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电子教材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精选10篇)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精选10篇)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精选10篇)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篇1

  毛泽东   

  新华社郑州 1948年11月5日电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编者注:河南全省共有一百一十一座城市,我已占一○一座,敌仅余十座)。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但是随即纠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日时期的经验,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这样,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为最广大群众所痛恨的少数恶霸分子。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最近宋希濂升任了徐州的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所主任去代替原任的杜聿明。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王凌云到襄阳,大概是接替宋希濂当司令官。但是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篇2

  基础知识

  一、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溃( )退 歼( )灭 芜( )湖

  荻( )港 诸( )县 锐不可当( )

  二、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 殷( )切 殷( )红 殷( )勤 朱殷( )

  a yīn b yān

  2 当( )选 妥当( ) 当( )面 恰当( )

  a dāng b dàng

  3 要塞( ) 阻塞( ) 堵塞( ) 边塞( )

  a sài b sè c sāi

  三、给下列各组字注音并组词:   

  四、解词并解释加黑的字:

  1锐不可当:

  2 击溃:

  3 业已:

  六、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冲破敌镇 江阴要塞 b 纷纷溃退 锐不可当

  c 横渡长江 毫无斗志 d 都很懈气 英勇善战

  六、将恰当字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立( ) ( )然

  a 即 b 既

  2 欢( )佳节 ( ) 来( )去

  a 踱 b 度

  3 拒( ) ( )裂

  a 决 b 绝

  七、选词填空: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坚强、顽强、顽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 (战争、战斗、激战)中,我已歼灭及 (击溃、击败、击退)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控制、限制、制服)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八、辨别下列词词在文章中的感情色彩:

  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溃退 激战 泄气 顽强 毫无斗志 歼灭 抵抗 微弱 冲破 占领 击溃

  褒义词语:

  中性词语:

  贬义词语:

  九、语文常识填空:

  1 新闻也叫 ,是报纸、广播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 地报道国内外 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 一条新闻,通常包含 、 、 、 、 五个部分。

  3 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一般以 为主,也可以适当做些 ,还可穿插适当的 和 。

  阅读

  十、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表。   

  十一、阅读导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 导语的电头所写内容包括 ;这些内容说明了 , 。

  2 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 ,其中“百万”说明了 , 。将“大军”改为“解放军”行不行?为什么? 。

  3 导语点明的事件是 ,“横渡”写出了怎样的气势?

  4 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 。

  5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中“不含”的意思是 。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

  6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 ,它在这里的作用是 。

  十二、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 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这段话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3 文中“此种情况”的“此”,在词类划分中属 词,它具体指 。

  4 “这”指的是什么?“国民党的广大官兵……泄气”一句与上一句的关系是什么?  

  5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是巧妙地交代这则新闻的 ,揭示了敌军溃退的 ,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

  6 这段文字既有记叙,也有评论。第 句是记叙,第 句是评论;评论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十三、读《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大学》,完成文后各题。  

  致富不忘求知 更望知识富有

  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

  本报彭泽讯 张金扬、记者朱晓峰报道:盛夏7月,鼓泽县爆发出一则新闻:龙城镇马湖村青年、水上运输专业户王求晓和爱人高晓华,同时接到中国人民大学录取通知书,夫妻双双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该校新闻学系经济新闻专业,自费攻读经济新闻理论。日前,记者来到王求晓家采访了他们。

  今年36岁的王求晓和33岁的高晓华,有10多年的驾船历史,是远近闻名的水上运输专业户。王求晓1984年购买了两艘110吨位的机帆船,同时代管村里5艘机帆船,担任马湖村农民船队队长。他常年驾驶机帆船,装载着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上武汉,跑江浙,闯上海,航线遍及10多个省市,每年纯收入数万元。

