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根火柴(通用13篇)


七根火柴(通用13篇)

七根火柴 篇1

  教学建议

  一、关于题目的内涵

  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段落层次

  以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三、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夹杂着冰雹的坏天气,紧接着又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荒草躺倒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这些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动的背景——艰苦的长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他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

  四、以“火”为线索组织材料

  这篇小说有关“火”的文字多次出现且贯穿始终。第一次出现是描写卢进勇暴雨下追赶部队,又冻又饿,渴望有火的情形。第二次出现则强调部队断火三天,卢进勇希望落空。两次描写,火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这时,卢进勇遇到无名战士,面对饥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卢进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对火的渴望。“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而这一次他居然见到了火柴——无名战士不惜用生命来保存的火柴。文章至此之后,“火”的字眼接二连三地出现,并随着主题的升华、情节的发展而变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火”在实质上已经成为无名战士的精神的形象写照。小说最后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在闪闪跳动的火光下”,卢进勇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这个场面进一步揭示了火柴的作用、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小说就是这样以“火”为线索安排情节,环环相扣集中笔力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

  五、小说的人物刻画

  这篇小说用最经济的笔墨神形毕肖地塑造了一个宁愿牺牲生命为革命保存火种,不愿为保全自己生命而耗用火柴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其独到之处在于运用了映衬手法。

  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但作者在他身上却是惜墨如金;相反,对于另一位次要人物卢进勇的描写却是浓墨重彩,不惜笔力。小说从一开始介绍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用的就是卢进勇的眼光、卢进勇的感受;进而主人公的出场是由卢进勇的听觉引出,主人公的神貌是通过卢进勇的观察感觉到。与此同时,作者还用卢进勇的心理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精神品格。卢进勇发现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凭直觉感到“他一定饿坏了”“要是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而这时他却推开卢进勇给他送到唇边的青稞面,拒绝卢进勇扶他前行,用尽力气掏出珍藏的党证和,郑重嘱托卢进勇转交给部队。寥寥几笔,无名战士的形象赫然而立,其精神品格突现出灿烂的光彩。在描写无名战士的过程中,作者舍弃了许多次要场面(无名战士如何掉队,如何得到并保存火柴,如何度过这几天的草地生活……),紧紧抓住他向战友转交火柴的一瞬,抓住人物震撼人心的一连串语言和动作,抓住无名战士如何对待火柴的态度,烘托出人物整个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而小说最后,又以卢进勇郑重地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火柴,“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结束,更是衬托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非凡意义。所以说,小说作者虽寥寥数笔描写主人公形象,但主人公的英雄性格却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现。

  六、课文的叙述视角

  叙事作品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故事和叙述者。故事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叙述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则叙述者存在于虚构的小说世界中,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人物的世界与叙述者世界完全统一。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作者叙述视角,即叙述者外在于人物的世界,叙述者的世界成为与小说人物世界不同的世界。另一种是人物叙述视角,叙述者由一个反映者所取代,此反映者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感受、观察、思考,但却不像一个叙述者那样对读者讲话。读者是通过反映者个性的眼光来看待小说中其他人物、事件的。

  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采用的是一个第三者的全知视角而非第一人称视角。然而作为故事发展见证人的卢进勇,实际上是起到了第一人称“我”的作用。作品时时刻刻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一切、感受一切,并从卢进勇的角度来描写发生的一切,如此一来,卢进勇便如同第一人称的“我”一样可直接描绘一切,且令人觉得真实可信。另一方面,卢进勇这一角色又具有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全知性”与“自由性”,这又使得小说在创作时伸缩性更大,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同时,作为主人公的映衬,有了卢进勇,无名战土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结构的特点,学习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2.训练学生对人物刻画的细节描写。

  (三)情感目标

  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2.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而表现的思想美和意志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想象法认识无名战士对党和革命的忠诚之心和甘愿牺牲自己而忍受折磨等待同志转交火柴的顽强毅力,通过比较法认识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丰碑》类比解决主人公是谁的问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以景物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火柴一盒。

  3.如有可能则可准备红军过草地的电视片段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讲解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今天学习王愿坚同志的短篇小说。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看起来是极其平常的。可是,你们可曾想过: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小小的火柴,发出多少热,放出多少光,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

  (二)讲读分析第一部分

  (第l-7自然段)

  1.提问思考:主人公无名战士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出现的?他怎样被引到读者面前?他的出现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2.指定一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并对下列字正音。

  冰雹(báo) 撮(zuō) 寒颤(zhàn) 蓦(mò)地

  3.先看集中写环境的第2、3两个自然段。请学生阅读,找出描绘草地的气候、草地的天、草地的地特点的关键词语。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先用“怪”字点出草地气候的特征;又用“明明”、“忽然”、“霎时”、“接着”准确而具体地描绘草地气候的变化莫测,变幻无穷。草地气候真是瞬息万变,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

  接着又抓住天、地的特点,渲染环境。天,阴沉沉的,草地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

  地,是烂泥、污水、荒草,路看不清。

  这样抓住草地、气候、无、地的鲜明特征来写,告诉读者这儿的环境。红军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行军,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更何况处于这种环境的又是一位因伤口发炎而掉队的同志?如果不写这样的环境会有什么不同?

  4.略讲第4、5、6自然段,过渡到无名战士的出现。

  卢进勇经过一夜暴风雨的浇淋,清晨凉风一吹,他强烈地感到身上怎样?(冷,连打了几个寒颤。)肚里怎样?(饿得难以忍受。)他渴望着什么?(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然而,早就没有火种了。就在他渴望有火烤,正要把从裤袋里找出来的、已经捏成长条的青稞面送到嘴边时,主人公出现了。

  5.朗读第6、7自然段。请学生回答:主人公怎样被引出来的?他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主人公的出现,别具特色。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使得在阴森荒凉环境里的卢进勇“墓地听见”,从而主人公被引到读者面前。卢进勇起了“引出”主人公的作用。主人公的声音异乎寻常,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这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声音使卢进勇“愣了”,也把我们读者的心给紧紧抓住了。

  这声音从哪儿发出来的?为什么那么微弱,低沉?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随着瞒珊而行的卢进勇的足迹去寻找吧。

  (三)讲读分析第二部分

  (第8—21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8、9自然段。

  启发思考:无名战士的形象是怎样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告诉我们他已经是怎样的一个人了?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的形象是由卢进勇的“看”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他的形象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已经是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就拿眼睛与身子来说,眼睛“努力地睁着”“吃力地张开”,说明他眼皮已经不听指挥,身子衰弱到极点;身子“没有挪动”“想坐起来却没能动得了”,表明他已经完全丧失活动能力。只有“抖动”的喉结、低沉的呼唤“同志”的声音说明他还活着。

  从无名战士的形貌,我们可以想象到在革命征途中他经受了多少艰难困苦。冷风、暴雨、冰雹的袭击,长期的饥饿疲劳,耗尽了他的精力。他已奄奄一息,但却以惊人的顽强的毅力支撑着、等待着,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呼唤着“同志一同志”。他为什么这样期待着同志的到来?此时此刻,他想的是什么呢?

  2.指名学生朗读第10-l3自然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卢进勇怀着对同志深厚的感情,把自己仅剩的一点青稞面“递”到无名战士的嘴边,无名战士怎样呢?他吃力地“推开”,拒绝了。从齿缝里挤出几个字,“不,没……没用了。”是呵,粮食极端短缺,他要留给同志。卢进勇要扶他走,他怎样?“摇了摇头”,又拒绝了。

  两次拒绝,清楚地表明他盼望同志到来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活下去。那又是为了什么呢?是另有希望,另有嘱托。

  提问启发:嘱托什么呢?请抓住描绘无名战士动作、语言的关键词语揭示他的精神世界。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积攒着自己浑身的力量,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他顽强地支撑着,原来有十分重要的任务。无名战士的—“推”、—“摇”、—“指”,使我们深深感觉到忘我的崇高思想在闪光。

  3.指名学生朗读第14、15自然段。

  提问启发:这位战士要奉献给党的珍宝是什么呢?火柴。哪个句子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无名战士把当宝贝一样地珍藏着?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归纳:因为是珍藏,所以火柴“干燥”。这“干燥”的火柴与“湿漉漉的衣服”,冰冷的胸口,脸上的雨滴、“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告诉我们:为了珍藏火柴,他经受了多少痛苦,具有多么顽强的革命意志。

  这火柴与比自己生命还宝贵的党证放在一起,并“压”在“朱红的印章的中心”。一个“压”字,重有千钧,意味深长。这哪里是几根火柴!分明是一颗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心啊!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在一只抖抖索索的手里,犹如跳动的一簇火焰,升起在无边的草地上,划破阴沉沉的天空,扫尽了草地上的荒凉凄清孤寂的气氛,给人以光明、温暖和力量。

  4.学生朗读第16-21自然段。

  (1)提问思考,无名战士怎样极其郑重地嘱托战友的?作者怎样描绘他初次嘱托时的语言和动作?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作者用细致感人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无名战士对战友的嘱托,“招招手”、“伸开”、“拨弄”、“数”、“望”,这一连串的动词显现了庄重严肃,无限深情。

  就在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之时,一瞬间,神奇的情况出现了。无名战士的脸色“舒展”了,他的眼睛“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他的抖抖索索的手,僵直的手指竟然能“捧”火柴,“放”到卢进勇手里,并且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捧”、“放”、“握”这一连串的动作,描述了无名战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革命的忠诚而爆发出来的巨大力量。

  (2)无名战士再次嘱托时留给人间的最后的话是什么?最后的动作是什么?刻画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教师归纳:他留给人间最后的话是“记住,这,这是,大家的!”“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他离开人世前的最后动作,是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他没有用一根火柴为自己取暖;他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死亡线上挣扎而硬不咽下最后一口气。他一心想着大家,一心想着党,想着长征途中的战友们,无私忘我,生命爆发出耀眼的火花。

  5.小结。

  (1)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故事的核心内容。无名战士的形象我们看到的虽然只是他临死前的一刻,但很高大,不仅矗立在茫茫的草地,而且活在我们的心中。这是由于作者紧紧抓着人物性格历史的一段,抓着人物性格闪出耀眼光辉的“一刹那”来刻画表现的。从语言上看,他没说几句话,前后就出现了五个“同志”,言为心声,他心里念念不忘的是革命同志,是党的事业。他的动作和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与语言一样,反映了他舍身忘己,一切为了战友,为了革命。作者选材精当,文字精练。

  (2)既然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为什么用许多笔墨写卢进勇呢?这是因为要在两千字的短小篇幅里突出主人公、在结构上作的巧妙安排。文章以卢进勇作为故事的线索,展开情节。

  主人公的出现是通过他的“听”引出来的;主人公的外貌是通过他的“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他的“想”、他的“说”,突出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品质,托出了主人公牺牲的全部意义。

  特别是第21自然段饱含感情的描写,更是感人。(指导学生朗读第21自然段,由缓慢而低沉而高昂。)这是一个极其悲壮的场面。“模糊”与“清晰”同时运用,既表现卢进勇失去战友的无限悲痛,又给无名战士高擎的手加上一个特写镜头。两者交织在一起,伴随着整个草地的哭泣,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唱哀歌,唱赞歌。(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说明。)英雄的品质像荷花一样洁白,像菊花一样坚忍。

  (四)随堂练习

  一、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

  二、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

  三、“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中加点的“挤”表明了什么?

  四、在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的草地里,无名战士却能使火柴干燥地保存下来,这该怎么理解?

  第一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

  二、无名战士

  三、表明无名战士生命危在旦夕,他在积攒力量等待同志来转交火柴。

  四、无名战士怀着对党和革命的无限忠诚,用惊人的毅力和生命的代价珍藏火柴,因而火柴才会干燥地保存下来。

  第二课时

  (-)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第22—24自然段)

  提问思考:卢进勇从战友身上吸取了力量,带着战友的嘱托飞快地赶路。他把火种送到部队给战土带去了什么?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把珍贵的火柴交给指导员的?

  1.指名学生朗读,理解。

  卢进勇按照无名英雄的遗愿把火种送到了部队,火给战士们带来了光,带来了热。围着熊熊燃烧的火,战士们谈笑着,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卢进勇像天亮时无名英雄把嘱托给他时一样,极其庄重地一根一根数交给连指导员。

  “悄悄走”、“颤抖的手指”、“异样的声调”,寓含着复杂的情意,最后落在一个“数”字上。

  2.启发思考:他“数”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人的语句,并联系起来考虑,体会这几根火柴的意义与价值,重温无名战士的言行,想象卢进勇澎湃的心潮,说说“数”寓含的发人深省的丰富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这“数”,使我们认识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在无边的草地上,在冷风暴雨、气候无常的恶劣环境中,火柴是最最需要的东西,可以解除饥饿,驱除寒冷,救活同志。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了这极其珍贵的东西。

  这“数”,使我们认识这几根火柴包含着无名战士的宝贵生命,反映了共产主义战士无限忠于党的事业的伟九心灵,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在我们眼前升腾、闪现。

  这“数”,还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

  这“数”,也在我们面前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在今天,我们该怎样牢记先烈为革命付出的代价;以先烈为光辉榜样,继承他们的遗志,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

  (二)总结全文

  作者以饱蘸革命深情的笔歌颂了无名英雄的高贵品质。这无私忘我、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是无名战士的,也是卢进勇以及千百万红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一曲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的悲壮赞歌。

  文章以“数”着“一,二,三,四……”来结尾,言未尽,意无穷。

  (三)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全文,加深理解与感受。

  (四)归纳

  是通过一件事歌颂人物,歌颂了红军战士忘我无私、献身革命的崇高品德。

  文章在叙事中抒发了作者对无名英雄的无限热爱、敬仰之情,是“以小见大”。在写法上,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在记叙中饱含作者的感情。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较多地抓住细节以突出人物,特别是抓住了火柴和火加以描写,这火柴和火把整个故事贯串了起来,既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又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味,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复述第二部分。要求:

  ①主次分明,突出无名英雄的形象。

  ②扣紧外貌、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

  (六)随堂练习

  一、“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的原因是他的小腿发炎的伤口好了吗?

