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 筝(通用16篇)


风 筝(通用16篇)

风 筝 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6各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走入课文情景,感受童年的乐趣。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贾平凹去做风筝,放风筝,好吗?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读音。

  注意:丧 是平舌音,坊、充是后鼻音,不要读错

  村、材 字形要区别,“丧”字下面没有一撇,“磨、坊”是多音字。

  2、交流有关风筝的资料。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理请条理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那个自然段是讲做风筝?哪几个自然段讲放风筝,哪几个自然段讲找风筝?

  2、请用“‖”在课文中标出。

  3、说说你还有哪些词语和句子不明白,大家一起解决。

  四、指导书写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词。

  板书设计:

  10、风筝

  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生字词。

  2、谈话:看到风筝这个课题时,你想到了什么?

  二、品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导入:“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可以看出,风筝带给大家的是快乐和幸福。那么,文中的风筝给那群乡下的孩子带去的是什么呢?”

  b、出示第一段文字,学生齐读。“你知道风筝给他们带去的是什么?”(快乐)

  c、过渡:“我们首先跟随这群孩子一起去寻找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吧!

  2、学习二、三自然段——围绕“快乐”体会朗读。

  自由朗读2、3自然段,你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到他们的快乐呢?

  a、做风筝:

  指名读句,感悟交流。

  “你是怎么体会到他们的快乐的?”引导学生感悟“精心做着”、“心中充满憧憬和希望”、“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这些词句。

  “你能读出这种快乐吗?”指导朗读,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质疑探究,深入体会。

  “读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理解“憧憬”、“依然快活”、“写上名字”,深入感悟孩子们做风筝时快乐的心情:希望自己的风筝能做得漂亮,飞得高,即使结果做得什么也不像也没关系,只要是自己做的就高兴。

  再读句子,入情入景。

  学生朗读、评议,教师范读,齐读。

  b、放风筝:

  指名读句,感悟交流。

  “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他们的快乐的?”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

  观察图画,想象感受。

  看图,说说图上的“我们”各是什么样?

  读课文,找出写牵线人和“我们”放风筝时的样子的句子,读出我们的快乐。

  观看动画,理解感悟。

  出示风筝在天空上升、飘荡的录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凌空飞起”、“翩翩飞舞”的情景,然后让学生读读文中是怎样描写风筝的,指导读出风筝“凌空飞起”和“翩翩飞舞”的样子。

  整体朗读,想象画面。

  学生边想边读,练习读、齐读。

  3、学习4自然段。

  a、过渡:孩子们玩得正高兴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

  b、自由朗读,指名回答,“他们当时是什么样子的?”

  c、表演感受,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4、学习5自然段。

  过渡:风筝飞走了,他们的心情有些什么变化呢?

  不出声读课文,边读边想,孩子们在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

  交流讨论,引导启发。

  “哭了”——难过

  “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焦急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在那儿呢。”——怀着希望

  三、总结课文,整体朗读。

  孩子们仍然在焦急而又满怀希望地寻找着幸福鸟,找到了还是没有找到呢?课文没有告诉我们,就留给我们大家去想象吧!但不管怎样,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我们有笑有泪,有喜有悲,这些都是童年生活中永远难忘的记忆啊!请大家再次朗读全文。

  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课。

  板书:

  做风筝       依然快乐                                         憧憬    

  写上自己的名字快乐

  放风筝     快活地喊叫  拼命地奔跑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惊慌

  找风筝       哭了  垂头丧气                                    难过 

  说不定落在那儿呢                                希望

风 筝 篇2

  鲁 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多角度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批判性。

  2.探讨疑难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3.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反思自省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多角度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批判性。

  2.难点: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反思自省精神。

  【课文提示】

  1.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等。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故乡》《药》等。

  2.本文选自《野草》。

  【正音正字】

  伶仃língdīng 憔悴qiáocuì 诀jué 漾yàng 嫌恶xiánwù 蟹xiè 诣yì 堕duò

  【词语积累】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文章写“我”认为放风筝“没出息”不许弟弟放风筝,一天弟弟偷偷躲着做风筝而被“我”发现,“我”粗暴地将弟弟做的风筝踏毁了。多年后,“我”认识到这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想补救,可是一直没有实现。

  3.为什么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因为风筝记录了“我”和弟弟童年时代的一段不愉快的经历。

  4.当年“我”为什么不许弟弟放风筝,甚至踏毁弟弟做的风筝?

  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所以作为兄长的“我”有责任管教乐此不疲的弟弟,甚至将弟弟偷偷做的风筝“折断”、“踏扁”。

  5.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因为玩耍是儿童的天性,而“我”不许弟弟放风筝,甚至粗暴地毁灭弟弟做的风筝,这是“我”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弟弟身上,剥夺了弟弟精神上的快乐,毁灭了弟弟的天性。

  【课文分析】

  文章写“我”认为放风筝“没出息”而将弟弟偷偷做的风筝踏毁,多年后认识到这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可是已经无法补救,作者以此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儿童天性的虐杀。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进一步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作品。

  3.根据自己的情况,至少选做六个“思维训练”题。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

  【思维训练】

  1.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

  “但”字,表示转折,说明新的生命在发展着,它们并不因为有一种压抑的气候而停止成长,它们的生长和出现必定带来春天和希望。

  ②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苦心孤诣”指费尽心思钻研。这里是指弟弟煞费苦心地选择“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一个人躲在里面全神贯注地做风筝。

  ③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

  “惩罚”原本是指“我”毁坏风筝来惩罚弟弟。可是这个“惩罚”长期以来让“我”感到内疚和追悔,变成了对“我的惩罚”。

  ④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当“我”明白游戏和玩具对儿童的重要性后,觉得当初毁掉弟弟的风筝是一种“精神的虐杀”,因此自责、愧疚、懊悔,心情非常沉重。而这种沉重的心情始终无法排解,只得“堕着,堕着”,一直承受着煎熬。

  ⑤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

  “这一节”指“我”折踏弟弟的风筝。

  “胡涂”指不懂“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道理。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①“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具体是指什么?

  这句话具体是指“地上还有积雪的北京的冬季”。

  ②“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已逝的故乡的美好生活充满怀恋的情感。

  ③句中的“春天”有什么特殊含义?

