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文教案高三语文电子教材第六单元(精选16篇)

第六单元(精选16篇)


第六单元(精选16篇)

第六单元 篇1

  本单元学习《孟子》。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作品。《孟子》中很多重要的思想,如“仁政”论、“性善”论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等,是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精华。《孟子》向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而又寓意深远。

  学习本单元,要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进而品味《孟子》的语言特色

第六单元 篇2

  (一)小石潭记:

  作者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并称“韩柳”。作品丰富,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

  一、一词多义

  1.可:(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1)介词,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隶而从者)  

  3.清:(1)清澈。(水尤清冽)  

  (2)凄清。(以其境过清)  

  4.差:(1)长短不一。(参差披拂)  

  (2)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通“现”出现。(下见小潭)  

  (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

  (2)逗乐。(似与游者相乐)  

  7.以:(1)连词,因为。(以其境过清)  

  (2)表承接。(卷石底以出)  

  (3)介词,把。(全石以为底)  

  8.而:(1)不译,表顺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修饰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佩环)  

  (2)环绕。(竹树环合)  

  11.为:(1)把.....作为。(全石以为底)  

  (2)成为。(为岩)

  二、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  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今义:往,去。  

  3、闻: 古义:听到、听闻。(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 古义:停留。(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可: 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6.布: 古义:映,显现。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 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上下”、“光景”、“左右”。  今义:允许、准许。  

  8.佁然:古义:呆呆的样子,愣住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9.清: 古义:凄清;冷清。  

  今义:清晰,清净等

  三、词类活用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②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④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⑤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⑥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⑦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形容词,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名词作形容词,像蛇一样爬行)

  ⑧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形容词,像狗的牙齿一样)

  ⑨凄神寒骨。(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       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⑩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⑪心乐之   (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喜欢的意思) 

  ⑫近岸     (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⑬隶而从者 (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⑭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玩乐)

  1、字词:

  水尤清冽:尤,格外;清冽,清凉。

  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怡然:呆呆的样子。   坻:水中的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蒙络:遮掩缠绕。    可百许头:可,大约

  俶尔:突然,忽然。   犬牙:像狗牙一样。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悄怆:忧伤的样子。

  2、翻译: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石底

  (2)佁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    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的交错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因为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呆下去。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交错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⑺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三、课文理解:

  1.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

  2. 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

  3.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4.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5.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6.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抑郁忧伤之情。

  7.文中对潭中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动静结合,字面上写鱼,实则写潭水的清澈。

  四、段意: 

  第1段  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写潭的概貌。

  第2段  写潭水清澈见底,游鱼怡然自乐。

  第3段  写潭水的来源。

  第4段  写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

  第5段  记下同游者的姓名。

  五、重点句:

  (1)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语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六、写作者心情的诗句: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七、心情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之情,后来这种感情发生了变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正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折射反映,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八、本文表达的作者情感:

  ①“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景物的感受正是他此刻内心情感的生动写照。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概括了小石潭的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和压抑的心境。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交待了他离开小石潭的原因。其原因并非已尽游兴,而是触景生情,忧伤之至,不能不赶快离开此处。从此出可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却又最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

  九、 语段赏析:

  赏析第4段:

  写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写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

  十、内容主旨: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二)岳阳楼记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一、通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2.百废具兴      (通“俱”,全,皆)

  二、一字多义

  1.以: 1) 来:属予作文以记之  

  2) 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夫: 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表感叹:嗟夫  

  3.观: 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极: 1)尽: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穷尽,尽:此乐何极  

  3)表示程度深:感极而悲者矣  

  5.或: 1)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2)有时:而或长烟一空   

  6.空: 1)天空:浊浪排空  

  2)消散:长烟一空  

  7.通: 1)顺利:政通人和   

  2)通向:北通巫峡  

  8.和: 1)和乐:政通人和  

  2)和煦:春和景明  

  9.一: 1)一片:一碧万顷  

  2)全:长烟一空  

  3)整个:在洞庭一湖  

  10.则:1)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三、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事态      今义:天气变化  

  2.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   今义:微小  

  3.岳阳楼之大观:古义:景象   今义:看

  4.横无际涯:古义:广远      今义:与竖相对  

  5.浊浪排空:古义冲向天空 今义:全部去除掉  

  6.予观夫:  古义:那      今义:丈夫,夫人  

  7.前人之述备矣:古义:详尽   今义:准备  

  8.增其旧制: 古义:规模      今义:制度  

  9.作文:     古义:写文章    今义:作文  

  10.春和景明:古义:日光   今义:景色、景物  

  11.去国怀乡: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12.去国怀乡: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13.予尝求:  古义:曾经      今义:品尝 

  14.越明年:  古义:及,到    今义:越过  

  15.宠辱偕忘:古义:荣耀      今义:恩宠  

  16.沙鸥翔集:古义:群鸟停息在树上

  今义:集体,集中

  17.进亦忧:古义:在朝廷做官     今义:前进  

  18.退亦忧:古义:不在朝廷做官   今义:后退

  四、词类活用

  ①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③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④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动词作形容词,被贬谪的)  

  ⑤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⑦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⑧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⑨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1、字词:

  谪守:守,做……的长官。     越:及、到。

  具:通“俱”,全,都。        属:通“嘱”。

  胜状:胜景,好景色。         晖:日光。

  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   备:详尽。

  横无际涯:横,广远。际涯,边。

  南极潇湘:极,尽。           开:放晴。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薄:迫近。

  景:日光。集:停息。偕:一起。归:归依。

  郁郁:草木茂盛。   把酒临风:把,持、执。

  去国还乡:去,离开。 谗:说坏话

  2、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 批评指责。(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求,探求。为,指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 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三、问答题: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4、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五、理解背诵、(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 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六、思考(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XX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七、词语欣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答:“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1分)(三)醉翁亭记

  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一、一词多义

  1.归:1)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  

  2)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3)吾谁与归:归依  

  4)暮而归:回来  

  2.谓:1)太守谓谁:是  

  2)太守自谓也:命名  

  3.临: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座落于……  

  2)临溪而渔:在……旁边

  二、古今异义

  1.至于负者歌于途:古义:背      今义:负数  

  2.非丝非竹:      古义:管乐器  今义:竹子 

  3.四时之景不同: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4.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开放    今义:散发  

  5.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    今义:意思

  三、词类活用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发:名词作动词,开放,散发。名词作动词

  秀:名词作动词,植物开花结实。)

  ②山行六七里  (名词作状语,在山上)  

  ③酿泉为酒   (名词作动词,用酿泉)  

  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儿的翅膀,)  

  ⑤名之者谁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⑥自号曰醉翁也 (名词用作动词,取名)  

  ⑦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动词,以……为乐;

  名词,乐趣。)  

  ⑧杂然而前陈者 (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1、字词:

  蔚然:茂盛的样子。 临:靠近。意:情趣。

  霏:(山里)雾气。暝:昏暗。 芳:香花。

  佳木秀而繁阴:秀,滋长。 伛偻:老人。

  提携:小孩。 蔌:菜蔬。陈:摆开。

  觥:酒杯,筹,酒筹。颓然:这里指醉态。 

  阴翳:这里指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名之者谁:名,起名字。 太守谓谁:谓,是。

  寓:寄托。 辄:就。

  2、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3、问答题:

  ⑴这段话中写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的用意是什么?     答:衬托太守之乐

  ⑵“醉能同其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复习文章知识。

  (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6、理解背诵。(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7、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四)满井游记

  作者

  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在今湖北省)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人。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1、字词:

  冻风时作:作,起。      土膏:膏,肥沃。

  波色乍明:乍,初、始。  恶能:怎能。

  娟然:美好的样子。

  靧面:靧,洗脸,掠,梳掠。

  披风:披,开,分散。     浃:湿透。

  堕事:堕,坏,耽误。

  2、翻译: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译文: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译文:(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3.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译文: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高如兽颈上的毛约一寸左右。

  4.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文:游人虽然不多,(但)用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5,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3、问答题:

  ⑴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答: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⑵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答:_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一词多义

  1、乍:1)波色乍明:初,始  

  2)乍出于匣也:突然,忽然  

  2、鳞:1)鳞浪层层:名词作状语,像鱼鳞似的 

  2)呷浪之鳞:代鱼  

  3)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鱼鳞

  3、然: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的样子  

  2)然徒步则汗出浃背:然而  

  4、虽:1)风力虽尚劲:虽然  

  2)游人虽未盛:虽然  

  3)今虽死乎此:即使  

  5、得:1)欲出不得:能,能够  

  2)悠然自得:得意

  6、时:1)冻风时作:时常  

  2)亦时时有:常常  

  3)时而献焉:到时候

  4)于时冰皮始解:这时

  7、之:1)脱笼之鹄:助词,的 

  2)倩女之靧面: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郊田之外:表限定关系,以

  4)局促一室之内:表限定关系,以  

  8、始:1)于时冰皮始解:开始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才  

  3)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尝

  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作(经常)

