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精选12篇)
第五单元 篇1
本单元学习李白和杜甫的诗。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上两座并列的高峰。李白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他的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所称道;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韩愈对他们推崇备至,曾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
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作品,着重领会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
第五单元 篇2
单元提示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荔枝图序》《核舟记》和《山市》是具有一定说明性的文章,条理都很清楚。《公输》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表现人物之间针锋相对的斗争,诵读时要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等五首诗词意蕴深刻、丰富,要结合它们各自的创作背景来理解,这样,就比较容易进入诗歌意境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第五单元 篇3
学习内容: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p92-93例题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1、理解组合图形的含义,初步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计算一些较简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提高运用几何初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3、能正确地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几个已学过的图形。
一、想一想
复习一下我们已经学过的各种规则图形的面积公式:
长方形 长×宽 ab
正方形 边长×边长 a2
平行四边形 底×高 ah
三角形 底×高÷2 ah÷2
梯形 (上底+下底)×高÷2 (a+b)h÷2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表面,有很多图形是由我们已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梯形组合而成的,我们把这些图形叫做组合图形。今天我们就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究新知
组合图形就是由我们已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梯形组合而成的。在实际生活中有进需要计算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例如有些房子侧面墙的形状,锦旗的形状分别是这样的,如下图:
那么我们要求它们的面积,怎么求呢?
我们观察到,这些图形都是由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图形组合而成的,那么现在我们把它分解开来计算会很简单。就以上面的两个图为例:
即把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分解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的的组合。
把锦旗分解成了两个直角梯形的组合,而不论是三角形、长方形还是梯形,我们都会计算它们的面积。下面我们锦旗为例计算一下,要做好这面锦旗需要多少布料?
【分析】:通过上图的数据,以及锦旗的对称性,设需要布料s(cm2),那么
s =两个梯形面积的和
=(20+60)×15÷2
= 80×15÷2
= 600
【例2】在一块梯形的地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其余的地方是草地。草地的面积是平方米?
解:分析题意:草地的面积等于梯形的面积减去长方形的面积;设草地面积为s;
=[(40+70)×30÷2]-15×30
=1200(㎡)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94页,练习十八,第2、3题
第五单元 篇4
习作要求:
1、要抓住这个人的特点观察,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
2、 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
3、根据文章中心自己拟一个题目。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各种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
难点:通过具体的事写出人物的品质。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都喜欢听什么歌曲?(学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让我们来听听吧,想唱的同学也可以跟着一起唱。(播放歌曲《找朋友》)
师:这首歌曲我们再熟悉不过了,这就是我们学过的歌曲《找朋友》。听完这首歌,我想同学们一定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哪个单元的作文。
生:第五单元。
师:你们很聪明。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本次习作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歌曲《找朋友》来导入习作,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活跃课堂的气氛,自然地导入至习作的新课中。
二、审题立意
1、师:好。习作的内容我们已经知道了。读了习作内容我们知道本次习作有几个角度?(两个)。是的,
角度一,用一两件事介绍自己的小伙伴,注意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角度二,发挥想象,将发生在“我”和好朋友间的一件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写具体。
师:今天这节作文课,老师就以角度一为例,对本单元的作文进行讲解。
2、师:写作文,我们第一步要做什么呢?(板书:审题。)对。习作中,我们将它称为“审题立意”,习作有什么要求,我们要清楚,这一点十分重要,否则,就有可能会出现跑题的现象,后果很严重的。那么,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呢?请同学们再读角度一,注意联系关键词,说说本次习作的要求。
(学生自由说本次习作的关键词及习作要求)
关键词一,小伙伴:本次作文是写小伙伴之间的故事,如果写成爸爸、妈妈或者其他人是不行的。选择一位小伙伴来写,这位小伙伴不一定是同学,也可以写邻居或者亲戚。
关键词二,一两件事,告诉我们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两件事,但是这两件事最好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写。
关键词三,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很好,那么这三个关键词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特点)。是的,不管你写小伙伴的几件事,所写的事情都必须突出他的某一特点。
3、特点是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谈到特点,老师有几个谜语,你们想猜吗?
4、说得好,记人物的时候,我们就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才能让人一目了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大概将特点归纳了一番,
特点可以成这么几类:
(1)爱好:如爱唱歌、爱画画、爱跳舞、爱踢球……
(2)特长:如:会画画、书法好、作文好、数学好、球打得好……
(3)品德:如,乐于助人、刻苦学习、热爱劳动、关心残疾人、孝敬父母……
(4)脾气:如胆大、爱哭、火爆脾气、牛脾气……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一定有自己的小伙伴,他们也一定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我们称之为特点,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向我们介绍你的小伙伴的特点吗?(学生自由发言,明确特点。)
5、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机会,请你用简单的话来介绍你最熟悉、最要好的小伙伴的特点。
三、扩散联想(选材)
1、师:看来,小伙伴的特点已经在你的头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在习作中,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来表现小伙伴的特点呢?(事例)
2、对,习作的时候,我们要细细回忆生活,选择一件事或者两件最能反映小伙伴物点的事例写入作文,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紧扣主题,反映中心,生动形象,打动读者。
3、当然,叙述事例的时候,我们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除此之外,还要加入人物的描写。
4、师:这两个材料都说明了韩蓄的一个特点:爱看书。是的,你们认为哪个材料更好?是的,同样的事例,说明同样的问题,但是效果却大相径庭。原因是什么呢?(学生自由说。)
四、谋篇构思
师:审清了题意,确定了特点,选好了材料,接下来就是谋篇构思了。结合本次习作的实际,老师向大家介绍两种快速构思的方式,供选择:
1.倒序式
直接回忆→具体事例→呼应开头
2.三段式
外貌开头→具体事例→人物特点
例文欣赏:
我的同学(倒序式)
在我书桌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支破旧的圆珠笔,尽管它已不能再使用了,但我还一直珍藏着,因为它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直接回忆)
那是一天中午,我哼着小曲儿来到学校,学校板报上,我写的《发扬勤俭节约的好作风》一文被评为一等奖,心里能不高兴吗?我美滋滋地走进教室。
突然,我发现自己那支一次性圆珠笔掉在地上,不知是谁把笔的两端压坏了。我捡起笔一瞧,笔帽上缺了一块,笔头被压得裂成了好几片塑料皮。算了,把它扔了吧,反正没多少笔水了,勤俭节约也用不着这么节约。再说,用这么破的笔,多让人家笑话。我在给自己台阶下,带着几分惋惜,“啪”的一声,笔被扔到了垃圾筒里。
这时,坐在第一排的周捷看见了,忙又从垃圾里捡起了这支笔,问道:“干什么扔了呀?这笔多好啊!”我漫不经心地说:“不要了,你看都摔成了什么样子了,还怎么用啊?”她带着一脸惋惜的神情说:“可以补一补嘛,扔了多可惜呀!”
