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文教案高二语文电子教材7孔雀东南飞(精选12篇)

7孔雀东南飞(精选12篇)


7孔雀东南飞(精选12篇)

7孔雀东南飞 篇1

  一、导入  

  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修书将女子赶回家。

  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以得美丽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梦只有在死后才能实现。

  二、解题

  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 “乐府双璧”

  乐府:原指掌管音乐的官府,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为“乐府”或者“新乐府”。

  三、课文把握

  1、文章结构

  开端——兰芝被遣

  发展——夫妻惜别

  再发展——兰芝抗婚

  高潮——双双殉情

  尾声——告诫后人

  四、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五、探究阅读

  关于铺排

  1、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

        师:本段用了什么手法?

  生1:本段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

  师:能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铺陈吗?(生1沉默)

  师:心里知道不好表达,是吧。我来解释一下,铺陈,即铺叙,详细地叙述。

  师: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它的内容。

  生2:严妆

  师:此时此刻,刘兰芝为何要“严妆”,并且还“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写装束和仪容,有何用意?请同学们思考,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学生回答。

  生3:严妆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

  生4:我认为正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生5: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外柔内刚。

  生6:我认为这里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生7: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我把你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这一段文字优美,请同学们倾听范读,认真揣摩品味它的妙处。

  下面请同学们试着背诵该段。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诵下来,先背会的同学举一下手。

  背诵很流畅。(提问两个同学)我们一齐来背一遍。声音很宏亮,语速要再慢一点,感情再浓一些就更好了。

  2.师:诗中有多处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同学们能否再找出一两处。

  生1:第2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写出了刘的聪明能干。

  师: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繁琐?本段还用了什么手法?

  生2:不繁琐。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意在强调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罗列数字,应作互文看,交叉叙述。

  师: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生3:为下文兰芝被休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师:第13段有类似的内容,是不是有点重复?

  生4:不重复。更突出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并且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3.学生读“交语速装束……郁郁登郡门” (21段)

        师:从另一标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看,这个悲剧故事里,女主人公刘兰芝颇更具人格魅力,主要塑造了这一人物形象。难道这一段描写对刘兰芝形象的塑造也有作用吗?

  生1:有。

  师:那位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有权势吗?

  生2:富有、有权势。

  师: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

  生3: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师: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那她想怎么做呢?

  生:“等待焦仲卿来迎娶她”。

  师: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

  生5:反衬,反衬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

  师:对,衬托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仲卿的爱和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总结: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在我们学习过的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这种手法也有运用。能否想起来几句?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课后同学们注意体会比较。

  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汉大赋的影响,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氛围和情绪。赋,一般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人物形象,我们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平时要注意鉴赏并运用。

  关于开头结尾的艺术效果

  若不能发现开头和结尾的艺术效果,引导。问题:去掉诗的开头、结尾,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去掉后与原诗进行阅读比较,体会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分别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1.生:“,五里一徘徊”

  明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

  比兴手法在现代的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生:尾声

  明确: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愤与压抑的控告。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结构上,结尾的鸳鸯双飞和开头孔雀失偶遥相呼应,体现了构思之巧妙、用心之良苦。

  故事的尾声与我国一些民间文学相似,“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这是人物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诗文起了质的飞跃。

  六、人物性格分析

  兰芝:聪明多才,知书达理,不慕荣利,坚强、反抗。

  焦仲卿:他是兰芝向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婚姻制度作斗争的伙伴,有正义感,重感情,守信用,有刚强的一面。但也有懦弱的一面,对母亲的责难默默无声,斗争无力。没有兰芝斗争彻底,它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

  焦母:突出的反面形象。他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的女性。对于兰芝和仲卿的美好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专行。对仲卿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以维护他的家长威风,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典型的市侩形象。

  关于本文的疑点问题

  (一)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

        1.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汉魏之前,再婚是一种普遍现象。在汉魏时期,限制再婚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但再婚行为的依然普遍存在,尤其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了。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偕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刘备取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诸如此类,不可胜数。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妇女缠足也是南北朝以后的事。到北宋程颐提出“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遗书》),在北宋当时影响并不很大,其侄媳也未能守节。南宋以后,(朱熹,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备了封建礼教,礼教之风渐趋严厉,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

  2. 东汉建安年间,正是士族制度萌芽时期,门第观念已经存在。魏晋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断定刘兰芝是一位出身在无所谓门第的家庭,娶入焦家已有高攀之嫌,这既可从兰芝的自叙"昔作女儿时,自小生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中看出,也可从焦母教训儿子的言语"汝是贵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找到答案。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官方的正统思想。儒家所提倡的道德、礼法标准也就愈益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力,逐渐地成为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如果县令太守想为自己的儿子物色妻子,他们的选择空间还是相当辽阔的,他们的地位、所受的文化熏陶以及社会舆论,决定了这些深受儒家学说浸染的封建官员不可能为自己的儿子选择一个被别家扫地出门的弃妇作妻子,无论她是何等美丽灵巧贤惠善良。

  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

  首先,这是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需要。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观照,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课文中对兰芝既有刘兰芝善良美丽、贤慧能干的正面描写,又有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情节,尤其是兰芝再嫁热闹隆重的场面描写,这个场面的设置,除了表现太守对此事的重视外,更是传唱者特意用这个"隆重"场面与刘兰芝被焦母驱遣回家的"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他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替刘兰芝鸣不平。使读者从心底长长地出口恶气,从侧面衬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

  其次,这个情节的出现也是广大人民意愿的反映。抛开不谈,在东汉时代,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驱遣回家的,被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折磨而死的弱女子肯定大有人在。刘兰芝的命运是悲惨的,这些弱女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同处于被压迫被蹂躏地位的广大群众在传唱刘兰芝的故事时自然而然地渗透了自己的感情。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又在传唱过程中加以再创造,融入了人们善良和美好的愿望。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屡见不鲜,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故事中发生了,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实现了。这既揭露了弱势群体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事实,又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

  (二)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1.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2.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

        3.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

  4.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焦母丈夫早逝,恋子情结)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受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

  不是。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因为他们不能,这才是悲剧中的悲剧。

  (三)焦仲卿的母亲爱他的儿子,为什么又处心积虑地毁灭他儿子的美满婚姻?根据课下查阅的参考资料,以“从荒唐的逻辑看封建家长专制”为题,写一篇研究性文章。

  七、总结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

  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

        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挹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上邪》  (苍天啊) 一位女子痴迷而挚烈的爱情誓言。(两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

  顽强的生命可以摆脱精神枷锁。只要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会实现。

7孔雀东南飞 篇2

  许晓梅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教学步骤 

  一、导入  :

  初中我们学习过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我们学习被称为“乐府双璧”

  的另一篇乐府民歌,同时它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二、关于“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

  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关于“焦、刘殉情”故事的传说。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但刘兰芝却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难她,没有办法,刘兰芝只有自请回娘家。夫妻二人双双“誓死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后,不久,县令替他的儿子求婚,焦仲卿闻听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别,在兰芝成婚那天,兰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缢身亡。两人变成了一对鸳鸯相对而鸣。这个美好的传说演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

  三、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提问:

  1、阅读后,概括诗歌的情节。(开端是故事的开始,交代故事的人物及事件的起因,

  为故事展开做铺垫。发展是故事的深入,发展反映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同时更是人物命运的形成展现。高潮,是故事的最激烈最精彩的部分,人物的命运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结局是事物的结果展示。概括故事情节的关键是理清故事的思路,焦、刘感情是故事发展思路的主要因素。)

  起点:孔雀东南飞,五时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第二部分:民展,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接兰芝回来。

  第三部分:发展,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高潮,写兰芝与仲卿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结局,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2、为情节各部分拟定标题。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内容,注意人物特点;把握精要,用得体的语言去表达。

  明确:起点(首两句)

  第一部分:开端,兰芝被遣。第二部分:发展,夫妻誓别。

  第三部分:发展,兰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尾声,告诫后人。

  3、概括故事主题。

  提示:(1)文章写了怎样的故事。(2)人物的情感是怎样的。(3)这个故事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明确:故事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4、分章节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领会文意。

7孔雀东南飞 篇3

  教学目标:

  一、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二、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三、落实实词,侧重于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赏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祝化蝶”、“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田螺姑娘”等。

  导语二: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延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

  投影:陆游《钗头凤》,师生齐读,教师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

  (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

  二、释题

  1、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

  原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发展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精神,哺育了后代诗坛。

  3、诗歌发展脉络

  《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三、自读全诗,感知把握

  要求:

  1、落实字音、词义,特别是一词多义(“相”、“谢”、“适”)及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

