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文教案高二语文电子教材哀 江 南(精选16篇)

哀 江 南(精选16篇)


哀 江 南(精选16篇)

哀 江 南 篇1

  【知识指要】

  1.字词正音:

  蒿莱(hāo lái)    萧条(xiāo tiáo)  坏槛(jiàn)当潮   枭(xiāo)鸟

  诌(zhōu)一曲   厨灶(chú zào)

  2.字形比较:

  笙箫         空壕        水榭         哀江南

  潇洒         嚎啕        谢意         衷情倾诉

  萧条

  3.词语补注:

  ①     蒿莱:泛指野草。

  ②     疾忙:急忙。

  ③     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④     坏槛当潮:已损坏的栏杆被水泡坏了。槛:栏杆。

  ⑤     枭鸟:凶猛的鸟。

  ⑥     诌一套:胡乱编造一套曲子。诌:编造。

  4.资料检索:

  ①孔尚任(1648~1718),中国清代戏曲作家。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署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青年时隐居石门山读书 ,后 纳 捐为国子监生 。康 熙 二十三 年(1684),康熙帝南巡返经曲阜 ,孔尚任被荐去御前讲经,甚得赏识,破格录用,次年入京为国子监博士。二十五年随工部侍 郎孙在丰往扬州治河湖 海三年 。回京后迁户部主事,升户部广东司员外郎。三十八年六月,《桃花扇》历经10余年惨淡经营,三易其稿始成。次年即遭罢官。关于孔尚任的罢官原因,后世学者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因《桃花扇》的思想内容为清廷所忌而惹祸;有人认为被诬卷入了贪污案件而去职。孔尚任除代表作《桃花扇》之外,还与顾彩合撰《小忽雷》传奇,描写唐代梁厚本与郑盈盈的爱情故事,鞭笞暴虐骄横的权奸,痛斥趋炎附势的小人,主题思想与《桃花扇》一脉相承。孔尚任还著有《石门山集》、《湖海集》、《岸堂集》、《出山异数记》、《人瑞录》等。今人汪蔚林辑有《孔尚任诗文集》。

  ②一六四0年前后的秦淮河畔,杨柳依依,楼台隐隐,湿润的空气中飘荡着酒香和乐声。世界在这里变得有些奇怪,一种令人难以致信的浪漫气息笼罩了江南的名胜繁华之地。一些风尘女子经常和江南士林中的精英人物们举行集会,或饮酒赋诗,或寻幽探胜,或品茗赏花,他(她)们的话题是古琴谱的真伪,历史名人人品的高低,各书家作品的妙处,以及于国运兴衰,朝政得失。赋诗联句中,这些女子往往不逊于那些男人,她们往往诗、书、画各有擅胜,甚至让男人们自愧不如。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这些集会中,男人和妓女之间的关系,看上去更像一种真诚的朋友关系而非性的关系,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人品才华之上的互相欣赏,相互间称兄道弟,礼尚往来。当然,两性之间的友情和爱情难以划分得锱铢不犯,友谊、爱情,还有难以言表的微妙和默契在他们中间默默地流荡。也许陈寅恪的概括更为准确:“以男女之情而兼诗酒之谊。”这些女子都是出类拔萃之辈。她们漂亮、聪明、活泼、各有所长。她们对人情世态有阅历,为人处事有主见,有胆魄,能自立,都善于在风波险恶中保护自己。她们中的很多人都很大气,虽然身陷风尘,但是她们活得甚至比普通人更有尊严。她们善于生活,绝不放弃能够得到的幸福。(选自张敞《神女生涯》)

  ③扬州赵园,有一副引人幽思和遐想的戏台联:“坐客为谁?听二分明月箫声,依稀杜牧;主人休问,有一管春风词笔,点缀扬州。” 贵州游盘山“江山一览阁”有三副生动有趣的戏台对联。传说,乾隆皇帝曾经到此,看戏时,乾隆心血来潮,要群臣为戏台拟联。某大臣才思敏捷,立即献上一联“听律吕,点破世态炎凉;见衣冠,描尽人间冷暖。”应该说,这副对联生动传神地概括了戏曲的艺术规律,对仗工整,寓意深刻。但乾隆觉得它过于文雅。片刻之后,另一大臣交出了第二副对联:“似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是谁。”这副戏联就像绕口令似的,也不太合律,难怪乾隆嫌它粗浅.要求众臣再想一想。此时,戏台上刚好在演《空城计》。诸葛亮端坐城楼抚琴饮漕,司马懿率领大军兵临城下。老臣刘墉(即刘罗锅)见此情景,灵感忽至,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乾隆很满意,认为此联平易朴实,雅俗共赏。   

  有些戏联,肯定戏曲的社会功能及认识作用,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启示。最常见的如:“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曲是曲也,曲尽人情,愈曲愈妙。戏其戏乎,戏推物理,越戏越真。”它如:“看不清莫嚷,请问前头高见者;站得住便罢,须留余地后人观。”“看不见姑且听之,何须四处钻营,极力排开前面者;站得高弗能久也,莫仗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来人!”都十分切合中国古老的文明与道德,教人以谦虚与谨慎,处处为人着想。又如:“戏剧本属虚,虚内寻实,实非为实,虚非为虚,虚虚实实,方寸地生杀予夺,荣辱贵贱,做来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唱弹原为乐,乐中藏忧,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乐忧忧,顷刻间悲欢离合,喜怒哀惧,现出万代人情,须从戏里传真。”“演悲欢寓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把戏剧教育作用与审美情趣相结合,既概括了中国戏剧的艺术特色,而且也把中国戏剧的教育意义阐述得十分清楚;挂在戏台上让读书不多的市民看的对联,有不少是俚对,通俗而风趣,看似平平,实则语带讥锋,亦谐亦庄。如:“愿听者听,愿看者看,听看自取两便;说好就好,说歹就歹,好歹只演三天。”“你看这班人,以假作真,才上台就变脸色;他同那件事,非名即利,未出脚即费心机。”“市内客官们,也要关切些艰难时局;眼前尺寸地,不知淘汰了多少英雄。”“盛衰何常,吾人于热闹场中看惯了;贤愚同尽,大家从鱼龙队里混过来。”“蜉蝣天地,蛮触战争,大作小观小亦大,咫只江山,须臾富贵,无为有处有还无。”“既已上台,不怕大家在旁边看戏;自能了局,何劳诸位替古人担忧,”“到什么地方,说什么话;穿何等衣服,像何等人。”

  【课文导学】

  1.学习重点:

  深入领会文中的“兴亡之感”。

  浓重深沉而又真实的历史感是《桃花扇》这部历史剧最大的优点。戏剧家是恪守历史真实的,然而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真实。《桃花扇》的悲剧力量就在于作家自觉、雄辩、明确地写出南明王朝覆灭的必然性,这一历史的最大真实。孔尚任对明朝的覆灭不仅仅是悲怆、追思、叹息、悼念……他还有对南明统治者的刻骨之恨。对于新建的清王朝,他没有明末遗老的狭隘,也没有非用正统观念从根本上否定它。作家这种进步思想,对历史清醒的认识,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作品中。这就使《桃花扇》具有一种博大恢宏之势。更重要的是他写出了在这种无可逆转的历史面前,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思索、挣扎、痛苦……这种历史嬗变,兴亡感叹,乃是最激动人心的,也是最有意境的,诗化了的戏剧,侯朝宗再访李香君时,已是人去楼空。面对昔日繁华的歌舞场,今日寂寂的媚香楼,今非昔比,歇了管弦,停了琵琶,物依旧,美人已远去,身影飘缈……眼前景物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不正是覆亡的大明江山的惨状么?这种历史的升华,艺术地再现,不是大手笔是雄于构筑、难于驾御的。

  2.结构层次:

  《哀江南》一出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柳敬亭和苏昆生是《桃花扇》中贯穿始终的人物,可以说是侯李爱情悲剧和南明历史悲剧的见证者,而柳敬亭和苏昆生两人又都可以说是颇具性情的艺术家,因而由他二人道出“兴亡之感”再合适不过了。结构如图:

  第一节(至“北新水令”):总起点题----“残废”“萧条”;

  金陵玉殿枯败

  第二节(至“太平令”):  分点写哀   秦淮水榭枯颓

  第三节(“离亭宴带歇拍煞”):大放哀声---江山易主,人物全非

  3.写作特点:

  ①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②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  “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脚,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③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4.难点点拨:

  ①如何理解文中的几处炼字之美?“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句,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句,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②《哀江南》一曲和以往所学过的怀古题材的诗词作品有何异同?孔尚任的《哀江南》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的《扬州慢》等可谓同属怀古题材。苏词重在抒发物是人非之感,即表达赤壁风景依旧而英雄业绩全无的慨叹;而辛词重在借古讽今,即表达南宋王朝不求进取的愤慨和自己老当益壮的情怀;而姜词和孔曲最为接近,即表达人物全非,昔日繁华不再,今日人事漂零的兴亡之叹。

  【同步导练】

  阅读下面的曲文完成7-11题

  桃花扇·哀  江  南

  [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驻马听]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沉醉东风]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

  [折桂令]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沽美酒]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太平令]行到那旧院门,何用轻敲,也不怕小犬哞哞。无非是枯井颓巢,不过些砖苔砌草。手种的花条柳梢,尽意儿采樵;这黑灰是谁家厨灶?   

