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语教案九年级英语教案第二课时(精选17篇)

第二课时(精选17篇)


第二课时(精选17篇)

第二课时 篇1

  module 1

  step 1

  1. write down the housework that was done by you last weekend in the chart.

  2. interview your classmates in groups and make a list of the housework that was done by themselves.

  name

  housework that was done

  the dishes were cleaned. our dinner was cooked …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结构:

  ① what kind of housework was done by you last weekend?

  ② my clothes/uniforms were washed.

  ③ ... was cleaned by myself.

  3. ask some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survey results. 把学生的调查结果放在展示台上,用投影仪投到屏幕上,小组代表说出成员上个周末做的家务。

  4. t: who was the most tired and hard-working student last weekend? cheers for him/her!

  he/she is so helpful to parents. it's better for you to help your parents, class.

  they often do more housework than you every day.

  step 2

  1. read the new words from “invent” to “slipper” fluently until they remember them all.

  2. close the textbook and look at the screen.

  3. 每4大组挑选1名代表参加“猜词”比赛。这名代表站在前面,背朝屏幕,教师用鼠标提示小组其他学生所猜单词,学生只允许用英语表达,本组内任何同学都可以随时加话,必须用英语提醒,代表猜测鼠标指示的单词。要求读音、拼写正确。如果犯规,这个单词无效。规定时间是1分钟。

  4. 若是陌生的游戏,教师可以找个熟悉的单词做示范。it's like warm-up.

  5. 学生集体看屏幕,教师领读单词,纠正发音。

  module 2

  step 1 2a & 2b

  1. before we listen,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chart. discuss the questions with your partner below:

  1. what are they on the table?

  2. why are they interesting?

  3. what are the boy and girl doing?

  4.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if you're not sure, listen to the information carefully.

  2. listen and number them in the order you hear.

  3. read the information in the chart, listen again and match the items. 同时,在表格的右边补充对话中提到这三项发明的额外信息。

  4. when we check answers, we can ask students to do like this:

  “the shoes with adjustable heels were invented by jayce coziar and jamie ellsworth.

  they are used for changing the style of the shoes.”

  5. listen again and ask students to write and repeat one sentence after another. 由于这段对话的大部分内容已经在2b表格中重现,所以播放录音的次数不用太多。

  屏幕上呈现听力原文:

  boy: what are those?

  girl: they’re battery-operated slippers.

  boy: what are they used for?

  girl: they’re used for seeing in the park.

  boy: oh, that’s cool! who were they invented by?

  girl: julie thompson. and look at this heated ice cream scoop.

  boy: i know what it’s for! it’s used for scooping out really cold ice cream.

  girl: right. it was invented by chelsea lanmon.

  boy: my favorite are those shoes with adjustable heels.

  you know—you can move the heels up and down.

  they were invented by jayce coziar and jamie ellsworth.

  girl: and what are they used for?

  boy: well, you can change the style of your shoes. you can make

  the shoes go from casual to dressy.

  step 2 2c

  1. 教师领读对话,其中复杂、难读的人名,给学生造成很大的障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替换成班级学生的名字,学生朗读更容易,学习气氛更活跃。

  2. read the conversations fluently with your partner.

  3. 学生结对表演。one is a reporter, the other is an inventor.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结构:

  ① what are those/they? they are ...

  ② who was it/were they invented by? it was/they were invented by ...

  ③ what is it/are they used for? it's/they're used for ...

  4. role play the conversations in front of the whole class. 教师把准备的麦克风递给扮演 reporter 的学生。

  step 3 “百宝箱”之谜

  1. t: there're a lot of mysteries in the box. what are they? 两人猜测对方“百宝箱”的宝物,看看谁猜到的最多。

  2. 学生 a 使用目标语言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b根据箱中卡片上的描述回答,问题重点是围绕着发明物的日期、用途和发明人等等。

  3. 如果得到了正确的答案,此张卡片要赠送对方;5分钟后,谁手里的卡片更多谁就是获胜者。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结构:

  ① who was it/were they invented by? it was/they were invented by ...

  ② what is it/are they used for? it's/they're used for ...

  ③ are they used ...?

  module 3

  step 1

  1. 当你需要了解一项发明的信息时,你可以用被动语态的句型结构询问日期、发明人和用途。review the grammar focus.

  when was the car invented? it was invented in 1885.

  when were electric slippers invented? they were invented last year.

  who were they invented by? they were invented by julie thompson.

  what are they used for? they're used for seeing in the dark.

  2. let students find the differences and reasons.

  3. role play the conversations using the items in your life, e.g. pen, book, buses, schools, newspaper, backpack, etc.

  step 2

  1. describe the dearest inventions in your box. write your ideas on a sheet of paper.

  2. make a list of the inventions at school and home as more as you can, e.g. bike, bag, pencil, biscuits, batteries, etc.

  inventions at schoo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ventions at ho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说出东亚的人种、主要民族和人口分布特点。

  2.使学生正确认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初步形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能力。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加深对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3.通过搜集各民族风土民情资料的活动,使学生提高搜集、整理地理资料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

  教学难点

  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教学媒体

  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东亚地形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搜集东亚地区各国各民族的风土民情资料,同学们准备得怎样?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自己准备的内容。

  【总结评价】刚才同学们分别介绍了东亚各民族的风土民情,如各民族的节日、不同的服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同学们准备得都很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同学还搜集了很多图片。讲得也很精彩。这说明我们同学们平时很注意积累、整理地理资料,请同学们继续保持。下面老师用另一种形式展示,让同学们亲眼看一看这些民族是如何欢度自己的节日的。

  【放录像】各民族的节日。

  【总结】刚才,我们看了录像,是不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声、像资料是积累地理资料的另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试一试。

  【转折过渡】根据同学们的介绍知道了朝鲜、韩国的主要民族是朝鲜族,蒙古国是蒙古族,日本是大和民族,中国以汉族居多是个多民族国家。虽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但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远在中国唐朝,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科学、文化、艺术,中国也曾派遣使者东渡日本传播建筑和绘画艺术以及医学和宗教。鉴真高僧东渡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朝鲜的音乐、舞蹈在隋唐时就已传入我国。当然,现在的交往更是密切,由于长期的交流,东亚各国的文化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更相近的是我们都是黄色人种,大家说一说黄色人种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启发提问】黄皮肤、黑眼睛、黑而直的头发是黄种人的外部特征。东亚是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人口超过13亿,这些人口是否均匀地分布在东亚各地呢?请同学们计算日本、蒙古人口密度,井与我国比较,看一看有什么特点?能否说出东亚人口是如何分布的?

  学生计算、回答。

  【指图总结】中国人口密度为120人/km2,日本人口密度为323人/km2,蒙古人口密度为1.3人/km2。由此看来,东亚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而内陆地区人口稀少。东部沿海地区也是世界人口稠密区。

  【板书】二、东亚的人种、民族、人口分布

  【启发引导】东亚人口为什么分布不均匀呢?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与东亚自然环境有没有关系呢?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总结】

  【转折过渡】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造成东亚的人口分布极为不均,那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对经济有没有影响?请同学们看书中“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并讨论一下。

  讨论要求:(l)东、西部的海陆位置对交通有何影响?

  (2)东、西部的地形、气候对农业有何影响?哪一部分更

  适合发展耕作业?哪一部分适合发展畜牧业?

  (3)总体上着,沿海和内陆经济有什么差异呢?

  学生读书、讨论、回答。

  【出示投影列表总结】

  【小结】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沿海和内陆经济上的巨大差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而内陆地区相对较落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内陆地区没有发展。内陆经济也在发展中只不过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也可能有一天,内陆地区的丰富资源被开发,它的经济发展会赶上或超过沿海地区呢!

