,又是怎样列算式的?
生1:我可以列出算式, 10+10+10=30(个)
生:我列的是3+3+3+3+3+3+3+3+3+3=30(个)。
板书
【设计意图】三数格子图,是用前面数数活动的经验、为学生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三、联系拓展,领悟新知
1、活动四:数苹果
师:运动会结束了,熊猫老师看到同学们表现的非常优秀,于是决定要用苹果来奖励他的学生,课件出示(教材中给出了加法算式,只需要填上结果,用课件出示时,去掉算式,让学生充分独立思考。),把你看到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吗?:
生:有5盘苹果,每盘里有3个。
师:谁能提个数学问题?
生:5盘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师:该怎样列式呢,写在练习本上,
生列式:3+3+3+3+3=15(个)
板书3+3+3+3+3=15(个)
师:如果现在有同样的6盘怎样算呢?10盘呢?请女同学解决6盘怎样计算,男同学解决10盘怎样计算
指名学生说算式。
板书算式 3+3+3+3+3+3=18(个)
师:如果有这样的10盘呢?
生说算式3+3+3+3+3+3+3+3+3+3=
师:如果有这样的15盘呢?
生说算式:3+3+3+3+3+3+3+3+3+3+3+3+3+3+3=
师:那100盘呢?现在请你在本了上列出算式
生可能会说出结果,要给予表扬,有的不去写,教师质疑
师:为什么不写呀?
生:这也太多了。
师:是呀你们说的都不错,我们来看看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第三页
生:用乘法就方便了!
3、你们想了解乘法这个新朋友吗?下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学习乘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到写这些加法算式越来越麻烦,进而使他们联想到能否有简便的方法。再通过看书上智慧老人说的话,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板书设计:(略)
设计中生的语言是根据试讲后学生的发言进行的预设。
> = <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有一些热情的小词语已经等不及要见你们了,想不想认识他们?
1、[出示词语](请三位,每人读一排。——齐读词语。)
2、师:这三个淘气的词语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敢)戴嵩、称赞、购买。
师:好样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你能用上这几个词来介绍一下这位大画家吗?谁能把三个词都用上? 生说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位大画家和一位牧童的故事。板书:画家和牧童(“画家”写得大,“牧童”写得小)。
师:齐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把“画家”二字写得特别大,“牧童”二字写得特别小呢?
生:画家是大人,牧童是小孩
师:是呀,他们年龄不同。
生:画家是非常有名的,而牧童只是个普通的放牛小孩。
师:他们身份不同。
生:、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可就是这么一位大名鼎鼎的画家却做了一回小牧童的学生,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5自然段(生读课文)
2、师:读完了吗?那读出了哪段是写戴嵩正在作画?
[示句图:戴嵩现场作画图]此时,戴嵩正在画《斗牛图》,只见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看到这情景你想说什么?
生:戴嵩真不愧是著名的画家。
师:能你的这种感受送进去,读!
生:戴嵩画得好快呀!
师:我注意到了你把“一会儿”重读了,你怎么想到要把它重读了?(生说)
生:戴嵩真厉害啊!
师:我听出来了,戴嵩真是一位能干、多才多艺的画家啊!好,同学们,把你们的`感受送进去,一起读!(齐读)
3、师:!这幅《斗牛图》很快完成了,围观的人对这幅画是(纷纷夸赞)。现场谁愿意来夸夸它?[活动:扮围观的群众夸这幅画]
[示句子:“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师:这位商人,你来夸一夸
生:……
师:不错。这位大商人,你请!
生:……(生边读边竖起了大拇指)
师:果真是绝妙之作啊!(边说也边竖起大拇指)现场有教书先生吗?这位教书先生你来夸一夸吧!
[示句子:“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生:……
师:现场还有很多尊贵的客人,还有谁想对戴嵩的画夸赞一番呢?
生:、
师:你对这画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师:你和教书先生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谁有特别一点的夸奖之词吗?这位你请!
生:画得太妙了,画得太妙了,不愧是著名的大画家啊!
师:果然与众不同!这位你来!
生:画得太好了,简直栩栩如生啊!
师:你有何高见?
生:这真是难得一见的佳作啊,画得实在太像了!
师:这么多人,你一言,我一语就是课文说的“纷纷夸赞”。
> = < 教学设计="">
一、做一做——游戏导入 ,分散难点
1、喜欢和朋友做游戏吗?(喜欢)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新朋友是谁?(师在黑板上贴“青蛙”和“小鸟”图)
2、我们怎么和它们做游戏呢?请大家拿出桌上的纸,像老师一样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孔看黑板,说说你现在看到的和刚才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刚才,青蛙和小鸟我都能看到,现在我只能看到小鸟了)
(刚才,青蛙和小鸟我都能看到,现在我只能看到青蛙了)
(刚才,我能看到整块黑板,现在我看到的黑板只有纸筒口那么大了)
3、你看,我们的朋友青蛙张大着嘴,好像在说:“朋友们,你们观察真仔细,我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呀!我坐井观天也是这种感觉呢。”(板书:坐井观天)
4、 “坐井观天”什么意思呀?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看看书上的插图说说。(坐在井里看天)
5、呀,青蛙还没坐到井里呢,谁来帮帮它?(学生贴井图)
这井呀,就好像是我们刚才卷起的纸筒,大家猜一猜,青蛙坐在井里看到的天会有多大?(板书:井口那么大)这是怎么回事?(青蛙坐在井里,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
6、瞧,我们的另一位朋友小鸟飞来了,它边飞边叫,好像在说:“小朋友们这么快就知道了青蛙出错的原因,真了不起!可我们的朋友青蛙还不知道呢!它一直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为这事,我还和它争论了起来。”小鸟在哪个地方和青蛙争论,请大家默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井沿)井沿是哪个地方?在书上指一指,上台把青蛙贴在井沿上。
二、读一读——朗读对话,探究重点
1、好,故事就从这儿开始了。请看大屏幕课文视频。你最想知道什么?
