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案例分析(精选12篇)
《最后一课》案例分析 篇1
教学案例分析 ——《最后一课》
【教学设想及依据】
1、文献法: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搜集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材料积累。
2、诵读法:要求学生听读、默读,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目标 】
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听读、默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目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
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
贡献。
发展目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
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教学方略】
教学内容:
1、了解小说的背景
2、领会本文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并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 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积累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
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2)请学生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的。(板书作者:都德)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文章思路为何?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
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默读——感悟思想,体验情感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并结合课后练习一,边读边思考,念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小弗郎士的思想情感变化: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默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五、作业 布置:
用笔勾画出韩麦尔先生的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可以参看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 ,继续第二教学板块)
一、自由朗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分组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二、第三个教学板块: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有何感受?(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当堂完成
要求:
①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
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
③不少于300字
3、请学生互相评议习作
三、作业 布置:
再写一次《<最后一课>之后》,要求500字以上,结构完整
【教学后记】
本教案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积累、运用、实践、创新的目标,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在预习阶段,学生就利用各种途径搜集了大量有关作者的资料,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而对都德的全面了解,使学生能在教学过程 中迸发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在导入 阶段,就让学生自己跳读,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第一个教学板块,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注重了学生的听与说。第二个教学板块,注重默读并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轻易掌握了阅读分析的方法,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而其中的“讨论与交流、小结”使学生必须要说,既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而第三个教学板块中“激活思想”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自己来判断情感取向,并且培养了学生勇于向他人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使教材的思想性得以充分体现。“创新写作”则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置于实践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突出了“写”的重要性。作业 中再写一次同题材作文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反思,并从优秀作文中吸取养分,从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根据本教案教学,本人发现教师处于引导地位以后,学生更能大胆表述,勇于思考,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一课》案例分析 篇2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记忆最深刻的是2002年教坛新秀评选上的那堂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 导入 课文。
2、 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 学习生字。
4、 听课文录音,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 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 找出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 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 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 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识不到这点呢?再就是过度的依懒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理清楚了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 你觉的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 听完课文录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 ?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训)?
4、 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小弗朗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5、 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 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 拓展阅读老舍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灾难前表现出来的共同爱国情结,认识到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 课外作业 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 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共是七个问题,外加两个作业 ,我安排了7个课时来完成,第8题的写作放到课后,写完后用半节课时间讲评,第九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查找资料放在双修日进行,周一回来进行小组辩论,时间富裕了,学生的思考也充足了,
.doc
《最后一课》案例分析 篇3
教学目的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 、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3、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4、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
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4 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当中国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队伍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三、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请学生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1、归纳内容
2、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具体语句来谈。明确:上课前:怕老师、贪玩、无知、幼稚、讨厌学习,但有自制力。(1-3段)上课时:诧异、懊悔、难受,喜欢学习,觉得老师是可怜的人。(12、14、15、17、20、23段)下课时:具有了爱国感情(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他自己本质不坏;即将失去国家,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在韩麦尔先生及小镇上居民沉痛心情的感染下,处在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的氛围中。
4、在小弗郎士发生变化的因素中,韩麦尔先生起着一个重要作用,他也是都德着力要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那作者是怎样刻画的呢?结合具体语句回答。
外貌描写(10段)神态描写(22段)动作、语言描写(11、18、19、20、24-29段)
5、小说正是借助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传达了法国人民深沉的爱国之情。而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值得我们写作时注意的:(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3)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4)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注意细节描写。(5)注意场景描写。
五、质疑解疑:
学生合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交给全班讨论。
提问:1、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讨论后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2、第18节里的省略号表示了什么意思?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想到普鲁士侵略者还可能说出更多的侮辱法国人的话,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卞去,所以省略了。
3、第19节中的省略号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儿,感到十分内疚、痛心,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号,这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负责。
4.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亡了国当了奴隶,如何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5、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讨论后归纳: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文,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结合学生实例,指出: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文,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不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吗?学了这篇小说,懂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6、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7、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队伍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8、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9、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10、“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11、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教师小结: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12、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教师小结: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13、──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教师小结: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14、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教师小结: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15、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这叫做场景描写。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场景描写,语言干净、简洁、寥寥几笔,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
六、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因此,他能充分地体现被占领人们的爱国精神。可是有人说,在和平生活的环境里,我们谈爱国主义,我们要表达爱国感情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果真如此吗?那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表达爱国的情怀呢?
七、布置作业 :
1、练习三
2、作业本
3、想小弗朗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听到和看到刚才的景物时的感受(包括操练和布告牌),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
《最后一课》案例分析 篇4
1. 学习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最后一课》
2. 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
二. 学习重点:
1. 熟记这两篇课文的文学常识。
2.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多角度有序描写的方法。
3. 学习《最后一课》中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 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主题。
第五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 介绍作家作品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作此集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2. 词语正音释义
确凿(záo) 菜畦(qí) 蟋蟀(shuài) 缠(chán)络
觅(mì)食 竹筛(shāi ) 渊(yuān)博 鼎(dǐng)沸
倜傥(tì tǎng) 书塾(shú) 桑葚(shèn)斑蝥(máo)
臃(yōng)肿 攒(cuán) 敛(liǎn) 秕(bǐ)谷 油蛉(líng) 人迹罕(hǎn)至 叵(pǒ)
拗(ǎo) 窦(dòu) 厥(jué) 锡箔(xībó)
确凿:确实。
高枕而卧:垫高了枕头安心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鉴赏:鉴别、欣赏。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方正:正派。
质朴:朴实,不矫饰。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鼎,古代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沸,水开。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开了,发出的响声。
倜傥:洒脱,不拘束。
缠络:缠绕联结。
多音字:
攒 3. 重点与难点:
(1)从题目入手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我们在阅读散文时,要透过表面现象挖掘出文章内容之间内在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表面上看“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是毫不相干的两个地方,实际上作者是将这毫不相干的两个地方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那里的生活丰富多彩,无拘无束。三味书屋虽看似枯燥、呆板、压抑,但小伙伴们在一起也可感受另一番乐趣。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少年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乐观的心理。
(2)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有条理地描写景物。
“碧绿”“紫红”是从色彩角度来描写景物,“高大”“肥胖”能让人想起皂荚树、黄蜂的形体;“长吟”“低唱”“弹琴”“窜”是从动态写景,而“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都是静态的景物;“黄蜂”“蟋蟀”“叫天子”“蜈蚣”“斑蝥”是动物,“皂荚树”“桑葚”“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都是植物;这样具体与概括相衬,动植物交杂,动态与静态互补,内容丰富。作者又将这些多彩多姿的景物有条不紊地加以描绘。先由低处写到高处,再由动物写到植物,由视觉写到听觉,这样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使文章条理清楚。阅读文章时还要注意作者对冬天百草园的描写,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写了“雪地捕鸟”一事,用了九个动词生动有层次地写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出冬天的百草园同样充满情趣。
(3)课文的第9自然段,是个过渡段,在全文中有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文中三个“也许”写出童年的鲁迅的一种猜测心理,表明当时对家人送他进三味书屋的不理解,也流露他当时对三味书屋有所畏惧。两个“ade”则风趣地表达了他对百草园的喜爱和留恋的感情。
第六课《最后一课》
1. 正音释义:
哽(gěng) 赚(zhuàn)钱 踱(duó)步 惩罚(chéng fá)
祈祷(qí dǎo) 诧(chà)异 钥匙(yào shi) 郝叟(hǎo sǒu)
挟(xié)着 强(qiǎng)迫 字帖(tiè)
祈祷:信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诧异:惊奇。
2. 文常: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他是法国19世纪下半期著名的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他的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感。
3. 重点、难点:
(1)《最后一课》表现人物性格有哪些方法?
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是在情节发展中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和心理活动逐步展示出来的。小说通过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既交待了时代背景又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文章写韩麦尔先生语言的地方还有很多,都贯穿了爱国主义这根红线。此外文章还写了韩麦尔先生的外貌,着重写了他的衣着“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服,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对最后一节法语课的重视和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最后一课》怎样描写小弗郎士的?