  这里的“春天”,是小时侯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

  ④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承上启下,它总结了现实的天气,而春天的迹象又引出了“我”对童年的回忆。

  3.简要分析童年“小兄弟”的形象。

  童年的“小兄弟”是一个具有一般儿童的天性,天真活泼,但是又瘦弱多病,胆小怕事,受压抑、受委屈的形象。

  4.“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这一句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其作用是:使“我”沉重的心情具体形象。

  5.“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指的是什么?这样表述有什么作用?

  这是指脸上的皱纹。  作用是:表明生活的艰辛。

  6. 为什么最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本想得到弟弟的宽恕,可是弟弟却忘了此事,因此“我”的心情不能宽松,依然沉重。

  弟弟没有因为“精神的虐杀”而悲哀,“我”为弟弟的愚昧麻木而心情沉重。

  “精神的虐杀”可能还会重演,“我”为虐杀和被虐杀的现实无能为力而心情沉重。

  7.如何理解“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意识到当初错误地扼杀了弟弟的天性,但是弟弟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现在仍有许多儿童的天性会被无情地扼杀,或许也会有人意识到天真的可贵。对此虽然没有把握,但是有些许希望,如同故乡春天肃杀的气候虽然悲哀,总还带来一些希望。

  8. 结合自己的经历,解释“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含义。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故乡》,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风 筝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正确读写“静心、希望、依然、飞舞、品茗、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重点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课前准备

  1 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学生交流)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全班学生跟读,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感知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教给学生关于概括写事的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1、自己练习说,同桌互相说,指名说,大家评价,再练习说。

  2、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一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评是否读出了高兴得语气,听后仿读,读好课文。

  2、充分朗读,体会感情,

  a.读通第2自然段,创造比读的氛围,在读、听、仿读、赛读中读通课文。

  b.移情悟情:你们在做风筝时会想些什么?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读一读,画一画,并相机理解“憧憬”。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向往等)读好课文。

  3、想象入境: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做什么?

  4、朗读展示:谁想放的,请他来读读课文。鼓励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多人次读)

  5、说读结合,入境入情。

  a.大家是怎样放风筝的?出示填空:一个人(   ),另一个人,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 ),那线(   ),风筝就(  ),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   )着,我们(   ),在田野里(   )。村里人看见了,说:“(   )!”

  b.再读,注意填进去的字,把怎样放的告诉同桌。

  c.风筝越飞越高,你们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叫给大家听听。

  6、感情朗读:带着高兴、喜悦的心情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漂亮又正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或经验介绍给大家?

  2、指导书写生字和词语。教师重点指导“磨、坊”和“丧”字的写法。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

  一、以读为凭,读中悟情

  1、自读课文第四小节,把喜欢读的语句多读几遍(可以采用赛读、评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读)。

  2、仔细品笃,体味心情。

  a.反复诵读第1、2句,在读、评中体会“我们”高兴得心情,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读好。

  b.引读过渡,设置情境:(师引)忽然吹来一阵风,线(生读)………

  师:正当大家玩得高兴的时候,风筝却被风吹走了,这是,你会想些什么呀?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相机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体验到的着急、担心、期望的心情读出感情变化部分。

  3、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

  4、板书: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哭   垂头丧气

  5、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6、练习用上面几个词说几句话,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麻烦事的表现。

  教师小结:

  在玩风筝的过程中,真是又欢喜又有担忧、有希望也有失望、有欢乐也有眼泪,同学能把这些不同心情的句子好好读给同桌听听吗?

  二、拓展想象:

  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

  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如果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写下来。

  三、课堂练习

  1、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可以是几句话)(上面两个作业可以任选其一)。

  3、有时间把同学写的交流一下。

  一、基础过关

  1、课文共有个16个生字要求掌握,5个生字要认识,你能把他们写好吗?让我们先以“却,满”为例,先来热热身吧!

  方法:“满”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写时注意右边“从”字要出头。

  方法:“却”左右结构,右边是“  ”,字旁,写时注意左高右低。

  2、你能分清下面的字吗?再组词。

  做(  )   却(  )  拼(  )   坊(  )

  作(  )   即(  )  饼(  )   仿(  )

  3、找一找这节课成语有几个,写一写,选择2个词语说句话好吗?

  4、阅读连接

  (1)读读文章,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再写 

  最后写 ______   ,以及他们不同的心情。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情。

  (1)文中有许多描写心情的句子,而且含义丰富,例如: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着憧憬和希望。你也试着写几句,并体会一下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一填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  ),另一个人(  )线,(  )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  ),风筝(  )就(  ),渐渐(  )树梢了。牵线人(  )地(  )起来了。风筝(  ),在空中(  )着,我们(  )地(  )着,在田野里(  )地(  )。

  1、这段话中主要写了______。作者抓住人物的_____来写的,用词十分准确生动。请你找出有关的动作词语写一写。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好在哪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一段中,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把放风筝的过程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明白了,作者用词朴实、准确,独具匠心,并且在字里行间写出了人物的心情,深深的感染了读者,使读者与之产生共鸣。

  3、按原文填空,体会作者准确、朴素的用词。

  4、想一想文中的人物在放风筝时的心情如何?结合自己谈谈感受。

风 筝 篇4

  一、听写词语

  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抖动、寻找、磨坊、继续、充满、农村、停歇、潍坊、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翩翩起舞

  二、多音字

  磨mó(        )  mò(         )      坊fáng(       )   fāng(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精心——    希望——     依然——    倏地——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垂头丧气——          继续——

  五、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说一句话

  垂头丧气:

  憧憬:

  大惊失色:

  六、“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从我句话中了解到小作者的心情是——————————,我还能在课文中找出其它描写心情的句子————————————————————

  七、写出描写心情的四字词五个。

风 筝 篇5

  风筝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作家作品知识。

  2、掌握重点字词(音形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能在合作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5、学习鲁迅先生勇于自我解剖、自我反省,并从小事中透视出重大主题的精神和境界。

  6、让学生体会、珍惜家庭亲情,学习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珍惜家庭亲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策略:

  要求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感知课文,以品味重要词句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同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并请同学们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

  风筝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和欢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介绍作家作品知识及写作的背景。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坟》等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是社会的抗争。《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画拿到组里解决,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什物  惊惶  瑟缩   宽恕丫杈   伶仃   嫌恶    可鄙   掷  虐杀  堕  苦心孤诣  憔  悴    模样    蜈蚣   惩罚

