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电子教材观 沧 海(通用17篇)

观 沧 海(通用17篇)


观 沧 海(通用17篇)

观 沧 海 篇1

  射阳县南港初中  徐士林

  教学目标 :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新授内容

  1、师范读,生跟读。

  2、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生齐读。

  4、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大。

  行,运行。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志,理想。

  ⑵内容

  A、 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  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    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画了汹涌的          ,耸立海中的          ,岛上繁茂的          ,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作业 : 

  ⑴完成书后习题;

  ⑵背诵默写课文。

  六、预习下一课。

  作者邮箱: 

观 沧 海 篇2

  师:同学们,有谁能讲一点关于曹操的故事?  

  生:我知道,他是一很坏的人,他逃跑的时候杀了他的救命恩人。[

  生: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想篡位当皇帝。

  生:他多疑,而且很凶残,杀死华佗,自己脑颅里长毒瘤死了。

  师:看来,曹操在同学们的眼里没有好的印象。其实,曹操是一位大英雄,而且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并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诗人。我们现在开始一起学习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谁知道的信息最多。

  (   学生读书三遍。)

  生:我从诗句知道这首诗写了如下内容:碣石、沧海、山岛、树木、花草……

  生:不是花草,而是百草。还有秋风、洪波、太阳和月亮、银河。

  生:老师,我认为还有歌,好像曹操在唱歌。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曹操是什么时候看沧海,是白天还是夜晚?

  生:肯定是白天,哪有漆黑晚上去看大海的事?

  生:不对,是白天和晚上都看过,因为诗中说“日月之行”,就表明两个时候都去过。

  师:看来曹操真是一个诗人,很有雅兴的。对于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暂且不评价。我还有疑问:太阳和月亮是从哪里出来的呢?银河又从哪里出来的呢?

  (学生沉默。)

  生不太清楚……

  师:假如诗中有答案,你能找出来吗?

  生:(读课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和银河都是从沧海中来。

  师:同学们,你们对宇宙有了解吗?日月和银河都是从地球的沧海中出来的吗?

  生:不是的,诗中说沧海能装下日月和银河,是错误的。老师,您说曹操是一位诗人,怎么连这个常识都不知道?

  师:是的,诗人连常识也不知道,是有些名不副实吧!不过,我们知道有一句熟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什么意思?你们思考一下。

  生:是宽宏大量的意思,就是不怕别人说闲话。

  师:这句熟语中,把“宰相肚”比作了什么?

  生:我想宰相肚可能比作“江河湖海”,因为只有江河海洋里才能行船。

  师:既然能用“江河湖海”来比喻人博大胸怀,那么,涛中是用什么来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的?[

  生:日月和银河。

  生:不对,应该是沧海,因为诗中不是说日月银河出自于沧海吗?既然沧海能吞吐日月银河,沧海就比日月银河大,所以,诗中用沧海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

  师:看来,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就有办法解决了,争辩白天与夜晚,都没有多大的意义。这四句诗根本不是诗人眼前的景物,那又是什么呢?

  生:是诗人的感觉。

  生:是诗人的想像。

  师:分析不错,哪些又是诗人所见到的实在景物呢?请渎课文。

  生:(齐读)“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师:这首诗既有实景也有虚境,虚实结合。全首诗条理清晰,一日了然。读到这个时候,我们也解决了最后两句诗的问题。

  生:因为课文上有说明,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师:请同学们读背这首诗。

  点评:这首诗不太难,就要求教师用最经济的手段传达最丰富的内容;,就这首诗来看,教学目的明确,探究问题深刻,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这一堂课中,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理出总问题,这既疏通了诗的疑难点,也抓住了主线,产生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观 沧 海 篇3

  .《观沧海》教案4 

  .《观沧海》教案3 

  .《观沧海》教案2 

  .《观沧海》教案1 

  .诗词五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望岳,如梦令,西江月)1 

  .诗词五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望岳,如梦令,西江月) 