(青蛙和小鸟它们在争论什么?争论文明吗?它们是怎么争论的?它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好,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2——7自然段,并用不同的标记把它们的话画出来。边读边体会:它们到底在争论什么? (板书:天有多大)
3、指名读怎么争论的话,它们的争论文明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它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是这节课我们要重点探究的问题。下面请小组合作,分角色读,读后讨论第一个问题。准备交流。
5、天有多大,请一个同学代表青蛙把观点亮出来。
6、(点击课件,齐读青蛙的观点)“那么远”指多远?(一百多里)
请全体起立,表演小鸟来飞飞一百多里,飞时别忘了看到了哪些地方?(点击课件:“小鸟飞呀飞,它飞过……飞过……飞过……就这样飞了一百多里。小鸟真是见多……)
小鸟说自己飞了一百多里,可青蛙却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这是什么意思?(点击课件,请选择1、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2、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要飞那么远。)
所以,青蛙对小鸟说(点击课件,“朋友,别说大话了!”)大话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说法吗?自由读青蛙的话,可以加手势。谁愿读青蛙的话?他要是读得好,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表扬他,好吗?齐读。
7、这可是青蛙的观点,小鸟的观点呢?谁愿代表小鸟把观点亮出来?点击课件,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除了天无边无际(板书:无边无际),生活中还有什么无边无际?继续点击课件,海洋无边无际、沙漠无边无际、森林无边无际……
这句写得很好,模仿这句说话,好吗?喜欢动物吗?看,小猫怎么样?(很可爱)那我们就可以说:“小猫,可爱得很哪!”学着夸一夸其他动物。
出示苹果,咬一口,夸一夸。“苹果,好吃得很哪!”(味道)颜色?形状?
小组合作,夸一夸生活中的人或物,交流。
大家齐读这句,感谢它让我们学到了这么多的句子。
8、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看法完全不同,谁也说服不了谁,它们又继续争论起来。小组合作,直接读第6、7自然段的对话,也可找你的好朋友争论争论,注意提示语,读好争论,演好争论。
指名读,读得怎样?(要先笑后读,要读快点)男女生再读。
三、演一演——扮演角色,领悟寓意
1、现在,我们知道了它们是怎么争论的了,你能把它们怎么争的演出来吗?小组内试着演一演。指名演。
2、他们争呀争呀,到底谁对呢?(小鸟)
3、青蛙明明错了,却听不进小鸟的话,还自以为是。如果你这时刚好路过这口井,你肯定有话想对青蛙说。说什么,小组内准备一下,好吗?交流。(青蛙,小鸟说的是对的,你别再自以为是了。虽然你说的是实话,可你还是弄错了。你知道你错在哪儿吗?你就错在不该坐井观天。高高的井壁挡住了你的视线,你看到的天当然很小了。你别再做井底之蛙了 ,你跳出井去看看天吧,你一定会看到天是无边无际的。)
4、小结:看来,一个人的认识的形成确实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直接的关系。青蛙如果不是天天坐在井里,怎么会误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小鸟整天飞行在天上,对天的认识和了解当然就胜过了目光短浅、见识少的井底之蛙了。(板书:目光短浅、见识少)
5、今天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我国的成语故事可多呢。你能把课前搜集的其他成语故事的题目说给大家听吗?