她回到座位上,拿出一块抹布把笔上上下下擦干净,然后取出胶条小心翼翼地补在残缺的地方,那样子像是在做什么工艺品似的。贴补了好一会儿,笔上的“伤”总算治好了,虽说不大美观,但还是很不错的!
我有些不好意思,苦着脸问:“周大小姐,你劳神补它干什么呀?这种笔我有好几支呢。”她瞥了我一眼:“有笔就应该浪费吗?你不是刚写了一篇提倡大家勤俭节约的文章吗?忘得倒挺快,转眼就……”我赶忙用手捂住她的嘴:“知道啦,我下回……嘻,别说啦!”是啊!瞧我,真是说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到底让人家抓住把柄了!
后来,我一直用这支笔写作业,直到笔水用完才用小塑料口袋把它包好放进抽屉里。我忘不了这件小事,它使我懂得了要心口如一,要真正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呼应开头)
“小书虫”(三段式)
一双小小的眼睛,双眼皮,两条柳叶眉长在眼睛上,鼻子下面,嵌着一张大嘴,薄薄的嘴唇上长着一个“吃痦”,这就是我的朋友——韩蓄。她一看起书来就没完没了,真让人受不了。所以,我常叫她“小书虫”。
想起上学期的一个午休,老师发下了我们心爱的《中国校园文学》,我草草地翻了翻,觉得很没意思,又看了看一旁的韩蓄,还在认真看着。她在看什么呢?这么专心,我心里想。看了看她的书,我也翻到了那页,仔细看了看,改变了对这本书的印象。
下课铃打响了,我很想出去玩,可韩蓄还在专心看着,心想:怎么还在看呀!看书多无聊。我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就头晕,她可真行。我大声叫道:“韩蓄,咱们出去玩吧!”见她不理我,我又叫道:“‘小书虫’咱们出去玩吧!”她这才答应道:“嘘——我正看到关键呢!”我发火了,抢走了她手里的书,就往外跑,回头一看,只见韩蓄在后面张牙舞爪的叫道:“把书还给我,把书还给我,”平时一向文静的她,今天却铁青着脸,好像要跟我拼命。我拿她没办法,只好把书还给了她。
上课了,我匆忙回到教室,第一眼就看见了坐在那里看书的韩蓄。这就是她的优点吧,她在我们班学习可是一流的好,这一定是她爱看书的原因。
回到家,我仔细的看了看这本《中国校园文学》发现看书的确是一种乐趣,从此,我不是那个只会疯玩的我了。也变成了一个“小书虫”。
哈哈,这就是我那个好朋友一—“小书虫”韩蓄。
五、快速行文
六、学生习作
七、修改润色
第五单元 篇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77页《中括号》,新课程改革第一次将"中括号"引入了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堂上.下面我将从八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中括号》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小括号意义,会用小括号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了游戏,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体会中括号的意义,中括号的运算顺序。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运算顺序打下知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并且每个同学都有一些动手操作的经验和合作学习的基础,这对他们学好《中括号》一课的内容有很大帮助。
三、设计理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新课改的开始,
正是全国上下都在追求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时候。无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都要给它找一个生活原型。这种做法其实是另一个误区。
我个人认为,学生学习的数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数学,这类数学往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当然容易找到生活原型了。另一类是数学的数学,这类数学立足于数学内部的的研究,是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基础的,这类数学就不容易找到生活原型。这两类数学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内容规律化”这两种数学研究方式。
中括号这一内容恐怕就属于很难找到生活原型的类型,在这里我们就是正视了这一现实,没有生搬硬套地去找生活原型,而是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在添运算符号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发明(学习)中括号的必要性。
我们这堂课与一般老师的区别,可能就在于,是“否以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针对具体课堂及学生,从实际需要出发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吧!”整节课,我们没有任何一件多媒体教具,就是想给各位领导.老师呈现一堂最基层的老师最普通的,却有是最实际,最科学的一节课.
四 教学目标: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掌握含有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能准确规范计算有关算式题,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
五、教学重难点:1 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 正确解答带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试
六、教学策略
1教学方式:
为了突破"中括号"在学生头脑中抽象性,我们充分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游戏互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深刻体验"中括号"的意义.
2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本节课我们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七 评价方式
新理念强调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中,评价伴随着学习活动的始终,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八 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同时更是一段充满创造与激qing的过程,我们针对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流程.
