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文教案文言文翻译《渔歌子》译文(精选17篇)

《渔歌子》译文(精选17篇)


《渔歌子》译文(精选17篇)

《渔歌子》译文 篇1

  渔 歌 子 作者:张志和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盛开,春水初涨,鳜鱼正肥美。 桃花流水鳜鱼肥。 渔夫戴上青色的斗笠,披上绿色的蓑衣,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拂面,春雨如丝,正好垂钓,用不着回家。 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译文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而且有一定的含义,能告诉老师你的名字是谁给你取得?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大诗人,他的名字叫张志和。你们猜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 我告诉大家,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取的,因为他16岁的时候,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做张龟龄,猜猜他爸爸为什么给他取张龟龄?是希望他能象乌龟一样长生不老。多好的一个名字。

  2、通过预习,你能说说张志和是哪个朝代的人吗 ?(唐代著名的词人)今天,我们要学的他的一首词——(教师板书课题:渔歌子)

  3、什么叫词?以前我们学过哪首词?(《忆江南》)一起来背诵。

  其实古代的词和我们现在的歌词差不多,是古代懂音律的人写的曲子,文人填入词,是最早的词的形成。为了记住每一首词,给这些固定的曲子起了固定的名字,叫词牌。当我读渔歌子的时候不能读轻声,因为它是词牌,其读文题。

  二、理解词意,感悟意境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直读到你认为字正腔圆为止。

  2、读到现在,你发现诗和现在学的词有什么不同了吗?诗每句都是比较工整,字数基本是相同的,而词呢,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也叫叫长短句

  3、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张志和这个词人非常了不起,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朋友,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那么我们看一看,张志和的词中,给我们画的是什么,打上圆圈,他画的什么景物啊,用笔圈出来。

  一共有九种,你们都找到了吗?把9种景物,按照顺序来数一数,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4、老师在黑板上画了框,如果这是一幅画时,请你把这九种景物工整地写在这个框里,尽量使它看上去想一幅画。师画出版画。

  5、看着你们读景物,你能猜得到写的是什么季节?

  6、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春天的景物,他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我甚至于闻到春的气息,你们能闻到吗?到词中去闻一闻,你都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闻到了什么?自己读一读。

  7、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不想)

  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张志和自封为烟波钓徒,他最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于是他非常有盛情地写下了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留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于赋歌》(课件出示),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你怎么知道?

  8、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朝廷的争斗,留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出示:心志平和)

  三、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抓住此中所描写的九种景物,去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1、关注和挖掘词中蕴涵的美好感情。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他张志和,是画家,是诗人,是词人是哲学家,他的作品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从张志和的“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引入,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让学生品味出诗人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2、运用版画,发挥想象

  通过此中所描述的九种景物,我把它们以简笔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说说它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孩子们各个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提取自己的生活经验,津津有味地描述,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学习的快乐。

  3、以读为主,读有层次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我能引导学生在多种朗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情境。初读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找出词中蕴涵的景物后,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师生对读。学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4、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自己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今后我将注重积累,以使自己能将评价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

《渔歌子》译文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诗,走进词的美 

  我们随着诗人那优美而凝练的诗句一路从“接天连夜无穷碧”的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走进了银装素裹的冬,细雨霏霏的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流连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观景、悟情。

  二、读词,读出词的韵 

  1、板书:张志和。张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词人,16岁就因才华出众而深得皇帝的赏识,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2、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写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渔歌子和如梦令一样,都是词牌名,是古人用来表示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有一定的节奏和韵脚。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轻声。再读“渔歌子”。

  3、同学们,请你拿好的书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首词。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最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韵味来,那你很了不起。

  4、检查初读效果。 (指名读词,齐读。)

  a“鳜”注意读法和写法。

  b箬笠、蓑衣见过吗?你知道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是用草编的,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图片)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张志和不仅词写的美,画也画得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你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这词中画。

  2、交流画面。你听出来了吗?这首词中还藏了一幅美丽的画呢。你在这画里看到了什么?

  (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白鹭飞:快读,带劲地飞,慢读,悠闲地飞,快活地飞。快活的白鹭成群地起飞了,咱们一起读……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

  鳜鱼肥:一个“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钓好时光。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斜风细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风细雨”,它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那一幅画卷,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些景物添在这幅画卷中呢?

  3、描绘画面。

  这山、这水、还有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构成了一幅蒙蒙烟雨中的山水画。同学们,当我们挥舞画笔,你准备给这些画面图上怎样的色彩?

  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箬笠,绿蓑衣:我们生活中所见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为什么在张志和的笔下却是青色的、绿色的?难道是他错了吗?

  这青山、绿水,这一篇绿意盎然,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4、想象写话。

  张志和的《渔歌子》给我们呈现出来的这幅画面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你听——(流水、鸟鸣)

  甚至我们还能闻到春天的气息,你能闻到吗?(春天泥土的气息,雨丝拂过脸颊的气息。)

  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渔歌子》里的春天,到词中去闻一闻,用心去读一读吧——配乐

  5、拓展积累。

  (1)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师生、男女对读)

  (2)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这不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嘛!

  (3)这细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4)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渔歌子》,学生读词。

  6、走进独钓者。

  这情、这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我们似乎还忘了什么呢?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悠闲、从容、自在、快乐)

  是啊,青箬笠,绿蓑衣,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岸边,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起这一首《渔歌子》——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走进词人。

  就是这样一首《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含情。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写下《渔歌子》,读——

  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忘返,隐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你知道哥哥在劝弟弟什么?(这是在劝弟弟早日回家啊)

  2、和词悟情。

  现在,老师来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用哥哥的词来劝,你们就用弟弟的词来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二和:狂风浪起且须还。

  三和:且须还哪。

  一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

  二问:据说张志和在垂钓时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美丽的风景,自在的生活。)

  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平和)

  一读: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二读:他是多么希望人们都能以自己的勤劳,换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三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的垂钓,钓来清闲,出世。也只有这样清闲出世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

  五、延伸,研究“钓”之蕴。

  垂钓,正因为具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历代古诗就有很多是写垂钓、渔翁的生活。

  出示几首古诗,学生齐读。

  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张志和。记住这首千古绝句——《渔歌子》。

《渔歌子》译文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诗,走进词的美

  我们随着诗人那优美而凝练的诗句一路从“接天连夜无穷碧”的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走进了银装素裹的冬,细雨霏霏的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流连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观景、悟情。

  二、读词,读出词的韵

  1、板书:张志和。张志和是唐代的词人,16岁就因才华出众而深得皇帝的赏识,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2、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写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渔歌子和如梦令一样,都是词牌名,是古人用来表示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有一定的节奏和韵脚。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轻声。再读“渔歌子”。

  3、同学们,请你拿好的书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首词。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最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韵味来,那你很了不起。

  4、检查初读效果。 (指名读词,齐读。)

  A“鳜”注意读法和写法。

  B箬笠、蓑衣见过吗?你知道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是用草编的,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图片)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张志和不仅词写的美,画也画得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你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这词中画。

  2、交流画面。你听出来了吗?这首词中还藏了一幅美丽的画呢。你在这画里看到了什么?