  2、理清情节线索,根据故事发展阶段,拟定四字小标题。

  3、鉴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四、学习、探究

  (一)字、词落实

  1、一词多义

  谢家来贵门:辞别 始适还家门:出嫁

  谢 阿母谢媒人:谢绝 适 处分适兄意:依照

  多谢后世人:告诉 适得府君书:刚才

  相见常日稀:互相 何乃太区区:愚拙

  及时相遣归: 我 区区

  儿已薄禄相:命相、相貌 感君区区怀:真情挚意

  相 会不相从许:你 君既若见录:我

  好自相扶将:她 见 (例:见笑、见谅)

  登即相许和:他 渐见愁煎迫:被

  2、古今异义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 可怜体无比:可爱 不久当归还:回来

  本自无教训:教养 主薄通语言:话语 处分适兄意:处理

  郁郁登郡门:繁盛的样子 叶叶相交通:交叠相通

  3、偏义复词

  公姥、作息、父兄、牛马、弟兄、父母

  4、通假字

  取:娶; 帘:奁; 纫:韧; 丁宁:叮咛; 藏:脏

  (二)把握情节

  1、听名家范读,进入氛围

  2、由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时间、人物、事件、结局)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3、概括故事情节发展

  发展阶段 起   讫 小 标 题

  开 端 从“十三能织素”至“及时相遣归” 兰芝被遣

  发 展 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再发展 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高 潮 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尾 声 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 告诫后人

  ——发展线索:全诗是按仲卿、兰芝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

  4、明确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故事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依据:人物语言——个性化语言

  2、两类人:受迫害者;迫害者——

  刘兰芝:富有教养、聪慧美丽、勤劳善良、柔顺刚强、从容持重;

  焦仲卿:守礼尽孝;幻想→绝望,软弱→坚强

  ——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充满抗争精神。

  焦母:专横无理;

  刘兄:见利忘义、趋炎附势

  ——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封建礼教的化身。

  3、刘、焦两人的性格差异

  ①对未来的预想

  刘:对命运、前途有清醒认识,有准确的预见力。

  焦:等待、幻想。

  ②别后重逢时

  焦:讥讽、责难,且无所作为

  刘:通情达理

  ③殉情场面

  刘:义无反顾、干净果决

  焦:迟疑徘徊、拖泥带水

  ——刘:始终清醒、坚强;焦:期待、幻想且没做一件事。

  4、刘兰芝为什么不容于焦母?焦母心目中的媳妇是何种形象?

  人格尊严 维护权威

  (四)艺术特点

  1、人物语言个性化

  同中有异:刘与焦;焦母与刘兄

  2、富有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①序曲的象征性

  依恋情调和凄楚气氛,与刘焦生离死别的神质想吻合,具有提摄全篇的作用。

  ②尾声的理想化色彩

  加强震撼力量,表达劳动人民美好愿望。

  ③铺陈的酣畅淋漓

  a、两次罗列刘兰芝的成长过程

  a、纵向铺陈,能让人感受到兰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养,才艺、品德随年岁而逐增。

  b、印证“自诉”的真实性,强化其良好修养;对焦母的蛮横无理给予批判。

  b、遣归前的精心打扮

  横向铺陈,突出其外表的美丽,表现她虽受屈辱、遭遇不幸却镇定自若、不甘示弱的倔强性格;同时,也是对扼杀“精妙世无双”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有力谴责。

  c、太守府的迎娶场面

  既显示了兰芝高贵身价,又表现了兰芝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的高贵品质;同时,又与“生人作死别”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加浓了故事的悲剧气氛。

  五、总结全文

  六、课后背诵

  七、板书

  刘兰芝:“请归”:不甘受虐,洞察世情,柔顺刚强

  焦仲卿:“求情”:爱情坚贞,心存幻想,委曲求全

  个性化语言 “别母”:伤心绝望,痛切哀怨,以死抗争

  焦 母:“逼遣”:恶语训斥,专断蛮横,霸气十足

  “阻死”:软语诱哄,声泪俱下,苦苦哀求

  刘 兄:“逼嫁”:贪财慕势,自私冷酷,市侩嘴脸

  八、资料补充

  1、《木兰诗》中的铺陈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关于封建礼法

  ①《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按当时制度,“婚姻”是指两个家族建立通婚的关系,作为当事人的男女双方都只是家长、族长手中的工具而已,根本不能自主。

  ②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占统治地位。到了东汉时期,“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工”。)更成了神圣不可动摇的道德原则。《孝经》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同时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③《大戴礼记•本命篇》:“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七去”又命“七出”,是儒家经典中规定的休弃妇女的七个条款

7孔雀东南飞 篇4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以情感朗读贯穿课堂始终,进行“读中品,品中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教师引导学生在几处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读中深入体验、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鉴赏、剖析人物形象(以刘兰芝为主要探究对象)

  1.展示多媒体课件,在画面、文字、音乐背景中,教师范读““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一段。

  2.指导学生朗读此段。(读出节奏、语调、重音;读出服饰之美、体态之美、风度之美)

  3.在多媒体画面中,师生反复朗读。

  4.设计问题,进入本节课中心环节:

  (1)刘兰芝是在怎样的情景中“起严妆”的?

  探究讨论:被婆婆无理遣归之前。

  (2)“被遣”是在贞洁至上的封建社会中是对女子极大的侮辱,而刘兰芝面对巨大的心理打击,却能精心打扮自己,体现了她怎样的独特个性?

  提示:品读兰芝个性化语言,是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挖掘其鲜明的性格魅力的最重要途径

  5.师生共同勾画刘兰芝自述身世的语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读和品味。

  (1)“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个别朗读,点评)

  读后思考:刘兰芝不愿意离开焦仲卿,但为何自求遣归?你看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两位学生分别读出兰芝与焦母告别时的不同语言,接着由同学品味前后语气上的差异。)

  思考:从兰芝与焦母告别的话语中你读出了她怎样的性格?

  明确: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统一的。从品读中,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3)品读遣归之后兰芝与刘兄的对话。

  a.朗读评价:

  ①在这一部分内容,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学生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b.思考: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你能再现画面,推断兰芝当时的心理吗?

  (4)品读兰芝与焦仲卿的三处精彩对话。

  a.被遣之前

  b.夫妇誓别

  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c.夫妇诀别

  分组朗读,比一比哪一组最能读出人物的真实情感?

  (5)在以上方法指导下,学生自由品读。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后深入朗读,分析人物性格。

  2.总结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为兰芝和仲卿设计人生。

  [教学过程]:

  一、从诗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兰芝和仲卿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之路。

  探究问题:

  1.小序为什么称刘兰芝为刘氏?

  明确:兰芝处在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处在家长的地位上,便可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发号施令。所以兰芝是生活在一个歧视女性的以家长为核心的礼教社会中。

  2.序言中有3个“之”,分别由“逼”“闻”“伤”引出,这里的3个“之”个指代什么?3个动词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概括情节: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闻自缢—时人哀伤而想出浪漫结局。

  “遣”“逼”是悲剧的起因。“闻”说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剧发生才以死抗争。“伤”点出了悲剧的社会意义。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二、抓住诗歌所叙兰芝和仲卿人生命运的关键处进行设计,来理解“社会环境、人物性格、悲剧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一悲剧意义的理解。

  探究问题:

  1.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焦母,请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确:焦母驱遣兰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尽管兰芝有“精妙世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惯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再勤劳也是白搭。还应当明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二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离焦母而带兰芝另立门户?

  明确: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也就失去另立门户之根基;如果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听从焦母直接赶走兰芝了事?

  明确:按照焦母为儿子设计的人生,休掉兰芝,自然是遂了母亲的愿,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仲卿就不复存在了。他的忠诚已经到了“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来顺受之人,他在那个时代作出的反抗与牺牲也是非常动人的。

  4.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明确: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5.研习“高潮”部分

  仲卿闻听兰芝再婚,赶来相见,要求学生集体朗诵“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枝”这一部分,体会两人的生死爱情,讨论: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明确: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习“尾声”部分

  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

  提问: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明确:

  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是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结: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五、研讨文章铺陈起兴的写法。

  1.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2.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六、课文小结:《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中间情节起伏跌宕,表现了民歌作者在叙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众多鲜明的文学形象,语言具有个性特征,有的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诗中多运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和精当的处理分寸,更是值得我们借鉴。

  七、布置作业

7孔雀东南飞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强化诵读,加强积累,背诵精彩章节。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3.欣赏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欣赏人物对话和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诗作体察汉代贵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重点、难点

  理解字词,疏通诗句,理清本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把握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解决办法

  1.诵读理解,疏通诗句。

  2.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3.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诗的主旨。

  4.按要求背诵7节诗。

  ●学生活动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理解,疏通诗句,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

  2.第二课时,设置讨论题,分析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把握诗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一首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诗歌,题目叫《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二、诵读感知

  诵读: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三、疏通、理解

  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⑴堪:承受得了。(不堪一击)

  ⑵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虚名)

  ⑶可怜:可爱。(楚楚可怜)