(一)游戏中创造
授课伊始,通过几个数字引出阿拉伯数字的名称的由来,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的数字符号游戏,通过小括号引出本节课的中括号.这一情节巧妙地.不流痕迹的引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热情,激发了学习兴趣,为顺利传授新课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讨论中理解
90÷10+5×2
90÷(10+5)×2
90÷[(10+5)×2]
通过学生的计算,发现了相同的数字,相同的符号,因为有了小括号和中括号,所以运算顺序不一样了,计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在学生动手动脑亲自体验的过程中,理解了中括号的在运算过程中的作用.
(三)尝试中规范
我们有时在计算中会遇到比较大的数,有的计算比较复杂,那就需要我们有步骤、有层次地把它算出来,怎么办?
42×[169-(78+35)]
脱式计算怎么做?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在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错误和学生一起改正错误,规范中括号在混合运算时的解答过程.
(四)质疑中发展
〔(36+24)÷15〕+18
320÷〔5×(26-18)〕
24×〔19-(2×6)〕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三道算式,看看在不改变运算顺序的情况下,哪些括号可以去掉?在这个环节中告诉了学生简洁是数学永远的追求!
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生命的历程,师生本是相依为命的。相得益彰当是理想境界。如果教师能促成这种理想境界的达成,那么教师当然是成功的、能干的、快乐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课堂上,师生不就在共同创造和欣赏着风景吗?
我们的人生不就都是为了创造和欣赏美丽的风景吗?
第五单元 篇6
15 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3、教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指名读课文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
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学习3、4节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节,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平方米?
b.朗读第五节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节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六、七两节
a.填空练习:第六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a、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这两节
三、学习课文第八节
1、自由读课文第八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教师读第九节,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节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四、板书设计:
15 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粗
神奇形状枝干
叶子
16 草 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4、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自由朗读课文
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第2课时
一、听《天堂》这首歌
(由于学生离草原比较远,对草原了解的太少,在听歌曲时,边听边欣赏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三、学习第二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3、4、5自然段。
a、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b、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四、总结交流
同学们,学到这儿,你领略到草原的大和美了吗?你体会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了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3、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六、板书设计:
16 草 原
天:可爱、明朗
景色(美丽) 地:一碧千里
远迎
会见 情谊(深厚) 款待
话别
17 麋 鹿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那些珍贵的野生动物?
2.今天,我们去认识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麋鹿。板书课题。
3.请大家围绕课题猜猜,课文可能会介绍哪些有关麋鹿的知识。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在想想哪几个自然段是围绕课题直接写麋鹿的,写了哪些方面,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关于麋鹿的经历的,写了哪些事。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写大丰自然保护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第二段(2—4):具体描述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第三段(5—7):记叙了麋鹿的传奇经历。
4.小结。
三、书写指导
1.分析字形。
2.描红、临写。
四、作业
1.抄写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可以分几段,各写什么?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观察第二幅插图,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段课文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2)理解第一层内容。
①指名读。
②为什么说麋鹿的外形很奇特?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③“更”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④齐读。注意重读“更”。
(3)理解第二层内容.
过渡思考:第一层已经为我们描述了麋鹿的外形特点,为什么作者还要接下去写第二层呢?
①指名读。
②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外形特征?读读、想想、画画。
(角型、尾巴、蹄子、毛色)
③这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角——站着的时侯,个枝尖都指向后方。
尾巴——鹿科动物最长的。
蹄子——宽大、在沼泽中行动敏捷。
毛色——夏季棕红色、冬季棕灰色。
④除了介绍麋鹿的外形,还介绍了什么?
(生活习性)
⑤麋鹿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关系吗?为什么?
⑥讨论:有了第一层的介绍,我们懂得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第二层写实不是有点多余,为什么?
⑦引读练习
(4)理解第三层内容
①默读第三层,思考。
课文是从那几点来说明“麋鹿的自然繁殖能力很低”的?
②交流。
2、学习第三段
过渡:麋鹿不仅有奇特的外形,而且还有传奇的经历。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传奇”,齐读。
说说“传奇”的意思。
(3)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再读课文。
(4)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第一、麋鹿在我国出现最早,但后来竟销声匿迹了。
第二,1865年后。特别是19xx年,麋鹿惨遭侵略者的偷盗、杀戮。
第三,1986年,麋鹿重回故乡,并在祖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5)从麋鹿多舛的命运,你领悟到了什么?
(一是要保护野生动物。二是野生动物的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长大了要建设祖国,是祖国更加强大、繁荣。)
三、配乐朗读第二、三段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经历。
第3课时
一、复习导入
简单说说麋鹿的外形和传奇的经历。
二、精读训练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
2.画出描写麋鹿在黄河滩涂自由活动的句子,结合第一幅插图说说对在晨雾中活动的麋鹿有什么印象。
3.为什么说大风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土地广阔、气候温暖、林茂草丰)
4.通过课文的第二、三两段的描写,我们对麋鹿已经有了比较全面充分的了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段,可以去掉吗?
5.有感情的朗读的一段。
三、课堂练习
1.出示课文后第5题:默读课文要点,再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2.交流复述方法。
(1)结合插图,抓住麋鹿的角、蹄、尾、毛色等几个部分的特点,介绍它的体型及生活习性。
(2)参照“麋鹿的传奇经历”表介绍它的经历。
3.练习复述。
(1)同桌互相复述。
(2)举行“大风麋鹿自然保护区讲解员”选拔赛。
(3)师生评选。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3、4。
五、板书:
17、麋鹿
鹿科动物
繁殖能力低
麋鹿外形奇特(“四不象”)
传奇经历
回归故土
练 习 五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识不同的风的等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2、通过诵读,学习欣赏,让学生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学习欣赏,让学生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
学会认识不同的风的等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创设情景:
(1)学生读这 段文字。思考:为什么都向一个方向倾斜?