  (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白鹭飞:快读,带劲地飞,慢读,悠闲地飞,快活地飞。快活的白鹭成群地起飞了,咱们一起读……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

  鳜鱼肥:一个“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钓好时光。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斜风细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风细雨”,它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那一幅画卷,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些景物添在这幅画卷中呢?

  3、描绘画面。

  这山、这水、还有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构成了一幅蒙蒙烟雨中的山水画。同学们,当我们挥舞画笔,你准备给这些画面图上怎样的色彩?

  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箬笠,绿蓑衣:我们生活中所见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为什么在张志和的笔下却是青色的、绿色的?难道是他错了吗?

  这青山、绿水,这一篇绿意盎然,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4、想象写话。

  张志和的《渔歌子》给我们呈现出来的这幅画面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你听——(流水、鸟鸣)

  甚至我们还能闻到春天的气息,你能闻到吗?(春天泥土的气息,雨丝拂过脸颊的气息。)

  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渔歌子》里的春天,到词中去闻一闻,用心去读一读吧——配乐

  5、拓展积累。

  (1)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师生、男女对读)

  (2)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这不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嘛!

  (3)这细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4)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渔歌子》,学生读词。

  6、走进独钓者。

  这情、这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我们似乎还忘了什么呢?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悠闲、从容、自在、快乐)

  是啊,青箬笠,绿蓑衣,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岸边,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起这一首《渔歌子》——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走进词人。

  就是这样一首《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含情。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写下《渔歌子》,读——

  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忘返,隐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你知道哥哥在劝弟弟什么?(这是在劝弟弟早日回家啊)

  2、和词悟情。

  现在,老师来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用哥哥的词来劝,你们就用弟弟的词来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二和:狂风浪起且须还。

  三和:且须还哪。

  一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

  二问:据说张志和在垂钓时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美丽的风景,自在的生活。)

  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平和)

  一读: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二读:他是多么希望人们都能以自己的勤劳,换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三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的垂钓,钓来清闲,出世。也只有这样清闲出世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

  五、延伸,研究“钓”之蕴。

  垂钓,正因为具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历代古诗就有很多是写垂钓、渔翁的生活。

  出示几首古诗,学生齐读。

  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张志和。记住这首千古绝句——《渔歌子》。

《渔歌子》译文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3.指导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体会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了解词牌及词。

  1.我们说,唐诗宋词,它们代表的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艺术的巅峰。我们在这学期曾经学过一篇词,还记得吗?“江南好,……”

  2.多么美的江南春景啊,以至于白居易直到晚年都对这样的景色念念不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新词。

  板书:渔歌子。读一读。这是个词牌名,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般,它与词的内容没什么关系。但《渔歌子》这首词却和《忆江南》一样,词牌刚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再读读这个词牌。

  3.从这个词牌,你读出了什么?(引导体会“歌”)“歌”的是什么?再读。

  二、读会。

  1.来,孩子们,咱们一起去看看,张志和为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老师相信你们的自学能力,咱们先自己读一读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吧。读诗吟词得讲究字正腔圆。开始吧!

  2.指读。点评。(板书:塞、鳜、蓑)

  3.知道吗,词最初是用来配乐的,是用来唱的,咱们现在边打拍子边歌一曲。(上阙)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4.古人将脚打节拍称为“踏歌”。不是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诗句吗?来,今天,我们也来踏歌。读(下阙)。点评。

  5.所谓“手舞足蹈”,这是情到深处、兴致高昂的一种表达。起立,手舞足蹈,读。

  三、读懂。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张志和,唐肃宗时有名的才子,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画家。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渔歌子》,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板书:春天)

  是啊,这一定是春天。读(春的喜悦)。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斜风细雨,这是春天特有的柔和的景色啊。读(柔和)。

  草长莺飞,百鸟争鸣,这是春天了。读(两行)。

  是啊,只有新鲜的竹叶和草,才是青绿的,才可能有“青箬笠,绿蓑衣”。读(两行)。

  春天来了,青山、绿水、白鹭、红花、青箬笠,绿蓑衣,单看这颜色,张志和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热闹的春天美景。

  3.渔翁想回去吗?哪里说了他不想回去?是啊,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想归,不愿归!(板书: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呢?

  4.美!说得好!(板书:美)现在,你就是渔夫,你来吟一吟这首词,看看,你觉得什么最美?

  第一行: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白鹭”?(课件)从“白鹭”联想到了什么?不是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说法吗?试读,看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指读。指导读。(心胸开阔、意境高远)

  青山为背景,映衬着高翔的白鹭,真美!难怪渔翁“不须归”!

  第二行:读。

  看、怎样的桃花?(追问)(艳若朝霞)闻、怎样的桃花?听,怎样的流水?(缓缓的,淙淙的,粼粼微波)(课件)是这样吗?桃花夹两岸,流水绕青山。这一静一动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再看看,水中有什么?怎样的鳜鱼?由“肥”你仅仅想到的仅仅是大吗?还想到了什么?(味道鲜美)汉字真巧妙,一个字,就使人增添了无穷的想象。水中还有什么?试读,指读,指导读。

  这一行中的景物真多!想要读好,可真不容易,谁再来读读?

  读。景美,物美,真是“不须归”!

  后两行:读。

  看看,“箬笠,蓑衣”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穿戴?箬笠是渔翁的箬笠,蓑衣是渔翁的蓑衣,此时,渔翁已融于山水,融于画面,也成了画的一部分。读。

  杜甫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微风徐来,细雨濛濛,真美!试读。再读。

  能在这样的美景中垂钓,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若你是渔翁,你会怎么想?读。

  (课件)青山、绿水、白鹭、红花、斜风细雨,以及和景物已融为一体的渔翁,这样的美景,这样无拘无束的心境,真是“不须归”啊!

  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他向往的不就是这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吗?你是张志和,你是张志和,我也是张志和,咱们都来当当张志和吧!指读,指导,范读(课件),试读,齐读。

  四、内涵升华

  1.张志和所处的唐肃宗时期,唐朝已经在走向衰败,张志和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于是辞官而去,隐于江湖。词中的渔翁其实就是——(……)

  2.张志和有个哥哥,觉得弟弟才华横溢,不施展很可惜,于是也给弟弟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也是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课件)所谓“一唱一和”,这“和答”是对张志和《渔歌子》的回应。

  读。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你怎么知道的?一个字(还)。

  我就是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也来催催你们,看你们能不能用词中的语句来回答。

  师生对吟。

  为何不归?(重复)

  3.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据他的好友书法家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没有鱼饵,能钓到鳜鱼吗?

  但他却说自己钓到了很多。他钓到了什么?

  志和志和,心志平和(板书)。隐于山水,才足以淡泊明志;隐于山水,才能够宁静致远。

  4.同是垂钓,我们曾学过的柳宗元的诗《江雪》(课件)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又有何不同呢?咱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吧。自己读这首诗。

  有什么不同?(体裁、季节、心境)读《江雪》感受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5.看来,张志和比柳宗元更豁达乐观啊!据记载,张志和,终身没再做官,他祭三江,泛五湖,移情山水。他的这首词还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诗词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让我们再读《渔歌子》,(课件)体会一下春暖花开的江南美景,体会一下张志和超然化外,自由自在的心境吧!