  二、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文章写无名战士数火柴“一,二,三,四……”中间本应用顿号却用了逗号,作用何在?

  四、文章结尾处写卢进勇以一种异样的声调数火柴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①不是;②是他受到了无名战士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的鼓舞。

  二、烘托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伟大意义,更好地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

  三、语气表达舒缓,与无名战士当时身体极度虚弱相一致,同时突出火柴的宝贵,交火柴的郑重。

  四、①使我们认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②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和纯洁的心灵。③也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和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

七根火柴 篇2

  教案王铁胜教学目标 :感悟人物形象,学习精神品质。教学重点:感受红军战士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教学难点 :研讨无名战士献火柴过程时的细节,品味人物崇高形象。点:背景烘托、朗读品味、师生互动。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语文活动:战地采访(以战地记者物身份采访卢进勇,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导入  :请同学观看录像《长征》片断(《万水千山》节选),并请同学们结合自己了解的历史知识,谈一下录像内容及内心感受。过渡:同学们,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最壮丽的篇章。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经受了千难万险,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走过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越过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原;途经了11个省,行走了二万五千里的路,创造了世界革命史上的奇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王愿坚写的关于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小说——,进一步感受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一)出示标题屏幕上的题目,在低沉悲壮的音乐伴奏下,由远及近缓缓推出。背景是一点火星从中间射开,倾刻又弥漫成一片红红的火焰,渲染出庄严肃穆的气氛。(二)明确目标:感悟人物形象,学习精神品质。(三)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默读课文后并做这样一件事:假如有一座博物馆叫做“红军博物馆”,假如你是这个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在你负责的展台上,摆放着6根火柴,请以讲解员的身份,用讲解员的口吻,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向你的观众简要介绍这6根火柴的来历。2、通过同学创造性的复述,我们了解到课文中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无名战士和卢进勇。从中你最受感动的人物是谁?为什么?(提示:(1)选择等候战友位置的角度(2)舍己顾大局的角度(3)选择火柴所放位置的角度等)(四)析形象,揭品质1、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谈一下文中的那些语段需要我们品读?重点品读什么?(无名战士献火柴的过程的语段。重点品读无名战士献火柴时的语言和动作。)2、小组合作朗读课文(12~22节),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勾划出文中最使你感动的有关无名战士的语言和动作描写的语句,并结合具体语境,揣摩其内心世界。(小组讨论交流)(1)“推”“摇”“指”表现了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之际盼望同志到来的急切心情,感受到他把革命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革命精神。(2)“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他数火柴的动作虽然缓慢,却使我们感到十分有力;他数火柴的声音虽然微小,却使我们感到无比深沉。火柴虽然只有七根,却使我们感受到每一根都凝聚着无名战士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使我们感受到他数火柴的吃力,感受到他对这的珍视和对战友的殷切希望。)(3)“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表现了无名战士献火柴时郑重态度,和对战友的殷切希望,说明他十分关心红军集体而珍视这。)(4)“记住,这,这是,大家的!”……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这是无名战士留给人间的最后的语言和雕塑般的动作,从他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无名战士的公而忘私,公私分明,感受到他之所以身带火柴而不用火柴的原因,感受到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他这雕塑般的动作,指名了战友寻找前方部队的方向,指明了长征前进的方向,也指明了革命胜利的方向,寄托着无名战士对战友的无限希望,表露了无名战士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和必胜信念。)3、  同学们,通过我们感知无名战士的言行,你如何评价无名战士?(舍身为国,公私分明,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4、师结:无名战士献火柴过程,一举一动,一言半语,一个眼神,一种神色,都写得十分细腻,真实感人,使我们感受到:这哪里是献火柴,分明是一名红军战士献出了自己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红心啊!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放在一只抖抖索索的手里,犹如一簇跳动的火焰,生起在无边草地,划过阴沉沉的天空,横扫荒凉肃杀之气,给人以光明,温暖和力量,使我们感受到革命星火必将燎原。出示板书:(一)

  忠 诚      

  无名战士  

  (五)语文活动——战地采访。师:同学们,无名战士为了党的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生命虽然逝去,可是他的形象仍然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他的言行仍然回响在我们的耳畔。假如我们来到红军战士的身边,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们说,一定有许多问题,想向他们询问。下面我们进行一次特殊语文活动——战地采访,来进一步感受一下红军战士的内心世界。1、形式:把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大组。一组同学为战地记者的身份,一组同学为卢进勇身份。“战地记者”通过讨论(结合课文内容),向“卢进勇”提出问题,进而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卢进勇的内心世界,感受红军战士的崇高精神。2、要求:(1)同学们尽量进入角色,符合人物身份,达到访谈的目的。(2)提问方可自由向对方的任何一名同学提问,其它同学可以补充。(3)想象合理。3、活动步骤:(1)把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大组,即“记者组”和“卢进勇组”。(2)“记者组”讨论设计问题,“卢进勇组”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为提问做好准备。(3)正式开始。如:提问a:“卢进勇同志,你好,听说无名战士为了红军战士的生命安全,为了其他红军顺利的走出草地,他身藏火柴,却不用火柴,并委托你带给了部队,你能再向我们介绍一下事情的经过吗?”b:“卢进勇,你好,听说你由于受伤掉队,经受了一昼夜的暴雨袭击,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发现了一小撮面粉,本来自己就舍不得吃,而当你发现无名战士时,却毅然送给战友,当时你是怎样想的?这样做值得吗?”c:“卢进勇,你好,当无名战士把火柴委托给你带给部队后,就牺牲在你的臂弯里,你当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你是怎样想的?……(六)合作探究一篇小说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作者为了把主人公无名战士塑造成一个高大光辉的红军战士形象,采取了多种方法,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请小组讨论发表看法)。1、  抓瞬间,进行正面刻画。如肖像描写、语文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等。2、  侧面烘托。如卢进勇的内心感受、自然环境的烘托等。3、  以小见大。如无名战士代表着为革命献出生命的所有烈士;代表着全体红军战士;代表着一种革命精神。出示板书:(二)

  以大见小 正面刻画 侧面烘托无名战士        

  (七)时文超市:阅读王愿坚写的《粮食的故事》片断,然后回答问题。敌人的吆喝声越来越高,不能再犹豫了。我停住脚,放下担子,一把抱住了儿子。我觉得他那么小,他的肩膀多么嫩呀!我咬着牙说:“孩子,把筐子给我,你,你顺着山坡往西……跑,跑,跑吧!”说完了这句话,我觉得我的眼泪一下涌出来了……孩子跑了。他顺着山坡跑了。他脚踢着碎石头,绊着草棵子跑了。他跑去的那个山坡上一阵刷刷的声音,那声音啊,那么响,那么响,就跟从我心上跑过去一样。这响声惊动了敌人,白鬼子们折转身子向着我儿子跑去的方向追过去了,追过去了。当我踏上小路的时候,从我独生子跑去的方向,传来了一阵杂乱的枪声。1、文学评论界认为王愿坚的小说“善于捕捉(人物)性格发出耀眼光辉的一刹那,英雄人物完成自己性格的那一瞬间”。读了课文和这个片段,你对这一评论有什么体会?怎样的“一刹那”“一瞬间”才是有“耀眼光辉”的?2、如果单写“无名战士”和“孩子”的动作、行为,没有卢进勇和炊事员的内心活动来陪衬、烘托,文章会不会像现在这么感人?怎样的陪衬、烘托才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八)结束语同学们,课文结束了,可是掩上课本,我眼前仍然是“雾蒙蒙”的草地上那一根火柴擦出的火花燃起的熊熊篝火。火光中,无名战士手指正北方向的雕塑般的身形巍然屹立,光彩照人,那是民族之魂,华夏之脊梁。随着他的眼神,我似乎看到无数红军战士怒吼着冲向敌人的堡垒,红旗猎猎,鲜艳如血,九州大地,红透了半边天。同学们,先烈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英灵在注视着我们。我们后辈儿女,应当接过先辈手中的火种,让革命之火燃烧的更红更旺,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最后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师生齐诵七律《长征》,来共同缅怀先烈,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背景《过雪山草地》)。 

七根火柴 篇3

  王愿坚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

  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 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 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

  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 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 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 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 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 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 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续着衣服,望着那 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一不但是 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 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他下意识地①把手插进裤袋里, 意外地,手指触到了一点黏黏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 下身,把裤袋翻过来。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② 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 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 团,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户 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儿看见了可吃的东 西,更觉饿得难以忍受。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把面团 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突然听见一声低低的叫声: “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 略微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①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 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权半躺在那里,身子 底下是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 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 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 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 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③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

  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挣 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动不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 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 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 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 快吃点吧! ’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 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翁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 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 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

  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 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 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 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 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 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 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 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 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 凑近广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 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

  一共只有,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 向户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 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 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 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 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 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 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①抽回手去,深 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 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 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腋漉漉 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

  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攀着,像一只路 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 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黄火烧起来了。在风雨 中、在烂泥里跃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 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前 南”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 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 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何时,以一种异样的声

  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七根火柴 篇4

  教学建议

  一、关于题目的内涵

  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段落层次

  以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三、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夹杂着冰雹的坏天气,紧接着又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荒草躺倒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这些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动的背景——艰苦的长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他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

  四、以“火”为线索组织材料

  这篇小说有关“火”的文字多次出现且贯穿始终。第一次出现是描写卢进勇暴雨下追赶部队,又冻又饿,渴望有火的情形。第二次出现则强调部队断火三天,卢进勇希望落空。两次描写,火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这时,卢进勇遇到无名战士,面对饥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卢进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对火的渴望。“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而这一次他居然见到了火柴——无名战士不惜用生命来保存的火柴。文章至此之后,“火”的字眼接二连三地出现,并随着主题的升华、情节的发展而变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火”在实质上已经成为无名战士的精神的形象写照。小说最后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在闪闪跳动的火光下”,卢进勇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这个场面进一步揭示了火柴的作用、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小说就是这样以“火”为线索安排情节,环环相扣集中笔力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

  五、小说的人物刻画

  这篇小说用最经济的笔墨神形毕肖地塑造了一个宁愿牺牲生命为革命保存火种,不愿为保全自己生命而耗用火柴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其独到之处在于运用了映衬手法。

  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但作者在他身上却是惜墨如金;相反,对于另一位次要人物卢进勇的描写却是浓墨重彩,不惜笔力。小说从一开始介绍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用的就是卢进勇的眼光、卢进勇的感受;进而主人公的出场是由卢进勇的听觉引出,主人公的神貌是通过卢进勇的观察感觉到。与此同时,作者还用卢进勇的心理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精神品格。卢进勇发现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凭直觉感到“他一定饿坏了”“要是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而这时他却推开卢进勇给他送到唇边的青稞面,拒绝卢进勇扶他前行,用尽力气掏出珍藏的党证和,郑重嘱托卢进勇转交给部队。寥寥几笔,无名战士的形象赫然而立,其精神品格突现出灿烂的光彩。在描写无名战士的过程中,作者舍弃了许多次要场面(无名战士如何掉队,如何得到并保存火柴,如何度过这几天的草地生活……),紧紧抓住他向战友转交火柴的一瞬,抓住人物震撼人心的一连串语言和动作,抓住无名战士如何对待火柴的态度,烘托出人物整个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而小说最后,又以卢进勇郑重地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火柴,“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结束,更是衬托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非凡意义。所以说,小说作者虽寥寥数笔描写主人公形象,但主人公的英雄性格却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现。

  六、课文的叙述视角

  叙事作品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故事和叙述者。故事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叙述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则叙述者存在于虚构的小说世界中,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人物的世界与叙述者世界完全统一。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作者叙述视角,即叙述者外在于人物的世界,叙述者的世界成为与小说人物世界不同的世界。另一种是人物叙述视角,叙述者由一个反映者所取代,此反映者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感受、观察、思考,但却不像一个叙述者那样对读者讲话。读者是通过反映者个性的眼光来看待小说中其他人物、事件的。

  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采用的是一个第三者的全知视角而非第一人称视角。然而作为故事发展见证人的卢进勇,实际上是起到了第一人称“我”的作用。作品时时刻刻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一切、感受一切,并从卢进勇的角度来描写发生的一切,如此一来,卢进勇便如同第一人称的“我”一样可直接描绘一切,且令人觉得真实可信。另一方面,卢进勇这一角色又具有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全知性”与“自由性”,这又使得小说在创作时伸缩性更大,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同时,作为主人公的映衬,有了卢进勇,无名战土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结构的特点,学习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2.训练学生对人物刻画的细节描写。

  (三)情感目标

  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2.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而表现的思想美和意志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想象法认识无名战士对党和革命的忠诚之心和甘愿牺牲自己而忍受折磨等待同志转交火柴的顽强毅力,通过比较法认识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丰碑》类比解决主人公是谁的问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以景物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火柴一盒。

  3.如有可能则可准备红军过草地的电视片段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讲解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今天学习王愿坚同志的短篇小说。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看起来是极其平常的。可是,你们可曾想过: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小小的火柴,发出多少热,放出多少光,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

  (二)讲读分析第一部分

  (第l-7自然段)

  1.提问思考:主人公无名战士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出现的?他怎样被引到读者面前?他的出现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2.指定一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并对下列字正音。

  冰雹(báo) 撮(zuō) 寒颤(zhàn) 蓦(mò)地

  3.先看集中写环境的第2、3两个自然段。请学生阅读,找出描绘草地的气候、草地的天、草地的地特点的关键词语。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先用“怪”字点出草地气候的特征;又用“明明”、“忽然”、“霎时”、“接着”准确而具体地描绘草地气候的变化莫测,变幻无穷。草地气候真是瞬息万变,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

  接着又抓住天、地的特点,渲染环境。天,阴沉沉的,草地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

  地,是烂泥、污水、荒草,路看不清。

  这样抓住草地、气候、无、地的鲜明特征来写,告诉读者这儿的环境。红军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行军,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更何况处于这种环境的又是一位因伤口发炎而掉队的同志?如果不写这样的环境会有什么不同?

