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
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里根总统表示哀悼
张允文
自读提示
,是1986年初轰动世界的新闻,许多国家领导人纷纷发
表讲话或致电美国总统,对“挑战者”号不幸失事表示同情和哀悼,当时我们的国家主席李先念
也致电表示慰问。
本文是事件发生当天我驻华盛顿记者发回的专电,及时报道了航天飞机失事的情况和在美国
所引起的巨大反响。这则消息,导语 明确,主体部分具体、确切,围绕中心事件报道了大量具有
新闻价值的事实,提供了较丰富的背景材料。这些对学习怎样采写新闻消息是很有启发的。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罹难 载人 火焰 大厦 哀悼
· · · · ·
咨文 迹象 坠毁 罕 迄今
· · · · ·
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 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
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
部罹难。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
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
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三名宇航员丧生。 “挑战者”号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基地起飞后,以三倍于音速的速度升到
佛罗里达五万英尺的蓝天时发生爆炸。爆炸后,航天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
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距发射地点20英里外
的大西洋。燃烧着的飞机碎片,散落在广阔的海面,持续了一个小时。
这架耗资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全国上下极为震动,人们几乎
中断了一切活动,等待有关这场灾难的详细消息。各大电视网作了整天的特别
报道。华盛顿和全国各地下半旗致哀。纽约市通常灯火辉煌的帝国大厦今晚熄 了灯火,以示哀悼。
里根总统在白宫内电视机旁观看到爆炸时,“震惊得一语不发”,里根夫
人失声咕道:“天哪,不可能!”在同国会领袖们商议之后,里根决定把原定
于今晚发表国情咨文讲话的时间推迟到下星期二,并派布什副总统前往佛罗里
达太空中心慰问死难者家属。正在开会的众议院中断了会议并随即宣告休会。
华盛顿大教堂响起了为死难者哀悼的钟声。
今天在卡纳维拉尔角太空中心观看发射实况的观众目击这一悲剧时,由震
惊而转为悲痛,不少人失声痛哭。
今天晚上,里根总统在向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中,对七名宇航员不幸罹难 表示哀悼。他把这一事件称为“全国的损失”。他说:美国将继续对宇宙进行
探索,将有更多的航天飞机和宇航员进入太空。
在今天下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美国宇航局官员宣布,已成立临时的调
查小组,立即着手初步的调查,日内将组成正式的调查委员会,对这一事件进
行全面的调查。同时,美国派出飞机和舰只在航天飞机坠毁的长160公里、宽80
公里的水域寻找幸存者。由于碎片散落时间长,球援人员只能在三个小时后进
入出事地点。
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他们对造成这一
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然而据来自宇航局的消息,宇航
局的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航天飞机的两个固体燃料助推器和庞大的主燃料箱
上面。据研究了录像带的专家说,问题可能出在外挂燃料箱上,燃料箱中存放
着200万升液态氢和液态氧,用以推动航天飞机进入轨道。爆炸时,外部燃料箱
的尾部首先断裂,把两个固体燃料助推火箭猛推到相反方向。有的专家认为,
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
“挑战者”号上的七名宇航员中,有一名来自新罕布什尔州中学的女教师
麦考利夫。她是第一名来自民间的航天飞机乘员,是从1万1千名报名应征的教
师中选出来的。她为参加这次飞行接受了120个小时的宇航训练。她准备在轨道
上向她的学生讲授“太空课”。今天,兴高采烈的学生们在教室里观看载有自
己的教师的航天飞机腾空实况时,突然陷入混乱和悲哀。
美国共有四架航天飞机,迄今共进行了24次飞行。这次失事的“挑战者”
号已进行了十次飞行,是历来技术故障最少的一架航天飞机。宇航局已宣布,
在查明这次事故原因之前,将中止一切航天飞机的活动。
今年美国原定将有15次航天飞机的发射,是“太空时代开始后的最重要一
年”。宇航专家和舆论普遍认为,今天发生的事故不只是一次损失七名宇航员
的悲剧,而且是美国整个太空计划的重大挫折,将大大推迟各项太空活动,其
长远影响尚难估计。
练习
一本文导语 部分指出,这次“挑战者”号的爆炸,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请你结合主体部分的内容,对此进行具体分析,指出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二本文共分11段。第3段即写到当晚发生的事实(纽约帝国大厦熄灯以示哀悼),但第5、7、9段却又写到飞机爆炸时和当天下午的一些事情,作者是不是把时间顺序搞乱了?请结合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进行具体说明。
三假定你是学校板报的编辑,要在板报上报道“挑战者”号失事的消息,那么情根据本文编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稿
--------------------------------------------------------------------------------
〔〕选自1986年1月30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