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课堂探究活动的主角——《安塞腰鼓》教学案例与反思(通用13篇)
谁是课堂探究活动的主角——《安塞腰鼓》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1
谁是课堂探究活动的主角
——《安塞腰鼓》教学案例与反思
临沭县石门中学 孙元营
世界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指出:学生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在语文的互动—探究教学中,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现记录《安塞腰鼓》的教学片断,以期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案例
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画面导入 后。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以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边朗读边思考。
学生1:老师,我找到两个——“豪放的安塞腰鼓”、“壮阔的安塞腰鼓”。
学生2:我也找到了——“有力的安塞腰鼓”。
学生3:“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
教师趁机鼓励学生:我想同学们一定还能找到更多更好的词、句子来修饰、评价安塞腰鼓。
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中,学生们表现得更为积极,纷纷动笔尝试着、思考着……
2分钟后,80%的学生脸上写着胜利者的得意与自信,而其他同学有的还在凝神思考,有的写了划,划了写,还有两名同学坐不住了,悄悄偷窥邻座的本子……
教师趁机插话: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向周围的同学请教。
教室里顿时失去了已有的平静……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答案写到黑板上?
全体同学要求强烈,无奈,教师只好请先举手的两名同学上台。结果如下:
“元气淋漓的安塞腰鼓”;
“奇伟磅礴的安塞腰鼓”;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
师:既然大家都对安塞腰鼓有了初步的评价,那么你觉得安塞腰鼓美吗?
学生齐答:美。
师:那好,咱们分组找一找,看它美在哪里?请各小组进行寻美点比赛,并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
大部分同学受上一环节启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小组同学跃跃欲试,“目无尊师”地争论起来。
5分钟后,教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各小组同学情绪高涨,争当小组发言代表。发言摘要如下:
1、“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2、“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3、“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
……
一番交流之后,我仍习惯地问: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想法?
“有”,A同学站了出来,“老师,我突然有一个想法。”
师:是吗?快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A同学:我们能不能像前几天改写古诗那样,将这篇文章改为诗来读呢?
师:这个想法非常好,很有创意,你能具体说说吗?
A受到鼓励后,非常自信的读起了他改写的诗。
A:我改写的是第7段,请大家多多指教——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面对这一改法,个别同学似有所悟,多数同学则面带困惑。
师面向全体同学:这样改好不好呢?
大部分同学摇头表示不解,只有个别同学应和着。面对同学们的不解,A同学顾不上征求老师的许可就迫不及待地开讲了:将这段文字改为诗后,我们就可以从中去体会、感受文章语言的诗意美、节奏美,这也是我们应寻找的美点之一。
同学们都恍然大悟,下面的同学开始喊开了:原来这样啊,我们也能改,保证比他改的好!
教师此时顺水推舟:同学们按这种形式是否可以创作出更好的诗句,找出更多的美点呢?
面对新鲜的样式,同学们热情更加高涨。
生1:我改9~12段……
生2:我改25~27段……
生3:我改第23段……
有的同学边说边比划着……
此情此景,我已没有一点插话的空隙,我成了一名十足的看客。
二、反思
本案例选自我平时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整个过程自然、贴切。教师三言两语就把学生引入探究的情境,学生在教师尊重、信任、期待的目光中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参与体验和互学情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的主角。这不正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所追求的吗?说老实话,上课之前,我既没有刻意去设计每个教学细节,也没有奢望能达到一种怎样的境界。因此,就这堂课本身的设计来说,它绝非完美无缺。之所以把它记录下来,目的是想求得各位同仁的评判和指教,进而探讨出一种真实、有效而又易于操作的互动—探究教学方法。
对于A同学的改诗主张,用替换文学体裁的方法品读文章,我把它视为一种“独创”,这种“独创”及其同学们的发言,着实让我有一种“后生可畏”的感觉。同时也给了我三点启示:
1、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超越教师、超越教材,出现新颖、独特的想法。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提前预见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教学意外,以做到适时引导,有效控制。
2、学生的创造需要有教师的及时调控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我尝试、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选择为依托;需要有教师为其提供的心灵上的自由、教学上的民主做后盾。只有具备了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空气和土壤,自由的心灵才能够呼吸、生存,创造的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破土成长。
3、教育就是一首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追求课堂上的“实、趣、活”,仅仅靠研究教材、选择教法、学法,甚至上几节研究课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善于关注国内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始终处于改革的前沿,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地加以实践、提炼、完善和升华。
谁是课堂探究活动的主角——《安塞腰鼓》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2
世界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指出:学生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在语文的互动—探究教学中,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现记录《安塞腰鼓》的教学片断,以期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案例
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画面导入后。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以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边朗读边思考。
学生1:老师,我找到两个——“豪放的安塞腰鼓”、“壮阔的安塞腰鼓”。
学生2:我也找到了——“有力的安塞腰鼓”。
学生3:“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
教师趁机鼓励学生:我想同学们一定还能找到更多更好的词、句子来修饰、评价安塞腰鼓。
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中,学生们表现得更为积极,纷纷动笔尝试着、思考着……
2分钟后,80%的学生脸上写着胜利者的得意与自信,而其他同学有的还在凝神思考,有的写了划,划了写,还有两名同学坐不住了,悄悄偷窥邻座的本子……
教师趁机插话: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向周围的同学请教。
教室里顿时失去了已有的平静……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答案写到黑板上?