  然:然徒步则汗出浃背(但是)

  于时冰皮始解(这时) 娟然如拭(……的样子)

  始:冰皮始解(开始) 得:欲出不得(能够)

  词类活用

  泉而茗者(“泉”“茗”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用泉水煮”“喝茶”)

  作则飞沙走砾(“飞”“走”都是使动用法,意为“使……飞”“使……走”)

  课文重点内容解析

  《满井游记》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满井游记》

  白描的笔法和比喻的妙用

  注: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明白如话。

  《诗五首》

  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作大家熟知的有<静夜思><秋浦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等。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沉郁顿挫,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诗史”的美称,杜甫本人也被尊为“诗圣”。

  岑参(715~770),江陵人。岑参现存诗360多首,其中以写边塞生活的诗最为出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在出塞的时候创作的。

  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清代进步思想家和诗人。著有《定庵全集》全集。

  通假字

  珍羞(“羞”通“馐”,美味的食物)

  直万钱(“直”通“值”,价值)

  《诗五首》:名句

  《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解析:诗人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苦痛,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抒发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深层含义:

  解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诗人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突出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为我们后来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充分展示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和个性精神。

  3.《己亥杂诗》“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以形象的语言表达了龚自珍的爱国热情。

第六单元 篇3

  第六单元  时、分、秒一.单元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能够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能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二.单元教学分析: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本单元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我们赢了”,认识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二节“一分能干什么”,体验时间的长短,知道1分=60秒;第三节“作息时间表”,体会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接受。所以,教材特别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时间,体验时间。如,结合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认读钟面上那一难忘的北京申奥成功的历史时刻,引入对时间的进一步认识;通过“一分能干什么”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而且能体验一分能读能写许多字,能做不少事情,体会时间的价值,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使学生懂得去珍惜时间;通过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培养时间观念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感受时间的意义与价值。时间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对钟表、时间已经知道了什么,从学生已有的时间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其次,一定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与体验时间。三.教学课时:本单元课时安排:5课时。题 目我们赢了

  备课人

  邹艳华教 学

  目 标

  1.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知道1时=60分。

  2.会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

  重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并初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 学

  准 备

  课件学具

  课 时

  安 排

  2

  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一定看过许多生动有趣的动画片,是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一部动画片的片段,请看屏幕。(电脑演示鼹鼠与小闹钟的故事片段。)你们看到了什么?看来小动物的作息非常有规律,你们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自己的作息时间。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能看出,有的同学作息时间很有规律,也有部分同学没有规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时间,这节课我们共同来进一步认识钟面,学习两个新的时间单位。(板书课题:认识钟面。)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钟面。

  (1)画一画。

  请同学们根据以前学过的有关钟表的知识,也可以通过自己生活中观察的钟表,把你认识的钟面画在纸上,并与你的同伴相互说一说,然后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说一说。

  ①请部分同学上台向大家介绍自己所画的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②除了画的这些,你们还知道有关钟面上的知识吗?

  (3)填一填。(电脑出示一钟面。)

  ①钟面上有    个大格,    个小格。

  ②时针走1大格是    时。

  ③分针走1小格是    分,走1大格是    分。

  ④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圈。

  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得出结论:1时=60分。

  (板书:1时=60分。)

  (4)拨一拨。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中的钟面模型,动手拨一拨钟面,体验1时=60分。

  (5)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画钟面和观察钟面,我们了解了钟面上的很多知识,大家来回忆一下。2.认读时刻。

  (1)试一试。

  刚才认识了钟面上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这几个钟面上的时刻。

  电脑出示:

  (教科书第64页)

  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吗?(小组讨论)

  得出:认读钟面,要先看时针,再看分针,在认读时间时还要注意观察时针和分针所指的位置,才不会读错时间。

  (2)说一说:自己画的钟面上的时间。

  (3)你拨我说、你说我拨。

  同桌一人拨时间,另一人读时间,交替进行。

  (4)连一连。

  (教科书第65页)

  同学们完成后,集体交流,投影订正。(5)读一读。

  ①投影出示。

  (教科书第65页)

  ②小组内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在什么时间做什么?

  ③说一说自己做这些事情的时间。我们应该像这位小朋友一样,按时做每件事,养成好习惯。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是8时20分上课的,请你拨出来。到下课时是9时,请你拨出来。从上课到下课经过多长时间?在这40分钟里,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

  板 书 设 计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 目一分能干什么

  备课人

  卓敬敏

  教 学目 标

  1.通过“一分能干什么”的实践活动,体验1分的长短。

  2.知道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3.培养时间观念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 学重 难 点

  体验1分的长短,培养时间观念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 学

  准 备课件学具

  课 时

  安 排2

  教 学 过 程(一)听音乐辨时间     师:我们一起来听一段音乐吧!     放一分钟萨克斯《回家》的音乐,同时课件出示钟面分针、秒针的走动情况,学生被音乐陶醉了。师:听了这段音乐后,我感觉如何?师:我了有同样的感觉,那你知道这段音乐放了多长时间吗?师:是吗,我们再一起跟着秒钟针走1圈呀!(二)发现分与秒的关系。出示刚才的钟面课件,让学生随着秒针走动而数数,数到60,分针、秒针停止。师:你发现什么?(老师同时板书1分   60秒)老师指着板书说:1分和60秒,时间同样长吗?老师同时板书:1分=60秒,并让学生齐读2次。(三)体验1分有多长师:那你对这1分有什么感觉?师:是吗:那我们再来感受1分的动画片吧!学生在看动画片时,随着猫和老鼠滑稽的运用而发出开心的笑声,放完了以后,教室里发出很惋惜的声音。师:是吗?同样是1分,为什么有时感觉很短,有时觉得长?师:你们也有这样的感觉吗?(四)1分能干什么师:看来,1分不真有奥秘,1分能干什么呢?(板书课题:1分能干什么。)老师为学生准备了6件事情(折纸、画画、读文章、背口诀、写字、数数),让学生选一件喜欢做事,看看自己在1分能完成多少?学生开始选自己最喜欢的事做,完了后,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完成的情况,再在全班汇报。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你想说些什么?师:确实是不能小看1分,1分能干很多事,现在你们对1分有感觉了吧!(五)估1分有多长师:好,我们休息1分,做个游戏轻松一下。师:你们跟着音乐想怎么跳就怎么跳,想怎么扭就怎么扭,估计到1分就回位,给你一个信号,比比看,谁估计得最准。(放一段欢快的音乐,学生随着音乐很高兴的扭起来,这时候老师在观察谁第一个回位,谁估计最准。)师:现在我是记者(走到一位学生身边),王玲你好!你是第一个回位的,请问你是怎么感觉这一分的?你认为你能赢吗?师:请问谢慧伦,你是用什么办法估计的?师:你认为能赢吗?师:你们知道这次比赛谁赢了吗?(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师:冠军是谢慧伦。你们可以用她这种方法回家再试试,(教室里很多学生说:我也是用这种方法感觉的。)(六)估几分师:今天,这么多客人朋友(基础课程中心的专家)和我们一起学习,开心吗?请何婷为我们的客人唱首歌好不好?不过,可歌完了后,你们要估计一下用了几分。学生因她美妙的歌声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老师和学生,掌声不断。全班汇报。孩子们都想表现自己,小手举得高高的,这时老师为了满足孩子,则说“都想说吗?”师:想说的话就大声地把自己的答案喊出来。孩子们很兴奋地把自己的答案喊出来。师:你想知道准确答案吗? “准确答案——大约2分”,老师故意清了清嗓子。孩子们都欢呼地跳起来,发出胜利的手势,完全没有课堂上的拘束。(七)1分记忆大比赛      师:我们深圳不但小朋友聪明,歌声美,深圳的旅游景点也很美,怎么样,愿意做个小导游为我们的客人朋友介绍一下吗?(想)我在1分内给你放一些深圳的旅游景点,你一定要注意力集中,边看边记在心里,看看能记住几个,再把它介绍给我们的客人,ok?         (课件放13个深圳的旅游景点,学生认真看。)       全班汇报。      师:谁来挑战他?      “我来挑战他……”很多孩子把举得高高的。      师:现在你是小导游,小导游是怎样向客人介绍的?      师问第一位回答的孩子:你为什么才说出4个景点。      师:那以后学过的知识要记在心里!(八)生活中的问题     1.比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学生在练习纸上独自完成。)     (1)1分=(   )秒       1分20秒=(    )秒     (2)小巧玲珑亮吃饭用了20(    ),跳绳10个用了7(    )。     (3)从北京到深圳,坐飞机大约要3(   )。     (4)一节课是(   ),课间休息是(    )分,再加(   )分就是1时。 2.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生活中哪些事情你能在1分内完成?  很多学生想说,这时老师说:“还想说吗?那就跟你的同桌说吧!”  师:看来1分确实能干很多事,你知道吗?在第十四届世界杯足球赛中,德国队在最后1分时间进一球,从而赢得了冠军,所经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正如人们常说,珍惜时间就等于珍惜生命。