  ⑷纷纭:凌乱。(头绪纷纭,众说纷纭)

  ⑸葳蕤wēiruí:繁盛的样子。(树木葳蕤)

  ⑹纤纤xiān:形容细长。(十指纤纤)

  ⑺念:记挂。(念念不忘)

  ⑻却:退出来。(望而却步)

  ⑼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现在多指数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⑽依依: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⑾窈窕yǎo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⑿令:美好;敬辞。(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⒀谢:A辞别;B告诉;C道歉;D感谢;E推辞,F衰亡,凋落(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谢家事夫婿)

  ⒁相xiāng:A互相;B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及时相遣归,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⒂见:A看见,会见,拜见;B同“现”;C表示被动,被,受;D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象。(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府吏见叮咛)。

  ⒃怅chàng然:失意,不如意。(怅然若失,怅然而返)

  ⒄否pǐ泰:坏运气,好运气。(否极泰来)

  ⒅要yāo:邀。(要功,要买)

  ⒆络绎:接连不断。(络绎不绝)

  ⒇赍jī:赠送。(赍赏)

  (21)踯躅zhízhú:缓缓地走或徘徊。(踯躅歧路)

  (22)迎:A迎接;B迎娶;C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还必相迎取。明日来迎汝。不足迎后人)

  (23)零:落下,凋落。(零泪应声落,泣涕零如雨)(枯叶凋零)

  (3)订正文中注释

  “便言多令才”中的“便”应读pián,不读biàn。

  四、把握情节发展与结构

  全诗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按情节发展,可分为5个部分:

  1.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2.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项内容。

  ①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写仲卿向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重新团聚的幻想。

  ②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同婆婆、小姑告别。

  ③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3.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项内容。

  ①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②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光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③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4.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5.结尾(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五、总结、扩展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可见它又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乐府诗起于汉武帝时,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人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由于乐府诗是来源于各地的歌谣,而这些歌谣又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如《孔雀东南飞》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父母不应干涉儿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写罗敷严辞拒绝太守的调戏,就反映了官占民女为妾的事实。可见,汉乐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如本诗取自真人真事,叙述描写具体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符合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诗尾以鸳鸯双飞作结,通过美丽的幻想形式,表现了仲卿夫妇争取婚姻自由的不可战胜的意志,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六、布置作业 

  1.请结合诗句回答:刘兰芝为什么要自请回去?为什么婆母不能容她?从中可以看出刘兰芝性格的哪些方面及当时封建社会的哪一弊端?

  2.男女主人公真挚情感表现在哪里?请在诗中找出并加以体会。

  3.焦仲卿是个怎样的人?你喜爱这个角色吗?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揽】揽裙脱丝履又申之以揽茝

  【适】始适还家门处分适兄意适得府君书

  【相】久久莫相忘及时相遣归儿已薄禄相

  【幸】幸复得此妇幸可广问讯不幸短命死矣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谢】谢家事夫婿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附:板书设计 

  东雀东南飞

  起兴(第1节)营造悲剧氛围

  开端(第2节)兰芝被遣

  发展(第3—12节)夫妻誓别

  发展(第13—21节)兰芝抗婚

  高潮(第22—31节)双双殉情

  尾声(第32节)告诫后人

  第二课时

  鉴赏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赏析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就是反面形象如焦母和刘兄的塑造也各有特色,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这得力于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二、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人物语言(主要是对话),分析人物性格——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善良温顺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阿母得闻之”,要“槌床便大怒”了。后来,不得已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从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可以看到仲卿的反抗性格:“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晴天霹雳,可是封建家长焦母,并不回心转意,收回成命,最后仲卿不顾焦母的劝告,自缢于庭树。显而易见,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一会儿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对于另一反面形象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说:“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作计何不量!”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趋炎附势,见利忘义。沈德潜对这几句诗的评语说:“小人但慕富贵,不顾礼义,实有此口吻。”“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三、欣赏铺陈排比的艺术手法

  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横的铺陈如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可引导学生比较《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的铺陈排比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四、欣赏起兴和尾声

  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由禽鸟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艺术手法,是民歌的特点。

  诗歌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给全诗笼罩上悲剧气氛,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像。构思上,也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结尾处合葬化鸟,“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却能“相向鸣”,而且“夜夜达五更”。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诗最后说“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更表达了激愤之情和美好心愿。

  五、背诵精彩诗段,并鉴赏诗作内容。

  “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

  这一段始写兰芝的美丽,“要若流纨素”,“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中叙告别阿母、小姑,又那样谦逊,通情达理;终写夫妻的恋情和誓言,语深情切。夫妻恩爱。品格高尚,却被粗暴拆散,令人同情、愤慨。

  “府吏闻此变……千万不复全。”

  府吏闻变,夫妻重逢,只能“嗟叹使心伤”。仲卿埋怨,誓“向黄泉”。兰芝深知“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只得相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一对恩爱夫妻在高压下无法反抗,恋情浓烈,又异常冷静,决然相约“黄泉下相见”,表现了相知的忠贞和无奈的抗争,实是令人血气俱动的人生悲剧。

  六、总结、扩展

  本诗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际。作者否定了一切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后无沦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听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课后阅读乐府民歌《上邪》、《江南》、《陌上桑》、《木兰辞》,比较体会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

  七、布置作业 

  1.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个词作陪衬,这就是偏义复词。请找出下列句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偏指什么。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2)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3)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4)其日牛马嘶,新妇人青庐。

  2.在连贯的话语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谓之互文。请指出下列选项中没有运用此手法的一项。

  A.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B.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C.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D.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比较《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的异同。

  附: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

  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铺陈排比的手法 艺苑的奇葩、杰出的范例

  起兴与尾声

  ※资料库

  一 《孔雀东南飞》的现实主义(唐弢)

  因为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的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过程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称。作者否定了一切应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而无论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的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所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试以焦仲卿、刘兰芝两人为例。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吏,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所以他母亲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很显然,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作者基本上肯定他的斗争,但描写时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他的特点──人物经历和性格上的特点。仲卿是深爱妻子的,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槌床便大怒”,他就“默无声”的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对着兰芝“哽咽不能语”,说什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一面劝兰芝低声下气,暂回娘家,约定将来再去接她,但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甚至还把这个计划去告诉自己的母亲;兰芝死后,以他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作者写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活地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兰芝便和他不同。尽管诗篇以古典作品特别是民间文学里惯用的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她的知书达理,描写了她的妆奁和打扮,但在门阀社会里,“生小出野里”就说明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她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能干,虽然作者也极力写她的善良和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像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这种刚性不一定要从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上去理解,而是更广泛地散布在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当她明白了焦母的意图以后,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他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不过作者也不是简单地片面地处理这一点。兰芝了解仲卿的性格,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点幻想,仲卿和她告别,她这样叮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是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她的惟一的希望。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拒:“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最后她哥哥说出了“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不可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应允了。

  离开焦家的时候,拜母别姑,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再嫁期定的时候,裁衣作裳,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乃至最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也不表示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环境低头。很难考查有多少人在传唱过程中丰富了刘兰芝的性格,然而这的确是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辉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表现。环境的残酷和转变提高了人物的精神。作者以朴素的描写,将细节一丝一缕地扣入行动,使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诗的感染力。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且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花,也是历史的镜子。

  1954年3月于上海

  (选自《唐文集》第九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二 诗句解释(张中行)

  1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课本注释可供参考。

  还有一种解释,即认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以后的几句话都是县丞来到刘兰芝家,对刘兰芝的母亲说的。“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是县丞说他在太守面前已经说了她女儿刘兰芝的好话,夸耀兰芝出身于名门。这是讨好人的口气。紧跟着的几句话是县丞向刘兰芝的母亲说明求婚的缘起,这些话都是符合媒人口吻的。几句话的前面分别冠以“说”“云”“直说”,是作者为避免重复而用了不同的字眼,它们的主语都是县丞。

  此外,“兰家女”应指刘兰芝。闻人侠《古诗笺》云:“兰字或是刘字之讹”,这个猜测有道理。

  2“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和古代纪时法。

  一昼夜为一日。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纪时的记载。如殷武丁时候把昼夜分为八段,祖甲时候分为十段,周代分为十二段,每段都有名称。从名称来看,分段是以天色和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中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昧爽或平旦或平明)。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中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寂寂人定初”(古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

  汉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昼夜时辰的办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等)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这种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十二时辰分为24小时(即一辰等于两小时),并把每一时辰细分为初和正,如23点为子初,夜半24点为子正,晨一点为丑初,两点为丑正,等等。

  有个问题连带说一下,就是日始为何时。最早当以日出为日始,如夏以平旦为日始,殷以鸡鸣为日始。到周代改以夜半为日始。此后就一直以夜半为日始,沿用至今。

  下面把我国从古至今昼夜时段、时辰纪法列成表,以备查对。

  昼夜时段、时辰表

  时代昼夜

  殷(武丁)明大采大食中日昃小食小采夕

  殷(祖甲)明朝大食中日昃小食暮昏妹(昧)兮(曦)

