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精选15篇)
教学案例 篇1
——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数学教材在一年级下册的编写中,也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有了取之于生活的教材,和有丰富生活经验的学生,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就编织成一堂生动活泼的课堂。
如P31(7)选取了"妈妈买衣服"的生活实例,学生对买衣服不仅熟悉,而且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先导入 :同学们喜欢新衣服吗?新年时妈妈有没有给你们买新衣服?学生都很兴奋,纷纷告诉我,妈妈给他买了几件衣服。我及时引入正题:"这里有5件衣服,它们的价格分别为46元、52元、34元、53元、41元。现在,假设妈妈有100元钱,要买一套衣服,可以怎么买?应付多少钱?"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要告诉我,他们准备怎样买。(1)有的说要买①和④两件,因为衣服46元+裤子53元=99元,还剩1元钱。当我表扬他,并叫他坐下时,他又补充了一句话:"老师,我要买这件衣服还有另一个原因,因为上衣是深蓝色的,裤子也是深蓝色的,这样看起来像套装,很漂亮。"(2)有的说要买③和⑤,因为衣服34元+裤子41元=75元,这两件是这5件衣服中最便宜的,这样可以剩下最多钱,妈妈就可以省下很多钱,给我买书……
看,学生想得多周到,不仅要看钱是否带够,还要注意颜色搭配,更要懂得给妈妈省钱。
这时,我班心怡突然站起来,问:"老师,你穿的这套衣服那么漂亮,能告诉我们要多少钱吗?"一开始,我被这位学生这一问给惊呆了,怎么会把这道题目联系到我身上来呢;可又想,这不是很典型地运用于生活吗!于是,我对学生说:"这套衣服上衣60元,裙子40元,你们说,妈妈的100元钱,够买吗?"学生兴致都很高,很快地回答出:刚刚好。
接下来,我又把这道题巧妙地延伸到学生身上,请了几位同学来介绍他们现在身上穿的衣服需要多少钱,100元够买吗?学生都很活跃,气氛很好,效果特佳。
总而言之,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深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就会充满兴趣地去学、去想、去表达,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掀起一个又一个的课堂小高潮。
教学案例 篇2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什么是美。在我的想像中,语文并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不仅仅是内容上的综合——语文、政治、哲学、道德的综合,还有形式上的综合与思维上的综合,并从形式上的综合进而实现学科的类的大跨越。比如:概念和色彩、艺术和技术、文学和科学、语言表达思维和技术操作思维……这样,才是符合现代人多元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的人性化教育。那么,感知和把握现实和想象中的美,将成为人们学习的目标和锻炼的目的。
因此,语文可以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尽管这有乌托邦之嫌,但是新鲜的、丰富的、独特的美感会培养我们未来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无穷的创造力。于是新课标中提到的“感受和体验美”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独特的风景线。而美感的个性、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性都给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带来了神秘色彩和特殊的质感。
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一旦开始,将纵深到什么地方?教者将如何引导学生向更远的意趣寻觅探幽?下面的案例曾给我带来长时间的回味和思考……
教学基本思路
《山中避雨》是丰子恺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是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了起来,不仅女孩唱起了歌,连三家村的青年们也唱了起来。作者感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直到后来与众人惜别,还依依不舍,作者证实了一句话“乐以教和”。
本课主要通过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感受、体验作者所说的意境和道理。在课前的设计中,我没有打算使用多媒体课件,因为“感受和体验”是读者与作者间的心灵对话、思想对话,而视觉的固定模式一开始就会束缚和模糊学生的情感的个性化建立。主要还是试图通过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大家共同探究、研讨语言的方式来掀起“感受和体验”的高潮。至于学生会体验到什么程度,引发出哪些美感,我无法预知。但为了让学生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感,我还是事先选了几盘磁带,其中包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中国古琴曲《高山流水》,希望当堂能够恰切地运用。
基本教学过程
果然有人提到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学生们已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很快有人回答:“那是因为‘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性’。”大家以为问题已回答完毕,就要转入下一个问题。我抓住时机问学生:“下雨不能游山应该很烦,‘寂寥而深沉的趣味’是怎样的趣味?为什么会如此牵引作者的心?”大部分学生有些茫然,每到这时就是小组讨论的开始了。
有的学生从书下注释中找到了“寂寥”是寂静空旷的意思;找到了“山色空蒙雨亦奇”是山色迷蒙若有若无的意思。可是作者为什么被这种境界所吸引,学生还没有感觉到,岂不同文中的那两个女孩一样不解其中味吗?我必须接着引导下去,“谁曾经感受过雨中的快乐?”话音刚落,激起了大家强烈的反响。金超同学说,小时候最喜欢打着雨伞穿着雨靴到外边蹚水玩。这下找到了他们的兴奋点,有的说玩得衣服裤子鞋都湿了,跟小水鸡儿似的;有的说还撩水打水仗;有的说还喝过雨水;有的说最爱往水深的地方蹦,好踩出水花来……我并没有制止他们的激动和漫无边际的回忆,而是在他们回忆完之后,问道:“那时你们讨厌雨声吗?”“不讨厌!”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你感觉雨声像什么?”“像音乐!”“像说话!”“像鼓掌!”……“你们感觉怎样?”“好玩,自由自在!”又几乎是异口同声。
我觉得时机到了,就启发他们:“作者在山前的小茶店里看雨感觉也特别好,那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次小组讨论。
一位同学说:“作者是音乐老师,他一定觉得这雨声像音乐。”我称赞他:“你不但说得有道理,而且很美!”但马上有人反对,“不对,后文说‘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嘈杂而冗长’怎么能像音乐呢?”我说:“你的目光很敏锐呀!看来这不光是雨带来的感受,他在什么地方观雨?”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郭小甜同学说:“南方的雨是(烟雨)迷蒙的样子,作者的眼前(又)有大山,看上去一定显得很朦胧,那种美想画都不容易。”郭小甜是一位丹青高手,她的一番朦胧美的解释不仅让大家颇为佩服,而且还引到了对山的体验和感悟上。李龙裔同学说:“因为下雨,使山(在雨中)显得格外宁静,格外高大。而作者生长在城市,他被山的高大和宁静吸引了,(感觉到)自己很渺小,使他找到了心灵的宁静。”李龙裔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的感受居然如此细腻,我连忙又问:“在城市里,心灵为什么很难宁静呢?”“城市人都忙于工作,还要你争我斗,压力太大了。”你瞧,当今的社会人的心灵感受和从前时代的丰子恺又是多么相似啊!我不无感慨地说:“所以,人常常要回归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人可以向自然学到好多东西,这样才能不失本性地生活。”
我本以为可以圆满地结束这一环节了。突然,很少发言的肖晶同学举起手来,说想给大家读一首诗。我毫无心理准备,也不知道她的用意。但我看出她很激动,我不能拒绝她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意了并鼓励了她。
她朗诵的居然是新时期著名的诗人海子的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她读完之后,全班同学不由得热烈鼓掌,我不知道是什么感染了他们,他们能理解这样的诗吗?对此,肖晶如是说:“我们每天生活在城市的喧嚣里,被压力和负担所掩埋。假如给我一个自由的机会,我也渴望找到海边的一所房子,坐在海边,听海浪的声音,并且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家频频点头,并且再一次热烈鼓掌。我问她在什么地方看到的这首诗,她回答:“在网上。”我一方面惊讶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竟如此丰富、方式如此活跃,另一方面更吃惊他们对美的体验和感悟能力如此之强、成熟。这首诗的心境和丰子恺所写的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绝对不是简单的拷贝,肖晶的理解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另外一种新鲜的、更具时代感的感受和体验,并且由此产生的联想也正在延伸。
所以我认为此时不能结束。我问大家:“你们爱听音乐吗?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大家一通意犹未尽的发言后,我继续启发他们:“但你从没记录过听音乐的心灵感受,下面我们就听一段音乐,把你想像的和感受的记下来。”
他们并不知道我放的古琴曲叫《高山流水》。这是一首意境高妙,但又感染力极强的音乐。听完后,他们在不停笔地写着。有的想到了仙山美景,有的想到了舞蹈、棋局,有的想到了金戈铁马的战场,有的想到了吟诗作赋的诗人……有一位张佳宝同学(平时对语文几乎不感兴趣)的作品深深吸引了我,我拿起来给大家朗读:“……(那)声音仿佛是辽阔无垠的大海,仿佛(是)亲眼看见的大海一样。波涛汹涌,(我)听到了海的声音和他的咆哮。作者好像在(一个)岛上体会到了它的神韵,感觉(受)着大海浪涛的音乐,海的音乐。我闻到了海的气息,永不消沉。”在大家的掌声中,我情不自禁地说:“你有作家的潜质,你有诗人的情感!”