第六单元 篇4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古代诗文的阅读,所选课文,除最后一课以五首古代诗歌组元外,其余四课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小石潭记》中,柳宗元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对小石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僻地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岳阳楼记》也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小境界,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醉翁亭记》作者自己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乎以宽和仁爱之心,“乐民之乐”。而袁宏道纵情山水,陶醉于郊野春朝的美景,既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又有对官场的厌倦,是作者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能将散文译成现代汉语。

  3、掌握文言文中“记”的文体特点。

  4、把握文章景与情的依存关系,体会课文构思的精妙,领悟文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注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2、品味不同文章的语言特色,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并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多读文言诗文,开阔视野,更深地感受锦绣河山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加深对祖国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诵读古诗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学习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难点: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教学设想(教学措施)

  文言诗文的教学,须先疏通文字,再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或侧重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或侧重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概况、时代背景和文言词语、句式等方面的知识,以达到能阅读浅易文言诗文的目的。

  课时安排

  《小石潭记》2 课时,《岳阳楼记》2 课时,《醉翁亭记》2 课时,

  《满井游记》1 课时, 《诗五首》2 课时,综合性学习活动2课时

  检测及讲评3课时,合计:14课时

第六单元 篇5

  第九课时:10的认识

  【教学内容】数学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10认识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10的写法,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器、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猜謎引出已认识的数0—9。

  同学们,我们来猜猜谜语,好不好?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

  2、0和6之间有哪些我们认识的数?(伸出5指)它添上2是谁?7的相邻数是谁?

  8再添上1是几?9再添上1是几?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生活中和10有关的事情很多,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2)请小朋友们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6人)

  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谁有办法?

  3)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4 )同学们在学习中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有8的前面,10在哪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都大。

  (5)刚才我们猜了谜底0—9的谜语,你能编谜底是10的谜语吗?先在4人小组里说一说,再选一个最好的给大家听。

  2、比大小

  (1)10和一个数比大小,谁能说一说。除了这种,还可以填什么?10○□

  (2)9○□,谁来说说。

  (3)完成书本第65页比大小的填空

  3、10的写法。

  (1)10的写法和0-9这些数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2)谁能说说10怎样写?(学生先尝试说说,教师再小结)

  (3)在书本第65页的田字格里练习写10。

  (4)写完了同桌互相欣赏一下。

  4、10的组成

  有一天,小聪约小伙伴去踢球,顺便从家里带10瓶饮料去和小朋友一起喝,把饮料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

  (1)请你拿出10根小棒代替10瓶饮料,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谁能想办法,分得又快又好。

  (2)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3)请一个小组汇报你们组的方法(实物投影展示)

  (4)汇报板书10的组成

  (5)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

  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分法,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

  引导同学回答,看一个记两个,看到10可以分成9和1,就想到1和9组成10。

  记住前面五个,其余可以推想出来。

  (6)独立完成第65页10的组成的填空

  三、游戏(10的组成练习)

  1、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2、生生互动

  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四、课堂作业

  1、练习九第1题

  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其余学生在书上完成。

  2、练习九第2题

  (1)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布“发射”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情景。

  3、独立完成第3题

  五、课堂小结

  1、学生结合本课内容进行回忆、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能说说吗?

  2、质疑:谁有什么不明白问题,可以提出来。

  3、教师对全课进行小结

  六、聪明题

  给能组成10的相连方格涂上相同的颜色。

  6

  4

  0

  8

  8

  7

  5

  5

  2

  1

  9

  3

  1

  5

  0

  7

  反思:体现“数感”教学的主要内容,能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会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等。 在数概念数学中重视数感的培养。在教学中使学生“旧”的概念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通过参观动物园回忆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使学生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

  第十课时:10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p48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2、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3、逐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往能力等。

  【教学重、难点】 利用各种方法,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中国足球队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第一次冲出亚洲,进入“世界杯”。今天我们也来进行一场有趣的数学“足球”赛。比一比,哪组“进球”个数多。

  二、复习铺垫

  1、各小组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同时进行10的组成的接力赛

  2、组织各组进行10的组成接力赛

  2、师:小组全体小朋友共同努力,赢得了本场比赛的第一球

  三、自主探究

  1、通过“看看想想”,探讨10的加减法中一组算式的计算方法。

  1)师生交流:看,球场的一角,小朋友也在踢足球呢!仔细看一看,这些小朋友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师生交流: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在足球比赛中,一般是按服装颜色的不同分成两队。这样你能说出哪些算式?

  2)师:你们想自己算出得数吗?请把书翻到48页,试着填一填。

  3)交流:请任意选一题,把你的算法告诉大家。

  4)师:小朋友的办法真多!可以利用10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来算等等。这些算式就是今天要学习的10的加减法的3组题。10的加减法还有很多题目,你们想自己学习吗?(板书课题)

  2、通过“玩玩想想”,探索10的加减法全部算式的计算方法

  1)独立操作,写算式

  抛10个花片,根据正反面的情况写出多组算式

  2)学习小组交流算式、算法

  3)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师生逐步得到10的加减法的全部算式

  4)小结:激励:小朋友们真行,你们通过自己抛花片,学会了所有10的加减法题。都给自己一个五角星。

  5)学生上黑板归类整理,即时记忆

  四、轻松一刻

  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五、巩固深化

  1、10加几。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等于10?

  1)师生游戏:师出“8”,生出“2”等等

  2)同桌互做

  2、10减几

  师:小兔子见小朋友这么聪明,要来考考大家。小兔子手中的10减去其他伞面上的任何数,请算出得数。

  六、提高题

  一座小木屋前有2个男孩,1个女孩。问:如果一共有10个小朋友,那么小木屋里可能有几个女孩?

  七、作业本

  第十一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课

  【教学目的】

  1、熟练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识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2、逐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等。

  【教学重、难点】

  熟练计算10以内加减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瞧,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松鼠)今天我们就到松鼠家里去做客吧。

  二、合作练习

  1、课件出示松鼠

  看,松鼠妈妈有6颗松子,小松鼠有4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那你能算出来吗?

  2、你们可真聪明,小松鼠们要出门去采果子了,他们要动脑才能拿到自己的篮子,出示题卡:

  小松鼠手上的数用10去减,得到的结果就是篮子上的数。比一比,哪个同学做的快?

  3、小松鼠提着篮子高高兴兴地出门去,在路上遇到了美丽的孔雀,花孔雀正在整理自己的羽毛。(课件出示p68孔雀图)

  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算算孔雀身上的羽毛是多少?

  4、松鼠妈妈和儿子比赛捡松子,捡完了他们摆在地上比谁捡的多。

  课件出示p68 8 独立看图并填空

  5、p68 7 看邻居小白兔在忙啥呢?数一数屋后的冬瓜一共有多少?

  三、练习

  1、第.68面的第9、10题 看松鼠来到了学校,你看图中哪些可用7+3=10来表示。

  2、口算训练

  3、口算比赛

  四、作业本

  第十二课时:填括号

  【教学内容】 填括号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际探索和实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加法和减法。

  2、熟练根据数的组成和分成填出未知加数。

  3、通过游戏形式培养学生数感。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填出未知加数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课件出示

  10    □    □    10    9

  8 □ 7 3 6 4 5 □ 5 □

  2、猜数

  老师手里拿了5个☆,左手要拿几个才能组成10个?……

  二、合作探究

  同学们都很聪明,今天我们就到商场去看看吧

  1、p70课件出示盒子,看这个盒子里有几个格子?

  售货员阿姨要往盒子里放钢笔,你能算出还要放几支才能放满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边听学生说边板书算式

  7+(  )=10 你是怎么想的?

  2、看这里要摆小旗,已经摆了6面,还要摆几面才是8面?

  6+(  )=8

  三、练习

  课件出示图画

  教师:那个盒子里还差几个?谁能列出算式?

  这里墙上需要挂几个水壶,你能很快地列出算式

  四、作业本

  第十三课时: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连加

  【教学目的】

  1、掌握两步计算的正确计算方法。

  2、初步体会计算的变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

  3、通过操作,培养学生数感和主动探索积极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掌握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小鸡,这是什么?看看阿姨是怎样样小鸡的?如果让你来养小鸡,你会怎样做?

  二、合作探究

  1、小明家也养了小鸡,咱们到他家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看图上画有什么?

  师:小明家是养鸡专业户,他们家养了很多鸡,他的父母靠知识和科技养鸡,终于办起了这个大型养鸡场,小明今年才7岁,却已经懂得了帮父母的忙经常会帮着喂小鸡。你瞧,(课件出示5只小鸡,引导学生说出:小明喂了5只小鸡)说说图上画有什么?

  课件动画播放:又来了2只,现在呢?谁能说出图意?

