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学教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减法的意义(通用13篇)

减法的意义(通用13篇)


减法的意义(通用13篇)

减法的意义 篇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及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

  (二)使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的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各部分关系及其应用是教学的重点;对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概念是理解的难点.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引入问题情境

  前3年半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继续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

  (板书课题:)

  全班口算(卡片):

  35+75= 150-80=

  110-75= 150-70=

  110-35= 80+70=

  (二)设置问题情境

  1.教学.

  (1)从直观的线段图引入,概括.

  按图意列式: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并指出各部分名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独立分析并列式解答.

  提问:这两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随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观察、比较3个图之间的关系.

  提问:

  ①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②第2,3两个图与第1图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3个图中的数都一样.第1图是已知男、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图是已知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或女生人数)求女生人数(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

  ③第2,3图中的被减数是第1图中的什么数呢?减数与差各是第1图中的什么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连线(补前面).

  (3)引导思考.

  从上面减法的算式看,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进而让学生说出.

  教师归纳总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提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减数,减数与差的概念.

  (4)看书,阅读课本54页.

  (5)引导学生研究加、减之间的关系.

  观察、比较第2图、第3图与第1图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弄清在加法中是己知的,在减法中是未知的;在加法中是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己知的.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

  另外从加、上看也是一种相反的运算,因此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运算也就是相反的运算.

  大家回忆一下,过去用一道加法题改编成两道减法题,就是利用了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

  练一练

  根据2468+575=3043,写出下面2道减法题的得数.

  3043-575=( ) 3043-2468=( )

  (6)1和0在减法中的特性.

  在加法中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那么在减法中一个数减去0,得什么?

  启发同学自己举例说明,如8-0=8……从而学生自己总结出: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提问:如果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几?

  启发同学自己举例,如:8-8=0……从而得出:被减数等于减数,差为0.

  教师强调在运算中要注意0和1的问题.

  2.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同学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能根据下面一组算式,看加法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由此推出怎样求一个加数?

  32+20=52 52-20=32 52-32=20.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加法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另一加数

  (2)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看下面的算式:

  从150-70=80中,引导学生得出:

  80+70=150 150-80=70

  比较上面三个算式可以看出:

  这就是说: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阅读课本第55页.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应用.

  提问:过去学过哪些计算可以应用这些关系?

  在学生回答可以验算后,引导学生系统整理加法的验算方法.

  提问:

  (1)前面复习过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交换律)

  (2)现在用减法验算加法,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应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用和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

  引导学生复习整理减法的两种验算方法.

  例如:1234=987=247验算:

  同学们自己用两种不同的方法验算.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验算的.

  从而得出: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

  练一练

  练习十二第4题.

  (三)巩固反馈

  1.根据2100-695=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一道减法算式.

  2.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题的得数.

  2999+428 3427-2999

  (四)课堂总结

  启发性提问:

  1.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减法运算与加法运算有什么关系?

  2.加、减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3.怎样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进行验算?

  (五)作业 

  练习十二第1,5,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学生在这之前虽然也学会减法计算,也能解答一些减法应用题,但并不知道.往往认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余是多少就是减法,或者求两数相差多少就是减法,这是把减法的应用当作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加以概括,进一步用定义形式说明.

  新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用直观的线段图引入,概括.引导学生对3个线段图的比较以及之间的联系,经过思考,自己归纳出.再通过3个线段图中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变化以及加、上让学生再看出加、减法是一相反的运算,也即互为逆运算.

  第二部分为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学过,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出加、减法的关系式.

  第三部分是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应用.通过学生回忆过去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引导学生整理加法的验算方法,可以用加法交换律,用加法验算,也可以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用减法验算.再引导学生整理出减法的两种验算方法,应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练习采取边讲边练的形式,及时反馈.为了巩固验算方法,对练习题要求验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验算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1.

  2.

  3.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2+20=52 和=加数+加数

  52-20=32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2-32=20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50 - 70 =80 80-70=150

  被减数 减数 差 150-80=70

  比较:

  得出: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减法的意义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法则.

  2.运用法则和运算定律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笔算: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2.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结合上题的订正进行提问)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

  (1)出示例1(变复习题第2题为例1).

  教师明确:复习题2题是以克为单位的数(板书:克数),现在把每小队来集中草药的克数改为千克数,求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就变成了今天所要学习的例1.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教师提问:怎样列式?

  (4)小组讨论:求什么?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例1与复习题中的2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引导学生比较后说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 3.735+4.075(板书

  (6) 教师提示: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

  (7)列竖式: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板书:计算)

  教师板书

  (8)引导学生两式比较:

  左式是以千克为单位的数相加,它是一道小数加法题,

  右式是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板书:千克数改写成克数)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9)学生试算3.735+4.0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10)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为什么能去掉?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 3.735+4.07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11)反馈练习:列出0.604+0.825 7.58+26.08的竖式和教材第111页“一做”中的题目.(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12)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由整数加法类推学习小数加法,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易理解、易掌握.)

  2.教学例2: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7.81千克.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多少千克?

  (1)出示例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教师提问:这道题是求什么的?应该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4)引导学生观察: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1比较有什么变化?

  思考:例2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启发学先说出例2是已知两个小队来集中草药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启发学生说明小数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不是相同?

  教师总结: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板书:减)

  列出竖式:

  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5)教师提问:这个竖式怎样计算?咱们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

  板书

  教师提问:整数减法式题个位是几减几?小数减法式题被减数的千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6)引导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7.81-3.735时先做什么,再怎么做?最后做什么?

  教师最后说明: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做“0”来计算,以后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

  (7)反馈练习:7.81-4.075 0.4-0.3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8)教师总结: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减法?