  周日出食时隅中中日日昃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旦

  汉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寅

  清(初)5791113151719212313

  (正)68101214161820222424

  现代(时)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23—11—33—5

  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五夜五更时间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甲夜

  乙夜

  丙夜

  丁夜

  戊夜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19—21

  21—23

  23—1

  1—3

  3—5

  我国古代纪时,还有更细的分法。最初分一昼夜为100刻。这办法一直沿用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后来由于昼夜100刻与分为十二时辰不能相配,使用不便,曾改分为120刻,96刻,108刻。但大多使用百刻制,到清代才改为96刻制,和十二时辰配合使用。

  (选自《文言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 [2] 下一页  

7孔雀东南飞 篇6

  教学目的:1、  基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2、  人物形象(着重把握刘兰芝的形象性格)3、  焦、刘爱情悲剧的原因(二人的死亡原因)教学难点:让学生参与到焦、刘命案的追踪调查中,结合案情分析让学生探索焦、刘二人的死亡原因,并了解刘兰芝的人物形象。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以音乐《梁祝》导入课题,营造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2、  比较阅读法。结合教学内容,辐射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赏析其二人的两首应和词《钗头凤》,探索中国古典爱情悲剧产生的共同原因。3、  活动探索法。结合焦、刘的死亡事实,设计一个命案调查分析会,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兼葭》中对伊人的上下求索,还是梁山泊与祝英台相互间魂牵梦绕的执着痴狂,都让我们为之动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世界。2、出示课题   《孔雀东南飞》3、 播放《梁祝》乐曲4、提问同学这是一段什么曲子?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简介梁山泊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二、文学常识在学习这篇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了关于这篇诗歌的一些文学常识。1、自《诗经》、楚辞之后,继之而起的是两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谁能讲讲关于“乐府”和“乐府诗”的知识呢?2、“乐府”,原指汉武帝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辞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在汉代,不像我们现在有这些制作音乐,出唱片的公司,所以,作曲、配词培养歌星这样的事情由国家出面来做。后来,把乐府这个官署,这个国家机关单位所采集、创作的歌辞就称为“乐府歌辞”、“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因此,“乐府”,就成了一种诗体的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较浓。乐府诗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3、课本所选的这首《孔雀东南飞》最先原题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又有人将其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又取诗歌的首句,题为《孔雀东南飞》。它是中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三、整体把握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2、请一、二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明确:(1)、主要人物: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2)、矛盾冲突:有“遣与被遣”、“休与不休”、“爱又难爱”、“嫁与不嫁”等,其中焦母与兰芝的矛盾构成故事的主要冲突,也是焦、刘爱情悲剧的根源。(3)、情节内容:请归     求情     叙别      被遣    结誓    还家     拒媒     避婚    死别      告母    徇情     合葬(出示课件)3、这首诗讲述了什么故事?它叙述和描写了东汉末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的爱情婚姻悲剧: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却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亲求情无效,夫妻只能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遣宰为媒,兰芝践约抗婚,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而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喜庆之日,刘焦双双命赴黄泉。4、按什么顺序叙述?时间顺序。以什么为线索?以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写作这首诗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否定什么?肯定什么?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第二课时四、语文活动1、  活动内容:焦、刘二命案案情分析会2、  活动方式:以行政班的九个行政组为调查小组,由组长组织调查、研究和分析,并推出一二代表作中心发言3、调查内容及人事安排:(1)       第一组调查焦、刘二人的死亡时间(2)       第二组调查焦、刘二人的死亡地点(3)       第三组调查焦、刘二人的生前身份(4)       第四组调查刘兰芝的为人及性格(5)       第五组调查焦仲卿的为人及性格(6)       第六组调查刘兰芝的社会关系(7)       第七组调查焦仲卿的社会关系(8)       第八组调查刘兰芝的死亡原因(表面原因、实质原因)(9)       第九组调查焦仲卿的死亡原因(表面原因、实质原因)    4、活动指导:       所有调查的内容在教材中都有明确的答案,或者与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求学生以教材为主要的调查对象,以阅读分析教材为主要的调查方式。主张从教材中找结论,也允许在(6)、(7)等问题上发挥联想或想象,只求合理,不求唯一。    5、活动的开展(1)       课外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调查分析(2)       课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3)       每小组派出代表作案情陈述(4)       其他小组同学发表不同看法,并讨论(5)       师生一起探究,明确结论(参考性)(6)       对应各个问题,利用课件把参考结论公布给学生二人死亡时间:刘兰芝死于建安年间秋冬时节的某个夜里十一点之后,焦仲卿也是死于这个夜晚,应在当夜天亮之前二人死亡地点:刘兰芝死于刘家附近的某个水塘里,焦仲卿死于焦家庭院的大树下焦刘生前身份:焦仲卿生前系庐江府小官吏,刘兰芝生前系焦仲卿妻子,家庭主妇刘兰芝的性格:勤劳能干,坚强持重,果断忠贞焦仲卿的性格:善良孝顺,懦弱拘谨,忠于爱情刘的社会关系:与人为善,深受欢迎,但不被婆婆喜欢焦的社会关系:善以待人,与邻人、同事关系和睦刘的死亡原因:本质原因是封建族权和家长专制的残酷逼迫焦的死亡原因:本质原因是封建族权和家长专制的残酷逼迫6、人物形象   (1)、结合以上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自主归纳出刘兰芝的形象性格特点讨论:    刘兰芝投水自杀表现了她什么性格特点?是反抗,还是逃避?如果是反抗,这种反抗有效吗?为什么?   (2)、课外归纳焦母的形象特点五、 课外链接比较阅读陆游、唐婉夫妇的应和词《钗头凤》:《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传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1、  出示课件,向同学们简要介绍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及这两首应和词的产生由来。2、  让同学齐声朗读这两首词3、  讨论这两首应和词的内容,体味词人内心痛苦、无奈的复杂情感4、  探究中国古典爱情悲剧产生的共同原因梁山泊与祝英台封建族权或家长制的横加阻挠、破坏是造成古典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陆游与唐婉        贾宝玉与林黛玉焦仲卿与刘兰芝5、  探索古典爱情悲剧的现实意义提示:(1)、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2)、你认为此诗最有价值的是什么?你有何感想?(3)、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探究,不作结论性表述。六、 结束1、  结束语爱情是美,爱情是诗,爱情是一首永恒的歌!我们的古人历尽了爱情的沧桑,饱尝了爱情的悲苦。让我们牢记这些血的教训,珍惜这人间每一分美好的感情。2、  播放屠洪刚演唱的现代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