《渔歌子》译文 篇6

  教学目标:

  1. 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3.感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播放渔歌子的歌曲录像,让学生反复看和听。

  一、由歌曲入手,走入《渔歌子》

  1.同学们刚才听了一首很优美的歌曲,和歌曲同时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很多画面,交流交流:在画面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如果让你用词语或者是句子来形容这些画面,你怎么说呢?

  2.刚才的歌好听么?我听到有的同学还跟着音乐唱呢。这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歌词中含蕴着一首千古流传的经典诗词,你知道是哪几句么?找学生念。

  3.还有谁知道?也来念念。

  4.真好,你们刚才念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渔歌子》(板书

  二、读,读出词的味道

  (一)读出节奏

  1.(出示整首词)谁来读给大家听?

  2.指导。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所以,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再来试试。

  3.指名读。

  (二)读出味道

  1.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

  一幅美丽如画的景:

  (读出了美丽)作者描述的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呢?(景色很美)我们来看看画中都有什么?

  2.填空: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这山、这水、这白鹭、这桃花,你想填上什么呢?

  (    )西塞山     (   )桃花    (   )箬笠和蓑衣

  流水(     )    鳜鱼(     )   白鹭(    )

  (   )斜风     (     )细雨

  3.把这首词中省略的词句补充出来,连起来说一说。

  4. 好一幅江南的景色!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这里的景色?(美丽)

  5. 很恰当,但是少了点特色。北国的大雪纷飞是美丽,中原一望无际的麦田是美丽,南国的满目的翠绿也是美丽。春天有春天的美丽、夏天有夏天的美丽。所以,美丽这个词有点空洞。我们抓住这里景色的特点来说:

  6. 填空:——————的江南

  7.所以我们说,这真是美丽的江南!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绿的流水,吹面不寒的微风,细如牛毛的细雨,真是让人感觉“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5.谁再来读?让我们感受到着美丽的景色。

  6.还读出了什么?

  一份愉快的心情:

  7.感受到作者心情很愉快。

  8.心情愉快的时候一般用什么来形容呢?

  9.词中没有一个写心情的词语啊,你怎么就体会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呢?

  10.在一个人的眼睛中景色的美丽一定和心情有关。你听,作者一边垂钓一边还吟唱着歌呢——(吟唱渔歌子)

  11.这是在唱歌么?这是在朗诵么?

  这是一种怎样的读法呢?(吟诵)

  12.古人写好诗词以后就喜欢吟诵。吟诵很好玩,也很简单,他有一定的规则,每一个字的长短都有讲究,一般是12声的字读长一点,3、4声的读短一点。至于每一个词语的高低自己做主。

  13.学生练习。

  15.真是一个悠闲自在的人啊!这份悠闲从词中的一句话可以直接看出来。

  一个悠闲自在的人:

  16.能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中垂钓,真是一件美事,所以作者才高唱: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里的“归”是什么意思呢?

  17.在这如画的世界里,一个人在斜风细雨中的垂钓,没有人打扰,可真是悠闲自在啊!

  同学们,读到这里,你的心中还有什么疑问么?

  三、探作者,体会词中的别样深情

  1.我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张志和喜欢垂钓,但是,他钓鱼却与众不同——鱼钩上从来不设诱饵!

  2.说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么?

  这个作者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呢?

  3.猜一猜,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4.出示张志和的介绍。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十六岁时“游大学”,以“明经”耀第,向唐肃宗献策,深受赏识和重用,又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贬官。但他并没有去上任,而是托词亲丧回到了老家,并且从此以后不再作官,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悠然徜佯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因常以扁舟垂钓,超然不在尘世中,唐肃宗曾派人寻找与他,但是都没有找到。

  5.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再来看这首诗,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字还仅仅是回家么? 

  6.也正是有这样宁静的心态,闲适的心境,眼睛中才有美丽的景色,所以,整首词明丽俊美,深得人们的喜爱。齐读。

  7.甚至,这首词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天皇、皇亲国戚、学者名流争相仿效渔歌子,从此日本一些喜爱中国诗歌的人开始学着填词。可以说,这首诗宛如架在中日之间的一座桥梁——齐诵:渔歌子

  四、深思,探究词作的别样美妙

  1.这首词之所以经典,除了描述景色的美丽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首词语言非常漂亮,有的句子的成为千古绝唱。猜猜是哪个句子?小组交流,说出理由。

  其实,那一句是千古绝句已经不重要了,到今天为止,这首词已经整整流传了壹千多年,整首诗都已经是千古绝唱了。让我们背一遍吧。

  下课!

《渔歌子》译文 篇7

  设计意图

  在学习《渔歌子》(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23课)以前,通过《忆江南》(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1课)的教学,学生已对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拓展性内容,以填词和唱词的形式,让学生对词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3、通过对词的理解,能够初步填词。

  情意目标:

  1、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及《渔歌子》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3、《渔歌子》教学课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忆江南》(齐背、单独背)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景色。

  二、学习《渔歌子》

  1、解题:

  ①教师简介:“渔歌子”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张志和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是专门用来写渔父的。

  ②课件链接古诗词比较,让学生听一听,想一想:词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③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渔歌子》就是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④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课件准备:一剪梅、虞美人、水调歌头、满江红、念奴娇 •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①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②巩固字音,记忆字形,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③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④课件展示:《渔歌子》朗诵flash;《渔歌子》画面flash;

  ⑤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⑥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⑦带着课件中的3个问题读文、全班交流:

  a、词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各是什么颜色?

  b、“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不须归”?

  c、用自己的话说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①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②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③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④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⑤同桌互读,相互欣赏,能够背诵。

  三、拓展性练习

  1、填词

  ①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就是写渔父的,《忆江南》就是写对江南的回忆。但是后人所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其内容就和渔父、忆江南无关了。后来,有人把各种词牌的句式、平仄、韵律标出来,编成词谱,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词牌既和内容无关,有的作家就在词牌之外另注明词题,如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课件出示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采桑子(重阳)》)

  ②课件出示《渔歌子》、《忆江南》词牌和字数要求。

  ③教师填词《渔歌子(教学)》、《忆江南(家乡美)》。

  ④学生讨论,练习填词。

  ⑤师点评,小结。

  2、唱词

  ①“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播放邓丽君的《一剪梅》,引唱词。

  ②词是唱出来的,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词牌名,我们知道词牌与音乐曲谱有关,也就是曲谱的调子。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现代人是怎样唱词的。

  ③课件出示:邓丽君《虞美人》音乐、歌词。(课件准备:一剪梅、虞美人、水调歌头、满江红、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mp3)

  ④让学生以《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曲调和唱《渔歌子》。

  ⑤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歌曲为《忆江南》配乐。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了《渔歌子》,通过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了词的意思;填词《忆江南》,对填词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唱了《一剪梅》,感受了词的音乐美;今后我们要多读多背优美的古诗词,感受古文化的美。

《渔歌子》译文 篇8

  9.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

  重点、难点:

  1. 什么是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其实,词起初叫做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2. 词的分类: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小令;58字以内为小令

  (2)中调;59~90字为中调

  (3)长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 词牌和题目: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如梦令》是词牌,《渔歌子》是题目,咏打鱼。

  4. 《如梦令》

  (1)作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2)译文:

  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3)大家一起读一遍这首词,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

  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有趣,值得回味。

  注意:第五句连用两个“争渡”,这叫什么句式?