  4.略讲第4、5、6自然段,过渡到无名战士的出现。

  卢进勇经过一夜暴风雨的浇淋,清晨凉风一吹,他强烈地感到身上怎样?(冷,连打了几个寒颤。)肚里怎样?(饿得难以忍受。)他渴望着什么?(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然而,早就没有火种了。就在他渴望有火烤,正要把从裤袋里找出来的、已经捏成长条的青稞面送到嘴边时,主人公出现了。

  5.朗读第6、7自然段。请学生回答:主人公怎样被引出来的?他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主人公的出现,别具特色。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使得在阴森荒凉环境里的卢进勇“墓地听见”,从而主人公被引到读者面前。卢进勇起了“引出”主人公的作用。主人公的声音异乎寻常,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这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声音使卢进勇“愣了”,也把我们读者的心给紧紧抓住了。

  这声音从哪儿发出来的?为什么那么微弱,低沉?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随着瞒珊而行的卢进勇的足迹去寻找吧。

  (三)讲读分析第二部分

  (第8—21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8、9自然段。

  启发思考:无名战士的形象是怎样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告诉我们他已经是怎样的一个人了?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的形象是由卢进勇的“看”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他的形象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已经是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就拿眼睛与身子来说,眼睛“努力地睁着”“吃力地张开”,说明他眼皮已经不听指挥,身子衰弱到极点;身子“没有挪动”“想坐起来却没能动得了”,表明他已经完全丧失活动能力。只有“抖动”的喉结、低沉的呼唤“同志”的声音说明他还活着。

  从无名战士的形貌,我们可以想象到在革命征途中他经受了多少艰难困苦。冷风、暴雨、冰雹的袭击,长期的饥饿疲劳,耗尽了他的精力。他已奄奄一息,但却以惊人的顽强的毅力支撑着、等待着,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呼唤着“同志一同志”。他为什么这样期待着同志的到来?此时此刻,他想的是什么呢?

  2.指名学生朗读第10-l3自然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卢进勇怀着对同志深厚的感情,把自己仅剩的一点青稞面“递”到无名战士的嘴边,无名战士怎样呢?他吃力地“推开”,拒绝了。从齿缝里挤出几个字,“不,没……没用了。”是呵,粮食极端短缺,他要留给同志。卢进勇要扶他走,他怎样?“摇了摇头”,又拒绝了。

  两次拒绝,清楚地表明他盼望同志到来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活下去。那又是为了什么呢?是另有希望,另有嘱托。

  提问启发:嘱托什么呢?请抓住描绘无名战士动作、语言的关键词语揭示他的精神世界。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积攒着自己浑身的力量,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他顽强地支撑着,原来有十分重要的任务。无名战士的—“推”、—“摇”、—“指”,使我们深深感觉到忘我的崇高思想在闪光。

  3.指名学生朗读第14、15自然段。

  提问启发:这位战士要奉献给党的珍宝是什么呢?火柴。哪个句子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无名战士把当宝贝一样地珍藏着?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归纳:因为是珍藏,所以火柴“干燥”。这“干燥”的火柴与“湿漉漉的衣服”,冰冷的胸口,脸上的雨滴、“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告诉我们:为了珍藏火柴,他经受了多少痛苦,具有多么顽强的革命意志。

  这火柴与比自己生命还宝贵的党证放在一起,并“压”在“朱红的印章的中心”。一个“压”字,重有千钧,意味深长。这哪里是几根火柴!分明是一颗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心啊!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在一只抖抖索索的手里,犹如跳动的一簇火焰,升起在无边的草地上,划破阴沉沉的天空,扫尽了草地上的荒凉凄清孤寂的气氛,给人以光明、温暖和力量。

  4.学生朗读第16-21自然段。

  (1)提问思考,无名战士怎样极其郑重地嘱托战友的?作者怎样描绘他初次嘱托时的语言和动作?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作者用细致感人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无名战士对战友的嘱托,“招招手”、“伸开”、“拨弄”、“数”、“望”,这一连串的动词显现了庄重严肃,无限深情。

  就在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之时,一瞬间,神奇的情况出现了。无名战士的脸色“舒展”了,他的眼睛“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他的抖抖索索的手,僵直的手指竟然能“捧”火柴,“放”到卢进勇手里,并且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捧”、“放”、“握”这一连串的动作,描述了无名战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革命的忠诚而爆发出来的巨大力量。

  (2)无名战士再次嘱托时留给人间的最后的话是什么?最后的动作是什么?刻画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教师归纳:他留给人间最后的话是“记住,这,这是,大家的!”“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他离开人世前的最后动作,是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他没有用一根火柴为自己取暖;他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死亡线上挣扎而硬不咽下最后一口气。他一心想着大家,一心想着党,想着长征途中的战友们,无私忘我,生命爆发出耀眼的火花。

  5.小结。

  (1)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故事的核心内容。无名战士的形象我们看到的虽然只是他临死前的一刻,但很高大,不仅矗立在茫茫的草地,而且活在我们的心中。这是由于作者紧紧抓着人物性格历史的一段,抓着人物性格闪出耀眼光辉的“一刹那”来刻画表现的。从语言上看,他没说几句话,前后就出现了五个“同志”,言为心声,他心里念念不忘的是革命同志,是党的事业。他的动作和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与语言一样,反映了他舍身忘己,一切为了战友,为了革命。作者选材精当,文字精练。

  (2)既然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为什么用许多笔墨写卢进勇呢?这是因为要在两千字的短小篇幅里突出主人公、在结构上作的巧妙安排。文章以卢进勇作为故事的线索,展开情节。

  主人公的出现是通过他的“听”引出来的;主人公的外貌是通过他的“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他的“想”、他的“说”,突出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品质,托出了主人公牺牲的全部意义。

  特别是第21自然段饱含感情的描写,更是感人。(指导学生朗读第21自然段,由缓慢而低沉而高昂。)这是一个极其悲壮的场面。“模糊”与“清晰”同时运用,既表现卢进勇失去战友的无限悲痛,又给无名战士高擎的手加上一个特写镜头。两者交织在一起,伴随着整个草地的哭泣,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唱哀歌,唱赞歌。(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说明。)英雄的品质像荷花一样洁白,像菊花一样坚忍。

  (四)随堂练习

  一、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

  二、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

  三、“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中加点的“挤”表明了什么?

  四、在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的草地里,无名战士却能使火柴干燥地保存下来,这该怎么理解?

  第一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

  二、无名战士

  三、表明无名战士生命危在旦夕,他在积攒力量等待同志来转交火柴。

  四、无名战士怀着对党和革命的无限忠诚,用惊人的毅力和生命的代价珍藏火柴,因而火柴才会干燥地保存下来。

  第二课时

  (-)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第22—24自然段)

  提问思考:卢进勇从战友身上吸取了力量,带着战友的嘱托飞快地赶路。他把火种送到部队给战土带去了什么?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把珍贵的火柴交给指导员的?

  1.指名学生朗读,理解。

  卢进勇按照无名英雄的遗愿把火种送到了部队,火给战士们带来了光,带来了热。围着熊熊燃烧的火,战士们谈笑着,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卢进勇像天亮时无名英雄把嘱托给他时一样,极其庄重地一根一根数交给连指导员。

  “悄悄走”、“颤抖的手指”、“异样的声调”,寓含着复杂的情意,最后落在一个“数”字上。

  2.启发思考:他“数”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人的语句,并联系起来考虑,体会这几根火柴的意义与价值,重温无名战士的言行,想象卢进勇澎湃的心潮,说说“数”寓含的发人深省的丰富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这“数”,使我们认识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在无边的草地上,在冷风暴雨、气候无常的恶劣环境中,火柴是最最需要的东西,可以解除饥饿,驱除寒冷,救活同志。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了这极其珍贵的东西。

  这“数”,使我们认识这几根火柴包含着无名战士的宝贵生命,反映了共产主义战士无限忠于党的事业的伟九心灵,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在我们眼前升腾、闪现。

  这“数”,还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

  这“数”,也在我们面前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在今天,我们该怎样牢记先烈为革命付出的代价;以先烈为光辉榜样,继承他们的遗志,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

  (二)总结全文

  作者以饱蘸革命深情的笔歌颂了无名英雄的高贵品质。这无私忘我、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是无名战士的,也是卢进勇以及千百万红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一曲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的悲壮赞歌。

  文章以“数”着“一,二,三,四……”来结尾,言未尽,意无穷。

  (三)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全文,加深理解与感受。

  (四)归纳

  是通过一件事歌颂人物,歌颂了红军战士忘我无私、献身革命的崇高品德。

  文章在叙事中抒发了作者对无名英雄的无限热爱、敬仰之情,是“以小见大”。在写法上,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在记叙中饱含作者的感情。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较多地抓住细节以突出人物,特别是抓住了火柴和火加以描写,这火柴和火把整个故事贯串了起来,既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又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味,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复述第二部分。要求:

  ①主次分明,突出无名英雄的形象。

  ②扣紧外貌、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

  (六)随堂练习

  一、“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的原因是他的小腿发炎的伤口好了吗?

  二、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文章写无名战士数火柴“一,二,三,四……”中间本应用顿号却用了逗号,作用何在?

  四、文章结尾处写卢进勇以一种异样的声调数火柴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①不是;②是他受到了无名战士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的鼓舞。

  二、烘托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伟大意义,更好地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

  三、语气表达舒缓,与无名战士当时身体极度虚弱相一致,同时突出火柴的宝贵,交火柴的郑重。

  四、①使我们认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②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和纯洁的心灵。③也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和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

七根火柴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小说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1. 揣摩文章的语言。

  3.学习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 :

  目标2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火柴,在我们今天看来,也许是毫不起眼的事物。但谁又能想到,这小小的火柴在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会跟~个人甚至整支部队的生死存亡密切相关呢?在红军长征时艰苦卓绝的生活里,这小小的火柴正折射出了红军英雄们伟大人格的光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七根火柴的故事。

  三、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利用录音带朗读课。前。段,引导学。进。费。情境。(有条件的。利。多媒体播放电影小片段,配以适当的背景音乐。)

  2.边默读课文,脑海中边再现课文中描述内容。力求能深切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课文以"七根火柴"为题,是以什么为线索安排情节结构的?

  说明: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线索安排情节结构的方法。

  可设计三张幻灯片:雨景图、献火图、省火图,引导学生在掌握文章线索的情况下,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结构。

  四、揣摩课文,理解小说的主人公问题。

  两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参加全班交流。

  1.小说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自然环境?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小说在客观描述了草地天气后,紧接着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这段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的背景,而且烘托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义,同时也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作铺垫。

  2.小说的主人公是卢进勇还是无名战士?

  在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后,可让学生自己进行辨析,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得出无名战士才是小说的主人公的结论。

  3.在得出结论后,可进一步追问:既然无名战士是主人公,那么贯穿全篇的卢进勇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卢进勇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对他的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使无名战士的形象他满而丰富。

  说明:这是本堂课的重点,讨论中,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发言,发言中不大准确的理解,一般教师不予纠正,引导学生在自己辨析中解决。

  五、默读课文,揣摩文章中的语言。(目标2)

  1."他也知道这是妄想--",破折号后面的语句起什么作用?"妄想"一词是什么意思?

  破折号后面的语句起解释、说明的作用。"妄想"一词在这里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想法"的意思。后面却居然有了火柴,这就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一个破折号,一个词语,既突出了火柴的重要性,又为下文理下了伏笔。

  2.第一部分最后一句,为什么连用"小心地居然吝惜地暗自庆幸"等词语?各有什么含义?

  "小心地"说明粮食的珍贵;"居然"反映出意想不到的心理状态;"吝惜暗自庆幸"说明粮食的意义。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这点粮食对卢进勇赶上部队,走出草地的重大意义,同时为下文他毅然拿它救助战友,体现红军部队团结友爱埋下了伏笔。

  3.课文第二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无名战士?(声音、肖像。语言、动作)

  4、找出无名战士托付火柴时的动作和语言来,说一说这些词语有什么含义?

  "睁开指着急急地说"指出存放部位,表达急切心情,"抬手伸开小心翼翼地……拨弄数着'等表明无名战士认真的态度,在重的神情,表明火柴的意义非同寻常。"舒展放射合拢捧起像擎着小心地放紧紧地。…··握……直直地盯着"表明交待后的无比欣慰,郑重的托付,殷切的期望。

  5.无名战士所说的话:"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为什么要一词一顿?

  表明了无名战士生命垂危、力气将尽的特点,也表明了话语意义的严肃和着重。

  6无名战士牺牲之后,为什么写卢进勇"眼睛模糊了",又写"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时"模糊"与"清晰"不是矛盾吗?