6、要知道成语故事的内容,老师建议大家读一读《成语故事》这本书。其实,要开阔自己的眼界,获得更多的知识,除了看书外,还可以请教大人、上网查询等等。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我们可不能做井底之蛙,我们要做一个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的人。(板书:要开阔眼界,做见多识广的人。)
7、齐读板书:我们不要坐井观天,要开阔眼界,做见多识广的人。(这就是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写一写——发散思维,培养创新
把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写出来。
<坐井观天>
> = < 教学设计="">
3.1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的定义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在一定的观点和方法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
对教什么进行设计
对用什么来教进行设计
对怎样教进行设计
对整个教学系统进行设计
教学设计的目的和研究对象
目的: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研究对象: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
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特征为出发点
教学设计必须以教与学的理论为依据
教学设计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教学设计重视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3.1.2 教学设计的过程
1、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2、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学生的准备状态
组织教学资源、形成教学方案
实施学习评价
3、教学设计操作的辅助工具
课堂设计中相关要素一览表
学习水平检测表
3.2 学习者分析
3.2.1 学习者的一般特征
学习者的一般特征是指学习者的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对学习有着影响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特点。它包括学习者的年龄、成熟程度、智力与能力水平、学习动机、情感、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等。
学习者的一般特征是一种随着年龄、成熟的增长和教育、环境的影响而发展变化的过程。
3.2.2 学习者发展的阶段特征
幼儿期的基本特征(1岁半至7岁左右)
逐渐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经验,理解别人讲述的内容
能够自己独立完成日常必需的生活技能和习惯
依赖成人的程度很高
在道德判断方面处在由自我中心向权威阶段转变的时期
幼儿前期(2~5岁):自我中心阶段,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客观规则对他不具有约束力
幼儿后期(6~8岁):绝对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不可更改的。
2、儿童期的基本特征(6~12岁)
运动能力:可以从事游戏、体育、劳作等需要敏捷而灵巧的协调与平衡的活动;
言语能力:可以依据语言作出假定和推理;
道德判断:逐渐产生自己儿童式的道德判断,摆脱了权威阶段,对伙伴集体的归属意识也提高了;
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不能完全进行抽象逻辑运算。
3、少年期的基本特征(12~15岁)
性成熟开始
在道德判断上,产生了公正观念
认知发展方面:能进行抽象的逻辑运算(从具体到抽象)
4、青年期的基本特征(15~25岁)
生理基本成熟,个性基本形成,智力发展达到高峰,情感日渐丰富,社会经验相对贫乏,容易产生幻想或挫折感
3.2.3分析学习者的方法
观察法
观察法式指导对学习者的行为和行为特征在其形成的时候加以捕捉、记录,以便提供素材来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
调查法式指向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将所得到的回答作为资料进行分析的方法。
作业分析法
作业分析法式对学习者的作业和试卷的完成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其学习问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应用于新的教学之前,目的在于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内容所需要的知识准备。
3.3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一个有着层次区分和领域划分的体系。
从层次上看,包括:教学总目标(教育目的)、学校教育目标(学校或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一门学科或课程教学目标)、单元目标(章、节、课题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从领域上看,它们可以划分为认知领域的目标、情感领域的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等。
3.3.1 教学目标的意义
教学目标是师生活动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是建立学习评价标准的依据。
3.3.2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
1.分析教学内容的步骤
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
要确定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要找出教学内容中的“三基”(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2.任务分析的具体方法
信息加工分析
学习类型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
3.3.3 陈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要求
一、陈述教学目标的方法
1.马杰的方法
马杰于1962年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行为目标的理论和方法。根据该方法制定目标的特点是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马杰认为写好行为目标应该注意三个要素:
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
说明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
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
马杰认为选择能明确反映学习行为的动词是陈述目标的关键。选择的动词要精确、具体,不能有多种解释。
2、格伦兰的方法
格伦兰认为,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提出反映学生内在心理变化的目标,如使用记忆、知觉、理解、创造、热爱、尊重等词汇来描述;同时教师还需要写出反映这些内在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样品(通常指能精确描述的动词,如:解释、找出、指出、区分、背诵、写出、解答等)。这样就避免了行为目标只顾及具体的外显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也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目标的含糊性缺陷,所以,人们把这种方法又称为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
二、陈述教学目标的要求
目标应描述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
目标要反映学习者的能力水平
陈述目标必须具体、准确
目标陈述应达到可测量的程度
3.4 教学媒体的选择
3.4.1 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
依据教学任务
依据教学内容
依据学生的需要和水平
依据一定的教学条件
3.4.2 选择教学媒体的方法
一、两种选择方法介绍
1.问卷选择法
2.流程图选择法
二、作出最佳选择
P43 视觉媒体选择流程图(图3.3)
教学媒体与学习类型矩阵选择表(表3.30
选择媒体需要考虑的实际因素(表3.4)
3.5 教学策略的设计
3.5.1 教学策略概述
1、教学策略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教学策略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2、制定策略的依据
从教学目标出发
根据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要符合学习内容的客观要求
要适合教学对象的特点
考虑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
要考虑当地教学条件的可能性
3.5.2 教学活动程序的建立
教学活动 学习的内部过程
引起注意 接受
告诉学生学习目标 期望
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 工作记忆检索
呈现刺激材料 选择性知觉
提供学习指导 语义编码
诱发学生行为 反应
提供反馈 强化
评定行为 检索与强化
促进记忆和迁移 检索与归纳
3.5.3 教学方法的选择
讲授法
演示法
谈话法
讨论法
练习法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
发现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
模拟教学法
问题解决法
P50 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关系(表3.6、3.7)
3.6 课堂教学设计的教案编制
3.6.1 教案的构成要素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学活动
学生的行为
教学媒体
时间分配
3.6.2 教案的基本形式