  屠洪刚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

  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附录一、语言积累1、古今异义p95.1.为仲卿母所遣,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遣:遣送,休,指女子被赶回娘家。今常用义为派,派遣。)p95.6.守节情不移,遵守府里的规则专心不移(守节:遵守府里的规则。今义指妇女不改变节操。)p95.9.便可白公姥,你可以去禀告婆婆(白:告诉,禀告。今常指一种颜色。)p96.4.可怜体无比,她的体态可爱无比(可怜:可爱。今义为值得怜悯。)p96.3.汝岂得自由,你哪能由自己作主!(自由:自作主张。今义指不受拘束和限制。)p96.9.槌床便大怒,捶打着坐床勃然大怒(床,在古代既可以指卧具,也可以指坐具,这里是指古代的一种坐具。今指供人睡觉用的家具。)p97.3.本自无教训,本来就没有好的教养(教训:教养。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知识和经验。)p97.12.举手常劳劳,挥手告别两人怅惘若失(举手,告别时的动作。今常表示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今义中用“招手”“挥手”来代替举手。)p97.12.逆以煎我怀,想到将来我心如油煎(逆:逆料,想到将来。今义与“顺”相对。)p97.17.阿母大悲摧,母亲听了十分悲伤(摧:伤心。今义为破坏,折断。)p97.19.便言多令才,口才很好,又多才能(令:美好。今常有义为命令或使。)p97.21.府吏见丁宁,仲卿对我再三嘱咐(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今天的熟语还保留有古代的古义,如“见教”,“见谅”。今义,看见,见到。)p97.22.恐此事非奇,恐怕这件事不妥当(奇:宜,适宜。今常用义为特殊的,或惊异。)p98.2.寻遣丞请还,县令就派遣媒人来说亲(寻:过了一些时候。今常用义为寻找。)p98.7.否泰如天地,运气的好坏有如天地之别(否:坏运气。今常用义为否定,可否。泰,好运气,今常用义为,平安,安定。)p98.10.渠会永无缘,但是同他相会永远没有机缘了(渠:他。今常用义为奉承。)p98.13.便利此月内,婚期定在这个月内就很适宜(便利:吉利。今义:方便。)p99.3.蹑履相逢迎,轻步快走去迎接仲卿。(逢迎:迎接。今常用义为奉承。)p99.5.逼迫兼弟兄,还有个哥哥一起逼迫我(弟兄:哥哥。今指同辈之间或旧军队中对士兵的称呼。)p99.23.叶叶相交通,片片树叶互相交错连接(交通:连接。今为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工作。)p99.24.多谢后世人,多多劝告后世的人(谢:劝告。今常用来表示感激。)2、通假字p96.8.终老不复取,我一辈子也不再娶妻(“取”通“娶”,娶妻。)p96.19.箱帘六七十,衣箱和梳妆用的匣子有六七十个(“帘”通“奁(lián)”,梳妆匣(xiá)子。)p98.10.虽与府吏要,虽然同府吏已有誓约(“要”通“邀”,约。)p97.11.蒲苇纫如丝,蒲苇像丝一样柔韧(“纫”,通“韧”,坚韧。)p97.21.府吏见丁宁,仲卿再三嘱咐我(“丁宁”通“叮咛”,叮嘱,嘱咐。)p99.19.奄奄黄昏后,在阴暗的“黄昏”以后(“奄奄”通“晻晻(ǎn)”,阴暗。)p99.22.合葬华山傍,于是合葬在华山的旁边(“傍”通“旁”,旁边。)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经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了状语。)p95.4.孔雀东南飞,孔雀向东南方飞行(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向东南。)p97.5.勤心养公姥,你要尽心奉养老人,(心,名词作“养”的状语,表示动作所用的工具:用心。)p98.21.手巾掩口啼,用手巾掩着口啼哭(手巾,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心。)p99.7.卿当日胜贵,你将会一天比一天高贵(日,时间名词充当状语,充当谓语“胜贵”的状语。)(2)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p96.9.槌床便大怒,捶打着坐床勃然大怒(槌,名词,带宾语“床”,活用为动词:拍,敲击。)p96.4.自名秦罗敷,名字叫做秦罗敷(名,名词带宾语“秦罗敷”,用作动词:取名,名叫。)p98.8.谢家事夫婿,我辞别娘家去侍奉丈夫(名词“事”带宾语“夫婿”,用作动词:侍奉,服侍。)p98.17.交广市鲑珍,还有从交州、广州买来的山珍海味(市,名词带宾语“鲑珍”,用作动词:买,购买。)p98.10.千万不复全,无论如何不能再保全了(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3)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p97.12.逆以煎我怀,想到将来我心如油煎(使……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像受煎熬一样。)p98.7.足以荣汝身,足够你荣耀一辈子了(使……荣,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荣华。)p98.13.便利此月内,婚期定在这个月内就很适宜(以……为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最吉利。)4、偏义复词:指由两个今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p95.9.便可白公姥,你可以去禀告婆婆(公姥,公公婆婆,这里是偏指婆婆。)p96.17.昼夜勤作息,白天黑夜辛勤劳作(作息,劳作和休息, “息”无意义,偏指“作”。)p97.12.我有亲父兄,我娘家有个同胞的哥哥(父兄,父亲兄长,“父”无意义,偏指“兄”。)p99.5.我有亲父母,我有亲生母亲(父母,父亲母亲,“父”无意义,偏指“母”。)p99.5.逼迫兼弟兄,还有个哥哥一起逼迫我(弟兄,弟弟哥哥,“弟”无意义,偏指“兄”。)5、特殊句式p95.1.为仲卿母所遣,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用“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6、“相”字的用法“相”是一个会意字,《说文》:“相审视也。从目以木。”本意是闭“目”看“木”,即察看。后来引申出其他义。(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有称代功能。据句义代“我”、“你”、“她”、“他”、“它”。p96.11.会不相从许,当然不会依从你(指仲卿,可译作“你”。)p95.9.及时相遣归,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指代兰芝,可译作“我”。)p96.15还必相迎取,回来后必定接你回来(指代兰芝,可译作“你”。)p97.5.好自相扶将,好好地照料自己(指代焦母,可译作“老人家”。)p97.6.嬉戏莫相忘,你在嬉戏的时候不要忘记我(指代“小姑”,可译为“你”。)p97.9.誓天不相负,我发誓决不辜负你(指代兰芝,可译作“你”。)p98.1.不得便相许,我们不能答应你(指代媒人,可译作“你”。)p98.11.登即相许和,立即答应他们这门亲事吧(指代媒人,可译作“他”。)p99.3.蹑履相逢迎,轻步快走去迎接仲卿(指代中卿,可译作“他”。)p99.3.怅然遥相望,她怀着怅惘的心情远远望着(指仲卿,可译作“他”。)p97.8.誓不相隔卿,我发誓不同你分离(表示一方队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译出。)p96.21.久久莫相忘,永远不要忘记我(互相)(2)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双向动作。互相,彼此。p95.7.相见常日稀,夫妻相见的日子非常稀少(副词,互相,表示双方互相对待的关系。)p98.14.六合正相应,因为“六合”正好相应(互相)p99.23.叶叶相交通,片片树叶互相交错连接(互相)p99.22.枝枝相覆盖,条条树枝交相覆压遮盖(互相)p99.23.仰头相向鸣(互相)p99.8.黄泉下相见(互相)(3)名词:具有一般名词功能。相貌,宰相。p95.10.儿已薄禄相,我本来就没有高官厚禄的福相(名词,相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宰相)(4)动词:具有一般动词功能。审察,仔细看,帮助。伯乐相马(审察)无物相之(帮助)二、参考译文

  东汉末年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自己发誓不再改嫁。她娘家的人逼迫她,她于是投水而死。仲卿听到这个消息。自己也在庭院里的树上吊死了。当时的人哀伤他们的不幸,就写了这首诗。

  孔雀向东南方飞行,每飞五里就徘徊一阵。

  “我十三岁能织出精美的白绢,十四岁学会了裁衣。十五岁能弹奏箜篌,十六岁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你的妻子,心中常常痛苦悲伤。你已做了庐江府的官吏,遵守府里的规则专心不移。我独自留守空房,夫妻相见的日子非常稀少。我每天雄鸡一啼就上机织绢,每天晚上都不能休息。三天织成五匹,婆婆还故意嫌我织得慢。不是我织的动作慢,而是你家的媳妇实在难当。我不能胜任你家的驱使,白白地留下也没有什么用处。你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

  仲卿听了妻子的诉说,就到堂上禀告母亲:“我本来就没有高官厚禄的福相,幸亏娶得了这个好媳妇。成年后结为夫妻,死后在黄泉也要相依为伴。我们共同生活才两三年,刚开始不算很久。这个女子的行为没有不端正的地方,哪里料到会招致您不喜欢呢?"

  焦母对仲卿说:“你为什么这样见识短浅!这个媳妇没有礼节,她的行为举动自作主张。我的心里久已怀有怨气,你哪能由自己作主!东家有个聪明贤慧的女子,名字叫做秦罗敷。她的体态可爱无比,做娘的替你去求婚。你赶快休了这个媳妇,打发她立刻走,千万不要挽留。”

  仲卿伸直身子跪着说:“母亲请听我禀告,今天如果休弃了这个媳妇,我一辈子也不再娶妻!”母亲听了这些话,捶打着坐床勃然大怒:“你这小子胆大包天,怎么胆敢帮你媳妇说话!我对她早已恩义断绝,当然不会依从你!”

  仲卿默默无言,对母亲拜了两拜,回到自己房里。开口对妻子说话,硬硬咽咽地说不出声:“我本来不休弃你,只是母亲逼迫我这样做。你只管暂且回到娘家去,我现在也暂且回到官府去办事。不久我会回家,回来后必定接你回来。为了这件事,你就受些委屈吧,千万不要违背我的话。”兰芝对仲卿说:“不必再添麻烦吧。当年冬末春初的时候,我辞别娘家嫁到贵府上。行事都顺着婆婆的心意,一举一动哪敢自作主张?白天黑夜辛勤劳作,孤零零地受尽折磨。总以为没有什么罪过,可以终身供养婆婆以报答大恩。但是仍然被赶回娘家,还说什么再回来呢!我有绣花的齐腰短袄,绣的花纷繁美丽焕发光彩。还有红色绫罗做的双层斗帐,四角挂满香袋。衣箱和梳妆用的匣子有六七十个,都用碧绿的青丝绳捆着。各种各样的物品都不一样,每种东西都在里边。我人很卑贱,我的东西也不值钱了,不配用来送给后来的新娘。就留着作为赠别的纪念吧,从今以后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希望这些物品时时给你安慰,永远不要忘记我。”