  【布置作业】略。

第二课时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说出东亚的人种、主要民族和人口分布特点。

  2.使学生正确认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初步形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能力。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加深对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3.通过搜集各民族风土民情资料的活动,使学生提高搜集、整理地理资料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

  教学难点 

  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教学媒体

  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东亚地形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上节课我布置了一个作业 ,请同学们搜集东亚地区各国各民族的风土民情资料,同学们准备得怎样?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自己准备的内容。

  【总结评价】刚才同学们分别介绍了东亚各民族的风土民情,如各民族的节日、不同的服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同学们准备得都很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同学还搜集了很多图片。讲得也很精彩。这说明我们同学们平时很注意积累、整理地理资料,请同学们继续保持。下面老师用另一种形式展示,让同学们亲眼看一看这些民族是如何欢度自己的节日的。

  【放录像】各民族的节日。

  【总结】刚才,我们看了录像,是不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声、像资料是积累地理资料的另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试一试。

  【转折过渡】根据同学们的介绍知道了朝鲜、韩国的主要民族是朝鲜族,蒙古国是蒙古族,日本是大和民族,中国以汉族居多是个多民族国家。虽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但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远在中国唐朝,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科学、文化、艺术,中国也曾派遣使者东渡日本传播建筑和绘画艺术以及医学和宗教。鉴真高僧东渡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朝鲜的音乐、舞蹈在隋唐时就已传入我国。当然,现在的交往更是密切,由于长期的交流,东亚各国的文化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更相近的是我们都是黄色人种,大家说一说黄色人种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启发提问】黄皮肤、黑眼睛、黑而直的头发是黄种人的外部特征。东亚是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人口超过13亿,这些人口是否均匀地分布在东亚各地呢?请同学们计算日本、蒙古人口密度,井与我国比较,看一看有什么特点?能否说出东亚人口是如何分布的?

  学生计算、回答。

  【指图总结】中国人口密度为120人/km2,日本人口密度为323人/km2,蒙古人口密度为1.3人/km2。由此看来,东亚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而内陆地区人口稀少。东部沿海地区也是世界人口稠密区。

  【板书】二、东亚的人种、民族、人口分布

  【启发引导】东亚人口为什么分布不均匀呢?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与东亚自然环境有没有关系呢?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总结】

  【转折过渡】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造成东亚的人口分布极为不均,那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对经济有没有影响?请同学们看书中“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并讨论一下。

  讨论要求:(l)东、西部的海陆位置对交通有何影响?

  (2)东、西部的地形、气候对农业有何影响?哪一部分更

  适合发展耕作业 ?哪一部分适合发展畜牧业?

  (3)总体上着,沿海和内陆经济有什么差异呢?

  学生读书、讨论、回答。

  【出示投影列表总结】

  【小结】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沿海和内陆经济上的巨大差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而内陆地区相对较落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内陆地区没有发展。内陆经济也在发展中只不过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也可能有一天,内陆地区的丰富资源被开发,它的经济发展会赶上或超过沿海地区呢!

  【布置作业 】略。

第二课时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说出东亚的人种、主要民族和人口分布特点。

  2.使学生正确认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初步形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能力。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加深对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3.通过搜集各民族风土民情资料的活动,使学生提高搜集、整理地理资料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

  教学难点 

  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教学媒体

  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东亚地形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上节课我布置了一个作业 ,请同学们搜集东亚地区各国各民族的风土民情资料,同学们准备得怎样?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自己准备的内容。

  【总结评价】刚才同学们分别介绍了东亚各民族的风土民情,如各民族的节日、不同的服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同学们准备得都很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同学还搜集了很多图片。讲得也很精彩。这说明我们同学们平时很注意积累、整理地理资料,请同学们继续保持。下面老师用另一种形式展示,让同学们亲眼看一看这些民族是如何欢度自己的节日的。

  【放录像】各民族的节日。

  【总结】刚才,我们看了录像,是不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声、像资料是积累地理资料的另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试一试。

  【转折过渡】根据同学们的介绍知道了朝鲜、韩国的主要民族是朝鲜族,蒙古国是蒙古族,日本是大和民族,中国以汉族居多是个多民族国家。虽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但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远在中国唐朝,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科学、文化、艺术,中国也曾派遣使者东渡日本传播建筑和绘画艺术以及医学和宗教。鉴真高僧东渡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朝鲜的音乐、舞蹈在隋唐时就已传入我国。当然,现在的交往更是密切,由于长期的交流,东亚各国的文化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更相近的是我们都是黄色人种,大家说一说黄色人种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启发提问】黄皮肤、黑眼睛、黑而直的头发是黄种人的外部特征。东亚是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人口超过13亿,这些人口是否均匀地分布在东亚各地呢?请同学们计算日本、蒙古人口密度,井与我国比较,看一看有什么特点?能否说出东亚人口是如何分布的?

  学生计算、回答。

  【指图总结】中国人口密度为120人/km2,日本人口密度为323人/km2,蒙古人口密度为1.3人/km2。由此看来,东亚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而内陆地区人口稀少。东部沿海地区也是世界人口稠密区。

  【板书】二、东亚的人种、民族、人口分布

  【启发引导】东亚人口为什么分布不均匀呢?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与东亚自然环境有没有关系呢?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总结】

  【转折过渡】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造成东亚的人口分布极为不均,那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对经济有没有影响?请同学们看书中“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并讨论一下。

  讨论要求:(l)东、西部的海陆位置对交通有何影响?

  (2)东、西部的地形、气候对农业有何影响?哪一部分更

  适合发展耕作业 ?哪一部分适合发展畜牧业?

  (3)总体上着,沿海和内陆经济有什么差异呢?

  学生读书、讨论、回答。

  【出示投影列表总结】

  【小结】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沿海和内陆经济上的巨大差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而内陆地区相对较落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内陆地区没有发展。内陆经济也在发展中只不过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也可能有一天,内陆地区的丰富资源被开发,它的经济发展会赶上或超过沿海地区呢!

  【布置作业 】略。

第二课时 篇5

  1.8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    一个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可分为哪四类?二、讲授新课:   1、充要条件请判定下列命题的条件是结论成立的什么条件?(1)若a是无理数,则a+5是无理数;(2)若a>b,则a+c>b+c;(3)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则判别式δ>0。命题(1)中因:a是无理数þa+5是无理数,所以“a是无理数”是“a+5是无理数”的充分条件;又因:a+5是无理数þa是无理数,所以“a是无理数”又是“a+5是无理数”的必要条件。因此“a是无理数”是“a+5是无理数“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定义:如果既有pþq,又有qþp,就记作:p q.“ ”叫做等价符号。p q表示pþq且qþp。这时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q的必要条件,则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2、例题讲解例1: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在“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中选出一种)?(1)p:(x-2)(x-3)=0;q:x-2=0;(2)p:同位角相等;q:两直线平行。(3)p:x=3,q:x2=9;(4)p: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q:四边形是平形四边形。(5) ;q:2x+3=x2 .  例2:设集合m={x|x>2},p={x|x<3},则“x∈m或x∈p”是“x∈m∩p”的什么条件?三、课堂练习:课本p36,练习题1、2四、课时小结五、课后作业书面作业:课本p37,习题1.8  1.(3)、(4)  2.(4)、(5)、(6)  3.预习:小结与复习,预习提纲:1.本章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本章知识内容的学习要求分别是什么?

第二课时 篇6

  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第五章第一节

  《方案的构思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人:何家传

  单位:芜湖一中 

  时间:xx年5月16日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所设计产品有关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处理。

  (2).理解方案构思的常用方法并能够运用模仿法和联想法构思设计一些简单的作品。

  (3).能制定符合一般设计原则和相关设计规范的设计方案。

  2.过程与方法

  (1).收集与所设计产品有关的信息和欣赏别人精妙独到的作品设计的同时,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2).经历自己收集展示别人的优秀作品、分析作品设计、提出自己改进设计的构思、进而画草图呈现出来,形成方案构思的过程。由浅入深,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并从中享受到成功和创造的快乐。