(2)学生帮小芳回答这个问题。
二、教学第二部分学生读这些词语,思考他们的区别。
(1)学生读句子试填适当的风。
(2)给出恰当 的答案,让学生说出理由。
三、教学第三部分。学生诵读风速歌。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直观地认识、了解风速。
(2)拓展: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里用这种方法来推测风速,并跟气象报
告做比较,看是否接近。
四、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诵读
(1)讨论:同学们现在已经是秋天了,你们能用最简洁 的语言来描述
一下秋天吗?学生回答
(2)出示《秋》,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子音,读准节奏。
(3)指名读,教师指导。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学生练习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2、欣赏
(1)指名说小诗写的是什么欣赏
(2)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2、学习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写好钢笔、毛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
1、指导
(1)让学生读这两段话,指出选自哪里?
(2)引导学生读帖。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通过观察,让学
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那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里。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
(2)教师范写。
(3)学生再次描红临写。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字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着两个笔画比较简单的字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有条理的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电视栏目。
教学重点:
指导评说喜欢影视栏目的原因及印象深刻的内容。
教学难点:
评说影视栏目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恰当地表达自己感受。
教学准备:观看影视剧,了解剧情。
教学过程: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要求:
a、你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是什么?
b、为什么喜欢?
c、这个栏目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指导
(1)学生思考问题,准备说话内容。
(2)学生根据自己选定 的栏目做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3)分组练习各自的话题。(学生互相评议)
(4)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师生评议。
2、反馈
(1)指名上台进行口语交际
(2)评议小结。
第五单元 篇7
花园中学
一、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由一篇鲁迅的散文诗《雪》和四篇不同作家对《雪》文的评论文章组成。要求学生能就相同的文章产生不同的观点,并敢于表达。读《雪》有自己的见解,而看对《雪》的四篇评论是对自己观点和见解的一种比较,一种深入,或是一种启发。读《雪》是读四篇评论的基础,而四篇评论是对《雪》更全面深入的剖析。
二、单元教法分析:
本单元将打破常规课文篇目的限制,把五篇文章整合到一起,以“我看《雪》”的专题探究形式、小组合作的方法展开学习。先读《雪》产生自己的探究专题,撰写小论文;再读四篇对《雪》的评论,修改自己的小论文;最后小组合作交流,产生本组的“论文专集”。
三、单元课时安排:共3课时
第一课时 精读《雪》 确立专题 撰写论文
第二课时 细读评论 取长补短 修改论文
第三课时 小组交流 评改论文 全班交流
四、单元学习目标:
1、能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敢于表达;
2、能辨证的看待他人个对同一篇作品有不同的见解;
3、能有效的进行小组合作,撰写评改小论文,产生有质量的探究成果。
五、教学步骤 :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
今天,我们用专题探究的形式来学习鲁迅的美文《雪》。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可以反复的多读几遍。就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特点、写作方法等角度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探究专题,准备进行探究。
要求:1、专题名称要简洁明了;
2、专题要有一定的质量和深度,有探究的价值。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主确立专题名称。
(三)教师示例,学生比较修改,大班交流专题名称。
1、教师示例:老师先看了《雪》,拟出了以下值得探究的专题名称,仅供参考。
☆简洁传神的景物描写
☆“雪”形象的背后
☆“雪”的形象与鲁迅的人格
2、学生比较老师的示例,修改自己的专题名称,向全班提出有价值的专题名称。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组合成4-5人的合作小组。
(教师有意识的激励学生选择有难度、有深度的研究专题。)
(四)再读课文,就选择的专题独立撰写200字左右的小论文。
(五)课后学习:完成课堂内没有完成的小论文。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 :
昨天,我们写了自己的小论文,这其实是对《雪》文的一种评论,有四位作家也写
了对《雪》的评论,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见解是否和你不谋而合呢?
(二)学生细读四篇评论,找出与自己见解相同的内容。
(三)学生自觉修改自己的小论文,可适当引用评论中的内容。
(四)课后学习:完成对自己的小论文的修改。
第 三 课 时
(一)导入 :直接导入 。
(二)小组交流自己的小论文,选出最能体现本组探究专题的一篇论文,群策群力修改,润色,推选代表准备发言。
(三)全班交流并评价各小组的探究成果。
评价要求:1、探究结果与所选专题是否吻合;
2、语言是否简洁明了;
3、是否还有补充意见。
(四)教师总结。
(五)课后学习:
把本组的小论文合成一本,取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形成“论文专集”,在“学习园地”里展出。
第五单元 篇8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路程、时间与速度”。
二、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
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
3、注重运用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能全面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为此,教材安排了一个情境:比一比两辆车谁跑得快一些?从而让学生归纳出路程、时间与速度三个数量,进而归纳出速度=路程÷时间,再结合试一试两题,让学生得出: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进一步理解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速度的单位。学习了这节课,学生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且可以合理地安排时间,提高效率。
四、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生源较好,周边有多所高校。我们学校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对于我校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很适应合作学习,也很注重老师的评价。
五、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电闪雷鸣”吗?
生:听说过。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词的意思?
生: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师:你说的很准确。那谁能说一说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生1:因为光比闪电传播的快。
生2:因为光比闪电的速度快。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关于速度的一些问题。(板书“速度”,在其旁边画一个大的“?”)
【设计意图:简短的谈话,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识。】
二、学习新知
1、比较两辆车的快慢
师:现在有两辆车,第一辆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板书);第二辆车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板书)。
师:你知道哪辆车跑得快一些吗?自己先考虑一下。
(有几个学生举手。)
师: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组的看法?
