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理想(精选12篇)


6理想(精选12篇)

6理想 篇1

  ——我心中的梦

  泰日中学  初三(4)班 执教:杨莉莉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各种形式来表现学生们的美好,使大家懂得树立的重要性。

  2、同时联系实际,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不足,明白为实现应不怕苦去努力奋斗拼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在公众面前表达自我的能力。

  二、活动主题的说明:

  1、活动针对初三部分学生在面临人生的转折点时,出现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对未来的迷茫),行为上的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消极的对待学业),设计了这堂课。

  2、本堂课的特点是以小品的形式贯穿整个过程,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最后以学生签名留言结束。在轻松、上进的气氛中,使每位学生都有感悟,并通过留言加深印象。

  3、本班学生尤其是男同学性格内向,不敢在公众面前讲话,所以,通过这次主题班会,给他们一次锻炼的机会。

  三、活动准备:

  1、布置作文:你的是什么?产生的原因?为实现你采取了哪些措施?

  2、上述材料收集起来进行综合处理,选出有代表性的内容,编成小品等形式予以表现。

  3、准备两首歌曲:一首表现对实现的渴望;一首表现为实现需奋斗拼搏。

  4、准备一面写满同学的旗帜。

  四、场景设计:

  用各种彩带布置教室,使其充满轻松快乐的气氛。同学们座位围成山形,增加亲切感。

  主持人:殷秋芬、孙俊(小品中的主角)

  五、活动过程 :

  殷:“——我心中的梦”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孙:(背着书包上场,嘴里唱着)最近比较烦、比较烦……

  殷:咦,孙俊,最近怎么老听你唱这几句?什么事让你这么烦?

  孙:别提了。自从开学以来,整天被作业 包围着,快把我累死了。昨天语文老师布置的作文《我的》又害我想了一晚。真搞不懂,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现在要它何用?

  殷:你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一个人有了,也就有了奋斗的目标方向。当你独自走在漆黑的路上找不到出路时,就是一盏探路灯,为你指明方向。有了它,才会发愤图强、力争上游,与困难对抗。你听,同学们已在畅谈起他们的来了。

  (同学们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有简单的几句话;有诗朗诵;有小品表演;有机器人灭火表演;有小组唱)

  殷:歌声唱出了对美好的渴望。不过,要达到的彼岸,可得费一番功夫呢!(相声:《我的》)

  殷:看了以上的节目,你有何感想?

  孙:主持人,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李华的英语成绩那么好?因为他曾经对我提起过,他的是成为一名外交官。是驱使我们努力学习的动力。

  殷:对啊,有,就有进步,有作为。

  孙:其实,我也不是没有。不过,我的有时是教师,有时是医生,有时又是其他的……

  殷:在实现的道路上,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面对挑战,没有坚强的毅力,没有刻苦拼搏的精神,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下面这个小品也许就是你的镜子。

  (张洁等人表演小品)

  殷:相声和小品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反映了大家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孙:看了这些节目,我相信同学们和我一样有很多感触。

  殷:我们还是先请张洁——小品中的主人公来说说吧!

  张洁:小品中我所扮演的那位同学,是美好的,可在为实现的道路上,总是半途而废。应以扎实的知识为后盾。

  周丽花:从小品中,可得到启示:做任何事都得细心。(其他话略)

  方芳:相声给我的感触很深:的确,我也曾像程群那样为了自己的暗暗下决心:一定为了自己的脚踏实地的学习。但是,总会遇到许多挫折,而我总是逃避。通过相声,让我懂得了“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正意义。从现在起,我要化为行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面对挫折用意志战胜它,我相信我一定能实现。(其他同学的发言略)

  殷:同学分析的真好!同学中存在着各种不良现象:作业 马虎,遇到难题就放弃,体育课上碰到长跑就纷纷想办法逃避。这些都表明大家怕吃苦。没有顽强的毅力、怕吃苦可是人生路上的大敌。

  孙:人应该有坚定不移的。我们必须用十二分的努力去争取实现它。在这中间,挫折会像恶魔一样挡在你面前。我们要用顽强的坚韧精神去克服它。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最终达到我们心中的梦。为了表达这种想法,我想演唱一首《真心英雄》。同学们和我一起唱,好吗?(全体演唱)