  (3).通过大量的设计案例,对学生进行信息刺激,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

  3.价值情感与态度观

  通过积极参与课堂中实际运用模仿法和联想法的方案构思实践活动,感受设计的快乐,培养富于想象、敢于表现、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和积极的合作交流态度及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第五章“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第一节“方案的构思方法”第2课时的内容。方案的构思是整个技术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技术产品设计中最有挑战性而又最能表现设计者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环节。在整个模块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方案的构思方法”这一节总共有三个内容:设计分析、方案的构思方法、方案的比较和权衡。本课时是在上课时进行了“设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方案构思”,并形成多个方案,为后面“方案的比较和权衡”作准备,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设计分析”阶段,同学们在脑海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了,但是这些想法还是模糊的、零散的、不系统的,而且也是不具体的。怎样把这些模糊的,零散的、不系统的设计想法变为能看得到的、比较完整的具体方案呢?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构思方法,但这些方法不能只是讲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应通过学生自亲参与方案的构思过程中来体会和运用。方案的构思方法有很多,教材上介绍了四种方法:草图法、模仿法、联想法和奇特性构思法。其实介绍哪种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方案的构思。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不准备把草图法单独作为一种构思方法进行介绍,而是把画草图作为其它构思方法的一种呈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运用后面的三种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方案的构思,针对这三种构思方法预设了相应的构思实践活动。让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循序渐进地掌握方案的构思方法,并有效地进行方案的构思。

  三.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亲身参与方案的构思,体会并初步掌握运用模仿法和联想法等构思方法设计一些简单的产品。

  四.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克服对“方案构思”的畏难情绪,合理预设一些课堂实践活动,对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可能现象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使学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方法

  自主与合作学习

  六.学生现状分析

  1、对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原则有了一定理解。

  2、对优秀的设计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积极性很高,但对设计方案的构思可能有一定畏难情绪,参与构思实践的积极性不一定很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调动。

  3、在设计分析阶段对设计对象有了一些想法,有一定的创造潜能。

  七.基本教学流程和理念

  基本思路:以台灯设计方案的构思为主线,每学习一种构思方法,及时用这种方法对台灯的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最后达到综合运用各种构思方法来完成对台灯的设计。

  基本理念: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始至终参与课堂的各个环节。

  2.方案的构思方法的学习重在实践。

  3.交流和合作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品质,培养学生敢说善听能力。

  八.主要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教师:上堂课我们以台灯为例学习了方案构思的第一个环节——设计分析,有两项课后作业:

  ①按对台灯的设计分析的要求画台灯设计草图;

  ②收集优秀的设计产品(实物或图片)

  把班级分成八个小组(5人一组),大家将产品拿出来,在小组内评议,然后选一款最好的上台展示。

  请1、2小组代表展示作品;3、4小组同学评价。

  (2)教师导入语:经过学习设计分析,同学们的作品已经设计得很好了,如果我们掌握了有效的构思方法,我们将会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作品。这堂课就学习方案的构思方法,现在老师发给同学们每人一张白纸,在学习构思方法的过程中,用学到的方法将自己的作品不断改进、完善,我相信在这节课结束后,白纸上一定会留下一副副更加优秀的构思方案!那么,设计方案构思有哪些方法呢?

  2.学习并实践方案构思方法

  (1)模仿法

  实物展示:(模仿小鸡体形设计的小收音机)

  教师:这是什么?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呢?

  设计者在构思这件产品的时候,你认为他采取了什么方法呢?

  (引出模仿法)

  请同学们上台展示他们收集到的产品中采用模仿法构思设计的产品(实物或图片),并对这些产品进行分析。

  ①实物展示

  ②图片展示

  ③教师带领大家分析课本p.100的图片:模仿鹰眼设计制作自动调焦的摄像头、人造卫星的拍摄系统。

  教师:总结一下,我们在运用模仿法构思设计方案时,可以大致分为哪几类?

  a.    外形模仿

  b.    仿生模仿:形态仿生、结构仿生、原理仿生

  c.    功能模仿

  马上行动:

  ①你能举出更多的用模仿法构思出来的产品吗?

  ②请大家运用模仿法将自己设计的台灯进一步改进。

  改进后小组讨论:3、4小组代表将作品上台展示,5、6小组评论。

  在大家画草图的过程中,教师走下讲台,了解学生的情况,可能会看到学生在模仿设计时出现照抄照搬别人已经设计好的产品的现象。

  通过大家都熟悉的奇瑞轿车生产初期曾发生因设计专利问题而引起的官司的例子。

  教育学生要有法律意识,平时要学法、懂法、用法!!

  (2)联想法

  ①教师带领同学们阅读课本p.101案例分析“古人的飞天梦”,引出联想法。

  ②观看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的构思过程视频。

  马上行动:

  ①请一个同学通过观看视频,对火炬设计进行分析。

  ②请大家运用联想法将自己的设计的台灯进一步改进,并赋予台灯新的功能。

  改进后小组讨论:5、6小组代表将作品上台展示,7、8小组评论。

  教师:其实构思的方法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别人构思设计的图片。

  (引出奇特性构思法)

  (3)奇特性构思法

  教师:奇特性构思方案能实现吗?先请同学们举例,然后带领大家阅读课本p.101案例分析“夜视镜”。

  大家能不能将你们设计的台灯加一些奇特性构思的元素呢?请同学们课后参照课本p.101的例子试一试!

  教师:更多的构思方法,更多优秀的作品,大家可以在课后通过其它的方式进行学习。

  3.课堂小结

  不知不觉今天我们学习了三种构思方法,其实,这三种构思方法并不是孤立的,构思某一项作品时,通常都是多种构思方法的综合运用,看看你们设计的台灯,仔细体会一下。

  作品欣赏。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明白:

  方案的构思设计并不难,我们每位同学都有成为一位优秀的设计师的潜质,同学们,努力吧!!!

  4.布置作业:

  将你们今天在课堂上设计的作品进一步修改,用扫描仪扫描或照相机拍摄下来,发到老师的邮箱里,然后老师将你们的作品贴在博客里,同学们互相比较,评价,下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方案的比较和权衡。

  九.板书设计

  一.方案的构思方法

  1.设计分析

  2.方案的构思方法

  (1)模仿法

  a.外形模仿

  b.仿生模仿:形态仿生、结构仿生、原理仿生

  (2)联想法

  (3)奇特性构思法

  十.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三项教学活动(给小艇取名字、赞美船夫、给威尼斯拍照)引导学生读懂、读好课文;

  2、对文章中描写优美的词句进行赏析,从而感受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3、领悟小艇与威尼斯人生活的紧密联系。

  4、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0岁至12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主要是通形象思维来理解事物。本课安排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之后,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根据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威尼斯的小艇》,知道了威尼斯是个很美丽的城市,而小艇是威尼斯人主要的交通工具,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威尼斯,走近小艇,深入地了解威尼斯的小艇。

  二、语文实践活动

  (1):给小艇取个好听的名字。

  1、师:威尼斯的小艇,威尼斯人叫做“冈多拉”。为了使我们更好地记住威尼斯的小艇,我们现在要给威尼斯小艇来取个好听的名字,大家说好吗?现在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3两段,边读边想象小艇的样子。

  2、各小组讨论,给小艇取名。名字有两个要求:第一是要好听,第二是有课文中的语言作为理由。(学生自由讨论)

  3、交流(教师通过随机点拨深化学生对课文语言的认识,这个过程中穿插教师的对学生所取名字的评价及朗读句子的训练):

  (1)有点儿像独木舟(从“有点儿”中体会到什么?)

  (2)挂在天边的新月(文章为什么不说是月亮,而是“新月”?)

  (3)仿佛田沟里的水蛇(以前的课文是写“仿佛一条蛇”,你看是“一条蛇”写得好,还是“田沟里的水蛇”好?)

  (4)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坐在上面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最想做什么?)

  (5)一座座形式不同的古桥,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看到这些,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三、语文实践活动

  (2):赞美船夫。

  1、师:咱们给小艇取了这么多好听又适合的名字,真是了不起!那到底是什么样的船夫在驾御这些奇特又舒适的小艇呢?让我们齐声来朗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生读)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生得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句话在这一段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能用一些词语来突出船夫的技术特别好吗?如技术高超、精湛等)

  2、师:的确,这些词语用在小艇船夫的身上,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那么你觉得课文中哪一处最能体现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与精湛的呢?(生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3、交流:3个:速度快(理解“操纵自如”与“手忙脚乱”)船只多时,拥挤时(理解“挤”字),地方窄时(理解“平稳”)

  4、师:在这3个情况下,船夫的表现都非常出色。我们一起来读读,体会一下。老师读前提,请同学们读船夫不同时候的表现,把你认为要突出的词体现到你的朗读中去。

  5、师:既然他们的技术如此之好,那么让我们来夸一夸,赞美船夫!