  叠句。

  (4)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从“争渡”一语可以看出,还有她的许多同伴。

  为什么要争渡?

  “误入藕花深处”。

  为什么会“误入”呢?

  因为“沉醉”。

  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

  沉醉中发现周围净是藕花想到来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才大叫起来:错了!错了!

  既误入,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不行,已是“日暮”时分。

  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5)小结:

  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亭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词中却略去郊宴不写,而只写归途,甚至连归途也没有写全,至“争渡”“惊鸥鹭”便戛然而止。这是因为由于误入而群起争渡是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个高潮,用这个典型细节能更鲜明、更集中地表现少女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6)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 

  ②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瑰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如“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

  5.《渔歌子》

  (1)作者:张志和(约730~约810 )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兰溪人。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

  (2)译文: 

  西塞山,青又翠,白鹭展翅飞,

  桃花红,江水碧,鳜鱼正肥美。

  头顶青箬笠,身披绿蓑衣,

  斜风细雨迎面吹,钓鱼的人儿不想归。

  (3)赏析:这首词通篇二十七字,有山、有水、有飞鹭和肥鱼,还有斜风细雨,更有那优游自在的渔父。词人藉渔父寄托自己的情怀,而渔父又是被安排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恰是江南春色方浓、桃花春汛泛起时,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父,高处有从水田飞入上空的白鹭鸶,低处有落英缤纷的春水绿波,更有能引起人们鲜美味觉的大口细鳞的肥嫩鳜鱼,鹭在飞,水在流,鱼在泼刺地嬉逐,水映桃花而红,桃花因水而湿。人、花、鱼、鹭,一切都被斜风细雨所笼罩,天地万物浑然一体,显得那么的新鲜、清丽、秀润。好一幅水墨淋漓的“烟波垂钓图”。

  词人当时正是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由此而产生了自然、淳朴的意趣,不愿离开这一个魅人而又宜人的境界的深情。“斜风细雨不须归”,对渔父说来,不正是他对美的发现、对美的执着追求么?在斜风细雨中,张志和体验到鹭鸶的飞翔更飘逸,漂流在水里的桃花瓣格外鲜妍。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垂钓,渔父的心情,就不只是为美而陶醉,更为眼前的优美画境而坚定了意志,不仅不思归,而是更进一步的“不须归”了。张志和所执着的已经不是垂钓,而是作为词人内心的自白——“我决心以山水之间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终老”。这显然又是画中之诗,隐伏在西塞山前空间结构背后的时间潜流,悠悠地但终于又是深稳有力地荡漾着的感情波澜。可见,张志和的淡泊逸致不是诉诸直接咏怀,而是寄情于景,以画入词。词人而兼画家的张志和,把高远的情思化为清空的意境,把质朴的语感提炼为脱俗的意趣,从而使他的词作形成独树一帜的高蹈风格。正因为张志和与世俗相忤,所以才能从大自然中觅取心灵滋养,从而陶醉于清山秀水之中。

《渔歌子》译文 篇9

  千古垂钓情《渔歌子》课堂实录

  千古垂钓情

  ——《渔歌子》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黄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这儿就有一首写孩子钓鱼的诗:胡令能《小儿垂钓》。读读,这小孩钓鱼时做什么了?再读读。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生: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师: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生:不能,他是在钓有个人。

  师:哦,此话怎讲?

  生:因为他在等一个好的皇帝来。

  师;我明白了,你说的那个皇帝其实是一个王,是——

  生: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师:真的,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你会想到什么?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师: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读)(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要读得像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

  师:等等,你站在哪儿看的?

  生1;站在西塞山脚下,我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得飞着,发出欢乐的叫声。桃花声了,粉红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变红了。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唱着歌儿,一位老渔翁穿着绿蓑衣,戴着青箬笠,在溪上钓鱼。

  生2:走在小桥上,只看见白鹭在苍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飞着,发出悦耳的歌声。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蒙蒙的细雨飘在身上,凉凉的,真舒服。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

  师: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女生对读。)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这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诗句)。

  师:这细雨,也正是——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闲的,

  生:是自在的,从容的。

  生;他是快乐的。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师: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课件出示)

  绝句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钓鱼诗   唐  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有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渔歌子》译文 篇10

  《渔歌子》教学反思

  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了解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特别强调让学生比较同是描写江南春景的两首词的异同。

  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结果——比较异同,忽视了过程的体验——朗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美景,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让学生比较和前一首词的异同,从学生发言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地从表面说说想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去体验、感受《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如何能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呢?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再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那么再和《忆江南》进行比较时,学生的感受会大不相同。不过,让学生直接去比较异同,对五年级刚接触词的学生来说,太理性化,难度也大了。不如换个问法:白居易和张志和笔下的江南各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幅呢?这样从学生的情感出发,触及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可以培养学生对词的初步鉴赏能力。

  其实,这首词和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渔歌子》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另外,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应当别具一番情趣。但是,学生没有被美的经典诗词所吸引,这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有关,教学生词,教师就应该有一定词的积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教师的语言应有一种古典文化的魅力,给课堂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景,体会诗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两岸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录相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渔歌子》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文《渔歌子》,整个教学十分顺畅,无论是学生的诗句理解,还是对诗句的背诵,都让我感觉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浓厚。在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品味这首词的时候,外面下起了蒙蒙细雨。突然间我发现了外面的雨很符合《渔歌子》的诗歌意境:斜风细雨!于是乎我马上组织学生静静地走到窗前观察外面的小雨,学生看着看着就兴奋起来,很多同学都说:“老师我发现了现在的情景可以用到古诗里的词句!”我及时的提问说是什么呢?他们纷纷答到:“斜风细雨!”看来只要学生认真观察,他们的领悟力是很高的。所以当我们再一起背诵这首词的时候,孩子们的感情释放得非常到位!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词中的意趣。

  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利用多媒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课上采用竞赛活动,分男女两组背诵此词,激发了学生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渔歌子》译文 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

  2、想像词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难点读出词的韵味,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了解有关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资料。2、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结合课件,欣赏歌曲《渔歌子》。

  2、启发谈话:在这首歌曲中,蕴含着一首流传千古的词,这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3、出示课题,强调“渔歌子”是词牌名及读法。

  二、初读《渔歌子》。

  1、自由读,

  (要求:a、注意每个字的读音。b、多读几遍,读通顺。)

  2、指名展示读(纠正读音,强调节奏、韵律)。

  3、师生配合读。

  4、齐读。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用笔圈出)

  2、如果让你用彩笔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会用上哪些颜色呢?