  3.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4.练习(教材第113页上面的“做一做”的题目)

  计算下面两题,并且验算.

  12.16+5.347 0.4-0.125

  5.教学例3.

  (1)出示例3 6.08+12.3+9.72=

  (2)小组讨论:应该怎样计算?

  (3)同桌互相检验.

  (4)集体订正.

  6.教学例5.

  (1)教师提问: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3.2+0.5○0.5+3.2

  (4.7+2.6)+7.4○4.7+(2.6+7.4)

  (2)出示例5:计算0.6+7.91+3.4+0.09

  教师让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在本上做.

  教师提问:还有其它的算法吗?指名板演.

  同桌讨论: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教师补充说明: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这些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

  7.练习(教材第116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

  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各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

  (1)6.7+4.95+3.3=6.7+□+4.95

  (2)(1.38+1.75)+0.25=□+(□+□)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计算小数加、诚教,先把各放的( )对齐(也就是把( )对齐)再按照( )数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根线上的( )点上小数点.

  2.计算.

  3.改错.

  4.练习二十六第2题的下边一栏3个小题.

  75.8+26.28 6.07-4.896 2.983+0.52

  5.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116页“做一做”第二小题)

  0.384+0.36+2.64 1.29+3.7+0.71+6.3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板书:和)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

  1.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5元6角2分+3元零9分 1吨30千克+980千克

  4米35厘米+5米70厘米 4千米800米-3千米50米

  10千克-4千克800克 6千米­-2千米860米

  2.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1.88+2.3+0.7 5.26+3.43+0.74

  0.9+1.08+0.92+0.1 18.76—3.47—0.53

  3.在一次跳高比赛中,张英跳过了1.1米,肖红比张英跳的低0.05米,李强比肖红跳的高0.25米.李强跳过多少米?

  板书设计

减法的意义 篇3

  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4页上面的内容,练习十二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教学减法的意义

  1.减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会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53页上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24+19=4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                     加数 + 加数  =   和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43 + 24 =19(人)

  女生有多少人?                       和   -  加数   =加数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43 -19  =  2 4(人)

  男生有多少人?                       和  -  加数  =  加数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如右上)。

  接着学生解答第(2)、(3)题,然后回答:

  “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教师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如右上)。

  然后教师提问:

  “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如右上。)然后启发学生想:

  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54页,读一读书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去的已知数叫做什么?”(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末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教师说明:在减法,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2.练习

  (1)做第54页上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紧扣减法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说理的能力。如第(1)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明和小绅的邮票张数的和,又知道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的邮票张数,就是已知和(小明和小强的邮票张数的和)与一个加数(小明的邮票张数),求另一个加数(小绅的邮票张数),所以用减法法算。

  二、教学0在减法中的特性

  提问:

  “在加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几种情况?”(两种)

  “谁能举例说明?”(7+0=7,0+0=0。)

  “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减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哪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写出下面三种情况:

  7—0=7,7—7=0,0—0=0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7—0=7,那么8—0等于几?9—0呢?任意一个数减去0得多少?用一句话说就是……。”

  “再来看第二、三种情况:7—7=0,0—0=0,任意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等于多少?也就是当被减数时,差怎样?”

  最后,概括成两条:

  1.一个减法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三、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们还记得吗?”

  “谁能说出加法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一个加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

  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

  知道减数和差,怎样求被减数?¡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

  3.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3题。

  这两道题,既可以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以用减法的意义说明。例如,第2题,根据2100690=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既可以把2100、695、1405分别看作被减数、减数、差,运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做,又可以把它们分别看作和、加数、加数,运用减法的意义来完成。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 2 3 4                 验算:2 0 7 9            2 0 7 9

  +   8 4 5                       8 4 5          1 2 3 4

  2 0 7 9                       1 2 3 4              8 4 5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并回答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然后提问:

  “还可以怎样验算?”(用减法验算加法。)让学生板演(如上右)。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 一个加数 =另一个加数。)

  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79)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 2 3 4                 验算: 2 4 7             1 2 3 4

  —  9 8 7                     +  9 8 7         —    2 4 7

  2 4 7                       1 2 3 4               9 8 7

  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教师板书出验算的竖式(如上右),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应用了什么知识。

  然后教师指出: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用算出的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都可以用来验算减法。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6题。

  1.第5题,笔算时要求计算正确,并注意迅速;用珠算验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定好个位,验算的方法有些题可以由教师适当指定一种,其它的题由学生自己任意选用。

  2.第6题,先让学生明确表中的a+b表示两个数的和。学生填完后,先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还生观察:每组数同第一组比较,哪个数变化了?加数变化后,和是怎么变化的?

减法的意义 篇4

  6.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5页及“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6题。

  (一)知识教学点

  1.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学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深刻理解加法、减法之间的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引导运用已有经验,运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新知,掌握知识。

  1.教学重点: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

  2,教学难点:理解“逆运算”。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转板)。

  (一)镭蛰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45+16    61—45

  73—50    23+50

  2.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求新知

  1.导人:我们已学过了减法的计算方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

  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我们学习减法的意义。(板书:减法的意义)

  2.教学减法意义:

  (1)出示教材第54页第(”题,启发学生读题,自己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

  算(1人板演),解答后,指名学生回答。

  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个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加上加数等于和。

  教师在第(1)题右边板书:加数、加数、“和”

  (2)出示教材第54页第(2)题(转板),启发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并说

  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引导学生明确从全班人数里去掉男生人数就得女生

  人数,去掉女生人数就得男生人数。

  (3)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联系,各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男生、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第(2)题是已知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求女生人数;第(3)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求男

  生人数。

  教师再提问:    ·

  如果抛开题中讲的具体事例,这些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呢?启发学生

  对照板书回答。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

  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板书:“和”、“加数”、“另一个

  加数”    ,

  问:通过以上分析、比较,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

  系,谁能说一说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引导学生回答,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

  的运算,启发学生阅读教材第54页上的结束语,结合例子再进一步理解减法的

  意义。

  (4)教学各部分名称。

  在减法算式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

  数叫什么?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3页最后一行到第54页前两行内容,然后引导学生

  明确:如在43—24:19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差数各是哪些数。“逆运算”就是

  相反地运算,也就是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

  是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中就变成了未知,而加法中未知的,在减

  法中则变成了已知。因此说减法中是加法的“逆运算”。

  (5)完成第54页上的“做一做”。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运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6)教学0在减法计算中的特性。

  我们学习加法意义时知道0在加法计算中有几种情况?谁能举例说明?