  句式训练:威尼斯小艇的船夫,你真____________。当我看到你____________

  时,我觉得你仿佛是一位____________。

  四、语文实践活动

  (3):给威尼斯拍照。

  1、师:同学们,威尼斯的小艇那么奇特,小艇上的船夫技术又是那么地了得,多么完美的搭配啊!这对好搭档将会带着人们驶向哪里呢?让我们的眼睛来当回照相机,在默读课文最后两段的同时把你觉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自由读书,用笔划。

  3、交流:(1)重点理解:“沉寂”与“静寂”(你划下的句子就是一幅威尼斯的照片,这是多么宁静的威尼斯,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宁静来的?进而理解“停泊”、“横”等)

  (2)“拥”与“簇拥”(有什么区别?“哗笑”与“谈笑”又有什么区别?你觉得这又是一张怎样的照片?)

  (3)其它词句。

  4、总结得出:白天 :   热闹繁华  

  夜晚 :   静寂

  5、师:不管是白天也好,晚上也好,我们所拍的威尼斯的照片人中都离不开小艇,课文只是写了一部分。同学们可以想想,还有哪些人的活动也离不开小艇?

  五、总结

  1、师:这些人的活动都需要有小艇的存在。威尼斯的热闹繁华,是源于小艇的动,威尼斯的宁静,源于小艇的停。艇动则城闹,艇静则城静。这一切都是因为——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出示第1段,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实这里的大街就相当于威尼斯的——      ,汽车相当于——     。

  2、师:在刚才的朗读中,老师听到一部分人突出了“主要“这个词语,能说说为什么要突出这个词语吗?

  3、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那种名叫“冈多拉“的小艇,它在威尼斯这个水上城市起着的重要作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六、作业布置,扩展活动

  1、熟练背诵课文前四个自然段,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阅读《威尼斯之夜》。结合读了两篇文章的感受,把威尼斯这座美丽的城市介绍给你的家人和朋友。

  七、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第二课时 篇8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读写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带、歌曲碟、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抓住字眼谈话揭题。

  师板书“爱”字,提问: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些什么?指名回答(爸爸妈妈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同学之间的友爱、爱劳动、爱祖国……)教师小结:在这么多的爱中,有一种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那就是妈妈的爱。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导入  新课。在爱的前面板书:妈妈的并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培养情感

  (一)初步感知激发情感

  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激发情感,让学生初步体会书中从哪几件事描写了妈妈的爱。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新词和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3.划出课文中的生字,并连着词读一读。

  (二)检查学情及时反馈

  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带读。

  2.自由读全文,分小组讨论:课文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

  3.指名说一说,引出并板书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再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中写的是什么事把妈妈的爱比作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

  〈2〉、你们从小长这么大,你觉得那件事使你亲身感受到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学生选哪一节,就从哪一节开始学,重点指导读好一节。

  指名读,学生评读。再自读自悟后四人小组讨论:读了这一节还有没有不懂的词、句。指名回答后再讨论:每一句诗应怎样读才能充分表达出感(教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试着体会读,再指名读,评一评(让学生懂得妈妈的爱是无私的)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清凉的风)

  (2)提问:妈妈拿着扇子,汗水怎么会湿透了她的衣裳?(在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是妈妈坐在床边为孩子扇扇子,尽管天气炎热,她不顾自己,一心想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汗水湿透了妈妈的衣裳。)

  理解“湿透”、“衣衫”的意思。

  (3)告诉学生: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这是孩子亲身感受到的清凉的风就是妈妈的爱。

  读时让学生体会出享受妈妈的爱的这种幸福温馨的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2.采取以上学习方式,读好另外二节。

  (1)指名读。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指的是滴落的泪)

  (3)理解“遮雨”“很烫”“额头”的意思。

  (4)要求学生读出一定的语气,感受妈妈的爱是那样真挚。读第三节的最后一句要读得慢些,教师范读。

  男生读第二节,女生读第三节。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夏天妈妈给我扇风,雨天妈妈为我遮伞,生病了,妈妈为我着急。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多么平常的小事。师问:你能再说说生活中妈妈对你的爱吗?(四人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体会妈妈的爱在这些小事中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3.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这一节。想一想:读了这一自然段后,你知道了什么?

  (读了这一节,我知道书上说的小姐姐懂得:“三八”妇女节是妈妈的节日,她为妈妈献上一束鲜花,表达她对妈妈的爱,并祝妈妈节日快乐。我还知道妈妈的爱指的是妈妈对孩子甜甜的吻。)

  理解“亲吻”“脸颊”“献”的意思。

  (2)齐读最后一句并回答:读了最后一句,你是怎样想的?

  (我想:最后一句是书上的小姐姐,其实也包括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在妈妈的爱里一天天地长大,没有妈妈的爱就没有我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3)出示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妈妈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教师小结板书:爱妈妈

  三、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同学们想的、说的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爱里成长起来的,夏天,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雨天,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我们生病的时候,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当我们懂事了,或者有一点进步的时候,妈妈的爱是甜甜的吻,是幸福的微笑。妈妈给了我们许多许多的爱,我们也要用爱回报妈妈,我们永远永远地爱我们的妈妈。

  四、深化朗读熏陶情感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

  五、齐唱歌曲表达情感

  (播放歌碟)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附板书:

  妈 清凉的风 爱

  妈 遮雨的伞 妈

  的 滴落的泪 妈

  爱 甜甜的吻

第二课时 篇9

  之三

  作者:徐留军

  教学目标 :

  1、在阅读感悟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

  2、在朗读感悟、想象、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

  一、配解说词,丰厚形象: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黄河有了初步的印象,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段有关黄河的录像,我们一起欣赏。[投影一:播放黄河录像。]

  1、有画面,有声音,如果再配上解说词,那就更具欣赏性了。一个词,一句话或几句话都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

  *劈山砍石,势如破竹

  2、谁能用课文当中的一段话来配录像呢?

  (第一自然段)

  导:作为解说词应当怎么说呢?学生齐读。

  3、这就是九曲迴肠、奔流不息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黄河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天而来,看了叫人胆战心惊,而有人竟然成了它的主人,它是(艄公)

  (1)学生写“艄公”

  (2)采访学生:写“艄”字注意什么?(“舟”横不出头,变提)你为什么写得这么认真?(因为它是黄河的主人,我很敬仰他)

  二、研究读2-8自然段,体会艄公是黄河的主人。

  1、学到这儿,爱思考的同学一定会问——艄公凭什么成了黄河的主人?(板书“?”)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一句话来回答吗?请快速默读课文。

  [出示投影: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2、这是全文的中心句,齐读。导:同学们,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让我们走进课文,与作家袁鹰一起来到滚滚的黄河边,去亲身感受黄河的主人——艄公,感受他的勇敢和智慧,感受他的镇静和机敏。请自由地朗读课文。

  3、自由交流。

  4、学习第二自然。

  (1)自由读。

  (2)交流:你从哪儿看出了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3)引导读:小、轻、小小的浪头,整个儿吞没。

  (4)小结:有没有吞没?(没有)还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可见艄公的勇敢和智慧。

  5、学习3-5自然段。

  (1)过渡:刚才大家抓住“那么小、那么轻”就能体会出艄公的勇敢和智慧,我们再来读一读3-5自然段,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出来。

  (2)自由读。

  (3)交流:物重、人多、贴着水面漂流。

  (4)引读:啊!(惊讶)六个人(更惊讶)(还有作家袁鹰的担心。)

  (5)小结:贴而不沉说明艄公的勇敢和智慧。

  6、学习第6自然段。

  (1)羊皮筏子在黄河上险象环生,岸上的作者提心吊胆,而黄河的主人艄公是怎么面对的呢?和[投影出示第6自然段。]

  (2)经典特写:

  艄公专心致志地撑着篙,你看他

  艄公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你看他

  (3)有感情地朗读。

  (4)说“专心致志”、“小心”、“大胆”的反义词(漫不经心、随意、慌张)。结果会?

  (5)想象羊皮筏子上乘客,谈笑风生。

  (6)质疑:艄公为什么会那么沉着?