  雄鸡叫了,外面快天亮了,兰芝起身郑重地梳妆打扮。她穿上自己的绣花夹裙,每件事都要做四五次。脚下穿上丝绸做的鞋子,头上戴的玳瑁首饰闪闪发光。腰间束的白绸裙带像水一样轻盈流动,耳朵上戴着闪光的耳坠。手指像削尖的葱白那样细嫩,嘴唇像含着朱砂那样红润。轻巧地迈着细小的步子,姿态美妙举世无双。

  兰芝走上堂前拜别婆婆,婆婆怒气未消。兰芝说:“我以前在娘家做女儿的时候,从小生长在乡间。本来就没有好的教养,更有愧于同您家少爷结婚。接受了婆婆的很多彩礼,嫁过来却不能胜任婆婆的驱使。今天我要回到娘家去了,惦念着婆婆在家里操劳。”从堂上退下来和小姑告别,眼泪像连串的珠子一样落下来。“我当初嫁来的时候,小姑才扶着床学走路。今天我被赶回娘家,小姑已经长得和我一样高了。你要尽心奉养老人,好好地照料自己。每年的七夕和每月的十九,你在嬉戏的时候不要忘记我。”说完就出门登上车子离去,眼泪像雨一样流淌。

  仲卿骑马走在前面,兰芝乘车走在后边。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声音,一起在大道口相会。仲卿下马走进车中,低着头同兰芝附着耳朵小声说话:“我发誓不同你分离,你暂且回到娘家去。我现在也暂且到府里去办公,不久将接你回来,我对天发誓决不背弃你。”

  兰芝对仲卿说:“感谢你的一片诚挚情怀!你既然这样记住我,我不久就盼望你到来。你应当做磐石,我应当做蒲苇。蒲苇像丝一样柔韧,磐石不会转动迁移。我娘家有个同胞的哥哥,性情和行为暴躁如雷。恐怕他不会顺从我的心意,想到将来我心如油煎。”挥手告别两人怅惘若失,双方同样依依不舍。

  兰芝走进娘家走上厅堂,进退都感到脸上无光。母亲拍着手大吃一惊,想不到女儿会自己回来。“我十三岁教你织布,十四岁学会了裁剪衣裳,十五岁学会弹奏箜篌,十六岁懂得礼节规矩,十七岁打发你出嫁,总以为不会有什么过失。你今天犯了什么过错,娘家不接你就自己回来呢?”兰芝惭愧地回答母亲:“女儿实在没有什么过错”母亲听了十分悲伤。

  兰芝回家才十几日,县令就派遣媒人来说亲。媒人说县令有个三少爷,容貌体态美好举世无双。年纪才十八九岁,口才很好,又多才能。

  母亲对女儿说:“你可以自己去应付他。”女儿含着眼泪回答:“兰芝当初回家时,仲卿再三嘱咐我,我们立誓永不分离。今日如果违背情义,恐怕这件事不妥当。还是回绝来做媒的人吧,以后慢慢再谈这件事。”

  母亲告诉媒人说:“我们贫贱人家有这个女儿,刚出嫁就被体弃回到娘家。不能做小官吏的媳妇,哪里配得上贵公子呢?希望你多方面去打听,我们不能答应你。”

  媒人离去几天以后,县令随即派去向太守请示工作的县丞回来了。县丞说有位兰家姑娘,她家里承继先人的仕籍有人做官。又说太守有位五少爷,娇美文雅尚未结婚。太守派遣县丞做媒人,这是主簿传达的话。(县丞来到刘家)直截了当地说,太守家里有这样一位好郎君,已经想和你家结亲,所以派遣我来贵府做媒。

  母亲谢绝媒人:“我的女儿早先已有不改嫁的誓言,我老太婆还敢说什么话!”

  兰芝的哥哥听到了这件事,很不痛快心中烦恼。开口告诉妹妹说:“你拿主意为什么不仔细考虑!你先嫁的只是一个小府吏,再嫁的却是太守的公子。运气的好坏有如天地之别,足够你荣耀一辈子了。你不嫁给这样的好郎君,往后打算怎么办呢?”

  兰芝抬起头来回答说:“道理确实像哥哥所说的那样。我辞别娘家去侍奉丈夫,没想到半路上又回到哥哥家里。如何处置应当依照哥哥的主意,我哪能自作主张!虽然同府吏已有誓约,但是同他相会永远没有机缘了。立即答应他们这门亲事吧,就可以结成婚姻。”

  媒人走下座位离开,还连声说:“是,是,就怎么办,就怎么办。”他回到太守府桌报太守:“下官我奉您的命令(去说媒),谈得十分有缘分。”太守听了这个消息,心中非常高兴。连忙翻开历书观看,婚期定在这个月内就很适宜,因为“六合”正好相应。良辰吉日是三十日,今天已是二十七了,你可去刘家订好结婚日期。大家互相传话赶快收拾,人来人往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接连不断。画着青雀和白天鹅的船,船的四角挂着绣有龙的旗帜,轻轻地随风飘动。金色的车子,配上白玉镶的车轮,青骢(cōng)马在缓慢地前进,镂刻着金饰的马鞍四周垂着彩缨。赠送的聘金就有三百万,都用青丝穿起来。各色的绸缎有三百匹,还有从交州、广州买来的山珍海味。迎亲的随从人员有四五百个,热热闹闹地来到郡府门前。

  母亲对女儿说:“刚才接到太守的婚书,明天就要来迎娶你。为什么还不做出嫁的衣裳?不要让喜事办不成。”

  兰芝默不作声,用手巾掩着口啼哭,眼泪落下来就像流水一样倾泻。她移动自己的琉璃榻,搬出来放在前边窗口之下。左手拿着剪刀和尺子,右手拿着绫罗绸缎。早上做成了绣花的夹层裙子,晚上制成了单层的罗纺短衫。天色昏暗就要黑了,兰芝满腹愁思走出家门啼哭。

  仲卿听到这个变故,就请假暂时回家。到兰芝家还有二三里路,仲卿伤心,马也悲鸣。兰芝熟悉仲卿的马的叫声,就轻步快走去迎接仲卿。她怀着怅惘的心情远远望着,知道是仲卿来了。兰芝举手拍着马鞍,哀声长叹使人伤心:“自从你离别我以后,人世间的事情不能预料。果然不能如我们原先所希望的那样,事情又不是你所能详细知道的。我有亲生母亲,还有个哥哥一起逼迫我。已把我许配给别人,你回来又有什么指望!”

  仲卿对兰芝说:“祝贺你得到高升!我这块磐石方正又厚实,可以存在上千年;你这蒲苇只是一时坚韧,只能保持短暂的时间。你将会一天比一天高贵,我却要独自走向黄泉!”

  兰芝对仲卿说:“没想到你竟说出这样的话!同是被人逼迫,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我们在黄泉之下再相见吧,不要违背今日的誓言!”两人拉手告别,各自回到家中。活着的人却作死的诀别,抱恨不已哪可说得尽呢?想着要与人世长辞,无论如何不能再保全了!

  仲卿回到家里,走上厅堂拜见母亲:“今天大风大寒,寒风吹折树木。浓霜凝结在庭前的兰花上。孩儿今天就如日落西山,使得母亲以后很孤单。我是故意作出这不好的打算,你不要埋怨鬼神!祝您寿比南山,身体健康腰板硬朗。”

  焦母听了儿子的这些话,如雨一般的眼泪随着说话声落下:“你是大户人家的子弟,又在大的官府任职。千万不要为一个妇人去死,你和她贵贱不同,休弃她怎能算是薄情呢!东家有位贤慧的女子,美丽在城内城外都出了名。做娘的替你去求婚,早晚间就有答复。”

  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退回,独自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他转头向房内望去,越来越被忧愁所煎熬逼迫。

  (太守迎亲)那天牛叫马嘶,兰芝走进了举行婚礼的用青布搭成的篷帐。在阴暗的“黄昏”以后,在静悄悄的“人定”之初,(兰芝心里想着:) “我的生命在今天断绝,魂魄离去尸体长留!”于是撩起裙子脱下丝鞋,纵身跳入清冷的水池里。

  仲卿听到这件事时,心里明白这是永远的离别了。他在庭院的树下徘徊了一阵,就自己吊死在东南方向的树枝上。

  焦、刘两家要求把仲卿和兰芝合葬在一个坟墓里,于是合葬在华山的旁边。坟墓的东西两边种上了松柏树,左右两边种上了梧桐树:条条树枝交相覆压遮盖,片片树叶互相交错连接。树丛中有一对双双飞翔的鸟儿,它们的名字叫做鸳鸯。抬着头互相对着鸣叫,每夜都叫到五更时分:过路的人停下脚步来听,寡妇听了便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多多劝告后世的人,要把这个悲剧作为鉴戒千万不要忘记!三、课文相关的古文化常识             古时分一日为十二时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佚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初