《最后一课》多次对小弗郎士的心理进行描写,反映了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变化:想逃学——约束自己——痛恨侵略者剥夺学法语的权利——懊悔没能好好学法语——专心听讲。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前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尊重老师,这种感情的变化来自韩麦尔先生的教育和影响,也来自小镇上的人们对小弗郎士无声的教育。透过小弗郎士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法国人民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4. 重点语句的理解
阅读下列几段描写韩麦尔先生的文字,回答问题。
(1)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服,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这是什么描写?为什么他在上最后一课时也穿戴呢?)
解答:这是对人物的服饰描写(也叫衣着的描写,都属于外貌描写中的一部分)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怎样理解全句的含义?)
解答:这是对人物语言的描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掌握祖国语言的重要性。“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统治和封锁。
“钥匙”比喻法语。
全句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这么高大。”
(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什么小弗郎士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解答:钟声、号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时间到了,从此将和法语告别。“惨白”是内心痛苦的表情,是对失去祖国的巨大悲痛。
小弗郎士完全理解了先生因失去祖国而痛苦的心情。“觉得……高大”是对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示崇敬,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
(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举止和表情?)
解答:先生的举止(动作描写)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表情(神态描写)表明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现实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5. 破折号的作用
破折号的作用一是破,二是折。所谓破,就是解释或补充说明。所谓折,就是语意转换递进,跳跃或转折,说话意思中断,引申出有声音延长,副标题的前后等。
例句:
(1)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解释说明)
(2)窗外又传来了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解释说明)
(3)“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声音延长,话未说完)
(4)“散学了,——你们走吧。”(话题转换)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 选择题:
1. 选出加点字拼音正确的一组( )
a. 倜傥(dǎng) 惩罚(chéng) 确凿(záo) 菜畦(qí)
b. 踱步(duó) 犀利(xī) 气氛(fèn) 秕谷(bǐ)
c. 桑葚(rèn) 皱边(zhòu)盔甲(kuī) 捕鸟(bǔ)
d. 褪色(tuì) 蝉蜕(tuì) 绣像(xiù) 脑髓(suǐ)
2. 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字,将词语补充完整。
长(yín) (yōu)愁 海(ōu)
(zhuàn)钱 操(liàn) 懊(huǐ)
(wǎn)转 皂 (jiá)
3. 用横线划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在后面的括号中改正。
我一纵身垮过板蹬就坐下。我的心稍为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道,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票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绉边的领结。( )
4.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解释整个词语。
(jiàn)赏 人迹 (hǎn)至
(chà) (yì) (sù)儒
5. 选出与例句所用的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项( )
例:远看大斗笠像蘑菇,是那么美。
a. 悄立在朋友般亲切的三十五楼下,不由得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b. 我有了学习语言的钥匙。
c.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国旗在飘扬。
6. 选出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a. 自从小心翼翼地佩带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偶然。
b. 我和领队的那个小小的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我上铺的女孩却忽然哭了起来。
c. 我就要和朝夕相处了六年的同学分别了。
d. 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有小刚在人声鼎沸地说话。
7. 选出问号使用错误的一项( )
a. “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b.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c. 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d. 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什么事啦?”
8. 《最后一课》开头有一段环境描写,写了天气、画眉、草地以及普鲁士士兵的活动,还有布告牌,它的作用是( )
a. 烘托小弗郎士天真活泼的性格,表明他贪玩。
b. 揭露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c. 为下文小弗郎士没好好学习,旷课做铺垫。
d. 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沉闷的社会环境形成对比,暗示国土已被侵略,为下文做铺垫。
9. “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课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 说明郝叟老头认识到没文化的危害,不顾年老体弱,要从头学起。
b. 表明镇上的人们在国土沦亡之际,用这种方式来表示对韩麦尔先生爱国热情的崇敬。
c. 表明镇上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亡国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
d. 是为了给小弗郎士做个榜样,教育他要好好学习。
10. 关于作家作品联系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朝花夕拾》
b. 《最后一课》——都德——德国
c. 《我的老师》——魏巍——当代作家
d. 《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当代女作家
二.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百草园、三味书屋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场所,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快乐生活的心理。( )
2. 作者在文章中所写的关于美女蛇的传说、雪后捕鸟和寻蝉蜕都是为了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
3.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用,说明三味书屋的老先生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也反映出他对学生教育方面的开明思想。( )
4. “我用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句话中“狡猾”是“调皮、机灵”的意思,作者在这里活用贬义词,表现出一个学生对老师的理解和爱戴。( )
三. 阅读并回答问题:
(一)
a. 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钥匙。”
b.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 这两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写韩麦尔先生( )
① 外貌 ② 动作 ③ 语言 ④ 心理 ⑤ 神态
2. 填出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韩麦尔先生把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喻作 ,把 喻作“钥匙”。
3. b段的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 的信念,又表现了他对国土被侵占 的心情。
4. 《最后一课》的主题是( )
① 揭露侵略者的罪行。
② 表现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③ 表现小弗郎士感情变化。
④ 表现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教书育人的崇高品格。
5. 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愤激动作的句子 ,描写韩麦尔先生木然动作的句子
。
6. 这个语段集中对韩麦尔先生的 、 、 进行了描写。
7. 这段集中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 。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 不必说( )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②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③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④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⑤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⑥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 括号里依次应填写的词语是( )
a. 碧绿 深蓝 乖巧 敏捷
b. 深蓝 紫红 臃肿 灵活
c. 紫红 碧绿 肥大 轻快
d. 碧绿 紫红 肥胖 轻捷
2. 第②句中“单是”的作用是( )
a. 表示仅仅泥墙根一带有无限的趣味,其他的地方都没有。
b. 突出泥墙根一带有无限趣味,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c. 符合儿童心理,他们只对泥墙根一带感兴趣,因为那里有吃了可以成仙的何首乌。
d. 说明泥墙根一带最安全,是玩耍的好地方。
3. 本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有 和 。
4. 本段文字中叙述了四件趣事,请依次进行概括是哪四件。
① ②
③ ④
5. 本段描写中,作者视野开阔,涉及广泛。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由整体到局部,整体写得概括,局部写得详细。
b. 整体是由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由动物写到植物。
c. 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物。
d.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长句是在说“单是”之前所写的景物是作者所不感兴趣的,“单是”之后所写到的景物才是作者所喜欢的。
【试题答案】
一. 1. d
2. 吟;忧;鸥;赚;练;悔;宛;荚
3. 垮——跨;蹬——凳;道——到;票——漂;绉——皱
4. 鉴;罕;诧、异;宿
鉴赏:鉴别、欣赏。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诧异:惊奇。
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5. a 6. d 7. c 8. d 9. c 10. b
二. 1. √ 2. √ 3. √ 4. √
三.
(一)
1. ③②⑤ 2. 打开监狱大门的;监狱大门;法语 3. 法国必胜;悲愤 4. ②
5. 他转身朝着黑板……写了两个大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6. 语言、动作、神态
7. 爱国主义精神
(二)
1. d 2. b
3. 记叙;描写
4. ① 找蜈蚣 ② 按斑蝥 ③ 拔何首乌 ④ 摘覆盆子
5. d
《最后一课》案例分析 篇5
【学习目标】
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学阶段最后的一节课吗?为什么你记得这么清楚?――最后。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这篇文章,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让我们与小说中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字词学习
(3)了解文章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4)品读小弗朗士内心世界
2、听读、默读,完成下列任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可查工具书)
挟( )着 踱( )来踱去 诧( )异
懊( )悔 郝( )叟 qí( )dǎo( )
(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国人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历史背景创作的。
(3)、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4)、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3、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三、交流、展示
(1)上述三个问题
(2)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四、点拨讲解:
1、小说体裁的指导: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学生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几种:
a、课前、课上和下课
b、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c、上课前,上课时
点拨: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五、练习测评:
下课以后,小弗朗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任务的语言、表情、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难点: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弗朗士的内心世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往下学习,来了解一下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自主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3)找学生读课文24段——29段,画出动词并说明其作用。(4)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三、交流、展示,
(1)对文中语句加以揣摩和赏析,完成 《研讨与练习》二
(2)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描写他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3)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点拨讲解
1、学习方法指导:运用比喻、多种描写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
描写手法: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2、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五、练习测评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语言:摘抄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或句子(词语20个以上,句子5句以上),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2、创新写作
续写提示:
①题目设计为《之后》。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神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③结构要
《最后一课》案例分析 篇6
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都德《最后一课》与郑振铎《最后一课》的比较阅读:
设计说明:
本课时设计是在前两课时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与郑振铎同题小说的比较学习,巩固知识,进一步进行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读郑振铎《最后一课》(见自读课本《大海的召唤》89-94页)
每个同学至少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1.查找郑振铎的有关资料;
2.查找小说反映的社会背景资料;
3.自己寻找一个角度分析一下两篇小说的异同。
具体设计:
一、导入:
都德的《最后一课》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哪怕普通民众,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都是那么强烈、那么震撼人心。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读读当时人们所受的这种煎熬以及他们身上迸射的民族尊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郑振铎写作的《最后一课》!