  为了区别先走的我们通常都用线划掉来表示,师示范,表示再次去掉可以用虚线框起来

  板书算式:8-2-2

  想一想:这题应该怎样计算?

  小组讨论后汇报解法。(若有生说先算2+2就把8-(2+2)的算式写出来以之对比)

  2、练习:p73页的做一做右图

  独立看图,说出图意

  三、练习:第74页的第5至8题

  四、作业本

  第十四课时: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 加减混合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摆放p75例题及练习十二,帮助学生理解计算顺序。

  2、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增强对计算过程的感受

  3、通过观察交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掌握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播放丑小鸭动画片断

  你看过这个故事吗?丑小鸭讲的是它在小时候因为长的丑处处被人欺负,后来经过自己顽强的努力终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那你知道美丽的白天鹅生活在哪里吗?

  今天我们请来了白天鹅为大家做向导带大家去做客吧。

  二、合作探究

  1、播放动画

  1)看:湖里有几只天鹅?演示:又飞来3只,现在呢?谁能说出完整图意

  演示:又飞走2只,说出正确图意,然后老师演示完整图意

  (湖里有4只,飞来3只,又飞来2只,现在有几只天鹅?)

  谁能把图意完整的说一遍?你知道怎样列式吗?求先飞来3只,怎么办?又飞走2只又该怎么办?

  2)根据图意想一想,先算什么?你怎么知道先算4+3接着算什么?用哪个数减去2?谁能说说4+3-2的意义?

  2、演示课件,咱们再来看看另一个湖里的天鹅吧,演示:先有4只,飞走2只,又飞来3只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出图意,独立列式后集体订正

  3、小结:同学们真聪明,看看我们学习的和前面学过的连加连减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吗?像这样的算式叫加减混合

  三、练习 p76做一做

  1、演示:地上有7个球,抱走3个,又抱来4个

  2、课件演示小鸭图

  3、游戏:把小动物找家,你能找出哪把钥匙开哪座房子吗?

  四、作业本

第六单元 篇6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p68中的主题图。

  教学目标: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能熟练用乘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6×4        8×5     9×7     7×5    6×8    9×7

  二、结合生活情况使学生加深体会乘法的含义。

  1、教学p68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科书p68中情境图。

  思考:①、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②、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游戏项目。

  (2)、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

  (3)、各小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5)、师:根据你们提供的信息(条件),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里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有乘法。

  (1)、学生汇报。(略)

  (2)、师:这些活动,你们在哪亲身体验过呢?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使用乘法计算?

  学生通过思考,自由回答。

  三、练一练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上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略)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篇7

  九年级语文学案4  

  课题:九下第六单元复习2              《愚公移山》、《诗经两首》  

  设计人:  

  暮千里  

  时间:  

  09、  

  审核人:  

  一、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文言知识。  

  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

  二、重难点: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  

  三、自学任务:(一)整理《愚公移山》中文言知识(要求抄写上句子,然后解释重点字词,切记。):  

  1、重点实词(含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2、重点虚词:  

  3、重点句子翻译:  

  (二)、整理《诗经两首》  

  1、重点字词(含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2、默写这两首诗词:  

  四、达标任务:达州市愚公移山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16~20题。(14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而山不加增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d﹒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分)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分)  

  19﹒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五、拓展任务、直击中考  文言文阅读(10分)  

  细 柳 营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驽,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驰驱。”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3分)  

  a.已而之细柳军     称善者久之         b. 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使人称谢  

  c.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天子为动          d. 吾欲入劳军     军细柳  

  8.用现代汉语翻译“其将固可袭而虏也”。(3分)  

  我的翻译 :           

  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驽,持满”,正面表现了将士们的        ,侧面表现了周亚夫将军的        。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8——22小题[本题共15分]

  春  风  老舍  

  ①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②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在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穿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衣衫,再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和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绿得晶莹剔透,远处的点点白帆在绿波上轻轻荡漾,平时看不见的小岛也清楚地点现在天边。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给我带来丝丝的甜美。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③所谓春风,似乎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④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地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记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千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此文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  

  18.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试写出济南与青岛两地在气候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分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文写济南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山来表现的,重点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具体描写,给作者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青岛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海来表现的,重点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具体描写,给作者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0.本文是写春风的,可是为什么前文却用了大量的文字来写济南、青岛秋天的美丽呢?试谈谈自己的认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济南、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那么,作者心目中的春风应当是什么样呢?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像,运用准确形象的语言,在本段画横线处具体描写出作者心目中的春风。4分

  所谓春风,似乎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认真阅读第④段文字,仔细揣摩和品味相关语句,谈谈济南、青岛两地春风的肆虐给作者带来什么样的感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稻子(张佐香)  

  布谷催播,劳燕护耕,黄阡紫陌之上,农人把古老的土地犁开一条条垅沟,整理成平整如方砖的秧圃,撒下稻谷的种子。春雨陆陆续续来过几次之后,秧圃上可以见到苗儿破土而出。   

  季节一抬脚迈进初夏的门槛,田埂上便站满了插秧的人们,男女老少绾起裤  

  腿捋起衣袖。天空跌进了水田里,打湿了几朵淘气的白云。父亲挑着码得像宝塔似的秧把走到田边,弓腰放下扁担,用衣袖抹了抹额上的汗滴,提起秧把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秧把们“啪啪”地站到水田里。母亲顺手抓起秧把,把腰上的稻草扎儿拆开,一分为二,左手握住半把秧苗,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敏捷地捻动,秧苗儿就一株株地分开,右手快速地夹住,再往水田里插去。母亲的左右手配合得极为默契,她插秧时手指撩起的水花从不间断。在母亲移动过的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竖了起来,整齐匀称,像一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一位高明的织工,织着绿锦。母亲用她的汗水染绿白晃晃的水田。  

  村庄不动水稻在动,生动的水稻用叶片、用色彩托起了家园。站在村头河堤上极目远眺,满天的绿像一场大火在田园里燃烧。故乡秧苗的绿是一种燃烧的色彩。诚然,除了绿之外还有红、黄、绿、白,或其他颜色,就像世事一般混乱繁杂,没有章法。但对于一场自天而降的燃烧的绿色,其他颜色都可以忽略。它们漫天遍野孕穗、灌浆、成熟,每一个步骤都轰轰烈烈。风一阵接一阵来,像一些清清凉凉的水从水稻的心上润过去,润过去……水稻把想说的话语轻轻地藏在心底,水稻把梦中的细节静静地藏在胸中。风吹翻了水稻的结构,吹动了水稻的情节。我一路踏着水稻的青春,在水稻的目光里缓缓行走。  

  有了稻田,秋天才摇摆出各种姿态。稻子一天天走向成熟,空气里弥散着稻香。风拂动着农事,弯镰银光闪闪,割稻的人们身躯起伏着。父亲弯腰探身,先用有力的手臂把一铺稻子揽在怀里,再把脸伸进稻棵中深吸一口气,然后把镰刀插进了稻丛中。“唰唰唰”的镰刀声擦过我的耳际,父亲一路势如破竹。灿白的阳光从父亲的肩头滑过去,在刀刃上毕毕剥剥地碰撞出透明的火花。稻谷上洒满了阳光的碎片。  

  稻子以自己的倒下为人类的站立奠基。稻子骨肉分离,被分割成稻茬、稻草和稻谷。稻谷脱胎换骨变成一种称做米的物质,空气一般滋养着人类和人类源远流长的历史。一粒米置于手掌上,无论凸立于一哪一条纹路,都可以温暖我。一粒米是稻子献给人类的庇荫;一粒米是一种温暖的光泽;一粒米营养着人类的肉身和灵魂。  

  大片大片的稻茬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河床上做梦。齐刷刷的稻梗直挺挺地站立,被秋天捧在手里,在村前村后向最远的地方延伸。稻子由光秃秃而绿油油而金灿灿,这是所有生命沿袭的轨迹,人类也不例外。稻子的使命并非在于其生长的过程中妆扮自然,而在于滋养生命的新生。这一种死亡与新生的转换,数千年来不可或缺。缘此,稻子才叫稻子,一叫千百年。  

  (选自《散文百家》XX年第7期)  

  10.用一句简略的话说说作者通过对稻子形象的描写,所表达的主题思想。(3分)  

  答:                                                                    

  1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2分)  

  12.选文语言生动优美,请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一个比喻手法的句子,并说说他在文中的表达作用。(4分)  

  ⑴运用了比喻手法的句子是                                                

  ⑵他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                                                  

  13.选文末段中加线的句子颇富哲理,含义深刻。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3分)  

  答:                                                                    

  书写评价:  

  自我评价:

  答案:16. c (“阴”指江河的南岸)  17. 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18. (1)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只要译准“荷担者三夫”、 “箕畚”,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把泥土石块放到哪里去呢?(只要译准“以”、“且”、 “焉”、“如…何”,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19﹒a(该项中的“妻子”是从关心的角度提出疑问,并非反对移山)  

