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漫话小行星


14.漫话小行星

卞德培

自读提示

自古以来,灿烂的星空就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对小行星的观测虽然只有二百年的历史,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阅读本文,根据作者的介绍,了解小行星的发现史和命名办法,增加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并注意作者是怎样组织文章的。

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点的字的读音:

孜孜不倦 杳无音讯 雨后春笋 悬而未决

晴朗的夜空,群星灿烂,绘成了一幅星星世界的图画。在这充满魅力的星空中,围绕太阳运转的,除了人们熟悉的九大行星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小行星。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小行星从发现以来只有200年的历史。1801年1月1日,意大利西西里岛天气晴朗,岛北部巴勒莫天文台台长皮亚齐就连这19世纪的第一夜也不愿放过,顶着寒风,抓紧时间为他所从事的编制星表的工作进行观测。突然,他在金牛星座发现一个任何星图上都没有标注的陌生天体,第二天晚上再去观测时,它已经改变了位置。皮亚齐以为这是一颗新发现的慧星,后来终于被证实,这是一颗前所未知的、运行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它就是谷神星。

1802年3月,德国医生、业余天文爱好者奥伯斯在观测谷神星时,又偶然发现了一颗小行星——2号小行星,即智神星。1804年和1807年,3号和4号小行星又相继被发现。

在星空中,小行星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动着,在茫茫星海中要想把它们找出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要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的观测、检验和繁复的计算。正因为如此,尽管好些天文学家一直孜孜不倦地寻找第5号小行星,可是一直是杳无音讯。直到1845年,第5号小行星才由一位业余天文爱好者在无意之中发现。此后,由于星表、星图等这类观测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更加完备,使用了更强有力的望远镜等,小行星才不断地被发现,到1891年,通过目视观测共发现了322颗。以后随着照相方法在天文观测中得到应用,人们找到的小行星日益增多,每年总有好几十颗被编号和命名。最近这些年,小行星如雨后春笋,每个月都有数十或上百颗小行星被证实,并获得永久编号。目前,已编号的小行星超过8 000颗。

根据国际惯例,一颗小行星被发现之后,先临时编号。从计算得到的轨道参数,预报它下次运行到地球附近时的位置,在不同的年代里有三次以上能根据预报观测到它时,才给予正式编号。同时,发现者获得小行星命名权。1964年10月至11月间发现,而于1977年编号命名的1802号“张衡”、1888号“祖冲之”、1972号“一行”、2012号“郭守敬”等小行星,都属于这种情况。

包括这些小行星在内,由我国天文工作者发现而正式编号命名的小行星超过百颗,编号而尚未命名的更多。其中最早的一颗是在1928年由已故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在美国叶凯士天文台实习时发现的,命名为“中华”,编号为1125号。张钰哲于1929年历尽艰难回国后,由于条件的限制,长时间未能再次一睹“中华”的风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小行星星历表》一直把它作为已“遗失”的小行星处理。事隔30年之后,1957年10月,张钰哲等在紫金山天文台观测到一颗与“中华”轨道很相像的新小行星。又经过20年,1977年11月,国际小行星中心作出决定,将1957年发现的那颗小行星给予“1125”号和“中华”星的名字;1928年的那颗不再算是“1125”号,也不再叫它“中华”,只保留发现时的临时编号,就这样,新“中华”代替了老“中华”。

已正式编号的八千多颗小行星中,绝大多数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它们比较集中在距离太阳2.3~3.3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是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间的几个区域内,小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2.8个天文单位。

近地小行星的发现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现在有4颗星被确认为这类小行星。其中第3颗是我国北京天文台的科研人员于1977年发现的,离地球最近时只有75000千米,着实把科学家们吓了一大跳。包括近地小行星在内的近地小天体,是天文学家们严密监视的对象。

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其中最大的1号小行星的直径也只有1000千米,直径小于1千米或更小的,看来得靠飞船到小行星带附近去观测和发现了。据统计,全部小行星的总数约在50万颗以上,但它们的总质量也许还不及地球的千分之一。

为什么九大行星间夹杂着这么多的小行星,而不是一颗大行星呢?

很多人试图对此作出解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认为这里原来有一颗大行星,由于在太阳系漫长的历史中发生了某种未知的非常事件,这颗大行星粉碎成为许多的碎片;另一种说法认为在太阳系形成时,由于某种未知的原因,这一区域的物质未能凝聚成一颗大行星,而直到现在仍保持着当初的原始面貌。单从这一点来说,研究小行星对于探讨太阳系起源和演化这一悬而未决的重大课题,能提供许多宝贵的资料和线索。

练习

一 课文围绕小行星,谈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二 参观天文馆或观看晴朗的夜空,写一篇日记,谈谈你对宇宙天体的认识或感想。

©版权所有 中国 赵怀兵 使用本站文件必须注明来自中山语文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