  三、总结全文:

  1、完成板书:艄公→黄河的主人

  2、想象训练。

  刚才我们感受了滔滔黄河的气势,领略了沉稳艄公的风采。羊皮筏子靠岸了,如果同学是乘客,老师是艄公,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礼貌、为什么爱坐?不同的身份?)

  3、总结:

  艄公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黄河边,是黄河炼就了他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因此课文在歌颂艄公,其实也在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中华民族。课文中艄公成了黄河的主人,同学们在这堂课上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你们想给自己布置点什么作业 ?

第二课时 篇10

  之六

  佚名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纵观全文的内容,可按"古人的赞美——特点的描述——原因的探索"分为三大段。其中第二大段是重点,不仅篇幅最多,而且写作上也很富有特色,充分体现了本单元教材的教学重点:过渡句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因此,第二大段应当作为本课文的教学重点。

  仔细品读全文,我们还能领会到课文具有以下的三个写作特点:一、言简意骇地引用古代老人言行稍加议论的办法,增强了赞美的感染力;二、段与段之间巧用过渡句,段意衔接自然,使文章具有一气呵成之感;三、语言形象、生动、有气势,采取比喻、对比、拟人等多种写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因此,本文是一篇极好的写景范文,宜采取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读、思、议、品等,使学生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庐山云雾的景色美,从而使他们的心中升腾起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第二大段,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感受它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句的句子。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难点 :产生对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感受,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五、课前准备

  运用CAI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给课文分了段,学习了第一段。让我们听听一位游客游览了庐山后是怎么赞美庐山的?出示诗《情归庐山》

  情归庐山

  庐山,像奋蹄的白马,昂扬向上。

  庐山,你吸引了李白、苏拭、陶潜,

  多少文人墨客为你泼墨挥毫,抒写你不老的青春。

  啊,庐山,云遮雾罩的庐山,如真似幻的庐山。

  你给了我梦一样的温馨。

  请你来读读这首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反馈热爱大自然等。师板:热爱

  二、学习第二段

  (一)过渡:我们的作者也是如此,请打开课文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文章,说说在作者心中,在你眼里哪一处的庐山云雾最壮观最吸引人?那就让我们先跟随作者去领略这壮观的云海吧!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请自个儿读读第5自然段,用一个词说说庐山云海给你最初的印象?板:云海壮观

  2、想亲眼目睹一下吗?请看大屏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3、请再来读一读第5自然段,找出哪些句子最吸引你,多读几次用心去体会云海的壮观,并轻声将你的理由说给同桌听。

  4、汇报交流:生纷纷找句子,从句子的体会入手说明云海的壮观。(老师点拨:图文结合让学生体会并指导朗读。

  第一句要突出庐山云雾最壮观的是云海。

  第二句突出尤其两个字。

  第三句每当……只见……说明庐山云雾的多。请同学们看图,每当雨过天晴,站在"大天池"等处俯瞰,"俯瞰"就是指怎样地看?看见了什么?是呀,多么神奇缥缈的庐山云雾啊,引读这句话。所以清代一位学者整整在云海待了100天啊!

  第四句形态描写。"茫茫"指什么?说明什么?"波涛起伏"是指?请看图,你还观察到什么?往常清风秀岭可是将自己完全展示给世人,这时呢?真是"一起千百里,一盖千百峰"。谁愿意读读这句话?生自个儿试读。指生读。齐读。怪不得清代一位学者对庐山云雾如痴如醉,恨不得"餐云""眠云"。

  第五句特别……更是……理解为什么绚丽动人?

  第六句比喻句颜色描写。还有哪句话吸引你?有位摄影师抓拍了这美丽的瞬间。请看图说说。如果你是画家,你会怎么画?庐山云雾色彩斑斓,真是一幅美丽生动的水彩画!你能读好这句话吗?生试试朗读。指生读。生评价。指生读。齐读。是呀,所以庐山吸引了无数的游客想解开她神秘的面纱。

  第七句比喻句颜色描写。出示图文,微风吹拂,你又看到了什么?你瞧,仙女下凡了,她手持彩练,彩练就是?在向我们招手呢!似乎在说?芙蓉就是什么?以前我们学过《荷花》一文满池的荷花展现在我们面前是怎样的?那万朵的荷花呢?你理由说得这么好,老师相信你读得更好!指生读。齐读。

  4、这集形体美、色彩美、流动美于一身得庐山云雾多壮观、多迷人!让我们师生合作当一回解说员吧!播放录像生配乐齐读这段。(老师读一二句,学生读四到七句。)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老师引读:这样壮观的庐山云雾使清代学者对她如痴如醉,恨不得"餐云""眠云"。怪不得作者说的确,庐山云雾生接着读:瞬息万变趣味无穷。你从哪儿看出她的这些特点?板:瞬息万变

  2、比较句子:①课文原句

  ②雾来时,好壮观;雾去时,好轻悠。雾浓时,遮住万般秀色;雾淡时,给山川披上了一层外衣。

  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你能读好吗?分男女生读。齐读。愿意背下来吗?

  3、还有哪句也是说庐山云雾变化快的?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引读第4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板:朝夕相处多情

  2、指导学生重点理解"庐山雾时而冉冉升起,……浮游荡漾。"是呀,她时而为云海托起,时而被云絮重裹,时而隐现于重云薄雾之中,时而为浮云掠洗,其面目变化多端,令人莫识,难怪古岭有"云中之城"之称。

  四、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板书总结全文。这多情、多变、多彩的庐山云雾使无数游客被折服。板书:多变多彩2、《情归庐山》的诗人就是其中的一位,请再来读读这首诗说说你有什么新的感受?自个儿再来读读这首诗。生各抒己见。老师总结:同学们,当你高兴时,不要忘记来到大自然,你会更加热爱生活;当你心情烦恼时,请来到大自然的怀抱,你会心情舒畅、豁然开朗;当你遇到挫折时,请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你会更勇敢地面对生活,在学习生涯中、人生道路上,让我们笑对人生吧!

  2、你也来赞赞庐山云雾好吗?愿意口述的口述,想写一首稚嫩的小诗也行,或编几句充满诗情画意的广告词也不错,想用歌声表达内心地热爱之情更欢迎。(机动)

  3、总结全文,再次引出赞美诗《情归庐山》结束这堂课。

  情归庐山

  庐山,像奋蹄的白马,昂扬向上。

  庐山,你吸引了李白、苏拭、陶潜,

  多少文人墨客为你泼墨挥毫,抒写你不老的青春。

  啊,庐山,云遮雾罩的庐山,如真似幻的庐山。

  你给了我梦一样的温馨。

  板书:

  庐山云雾 热爱

  瞬息万变 多变

  朝夕相处 多情

  云海壮观 多彩

第二课时 篇11

  教学重点

  询问和回答三餐所吃食物的句型: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today?I have……

  教学难点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和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today?的不同用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过程 中所需要的图片、声音、课件,以及所学食物的单词卡片。

  2.教师准备相关媒体的播放设备,如录音机、投影仪、幻灯片等。

  3.Good to know部分的挂图。

  教学过程 

  Warm-up  (热身)

  复习单词

  教师播放上节课Let’s chant的儿歌,学生说唱,复习所学食物单词。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进行问答练习。

  渗透重点

  播放本单元歌曲《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向学生呈现本课教学

  内容,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感知本节课的新语言。

  Presentation  (新课呈现)

  观看动画素材

  学生观看动画或录像素材。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可再随意说些句子让学生理解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和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today?的不同用法。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A:I’d like tofu, green beans and cabbage for lunch. But no green beans today.

  B: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today?

  A:I have cabbage and tofu.