  王求晓劳动致富后并不满足,他有新的追求。他说:“金钱上、物质上的富有是暂时的、有限的,精神上、知识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它是金钱买不到的。”王求晓和高晓华分别于1966年初中和小学毕业,在学业上是被耽误了的一代。他们在多年的驾船生涯中,深感搞经营、办企业,仅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必须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经济理论,只有学了文化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致富。近几年,王求晓买了许多有关专业书籍,订阅了不少报刊,夫妻刻苦自学,潜心钻研,互相帮助,进步很快。今年5月,他俩一试身手,勇敢地参加了全国高等院校成人自学考试。辛勤的汗水浇开了“并蒂莲”,王求晓夫妻双双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7月,当他们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激动不已,喜泪盈眶。

  王求晓夫妇将于9月初启程赴中国人民大学深造。他俩准备把家里的两艘机帆般承包给乡亲们管理。王求晓仍兼任马湖村农民船队名誉队长,他将在北京通过通信工具,为船队出谋献策,传递经济信息。他表示:在校努力学好本领,毕业后,回来更好地为家乡建设出力。

  1 一般新闻常用的标准有多行形式:主题、引题和副题。“致富不忘求知 更望知识富有”是本文的 ,起的作用是 , 。“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是本文的 ,交代了 ,包括 和 。

  2 指出哪是背景介绍,这个介绍对新闻有些什么作用?

  3 第三段王求晓的话,在文章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4 指出哪是新闻的结尾?结尾的内容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答案:

  一、kuì jiān wú dí zhū dāng

  二、1 a、b、a、b 2 a、b、a、b 3 a、b、c、a

  三、1 qiān 签字 jiàn 鉴定

  2 xiè 发泄 xiè 泻肚

  3 kuì 溃退 kuì 馈赠

  4 xié 协作 xié 威胁

  四、1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阻挡; 2 打垮,打散。溃:溃败。3 已经。已:已经。

  五、c

  六、1 a、b。 2 b、a。 3 b、a。

  七、顽强、激战、击溃、控制。

  八、褒义词: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激战、顽强、歼灭、击溃。中性词:抵抗、冲破、占领。贬义词:溃退、泄气、微弱、毫无斗志。

  九、1 消息、及时、新近。 2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3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十、 

  十一、1 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消息发得及时,材料真实可*。 2 人民解放军;渡江人数之多,声势之浩大;不行,因为没有力量,没有气势,没有感染力。3 横渡长江;遇难而上,所向披靡的气势。4 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5不包括;不可以,因为时九江还没有解放,这样写语意准确。6 都:表示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十二、1 写我西路军所遇敌人毫无斗志,抵抗甚微。2 分两层;第一句一层,写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后两句为第二层,写敌人溃退无斗志的原因。3 代,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4 指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具体分析上一句的原因。5 背景;原因。6 ①;③;突出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低落、不堪一击的军情,有力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1 引题;点明新闻的中心,揭示新闻的背景;主标题;主要事实;人;事。2 第二段是背景介绍,简略介绍了王求晓的致富经过和富到什么程度,增强了这条新闻的真实性,提高了可信度。3 这段话揭示了新闻人物的思想,也是这条新闻的主题。4 第四段是新闻的结尾。这个结尾有两个点值得注意:一是王求晓仍兼任名誉队长,这说明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学习、事业两不误。二是毕业后更好地为家乡建设服务,表明了他学习的目的仍然是为家乡服务。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篇3

  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学习

  浙江省建德市寿昌初级中学唐钲富

  毛泽东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与一般写具体事件的新闻有所不同,它的主体是对一年多来蒋方溃败原因的分析及对己方一年多来经验、教训的总结,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那么怎样找准突破口来学习呢?笔者以为,从新闻学和军事学双角度结合切入较为有效。

  笔者教授该课时,先从新闻结构的导语入手来理解,知道“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再看结语又说“王凌云(逃)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毛泽东“预言(推测未经历到的事)”“王凌云如不赶快逃跑,必然被我军所擒”。按理新闻的主体顺承导语之意必定是交代“我方如何发动攻击,王方如何守御;我方攻势如何猛烈,王凌云如何招架不住到四日终于弃城逃跑”的事实经过。可文中主体却在谈占领南阳的军事意义及对我军一年多来经验、教训进行盘点。我们如果将“标题”看作“话题”,一般而言“导语”就应在扩展“话题”,“主体”则是进一步具体地来写“话题”;而该则新闻“导语”是扩展了“标题”这个“话题”,而“主体”仅仅写了一些与“话题”相关的可以用来指导日后工作的“处事金针”。

