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便运算(精选15篇)


简便运算(精选15篇)

简便运算 篇1

  p80¬—81页,p83页练习十五9。

  【复习要求】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理解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使计算简便。

  2、进一步培养学生审题、解题及思维能力。

  【复习重点】牢记四则运算定律与性质。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师生共同回忆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

  交换律

  加法

  定律             结合律

  交换律

  乘法    结合律

  四则运算                      分配律                       加减法

  性质

  乘除法

  注意:

  以上定律和性质不仅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分数与小数的四则运算。

  2、除了以上还有些简算方法如:商不变性质、拆数、凑整、去括号、添括号、变序等。

  3、让学生分别用字母表示以上定律和性质。

  (完成p80页有关运算定律表)

  先举例再用字母表示。

  4、讨论运用这些定律性质的好处。

  二、巩固练习。

  1、完成p80页填空。

  2、板演p81页练一练(上下齐活动)

  第3题要求同桌相互说说自己思考过程。

  3、熟记各定律及性质。

  4、课堂作业:p83页9题。

  5、补充:

  简便运算。

  ⑴999×23+333×31

  ⑵4628×5

  ⑶7÷0.25

  ⑷2.75+2.75×3.4+2.75×5.6

  ⑸130-8.12-4.13-7.75

  ⑹276.3÷2.5÷0.4

简便运算 篇2

  【目标分解】

  一、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本单元的分课时目标有哪些?

  本单元共有11课时,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目标: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减法性质、除法性质

  教学目标:

  ●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内容解读】

  三、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继学习的相关内容

  简便运算

  四、本单元的例4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例4以王老师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为题材,提出了三个问题,用乘法解答。计算式可以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整个例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四、    练习八第5题的编写意图是什么?该怎样把握题目的教学要求?

  练习八第5题是判断题,反映的都是学生平常比较容易犯的错误。其中前两题是对的,后面三题都是错的。练习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后面三体分别错在哪里。

  【教学提醒】

  五、   怎样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简便运算 篇3

  (3)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1、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2、哪些运算属于二级运算,哪些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法属于二级运算,加、减法属于一级运算)遇到有括号的题目该怎么来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3、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1)36×2+15    (2)5×6+7×3    (3)15×(34-27)二、新授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面各题。(1) + ×       (2) × -     (3) - ×     (4) × + 2、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3)用简便方法计算:25×7×4    0.36×101

  3、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

  (2)验证: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利用例5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3)各四人小组汇报讨论和计算结果。4、教学例6

  (1)出示: × ×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

  (2)出示: + × ,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指名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适用乘法分配率,因为 ×4和 ×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

  (3)小结: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练习

  p14“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数的特点,说说怎样做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然后再独立完成练习。

简便运算 篇4

  “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设计

  课  题

  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

  课时

  第一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修改意见

  教学目标

  1. 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学情分析

  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要掌握乘法的结合侓是比较容易的。

  学法指导

  自学互帮导学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

  补救措施

  修改意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

  1、出示课件2: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

  出示课件3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情景图课件4

  ,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教师板书。(8×24)×6=192×6=1152(户)  8×(24×6)=8×144=1152 (户)

  板书:(8×24)×6=8×(24×6)。           

  教师:出示课件5: 观察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谁能说出这几组算式的规律?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教师:出示课件6

  学生举出的算式。如:15×2=2×15

  8×5=5×8 ……

  、

  学生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学生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学生:(a×b=b×a)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全班汇报,

  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学生1: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

  学生2: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学生3: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学生:这叫乘法结合律。

  学生:(a×b)×c=a×(b×c)。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本课时学生数与数相乘的特殊性不容易看明白。所以,对怎样交换因数的位置就很迷茫,也很容易出错。

  要多指导学生观察两数相乘的特殊性。

  板书设计

  见课件

  参考书目及

  推荐资料

  教学反思

简便运算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9×4=36(个),4×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板书:9×4=4×9。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

  8×5=5×8 ……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学生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2.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8×(24×6)=192×6=8×144=1152 (户)=1152 (户)

  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   (8×24)×6=8×(24×6)。

  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

  6×5×2=   16×(5×2)=    35×25×4=   

  35×(25×4)=   12×125×8=   12×(125×8)=

  观察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板书:16×5×2=16×(5×2) 35×25×4=35×(25×4)43×125×8=43×(125×8)谁能说出这几组算式的规律?