  殷:最后请班主任杨老师给大家做总结。(略)

  (同学在旗帜上留言鼓励自己。)

6理想 篇2

  青岛  郑卫国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的意义(1) {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的重大意义。

  提示:a.使人积极乐观。b.使人斗志顽强。c.使人永远年青。d.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并为实现自己的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      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的综合。 

6理想 篇3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的重大意义。

  提示:a.使人积极乐观。b.使人斗志顽强。c.使人永远年青。d.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并为实现自己的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 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的综合。

6理想 篇4

  导语 :这是著名诗人流沙河对理想的礼赞。诗人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优美的诗句讴歌了理想,激励我们为理想而奋斗。让我们把这首诗,牢牢记在心中;让我们时时高唱理想之歌。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是珍珠,一颗缀联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古,先辈照子孙。//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与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依然天真。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而更多地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身,/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果;/理想抽芽,揄扬必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6理想 篇5

  导语 :这是著名诗人流沙河对理想的礼赞。诗人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优美的诗句讴歌了理想,激励我们为理想而奋斗。让我们把这首诗,牢牢记在心中;让我们时时高唱理想之歌。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是珍珠,一颗缀联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古,先辈照子孙。//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与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依然天真。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而更多地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身,/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果;/理想抽芽,揄扬必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6理想 篇6

  流沙河

  理想,多么诱人的字眼!人类有了理想,才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理想是什么?读了这首诗,你对理想的内涵也许会有新的理解。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

  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

  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

  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

  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

  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

  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

  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

  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

  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

  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

  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

  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研讨与练习

  一 朗读这首诗,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探究下面的问题。

  1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2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你同意这些说法吗?与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3你能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内在联系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二 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试模仿第一段也写几句。

  三 举行一次朗诵比赛,比一比,看谁朗诵得最好。

  读一读,写一写

  蜕 饥寒 离乱 缀连 远行 倔强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窃

  诅咒 浓阴 海天相吻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彩虹,经过与雷电激战之后才出现;

  理想,经过与困难搏斗之后才诞生。

  (谚语)

  回首昨天,应该是问心无愧的;

  面对今天,应该是倍加珍惜的;

  展望明天,应该是信心百倍的。

  (谚语)

6理想 篇7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6理想 篇8

  罗源

  [知识与技能]

  1练习诗歌的朗诵。

  2学习比喻、顶针、拟人修辞在诗歌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仿写,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解释和对有理想的人的赞美。 

  2萌发树立远大理想的感觉。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预习,听写。

  范读(听录音),齐读,一人一句开火车读,结尾齐读。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第1、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

  [作业 ]: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

  “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

  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

  五:理想给人力量。

  指出每一句写理想给人何种力量?

  与34句含义相同的古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联系书后背诵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

  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

  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不幸”指哪些?

  “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

  “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作业 ]:做课程探究。

  第三课时:

  交流仿写的诗。

  十二: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比喻的内涵。

  结尾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与本诗结尾含义相同的《在山的那边》的诗句是哪些?

  记忆附录中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讲课程探究。

  [作业 ]:预习

  作者邮箱: 

6理想 篇9

  流沙河课型:讲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能力目标:模仿课文的写法,写短小的诗句。 (仿写)情感目标: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教学重点:朗读训练,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教学难点:反复朗读这首诗歌,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方式:朗读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2、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    2、  正音、正字 蜕   饥寒  离乱   缀连  远行  倔强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窃   诅咒   浓阴  海天相吻 3、释词 寂寥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4、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 (1)理想究竟是什么? (2)理清文章脉络 (带领学生边读边理清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第2节,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第4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 第6节, 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第7节,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第8节, 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第9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第10节,要把理想视为生命。第11节,正反对比,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探究此诗脉络) 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2、3两节 “理想的历史意义”;4、5、6、7节 “理想的人格意义”;8、9、10、11节 “理想的人生意义”。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四、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 ( 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回答,互相补充) 要点: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五、作业: 抄写字词 完成学探诊第六课1-8题