二、课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分小组阅读,分享、交流课前阅读要求(大约用时10分钟)
全班讨论郑振铎《最后一课》在立意、选材、人物描写技巧上与都德的《最后一课》的异同。
(注意:不要忽略社会背景:1941年,日军对英,美宣战后攻入租界,郑振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最后一课》的)(大约用时15分钟)
相同点:
立意: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
选材:从一件特定的小事——“最后一课”入手写}
人物描写技巧:突出细节描写,从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等方面去表现
不同点:
都德的是从小学生的角度写,郑振铎的是从大学老师的角度写;
都德的是从小孩子学习法语的态度变化上写,郑振铎的是从全体师生对日军入侵的共同反应上写
都德《最后一课》以热爱祖国语言来表现爱国情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通过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侵略来表现爱国情感的。
《最后一课》题目相同但“课”的时间长短不一,概念不同。一个是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拼读课四节课的集合,从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时间。 而郑振铎的“课”一堂课不到,因为“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课”。
(演示郑振铎的有关资料、演示有关社会背景资料、演示两课的异同)
三、文中哪些描写最令你感动?选择一二处谈谈。你能为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吗?(大约用时15分钟)
注意:此环节老师也可先示范一下。一来调动学生情绪,二来也为学生的选择、表述、情感做了模仿的榜样。
四、布置作业
学生读绿原《读<最后一课>》(见自读课本《大海的召唤》95-100页)灵活运用课上交流的方法同时根据书下注释及课后介绍理解文章。
《最后一课》案例分析 篇7
活动内容 :《最后一课》续编
表演形式: 舞台剧
编 剧: 洪嘉妮
表演者: 部分女生
主 持: 郭 进 曾 佩
表演前: 排练井然有序
表演中: 表演形象逼真
表演后: 演后意犹未尽
最佳表演者:朱 蓉 黄思颖
最佳导演: 左 静
《最后一课》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是一篇世界驰名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之所以驰名世界,就因为它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欣赏《最后一课》续编之前,我们先要了解《最后一课》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60年代,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为争夺称霸欧洲的地位,斗争日趋激化。终于导致1870年7月19日至1871年5月10日为期10个月的普法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普鲁士击败了法国,迫使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格林两个省的大部分土地给普鲁士。法国著名作家都德正是以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占领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小弗郎士的叙述,表现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对失去国土和母语的由衷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依依深情。
剧本展示:
《最后一课》续编
人 物:小弗郎士、安娜(小弗郎士的妈妈)、琳达(小弗郎士的同学)
韩麦尔先生、伊莉莎(韩麦尔先生的妹妹)
华希特、华生(以前的镇长)、司汤达(从前的邮递员)
安东尼(琳达的哥哥)、詹姆斯(华希特的徒弟)
保罗(德国上校)、普鲁士兵
第一幕
第一场
(在上完最后一堂法语课回来的路上,小弗郎士走在一条幽静的路上,他对身边的鸟语花香一点也不在意……)
小弗郎士: (惊讶)我这是怎么了?以前我最喜欢来这儿了,有时连逃课也要到这儿来玩,可现在我怎么对这儿的景色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呢?
(叹了口气)唉!国家都要灭亡了,我怎么还可能在意这些花花草草啊。
(小弗郎士灰心丧气地继续往前走着,前方出现了一条大道,他急忙走出这条小路,看见几个普鲁士兵在谈笑风生。)
小弗郎士: (气愤地握紧拳头)可恶的家伙!你们让韩麦尔先生远走他乡,而你们却用德语在说一些嘲笑我们法国民众的话,简直丧尽天良!
(说着,小弗郎士向旁边狠狠地捶了一拳,这时,一个人悄悄地向小弗郎士走了过来。)
琳 达: (拍了一下小弗郎士的肩膀)喂,汤姆(小弗郎士的昵称)你怎么了?别在这儿发呆了,韩麦尔先生的离开是我们谁也没有料到的啊,别独自难过了,不如到我家去,让我哥哥陪你解解闷吧。
(小弗郎士知道琳达的哥哥是个法国军人,此时不知有什么力量让小弗郎士跟琳达到了她家。)
第二场
(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到了一片偏僻的森林,琳达的家就在这片偏僻森林的后面,当他们来到琳达家的门口,还没来得及敲门,房门便“呼”地一声打开了,一个皮肤黑黑的青年在门口站着,他就是琳达的哥哥——安东尼)
安东尼: (带着些许疲倦)哦!是汤姆来了啊,快到屋里头坐,我刚从前线回来,比较疲倦,我正想去河边洗个澡,然后好好的睡一觉,那我不陪你们了,你们自己玩吧,我先走了。
琳 达: (撒娇)哥哥别去了,陪我跟汤姆说说话好吗?你就给我们说说前线的事吧。
安东尼: (疲乏的脸上泛着光彩)那好,今天我就满足你们俩的要求,那我们到屋里头去说吧。
(于是,他们三人走到书房,把窗帘拉得紧紧的,安东尼将自己的身子深深地陷进沙发,似乎只有这样才舒服。)
安东尼: (饶有兴趣)我们有时会被派遣到前线,在战场上上阵杀敌,晚上将军还会给我们进行严明的纪律教育……
小弗郎士: (打断安东尼的话,疑惑地问)你们平时怎样保持联络啊?
安东尼: (接着话头,兴奋地说)虽然我们表面上没有什么举动,但私地下我们部队内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们有一个地下组织,一旦战斗需要我们,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勇敢地上前线杀敌。
小弗郎士、琳达:(异口同声地说)安东尼,你能不能带我们到你们的组织去看看啊?
安东尼: (犹豫不决)这……这……似乎不太好吧。
琳 达: (央求)好哥哥,求你了,我是你亲妹妹,小弗郎士是我最信赖的同学,你也是那儿的领导人物,你就让我们去吧。
安东尼: (严肃)除非……
小弗郎士: 除非什么,你有什么要求我一定都答应。
安东尼: (庄重地说)你们去了,要一切行动听我的指挥,不许私自行动,还有你们去那儿的事,不能随便对别人说。
小弗郎士、琳达:(异口同声地说)没问题,一切行动听指挥!
第三场
(说走就走,他们三人离开这座隐秘的房子,来到了一家报社。)
琳 达: (奇怪地问)哥哥,你确定没来错地方吗?这儿可是一家报社啊。
安东尼: (望着琳达,神秘地眨眨眼)小姑娘,先别妄下定论,等下进去了你就明白了。
(推开门进去一看,小弗郎士惊呆了,里面有郝叟老头、司汤达、华生、华希特、詹姆斯等镇上的人。)
郝叟老头: (长舒一口气)是你们啊,我还以为是普鲁士兵来了,可把我们大家吓坏了。
(小弗郎士和琳达打消了疑惑,大家又各忙各的去了,偶尔也有几个人和他们打招呼,在这里小弗郎士和琳达见到了许多关于反对普鲁士兵的传单,小弗郎士看到这些,觉得自己心中有一股热血在沸腾。)
小弗郎士: (好奇地对安东尼说)你们这个组织可以让爱国的孩子参加吗?
郝 叟: (打趣地说)怎么,小鬼,你也想参加我们这个先进组织?