  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简笔画板书。

  4、那么,看着、想着,这青山、这绿水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绝美的词——《渔歌子》

  5、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描绘这些景物。

  6、按一定的顺序用几句话描述画面上的景物。

  7、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词中美景。

  小结:是的,置身在这美景中,也难怪词人张志和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到——西塞山前白鹭飞……(学生接下去)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如果你是这位渔翁,在这美景中,你舍得离开吗?是的,张志和也不愿意离开这儿。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担心弟弟常年在外不归家,也写了一首词劝张志和尽快回家。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哪两句是劝弟弟回家的?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3、讨论:张志和为何不归?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2)拓展延伸:补充张志和弃官归隐资料。进一步理解词人“不须归”的深意。

  五、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张志和不仅喜欢这里美丽的风景,更留恋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让我们闭上眼睛,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闲自在的生活。(课件播放词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2、你可以摇头晃脑的吟诵,感受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还可以用歌声唱出来……

  3、同学们,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去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千古词人?(张志和)想起张志和,你一定会吟诵他的?(渔歌子)

  学生吟诵《渔歌子》。

《渔歌子》译文 篇12

  设计理念:

  《渔歌子》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首词。本词意象丰富、情真意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本词的设计力求在朗读诗词的基础上,由词中画、词中人进而通过了解词人生平,将读、思、悟、说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如何学好古诗词,在渔歌子的音乐中,体会词人深刻的情感,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教学目标:

  1.会读、写四个生词。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在朗读中初步把握本词的意象,在品析意象中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在音乐中回味词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本词,深刻体会词人的志向,体悟其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读法、以画促悟法、交流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四个生词以及九种景物。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在朗读中初步把握本词的意象,在品析意象中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要问大家一个问题:知道张志和是谁取的吗?(适当点评)张志和16岁时考取进士,努力学习,给皇帝上了一份折子,里面提到很多治理国家的好办法。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赐名张志和。

  【设计意图:这首词的教学重点是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词人做官直至后来弃官的过程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从而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字词学习

  (一)初读本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注意词中需停顿的地方。浅层次的了解本词)

  (二)词语学习。

  学习步骤:

  1.识字与注意停顿

  ①记住鹭、鳜、箬与蓑四字的读音和写法

  ②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需注意停顿

  2. 了解诗与词的区别和全班齐读本词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我在处理字词的音、形、停顿三方面时,通过图片、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情感体验对字词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词义,另一方面通过讲解诗词的区别更好的使学生理解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三、抓住重点,以图入境

  (一)请一位小朋友回答出词中的九种景物

  (二)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框,请两位小朋友合作,把九种景物画入框中。其余同学划一划、读一读,感受一下这九种景物。这可是一个很好的读书习惯。

  【设计意图:为使学生深入体会词义,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本词的九种景物—以图入境,加深体会。】

  四、身临其境,集体交流

  (一)同学闭上眼睛,教师把这首词的词义有感情的朗读,让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自己想到了什么

  (二)集体讨论 

  (三)站立起来,再一次全班齐读本词

  【设计意图:讨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想象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这一环节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想象,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1.提问:为什么作者迟迟不归,真的是因为留恋西塞山的美景吗?

  2.预设:

  第一处:

  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在《和答 弟志和 渔夫歌》中,希望弟弟早日归来,为什么弟弟还是不归?

  第二处:

  (1)了解作者生平

  (2)指导本词。

  第三处:

  音乐结尾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以及文本特点,我进行了充分预设,分为三块进行引导。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以学生的读、思、悟、说为主,通过有层次地引读、学生的想象等多种形式将学生带进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境地,充分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3.  音乐结尾

  【设计意图:更深刻体会词义】

  3.小结:同学们,本词所作之处就在湖州,希望同学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然,自由的追求梦想。

  五、总结,深情结课

  以歌结尾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朗读本词,并且背诵本词

  2.查找相关资料,更深刻的了解作者,找找有没有与张志和思想感情相同的词或诗歌,课后同学之间交流

  【适当的练习才能巩固学到的知识,词语的掌握需要书写,课文的深入理解需要朗读,更需要结合自己的反思。而且,学以致用。因此,我设计了读写反思的作业。】

《渔歌子》译文 篇13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教具准备:1、音乐   2、 图片    3、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揭题导学,感知词的内容

  1、由张志和的别号——“烟波钓徒”引入教学,板书揭题。 

  2、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

  3、正音,认读“箬笠” “蓑”。指导生字书写,掌握“塞” “鹭”的结构特点。

  4、齐读全诗。

  二、质疑细学,体会词的内容意境

  (一)议词眼,初步体会“不须归”的含义。

  (1) “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相机理解“须”的含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回去呢?

  (二)引导想象,体会词的景色之美

  1、一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2、二读全词,描绘景物色彩之美。

  引导学生将色彩与景物联系起来,体会词的色彩之美。

  (1)找出词中已有的白、青、绿三种色彩。

  (2)体会隐藏在“西塞山、桃花”等字词后面的色彩。

  3、三读全词,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展开想象,学会用上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将心中的画面说具体,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4、议一议,将感受到的色彩之美、动态之美,较完整地描绘出来。

  引导生用上“我喜欢这(      ),你看——”的句式

  三、品悟词眼,感悟词人心境

  (一)品读词句,体验意境之美 。

  1、重点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运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开展朗读训练。

  2、引读一二两句。

  (二) 解读词眼,体会“不须归”的情怀

  1、创设情景:远山传来悠悠的呼唤……面对此情此景,张志和的感受怎样?请用词中的句子的回答。

  2、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

  3、深入理解“不须归”。

  (1)简介张志和生平。

  (2)小结。

  4、 齐读全词

  四、多种形式诵读,演绎心中的《渔歌子》

  1、师生合作,学习多形式的朗读

  (1)师生配合读,引导体会诗词一咏三叹回环复沓的表达方法。

  (2)生生配合读,选择自己的伙伴一块儿读 。

  2、启发学生把板书补充完整,改编成童谣。

  3、师生合作,利用童谣引读全词,诵读《渔歌子》。

  五、总结全词,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渔歌子

  西塞山前

  白鹭高飞

  桃花流水

  不须归   鳜鱼正肥     乐而不归

  青青箬笠    

  绿绿蓑衣

  斜风细雨

  附:课文《23古诗词三首》之《渔歌子》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选手简介:

  吴志诚:1996年毕业于南平师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十余年来,多次在市、区课堂教学比武和演讲赛中获奖;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探究,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自己自然质朴又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

  设计说明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重点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渔歌子》译文 篇14

  预设目标:赏析《渔歌子》,体会词中画面的美,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一、回顾《忆江南》,走进《渔歌子》。

  师:烟花三月走江南!这些天咱们可没闲着,去了充满田园气息的《乡下人家》,才了翁卷的《乡村四月》,又赏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田园风光领略无数,江南美景尽收眼底,怎一个“好”字了得!难怪白居易会写下《忆江南》

  (出示词,请生配乐吟诵)

  师:真好!这是我们学过的第一首词,你们一定知道许多有关词的知识吧?