组1:我们先求出第一辆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120÷2=60(千米)再求出第一辆车3小时行了多少千米?60×3=180(千米)而题上告诉我们第二辆车3小时行了210千米,所以第二辆车跑得快一些。
组2:我们先求出第二辆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10÷3=70(千米)再求出第二辆车2小时行了多少千米?70×2=140(千米)而题上告诉我们第一辆车2小时行了120千米,所以第二辆车跑得快一些。
组3:我们和第一组的方法差不多,只是求第一辆车3小时行了多少千米时,我们用120+60。
组4:我们把两辆车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都求出来,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120÷2=60(千米) 210÷3=70(千米) 可见,第二辆车跑得快一些。
……
师:殊途同归,同学们用这么多种方法,得出了第二辆车跑得快一些,你们真棒!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讨论比较,给更多同学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能互相学习彼此的方法,开阔学生的思维 。】
2、归纳速度的公式。
师:我们再来看看,每一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先求第一辆或者第二辆车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师:不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说着多麻烦啊,谁能更简单的来表达它的意思?
生(一生快速地说):速度。
师:说得很准!
师:根据刚才这道题,你能说一说怎样求速度吗?
生:第一辆车2时行了120千米,2时是时间,120千米是路程,速度=路程÷时间
师:你真了不起,总结出了求速度的方法。
3、介绍速度的单位。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
(板书:一辆车的速度是75,4小时它能行驶多远?)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有认真、积极的学习情感,因此我设计了一道没有速度单位的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有兴趣学习速度的单位。】
生:75×4=300(千米)
(这时有一个同学手举得很高。)
生:老师,这道题不能做!
师:为什么?
生:因为题中说一辆车的速度是75,没有单位。所以这道题没法做。
(其他同学附和:是呀,没有单位,怎么做呀!)
师:这位同学真细心,题看得也特别认真!并且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速度的单位是什么?我们把这个发现叫“宋振宇发现”好不好?
(学生非常激动,听讲更认真了。)
【设计意图:用学生的名字来命名孩子们的发现,能极大地激发其他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师:还以刚才的这道题为例,我们求出第一种车每小时行60千米,那也就是它的速度是60千米/时。(板书)
师:注意,(手指千米/时)它读作千米每时。
师:那谁来说一说第二种车的速度。
生:70千米/时
师:你们学得真快!
师:是不是所有速度的单位都是千米每时呢?你还了解哪些关于速度的知识?
生1:我步行的速度大约是55米/分。
生2: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
生3:光传播的速度是3亿米/秒。
生4:火车的速度大约是120千米/时。
生5:自行车的速度大约12千米/时。
……
(根据学生说的及时板书)
师:请同学们看65页的“看一看”。
师:那大家看,千米/时、千米/分、米/分、米/秒、万千米/秒……都是速度的单位。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也知道每小时、每分、每秒行的路程是速度,那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是速度。
4、路程、时间的计算方法
师:如果刚才那道题现在改成:一辆车的速度是75千米/时,4小时它能行驶多远?
生:75×4=300(千米)
师:请大家做“试一试”。
师:互相交流一下结果。
(学生交流。)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自己总结出了路程、时间和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即:速度=路程÷时间,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板书:路程、时间)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怎样求速度、时间和路程。
师:黑板上这个“?”可以去掉吗?其他同学呢?
生:审题要认真,养成好的习惯。
师:老师也相信你学习会越来越认真,成绩越来越优秀!
生:我知道了……
四、反馈练习
师:大家看试一试的第2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发现?
生1:都是60、3、180这三个数。
生2: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生3:我发现60×3=180中,60和3是乘数,180是积。而后面的180÷3=60和180÷60=3相当于已知积,求乘数。也就是,乘数=积÷乘数。
生4:老师,我有补充,因为是两个乘数,为了区分开,可以说一个乘数=积÷另一个乘数。
生5:我发现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也是这种关系,路程相当于积,速度和时间相当于乘数。
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出来的内容往往另我们惊叹。其实这一个环节也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师:下面我们再来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做一些练习。
(出示:一辆汽车的速度的50千米/时,它7小时能行多远?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50千米/时,它行350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一辆汽车7小时行了350千米,它的速度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检查结果,交流方法。)
六、课后反思
在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因此在本节课中:
1、谈话导入。轻松愉悦的谈话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设计了“电闪雷鸣“这个环节,上课时学生的情绪也非常高涨,给本节课打下了好的基础。
2、合作学习。比较两辆车的快慢时,我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
交流,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3、关注评价。好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本节课中我很关注对学生
的评价。如:把学生的发现以他的名字命名,不仅对发言学生是一个激励,对其他学生而言,也是非常好的鼓励和鞭策:我也要努力,争取我的方法、我的想法也能以我的名字来命名。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关注学生的发展,给其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其轻松愉悦地学习。
第五单元 篇9
第五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周长的认识,周长的测量与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分别安排在“什么是周长”“游园”“花边有多长”“地砖的周长”4个情境活动之中。这些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教材先结合“什么是周长”这一具体情境,通过观察与操作(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认识周长;然后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最后安排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题 目