  学生1: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

  学生2: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学生3: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二、课堂活动

  1.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

  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二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理解乘法运算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19~21页例3,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四第2~6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⒈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回忆上节课中所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

  2.填空。

  a×(×)=b×(×)×c=a×(×)

  我们学习了乘法运算律,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计算。

  二、探索新知

  学习例3。

  出示例3,算一算,议一议。

  61×25×48×9×125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之间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计算)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1)

  ①61×25×4

  ②61×25×4

  ③…… =61×100 =1525×4 =6100 =6100

  (2)①8×9×125

  ②8×9×125

  ③…… =72×125 =9×1000 =9000 =9000

  小组讨论:每题都有几种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它的核心就是“凑整”。

  往往可以把两个或几个数结合在一起乘起来得到整十、整百……有时还可能需要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再与另外的数结合相乘得到整十数、整百数……总之使计算变得简单。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并说出依据,再完成在课本上。

  2.课堂活动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在小组中讨论该怎样进行简便计算,最后全班反馈。

  要学生认识到同一个计算可以有不同的简便计算方法。

  3.练习四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连线)后反馈。

  4.练习四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5.练习四第8题。

  学生观察图中信息,然后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演在黑板上。

  其余学生判断。

  最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课堂作业本上,不得少于3个问题。

  注意:随时提醒学生观察算式中数据的特点,并应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四、拓展练习

  思考题:引导学生抓住突破点:一是1~9各数字在算式中只出现一次;二是算式中积的个位数字是2。

  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想到两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字只能分别是3和4,继续分析便可解决此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3~6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简便运算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2~24页例4,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发现运算律培养探索、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理解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对乘法分配律进行正向和逆向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出示例4。

  (1)出示问题情景,解决问题。

  你从情景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养鸡场共有多少只鸡?"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口答信息,然后独立列式计算)

  全班汇报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师板书:

  (50+30)×75  50×75+30×75

  =80×75     =3750+2250

  =6000(只)   =6000(只)

  (2)比较两种解法,发现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举出生活中的类似例子。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 (50+30)×75=50×75+30×75

  (3)在计算中比较并发现乘法分配律。

  算一算,比一比。

  (3+2)×35=3×35+2×35=  3×(4+6)=3×4+3×6=

  (13+12)×4=13×4+12×4=

  比较每排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每排的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吗?

  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板书:

  (3+2)×35=3×35+2×35  3×(4+6)=3×4+3×6

  (13+12)×4=13×4+12×4

  教师:谁还能举出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学生举例)

  教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几组算式所反映的规律?(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这叫乘法分配律。

  (4)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呢?

  (学生独立写出,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整理并板书:(a+b)×c=a×c+b×c 或a×c+b×c=(a+b)×c

  二、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对有困难的也可先在小组中议一议。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能说明乘法分配律吗?

  2?课堂活动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再汇报,最后让学生改正。

  4?练习五中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运用的是什么运算律?

  先做,再议一议,最后与全班同学交流。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都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简便运算 篇7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p.61~62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对于乘法的交换律,学生学习表内乘法时有了初步体验,知道根据同一幅图能列出两个乘法算式,知道互换乘数位置得数相同。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验算方法时,知道互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教材对乘法交换律的编排与加法交换律类似,也是由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引出一组算式,让学生初步理解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再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得出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的编排与加法的结合律相似,但对学生探索的要求有多提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学习乘法交换律:

  演示例题图,谁能用数学语言说说图意?

  (一组5人踢毽子,3组一共有多少人?)

  把算式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全班交流:

  (1)3×5=15(人) (2)5×3=15(人)

  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乘数相同,位置不同,积相等)

  因为积相等,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算式合写成一个等式,谁能把它写出来?

  (3×5=5×3)

  读一读,这个等式,问:类似的等式你还能说几个吗?

  ……

  说得完吗?那你有什么好办法?

  板书:a×b=b×a

  指出:这是乘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知道叫什么吗?(板书:乘法交换律)

  2、学习乘法结合律:

  演示例题: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请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可能有的结果:

  (1)6×5×23 (2)5×23×6

  =30×23 =115×6

  =690(人) =690(人)

  (3)6×(5×23) (4)6×23×5

  =6×115 =138×5

  =690(人) =690(人)

  评讲这几种方法:

  方法一先算的是多少个班级,再算全部

  方法二先算的是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再算全部

  方法三也是先算多少个班级,再算全部

  方法四先算6×23意义不好说,所以不提倡

  比较方法一和方法二,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交换了6和23的位置,……用到了刚学的乘法交换律)

  比较方法一和方法三,它们有什么联系呢?(三个乘数没变,位置没变,但乘的顺序变了,积没变。)

  想一想,这又是乘法中的什么规律呢?