  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有关0的减法又有哪几种情况?引导同桌讨

  论,然后举例子,写出下面三种情况:

  5—0二5    5—5二0    0—0二0

  对照算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我们先看第一个算式:5—0;5,那么7—0等于多少?8—0呢?任意一个

  数减去0得多少?用一句话概括说是:一个数减去零,还得原数。

  5—5二0    0—0:0任意一个数减去它本身都等于0。

  也就是说当被减数等于减数时,差是0。通过以上分析你知道0在减法运

  算中有几种情况呢?一个数减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前面我们已学过加法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同学们回忆一下,加法

  各部分间最基本的关系:和:加数+加数

  如果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差;被减数—减数(板书)

  如果知道减数和差,求被减数是:被减数:减数+差(板书)

  (对基本数量关系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加减法中各部分间的

  关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为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依据,学生对所

  学的知识便于形成网络。)

  (3)反馈练习:练习十二第2、3题,两道题可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

  明,也可用其意义说明。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

  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进行加法计算时,用减法验算加法,应用的是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

  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用减法验算应怎样做?请同学们计算出来(填书)(指2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同时让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来验算的。

  教师提示:要注意,因为加数有两个,验算时用和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

  所以验算此题时出现两种竖式解答,在以后的验算中,可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

  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加法可用减法来验算,那么减法可用什么方法来验算呢?(引导学生明确

  用加法计算,也可用减法计算。)

  学生自己计算。(填书)

  以上我们学的是教材第53-55页的内容,请同学们看书,有问题提出来。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已知两个数的(

  减法。

  )与其中的一个(    ),求另一个(    )的运算叫

  (2)在120—90:30算式中,被减数是(    ),90是(    ),30是(    )。

  (3)一个数减0还得(    )。被减数与减数相等,差是(    )。

  (4)根据3600—784:2816写成加法算式是(    ),另一个减法算式是

  (2)对减法的验算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另一种

  是用被减数减去差。(    )

  3.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6题。

  (四)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第56页第3、4题。

  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1234    2079

  —+845,验算—-845.或

  1234    247

  —-987,验算—+987.或,

减法的意义 篇5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讲授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减法的简便运算.这一节安排了一组问题和2道例题。这组问题共分为3道小题.第1小题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已知两个加数求和的应用题,第2道和第3道是由第1题变换条件和问题而形成的减法关系的应用题.教材力图通过学生熟悉的3个问题,以加法为基础,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的角度来了解减法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此外还通过2道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加、减法的简算方法.

  学生在前面所学到的加法的意义是学习本小节的知识基础,本小节是此内容的延续,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那么,“学生在把握减法的意义及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基础上学会加、减法的简算方法成为本小节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观察、比较,要想理解减法的意义并不难.难的是学生是否能弄清楚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因此,“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是本小节的教学难点.

  本小节不仅通过一些练习题,使学生在理解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把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通过两道例题的讲解使学生在计算中能够正确运用简算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计算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建议

  教师在讲授新课的同时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减法的意义,然后教师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在教学中对于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要加以巩固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为下学期教学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好铺垫.

  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习题内容时尽量与生活贴近,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编应用题,然后从中互相提出问题,这样,不仅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互问互答的好习惯.从而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效果.从而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以此来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实践能力.

  教学中要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知识迁移,这样才可以做到突出重点,强化新知,把握旧知.

  教学设计示例

  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并把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3.通过学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把握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具学具预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转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45+1661-4535+2055-30

  73-5023+5024+1943-2443-19

  2.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求新知

  l.导入:小明碰到这样一题,根据741-87=654要求用最快的方法说出741-654=?.小明想求助于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很想帮助他,那好首先我们来学习减法的意义一起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课题下载

  2.教学减法意义: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问题下载

  (1)出示第(1)题,启发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1人板演),解答后,提问: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个加法等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板书;加数、加数、“和”)

  (2)出示第(2)题,启发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从全班人数里去掉男生人数就得女生人数,去掉女生人数就得男生人数.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男生、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

  第(2)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求女生人数;

  第(3)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求男生人数.

  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板书:“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继续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下载

  教师强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举出具体实例,再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5)教学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在减法等式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减数、减数、差数各是哪些数。

  教师提问: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呢?

  (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中就变成了未知,而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则变成了已知.因此说减法中是加法的“逆运算”.)

  (6)完成第54页上的“做一做”.

  根据2468 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043-2468= □ 3043-575=□

  (7)教学0在减法计算中的特性:

  教师提问:举例说明0在加法计算中有几种情况?那么有关0的减法又有哪几种情况呢?(同桌讨论)

  教师举例写出三种情况:

  5-0=5 5-5=0 0-0=0

  教师强调:一个数减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各部分间的关系式下载

  教师:①加法各部分间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和=加数+加数(板书)

  教师:②假如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应该利用哪一个关系式呢?