1、表格式 P52
2、记叙式 P52
3.7 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就是采用测量的工具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数量化的描述,并依据教学目标对数量化的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3.7.1 学习评价的意义
学习评价与测量有着密切联系
学习评价与教学评价有密切联系
学习评价在教学中具有调节作用
学习评价在教学中具有激励作用
3.7.2 学习评价的类型
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进行的评价。
诊断性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习者与新的学习任务相关的身心和知识等方面的准备情况。确定新学习者拥有的基本能力和起点行为,为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奠定基础。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当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方案实施教学工作后,要时常检查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的教学是否有效,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发现问题,及早采用补救措施,或调整目标,或改进方法。形成性评价是调控教学进程,进行质量目标管理的重要方法。
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告一段落之后进行的评价。它的目的在于检查和总结一个阶段教学后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作出比较全面的总结。
三种评价类型的特点
类型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实施时间 在教学之前 在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之后
评价目的 摸清学生底细以便安排学习 了解学习过程改进教学方案 检验学习结果
评定学习成绩
评价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作业分析法、测验等 经常性测验、作业、日常观察 考试或者考查
作用 查明学习准备和不利因素 确定学习效果 评定学习成绩
3.7.3 学习评价的方法
学习评价的一般步骤是:首先要确定目标规定的结果和标准,要弄清楚测量什么,对象是谁;其次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弄清怎样测量;最后是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对学习结果作出价值上的判断。
1、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
它是以学生团体的平均测验成绩作为参照标准,说明某一学生在学生团体中的相对位置。着重在个人之间进行比较,目的在于选拔或编班、分组。
2、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的成就测验
它是以教学目标作为参照标准,检验学习者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测验。这种测验不是比较学习者个人之间的差异,而是按照教学目标的标准对所有学生进行衡量。
3.7.4 测验分数的解释和标准
1.绝对评价
所谓绝对评价就是以数学目标作为绝对的标准,衡量学习者是否达到目标规定标准的评价。绝对评价是以受测者本人的现状(学习结果)与既定的教学目标作比较。这是教学设计者和教师检验教学效果时经常采用的评价方式。
2.相对评价
所谓相对评价就是以学习者个人的成绩与全班学生平均成绩相比较的评价。它的评价标准不是教学目标的要求,而是学生集体的平均成绩。这种评价的目的不是检查学习者是否达标,而是确定学习者个人在班集体内的相对位置和名次。
3.个人内差评价
所谓个人内差评价是将一个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结果或在不同学科间的学习结果加以比较,得出结论的评价,这种评价是依据学习者个人的标准进行的,它不同于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个人内差评价的标准因人而异,各人有各人的标准。
> = < 教学设计="">
《詹天佑》
博兴县实验小学(256500) 王兆建
教师思考:
《詹天佑》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制第十二册教材第二组课文的精读篇目。文章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应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验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 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 詹天佑,齐读,确定学习内容。
二、 检查预习,梳理定标
1、师生交流课外资料
学生首先汇报,教师投影:詹天佑简介(詹天佑,中国铁路制造第一人……)
2、学生汇报课文预习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从刚才谈的詹天佑放弃外国的荣华富贵回国工作,后来修筑滦河大桥,还有在工作中的严肃认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具体事例来表现詹天佑是一个即杰出有爱国的工程师。
三、 讨论交流,汇报点拨
1、速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具体事例,教师概括,课件展示: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2、分组合作,问题探究。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例,自己喜欢的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
教师在合作前提出明确要求:
(1)要抓住具体事例,结合自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说明自己的问题。
(2)组内成员应明确分工,有组织,有秩序,确保合作高效。
3、汇报交流,深悟感情。
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汇报,并与其他学生一起,针对该组的学习收获,给予补充,评价。及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演示:中部凿井法、人字形线路后,课件展示。)
四、 情景激发,拓展思维。
1、创设情景,激发感情
教师放映片断: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使全国上下欢欣鼓舞,詹天佑在许多年后,来到长城,远望京张铁路,感慨万千……(电影《詹天佑》片断),激情引发,让学生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通过深入挖掘文章内容,创设新的学习情境,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2、学生练笔
将对詹天佑说的话写下来。
五、 课外延伸,深化感情
布置学生搜集我国历史上爱国英雄人物,准备“爱国英雄事迹展”。
> = < 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查找资料和操作照相机,了解数码相机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掌握摄影的基本骤。
2.了解数码摄影的拍摄技巧,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数码照片的采集方法。
3.通过合作,掌握解决摄影问题的方法通过活动,提高观察、分析、表达等综合能力;能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方法对照片进行采集、美化、修饰等
4.初步学会摄影取景、对焦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对摄影的兴趣爱好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了解数码摄影的拍摄技巧,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数码照片的采集方法。
教学难点:
1.能够准确的描述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形状,建立空间感和方位感。
2.了解数码摄影的拍摄技巧,解决实际问。
教学准备:
多媒体、摄影机、照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随着生活的提高,人们不仅在外出旅游和特殊的日子拍照,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习惯用照相机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因此,拍照已成为一项普通的生活技能。
1.2.了解相机的构造。明确操作步骤。
①装入电池、存储卡,然后打开电源开关,了解照相机的基本功能。
②根据不同的拍摄需要选择不同的拍摄模式。③端平照相机,根据不同的场景调焦,通过取景器取景。
④半按快门开始对焦,待听到合焦提示音后,按下快门拍摄照片。
⑤检查拍摄的照片是否成功。
3.展示一组照片,让学生分析照片的优点与不足。
问:看了这些照片有什么感想?在平时照相的`过程中,你还遇到过哪些摄影问题呢,你知道该怎么解决吗?
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因为照相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拍到的样子也就不一样。要想辨认他,就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
⑴学会取景。⑵准确对焦。
二、探究新知
看照片提出遇到的摄影问题。
2请同学们结合书中“解决问题”表格,和组内同学说说你都遇到哪些问题,和同学们讨论后,找到你认为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并简略整理表格中。
3我们的解决方法可行吗?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相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拍摄,一起检验一下吧
4和同伴们说一说,为了把照片拍得更漂亮,你都用过哪些方法和巧门?