  随学生回答板书:乘法结合律

  谁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一规律?a×b×c=a×(b×c)

  3、学习试一试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1)23×15×2 (2)5×37×2

  学生先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讲评时注意书写的规范,并要学生能说出各是用了什么运算律?

  二、完成想想做做的部分练习

  1、先填空,再想想应用了什么运算律(题略)

  注意最后一题:13跑到了前面,那肯定是用到了乘法交换律,本来是没有括号的,那就是先前面的,后面的算式在后面多了个括号,那就变成了先算后面的,这就用到了乘法结合律

  2、比较上下两题,你更愿意算哪题?算一算

  3、你能很快说出每束气球上三个数连乘的积吗?

  先是同桌互说,再是指名说。其中最后一束,要让学生比较多种方法都比较简便的时候,选择最简便的方法

  三、布置作业:

  第4、6题

  课后小记:

  这课在教学的时候感觉比较顺,学生很容易接受。在作业中发现,类似于想想做做第1题最后1题的题目,学生做不好,往往是只写了一种运算律,或者是两种都写到了,但写成了“乘法交换结合律”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有必要的示范与提醒。

简便运算 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9~21页例3,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四第2~6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⒈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回忆上节课中所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

  2?填空。

  我们学习了乘法运算律,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计算。

  二、探索新知

  学习例3。

  出示例3,算一算,议一议。

  61×25×4 8×9×125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之间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计算)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1)

  ①61×25×4

  ②61×25×4

  ③…… =61×100 =1525×4 =6100 =6100

  (2)

  ①8×9×125

  ②8×9×125

  ③…… =72×125 =9×1000 =9000 =9000

  小组讨论:每题都有几种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它的核心就是"凑整"。

  往往可以把两个或几个数结合在一起乘起来得到整十、整百……有时还可能需要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再与另外的数结合相乘得到整十数、整百数……总之使计算变得简单。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并说出依据,再完成在课本上。

  2?课堂活动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在小组中讨论该怎样进行简便计算,最后全班反馈。

  要学生认识到同一个计算可以有不同的简便计算方法。

  3?练习四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连线)后反馈。

  4?练习四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5?练习四第8题。

  学生观察图中信息,然后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演在黑板上。

  其余学生判断。

  最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课堂作业本上,不得少于3个问题。

  注意:随时提醒学生观察算式中数据的特点,并应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四、拓展练习

  思考题:引导学生抓住突破点:一是1~9各数字在算式中只出现一次;二是算式中积的个位数字是2。

  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想到两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字只能分别是3和4,继续分析便可解决此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3~6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简便运算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加上或者减去接近整百、整十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小节学习的主要是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口算整十整百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数加、减整百整十数可以口算,因此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十的数就看作整百整整十数,然后多加了几再减去几多减去几再加上几,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这一小节安排了3个例题:例1是一个数加上接近整十的数;例2是一个数加上接近整百的数。它们的共同的算理与算法是把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成整十整百,多加了几就要减去几。例3是一个数减去接近整百的数,把这个减数也看作整十整百,多减了几要加上几。例3与例1例2相比,算理较难理解,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明白算理,降低学生出错的机会。

  这一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数的简便算法的算理和算法,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一个数加整百整十数的简便计算一般有三种情况:

  ①第一个数加上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如1138+599=1138+600-1=1137其方法是599接近600,因此把599看作600,结果多加了1,所以就要再减去1。

  ②第一个加数是接近整百、整十数的,其方法基本相同。如:399+452=400+452-1=851

  ③两个加数都是接近整百、整十数的。如:497+698=500+700-5=1195

  一个数减去接近整百整十数的简便方法有两种情况:

  ①减数接近整百数时如:3486-397=3486-400+3=3009

  ②减数接近整十数时如:4593-29=4593-30+1=4564

  学习这一小节特别要注意:多加了几要减几,多减了几要再加上几,一定要区别加法和减法的不同之点,防止混淆。

  教法建议

  1、例1:可以采用竞赛方式引出例1,老师出两组题,一组简便一组不简便,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怎样使第一组题变得和第二组题一样简便,通过两组题的对比发现了简算的方法。在讲解例1中注重“为什么会多1”“多加了1要想结果不多应该怎样”这些算理的理解。

  2、例2讲解时已有例1做基础,老师可以出示思考提纲,学生讨论出简便算法,教师在此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尝试计算。例如在出示例2后,教师可出示讨论提纲,如下

  ①找  哪个加数接近整十整百?