  (《忆江南》词牌名,词有长短句,词读起来很有韵味,词还可以唱呢。)

  师:了解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吟诵的《渔歌子》,又是一首词。(板书课题)

  《渔歌子》是词牌名,注意“渔”字有三点水,渔翁的渔。

  请生读题,读准“子”第三声。

  二、吟诵出词的味道。

  出示词(课件)

  1、初读要求:请大家试着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争取把整首词读正确、读流畅。

  a、自由读

  b、个别读两三个,交流: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师:“西塞山”(点红“西塞”)这么难读的词都读正确了,了不起!“塞”是个多音字。“西塞山”一座山的名字,在浙江湖州。

  (点红“鳜鱼”)“鳜鱼”的“鳜”,不好记,能认识它,博学!一种淡水鱼,味道很鲜美噢!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师:(点红“箬笠、蓑衣”)平翘舌音,你都读准确了,赞一个。这两个词的确很难读,让我们一起读两遍。箬笠、蓑衣见过吗?干什么用的?(图片出示)看,就是头上戴的帽子。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相当于现在的雨衣。是用草、棕编的,都和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

  c、集体读:我们一起把整首词读一读。

  2、再读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读出点词的味道。

  教师由前面的集体读引:诗词读准了字音,读流畅了,那是远远不够的。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特别是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错落的音乐美,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a、自由练练。b、请朗读不错的孩子示范读,师:试着像xx同学这样,读出点词的韵味来。其中哪一句读得特别好。(生若范读不到位,策略:师范读,也可选同学读不好的句子。)c、再请三四个孩子读,评价:有点感觉了!像是在读词了!有了音乐感,韵律美!词的节奏感有了!d、齐读,师引:西塞山前白鹭飞……

  三、吟诵出一幅山水风光画。(品词中画)

  1、师: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呢?(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渔翁)节奏快,师:谁补充?还有另外的吗?

  师:诗词语言很精炼,它可以用最少的文字描绘最美的画面。短短一首词,容纳了如此多的景物,如此多的景物当然不可能平铺在画面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最美的画面,使画面丰满、立体、有声有色。

  2、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师:你一定看到了最美的景,耳边传过美妙的声音,或许还能感受到各种江南气息,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用自己最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让学生“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渐走入意境。)

  生描绘想象到的最美画面:

  a、画面: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评:西塞山高耸入云!在你们眼中西塞山是怎么样的?(西塞山连绵起伏,青翠欲滴。)

  “西塞山前”引导读出山的连绵起伏。让我们朗读的声音也高低起伏。师领生跟,读好“西塞山前”。

  真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如此的悠闲!在西塞山附近展翅飞翔。读出白鹭的悠闲,飞得高远,目光追随着白鹭,声音传到山那边了。读“白鹭飞”

  朗读整句:带着这些感受,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评价:这就对了,就该读出这样的起伏、转折、变化。

  b、画面: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评:(预设“桃花”)你眼中的桃花是最美的!怎样的颜色?桃花如仙子落入凡间,在枝头悄然开放。你看到的桃花?流水呢?

  (预设“江水”)春来江水绿如蓝!看到流水中的鳜鱼了吧?鳜鱼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似乎要跃出湖面,多么肥嫩鲜美的鱼啊!请读出鳜鱼的欢快。那岸边的桃花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预设“鳜鱼”)鳜鱼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似乎要跃出湖面,多么肥嫩鲜美的鱼啊!请读出鳜鱼的欢快。多么清澈的流水,请你带着全班同学静看流水,生领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红的花,绿的水,慢慢欣赏啊!再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想象着想象着,词的意思就明白了!

  (渗透读古诗词方法:想象画面)

  结合朗读:你们描绘得画面让人陶醉啊!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美哉,江南!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绿的流水,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志南《绝句》),细如牛毛的雨丝,真是“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出处李白《山中问答》)

  好一幅山水风光画!(板书:山水风光画)

  预设3、4句,学生有描绘到呢,就点到:悠闲自得的钓鱼翁轻松、愉悦,心情放松。“斜风细雨”点到:烟雨江南别有一番情趣!

  4、师:让这么美的画面在你的笔尖流淌吧!(音乐声中学生写画面,前两句)

  5、请几个孩子读自己所描绘的a、师或生接: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钓鱼的人啊都舍不得回家了!

  b、师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c、师引:妙笔生美景,难怪诗人会---生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d、师:带着这些仙境般的画面,再次吟诵《渔歌子》。

  四、吟诵出一个悠闲垂钓人。(品词中人)

  1、师: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回去,不想回家。景色太美了,诗人醉了,舍不得回去了。诗人只是喜欢这美景吗?还喜欢什么呢?不着急,想读懂古诗词啊,一定要了解诗人。咱们一起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张志和。

  (渗透读古诗词方法:解读诗人)

  课件出示: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主要成就:《玄真子》以及《大易》十五卷;

  永垂史册的千古绝唱《渔父词》(五首);

  画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人的渔父画卷……

  3、师:了解了这些再细细地品一品,此刻你就是诗人,诗人就是你,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是什么让你斜风细雨不须归呢?

  (他很喜欢钓鱼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悠闲自得的生活;钓鱼很轻松的----轻松愉悦的心境)

  师:的确,诗人是只羡神仙不羡官,只想做一个悠闲垂钓人,过悠闲自得的生活。

  (板书:悠闲垂钓人)

  师引:钓着钓着,诗人就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此和谐!(板书:和谐美)

  真是画中有诗人,诗人在画中。读《渔歌子》

  3、欣赏歌曲《渔歌子》

  师:带着这份悠闲、轻松,我们听听现代人将它谱上曲,来吟唱

  4、师:带着这颗清闲飘逸的心,我们的诗人写出了千古流传的经典诗词和老师一起背诵这首千古绝唱吧!

  5、课外拓展:师:张志和绝对是个钓鱼能手!理由:他选择的钓鱼场地多好啊!钓鱼嘛我们都知道,鱼钩弯弯,要放鱼饵。可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他的鱼钩是直的?!(在孩子的惊讶中,带着疑问结束。)

  有孩子的各种猜测,教师:或许、可能、说不准。

  师:课外去揭秘,上网、查找资料,说不定你能读出这首词的又一种奇妙意境,读出古诗词背后的更多神秘故事。(探作者,体会词中的别样深情。渗透读古诗词方法:多方了解,读出古诗词背后的故事)课件出示读古诗词方法。

  五、课下作业:

  1、背诵《渔歌子》,有词的韵味;

  2、积累《渔歌子》,书写要工整。

《渔歌子》译文 篇15

  课前师生相互介绍自己的名字以及取名的含义.

  ……

  师:刚才我们聊了一些和名字有关系的话题,那么下面,老师写一个名字,大家看一看,你了解他吗 师板书:张志和

  师:叫一叫

  生叫

  师:热情一点

  生再叫

  师:谁有听说过他

  (大部分学生表示没有)

  师:好,你说

  生:他写过一首古诗

  师:你知道是哪一首吗

  (生说不出来)

  师:他在偷看,好的,不知道没有关系的,做个更有意思的游戏,猜一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

  生:我觉得是他爸爸取的.