5看看这几种典型照片是怎么拍的,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6户外摄影与照片采集,在实践中熟练应用摄影技巧
7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照片的美化,并在组内和班级进行展示讲解。
8欣赏照片领会其思想内涵
三、应用拓展
1.小摄影师
刚才同学们观察很仔细,下面我们放松一下。请同学们用手做相机,我们给班上的一名同学照相,如果这个同学站的符合要求,你们就说“咔嚓”,好不好?
(学生很兴奋,师请一男生上讲台,其他学生跃跃欲试。)
照侧面相。照正面相。
2.比眼力
同学们摄影师当得不错,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的眼力。
有几处不同?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个小组展示拍摄照片。
2、畅谈摄影体验。
板书设计小小摄影师
拍摄中遇到的问题
取景对焦
作品欣赏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了解数码摄影的拍摄技巧,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数码照片的采集方法,学生能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方法对照片进行采集、美化、修饰等,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教师则以“教”师的角色转为“导”师,通过谈话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搭建自主探究平台。学生通过调查、采访、上网等学习方法,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实践体验。由于条件有限,教学效果一般。
> = < 教学设计="">
《马踏飞燕》的教学重点是第二段(第二、三自然段)和第三段(第四自然段)。其教学设计如下:
一、指导看图,培养观察能力。
1. 设置疑难。看图前提出问题:(1)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2)马怎样踏飞燕?(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构思?
2. 初步解疑。看图时教给方法:(1)整体观察马的外形特点。按马的身躯、体形、鬃毛、四蹄、头、尾、口的顺序看,使学生认识这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能给人以姿态优美、栩栩如生的感觉。(2)重点观察马的腿、蹄的姿势。按马的右前腿、左后腿、右后蹄的顺序看,使学生认识这是一匹右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正在快速奔跑的骏马。
3. 口述图意。看图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图意。
二、图文对照,发展思维能力。
1. 朗读课文。自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描述与图意相吻合?
2. 勾画词语。画出“匀称”“坚韧”“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并结合图文和词典自己理解意思。
3. 寻找答案。出示看图前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先让学生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出两个疑问句,再将其变换为陈述句,然后用关联词语“为了……”造句。
4. 深层理解。提出问题:(1)“构思奇妙”怎样解释?(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构思奇妙”?使学生弄清楚,一是通过马的右前腿和左后腿的动作,充分表现马快速奔跑;二是通过“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的描述,把“快”具体化;三是通过马踏飞燕而“飞燕竟安然无恙”来衬托奔之神奇。
5. 展开想象。让一学生带着喜爱和赞扬的感情朗读第三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象这匹马是怎样四蹄离地、风驰电掣般地飞奔,激发其发出“不愧是一件艺术珍品”的赞叹。
6. 归纳段意。
三、实物演示,理解科学原理。
1. 解决难题。教学第三段,为帮助学生理解“重心”“支撑点”等词语,可用木制或纸制的小马活动模型,仿照课文的写法作表演。
2. 课堂作业。(1)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口头造句,不能与课文原句重复。(2)齐读本段。
四、欣赏图文,提高审美能力。
1. 朗读课文。播放第二、三段配乐朗读的课文录音或声形并茂的录像,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欣赏物美、文美。
2. 现场讲解。请一名学生登台当讲解员,按第二、三段的描述,向全班同学介绍这一珍贵的艺术品。
> = <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指导。
1、背诵课文1——3段。
2、解决生字词。
(二)三分钟演讲。
1、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一同学描述此地春天的感受,由此引出北中国的冬天,由于学生没去过,可造成疑问,激发学习欲望。
2、作者简介。
3、检查预习。
(1)6人背书片断。
(2)5人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师生共同评价。
(四)解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五)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混读,随机停顿,请其他学生接力。这样可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六)理清文章脉络:
1、问题设计: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2、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的举手,直到绝大多数学生行了进行提问。
3、提问若干人,保证各种答案都有,言无不尽。
4、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订正归纳小结。
天气、山景、水色。
(七)分析第一部分:
1、问题设计:
(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2)用了什么写法?
2、学生思考(方法同上)。
3、抽签提问。
4、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
(1)温晴。
(2)对比:
北平(大风)—— 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八)堂上练习:
(九)小结课文,提示学生热爱祖国的河山。
完成课后练习二。
教师视察后核对答案。
(十)布置作业 :
1、背诵课文后半部分。
2、巩固生字生词。
五、说课精要。
未学之前首先背诵,此做法很好地保证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和写作及语言的积累。其次解决课文采用先总后分法,易于总体把握。
第二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写景文章,要学会分析写的是什么景,是怎样写景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分析才能懂得文章主旨,对自己今后写作也会有收益。
(三)学习新课。
1、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提问: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讨论并归纳: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 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6、提问;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7、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8、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9、提问: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l)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协…··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四)小结。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五)堂上练习:
1、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
2、写完交流。
(六)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2题,第二大题。
2、完成掌握语文本课的有关内容。
> = < 教学设计="">
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发展水平,学生动机,年龄等心理特征,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习惯,这些因素都反映出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学生这些心理因素,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受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他们所具有的基础知识水平条件的制约。同一年级或同一班级的学生对某种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可能会有很明显的差异。同样,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同样一种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准确地分析研究学生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向更高的水平和阶段发展。
一般在教学设计中,都要写上学情分析,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之一,也是确定学习目标的依据之一。“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比较空泛,没有针对性。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知识、不同技能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新进展,而从知识、技能等方面来阐述最新发展就是教与学目标。“学情”分析是教与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分析了解学生的:
1.学生年龄特征分析
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勇于思索,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特别关注,喜欢进行合作学习。他们上课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注意力比较持久,适合进行软持久的技能训练。
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学生的认知需要那些只是储备,他们徐洗过了没有货他们了解吗。
3.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本班级学生认知水平如何?有没有较强的求知欲。那些学生底子好,那些学生对这部分的学习有困难。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关心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因材施教,设计任务。
4.学生的学习习惯
本班学生是否思维比较活跃,反应灵敏,思考有没有深度?