自我分析与评价
汪曾祺在《使这个世界更诗化》中说:“……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以欣赏的。”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二种》里说:“情趣愈丰富,生活也就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我认为语文就是要培育诗化了的心境,也就是让心灵充满韵致。教育,是需要诗意和浪漫的,是需要沉思和冥想的。事实上,只有诗意的追求,才能够让我们进入一种真正的教育的境界。
诗意化教学的秘密不是别的,就是启动学生那颗原本就敏感、多思的心,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周围,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获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延长它,从而造就灵魂,激发创造。
这节课虽然并没有偏离我的教学构思,但有很多东西是超乎想像的。
首先,教师在带领学生审美的过程中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什么时候需要你的引导?什么时候不需要?在我给了他们感受、体验、思考、想像的机会之后,我明白了他们对语文课的真正期望。那就是——描绘他们的心灵,倾吐他们的感受。想起在过去的教学中,也曾出现过今日这样热烈的场面。但有几次因为怕教学任务完不成,而“扼杀”了他们的话题。就像今日,虽然后来的讨论与思考早已偏离了教材,但却是一次有效而生动的体验。从这一角度讲,我们很好地完成了关于课文中意境的感受过程,并且使用了体验绘画、音乐等“非语言文字”的手段和方式,不是很受欢迎吗?
其次,对于教学中研究对象的纵深度和延伸方式取决于学习者和体验者。教师在引导了延伸方向之后,没有权利遏制学生与之相关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应依据学生活跃的和个性的体验过程来变更早已准备好的现成的教学模式。
再次,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一次触及心灵的体验也许会启开一扇早已封闭了的心灵之门。而不管是音乐、绘画甚至我们的本行文学,我们都有不及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范围,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必须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才能与之交流,并恰当地点拨。幸好我略懂绘画,幸好我喜欢海子,并了解他。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懂得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美。
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开掘他们的潜质,通过我的教学工作,我很幸运地发现,我懂得他们,甚至先于他们的父母。因为这一部分是他们不常展示的,很容易被埋没的,很少被人关注的脆弱的心灵之花,我有幸懂得了一些,这是我的快乐。
教学案例 篇3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认读“塘、食、嘴、龟、摆、眼、睛、肚、低、跟”,认识部首“目”字旁。在教师的指导下描写“眼 、睛、肚、胆”。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能说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3、看图画照样子说一二句完整的话。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文中10个生字。
2、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根据课文所做的媒体课件。
学生的准备:1、听录音读通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2、 蝌蚪的生活习性及生长特点。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揭课题
1. 猜谜语
“大脑袋,黑身子,甩着长尾巴,住在池塘里。”这是什么?
2. 板书:小蝌蚪
完成板书:找妈妈 (学生齐读课题)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 听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根据提示记住课文有关内容。
学生交流,师板书:小蝌蚪长着( ),( ),甩着( )。
2. 自学生字
(1)师提出自学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上小节号。
(3)小组合作,读读课后的生字、词语。选择交流自己的识字好办法。
眼睛:为什么都用目字旁。
低:底下一点不能漏掉。
眼、跟:可用换部首的方法来识记。
3. 游戏巩固生字词语。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叫号游戏认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指导读句
1. 轻声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按标点停顿。
想想,小蝌蚪找了几次妈妈?分别遇见了谁?
交流板书: 鲤鱼 乌龟 妈妈
2. 分节学习课文。
(1)交流并出示第二小节。
a、鲤鱼妈妈在干什么?小蝌蚪看见了会怎么想?指导朗读,小蝌蚪的话,指导读出急切的语气。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b、鲤鱼妈妈告诉小蝌蚪什么?
板书:四条腿 宽嘴巴
指导朗读,鲤鱼妈妈的话用亲切的语气读。
(2)交流并出示第三小节。
a、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当妈妈?
b、指导朗读第三小节,抓重点词语:“连忙、追、叫”等,读出小蝌蚪即高兴又着急的语气。
(3)最后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学习最后一节课文。指导读出青蛙妈妈高兴的语气。
3. 再读课文,指导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生长过程图)。
4. 分角色朗读全文。
5. 指导背诵最后两节。
四.复习生字,积累词语
1. 猜字谜。
2. 给部首妈妈找孩子。
3. 认识部首目字旁和月字旁。
学生交流:“目”字旁的字一般与眼睛有关。
“月”字旁的子一般与身体有关。
4. 给词语找朋友。
5. 指导书写。
眼、睛、肚、胆
教学案例 篇4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与改革中,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也有不少老师的“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徒有形式,没有实效。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听课与评课,本人认为在教学中要锐意进取、大胆创新,既要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又要谨防流于形式。我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肤浅分析,愿与同仁共勉。
一、忌表面自主
这是某教师执教《卖油翁》导入时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生:卖油翁为什么“睨之”、“但微颔之”?与其地位、身份是否相吻合?
生:文中:“笑”的含义是什么?
生:卖油翁酌油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都动了脑筋。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自由质疑,这是比传统课堂进步的地方。但问题是,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也没有提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思维的空间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显然受到了限制。这样的质疑,不过是展示“自主学习”的一张标签而已。如果教师总是让学生解决预先准备的问题,即使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解决问题时也会索然无味。实际上,学生的问题往往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老师作适当调整梳理,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自主性会在师生对话中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预设了很多问题,使得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但对程度好的学生来说,无效参与者居多。如上黑板写生字、注音、解词,或展示小组讨论结果等。
学生自主性原则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惟此,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目前的语文课堂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他主”迹象明显;二是有的课堂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二、讳无效合作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
下面是教师执教《春》中的一个教学环节:
师:这篇课文描绘了春天的的哪些景色?
生: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人迎春。
师:请喜欢春草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春花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春风……(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大多数坐到春草、春花、春雨、春风小组中,而人迎春那一组只有4位同学。接着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多数小组选派一名最能说话的同学发言,发言往往只代表他个人的观点。
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人,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是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目标必须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二是小组已经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内的学生熟悉合作的规则,明确自己的分工,学习要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孩子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四是合作目的是“双赢”,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凡是个体学习能解决的问题不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总之,组织合作学习,必须全盘考虑学习的目的、时机、机制、指导方式等因素,不能只追求形式。
三、禁随意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草船借箭》时的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刚才又自由读了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诸葛亮运用计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事。
生:周瑜想用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办法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击破了周瑜的阴谋。
师:读了课文后,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这对他们联合抗曹有好处吗?
生: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去借箭呢?
生:鲁肃为什么会听诸葛亮的安排?
生:诸葛亮为什么要向曹操去借箭?还那么有把握?
师: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思考价值。老师觉得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怎样认识文中的这些人物,把握了人物的特点,问题也自然解决了。大家有兴趣来研究这些人物吗?
生:有!