  然后让学生讨论“‘一年了,才登报’是否与新闻报道要‘及时’这个基本特点相矛盾”的问题。学生认为:①“四日逃跑,五日即见报”算得及时;②对一年多来的经验、教训立即总结是及时。笔者由此追问:三月、半年也可以总结,岂不更“及时”?学生研究后回答:拿下南阳,使得我方很多个根据地终于连成一片,且隔断了“汉口块”与“徐州块”敌军的地面联系,这是我军一个划时段的胜利,所以攻下南阳才总结,“深远意义”显而易见。

  新闻应该报道已经发生的事,而结语预言“王凌云前途黑暗”是毛泽东信口开河吗?否则又有何根据?诚如前述,我方众多根据地已连成一片,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是用来更好地指导日后扩展根据地、壮大我军力量的工作,这些也是取胜因素。而必胜因素,主要包含在两个妙喻中。毛泽东引用蒋军智勇双全将军白崇禧的话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来说明“军事要塞被共产党抢了,可以派重兵去抢回来;而共产党解放了该地区并做通了老百姓思想工作,老百姓一致拥护共产党是最令国民党头痛的根本问题”这个道理。借比喻设喻,毛泽东认为“一个根据地是一棵树,而我方已建立连片根据地,已长成森林且根深叶茂”,解放区广大老百姓衷心支援解放军、解放军英勇作战是“王凌云在襄阳不远逃必定被俘获”的事实根据,让人信服这是即将可以实现的事实。

  这样来学习,学生易于接受,教学者也能教得较为有条理。有意思的是,笔者在授课之先曾与学生商量“从军事角度学习”与“从语文角度学习”让他们二选一,大多数学生要求选学后者角度,而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将这两个角度相交融,在讲军事形势却从不脱离文本,析导语,谈比喻,议新闻特点……不知不觉中一堂课就过去了,学生也学得饶有趣味。

  及时记之,用以日后反思。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8月13日至30日,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刚刚结束,大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许多有关的新闻,二十多块闪亮的金牌,让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扬眉吐气,意气风发。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奥运新闻读给大家听听。(学生朗读新闻)

  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溃退(kui) 锐不可当(dang) 业已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三、研读反思

  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看导语。

  ① 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 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 看主体。

  ① 划分层次

  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

  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

  ②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以上小组讨论,可以参考练习二;教师参与)

  四、品味语言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②“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③“渡至”:有横渡与到达的两层意思。

  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⑤“不料”:有嘲讽意味。

  2、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新闻的特点,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的。新闻有它记叙的六要素,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希望大家利用所学,再读一读报纸,进一步掌握新闻这种文体。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磅礴大气;

  2、观看录像片段《百万雄师过大江》;

  3、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扫清字词,初步感知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篇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二、检查作业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二十八宿(xiu) 绥靖(suijing) 阻遏(e) 杜聿(yu)明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四、自主研讨

  1、细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河南基本解放。

  2、理清新闻的结构

  ① 标题

  ② 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敌军南逃的背景、时间。

  ③ 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④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⑤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⑥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3、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

  a、恢复的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b、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

  c、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五、质疑反思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2、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同:主题——战争;

  内容——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写法——叙议结合,语言精炼。

  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

  六、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七、布置作业

  1、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篇5

  教学设计: 

  一、阅读课文 

  1、在文中圈出新闻的六要素 

  原因:蒋军因全军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和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军解放。

  2、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3、文章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试概括出个层大意。

  1) 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 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3)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 

  4) 回顾过去一年来拿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二、思考: 

  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而是们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篇6

  一、本课学习重点。

  1、了解新闻写作的特点,理清记叙文六要素。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

  3、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精练,感受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 。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走进那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吧!