“学情” 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部分,并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方法会变成教师个人的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
> = < 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设计说明
1、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提醒人类已渐渐与自然疏离,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本课《旅鼠之谜》就深刻反映了人类的无限制繁衍所带来的问题。课文虽是自读课,但带给人们的反思却是深刻的。课文内容浅显,极易理解,但本着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2、整体思路
(1)轻松的话题导入。
(2)在分角色朗读课文后,解决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3)通过追问,分析课文其次部分。
(4)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入理解课文带给人们的启示。
(5)分析课文与其它说明文的'区别。
(6)讲述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奇异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习欲望。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是一篇极有趣味的说明文,但又不同于普通的说明文。课文叙述“我”与丹尼斯的交谈,“我”时而怀疑,时而“惊讶”,时而“迷惘”,时而猜测,进而疑惑,最后还有一出滑稽戏,结句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亦庄亦谐。采用这种方式讲旅鼠之谜,具有艺术效果,既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又解人疑惑,发人深思。课文的重点,不是在给人们讲述故事,而是在于引发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入的思考。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此文十分感兴趣,这是个极好的切入点,并且课文也十分浅显,因此,对于教材的理解问题应该不大。但学生的见识短浅,思路狭窄,因此,还是应该简单的查找资料,开阔视野。另外,课文对人类的启示是个难点,学生想的也许不够全面和深刻,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比较课文与一般说明文写法上的不同。
(2)整体感知旅鼠的三大奥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自主、合作、探究的理解课文给人类带来的启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习欲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旅鼠的三大奥秘。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对人类的启示。
1、重点拟定原因及怎样落实。
(1)全文围绕旅鼠的三大奥秘展开,后“我”进行追问,使人们对旅鼠有了全面的认识。课文内容生动、有趣。学习课文,应全面了解旅鼠的三大奥秘。在读书中落实这一问题。全文共二十八个段落,集中交待旅鼠奥秘的应从第七段到第十七段。精读这一部分,对抓住全文主要内容很有帮助。课文以对话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分角色朗读会更适合课文,学生也会更感兴趣。朗读后,圈点勾画把握内容要点。
> = < 教学设计="">
从教学和设计的角度看,教学设计就是为了使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而预先对教学所进行的决策活动,教学设计概念。对教学设计加以界定:为促进学习和绩效提高,分析、计划、实施、评价、修改教学系统中诸要素的系统过程,称之为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
具体涵义:
⑴教学设计的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绩效的提高。
"为学习设计教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来的,这也是有效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教学设计者们一直把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作为教学设计的目标之一。近年来,企业培训以及终身学习成了教学设计的重要应用领域,因此提高绩效也是教学设计的目的之一。绩效的概念较广,它可以是一个结果,也可以是我们的工作效率、工作产生的效益或对待工作的态度、人际关系、勤奋等等。目前较为普遍认同的定义为:"绩效=结果+过程"。只要有目标、组织、工作就必然存在绩效问题。对我们来说绩效的意义不仅仅限于企业,每个人都应该研究绩效,从各方面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有利于提高我们生命的品质,。
⑵教学设计是一个整体的系统。
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教学设计包含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诸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等,教学设计者通过一定的组织规划将这些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⑶教学设计本身是一个技术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分析、计划、实施、评价、修改五个环节。在这个技术过程中,这五部分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线型的`结构。从分析到修改,这五个环节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这五部分合理运用和整合的结果。
⑷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教学设计通过一整套具体的计划和操作程序来协调、配置各种教学资源,使各要素有机结合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教学设计过程的具体产物是具有可操作性、经过验证的教学系统实施方案。它的具体的实践性还表观为在对教学系统的各因素的分析与设计时,都明确提出理论依据和方法,供教学设计者和教师选用。绩效是指活动和可测量的结果。
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和指导作用。教学设计具有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操作性的特点,是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过程,它不是力求发现和研究教学规律,而是运用已知的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很深远的应用意义。
> = < 教学设计="">
<台阶>
2005年9月14日
●学习目的:
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课文复述,进一步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4、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学习重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准备:
1、解决字词,读熟课文,理解课文找出疑难。
识记字词:
凹(ao) 凼(dang) 门槛(kan) 涎(xioan)水 揩(kai) 嘎(ga)
筹(chou)划黏(nian)尴尬(gan ga)撬(qiao)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2、阅读课文,复述情节。
●教学设想:
对《台阶》这篇小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下面三个问题来把握全文。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阶的新屋?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抓住“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这个文眼,从而更好地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同时适当地延伸到自己的父亲,同学的父亲,联系实际来加深对小说主人公的感受和理解。
●:
一、《背影》引读,畅谈父亲。
我们学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感受到了一位关心、爱护儿子的“父亲”形象,那么,你能说说生活在你身边的父亲的点滴琐事吗?