  学生: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差=被减数-减数(板书)

  假如知道被减数和差,求减数是:减数=被减数-差(板书)

  假如知道减数和差,求被减数是:被减数=减数+差(板书)

  (3)反馈练习:

  练习十二第2、3题,两道题可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用其意义说明.

  2题;根据2100-695=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3题: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教师说明: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 加法的验算:

  出示1234 845,指2名学生板演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验算?你的根据是什么?

  教师提示:要注重,因为加数有两个,验算时用和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所以验算此题时出现两种竖式解答,在以后的验其中,可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 减法的验算:

  出示1234-987,指名板演

  教师提问:加法可用减法来验算,那么减法可用什么方法来验算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3)教师小结: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进行验算,这样可以检查同学们在计算中出现的差错.

  (三)巩固发展 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练习1

  1.填空:

  (1)已知两个数的( )与其中的一个( ),求另一个( )的运算叫减法.

  (2)在120-90=30算式中,被减数是( ),90是( ),30是( ).

  (3)一个数减0还得( ).被减数与减数相等,差是( ).

  (4)根据3600-784=2816写成加法算式是( ),另一个减法等式是( ).

  2.判定: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练习2下载

  (1)

  (2)对减法的验算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另一种是用被减数减去差.( )

  3.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6题.

  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47-153=256-(□ □)

  (四)全课小结

  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56第3、4题.

  3题: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1)2999 428(2)3427-2999

  4题:计算下面各题,并用两种方法验算.

  (1)2981 4569(2)4058-739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游戏:找朋友

  游戏目的:

  1. 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2. 通过游戏使学生理解并把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 使学生懂得数学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游戏预备:

  1.将学生分为每3人一组.

  2.把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做成卡片.

  3.教师预备一些有关于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习题,和一些空的卡片.

  例如:(1)学校新买来科技和文艺两种图书,其中科技书有83本,文艺书有72本.学校一共买来多少本图书? (可以一题变多题)

  (2) 实验小学五年一班有学生65人,参加歌咏比赛的有47人,还有多少人没有参加? (可以一题变多题)

  游戏过程:

  1、每一轮分别选取2组学生进行比赛,每组学生的手里都将拥有这6张卡片.

  2、老师首先出示习题,然后学生根据题意在空白卡片上写出算式再摆出符合此题的关系式.(其余的学生当裁判).

  3、做完以后,哪一小组做得即对又快,那么哪一小组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4、一轮过后,再将请出另一轮的选手.(最好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

减法的意义 篇6

  教学内容: -- 教材第111 -113页例1 - 2,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二十六1 - 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1250克,第二小队采集了986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

  让学生先解答,再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笔算。

  4.67 + 2.5 =      6.03 + 8.47 =      8.41 - 0.75 =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二、新课

  1.教学例1。

  (1)通过旧知识引出新课。

  教师再出示一次复习的第1题,把已知条件和问题稍作改动,变成例1。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意义。

  教师:“例1与复习中的第1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例1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从复习的第1题可以看出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例1可以看出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因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中草药的千克数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3)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师板书横式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写竖式,并提问:“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把以千克作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整数,列出竖式,并提问:“整数加法应该怎样算?”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

  教师接着再提问:“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引导学生说出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教师告诉学生:小数加法也是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所以列竖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然后让学生计算,算完后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引导学生说出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的“0”去掉。并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小数加法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通常要把“0”去掉。

  2.让学生做第11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是否把小数点对齐了,最后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对齐。

  4.教学例2。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小数减法的意义。

  教师:“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1比有什么变化?例2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启发学生说出例2是已知两个小队采集中药材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可以看出小数减法也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所以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让学生联系小数加法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说一说小数减法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然后教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并列出竖式,提问:“个位上是几减几?”接着让学生看小数减法竖式,提问:“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利用小数的性质使学生理解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作“0”来计算,以后在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接着让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小数点是否对齐,被减数千分位的处理是否正确,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

  5.比较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

  让学生讨论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这和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的关系是一样的。

  6.小结。

  教师:“通过学习上面的知识,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都要从最低位算起。然后教师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完整地说一说。并让学生看书上的法则,齐读一遍。

  7.做第113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做题之前,教师先提问:“整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整数加减法是怎样验算的?”从而说明小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一样。再让学生做题,检查竖式的书写及计算有没有错误,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验算的格式对不对。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并验算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1.做第1题,教师先说明题意,要根据加法算式来写减法算式的得数,不用再列式计算。学生做完之后,可以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减得的差的?”使学生加深对小数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关系的认识。

  2.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可以要求学生验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订正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说一说。

减法的意义 篇7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讲授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减法的简便运算.这一节安排了一组问题和2道例题。这组问题共分为3道小题.第1小题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已知两个加数求和的应用题,第2道和第3道是由第1题变换条件和问题而形成的减法关系的应用题.教材力图通过学生熟悉的3个问题,以加法为基础,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的角度来了解减法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此外还通过2道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减法的简算方法.

  学生在前面所学到的加法的意义是学习本小节的知识基础,本小节是此内容的延续,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那么,“学生在掌握减法的意义及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基础上学会加、减法的简算方法成为本小节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观察、比较,要想理解减法的意义并不难.难的是学生是否能弄清楚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因此,“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是本小节的教学难点.

  本小节不仅通过一些练习题,使学生在理解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通过两道例题的讲解使学生在计算中能够正确运用简算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计算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建议

  教师在讲授新课的同时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减法的意义,然后教师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在教学中对于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要加以巩固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为下学期教学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好铺垫.

  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习题内容时尽量与生活贴近,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编应用题,然后从中互相提出问题,这样,不仅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互问互答的好习惯.从而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效果.从而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以此来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实践能力.