  ②想  多加了几要怎么办?

  ③算  算出得数。

  这样使学生在学会新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会学的目的。

  3、例3在讲解时也可以按找—想—算三个步骤进行,最后把提纲补充完整:

  ①找  哪个数接近整十或整百?

  ②想  多加了怎么办?

  多减了怎么办?

  ③算  算出最后结果。

  4、在教学中可补充两个加数都接近整百整十数的,看谁算法多样,练习内容和形式多样一些。

简便运算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四则运算的五大定律和两个性质。

  2.掌握积、商的变化规律。

  3.能运用这些定律、性质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定律、性质和规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

  如何“灵活”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寻求起点,揭示课题

  1、你能在2分钟内完成下面6道题吗?试试吧。

  ①103+28+97+72          ②688-291-9

  ③(25+12) ×4          ④25×44

  ⑤129×101-129          ⑥÷125÷8

  你们能告诉我为什么能那么快吗?

  生:这些题都可以简便计算。今天我们就一起对这些定律和性质进行复习和整理。(板书课题)

  三、梳理知识,分类整理

  1.做这些试题的时候你们都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呢?(板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连除的运算性质,乘法分配律)有补充吗?

  老师曾经总结过是5定律2性质。

  2、自主看书,完成任务。(出示课件)

  a、请把5定律2性质的意义和字母表达式说给同桌听。

  b、同桌商量,(思考:哪些是相同的?哪些容易混淆?)请你分类整理,让人一目了然。

  师:老师黑板上也挺乱,想听听同学们是如何分类整理的?

  学生汇报。根据四则混合运算,进行分类:加法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乘法有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除法有除法的运算性质。

  根据变换符号: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除法的运算性质;乘法分配律。

  师:我们刚才复习了那么多的运算定律和性质,每一道试题到底运用到了哪一个定律或者性质呢?我们现在来对号入座。

  (出示上课开始做的6道题目,学生回答解题思路)

  师:我们对运算定律做了整理,分类。这样我们对这些运算定律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刚才做的六道题目。请你们自己用红笔给自己修改一下。

  四、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一)基础练习。

  1.a+b+c=a+□+b                   运用了             定律。

  2.436-(136+208)=436-□-□)      运用了              定律

  3.◆×☆×■ = ◆ ×(□×□)    运用了             定律。

  4.(25+125)×8=□×□+□×□     运用了              定律。

  (二)辩错题。

  ①101×56=100×56+1              (   )

  ②123-68+32=123-(68+32)         (   )

  ③25×(8×4)=25×8+25×4        (    )

  ( 三)解决问题。

  1  水果店卖苹果一箱45元,香蕉一箱55元。某单位买苹果和香蕉各7箱。一共花了多少元钱?

  2   一个盒子能装12枝钢笔,每枝钢笔3元钱,买这样的钢笔5盒共用多少元钱?

  (四)怎样填,可以使计算简便。

  38×45+(    ) × 38

  76×36+(  ) × (  )

  28×(   )=(   )×

  (   ) × (   )

  (五)最佳创意:

  从以下4个数中,任选3-4个,编写一道能简便计算的算式。

  16     4     200     25

简便运算 篇11

  加法的简便运算(1)

  教学内容:P20:例3“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课件出:题目中有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115+132+118+85

  =115+85 + 132+85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

  5、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 75+168+25

  6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五、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加法的简便运算

  115+132+118+85

  =115+85 + 132+85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

简便运算 篇12

  “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设计

  课  题

  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

  课时

  第二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修改意见

  教学目标

  ⒈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基本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

  自学互帮导学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

  补救措施

  修改意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9~21页例3,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四第2~6题和思考题。

  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回忆上节课中所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

  2.我们学习了乘法运算律,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计算。

  二、探索新知学习例3。出示例3课件

  算一算,议一议。61×25×4   8×9×125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之间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教师板书:

  (1)①61×25×4 =61×100=6100②61×25×4=1525×4 =6100

  /(2)①8×9×125=72×125=9000②9×8×125=9×1000=9000。

  教师小结: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它的核心就是“凑整”。往往可以把两个或几个数结合在一起乘起来得到整十、整百……有时还可能需要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再与另外的数结合相乘得到整十数、整百数……总之使计算变得简单。