师:文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来读书研究,注意抓出他的特点。(学生进入探究性阅读活动。七分钟后,展开读书交流。交流中,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还有一定的见地,但对事件的理解比较分散。)
在这个片断中,教师明确了学生读书质疑的重要意义,且能对学生的读书质疑进行梳理,但没有根据文本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来恰当归纳、提升学生的问题,而是将学生引导到教师事先设定的探究人物的特点上来。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人物的特点也是在具体的情节中体现的,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问题引导调整,以“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贯穿整个读书探究活动,学习的目标将更加明确,文本价值也会有效体现。另外,学生各自探究的问题过于分散,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探究成果时,必然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如研究曹操的同学关注的是曹操的特点,而对其他人物的认识只能听听而已,因为自己没有探究的基础,对其他同学的探究成果就不能辩证地分析,更谈不上发表个性化意见了。适时抓住学生的阅读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前提与关键环节。
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防止以下几种倾向:一是惟探究式学习,排斥接受性学习。整堂课事事探究及时探究,既没有效率,也没有必要。二是只重过程,忽视结果。有的教师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但脚踩西瓜皮,“探”到哪里算哪里,最终不仅问题没有解决,连方向也模糊了,这样的探究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有何益处?三是不重课内重课外。由于探究性学习要花更多的教学时间,为了赶教学进度,有些教师就将探究活动由“课内为主”改为“课外为主”,进行“双轨运行”。这种做法初衷很好,结果却常常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效果很差。
总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辩证的看待课堂教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交流与探究学习,只要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都是有益的。
教学案例 篇5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了水之国,花之国 ,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田园风光,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熟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凭借语言文字讨论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3、领略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凭借文字讨论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学习方法:读中品、品中悟、悟中升华。
教具准备:卡片、光盘、录音机、电视机。
执 教 者:陈玉娥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欣赏了黄山的奇峰怪石,游览了趵突泉的奇异景象,领略了九寨沟的神奇瑰丽。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乘着语言文字这辆高速列车,走出国门,到著名的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走一趟,感受一下那浓浓的田园诗情,一睹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好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田园诗情》。
板书课题:田园诗情。
师:看到题目你首先想到什么?
生1:看到“田园”想到田地、苗圃、人、农舍……
生2:看到“诗情”想到这个田园可能充满诗情画意。
师:请同学们诗情画意地读一下课题。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荷兰的田园风光吧!
二.欣赏荷兰的田园风光。
1、欣赏画面。
师: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荷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3:碧绿的草原;
生4:奔跑的牛群;
生5:鲜艳的郁金香;
生6:悠然自得的绵羊。
……
师:同学们真厉害,老师都被你们倾倒了。是呀,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流动的奶牛,鲜艳的郁金香,骠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动物,宁静的夜晚……这就是荷兰的田园风光,也是荷兰留给我们的印象。
三、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师:这么美的田园风光,你最喜欢哪一处呢?下来我们踏上文字列车,走进荷兰的田园吧!请看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
(1)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文,找出自己喜欢的画面,认真品悟,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想想,注注。
(2)把你喜欢的优美语句读给你的合作伙伴听,并相互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3)你喜欢的部分描绘了一幅什么图?读时有什么感想,如何来读?
师:大家认真学习,探讨一会儿后集体交流,看谁的收获大!
学生自学探讨。
交流归纳
(1)从文中第一句话得知荷兰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从这一句最能体现荷兰田园的诗情画意。
(2)从“牛犊跑前跑后……好似牛群的家长”从中读懂了牛犊很顽皮,也感受到奶牛这一家很和睦,温馨。可谓其乐融融。
(3)从“有的牛背…..思考什么”中前一句运用排比的方法。把它们看作牛群大家族的家庭成员,生动描写了他们的活动。
(4)从第三自然段中的第一句得知运河之多。从“成群的骏马……自由王国的主人”得知马的强壮和生活的自由以及速度之美。
师:这一段如何来读?大家试着想象一下?
师:现在你们好比是一匹匹奔驰在草原上的骏马,奔跑着奔跑着……感觉如何?
生:好自在!
生:心里很舒畅。
……
5、从第四自然段中读懂了猪,羊的悠然自得,过着安闲舒适的生活,享受着天伦之乐。
师:白天的荷兰,田园那么美,他有静的温情安详。也有动的自由欢腾,夜幕渐渐降临,让我们放轻脚步去感受一下大家喜欢的荷兰的夜晚吧!
(自由读文思考:荷兰的傍晚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宁静。
师:从哪里看出?
生:奶牛严肃沉默。
生:人默默无言。
师:描绘了一幅什么图?
生:挤奶图。
师:最后的一抹晚霞渐渐消失,夜色加浓,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请听录音:狗不叫了……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师:同学们,荷兰的夜美不美?
生:太美了!
师:荷兰的夜是多么安谧静美。
出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师:同学们齐读这句话,从中能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对荷兰的喜爱、赞美。
生:荷兰那么美,作者非常向往。
师:谁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荷兰吗?
(提示:用一个词概括,)
生:如诗如画。
师:真正的荷兰不仅仅体现在那水之国、花之国,更是那骏马的自由王国,是那天堂般的动物世界,是那安谧静的夜晚。还有那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向往之情。
四、领悟情感升华主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荷兰的田园风光。
感受了荷兰浓浓的田园诗情和美好神韵。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极目远眺花的世界,水的海洋。更是天堂般的动物王国,你想说些什么呢?
提示:假如你是荷兰人,导游,游客,摄影师,小鸟……你会……
师:先想想,然后把想说的话写在自制卡片上,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看谁表现得最棒!
生:假如我是荷兰人,我会说:“瞧,我的家乡美不美!”
生:假如我是游客,我会说:“这儿太美了,让我多住几天吧!”
生:假如我是摄影师,我会说:我一定要把这儿的美景全部拍下来。“
生:假如我是导游,我会说:“我一定要把世界人民带到这来游览一番,让他们也真正享受一下荷兰的田园风光。”
生:假如我是飞翔的小鸟,我会说:“这儿太美了,我该在这儿安家了?”
……
师:大家说的太精彩了,从你们质朴的语言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你们对荷兰的向往和赞美之情。老师真心希望大家从现在起好好学习,长大后到荷兰游览观光。
五、课后延伸:今天回家,将你欣赏到的荷兰田园风光介绍给你的爸妈好吗?
板书设计
水之国
花之国
荷兰 牧场之国 奶牛图 向往
绵羊图
骏马图 赞美
挤奶图
教学反思:本节课气氛浓厚,寓教于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做到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案例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涕、巫、洛”三个生字,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诗句的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诗
3、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诗句的意思;以及作者喜欲狂的原因、表现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
【教具准备】杜甫的 生平资料、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目前为止,同学们学了不少诗歌,也认识不少诗人吧?不知道那么还记不记得被称为“诗圣”的是哪位诗人?(一到学生说出“杜甫”。注意学生的发音,适时纠正。)同时哪个朝代的?你们记得他的那些诗歌?
2、今天我们讲学习他的一首与以往风格不大一样的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文体介绍
这首诗是绝句还是律诗?它的特点是什么?
七律。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
2、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齐读、分组读、个别读
重点提醒(“妻子、涕、卷”的读音,“蓟、卷、即、襄”的字形
3、请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为全班同学解诗题(教师适时解说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闻、官军的意思分别是?)