  不矛盾。"模糊"写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悲痛心情,"清晰"是点明卢进勇心里已经明确自己所负有的重大责任。

  六、总结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以红军长征路途中过草地为背景,通过写一位无名战士不顾生命垂危,向党和部队贡献火柴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党对革命的无比忠诚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七、课堂训练。

  王愿坚解释"创作者有了丰富的生活感受,然后从中选取了一个看来不大的东西,努力开掘、提炼,写出了这个东西的内涵,写出了这个叫。'小的'和'大的'(即整个社会生活)的联系。这就是常说的'以小见大"'。

  请就你所经历的生活感受,抓住一件小事情、小事物,谈谈其中所蕴含的巨大意义。

  八、课后作业 。

  A、完成练习一、二。

  B、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训练学生从生活中选取一个看来不大的东西,努力挖掘、提炼,写出这个东西的内涵。

  C、安排课本剧,要求抓住细节安排场景。

  九:说课精要:明确本文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提问时应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充分讨论,理清语言的深层含义。

  十、教学结构:导入  --阅读感知--全班交流--揣摩语言--总结--课堂训练

  十一、教学后记:

  <-- #EndEditable -->

七根火柴 篇6

  教学建议

  一、关于题目的内涵

  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段落层次

  以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三、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夹杂着冰雹的坏天气,紧接着又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荒草躺倒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这些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动的背景——艰苦的长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他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

  四、以“火”为线索组织材料

  这篇小说有关“火”的文字多次出现且贯穿始终。第一次出现是描写卢进勇暴雨下追赶部队,又冻又饿,渴望有火的情形。第二次出现则强调部队断火三天,卢进勇希望落空。两次描写,火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这时,卢进勇遇到无名战士,面对饥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卢进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对火的渴望。“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而这一次他居然见到了火柴——无名战士不惜用生命来保存的火柴。文章至此之后,“火”的字眼接二连三地出现,并随着主题的升华、情节的发展而变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火”在实质上已经成为无名战士的精神的形象写照。小说最后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在闪闪跳动的火光下”,卢进勇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这个场面进一步揭示了火柴的作用、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小说就是这样以“火”为线索安排情节,环环相扣集中笔力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

  五、小说的人物刻画

  这篇小说用最经济的笔墨神形毕肖地塑造了一个宁愿牺牲生命为革命保存火种,不愿为保全自己生命而耗用火柴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其独到之处在于运用了映衬手法。

  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但作者在他身上却是惜墨如金;相反,对于另一位次要人物卢进勇的描写却是浓墨重彩,不惜笔力。小说从一开始介绍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用的就是卢进勇的眼光、卢进勇的感受;进而主人公的出场是由卢进勇的听觉引出,主人公的神貌是通过卢进勇的观察感觉到。与此同时,作者还用卢进勇的心理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精神品格。卢进勇发现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凭直觉感到“他一定饿坏了”“要是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而这时他却推开卢进勇给他送到唇边的青稞面,拒绝卢进勇扶他前行,用尽力气掏出珍藏的党证和,郑重嘱托卢进勇转交给部队。寥寥几笔,无名战士的形象赫然而立,其精神品格突现出灿烂的光彩。在描写无名战士的过程中,作者舍弃了许多次要场面(无名战士如何掉队,如何得到并保存火柴,如何度过这几天的草地生活……),紧紧抓住他向战友转交火柴的一瞬,抓住人物震撼人心的一连串语言和动作,抓住无名战士如何对待火柴的态度,烘托出人物整个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而小说最后,又以卢进勇郑重地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火柴,“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结束,更是衬托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非凡意义。所以说,小说作者虽寥寥数笔描写主人公形象,但主人公的英雄性格却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现。

  六、课文的叙述视角

  叙事作品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故事和叙述者。故事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叙述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则叙述者存在于虚构的小说世界中,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人物的世界与叙述者世界完全统一。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作者叙述视角,即叙述者外在于人物的世界,叙述者的世界成为与小说人物世界不同的世界。另一种是人物叙述视角,叙述者由一个反映者所取代,此反映者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感受、观察、思考,但却不像一个叙述者那样对读者讲话。读者是通过反映者个性的眼光来看待小说中其他人物、事件的。

  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采用的是一个第三者的全知视角而非第一人称视角。然而作为故事发展见证人的卢进勇,实际上是起到了第一人称“我”的作用。作品时时刻刻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一切、感受一切,并从卢进勇的角度来描写发生的一切,如此一来,卢进勇便如同第一人称的“我”一样可直接描绘一切,且令人觉得真实可信。另一方面,卢进勇这一角色又具有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全知性”与“自由性”,这又使得小说在创作时伸缩性更大,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同时,作为主人公的映衬,有了卢进勇,无名战土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结构的特点,学习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2.训练学生对人物刻画的细节描写。

  (三)情感目标

  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2.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而表现的思想美和意志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想象法认识无名战士对党和革命的忠诚之心和甘愿牺牲自己而忍受折磨等待同志转交火柴的顽强毅力,通过比较法认识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丰碑》类比解决主人公是谁的问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以景物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火柴一盒。

  3.如有可能则可准备红军过草地的电视片段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讲解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今天学习王愿坚同志的短篇小说。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看起来是极其平常的。可是,你们可曾想过: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小小的火柴,发出多少热,放出多少光,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

  (二)讲读分析第一部分

  (第l-7自然段)

  1.提问思考:主人公无名战士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出现的?他怎样被引到读者面前?他的出现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2.指定一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并对下列字正音。

  冰雹(báo) 撮(zuō) 寒颤(zhàn) 蓦(mò)地

  3.先看集中写环境的第2、3两个自然段。请学生阅读,找出描绘草地的气候、草地的天、草地的地特点的关键词语。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先用“怪”字点出草地气候的特征;又用“明明”、“忽然”、“霎时”、“接着”准确而具体地描绘草地气候的变化莫测,变幻无穷。草地气候真是瞬息万变,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

  接着又抓住天、地的特点,渲染环境。天,阴沉沉的,草地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

  地,是烂泥、污水、荒草,路看不清。

  这样抓住草地、气候、无、地的鲜明特征来写,告诉读者这儿的环境。红军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行军,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更何况处于这种环境的又是一位因伤口发炎而掉队的同志?如果不写这样的环境会有什么不同?

  4.略讲第4、5、6自然段,过渡到无名战士的出现。

  卢进勇经过一夜暴风雨的浇淋,清晨凉风一吹,他强烈地感到身上怎样?(冷,连打了几个寒颤。)肚里怎样?(饿得难以忍受。)他渴望着什么?(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然而,早就没有火种了。就在他渴望有火烤,正要把从裤袋里找出来的、已经捏成长条的青稞面送到嘴边时,主人公出现了。

  5.朗读第6、7自然段。请学生回答:主人公怎样被引出来的?他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主人公的出现,别具特色。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使得在阴森荒凉环境里的卢进勇“墓地听见”,从而主人公被引到读者面前。卢进勇起了“引出”主人公的作用。主人公的声音异乎寻常,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这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声音使卢进勇“愣了”,也把我们读者的心给紧紧抓住了。

  这声音从哪儿发出来的?为什么那么微弱,低沉?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随着瞒珊而行的卢进勇的足迹去寻找吧。

  (三)讲读分析第二部分

  (第8—21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8、9自然段。

  启发思考:无名战士的形象是怎样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告诉我们他已经是怎样的一个人了?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的形象是由卢进勇的“看”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他的形象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已经是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就拿眼睛与身子来说,眼睛“努力地睁着”“吃力地张开”,说明他眼皮已经不听指挥,身子衰弱到极点;身子“没有挪动”“想坐起来却没能动得了”,表明他已经完全丧失活动能力。只有“抖动”的喉结、低沉的呼唤“同志”的声音说明他还活着。

  从无名战士的形貌,我们可以想象到在革命征途中他经受了多少艰难困苦。冷风、暴雨、冰雹的袭击,长期的饥饿疲劳,耗尽了他的精力。他已奄奄一息,但却以惊人的顽强的毅力支撑着、等待着,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呼唤着“同志一同志”。他为什么这样期待着同志的到来?此时此刻,他想的是什么呢?

  2.指名学生朗读第10-l3自然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卢进勇怀着对同志深厚的感情,把自己仅剩的一点青稞面“递”到无名战士的嘴边,无名战士怎样呢?他吃力地“推开”,拒绝了。从齿缝里挤出几个字,“不,没……没用了。”是呵,粮食极端短缺,他要留给同志。卢进勇要扶他走,他怎样?“摇了摇头”,又拒绝了。

  两次拒绝,清楚地表明他盼望同志到来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活下去。那又是为了什么呢?是另有希望,另有嘱托。

  提问启发:嘱托什么呢?请抓住描绘无名战士动作、语言的关键词语揭示他的精神世界。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积攒着自己浑身的力量,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他顽强地支撑着,原来有十分重要的任务。无名战士的—“推”、—“摇”、—“指”,使我们深深感觉到忘我的崇高思想在闪光。

  3.指名学生朗读第14、15自然段。

  提问启发:这位战士要奉献给党的珍宝是什么呢?火柴。哪个句子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无名战士把当宝贝一样地珍藏着?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归纳:因为是珍藏,所以火柴“干燥”。这“干燥”的火柴与“湿漉漉的衣服”,冰冷的胸口,脸上的雨滴、“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告诉我们:为了珍藏火柴,他经受了多少痛苦,具有多么顽强的革命意志。

  这火柴与比自己生命还宝贵的党证放在一起,并“压”在“朱红的印章的中心”。一个“压”字,重有千钧,意味深长。这哪里是几根火柴!分明是一颗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心啊!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在一只抖抖索索的手里,犹如跳动的一簇火焰,升起在无边的草地上,划破阴沉沉的天空,扫尽了草地上的荒凉凄清孤寂的气氛,给人以光明、温暖和力量。

  4.学生朗读第16-21自然段。

  (1)提问思考,无名战士怎样极其郑重地嘱托战友的?作者怎样描绘他初次嘱托时的语言和动作?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作者用细致感人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无名战士对战友的嘱托,“招招手”、“伸开”、“拨弄”、“数”、“望”,这一连串的动词显现了庄重严肃,无限深情。

  就在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之时,一瞬间,神奇的情况出现了。无名战士的脸色“舒展”了,他的眼睛“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他的抖抖索索的手,僵直的手指竟然能“捧”火柴,“放”到卢进勇手里,并且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捧”、“放”、“握”这一连串的动作,描述了无名战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革命的忠诚而爆发出来的巨大力量。

  (2)无名战士再次嘱托时留给人间的最后的话是什么?最后的动作是什么?刻画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教师归纳:他留给人间最后的话是“记住,这,这是,大家的!”“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他离开人世前的最后动作,是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他没有用一根火柴为自己取暖;他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死亡线上挣扎而硬不咽下最后一口气。他一心想着大家,一心想着党,想着长征途中的战友们,无私忘我,生命爆发出耀眼的火花。

  5.小结。

  (1)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故事的核心内容。无名战士的形象我们看到的虽然只是他临死前的一刻,但很高大,不仅矗立在茫茫的草地,而且活在我们的心中。这是由于作者紧紧抓着人物性格历史的一段,抓着人物性格闪出耀眼光辉的“一刹那”来刻画表现的。从语言上看,他没说几句话,前后就出现了五个“同志”,言为心声,他心里念念不忘的是革命同志,是党的事业。他的动作和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与语言一样,反映了他舍身忘己,一切为了战友,为了革命。作者选材精当,文字精练。

  (2)既然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为什么用许多笔墨写卢进勇呢?这是因为要在两千字的短小篇幅里突出主人公、在结构上作的巧妙安排。文章以卢进勇作为故事的线索,展开情节。

  主人公的出现是通过他的“听”引出来的;主人公的外貌是通过他的“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他的“想”、他的“说”,突出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品质,托出了主人公牺牲的全部意义。

  特别是第21自然段饱含感情的描写,更是感人。(指导学生朗读第21自然段,由缓慢而低沉而高昂。)这是一个极其悲壮的场面。“模糊”与“清晰”同时运用,既表现卢进勇失去战友的无限悲痛,又给无名战士高擎的手加上一个特写镜头。两者交织在一起,伴随着整个草地的哭泣,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唱哀歌,唱赞歌。(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说明。)英雄的品质像荷花一样洁白,像菊花一样坚忍。

  (四)随堂练习

  一、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

  二、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

  三、“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中加点的“挤”表明了什么?

  四、在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的草地里,无名战士却能使火柴干燥地保存下来,这该怎么理解?

  第一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

  二、无名战士

  三、表明无名战士生命危在旦夕,他在积攒力量等待同志来转交火柴。

  四、无名战士怀着对党和革命的无限忠诚,用惊人的毅力和生命的代价珍藏火柴,因而火柴才会干燥地保存下来。

  第二课时

  (-)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第22—24自然段)

  提问思考:卢进勇从战友身上吸取了力量,带着战友的嘱托飞快地赶路。他把火种送到部队给战土带去了什么?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把珍贵的火柴交给指导员的?

  1.指名学生朗读,理解。

  卢进勇按照无名英雄的遗愿把火种送到了部队,火给战士们带来了光,带来了热。围着熊熊燃烧的火,战士们谈笑着,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卢进勇像天亮时无名英雄把嘱托给他时一样,极其庄重地一根一根数交给连指导员。

  “悄悄走”、“颤抖的手指”、“异样的声调”,寓含着复杂的情意,最后落在一个“数”字上。

  2.启发思考:他“数”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人的语句,并联系起来考虑,体会这几根火柴的意义与价值,重温无名战士的言行,想象卢进勇澎湃的心潮,说说“数”寓含的发人深省的丰富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这“数”,使我们认识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在无边的草地上,在冷风暴雨、气候无常的恶劣环境中,火柴是最最需要的东西,可以解除饥饿,驱除寒冷,救活同志。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了这极其珍贵的东西。

  这“数”,使我们认识这几根火柴包含着无名战士的宝贵生命,反映了共产主义战士无限忠于党的事业的伟九心灵,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在我们眼前升腾、闪现。

  这“数”,还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

  这“数”,也在我们面前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在今天,我们该怎样牢记先烈为革命付出的代价;以先烈为光辉榜样,继承他们的遗志,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

  (二)总结全文

  作者以饱蘸革命深情的笔歌颂了无名英雄的高贵品质。这无私忘我、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是无名战士的,也是卢进勇以及千百万红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一曲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的悲壮赞歌。

  文章以“数”着“一,二,三,四……”来结尾,言未尽,意无穷。

  (三)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全文,加深理解与感受。

  (四)归纳

  是通过一件事歌颂人物,歌颂了红军战士忘我无私、献身革命的崇高品德。

  文章在叙事中抒发了作者对无名英雄的无限热爱、敬仰之情,是“以小见大”。在写法上,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在记叙中饱含作者的感情。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较多地抓住细节以突出人物,特别是抓住了火柴和火加以描写,这火柴和火把整个故事贯串了起来,既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又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味,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复述第二部分。要求:

  ①主次分明,突出无名英雄的形象。

  ②扣紧外貌、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

  (六)随堂练习

  一、“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的原因是他的小腿发炎的伤口好了吗?