(小弗郎士诚恳地点了点头。)
詹姆斯: (严肃)不行,小弗郎士,你还太年轻,你干不了这个。
小弗郎士: (坚定地说)虽然现在我不能上前线杀敌,但是我可以帮你们发传单啊!等我再大几岁,我就可以和你们一起去打仗了。
(詹姆斯看到小弗郎士意志坚定,他也从内心里喜欢上了这个孩子。)
安东尼: (微笑)小弗郎士,你既然意志这么坚定,那你从下周开始就在这儿帮我们发发传单吧,但你可要处处小心哦。
(小弗郎士高兴得边跳边往外走,华生似乎想起了什么,连忙叫住了小弗郎士。)
华 生: (略微忧伤)小弗郎士,明天下午3点,韩麦尔先生就要和他的妹妹一起离开这座城市了,到时,你去送送他吧。
(小弗郎士听完华生的话,眼角流出了难过的泪水,他低着头默默地离开了报社,在路上,小弗郎士想起了以前与韩麦尔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心中更加难过。)
第四场
(不知不觉到了家门口,妈妈看到了小弗郎士泪流满面,连忙迎上去。)
安 娜: (关切地说)好孩子,别哭了,妈妈知道你是为韩麦尔先生的离开表示伤心,你既然喜欢韩麦尔先生,就别难过了,明天去送送他,把你心中最美的祝福送给韩麦尔先生,让他安心地离开好吗?
(小弗郎士抬头看着妈妈关切的面容,懂事地点了点头,他不知道该不该把发传单的事告诉妈妈,他怕妈妈知道后会大发雷霆。)
小弗郎士: (扯着衣角,犹豫不决)妈妈,我想跟您说件事,就是……
安 娜: (担心)是什么?孩子,说吧。
小弗郎士: (小声地说)我想加入安东尼他们的地下组织,我想去帮他们发传单,行吗?妈妈。
安 娜: (大发雷霆)不行,孩子,你小小年纪怎么能加入这种组织啊?
小弗郎士: (哀求)妈妈,求您了,好吗?
安 娜: (甩开小弗郎士的手,坚决地说)只要你敢加入这种组织,你就不是我儿子!
小弗郎士: (倔强地说)我宁愿不做你儿子,我也要加入地下党。
安 娜: (愤怒地说)你给我滚,从今以后,我们不再是母子关系了!
(小弗郎士听了话,倔强地头也不回地走了,安娜一怔,随即嚎啕大哭。小弗郎士离开家后,在琳达家睡了一晚。)
第五场
(到下午3点时,小弗郎士和琳达来到码头,看到韩麦尔先生和伊莉莎小姐正准备上船。)
小弗郎士、琳达:(高兴地挥着手)韩麦尔先生和伊莉莎小姐,请等等。(小弗郎士、琳达气喘嘘嘘地跑到韩麦尔先生和伊莉莎小姐面前。)
小弗郎士: (掩藏送别的伤心,微笑着对韩麦尔先生说)韩麦尔先生,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被批准同意加入地下组织了。
韩麦尔先生:(高兴)不错,小弗郎士,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
(韩麦尔先生突然想起了什么,从包里拿出一本书来递给小弗郎士。)勇敢的小弗郎士,我把这本法语书送给你,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转身朝向琳达)琳达,你也要加油啊!
(小弗郎士、琳达目送韩麦尔先生和伊莉莎小姐远去,伤心的泪水不知不觉从眼角流了出来。)
第二幕
第一场
(十几年后,小弗郎士已经由一名顽皮的小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法国军官,参加过几次大型战斗,他以谋略过人而令普鲁士兵闻风丧胆。一次,在战场上,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意外重逢。)
小弗郎士: (骑在战马上,喜出望外地)韩麦尔先生,您怎么也到战场上来了啊?(小弗郎士根本不知道韩麦尔先生此时是奉普鲁士上校的命令,专程来捉拿自己的。)
韩麦尔先生:(忐忑不安的搓着手)是啊,亲爱的小弗郎士,没想到咱们在这相见啊,你快下来,让老师看看你到底长多高了。
(此时,小弗郎士不知道自己会中计,立刻下了马,韩麦尔先生见小弗郎士走到自己身边,突然从身后抽出一支铁棒,朝小弗郎士的头上狠狠地砸了一下,小弗郎士顿时觉得头晕目眩,什么也不知道了……)
第二场
(不知过了多久,小弗郎士醒了过来,发现自己被绑在一根柱子上,他也看见他最敬爱的韩麦尔先生正跟敌人站在一起,韩麦尔先生是那么的卑躬屈膝,小弗郎士顿时明白了一切,他真不敢相信眼前所见的是事实。)
小弗郎士: (声音颤抖)韩麦尔先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你是卖国求荣吗?
韩麦尔先生:(*笑几声)呵呵!世事难料啊,你也不会想到有今天这一步吧!
小弗郎士: (悲愤交加)韩麦尔先生,想不到你是这种人,亏我以前那么敬重你,把你当爱国之士,算我看走眼了!
(这时德国上校——保罗走了过来,别看他是德国人,却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
保 罗: (傲慢)弗郎士少尉,怎么样?不想死的话,就说出你们这次的作战方案吧,那样我还会留你一条命。)
小弗郎士: (不屑一顾)呸!凭什么让我说出作战方案,你们还能得意几天啊,迟早有一天,我们伟大的法兰西会战胜普鲁士的,法兰西万岁!(高呼)
保 罗: (气得满脸通红)你……你死到临头了,还这么嘴硬,劝你放老实点,否则你会死得很痛苦。
(说完,保罗命令士兵用皮鞭抽打小弗郎士,小弗郎士坚强地咬了咬牙,保罗觉得这样好象起不了什么作用,于是靠近身边一位士兵的耳边窃窃私语了几句。不一会儿,只见那位士兵拿来了一条沾满盐水的鞭子,保罗接过这条鞭子,用尽全身所有的力量抽打着小弗郎士。)
保 罗: (狰狞地笑着)哈哈哈!弗郎士少尉,没想到你也会落到我的手里,你跑不掉了。
(小弗郎士没有感觉到痛,因为他心里的伤痛已远远超过肉体的疼痛,他的内心仿佛插上了千万把利剑,此时,韩麦尔先生在保罗的耳边嘀咕了几句,保罗立刻停止了鞭打,不一会儿,见韩麦尔先生用钳子夹着一块烧得通红的铁块,走到小弗郎士跟前。)
韩麦尔先生:(阴笑着说)小弗郎士,看在你以前是我学生的份上,我还给你一次机会,不然你吃不了兜着走。
小弗郎士: (愤怒)呸!休想,你这个卖国贼,法兰西人民是不会原谅你的!
(韩麦尔先生听了恼羞成怒地把烧红的铁块放在小弗郎士身上,小弗郎士很快就晕过去了。)
第三场
伊莉莎: (轻声)小弗郎士,小弗郎士,快醒醒,赶快醒醒啊!
小弗郎士: (慢慢地睁开眼)伊莉莎小姐,你怎么在这儿啊?
伊莉莎: (一边解开绳子一边说)可怜的小弗郎士,你都昏迷三天了,嘘!小声点,换上这套普鲁士兵的衣服跟我走,别让他们发现,快走,等下就来不及了。
(这时,容不得小弗郎士多想,换上衣服,只好乖乖地跟着伊莉莎小姐走,就在他们快要逃出去时,在门口,一个普鲁士兵正好走了过来。)
普鲁士兵: (指着伊莉莎小姐)他是谁?
伊莉莎: (吞吞吐吐)他是……他是……
(这个普鲁士兵觉得很奇怪,于是,他吹了一下口哨,黑暗中猛然窜出一群普鲁士兵包围住他们,小弗郎士知道自己此时不能硬拼,只能智取,突然他灵机一动。)
小弗郎士: (镇定)喂!喂!你们这是干什么啊?我可是保罗上校的侍卫,保罗先生要我请伊莉莎小姐去有点要事商议,耽误了时间你们可担当不起啊!
普鲁士兵: (相互望望,半信半疑)这是真的吗,我们怎么不认识你啊 ?
小弗郎士: (冷静)你们当然不认识我,保罗上校经常派我去执行一些机密任务,我的身份是不能公开的,不信,你问伊莉莎小姐,他哥哥可是保罗上校身边的大红人,你们难道连伊莉莎小姐也不信吗?