  答案:7.b    8.他们的将士必定会遭袭击而被俘虏。 9.严阵以待(士气高昂;戒备森严);治军严明(带兵有方)。  

  (二)【本题满分15分,共5道小题,其中,第18、22小题各2分,第19、21小题各4分,第20小题3分】

  18.相同点:两地的春天都多风,两地的秋天都长而晴美。不同点:夏天,济南很热,青岛是避暑胜地;冬天,济南冷,青岛温暖(共2分,相同点1分,不同点1分)

  19.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和褐色的石层  舒适和安全  秋海的绿波、白帆和小岛  丝丝的甜美(共4分,每处1分)

  20.写济南、青岛两地秋天的美丽,是为了以秋美作铺垫,反衬春风的粗猛和寒冷,突出两地春风的令人不快。(共3分,其中“为了以秋美作铺垫”l分,“反衬春风的粗猛和寒冷”1分,“突出春风的令人不快”1分)

  21.答案示例:温柔可人,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地传送花香,同情地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给人舒适温情的感觉。(共4分,其中符合文意,且抓住春风温柔舒适可人的特点2分,想像合理1分,语言形象1分)

  22.两地的春风给作者以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感受。(共2分,“痛苦”1分,“无可奈何”1分)

  10.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咏物散文,主要赞美了稻子对人类的突出贡献。

  11.稻子

  12.例:选句:稻子以自己的倒下为人类的站立奠基。

  作用:稻米是稻子献给人类的庇荫,营养着人类的肉体和灵魂,滋养生命的新生,能给人温暖和力量,使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本文的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委婉含蓄;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稻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3.略

第六单元 篇8

  第四课时:用数学

  【教学内容】图画式应用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训练学生根据挂图正确表述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今天咱们到郊外去秋游,看看有哪些数学知识。

  二、新授

  1、[出示美丽的郊外风光]

  师:瞧,郊外的景色真美啊,蓝蓝的天空,美丽的花朵,还有几只蝴蝶正飞来飞去呢。

  1)(课件出示左边5只)数一数有几只蝴蝶?(再出示2只)现在呢

  教师:你看到什么?想说什么?

  2)(出示大括号)教师:让我们认识一位新的数学好朋友。

  教师:请你猜一猜这个朋友叫什么?

  教师:他叫大于号,意思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

  3)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吗?

  4)解决问题:

  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提出的问题,自己想办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5)反馈:

  教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为什么5+2=7?

  2、课件出示第二幅图

  教师:现在老师带你们到一个叔叔家,看他在干什么?(农民伯伯正忙摘葵花)

  1)看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比较有什么不同?你能说出图意吗?

  2)学生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

  3)教师:你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课中操

  四、课件出示石榴树、蝴蝶图

  教师:你会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五、练习可适当调配

  数学书p51:13、14看图说话,先说出算式后写算式。

  一、总结: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七 、作业本

  反思: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1.对于大括号的作用的很好体现。在引入大括号时我用课件演示出大括号,让大家体会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起来,让学生用手势来演示,再让学生来说说你觉得大括号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号的作用,体会大括号的意义。

  2.在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中,我逐个出示,练习,再让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再通过他们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什么情况下用减,教师这时做一个总结,这样教学效果较好。

  第五课时:8和9的认识

  【教学内容】 8和9的认识(第53—54页)

  【教学目标】

  1、熟练数出8和9,会正确读写,并能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3、训练学生有序思维的初步形成

  【教学重、难点】正确读写8和9

  【教学准备】挂图、生备学具,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教学主题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它们的数量是多少?

  1)小组互相说说?然后派代表汇报

  2) 图上有哪些东西是8个?有哪些东西可以用9来表示?

  3) 教师小结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从大到小)

  2、出示课题:8和9的认识

  二、新授

  1、动手操作

  1)这幅图上的点子表示8,你能拿出表示8的学具吗?

  2)请自己摆一个喜欢的图形,你知道8是怎样来的吗?

  3) 那8个再拨上1个是几?

  教师出示计数器演示7加1等于8

  4)请你拿出表示9的学具并摆一个图形

  师出示点子图9

  2、出示尺子图

  8在谁的后面?7的前面是几?

  9的前面是几?7的后面是几?

  3、看看点子图,比一比谁多谁少?

  比较大小8和9

  4、基序数

  把左边的8只蝴蝶涂上蓝色,给从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红色。

  三、练习

  1、p59 1数一数小兔在第几车厢?小猪呢?第3车厢是谁?

  2、8和9的写法

  1)教师示范:写8的时候要注意写半格,空半格,8像什么?上面的圆要写小点,下面写大点。写9,要先写圆再竖。

  2)学生练写8和9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本

  反思: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一组生活中表示数量是8和9的数据,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亲身感受到了8、9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同时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数数的一般方法。因此,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找出数量是8、9的物体,并说明数量是8的物体用数字8来表示,数量是9的物体用数字9来表示,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数字8、9的形成过程,而切培养了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大小,已经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7、8、9的大小时,我没有讲怎样进行比较,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用“>、<”表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六课时:8和9的组成

  【教学内容】8和9的组成(p55 、p6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8、9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8和9的组成

  【教学准备】小棒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件出示:蔚蓝的天空上星星在闪,月亮奶奶想把星星摆成两份,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分呢?

  二、新授

  1、请你拿出学具(8根小棒),在小组里摆一摆,你能分出几种?

  2、学生分组动手操作

  3、汇报,说一说你分出了几种?你是怎样分的?怎样分更好?

  4、观察,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每一种分法吗?

  5、提问:看到8可以分成7和1,你能想到什么?

  1、如果是9颗星星,又可以怎样分呢?

  学生动手操作后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师出示课件演示9的分成

  3、学生在书上填空。

  4、学生互相读8、9的分组成

  三、巩固练习

  1、做游戏

  2、猜数

  3、拍巴掌

  4、p55做一做

  5、p60 3 4 5 6

  6、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7、课堂作业

  反思: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第七课时:8和9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8和9的加减法(p56 p57页)

  【教学目标】

  1、会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并能正确解答。

  2、能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计数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数感

  【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心算计数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花果山和孙悟空,小朋友,今天我带你们到花果山去观光好吗?

  二、探究知识

  1、8的加减法

  a独立思考

  你们看,咱们的山上景色不错吧,看小猴子们都下山来欢迎呢,出示课件图

  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看图列式算一算吗?说出你的算式,你用什么方法计算?

  提问:写加法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树上有6只猴,树下有2只,一共有几只?

  提问:还可以怎样想,怎样列式?(要求写出加法和减法算式)

  b、评价:你认为谁写的好?理由呢?

  c小结:同样一幅图,我们可以看作加法意思,也可以看成减法,只要能正确地说清图意,就能列出算式。

  2、9的加减法

  小朋友们上山一定口渴了吧,前面就有一棵桃树,结子很多又大又好吃的桃子。

  课件出示:两棵桃树,一棵树上有7个桃子,一棵树上有2个桃子

  请你们用学具代替桃子来摆一摆,然后独立写出算式。

  谁愿意向大家说出你的算式,和理由?

  评价:你认为哪个组写的好?

  三、巩固练习

  1、动画演示,小男孩踢足球,最后定格为踢进2个,网外7个,看图,你能写出几道算式?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2、学生分组拿出数字卡片,同组两人互相拿出相加得8,相加得9的两个数。

  3、用“小青蛙找家”或“摘苹果”的游戏来完成。

  4、课堂作业

  5、总结:今天,你在什么时候感到最快乐?

  四、作业本

  第八课时:用数学

  【教学内容】用数学

  【教学目标】

  1、亲历从生活中提炼出生活知识的过程

  2、熟练地进行计算

  3、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乐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那咱们就到郊外去秋游吧。

  二、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1、早上的太阳出来了,瞧,郊外的鲜花景色可真美啊,看远处还有几只可爱的猴子呢。

  (课件出示猴子图:左图有5只猴,右图有2只猴,分步出示。)

  1)请你看图说出图意,你是怎样算出图上的猴子的只数?

  2)你能独立列出算式吗?

  3)评价,你们认为谁说的好?

  2、走过猴林又来到小河边,看,河里有几只鸭子呢?