  二、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文章写无名战士数火柴“一,二,三,四……”中间本应用顿号却用了逗号,作用何在?

  四、文章结尾处写卢进勇以一种异样的声调数火柴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①不是;②是他受到了无名战士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的鼓舞。

  二、烘托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伟大意义,更好地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

  三、语气表达舒缓,与无名战士当时身体极度虚弱相一致,同时突出火柴的宝贵,交火柴的郑重。

  四、①使我们认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②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和纯洁的心灵。③也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和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

七根火柴 篇7

  教学建议

  一、关于题目的内涵

  《七根火柴》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段落层次

  以“七根火柴”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三、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夹杂着冰雹的坏天气,紧接着又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荒草躺倒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这些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动的背景——艰苦的长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他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

  四、以“火”为线索组织材料

  这篇小说有关“火”的文字多次出现且贯穿始终。第一次出现是描写卢进勇暴雨下追赶部队,又冻又饿,渴望有火的情形。第二次出现则强调部队断火三天,卢进勇希望落空。两次描写,火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这时,卢进勇遇到无名战士,面对饥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卢进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对火的渴望。“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而这一次他居然见到了火柴——无名战士不惜用生命来保存的火柴。文章至此之后,“火”的字眼接二连三地出现,并随着主题的升华、情节的发展而变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火”在实质上已经成为无名战士的精神的形象写照。小说最后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在闪闪跳动的火光下”,卢进勇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这个场面进一步揭示了火柴的作用、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小说就是这样以“火”为线索安排情节,环环相扣集中笔力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

  五、小说的人物刻画

  这篇小说用最经济的笔墨神形毕肖地塑造了一个宁愿牺牲生命为革命保存火种,不愿为保全自己生命而耗用火柴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其独到之处在于运用了映衬手法。

  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但作者在他身上却是惜墨如金;相反,对于另一位次要人物卢进勇的描写却是浓墨重彩,不惜笔力。小说从一开始介绍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用的就是卢进勇的眼光、卢进勇的感受;进而主人公的出场是由卢进勇的听觉引出,主人公的神貌是通过卢进勇的观察感觉到。与此同时,作者还用卢进勇的心理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精神品格。卢进勇发现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凭直觉感到“他一定饿坏了”“要是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而这时他却推开卢进勇给他送到唇边的青稞面,拒绝卢进勇扶他前行,用尽力气掏出珍藏的党证和七根火柴,郑重嘱托卢进勇转交给部队。寥寥几笔,无名战士的形象赫然而立,其精神品格突现出灿烂的光彩。在描写无名战士的过程中,作者舍弃了许多次要场面(无名战士如何掉队,如何得到并保存火柴,如何度过这几天的草地生活……),紧紧抓住他向战友转交火柴的一瞬,抓住人物震撼人心的一连串语言和动作,抓住无名战士如何对待火柴的态度,烘托出人物整个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而小说最后,又以卢进勇郑重地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火柴,“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结束,更是衬托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非凡意义。所以说,小说作者虽寥寥数笔描写主人公形象,但主人公的英雄性格却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现。

  六、课文的叙述视角

  叙事作品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故事和叙述者。故事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叙述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则叙述者存在于虚构的小说世界中,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人物的世界与叙述者世界完全统一。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作者叙述视角,即叙述者外在于人物的世界,叙述者的世界成为与小说人物世界不同的世界。另一种是人物叙述视角,叙述者由一个反映者所取代,此反映者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感受、观察、思考,但却不像一个叙述者那样对读者讲话。读者是通过反映者个性的眼光来看待小说中其他人物、事件的。

  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采用的是一个第三者的全知视角而非第一人称视角。然而作为故事发展见证人的卢进勇,实际上是起到了第一人称“我”的作用。作品时时刻刻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一切、感受一切,并从卢进勇的角度来描写发生的一切,如此一来,卢进勇便如同第一人称的“我”一样可直接描绘一切,且令人觉得真实可信。另一方面,卢进勇这一角色又具有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全知性”与“自由性”,这又使得小说在创作时伸缩性更大,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同时,作为主人公的映衬,有了卢进勇,无名战土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结构的特点,学习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2.训练学生对人物刻画的细节描写。

  (三)情感目标

  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2.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而表现的思想美和意志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想象法认识无名战士对党和革命的忠诚之心和甘愿牺牲自己而忍受折磨等待同志转交火柴的顽强毅力,通过比较法认识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丰碑》类比解决主人公是谁的问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以景物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火柴一盒。

  3.如有可能则可准备红军过草地的电视片段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讲解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今天学习王愿坚同志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看起来是极其平常的。可是,你们可曾想过: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小小的火柴,发出多少热,放出多少光,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

  (二)讲读分析第一部分

  (第l-7自然段)

  1.提问思考:主人公无名战士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出现的?他怎样被引到读者面前?他的出现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2.指定一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并对下列字正音。

  冰雹(báo) 撮(zuō) 寒颤(zhàn) 蓦(mò)地

  3.先看集中写环境的第2、3两个自然段。请学生阅读,找出描绘草地的气候、草地的天、草地的地特点的关键词语。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先用“怪”字点出草地气候的特征;又用“明明”、“忽然”、“霎时”、“接着”准确而具体地描绘草地气候的变化莫测,变幻无穷。草地气候真是瞬息万变,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

  接着又抓住天、地的特点,渲染环境。天,阴沉沉的,草地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

  地,是烂泥、污水、荒草,路看不清。

  这样抓住草地、气候、无、地的鲜明特征来写,告诉读者这儿的环境。红军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行军,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更何况处于这种环境的又是一位因伤口发炎而掉队的同志?如果不写这样的环境会有什么不同?

  4.略讲第4、5、6自然段,过渡到无名战士的出现。

  卢进勇经过一夜暴风雨的浇淋,清晨凉风一吹,他强烈地感到身上怎样?(冷,连打了几个寒颤。)肚里怎样?(饿得难以忍受。)他渴望着什么?(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然而,早就没有火种了。就在他渴望有火烤,正要把从裤袋里找出来的、已经捏成长条的青稞面送到嘴边时,主人公出现了。

  5.朗读第6、7自然段。请学生回答:主人公怎样被引出来的?他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主人公的出现,别具特色。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使得在阴森荒凉环境里的卢进勇“墓地听见”,从而主人公被引到读者面前。卢进勇起了“引出”主人公的作用。主人公的声音异乎寻常,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这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声音使卢进勇“愣了”,也把我们读者的心给紧紧抓住了。

  这声音从哪儿发出来的?为什么那么微弱,低沉?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随着瞒珊而行的卢进勇的足迹去寻找吧。

  (三)讲读分析第二部分

  (第8—21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8、9自然段。

  启发思考:无名战士的形象是怎样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告诉我们他已经是怎样的一个人了?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的形象是由卢进勇的“看”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他的形象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已经是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就拿眼睛与身子来说,眼睛“努力地睁着”“吃力地张开”,说明他眼皮已经不听指挥,身子衰弱到极点;身子“没有挪动”“想坐起来却没能动得了”,表明他已经完全丧失活动能力。只有“抖动”的喉结、低沉的呼唤“同志”的声音说明他还活着。

  从无名战士的形貌,我们可以想象到在革命征途中他经受了多少艰难困苦。冷风、暴雨、冰雹的袭击,长期的饥饿疲劳,耗尽了他的精力。他已奄奄一息,但却以惊人的顽强的毅力支撑着、等待着,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呼唤着“同志一同志”。他为什么这样期待着同志的到来?此时此刻,他想的是什么呢?

  2.指名学生朗读第10-l3自然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卢进勇怀着对同志深厚的感情,把自己仅剩的一点青稞面“递”到无名战士的嘴边,无名战士怎样呢?他吃力地“推开”,拒绝了。从齿缝里挤出几个字,“不,没……没用了。”是呵,粮食极端短缺,他要留给同志。卢进勇要扶他走,他怎样?“摇了摇头”,又拒绝了。

  两次拒绝,清楚地表明他盼望同志到来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活下去。那又是为了什么呢?是另有希望,另有嘱托。

  提问启发:嘱托什么呢?请抓住描绘无名战士动作、语言的关键词语揭示他的精神世界。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积攒着自己浑身的力量,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他顽强地支撑着,原来有十分重要的任务。无名战士的—“推”、—“摇”、—“指”,使我们深深感觉到忘我的崇高思想在闪光。

  3.指名学生朗读第14、15自然段。

  提问启发:这位战士要奉献给党的珍宝是什么呢?火柴。哪个句子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当宝贝一样地珍藏着?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归纳:因为是珍藏,所以火柴“干燥”。这“干燥”的火柴与“湿漉漉的衣服”,冰冷的胸口,脸上的雨滴、“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告诉我们:为了珍藏火柴,他经受了多少痛苦,具有多么顽强的革命意志。

  这火柴与比自己生命还宝贵的党证放在一起,并“压”在“朱红的印章的中心”。一个“压”字,重有千钧,意味深长。这哪里是几根火柴!分明是一颗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心啊!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在一只抖抖索索的手里,犹如跳动的一簇火焰,升起在无边的草地上,划破阴沉沉的天空,扫尽了草地上的荒凉凄清孤寂的气氛,给人以光明、温暖和力量。

  4.学生朗读第16-21自然段。

  (1)提问思考,无名战士怎样极其郑重地嘱托战友的?作者怎样描绘他初次嘱托时的语言和动作?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作者用细致感人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无名战士对战友的嘱托,“招招手”、“伸开”、“拨弄”、“数”、“望”,这一连串的动词显现了庄重严肃,无限深情。

  就在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之时,一瞬间,神奇的情况出现了。无名战士的脸色“舒展”了,他的眼睛“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他的抖抖索索的手,僵直的手指竟然能“捧”火柴,“放”到卢进勇手里,并且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捧”、“放”、“握”这一连串的动作,描述了无名战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革命的忠诚而爆发出来的巨大力量。

  (2)无名战士再次嘱托时留给人间的最后的话是什么?最后的动作是什么?刻画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教师归纳:他留给人间最后的话是“记住,这,这是,大家的!”“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他离开人世前的最后动作,是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他没有用一根火柴为自己取暖;他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死亡线上挣扎而硬不咽下最后一口气。他一心想着大家,一心想着党,想着长征途中的战友们,无私忘我,生命爆发出耀眼的火花。

  5.小结。

  (1)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七根火柴故事的核心内容。无名战士的形象我们看到的虽然只是他临死前的一刻,但很高大,不仅矗立在茫茫的草地,而且活在我们的心中。这是由于作者紧紧抓着人物性格历史的一段,抓着人物性格闪出耀眼光辉的“一刹那”来刻画表现的。从语言上看,他没说几句话,前后就出现了五个“同志”,言为心声,他心里念念不忘的是革命同志,是党的事业。他的动作和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与语言一样,反映了他舍身忘己,一切为了战友,为了革命。作者选材精当,文字精练。

  (2)既然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为什么用许多笔墨写卢进勇呢?这是因为要在两千字的短小篇幅里突出主人公、在结构上作的巧妙安排。文章以卢进勇作为故事的线索,展开情节。

  主人公的出现是通过他的“听”引出来的;主人公的外貌是通过他的“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他的“想”、他的“说”,突出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品质,托出了主人公牺牲的全部意义。

  特别是第21自然段饱含感情的描写,更是感人。(指导学生朗读第21自然段,由缓慢而低沉而高昂。)这是一个极其悲壮的场面。“模糊”与“清晰”同时运用,既表现卢进勇失去战友的无限悲痛,又给无名战士高擎的手加上一个特写镜头。两者交织在一起,伴随着整个草地的哭泣,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唱哀歌,唱赞歌。(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说明。)英雄的品质像荷花一样洁白,像菊花一样坚忍。

  (四)随堂练习

  一、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

  二、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

  三、“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中加点的“挤”表明了什么?

  四、在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的草地里,无名战士却能使火柴干燥地保存下来,这该怎么理解?

  第一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七根火柴

  二、无名战士

  三、表明无名战士生命危在旦夕,他在积攒力量等待同志来转交火柴。

  四、无名战士怀着对党和革命的无限忠诚,用惊人的毅力和生命的代价珍藏火柴,因而火柴才会干燥地保存下来。

  第二课时

  (-)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第22—24自然段)

  提问思考:卢进勇从战友身上吸取了力量,带着战友的嘱托飞快地赶路。他把火种送到部队给战土带去了什么?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把珍贵的火柴交给指导员的?

  1.指名学生朗读,理解。

  卢进勇按照无名英雄的遗愿把火种送到了部队,火给战士们带来了光,带来了热。围着熊熊燃烧的火,战士们谈笑着,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卢进勇像天亮时无名英雄把七根火柴嘱托给他时一样,极其庄重地一根一根数交给连指导员。

  “悄悄走”、“颤抖的手指”、“异样的声调”,寓含着复杂的情意,最后落在一个“数”字上。

  2.启发思考:他“数”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人的语句,并联系起来考虑,体会这几根火柴的意义与价值,重温无名战士的言行,想象卢进勇澎湃的心潮,说说“数”寓含的发人深省的丰富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这“数”,使我们认识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在无边的草地上,在冷风暴雨、气候无常的恶劣环境中,火柴是最最需要的东西,可以解除饥饿,驱除寒冷,救活同志。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了这极其珍贵的东西。

  这“数”,使我们认识这几根火柴包含着无名战士的宝贵生命,反映了共产主义战士无限忠于党的事业的伟九心灵,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在我们眼前升腾、闪现。

  这“数”,还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

  这“数”,也在我们面前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在今天,我们该怎样牢记先烈为革命付出的代价;以先烈为光辉榜样,继承他们的遗志,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

  (二)总结全文

  作者以饱蘸革命深情的笔歌颂了无名英雄的高贵品质。这无私忘我、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是无名战士的,也是卢进勇以及千百万红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一曲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的悲壮赞歌。

  文章以“数”着“一,二,三,四……”来结尾,言未尽,意无穷。

  (三)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全文,加深理解与感受。

  (四)归纳

  《七根火柴》是通过一件事歌颂人物,歌颂了红军战士忘我无私、献身革命的崇高品德。

  文章在叙事中抒发了作者对无名英雄的无限热爱、敬仰之情,是“以小见大”。在写法上,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在记叙中饱含作者的感情。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较多地抓住细节以突出人物,特别是抓住了火柴和火加以描写,这火柴和火把整个故事贯串了起来,既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又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味,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复述第二部分。要求:

  ①主次分明,突出无名英雄的形象。

  ②扣紧外貌、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

  (六)随堂练习

  一、“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的原因是他的小腿发炎的伤口好了吗?