  第2课时一、语段赏析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文章的主题?   ( 同学自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代表回答。    不求一致,重点是赏析语言。)  二、语言运用  1、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2 、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三、质疑和交流:1、  学生质疑,互相交流。教师积极引导,生生互动。 2、  谈谈学习本课受到的启发。 言之成理即可。 3、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四、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五、作业:1、完成学探诊第六课10-15。 2、仿写练习: 例句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板书设计:      理想(流沙河)脉络: 总----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分----2、3两节 “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 “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 “理想的人生意义”。 总----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教学反思:初一学生读这首诗,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也需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强调朗读的重要性,要多读,多理解基础上的有感情的朗读。

6理想 篇10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春天,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师导入  :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

  上课 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6理想 篇11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对结尾句有什么理解?(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的天地间在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

  课上:跳跃旋转  关爱学生          生命顽强

  刘老师                                            

  课下:放飞风筝  追赶风筝          热爱生活

6理想 篇1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60

  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听到学生的声音——《陈毅探母》。

  教学内容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网!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陈毅探母》。

  建议思考的问题

  1.怎样面对学生在课堂上说“不”?

  2.调动学生主动性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3.第一范文上该体现“现实主义”还是“人文主义”?

  案例描述

  左右为难

  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就撞上了大刀阔斧的课程改革。教师要从原来的主导者、指挥者转变成服务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第一范文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必须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造精神,等等。这一切都让我对教书育人充满了思索。如何让只有六岁的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又具备现代文明素质,有秩序、合情理地自主学习,就成了大多数教师左右为难的一件事。

  我知道陈毅”

  今天早上的第一节课就是语文,校领导要来听课。为此我精心准备了一节常规课《陈毅探母》,光那一叠的字卡和奖品就让我昨天忙到半夜。我对这堂课没有多少把握,只在心中祈求少两个插嘴的和唱反调的。伴随着上课铃,我提起精神小心谨慎地走进了课堂。

  刚走进教室,就听见班长祝莹月带着全班哇啦哇啦地读书声,看来课前准备就绪,我心中一阵暗喜。再看看学生们,一个个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盯着我,好像已经意识到这堂课绝不能胡来,这让我放心了许多。

  开课不到5分钟,在引出课题时,我给全班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对陈毅了解多少?”这问题仿佛一滴水掉进了滚烫的油锅,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这势头让我感觉不妙。

  果然,在指名一两个学生发言后,还有好几个学生不肯“罢手”,我知道,这必然会误了主要任务,于是开始用眼神、手势来提醒他们:“就此算了吧!”可学生哪里顾得了我的想法。而我呢,为了贯彻“服务学生”的宗旨,不得不听他们讲了一段段陈毅的简介。

  “小大人”张紫贻说:“陈毅是四川人,是共产党员,当过副总理、外交官和上海市市长!”那口气得意得好像在说他爹。“大喇叭”李子晗说:“陈毅是我国十大元帅之一,是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被称为‘文武全才’!”“小灵通”田萌甚至说:“我还知道他的一个小故事,想讲给大家听!”接着娓娓道来。我心中焦急万分,后悔不该布置收集陈毅资料的作业,看这情景,再不刹车就没救了。我借评价学生之机把话头一转:“小朋友们说的都是陈毅驰骋沙场的丰功伟绩,可你们知道吗?在家中,在年迈的母亲眼里,他又是一个孝顺的好儿子。我们来一起读课文吧!”我暗自叹了一口气——终于完成导入了。

  我有不同意见”

  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孝顺”一词,“请小朋友自由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然后谈谈你从哪里看出陈毅很孝顺?”话音刚落,学生们又活跃起来,几个读书快的学生一会儿就抢着举手回答,大家你来我往、互相补充,说得头头是道。最后,我总结性地接过话题:“是呀,你们看书上那幅图,陈毅元帅非常担心母亲的健康,非常关心母亲的病情!”我似乎已进入状况,开始和学生自然交流了,正在我以为可以顺水推舟的时候,“小炮筒”田杨嚷开了:“我不同意!我有不同意见!”这叫我如何是好!“这冷水泼不得”,我这样告诉自己。只见田杨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陈毅一点也不担心母亲,图上画着他的表情是笑眯眯的,非常开心,他希望母亲生病。”在我想来不成问题的问题,竟成了学生理解课文的绊脚石,这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