  (课件出示鸭子图)

  1)学生说图意

  2)全班交流

  独立列式计算

  3)评价: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三、课中操

  同学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有美丽的小鸟和小梅花鹿都在为你们跳舞呢。

  四、做一做

  1、梅花鹿图和蘑菇图

  说出图意后独立列式

  2、编题并列算式。

  小组内试着互相编题让其他同学们来解答。

  3、口算比赛或扑克牌游戏

  五、作业本

第六单元 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

  1、识字教学。

  2、写字教学。

  教学难点:

  教会孩子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写课题“画家”二字写得大一些,“牧童”二字写得小一些。提问: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请同学自由发表看法。

  2、在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想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请生再次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用“□”勾出生字。

  3、认记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借助拼音读出生字读音。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并为它组词。

  (3)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自由认记生字。

  (4)请学生起来说说自己记了哪个生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偏旁归类识字:抹——批——拱 惭——愧

  加偏旁识字:区——驱 共——拱

  换偏旁识字:沟——购 绳——蝇  渐——惭  瑰——愧

  看字型识字:“墨”——墨是黑色的。

  联系生活识字:

  “价”,超市里写有“天天平价”。

  “购”,粮站墙上写有“收购粮食”。

  (5)用多种方法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记情况。(开火车、抢读、小组读、齐读、个别读等)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在认识字的基础上快速、轻声读课文两遍,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读通顺。

  2、同桌读课文,抽学生读课文。

  3、想听老师读吗?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听,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4、请生评价老师读的课文。

  5、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6、看图,说说牧童是在什么情况下指出画家戴嵩画错了的?

  7、在文中找出图中不同人物说的话,仔细读一读。

  8、图上的哪个人是大画家戴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9、假如你是戴嵩你会感到怎样?可是他却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练习用诚恳、和蔼的语气读戴嵩此时说的话。

  10、练习读读戴嵩与牧童的对话,要读出牧童的天真质朴。

  教师可以适时范读。

  11、四人小组合作练读。在分角色读时,力争通过表情和动作把叙述部分的内表现出来。

  12、请组内朗读好的学生在全班表演朗读。从表情、动作、语气三方面引导评议,以检查学生对“称赞、赞扬、和蔼、惭愧、拱手”等词语的理解情况。

  13、想象当时的情况,人们听了会说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看看书中的学习伙伴有什么看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2、齐读课文。

  二、指导学生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请生选择喜欢的生字组词,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3、学生自由观察自己感兴趣的生字,并说说在写这个生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相机点拨。

  4、重点指导以下几个生字:

  兄、呆:上面的“口”要上宽下窄;“兄”的最后一笔要圆润舒展;“呆”的下部分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商:很像“摘”字的右半部分,但同字框里面不一样。

  抹、挤、拱、批:四个字都有提手旁,都是左窄右宽。

  价:字内有三个撇,但最后一撇与前两撇不一样。

  钱:左短右长,重点指导金字旁和斜钩的写法。注意与“浅”比较。

  购:左右都写得比较瘦长。

  5、学生自由写字,教师巡回指导。

  三、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小黑板,上面有课后题。

  2、请学生读读句子,体会“一”的作用。

  (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说明他画得真好,一下子就把人吸引住了。)

  (2)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说明画家的动作很快。)

  3、请学生用“(   )一(  ),就(  )。”

  “( )一会儿,一会儿( )。”的句式说句子,写句子。

第六单元 篇10

  第六单元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56-57页

  教学目标:1、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你们喜欢花吗?在公园里举行花卉展,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呀?

  这里有那么多美丽的花,都是工人叔叔在花园里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让我们跟着工人叔叔到花园里去看看吧。

  二、探究新知:

  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什么?

  学生汇报,在花圃里有三种颜色的花:红花有10盆,黄花有20盆,紫花有30盆等。

  整十数加整十数

  看着这些花,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红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

  要想知道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怎样计算?(板书:10+20)

  谁还有不同的算式?(20+10)

  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请同桌的同学讨论讨论

  全班交流

  1、数的方法:10、20、30

  2、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

  3、数的组成:10和20组成30

  4、想加算减:因为30-10=20,所以10+20=30

  5、用十作单位:10里面有1个10,20里面有2个10,加想来一共是3个10,也就是30

  同学们想出来了这么多的流动 ,真了不起!那么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你们用摆事实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学生摆小棒

  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第二和第三个问题

  三、整十数减整十数:

  工人叔叔说,布置花坛还要紫花,我要搬走10盆,小朋友们,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还有多少盆紫花?

  可以怎么列算式?(板书:30-20=10)

  你是怎么知道30-10等于10的?同桌两人说一说

  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同学们再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学生活动)

  四、巩固练习

  口算:3+2 =        4+5 =        6-4 =

  30+20 =      40+50 =      60-40 =

  游戏:帮小狗找回家的路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58-59页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3+2 =        4+5 =        8-4 =        1+2 =       3+5 =        6-2 =

  30+20 =      40+50 =      60-40 =    10+20 =     30+50 =      60-20 =

  二、今天是小熊贝贝的生日,有好多的小朋友都想到他家里为小熊过生日,可是小熊家太小了,不能接待太多的小朋友,于是呀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他家的挂上算术题,谁先做对了就可以到家里去。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试试呀?

  (出示第59页的第7题)请每一位小朋友选一道题,算对了,小熊就开门让他进去。

  三、出示课本第59页的第6题的挂图。(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前两个小题,再让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四、完成课本第59页的第8题

第六单元 篇11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介绍

  一、单元内容介绍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六组成。四篇课文分别是精读课文《爬山》《语言的魅力》《寓言两则》和略读课文《米芾学书》。

  这四篇课文重在说理,都是把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事例之中。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爬山》讲的是父子一起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父亲教育儿子要克服为难情绪,征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还启发儿子用心观察,才会欣赏到真正的美景。《语言的魅力》是一篇打动人心的文章。讲述的是: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街头,有一位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没有人帮助他。法国著名诗人让。比浩勒在牌子上添加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结果,巴黎街头的行人变了,他们从对盲老人的冷漠无情,到热情相助,老人获得帮助后心底漾出了喜悦之情。课文说明了使用恰当的语言,会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寓言两则》中的《滥竽充数》讲的是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但也混到乐队里,最终还是露出了马脚,只好偷偷逃走的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本领,混进行家里充数的人。《邯郸学步》讲的是燕国有一个人到赵国首都邯郸学走路,最后新的走法没有学会,自己原来的走法全忘了,只好爬着回去。讽刺了那些机械地模仿别人,最后连自己原来会的东西也忘记了的人。《米芾学书》写一位秀才苦心孤诣教米芾学写字的事。说明学写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而且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字的道理。

  根据课文的主要情节,每篇课文中均配有一至两幅插图。插图生动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理解事理。

  语文百花园六编排有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说会道、笔下生辉五个栏目。安排有区分音形相近的字、体会一词多义、读背格言、阅读短文、口语交际和习作等语文学习活动。目的在于巩固识字,准确理解词语意思,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本单元在课文前编排有导语和情景图。导语还提示了学习这个单元课文的方法,即认真体会文章包含的深刻寓意。导语下面的情景图围绕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画的是三位小朋友一同爬山欣赏风景情景。他们对话的内容与本单元课文内容密切相关。这部分内容图文并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引入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掌握常用词语。要重视对词语和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文章包含的深刻道理,让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能够认识11个生字,会写23个字。在生字教学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充分自学,启发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测来进行反馈。识字教学中要重视写字的指导。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字形再动笔。

  2掌握常用词语。重视对词语和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文章包含的深刻道理,让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3体会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心观察的人才能欣赏到真正的美景;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善于动脑的人,用短短的一句话就能打动别人的心;懂得虚伪的人必定会原形毕露;麻木跟随别人的人,终将自食其果。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受到启示。

  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从整体把握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而体会做人的道理;能够通过读课文能够认真体会文章包含的什么寓意,准确把握课文内容;能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从而更深刻的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5领悟抓住人物的语言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6展开想象,续写寓言故事。

  7在不同语境中体会相同词语的意思,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8通过造字的意义,来区分音形相近的字。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

  9积累友谊格言。

  10口语交际:“受到了委屈或委屈了别人怎么办?”题目铁及学生生活,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思路,并且,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1习作: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件自己受到委屈或者是别人受到委屈的事。自拟题目,修改自己的作文。

第六单元 篇12

  第六单元测试题一

  一、读拼音写词语。

  二、比一比,组成词语。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四、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依然——     奇异——      宁静——      蕴藏——

  五、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伸展——     否定——      黑暗——      波涛澎湃——

  六、改变句子顺序,使句意不变。

  1.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

  2.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3.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

  参考答案:

  一、嫩黄、翩翩起舞、仿佛、姿势、波涛澎湃、窃窃私语、免费、伸缩

  四、依旧  奇特  寂静  蕴含

  五、收缩  肯定  光明  风平浪静

  六、1.海底是否一点没有声音呢?2.海底是个物产丰富、景色奇异的世界。3.海底的动物,知道的大约已经有三万种。

  第六单元测试题二

  一、读拼音,写汉字。

  二、照样子,按字的不同意思组词。

  三、看看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句,在比喻句后面打“√”。

  1.他快乐得像一只小鸟,蹦蹦跳跳的。(    )

  2.月亮像玉盘一样圆。(    )

  3.他好像比我高一点(    )