  师:可惜错了

  生:我觉得是他自己取的

  师:可惜还是错了

  生:我觉得是他叔叔取的

  师:完全错了.我告诉大家,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取的,想知道皇帝为什么给他取呢

  生:想

  师:他16岁的时候,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课件出示)他的原名叫做张龟龄,(生叫)猜猜他爸爸为什么给他取张龟龄

  生:就是说,他能想乌龟那样生活得

  师:乌龟怎样

  生:好

  师:好这个好 应该是——

  生:乌龟一样长生不老.

  师:对啊,多好的一个名字.(学生大笑)

  师:同学们,张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词人,我们今天要学的他的一首词——(教师板书课题:渔歌子)

  生:(叫)渔歌子

  师:要读好这个题目可不容易,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什么叫词以前有接触过吗

  生:以前我们接触过宋词,我觉得在宋朝很流行,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

  师:跟我们现在的歌词比较接近,那我们可以请你来读一下这个题目.

  生读(把"子"读成了轻声)

  师:他读得不对,所以读题目,可有学问,是古代懂音律的人写的曲子,文人填入词,是最早的词的形成.为了记住每一首词,给这些固定的曲子起了固定的名字,叫词牌.当我读渔歌子的时候不能读轻声,因为它是词牌,谁会读

  师:很好,谁来

  生:渔歌子

  生:渔歌子

  生:渔歌子

  师:来我们一起来

  生:渔歌子.(齐读)

  师:好的,从抽屉里拿出课文,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直读到你认为字正腔圆为止,开始……

  生自由读文

  师:好的,刚才有几个同学很好,他边读边思考,字怎么读,这可跟我们平时学的知识有什么不一样 等会儿再交流,首先,谁字正腔圆的朗读做到了

  生:渔歌子,唐,张志和

  师:待会儿,题目想清楚再读.

  生读整首词

  师:真的读得很标准,还有谁想读 你来……

  生读

  师:最后三个字再读.

  生:不须归.

  师:恩,有一点点紧张,没关系,好,你来读读,好,你来——

  生读

  师:恩,刚才很多同学在底下跟着他轻声地念,读到现在,你发现诗和现在学的词有什么不同了吗

  师:哦,举手说,你来——

  生:如果诗的话,每行前面有几个字,后面几行也有几个字,几句也有几个字,而词的话,当中几句字数不一样.

  师:也就是说诗每句都是比较工整,字数基本是相同的,而词呢,句子有长……

  生:有短.

  师:人们根据词的特点,给他取了个小名叫长短句,那么,我们一起来把这个长短句来诵一遍,预备齐——

  生齐读整首词.

  师:张志和这个词人非常了不起,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朋友,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那么我们看一看,张志和的词中,给我们画的是什么,打上圆圈,他画的什么景物啊,用笔圈出来.

  生边默读边圈.

  师:好的,你发现哪些景物

  生:有白鹭

  师:他说的同时,他找到的,你发现了吗

  生齐答:发现了

  生继续:桃花,鳜鱼,蓑衣

  师:他找到四种,还有吗

  生:西塞山前,水,箬笠,风,雨

  师:找到了九种,你们都找到了吗 把9种景物,按照顺序来数一数,西塞山……

  生齐说: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了框,如果这是一幅画时,请你把这九种景物工整地写在这个框里,尽量使它看上去想一幅画.比如说鳜鱼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他写在画面的最下面,(师板书:鳜鱼)我在这个位置写蓑衣(师板书:蓑衣)的话,你觉得箬笠应该写在哪边

  生:上面

  师:为什么

  生:因为箬笠在上面.

  师:如果蓑衣在身上,箬笠一定戴在……

  生:头上.

  师:笠字是生字,大家看看.怎么写 谁到黑板上写,把这些景物补充完整,我请两位同学合作,其他同学写在课文后面.

  (两生上台合作,其他学生在书后完成)

  师:他很聪明,斜风细雨写在哪儿像一幅画呢 要写成什么样呢 有的同学背挺得很直,看上去很精神.

  师:他有话要说,

  生:下面多了一点,

  师:我给你十秒的时间,把它改过来,先看一下,自己先要记,其他同学检查一下,你的字写得对不对

  同学们,先看一下,全对了吗

  师:刚才这个同学这个斜风细雨写得怎么样

  生:好.

  师:一看到他,你就想到什么

  生:这雨是斜的,风把雨吹歪

  师:写得特别,老师要在它的旁边打上一个"☆".但这个(鹭)也是生字,写对了,但是不够好看.鹭字怎么写才能让他很漂亮,这个字有诀窍.上面小一些,宽一些——

  生:下面大一些,窄一些

  师:对,窄一些,长一些.

  同学们,哪里写得好,打个☆,哪里写得有创意,像斜风细雨,也打个☆.

  师:好,同学们,来一起把黑板上的几种景物 看着看着这几种景物,仿佛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看着这些景物读一下,(生边看黑板上的图边诵)

  师:老师跟这一位同学一样粗心,漏了一个——

  生:流水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拖腔拉调,一点都不美,西塞山前白鹭飞(师深情地领读)

  生读

  师:看着你们读景物,你能猜得到写的是什么季节

  师:看着有种景物,找到依据.

  生:春天

  师:为什么

  生:秋天,因为桃花开在秋天.

  师:对吗

  生:错.

  师:桃花开在

  生:春天

  师:春天开桃花,别人是一叶知秋,我们可以通过一花知

  生:春

  生:白鹭可以看出春天.但是,秋天的话,小鸟的话都望南方飞.

  师:那这个我还得去查一下,老师还不知道,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最后一位……

  生:春天才有细雨

  师:是的,茫茫碧野,春天才有细雨.

  师:好的,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春天的景物,他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我甚至于闻到春的气息,你们能闻到吗

  生:能

  师:到词中去闻一闻,你都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闻到了什么 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不忙着寻找,请大家闭上眼睛,你现在就是一个悠然自得的张志和,在你眼前将展现怎样美妙的世界,师配乐范读(生不觉地跟着读)

  师:同学们,有感觉了吗 谁来说说 刚才你跟老师一起陶醉的样子,老师可喜欢了.

  生:我闻到了桃花的香,看到了西塞山,还有白鹭,还有在河里游的鳜鱼.

  生:我看到了叮叮咚咚的流水,还看到了蹦蹦乱跳的鳜鱼,还看到一些毛毛细雨,还看到一群白鹭在天上飞;我还听见流水的声音是哗啦哗啦的,听到鳜鱼蹦蹦跳跳的声音是扑通扑通的,我听到下雨的声音是沙,沙,沙的.

  师:她的耳朵特别灵,给我们展现流水的声音,斜风细雨的声音,还有听到鸟叫的声音.

  师:还有没有看到不同的景象吗

  生:还有一位白胡子老爷爷在钓鳜鱼.