  (2)注意几组多音字词及重点词语的解释

  三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这篇散文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找出文中感受深刻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就这两个问题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内部交流。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而心情沉重,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心里更加悲哀。

  以“我对--------------------感受深刻,是因为--------------”的句式,谈谈自己的感想。

  第二课时

  一、巩固基础知识:

  听写字词,提问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识。

  二、赏析人物:我和弟弟(学生就问题思考、讨论,合作探究学习)

  1、赏析文段(3),讨论回答:

  (1)对风筝的态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动作、神态的描写。)

  点拨:弟弟---- 喜欢 张着小嘴  呆看出神 小半日  惊呼 高兴的跳跃

  “我”-----  嫌恶,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笑柄  可鄙

  兄弟二人的不同态度,揭露了封建思想对“我”的毒害,而小兄弟因年幼,持有一颗天真的、真挚的童心。

  2、赏析文段(4):讨论回答:

  找出发现弟弟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

  思考:我为什么那样做,弟为何不反抗?

  点拨:弟弟:很惊惶地站  失了色瑟缩  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惊恐不安的内心

  悲苦无奈的神态  -----------认为管是正当,自认该罚。麻木

  “我”:愤怒   即刻伸手   抓断、掷、塌扁   傲然走出  专制、盛怒----认为管的对,受封建家长制传统的影响。

  3、赏析文段(5-11):讨论回答:

  找出文中叙述我是如何省悟和补过的及弟弟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后的神态。

  点拨:“我”:不幸偶尔看到  心变铅块堕下去   想补过、讨宽恕深深自责、严于自我解剖,抛弃旧我、追求新我

  弟弟:惊讶  什么也不记得   毫不抗争,麻木   幼稚纯真,健忘

  揭露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

  三、走进主题

  资料1:当年,小兄弟以风筝迎接春天,自己却演了一场精神虐杀的恶作剧。至今难以追悔!那么,现在,小兄弟的“春天”又在哪里呢?“我”的春天何在呢?四周都是黑暗,又是谁在制造黑暗呢?当年百花凋零,生灵涂炭的精神虐杀者又是谁呢?春光时节竟无春,这又怎能不使作者产生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呢?这是人民的悲哀,时代的悲哀!——《鲁迅名作鉴赏词典》

  资料2:封建思想有形无形地摧残着我们一辈一辈的人。类似 《风筝 》中这样的日常生活小事,在旧社会里时时发生,处处存在着。可是往往被人们忽略,甚至被视为理所当然。就像作品中未曾觉悟之前的“我”那样。作品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仅表现了“我”的个人悔恨,其中也包含着作者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摘自《〈野草〉赏析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

  (讨论、合作、探究)

  1.鲁迅的兄弟之情。

  2.揭示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

  3.学习鲁迅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精神。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

  情境对话:

  假如十年过去了哥哥的身体越来越差,不久将离开人世,所以哥哥对弟弟说:

  弟弟知道哥哥多年来一直为此事自责悲哀后,所以弟弟想对哥哥说:

  (发挥自己的想象合理的补叙一段文字。)

  六:歌曲欣赏(三月三)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的叙写了同胞兄弟间的浓浓亲情,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和情怀。他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下面再请欣赏歌曲《三月三》,让我们一起走进风筝的世界里,来共同放风筝,共同放飞我们的心灵吧!

风 筝 篇6

  黑龙江 赵文玉 宁铁霞 青岛 宋晓渝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①导人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③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O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I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

  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

  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

  继续研读课文。 。

  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

  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

  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

  ):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O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

  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e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

  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

  处境?

  O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O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

  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

  1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e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旷我,,J瞳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O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

  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

  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

  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e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r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

  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

  “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

  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

  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

  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体验拓展

  O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 在全班交流。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

  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

  r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

  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

  深刻。

  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

  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

  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

  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

  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

  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点 评

  本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标准,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

  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

  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同时,在教学的

  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本文意蕴丰富,在“合作探究”的教学环节中,重点让学生多角度探究作者的思

  想感情,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

  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体验拓展”的教学环节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选择

  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强调过程性评价的体验,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展,个性

  得到发展。

风 筝 篇7

  黑龙江  赵文玉 宁铁霞    青岛  宋晓渝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①导人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③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O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I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

  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

  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

  继续研读课文。    。

  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

  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

  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

  ):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O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

  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e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

  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

  处境?

  O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O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

  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

  1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e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旷我,,J瞳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O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

  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

  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

  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e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r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

  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

  “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

  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

  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

  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体验拓展

  O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 在全班交流。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

  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

  r教师小结]

  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

  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

  深刻。

  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

  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

  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

  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

  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

  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点  评

  本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标准,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

  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

  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同时,在教学的

  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本文意蕴丰富,在“合作探究”的教学环节中,重点让学生多角度探究作者的思

  想感情,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

  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体验拓展”的教学环节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选择

  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强调过程性评价的体验,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展,个性

  得到发展。

风 筝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理解本文的主旨。

  能力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3.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德育目标

  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难点较多,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在通读两遍后,仍然难以把握文章的要点,因此,可先让学生把不太懂的地方画出来,然后质疑问难,合作讨论。采用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研究具体问题的思路进行阅读。对少数需要联系特定写作背景来理解的疑难语句,教师宜作必要的引导、讲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在圈点勾画中找出本文难以理解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在温馨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设计(二)

  家庭中充盈着浓浓的亲情,但有时也会出现令人难堪的冲突矛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人冲突的深处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的和时代的内容,今天,让我们走进这的世界来研究一番其中的是非曲直。

  设计(三)

  同学们,你们玩过吗?是报春的天使,孩子们因为渴望春姑娘的来临,才用去迎接她,打扮她,赞美她。可是有个孩子却无端地被剥夺了玩的权利,让我们去看个究竟吧。

  设计(四)

  多媒体显示:

  你放飞一个你

  我放飞一个我

  蓝天真小呀

  你看

  我们快活的姓名

  正在悄悄靠近

  它们在说悄悄话呢

  不信

  你把耳朵贴在线上

  听听

  教师要求学生猜读诗题,学生明确:《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散文诗。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野草》,散文诗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有的篇目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如《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一觉》等;有的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如《影的告别》《死火》等;有的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如《希望》《死后》等。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及词义。

  教师提示学生积累以下词语。(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丫杈   可鄙   虐东   笑柄   瑟缩