  四、照样子在括号里写上合适的词语。

  例:翠鸟(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水面。

  1.雨(    )下起来了。

  2.海水(    )漫上沙滩。

  3.一群孩子跑过来,(    )捡起苹果来。

  五、读句子,完成练习。

  1.画家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

  “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是一个___________句子,形容画家的心情______________。

  2.这一切发生得这样突然,又结束得这样迅速。

  “这一切”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合适的表示数量的词填空。

  串、双、件、只、位、片

  一(    )画家   一(    )脚印   一(    )衣服  一(    )小手;

  七、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再加上标点。

  1.河里一群群小鱼

  2.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

  八、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一只狼

  一天傍晚,有个卖肉的回家去,他背了个肉钩子,钩子上挂着两块卖剩下的肉。半路上,一只狼从他后面追来了。

  眼看就要被追上了,卖肉的连忙拿了一块肉扔在路上,希望狼吃了肉,不再追。卖肉的赶快向前跑。可是狠吃完肉,又追上来。

  卖肉的只剩下一块肉了。怎么办呢?恰好路旁有一棵大树,卖肉的赶快爬到树上,把肉钩子挂在树枝上。树下的那块肉在钩子上摇晃着。

  狼来到树底下,看见有块肉在树上摇晃。它就张大了嘴,猛然向上一跳,去吃钩子上的肉。它像上了钩的鱼一样,一下子被肉钩子钩住,挂在树枝上了。

  1.查字典,理解词语。

第六单元 篇13

  双流县合江初中  高贞富 Jan-06

  一、设计理念:以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真知的能力,重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地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归纳综合的能力;了解有关”马”的文化知识,进而认识到中国历史积淀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智慧与内涵,丰富学生文化素养;树立勤劳恳干的精神品质.

  2、过程与方法:教师按学生的兴趣以及有关马的知识性质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自主探究实践活动,三五天内进行收集整理,小组归纳相关课题的知识;活动课展示,由每个小组的组长主持本组的展示.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并树立崇尚真知的情感.

  三、资源与教具:报刊、书籍、字词典、投影仪、其他相关资料.

  四、活动展示:

  1.教师播放>的歌曲,导入  课题.

  2.马――人类很早便征服的剽悍的动物,它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数千年来,风风雨雨,成为人忠实的朋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的世界.与马共舞.

  3.下面有请第一个小组的组长( )上台,主持你们收集内容的展示.

  第一小组组长( )上台主持:  ……

  1. 第一小组让我们知道了"马字的历史"了解了天下名马,下面我们有请第二小组的组长为我们展示更多的有关马的成语、俗语、名句.跟着他们去看看中华民族在马字上作出了怎样的创造.

  第二组组长( )上台主持:……

  以此往下请出其他各组的组长主持课堂. ……

  5.第六组组长主持完,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认为是先成为千里马重要呢?还是先有伯乐更重要?

  6.生讨论……

  四、教师小结该课:

  我们今天的展示课就要结束了,在这些天"与马共舞"的生动中,我们每个组的组长表现了非凡组织和领导才能,每个组员表现了前所未有团结协作精神.我们每个人的努力都给了别人带来了欢乐,给别人以欢乐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大家说是不是……

  在此,请允许我以中国台湾女作家三毛一本散文集<<送你一匹马>>为名,我也要送你们一匹马,可马在哪儿呢?它不在唐吉诃德的长矛下,也不在徐悲鸿的画卷上,大家说,我要送你们的马在哪儿?…… 它在我们的头脑里,在我们的梦想里,在我们每天疾步于校园的脚步声里;在我们勤奋学习,攻克每一道难题的思绪里.这是一匹可会其神,却不可传其形的千里马.愿大家永远拥有这匹马,生活中永远与马共舞,成为合江中学的一匹又一匹黑马.

  (附各组课题及要求于后)

  各组课前收集课题及要求:

  一组:收集有关马字的书法演变历史,课上板书之;

  收集古车马知识、名马知识,各派代表讲述.

  二组:收集有关马的成语、俗语、名句.录于灯片;

  课上读之,并每人解说其一.

  三组:每人用自己的方式画一幅马画,课上展示,评优.

  收集徐悲鸿的<<八骏图>>,展示,并每人给这幅画一句话的评价.

  四组:课上派代表读教材中收录的有关马的文艺作品,

  每人围绕任一作品对其中的马的形象说一句话.

  五组:收集有关马的故事,课上讲这些故事.

  (附参考:九方皋相马\赵高指鹿为马\千金买马骨\田忌赛马\<<西游记>>中白龙马的故事\<<三国演义>>中赤兔马的故事……

  六组:录韩愈的<<马说>>及译文于灯片,课上齐读,

  代表译之,代表评之.

  课后反思:

  课前准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获得检索资料的具体任务后,人人都是主人翁,为了在课上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他们努力查找资料,咨询教师,共同探讨。课前,他们得到了一次从未有过的和同学,和教师探讨学习的机会,从中学会了检索资料,学会了交流,学会了收集整理资料。

  课上孩子们的表现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由于课前,他们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课上个个跃跃欲试,生龙活虎,每个组都分派了一个主持人,主持本组的活动。每个同学都有上台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角,教师是课前是导演,课上则退居二线,成了配角。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一种极大的满足。课后我问一位同学喜不喜欢这样的课,他满心欢喜的告诉我:“爽呆了!我们准备的材料,根本就没法展示完。”

  不足之处:学生主持活动,缺乏经验,时间把握不是很好,个别组别出现了超时现象,影响了其他组的展示时间。

第六单元 篇14

  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资料(鄂教版八年级下)

  一、单元复习目标

  1.复习每课的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并识记积累每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3.借鉴并运用作者的写景技巧。

  4.把握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诗文作者的个性与情怀。

  5.背诵名篇,增加文化积淀。

  二、单元内容归纳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名篇。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右溪记》的作者是元结。文章记叙了右溪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写这篇记的目的,表达了自己寄情山水的愉悦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些许不满。

  《小石潭记》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文章通过对小石潭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情怀。

  《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这是一篇小品文。文章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满井游记》是明代作家袁宏道的一篇游记小品。作者在这篇游记里,是一位高明的现代摄影师,采取仰摄、俯摄、摇摄、移摄等多种方法,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摄取下满井的风物。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著名作家张岱的作品。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游湖人的雅趣,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故国情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写的一首边塞诗。全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着笔,通过特殊的背景描绘,衬托出送别之情。

  三、口语交际

  1. 交际目标

  ⑴学习掌握解说的有关知识和技巧。

  ⑵培养解说的能力。

  ⑶积累有关解说的经验。

  2.交际指南

  将自己要讲的内容理出一个明确的顺序,尽量做到说话清晰而有条理。

  准备一些与讲解内容有关的历史掌故,民间传说或笑话故事,穿插在讲解过程中,增加趣味性。

  在讲解过程中,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听众参与到你的讲解中来。

  解说时声音要洪亮而清晰,根据听众的反应随时调整语调、语气,使解说富有亲切感和幽默感。

  还可以运用投影、图片等辅助手段。

  接待来访者,应该落落大方,微笑应对,从容镇定。

  3.交际练习

  ⑴根据下面情境,分小组模拟实际。

  a、电视台邀请你去参加青少年发明创造成果的展示节目,请你为自己的小发明作详细介绍。

  b、暑假你陪同爷爷奶奶去旅游,爷爷奶奶请你担当导游。

  ⑵带领来宾参观你的学校并作适当介绍。

  4.交际范例

  钱江观潮

  朋友,你见过那气势磅礴、闻名中外的钱江潮吗?钱江潮是浙江的自然奇景之一。很多人都为它的浩大气势所倾倒,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的大潮之景,纷纷慕名前去观潮。刚好今年的大潮之日在国庆期间,趁着这一良机,和几位同学一道去观潮,目睹了这一胜景。为了让大家一起分享观潮的喜悦,我就把这观潮的经过向朋友们介绍一下。

  汽车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长途颠簸,在11点左右,抵达了观潮地——盐官镇。一下车,我们顾不得休息,就直奔大坝上的观潮台。我们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位置——江边的一段石阶,高出江面大约两米左右。