  曹操《观沧海》rm音频朗读  

  《观沧海》ppt课件  

  《观沧海》ppt课件(1)  

  观沧海  苏教版

  诗歌五首(西江月 如梦令 书湖阴先生壁 春夜喜雨 观沧海)课件(1)  

  诗歌五首(西江月 如梦令 书湖阴先生壁 春夜喜雨 观沧海)课件  

观 沧 海 篇4

  曹操  

  

观 沧 海 篇5

  教学设想 

  初一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这篇课文有多种诗的体式,节奏型各不相同,用来进行这种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诵诗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X X/X X如“东临偶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X如“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X X/X X/如“常记/溪亭/日暮”(七言句) 

  X X/X X/X X/X如“旧时/茅店∕社林/边”(六言句) 

  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如“海日/生∕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 

  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我们建议每一首教师都应领读两三遍,或者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几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读读讲讲问问。 

  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然后归纳如下: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问: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虚景和实景配合得好,有实景才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虚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三、总结。 

  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观 沧 海 篇6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句//X或者(/X/)

  七言句///X或者(//X/)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学习成果。

  参考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研读课文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 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七、拓展阅读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

  板书设计:

  动态景色 波澜壮阔

  实景

  静态景色 生机勃勃

  登山观海 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日

  虚景(想象) 月 博大胸襟

  星汉

观 沧 海 篇7

  贵州省都匀市墨冲中学:罗韧

  《观沧海》是曹操苍凉慷慨写景抒情的一首优秀作品,同时又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的名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此诗,应先让学生简单了解曹操的生平思想及政治抱负,理解诗中景色描写,流露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感情。通过学习后,培养学生面对多姿多彩大自然,也能悟出自己的情感。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人物,同学们是比较了解的,因此我在教学上设计:先让学生自主去了解曹操生平及思想抱负,然后文中诗句师生共同合作切磋,在学习中一定要质疑问难,师生再深入探究并解决之。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导入  新课及写作背景

  同学们都很熟悉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建安五年(200),他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又亲率大军北上,大破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凯旋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教学设计

  【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 :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   显示大海波壮阔,  

  动态景色  秋风萧瑟   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              洪波涌起   勃勃景象。(实颂    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   祖国壮丽山河,     抒发诗人              

  曹操     登山观海(全景)          静态景色   树木丛生  激起统一中国强      统一中国  

  百草丰茂   烈愿望。)          建功立业    

  虚景   日     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      的抱负。        

  (想象)  月     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汉   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作者简历:罗韧,生于1973年9月,布衣族,中文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于1992年9月参加教育工作,现在墨冲中学任教。

  通讯地址:贵州省都匀市墨冲中学 

  邮    编:558017

  电    话:(0854)-8428568

  作者邮箱: 

观 沧 海 篇8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习】

  1、 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 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 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 显示大海波壮阔,

  动态景色 秋风萧瑟 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 洪波涌起 勃勃景象。 (实颂 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 祖国壮丽山河, 抒发诗人

  曹操 登山观海(全景) 静态景色 树木丛生 激起统一中国强 统一中国

  百草丰茂 烈愿望。) 建功立业

  的抱负。

  虚景 日 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

  (想象) 月 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汉 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观 沧 海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2、体味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重难点分析:

  1、诗人的抱负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写景的词句中?

  2、体会本诗慷慨激昂的情感和开阔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一定熟悉曹操,你们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幻灯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奸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历史上称曹操为“奸雄”,实际上是偏颇之见。说他“奸”是认为他篡夺了汉家的天下,可事实却是,直到他死去,曹操都一直自称“宰相”,从未称帝。他曾在《让县自明本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志,说:“身为宰相,人臣之贵以极,意望已过矣。”(幻灯片2:文字:“身为宰相,人臣之贵以极,意望已过矣。”——选自《让县自明本志》)至于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他是这样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幻灯片2:文字:“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选自《让县自明本志》)