  [离亭宴带歇拍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来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肴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7.对[北新水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曲用高度精练的语言概括了金陵城历经战乱后的衰败景象。

  b.“残”“废”“瘦”“空”“萧条”均为形容词直接定性似有触目惊心之感,表现出屈辱的历史给现实所留下的痕迹。

  c.“夕阳”一词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早已成为衰亡、凄凉的象征,尤显其历史沧桑和无奈之感。

  d.全曲与苏轼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等语似有异曲同工之感。

  (答案:d。本曲极写萧条,苏词重在雄壮,颇不相同。)

  8.对[驻马听]和[沉醉东风]两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驻马听]写明朝皇陵的衰败重在突出无知牧童和守陵人的破坏。

  b.[沉醉东风]写昔日皇陵的建筑物早已残破不堪,种种满了野草和野鸟。

  c.“牧儿”句叙写明皇陵已成为一些小孩的玩乐场所。

  d.“乞儿”句表明明皇陵已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的栖息地和安葬地。

  (答案:a。皇陵的衰败是改朝换代使然,与牧童和守陵人无关。)

  9.下列曲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红叶无个人瞧”,大有物是人非之感,与姜夔的“念桥边芍药,年年知为谁开”有同工之妙。

  b.“秋水长天人过少”句,回忆以往清秋时节,水阔天长,行人稀少。

  c.“残山梦最真”,山河已残破,但过去的一切景物在梦中还最为真切。

  d.“眼看他起来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美与丑、兴与亡的快速对比转换揭示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无奈。

  (答案:b。“秋水长天人过少”写的是现实萧条人烟稀少的景象。)

  10.下面对该段曲词分层最恰当的一项是:

  a.[北新水令] [驻马听]/ [沉醉东风] [折桂令] [沽美酒] [太平令]/ [离亭宴带歇拍煞]

  b.[北新水令] /驻马听]/ [沉醉东风] [折桂令]/ [沽美酒] [太平令] [离亭宴带歇拍煞]

  c.[北新水令] / [驻马听]  [沉醉东风]/  [折桂令]  [沽美酒]  [太平令]/ [离亭宴带歇拍煞]

  d.[北新水令]  [驻马听]/ [沉醉东风] /  [折桂令]  [沽美酒]  [太平令] / [离亭宴带歇拍煞]

  (答案:c。第一层是总写,第二层是皇陵的衰败,第三层是写秦淮河的冷落,第四层是抒发哀江南之叹。)

  11.对此全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曲选取明朝皇陵和秦淮河最具特色的两项景物,表现昔盛今衰的变化。

  b.前部铺写唱曲人目睹的凄凉景象,寓情于景。

  c.后部[离亭宴带歇拍煞]直抒胸臆,大放悲歌。

  d.全曲哀切感人,表达了唱曲人怀念昔日红尘生活和世事无常的感叹。

  (答案:d。表达的应是亡国之痛。)

  阅读下面洪升的《长生殿》和白朴《梧桐雨》的曲文,按要求完成16-18题。

  《梧桐雨·粉蝶儿》:

  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征雁。御园中夏景初残:柳添黄,荷减翠,秋莲脱瓣,坐近幽阑,喷清香,玉簪花绽。

  《长生殿·惊变》

  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征雁。御园中秋色斓斑:柳添黄,蘋减绿,红莲脱瓣。一抹雕阑,喷清香,桂花初绽。

  《长生殿·哭像》

  【脱布衫】羞杀咱掩面悲伤,救不得月貌花庞。是寡人全无主张,不合呵将他轻放。【小梁州】我当时若肯将身去抵挡,未必他直犯君王。纵然犯了又何妨,泉台上倒博的个永成双。(幺篇)如今独自虽无恙,问余生有甚风光!只落得泪万行愁千状。(哭科)我那妃子呵,人间天上,此恨怎能偿。(丑同二宫女、二内监捧香炉、花旖,引杂抬杨妃像,鼓乐行上。丑见生科)启万岁爷,杨娘娘宝像迎到了。[生]快迎进来波。[丑]领旨。(出科)奉旨:宣杨娘娘像进。[宫女]领旨。(做抬像进,对生)(宫女跪扶像略俯科)杨娘娘见驾。(丑)平身。(宫女起科,生起立,对像哭科)我那妃子呵![上小楼]别离一向,忽看娇样。待与你叙我冤情,说我惊魂,话我愁肠,(近前叫科)妃子,妃子!怎不见你回笑庞,答应响,移身前傍——(细看像,大哭科)呀,原来是刻香檀做成的神像!……(快活三)俺只见宫娥每簇拥将,把团扇护新妆,犹错认定情初,夜入兰房——[悲科]可怎生冷清清独坐在这彩画生绡帐。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     桂花初绽           _________

  ②     不合呵将他轻放     _________

  ③     你回笑庞,答应响   _________

  (答案:开花   不该   面容  声音)

  15.试比较《长生殿·惊变》《梧桐雨·粉蝶儿》两词变化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秋色斓斑”是对景色的赞赏,比“夏景初残”更适用御园小宴的气氛;“荷减翠”改成“蘋减绿”,避免“荷”与“莲”的重复;“秋莲”的“秋”改成“红”,加上“添黄”、“减绿”,使“斓斑”二字有照应,秋日园林的丰富色彩好象映入人的眼帘一样。桂花也比玉簪花更切合时令。)

  16.试分析《长生殿·哭像》中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唐玄宗思念成痴,魂惊肠愁。)

哀 江 南 篇2

  河北三河一中语文组 吕秋艳

  教学目标 :

  1.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2.理解曲词中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教学重点及难点:

  赏读曲词,分析抒情的表现手法是重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是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一六四零年前后的秦淮河畔,杨柳依依,楼台隐隐,湿润的空气中飘荡着酒香和乐声。在这江南繁华之地,一些风尘女子经常和江南士林中的精英人物们举行集会,或饮酒赋诗,或寻幽探胜,或品茗赏花。赋诗联句中,这些女子往往不逊于那些男人,她们漂亮、聪明、活泼、诗、书、画各有所长,她们对人情世态有阅历,为人处事有主见,有胆魄,能自立,她们中的很多人都很大气,虽然身陷风尘,但是她们活得甚至比普通人更有尊严。她们善于生活,绝不放弃能够得到的幸福。

  传奇剧本《桃花扇》便塑造了这样一位令我们自豪的女性——李香君

  二、助读(略)

  教师通过简单介绍孔尚任及其《桃花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尽量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三、自读

  1、提示生字,学生结合课文注解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作品语言风格,体味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教师巡视,随时和学生交流。

  刍(chú)牧 蒿(hāo)莱 秣(mò)陵 长楸(qiú) 阿监(jiàn) 丹墀(chí) 饿莩(piǎo) 哰哰(liáo liáo)

  四、朗读:

  2、学生分角色朗读宾白

  3、教师范读曲词正音

  (1)从【北新水令】到【太平令】六支曲子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试用简练的语言(限7字以内)把这五支曲子的主要内容分别概括成一幅画。(对基础较薄的学生只要求圈点出具有表现力的景物)

  郊外 废垒空壕夕阳道

  孝陵 鸽翎满堂羊群跑

  故宫 雀舞丹墀伴饿莩

  秦淮 破纸坏槛无笙萧

  板桥 秋水长天空溪桥

  旧院 枯井颓巢砖台草

  (2)作者在“宾白”部分又是怎么描写的? (速读)

  宾 白 曲 词

  江 南 孝陵 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 [驻马听]

  皇城 墙倒宫塌,满地蒿莱 [沉醉东风]

  秦淮 竟没一个人影 [折桂令]

  长桥 已无片板 [沽美酒]

  旧院 剩了一堆瓦砾 [太平令]

  五、赏读

  4、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些景物是以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一路写来,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灭亡后,曾是六朝金粉、华艳热闹的南京城的衰败、凄凉、残破、冷落的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表达了强烈的亡国之痛。

  5、你是怎样体会到人物心情的?“宾白”部分哪句直接描写人物心情?曲词中哪些语句直接点明了全篇主旨?

  明确:哀 恸死俺也 [离亭宴带歇拍煞] 直抒胸臆: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6、齐读最后一支曲子,思考:【离亭宴带歇拍煞】是画龙点晴之笔。这支曲子与前六支曲子在抒情方式上有何区别?

  前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铺叙描述,层层蓄势,最后则水到渠成,猛然迸发,动人心魄。前六支曲子主要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末一支曲子则直抒胸臆。(完成板书并总结抒情方法。)

  六、拓展

  7、改写:以“苏昆生游秦淮”为线索,将[折桂令]、[沽美酒]、[太平令]三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用上曲中意象,借景抒情。(或将你喜欢的曲子改写成歌词,注意抒情方法的运用)

  七:总结扩展千古悲情。

  历史,总是留给人深沉的、哲理的反思。历史巨变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非身历其境者通常很难有切身体味;只有那些山崩地裂之巨变、繁华消歇之倏忽、人生变幻之无常的亲历者和目击者,才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局中之人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离亭宴带歇指煞]这支曲子,释放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民族的悲声。悲歌一曲恸山河,“只有兴亡触后贤” (哀江南)传达的这种悲剧精神,浸渍着千百年来志土仁人对道义的追求,熔铸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对文明的求索,也渗透了千百年来志土仁人对历史的反思。 这正是《哀江南》尾曲的美学价值所在。 最后让我们以李煜的词结束全篇: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八、附练习:思考下列诗句的景情关系

  (1)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2)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怅长。

  (3)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5)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答案: 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哀情。

  作者邮箱:

  [1]

哀 江 南 篇3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版  本:2004年10月第1版  

  书  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

  章  节:第四单元

  课  题

  作  者:孔尚任

  第一部分  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略)

  教学思路: 

  《哀江南》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数仅一课时。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应为欣赏七只曲子。欣赏戏曲语言,尤其是欣赏曲词,一要反复诵读,体会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二要仔细揣摩,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

  为此,本节课在教师简单介绍完作者和《桃花扇》的剧情以激发阅读兴趣后,要留下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结合课文注解及补充注释进行自学。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再组织先进行分角色朗读,接着听范读,最后复述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填表)。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欣赏语言,在欣赏的过程中应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重在引导、点拨,辅以分析一两个典型例子。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

  a.了解孔尚任及其《桃花扇》

  b.品味戏曲语言,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c.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

  a.在诵读时体会戏曲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b.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戏曲文学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b.体会作者的亡国之痛

  【教学流程】

  一、助读

  教师通过简单介绍孔尚任及其《桃花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尽量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1.关于孔尚任

  孔尚任,曲阜人,孔子64代孙,清代戏曲作家。他“十年时间,三易其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一时,“王公荐绅,莫不借抄”,歌台演出,“岁无虚日”。《桃花扇》的成功,使他誉满文坛,时人将他与《长生殿》的作者洪昇并论,称“南洪北孔”。

  2.《桃花扇》剧情简介

  诚如作者所言,《桃花扇》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作者巧妙地将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和南明王朝的政治衰败的现实统一起来。

  赠扇——侯方域在南京旧院结识李香君,二人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共订婚约。定情之夕,侯方域以题诗的宫扇一把赠予李香君。

  画扇——阉党余孽阮大铖得知候方域手头拮据,暗送妆奁用以拉拢。香君识破圈套,阮大铖怀恨。南明王朝建立后,阮大铖诬告侯方域迫使他逃离南京。得势的阮大铖欲强迫香君改嫁党羽田仰遭拒,香君血溅定情诗扇。友人杨龙友将扇上血迹点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

  撕扇——李香君以桃花扇为信物,托苏昆生寻找被迫外逃的侯方域,后两人终于在栖霞山白云庵中相遇,面对桃花扇共叙旧情,在场的张薇道士撕扇掷地,以国仇家恨点醒他们,二人不忍看见国破家亡,双双入道。

  全文阅读:

  二、自读

  学生结合课文注解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师巡视,随时和学生交流。

  补充注释:

  1.蒿莱:泛指野草。

  2.山松野草带花挑:我挑着山松枝和带花的野草。

  3.坏槛当潮:已损坏的栏杆被水泡坏了。槛:栏杆。

  4.诌一套:胡乱编造一套曲子。诌:编造

  三、朗读

  1.学生分角色朗读

  2.学生听范读

  正音: 

  刍chú 恸tòng  墀chí  殍piǎo  槛jàn  榭xiè  枭xiāo  诌zhōu  弋yì           

  3.根据课文内容填表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诵记课文。(学生回答时会背的就背,不会背的就诵读)

  a.苏昆生故地重游,文中写他看见了哪些景物?

  b.这些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作者在“宾白”部分是怎么写的?在曲词部分又是怎么写的?