  教学中要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知识迁移,这样才可以做到突出重点,强化新知,掌握旧知.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3.通过学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转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45+16 61-45 35+20 55-30

  73-50 23+50 24+19 43-24 43-19

  2.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求新知

  l.导入  :小明遇到这样一题,根据741-87=654要求用最快的方法说出741-654=?.小明想求助于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很想帮助他,那好首先我们来学习减法的意义一起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课题 下载

  2.教学减法意义: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问题 下载

  (1)出示第(1)题,启发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1人板演),解答后,提问: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个加法等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板书;加数、加数、“和”)

  (2)出示第(2)题,启发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从全班人数里去掉男生人数就得女生人数,去掉女生人数就得男生人数.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男生、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

  第(2)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求女生人数;

  第(3)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求男生人数.

  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板书:“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继续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 下载

  教师强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举出具体实例,再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5)教学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在减法等式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减数、减数、差数各是哪些数。

  教师提问: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呢?

  (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中就变成了未知,而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则变成了已知.因此说减法中是加法的“逆运算”.)

  (6)完成第54页上的“做一做”.

  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043-2468=  □       3043-575=□

  (7)教学0在减法计算中的特性:

  教师提问:举例说明0在加法计算中有几种情况?那么有关0的减法又有哪几种情况呢?(同桌讨论)

  教师举例写出三种情况:

  5-0=5             5-5=0           0-0=0

  教师强调:一个数减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各部分间的关系式 下载

  教师:①加法各部分间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和=加数+加数 (板书

  教师:②如果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应该利用哪一个关系式呢?

  学生: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差=被减数-减数(板书

  如果知道被减数和差,求减数是:减数=被减数-差(板书

  如果知道减数和差,求被减数是:被减数=减数+差(板书

  (3)反馈练习:

  练习十二第2、3题,两道题可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用其意义说明.

  2题;根据2100-695=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3题: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教师说明: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    加法的验算:

  出示1234+845,指2名学生板演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验算?你的根据是什么?

  教师提示:要注意,因为加数有两个,验算时用和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所以验算此题时出现两种竖式解答,在以后的验其中,可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    减法的验算:

  出示1234-987,指名板演

  教师提问:加法可用减法来验算,那么减法可用什么方法来验算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3)教师小结: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进行验算,这样可以检查同学们在计算中出现的差错.

  (三)巩固发展 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练习1

  1.填空:

  (1)已知两个数的(   )与其中的一个(   ),求另一个(   )的运算叫减法.

  (2)在120-90=30算式中,被减数是(    ),90是(    ),30是(   ).

  (3)一个数减0还得(    ).被减数与减数相等,差是(    ).

  (4)根据3600-784=2816写成加法算式是(    ),另一个减法等式是(    ).

  2.判断: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练习2 下载

  (1)

  (2)对减法的验算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另一种是用被减数减去差.(    )

  3.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6题.

  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47-153=256-(□+□)

  (四)全课小结

  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56第3、4题.

  3题: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1)2999+428 (2)3427-2999

  4题:计算下面各题,并用两种方法验算.

  (1)2981+4569 (2)4058-739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游戏:找朋友

  游戏目的: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2.  通过游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  使学生懂得数学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游戏准备:

  1.将学生分为每3人一组.

  2.把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做成卡片.

  3.教师准备一些有关于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习题,和一些空的卡片.

  例如:(1)学校新买来科技和文艺两种图书,其中科技书有83本,文艺书有72本.学校一共买来多少本图书?   (可以一题变多题

  (2) 实验小学五年一班有学生65人,参加歌咏比赛的有47人,还有多少人没有参加? (可以一题变多题

  游戏过程:

  1、每一轮分别选取2组学生进行比赛,每组学生的手里都将拥有这6张卡片.

  2、老师首先出示习题,然后学生根据题意在空白卡片上写出算式再摆出符合此题的关系式.(其余的学生当裁判).

  3、做完以后,哪一小组做得即对又快,那么哪一小组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4、一轮过后,再将请出另一轮的选手.(最好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

减法的意义 篇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112页的例1和例2,第111页、113页上面“做一做”中的  题目和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1250克,第二小队采集了986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让学生先解答,再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笔算。

  4.67十2.5=          6.03十8.47=              8.41—0.75=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二、新课

  1.教学例l。

  (1)通过旧知识引出新课。

  教师再出示一次复习的第l题,把已知条件和问题稍作改动,变成例l。让学生读题, 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意义。

  教师:“例1与复习中的第1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例1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 么要用加法算?”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从复习的第1题可以看出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例1可以看出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因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中草药的千克数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3)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师板书横式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写竖式,并提问:“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然 后把以千克作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整数,列出竖式,并提问:“整数加法应该怎样算?”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

  教师接着再提问:“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引导学生说出相同计数单位上 的数才能相加。教师告诉学生:小数加法也是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所以列竖式 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然后让学生计算,算完后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引导学生说出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的“0”去掉。并告诉学生以后在计 算小数加法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通常要把“0”去掉。

  2.让学生做第11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是否把小数点对齐了,最后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法和 整数加法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对齐:

  4.教学例2。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小数减法的意义。

  教师:“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l比有什么变化?例2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启发学生说出例2是已知两个小队采集中药材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  的千克数;可以看出小数减法也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所以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让学生联系小数加法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说一说小数减法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然后教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并列出竖式,提问:“个位上是几减几?”接着让学生看小数减法竖式,提问:“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利用小数的性质使学生理解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作“0”再计算,以后 在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接着让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小数点是 否对齐,被减数千分位的处理是否正确,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

  5.比较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

  让学生讨论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这和小数 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的关系是一样的。