  点缀   宽恕   苦心孤诣  嫌恶   什物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词语。

  jué bié( )   dàng yàng( )  qiáo cuì( )

  jīng huáng( )  huǎng rán dà wù( )

  (3)按要求写成语(或俗语)。

  ①表达愉快心情的:     ②带"苦"字的成语,如    

  (4)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这三个词语造句(或写一段话)。

  尘封 肃杀 傲然

  3.学生带情感朗读课文。

  四、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学生读课文,就"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这两个问题小组内部交流。

  五、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对课文作圈点评注的学习方法,学生精读课文,质疑问难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圈点勾画。资料内容如下:

  对课文作圈点勾画评注的学习可以分三个层次:一是疏通性的圈点勾画,目标是读通课文;二是思考性的圈点评注,目的在于提出质疑,引发思索;三是评论性的圈点评注,目的是让学生在开启思维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并参照平时通用的读书符号形成自己的圈点勾画的符号系统,作为圈点勾画的符号,应简洁醒目,意义明确,使用时不应随意变动,以便于对文章的重读与复习。下面的符号系统是不少人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仅供参考。

  (1) 表示描写得精彩或论述得好;

  (2) 表示作者的观点、看法;

  (3) 表示文章的要点或中心思想;

  (4) 打算摘录的内容;

  (5) 表示要着重理解的字、词、句;

  (6)?表示有疑问或暂时不理解之处;

  (7)??表示有疑惑需作认真思考之处;

  (8)×表示否定;

  (9)!!表示精辟、赞赏;

  (10)△△表示应注意的地方;

  (11)★★表示应熟记、背诵的地方;

  (12)[ ]表示要查考、注解的地方;

  (13)○○表示需疏通的生字和生词。

  当然,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临时设置一些符号。

  2.指导学生对课文圈点勾画,把阅读中的感受、体会或疑问标记出来。

  3.以小组为单位,各组汇集问题。教师将所有问题归类,按照由浅入深的层次归类,或按局部到总体的方式归类,或按照问题所在的段落分组。

  4.按照问题所在的段落分组,可把问题分为4组,1~2段的疑问为一组,3~4段的疑问为一组,5~8段的疑问为一组,9~12段的疑问为一组。

  5.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研究问题,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抽两组向全班汇报,有不同意见,全体同学讨论解决,教师加以评述。

  六、内容研讨

  第一组问题。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明确: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故乡的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来了。"我"见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浮动,由而联想到故乡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第二组问题。

  1.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相关的句子有:(1)他没有,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2)他时而为人家的突然跌落下来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

  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能呆看人家的,他"惊呼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能加重对剥夺他放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用自己的话描述"事件",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明确:描述略。

  小兄弟喜欢,"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小兄弟偷做,隐隐写出了儿童的动手能力。上文写蟹、蜈蚣、瓦片,小兄弟做的却是蝴蝶,可见他聪明伶俐,动手能力强。而"我"却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了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七、学生齐读前四段

  八、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①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讨第三、四组问题;在研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综合评价和深层探讨;情境写作训练,选择文中精美的句子进行仿写训练,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

  一、继续研讨第三、四组问题

  第三组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

  明确: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明确:指"我"不许小兄弟放,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我"把他快要完工的抓断踏扁了。

  3.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明确:"我"过去认为,放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第四组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明确: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2.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

  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在自由研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作综合评价和深层探究

  1.提问:综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本文叙写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即将成功的一只撕破、踏碎的一件往事,显然,写的是兄弟间的矛盾、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深情:当年不许小兄弟放,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2.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本文的主旨含蓄而深邃。本文选取的是一件在小兄弟的心里早已忘却的儿时琐事,但在"我"醒悟到这件事是对小兄弟心灵、精神的残酷虐杀后,强烈的愧疚之情体现的不仅是兄弟间真挚的亲情,还包含着"我"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另外文章首尾两次描写的肃杀的冬景,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是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象征。空中浮动的既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更是美好的理想的象征。一篇短小的散文诗,作者将深厚的亲情与严肃的自我解剖精神融为一体,将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成功地加以结合,体现了含蓄而深沉的立意美。

  三、写作训练

  要求学生学习揣摩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在对比冲突中表现亲情(或友情)。依据提供的情景,选择一个话题,写一段话。

  我是向来不爱  ,    然而他最喜欢  ,    。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只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即可。

  四、课堂小结

  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它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请同学们再次走进的世界里……(教师播放朗读磁带,配以山东潍坊节的相关画面)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P116周粲《满天的》,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提示:鲁迅的与周粲的《满天的》,思想感情全然不同。笼罩着深沉的悲哀,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后来懂了新道理,觉悟到这是精神的虐杀而心情沉重,想求补过而又不得,心情异常沉重。《满天的》抒发的是小时候跟二哥一起放的快乐,写自己糊的放起来又满足又骄傲)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写作活动设计

  本文在写"我"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时,写到"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请你发挥合理的想像,结合小兄弟的性格特点,续写一段小兄弟留在屋里的情景。70字左右。

  2.说话训练

  (1)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2)孩子和父母之间,因为年龄、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在同一问题上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看法,这也许就是常说的"代沟"。你和父母之间有过矛盾冲突吗?请选出一两件事谈一谈。

  3.开放探究

  阅读《金子做成的儿子》,完成文后题目。

  金子做成的儿子

  20世纪20年代,父亲还是个毛头小伙子,他离开老家山东去寻找财富。1949年以后,他在韩国的釜山市定居下来。

  因为父亲曾在上海的一家贸易行做过学徒,所以他在韩国也是靠这行起家。朝鲜战争结束以后,父亲的生意兴旺起来,那时他的照片都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而我小时候的玩具则是父亲收集的派克笔。

  情况在我一岁的时候发生了变化,我被诊断为小儿麻痹症。父亲给了我最精心的照顾,我们的釜山邻居都惊讶于父亲怎么舍得花那么多钱给我治病,即使在多年以后,他们也仍叫我"金子做成的儿子"。同样,他们也惊讶于父亲的财产突然消失得那么快。

  父亲的钱被骗光了

  在我刚患病不久,一位远房亲戚主动帮我找了几个医生,由此获得了父亲的信任。后来,他把父亲介绍给一些人,这些人说服父亲投资在釜山建一家旅游饭店,就在这个8层大楼还没有盖好之前,我父亲发现他已经掉入了一个陷阱--那些人席卷他的钱后逃之夭夭,饭店被迫停工。我父亲也被迫变卖大部分财产还债。