  宾    白曲    词

  江

  南孝陵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驻马听]

  皇城墙倒宫塌,满地蒿莱[沉醉东风]

  秦淮竟没一个人影[折桂令]

  长桥已无片板[沽美酒]

  旧院剩了一堆瓦砾[太平令]

  四、赏读

  1、面对着眼前的景物,苏昆生是什么样的心情?你又是如何体会到他的心情的?

  宾    白曲    词

  江

  南

  孝陵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驻马听]借景抒情

  (对比)

  皇城墙倒宫塌,满地蒿莱[沉醉东风]

  秦淮竟没一个人影[折桂令]

  长桥已无片板[沽美酒]

  旧院剩了一堆瓦砾[太平令]

  哀恸死俺也[离亭宴带歇拍煞]直抒胸臆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

  2.现代的年轻人大都不爱看戏曲,受不了演员演唱曲词时的拖腔带调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有同学以本文为例认为大可以删去曲词。乍听之下确实有理,你看曲词中所写的在宾白部分不全都有吗?可这样一改,戏曲就向话剧靠拢了。还有同学建议,能不能用演唱流行音乐的方式演唱曲词?可这样一唱,又和潘长江、赵丽蓉表演的音乐小品何其相似!

  看来,戏曲之所以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曲词是标志性的元素。所以欣赏戏曲文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品味曲词。我们可以把每一支曲词都当作一首诗来读。

  a.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的,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好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重点分析下面两个例子。)

  a.在[沉醉东风]中有一句“舞丹墀燕雀常朝”,请问这里的“朝”字会让你联想到什么?这样的联想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朝”字会让人想到臣子朝见天子时庄严的情景。而这与眼前的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景一旦联系起来,就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亡国之痛随即跃然纸上,油然而生。

  b.在[沽美酒]中有“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想象这幅画面,若将“剩”改为“留”或“见”好不好,为什么?

  “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时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b.如果要为苏昆生的这张《哀江南》专辑评先一支最佳单曲,你会选哪一支,为什么?

  (让同学们各抒己见,但分析前要先诵读自己喜欢的曲子。教师重点分析【离亭宴带歇拍煞】)

  【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快感。“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唱出了强烈的亡国哀痛。

  教师可视情况而定是继续比较苏昆生和李后主的亡国之痛,还是让学生在课后思考。

  附: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3、拓展训练

  下面三道题目留给学生课后练习,教师也可视情况在课内选讲。

  a.刘禹锡的《乌衣巷》,和《哀江南》一样,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的。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试比较:《哀》与《乌》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式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

  抒情也不一样。《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寓寄于景物描写之中。

  教师可看情况继续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以启发学生认识戏曲文学与古典诗词的不同之处。

  b.试依据[沉醉东风]一曲,就明故宫残破景象作一副对联,尽量用上曲中意象,要求短语相对,平仄可不考虑。示例: 

  玉柱压半墙窗棂覆碎瓦问三百载盛衰盛于何年衰于何地 

  燕雀舞丹墀饿莩塞宫门叹数千年兴亡兴于何事亡于何人

  c.读到《哀江南•北新水令》中的“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时,很自然地就想起姜夔《扬州慢》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二者都写到了战争后的情景,你认为哪一处更动人,为什么?

  附:

  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五.课外阅读

  1.《秦淮歌女》

  2.《慷慨悲歌,何时消歇——读》

  详细内容见第三部分《相关资料:背景与资料》

  [1]

哀 江 南 篇4

  实录

  师:沈阳 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著名的沈阳故宫,有福陵与昭陵,葬着清王朝的两个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许多东北人民流落关内,有一支著名的歌曲就唱出了当年东北人民国破家之痛,流离失所之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涉及了一个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一支同样反映亡国之悲的曲子,这座名城是南京,而这支曲子就是。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上关于的介绍。选自《桃花扇》续四十出《余韵》。这个“余韵”相当于现代戏剧或小说里的“尾声”。既然课文选自“尾声”,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全剧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了解到,《桃花扇》这个名字里的“桃花扇”象征着爱情。《桃花扇》也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我们刚刚学过《长亭送别》,现在就来比较一下《桃花扇》与《西厢记》在故事情节上的异同。我们一起来看投影。(投影1)

  师:古典戏剧在爱情题材上基本都遵循着一个基本的故事情节模式。第一步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西厢记》里的张生与崔莺莺是这样,《桃花扇》里的侯方域与李香君也是如此。侯方 是明末名士、复社文人,在文化界和社会上都有一定的影响。李香君是秦淮河边的名妓,色艺双全,才艺俱佳,两人果然是一见钟情。第二步是“风云突变,节外生枝”。美好的爱情注定要经受更多的磨难。侯李二人生不逢时。明末崇祯皇帝即位后着力整顿朝政,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代中兴之主。他清除魏忠贤,魏忠贤余孽四处流。有一个流窜到南京来的阮大铖,如丧家之犬,急着要与以复社文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修复关系。明末知识分子在社会上是很有影响力的。所以他抓住侯李成婚的机会,给侯方域送了一份厚礼,但是却遭到李香君的拒绝。 句古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这话用在李香君身上就很不公平,李香君是个很有气节和见识的女子。李香君的拒绝在侯李与阉党余孽之间埋下了矛盾的伏笔。正在这个时候,李自成入京,崇祯皇帝带着他的后妃女眷自尽了。作为陪都的南京,就上演了一出立新主子的闹剧,结果阮大铖这些阉党占了上风。他们成了一个偏安朝廷。历史上的东晋和南宋都是偏安朝廷,毕竟还做了一些 复国土的努力。这南明王朝却只顾窝里斗,只顾争权夺利,醉生梦死。于是,侯李的苦难也就开始了。侯方域被逼逃亡,李香君先是被逼改嫁他人,不从,以死相拼,血洒宫扇。这扇子便是侯方域送给李香君的定情之物。有人稍加点染,勾勒成“桃花”样子,这便是“桃花扇”的来历。这就是第三个阶段,我把它叫做“一波三折,苦苦相争”。侯李二人对爱情忠贞不屈,苦苦相思,与张生崔莺莺无二。

  师:大家知道,张生与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这就是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大团圆”结局。那么,《桃花扇》是这 吗?

  生1:不是。侯方域与李香君最后虽然相见,最后却又分手,两个人双双入道了。

  教师:知道为什么吗?

  生1:好像是国家灭亡了。有一个世外高人指点他们,他们意识到连国家都没有了,爱情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醒悟了,就出家了。

  师:是啊。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个高人是怎样点拨这一对男女的。    (投影2)

  师:就是这句话叫两个痴情男女幡然醒悟。原来,正当侯李二人双双沦落的时候,清兵南下,南京岌岌可危。阉党和他们的主子仓皇逃亡。国家亡的时候,侯李二人却大团圆了。从爱情的角度来看,他们终于修成正果,但是孔尚任却让这一对男女双双入道,可见作者另有寄托。这就是“课文导读”里提到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戏剧表现的重点是“兴亡之感”。

  师:知道了故事梗概,我们就来看课文。课文由宾白与曲词两部分构成。中国古典戏曲以唱为主,所以“白”叫做“宾白”,“宾”就把“ ”的作用讲得很清楚。这与西方尤其是古希腊戏剧不同。古希腊戏剧以“白”为主,而“唱”(合唱队)往往作 背景而出现。但是,“宾白”是戏剧的有机部分,读曲品曲必须注意宾白。我们来读这段宾白。我想请三位同学来诵读这段宾白。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声音比较适合朗读这段宾白?

  众生:沧桑的/悲伤的/低沉的/成熟的……

  师:是啊,虽然我们都还不够成熟,也没有经历过什么沧桑,但我们可以揣摩人物的心态,体验人物的情感。情感的体验是可以超越时空和年龄的。我还给大家准备了一支配乐,名字叫“哀郢” 这是根据一首同名诗谱写的曲子。这是谁的诗作?

  生2:屈原。“郢”是楚国的故都。这是屈原在秦国灭亡了楚国后因怀念祖国而写的诗歌。      师:这个同学知识面很广。 曲子表达的也是深沉的亡国之悲。曲子用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埙”演奏。当代作家贾平凹说过“埙”能表现旷古的悲凉与沧桑。现在我们就在配乐朗诵中体验这旷古的悲哀和绝世的伤感。(生分角色朗诵)

  师:在朗诵中我们可以体验出人物的心情。读宾白,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这段对白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什么?

  生3:苏昆生,樵夫;柳敬亭,渔翁。还有一个老赞礼。

  师:要注意“渔樵”二字的组合。你们在哪篇文章里见到过这种组合?

  生4:《赤壁赋》。“渔樵于江渚 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师:对,“渔樵”在汉语里本来就有隐逸的意味。推荐一支古曲《渔樵对话》,也是表达逍遥、遁世、逸的。值得一听。

  师:第二个问题:苏昆生诉说自己的所见所闻,他在南京究竟过哪些地方?

  生5:明孝陵,明故宫,长桥、旧院等秦淮河一带。

  师:他的 情是什么样的?

  生6:哀,恸,还有伤心。

  师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来读以下七支曲词,看看下面这些曲子是怎样与宾白的这些信息对应的,又是怎样表现这种“哀”“恸”与“伤心”的?我们先来一起朗读,读的时候思考一下,这七支曲子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一样。

  (齐读七支曲词)

  生7:前六支曲子是间接抒情 是寓情于景,第七支则是直抒胸臆,所谓“放悲声唱到老”,也就说明了抒情时不加掩饰,痛快淋漓。

  师:很好。既然是“放悲声唱到老”,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放声朗读第七支曲子,如何?

  (生齐声再读第七支曲词)

  师:这段里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

  生8:“ 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师:这是“谁”在“看”?