  我站稳后,将视线投向了脚下的江面。只见江水清澈可鉴,在慢慢地晃动,心里不觉涌出一种“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感觉。再将视线向远处移,只见江面上微波荡漾,平静开阔,不见一丝儿浪涛的痕迹;几条捕鱼的机帆船静静地停泊在江中,并没有避浪返航的动向。更远处,则是一望无际的银白色江面,在水天相连处,嵌着一条如丝的白线。这景象真可谓是“风烟俱静,天水共色”了。由于离涨潮的时间还早,所以观潮的人们有的坐着,有的站着,东一堆、西一簇地吃着东西,边聊天,异常喧闹。也有几个人的脸由于兴奋、焦急而变成了红色,他们在争论着大潮到来的准确时间和将会出现的情景。时间就在人们谈论猜测中悄然地流逝,离涨潮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12点15分,弥漫在看台上空的喧闹一下子销声匿迹了,人们的视线都不约而同地对准了远处的江面。噢,原来是潮来了。只见水天相连的一条线慢慢加宽了,拉长了,一会儿就横贯了整个视野所及的江面。这带子的行进速度很慢,过了几分钟,似乎在原地。又过了几分钟,才较明显地看到它在前进;不过这时看到的不光是一条白带子,而且也看到了紧跟在一张由浪组成的大毯子。不一会儿,终于能够很清楚地看到潮头了。潮头跳跃着向前涌来,这时的丝带已复为全白,靠右边的颜色呈深褐色,可能是由于沿岸带下的泥沙染成的,而左边的却很白。随着潮头翻卷,掀起阵阵白色的浪头,就像天上大块翻滚的白云。刚出现江潮时,悄然无声,现在却能听到阵阵的隆隆声了。就像工厂机器的转动声。又过了几分钟,潮头已到了离我们三四十米的江面。只见潮头翻滚着向前冲,向前盖,激起的波浪形成了新的潮头,大约有一二米高。潮水伴随着像火车驶近时的巨大隆隆声,就像一群狂奔的野马,越过壕沟,冲过山头,一个劲地扑来。当潮头离我们大约18米时,那潮声就像巨大的原始森林中群兽的嚎叫声,伴着江潮汹涌而来,一些胆小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捂紧了耳朵,发狂似的潮头排山倒海似的向前冲来,“轰”的一声,从我们面前压过来了。顿时,堤岸好像在抖动,溅起的水珠落在人的脸上、手上,有一种冰凉的感觉,人们都不由得往后退了几步。这时,原来平静如镜的江面,波涛滚滚,就像决堤的水,一泻千里。原来停泊在江上的机帆船,这时却起锚迎着潮头驶去了,似乎它们要与潮水比个高低,看一看到底谁厉害。当潮头与船刚一接触,船头便高高地指向天空,像一架凌空欲飞的飞机。岸上的人都不禁张大嘴巴,发出了“啊”的一声,只见船似乎丝毫不理会这汹涌的潮水,一边随着浪头上下起伏,一边继续顶着潮水,向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朋友,假如你看到到这一景象时,会有怎样一种感觉呢?难道你会不惊叹这一景象的奇伟吗?我可是完全被它慑服了!

  四、写作指导

  1. 写作目标

  ⑴提高修改文章在自己心中的重要性。

  ⑵学习修改文章的方法和知识。

  ⑶积累修改文章的经验,养成自觉修改文章的习惯。

  2.写法指导

  修改从大的方面着眼,推敲从小的方面着手。可以从观点、材料、结构和表达方法等方面去修改;从字词运用、修辞手法、句子规范、标点符号等方面去推敲。

  大声朗读自己的文章,发现不够流畅的地方,就改一改。

  将写好的文章放一段时间后,再拿出来读一读,进行修改。

  将文章读给同学、朋友、家长听一听,请他们帮忙修改。

  3.精美例文

  ⑴《故宫》的修改

  [原稿]

  据史书记载:明朝初年,为了修建这座宫城,曾经“役使十万工匠和百万夫役”,从永乐四年,也就是公元14XX年开始修建,到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基本建成,整整花了十四年时间,后来又经过多次重建、扩建。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紫禁城,除了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也是一个文物的宝库。现在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有绘画、书法、雕塑、铭刻、铜器、陶瓷、织绣。故宫还集中和保存了九百多万件明清两代的档案资料,这是研究十五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初五百多年中国历史的重要原始史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宝贵的社会财富。

  [改稿]

  紫禁城也是一个文物宝库。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珍贵文物有绘画、书法、雕塑、铭刻、铜器、陶瓷、织绣,有宝石、珍珠、翡翠、珊瑚,有钟表、古玩、金银器皿,等竺,应有尽有,共九十多万件。此外,故宫还保存了九百多万件明清两代的档案资料,这是研究十五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初五百多年中国历史的重要原始史料。

  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据记载,明朝初年,为了修建这座宫城,曾经“役使十万工匠和百万夫役”,从永乐四年(公元14XX年)开始修建,到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基本建成,整整花了十四年时间。后来又多次重建、扩建,耗费的人力物力难以统计。明朝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XX年)重修三大殿,仅采木一项,就费银九百三十余万两……

  ⑵《永不忘记》的修改

  [原稿]

  全国高考开始了。王翔在他家的那不到十平方米的房子里准备功课。他每天早晨很早就醒来,不惊动任何人,躺在那临时支起的板床上,把学过的语文课,从头到尾一课一课默默地背诵,而后用手指把课文中的难词、佳句在硬床板上默写一遍。数学课,他复习起来更方便了,邓印在脑中的各种符号、各种公式,全被他连接起来,系统起来了,他觉得数学就是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可以由此及彼,一通百通。

  白天的时间,他还要卖冰糕。

  [改稿]

  全国高考临近了。王翔在他家的那不到十平方米的房子里准备功课。他每天早晨很早就醒来,不惊动任何人,躺在那临时支起的板床上,默默地背诵各科知识的要点,数学课,他复习起来更方便了,那印在脑中的各种符号、各种公式,全被他连接起来,系统起来了,他觉得数学就是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可以由此及彼,一通百通。

  白天的时间,是分配给卖冰糕的:中午一箱,晚上一箱。

第六单元 篇15

  一、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扇形统计图。

  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是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原义务教材是作为选学内容,考虑到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把它作为必学内容,本套教材将它安排在本单元。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比,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三、具体编排

  主题图

  教材呈现了学生在校园里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情境,为引出有关统计数据提供现实背景。根据主题图情境给出六(1)班同学喜欢体育项目情况的条形统计图,直观呈现出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人数,并说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提出:“如果要更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扇形统计图表示。”由此引出扇形统计图,并特别说明用整个圆表示全班学生的人数。

  使学生看到:用扇形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从而真切地体会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

  做一做

  用扇形统计图展示了100g牛奶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本题的扇形统计图各扇形代表的项目是用图例的方式标明,这和例题中的扇形统计图略有不同,例题各扇形代表的项目名称标在扇形上,这里是用图标注明。

  你知道吗

  介绍圆柱形扇形统计图,说明有时为了清楚和美观,统计图在形状上发生了一些改变。教师可课前搜集一些这样的例子,让学生了解一下。

  四、教学建议

  1.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2.对比三种统计图,加深对扇形图的认识

  综合应用:合理存款

  本活动是在完成了第五单元“百分数”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巩固对储蓄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以及国债利率的有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相关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了解教育储蓄、国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活动目的:

  1. 巩固对储蓄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以及国债利率的有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相关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 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合理存款”活动共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明确问题。

  本活动主要围绕:“妈妈要存款一万元,供儿子六年后上大学用,怎样存款收益最大?”这一问题展开的。该问题中蕴含着几个很关键的信息:本金、可存款年限以及资金用途。

  (2)收集信息。

  明确问题后,需要收集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教材中呈现了通过去银行咨询以及查阅相关规定的方式获得的信息:(1)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包括定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活期利率等。(2)教育储蓄存款免征存款利息所得税,它可存的期限以及相应利率。(3)国债也是免征利息所得税,有三年期和五年期的……

  (3)设计方案。

  根据上述收集到的信息,让学生设计具体的储蓄存款方案。定期储蓄存款的方案可填在第111页第一张表格中。其他存款方案,如教育储蓄存款方案以及买国债的方案可填在第二张表格中。每一个具体方案都要求明确填出存期、到期利息、利息税以及到期收入等信息。

  (4)选择方案。

  从上述各种可行的方案中选取收益最大,即最优化的方案进行合理存款,并计算出到期后总共的收入。

第六单元 篇16

  青岛  邢德华 

  一、教学目标  

  ①     继续练习默读和朗读。默读争取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朗读要做到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     了解联想与想像的基本常识,培养联想与想像能力。

  ③     学习改写、扩写等方式,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④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

  二、教学设想 

  本单元选编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诗歌、神话、寓言故事,都属于文学作品,教读这些课文,可参考以下做法:

  ①     重朗读指导,在朗读中品味与感悟。

  对内容较长的文章,可指导默读,培养学生快速阅读、了解内容的习惯;对抒情性强的文章,可指导朗读,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深人体会文章。还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配乐配画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深入感悟。

  ②     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本单元文章内容都是虚构的,应该让学生懂得虚构作品与写实作品的区别。可尝试运用续写、改写、扩写等手法激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尤其要保护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不要拘泥于一种固定答案,鼓励学生讨论、争辩,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③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深入理解课文。

  引导学生理解本单元文章内容是虚构的,但是反映的都是生活的真实、生活的本质,可引导学生讨论、联系自己身边的生活,感悟文章深意,培养学生向往真善美的思想感情。

  ④     引导学生扩展课外阅读。

  可在教读本单元文章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作品,如安徒生、格林的童话故事,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翻译本),《西游记》等等,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