(伊莉莎小姐面色苍白地点了点头)
普鲁士兵: (和颜悦色)哦!原来是场误会,对不起,请二位原谅。
(就这样小弗郎士和伊莉莎小姐顺利地逃了出来。)
小弗郎士: (担心)伊莉莎小姐感谢您救了我,可您回去,他们会杀了你的,不如您跟我一起逃走吧。
伊莉莎: (恢复平静)不了,我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我十分佩服你的勇气,我既然敢把你放出来,我就有勇气面对一切,放心吧,我没事,你快走吧,法兰西人民在翘首企盼你回去呢,另一方面,我想通过我的行为,能为我哥哥赎一些罪过。
小弗郎士: (痛心)韩麦尔先生的罪孽太重了,他已无法得到法兰西人民的谅解了。
伊莉莎: (激动)不,我哥其实有许多难言之隐,保罗威胁我哥哥,如果不给他当参谋,保罗就要杀掉我全家,我哥哥这么卑*,全是为了我们一家,我知道我哥哥应该舍小家为大家,可他太软弱了,他做不到。
第四场
(小弗郎士没有说什么,此时他的头脑一片空白,他挣扎着回到了自己的营地,一到这儿,小弗郎士再度昏迷过去了。等小弗郎士醒来,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小弗郎士准备从床上坐起来。华生见小弗郎士醒来了,赶紧扶他躺下。)
华 生: (关心)小弗郎士你别动,好好躺着,这一段时间你不能上前线了。
(小弗郎士在营地只养了几天伤,伤口还没有痊愈,他便急着上战场了。)
第五场
(小弗郎士骑上他那匹心爱的战马上了战场,冤家路窄,小弗郎士遇见了最不愿遇见的人——韩麦尔先生。)
小弗郎士: (跳下战马,怒斥)你这个卖国贼,你卖国求荣,卑鄙无耻!
韩麦尔先生:(辩解)小弗郎士,我也是被逼无奈啊!
小弗郎士: (讥笑)少废话,你以为你这样说,就会换得法兰西人民的原谅吗?无耻!咱们今天必将决一死战。
(说完,小弗郎士拔出剑刺向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同样拔出剑刺向小弗郎士,不愿看到的场景总在特定的时间发生,双方的剑都刺中了对方的心脏,就在他们要倒下的一刹那,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眼角都流下了一滴晶莹的泪珠,是那么闪亮……)
(全剧终)
《最后一课》案例分析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小说的要素,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
(二)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三)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七 最后一课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二、教学重点:
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中出现多种描写方式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课型、课时:教读两课时
(四)教具:投影仪
(五)布置预习:指导阅读
①熟读课文,语句要连贯、自然;
②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③朗读句子时,要注意词语重读和句子停顿。
活动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介绍历史背景(本篇小说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为激起学生的共鸣,可由中国历史上清末时期外国列强侵华战争,并鉴定不平等条约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示学生头脑中出现形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位同学上台以小弗朗士的身份复述故事情节(要求把人物内心独白也表现出来,可加入适当想象),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他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特别是补充人物内心独白部分)。
三、研读课文内容:
(一)就课文内容而言,结合同学的复述,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从课文中找到依托)
1、明确:
韩麦尔先生:平时穿着随便,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但在这最后一堂课他穿戴庄重。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小弗朗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七 最后一课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2、即兴表演:一人扮演小弗朗士,一人扮演韩麦尔先生,一人扮演郝叟老头儿。每个角色分别做一种最富代表性的动作,说几句最能表达内心感情的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二)师生互动,理出故事情节。
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本文中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的人物形象正是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完善起来的。
1、故事的开端:上学路上
这一层要表现小弗朗士的贪玩、幼稚及对先生的惧怕。也要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
2、故事的发展:上课之前
小弗朗士一到先生的小院子里就感到了异样。
①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非常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
②韩麦尔先生说话很温和,让他快坐好。心稍微平静了,注意观察什么地方不同往常。
③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正常的严肃的气氛,使小弗朗士有些吃惊了。
3、故事进一步发展:上课之中
写动人的最后一堂课,以及小弗朗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4、故事的高潮、结局:宣布下课
对这部分的讲解应以朗读为重。
四、课堂练习:
当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之后,韩麦尔先生异常激动。“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韩麦尔先生这种欲言又止的激动状态,包含了他的多少爱与恨!那么他到底还想要表达什么?
请你为韩麦尔先生补上这因悲愤而难以表述的潜台词。
第二课时
一、课堂讨论:
1、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你觉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可以是一段话,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动作,一个表情……)
(提倡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
2、下面几句话是从课文中摘出来的,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说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①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明确:“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掌握祖国的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②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上似的。
明确:这几句通过小弗朗士的眼睛,描绘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在告别家园时那种依依不舍的心境的理解和同情,使人感到小弗朗士已经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成熟懂事了。
③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换的戒尺,可怜的人!
明确:“可怜的人!”这句感叹不是一般的同情老师,理解老师,可怜老师,而是一种爱国主义思想火花的迸发。
3、课文结尾极为精彩,仔细揣摩这些描写的精妙之处。
①写粉笔字本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
明确:这一动作里倾注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
②为什么韩麦尔竟至于:“呆在那儿,头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用这样的动作结尾,好在哪儿?
明确:这是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表达的感情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此时无声胜有声,留给了读者反复回味的余地。
二、课文的结尾很有特色,但给人的感觉似乎没有结束,请你发挥想像,以“下课以后”为题,续写课文。
要求:
1、时间不应拉得过大,写到放学路上或至家即可;
2、通过人物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
3、字数在300字左右。
(写完后自由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两三篇优秀习作交流,讨论心得)
三、课堂延伸:
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对我们的祖国,祖国的汉字有了什么新的体会?(交流、 讨论、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四、课堂小结:
文学作品中描写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很多,而小说家都德却别出心裁将这一重大 社会历史题材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 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 创 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五、作业:
请同学们以“战争与和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最后一课》案例分析 篇9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最后一课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拓展阅读:
(1)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略)
6、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教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最后一课》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从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长篇小说《小东西》,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二、课文背景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本文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文体知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塑造人物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分类(篇幅):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6):描述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
第二部分(7—23):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等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第三部分(24—29):写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五、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写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
本题可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正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2、“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什么事啦’?”句中的“又”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着将要发生一件大事,自然地引出下文。
3、“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句中的“偏”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偏”表示事实跟所希望的恰恰相反。与平时形成强烈的对照,突出今天的课堂气氛不同寻常,为读者留下悬念。
4、“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这句心理独白独立成段,并且加上感叹号,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话在感情上引起了小弗郎士强烈的共鸣。表达了小弗郎士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深情,体现了他的爱国感情。
5、为什么要将韩麦尔先生称为“可怜的人”?
因为身为法语教师的韩麦尔先生,即将被迫永远离开课堂,离开自己的学生,离开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这该是多么痛苦啊!
6、“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这句话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把学习、教育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认识。
7、“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是个比喻句,“监狱”本指把人们囚禁起来,使他们失去自由的处所,这里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打开监狱大门”比喻赶走侵略者,人民重新获得自由。“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法国人民自己的语言。因为语言是民族的象征,不忘记本民族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
8、“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中的“塞”能不能改为“放”?为什么?
不能。“塞”有“用力、用劲放入”的意思。能够表现出施动者的强烈主观意愿,“放”则比较平实,不能表现出这种感情上的意愿。
9、“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表达出“我”对被迫学德语的怨恨心情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鸽子是自由的,也暗示了“我”对自由和平的向往。同时在句子中还暗含有对敌人的讽刺和对敌人暴行的愤慨。
10、听到了钟声、号声,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为什么?
钟声、号声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的祖国告别。“惨白”说明内心痛苦之极。
11、为什么“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因为“我”深切体会到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情感,是他的爱国之心令“我”感动而敬佩。
12、如何理解韩麦尔先生所写的“法兰西万岁”?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来写“法兰西万岁”,这一动作里倾注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法兰西万岁”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13、小说最后一段,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收束全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表达的感情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这个手势中,包含了韩麦尔先生内心深处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巨大痛苦,包含了这位爱国者对自己民族的无比热爱和对民族语言的深刻眷恋。这个动作描写再现了人物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多种感情的交织。此时无声胜有声,留给了读者反复回味的余地。
14、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
小说是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叙述的。通过他的装束、语言、行动来塑造他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借此体会揣摩他的内心情感。在孩子的眼里,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师,所以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迟到了,韩麦尔先生居然如此温和,这实在让人感到惊异!况且,老师今天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也让小弗郎士大觉诧异。
作者没有直接写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但是读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样体会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发生时,先生才会有如此打扮。
当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他的内心深处在翻腾着什么呢?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被迫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其间的悲痛,连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难道体会不出吗?