  除此之外,曹操擅长诗歌,《步出夏门行》与《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我们一定听说过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幻灯片3:文字:如上)

  今天我们要学的《观沧海》就选自于《步出夏门行》组诗。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吧。(幻灯片4:音乐:《三国演义》的插曲;文字:《观沧海》全诗;图片背景:大海;画外音:男声朗诵全诗)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阔大胸怀,因为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很特殊。这是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时所作,此时正当夏秋之交,他登临碣石山,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时诗兴大发,豪情满怀,写下了这壮丽的千古名篇。

  三、鉴赏诗句

  1、诗人观察景物时的立足点在哪里?

  分析: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诗人的立足点。(幻灯片5、图片:曹操立马于山上,面朝大海;文字:立足点:碣石山)

  2、这首诗既描写了实在的景色,也描绘了诗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诗人描写了哪些实在的景色?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诗人描写了大海的波涛,海中的山岛、岛上的树木、百草,以及秋风吹过树叶时的萧瑟之声。其写作的顺序如下:先写观海的地点,再写所观之景:一写大海苍茫动荡,山岛坚定牢固;二写岛上草木欣欣向荣;三写海上风浪惊心动魄。(幻灯片6、文字如下:)

  水、岛

  树、草实景

  风、浪

  观沧海

  2、诗人描写的这些景色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分析:这两句紧承“观”字而来,描写大海及海岛景象。大海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海水。“澹澹”一词既能显示海的深邃辽远,又能展示大海的浩瀚汪洋。“澹澹”主要写大海相对静止时微波荡漾的状态。一个“何”字则表达了诗人面对此壮阔图景而产生的惊叹的感情。在平展的大海上,海中的岛屿高竣挺拔,它的姿态显得格外威武。“竦峙”二字颇能扣住山岛的特点。这两个景物,就绘画的角度看,是一大一高——海大,岛高。二者互相映衬,眼前的景象就更壮观了!(幻灯片7、图片或动态影片:波涛平静的大海中有高耸的山岛;文字:“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分析:这两句中诗人的视线从远处收回,注视岛上的草木了。这是已是初秋之时,岛上的树木尚未凋落,所以诗人看去仍是郁郁葱葱,是“丛生”、“丰茂”的了。这里仍然是在写沧海、山岛,只不过是采取了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从整体到局部的手法来写山岛的青草繁荣。给大海、山岛增添美丽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气。(幻灯片8、图片:岛上树木百草丰茂的图片;文字:“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分析:诗人描绘了大海相对静止的状态之后,忽然笔锋一转,开始描绘大海的动态。着两句点出了观沧海的季节,大海由于秋风而出现了洪波。诗人用“涌”来描写大海的劲头,为我们展现出一幅秋风阵阵,海浪滔天的雄奇画面。(幻灯片9、图片:风起浪涌的大海;文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两句是进一步写大海。这样,大海平静时的深沉风貌和激动时奔涌怒吼的气势都得到了表现。

  3、在全面描绘大海风貌的基础上,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描写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4、这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幻灯片5、补充如下。)

  日、月

  虚景

  星、辰

  5、如何理解这两句诗呢?日、月、星辰怎么能够同时出现在天空?

  分析:首先,这两句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要理解成“日、月、星辰的运行和灿烂都是在大海里出没的。”

  其次,这是诗人奇特而丰富的想象,极力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意思是说:“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幻灯片10、卡通动画:日、月、星辰相继从海里升起,又相继落到海里;文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为什么在诗人的笔下,大海是万物的母亲?这里的大海有没有特别的含义?