  一个雨天的下午,父亲被迫出门卖我家的电话,那副样子,我一生难忘,那时父亲50岁。

  父亲的生意垮了,他也不再是当地华人社团的领导,惟一令他安慰的是我们的房子保住了,全家人不至于流离失所。

  好在,父亲凭他写的一手好字,打得一手好算盘,得以养活全家。

  我开始怀疑父亲

  我上中学时开始对父亲很不满意。一天,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父亲在遭受失败后又怎样东山再起的故事后,我对父亲更是瞧不起,我在头脑中种下了怀疑的种子:为什么父亲不能再重新开始?他那时才50岁,正应是一个男人的事业高峰期啊。

  我开始觉得父亲每天白天忙于收集小钱,晚上用算盘一分分算帐的工作是多么的无聊,多么没前途,我怀疑父亲是不是因为懦弱,没有勇气重新再来。

  我也不能忍受父亲对我的那些老式说教,他担心我将来在社会上无法容身,总是教育我要谨慎小心。我想他这种对生活的悲观态度,一定是受人欺骗所致,他的说教让我很不以为然。两次激烈争吵后,我与父亲陷入冷战状态,彼此不说话。

  18岁后,我到中国台湾去上大学,从此一直愚蠢不孝,直到许多年后,我自己也经历了许多事情,才又同父亲联系。幸运的是,我终于和父亲恢复了关系,而且就在那时,我意识到原来父亲一直都在等着我回去找他。

  尽管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我们尽可能地写信或见面,父亲总是说话很少,但我们之间却似乎更了解了。

  一天下午,父亲读完我的信后午睡,从此再也没有醒来,他走的时候很平静,79岁。

  (选自《现代文阅读》,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1年11月版,有删节)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釜山   沮丧   麻痹   膝盖   脸颊

  (2)第一、二自然段写父亲以往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3)展开你的想像,描述"一个雨天的下午,父亲被迫卖电话的样子"。(突出"难忘"两字)

  (4)当我对父亲不理解,产生叛逆心理后,和父亲断绝了联系,为什么"父亲一直都在等着我回去找他"?

  (5)怎样理解标题我是"金子做成的儿子"?

  参考答案:

  (1)fǔ jǔ bì xī jiá

  (2)说明父亲是一个经历了困苦贫穷之后才发达起来的人。为后文写父亲对世事的豁达作铺垫。

  (3)略

  (4)一方面由于父子情缘所致,一方面是父亲对儿子的谅解,他懂得儿子必须经历人生的挫折与艰难之后,才会了解自己,懂得自己,而且一定会有那么一天。

  (5)父亲为治儿子的病,有那么多的金钱投入,有那么多的关怀与爱,它用尽了父亲大半的心血。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诗拾趣,又叫纸鸢,在我国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历代诗人曾写下了不少形象生动的诗令人赏趣。成为娱乐用品,当在唐代之后。唐代诗人高骈在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当时放不仅装有弦或笛,有时还把明亮豪华的灯笼带到夜空,犹如"花雨阵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宵空"。

  南宋大诗人陆游以拟人的笔法描写纸鸢,十分生动:"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诗不但生动地刻画了纸鸢的姿态,而且让人想见放鸢子的孩子是多么天真,多么可爱,多么欢乐。

  明代时,民间放的活动就很普遍。明代诗人徐渭简直是个迷,他写了《风鸢图诗》25首,如"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便是当时放热闹情景的真实写照。

  清代的制作和放飞更为盛行,人人争相娱乐。诗人高鼎在《村居》一诗曾这样描绘儿童放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生动地描绘了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时节,活泼的儿童舒臂牵线,喜放的情景,构成了一幅富于生活气息的画面。孔尚任也有一首诗描写儿童放:"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五丈风。"描写儿童飞不上天,急得怒骂天公,使一个天真而又刚健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实,喜爱的决不单是儿童,还有成年人和老翁。

  清代一位诗人的《北京竹枝词》写道:"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梯巧,一行飞上青云端。"扬州郑板桥《怀潍县》吟诗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回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像蝴蝶斗春归。"北方万人观赏,南方如雪,南北相映,蔚为壮观。清末画家吴友如的题画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浅凌空去,青云有路通。"这首诗把的特征和神采写得有声有色,并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断线为谜底更有情趣:"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在清代,还有两位女诗人写断线的诗,构思精巧,绘声绘色,各呈妙趣。女诗人陈长生的《春是信笔》诗云:"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吹落屋檐西。"另一位女诗人骆绮兰的《春闺》诗曰:"春寒料峭乍晴时,晓起纱窗日影移。何处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读来耐人寻味,趣味盎然。

  (选自《素质教育新学案》2002.8版)

  二、时文超市畅想曲

  假日到河滩上转转,看见许多孩子在放。一根根长长的引线,一头系在天上,一头系在地上。孩子同都在天与地之间游荡,连心也被悠荡得恍恍惚惚了,好像又回到了童年。

  儿时放的,大多是自己的长辈或家长编扎的。几根削得很薄的竹篾,用细纱线扎成各种鸟兽的造型,糊上雪白的纸片,再用彩笔勾勒出面孔与翅膀的图案。通常扎得最多的是"老雕美人儿八拐花蝴蝶"等。

  我们家前院就有位叔公,擅扎,远近闻名。他扎的不仅体型好看,色彩艳丽,放飞得高远,还在上绷一叶用蒲薄苇削成的膜片。经风一吹,发出"嗡嗡"的声响,仿佛是的歌唱,在蓝天下播扬,给开阔的天空增添了无声的韵味,给畅快的童心带来几分疯狂。

  我们那条巷道的左邻右舍的孩子们放的几乎都是叔公编扎的。他的不送人,也不卖钱,谁上门去讨,就给谁,自家贴钱买材料,他乐意。有一年他给自己扎了一只好大的"八拐",足有磨盘大,上面绷了三根蒲苇片,头天晚上放上天去,用了十几丈长的细麻线,线的末端拴在自家院中的老槐树上。稳稳地升上夜空,向四周播出宏大的音响,半个古城人家都听到了。也作美,这只"八拐"整整放了三天三夜。