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一人物的塑造。这个动作,使他真正成为一个爱国志士。
15、作者是怎样安排组织小说的情节的?
作者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安排组织小说的情节的。
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上学迟到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串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最后一课》案例分析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
2、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教学设计
一、普法战争介绍和作者介绍
二、让学生认真细致默读课文一遍
不受任何限制没有压力的自由阅读,能产生鲜活丰富的感受。
三、漫谈阅读感受
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结合个人的经验阅历阐发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四、整理归纳
1、就小说的阅读方法给予一些指导,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情节的三要素。
2、分析小说从情节入手,于是梳理情节的三部分。
3、人物分析可采用课前课后比较的方法。如小弗郎士先前由稚气贪玩不爱学习,但最后一课使他产生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产生亡国的痛苦,敬爱老师,憎恨侵略者,爱国情感得以升华。
4、小说中小弗郎士和韩麦尔,他们谁是小说主人公?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余味无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语言、服饰、表情、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事情的写法。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
3、比较阅读延伸提高。
教学设计
一、在第一课时初读基础上来深入品读,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1、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为什么今天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
2、划出关于韩麦尔先生深情的语言,悲愤的心情、神态、无畏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并细品味。
3、结合练习三,通过改变视角的方式丰富对这一人物的理解。
4、讨论谁是主人公的问题,照应第一课时。
二、探究品味小说语言和细节描写
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写出了动荡时代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了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2、“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3、韩麦尔为什么发给学生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的新字帖?
4、作品中两次出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鸽子咕咕叫等细节都有庄严的意义,要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去品析。
三、延伸与提高
1、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都德《最后一课》以热爱祖国语言来表现爱国情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通过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侵略来表现爱国情感的。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再比较发现两文的不同点。如,人称不同,一个从孩子视角观察描写;一个从大学教师的视角描写。
《最后一课》题目相同但“课”的时间长短不一,概念不同。一个是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拼读课四节课的集合,从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时间。
而郑振铎的“课”一堂课不到,因为“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课”。
四、总结全文并表情朗读
五、作业
1、练习二,三。
2、小练笔: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新认识。
《最后一课》案例分析 篇11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15年,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记忆最深刻的是今年参加“城乡交流”上的那堂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导入课文。
2、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学习生字。
4、听课文录音,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识不到这点呢?再就是过度的依懒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理清楚了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
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你觉的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听完课文录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训)?
《最后一课》案例分析 篇12
最后一课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本文是一篇外国小说,为使学生能够把握主要人物及小说主题,不会阅读、分析、概括,本课教学设计拟多角度切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思考。
角度之一:对韩麦尔的描写
1.教学方法及步骤:①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语言的句子;②找出描写韩
麦尔消像的语句(穿着、神情);③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动作的语句。
2.依据找出的语句,让学生讨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3.引导学生的见解,讨论归结到韩麦尔是个普通人,是个“可怜”人,是个爱国者,是
从而使学生明白课文中有七处点到韩麦尔的爱国情感,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也正是法
国人民的心声。
角度之二:小弗朗士的变化
1.教学方法及步骤:让学生思考课后练习二,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然后概括总结。
提示:小弗朗士是小说的主人公,全文以他的见闻和感爱为线索。小弗朗士的变化,是
从三个方面进行刻画的。
a.对普鲁士兵:(操练有趣)幼推→(知道布告牌上的内容)坏家伙→(强迫鸽子说德语)仇
恨、轻蔑。b.对老师:(迟到)怕骂→可怜→崇高。c.对学习法语:讨厌(想逃学、画眉歌唱,这些比分词用法有趣得多)→懊悔(旷课找鸟窝、溜水)→难爱(愿花任何代价换得熟练地背
分词)→细心听课。
角度之三:主题的表现
1.文章的主题是表现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最后一课,一个小小的生活侧
面是怎样表现这一重大主题的呢?一是社会背景的巧妙安排;二是人物的精心安排,以点带
面;三是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
2.教学方法及步骤:①找出交待社会环境的语句 提问:不要这些语句行不行?②不写
郝叟等镇上的人行不行?③让学生复述印象最深的细节,然后指导朗读感人的细节描写部分。
指点迷津
1.本文的背景资料较少,不便于学生理解小说主题。因此,在预习中向学生介绍有关背
景材料。
2.继续训练学生默读、朗读,把握小说故事情节。
3.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选准切入角度,扣住一点两线(最后一课的激情点和两个
主要人物的思想发展线),一线串珠式的把小说的形象与主题拎起,让学生深入了课文。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看到“最后”两
个字,大家是否意识到这堂课会不同寻常?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看小说中上这节课的这一
天与平常有哪些不一样?
提示:(1)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
来的。”
(2)学校一反常态地寂静。“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这一
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早晨的一样。”
(3)老师不同一般地温和。小弗朗士迟到,生怕先生责备,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他,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朗土,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4)老师令人意外的穿戴。“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
边的小黑丝帽。
(5)教室里竟然坐着许多镇上的人。有从前的镇长、邮递员以及戴着三角帽、拿着一本
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的郝叟老头。
(6)整个教室里每个人都是那么严肃认真。“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笑在纸上沙沙地
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
‘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7)韩麦尔先生神情呆滞。语法课上完又上习字课时,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
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2.作者安排这一系列的异乎导常,请你事校外草地上普鲁士兵的操练,想想起到怎样
的作用?
提示:它一方面暗示了禁教法语这一坏消息的到来,一方面也突出了人们因此而悲愤的
心情,更是揭示了矛盾的实质:普鲁士入侵,法国人民亡国的悲愤。
3.本文的主要人物小费朗士开始还是个贪玩、幼稚,连看到普鲁士兵操练都感到比分词
用法有趣得多的不懂事的孩子,为什么骤然间变得那么成熟?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和敬重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这仅仅是因为韩麦尔先生一席话的开异所致吗?这些变化有无基础?
提示:小弗朗士的变化是有基础的;小说开始虽然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小弗朗士贪玩、
不爱学习,甚至想逃学的思想性格,但“我还能管住自己”一句,就明确了显示了小弗朗士
具有意志力(自控力)。当看到镇公所的布告牌前站着许多人时,他又想到:最近两年来,我
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这说明这个看来稚气的孩子的内心是爱憎分明的,入侵
者的罪恶行径他是牢记在心的。另外,铁匠华希特的话,他以为是和他开玩笑的,讽刺他,
所以就气急败坏地跑进学校,这说明他是有自尊心的。自此可以看出:
意志力、爱憎分明、自尊心 爱祖国、恨敌人
↓ ↓
基础 升华
4.小说的另一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普通老师,但在国家危亡之际,却能通过短短
的一课,燃起人们心中的爱国之情,交给人们一把打开自己的枷锁的“钥匙”。他的教学艺
术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提示:首先他善于点染气氛,这天他穿上了平日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的绿色礼服和小黑丝帽,创设了一个严肃气氛。其次,他适时地以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直
率批评来启发人们对过去错误的认识,从而激起人们觉醒。另外就是善于用比喻,教会人们
救国的方法。再就是把握住关键时刻,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出全身力量写的“法兰西万
岁”,抒发了自己的心声,也喊出了法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韩麦尔先生的教学艺术,把这首爱国主义交响曲奏得既深沉又悲壮。归纳如下:
穿礼服、挂字帖——自责、质问——项比喻——书心声
(创气氛) (启觉醒) (教方法) (燃热情)
5.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1)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
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段话中监狱大门、钥匙各比喻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洁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语
言的民族的象征,牢记本民族的语言,就不会记忆自己的祖国,可以激起人们的爱国意识。
通过本民族的语言能够把人民的爱国情感凝聚成一种反侵略的强大力量,赶走侵略者,求得
民族的解放,重获自由。
(2)“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怎样理解
韩麦尔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和“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提示: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是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
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号声暗示德语将代替法语。这两点给韩麦尔沉重打击,内心极为悲痛,表现为脸色惨白,小弗朗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表情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朗士感到他的形象高大起来。
(3)“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这句话是批评阿尔萨斯人因循怠惰的习性,批评他们不奋发、不争气,以致当了
亡国奴。这直率的批评是韩麦尔先生民族责任感的表现。
(4)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像许多面小国旗的教室里飘扬”的
含义?