  6.小结。 

  教师:“通过学习上面的知识,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都要从最低位算起。然后教师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完整地说一说。并让学生看书上的法 则,齐读一遍。

  7.做第113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做题之前,教师先提问:“整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整数加减法是怎样验算的?”从而说明小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一样。再让学生做题.检查竖式的书写及计算有没有错误,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验算的格式 对不对。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并验算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1.做第l题,教师先说明题意,要根据加法算式来写减法算式的得数,不用再列式计算。学生做完之后,可以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减得的差的?”使学生加深对小数减法的 意义和加减法关系的认识;

  2.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可以要求学生验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订正时, 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说一说。

减法的意义 篇9

  教学内容:课本第120页例题一,第121页例题二,120页和122页“做一做”, 练习二十六第1~2题教学目的: 一、初步理解小数加法及减法的意义; 二、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会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三、对学生进行从小爱劳动的思想教育。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14+9        120+99        47-18          200-82        24-9    0.1+0.2     1.5+0.7      0.75-0.43     2.3+0.7          3.4-0.2 2、笔算    0.47+0.73                    0.82-0.43    3、填空:           3735克=(      )千克            4075克=(      )千克    4、准备题:      (1)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      (2)让学生板演,并说说为什么要用加法?(根据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3)再让学生说说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教师出示。      (4)改为减法应用题:        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7810克,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采集了多少克?      (5)板演,说说为什么用减法?(教师出示减法的意义)      (6)说说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师出示。 二、新授1、教学例1      (1)由准备题改为例1: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3)列式,说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3.735+4.075    (根据加法的意义)      (4)小数加法怎样计算呢?怎样列竖式?(一人板演)               3 . 7 3 5          +   4 . 0 7 5        注意:①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教师板书各数位)                ②从哪一位加起?(板演)                ③得数7.81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根据小数                    的基本性质能去掉)      (5)练习:第120页“做一做”                21.6+5.4                    12.03+0.875      (6)讨论: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数加法意义和整数一样)2、教学例2     (1)你能将例1改为一道减法应用题吗?(教师出示)     (2)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3)列式,为什么用减法?(根据减法的意义)     (4)小数减法怎样计算呢?怎样列竖式?(一人板演)                7 . 8 1           - 3 . 7 3 5        注意:把7.81改为7.810再减  (5)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6)交流:①从哪一位减起?                       ②遇到哪一位上不够减怎么办?  (7)讨论: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数减法意义和整数一样)  (8)讨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  (9)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的一样            练习:122页“做一做”            12.16+5.347                  0.4-0.125 三、巩固练习:    4.63+0.27      12.54+0.7      15.31-2.815      20-9.54

减法的意义 篇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56页上面的内容,练习十二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对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

  一、教学减法的意义

  1.减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习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多4页上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     ’  24 + 19  =  4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                        │    │     │

  加数  加数    和

  (2)二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          43  —  24  =  19(人)

  女生有多少人?                          │     │     │

  和     加数   加数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           43—  19 =  24(人) 

  男生有多少人?                          │    │     │

  和    加数   加数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  数”、“和”(如右上)。 

  接着让学生解答第(2)、(3)题,然后回答: 

  “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教师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如右上)。

  然后教师提问:

  “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如右上)然后启发学生想:

  “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个加数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54页,读一读书上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什么?”(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未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教师说明: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了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2.练习。

  (1)做第55页上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紧扣减法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说理的能力。如第(1)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明和小强的邮票张数的和,又知道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的邮票张数,就是已知和(小明和小强的邮票张数的和)与一个加数(小明的邮票张数),求另一个加数(小强的邮票张数),所以用减法算。

  二、教学0在减法中的特性。

  提问:

  “在加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几种情况?”(两种。)

  “谁能举例说明?”(7+0=7,0+0=0。)

  “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减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哪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写出下面三种情况:

  7—0=7,  7—7=0,  0—0=0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7—0=7,那么8—0等于几?9—0呢?任意—个数减去0得多少?用一句话说就是……。”

  “再来看第二、三种情况:7—7=0,  0-0=0,任意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等于多少?也就是当被减数等于减数时,差怎样?”

  最后,概括成两条:

  1.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三.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仍还记得吗?”   

  “谁能说出加法各部分问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一个加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各部分问的关系。

  提问: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

  “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

  “知道减数和差,怎样求被减数?”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3.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3题。

  这两道题,既可以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以用减法的意义说明。例如,第2题,根据2100-695=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既可以把2100、695、  1405分别看作被减数、减数、差,运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做,又可以把它们分别看作和、加数、加数运用减法的意义来完成。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上面这些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出:    1234     验算:    2079       2079

  +  845            -  845   —  1234

  2079               1234        845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并回答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  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然后提问:

  “还可以怎样验算7”(用减法验算加法。)让学生板演(如上右)。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79i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  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出:    1234    验算:      247       1234

  -  987            +  987    -  247

  247               1234        987

  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教师板书出验算的竖式(如上右),让学生说  一说每种验算方法应用了什么知识。

  然后教师指出: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用算出的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都可以用来验算减法。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6题。

  1.第5题,笔算时要求计算正确,并注意迅速。

  2.第6题。先让学生明确表中的 a+b表示两个数的和。学生填完后;先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学生观察:每组数同第一组比较,哪个数变化了?加数变化后,和是怎么变化的?

减法的意义 篇11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讲授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减法的简便运算.这一节安排了一组问题和2道例题。这组问题共分为3道小题.第1小题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已知两个加数求和的应用题,第2道和第3道是由第1题变换条件和问题而形成的减法关系的应用题.教材力图通过学生熟悉的3个问题,以加法为基础,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的角度来了解减法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此外还通过2道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减法的简算方法.