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再来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来看看中国农民“父亲”又是怎样的形象?(板书标题)
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一 ):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出示问题,整体感知。
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不甘心低人一等,渴望受人尊重。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②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人衰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台阶)“文眼”是什么?(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三、情节复述,体会情感。
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要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复述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对遗漏的内容进行补充。
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1)、从中国传统的建筑物的文化底蕴角度看:
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所以民间百姓的门槛一般是三个台阶以图吉利而且也是地位级别的写照。再如“紫禁城”的建筑物有9999幢,标志着最高皇权的象征。再如云南大学的台阶有97个,这表明是云南省的最高学俯。从这我们可看出:父亲为什么把我家的台阶从三级升到九级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2)、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有五个: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台阶高,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这篇小说着眼于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也就是说对尊重的需要。父亲为了赢得尊重,耗尽了他的毕生精力,奋斗了一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父亲是怎样的人呢?
(板书: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落后、有长远目标、有移公移山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3)、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角度看:
课文中写到父亲为了建造一幢有台阶的房屋,他的确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分一文积攒,起早贪黑,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剩下半月过年、编草鞋。360天安排得非常紧凑。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因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小结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设置问题情景二: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设置问题情景三: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五、语言品味,把握主题。
1、语言品味:
引导学生找出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读一读,议一议。
例: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
♂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2、把握主题:
设问: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
3、体会写法:
请同学们整理收获,体验学法。
讨论归纳: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要注意详略得当。
要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
把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六、走进“父亲”,互动释疑。
1、走进“父亲”:
♂“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塑造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特征。同时,这一形象还告诉我们,农民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这篇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七、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建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同时这篇小说,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全面实现小康,重点是农村,难点是农业,关键是农民。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2、课外延伸:
①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②调查农村的经济现状。从农民家庭收入的角度,与改革开放之前比较,看有了哪些发展。写一份500字的调查报告。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1、 第五段中:父亲为何一年洗一次脚?为何洗了脚后觉得轻飘飘的,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提示:A、节约、俭朴;B、父亲经常在水凼洗而仅有一次在家里洗的缘故;C、父亲一辈子从未享受他人服侍而内心感到不安的缘故。)
2、 第13段最后一句说明了什么?
(提示:神态描写——父亲专注别人的高台阶,他羡慕、向往,谋划如何加快准备,争取早日造好台阶,也让人羡慕的神态。)
3、 第21段中为什么说父亲露出尴尬的笑?
(提示:联系上下文,说明父亲具有谦卑、不骄的传统的民族风格。)
4、 第26段中为什么父亲总觉得不对劲?
(提示:A、父亲一辈子处于地位低下,突然地位变高了而感觉不对劲,说明他的谦卑。B、台低的阴影一时难以消除。)
5、 第29段中为什么说父亲若有所失的模样?
(提示:父亲干了一辈子,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就是生命,劳动是创造;劳动有了收获,才体现自己的价值。一日不干活,就失去了一切。所以说“若有所失”)
6、 第30段的含义?
(提示:神态描写——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父亲已老了,同时表达了我对父亲劳碌终生而感到悲伤,进一步为全文笼罩上一层凄凉、忧伤之情。)
> = < 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次安排了看多幅图习作。教材出示了四幅图,并配上了例文《打预防针》。通过“习作要点讨论”的提示,揭示了习作的要领:看多幅图习作要“根据图意”加上适当“想象”,把事情写得“连贯”、“具体”。最后,又出示了四幅图,要求看懂图意,仿照例文的写法,连贯、具体地说、写《打油》的故事。
教学重点:
看懂图意,连贯讲述。
教学难点:
想象事情经过。把事情写得连贯、具体。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对照读懂例文《打预防针》,初步感知看多幅图的方法。
2、按“习作要点讨论”的提示,通过讨论,领会看多幅图习作要“根据图意”加上适当“想象”,把事情写得“连贯”、“具体”的要领。
3、按照作业的要求,看懂四幅图的`图意,仿照例文《打预防针》的写法,连贯、具体地说、写《打油》的故事。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教师个人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出示上学期曾经写过的几幅图
2、小结: 看明白图意,还要想一想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把作文写得生动、具体、连贯。说说多幅图写作要求
二、指导看图,口述图意
1、出示挂图
2、看看例文是怎么写的。按顺序说说每幅图画了什么,连起来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懂例文
1、师读例文
2、小结:先把每幅图的意思看明白,再把这几幅图连起来,想一想这四幅图画的是什么事。
3、例文除了写清了图意,还写了什么?