  正

  初

  正

  初

  正

  初

  正

  初

  正

  初

  正

  初

  正

  初

  正

  初

  正

  初

  正

  初

  正

  初

  正23/24时24/  1      时1/2时2/3时3/4时4/5时5/6时6/7时7/8时8/9时9/10时10/11时11/12时12/13时13/14时14/15时15/16时16/17时17/18时18/19时19/20时20/21时21/22时22/23时

  三更

  四更

  五更

  一更

  二更周 日出 食时 隅中 中日 日昃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平旦

  汉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清(初)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1 3

  (正)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 4

  现代(时)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23—1 1—3 3—5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 五 夜 五 更 时 间

  黄 昏 甲 夜 一 更 19—21

  人 定 乙 夜 二 更 21—23

  夜 半 丙 夜 三 更 23—1

  鸡 鸣 丁 夜 四 更 1—3

  平 旦戊 夜 五 更 3—5附录2                   干支年简易推算法由公元年数推算干支纪年,有一个简便的方法。十位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1   2   3   4   5   6   7   8   9   10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已知公元数推算干支年号,只需要分两步:第一,把公元年数减去3,你会得一个新的数字。这个新数字的个位数字(当个位数字为“0”时,当“10”)在十位天干中所对应的天干字就是所求的。第二,把每一次你得到的一个新数字除以12,这样你又会得到一个余数字(当刚好除尽时,余数字取12)。这个余数字在十二地支中所对应的一位地支,即为所求的。例如,请你确定1980年的干支年号。先找天干:1980-3=1977。1977的个位数字7在十位天干中对应的天干字为“庚”。再找地支:1977÷12=164……9,显然余数为9,查9在十二地支中对应的地支字为“申”。所以,1980年为庚申年。这样推算干支年既快又准,可简记为“减3除以12”。                

7孔雀东南飞 篇7

  一、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

  四、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信息

  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有口才。梁时,官东宫学士,两次出使北朝。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职,主持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宫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

  《玉台新咏》成书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所收诗歌上自汉魏,下迄梁代,共七百九十六篇,其中为《文选》所收者六十九篇。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但也不乏杰作,如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主题和高度艺术成就的我国第一首成熟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世或题作《孔雀东南飞》)即最先见于此书。

  此诗作者不详。

  2.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3.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4.“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5.《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6.《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举身赴清池”-果断

  “新妇起严妆,”-镇定,庄重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比较懦弱,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2、铺陈排比的手法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谈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3、起兴和尾声

  四、布置作业:

  1.归纳“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2.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第三课时

  一.本课知识展示

  学生展示归纳的“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二.本课释疑,包括课后练习及“咬文嚼字

  三.总结已学课文

  从形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思想内容等方面分析、比较《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和《孔雀东南飞》

  形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思想内容

  静女四言为主叙述现实主义爱情

  氓四言叙述现实主义婚恋

  离骚杂言(骚体)抒情浪漫主义政治

  孔雀东南飞五言叙述相结合爱情

  四.布置作业

  l          补充解释词义

  [相]:(1)作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等。如: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②及时相遣归(代“我”);③还必相迎取(代“你”);④好自相扶将(代“她”);⑤誓天不相负(代“你”);⑥不得便相许(代“你”);⑦登即相许和(代“它”);⑧蹑履相逢迎(代“他”);⑨怅然遥相望(代“他”);⑩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2)作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①相见常日稀;②久久莫相忘;③六合正相应;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⑤仰头相向鸣;⑥黄泉下相见。(3)作名词,相貌。如:儿已薄禄相。

  [见]:贱妾留空房,相见(动词,见面)常日稀;转头向户里,渐见(副词,被)愁煎迫;兰芝初还时,府吏见(指代副词,指“我”)丁宁。

  [适]:适(刚才)得府君书;处分适(适合)兄意;始适(出嫁)还家门。

  [谢]:谢(辞别)家事夫婿;多谢(劝诫)后世人;阿母谢(推辞)媒人。

  [令]:县令(长官)遣媒来;便言多令(美好)才;岂合令(您)郎君;莫令(使)事不举。

  [自]:我自(本)不驱卿;本自(本自,本是)无教训;自(即)可断来信;葳蕤自(且,还是)生光;自(其)名秦罗敷;自(其)名为鸳鸯;好自(亲自)相扶将;物物各自(助词,无义)异。

  通假字:终老不复取(通娶);箱帘(通奁)六七十;恐此事非奇(通宜);摧藏(通脏)马悲哀;蒲苇纫(通韧)如丝。

  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偏指溲婆),及时相遣归;昼夜勤作息(偏指作),伶俜萦苦辛;我有亲父兄(偏指兄),性情暴如雷;我有亲父母(偏指母),逼迫兼弟兄(偏指兄)。

7孔雀东南飞 篇8

  小黛

  一、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b

  四、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 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5.《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举身赴清池”-果断

  “新妇起严妆,”-镇定,庄重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比较懦弱,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2、铺陈排比的手法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谈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3、起兴和尾声

  四、布置作业 :

  1.归纳“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2.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3.课后练习二三题;

  4.《咬文嚼字》

  五、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一.本课知识展示

  学生展示归纳的“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二.本课释疑,包括课后练习及“咬文嚼字”

  三.总结已学课文

  从形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思想内容等方面分析、比较《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和《孔雀东南飞》

  形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思想内容

  静女四言为主叙述现实主义爱情

  氓四言叙述现实主义婚恋

  离骚杂言(骚体)抒情浪漫主义政治

  孔雀东南飞五言叙述相结合爱情

  四.布置作业 

  以“惜别离”为题,发挥想象扩写焦仲卿与刘兰芝离别的部分

  作者邮箱:

  [1]

7孔雀东南飞 篇9

  欧阳宇

  [教学目标 ]  A、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

  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B、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

  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C、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

  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D、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   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 ]   教学目标 B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 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概念略。举例:《上邪》《战城南》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见二)

  2、铺陈排比的手法;

  3、起兴和尾声

  四、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五、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同情)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没有约束)

  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罚)

  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六、归纳“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参见有关资料与练习。

  七、作业 布置:

  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2、课后练习二三题;

  3、《知识与能力训练》

  八、教学后记

7孔雀东南飞 篇10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二、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三、教学时数:2教时(总第      课时)

  四、教学日期:

  五、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找出诗中含有“相”“自”“见”字的句子,解释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一教时: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入题:

  1、勾勒诗歌发展脉络:《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2、乐府双璧:《木兰辞》《孔雀东南飞》

  3、《孔雀东南飞》简介(见课文)

  补充:《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二、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

  2、诗歌结构:

  层次 章节 标题 情节段落

  起兴 首  句 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 “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 兰芝自诉 开端

  第二部分 “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发展(一)

  第三部分 “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发展(二)

  第四部分 “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高潮

  第五部分 最后一节 化鸟双飞 尾声

  三、归纳“相”、“自”、偏义复词的用法

  (一)“相”的用法:

  (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嬉戏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负(代“你”)             ⑦不得便相许(代“你”)

  ⑧登即相许和(代“它”)             ⑨蹑履相逢迎(代“他”)

  ⑩怅然遥相望(代“他”)             ⑾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                        ④叶叶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盖                        ⑥仰头相向鸣

  ⑦黄泉下相见

  (3)名词,命相,相貌。如:

  儿已婚薄禄相

  (二)偏义复指

  ①昼夜勤作息                 ②勤心养公姥            ③我有亲父兄 

  ④逼迫有弟兄                 ⑤其日牛马嘶

  (三)“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

  ①我自不驱卿(本)                 ②本自无教训(本是)

  ③自可断来信(即)                 ④葳  自生光(且,还是)

  ⑤自名秦罗敷(其)                 ⑥自名为鸳鸯(其)

  ⑦好自相扶将(亲自)               ⑧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四)归纳部分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例:                古义                     今义

  汝岂得自由                         

  虽与府吏要

  可怜体无比

  适得府君书

  却与小姑别

  千万不复全

  好自相扶将

  何意出此言

  举手长劳劳

  奄奄黄昏后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梯度学练》第一课时练习

  2、熟读全诗,并背诵规定的片断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性格与命运,分析诗歌的赋比兴的手法,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形象。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刘兰芝是一个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的女性。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温顺善良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焦母听到后“槌床便大怒”。后来不得不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最后的辞别母亲与“自挂东南枝”的行为则表现了他的反抗性格。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封建家长的典型。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妻的爱情毫无同情和认识,独断专行。对儿子,她一会儿恶语威胁,一会儿又软硬兼施。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的丑恶本质。

  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所说话的态度既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又见利忘义,不顾兄妹亲情。其尖酸刻薄,冷醒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的面孔。

  (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具体的描写,从外貌、勤劳、重情、坚强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 

  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制度渐趋严密,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三、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四、分析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具体问题探讨的形式分析)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可参照《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将,罗列行不齐。忽然卒疲病,不能飞相随。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五、细节鉴赏: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

  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 

  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相关章节。 

  2.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课后小结:

7孔雀东南飞 篇11

  教学目的

  1.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3.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教学设想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诗中人物的对话极富个性,拟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全诗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乐府诗,简介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初读全诗,把握全诗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谁记得,《木兰诗》选自何处?