  学生在前面所学到的加法的意义是学习本小节的知识基础,本小节是此内容的延续,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那么,“学生在掌握减法的意义及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基础上学会加、减法的简算方法成为本小节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观察、比较,要想理解减法的意义并不难.难的是学生是否能弄清楚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因此,“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是本小节的教学难点.

  本小节不仅通过一些练习题,使学生在理解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通过两道例题的讲解使学生在计算中能够正确运用简算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计算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建议

  教师在讲授新课的同时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减法的意义,然后教师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在教学中对于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要加以巩固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为下学期教学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好铺垫.

  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习题内容时尽量与生活贴近,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编应用题,然后从中互相提出问题,这样,不仅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互问互答的好习惯.从而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效果.从而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以此来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实践能力.

  教学中要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知识迁移,这样才可以做到突出重点,强化新知,掌握旧知.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3.通过学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转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45+16 61-45 35+20 55-30

  73-50 23+50 24+19 43-24 43-19

  2.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求新知

  l.导入  :小明遇到这样一题,根据741-87=654要求用最快的方法说出741-654=?.小明想求助于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很想帮助他,那好首先我们来学习减法的意义一起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课题 下载

  2.教学减法意义: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问题 下载

  (1)出示第(1)题,启发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1人板演),解答后,提问: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个加法等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板书;加数、加数、“和”)

  (2)出示第(2)题,启发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从全班人数里去掉男生人数就得女生人数,去掉女生人数就得男生人数.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男生、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

  第(2)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求女生人数;

  第(3)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求男生人数.

  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板书:“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继续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 下载

  教师强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举出具体实例,再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5)教学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在减法等式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减数、减数、差数各是哪些数。

  教师提问: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呢?

  (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中就变成了未知,而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则变成了已知.因此说减法中是加法的“逆运算”.)

  (6)完成第54页上的“做一做”.

  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043-2468=  □       3043-575=□

  (7)教学0在减法计算中的特性:

  教师提问:举例说明0在加法计算中有几种情况?那么有关0的减法又有哪几种情况呢?(同桌讨论)

  教师举例写出三种情况:

  5-0=5             5-5=0           0-0=0

  教师强调:一个数减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各部分间的关系式 下载

  教师:①加法各部分间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和=加数+加数 (板书

  教师:②如果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应该利用哪一个关系式呢?

  学生: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差=被减数-减数(板书

  如果知道被减数和差,求减数是:减数=被减数-差(板书

  如果知道减数和差,求被减数是:被减数=减数+差(板书

  (3)反馈练习:

  练习十二第2、3题,两道题可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用其意义说明.

  2题;根据2100-695=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3题: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教师说明: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    加法的验算:

  出示1234+845,指2名学生板演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验算?你的根据是什么?

  教师提示:要注意,因为加数有两个,验算时用和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所以验算此题时出现两种竖式解答,在以后的验其中,可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    减法的验算:

  出示1234-987,指名板演

  教师提问:加法可用减法来验算,那么减法可用什么方法来验算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3)教师小结: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进行验算,这样可以检查同学们在计算中出现的差错.

  (三)巩固发展 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练习1

  1.填空:

  (1)已知两个数的(   )与其中的一个(   ),求另一个(   )的运算叫减法.

  (2)在120-90=30算式中,被减数是(    ),90是(    ),30是(   ).

  (3)一个数减0还得(    ).被减数与减数相等,差是(    ).

  (4)根据3600-784=2816写成加法算式是(    ),另一个减法等式是(    ).

  2.判断: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练习2 下载

  (1)

  (2)对减法的验算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另一种是用被减数减去差.(    )

  3.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6题.

  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47-153=256-(□+□)

  (四)全课小结

  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56第3、4题.

  3题: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1)2999+428 (2)3427-2999

  4题:计算下面各题,并用两种方法验算.

  (1)2981+4569 (2)4058-739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游戏:找朋友

  游戏目的: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2.  通过游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  使学生懂得数学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游戏准备:

  1.将学生分为每3人一组.

  2.把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做成卡片.

  3.教师准备一些有关于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习题,和一些空的卡片.

  例如:(1)学校新买来科技和文艺两种图书,其中科技书有83本,文艺书有72本.学校一共买来多少本图书?   (可以一题变多题

  (2) 实验小学五年一班有学生65人,参加歌咏比赛的有47人,还有多少人没有参加? (可以一题变多题

  游戏过程:

  1、每一轮分别选取2组学生进行比赛,每组学生的手里都将拥有这6张卡片.

  2、老师首先出示习题,然后学生根据题意在空白卡片上写出算式再摆出符合此题的关系式.(其余的学生当裁判).

  3、做完以后,哪一小组做得即对又快,那么哪一小组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4、一轮过后,再将请出另一轮的选手.(最好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

减法的意义 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法则.

  2.运用法则和运算定律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笔算: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2.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结合上题的订正进行提问)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

  (1)出示例1(变复习题第2题为例1).

  教师明确:复习题2题是以克为单位的数(板书:克数),现在把每小队来集中草药的克数改为千克数,求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就变成了今天所要学习的例1.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教师提问:怎样列式?

  (4)小组讨论:求什么?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例1与复习题中的2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引导学生比较后说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 3.735+4.075(板书

  (6) 教师提示: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

  (7)列竖式: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板书:计算)

  教师板书

  (8)引导学生两式比较:

  左式是以千克为单位的数相加,它是一道小数加法题,

  右式是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板书:千克数改写成克数)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9)学生试算3.735+4.0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10)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为什么能去掉?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 3.735+4.07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11)反馈练习:列出0.604+0.825 7.58+26.08的竖式和教材第111页“一做”中的题目.(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12)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由整数加法类推学习小数加法,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易理解、易掌握.)