提示:国旗的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
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容和摆挂的形式上看,很像一面面小国旗。烘托出教室里
的爱国气氛。这正是韩麦尔先生为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精心设计的。
(5)“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朗士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
明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一个“也”字,表达了小弗朗士对学德语的反感,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
德语的愚蠢。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法语的留恋;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文化侵略的仇恨。说明他
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生的感染下,得到升华。
妙文赏析
难忘的一节音节课
“哦!……该你了,上去,上去呀!哈哈哈……”你们肯定会觉得奇,怪,会不解地问:
“这到底怎么回事呀?”
这几天临近中考,学生们的负担可不轻。三天两头地写呀写,算呀算,一点儿空闲的时
间都没有。我们这些祖国的“鲜花”都快变成“枯花”了。唉!一点儿意思也没有。
星期二下午,有一节音乐课,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枯花”们怀疑这堂课不会上。“枯
花”们在心里默默地祈祷:上吧,上吧。因为“枯花”喜欢上音乐课。音乐课既活泼又生动,音乐老师既优雅又有意思。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枯花”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生怕其他老师占课。
这时一位身穿红毛衣的年轻女教师出现在我们眼前!“哦,万岁……”大家一齐欢呼起来。
音乐老师来了!“老师好!”这声音似乎比以往更响亮了。“枯花”们像被园丁洒了神奇水似
的,一个个鲜艳无比,既刻成了“鲜花”。“同学们,临近中考了,大家的负担不小,今天
下午,我们来轻松一下!”“噢……”响声震破了天空。“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击鼓传花,花传到谁那儿,谁就表演一个节目,好不好?”“好!”老师把电子琴上的“华尔兹”一开,就开始了。花是用沙包代替的,大家一个接一个地传,不一会儿,乐曲停止,沙包传到了
朱莲华手中,朱莲华给大家猜了个谜语,不知怎么她哭了。嘿!瞧她激动的。乐曲又起,大
家一个个急传沙包,生怕落到自己手中。“啊,快到我这儿啦!”我赶紧挺起胸来,王乐愉
速把沙包传给我,我正想把它赶快传给同桌许颖,糟糕——乐曲戛然而止,沙包落到我手上
了。大家都哈哈笑了起来,我只好走上讲台为大家表演节目。演什么呢?对!就唱支歌吧,唱
我最喜欢的《爱我中华》。于是,我清了清嗓子——“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大
家和着歌声拍掌为我伴奏。忽然唱到一处忘词儿了,怎么办?赶紧想,使劲想——“爱我中
华,五十六族兄弟姐妹,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嘿!”唱完后,大家一个劲
儿为我鼓掌,我回到座位上,心里美滋滋的。
接着,白晨曦、郭转又为大家表演了节目,把“击鼓传花”推向了高潮,平时的烦恼、
忧愁都化作云烟,随风飘去……
“铃……”下课铃响了,愉快的45分钟过去了,下课前,老师还给我们唱了一首《新年好》呢,大家一齐和音乐老师拍手唱,甭提多高兴了。
赏析:
本文写一节课活动的全过程,详略得当,课堂气氛活泼,惟妙惟肖;插入上音乐课的特
殊背景和同学们的心情,更衬托了这节音乐课的难得和难忘。
思维体操
1.请你读完每题对话的10秒内,用反常态的思维补充答话中的空白,给人出乎意料的效果。
(1)子:“爸爸,我今天能留在家里吗?我觉得不舒服。”
父:“你觉得什么地方不舒服?”
子:“ !”
(2)老师:“我们从羊身上能得到什么?”
学生:“羊毛”。
老师:“羊毛能做什么?”
学生:“不知道。”
老师:“你的上衣是用什么做的?”
学生:“用 做的。”
(3)病人:“哎哟!”
护士:“你为什么呀?我还没有注射呢!”
病人:“小姐,您 !”
(4)甲:“没有女人我就无法生存。”
乙:“你一定是好色之徒!”
甲:“不,我是 。”
2.在某次国际会议期间,一位西方外效官对我方代表进行挑衅:“如果你们不向美国保
证:不用武力解决中国台湾问题,那么,显然就是没有和平解决的诚意。”
你想想,我方代表应该如何针锋相对地反驳?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最后一课》是上中学后所接触的第一篇小说,考试中经常涉及,应按小说的特点来把
握课文。
1.掌握小说的要素。小说的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如本文的本要人物是,人物的思想如何变化等。
2.对人物的刻画及形象分析。如刻画韩麦尔先生通过什么描写来完成的,塑造了他怎样
的思想品质。
神态:如“坐在椅子里……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进眼
睛里带走似的。”表现了他对学校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故士的一往情深。
动作:如“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他呆在
那儿,头靠着墙壁……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些动作描写展现了一个爱国者的崇高
形象。
语言:如“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
狱大门的钥匙。”这些话表达了沸腾的爱国热情,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也表达了对于民族和
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深情——悲痛——内疚——赞美——沉思——悲愤。
3.重要句子的含义,是考试中常常涉及的,应牢固掌握。
4.识记下列字词的音义:祈祷(qí dǎo) 哽(gěng) 诧(chà) 宛转
踱(duó) 惩罚
动脑动手
1.下面的几段话采用了何种描写
A.语言描写 B.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E.服饰描写 F.环境描写 G.细节描写
(1)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
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
(2)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
(3)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
(4)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带,戴着那顶绣边的
小黑丝帽。( )
(5)我本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
2.填空题
(1)《最后一课》的作者是 , 国作家。
(2)《最后一课》的体裁是 ,写于 ,表达了 主题。
(3)《最后一课》一文的线索是 ,描写的两个主要人物是 和 。
3.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
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这可以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识的东西在他离开
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1)这段话使用的修辞方法有(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排比 E.借代 F.反复
(2)为什么说“亡了国当了……钥匙?”
答: 。
(3)小弗朗士为什么觉得老师今天讲的“挺容易,挺容易”?是因为:( )
A.小弗朗士今天能注意听讲了。
B.韩麦尔先生讲的内容少而简单。
C.韩麦尔先生今天讲的特别明白。
D.小弗朗士是带着深厚的感情全神贯注地听讲的。
(4)小弗朗士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是什么意思?( )
A.对韩麦尔先生的即将失业感到可怜。
B.对韩麦尔先生被迫离开阿尔萨斯感到同情。
A.对韩麦尔先生不但成了亡国奴,而且连从事了几十年的法语教学工作都被迫终止的处
境的同情。
D.对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一种伤感。
(5)“恨不得”和“一下子”表现出韩麦尔先生什么样的心情?( )
A.弥补自己以往的过失的心情。 B.对敌人的抗争和对未来的希望。
C.认真负责,站好最后一班岗。 D.对法语教学恋恋不舍的心情。
(6)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 描写方法。
4.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
挺容易。我觉得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
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
歌吧!”
问题:
(1)文中加“△”的他和我各指谁?
“他”指: “我”指:
(2)“他们”指 。
(3)文中加横线的一句如何理解?请选择正确的一项。( )
A.因为老师讲最后一课很认真。
B.因为老师讲的语法,很容易懂。
C.因为我喜欢上最后一课,听讲细心。
D.因为老师带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耐心地讲课,我们明白了学习语法的重要,学习认真。
(4)“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一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5)第二段语句用的是 和 描写。表现了“我”的什么思想感情?