4、理解新词
剑外、忽传、蓟北、初闻、涕泪、却看、妻子、漫卷、狂、欲、放歌、纵、青春、即
5、理解诗句
(1)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a解释句意
b积累词语:听到喜讯为何还“涕泪满衣裳”?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喜极而泣)
(2)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a解释句意
b看插图,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想象人物的心情
c想象:诗人离开家乡这几年,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学生讨论)
d由此你可以想象得出诗人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补充:作者兴奋的原因不仅仅是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收战乱之苦
(3)颔联:白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a解释句意
b即和便都是表示什么的词语?诗人在此处用有什么目的?
c李白有一句诗和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哪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读全诗,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5、总结全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播放录音磁带,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练习背诵
三、课外延伸
生活中,有没有让人高兴得流泪的事?(提示:奥运健儿领奖时,见到阔别多年的亲友)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在圆满前付出常人想不到的艰辛)现在诗人再也不用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故乡了,能不高兴?不流泪吗?让学生带着感情背诵这首诗
四、小结
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都应该把杜甫作为我们学习楷模
五、布置作业
1、抄生字
2、背诵这首诗
教学案例 篇7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而这是一篇寓言性质、趣味地介绍植物自然生长规律的课文。文本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对这篇课文进行模块规划时,我们团队将阶段训练目标、本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有机整合起来。
一、识字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教师通过每课的教学,已经自然地渗透,及时整理归纳出一定的识字方法,如编儿歌、猜谜语、形象记忆、与生活相联系,通过字形结构,通过偏旁部首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形声字记字法等。学生对于识字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我校低年级科组采取的多是集中识字、归类识字的方法,对于随文识字,存在的一定的疑惑,因此,针对这一疑惑,本次的模块规划,在识字方法上,大胆地对随文识字展开了研究。
(1)何为随文识字
随文识字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文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特定的语句,甚至再将语句纳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随文识字是从文入手,学生面对的生字都不是孤立的,也就是有一定的语文环境。随文识字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它包括随文正音、随文记字形、随文解义三个方面。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要求掌握6个生字,会8个生字,其中难点字“哇”是既要求会认,也要求会写的生字,该课生字较少,且相对集中于第一自然段,因此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
(2)随文识字的应用
本课的教学设计,紧围绕随文识字的特点来展开识字教学。如教学“藤”字时,先正其音:根据课文内容,先抽出一组短语“细长的葫芦藤 雪白的葫芦花 可爱的小葫芦”,让生认读,从中借机认读“藤”字;再学其形,请细心地孩子想想办法,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最后解其义,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先用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再通过拓展,拓展到平常生活当中还见过哪些“藤”从而来帮助学生了解“藤”,认识“藤”。如此一来,经过正音、记形、解义,相信“藤”将在学生的心里重要发芽。
在教“藤”字时,先在一组词语中认读学习“藤”字,再放回到文本中品读,也真正做到了随文识字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二、写字
本课要求写的8个字“言、每、治、棵、挂、哇、怪、慢”,其中两个独体字“言、每”,6个左右结构的字“治、棵、挂、哇、怪、慢”。其中,部件 “圭”是和“每”的笔划顺序是难点,“忄”是已学过的部首,但学生对其笔划顺序和两点的位置容易把握错,因此我重点指导这三个部分。
三、朗读
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二年级上册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此阶段不仅要求对课文要读正确、读流利,而且还要开始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有感情朗读指导的起始阶段,因此,对朗读的指导就变得任重道远了。
低年级的朗读指导,不应过多地出现太多的术语,甚至不出现,应创设多种有趣的朗读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在对“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的指导时,为了让学生体真实地感受小葫芦有多么地可爱,我收集了许多可爱的小葫芦各种姿态的照片,在对学生的感情进行基本渲染后,我播放了照片给学生看,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获得了具体直观的视觉体验,学生很快进入了意境。再对学生进行激情的推澜,学生自然而然地读出了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2、精心创设语言意境,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准确生动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打动学生,能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在指导领居说的话“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时,我从多角度、多角色进行引导, “邻居说——邻居着急地说——叶子害怕地说——葫芦担心地说——我们一起诚心诚意地说——”如引一来,学生焦急、担心的情感自然就会调动起来了。
人无完人,反思我的教学课堂,我看到了我的误区与不足:
1、随文识字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在这一方面还存在着漏洞。生能过随文正音、随文记形、随文解义后,是否真正地掌握了生字呢,如果再把生字运用到新的语境中让生读,那将会对生字进行更有效的巩固。
2、写字指导不到位。从学生的书写反馈来看,我在写字指导前没有充分备好学生,只依据教参与个人经验作出重难点判断,忽略了对生字美观的指导,特别是六个左右结构的字,在结构上忽视“左窄右宽”的提醒学生观察,导致“棵”字许多学生写成了左右大致相等。
3、朗读指导时,急于求成。自己的急性子、加上担心教学时间不够,因此在许多方面的指导时,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在情感的海洋里体会,感悟,而是勿勿带过,导致中下生在感情体会上还不到位。
4、学习习惯抓得不够细不够牢。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上,我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抓得太粗。如学生回答问题的音量、学生写字姿势、学生的坐姿、学生拿书的姿势、学生回答问题的习惯等方面,为了赶进度,我仔细地指出,甚至有的还没指正。学习习惯是长期养成的结果,但长期的养成,体现在每一堂课的细抓细导。因此,这一方面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做一个细致的老师。
小草需要穿过巨石的压迫才得以见阳光,海燕经历风浪才变得更勇敢,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需要不断的磨练、锤炼,我将会在反思中醒悟,在反思中成长,带给学生更精彩的课堂。
教学案例 篇8
作文教学案例 : 打开真情的闸门
案例陈述:
一、情境导入 :
师(热情的态度、洋溢的语言):同学们,很高兴本学期我能担任你们班的语文老师,说明我们也很有缘份。此时此刻,我希望早点了解班里每个同学的“子丑寅卯”,也希望自己能被大家尽快地认识和接受。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用“我”自由之笔,写“我”自得之见,抒“我”自然之情,显“我”自在之趣,力求做到“我以我手写我心”,把“真实精彩独特的自己”诉诸于文,以文会友。
(适时契入了作文话题;介绍自己。)
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讨作文的真谛:写出有个性的我,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师(鼓励):叶圣陶老先生说:“写东西是怎么一回事?无非是把所见所闻的感受想一想,想清楚了,构成了有条有理的形式,用书面语气固定下来。”我们想想“我”是自己最熟悉的,最了解的。所以只要静下心来,审视一下自己,完全可以像做菜那样做出有特殊风味的自家的特色菜,奉献给大家。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份关于检测自己意志力和性格气质的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取走这份资料。
学生中有60%的同学取走资料,以帮助自己进一步了解自己这一方面的情况,可以写这方面的内容。
(教师只作资料的提供者,而把选择交还学生自主)
十分钟后,学生都想好了写自己的哪方面的内容,有些想写自己的名字,有些想写自己的爱好,有些想写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有些想写别人眼中的自己……,总之,都想写与众不同的真正的自己。
师:大家都找到了写自己的内容,那么在怎样让文章出彩上有什么要老师帮助,同学帮助的呢?
生提出:1、拟题是否可以别出心裁?能否小组讨论出一些题目?
2、写作文的形式可否有自己的创意?
3、想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能否将完成作文的时间延至下周?