  师:这位不想回家的白胡子老爷爷被他看到了,这就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渔歌子,还有很多同学看到更多的东西,没关系,把你看到的通过朗诵表现出来,让白鹭飞得更高,让鱼更加欢腾,好不好

  好.

  师:自己练.

  师:好,同学们,你看让白鹭飞得更高,让我们闻到春天的花香.

  生读

  师:我看到了欢腾的自由自在的鳜鱼,可是听她的读,这个老人还是想回家.不想回家的感觉(师深情地范读不须归)

  生读

  师:好一个不须归的老人哪!来,你再来.

  生读.

  师:慢一点.

  生再读

  师:还太快一点,再留恋一点.

  生齐读

  师:老师有一个技巧全班齐读的时候,声音小一些,不然把白鹭吓走的,(师领读)

  生齐读

  师:这么没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

  生:不想

  师:想不想

  师: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张志和自封为烟波钓徒,他最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于是他非常有盛情地写下了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留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于赋歌》(课件出示),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好,你来读.

  生读.(生不由地鼓掌.)

  师:会读不是本事,读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生:回来

  师:你怎么知道 生笑

  生:狂风暴雨且须还.

  师:一个字

  生:还

  师:哥哥在叫弟弟快些回来,我也来催催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生: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暴雨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暴雨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为何不归

  生:太美了!

  师:为何不归

  生:风景太美了.

  师:这么美的的风景,怎么舍得回来

  生:也是太美了让你不想回家吗

  生:我觉得是那边风景太美,让张志和留连忘返,

  师: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朝廷的争斗,留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

  生:钓不到.

  师:鳜鱼会上钩吗

  生:不会

  师: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

  生:他钓着了美丽的风景.

  师:好一个美丽的风景,被你钓着了,还钓着了什么

  生:他钓着那些很美很美的景象,他喜欢这些景象,不喜欢跟别的国家战斗.

  师:他不喜欢跟别的国家战斗,不喜欢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欢现在……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说他钓找了什么 他钓到了美丽的风景,还有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的手举得那么高,最后一个发言的机会给你

  生:他钓到桃花的香味,这让他芬芳扑鼻

  师:让他的生活

  生:芬芳扑鼻

  师:你真是个有诗意的人哪!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出示:心志平和)

  师: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

  (板书:心志平和)

  生:心志平和.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词.让我们记住这个了不起的词人——

  生:张志和.

  师:让我们记住这首千古名词——

  生:《渔歌子》.

  (下课)

  课堂评析:

  官正华老师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老师,他的智慧,他的才情,他对新课标的体认和感悟,在他和学生共同建构的语文课堂中科学而艺术的诠释和演绎着他心中的语文.官正华老师的课堂语言舒缓,准确,诗意,深情,听他说话,你会自然地平和起来,优雅起来,高贵起来.官正华老师的底蕴深厚,课堂上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课堂语言精确而传神.在这节课中,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处闪光点:

  1,关注和挖掘词中蕴涵的美好感情.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张志和,是画家,是诗人,是词人是哲学家,他的作品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官老师从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的"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一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27个字,而是《渔歌子》背后整个美奂美仑的诗词意象.

  2,调动互动和交融.

  特级教师袁瑢说,课堂上尽量少说老师跟你们一起干什么,多说让我们一起干什么,因为师生之间进行情感、思维、个性等交流互动时,教师就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渔歌子》的课堂对话当中,教师既是引导者、启迪者,又是组织者,聆听者,官老师时而与学生一起沉思,时而与学生一起感动,时而在学生疑惑处轻轻一拨,时而对学生的真切感悟会心一笑.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早已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请看下面的片段:

  3以读为主,读有层次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官老师能引导学生在多种朗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情境.初读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找出次中蕴涵的景物和颜色后,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师生对读.教师讲述哥哥为弟弟盖茅草屋后,感情引读;学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但是,为什么一堂课下来,总觉得欠缺点什么 是学生的感情没有淋漓尽致地表达 还是老师为了完成这深刻又冗长的脚步走得过于匆忙 亦或是学生真实的稍显水准的水平离老师的预设还有离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

《渔歌子》译文 篇16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教师准备:课件(包括词语,音乐,画面,自然界的声音,古诗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识词,了解词牌:

  师:昨天,我们积累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我们来背一背好吗 (齐背)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张松龄的弟弟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你会想到什么

  二,初读,读正确,读得有点"词"味

  1.初读

  师:谁来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一读 (生举手)

  师:为了读的更好,我建议大家别忙着举手,先看看注释认真的读一读,有时候理解了以后再朗读会读得更出色.(生朗读)

  2.指名读

  师:看你读得这么有神,请你来试试好吗 (指名朗读)

  师:会思考的人才是智者,听了他的读你有什么意见吗 (指名评价)

  3.教师范读

  师:听了大伙这么一读,我也想读了.(教师范读)

  (指名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总结方法:停顿,韵律,感情)

  (指名试读)

  4.美读词语

  过渡:我发现她把这几个词语读得像画儿一样美.

  (1)课件出示: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2)指名读词,读出画面美.

  5. 按总结的方法再指名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老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师介绍: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 (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2.读出词中画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 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交流,指名说画面)

  3.师生共同展示画面,理解词义

  指名说:

  (1)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2)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生总结:(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4.生写话

  5.交流成果

  6.边想象边朗诵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师生共同朗诵)

  7.品出人之情

  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 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 (指名说)

  小结: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师生共同朗诵)

  师总结读词方法: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过渡: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1.了解背景

  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和诗,品出钓中情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指名说)

  小结: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3.配音感情诵读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五,延伸

  过渡: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1.课件出示

  绝句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2.齐读

  师: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指名说,适时解答)

  小结:像张志和一样,他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3.作业:

  查资料找出这首诗,了解作者,体会"钓"中情.

  板书设计:

  白鹭飞 斜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鳜鱼肥 不须归

  悠闲的生活

  大自然的热爱

《渔歌子》译文 篇17

  教学目标:

  1、朗读《渔歌子》,理解《渔歌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像。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像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像,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围绕人的名字聊天:谁取的名?什么意义?

  (老师名——学生名——《渔歌子》作者的名)

  二、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板书:张志和,猜猜谁给他取的名?有何意义?

  2、简单介绍张志和。

  3、出示词题:读题,认识诗和词的区别。

  三、解读词文,初感词义。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诵读。

  3、在读中感悟词的意思。

  四、词中赏画。

  1、张志和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默读,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来。有哪些呢?

  2、谁能把这些景物填写在画面上,写出名字,画出画。

  3、多种形式读,读出词中的声色。说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指名读——听录音——自由读——师生赛读——男女赛读)

  4、下鱼了,渔翁应回去了,如果你是这位渔翁,你想回去吗?

  五、总结升华。

  1、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谁能背一背这首词。

  3、谁能背一背关于春天的诗。

  六、板书设计:

  西赛山             白鹭

  桃花      流水     鱼厥鱼

  箬笠               衰衣

  斜风               细雨

  人:渔翁——————————垂钓

  抒情:—————爱大自然、爱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