  分析:诗人在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其实洋溢着诗人饱满的激情和要平定中原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所以我们知道,诗人其实是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统一中国的伟大抱负。我们可以从大海的气魄、胸怀触摸到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踌躇满志时豪迈的气魄、饱满的激情。(幻灯片11、图片:背景是大海,曹操的照片叠印在大海上;文字:自比沧海)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这是一首伟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统一中国意欲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幻灯片12、文字:情境交融)

  这种抒情方式在当时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为古代许多抒情写景的诗歌中景与情是分开的。如荆轲《易水歌》中的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就是侧重写“风、水”,下句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的则是壮士决死的感情。(幻灯片13、文字:“情、景分开”;“风萧萧兮易水寒——写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抒情”)

  而《观沧海》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地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透露出诗人“江山如此多娇,我愿为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两句是写景的高潮,以沧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幻灯片12、文字如下:)

  景:江山壮丽沧海无边的景色

  情景交融

  情:统一天下自比沧海的抱负

  五、总结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幻灯片1回现)

观 沧 海 篇10

  教学目标 :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自主性学习】

  1、 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 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 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 :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   显示大海波壮阔,  

  动态景色         秋风萧瑟   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                         洪波涌起   勃勃景象。    (实颂    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   祖国壮丽山河,         抒发诗人              

  曹操     登山观海(全景)          静态景色    树木丛生              激起统一中国强      统一中国  

  百草丰茂                   烈愿望。)          建功立业    

  的抱负。

  虚景           日           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                   

  (想象)        月            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汉         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课后附记

观 沧 海 篇11

  教学实录----执教人/陈郁

  一、教学目标 :

  1、在对情和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感悟《观沧海》雄浑阔大的意境。

  2、通过对具体诗歌的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生境界对诗歌境界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

  对于“意境”学生难于理解和领悟。

  三、教学重点:

  通过把诗人的人生理想、人格境界与景物的特点相连接来理解意境,学习一些分析诗歌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讲解感受

  五、上课过程:

  (一)、分析《观沧海》

  1、检查背诵情况,简要点评。

  讲述要点1:对中国诗歌理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握诗歌的意境,而我们刚刚学过,把握意境的重要方法是要分析情和景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观沧海》的情景和意境。

  讲述要点2:我们先来分析《观沧海》之景。(展示幻灯片的鉴赏提示)我们在欣赏景物时要能把文字化为形象,调动一切感觉器官,如同身临其境。

  2、同学分析,同桌之间小声交流。

  3、提问:

  请描绘你通过诗歌所看到的景物,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归纳景物的特征。(2到3名同学交流)

  点评并归纳(展示幻灯片上的归纳)----雄浑阔大,气势非凡。吞吐日月,包容星汉。

  讲述要点3:上面我们已经基本体会了《观沧海》之景,其实,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会为了写景而写景,下面我们就来透过这些景物来了解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

  4、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讲述要点4:我们知道,要想全面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知人论世)那么对于曹操当然也是如此,屏幕上有曹操所处时代的介绍,请看一下。(展示幻灯片)对于曹操的生平资料可以再参考一下昨天所补充的资料。

  5、同学分析。

  6、提问交流:

  我们既要看到曹操一以贯之的情感,也要注意具体作品中的情感。(2到3人交流)

  归纳(展示幻灯片)----心系天下,渴望统一。雄才伟略,翦灭群雄。

  7、情和景的融合。

  讲述要点5:刚才我们对《观沧海》的情和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了解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其实,对于诗歌的理解我们也许不应该把情和景割裂开来,而应把它们当做一个整体来感受。现在我们就来看本诗中情景是怎样融合的。

  同学杂言交流

  展示相应的幻灯片并总结:深邃汹涌的大海与作者沉雄豪迈的气概相结合,大海主宰一切正暗示了作者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两者的交融形成了一种雄浑苍劲的艺术境界。

  8、请同学用几句话描述、概括你心中的《观沧海》。

  9、齐读《观沧海》

  (二)比较阅读《浪淘沙.北戴河》

  讲述要点6: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与曹操一起领略了波澜壮阔的大海,感受了它的雄壮之美。但是,也有人认为只在岸上观看不如亲自与大海的惊涛骇浪相搏斗来得过瘾,大家猜猜这个“狂人”是谁啊?