  提示:北朝民歌。

  师:单元知识短文指出:“两汉及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古乐府民歌是文学史上的珍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齐名,与之并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这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事诗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什么叫乐府呢?乐府诗是指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上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

  二、初读。

  1.圈画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及古今异义的词。

  2.找出文中的十九个“相”字。(只作上记号,备用)

  3.标出全诗各自然段序号。

  4.对照小序及书下注释读懂全诗。

  三、把握情节。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结果吗?

  例:东汉末期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官焦仲卿之妻被焦母休后拒婚不嫁与仲卿双双殉情。

  2.本诗共有33个自然段,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请按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理清全诗情节。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第(1)段—(2)段 开端

  第(3)段—(12)段 发展

  第(13)段—(22)段 再发展

  第(23)段—(32)段 高潮、结局

  (33)段 尾声

  (此时学生如未将第1自然段单独列出,教师不必强加,待到最后研读时再解决第1自然段的起兴问题。)

  3.师:请为每部分(包括每部分内的层次)拟一小标题。

  生甲:“兰芝自诉”——“兰芝遣归”——“兰芝拒婚”——“兰芝殉情”——“合葬化鸟”

  生乙:我补充一些小层次的标题:

  兰芝自诉

  合葬化鸟

  生丙:我拟的标题是:自诉;乞母、遣归、辞母、泣别;拒媒、逼嫁;死别、殉情;化鸟

  四、朗读全诗(教师大声带读,学生跟读)。

  注意读准:箜篌、襦、葳蕤、蹑、玳瑁、珰、誓(愆)便(pián)言、(pǐ)泰、鹄、幡、骢、赍、鲑

  五、同桌互译。

  教师译前提示一:正确正确“公姥”(偏指“姥”)、“作息”(偏指“作”)、“父兄”(偏指“兄”)、“父母”(偏指母)、“弟兄”(偏指“兄)”等偏义复词。揣摩的窍门是根据句意、文意理解偏指义。

  提示二:注意有些词的古今意义差别。如:“自由”,今义为“自由自在”,古义为“自作主张”;“可怜”,今义为“值得同情”,古义却可作“可爱”讲;“却”今为转折连词,古义却有“退”,“回头”义;“要”今义为“需要、要求”,古义却可作“约定”讲;“适”今义为“适合”,古义“有“刚才”义;“劳劳”今不用,古义作“怅惘若失”讲;“奄奄”今义作“气息将绝”讲,古义却可作“暗沉沉”讲。

  教师巡迴答疑。

  六、作业 :

  课后整理本诗中“相”、“谢”、“见”、“迎”、“自”、“适”的用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诗所用的铺陈、比兴表现的手法。

  2.了解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塑造人物的手段。

  4.辨析词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交流。

  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难字多义辩析在全班进行交流。

  例:“相”字的用法。(见表)

  二、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已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各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真还觉得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三、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现在大家想想,第1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合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1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1段可独立为“序曲”。

  4.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四、自由朗读。

  五、作业 :

  1.完成书后三、五题。

  2.课外分析刘兄形象,找出与焦母的同异处。

  3.在练笔本上改写原诗(取一节也中)为短剧。

7孔雀东南飞 篇12

  导标显示屏幕

  1. 充分理解诗中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两大艺术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 注意把握本诗以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3. 学习体会本诗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4. 背诵重点段落。

  导学点拨窗口

  【作家作品】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并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被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等12类。两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多收入相和歌辞 、鼓 吹 曲辞和杂曲歌辞中 ,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清商曲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梁鼓角横吹曲中,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探海导航】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民歌的 行文一般比较通俗,词句的理解并不是很难。 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上,以培养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这首诗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刘兰芝,她的身上集中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和不幸命运,她的遭遇和反抗精神很具有典型性。全诗以主要篇幅描写人物对话,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成就。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哪些主要言行表现出来的;同时还要注意其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思路结构】

  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全诗以焦刘的婚姻悲剧的发展过程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层层展开叙事,以大量生动具体的对话和行动及一些细致的场景描写将情节推向高潮。全诗共33节可分为六大部分,结构如图:

  一.  ①    托物起兴,以物喻人;

  二.  ②    兰芝自诉,妻贤母恶;

  ③-⑥  仲卿求情,贤夫孝子;

  三. ⑦-⑧  决心自遣,自珍自爱;

  ⑨-⑩  拜别阿母,有理识礼;

  11-12  夫妇明誓,情深意重;

  13.   兰芝见母,得母同情;

  四.14-19   兰芝拒婚,忠于爱情;

  20-24.  阿兄逼嫁,见利忘义;

  25-27.  生人死别,两情不渝;

  五.28-30.  仲卿别母,忠孝难全;

  31-32.  两人殉情,生死相约;

  六.  33.   化鸟双飞,美好向往。

  【疑难指津】

  ·如何理解刘、焦之死?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鲁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不同的是: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教冲突,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如何实现和完成的?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此外,简洁的人物行动刻划,精练的抒情性穿插,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都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语言揣摩】

  1.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评析:这一句兼用了“比”和“兴”的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

  运用:这种比兴手法在现代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开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评析: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对人物行动表情作了简单的刻划并穿插了精炼的抒情性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行文更有情韵,增添了悲剧气氛。 

  运用:配画示意。

  3.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评析:最后这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运用: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选自白居易《长恨歌》)

  【名题讲析】

  1. 这首诗中突出地运用了夸张和渲染手法的有两处,一处是在兰芝离开焦家时,着意写装束和仪容,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外柔内刚;一处是在刘兄逼婚后,着力写迎娶的排场,这是为了表现兰芝的身价,反衬她的悲惨命运,加深悲剧气氛。

  讲析:本题选自原必修教材的课后练习。《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所谓夸张和渲染手法实际上也就是赋的手法,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用排比、铺陈手法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描写,又可用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一般可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属赋人物形象,要能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来。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要注意留心体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自由自在

  可怜体无比       古义: 可爱               今义:同情别人

  千万不复全       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再三叮嘱

  奄奄黄昏后       古义: 暗沉沉的           今义:气息将尽

  讲析:中国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词为主的,好多古汉语中两个单音节词到现代汉语演化为一个双音节词。书写形式虽然相同,但含义区别很大,要注意其区别。如“自由”“可怜”。此外,古代白话(口语)的一些词汇和现代汉语的一些词汇书写相同但含义不同,也要能区别。如“千万”等。

  【风景剪辑】

  剪辑1:

  《孔雀东南飞》一诗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人们从未怀疑过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然而事实却是,这首产生于公元三世纪,最早被收入《玉台新咏》的长诗,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家——从曹丕《典论》、刘勰《文心雕龙》到钟嵘《诗品 》,都从未提起,直到宋代才偶有提及,但毁誉不一。它的命运在近代开始改变,最先将它收入《全汉诗》的是近人丁福保,五四时期这首诗的地位发生戏剧性变化,胡适在其辟荒作《白话文学史》中称之为“不朽杰作”、“古代民间最伟大的故事诗”,钱玄同、傅斯年、刘大白、刘大杰、朱湘等一批新文学运动倡导者均盛赞此诗。由于新文学运动者的倡导,它被纳入文学史家的研究视野,通过进人文学史和文学教材等途径,达到现在家喻户晓的程度。这首诗是在产生了一千多年之后,通过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边缘进人中心,从隐性存在进人显性传统。

  剪辑2: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四年级学生合编的《孔雀东南飞》,……剧本由业余作者创作,业余学员演出,反映的是大众关心的社会问题,1922年2月25日在北京教育部礼堂公演即引起轰动,  “观众多至千余人,竟有许多人牺牲了四个小时在那儿恭候开幕”.演罢《晨报》附刊上即有评论家总结这个剧的“问题”所在:  “我看此剧的用意,是要表明‘在宗法家庭制度下,不能容真正的恋爱”。这个剧在当时多次上演,并传至东南亚一带,被认为是“事情真确,足以讽世”的社会剧。在当时一批问题剧中,它因三个特点取胜:一是内容特别契合当时反对封建家长制,追求婚姻自主,妇女解放等主题;二是采用了大家熟习的传统故事,许地山观剧后说:“我们对倾动一时底女高师学生底创作孔雀东南飞,必不能沉默着容他过去;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本国的古事上留意,和平常所谓新剧不同”。三是在创作演出方面较成功贯彻“爱美的”精神,徐慕云《中国戏剧史》在提到“爱美的”社会问题剧时指出,  “当时女高师学生演出之‘孔雀东南飞’尤为出名”。此剧可称这批创作中的代表作。(摘自《文学评论》2000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