  作者简介。

  二、简介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我们每位同学对毛主席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在这里老师不一一赘述,请同学们自己到书中、到网上查找资料,对这位伟大的人物了解得更清楚、更深入。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三、时代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四、生字词学习。

  鄂(è) 豫(yù) 绥(suí)靖(jìng) 阻遏(è) 锐不可当(dǎng) 荻(dí)港 溃(kuì)退 歼(jiān)灭 要塞(sài) 二十八宿(xiù) 管辖(xiá)

  五、新闻的概念、特点及写法。

  1、新闻:又称消息,包括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新闻述评等。

  2、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3、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4、篇幅:短小精悍。

  5、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6、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六、整体感悟。

  整体感悟一:

  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你能分别理清这两则新闻的六要素吗?

  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整体感悟。

  整体感悟一:

  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你能分别理清这两则新闻的六要素吗?

  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整体感悟二:

  ①新闻的标题有引题、正题和副题,请问: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选择你手边的报纸上的一则新闻来说明标题的作用。

  ②有同学提出:“我认为,如果把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会更好。因为前者只说了这次军事行动,后者不仅说出了军事行动而且说出了结果。” 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整体感悟三:

  ①电头和导语 是新闻体裁中所特有的形式,它们有何作用呢?

  ②主体是新闻的主干,请你分析这两则新闻的结构布局。

  ③新闻是客观的事实报道,你能从客观的叙述中感受到这两则新闻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吗?

  七、阅读方法指导:

  1、看标题:标题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2、看导语 :导语 是正文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看主体:这是导语 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4、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5、看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篇7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储备点:

  ⑴ 掌握新闻常识。

  ⑵ 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2、能力培养点:

  ⑴ 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⑵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3、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设想】

  1、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2、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3、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投影仪、dvd 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二、课前热身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溃退(  ) 要塞(  ) 阻遏(  ) 锐不可当(  )

  2、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 锐不可当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2、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四、达标反馈

  讨论课后练习三。

  五、学习小结

  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六、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教学过程〗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⑴ 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⑵ 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第三课时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

  ⑴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

  ⑵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  中路军: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新闻的三个特点   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

  记叙的六要素    东路军:较为顽强 但一举击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 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 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教学后记】学生读书开不了腔,须加强指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篇8

  编写说课稿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说课稿

  学习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 材 分 析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重点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导入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

  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篇9

  篇一

  开学第一次教学沙龙上要求我做课,我按照进度选择了毛泽东的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篇新闻与一般写具体事件的新闻有所不同,它的主体是对一年多来蒋方溃败原因的分析及对己方一年多来经验、教训的总结,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又加上材料本身离学生的实际较远,学生天生排斥不感兴趣,所以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有不小困难。那么怎样找准突破口来进行教学呢?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特点将教学重点设计为“了解新闻特点”和“把握战争主题”,教学难点设计为对新闻“主体”部分内容的理解。(为什么要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总结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中,先从新闻结构的“导语”和南阳历史“背景”入手来启发学生去“发现”:知道“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再看结语又说“王凌云(逃)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毛泽东“预言(推测未经历到的事)”“王凌云如不赶快逃跑,必然被我军所擒”。按理新闻的主体顺承导语之意必定是交代“我方如何发动攻击,王方如何守御;我方攻势如何猛烈,王凌云如何招架不住到四日终于弃城逃跑”的事实经过。可文中主体却在谈占领南阳的军事意义及对我军一年多来经验、教训进行盘点。我们如果将“标题”看作“话题”,一般而言“导语”就应在扩展“话题”,“主体”则是进一步具体地来写“话题”;而该则新闻“导语”是扩展了“标题”这个“话题”,而“主体”仅仅写了一些与“话题”相关的可以用来指导日后工作的“处事金针”。