  的确是毛泽东。我们只要从为人、为文这两个角度来分析是不难猜出的。毛泽东喜欢游泳,我们学过他的词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词就是在毛泽东与大风大浪搏斗之后写成的。(展示幻灯片上毛泽东的词作)

  1、分析指导

  讲述要点7:当时毛泽东在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一日午后狂风大作,急雨横飞,巨浪涌起,毛泽东提出下海游泳,警卫人员竭力劝阻,而毛泽东以“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为理由到海里畅游了一个多小时,回来后即兴写就该词。下面请同学们模仿刚才分析《观沧海》的方法来分析这首词。分析的时候可以参照大屏幕上的鉴赏提示。(展示幻灯片)

  上片:景中含情(雨和浪的声势)

  下片:情中含景(立马扬鞭的生动剪影)

  历史和现实交错

  2、散读分析

  3、同学交流,利用点评讲清要点:

  视通万里,惊心动魄

  大雨、白浪的飞落和腾起,声如鼓、如雷,势如箭、如山

  思接千载,乘风飞越

  猛士、骏马、高山、长空、大海----碣石挥鞭的动态画面

  鞭声、蹄声、风声、涛声----强烈的音响震撼

  伟人与伟人的交流:力量和气概,文治和武功

  4、简单比较:

  相同点:都是诗人、政治家、军事家,都以天下为己任,都建立了丰功伟绩。诗歌中都描绘了雄伟壮阔的风景。

  不同点:曹操身处乱世,最终也未能完成全国的统一,而毛泽东却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并带领人民走向新的生活,这一点远非东汉末年可比。在曹诗中更多的是对大海进行横向的描写,而在毛诗中不仅有横的风景更有纵的历史。所以,《浪淘沙.北戴河》除了具有雄浑苍劲的意境,还具有更鲜明的时代感和更宏大的历史感。

  5、齐读《浪淘沙.北戴河》

  (三)小结:

  1、通过对景和情特征的分析来领悟诗歌的意境

  2、人生境界决定诗歌境界,诗歌境界反映人生境界

  在欣赏诗歌的时候,有时要从人生境界来把握诗歌境界,有时要从诗歌境界来体验诗人的人生境界。

  (四)、作业 

  借助晏殊、秦观之词作从另一角度理解人生境界与诗歌境界。

  《观沧海》教学设计思想

  是好读诗不求甚解?还是条分缕析,所谓的授人以渔?

  中国古典诗词构成的是一种整体美,欣赏中最关键的也是整体感悟,尤其是对于诗词意

  境的赏析更是如此。如果条分缕析,肯定会破坏整体美,容易造成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强调整体感悟,可能有些玄奥以致学生难以把握,而且还可能导致上课过程沉闷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上课方式的选择很难,思前想后,最终决定还是尽可能教给他们比较正确的赏析古诗的方法,其余都是次要的,于是,教学方法就定位在以感受领悟为主,兼及一些分析方法和技巧。

  讲解诗歌,既是讲美学,也是讲人生哲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就是感悟诗歌美的意境和探讨人生境界与诗歌境界的关系。而不管是美的意境还是诗人的人生境界,都不能是孤立片面的分析,都应该是比较全面的学习。当然这些知识在一节课内是讲不完的,所以,只能把这一节课设置成诗歌欣赏链中的一环。因此,在感悟《观沧海》意境美之前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意境以及基本的分析方法,在《观沧海》之后要让学生知道意境美的不同类型,雄壮的、缠绵的、委婉的,为了帮助学生欣赏不同的意境美,课后还将分析大量的婉约词,比如晏殊、秦观之词作。