  (3) 启发学生比较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today?和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的不同, 说出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today?的功能。

  情景对话

  教师将所学食物卡片拿在手中,请一名学生任意抽取1、2张单词卡片,然后说:Here’s your lunch. 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today?启发这名学生根据单词卡片的内容用I have…来回答问题。

  以上活动进行几轮以后,教师将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today?I have…进行板书。

  以接龙的形式让学生依次抽卡片操练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today?I have…的语言结构。

  Let’s talk

  学生自己试着朗读对话。

  教师播放录音,学生跟读句子。

  启发学生说说What about you?的意思和用法。

  学生分角色表演对话。

  Exercise  (练习)

  Listen and tick or cross

  教师播放Let’s try部分的录音,学生做出正确判断。

  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

  Listen,number and match

  教师播放学生活动手册P18—3的录音,学生听录音完成练习。

  共同核对答案。

  Let’s play ( 趣味操练)

  Talk and match

  学生两人一组用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today?I have…谈论今天吃的午餐,然后根据自己和对方回答的内容将周围食物连线至各自的餐盘内。

  Ask and write

  启发学生说说提问早餐和晚餐吃什么的问句: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dinner?同时板书显示breakfast和dinner。

  在问答中完成以下表格: 

  Breakfast

  Lunch

  Dinner

  Me   

  My partner   

  教师巡视指导。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出示本部分Good to know挂图,教学生读出这些中国传统食物的英文名称。

  适当为学生介绍一些中国的饮食文化。

  (2)让学生听Let’s talk部分录音,读给家长和朋友听。

  板书

  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      I have……

  breakfast

  dinner

  教案点评:

  本课时Let’s talk部分主要是通过情景会话,谈论今天午餐所吃的是食物,从而让学生学习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today?I have……的问答。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先通过儿歌或对话的形式复习所学食物单词,使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新的功能结构时不再有单词障碍。接着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和对话的形式让学生对比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和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today?的问答,理解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today?的功能,再引导学生对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today?I have……的结构进行操练。然后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练习或活动来巩固知识。

  探究活动

  编对话的探究活动

  探究内容:组织学生根据图中的内容编对话。

  探究目的:锻炼学生写和说的语言运用能力。

  探究形式:在小组合作中完成。

  活动特点:此项活动为学生提供图像资料,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结合本单元A部分的语言点编对话,在合作中共同提高,在表演中感受参与和成功的乐趣。

  活动过程 :

  1.  学生提供图像。

  图像描述:Sarah和Amy一起坐在餐桌前,每人前面有一个餐盒,Sarah的餐盒里是鱼和青豆。而她头上的图像框中是鸡肉和青豆。Amy的餐盒里是豆腐和茄子,而她头上的图像框中是猪肉和茄子。

  2.  教师再次播放本课时动画或录像素材,学生观看。

  3.  学生分组编对话:先讨论图意,再口头对话,然后将所编内容写在纸上,最后练习表演。

  4.  学生分组表演对话,教师要及时对不当之处进行纠正。

  5.  对参与表演的同学予以奖励

第二课时 篇12

  一、说教材理解

  1.教材特色。

  《少年聂耳》是浙江省编的义务教育教材第二单元中的一课。这是一篇记事写人的文章。作者怀着对我国杰出的音乐家聂耳的祟敬心情,用简洁明白而又略带诗意的语言记叙了聂耳少年时代非常喜爱音乐的故事。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仅2句话,概括地介绍了聂耳的身份———杰出的音乐家及他一生的重大贡献。第2—5自然段分别叙述了聂耳少年时酷爱音乐的两件事。描写了少年聂耳被木匠师傅的笛声迷住,拜木匠师傅为师学笛的情景。描述少年聂耳在西山游玩时,独自出神地在大青树下吹笛,连下雨都似乎未察觉的事。全文层次清晰,行文简洁,用词比较准确、形象,字里行间饱蘸作者情感,隐隐地告诉人们:聂耳之所以成为杰出的音乐家是和他少年时代非常喜欢音乐,勤学苦练紧密相关的。此文被编入第7册第2单元第一篇课文,从思想内容上看,它与本单元的另两篇课文有其共同点,即都是记事写入的文章,都具有思想教育性,都为了使学生认识到“要下苦功夫才能有成果。”从语文知识能力上看,其重点训练目标都要求教师以课文为例,对学生进行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的训练。但在这方面,此文与另两篇比较,还有不同之处,即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主要缘于:①从整个小学阶段看,它是首次提出对意义段的认识。这标志着,从本文的学习开始,对学生不仅要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还要开始进行篇的训练,这是一种质的飞跃。②此文是打头课文,具有以篇带篇的范例作用。

  2.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

  初步学会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这既是本册阅读训练的重点之一,又是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

  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并品评有关语言。此文中有一些重点词句,如“每当……总是……却、一眨不眨、侧耳倾听、恳求、似乎”等,看似乎谈,却极能传神。帮助学生把握住这些重点词句,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能使本册第1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得到迁移巩固训练,还能借此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及训练语感。

  难点:

  对逻辑段的认识。因从整个小学阶段看,这一概念是第一次出现,受先前“自然段”影响,学生要把这一概念构建到自己的认知网络中去,需要进行一番抽象思维及比较和概括。

  根据聂耳成才的事实,体会理解勤学苦练是事业有成的重要因素。因这一思想情感因素并未在课文中直截了当地点明,需老师点拨,让学生从中领悟。

  3,对教材附件的理解;

  此文有两幅插图,一幅表现聂耳坐在石阶上,手托下巴,眼睛一眨也不眨地侧耳倾听笛声的情景;另;幅表现聂耳在大雨中出神地吹笛的情景。教学中,结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描述插图,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同时可作为学生分段的提示。文后的三道练习题皆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尤其是第2题的分段训练,它提供了2—5自然段的段意,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把邻近的同一意思的几个自然段归并成一段”的操作方法,让学生不仅知道这一课该怎么分,而且从中学到一种分段方法,即阅读方法。

  4.教学目标 。

  课文总体教学目标 (略)

  根据此文的总体教学目标 及学生的实际,本课文拟用两教时教学。第一教时的目标为: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学会15个生字,正确读写22个新词语。能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理解“谱写、诞生、夜幕降临”等词语。

  了解课文主要讲什么,初步理清文章脉胳,能说出第1自然段的段意。

  初步感知少年聂耳很喜欢音乐,并能勤学苦练。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一眨不眨、侧耳倾听、恳求;……却……、似乎”等,并能用“每当……总是……”造句。

  初步学会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能边读边思,划出具体描写少年聂年非常爱好音乐的句子,初步背诵第5自然段。

  能感受认识勤学苦练是事业有成的重要因素。上述教育目标,既考虑了知识、能力 也考虑了情感目标,同时还考虑了学生的可接受性。

  二、学情(略)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材较浅显简明等特点及学生实际,课时运行的教学模式为“激情导学——目标导练——积累迁移”主要采用“目标导学、读读议议法”,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直观演示法”等。 学法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词语比较法,初步学会“自然段归并”分段法。 

  四、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的课时教学分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为复习导入  、明确目标。在这一板块中,主旨是帮助学生巩固生字及一些新词,这一字词的基础训练在四年级仍木可忽略。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自读“单元学习提示”,让学生明白这一课主要的学习任务:即尝试运用按自然段归并给课文分段,及运用这一分段方法一般需要掌握的三个操作步骤中的第2、3步。第二板块为研读、讨论、自悟,并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词句,巩固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本板块采用以下两大环节:

  1.重点指导第2自然段的学习,运用“读、思、划、品、说、读”方法,先个体自学后再小组、全班交流、研究。此环节中,教师出示的自学要求为①边读边思边划:哪些词句表现了聂耳喜欢音乐?②借助插图,品读重点词句。③说说自然段段意。④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反馈讨论中,教师重点组织学生研究:①感悟“每当……总爱……”的句式,并要求学生运用课文第2自然段的内容加以仿说。如“每当木匠悠扬的笛声传来时,聂耳总爱跑到木匠师傅跟前”。这样安排,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中促使学生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也能避免教学内容游离于课外,避免教学支离破碎。②“忙、一眨不眨、侧耳倾听”等、表动作神态的词语,让学生演示体会,并从中理解从这些词语的运用中,可看出聂耳对笛声喜爱迷恋。③交流段意。