五、周长
备课人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 学重 难 点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 学准 备树叶、皮尺、
课 时安 排
1
教 学 过 程一、描一描,说一说。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生:秋季。师:秋天进树叶飘落的季节,老师从网上搜集了一些树叶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多媒体出示)这些要树叶漂亮吗?想不想描下它的形状来?请你印有树叶的纸,从里面选择一片你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缘一笔描出它的外形来。(生动手描树叶)师:谁愿意给大家演示一下自己是怎么描的?(师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并说说从哪里开始描,到哪里结束)
师:其他同学能说说你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的吗?师:看来,一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缘描了一周。请看:(课件演示动态演示沿树叶边缘描一周的过程)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树叶的周长。(板书:周长)师范:再来看,(课件出示)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缘吗?请你拿出这张纸,从里面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形,用一笔描出来。描完的同学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是怎么描的。(生活动)师:刚才同学们沿着图形的边缘描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所描图形的周长。一、 找一找,摸一摸。师:你能从我们身边找一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周长吗?请你们同桌合作找一找,并且摸一摸它的边缘。(生自由活动。)师:谁来说一说你们找的结果?可以边说边指。生:我们找到了课本封面的周长。生:我们找到了课桌面的周长。生:我们找到了直尺的周长。……二、 估一估,量一量。师:大家非常产于观察。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也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张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能指一指你的腰围吗?估计一下自己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生估计。师: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合作量一量。教师巡视指导.师:谁愿意告诉大家测量的结果?生说。师:看来大家的腰围在60厘米左右。根据这个结果,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有多少?生说。谁来帮老师来量一量?四.闯关练习。通过前面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新天观察,爱动脑筋,所以想邀请你们参加下面的闯关比赛。有兴趣吗?修改及补充内容修改及补充内容修改师:先看第一关,量一量,算一算下面的图形的周长。这里面有几个图形,请你选择一个图形来做。学生独立测量并计算,然后汇报做法。师:谁选择了长方形?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测量和计算的?生汇报。闯第二关!请看(课件出示下图):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们的周长一样吗?师:继续看,(课件演示)把第二个正方形沿虚线剪掉一块。它的周长是哪的一部分呢?(指名说说)这一关的问题就是: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请小组合作,利用1号袋里的学具讨论讨论。师:它们的周长一样吗?哪组来说明理由?师:你们组真聪明!我们再来看看这种方法(课件演示移动的方法)。大家发现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怎样?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了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你们能用这些方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吗?师:请看(课件出示下图)第三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请你们小组想办法比较,可以利用2号袋里的学具讨论:师:找到答案了吗?师:真可惜,下课的铃声已经敲响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课下继续探讨,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好吗?
板 书 设 计
什么是周长
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 目
游园
备课人
教 学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教 学重 难 点初步探索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 学准 备
课件
课 时安 排
1
教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理解周长。笑笑与淘气的对话。笑笑:“星星公园最近又新建了一些景点,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淘气:“好呀,我很久都没去公园了。”机灵狗:“我也要去!”笑笑:“没问题,但你要好好动脑想一些数学问题呵。”周围的一些同学:“呵呵!”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同学们说说笑笑地在公园走动。笑笑用手一指前面:“看,新景点在那。”画面呈现一个漂亮的小公园(p46图)。机灵狗:“哇,好漂亮,我们围着小池塘走一圈吧。”笑笑:“你知道小池塘的一圈是小池塘什么吗?”课件随即将小池塘的周长闪动三次。机灵狗摸着脑袋:“那是池塘的周长。”淘气:“看,池塘的每条边都标上了长度耶。”课件将池塘的每边长度慢慢呈现出来。笑笑:“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小池塘的周长吧。”全体同学:“好哇!”二、探究计算方法。在主题图的右方出现两个按纽,每按一个,主题就缩小往画面的上方移动,下面空出可以让学生进行计算的地方。课件同样设置小男孩说到哪条边长时,那条边长就闪动一次。三、算一算。笑笑:“那边还建了几块新草坪,我们去看看吧。”同学们又走到一个新的景点,景点是由下面图形(附后)组成的,图形之间可以用一些小树点缀,但每个图形均要十分清晰。课件设置:每个图形就是一个热点按纽,点击时,此图形就会放大,并出示各边长的具体数据,同时图下边有可以让学生练习的对话框。
板 书 设 计
游园
一条小路环绕着一个公园,小公园的周长是多少米?
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
也可以这样算:
190+410=600(米)
560+240=800(米)
200+200=400(米)
600+800+400=1800(米)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 目
花边有多长
备课人
教 学
目 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新课标第一网
3、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 学
重 难 点认识了长方形,了解长方形特点,学会测量。
教 学
准 备长方形、尺子
课 时
安 排
1