创新园地
卓别林遇盗
一天,卓别林带着一大笔款子,骑车驶往乡间别墅。半路上遇到一个持枪抢劫的强盗,
逼他交出钱来,请你想个办法,帮卓别林逃脱。
四、同步题库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
穆 ( ) 皱 ( ) 祈 ( ) 叟 ( )
戒 ( ) 匙 ( ) 郝 ( ) 督 ( )
喧 ( ) 惩 ( )
浆 ( ) 浪 ( )
奖 ( ) 朗 ( )
酱 ( ) 郎 ( )
捂 ( ) 硬 ( )
悟 ( ) 埂 ( )
梧 ( ) 梗 ( )
(二)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宁可( ) 字帖( ) 诧异( ) 宛转( )
哽住( ) 祈祷( )
(三)这篇课文中用了两个有关“语言”的比喻,确切生动,对突出中心思想起了珍好的
作用。
1.第一个比喻是借韩麦尔先生的嘴说出来,这个比喻是:
。
2.第二个比喻是通过小弗朗士的观感联想写成的,这个比喻是:
。
3.这两个比喻有力地表现出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 的心情和
的精神。
(四)对下面一句话的深刻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亡了国当奴隶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A.亡国奴只要牢记祖国的语言,最后总会胜利的。
B.语言是人的灵魂,祖国的象征。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不会亡国。
C.牢记祖国的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为收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
争。
D.亡了国当了亡国奴,就会失去自由,没有尊严了,只有牢记祖国的语言,才能交流思
想,想互了解,勾通感情,冲出牢门,走向光明。
(五)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
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①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而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
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②那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指出划曲线的句①和②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们各有什么思想含义?
2.判断下列说法正误,正确的在句后括号中打上“√”,错误的则打“×”。
(1)小弗朗士觉得这堂课上的内容地“全都懂”,甚至觉得“挺容易”,是因为韩麦尔
老师讲得特别认真、特别耐心的缘故。( )
(2)小弗朗士觉得老师“可怜”,是因为他感到就要被侵略者赶走,想到老师将离开生
活、工作了四十年的地方时的“伤心”。这种感情表现了小弗朗士的懂事和成熟。( )
(3)“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
国话唱歌吧!”这段心理描写表现了小弗朗士对自由的鸽子的羡慕。( )
3.下面哪一组的词性注得不对?请指出。
(1)明白、精确、美丽、容易都是形容词。( )
(2)钥匙、字贴、甲虫、铁杆都是名词。( )
(3)语言、飘扬、讲解、叫都是动词。( )
(六)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①
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 ②“我——我——”
但是他哽③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
们走吧。”
1.本文的作者是:( )
①莫泊桑 ②都德 ③马克·吐温
2.文中注①的破折号表示:( )
①底下是解释、说明的部分。 ②意思的递进。 ③意思的转折
3.文中注②的标点应该用:( )
①“,” ②“。” ③“:”
4.文中注③,“哽”的正确注意是:( )
①gěn ②gěng ③gèng
5.文中“法兰西万岁!”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思想?
(七)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其后1-8题。
掌声
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到有些蹊跷——安静里潜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意味。果然,师生
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50多个学生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 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报告老师,您看黑板上!”班上最活泼的女生王娜娜边站起来边喊着。
我一下子惊呆了,脑子一片空白——原来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我是教学近10年来从未出现的情况,过去每当我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
我的心情总是清清爽爽。
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向我公开挑战。我仔细一看,这
字体像是李晓的,昨天也是上第三节课时我批评过他。我的火下子蹿得老高,真有
的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微笑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
写在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尽管我竭表现真诚,但 ,很多学生还是一脸不安的
神色。
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许多学生这才发出
了善意的笑声,我 ,接着说:“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老师吗?今天,我愿
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详细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地承认
了一些弱点和缺点。由于是谈自己,由于有刚才感情的反弹,我说起来感情充沛,如行云流
水一般。
我说完了,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静,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李晓眼中晶莹,手
也拍得非常起劲。
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我完全陶醉了,这掌声长长地在我脑海中回响。
我潇洒地在“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
改成“ 是个 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
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手,这让我颇感意外。我让他站了起来,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
那个写‘高老师是个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a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他讲得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予以表扬。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她承认那行字是她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更不是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我非常惊奇。但还是为她的活泼大胆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学生掌声又一次响了起来。我十分欣慰!
b从那以后,这三次不同凡响的掌声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文章有改动)
1.填空:文章中的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 ,具体地点是 。
2.依次加到文“ ”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不知所措 收效甚微 不甘失败
B.怒发冲冠 事半功倍 不甘失败
C.不知所措 事半功倍 趁热打铁
D.怒发冲冠 收效甚微 趁热打铁
3.对文中加线句子a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赞赏李晓勇于承认错误。
B.赞叹李晓敏税地发现了老师对他的怀疑。
C.为李晓的敢作敢当而感叹、吃惊。
D.为李晓说话练习的题目新颖别致而感叹、吃惊。
4.对文中加线句子b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时时回响”虽是虚写,但反映了“我”的真实感受。
B.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主要在于一次比一次更热烈,更有意义。
C.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不仅褒奖了每位说话人的口才,而且褒奖了三个人的坦诚。
D.这句话指出三次掌声给“我”的印象之深。
5.有关选文写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采用了设悬念的手法,引人入胜。
B.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C.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文章构思巧妙,究竟是谁在黑板上写字的谜底揭开以后,出人意料。
6.下面有关“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按文中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非常惊奇 ②我完全陶醉了 ③我十分欣慰 ④我就感到有些蹊跷
⑤我颇感意外 ⑥我一下子惊呆了 ⑦我控制住了自己
A.④⑥⑦②⑤①③ B.④⑦⑥⑤②①③
C.④①⑥②⑤⑦③ D.④①⑥⑤②⑦③
7.请从教学和性格两方面简要概括文中高老师的特点。
①教学特点: ②性格特点:
8.请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参考答案
思维体操
1.此题旨在训练反常思维,打破思维的习惯性,以增强思维的机敏性。(1)学校(2)爸爸
的旧上衣改的 (3)踩着我的脚了。(4)妇科医生。 2.我方代表说:“台弯问题是中国的内
政,采用什么方式解决,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无须向别国作什么保证。请问,难道你们竞
选总统也需要向我们中国作出什么保证吗?
动脑动手
1.(1)B (2)D (3)C (4)E (5)F 2.(1)都德 法 (2)小说 1873年 爱国精神 (3)以“我”的见闻感受 小弗朗士 韩麦尔 3.(1)A F (2)语言是民族的象征,激发爱国意
识,争取民族解放和自由。 (3)D (4)C (5)B (6)心理 4.(1)“他”——指韩麦尔先生;“我”——指小弗朗士 (2)“他们”——指普鲁士军人 (3)D (4)反复 (5)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嘲笑普鲁士侵略者的愚蠢,表现了对侵略者憎恨和反抗的思想情绪。
创新园地
卓别林满口答应强盗,只是恳求他:“朋友,请帮助个忙,在我的帽子上打两枪,我回去好向主人交代。”强盗摘下卓别林的帽子打了两枪。卓别林说:“谢谢。不过请再把我的衣襟打两个洞吧。”强盗不耐烦地扯起卓别林的衣襟打了几枪。卓别林鞠了一躬,央求道:“太感谢你了。干脆劳驾将我的裤脚也打几枪。这样就更逼真了,主人不会不相信的。”强盗一边驾着,一边对着卓别林的裤脚连扣了几下,却不见枪响,原来子弹打光了。旧别林一见,赶忙拿了钱袋,跳上车子飞也似的跑了。
同步题库
(一)略 (二)nìng tiè chà wǎn gěng qí (三)1.亡了国家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小国旗的教室里飘扬。 3.悲愤 强烈的爱国主义 (四)C (五)1.比喻 ①句的含义见 (四)C ②句含义:韩麦尔先生的精心设计很形象,烘托了爱国气氛。他是想让学生记住“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领士,决不容敌人侵占。而小弗朗士把这些字贴想象成一面面飘扬在教室里的小国旗,说明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感。 2.(1)×(2)√(3)×3.(1)×(2)√(3)× (六)1.② 2.① 3.① 4.② 5.这是韩麦尔的心声,心集中地体现出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七)1.今天第三节课 教室 2.D 3.B 4.B 5.C 6.A 7.教学灵活,善于诱导和坦诚机智 8.通过对课堂上突发事件的化解,表现了师生之间坦诚相待,相互信任,关系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