  2.迁移学法,学习3—5自然段。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给学生安排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以“伙伴学习法”展开自学。学习的步骤仍按“读、思、划、说、感情朗读”进行。之所以把3—5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一气呵成,主要是考虑文字较浅显,学生的理解不会有多大困难,同时力图突破逐段讲解的定式,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抓住重点词句学习。在这一环节的反馈交流中,教师重点组织研究。①“恳求”一词的用法,用抽词比较,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②对“……却……”句式的理解,教师提供情景,让学生用“却”说话。如“哥哥跑过去替聂耳撑雨伞,聂耳却……”让学生体会一个“却”字突出表现了聂耳多么喜欢吹笛,多么勤奋吹笛,从而理解“却”字的转折作用。③“聂耳越吹越有劲,似乎一点儿也没有觉察到”。用删词比较法,让学生理解“似乎”一词看似平谈,却能形象地表现少年聂耳对音乐的喜爱已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④在启发学生质疑中研究:第5自然段描写聂耳在雨中吹笛,为什么还要写上“哥哥从龙门下来,忙替他撑雨伞”一笔?让生感悟到,这样写,是从侧面衬托聂耳对音乐的痴迷,因为哥哥知道每当聂耳吹笛时,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这一环节的朗读训练重点主要放在第5自然段。因此段是本文语言描写比较精彩的一段,其中有不少值得让学生积累。

  这一自然段的朗读,教师可采用引读、指名读、评读等方法,让学生反复诵读。这样,帮助学生读书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境地,同时也能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生动性,为背诵此段奠定基础。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边观图边尝试背诵。

  第三板块,初步掌握“自然段归并法”的第3个操作步骤:把邻近的讲同一意思的几个自然段归并成一段。如有的自然段单独讲到一个意思的,就独立成段。 此板块主要环节如下:

  1.根据板书出示5个自然段段意,先让学生尝试做“作业 练习7”填空,组织4人小组讨论分段,并要求依—‘定句式说出为什么这样分。

  2,班级交流“分段”,如有不同意见,要引导学生找出错误所在。本板块的学习,是落实本课的重点训练项目的关键处。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不仅知道这一课怎么分段,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得出,所谓讲“同一意思”—般可从地点、时间、内容是否是同一方面考虑,因此在指导学生时,特别需强调“讲出分段的依据”,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思维,切实都经过一次“历练”的过程。另外,对教学难点 “逻辑段的认识”,在分段的基础上,教师稍加指点,学生就能水到渠成,比较直观的理解。

  第四板块,课堂小结,读写迁移训练。

  在这一板块中,让学生进行自我小结,这节课主要学懂了什么?以进一步落实重点教学目标 ,并强化“用自然段归并法分段”的学习。另外,为了更好地运用好教材的语言范例,在此板块,还要创造性地设计作业 练习,进行迁移训练,如布置一项课后练习,让学生自习课文第2自然段中描写聂耳专心致志听木匠师傅吹笛的情形,如用一段话来写一写自己或家庭某一成员看电视时的情形,要求用上表示动作、神态的词语。这样的练习,是针对四上年级学生写事较笼统、不具体这现状而设计的,力图使学生从课文中学语言、学写作,同时,这样的仿写,学生学有范例,不会感到力不从心,从而能使学生乐学

  五、说板书

  用自然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认真读全文,了解主要讲什么。

  2.仔细读、想,自然段段意①聂耳是一位杰出的音乐

  ① 聂耳常跑到木匠师傅跟前听吹笛

  ② 聂耳恳求木匠师傅教他吹笛

  ③ 聂耳独自在大青树下吹 

  ④ 聂耳沐雨吹笛

  3.把邻近的讲同一意思的几个自然段归并成一段。

  这一板书设计 ,左边是用“自然段归并法”分段的3个操作步骤,右边是各自然段段意。这仿佛是一张图表,主要是力求突出重点训练项目,以加深学生对这一分段方法的理解、认识。

  总之,本教材第二课时教学程序的安排,首先是着力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如每一板块的设计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自学、讨论,同时又充分考虑了教师主导作用的不可偏废。因为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发挥。此课时,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①为学生导路,如示学习目标及自学方法,板书设计 帮助学生突破重点。②给生导练。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有效、精当。在这节课中,适时安排学法迁移、朗读、背诵等,都较好地体现了为今后的读写服务。

  其次,力图体现“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要求。在各个环节的安排上,注重的不仅仅是对内容的理解,而更注重的是语言的吸收、内化、表达。如让学生述说分段理由时,给一定的句式,让学生学习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再次,力图体现“抓住重点、指导阅读”的方法。在教学中,摒弃了以往逐段讲读方法,而是抓住重点处,重锤敲打。这样减少了教师不必要的讲解。从原来的3教时压缩至2教时并大体完成了此课文的教学任务,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第二课时 篇13

  教学目标:学习第二首儿歌

  教学重点: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朗读和背诵第一首儿歌。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首儿歌的意思,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词卡片

  2、用“条、成、变”口头组词。

  3、总结学生掌握情况导入新课。

  二、继续看图学习生字词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从”和“众”两个字是由 “人”这个基本字累加起来体现字形,表达字义的,你们能运用这个特点,弄清这几幅图与字之间的联系吗?大家试试看。

  (学生自学,同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交流,适当点拨。

  图(一)这是一颗树。树的总称,就叫“树木”

  图(二)两颗树合在一起,就是“林”字,“林”表示

  树多了,也叫“树林”。很多松树长在一起就叫“松林”。

  图(三)三颗树排列的样子,就像“森”字,“森”表示树更多了,一眼望不到边,也叫“森林”。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并相机出示字词,正音。

  3、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林”“森”这两个字也是以基本字“木”累加来体现字形,表达字义的。

  4、齐读生字词。

  三、看图学习短文(以小组学习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进行)

  说说“二木林,三木森”的意思。(从字形、字义两个方面来说),重点讨论“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的含义。

  1、“单丝”是什么意思?“单丝不成线”什么意思?学生可动手试一试来理解:一根丝一扯就断,许多丝组成却扯不断。

  2、“独木”是什么意思?看图说说“独木不成林”的意思。

  3、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大家团结起来,力量才会强大。)

  四、指导朗读,拓展思维:

  1、多种形式诵读课文。

  2、联系实际,说说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3、学习课文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读本节课所学生字词。

  2、用“单、丝、线、独”口头组词。

  3、检查“单、丝”的笔顺,老师示范书写。

  4、在《习字册》上描字词。教师巡视指导,随时纠正不正确的坐姿。

  六、课堂总结;

  1、学生互谈学习收获。

  2、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作总结。

  七、作业;

  1、在《习字册》上描红,并书写生词。

  2、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木(                   )

  人(                   )

  虫(                   )

  3、有感情地背诵儿歌。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篇14

  佚名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12个词语,认识8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了解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是学生知道应该从小锻炼生活的本领,不应该从小依赖父母。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进行识字教学,了解“刻苦”,“懒洋洋”等词的意思。弄清懒狮子不练功的原因,读懂狮子妈妈的话。

  教学难点 :有些生字的读音不容易读准,有些生字的形易与熟字混淆。

  教学过程 :

  一、形象掲题

  大家去过动物园吗?见过狮子吗?狮子是怎样的?(威武)大家都称他做什么?(森林之王)

  你们想知道狮子为什么能成为森林之王呢?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认识两只小狮子。(板书课题:两只小狮子)齐读课题

  二、讲读课文。

  1、大家打开课本。(出示挂图)

  指图:在森林里面,狮子妈妈生下了两只小狮子,这两只小狮子表现可一点都不一样。(观察图画)它们有什么不同表现呢?