教 学 过 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女生:“新年快到了,我们来布置一下新年联欢会的会场吧。”画面出现同学们在布置“迎新年联欢会”的场景,这时画面出现一小女孩在为教室的黑板围花边的动画。出现小女孩在边围边思考的样子“花边要多长呢?”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小男孩:“黑板的长是34分米,宽12分米,算一算黑板的周长就知道要多长的花边了。”画面同时呈现出小女孩、小男孩的对话内容。这时旁边跳出一只小灰兔:“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二、探究计算方法。 界面呈现三个按纽,可以点击进入,同时在描述计算方法时,主题图往上移,留出可以让学生表述的空间。方法一:小男孩:“我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 34+12+34+12=92(分米)”方法二:小女孩甲:“我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 34×2+12×2=92(分米)”方法三:小女孩乙:“我发现一种方法,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2, (34+12)×2=92(分米)一、小结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小灰兔:“同学们真聪明,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花边的长度,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更简便呢?”小男孩:“我的方法是: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小女孩甲:“我的方法是: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小女孩乙:“我的方法是: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小灰兔:“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三、运用。小灰兔:“同学们,这里有两道题,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出它们的周长。”44m出示p47做一做27cm
22m15cm
板书设计
花边有多长
(3)(34+12)×2=92(分米)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 目地砖的周长
备课人
教 学
目 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 学重 难 点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教 学准 备
课件
课 时安 排
1
教 学 过 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淘气、笑笑、机灵狗三人一起在街上走,旁边出现了许多小商店,有卖衣服、卖鞋、卖玩具等,这时出现了一家地砖商店,商店里摆放的都是一些正方形的地砖,他们三人走了过去。机灵狗:“嘻嘻,这些地砖都是正方形的。”淘气:“哦,真是也。”销货员叔叔:“小朋友,你能算出这块地砖的周长吗?”笑笑:“我先来量一量,这块地砖每边的长是多少?”动画出现笑笑量地砖的样子,然后听她说:“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机灵狗用脚在地上敲着一边想:“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二、探究计算方法。主画面出现两个按纽。方法一: 笑笑:“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 60+60+60+60=240(厘米)”方法二: 淘气:“用边长乘4, 60×4=240(厘米) 三、拓展练习。1、练一练第1题。 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这个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课件呈现p48球场图,图下面设置可供学生作答的对话框。 2、练一练第2题。长岭小学有一块正方形实验园地,边长是32米,四周要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板 书 设 计
地砖的周长
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
60+60+60+60=240(厘米)
60×4=240(厘米)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 目
交通与数学
备课人
教 学目 标
1、能运用周长、乘除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教 学重 难 点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解决与交通有关的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学准 备
课件
课 时安 排
1
教 学 过 程教学过程:上午7:10,小东从家里背着书包准备去上学,这时画面出示了提示文字:“每分走65米。”一会儿,小东走到了学校。画面上出现了另一个钟面7:20。1、这时画面上方出现一个男孩头部,同时出现一个问题:“小东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课件设置可以进行列式计算的方式。2、画面出现一个小女孩的头像,“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至少走多少米?”课件同样设置可以列式计算的方式。3、画面出现小东放学回家,在家里吃饭的动画。机灵狗出现在一旁。机灵狗:“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小东每天上学、放学至少要走多少米路?”用同样的方式呈现练习的区域。4、这时课件出现小东背着书包上楼的动画,同时呈现出下面一段文字。小东家在6楼,小东每上一层楼大约用12秒,他在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二、火车票问题。一列火车开进了火车站,这时出现了火车站的售票口,许多叔叔阿姨正在排队购票,只见售票窗口醒目地有一块票价表 火车硬卧票价表 里程/千米671~700701~740861~9001551~1600票价/元1561631913101、这时在窗口一位叔叔出现了一个对话框。“北京到郑州有689千米,每张票多少元?买4张需要多少元?”课件呈现出可以列式的对话框。2、窗口又来了一位买票的阿姨,手里拿着5张100元的纸币。 “郑州到长沙有898千米,每张票多少元?买3张票,500元够吗?” 课件同样呈现可以列式计算的对话框。3、现在出现在窗口的是一位老人,“北京到长沙有1587千米,每张票多少元?”课件和前面一样,呈现对话框。4、在火车站广场,画面出现一位叔叔,手里拿了两张北京到长沙的火车票,课件同时呈现出下面的文字:张叔叔预订了2张北京到长沙的火车硬卧票,每张需要交手续费5元,一共需要多少元?三、小明家到学校。出现p53的主题图,小明正在家门口,准备到学校去。1、画外音:“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课件设置为鼠标点击哪条路线,小明就从哪条路线走的动画。一共是三条路线可走。2、画面跳出一只小恐龙:“最近的路大约有多少米?能与你的同伴说说你的想法吗?”课件呈现可以作答的对话区域。二、你知道吗。课件依次出现p53的交通标志,每点击一个均可看到对它的简单介绍。
板 书 设 计
交通与数学1、小东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2、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至少走多少米?3、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小东每天上学、放学至少要走多少米路?4、小东家在6楼,小东每上一层楼大约用12秒,他在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
修改及补充内容
第五单元 篇10
教学目标:
1、复习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80÷20 320÷80 40×70 240÷60 60×90
270÷90 4×60 210÷70 350÷50
2、脱式计算
75×4+630 376+280÷70
9×60-320 6400÷80-64
3. 笔算
63÷20 260÷80 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笔算除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2、笔算
310÷50 170÷30 643÷80 406÷60 285÷40
111÷20 478÷70 163÷30 294÷60
3、应用题
1)一个足球30元,用75元钱可以买几个小足球,还剩多少钱?
2)有饲料100千克,这些猪每天要吃30千克饲料,一袋饲料够喂几天还剩多少千克?
3)计划生产400台电视机,每月生产70台,半年内是否可以完成任务?