4、小结: 在明白图意的基础上,要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讨论交流:哪些文字内容可以从画面上看出来?用“——”划出来。自己读例文,想一想哪些文字是画面里没有,但可以通过画面想象出来的?用“~~”划出来。
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教师个人教学设计
四、讨论明法
1、指名读“习作要点讨论”
2、小结:①看懂每幅图的意思②把几幅图连起来,看主要画的是什么事。③加以合理的想象思考:看多幅图习作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同桌讨论。
五、迁移仿作
1、指名读要求
2、指导学生把四幅图连起来,说说画了一件什么事。
3、看清每幅图的意思,突出重点,抓住细节,展开想象,随机指导
4、练习把故事完整地说一说。交流:这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是什么?指名说逐幅交流同桌互说、指名说、自己练说评议
六、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各自习作
> = <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具有相关水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有关水已有知识的分类和梳理,并以此认识水的三种形态之后构建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的科学概念,又为今后构建水、空气的科学概念打基础。
【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用气泡图展现对水的认识;
能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确立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
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气泡图展现对水的认识,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确立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7个黑色袋子分别装红墨水、醋、水、石头、木头、树叶、空气;实
验记录单一张。
教师准备:3个黑色袋子分别装水、白醋、红墨水。一袋水、一袋牛奶,PPT。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猜一猜:双手抓不起,千刀万刀劈不开,
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二、我们知道的水
1、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关于水的知识?我们可以把你知道的填在气泡图里。(出示PPT)
2、师:指导PPT,水是什么样的,颜色、味道。你在哪里见过水?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用途(选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用途),大家边讨论边补充的气泡图(课堂作业本P38)。写不完的可以用省略号。
3、汇报,让学生尽量地说他们说知道的水,不加以评价。(板书)
4、了解水的重要性,渗透节水教育。
三、水在哪个袋中
(一)、观察实验活动一
观察方法的指导
1、师:老师这有7个袋子,每个袋子中装着不同的物体,这些东西可能是:石块、树叶、木头、水、红墨水、空气和醋。有没有办法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水是哪一袋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
生:用鼻子闻一闻(指导扇闻法)
用手摸一摸(边说边板书)
2、师:在观察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小心别撒掉(一个一个袋观察)
观察结束后把袋子竖着放回材料盒。
师:想的很周到,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到这些!(出示PPT)
开始实验.
生观察实验一
汇报交流
(二)、观察活动二
观察方法的指导
1、师: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把水找出来?
生:看,闻、尝。
2、师:你是怎么闻的?(演示扇闻法)
我们已经知道水和醋没有毒,可以尝。
3、师:老师这里有3个袋子,你能找出水在几号袋吗?先说说!
生:先打开袋子看一看,这样可以区分出有颜色的红墨水,再闻一闻,这样
4、师:先看,再闻,这样的观察顺序安排的非常科学!注意实验时水不要洒出可以找出没有味道的水。 (生演示)
来,别忘了记录!
生观察实验二
汇报交流
(三)、小结:我们用摸、看、闻和尝的办法分辨出了这七种物体,如果我想把这些物体分类,可以怎么分?
四、给袋中的物体分类
1、师:同学们,你们会按什么标准来给它们分类?请大家试一试。
小组讨论并分类
2、师:你们是怎样分的?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
生汇报
3、师:标准不一样,分类也不一样,大家分的都不错!科学家们是这样分的:(出示分类标准)将水、醋、牛奶分为一类,称它们为液体;将石头、木头、树叶分为一类,称为固体;空气是单独的一类,称为气体。这是物质的三种存在形态!(板书)
五、拓展延伸
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存在,你能找到它们吗?请课后继续研究。
六、板书设计:
水
水: 无色、无味、透明
辨别方法:摸看闻尝
物质分为:固体、液体、气体
> =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导学生发觉反义词在词义上特点,并通过反义词识字。初步熟悉反义词。
2、让学生依按例句说句子,使学生感知感慨句和陈述句的句式特点。
3、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扩大阅读量,积存语言受到思想品德和情感的熏陶感染。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发觉近义词的特点。
2、教给学生说句子的方法,培育学生的思维力量。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觉
1、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六组反义词,再读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自己发觉这几组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师生共读:留意读准字音。
3、小组沟通:说说自己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读音。
4、认读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
5、给生字找朋友:口头组词。
6、同桌之间相互说反义词,看谁知道的多。
(二)日积月累
1、会选。
(1)读词语卡片上的词语。
(2)出示“中心、中心”:说说你有什么发觉?
(3)小结:像这样意思相近的词语我们叫近义词。
(4)你能找到其他词语的近义词吗?
闻名—出名
特殊—特别
美丽—漂亮
2、读读说说。
(1)读第一句话:你看到的花坛是什么样的?看到漂亮的花坛有什么想法?怎么读这句话?指名读。
(2)仿照第一句说说其次句。
(3)填空。
(4)读读你写的句子。
3、我会读。
(1)自己朗读:圈出不熟悉的字提出来。
(2)指名朗读、同桌互读、师生接读。
(3)试着背诵。
(三)口语交际
1、读题目要求,明确口语交际的内容。
2、预备好风景名胜的资料。
3、展现资料,选择伙伴。
(1)说自己介绍的风景名胜是哪里,一样的学生结为一个“旅游团”。
(2)完成分组。
4、分组沟通:
(1)小组同学商议选择沟通的方式。
①“导游”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和知道的'状况,“游客”提问,“导游”解答。
②“导游”在介绍的过程中,“游客”随时提问,导游敏捷安排介绍和答问两方面的内容。
③游客先提问,导游一一作答,然后“导游”再介绍游客没有问到而自己觉得有必要介绍的状况。
(2)各组代表在全班介绍风景名胜。
(3)其他小组自由提问。
(4)评比“最正确导游”和“最受欢送的游客”。
(四)展现台
1、展现课外识字成果。
2、展现自己搜集的与课本学习相关的明信片。
3、展现自己的艺术才能。
(五)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三
反义词:
近义词:
进——退
买——卖
闻名——出名
快——慢
正——反
特殊——特别
安全——危急
简单——简洁
美丽——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