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予以肯定,结果小组讨论热烈,课后学生还跑向教师、朋友、父母询问,了解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
三、一周后,我组织学生当堂完成作文。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因为情感和需要已找到释放点,35分钟内都已完成500字左右的文章,学生课堂作文体验十分愉快。四、情况反馈及评价
情况反馈:
1、作文题目耳目一新:《这个年龄的我有点怪》《我是个“小气鬼”》、《我的代码——名字》《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你眼里的我》
《我长得很黑》、《泪水,我》《唐诗宋词,我不变的兴趣》
2、内容、语言富有个性,流露真情实感。
如生一:题目:我——一道风景线
……我们家老少爷们中就数我人最瘦,气力最小,胆子也最小,因此,被大家看作一棵“盆景”,人家看我性格平和,其实,这丝毫掩饰不住我那性格中的“猴性”与“邪劲”……
3、写作形式创新:
一生用文言文写作,勇气可嘉;
一生用书信体写作:写给自己的情书;
五生用小标题写作;
一生还用数学公式:已知……
求证:我不是个坏小孩
………………
评价:本次作文全班40位学生,15篇为满分,18篇为90分以上,10篇为80分以上每篇文章后我适时引导,让他们要持之以恒关注生活,作文就是生活啊。
案例分析:
一、当前一部分学生虽然也知道作文在开学考试,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有着很重要的 作用,但写作兴趣仍不浓,甚至怕作文。即使是在老师的强迫下完成作文,也多是敷衍塞责。加以多数是以教师命题,学生硬着头皮在老师划定的圈子里咬笔杆、绞脑汁,冥思苦想,被动地训练,结果是材料枯竭,信息 断流,收效甚微,有时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需求心理,进而调动其写作积极性呢?如何融化中学生对于写作缺乏应有热情的坚冰,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挖掘其内在写作潜力,写出富有个性,充满真情实感,让作文回归生活,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亮点,学生所喜爱的热点。案例中我在这些方面有了初步的尝试。
(一)、激发写作冲动,给学生自信、愉快的写作空间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要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首先要使学生产生好的情绪,打破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平静状态,引起兴奋调动潜在的需求,激发其作文的内动力,促其乐于作文。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然后就能积极思维,主动作文,因此激发兴趣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为此,我又从下面几方面尝试:
1、教师通过鼓励的艺术,通过自己热情的语言和姿态来赢取学生的情感,告诉学生写作无非是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克服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努力给学生一个愉快,自信的作文氛围,对学生讲:世上无难事,作文亦然;“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巴金”。
2、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给题目松绑,教师在把作文要求及目标确定好后,鼓励学生自己拟题,甚至可以尝试定出大范围之后,把其它大权全部下放。案例中在拟题、写作内容、写作时间等方面都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自主性。
3、选择学生最喜欢的切合他们实际的文题。文题选得好,可以触发学生的灵感,诱其打开记忆的仓库,把自己看的、听的、说的、玩的都倾吐出来。有了这种写作愿望,才能思接千载,心游方向,浮想联翩,就会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理可论,因为写自己,学生才有得写了。
4、引导学生重视写作之本——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培养情感,训练思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作文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应用。
(二)、调动真情实感,明确写作的灵魂和恒久生命力
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写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但真情实感从哪里来呢?这个作文教学案例告诉我们:真情源于真心的撞击和交流,实感生于实事的触发与反思。案例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我,酝酿出介绍自我的真实需求。正因为感情和欲望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只要有了真情实感,就会激起血液循环的充奋,从而使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于是,头脑中储存的许许多多的人、事、物、景以及妙词结句都会纷纷涌现出来,并有形诸笔端的迫切感,这时就易成文,且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感染力强的好文章。如文章《我长得很黑》《我的吉它梦》等,因为他们以“吾手写吾心”,文章自然生动感人,富有个性。
(三)、关注写作方式、过程。案例中较注意采取灵活机动的作文教学方式,真正做到见木又见林,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教师由“献血者”转换为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以自我意识主宰文章的“造血者”。作文以高度综合性与思想性,使任何一味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注定要遭受失败,因此,不要把作文课上成“理论指导课”,也不要把作文变成一种硬式的模式要学生去套。
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味地献血,总有枯竭的一天,而不断造血,才能使作文教育保持先进与活力。
1、打破作文课的常规教学模式,寓文于乐,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作文方式取得良好效果。
2、把作文技巧变成学生的需要。应该说,作文教学面对的不仅仅是课堂、课本,它涉及到学生的生活空间,并且,对这个空间的体验程度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因此作文需要生活的积累,尤其重要的是,作文过程中需要情感的投入,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教师要想方设法的激发学生酝酿情感渲泄的需要,写作技巧的需要。
(四)、评价要创新
“以我为中心,以真为基础”这一原则的核心是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或有话难说的问题,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作文涉及到的一些消极东西,教师应加以引导,不应因此一棒打死。评价中要以激励学生作文热情为主,“强调个人的自由表达,能敞开心扉,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都要肯定,以赢学生对于写作短时间的势能为长久性功能。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端正学生对于写作的认识,抓住每一次契机,以丰富多变的教育元素,以全方位的教学新模式去开启学生思想的汪洋大海,使作文教育成为新型教育模式下新型教育思想一个很好的载体。
小行行
杭州师范学院
2005、1、20
教学案例 篇9
案例背景:
指导思想:以“健康第一”为宗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自主创新学习;关注差异,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教学目标:掌握投掷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培养安全锻炼意识;发展速度、耐力、灵敏等运动素质和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等健康素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主动参与的运动态度,增强自尊和自信。
教学内容:抓手指——排头抓排尾——投远、投高、投准——放松操
设计思路:投掷作为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手段和学校体育的测试项目,一直受到普遍关注。但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学生参与不积极等因素,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针对教材和学生情况,依据课程水平四的要求,围绕五个学习领域,紧扣三个目标进行案例的设计。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让学生在自我的运动参与和创新中,体验运动和创造的乐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叙述:
课前插曲
预备铃声一响过,二班的学生便聚集到体育课的集合点。当看到器材筐里的实心球、手榴弹、垒球等器材后,便开始小声的嘀咕着……。“老师,今天上什么内容呀?”有两位女学生略带怯意地问。
“今天我们上投掷课。”我回答。
“啊!”两位女同学发出“痛苦”的声音。有许多身着白衬衣的学生脸上也泛起愁云。的确,筐中脏乎乎的实心球附带着煤渣土,是有些不招人喜欢。学生们倒是表现出对垒球和手榴弹有几分好奇。
准备铺垫阶段
“健康第一”,安全更不可忽视。为了更好的在安全的前提下达成教学目标,我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身心特点,采用了“抓手指”和“排头抓排尾”两个游戏来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得到预热。同时也转移了学生对实心球的注意力。
兴趣激发阶段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两个准备游戏过后我开始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学习与生活中有哪些与投掷有关的活动?”
“投篮。”一位男学生抢声回答。
“扔纸团”、“套圈”、“扔飞镖”……
我提高声音说:“不错,你们说的都很对,那么它们都有那些共同点呢?”
“都要用手扔”一位学生回答,随之有更多的学生附和。
“除了用手进行投掷外,还有什么共同点?”我问。学生们呈现出迷惑神态。
“这些活动是不是都有投掷的目的呢?”我问。
“嗯,……,是”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以投远、投准为目的,由大家自己设计、创新投掷的方式,好吗?”我说。
“好,好。”学生欣喜地答道。
“但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注意安全,而且大家的投掷方式要尽量做到不一样,看谁的投掷动作最具新意。好吗?”我说。
“好”同学高声地回答。
运动参与体验阶段
我将队伍带至投掷场地,宣布以投远为目的的投掷体验开始,并重申“尽量不重复别人已采用过的动作,看谁的投掷动作最具新意”的要求。
“我先来”,我以原地侧向的方式将实心球双手抛出,成年人的力量是足以让这群孩子信服的,我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随后,男、女各两组,按顺序以投远为目的进行创新投远练习,真是千姿百态,花样迭出:弓步正向、马步后抛、双手胯下后抛、双膝跪姿前后左右抛、原地侧向抛、侧向上步掷……。课堂上,大家不但完成了教材上的内容,还创造了更加丰富的姿势,使得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以承载和发扬。
学生们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就在他们意犹未尽之时,我们开始了以投准为目的的创新体验练习。
“老师先来。”学生整齐地向我发号“施令”。
“好!遵命。”我拾起地上的垒球,以投飞镖的方式向四米外的箩筐投去。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
接下来又是同学们千姿百态的动作,叹息声、赞赏声、指责声、鼓励声、欢笑声不绝于耳。
应用拓展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结合投远、投准的特点发展学生控制力量的能力,并通过集体协作共同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下面我们作一个游戏,你们听说过保龄球吗?”我问。
“听说过”、“我还跟爸爸去玩过呢”……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甚至有些炫耀。
“好!我们就做保龄球投掷对抗游戏。”我说。
学生分成四组,男女各两组。男生与男生、女生与女生进行小组淘汰赛,最后男女生优胜组进行决赛。每人只投三次,胜负以各组击倒手榴弹的总个数来定。
这时男生更是兴奋不已,斗志十足,看得出他们没把女生放在眼里,而女生则多数露出胆怯神态。我见状,便补充说:“女同学有投掷距离比男同学少—米的优势”,这下男生可慌了神,而女生则立即欢呼雀跃,士气大振。
“各组同学应注意比赛规则,要以地滚球的形式击倒手榴弹,投掷方式可以自由选择,但不得越过投掷线。”我补充比赛规则。
“哎呀!打偏了”、“用力一点”、“瞄准再扔!”各组学生紧张地指导着本组同学的投掷动作。
同学们忘我的投入劲着实让我感动。课要结束的时候,学生的参与热情仍然很高。
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过程顺利实现
本案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投掷创新体验,来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本案例主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经验设计投掷方式,并以“保龄球”集体竞赛游戏为载体,让学生在享受投掷乐趣之余,体验集体合作获取成功的喜悦心情,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淡化投掷教学的竞技性色彩,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通过运动参与的形式得以实现的。本案例淡化投掷技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进行创新体验与练习,既提高了投掷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投掷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
本案例中,老师始终是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课堂,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整堂课的各项投掷体验活动中。师生间没有隔阂,平等的对话呈现了一种民主氛围,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均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以致用得以有效实现
投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技能。本案例让学生提出一个投掷目的,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基础,设计相应的投掷练习方法,促进其在生活实践中投掷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五)开心愉悦的学习情景下,更要注意运动安全教育。
教学形式越是强调自主则越容易出现松散,这必将增加课堂教学的不安全因素。如在进行投远、投准及保龄球练习时,一定要求各组学生在将投掷物全部投完后,才可以将本组的投掷物取回,以避免发生危险。
教学案例 篇10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读通古文,根据文中注释来理解古文内容。
2、体会古文所蕴涵的寓意。
3、背诵古文。
教学重点:理解古文内容以及学习其中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语,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篇古文,现在谁来诵读呢?指名学生读。
师:谁有信心读得更好呢?