  生8:苏昆生。

  师:好像是一个冷眼旁观的人。他以这样一个局外人的语气来表达,说明他对南明王朝的极端恨和失望。

  生8:统治者忙着醉生梦死,忙着大兴土木,忙着穷奢极欲,挥霍享乐,也正是这些忙碌,决定了他们必然灭亡,讽刺了南明这个短命王朝的必然命运。排比句给人一种很急促的感觉,好像历史盛衰在一瞬间发生。

  生9:“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最让我感慨。我想起了刘禹锡的古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物是人非。莫愁湖是那时南京的繁华市区,现在却了无人烟,晚上只有鬼哭了,很恐怖,很阴森。前后对比,叫人感慨。

  师:两位同学的分析很到位,让我们心里很有感触,我们再来读一遍吧。

  (生齐读)

  师:接下来我们来欣赏前六段,鉴于时间关系,我们做一个分工。每个人选取自己最欣赏的一段来谈谈,作者是怎样表达那个“哀”“恸”与“伤心”的?

  (学生读书。思考。组织表达语言。)

  生10:我特别欣赏《驻马听》这支曲子。古代社会地位最尊贵的是皇帝,皇帝最尊重的人是他的父亲,是他父亲的父亲,是他父亲的父亲的父亲……可是现在,埋葬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明孝陵却成了牧场,山羊在这里自由自在地吃草。其中一个“群”字说明了不是一只偶尔来此,而是经常有许多羊来,可见这里荒无人烟啊。“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中的“抛”,说明鸟儿根本没有忌讳,胆子很,没人照看。还有“罩”字,说明枯枝败叶积聚得很厚。

  师:说得真好。最后一句“牧儿打碎龙碑帽”其实也同样很精妙。这位同学很注意达技巧。他特别强调了明孝陵墓主的身份:皇帝。他的话揭示了宗法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所谓宗法社会,就是按照血缘关系来决定人的社会地位与价值的社会。中国人非常敬重死去的先人,不要说皇帝,就是普通老百姓,也是这样。有句俗话,说“好像被人挖了祖坟似的”。大家知道的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和盛宣怀,不就因为主张修铁路电报而遭人咒骂么?因为修铁路排电缆,要动地脉要挖人家的祖坟啊!十三陵,沈阳福陵、昭陵,那么大的规模,那么大的气派,也可想见当年也一定把守森严!可是如今明孝陵却成了牧场。这其中包含了多少变化啊!

  生11:我特别欣赏《沉醉东风》一段,写明故宫的。这里 强烈的对比。墙倒塌了,玉柱也倒塌了。以前皇帝和大臣议论军国大事的地方,现在却“舞丹墀燕雀朝”。我觉得这话里似乎有讽刺的意思。

  师:何谓“讽刺”?

  生11:以前这是大臣朝见皇帝 地方,可是现在皇帝没影了,大臣们也不见了,只有燕雀在这里朝拜。其实,燕雀只是在这里游戏觅食而已。

  师:好。我也想告诉大家,别看朱元璋是个乞丐出身的人,可是做起帝来,还真像个皇帝。明朝是个君主专制登峰造极的时代,宫廷礼仪很森严。朱元璋很注重自己的威仪,大臣上朝时必须跪着回答皇帝的问话,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宣读皇帝诏书时总是以“奉天承运”开始,这也始自朱元璋。朱元璋认为自己是天下的皇帝,也就是全天下人的父亲,把君父的权力推向端,实行极其严酷的刑法和廷杖制度,打首辅大臣如同打自家孩子。可以想见,皇帝上朝的时候,宫廷里该是多么威严肃穆,大臣们多么肃静庄重!可是如今,却只有鸟雀在这里玩耍了。借助于权力、暴政来实现万世不衰的梦想,今天看来是多么不可靠啊!

  生12:我最欣赏《折桂令》一节。我喜欢这里的对比。“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秦淮河曾经盛极一时,勾栏瓦肆,富商云集。可是现在到哪里找他们啊?人说“物是人非”,我说是“物非人也非”啊!

  师:总结得很精妙。

  生12:还有“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说的是现在生意没法做了,当年逢年过节的喜庆活动也没有了。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以前的秦淮河,一定是热闹非凡。我把这句话改成“灯船端阳闹,酒旗重九飘”,就是以前繁华时的景象了。

  师:精彩!这样灵活地化用文章中的词句,很有表现力。尤其是这个“飘”字用得好!

  生13:还有《太平令》一节。“不怕小犬”一句,没有狗叫了,说明这里没有人烟了。还有“枯井颓巢”,说明旧院一带没了人气,荒凉冷落了。

  师:好的,今天我们的曲词鉴赏先到这里。快下课了,我想我们再回到我们开头说的“兴亡感”。南明王朝匆促间起来,眨眼间消亡。改朝换代,尤其是频繁的改朝换代,赵钱孙李,你方唱罢我登场,周吴郑王,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给社会生产、百姓生活、文化发展带来了很多灾难,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也给社会心理带来许多阴影,人们好像总是生活在末世之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人,在这个潮流中常常有一种无能为力和难以把握命运的渺茫感。这不能不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慨。所以,虽然表达的是对南明王朝的思考,是对三百年大明江山的思考,但传达的却是一种能够超越时空的历史领悟。

  (投影3)

  师:想当年,据说秦始皇来到南京,看到这个地方虎踞龙盘,颇有帝王之气。于是便下令开凿秦淮河,以泄去金陵王气。他以为这样就没人可以和他争夺江山。可是修建秦淮河并没有能保住他的一统江山。朱元璋加强专制,统治严酷,控制森严,同样没能摆脱灭亡的命运。历史总是在兴亡盛衰的循环中转圈子。这是值得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包括我们现代人,包括我们中学生。

  师: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课外阅读书。

  (投影4)

  师:《华丽家族》是华东师大教授萧华荣先生写的一本反映六朝时王谢家族兴衰的书;《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反映明朝政治的书,其中写到万历皇帝、张居正、海瑞、李贽、戚继光等人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明朝,写法也与一般的历史著作有很大不同,可读性强。这些读物可以帮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历史。建议一读。下课。

  说课

  在语文教学上,我一直将语言的魅力、文学的韵味和文化的视野作为我追求的三要素。

  语文课无论怎样翻新,无论怎样百花齐放,语言都是这门课的核心要素。如果放弃了语言这一核心要素,不管教学过程有多么花哨,教学手段多么先进,课堂氛围多么热烈,它都有可能异化成空中楼阁。我听人讲《逍遥游》,整堂课不涉庄子《逍遥游》,却大谈特谈诸如自、逍遥、绝对的自由与相对的自由,等等,不仅远离文本,也远离了庄子命题的历史文化背景。语文的人文价值是由语言来负载的,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我在设计的教学时,首先关注的,是课文的语言因素。我认为,能够引领学生体悟课文言约意丰、精美雅致的语 魅力,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一方面,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诵,通过朗诵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分析,通过对语言的咀嚼和理解来把握课文表达的历史沧桑感。繁琐的语言分析总让人厌倦,而静心的体味却能让人陶醉,精当的点拨更能人启迪。是戏剧中的登峰造极之作,它的语言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比如宾白,虽然寥寥几句,却把人物 其身份、心态表露无遗。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苏昆生的儒雅、柳敬亭的粗犷和老赞礼的持重。作为民间艺术家,柳敬亭关注长桥旧院、秦淮粉黛,而老赞礼则更为关心皇城。柳敬亭的反应是捶胸顿足,而老赞礼的反应却是一句深沉的感叹。如此的语言表现功力,不能不令人惊叹。七支曲子语言优雅,表现力更是非同凡响,通过对明孝陵、明故宫和秦淮一带的荒凉萧瑟的渲染,淋漓尽致地反映了时代变迁的印迹,这样的分析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内涵着眼于语言这个根基,文学的韵味乃是题中应有之义。本来是一部文学经典,而不是历史文献。所以,以欣赏的姿态面对文本,以主体的情思占有文本,是阅读必须的。我个人的体会,教学中最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想象活动,一旦学生的情感体验被激发,想象空间被扩展,教学就能走进文本,走进作品人物。字字看来都是血,每一处景致都渗透着亡国之痛,家国之悲。我在设计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时,从历史文化名城开始,从沈阳的“一宫两陵”开始,进而谈到“九一八”,谈到《松花江上》,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沉思与想象的状态;中间播放的古埙曲《哀郢》也是希望营造一种体验的氛围。从课堂实效来看,这些铺垫对于激发学生有效的情思活动是产生了积极影响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场”,要引导学生走进这个“场”,全身心地沉迷于这个“场”。进了这个“场”,他的情思活动就能直接指向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效率由此就产生了。本课将曲词品鉴作为教学目标,虽然也有重点字句的反复品味与分析,但对于课文里出现的修辞手法、表现方法、字句的锤炼,还是作了淡化处理。我想,只要学生理解了历史兴亡感这一主旨,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语言技巧服务于表达的需要,离开了表达,语言技巧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许因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太重视技巧层面的分析,学生心生厌倦,反而不去思考这些技巧的表现作用,经常是大而化之地敷衍了事。说到“比喻”的好处,总是形象啊生动啊更有表现力啊之类的套话,学生几乎形成了条件反射,一见比喻就将这一套术语搬出来了。语言分析必须服务于内容的表达,文学的追求要求我们少一些匠人的气息,多一些艺术的特质,多一些整体把握,少一些零敲碎打。

  语文教学还应该追求丰厚的文化底蕴。语言背后站立的是文化,汉语的背后站立的是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一个词语就是一部经典,一个诗句就是一部历史。我希望语文课有更多的文化色彩。我将《西厢记》与《桃花扇》作比较,是希望学生能在阅读中形成总结、归纳和比较的思维习惯。我将“渔樵对话”“埙”“明朝的宫廷礼仪”“帝王的陵寝”“秦淮河的开凿”等问题做了介绍,是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我介绍朱明王朝的宫廷礼仪制度,就是为了将当年的帝王威仪与后来的破败对比,显示王朝破落的历史必然性。残酷的剥夺、严密的控制、森严的等级、滴水不露的教化,都难以改变其破落的命运。王朝更迭,历史盛衰,任何专制统治都难逃这个历史的命数。

  专家评课

  大气实在的一堂课 陈钟樑

  《哀 南》一课,党绪上得很大气,有板有眼的,不花俏,不张扬,很实在,也很成功。文本的内与外、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讨论、师 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活动之间的关系都处理得比较好,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通过不同的方式诵读课文。

  选自孔尚任《桃花扇》第40回“余韵”。三百年前,新编历史剧《桃花扇》的诞生 曾轰动了整个北京城,王公贵族争相传诵,连康熙皇帝也派人找来观看。读后连声骂道:“弘光皇帝太可恶!太可恶!”整部《桃花扇》的演出,很少带“余韵”。“余韵”常以传统折子戏的形式出现。文学欣赏价值极高。它生动地抒发我国古代文人沉重 亡国之痛和社会变迁中的那份沧桑感。因此,它往往能够超越时代,拨动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弦,激起深深的共鸣。

  谁教教得最好?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梁启超。在风云变幻的动荡时代,梁启超自身特有的人生体验、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对昆曲艺术的挚爱与娴熟,边说边唱,边拍板,边落泪。凡聆听过梁 生讲课的莘莘学子无不为之动容。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再达到梁启超先生那样的境界了。但是,曾经多少人倾倒、痴迷的昆曲艺术中的典雅,古诗词中的含蓄、细腻,以及根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些难道不是当代语文教育应当汲取的营养吗?