  后来,这位叔公去了海外,"放"也渐与孩子们远离了。不过叔公年年给家乡写信,总不忘提起那时的放,每每情意绵绵,不能释怀。去年,香港回归之后,他在家信中说到他这只被故乡放飞到海外的,尽管飘荡游弋,经沐风雨,可那线头一直在故乡和亲人手中牵着。如今飘飞得太累了,也该要回归到家乡和亲人身边来了。

  是的。我想,不光是叔公,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妈妈手中牵着,从小放到大,再从家乡放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啊!      (选自1998.4.3《人民日报》)

  提示:本文结尾段意蕴悠长,蕴含了我们每个人都像一样,在广阔天空中翱翔,无论飞到哪里,都离不开祖国母亲,我们要时刻听从祖国母亲的召唤。

  文中有些句子写得特别美,如"经风一吹,发出'嗡嗡'的声响,仿佛是的歌唱,在蓝天下播扬,给开阔的天空增添了无声的韵味,给畅快的童心带来几分疯狂",可让学生仿写几句。

  三、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复述(一)

  复述是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文中所描写的人物、事件、情节、环境、主要的观点、精彩的片断等。复述是学习语言的最直接的方法。从口头表达的角度看,复述是介于读和说之间的一座桥梁,是具有半独立性的口头表达,包含吸收、贮藏、运用、表达。复述有很大的社会使用价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离不开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复述是用自己重新组织过的语言来表达原文的某些内容,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原文。

  从不同的角度复述,可分为不同的种类。1.从复述的内容范围来分类,可分为片断复述、整体复述、选择复述。2.从复述的方式分类,可分为详细复述、简单复述、全文复述、摘要复述、综合复述。3.从复述能力的不同要求分类,可分为一般性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创造性复述包括:改变人称的复述,改变结构的复述,改变文体的复述,扩展性的复述,评论性的复述,艺术性的复述

风 筝 篇9

  一、本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节课上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理念在上课前一节课先和学生讲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告诉学生: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老师会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站在这里施展自己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每颗种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阳光。我对学生提出几个“允许”: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保留不同于老师的差点,允许随时质疑老师的讲述。在把新课改的理念渗透给学生的基础上开始上新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班上有个学生叫王伟凡,一回到家里,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也和她是平等的关系,因为老师今天告诉她们: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由此看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相当大。 

  二、本课中学生好的思维方法。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

  上完本课,我空出时间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隶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怎么理解?说真的,我认为把鲁迅写的《风筝》安排在第一课,未免太难了。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比较隐晦,作为老师,有时都一下子都转不过弯来,何况是刚进初中的学生?这位同学提出本课触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话。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请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强调地指出:当时封建社会黑暗势力、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须坚持战斗,不能退缩!”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和第二段中的‘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相照应。我去查有关的资料,作者写这篇的文章是192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统治下,所以,这句话是当时自然气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对政治气候的感受。”除此之外,同学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我都让他们通过讨论自行解决。同学预习课文时,碰到问题能去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通过几节课和同学一起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三、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对一节课成功了,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失败了我们也要认真总结、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找准症结所在,以便于弥补不足。教学第四自然段“风筝事件”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上台表演整个事件的过程,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几分钟后,全班没有一位同学举手,我只好点名两位同学上台表演,结果效果相当差。两位同学用非常生硬的动作、语言,断断续续地说完整个过程,引得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我也觉得十分尴尬。课后我自我反思:学生表演时没有道具,凭空想象,加上也没有对话描写,只能通过动作、表情等来表达,因此,学生做起来困难。并不是所有课文都能通过表演来增加学生的空间,要因文而异,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该做教材的主人。

风 筝 篇10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积累好词佳句。

  5、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6、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重难点:,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提出学习目标

  (1)识记生词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练习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对课文中的生字、难读的词、句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3)感知文意: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4)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我会读、会记这些字。

  依、歇、丧、磨、坊

  2、我会读、会写生字新词。

  依然、憧憬、精心、希望、飞舞、拼命、奔跑、抖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

  我会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词造句。

  3、我会流利读课文。

  4、我知道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知识拓展延伸

  1、复习生字词,练读课文。

  2、把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讲给同学听,请他们提提意见。

  四、作业

  1、收集有关风筝的文章和故事。

  2、学文章的写法仿写一篇作文或用诗歌简要概括文章。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复习导入,讲述大意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风筝》,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2、提出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段来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

  (3)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基础知识展示

  我会有感情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表达课文。

  (二)走进文本,感悟内容展示

  1、我会读

  生: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生: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生: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生: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

  2、我会悟

  生: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我体会到孩子心情兴奋、激动、自豪。

  生;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我体会到他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生: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

  …………

  (三)创作性展示

  1、展示个性谈感受。

  2、收集有关风筝的文章和故事。

  3、学文章的写法仿写一篇作文或用诗歌简要概括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

  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

  四、知识拓展延伸

  1、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2、简介古代风筝的五个名称:纸鸢、风鸢、风鹞、鹞子、纸鹞

  教学反思:

  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有别于低年级段,而更加关注对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本节课,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在帮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的同时,积累了语言,且教学形式比较丰富。如:(1)  换词法 在理解“精心”一词时,采用换词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认真、仔细、一心一意的意思,足以见得孩子们在做风筝时的认真样。(2)  查字典  在理解“憧憬”一词时,采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3)  由字面入手、联系生活 在理解“翩翩飞舞”一词时,提出“翩”字,了解字形,翩的左边是扁,右边是羽,“扁扁的羽毛飘起来会是什么样?”学生回答“又轻又快地”。再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我们用翩翩飞舞形容什么?”学生答“蝴蝶在花园里飞舞”、“花瓣里开花托时”、“树叶离开树枝时”、“蒲公英的种子离开妈妈时”……“在孩子们眼中这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就好比是五彩斑斓的蝴蝶在翩翩飞舞,他们的心情也快活地飞扬起来了,请你轻快地读读这一段。”(4)  解字再解词在理解“千呼万唤”“大惊失色”时,逐字理解意思,再整体解释词义。

风 筝 篇11

  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学生

  教师

  第一课时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风 筝 篇12

  创意说明:

  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有些难句除了指导学生多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

  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设计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一、导入  新课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吗?那是什么样的感受?