  二、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文章写无名战士数火柴“一,二,三,四……”中间本应用顿号却用了逗号,作用何在?

  四、文章结尾处写卢进勇以一种异样的声调数火柴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①不是;②是他受到了无名战士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的鼓舞。

  二、烘托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伟大意义,更好地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

  三、语气表达舒缓,与无名战士当时身体极度虚弱相一致,同时突出火柴的宝贵,交火柴的郑重。

  四、①使我们认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②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和纯洁的心灵。③也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和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

七根火柴 篇8

  七根火柴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形似字分别组词:

  躺(   )  稞(   )  腕(   )  偎(   )

  淌(   )  棵(   )  婉(   )  煨(   )

  2.给下列带点字注音:

  他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意外地,手指触到一点粘粘(  )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  )下身,把裤袋翻过来。果然,在裤袋底部粘(  )着一小撮(  )青稞面粉。

  3.文中有许多贴切、生动的比喻,找出一例加以分析体会。

  例: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

  用“路标”来比喻高擎着的手,不只是外形上相似,而且揭示了这一动作的内在精神和产生的效果。

  例句:

  赏析:

  4.小说《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是(  )

  a、卢进勇  b、无名战士  c、卢进勇和无名战士  d、战士们

  5.说说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深层含义。

  ⑴那同志……跟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

  ⑵卢进勇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

  6.课文前几段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

  读选文,回答问题: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手停在半空,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这一刹那间,他觉得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

  一共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咝——咝”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7.当卢进勇将青稞面递到那位重伤战士的嘴边时,重伤战士为何推开?

  8.“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坏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这一句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9.“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0.受伤战士牺牲时,文中说:卢进勇的眼睛模糊了,眼前的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在这里,“模糊”与“清晰”是否矛盾?为什么?

  11.课文最后写卢进勇“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火柴,怎样理解“异样”二字?为什么卢进勇还要数?

  12.你对长征有哪些认识?说说你的感觉。

  第二部分:

  体面的乞讨

  丈夫“下岗”,我们家连吃饭的钱都快没了。

  有一天带着孩子逛超市时,我注意到一个男孩正往纸箱里装熟过头的水果和过期食品。我迟疑地问他,要把这些食品送到哪里,他说:“削价处理,处理不掉的就扔掉。”我看着那些老胡萝卜、芹菜和西红柿,足够我们全家吃几个星期。我想,用什么办法能体面地为孩子们讨一点食物呢?

  “我们有只稀有的蒙古兔!”我脱口而出,扫了一眼三个饥饿的孩子,“我想给它买点食物。”

  他很干脆地答道:“既然是给兔子吃,我就不收钱了。”那天他把五箱食物装进我车里,一边忙着,一边跟我聊天。我讲我们即将有第四个孩子出生了,他也讲了自己的情况。他叫杰弗,出生于一个拮据的五口之家,在这里打工,是为了付大学学费。

  几个星期过去了,杰弗开始把过期和包装破损的盒装食品也装进箱里。这些花生酱、汤料和奶酪还可以吃,按规定却要扔掉。“小兔子肯定喜欢吃这些东西。”他解释为什么要送这些东西给我们。几个月后,我们发现食品下面还藏有洗衣粉、牛奶、果汁、黄油……品种越来越多。后来每次杰弗集满—箱“兔食”就会给我打电话,还时不时送上家门。但他从来没问过小兔子的情况,每次把东西放下就离去。

  第四个女儿出生时,我喜中有忧,担心未来的家庭开支。这时丈夫悄悄走进产房说:“我有一个好消息,今天上午我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坏消息是那只‘蒙古小兔子’不见了。”

  后来我再去那家超市,杰弗已经不在,他搬家了,没有留下新地址。

  我默默发誓,一定要回报那些在患难时期帮助过我们的妤心人。直到十年后的一天,我遇见杰弗站在超市办公室门前,胸前佩戴着“经理”的工卡。

  对一个曾帮助你并同时维护了你自尊的人,一个曾向你伸出援助之手而不贬低你自身能力的人,一个相信在生活中藏有一只稀有“蒙古兔”的人,你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呢?对于杰弗的升迁我一点都不意外,他具有特殊的天赋,懂得如何倾听我特殊的祈求。

  “纳恩太太!”他兴奋地喊道,“我经常想到你们一家。小兔子怎么样了?”他轻声地问。

  握着杰弗的手,我眨了眨眼睛,低声说:“谢谢你的关心。那只兔子很久以前就离开我们了,我们过得好极了。”(摘自《环球时报》)

  13.文中何处描写了“体面的乞讨”?“我”为什么要用体面的方式进行乞讨?

  14.花生酱、汤料、奶酪等并不是“兔食”,杰弗为什么要解释“小兔子肯定喜欢吃这些东西”?他当年为什么从来没问过小兔子的情况?

  15.丈夫说,那只蒙古小兔子不见了,“蒙古小兔子”指的是什么?

  16.画线句中“特殊的祈求”和“特殊的天赋”分别是什么?

  17.你认为杰弗助人和一般的捐款赠物有什么不同?这种做法可贵在何处?

  第三部分:

  18.依次在下面句中横线上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004年淮安试题)

  ①大陆、中国台湾血脉相连,期盼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     。

  ②最近,有关部门联合行动,迅速     黑网吧,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③建立一个短期有人照料、长期     飞行的小型空间站,是中国人的又一个飞天梦。

  a、心愿  取消  自由  b、心愿  取缔  自主

  c、心思  取消  自主  d、心思  取缔  自由

  19.修改下面画线的句子,使句意明确,表达得体。(2004年淮安试题)

  周六下午,志远中学足球联赛决赛在初三(9)班和初二(4)班之间进行。赛前,初三(9)班被普遍看好,队员们也觉得自己身材高大,又技高筹,自然胜券在握。哪知,比赛开始后,对方利用他们轻敌的心理,先发制人,猛打猛攻,在踢进一球后,又在自己门前严防死守。结果,一个强队就这样出其不意地失去了冠军的宝座。①赛后总结时,看到大家都很沮丧,队长王小刚便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②

  ①

  ②

  20.“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古楚淮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有洪泽湖、大运河等自然景观;有关天培、周恩来等历史名人;《西游记》在这里诞生,淮扬菜从这里扬名……现在,请你从下面所给的句子中任选一句作上联,然后对出下联。下联的内容要能反映淮安地方特色。(2004年淮安试题)

  ①大运河源远流长

  ②周恩来高风亮节垂青史

  ③古楚文化名扬四海

  上联:

  下联:

七根火柴 篇9

  一、关于题目的内涵

  《七根火柴》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段落层次

  以“七根火柴”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三、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夹杂着冰雹的坏天气,紧接着又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荒草躺倒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这些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动的背景——艰苦的长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他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

  四、以“火”为线索组织材料

  这篇小说有关“火”的文字多次出现且贯穿始终。第一次出现是描写卢进勇暴雨下追赶部队,又冻又饿,渴望有火的情形。第二次出现则强调部队断火三天,卢进勇希望落空。两次描写,火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这时,卢进勇遇到无名战士,面对饥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卢进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对火的渴望。“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而这一次他居然见到了火柴——无名战士不惜用生命来保存的火柴。文章至此之后,“火”的字眼接二连三地出现,并随着主题的升华、情节的发展而变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火”在实质上已经成为无名战士的精神的形象写照。小说最后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在闪闪跳动的火光下”,卢进勇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这个场面进一步揭示了火柴的作用、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小说就是这样以“火”为线索安排情节,环环相扣集中笔力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

  五、小说的人物刻画

  这篇小说用最经济的笔墨神形毕肖地塑造了一个宁愿牺牲生命为革命保存火种,不愿为保全自己生命而耗用火柴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其独到之处在于运用了映衬手法。

  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但作者在他身上却是惜墨如金;相反,对于另一位次要人物卢进勇的描写却是浓墨重彩,不惜笔力。小说从一开始介绍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用的就是卢进勇的眼光、卢进勇的感受;进而主人公的出场是由卢进勇的听觉引出,主人公的神貌是通过卢进勇的观察感觉到。与此同时,作者还用卢进勇的心理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精神品格。卢进勇发现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凭直觉感到“他一定饿坏了”“要是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而这时他却推开卢进勇给他送到唇边的青稞面,拒绝卢进勇扶他前行,用尽力气掏出珍藏的党证和七根火柴,郑重嘱托卢进勇转交给部队。寥寥几笔,无名战士的形象赫然而立,其精神品格突现出灿烂的光彩。在描写无名战士的过程中,作者舍弃了许多次要场面(无名战士如何掉队,如何得到并保存火柴,如何度过这几天的草地生活……),紧紧抓住他向战友转交火柴的一瞬,抓住人物震撼人心的一连串语言和动作,抓住无名战士如何对待火柴的态度,烘托出人物整个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而小说最后,又以卢进勇郑重地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火柴,“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结束,更是衬托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非凡意义。所以说,小说作者虽寥寥数笔描写主人公形象,但主人公的英雄性格却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现。

  六、课文的叙述视角

  叙事作品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故事和叙述者。故事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叙述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则叙述者存在于虚构的小说世界中,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人物的世界与叙述者世界完全统一。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作者叙述视角,即叙述者外在于人物的世界,叙述者的世界成为与小说人物世界不同的世界。另一种是人物叙述视角,叙述者由一个反映者所取代,此反映者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感受、观察、思考,但却不像一个叙述者那样对读者讲话。读者是通过反映者个性的眼光来看待小说中其他人物、事件的。

  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采用的是一个第三者的全知视角而非第一人称视角。然而作为故事发展见证人的卢进勇,实际上是起到了第一人称“我”的作用。作品时时刻刻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一切、感受一切,并从卢进勇的角度来描写发生的一切,如此一来,卢进勇便如同第一人称的“我”一样可直接描绘一切,且令人觉得真实可信。另一方面,卢进勇这一角色又具有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全知性”与“自由性”,这又使得小说在创作时伸缩性更大,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同时,作为主人公的映衬,有了卢进勇,无名战土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七根火柴 篇10

  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 陈光荣

  教学目的

  1.明确本文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2.学习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教学设想

  1.本文故事性感人,易于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因此,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时,要注意让他们把重点放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理解上。

  2.在提问时,要避免杂而碎,而应紧紧抓住人物形象的意义分析这条主线,从整体阅读出发,全面、准确地理解小说内容。

  3.引导学生分析内容时,应抓住重点词语和词句,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4.充分利用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5.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解题

  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的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导入  

  火柴的作用在于引火。人类自从钻木取火以来,火就成为人类生活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伙伴,甚至有时会关系到人的生存。这篇小说就讲了一个七根火柴的故事。

  三、课文分析

  1.教师提问: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评析、小结。

  主人公是无名战士。确定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体现小说主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了七根火柴,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伟大的献身精神,这正是作者通过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那么,小说为什么还要用很多篇幅写卢进勇呢?这有三个作用:一个是通过卢进勇所见所闻所想,叙述了七根火柴的故事,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他实际上起到了第一人称的作用;二是用卢进勇衬托无名战士:卢进勇遇到的艰难困苦说明无名战士的处境恶劣;卢进勇对火的渴望,烘托出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火种的意义和崇高的共产主义品质;三是卢进勇与无名战士的关系正是红军部队内部的亲密无间的革命关系,也正是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基础和动力。作者是围绕无名战士展开情节、表达主题的。

  2.分析第一部分(开头棗“……发现它”)

  教师提问: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概括一下:卢进勇碰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阅读、概括,然后明确:

  ①“整个草地……给遮没了”棗荒凉

  ②“天,还是……一朵朵浪花”棗冰雹

  ③“因为小腿……他掉队了”棗伤病

  ④“一阵凉风……湿透了”棗阴冷

  ⑤“他下意识……‘没有发现它’”棗饥饿

  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卢进勇碰到的这些困难?这些困难,只是卢进勇一个人遇到的吗?

  学生分析、明确:这是为了自然地引出卢进勇对“火”的向往,同时还点明红军过草地时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如果不依靠崇高的理想和团结友爱的精神,红军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不会取得长征的胜利。由此可知,无名战士也遇到了这些困难,暗示出他是在忍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中保存了七根火柴。

  教师提问:“他也知道这是妄想棗”破折号后面的语句起什么作用?“妄想”一词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明确:破折号后面的语句起解释、说明的作用。“妄想”一词在这里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想法”的意思。后面却居然有了火柴,这就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一个破折号,一个词语,既突出了火柴的极端重要性,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教师提问:本部分最后一句,为什么连用“小心地”、“居然”、“吝惜地”、“喑自庆幸”等词语?各有什么含义?

  学生思考、明确:“小心地”说明惟恐丢掉一点点,突出粮食的宝贵;“居然”反映出意想不到的心理状态;“吝惜”“暗自庆幸”说明粮食的意义。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这点粮食对于卢进勇赶上部队、走出草地的重大意义,同时为下文他毅然地拿它救助战友,体现红军部队团结友爱,即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送给战友埋下了伏笔。这里又一次交待了无名战士保存七根火柴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3.分析第二部分(“已经一昼夜……前进的方向”)

  教师提问:第二部分安排了几个情节?

  学生分析,然后明确:三个情节,即呼唤战友,拒绝帮助,托付火柴。

  教师提问:在托付火柴之前,小说怎样通过声音、肖像、动作和语言具体描写了无名战士垂危的状况?