  一般人教,很少注意词曲前的一段宾白。党绪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真是个有心人。这段宾白写得太精彩了。苏昆生是李香君的 师,从他把明孝陵说成是“宝城”“享殿”,便足见这位老艺人--唱曲名家的职业修养。对于苏昆生南京一行的叙述,老赞礼与柳敬亭由于身份、遭遇、性格的不同, 注的重点是不同的。当苏昆生讲到“皇城墙倒宫塌,满地蒿莱”之时,老赞礼暗自“ 泪”,叹道“不料光景如此”;而大胡子柳敬亭则不然,原是个说书人,闯江湖,走码头的,听苏昆生说“长桥已无片板,旧院剩了一堆瓦砾”,禁不住“胸”直喊:“恸死俺也!”两人表达自己内心苦痛的方式也是不同的。三个老人就是这样栩栩如生地活跃在我们的眼前。

  苏昆生一直在江南秦淮河一带教曲,为什么要编一套北曲呢?因为南曲一般比较委婉、缠绵,而北曲慷慨、苍凉。这套沉郁、悲怆的北曲好唱出了的主题。开 之前,苏昆生有句叫白“俺樵夫啊”,道出了自己如今只落得退隐山林,以砍柴为生的尴尬处境一种无奈与自嘲。渔樵(柳敬亭做了樵夫)对话本是散淡的、远离尘世的,但面对现实的巨变,怎能掩饰内心深处的焦虑与怨恨呢?这就是昆曲艺术的细腻处,它很少有费笔,有多余的笔墨。我还想补充一点苏昆生大段吟唱前还交代了一个动作--击板,因为昆曲的演唱是没有过门的。板声一起,器乐演奏与演员演唱是同时开始的。著名学者赵景深概括昆曲表演的特点,用了八个字:“同起同落,载歌载舞”。在苏昆生放声悲歌时三人都有非常美妙的舞蹈动作,苏昆生的稳重、老赞礼的儒雅、柳敬亭的粗犷,构成一幅叫人赞叹不绝的动人画景。

  孔尚任说:“凡胸中情不可说,眼前景不能见,都借词曲咏之。又一事再叙,前已有说白者,此则以词曲代之。”作者在这里提醒读者要关注曲词与宾白的关系。

  在新课程标准的观照下,怎样教好,我非常同意党绪的见解:紧紧抓住“辨析”与“诵读两个环节,以促进师生互动,共同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梁启超说:是哭声泪痕之书。语文课应该通过辨“词”析“字”, 隐含在曲词中的“哭声”与“泪痕”揭示出来。首曲中“猛抬头秣陵重到”一个“猛”字,陡然一转,写出了苏昆生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而一个“重”字,则起到了提领全篇的作用,表明南明灭亡、事态变化今昔之时间界限,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的基调。课堂上,党绪示范性地重点分析了一曲,余下的曲子交由学生自己钻研,细细品读后全班交流。非常高兴的是,我到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也在那里逐字逐句地揣摩。谈到一个“剩”字时,一个学生说:“剩”表示原来是有的,而如今只残存一片废墟了。这个字贴切地表达了故国情怀。我想,读这篇,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细腻,大而之,又怎能感悟它的精髓呢?

  诵读的指导重在节奏与情 的准确把握。郭沫若先生说:“节奏是力与时间的组成。”它不是纯粹的技巧,同样建筑在对文本的正确理解上。不少学生,包括有些青年教师在读到“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时,一句比一句响,一句比一句快,一句比一句激烈,这显然符合苏昆生此时抒发的“哀”与“悲”之情。同样,整套曲的结尾“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读这个“诌”字,要读出苏昆生在两位老友前的“自谦”与“自侃”。诵读“放悲声唱到老”六个字,声音要略带沙哑与苦涩,一字一字地有力地吐出来,声断气不断;特别是最后一个“老”字,第三声,首腹尾都要读清楚,要表达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沧桑。这样才能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可以有一二分钟的静场,让学生在沉思中结束一节课的教。

  我不太赞成把的教学纳入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轨道上;也不太赞成整理出一条苏昆生到南京的行走路线图,概括出一个“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可能我的观念老化了,我总觉得现今有些语文课有点像数学课把课文演绎成一个公式,印证某个概念或某个术语的材料。语文课的语文味全没了。复旦大学学者王德锋教授在一次上海的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说,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性灵的启发,而不是理性的思考。语文课怎能只重结论,而轻感受呢?这个意义上,用点精力在对《长亭送别》《游园惊梦》这些经典篇目教学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有助于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哀 江 南 篇5

  孔尚任  

  [ 北新水令 ] 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 驻马听 ] 野火频烧,护墓长揪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 沉醉东风 ] 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放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莩。

  [ 折桂令 ]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 ?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 沽美酒 ] 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 太平令 ] 行到那旧院门,何用轻敲;也不怕小犬哰哰。无非是枯井颓巢,不过些砖苔砌草。手种的花条柳梢,尽意儿采樵。这黑灰儿是谁家厨灶?

  [ 离亭宴带歇拍煞 ]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赞掩泪介,云)妙是妙绝,惹出我多少眼泪。  

哀 江 南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当堂背会课文。

  (二)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瀑发,动人心魄。

  (二)《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作者及《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

  《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1出,实际共44出),写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奸党余孳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妆奁,被李香君坚决拒绝。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阮大铖仰仗权奸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香君嫁给新任漕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灭后,侯方域在栖霞山同李香君相会。这时,复社文人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

  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二)情节结构。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课文由七支曲子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沉郁、悲怆的基调。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包括长板桥和旧院)的冷落。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寓寄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声,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诗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

  (三)曲词鉴赏。

  通过对曲词的鉴赏,主要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北新水令】一曲,“山松野草带花桃”,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秣陵重到”,“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本应是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古城,如今却是只剩“萧条”,夕阳古道上,连个人影也见不着。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沽美酒】一曲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长板桥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如今却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快感。“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四)借景抒情。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它与诗歌的借景抒情有着明显的不同。

  以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式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谢花开早”“眼见他起朱楼”);《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

  抒情也不一样。《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煊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寓寄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寓寄于景物描写之中。

  [1] [2] 下一页  

哀 江 南 篇7

  张连生

  《哀江南》【一】

  一、学习目的

  1.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

  二、学习重点

  1.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篇曲词。

  三、学习难点

  1.理解文中对南明灭亡后南京城内外景象描写所抒发的感情。

  2 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四、学习方法

  点拨、解析、鉴赏

  五、学习过程

  【一】点拨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又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清代著名戏曲家。少年就开始搜集资料,准备写南明兴亡的戏剧。中年后,因他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曾得到康熙帝的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官至户部员外郎,曾参加疏浚淮河的工作,结识了很多著名的明末遗民,感受了浓重的爱国思想,终于在一六九九年完成了传奇《桃花扇》的写作,演出后很快引起了反响。戏中明显的反清哀明的思想使康熙皇帝大为不满。第二年孔尚任被借口罢官回家,此后从事诗文写作。有诗文集《湖海集》、《岸堂稿》、《长留集》等,戏曲除《桃花扇》外,还有与顾彩合撰的传奇《小忽雷》。

  《桃花扇》全剧四十出,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歌妓李香君悲欢离合的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巨型历史剧。作者自称:“《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指南明)新事”,他之所以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目的是为了“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激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在众多反映历史的剧作中,《桃花扇》创作思想的明确程度可谓首屈一指。

  《哀江南》为全剧结尾的一套曲子。这套曲子先铺写唱曲人目睹的凄凉景象,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放声悲歌。曲词哀切感人,表达了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二】戏曲知识

  弋阳腔: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之一,盛行民间,源出江西弋阳,至嘉靖间流传南北。

  【三】文章结构

  【四】作业 :归纳主题

  《哀江南》【二】

  一、学习目的

  1.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

  二、学习重点

  1 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背诵全篇曲词。

  三、学习难点

  1.理解文中对南明灭亡后南京城内外景象描写所抒发的感情。

  2 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四、学习方法

  点拨、解析、鉴赏

  五、学习过程

  【一】讨论、确定《哀江南》主题思想

  《哀江南》套曲,描写了沦陷后的南京城郭萧条、皇陵破败、故宫坍塌荒芜、旧院冷落寂寥的景象,并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深沉的兴亡之感、故国之思,表达了一定的民族意识。

  【二】讨论、确定《哀江南》写作特色

  先铺写唱曲人目睹的凄凉景象,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放声悲歌。曲辞优美,情调深沉。

  【三】释疑解难

  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作者孔尚任非常注意语言的典雅,读来觉情文并茂。如“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这句,精选意象,运用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陵墓的荒凉破败,抒发了内心的哀痛之情。对偶,句式整齐,读来有一种音韵美,反问语气强烈,引人思考,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如最后一曲中,运用对偶句“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排比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眼看南明王朝由兴而亡,语言工丽,由此结束全剧,点明主旨,造成浓郁的悲伤气氛,读来备觉沉痛。然而,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主张“宁不通俗,不肯伤雅”。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典雅有余,通俗不足;谨严有余,生动不足。这实际是许多文人传奇戏在语言上的共同特征。

  【四】课堂练习

  阅读:

  [离亭宴带歇拍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容易冰消!眼看他砌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 , , ,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1.在文中横线上填写原句。

  2.写出下面两句的意思。

  残山梦最真: 不信这舆图换稿:

  3.文中运用了哪些对偶句、排比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4.文中哪些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请写在下面。

  答案: 1.略 2.略 3.见“释疑解难” 4.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1]

哀 江 南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当堂背会课文。

  (二)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二)《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巨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作者及《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

  《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1出,实际共44出),写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奸党余孽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妆奁,被李香君坚决拒绝。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阮大铖仰仗权奸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香君嫁给新任巡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灭后,侯方域在栖霞山同李香君相会。这时,复社文人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

  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二)情节结构。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课文由七支曲子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沉郁、悲怆的基调。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包括长板桥和旧院)的冷落。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寓寄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声,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