  然后设计的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个是让学生来做“新闻评论员”说一说: “‘一年了,才登报’是否与新闻报道要‘及时’这个基本特点相矛盾”的问题。学生认为:①“四日逃跑,五日即见报”算得及时;②对一年多来的经验、教训立即总结是及时。笔者由此追问:三月、半年也可以总结,岂不更“及时”?学生研究后回答:拿下南阳,使得我方很多个根据地终于连成一片,且隔断了“汉口块”与“徐州块”敌军的地面联系,这是我军一个划时段的胜利,所以攻下南阳才总结,“深远意义”显而易见。

  另一个是让学生来做“军事观察员”,说一说:新闻应该报道已经发生的事,而结语预言“王凌云前途黑暗”是毛泽东信口开河吗?否则又有何根据?诚如前述,我方众多根据地已连成一片,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是用来更好地指导日后扩展根据地、壮大我军力量的工作;同学们还从结尾的文章中找出“南阳到襄阳没走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的据点”这样的原因,当然这些也是取胜因素。而必胜因素,主要包含在两个妙喻中。毛泽东引用蒋军智勇双全将军白崇禧的话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来说明“军事要塞被共产党抢了,可以派重兵去抢回来;而共产党解放了该地区并做通了老百姓思想工作,老百姓一致拥护共产党是最令国民政府头痛的根本问题”这个道理。借比喻设喻,毛泽东认为“一个根据地是一棵树,而我方已建立连片根据地,已长成森林且根深叶茂”,解放区广大老百姓衷心支援解放军、解放军英勇作战是“王凌云在襄阳不远逃必定被俘获”的事实根据,让人信服这是即将可以实现的事实。最后小结时我又就这一问题点到了“正义之战必胜”这一主题。

  整节课按照“211三案引学”教学模式,将对新闻的结构“五部分”和记叙“六要素”作为课前预习来处理;课堂上集中探究的两个问题,其一“报道是否及时”主要是为实现“了解新闻特点”这一教学重点而设。其二“预言王凌云的暗淡前途是不是信口开河”主要是为实现“把握战争主题”这一重点而设。两个问题的探究结束,教学难点“主体部分为什么概述战绩总结经验教训”也就顺利得到突破。“当堂练习”的题目也是结合学习重点而设计,“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新闻材料首先学生比较感兴趣,三道题目(拟标题、找导语、说结构)都是对新闻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篇二

  1、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⑵ 把表演引入了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体验,体验文章所表现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角色表演的学生情绪高昂,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表演得生动形象,并进行对比分析,不但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参与意识也加强了。

  ⑶ 课前准备用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的完成了对新闻的文体知识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就能明了新闻的结构及要素。

  ⑷ 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既分工,又合作,人人都是学习的主角,又是小组学习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⑹ 学生对新老师、新课堂产生了兴趣,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不够,由于时代背景及学生的阅历所限,对文中的议论理解不是很透彻,老师要做一定的补充与讲解。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篇10

  篇一

  开学第一次教学沙龙上要求我做课,我按照进度选择了毛泽东的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篇新闻与一般写具体事件的新闻有所不同,它的主体是对一年多来蒋方溃败原因的分析及对己方一年多来经验、教训的总结,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又加上材料本身离学生的实际较远,学生天生排斥不感兴趣,所以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有不小困难。那么怎样找准突破口来进行教学呢?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特点将教学重点设计为“了解新闻特点”和“把握战争主题”,教学难点设计为对新闻“主体”部分内容的理解。(为什么要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总结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中,先从新闻结构的“导语”和南阳历史“背景”入手来启发学生去“发现”:知道“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再看结语又说“王凌云(逃)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毛泽东“预言(推测未经历到的事)”“王凌云如不赶快逃跑,必然被我军所擒”。按理新闻的主体顺承导语之意必定是交代“我方如何发动攻击,王方如何守御;我方攻势如何猛烈,王凌云如何招架不住到四日终于弃城逃跑”的事实经过。可文中主体却在谈占领南阳的军事意义及对我军一年多来经验、教训进行盘点。我们如果将“标题”看作“话题”,一般而言“导语”就应在扩展“话题”,“主体”则是进一步具体地来写“话题”;而该则新闻“导语”是扩展了“标题”这个“话题”,而“主体”仅仅写了一些与“话题”相关的可以用来指导日后工作的“处事金针”。