  孤立地分析《观沧海》中曹操的人生境界和诗歌境界是有很多局限的,只能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既获得感性的认识,又能从理性上进行总结。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就是:通过诗歌,既要分析曹操的人生境界,也要分析毛泽东的人生境界,还要分析苏东坡的人生境界,分析孟浩然,分析张泌的人生境界。因为,把这些人组合起来就是一条人生历程的抛物线:曹操胸怀大志,也建功立业了,但未完成中国的统一,处于人生的上升阶段;毛泽东统一了中国,让人民有了几千年来的首次解放,处于人生的顶峰;苏东坡有很大的政治理想却没有机会实现,但还算豁达,可以说是人生的下降趋势;孟浩然,是中国历史上不想归隐却又不得不归隐的诗人,他更没机会施展抱负,人生状态更低;至于张泌,比孟浩然更惨些,看到雄壮的景象都要产生悲悲切切的想法,状况就更差点了。他们的不同境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不同的诗歌境界,这样的分析让学生对境界的理解会深刻些。

  一节课,只是一个环节,所谓独木不成林,一枝独秀也不是春,每节语文课都应该也只能是实现语文教学总体目标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放在语文教学这个大系统中设计每一节课就是我们应该有的设计理念。

  《观沧海》教学反思----执教人/陈郁

  语文课难上,诗歌分析课更难上,诗歌意境的鉴赏更是难上加难。但难上也得上,何况我们也想借这个机会证明一下,语文绝不应该仅仅被看作是工具课,它应该是美育课,是人文课……因为有那么多困难存在,因此在整个备课的过程中的确是步履艰难,尽管得到众多同行的协助和专家的指导,自己也使尽了浑身解数,但在上课铃响之前那一刻依然是忐忑不安,没有把握的。现在回顾当时的过程不禁让人产生些许感慨,比如,上课的形式可以再灵活点,语言可以再准确点,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再充分点……更重要的就是:想得太多是不对的,因为瞻前顾后必然取舍艰难;想得太少也是不对的,因为捉襟见肘必然贻笑大方,所剩的只有不多不少那么一种境界了,难啊!这有点象法国作家福楼拜所说的那样,一个作家想要表达一个意思只有一个动词或一个形容词供其选择,也许,我们语文课也是这样,只有一种方法是最好的,可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找到,唯一能做的就是无限的接近。这一次的努力使我接近了一点点,相信下次能再接近得多一点,取得更好的效果。

  《观沧海》教学点评----语文教研组长/郝景鹏

  陈郁老师所执教的《观沧海》一课,高屋建瓴,腾挪自如,既有扎实的效果,又有丰富的趣味。课堂上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观沧海》对于高二学生来说,是没有理解上的障碍的。为此,设置思维的难度,挖掘作品深藏的韵味就成了本课设置的重点。陈郁老师选取“意境”作为教学重点,既对本课本单元的宏观把握,也是故意“跟自己过不去”,“意境”是中国诗文惯用的概念,惟其惯用,更让人捉摸不透,这其中包含了许多不可言说的成分。选取“意境”,本身就体现了陈老师过人的胆略。深文浅教不易,浅文深教更要富于艺术性。陈老师发挥自己专业功底深厚的所长,极大地开拓思维的广度、深度。由诗本身,引发对诗人、对诗人时代风尚的认识,再把诗人和后来的相似或相异的人物作比较,很好地体现了“知人论世”的评判原则。在密如蛛网的纵引横联之下,学生对文本意境的把握自然就进入了更高的层次。换一个角度看,“大语文教育”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让课堂弥漫出一种文化气息,应该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在这种意义上说,陈老师的这一节课为语文教师在“大语文教育”上提供了一个范例。

  让学生改写《观沧海》,也是陈老师的一个创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融入创新,融入个性,这也是二期课改的新理念的体现。读者与作者异时、异地地交流,以我心知人心,也是文学鉴赏中必要的手段。这一点,可以给语文教师提供某些思维的方向。

  陈郁老师人如其名,既沉(陈)稳有度,又郁蓄深厚。他定会在自己的舞台上创设更美妙的“意境”来。

观 沧 海 篇12

  上完《观沧海》这一课后,我觉得自己收获颇多,在反复的修改调整中,我就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总结出如下规律:

  1、讲解知识要从形象到抽象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概念,同时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开始我是从抽象到形象来讲授这一知识点的,结果学生丈二和尚 ——摸不着头脑,只知道记笔记,后来在大家的建议下我改动原有方式,授课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2、要把握好时间

  在上完课后,我感觉这次课最不尽任意的地方就是有点头重脚轻,前松后紧,前半部分花的时间太多,结果到最后该解决的问题没完成,只能放到课后完成。

  3、备课要充分

  充分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观沧海》这首古诗,从传统的观点看,认为都是抒发作者的雄心壮志,但是我在备课时,在翻阅背景材料时,感觉这种说法有点偏颇,不过我想可能学生不会提到,也没仔细考究,结果在上课时思维活跃的同学却想到了,此时我凭借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给了这位学生适当的合理的引导。

  4、要激发学生积极性

  说的激发学生积极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在实际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当别论了。此次开完课后我对这一问题起先也没考虑,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学气乎乎的跑到我办公室,跟我说那次上课打击了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时我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那天他准备好了问题我没问他,由此事情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课的时候我的眼光应该跟同学进行不时的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及时的收集反馈学生的信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练习要有针对性

  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目标要有可检测性,此次开课中我也设置了一些小练习,但是在上完课后,我才发现我的练习与目标有点距离,练习稍稍高于目标,练习中涉及的内容过宽过多,结果却使的目标有点淡化,在教学中出现了第二个难度高峰。

  此外,整个教学过程还应该讲究结构的完整,重点的突出,难点的强调,内容的连贯。只有这样才能将一节课上好。

  观沧海原文欣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 沧 海 篇13

  《观沧海》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观沧海 曹操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ppt: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ppt: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4、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ppt:[问题组]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5、小结: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6、拓展与延伸

  (1)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2)对比阅读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沧海桑田,当时光进入20世纪50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伟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碣。毛泽东领导他的队伍刚刚推翻了就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红色政权,又把美帝国主义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自然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滨响起了壮怀激烈的吟诵. 始皇帝的碑碣所承载的滔天气概激发了诗人内心里澎湃着的壮志激情。

  7、作业

  (1) 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 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3) 预习下面4首古诗词。

观 沧 海 篇14

  贵州省都匀市墨冲中学:罗韧

  《观沧海》是曹操苍凉慷慨写景抒情的一首优秀作品,同时又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的名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此诗,应先让学生简单了解曹操的生平思想及政治抱负,理解诗中景色描写,流露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感情。通过学习后,培养学生面对多姿多彩大自然,也能悟出自己的情感。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人物,同学们是比较了解的,因此我在教学上设计:先让学生自主去了解曹操生平及思想抱负,然后文中诗句师生共同合作切磋,在学习中一定要质疑问难,师生再深入探究并解决之。

  一、 教学目标 

  1、 朗读,背诵全诗。

  2、 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 导入  新课及写作背景

  同学们都很熟悉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建安五年(200),他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又亲率大军北上,大破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凯旋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教学设计

  【自主性学习】

  1、 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 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 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 :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   显示大海波壮阔,  

  动态景色  秋风萧瑟   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              洪波涌起   勃勃景象。(实颂    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   祖国壮丽山河,     抒发诗人              

  曹操     登山观海(全景)          静态景色   树木丛生  激起统一中国强      统一中国  

  百草丰茂   烈愿望。)          建功立业    

  虚景   日     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      的抱负。        

  (想象)  月     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汉   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观 沧 海 篇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岱宗 决眦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三、学习《 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醒笠缱疟ズ募で椤j斯椿舜蠛m掏氯赵拢掏蚯у淖忱鼍跋螅硐至丝男亟螅惴⒘送骋恢泄üα⒁档谋ц骸g胪谴鸥星椋俅卫仕姓馐资琛?nbsp;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四、学习《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当堂背诵。 