  引入正课: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的故事。

  二、局部感知

  1、略说人物

  朗读集中写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味悲哀  表演故事                                                               请两位同学表演“精神虐杀”这一幕

  三、研读“悲哀”

  1、朗读体会

  提问:读全文,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及时点评。

  2、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解决。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四、思维延展

  1、讨论  感悟警句

  ①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

  ②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2、进入文本  与人对话

  学过课文,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3、联系生活,感受亲情                                                                讲述自己的亲情故事                                                                  4、创新连缀  自由写作                                     

  以为话题,进行写作。

  可采用的形式: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散文小片段、小诗歌……

  五、结束授课

  结束语:一出事件,牵动千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希望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以一曲《飞吧》来结束这篇课文吧。

风 筝 篇13

  教学设计 (新课标)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①导人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③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I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

  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

  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

  ):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O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e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O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O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e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旷我,,J瞳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O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e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r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体验拓展

  O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 在全班交流。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

  r教师小结]

  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点  评

  本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标准,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本文意蕴丰富,在“合作探究”的教学环节中,重点让学生多角度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体验拓展”的教学环节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强调过程性评价的体验,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发展。

风 筝 篇14

  课时:三课时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风筝的起源、流派等信息资料,懂得风筝的构造与平衡的关系,认识风筝骨架类型特点。

  2.初步掌握风筝骨架的扎制方法,学习用对称的方法画轮廓、图案,设计制作一个风筝,尝试掌握放飞风筝的技巧,培养孩子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收集、了解、制作、放飞等活动,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风筝艺术的热爱之情。

  重点:扎制一个左右平衡对称能平稳飞上蓝天的风筝架子,放飞上蓝天的技巧。 难点:了解风筝传统艺术,制作一个左右平衡对称美观的有创意能平稳飞上蓝天的风筝,并放飞上蓝天。

  教具准备:有关风筝网站收集、风筝图片,准备一些风筝成品。 学具准备:有关风筝资料收集、制作材料准备。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不能把所有的材料都带来。不可能自己用竹子制作风筝的骨架。

  教学建议 可以叫学生去买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然后叫学生进行组合拼装。这样就简单的多了。

  课后反思 

  由于材料的局限性,不能够把风筝制作的很美观。

  教  学  过  程 本人教学思路

  教 学 活 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1.导言(单元概述)。

  (1)春天来临,积雪慢慢融化,大地从沉睡中苏醒,小鸟在枝头歌唱,树木吐出嫩绿,泥土散发着芳香。春天象征着生命,春天象征着希望与力量。伴随着春风,美丽的风筝飞上了蓝天,它把人们的理想希望带入美妙的境界……风筝集艺术、科技、体育于一身,放风筝是春日里一项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如果能放飞自己亲手扎制的风筝上天,那是多么有趣高兴的事呀!

  (2)根据同学们的提议,我们将进行《风筝风筝飞上天——风筝主题活动》,本次活动就是请同学们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风筝艺术,设计制作一个风筝,让它飞上蓝天。届时将请同学自评和互评,评出优秀资料奖、优秀设计制作奖、放飞奖、合作奖等若干名,我们将颁发获奖证书。

  2.任务。

  (1)你是一名优秀的学生,你爱动脑动手,思维活跃,喜爱美术,你认为这次活动是你展现才能的机会,应该把握,即使没有做出优秀的作品,对你来说也是一次不错的实践与锻炼。

  (2)请4人一组共同完成以下任务:了解风筝艺术,设计制作一个风筝,让它飞上蓝天,并且做好活动资料的收集积累工作。

  3.过程。

  (1)活动1(课时1),有关风筝资料的收集:

  ①小组准备工作:

  a.将全班同学4人一组(以居住地或同学自由组合,教师做好联系调配工作),分为若干组,各组同学合作完成任务。

  b.各组选举组长,根据自己的特长分配工作,做好准备工作。

  c.组长要建立本小组工作目录,在目录下记载本组同学的学习过程资料,方便同组同学互相交流。

  d.明确本次活动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因特网、书本,或向别人请教等途径搜寻风筝的起源、流派、制作方法、图片等实物、信息资料,完成《风筝知识小报》或小课题调查报告,各种风筝展。

  ②收集信息资料:

  访问网络查找你认为需要的信息。或者在图书馆查阅相应的资料。如果你访问了不止一个网站或者查阅了不止一本书,用分开的纸分别记录从每一个网站或每一本书中得到的信息。或进行风筝艺人访谈,市场上购买、收集各种风筝实物。

  ④整理、筛选、展示收集的资料图片、实物。

  a.完成《风筝知识小报》或调查报告,展示形式,风筝知识擂台赛,评出优秀资料奖小组。

  b.在教室里举行收集的各种风筝展。

  希望这些同学收集的资料能对你有所帮助和启发。

  (2)活动2(课时2),制作风筝。

  活动建议:1.制订小组制作计划和分工,设计怎样的风筝样式图样?希望能够发挥大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资料参考:风筝的图样集,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帮助。

  ①扎制风筝,上线是很关键的一步。

  老师的提醒:

  a.风筝的架子要求左右对称,不然风筝两边轻重不一,难飞上天。

  b.连接可用棉线扎制,比较牢固。

  c.贴桃花纸可以用胶水或双面胶,胶水不能太多,不然纸会破的。用的纸要略大于风筝架子。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我们再共同探讨解决。

  ②绘制风筝。

  老师的建议:

  a.风筝的图样装饰可以是传统的,可以是依样画形的,也可以是抽象的,老师期望着你的创意表现!相信你们一定能行!

  b.画风筝的时候注意用颜料时水分不能多,不然纸要破的。

  c.可以再次上网查询资料。

  (3)活动3(课时3),放飞风筝。

  在一个晴朗有风的下午,在学校举行放风筝比赛。

  老师的活动建议:

  ①小组内分好工,让每位组员都参与放飞,跑步快的同学建议做领跑员,其余同学做风筝的架飞和保护工作。体验放飞风筝成功的快乐及小组合作放飞。

  ②如果几次放不上去,请同学不要灰心,放的时候要注意风向的变化及时调整起飞角度。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出色表现!