  然后设计的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个是让学生来做“新闻评论员”说一说: “‘一年了,才登报’是否与新闻报道要‘及时’这个基本特点相矛盾”的问题。学生认为:①“四日逃跑,五日即见报”算得及时;②对一年多来的经验、教训立即总结是及时。笔者由此追问:三月、半年也可以总结,岂不更“及时”?学生研究后回答:拿下南阳,使得我方很多个根据地终于连成一片,且隔断了“汉口块”与“徐州块”敌军的地面联系,这是我军一个划时段的胜利,所以攻下南阳才总结,“深远意义”显而易见。

  另一个是让学生来做“军事观察员”,说一说:新闻应该报道已经发生的事,而结语预言“王凌云前途黑暗”是毛泽东信口开河吗?否则又有何根据?诚如前述,我方众多根据地已连成一片,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是用来更好地指导日后扩展根据地、壮大我军力量的工作;同学们还从结尾的文章中找出“南阳到襄阳没走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的据点”这样的原因,当然这些也是取胜因素。而必胜因素,主要包含在两个妙喻中。毛泽东引用蒋军智勇双全将军白崇禧的话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来说明“军事要塞被共产党抢了,可以派重兵去抢回来;而共产党解放了该地区并做通了老百姓思想工作,老百姓一致拥护共产党是最令国民党头痛的根本问题”这个道理。借比喻设喻,毛泽东认为“一个根据地是一棵树,而我方已建立连片根据地,已长成森林且根深叶茂”,解放区广大老百姓衷心支援解放军、解放军英勇作战是“王凌云在襄阳不远逃必定被俘获”的事实根据,让人信服这是即将可以实现的事实。最后小结时我又就这一问题点到了“正义之战必胜”这一主题。

  整节课按照“211三案引学”教学模式,将对新闻的结构“五部分”和记叙“六要素”作为课前预习来处理;课堂上集中探究的两个问题,其一“报道是否及时”主要是为实现“了解新闻特点”这一教学重点而设。其二“预言王凌云的暗淡前途是不是信口开河”主要是为实现“把握战争主题”这一重点而设。两个问题的探究结束,教学难点“主体部分为什么概述战绩总结经验教训”也就顺利得到突破。“当堂练习”的题目也是结合学习重点而设计,“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新闻材料首先学生比较感兴趣,三道题目(拟标题、找导语、说结构)都是对新闻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这样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对教材的处理做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我觉得学生易于接受,教学者也能教得较为有条理。而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将“语文”和“军事”两个角度相交融,在讲军事形势时却从不脱离文本,析导语,谈比喻,议新闻特点……不知不觉中一堂课就过去了,学生也学得饶有趣味。

  不足之处就是在课堂探究过程中两个问题探究结束后,笔者主观地认为学生可能还对这一问题——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总结经验教训?——缺乏正确全面的把握,所以又做了一番设问和讲解。由此导致后面做练习时间紧张而拖堂,现在想来这一环节还是没必要的“蛇足” !另外,课堂节奏感觉还是快了点尤其是应该给足学生安静思考的时间,语文课是需要安静思考的。

  篇二

  1、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⑴ 语文体验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

  ⑵ 把表演引入了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体验,体验文章所表现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角色表演的学生情绪高昂,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表演得生动形象,并进行对比分析,不但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参与意识也加强了。

  ⑶ 课前准备用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的完成了对新闻的文体知识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就能明了新闻的结构及要素。

  ⑷ 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既分工,又合作,人人都是学习的主角,又是小组学习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⑸ 学生通过绘制地图、写作导播词、解说词、新闻播音、节目主持等,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促进了语文综合素质的形成。

  ⑹ 学生对新老师、新课堂产生了兴趣,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不够,由于时代背景及学生的阅历所限,对文中的议论理解不是很透彻,老师要做一定的补充与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