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案例
(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山东济南济微中学 宗艳霞
一、设计思路:
本课出自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是成长的主题,单元目标是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英子跟学生的年龄相仿,所写内容也与学生生活接近,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共鸣,所以这篇文章相对于本单元其他文章来说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文章内容简单,那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兴趣,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呢?我的构想是在抓住重点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与表达的机会,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有所感悟,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进而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然而这样做固然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但会不会导致失去学习重点,使教学失去层次感呢?在这样的课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该如何体现?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选取一些巧妙的切入点来点燃学生的思维,然后还要在该住手时则住手,适时引导学生集中精力研究课文的关键和重点。下面是我上这节课的过程及几点体会。
二、教学过程 :
上课前我开始放《送别》的曲子,用来营造一种与课文内容相融的淡淡的忧伤。这是课文中提到的毕业时唱的郦歌,古道、芳草、垂柳、夕阳、浮荡的晚风、呜咽的清笛,歌声中融入了送别时静静的无奈与忧伤,往事似乎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有了它作铺垫,不用老师再精心设计什么导语 ,学生早已融入到了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不过我还是和学生一起分享了我在听音乐时回想起来的童年的一个故事,呵呵,在那样的氛围里讲逝去的童年,我的眼泪都快下来了。)
把学生导进课文之后,在音乐中让他们静静地读一遍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可以提一个问题:文中写了英子和父亲之间的哪些故事?在文中相应的段落作一下标记。
学生回答得很踊跃,“我”和父亲的故事:A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 B逼我去上学,并 给我送来棉衣。 C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
这个环节进行完之后本来想加一个问题,让学生体会一下本文结构的严谨自然,后来又去掉了,因为对于插叙的用法及作用学生应该早掌握了,不如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情感并主动质疑。于是接下来就开始进入内容赏析了: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事件,自己先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然后再与大家一起分享,读给大家听,并说一下这里为什么让你感动。
朗读首先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必须在日常教学中不断训练。同时朗读还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走近作者,与作者进行真正的情感交流。所以不管有什么样的原因,对课文的朗读都是讲课时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与学生一起进步,不能以自己读得不好为由为自己开脱。
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开始质疑了:刚才大家都谈了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下面你能不能再从这些事件中找一两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啊?
学生先自己考虑几分钟,然后可以把自己的问题拿到四人小组交流一下。
问题一:爸爸为了不让我赖床而狠狠打了我,可是后来却为什么又去学校为我送棉衣?
学生:爸爸打我是对我严格要求,是一种严爱,而去送棉衣也是因为爸爸关心我、爱我。
问题二:我得知爸爸去世后为什么能那么镇定安静?
学生一:因为老高的话让我意识到我是家里的老大。
学生二:还因为在这之前爸爸已经多次培养我的独立能力了,还有开头爸爸对我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也让我意识到我已经长大了。
师: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非常深入。刚才同学说“我”长大了,大家能说说除了课文结尾外,还有哪个地方能看出“我”正在一步步长大啊?
学生一:自从爸爸打了我,我以后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在毕业时还作为学生代表上台领毕业证书呢。这就证明我长大了。
学生二:还有,爸爸为了煅炼我让我自己去银行寄钱,尽管很害怕,但我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我也有过这样一回经历,我爸爸也让我自己去寄过一回钱,像作者写的一样,我一开始也很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做,寄完之后我觉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原来看起来很难的事要真做起来也不一定很难。
师:这位同学和作者产生了共鸣。看文章的时候,我感到最幸福的时候也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时候,这位同学体会了一次真正的幸福,祝贺你!(学生们大笑,并鼓掌。)
问题三:我长大了,那结尾直接写“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写“爸爸的花儿落了”呢?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很多双手举了起来:
学生一:爸爸的花儿落了是说爸爸去世了,通过爸爸去世这件事“我”觉得自己长大了。质疑者不太满意地摇了摇头。
学生二:我是在爸爸的教育下才一步步长大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却结出了甜美的果实,我就是爸爸结的果子,所以我长大了。同学们哄堂大笑,质疑者说你的比喻很形象,我很满意。(这个问题及答案让我对学生的能力刮目相看)
问题四:文章为什么多次提到爸爸爱花这个情节?
学生一:从这个情节中就能看出爸爸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学生二:我觉得爸爸爱花其实是爸爸爱女儿的象征,因为后文邻居说他是因为爱花才生了四个女儿。
学生三:我觉得“我”就是爸爸种的一棵花,爸爸很细心地培养“我”,让我一天天长大,花落了,可是却结出了果实,爸爸去世了,我却真的觉得自己长大了。
学生四:我觉得对爸爸爱花的描写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同学们都等着他继续说,他的思路却有些梳理不清了,看来理理顺序还是有必要的,于是我让所有的同学都帮他考虑考虑对爸爸爱花的描写是如何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的。
学生四:参加毕业典礼时“我”的襟上别着爸爸种的夹竹桃,而 爸爸没有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想起昨天在医院看望爸爸的情景。平时爸爸最喜爱花,可院里的花今年还没有上麻渣,因为爸爸得了重病。爸爸的夹竹桃的枝子垂落了,石榴也掉了好几个,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去世了。
同学们说得真的太好了,对文章的内涵理解得非常深入,在这里就势让学生再进一步理解“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标题的含义,从而结束这次与作者的交流。
小结:父亲的花儿落了,但结出了甜美的果实:“我”在爸爸的管教下克服了懒惰的毛病,在爸爸的鼓励下有了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爸爸话语的激励下最终以成人的姿态镇定地面对爸爸去世的恶耗。作者在文中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具体的事情,用细致的描写展现了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长的过程。
在大家的成长过程中是不是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你能否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留3—5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最后的作业 是构思一篇文章,像作者一样用一条线索贯穿全文,写一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再为文章起一个内涵丰富的标题。
三、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老师想的最多的都是我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而不是学生想学什么。这篇文章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最好能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思想碰撞思想。
“知识是一个过程的结果,又是另一个过程的起点。”所以一定要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老师不要认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从而不敢放手,其实学生正是在经常的质疑中不断成长、成熟起来的,而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与碰撞,对老师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