  ③活动后用绘画日记的形式把放风筝的场面和放风筝的体会画下来写下来,如果你用其他的形式表现也可(如摄影)。

  ④请同学自评和互评,评出放飞奖若干名,我们将颁发获奖证书。

  (4)活动4(课时4),个人、小组空间展示《风筝风筝飞上天——风筝主题活动》展览——(评价)。

  ①老师和各小组长进行讨论,如何办好我们班级的《风筝风筝飞上天——风筝主题活动》的展览。

  ②老师建议讨论确定:

  a.组成展览会的组委会。

  b.时间地点。

  c.各组承担展览的分工。

  d.如何评奖(评价),奖项名额。

  (学生个人、小组以写送欣赏卡的形式来参与评价(评奖)。奖项名额每样十名(放飞奖除外,只要能放上天就能得奖)。

  (5)展览布置,评奖。

  (6)活动后请你填好此表,你的意见和信息是老师最想知道的,谢谢你的合作。

风 筝 篇15

  .《风筝》教案9-10 

  .《风筝》教案6-8 

  .《风筝》教案5 

  .《风筝》教案3-4 

  .《风筝》教案2 

  .《风筝》教案1 

  .《风筝》说课稿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过程 

  .《风筝》一课教学反思 

  .《风筝》同步练习1 

  .《风筝》同步练习2 

  .《风筝》同步检测卷 

  .《风筝》综合能力测试题 

  .《风筝》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风筝·评估测试 

  .《风筝》检测题 

  鲁迅《风筝》flash课件  

  《风筝》说课讲稿ppt课件  

  《风筝》ppt课件  

  《风筝》ppt课件(1)  

风 筝 篇16

  陈家勋  

  (一)、导入   :(3:30)

  ⑴请大家听一段音乐,回忆儿时放风筝的情形。(1:30)

  (关闭视窗)放风筝好玩吗?(好玩)

  这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放风筝时,我们可以/上观白云朵朵;下览绿草如茵,尽情地感受春的气息,这是何等惬意之事。

  ⑵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文章就叫——《风筝》(放幻灯)它,是我国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作品。(放幻灯:鲁迅先生简介)

  ⑶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间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亲情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⑷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下面,我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2:00)

  ①首先,我把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从你们的左边起,两个竖排的同学为一组,一共四个小组,看一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回答问题最积极、最踊跃。(在黑板上写1组、2组、3组、4组)

  ②(放幻灯)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③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

  伶仃:(líng dīng ;孤独,没有依靠)(对照组数画勾)

  憔悴:(qiáo cuì;瘦弱,不好看)(对照组数画勾)

  嫌恶:(wè ;厌恶)(对照组数画勾)

  惊惶:(huáng ;惊慌)(对照组数画勾)

  瑟缩:(sè ;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对照组数画勾)

  苦心孤诣:(yì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对照组数画勾)

  ④X小组的同学很踊跃,X小组的同学还需要继续努力,争取迎头赶上。这节课,还有很多机会,请同学们继续努力。

  (二)、正课

  ●整体感知:

  ⑴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下列各题。(放幻灯)

  1、这篇散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2、 3-4自然段写了什么?

  3、 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⑵时间:3分钟。现在开始。

  ⑶学生默读全文(3:00)

  ⑷时间到。(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时间:2分钟。)

  ⑸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2:00)

  (①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②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③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了这件事;④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边讲述边点击幻灯)

  ●具体研讨:

  ⑵ (过渡) 现在,我们只是粗略地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要想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去体验这文章中的情感和美感,还应该多阅读,在阅读中细细地品味。

  ⑶下面,听老师范读1、2自然段,请大家思考:(放幻灯)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见到风筝,人之常情应该是愉快的,但“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情呢?(联系下文)

  ①生齐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

  ②抽学生进行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鼓掌)

  (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⑷师提问:

  写“我”心情的“惊异和悲哀”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③学生齐答:引出下文。

  ⑸①请同学们一边浏览三、四自然段,一边和四人小组的其他成员讨论下列问题:(放幻灯)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2、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严厉管教?

  3、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②时间:3分钟。

  ③时间到。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回答:

  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④抽学生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我:嫌恶、鄙视 +小兄弟:最喜欢)

  ⑤第二问: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管教? 

  ⑥抽学生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我:不许放 毁风筝 )   

  ⑦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⑧抽学生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小兄弟:看得出神、惊呼跳跃 苦心孤诣偷着做蝴蝶风筝)

  2、请看大屏幕:“我”少年时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学生齐答: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教师讲解)

  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在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够成才,而又“恨铁不成钢”,所以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

  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点击幻灯,出示答案)

  3、请看屏幕上,从小兄弟喜欢风筝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一个小孩?

  教师引导,生齐答。

  ①从看别人放风筝的表现:天真、活泼;(放幻灯)

  ②从他所做的蝴蝶风筝与众不同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聪明、善于创新的特点。(放幻灯)

  4、①同学们,“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

  ②生齐答。(第五自然段,中年时,“我”偶然读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此时,“我”才知道自己做错了。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了一只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的心灵,践踏了小兄弟的创新精神。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事情。)

  ⑸、①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错,就应该改正,我做错了,也渴望补过,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够轻松起来。(点击幻灯)

  ②那“我”的心轻松了吗?       为什么没有轻松?请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③ 抽学生进行概括回答。(对照组数画勾)

  (“我” 向兄弟提起旧事,承认自己年少胡涂,希望得到兄弟的宽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却,无从宽恕他,(点击幻灯)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⑹、①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②(师讲述)

  “我“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来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全然不自知;“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想摆脱也不可能了。简单一点说,就是因为(点击幻灯),所以我心中有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理解主旨:

  ⑴①(过渡)我们阅读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内容弄懂,还应该尽量去找出潜藏于字里行间中的信息。

  ②下面,(放幻灯)

  请四人小组讨论,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放幻灯)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要求:

  ①选择你最有兴趣的角度,进行讨论,看看哪个组的同学讨论得最好,回答得最好。

  ②时间:3分钟

  ⑤学生讨论后,回答: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教师小结] :(总结学生表现情况:黑板上   给这一组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A、有手足情;B、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 C、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D、有小兄弟毫无怨恨的思想内容;E,还集中表达了“我”的悔恨、自责、悲哀的情感。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风筝》一文不仅表现了人物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还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内容。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运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你的感情更真挚、美好,让你的思想更丰富、深刻。

  (三)1、下面,布置练习:(放幻灯)

  练笔:(4:00+3:00)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写一写,与同学交流。

  2、下面,布置作业 :

  阅读课后第三题中《满天的风筝》一文,说说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与鲁迅在《风筝》中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作者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