  这时我看到一向不爱发言的张诗琪举手了,心头一喜,立马把机会给了她,她站起来大大方方地说:“陈毅元帅难得回家一次,见到母亲能不高兴吗?”我赞许地点点头,看到了她脸上少有的得意神情。

  接着,特有人情味的杨天硕也站起来为陈毅元帅打抱不平:“病人生病本来就很痛苦了,如果你多对她笑,就能让她忘掉痛苦,这样,病会好得快些。”我竖起一个大拇指夸他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学生,他满意地笑了。

  我再看看田杨,他若有所思的样子,似乎没有刚才那么咄咄逼人了。谁知他眼前一亮,又站起来发问了:“陈毅的母亲是装病!”这话把全班给怔住了。也许是田杨的再三刺激给了我灵感,我突然意识到这将是引导学生体会母子情深的切入口,于是追问道:“为什么?”“她也是笑眯眯的,一点也不像有病!”只见“评论家”张玄奥站起来反驳道:“母亲在病中没人照顾,看到儿子从老远赶回来看她,她能不开心地笑吗?”“插嘴王”胡成蹊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喊道:“妈妈想念儿子是人之常情,陈毅的母亲看到儿子,病就好了一半了,他就是妈妈的灵丹妙药!”我万万没想到这回胡成蹊插嘴插出了彩,“你真能理解妈妈的心情!”我微笑着表扬他,大家也都默默地点点头,田杨被说服了,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可我认为他更充实了。

  书上错了!”

  终于进入到最后一段的教学。

  首先我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巡视过程中,“个性派”胡睿佶突然拉住我衣袖说:“刘老师,书上错了!”我好奇地追问,只听他振振有词地说:“这里用‘你’太不尊重母亲了,应该用‘您’。”我望着书上陈毅说的那句“从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意味深长地点点头,“有道理,我还想听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自读结束后,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给全班探讨,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习委员蒙心田的话最有说服力:“‘您’是对长辈的称呼,这样能表达陈毅元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在大伙的意见达成一致之后,我大力表扬了这个敢于挑战书本的学生,全班同学都为他鼓掌,他得意地笑了,那是麦哲伦发现新大陆的欣喜表情。

  接着,我让学生拿出铅笔,当堂把“你”改成“您”。在学生动笔的过程中,我又发现有的学生把这一段中所有的“你”都改成了“您”,包括陈毅母亲说的那句“你也五十多岁了,还替娘洗衣服”中的“你”。我立马又把这个“你”字提出来给大家讨论,反对的学生很多,理由也很充分,连一向害羞的张磊也艺高胆大起来:“长辈对晚辈说话时用‘你’,这里改成‘您’不是弄反了吗?那会闹笑话的。”看到他们能自主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我觉得轻松自然了许多,学生们也在主动自觉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最后,课文在学生们有感情的朗读声中结束了。

  课后反思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呼声。课堂上老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必须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机遇和挑战并存,别怕听到学生们说“不!”

  这节课上,我最担心的插嘴和唱反调的情况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当时的我确实很焦急,然而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掐断这根激起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导火索,因为我知道: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听到儿童的声音。有问题才证明在思考,有讨论才证明在探究。儿童喜欢随心地去接受知识,这是他们的天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认为,第一范文既要成为学生传承文化的接力赛场,又要能让学生在驰骋中逐渐激发自我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因此,“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在一张一弛中牢牢把握住第一范文的性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这节课中,我试着给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权,甚至是可以完全没有老师的生生直接交流,渐渐地,课堂像被注入了活力,自己动了起来。这种学习方式不再是被动、封闭、接受性地学习的一种补充,更不可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调料”和“兴奋剂”,而是一种学习的革命,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转变。

  转载自好题网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网!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