  (一只整天练习滚、扑、撕、咬,另一只在晒太阳。)

  看看课文里哪里写了这两只小狮子的表现呢?请同学读出来。(指名读)

  指导朗读:(指图)这只小狮子练功的动作很干脆的,读的时候也要读得干脆一点。(指名读)这只小狮子整天练功。(板书:练功)“整天”是什么意思?(从早到晚)练什么?(滚、扑、撕、咬)。练好了这些就能捕到食物。

  请同学表演一下他是怎演练功的?(指名表演)

  所以说他是怎么样的?(非常刻苦)(板书)

  谁来读读另一只小狮子的表现?(指名读第二句。)(板书:懒洋洋不干)读的时候注意要读得懒洋洋的。(再读)

  2、他们的表现给谁看到了?(小树)(出示图2)

  小树看见这只小狮子这么懒,就和懒狮子说起话来了。

  轻声的读一读小树与懒狮子说的话。(想一想小树应该怎么读,懒狮子又怎么读)

  齐读(学生读小树,老师读懒狮子,让学生注意老师是怎样读的)

  小树看见懒狮子在晒太阳,是怎么问的?读出问的语气(指名读)

  懒狮子有什么反应?(指名回答:懒狮子抬起头,慢吞吞的说……)

  大家想一想好像勤狮子那样练功的话会吃什么苦头?(蹭破皮、很累……)

  懒狮子不愿意去吃这些苦头,小树听了都有些生气了,又问懒狮子了(指名读,生气地)

  看图:懒狮子一点都不在意,还得意的答小树(边做动作边读懒狮子说的话)

  他的话对不对呢?不练功会有什么后果呢?(捕捉不到食物,饿死……)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小树与懒狮子的对话。(女:小树男:懒狮子)

  他这话给谁听到啦?(狮子妈妈)

  3、狮子妈妈又是怎样教育这只小狮子的呢?轻声的读一读,把狮子妈妈说的话用“~~”画出来。(出示投影片,对一对看看一不一样)

  齐读一遍,数数狮子妈妈说了几句话。(3句)

  指名读第一句。读出妈妈教育孩子的语气。

  你说当狮子爸爸妈妈老了,不在了的时候,小狮子还有没有的依靠呢?(没有)

  只能靠谁?(靠自己)

  所以狮子妈妈要小狮子怎么样?(指读第二句)

  还教育他什么?(指读第三句)(板书:学会生活本领……)

  再读一读狮子妈妈说的话,我们自己也受一受教育。(齐读)

  大家想一想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后,以后会怎么样呢?(四人小组讨论)(懒狮子就让妈妈教他练功,他不怕苦,不怕累,终于也和妈妈一样成为一只勤劳勇猛的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后,懒狮子就主动请第一只小狮子教自己练习滚、扑、撕、咬的本领,并和他一样从早到晚刻苦练习,最后兄弟两人都有了很高的本领,爸爸妈妈老了后,他们一起成了森林之王……)

  三、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请同学来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表演故事)

  四、总结:

  这个故事不只教育这只懒狮子要学会生活的本领,其实也在教育我们。我们从小也要学会生活的本领。大家想一想我们应该学会哪些本领呢?可以说说学习上的,也可以说生活上的。好像:学会收拾书包。(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希望大家学好这些本领,以后就不用依靠别人了。

  板书: 21 两只小狮子

  整天 刻苦练习 (勤)

  懒洋洋 不干 (懒)

  学会生活的本领

  成为真正的狮子

第二课时 篇15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雾凇》。想一想,作者把吉林的雾凇,赞为怎样的景象?

  怎样的景象,才称得上“奇观”?

  二、学习第一段。

  过渡:吉林松花江畔的雾凇,“奇”在哪里呢?

  1、打开书指名朗读,思考。

  2、交流,品读“十里长堤”、“洁白晶莹”等词语。

  3、指导朗读,齐读第2句。

  4、小结: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在松花江畔十里年长堤上,所有的树上都缀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这怎么能不说它是一个奇观呢?下面,请大家看一看这奇特的景观。

  5、看了这么奇特的雾凇,你心情怎么样?

  6、同学们都被雾凇的美丽所吸引,想一想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雾凇呢?

  老师再送给同学们一些描写雾凇的词语,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美丽奇特、银光闪烁、冰天雪地、童话世界、人间仙境、粉装玉砌、琼枝玉树)

  请你把自己的感情读出来。配乐朗读。

  三、学习第二段。

  过渡:雾凇,争奇斗艳,是北国风光中一绝,它们的形成有什么条件?为什么在吉林松花江畔会出现这奇观呢?

  1、请同学们轻读课文第二段,同桌相互讨论一下:你从课文中初步读懂了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

  2、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说说你会从中发现什么呢?

  3、你真是个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么,老师请大家再继续自读课文第二段,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吉林就具备这些条件呢?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

  4、那老师要问了,具备了这些条件,松花江畔就一下子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5、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6、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7、小结:松花江畔的银松雪柳是壮美的,壮美奇观的形成过程也是非常有趣的!而且这神奇而美丽的景象,在当年12月到第二年2月间都能看到,这又怎么能不说是它“奇观”呢?

  四、学习第三段。

  过渡:欣赏这雾凇奇观还大有讲究呢!当地有句俗语叫:“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也就是说,观赏雾凇的最佳时间是在清晨。清晨的松花江畔,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1、欣赏图片。

  2、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那样闪烁,十里长堤,一夜皆白,杨柳若玉枝垂挂,松针似银菊怒放,垂柳一片晶莹。作者是怎么描述清晨松花江畔的情景呢?请大家读一读,找出有关的词语。

  3、学习第3句。这么美的景象,怪不得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呢!

  (1)多媒体出示,学生自读。

  (2)讨论。“这”,是指什么?(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心情怎样?

  (3)人们惊喜、兴奋的心情,借用了别人的诗句来表达的。再读一读,想一想,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4)此时,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树枝上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么美丽,叫人怎么不发出赞叹啊!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再齐读最后一段吧!

  4、齐读。

  五、总结。

  1.“待到中午赏落花”上午10时左右,树挂开始一片一片脱落,接着是成串成串地往下滑落,微风吹起的银片在空中飞舞,明丽的阳光辉映到上面,空中形成了五颜六色的雪帘。

  2.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赏雾凇、析雾凇、赞雾凇,欣赏到雾凇的美,你想说什么?

  3、1990年,爷爷观赏吉林雾凇后,不由赞叹道:“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事隔八年,中央召开“两会”期间,见到吉林的同志,吟诵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4、是呀,雾凇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松花江畔留下了如此绚丽绝妙的奇观——雾凇。

  六、小练笔。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 以“雾凇景观千姿百态”为中心句写一段话。

  2、收集吉林雾凇或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的资料,设计一份导游词,开展一次争当优秀小导游的活动,把具有地大物博、景象奇美的祖国风光介绍给大家。

  板书:

  十里长堤    缀满霜花

  雾凇     逐渐形成    银松雪柳     由衷赞叹

  奇观     琼枝玉树    千姿百态

第二课时 篇1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曹操

  刘备 联合 孙权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师:这部分写商议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了一处写周瑜很高兴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样读才好呢?

  (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

  (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

  (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

  (生读出“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等语句。)

  师: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而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是巧合吗?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

  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布置作业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板书设计】 

  曹操

  刘备  联合  孙权

  (诸葛亮)    (周瑜)

  才 干 妒 忌

  因:十天造箭十万

  果:三天借箭十万

第二课时 篇17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2.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3.已知线的成已知比的作图问题.

  4.通过应用,培养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5.通过定理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设计

  观察、猜想、归纳、讲解

  三、重点、难点

  l.教学重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 :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正确性的说明及推论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叙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要求:结合图形,做出六个比例式).

  【讲解新课】

  在黑板上画出图,观察其特点: 与 的交点A在直线 上,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有: ……(六个比例式)然后把图中有关线擦掉,剩下如图所示,这样即可得到:

  平行于 的边BC的直线DE截AB、AC,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

  在黑板上画出左图,观察其特点: 与 的交点A在直线 上,同样可得出: (六个比例式),然后擦掉图中有关线,得到右图,这样即可证到:

  平行于 的边BC的直线DE截边BA、CA的延长线,所以对应线段成比例.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

  推论:(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 (六个比例式).

  此推论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基础.

  注:关于推论中“或两边的延长线”,是指三角形两边在第三边同一侧的延长线,如果已知 ,DE是截线,这个推论包含了下图的各种情况.

  这个推论不包含下图的情况.

  后者,教学中如学生不提起,可不必向学生交待.(考虑改用投影仪或小黑板)

  例3  已知:如图, ,求:AE.

  教材上采用了先求CE再求AE的方法,建议在列比例式时,把CE写成比例第一项,即: .

  让学生思考,是否可直接未出AE(找学生板演).

  【小结】

  1.知道推论的探索方法.

  2.重点是推论的正确运用

  七、布置作业 

  (1)教材P215中2.

  (2)选作教材P222中B组1.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