  学生思考、明确:

  声音:“低低的”,“微弱、低沉”,“就象……”

  肖像:“倚着”、“身子底下”、“脸色”、“头发”、“眼眶”、“眼睛”

  动作:“喉结……抖动”、“嘴唇……发出”、“呆滞地望”,“吃力地……推开”、“嘴唇翕动”、“齿缝里挤出”

  语言:“不,没……没用了”

  这些具体、细腻、感人至深的描写,是为托付火柴作了充分的铺垫。说明无名战士怎样顽强地与困苦、与死神搏斗;崇高的信念,部队的安危凝结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的生命;为保存七根火柴,他作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和牺牲。身体的衰竭与一定要把火柴交给战友的顽强意志形成了强烈反差,使得故事格外地悲壮。

  教师提问:“托付火柴”这个情节,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有哪些重点词语?各有什么含义?

  学生分析并明确:

  ①“指火柴”:“睁开”“指着”“急急地说”棗指出存放部位,表达急切心情

  ②“看火柴”:“打开”“揭开”“并排摆着”“干燥”“红红的”“压”“像……”棗与阴冷环境、湿透的衣服形成对照,把火柴同党联系在一起,表现对党的一片赤诚

  ③“数火柴”:“抬手”“伸开”“小心翼翼地……拨弄”“数着”“望”“好像说”棗清楚地交待,认真的态度,庄重的神情表明火柴的意义非比寻常

  ④“交火柴”:“舒展”“放射”“合拢”“捧起”“像擎着”“小心地放”“紧紧地……握……”“直直地叮着”棗交待后的无比欣慰,郑重地托付,殷切地期望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特意写出“记住,这,这是,大家的!”这句无名战士说的话?为什么一词一顿?

  学生思考、明确:这是无名战士对卢进勇的嘱托,也明确地揭示了无名战士保存七根火柴的思想基础:大公无私。这一句话表现了无名战士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不可动摇的革命信念。

  一词一顿,既表明了无名战士生命垂危、力气将尽的特点,也表明了话语意义的严肃和郑重。

  教师提问:无名战士牺牲之后,为什么写卢进勇“眼睛模糊了”,又写“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模糊”与“清晰”不是矛盾吗?

  学生思考并明确:不矛盾。“模糊”是写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悲痛心情,“清晰”是点明卢进勇心里已经明确自己所负有的重大责任。

  4.分析第三部分(小说结尾)

  教师提问:结尾有三段,每一段都怎样体现了无名战士托付火柴的巨大意义?

  学生分析、明确:①“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含蓄地点明托付火柴的举动和崇高精神给了他巨大鼓舞和力量。②写篝火,点明火柴给部队带来生机和活力,暗示火柴的巨大意义,从侧面赞颂无名战士的精神。③写卢进勇递交火柴,并特意重复数火柴的细节,显示出火柴的不同寻常和重大价值,重现无名战士的崇高形象。

  四、小结

  1.第一部分写卢进勇处境的恶劣是为下文的展开作铺垫,卢进勇遇到的艰难困苦暗示出无名战士的顽强意志。无名战士垂危的状况与托付火柴的情节形成鲜明对照,小说结尾点明了火柴的巨大意义,从而歌颂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

  2.小说刻画人物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抓住情节的安排和重点词语与语句。同时要透过语言的表层理解它的深层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烘托和映衬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篇小说所以写的感人至深,除了立意深刻,用多种描写方法正面刻画人物形象之外,还采取了有效的写作手段。

  二、分析写作方法

  1.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师提示:火柴虽小,人们也习以为常,但作者却赋予它深刻的意义,从而表现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品质,这就是以小见大。

  教师提问:小说是怎样写火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小说中有六处写到火。

  “要是有堆火烤”→“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像一簇火焰在跳”→“一个通红的火堆”→“一簇簇的篝火”→“熊熊的野火”。

  前四点写想象中的“火”,后两点写真实的“火”,使“火”的意义逐步扩大:由个人到战友再到部队。这就启示我们:这“火”由火柴点燃,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那颗赤诚的心,“火”就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2.紧扣七根火柴这条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

  “七根火柴”是全文的线索,围绕“火”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突出了火柴的价值和作用。

  教师提问:请把小说中直接写到火和火柴的地方找出来,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卢进勇需要 无名战士 无名战士 点燃篝火 卢进勇

  有堆火烤 需火堆 托付火柴 用上火柴 交火柴

  由此看出本文构思上的特点:火柴这条线索由隐而明,前两次突出对火,对火柴的渴求,第三次出现火柴,体现火柴引出的人物崇高内心世界,后两次强调火柴的价值与作用。

  3.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问:小说有两个人物,卢进勇贯穿全篇,但无名战士是主人公,那么卢进勇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卢有进勇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对他的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①卢进勇的所见,使读者历历在目、身临其境;他的所闻,使读者觉得无名战士衰竭的生命与顽强的意志之间的反差是那样巨大;他的所感、所想,时时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和感情的波澜。这样,小说的真实性、艺述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②第一部分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第二部分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交替描写;第三部分再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卢进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无名战士的形象饱满而丰富,放射出灿烂的光彩。

  ③卢进勇是红军部队中的普通一兵,他同无名战士一样,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他对战士充满阶级爱、同志情,他对火的渴求同样表现在无名战士身上,他对战友的救助也出于牺牲自己为战友的崇高思想。因此,这就明确地启示我们:无名战士所以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正是以阶级情谊和团结奋斗作为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的。

  4.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师提示: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既是情节发展的组成部分,也起到了烘托作用。

  第一部分中第二自然段是客观描写,第三自然段通过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草地气候变化异常、遍地潮湿的特点,烘托出卢进勇处境恶劣和他的苦恼、焦急与盼火的内心活动,烘托出火和火柴的无比珍贵。结尾写篝火,烘托出红军战士的欢乐情绪,烘托出部队的生机和活力,从而说明火柴的巨大作用,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品质。

  三、小结

  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是赋予司空见惯的事物以不同寻常的意义,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七根火柴”是小说的线索,线索的延伸就是情节的构成和发展,就是小说主题的不断深化和升华。

  小说采用的不同写法各有不同的作用和体现,但目的是一个,就是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布置作业 

  一、做练习二

  1.明确文章结构和分段的依据。以无名战士是否出场划分。

  2.这句话对故事情节发展有暗示作用。

  二、做练习三

  参看“课文分析”和“分析写作方法”

  三、做练习四

  结合小说内容、理解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特别是对动词、形容词的运用。

  四、做练习五、六

  均参见“分析写作方法”

七根火柴 篇11

  学习目的: 

  1、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品味精彩语句。

  学习重点:品味精彩语句,弄清线索和文章结构

  学习难点: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

  一、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疏通文意,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提示:本文层次比较清楚,疑难之处在于第一部分应断至“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还是“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这就看从“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到“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有没有描写无名战士,如果有,则归下;如果没有,则归上。明确:(幻灯片投影)

  第一部分(1-5节)着重描写环境,补说昨夜的暴雨冰雹,描写雨后草地的景象。

  第二部分(6-22节)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交给战友托他带给部队。

  第三部分(22-26节)卢进勇赶上了部队,火柴发挥了作用,给红军战友士带来了光和热。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就人物在体现中心的地位上看,卢进勇和无名战士相比,哪一个更高大?这样就不难理解无名战士是小说的主人公。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全文围绕“需要火柴”展开情节,先写暴雨,衣服湿透,引出第一次需要。接着写无名战士衰竭的外貌,引出第二次需要。后面的“指火柴”、“看火柴”、“数火柴”、“交火柴”、“用火柴”等情节都是紧扣线索来展开的。(幻灯片投影)

  4、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主要表现在哪一方面?(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无限忠诚党的事业,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

  二、本课时小结:(略)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 

  1、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品味精彩语句。

  学习重点:品味精彩语句,弄清线索和文章结构

  学习难点: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品味语句

  1、指名学生朗读1-5节课文,(注意:朗读时前面

  的语调较平缓,中间要读出焦躁的语气,后面要有期盼的语气。)

  比较品味:下面的文字是根据课文1-3节而改写的,请读一读,思考:是原文写得好,还是改写的文字好?为什么?

  (卢进勇从梦乡里醒来时,早已是彩霞满天,一轮火红的朝阳正喷薄而出。他回想着昨天晚上的情景:他躺在毛茸茸地草地上,头枕双手,望着深邃的天空,湛蓝的天幕上月朗星稀,阵阵微风轻轻吹拂着他的面颊,耳边不时传来各种不知名的虫子鸣叫声,就像是一支支优美悦耳的小夜曲。卢进勇此时正想着,今晚美美地睡一觉,明天就可以赶上部队啦,心理不由得一阵高兴。)

  提示:让学生从环境描写的作用与火柴的关系上去思考。

  明确: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突出了“火柴”的重大意义,卢进勇、无名战士及整个连队都迫切地需要火。

  2、指名朗读14-15节课文(朗读时要表现无名战士身体的衰竭,后面要读出既艰难又急切的语气。)

  提问:无名战士想嘱托什么呢?(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唯愿将七根火柴交同志带给部队。

  提示:课文写因为珍藏,所以火柴“干燥”。这与“湿漉漉的衣服”,“冰冷的胸口,脸上的雨滴”,“身子底下一汪汪浑浊的污水”形成鲜明的对照。

  3、指名朗读第22节(前面的语调要缓慢,语气要沉重,后面要读得激越、高昂)

  提问:本段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有什么作用?(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提示:比喻和对比。突出了无名战士高大的形象。

  提问:句中。“路标”的含义是什么?(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提示:无名战士崇高的精神和品格是人生道路的路标,指引前进的方向。

  提问:段末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提示:余意未尽,意味深长。

  二、比较阅读

  作业 :1。将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段摘抄下来,并背诵。

  2.阅读训练。(打印后油印发给学生练习)

  丰碑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去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只冰坨,狂风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一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     了雪,可以看出         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    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飞雪     打熄。他微微向前   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们     ……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       ,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   

  了一下。蓦然    头向身边的人     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吞没了他的话。他     着眼睛,像一头      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     了。他怔怔地    

  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脸上,融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     了一口气,缓缓地     右手,       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        

  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         ……

  把下列词语填入“一个冻僵的老战士……”一段中恰当的空白处。

  ①伸  ②夹 ③落满  ④借火  ⑤镇定自然  ⑥打熄

  2、把下列词语填入“将军的脸上顿时……”一段中恰当的空白处。

  ①转过 ②发怒 ③抽动 ④红 ⑤阴云密布 ⑥吼道

  3、把下列词语填入“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一段中恰当的空白处。

  ①举至 ②伫立 ③敬 ④呼出 ⑤停住 ⑥举起

  4、联系全文内容,

  (1)表示将军愤怒心情的语句是:               

  (2)表示将军敬仰心情的语句是:               

  5、本文故事情节的高潮是:

  6、小说反复描写风雪的作用是:

  7、本文末尾   处应填入的文字是(   )

  A、“这支队伍为什么不怕困难呢?

  B、“这样的队伍真是不可思议!”

  C、“看来狂风可能征服不了这支队伍。”

  D、“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8、概括这篇小说中心思想: 

  9、给小说找一个恰当的标题。

  10、(1)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                    。

  (2)试简略陈述确定小说主人公的理由。

  参考答案

  1、③⑤②⑥①④ 2、⑤③①⑥④② 3、⑤①④⑥①③  4、(1)、八段、十段(2)、十二段

  5、有人告诉将军牺牲者就是军需处长。6、反衬红军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7、D 8、赞颂军需处长所代表的红军战士无私无畏的崇高品质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9、《碑》 10、(1)军需处长。(2)一是小说的文题入手进行分析。二是从情节上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由明暗两条线构成,军需处长虽是暗线中的人物,但小题是由他表现的

  课外作业 : 

  1、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几处语言来欣赏品味。

  2、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学习,出示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图片。

七根火柴 篇12

  《七根火柴》选自《王愿坚小说选》,是王愿坚经典短篇小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文章的阅读训练试题及其部分参考答案,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七根火柴(节选)

  卢进勇看着这场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

  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下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① 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② 那个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③ “记住,这,这是,”他蓦(mò)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恣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

  七根火柴 阅读题及答案一

  1.标序号的句子的描写方法各是什么?

  ①—— 神态描写 ②—— 动作描写 ③——语言描写

  2.语段表现的重要人物是:——无名战士

  3.“记住,这,这是,大家的!”这里的“大家”指的是:——B.革命队伍

  A.无名战士和卢勇进 B.革命队伍 C.全中国 D.全党

  4.下列词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这:——七根火柴 它:——无名战士的手

  5.“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表达作用又是什么?

  6.无名战士牺牲时,作者写卢勇进“眼睛模糊了”,“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既说“模糊”又说“清晰”,应该怎么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C ).

  A.因为卢勇进为牺牲的战友流泪,所以远处的景物“模糊”,只能“清晰”看见近处的手.

  B.这是夸张的写法,只有这样写,才能突出无名战士的“那只手”.

  C.“模糊”是些失去了战友的悲痛;“清晰”是写对烈士精神的敬仰.

  D.这样写,能给人强烈的感受,其教育人的作用.

  7.以上文字表现了无名战士的什么精神?( B ).

  A.用自己的行动鼓舞大家前进的献身精神.

  B.一心想着部队,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精神.

  C.至死不渝的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的可贵精神.

  D.爱护集体财务,严肃认真的精神.

  七根火柴 阅读题及答案二

  1.“齿缝中挤出了几个字”的“挤”表明了什么?

  表明了无名战士说话的艰难,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

  无名战士已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支撑他的只有心中不变的信念,只有心底最后没有了偿的愿望,

  2.为什么卢永进“眼睛模糊了”“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模糊”和“清晰”矛盾吗?