指名读。齐读。
师:好,大家读得很好。现在我们具体学习这篇古文,看看它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二)小黑板出示学习提纲,学生讨论解决。
① 结合文后的注释,古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② 这两个人的学习态度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做?
③ 这篇古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反馈,深入理解。
师:现在,哪个小组先把古文读一遍?
指定第二小组读文。
师:刚才大家思考讨论了学习提纲。现在谁来说说这篇古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指名学生回答后, 师:说得真好。有没有谁说得更好呢?
指定学生回答。
师:说得很流利,真棒。哪个组把古文的现代文齐读一遍呢?
指定第三组回答。
师:同学们翻译了古文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再进行古今文内容对照,我们又具体明白了哪些内容?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师:现在谁来说一说你又具体知道了哪些内容?
生:弈秋是一个善于下棋的人。
生:弈秋的一个学生学习很专心,另一个不专心,思想开小差。
师顺着话插了一句:开怎样的思想小差?
生:学习的时候不专心听讲,一心想着拉弓射天鹅。
生:这正好说明了一句话:自己不学,谁也教不会。
师:对,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弈秋的两个学生,一个专心,一个不专心,结果会相同吗?
生:不相同。一个学得好,另一个学得差。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真令老师佩服。现在谁来读读古文呢?
指定第一小组读。指名读。
师: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同一个老师教学生,学习效果却不一样。那么,我们大家又该怎样做呢?
生:上课要专心听讲,一心一意。
生:学习要有目标,要自觉。
生:我们要听老师的教导,积极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
生:学习不能耍小聪明,不懂装懂。
师:哇!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默读课文,再深入体会古文的思想 内容。
师:现在请第四小组的同学把古文的译文读一遍,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看看读得好不好?
生读完后,师:好不好?
生:好。
(四)联系生活,明白寓意。
师:同学们很专心地学习了这篇古文,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体会。现在请同学们联系我们的学习,说说自己从这篇古文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生:学习要自觉,要思考,才能学有所成。
生: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
生:要掌握知识,就要全神贯注听老师讲课自觉学习。
师:这篇古文就要学完了。老师发现同学们就是《学弈》中的前一个人,上课很专心,学有所获,你们真是太棒了!
(五)背诵古文。
同桌背→指名背→小组背→齐背。
(六)作业。
1、流利地背诵古文。
2、把《学弈》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
一 人:专心致志→成功 条件相同
学 弈 (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
另一人:三心二意→失败 态度不同
教学反思: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既对文言文不了解,又对古文充满了好奇。因此,在这篇古文的教学中,我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以学生为主,充分借助文后的注释,引导学生理解古文意思,又利用古文内容与学习的关联作用,进一步地启发学生明白了古文寓意,懂得了自己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 学习,使学生受到了一定的教育和启迪。同时,为了避免授课的枯燥,我以读为学生的第二学习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悟,读中有感,读中有获,取得了预期教学效果。
教学案例 篇11
人性化”的对话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的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合作、交互,生成的双向交流关系,是一个以人为主的过程。
教师与学生对话,沟通、合作的过程
片断:
师:孙悟空的故事广为流传,多得数不清,说说你知道的有哪些关于孙悟空的故事?
生1:我知道孙悟空大闹天宫的事,真带劲。
生2:我知道孙悟空巧借芭蕉扇的故事,他很聪明的。那扇子真厉害,我也想要一把。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从电视上看来的。
生3:孙悟空有72变,36计,本事神通广大。
生4:唐僧师徒4人西天取经,历经艰难万苦,最后终于取得正果,孙悟空本事最大。
师:是吗?
生5:不,只他们同心协力的结果。
……
师:同学们知道得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学过的《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你们听说过吗?
(出示课题)
生(点头,纷纷议论、夸耀自己读过,小声说故事情节。)
师:看来大家已经知道了不少,来说说。
生:孙悟空一连三次打妖怪。
生:我补充,是妖怪变了三次,孙悟空连续打了三次。
师:那变了哪三次呀?
生:第一次变姑娘,第二次变老太婆,第三次变老大爷。
师:怎么第三次才被打死,那妖怪真是厉害。
生(急):不是的,是唐僧太仁慈了。老是看不清妖怪的真面目。
生:不是的,不是的,是猪八戒在里面作崇。
师:那结果呢?