  (三)曲词鉴赏。

  通过对曲词的鉴赏,主要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北新水令]一曲,“山松野草带花桃”,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秣陵重到”,“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本应是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古城,如今却是只剩“萧条”,夕阳古道上,连个人影也见不着。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沽美酒]一曲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长板桥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如今却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快感。“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巢乌”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四)借景抒情。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它与诗歌的借景抒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眼见他起朱楼”、《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抒情也不一样。《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煊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寓寄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寓寄于景物描写之中。

  (五)传奇与杂剧。

  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杂剧主要有以下区别。

  (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本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哀江南》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六)积累词语。

  1.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2.祭扫:扫墓,在墓地祭奠、培土和打扫。

  3.翡翠:形容绿色。

  4.丹墀:宫殿阶上之地叫做“墀”,涂以红漆,故称“丹墀”,是臣子朝拜皇帝的地方。

  5.粉黛:妇女化妆用的白粉和青黑色的颜料,后借指妇女。本文指歌妓。

  6.笙萧:代音乐。

  7.水榭:临水的供人游玩、休息、眺望的亭阁。这里指秦淮河一带临水的房屋。

  (七)板书设计 :

  引子:定沉郁悲怆的基调

  城郊、孝陵由远而近

  故宫、秦淮铺设景物

  板桥、旧院寓情于景

  吊南京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小资料】

  清代戏曲“双壁”:

  孔子64代孙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是清代戏剧中影响最大的作品,与洪昇著的《长生殿》并称清代戏曲“双壁”。

哀 江 南 篇9

  哀江南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当堂背会课文。 

  (二)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二、难点、重点分析 

  (-)《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瀑发,动人心魄。 

  (二)《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巨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骄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作者及《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 

  《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 

  1出,实际共44出),写明末夏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奸党余孽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妆奁,被李香君坚决拒绝。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阮大钦仰仗权好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季君嫁给新任浩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灭后,侯方域在栖霞山同李香君相会。这时,复征文人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 

  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未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二)情节结构。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课文由七支曲子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走下沉郁、悲怆的基调。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包括长板桥和旧院)的冷落。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寓寄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声,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 

  (三)曲词鉴赏。 

  通过对曲词的鉴赏,主要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北新水令]一曲,"山松野草带花桃",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株陵重到","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袜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本应是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古城,如今却是只剩"萧条",夕阳古道上,连个人影也见不着。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沽美酒]一曲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长板桥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如今却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快感。"金陵玉阶营啼晓,秦淮水谢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果乌"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四)借景抒情。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它与诗歌的借景抒情有着明显的不同。 

  以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 

哀 江 南 篇10

  一、教学理念

  首先是教学重心要转移。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着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就是个性化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个性化阅读又是一种体验性阅读。

  总之,所有的课都应强调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特定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二、教材

  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教材中阅读部分的能力要求是呈阶梯状逐次递增的:第一阶段(高一)重在理解;第二阶段(高二)重在鉴赏;第三阶段(高三)重在研讨和评价。这一篇《哀江南》处于第二阶段的末尾和第三阶段的开始,是由鉴赏到评价,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的桥梁。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用他的血泪作目,经历了十余年,增改了三次写下的历史名篇,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它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抒发兴亡之感。本文出自《桃花扇》的最后一出,由戏曲中的人物——苏昆生所唱的七首曲词组成,旨在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这种感触,不是苏昆生独有的,而是那个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声。《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那是因为这种民族悲声里,包含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的对历史的兴衰的探索。也正是这个原因,《桃花扇》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写男女爱情故事的戏曲。

  七首曲词,六首侧重写景,最后一首直抒胸臆。诗词鉴赏的重点,往往落在表达技巧和精炼的语言上。本篇《哀江南》是安排在高中语文的第四册,而第三册里刚学过古典诗词,高二学生完全有能力用诗词鉴赏的方法鉴赏、品评文中的曲词。

  ②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3、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③重难点:本文的重点就是揣摩、体会蕴藏在曲词中的思想感情,品味优美感人的词语的表达作用。教学难点是运用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表现优美意境的作用。

  三、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弱化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强调学生在主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教授这篇自读课文时,要从实际出发,确定教法:

  1、指导诵读。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不仅能读准字音,明确节奏;更要能体会准确的用词,感受优美的意境,品味深沉的情感。

  2、示范鉴赏。共同鉴赏第一首曲词《北新水令》,并以此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赏。

  3、总结方法。学生马上又从高二进入高三,这样的学情也要求教师在日常课堂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总结方法,自觉锻炼和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少讲,但必要的点拨还是应该有的;学生要多思、多说、多体悟。

  四、学法

  这是一篇带血的吟唱,学生一定要通过读、诵读、吟读真正走入曲词的氛围,切己的去感受,与作者形成共鸣。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学过的知识积极的打开思路去鉴赏。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多思、多说、多体悟。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用他的血泪作目,经历了十余年,增改了三次写下的历史名篇,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这个爱情故事,突破了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有情人皆成眷属的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是让男女主人公在高人国仇家恨的指点下双双入道。显然,“爱情”在这里,仅仅是个载体,它承载着作者更为深沉的思索,正如评论者所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

  A、整体把握——题目暗示

  《哀江南》出自《余韵》,是《桃花扇》的名篇,是全剧的点睛之笔。研读课文,我们从题目入手。

  把握题目中的关键字

  理解题目所含内容

  B、整体把握——宾白提示(分角色朗读宾白)

  C、整体把握——诵读指导(指导毕,分角色朗读课文)

  D、整体把握——结尾总结

  2、重点曲词研读,深入理解(思考讨论)

  3、总结升华: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4、共鸣思考:

  历史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非身历其境者,通常很难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面对国破山残的现实场景,苏昆生产生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南明灭亡,江山易主,这是不争的事实,唱曲人不信、难信而又不得不信,更见亡国之情的痛切。这肝肠寸断的声声悲歌,不仅使全剧的悲怆情感达到高潮,而且留下了绵绵不绝的余韵,让我们对千古兴亡的历史作出自己的评判和思考。它已经超出了一般的遗民之思,这正是《哀江南》的美学意蕴之所在。

  逝去的已为陈迹,一个凄迷的王朝背影已渐行渐远。欣赏这凄美的曲词,汲取其文字的滋养,这远不是我们学习的全部。

  警醒、借鉴、奋进—面对历史,我们应有这样的态度。

  5、扩展练习:

  选取其他描写南京的诗作与《哀江南》一曲比较写景抒情的方式。这一部分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研究课题,同时,也是落实和检测课内所学。

哀 江 南 篇11

  一、教学理念

  首先是教学重心要转移。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着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就是个性化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个性化阅读又是一种体验性阅读。

  总之,所有的课都应强调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特定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二、教材

  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教材中阅读部分的能力要求是呈阶梯状逐次递增的:第一阶段(高一)重在理解;第二阶段(高二)重在鉴赏;第三阶段(高三)重在研讨和评价。这一篇《哀江南》处于第二阶段的末尾和第三阶段的开始,是由鉴赏到评价,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的桥梁。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用他的血泪作目,经历了十余年,增改了三次写下的历史名篇,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它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抒发兴亡之感。本文出自《桃花扇》的最后一出,由戏曲中的人物——苏昆生所唱的七首曲词组成,旨在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这种感触,不是苏昆生独有的,而是那个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声。《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那是因为这种民族悲声里,包含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的对历史的兴衰的探索。也正是这个原因,《桃花扇》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写男女爱情故事的戏曲。

  七首曲词,六首侧重写景,最后一首直抒胸臆。诗词鉴赏的重点,往往落在表达技巧和精炼的语言上。本篇《哀江南》是安排在高中语文的第四册,而第三册里刚学过古典诗词,高二学生完全有能力用诗词鉴赏的方法鉴赏、品评文中的曲词。

  ②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3、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③重难点:本文的重点就是揣摩、体会蕴藏在曲词中的思想感情,品味优美感人的词语的表达作用。教学难点是运用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表现优美意境的作用。

  三、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弱化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强调学生在主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教授这篇自读课文时,要从实际出发,确定教法:

  1、指导诵读。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不仅能读准字音,明确节奏;更要能体会准确的用词,感受优美的意境,品味深沉的情感。

  2、示范鉴赏。共同鉴赏第一首曲词《北新水令》,并以此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赏。

  3、总结方法。学生马上又从高二进入高三,这样的学情也要求教师在日常课堂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总结方法,自觉锻炼和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少讲,但必要的点拨还是应该有的;学生要多思、多说、多体悟。

  四、学法

  这是一篇带血的吟唱,学生一定要通过读、诵读、吟读真正走入曲词的氛围,切己的去感受,与作者形成共鸣。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学过的知识积极的打开思路去鉴赏。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多思、多说、多体悟。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用他的血泪作目,经历了十余年,增改了三次写下的历史名篇,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这个爱情故事,突破了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有情人皆成眷属的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是让男女主人公在高人国仇家恨的指点下双双入道。显然,“爱情”在这里,仅仅是个载体,它承载着作者更为深沉的思索,正如评论者所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

  a、整体把握——题目暗示

  《哀江南》出自《余韵》,是《桃花扇》的名篇,是全剧的点睛之笔。研读课文,我们从题目入手。

  把握题目中的关键字

  理解题目所含内容

  b、整体把握——宾白提示(分角色朗读宾白)

  c、整体把握——诵读指导(指导毕,分角色朗读课文)

  d、整体把握——结尾总结

  2、重点曲词研读,深入理解(思考讨论)

  3、总结升华: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4、共鸣思考:

  历史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非身历其境者,通常很难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面对国破山残的现实场景,苏昆生产生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南明灭亡,江山易主,这是不争的事实,唱曲人不信、难信而又不得不信,更见亡国之情的痛切。这肝肠寸断的声声悲歌,不仅使全剧的悲怆情感达到高潮,而且留下了绵绵不绝的余韵,让我们对千古兴亡的历史作出自己的评判和思考。它已经超出了一般的遗民之思,这正是《哀江南》的美学意蕴之所在。

  逝去的已为陈迹,一个凄迷的王朝背影已渐行渐远。欣赏这凄美的曲词,汲取其文字的滋养,这远不是我们学习的全部。

  警醒、借鉴、奋进—面对历史,我们应有这样的态度。

  5、扩展练习:

  选取其他描写南京的诗作与《哀江南》一曲比较写景抒情的方式。这一部分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研究课题,同时,也是落实和检测课内所学。

  (三)自我评价:

  对整个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评价的:从理解到鉴赏,再到巩固的三大板块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上由浅到深的规律,整个的设计科学合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感知课文,理解课文,进而鉴赏课文,教学效果非常不错。