  2.教学例2: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7.81千克.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多少千克?

  (1)出示例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教师提问:这道题是求什么的?应该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4)引导学生观察: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1比较有什么变化?

  思考:例2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启发学先说出例2是已知两个小队来集中草药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启发学生说明小数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不是相同?

  教师总结: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板书:减)

  列出竖式:

  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5)教师提问:这个竖式怎样计算?咱们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

  板书

  教师提问:整数减法式题个位是几减几?小数减法式题被减数的千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6)引导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7.81-3.735时先做什么,再怎么做?最后做什么?

  教师最后说明: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做“0”来计算,以后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

  (7)反馈练习:7.81-4.075 0.4-0.3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8)教师总结: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减法?

  3.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4.练习(教材第113页上面的“做一做”的题目)

  计算下面两题,并且验算.

  12.16+5.347 0.4-0.125

  5.教学例3.

  (1)出示例3 6.08+12.3+9.72=

  (2)小组讨论:应该怎样计算?

  (3)同桌互相检验.

  (4)集体订正.

  6.教学例5.

  (1)教师提问: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3.2+0.5○0.5+3.2

  (4.7+2.6)+7.4○4.7+(2.6+7.4)

  (2)出示例5:计算0.6+7.91+3.4+0.09

  教师让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在本上做.

  教师提问:还有其它的算法吗?指名板演.

  同桌讨论: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教师补充说明: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这些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

  7.练习(教材第116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

  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各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

  (1)6.7+4.95+3.3=6.7+□+4.95

  (2)(1.38+1.75)+0.25=□+(□+□)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计算小数加、诚教,先把各放的( )对齐(也就是把( )对齐)再按照( )数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根线上的( )点上小数点.

  2.计算.

  3.改错.

  4.练习二十六第2题的下边一栏3个小题.

  75.8+26.28 6.07-4.896 2.983+0.52

  5.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116页“做一做”第二小题)

  0.384+0.36+2.64 1.29+3.7+0.71+6.3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板书:和)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

  1.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5元6角2分+3元零9分 1吨30千克+980千克

  4米35厘米+5米70厘米 4千米800米-3千米50米

  10千克-4千克800克 6千米­-2千米860米

  2.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1.88+2.3+0.7 5.26+3.43+0.74

  0.9+1.08+0.92+0.1 18.76—3.47—0.53

  3.在一次跳高比赛中,张英跳过了1.1米,肖红比张英跳的低0.05米,李强比肖红跳的高0.25米.李强跳过多少米?

  板书设计

减法的意义 篇13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引标)

  1.旧知铺垫,诱发注意

  A:填空:

  13+11表示( )

  13-11表示( )

  在列坚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

  B:同学们,老师这有两道题,看谁最快解答出来,并说出你用什么方法计算的,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计算。

  (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克,两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

  (2)少先队采集中草药,两队一共采集了7810克,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采集了多少克?

  2.设置悬念,激活思考

  同学们,如果老师把题改一下,请注意观察:

  (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37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两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

  (2)少先队采集中草药,两队一共采集了7.81千克,第一小队采集了3.37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多少千克?

  提出问题:这两道题与前面两道题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你们还能解答出来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板书(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一起翻到P120--121页,到里去游览一下它的内容,你就知道如何去解决这种题了。

  3.提出问题,寻找目标(定标)

  通过自学,你认为要解决这两道题我们必须要掌握什么知识?

  让学生充分发言,表述自己初步掌握的知识,找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教学目标 ,并板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

  (1)小数加法的意义

  (2)小数减法的意义

  (3)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二、追源问底,引导发现(探标)

  1.分析加法的意义

  (1)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加法的意义。请同学们看看,加法的意义是怎样说的,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我们一起来观察书上的例1:

  提出问题:(抽查学生回答)

  A.本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问题是什么?

  B.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计算?是不是与整数加法一样?

  C.如何计算?它与整数加法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也就是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D.计算结果的小数末尾的0我们如何处理,为什么?

  (2)练习:P120页的做一做:

  21.6+5.4 12.03+0.875

  2.分析减法的意义

  (1)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减法的意义。请同学们看看,减法的意义是怎样说的,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我们一起来观察书上的例2:

  提出问题:(全体学生或个体回答)

  A.本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问题是什么?

  B.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计算?是不是与整数减法一样?

  C.如何计算?它与整数减法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也就是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D.碰到被减数的小数位与减数的小数位不一样多时,我们要怎么处理?为什么?

  练习:

  6.07-4.89 10-0.41

  3.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填空形式)

  从例1、例2,同学们能否概括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呢?

  指着例1、例2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出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4.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提出问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一样,哪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该不该相同呢?

  5.悬念释疑

  同学们,这下你们明白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它的计算法则没有呢?请同学们分别再说说。

  三、迁移运用,巩固深化(用标)

  1.计算下面两题,并且验算

  (1) 12.16+5.347 (2) 0.4-0.125

  2.判断下面的题列式是否正确

  1 0.3 1 8.4 3 2 1 6.4 8.3

  - 8.5 + 1.5 6 8 - 0.4 8 + 1 0.1 7

  2.8 1 10.0 0 0 1.1 6 2 0.0 0

  3.红星小学的同学修理桌椅节约了事40.25元,装订图书比修理桌椅少节约了却3.7元。一共节约了多少元?

  4.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今天所学知识,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和一道减法应用题。然后同桌做后再改评。

  四、小结知识、质疑问难:(结标)

  你认为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出来吗?

  五、作业 :

  P123的练习二十六的第二题。

  备注:此课教案是创新教育实验研究示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