生:妖怪被打死了。
生:但孙悟空却被错怪了,冤枉了。
生:但最后还是大团圆。
师:看来你们知道得还真不少,今天我们来学这篇课文,希望我们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下面我们就一起打开书本,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
……
评: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独白,包办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学生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被物化和客体化了。新课标指出:“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现代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这对话的发生和存在都依赖于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
这个教学片断中,虽然只是开始时的导入部分,但教师借助对话充分的与学生沟通、联系,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对象性活动中的那种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波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往关系,好“主”—“主”关系,并由“我——他”向“我——你”转变。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悦,彼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情感的合作和意义的分享。
这样的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将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学生式教师和教师式学生,那是一种平等、民主的交流。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再仅仅被教,也通过对话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片断中,教师巧借学生对孙悟空的已知与学生对话,及时了解了学情,为下面有的放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师生的知识得到互补,相得益彰。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对话的精神得以真正体现。
教学案例 篇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侄子、郎中、哥子、登时、严监生、诸亲六眷、两茎灯草、一声不倒一声”,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4、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两方面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一、 读词语导入 1、读词语(课件出示) 财迷、吝啬、抠门、 铁公鸡、守财奴、吝啬鬼 一毛不拔、只进不出、视钱如命、抠抠搜搜、 这些词语可以可以用在什么人身上?(小气的人) 2、介绍严监生 师:严监生——富甲一方的大地主,他拥有十多万银子,僮仆成群,牛马成行。(板书:严监生)这个形象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33叶看阅读提示。(指生读)想不想知道这么富有的严监生临死前是怎样的情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人物描写一组》第二个片段(板书:临死前的) 3、板书课题 相信通过我们自己的阅读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借助注释多读几遍。 1、检查读书效果。 (1)课件出示词语,指生读词,检查掌握情况。 师:这些词语中你知道了哪个词语的意思?(指生回答) (2)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讲解通假字。 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2、读准了字音,理解了词语,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教师的范读,纠正读破的字音。) 3、刚才我们读了几遍课文,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两个指头)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 1、范读课文,想象画面。 作为这么一个大富翁,临死前居然为了那微不足道的一茎灯草拼命的举着两个指头,多么好笑。我也想试着读读课文,想听吗?(好)我读的时候请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请你把脑海中浮现的严监生的形象说给大家,好吗?(指生说出想象的画面) 2、观察课文插图,再读课文,填写学习卡。 你们真会想象!同学们看这就是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样子。(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揣摩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同桌间交流一下,并填写学习卡。
旁人语言 手的变化 头和眼睛的变化 猜测心理 大侄子: 痛苦、着急 二侄子: 愤怒、痛恨 奶妈: 失望 赵氏: 放心
学生汇报(我建议同学们合作汇报,一个人读出旁人语言,另一个人说出严监生当时的动作,然后猜测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3、根据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猜测出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 面对大侄子,二侄子和奶妈一再的不理解两个指头的含义,严监生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啊!最后还是赵氏猜出了他的心事。如果此时的严监生能开口说话,他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指生回答) 4、评价严监生。 面对这样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此时此刻,你想用什么词语来评价严监生?(板书:吝啬鬼)他不仅小气,吝啬,简直就是个吝啬鬼。 四、梳理学习卡,体会写法 谁能说说作家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特点的呢?(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不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严监生? 同学们,作者抓住严监生临死前一个非常经典的动作——伸着两根指头,还有他的神态,展开细致的描写,这叫什么描写?(细节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作者把严监生临死前焦急的加剧和吝啬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的表现出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指导朗读,体会特点 1、为了那两茎灯草,严监生之前是怎样的念念不忘呢?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几组句子。(课件出示)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入情入境指导朗读。 2、借景生情,激发想象。 多么可笑而又多么可悲的严监生啊!在临死前,居然为了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而不能安息。如果此时你就站在他的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呢?(指生回答) 3、同学们的体会真好!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分角色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阅读拓展 严监生是富甲一方的大地主,他这监生就是花钱买来的,然而他却为这一茎灯草垂死挣扎,差一点就死不瞑目。他死后家产尽被霸占。同学们想知道具体的故事情节吗?(想)那你们课下就读读《儒林外史》。 其实在世界文学史上还有四大吝啬鬼,他们的吝啬跟严监生相比有过之而不及。如果有兴趣,课下也可以找出来读一读,相信通过比较阅读,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案例 篇13
【案例背景信息】
学科/领域:小学语文 一年级下册
年级:一年级
课的名称:两只鸟蛋
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中感悟意境,积累语言。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学生分析〗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诗歌,喜欢鸟儿,爱模仿,爱表演,喜欢想象,有较强的求知欲,通过前一段的学习,已积累了一些学习经验和识字方法。
〖内容分析〗
本课是一篇儿童叙事诗。在这首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妈妈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萌发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人类的美好愿望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还能感受到诗歌浓郁的童趣,优美朴实的语言,流畅的音韵。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针对新课标的要求,本案致力于建设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努力实施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小组学习的阶段目标明确提出,并落实检查;字词检查的方法做到多样有趣;在实践活动中充分激发孩子的合作、竞争意识,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表达、组织的才能,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很好地统一。
2、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教师播放小鸟破壳而出的多媒体动画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用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三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
并且利用课件来处理课文的重难点,在扩展活动中,让学生收集有关鸟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课内外联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或考虑:
主要以创新教学为理念,着力于体现新型的学习方式及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情境,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帮助和激励,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感悟小诗的意境和文字的优美,知道关爱大自然和生命,培养他们喜欢诗歌,喜欢识字的兴趣。
〖学习重点〗识字写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焦急、仿佛”等词句的理解,背诵课文,培养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彩色蛋形生字卡片、学生分学习小组坐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播放小鸟破壳而出的多媒体动画课件,生观察。
2、请你说说:你看了动画,了解到了什么?
(让生自由发言)
3、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写的就是一个小朋友和两只鸟蛋之间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两只鸟蛋)生齐读课题。认识“蛋”字、还能组哪些词
4、师: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先听听这个故事吧!
(老师播放录音,生整体感知)
5、师:小朋友,你们一定也很想读吧,快打开书本吧!
二、初读诗歌,合作识字
课件出示小组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划出不理解的词。
2、读准生字,认清字形,记住字音。
3、组内互相认读生字和词语,互听同学读课文,帮助同学正音。
4、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词语:
教师巡视、指导。
(着重知道学生小组汇报、讨论的方法,看看是否每个成员都发言)
三、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师:小组来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吧!汇报成功的小组可得到一只“鸟蛋”。
(老师画的鸟蛋图)
1、请客人,点击课件:
各种卡通娃娃卡,上面写有生字词:
鸟蛋 取下 凉凉的 好玩 一定 捧着 连忙 轻轻地
仿佛 抬头 目光 欢唱 高远 蓝天 投向
这些词先隐去拼音,小组读词“请客人”,读对了,则词上出现拼音。
(可以叫一人读,也可叫小组成员一起读)
如有不认识的,可请其他小老师正音。
2、猜词语:
老师做动作,学生仔细看,老师演的是屏幕上的哪一个词,小组抢答:
⑴ 取下。
⑵ 捧着。
⑶ 抬头。
⑷ 投向。
3、比一比:
师:谁记住了“我会写”中的六个字?怎么记的?比一比谁的方法好。
小组汇报。
(小组汇报积极的,方法优胜的可得一只鸟蛋)。
4、解疑惑:
师:哪个小组有不理解的词?各小组交流讨论。学生提出来后,请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如学生提出“焦急”、“仿佛”不理解时,老师可重点帮助学生理解。
⑴ 师出示带有这两个词的句子请学生读一读。
⑵ 让生想一想,“焦急”和“仿佛”还能换成什么词语,句子意思不变。
⑶ 生回答后,把说的词(如着急、好像等)代进去读一读,体会词义。
5、生拿出生字小卡片,小你指我读,不认识的字互帮。
6、挑战读:
⑴ 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可以拍手读、互相读,可以背着读。
(孩子需要游戏,喜爱游戏,借用游戏,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⑵ 一人为代表,向其他小组成员挑战读。
⑶ 一小组为代表齐读,向其他小组集体挑战读。
⑷ 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组的朗读,并讲讲原因。
⑸ 师生评出最佳朗读小组,奖励鸟蛋。
⑹ 评出学习优胜小组。
⑺ 玩“保护蛋宝宝的游戏”:
将五颜六色的蛋形生字贴在黑板上,并画一个大鸟窝。学生想要哪只蛋宝宝,只要读出卡片后的生字,就送给他。
(让学生交流识字,在游戏巩固,既提高了学效率,又培养了识字能力;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友谊。)
四、指导书写,培养习惯
1、出示本课生字卡片。
2、师:你们想一想,课文中哪两个生字都带有口字旁的?
(听、唱)
3、让生说说为什么这两个字都是口字旁?
4、师:这两个字怎样写才美呢?
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边说笔画的位置。
5、师写完“唱”,让学生说说“唱”中的两个“日”哪里不太像?
(上面一个小,下面一个大,并且扁扁的)
6、生在书上描红,临写,师巡视指,同组互评,好的打个勾。
(这样的写字练习,不仅养成学仔细观察、认真写字的良好习惯,还有助于激发他们写字的兴趣。)
五、课外扩展
寻找、搜集有关鸟的知识介绍和图片,准备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写字引入,激发兴趣
1、(投影出示几份作业)看,这是你们上节课写的字,漂亮吧!
2、(出示“远、连、定”)写字步骤,重点强调“走之儿“的写法。
3、大家写的很漂亮!为了奖励你们,我带你去一个美丽的地方。
(投影出示大树、小鸟、鸟蛋……)两只鸟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这一环节既让学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又再次激发了写字的兴趣,还自然地过度到新的学习内容中去。
二、朗读感悟,积累语言
1、学习一、二两节:
⑴ 学生自由读第一节。
⑵ 让生说说:
我仿佛看见了___________________。
⑶ 看课件:
小男孩取鸟蛋和拿在手里玩的情景。
⑷ 老师这里有两只鸟蛋,想不想摸一摸,说一说摸的感觉。
(引导学生带着这种好玩心情读文)
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体会鸟蛋的好玩,然后带着喜爱之情去读文,有助于学生 把情感读出来。
⑸ 师:小朋友,鸟蛋那么可爱,小男孩为什么又把鸟蛋送还了呢?