4)每节车厢限乘60吨,有500吨货物,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
三、思考:
如○是□的20倍,下面哪些是对的。
○×20=□ □×20=○ ○÷20=□ □÷20=○
○÷□=20 □÷○=20
四、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第五单元 篇11
第五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新知识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数的加法和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要求】
1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2 .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3 .体会分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建议】
1 .加强直观,凸显过程,培养数感。
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可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强直观认识,借助直观图的演示或学具操作,建立表象,理解算理;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设参与、探索、概括计算法则的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过程,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揭示算理,概括法则,培养数感。
2 .加强对比,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本单元中教材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直至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推广,无一不体现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和沟通,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新知,这样不仅省时、突出重点,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类推能力。重视口算,强化关键,培养能力。本单元中,分数加、减法中的分子、分母一般都不大,很多计算题可以直接口算出来,因此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提倡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除重视口算训练外,还应注意练习的针对性,抓住分数加、减法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行练习。当学生计算熟练后,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计算法则,适当省略式题计算的思考步骤,简缩思维过程,培养求简思维。同时根据计算式题的具体特点,鼓励学生选择灵活的算法或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4 .认真审题,自觉检查,培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算式的特点,确定题目的运算顺序。教学中还应重视教给学生险验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课时安排]
1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3 课时2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课时3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 课时4 .第五单元实力评价…………………………………………………………………1 课时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第一课时一 教学内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教材第104 一106 的内容及第108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二 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力。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3 .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三 重点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 1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 )个是,里有( )个。( 3 )3个是( ),是4个( )。2 .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二)教学实施1 .出示例1 。
提问:观察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 份,爸爸吃了张饼,妈妈吃了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口答:+,表示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学生可以这样思考:是1 个,是3 个,合起来也就是。提问:+的和是,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因为和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提问:你会写出计算过程吗?板书:+===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上面的计算过程: 观察图可以看出结果是,也就是。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 .提问:通过解答上题,想一想分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3 .出示例2 。
请学生看题,试列式并计算。请学生汇报计算过程:—===提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相同吗?因为这道题中已知两个数的和是,其中一个数是,求另一个数是多少,所以用减法计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相同。)提问:计算过程中,为什么分母不变?你能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
4 .小结:观察例1 和例2 有什么共同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5 .完成教材第105 页的“做一做”和第107 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 .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 题。
学生独立完成,选择2 、3 个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并让学生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7 .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2 题。其中( )一= -( )=,让学生说说是依据什么关系进行计算的?第二课时一 教学内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教材第108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3、4题。二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力。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2 .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三 重点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五 练习过程(一)、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3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4 题。提问:有几组分母相同的分数?各有几个?让学生试着组成不同的算式并进行计算。(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 -= += -= += -=2 .从乐乐家出来,向东走千米是街心公园,向西走共千米是少年图书馆。从少年图书馆到街心公园的距离是多少千米?从乐乐家到少年图书馆的距离比到街心公园远多少千米?3 .在○里填入“> ”、“< ”或“= ”。-○=- +○+ +○+ +○- (四)思维训练
1 .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 += += -= -= - = - = 2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最简分数,使等式成立。( )+( )= ( )—( )= ( )+( )= ( )—(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数加、减法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相同。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第三课时一 教学内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二)
教材第107 页的内容及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5 一8 题。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三个分数连加、连减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三 重点难点
掌握三个分数连加、连减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四 教具准备
投影。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谁能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二)教学实施1 .出示例3 。电视台少儿频道各类节目播出时间分配情况如下:
节目类型 动画类 游戏类 教育类 科普类 其它 时间分配
( l )请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要求用一步计算的问题)
学生自己将所提问题及解答过程写在练习本上,集体交流。( 2 )老师提问:前三类节目共占每天节目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学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老师巡视,并请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板书在黑板上。方法一:+== +===方法二:+====引导全班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种方法,并作出评价:“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交流,达成共识:用三个分数直接相加比较简便。( 3 )出示问题:其他节目占每天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学生思考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板书:1--请学生试着计算。老师提问:“1 ”应化为分母是几的分数?为什么?请学生将计算过程板演出来:1--=--==提问:如果将换成,请你算出结果。学生计算:1--==提问:是多少?你能解释吗?小结:分子是0,根据分数与除法关系,用除以任何整数都得0,所以,凡是分子是0 的分数都等于o 。
2 .完成教材第107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3 .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5 题。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4 .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6 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5 .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7 题。
学生先自己填空,交流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6 .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8 题。
根据学生课前的调查进行解答。并对学生进行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应用时间的教育(四)思维训练
先计算,再把计算结果化成分母是2 的假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 +++= ++=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注意在计算分数连加、连减时,用几个分数直接相加或相减比较简便。另外,如果被减数是“1 ”时,将被减数化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假分数再计算,当分子出现o 时,这个分数就等于o 。
第五单元 篇12
《舞台咏叹》(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舞台咏叹》第二课时
课 型:音乐欣赏课
教学目标:1、能对歌剧、舞剧和音乐剧感兴趣,主动搜集有关中外歌剧、舞剧、音乐剧的资料。
2、聆听歌曲《扎红头绳》、《天鹅湖》、《回忆》,演唱并感受其主题片段,初步了解歌剧、舞剧及音乐剧的一般特点。能听辨熟悉的歌剧、舞剧片段。
3、在充分的聆听与丰富的音乐实践中,发掘出作品的思想内涵,从中了解历史,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欣赏感悟《扎红头绳》、《天鹅湖》和《回忆》
教学难点:探究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揭示主题。
二、 音乐欣赏:
(一)欣赏歌剧《白毛女》选段《扎红头绳》
1、请学生介绍剧情。
2、投影介绍歌剧的起源、发展及代表作品等知识。
3、欣赏《扎红头绳》。
4、男女同学分角色唱一唱主题旋律,对比两个主题的音乐特点(曲调特征,旋律音调、节奏等)
5、分析思考:a:歌剧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段是什么?
b:你认为此时的杨白劳和喜儿幸福吗?为什么?他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什么?
c:假设你是黄世仁,你会怎样对待这一对父女俩?试试用七声徵调式创编曲调把你的想法唱出来。
6、小结。
(二)欣赏舞剧《天鹅湖》选段《天鹅》
1、导入欣赏(其主要表现手段是什么?)
2、欣赏《天鹅》片段
3、回答问题后,了解舞剧的基本知识,再完整欣赏。
4、思考:作品是用什么乐器、什么旋律表现天鹅的形象的?
5、男生哼鸣,女生随老师表演天鹅舞,感受音乐与舞蹈结合的美感。
(三)欣赏音乐剧《猫》选段《回忆》
1、老师语言导入音乐剧的欣赏。(音乐剧的产生)
2、欣赏《回忆》。
3、唱一唱主旋律,体会歌曲情感。
4、讲述老猫的故事,讨论探究老猫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三、 对比小结:歌剧、舞剧、音乐剧的异同。
四、 反馈评价:听辨几段熟悉的音乐,判断选自什么作品。
五、 拓展:音乐剧等离我们并不遥远,了解身边的音乐剧的创作过程,
六、 结束语,提升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