  三、课堂活动出示课件

  1.课堂活动第1题:

  2.课堂活动第2题:

  3.练习四第2题:

  4.练习四第7题:

  5.练习四第8题。注意:随时提醒学生观察算式中数据的特点,并应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四、拓展练习思考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3~6题。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计算)全班汇报,

  小组讨论:每题都有几种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全班交流汇报。

  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并说出依据,再完成在课本上。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在小组中讨论该怎样进行简便计算,最后全班反馈。要学生认识到同一个计算可以有不同的简便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连线)后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学生观察图中信息,然后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演在黑板上。其余学生判断。最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课堂作业本上,不得少于3个问题。

  引导学生抓住突破点:一是1~9各数字在算式中只出现一次;二是算式中积的个位数字是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想到两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字只能分别是3和4,继续分析便可解决此题。

  本课时学生在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问题时,对于小括号的运用可能存在问题。

  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板书设计

  见课件

  参考书目及

  推荐资料

  教学反思

简便运算 篇13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30页例3教学目标:掌握从分步计算到综合运算的转化过程,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使用小括号,什么时候不用。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的运算顺序法则。教学难点:从分步计算转化为综合运算,什么时候使用小括号。教学过程:

  环节

  呈现

  学生活动问题情境出示第30页例3情境。观察问题独立学习任务运用已学的运算定律,尝试一下能否简便运算?独立完成任务协作学习任务汇总以下表格:成员计算过程小组总结:几个数连加时,可以运用什么定律怎样进行简便运算?带着独立完成的任务到小组中汇报。组长做好记录并组织同学围绕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形成方法观察加数的特点,能凑整十、整百的可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拓展应用1.背上面的方法2.完成第30页做一做,并说说怎样进行简便运算的。

简便运算 篇14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运算。

  2、培养学生灵活选择和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研究、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学生口算练习。

  2、谈话:你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吗?

  乘法有类似的运算定律吗?

  二、猜测、探索

  1、大胆猜测。

  猜一猜,乘法有哪些运算定律?

  2、学习乘法交换律。

  (1)情景导入题意。

  你们喜欢踢毽子吗?看,(出示例题图)这些同学在开展踢毽子比赛呢!

  教师: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学生说出条件和问题后,教师要求学生编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2)计算推导过程。

  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引导学生得出:5×3=3×5

  让学生猜测这种运算律的名称,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规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指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a×b=b×a。

  (3)填空促进体验。

  15×6=6×( ) ( )×46=( )×54

  □×0=( )×( ) a×8=( )×a

  3、学习乘法结合律。

  (1)教师出示例题:

  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2)学生独立列式,并说出解题思路。

  第一种思路:

  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再算出6个年级一共多少人。

  (23×5)×6

  第二种思路:先算出全校有多少班级,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23×(5×6)

  由此得出:(23×5)×6=23×(5×6)

  请学生仔细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异同点?

  (3)小组学习。

  ① 独立写出两个这样的算式。

  ② 组内交流等式,仔细观察,互相说说发现的规律。

  ③ 一起给这个规律取名。

  ④ 讨论并写出用字母表示的等式。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

  (4)做“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说出做得快的诀窍。

  4、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指名板演。

  集体讲评。重点讨论第2题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计算,再比较。

  讨论:每组中哪一道算是计算比较简便,它们有什么特点?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62页“想想做做”第4题。

  教后反思: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验算方法的基础上,并经过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铺垫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学生通过前两课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这一新旧知识迁移的生长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也比较乏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些教学情境,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冲动,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由“感知——感觉——感受”的内化过程向“表述——表现——表达”的外化过程进行转换,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简便运算 篇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9×4=36(个),4×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板书:9×4=4×9。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

  8×5=5×8 ……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学生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2?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8×(24×6)=192×6=8×144=1152 (户)=1152 (户)

  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  (8×24)×6=8×(24×6)。

  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6×5×2=  16×(5×2)=  35×25×4=

  35×(25×4)=  12×125×8=  12×(125×8)=

  观察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板书:16×5×2=16×(5×2) 35×25×4=35×(25×4)43×125×8=43×(125×8)谁能说出这几组算式的规律?

  学生1: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

  学生2: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学生3: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二、课堂活动

  1?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

  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