(女生齐读第二节)指名回答。
⑹ 让生闭上眼睛想象鸟妈妈焦急不安的样子,然后让学生当当鸟妈妈来演一演,可以加上动作、表情和语言。
⑺ 师:想一想,妈妈教导男孩时的话该怎么读?
自由练习。
谁愿意当妈妈对男孩说一说?
(老师可先来当妈妈,请一个男生当文中的小男孩,老师师范说,再指名说,同桌互说)
2、学习三、四两节:
⑴ 生轻轻读第三节。
⑵ 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小男孩?是从哪里发现的?
出示句式:
他是个_____________的小男孩。
(生自由说)
⑶ 小结:
小朋友讲得真好。这个小男孩在妈妈的启发下,小心翼翼地把鸟蛋送还,老师也觉得他多爱鸟呀!
(课件演示小男孩送还鸟蛋的情景)
⑷ 师:谁能把小朋友爱惜鸟蛋的样子读出来呢?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⑸ 男生齐读最后一节。
⑹ 师:读了这一段,你仿佛听见了什么?
生说:我仿佛听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 师:你们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
(生质疑)
⑻ 出示课件:
男孩把鸟蛋送还,站在树下,望着天空的情景。
⑼ 师着重帮学生释疑:
① 这鸟儿的欢唱是指什么鸟儿?
② 他把目光投向高远的天空,他想看到什么呢?
(生仔细观察课件,自由读第四节并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最后集体交流。如果生答不出,可让他们再次观看小鸟破壳而出的多媒体动画)
师总结:
小男孩仿佛听到了破壳而出的小鸟在枝头欢乐的叫声,仿佛看到了它们在蓝天上自由飞翔的美丽身影,给大自然增添了生机、带来了情趣。他们消灭害虫,保护农业,维持生态平衡,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他们。一起带着美好的希望来读读最后几句吧!
10、齐读整首诗。
三、引导背诵,拓展延伸
1、师:小朋友,这首诗真有意思,能不能记住它呢?
2、自由读,自由背。
3、同一小组互背。
4、指名背:
可以边看整个故事的课件。
5、集体背诵:
站起来,自由地比画动作,脑、眼、嘴、手并用。
这样再次激活了课堂气氛。
四、课外扩展,交流资料
1、学生介绍有关鸟的知识,展示各种鸟的图片。
2、老师放课件:
搜集的各种鸟的图片,并向学生介绍鸟的知识。
(如:世界上有多少只鸟)
扩展部分有意识地增强了课内外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课中操:
听歌曲《小鸟,小鸟》,生跟随老师律动。
五、指导书写
1、老师出示生字:
连 远。
2、让生说说都是什么偏旁?
3、老师范写这两个字,生观察:
师边写边提醒学生看清“走之儿”的写法:
点和横折折撇两个笔画间要空一些,捺要平,稍稍有些弧度。
4、生描红、临摹。
5、出示:
定 向。
6、师:谁能把这两个字写漂亮呢?
指名板书。
7、评议:
师强调“定”的最后两笔,“向”的“口”要往上一些。
8、生描红、临摹。
六、课堂作业
1、填空:
红红的 绿绿的 软软的 蓝蓝的 甜甜的
小草( ) ( )小草
花儿( ) ( )花儿
柳枝( ) ( )柳枝
西瓜( ) ( )西瓜
大海( ) ( )大海
2、同桌诗歌表演:
加上动作。
可以一人扮演妈妈,一人扮小男孩。
(机动)
〖板书设计〗
两只鸟蛋
取 拿──捧 还(爱鸟)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懂得了鸟是人类的朋友,培养了学生爱鸟的情感、护鸟的意识。知道关爱大字自然。采用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师生互动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情境,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帮助和激励,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感悟小诗的意境和文字的优美。
教学案例 篇14
[案例]
片断一
在引入新课阶段,师出示一道猜规律题:
师:屏幕上第一行有8块饼,第二行有4块饼,你认为这里面可能有什么规律?
生1:每行减少4块。
生2:后一行是前一行的一半。
教师出示第三行的2块饼
生:它的规律是后一行是前一行的一半
师:那接下去是多少呢?
生:一块。
师:再接下去呢?
生:半块。
师:你能用手中的圆形折出半块来吗?
生折出后
师:怎么表示这半块饼?
生1:可以用“半块饼”表示。
生2:可以说“一块饼的一半”。
生3:可以画出半块饼“D”。
生4:可以用 表示。
……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不足一块饼的情况,用整数是无法表示的,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的概念,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 这个分数表示这块饼的一半。现在谁能说出 这个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片断二
在学生认识了 和 这两个分数之后,师出示题目:你能用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出 吗?
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
生1:可以折成
生2:可以折成
师:你还能用手中的各种形状的纸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其他分数吗?
生动手操作后反馈
生1:我用正方形纸表示出 。
生2:我也是用正方形纸表示出 。
生3:我用图形表示出 。
生4:我用长方形纸表示 。
生5:我用长方形纸表示 。
……
片断三
在巩固练习阶段,在进行了基本练习之后出示了一道提高的练习。
在下图中?处是原图的几分之一?
(课件演示,逐步出现,逐步练习)
师:(课件先在1处出现问号),谁能很快说出它是原图的几分之一?
生:
师:(课件出示第2处问号),谁又能很快说出它是原图的几分之一呢?
生:
师:(课件闪烁演示!)谁能说出问号处是 的几分之一?
生:
师:(课件闪烁演示!)你还能说出问号处是 的几分之一呢?
生:
师:(课件演示出示第3处问号)你能仿照2处问号说出你的想法吗?
生1:它是原图的
生2:它是小 的
生3:它是 的
生4:它是 的
[反思]
一、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教师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如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等。在课堂中,教师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二、教学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及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也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在本节课中,教师既解决了后进生学习难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习上的自卑心理。如他们也都能用纸折出 、 这样的分数来,从而建立起分数概念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数概念的含义,树立起学习上的自信心,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也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如有的学生在折纸时表示出了 这个分数。又如在片断三中学生能针对不同的整体判断出?所表示的几分之一等。这样既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完成这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
教学案例 篇15
教学目标:能用实验的方法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会用此公式计算出简单的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用实验法推倒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v圆锥=1/3sh"中乘以的道理和来历。
教学关键:利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
教学准备:圆柱以及也圆柱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圆锥。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讨论式、实验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进行验证。
教学过程 :
一、出示动手操作的步骤:
1、自选圆锥。
2、测量所选圆锥和圆柱底面和高之间的关系。
3、用所选的圆锥往圆柱里倒水。(圆锥里的水要尽可能的满)
4、记录实验的结果。
学生开始活动。
二、根据实验的结果整理完成下表:(红颜色的为学生填写)
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
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三分之一
等底但不等高的圆锥与圆柱
圆锥的高高一些
圆锥体积大于圆柱体积三分之一
圆锥的高矮一些
圆锥体积小于圆柱体积三分之一
等高但不等底的圆锥与圆柱
圆锥的底面大一些
圆锥体积大于圆柱体积三分之一
圆锥的底面小一些
圆锥体积小于圆柱体积三分之一
三、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师:通过实验,你能推出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生: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即:v圆锥=1/3sh
四:小结:
师:我们通过实验推出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怎么样?和你猜想的一样吗?用你最酷的表情或者动作告诉老师。
反思:
本节课我注重培养
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同时,让他们互相合作,共同交流,以便达到知识的共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创设情景中,我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特
别是对出现不一样的探索方法,大力的表扬,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这节课我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获得过程,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他们的
思维,根据实际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