  “模糊”:说明了心中的感动,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这艰难时期无比珍贵的火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执念不改,这种大公无私的高尚精神,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不得不令人泪盈满眶,

  “清晰”:说明了心中的信心与决心,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不由地令人肃然起敬,不由地令人深受感染,不由地令人舍我其谁,无畏向前,

  3.“这以后的路,卢永进走得特别快”是因为小腿发炎的伤口好了吗?

  无名战士这种大公无私的高尚精神,不由地令人肃然起敬,不由地令人深受感染,不由地令人舍我其谁,无畏向前,

  4.无名战士书火柴“一,二,三,四.”中,不用顿号却用逗号,作用何在?

  这不是普通的数字,它蕴涵了心底的沉重与慎重,它蕴涵了不屈的信念与高尚的精神,它蕴涵了付出的代价与带来的希望,加重语气,

  5.你从“异样的声调”中,想到了什么?

  每一根火柴都是用艰辛与生命才换来的,都是一簇簇可以救命的篝火,都是一点点可以燎原的希望之火,

  七根火柴 阅读题及答案三

  1.“七根火柴”为题,请把小说中直接写到“火”和“火柴”的地方找出来,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理解)课文中五次直接写到“火”和“火柴”,前两次突出对火、对火柴的渴求,第三次则由火柴体现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后两次则强调火柴的价值与作用.小说以“火柴”为线索,随着线索由隐到明安排了曲折的情节,环环相扣,塑造形象,表现主题.

  2.课文以“火柴”为故事线索,可以划分为几个段落层次?分别概括出每段的段意.

  (理解)课文围绕“火柴”安排情节,组织材料,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5):通过写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环境,表明了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6一22):无名战士托卢进勇将火柴带给大部队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23-26):写无名战士奉献的火柴所起的作用,给部队带来的温暖.含蓄地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品质.

  3.课文以“火柴”为线索又是怎样写火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理解):“要是有堆火烤”——“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像~簇火焰在跳”——“一个通红的火堆----- 如“一簇簇的核火”——“熊熊的野火”,这“火”由火柴点燃,因而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赤诚的心,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说明:这是本堂课的重点,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用线索巧妙地把材料组织在一起的写法,课后应做适当练习.

  七根火柴 阅读题及答案四

  1.既然一共只有七根火柴,那么为什么无名战士却数了很长时间呢?

  答:一方面是因为无名战士生命垂危,体力衰竭,没有更多的力气,另一方面也说明无名战士交出火柴时的认真、庄重。因为这是他牺牲前最重要的一件事。

  2.“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放到卢进勇的手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写出了无名战士转交火柴时的庄重态度。

  3.“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这句中的“模糊”与“清晰”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模糊”是因为眼眶里满是泪水,因而看一切都是雾蒙蒙的;“清晰”是无名战士的不朽精神,这在卢进勇心中是十分清晰的。

  4.下面两个句子中“明白”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①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②“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

  答:无名战士的“明白”是要卢进勇明白他死前这一庄重的托付,要一根不少地把火柴交给党。卢进勇的“明白”表明他想到有了火柴可以生火,这个战友的生命有救了。

七根火柴 篇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结构的特点,学习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2.训练学生对人物刻画的细节描写。

  (三)情感目标

  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2.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而表现的思想美和意志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想象法认识无名战士对党和革命的忠诚之心和甘愿牺牲自己而忍受折磨等待同志转交火柴的顽强毅力,通过比较法认识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丰碑》类比解决主人公是谁的问题。

  三、重点·难点

  重点:

  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以景物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如有可能则可准备红军过草地的电视片段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讲解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今天学习王愿坚同志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火柴,是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的,看起来是极其平常的。可是,你们可曾想过: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小小的火柴,发出多少热,放出多少光,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

  (二)讲读分析第一部分

  (第l-7自然段)

  1.提问思考:主人公无名战士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出现的?他怎样被引到读者面前?他的出现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2.指定一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并对下列字正音。

  冰雹(báo) 撮(zuō) 寒颤(zhàn) 蓦(mò)地

  3.先看集中写环境的第2、3两个自然段。请学生阅读,找出描绘草地的气候、草地的天、草地的地特点的关键词语。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先用“怪”字点出草地气候的特征;又用“明明”、“忽然”、“霎时”、“接着”准确而具体地描绘草地气候的变化莫测,变幻无穷。草地气候真是瞬息万变,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

  接着又抓住天、地的特点,渲染环境。天,阴沉沉的,草地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

  地,是烂泥、污水、荒草,路看不清。

  这样抓住草地、气候、无、地的鲜明特征来写,告诉读者这儿的环境。红军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行军,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更何况处于这种环境的又是一位因伤口发炎而掉队的同志?如果不写这样的环境会有什么不同?

  4.略讲第4、5、6自然段,过渡到无名战士的出现。

  卢进勇经过一夜暴风雨的浇淋,清晨凉风一吹,他强烈地感到身上怎样?(冷,连打了几个寒颤。)肚里怎样?(饿得难以忍受。)他渴望着什么?(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然而,早就没有火种了。就在他渴望有火烤,正要把从裤袋里找出来的、已经捏成长条的青稞面送到嘴边时,主人公出现了。

  5.朗读第6、7自然段。请学生回答:主人公怎样被引出来的?他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主人公的出现,别具特色。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使得在阴森荒凉环境里的卢进勇“墓地听见”,从而主人公被引到读者面前。卢进勇起了“引出”主人公的作用。主人公的声音异乎寻常,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这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声音使卢进勇“愣了”,也把我们读者的心给紧紧抓住了。

  这声音从哪儿发出来的?为什么那么微弱,低沉?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随着瞒珊而行的卢进勇的足迹去寻找吧。

  (三)讲读分析第二部分

  (第8—21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8、9自然段。

  启发思考:无名战士的形象是怎样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告诉我们他已经是怎样的一个人了?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的形象是由卢进勇的“看”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他的形象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已经是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就拿眼睛与身子来说,眼睛“努力地睁着”“吃力地张开”,说明他眼皮已经不听指挥,身子衰弱到极点;身子“没有挪动”“想坐起来却没能动得了”,表明他已经完全丧失活动能力。只有“抖动”的喉结、低沉的呼唤“同志”的声音说明他还活着。

  从无名战士的形貌,我们可以想象到在革命征途中他经受了多少艰难困苦。冷风、暴雨、冰雹的袭击,长期的饥饿疲劳,耗尽了他的精力。他已奄奄一息,但却以惊人的顽强的毅力支撑着、等待着,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呼唤着“同志一同志”。他为什么这样期待着同志的到来?此时此刻,他想的是什么呢?

  2.指名学生朗读第10-l3自然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卢进勇怀着对同志深厚的感情,把自己仅剩的一点青稞面“递”到无名战士的嘴边,无名战士怎样呢?他吃力地“推开”,拒绝了。从齿缝里挤出几个字,“不,没……没用了。”是呵,粮食极端短缺,他要留给同志。卢进勇要扶他走,他怎样?“摇了摇头”,又拒绝了。

  两次拒绝,清楚地表明他盼望同志到来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活下去。那又是为了什么呢?是另有希望,另有嘱托。

  提问启发:嘱托什么呢?请抓住描绘无名战士动作、语言的关键词语揭示他的精神世界。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积攒着自己浑身的力量,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他顽强地支撑着,原来有十分重要的任务。无名战士的—“推”、—“摇”、—“指”,使我们深深感觉到忘我的崇高思想在闪光。

  3.指名学生朗读第14、15自然段。

  提问启发:这位战士要奉献给党的珍宝是什么呢?火柴。哪个句子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当宝贝一样地珍藏着?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归纳:因为是珍藏,所以火柴“干燥”。这“干燥”的火柴与“湿漉漉的衣服”,冰冷的胸口,脸上的雨滴、“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告诉我们:为了珍藏火柴,他经受了多少痛苦,具有多么顽强的革命意志。

  这火柴与比自己生命还宝贵的党证放在一起,并“压”在“朱红的印章的中心”。一个“压”字,重有千钧,意味深长。这哪里是几根火柴!分明是一颗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心啊!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在一只抖抖索索的手里,犹如跳动的一簇火焰,升起在无边的草地上,划破阴沉沉的天空,扫尽了草地上的荒凉凄清孤寂的气氛,给人以光明、温暖和力量。

  4.学生朗读第16-21自然段。

  (1)提问思考,无名战士怎样极其郑重地嘱托战友的?作者怎样描绘他初次嘱托时的语言和动作?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作者用细致感人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无名战士对战友的嘱托,“招招手”、“伸开”、“拨弄”、“数”、“望”,这一连串的动词显现了庄重严肃,无限深情。

  就在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之时,一瞬间,神奇的情况出现了。无名战士的脸色“舒展”了,他的眼睛“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他的抖抖索索的手,僵直的手指竟然能“捧”火柴,“放”到卢进勇手里,并且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捧”、“放”、“握”这一连串的动作,描述了无名战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革命的忠诚而爆发出来的巨大力量。

  (2)无名战士再次嘱托时留给人间的最后的话是什么?最后的动作是什么?刻画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教师归纳:他留给人间最后的话是“记住,这,这是,大家的!”“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他离开人世前的最后动作,是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他没有用一根火柴为自己取暖;他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死亡线上挣扎而硬不咽下最后一口气。他一心想着大家,一心想着党,想着长征途中的战友们,无私忘我,生命爆发出耀眼的火花。

  5.小结。

  (1)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七根火柴故事的核心内容。无名战士的形象我们看到的虽然只是他临死前的一刻,但很高大,不仅矗立在茫茫的草地,而且活在我们的心中。这是由于作者紧紧抓着人物性格历史的一段,抓着人物性格闪出耀眼光辉的“一刹那”来刻画表现的。从语言上看,他没说几句话,前后就出现了五个“同志”,言为心声,他心里念念不忘的是革命同志,是党的事业。他的动作和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与语言一样,反映了他舍身忘己,一切为了战友,为了革命。作者选材精当,文字精练。

  (2)既然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为什么用许多笔墨写卢进勇呢?这是因为要在两千字的短小篇幅里突出主人公、在结构上作的巧妙安排。文章以卢进勇作为故事的线索,展开情节。

  主人公的出现是通过他的“听”引出来的;主人公的外貌是通过他的“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他的“想”、他的“说”,突出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品质,托出了主人公牺牲的全部意义。

  特别是第21自然段饱含感情的描写,更是感人。(指导学生朗读第21自然段,由缓慢而低沉而高昂。)这是一个极其悲壮的场面。“模糊”与“清晰”同时运用,既表现卢进勇失去战友的无限悲痛,又给无名战士高擎的手加上一个特写镜头。两者交织在一起,伴随着整个草地的哭泣,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唱哀歌,唱赞歌。(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说明。)英雄的品质像荷花一样洁白,像菊花一样坚忍。

  (四)随堂练习

  一、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

  二、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

  三、“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中加点的“挤”表明了什么?

  四、在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的草地里,无名战士却能使火柴干燥地保存下来,这该怎么理解?

  第一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七根火柴

  二、无名战士

  三、表明无名战士生命危在旦夕,他在积攒力量等待同志来转交火柴。

  四、无名战士怀着对党和革命的无限忠诚,用惊人的毅力和生命的代价珍藏火柴,因而火柴才会干燥地保存下来。

  第二课时

  (-)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第22—24自然段)

  提问思考:卢进勇从战友身上吸取了力量,带着战友的嘱托飞快地赶路。他把火种送到部队给战土带去了什么?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把珍贵的火柴交给指导员的?

  1.请一名同学朗读,理解。

  卢进勇按照无名英雄的遗愿把火种送到了部队,火给战士们带来了光,带来了热。围着熊熊燃烧的火,战士们谈笑着,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卢进勇像天亮时无名英雄把七根火柴嘱托给他时一样,极其庄重地一根一根数交给连指导员。

  “悄悄走”、“颤抖的手指”、“异样的声调”,寓含着复杂的情意,最后落在一个“数”字上。

  2.启发思考:他“数”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人的语句,并联系起来考虑,体会这几根火柴的意义与价值,重温无名战士的言行,想象卢进勇澎湃的心潮,说说“数”寓含的发人深省的丰富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这“数”,使我们认识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在无边的草地上,在冷风暴雨、气候无常的恶劣环境中,火柴是最最需要的东西,可以解除饥饿,驱除寒冷,救活同志。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了这极其珍贵的东西。

  这“数”,使我们认识这几根火柴包含着无名战士的宝贵生命,反映了共产主义战士无限忠于党的事业的伟九心灵,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在我们眼前升腾、闪现。

  这“数”,还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

  这“数”,也在我们面前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在今天,我们该怎样牢记先烈为革命付出的代价;以先烈为光辉榜样,继承他们的遗志,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

  (二)总结全文

  作者以饱蘸革命深情的笔歌颂了无名英雄的高贵品质。这无私忘我、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是无名战士的,也是卢进勇以及千百万红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一曲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的悲壮赞歌。

  文章以“数”着“一,二,三,四……”来结尾,言未尽,意无穷。

  (三)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全文,加深理解与感受。

  (四)归纳

  《七根火柴》是通过一件事歌颂人物,歌颂了红军战士忘我无私、献身革命的崇高品德。

  文章在叙事中抒发了作者对无名英雄的无限热爱、敬仰之情,是“以小见大”。在写法上,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在记叙中饱含作者的感情。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较多地抓住细节以突出人物,特别是抓住了火柴和火加以描写,这火柴和火把整个故事贯串了起来,既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又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味,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复述第二部分。要求:

  ①主次分明,突出无名英雄的形象。

  ②扣紧外貌、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

  (六)随堂练习

  一、“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的原因是他的小腿发炎的伤口好了吗?

  二、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文章写无名战士数火柴“一,二,三,四……”中间本应用顿号却用了逗号,作用何在?

  四、文章结尾处写卢进勇以一种异样的声调数火柴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①不是;②是他受到了无名战士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的鼓舞。

  二、烘托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伟大意义,更好地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

  三、语气表达舒缓,与无名战士当时身体极度虚弱相一致,同时突出火柴的宝贵,交火柴的郑重。

  四、①使我们认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②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和纯洁的心灵。③也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和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