哀 江 南 篇12

  哀江南 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桃花扇》的剧情梗概及其写作主旨。

  2.与《闺塾》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传奇曲词的艺术特点。

  3.了解“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抒情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训练点

  1.诵读、赏析曲词,体会其中表达的真挚、强烈的思想感情。

  2.分析、理解“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不同表现手法在课文中的具体运用及相互联系。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剧中人苏昆生、柳敬亭等反对权奸、关心国事、不做顺民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培养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1.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2.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二.学法引导

  首先是对照注释,查找字典,疏通文字,然后反复诵读七支曲词,在熟读的基础上概括七支曲词的内容。七支曲子可依次概括为: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吊明孝陵、吊明故宫、吊秦淮河、吊长桥、吊旧院、总吊南京并点明主旨。第三步,精读中间的五支曲子,依据作者的描述,概括五处景物现在和以前的特点,如“吊秦淮河”一节。现在秦淮河是黯淡、萧条,以前是华艳、热闹。“吊旧院”一节,现在旧院是荒芜粗俗,以前是清静优雅。第四步,画出各曲词中的形容词、动词,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生动。如“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一个“抛”字,写出随意与凌乱:一个“罩”字,使人想见枯枝败叶的密集程度。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赏读曲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分析抒情的表现手法是学习的重点,最后一支曲子[离亭宴带歇拍煞]的赏读分析是教学难点。

  (二)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

  2.师生合作,揣摩研讨。如:

  ①《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和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②《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有什么特色?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在课内与课外反复诵读课文,并结合重点曲子、重点语句进行课堂讨论。

  2.有条件的学生可课外阅读《桃花扇》全剧,或观看影片《桃花扇》。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桃花扇》是明清传奇的优秀剧目,被列入“中国十大古典悲剧”。《哀江南》选自该剧最后一出《余韵》。这一套北曲,可以当做独立的诗歌作品来赏读,因此,诵读曲词,揣摩语句,体会情感,分析其表现修辞特点,是学习本文的目标。

  (二)整体感知

  《桃花扇》是孔尚任经十余年长期酝酿写成的传奇剧杰作。作者意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即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歌伎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借与此事相关联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来提示南明王朝覆灭的原因。他是第一个用戏剧形式艺术地总结南明亡国历史教训的人。剧作写至《余韵》一出,主人公的故事已经完结(前出《入道》写到侯方域、李香君二人因国破家亡、山河沦丧,均各自入山修道),但正如王季思教授评点所说:“前出故事已完,意趣未尽,续此余韵,为增加悲剧气氛,将兴亡旧事付之风月闲谈,正是痛定思痛、铭骨镂心之意。”在全剧戏剧冲突已完成之后,再续此一出,正体现了我国古典戏曲“不很重视冲突”,常“直接地抒写人物的心理、感情、情绪”(汪曾祺语)的特点。

  《哀江南》是剧中民间艺人苏昆生一套北曲的总题目,共有七支曲子。其中,【北新水令】是“头”(总起),中间的【驻马听】等五支曲子是“腹”(展开),最后一支曲子是“尾”(收束)。赏读曲词,是本课最学习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赏读唐代诗人的刘禹锡的《乌及巷》(见课本习题四)。

  (《乌及巷》一诗与《哀江南》套曲,都以六朝故都南京为吟咏对象,都抒写了江山兴废、王朝更迭的感喟。相比较而言,刘诗以小见大,写得简洁、含蓄;而孔曲则作了全景式的描写,情感更激越,对比更鲜明,笔墨更酣畅。赏读这套曲子,体会情感,赏析语言,是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2.简介作者:

  (孔尚任,清初戏曲作家、诗人、孔子64代孙。有文名,精乐律,擅词曲。《桃花扇》是他用十年时间三易其稿,于1699年完成的传奇剧本。这出戏的创作成功,使他誉满文坛,与《长生殿》作者洪昇齐名,称“南洪北孔”。)

  3具体赏读曲词:

  (1)提示生字,学生朗读课文(只读七支曲子)

  蒿(hāo)菜 秣(mō)陵 长楸(qiū) 阿监(jiàn) 丹气墀(chí) 饿莩(piǎo) 哰哰(liáo liáo)

  (2)讨论题一:这一套曲子,有“头”有“腹”有“尾”,应当如何划分?三部分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第一支曲子【北新水令】是“头”,总写苏昆生所见战后南京郊外的凄凉景象,定下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中间五支曲了是“腹”,写昔日国都各处的残败与冷落,寄托悼亡伤怀的哀思。最后一支曲子是“尾”,直抒胸臆,慷慨悲歌,慨叹南京城的今非昔比,表达强烈的亡国哀痛。)

  (3)讨论题二:【北新水令】中,“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二名构成对仗工整的一联。试分析名中四个形容词的修饰作用。

  (四个形容词是“残”、“废”、“瘦”、“空”,分别修饰“军”、“垒”、“马”、“壕”四字,可看作曲词炼字的范例。战事已成过去,眼前只剩下“废垒”、“空壕”和卧于空壕中的“瘦马”,使人联想到南明王朝军败如崩、四散溃逃的情景。上下联不过寥寥十字,就真实地重现了经历过战争活动的城池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4)讨论题三:从【驻马听】到【太平令】五支曲子分别写了金陵古城的哪些景物?怎样凸现其残破、冷落的景象?

  (解答此题,可将五支曲子的曲词与曲词前三人的宾白作比较。宾白与曲词,都是按苏昆生故地重游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作描述的。从城郊始,依次写了孝陵、故宫、秦淮、板桥和旧院。孝陵乃皇家陵园,故宫乃赫赫皇城,秦淮乃歌舞繁华之地,当年玉柱红墙,琉璃瓦,翡翠窗,何等威严;长桥旧院,粉黛成群,处处笙萧。两相对比,更显出江山沦亡、时过境迁的悲伤。这些曲子都以写景为主,但寓于景,不言情自在景中。)

  (5)讨论题四:最后一支曲子【离亭宴带歇拍煞】是画龙点晴之笔。这支曲子与前六支曲子关系如何?在语言和抒情方式上的何特点?

  (前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铺叙描述,层层蓄势,最后则水到渠成,激情迸发,激越动人。前六支曲子主要是寓情于景,末一支曲子则直抒胸臆。从语言上说,末尾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又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气韵酣畅,令人慷慨击节。)

  (四)总结、扩展

  明清传奇采用南曲,但《桃花扇》却将《哀江南》这一套北曲收入剧中,就是因为北曲豪迈雄壮,便于传达沉郁、悲怆的情感。末一支曲子“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挥。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度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了全篇主旨。南明灭亡、江山易主是不争的事实。唱曲人的不信、难信而又不得不信,更见亡国之情的痛切。

  此篇读罢,可将本单元四篇课文的主要曲词(或选每篇最典型的表彩段子)逐一吟诵,作比较性的赏析,体会其抒情与语言特色。

  (五)课后作业

  1.背诵文中曲词。

  2.整理与本单元四位作家有关的作家作品常识,记住最生要的内容。

哀 江 南 篇13

  一、 教学理念

  首先是教学重心要转移。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着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就是个性化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个性化阅读又是一种体验性阅读。

  总之,所有的课都应强调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特定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二、教材

  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教材中阅读部分的能力要求是呈阶梯状逐次递增的:第一阶段(高一)重在理解;第二阶段(高二)重在鉴赏;第三阶段(高三)重在研讨和评价。这一篇《哀江南》处于第二阶段的末尾和第三阶段的开始,是由鉴赏到评价,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的桥梁。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用他的血泪作目,经历了十余年,增改了三次写下的历史名篇,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它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抒发兴亡之感。本文出自《桃花扇》的最后一出,由戏曲中的人物——苏昆生所唱的七首曲词组成,旨在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这种感触,不是苏昆生独有的,而是那个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声。《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那是因为这种民族悲声里,包含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的对历史的兴衰的探索。也正是这个原因,《桃花扇》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写男女爱情故事的戏曲。

  七首曲词,六首侧重写景,最后一首直抒胸臆。诗词鉴赏的重点,往往落在表达技巧和精炼的语言上。本篇《哀江南》是安排在高中语文的第四册,而第三册里刚学过古典诗词,高二学生完全有能力用诗词鉴赏的方法鉴赏、品评文中的曲词。

  ②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3、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③重难点:本文的重点就是揣摩、体会蕴藏在曲词中的思想感情,品味优美感人的词语的表达作用。教学难点是运用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表现优美意境的作用。

  三、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弱化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强调学生在主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教授这篇自读课文时,要从实际出发,确定教法:

  1、指导诵读。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不仅能读准字音,明确节奏;更要能体会准确的用词,感受优美的意境,品味深沉的情感。

  2、示范鉴赏。共同鉴赏第一首曲词《北新水令》,并以此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赏。

  3、总结方法。学生马上又从高二进入高三,这样的学情也要求教师在日常课堂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总结方法,自觉锻炼和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少讲,但必要的点拨还是应该有的;学生要多思、多说、多体悟。

  四、学法

  这是一篇带血的吟唱,学生一定要通过读、诵读、吟读真正走入曲词的氛围,切己的去感受,与作者形成共鸣。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学过的知识积极的打开思路去鉴赏。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多思、多说、多体悟。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用他的血泪作目,经历了十余年,增改了三次写下的历史名篇,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这个爱情故事,突破了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有情人皆成眷属的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是让男女主人公在高人国仇家恨的指点下双双入道。显然,“爱情”在这里,仅仅是个载体,它承载着作者更为深沉的思索,正如评论者所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

  a、整体把握——题目暗示

  《哀江南》出自《余韵》,是《桃花扇》的名篇,是全剧的点睛之笔。研读课文,我们从题目入手。

  把握题目中的关键字

  理解题目所含内容

  b、整体把握——宾白提示(分角色朗读宾白)

  c、整体把握——诵读指导(指导毕,分角色朗读课文)

  d、整体把握——结尾总结

  2、重点曲词研读,深入理解(思考讨论)

  3、总结升华: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4、共鸣思考:

  历史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非身历其境者,通常很难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面对国破山残的现实场景,苏昆生产生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南明灭亡,江山易主,这是不争的事实,唱曲人不信、难信而又不得不信,更见亡国之情的痛切。这肝肠寸断的声声悲歌,不仅使全剧的悲怆情感达到高潮,而且留下了绵绵不绝的余韵,让我们对千古兴亡的历史作出自己的评判和思考。它已经超出了一般的遗民之思,这正是《哀江南》的美学意蕴之所在。

  逝去的已为陈迹,一个凄迷的王朝背影已渐行渐远。欣赏这凄美的曲词,汲取其文字的滋养,这远不是我们学习的全部。

  警醒、借鉴、奋进—面对历史,我们应有这样的态度。

  5、扩展练习:

  选取其他描写南京的诗作与《哀江南》一曲比较写景抒情的方式。这一部分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研究课题,同时,也是落实和检测课内所学。

  (三)自我评价:

  对整个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评价的:从理解到鉴赏,再到巩固的三大板块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上由浅到深的规律,整个的设计科学合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感知课文,理解课文,进而鉴赏课文,教学效果非常不错。

哀 江 南 篇14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当堂背会课文。

  (二)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二)《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巨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作者及《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

  《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1出,实际共44出),写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奸党余孽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妆奁,被李香君坚决拒绝。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阮大铖仰仗权奸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香君嫁给新任巡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灭后,侯方域在栖霞山同李香君相会。这时,复社文人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

  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二)情节结构。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课文由七支曲子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沉郁、悲怆的基调。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包括长板桥和旧院)的冷落。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寓寄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声,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

  (三)曲词鉴赏。

  通过对曲词的鉴赏,主要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北新水令]一曲,“山松野草带花桃”,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秣陵重到”,“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本应是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古城,如今却是只剩“萧条”,夕阳古道上,连个人影也见不着。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沽美酒]一曲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长板桥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如今却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快感。“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巢乌”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四)借景抒情。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它与诗歌的借景抒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眼见他起朱楼”、《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抒情也不一样。《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煊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寓寄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寓寄于景物描写之中。

  (五)传奇与杂剧。

  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杂剧主要有以下区别。

  (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本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哀江南》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六)积累词语。

  1.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2.祭扫:扫墓,在墓地祭奠、培土和打扫。

  3.翡翠:形容绿色。

  4.丹墀:宫殿阶上之地叫做“墀”,涂以红漆,故称“丹墀”,是臣子朝拜皇帝的地方。

  5.粉黛:妇女化妆用的白粉和青黑色的颜料,后借指妇女。本文指歌妓。

  6.笙萧:代音乐。

  7.水榭:临水的供人游玩、休息、眺望的亭阁。这里指秦淮河一带临水的房屋。

  (七)板书设计 :

  引子:定沉郁悲怆的基调

  城郊、孝陵由远而近

  故宫、秦淮铺设景物

  板桥、旧院寓情于景

  吊南京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小资料】

  清代戏曲“双壁”:

  孔子64代孙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是清代戏剧中影响最大的作品,与洪昇著的《长生殿》并称清代戏曲“双壁”。

哀 江 南 篇15

  (苏云)……我三年没到南京,忽然高兴,进城卖柴;路过孝陵,见那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

  (柳云)呵呀呀,那皇城如何?

  (苏云)那皇城墙倒宫塌,满地蒿莱了。

  (赞掩泪介,云)不料光景至此。

  (苏云)俺又一直走到秦淮,立了半晌,竟没一个人影儿。

  (柳云)那长桥旧院,是咱们熟游之地,你也该去瞧瞧。

  (苏云)怎的没瞧--长桥已无片板,旧院剩了一堆瓦砾。

  (柳搥胸介,云)咳,恸死俺也!

  (苏云)那时疾忙回首,一路伤心,编长一套北曲--名为"哀江南"。待我唱来。(敲板唱戈阳腔介)俺樵夫呵!(唱)

  [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驻马听]野火频烧,护墓长揪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账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沉醉东风]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放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莩。

  [折桂令]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沽美酒]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太平令]行到那旧院门,何用轻敲;也不怕小犬(liao liao)。无非是枯井颓巢,不过些砖苔砌草。手种的花条柳梢,尽意儿采樵。这黑灰儿是谁家厨灶?

  [离亭宴带歇折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赞掩泪介,云)妙是妙绝,惹出我多少眼泪。

哀 江 南 篇1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桃花扇》的剧情梗概及其写作主旨。

  2.与《闺塾》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传奇曲词的艺术特点。

  3.了解“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抒情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训练点

  1.诵读、赏析曲词,体会其中表达的真挚、强烈的思想感情。

  2.分析、理解“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不同表现手法在课文中的具体运用及相互联系。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剧中人苏昆生、柳敬亭等反对权奸、关心国事、不做顺民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培养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1.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2.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二.学法引导

  首先是对照注释,查找字典,疏通文字,然后反复诵读七支曲词,在熟读的基础上概括七支曲词的内容。七支曲子可依次概括为: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吊明孝陵、吊明故宫、吊秦淮河、吊长桥、吊旧院、总吊南京并点明主旨。第三步,精读中间的五支曲子,依据作者的描述,概括五处景物现在和以前的特点,如“吊秦淮河”一节。现在秦淮河是黯淡、萧条,以前是华艳、热闹。“吊旧院”一节,现在旧院是荒芜粗俗,以前是清静优雅。第四步,画出各曲词中的形容词、动词,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生动。如“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一个“抛”字,写出随意与凌乱:一个“罩”字,使人想见枯枝败叶的密集程度。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赏读曲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分析抒情的表现手法是学习的重点,最后一支曲子[离亭宴带歇拍煞]的赏读分析是教学难点 。

  (二)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

  2.师生合作,揣摩研讨。如:

  ①《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和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②《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有什么特色?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在课内与课外反复诵读课文,并结合重点曲子、重点语句进行课堂讨论。

  2.有条件的学生可课外阅读《桃花扇》全剧,或观看影片《桃花扇》。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桃花扇》是明清传奇的优秀剧目,被列入“中国十大古典悲剧”。《哀江南》选自该剧最后一出《余韵》。这一套北曲,可以当做独立的诗歌作品来赏读,因此,诵读曲词,揣摩语句,体会情感,分析其表现修辞特点,是学习本文的目标。

  (二)整体感知

  《桃花扇》是孔尚任经十余年长期酝酿写成的传奇剧杰作。作者意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即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歌伎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借与此事相关联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来提示南明王朝覆灭的原因。他是第一个用戏剧形式艺术地总结南明亡国历史教训的人。剧作写至《余韵》一出,主人公的故事已经完结(前出《入道》写到侯方域、李香君二人因国破家亡、山河沦丧,均各自入山修道),但正如王季思教授评点所说:“前出故事已完,意趣未尽,续此余韵,为增加悲剧气氛,将兴亡旧事付之风月闲谈,正是痛定思痛、铭骨镂心之意。”在全剧戏剧冲突已完成之后,再续此一出,正体现了我国古典戏曲“不很重视冲突”,常“直接地抒写人物的心理、感情、情绪”(汪曾祺语)的特点。

  《哀江南》是剧中民间艺人苏昆生一套北曲的总题目,共有七支曲子。其中,【北新水令】是“头”(总起),中间的【驻马听】等五支曲子是“腹”(展开),最后一支曲子是“尾”(收束)。赏读曲词,是本课最学习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赏读唐代诗人的刘禹锡的《乌及巷》(见课本习题四)。

  (《乌及巷》一诗与《哀江南》套曲,都以六朝故都南京为吟咏对象,都抒写了江山兴废、王朝更迭的感喟。相比较而言,刘诗以小见大,写得简洁、含蓄;而孔曲则作了全景式的描写,情感更激越,对比更鲜明,笔墨更酣畅。赏读这套曲子,体会情感,赏析语言,是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2.简介作者:

  (孔尚任,清初戏曲作家、诗人、孔子64代孙。有文名,精乐律,擅词曲。《桃花扇》是他用十年时间三易其稿,于1699年完成的传奇剧本。这出戏的创作成功,使他誉满文坛,与《长生殿》作者洪昇齐名,称“南洪北孔”。)

  3具体赏读曲词:

  (1)提示生字,学生朗读课文(只读七支曲子)

  蒿(hāo)菜 秣(mō)陵 长楸(qiū) 阿监(jiàn) 丹气墀(chí) 饿莩(piǎo) 哰哰(liáo liáo)

  (2)讨论题一:这一套曲子,有“头”有“腹”有“尾”,应当如何划分?三部分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第一支曲子【北新水令】是“头”,总写苏昆生所见战后南京郊外的凄凉景象,定下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中间五支曲了是“腹”,写昔日国都各处的残败与冷落,寄托悼亡伤怀的哀思。最后一支曲子是“尾”,直抒胸臆,慷慨悲歌,慨叹南京城的今非昔比,表达强烈的亡国哀痛。)

  (3)讨论题二:【北新水令】中,“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二名构成对仗工整的一联。试分析名中四个形容词的修饰作用。

  (四个形容词是“残”、“废”、“瘦”、“空”,分别修饰“军”、“垒”、“马”、“壕”四字,可看作曲词炼字的范例。战事已成过去,眼前只剩下“废垒”、“空壕”和卧于空壕中的“瘦马”,使人联想到南明王朝军败如崩、四散溃逃的情景。上下联不过寥寥十字,就真实地重现了经历过战争活动的城池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4)讨论题三:从【驻马听】到【太平令】五支曲子分别写了金陵古城的哪些景物?怎样凸现其残破、冷落的景象?

  (解答此题,可将五支曲子的曲词与曲词前三人的宾白作比较。宾白与曲词,都是按苏昆生故地重游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作描述的。从城郊始,依次写了孝陵、故宫、秦淮、板桥和旧院。孝陵乃皇家陵园,故宫乃赫赫皇城,秦淮乃歌舞繁华之地,当年玉柱红墙,琉璃瓦,翡翠窗,何等威严;长桥旧院,粉黛成群,处处笙萧。两相对比,更显出江山沦亡、时过境迁的悲伤。这些曲子都以写景为主,但寓于景,不言情自在景中。)

  (5)讨论题四:最后一支曲子【离亭宴带歇拍煞】是画龙点晴之笔。这支曲子与前六支曲子关系如何?在语言和抒情方式上的何特点?

  (前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铺叙描述,层层蓄势,最后则水到渠成,激情迸发,激越动人。前六支曲子主要是寓情于景,末一支曲子则直抒胸臆。从语言上说,末尾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又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气韵酣畅,令人慷慨击节。)

  (四)总结、扩展

  明清传奇采用南曲,但《桃花扇》却将《哀江南》这一套北曲收入剧中,就是因为北曲豪迈雄壮,便于传达沉郁、悲怆的情感。末一支曲子“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挥。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度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了全篇主旨。南明灭亡、江山易主是不争的事实。唱曲人的不信、难信而又不得不信,更见亡国之情的痛切。

  此篇读罢,可将本单元四篇课文的主要曲词(或选每篇最典型的表彩段子)逐一吟诵,作比较性的赏析,体会其抒情与语言特色。

  (五)课后作业 

  1.背诵文中曲词。

  2.整理与本单元四位作家有关的作家作品常识,记住最生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