  五、学习《 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七岁会作诗,十四五岁时能与当时文上刚唱. 2 0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35岁到长安应试,落第后居长安十年。安史乱起,携家逃难。后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长安收复后,他因直言敢谏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关内大旱,他弃官携家西去,千辛万苦跋涉到成都,*朋友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来,友人严武镇蜀,保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后因成都战乱,杜甫又迁至夔州,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阳应进土举,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省)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东岳,是五岳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望岳”。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都是从“望”字着笔的。

  2.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3.背诵指导。

  六、意境的赏析:

  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1,2,3题。a类

  2.默写 三首诗。b类

  3.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c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后二词,朗读、背诵这二首词。

  2.理解二首词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二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前三首诗。《观沧海》是乐府诗,《次北固山下》和《望岳》都是五言律诗。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两首词。《如梦令》和《西江月》是词牌名。

  二、学习《 如梦令》 

  1.作家作品简介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作者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宋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来女词人。早期生活优裕,跟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离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常用白描,语言清丽。有《漱玉词》集。

  2.朗读这首词。

  3.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表现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天真、活泼、豪爽的性格。词人赋予大自然以诗情画意和勃勃生气,给人以清新的美的享受。 

  这首词只写了夏日游饮归途中的一个片段,抒写了片刻之间美的感受,仅仅33字,却写了场景,写了人物,写得曲折起伏,生动活跃,情深味浓,新奇可喜。词的语言明白如话,流转自如,表现了独到的功力.

  三、学习《 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四、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4,5.三 a类

  2.默写二首词。b类

观 沧 海 篇16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20xx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小编在这里整理了《观沧海》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阅读题目与参考答案:

  10.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 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答案】B

  【解析】B项中“描写了大海的近景”理解错误,应为“描写了大海的远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答案】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或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开阔胸襟、宏大的抱负。)

  【解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20xx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这首四言古体诗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观沧海》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观 沧 海 篇17

  教学目的:

  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学习朗读诗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感受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我们从雨果的名言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中国也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有多大的气度,决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现在,我们来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起来领略他的胸怀。

  2曹操,有人称他为枭雄,有人称他为奸雄,也有人称他为英雄。你所了解的曹操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三言两语,介绍曹操。

  师简介曹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公元2XX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XX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二反复朗读,领略诗歌的意境

  1听录音

  2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抑扬顿挫,更要读出感情来。

  (现在,让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感受诗歌的意境。齐读。分散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味道来?要注意节奏、某些词语要重读、要有抑扬顿挫的感觉,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三分析诗歌,完成目标二、三

  1简单回顾:刚才介绍了,本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写的。

  2全诗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观”

  3出示图片:这就是作者曾经登临的碣石山。在山上,作者登高望远,看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找出诗中相关语句。

  请同学用现代汉语来描述作者登高看到的景象。(从东面登临碣石山,来观赏沧海。水波多么的起伏动荡,海中的岛屿高耸挺立。岛上树木丛生,野草茂密。秋风吹来,树木发出瑟瑟的声响。汹涌的波浪澎湃涌起。太阳和月亮,好象在沧海中运行。灿烂的银河,也好象从沧海中升起。多么庆幸啊,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作了一首诗歌,来表达我自己的志向。

  4请你用一个词语来表述这些景色给你的感受。你的依据是什么?

  壮观生机勃勃波涛汹涌

  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秋天(秋风萧瑟)秋天一般给人的感觉总是特别凄凉,而诗人却把它写得生机勃勃,充满气势。最能体现出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哪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为什么不写凋谢的花草,为什么不写金黄的果实,而写了这些景物呢?作者站在碣石山顶,登高望远,胸怀天下。他的胸怀就像那浩淼的沧海一样,能容纳天地万物。统一天下,是他的梦想;建功立业,是他的抱负。作者所要反映的情感,是与他笔下的景物特征相一致的。句句是写景,句句蕴涵了作者的情感。这样的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四总结全文

  作业:

  用现代汉语改写《观沧海》,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要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