全体同学要求强烈,无奈,教师只好请先举手的两名同学上台。结果如下:
“元气淋漓的安塞腰鼓”;
“奇伟磅礴的安塞腰鼓”;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
师:既然大家都对安塞腰鼓有了初步的评价,那么你觉得安塞腰鼓美吗?
学生齐答:美。
师:那好,咱们分组找一找,看它美在哪里?请各小组进行寻美点比赛,并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
大部分同学受上一环节启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小组同学跃跃欲试,“目无尊师”地争论起来。
5分钟后,教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各小组同学情绪高涨,争当小组发言代表。发言摘要如下:
1、“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2、“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3、“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
……
一番交流之后,我仍习惯地问: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想法?
“有”,a同学站了出来,“老师,我突然有一个想法。”
师:是吗?快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a同学:我们能不能像前几天改写古诗那样,将这篇文章改为诗来读呢?
师:这个想法非常好,很有创意,你能具体说说吗?
a受到鼓励后,非常自信的读起了他改写的诗。
a:我改写的是第7段,请大家多多指教——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面对这一改法,个别同学似有所悟,多数同学则面带困惑。
师面向全体同学:这样改好不好呢?
大部分同学摇头表示不解,只有个别同学应和着。面对同学们的不解,a同学顾不上征求老师的许可就迫不及待地开讲了:将这段文字改为诗后,我们就可以从中去体会、感受文章语言的诗意美、节奏美,这也是我们应寻找的美点之一。
同学们都恍然大悟,下面的同学开始喊开了:原来这样啊,我们也能改,保证比他改的好!
教师此时顺水推舟:同学们按这种形式是否可以创作出更好的诗句,找出更多的美点呢?
面对新鲜的样式,同学们热情更加高涨。
生1:我改9~12段……
生2:我改25~27段……
生3:我改第23段……
有的同学边说边比划着……
此情此景,我已没有一点插话的空隙,我成了一名十足的看客。
二、反思
本案例选自我平时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整个过程自然、贴切。教师三言两语就把学生引入探究的情境,学生在教师尊重、信任、期待的目光中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参与体验和互学情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的主角。这不正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所追求的吗?说老实话,上课之前,我既没有刻意去设计每个教学细节,也没有奢望能达到一种怎样的境界。因此,就这堂课本身的设计来说,它绝非完美无缺。之所以把它记录下来,目的是想求得各位同仁的评判和指教,进而探讨出一种真实、有效而又易于操作的互动—探究教学方法。
对于a同学的改诗主张,用替换文学体裁的方法品读文章,我把它视为一种“独创”,这种“独创”及其同学们的发言,着实让我有一种“后生可畏”的感觉。同时也给了我三点启示:
1、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超越教师、超越教材,出现新颖、独特的想法。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提前预见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教学意外,以做到适时引导,有效控制。
2、学生的创造需要有教师的及时调控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我尝试、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选择为依托;需要有教师为其提供的心灵上的自由、教学上的民主做后盾。只有具备了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空气和土壤,自由的心灵才能够呼吸、生存,创造的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破土成长。
3、教育就是一首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追求课堂上的“实、趣、活”,仅仅*研究教材、选择教法、学法,甚至上几节研究课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善于关注国内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始终处于改革的前沿,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地加以实践、提炼、完善和升华。
谁是课堂探究活动的主角——《安塞腰鼓》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3
针对气势磅礴、力量雄奇的散文《安塞腰鼓》教学,如果尝试运用上述教学法,首先必须适当地让学生对作品内容有初步的整体把握,但是又必须突出重点,所以笔者选取了把三次反复出现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作为突破口,请学生自己说出这是作者在反复抒发对安塞腰鼓的赞叹之情。借此以点带面,替学生先梳理清楚作品的行文思路:此文实际用每一次出现的“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分别对前文作一个小结;而且在每一部分内容里面作者均是先描写安塞腰鼓表演的壮观场面,然后述说作为观众之一的作者身临其境时随之产生的丰富联想,最后则是议论、赞美安塞腰鼓——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层层递进的情感宣泄的特点,而且可以让他们在自读自疑过程中集中火力各个击破。
自读、自疑、教学相长的思路进行“非预设性” 教学鼓励学生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积累,所以学习气氛相对比较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比单纯地由教师讲解分析要高涨。比如同学在阅读后提问:本文第10自然段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适时先作引导:要理解这个句子,先必须依次明白前面的两个段落的意思,而且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使人想起”?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是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我接着动情地说:对啊,当作者看见这腰鼓表演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古人所写的诗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这是唐朝诗人的杰作,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诗句表现的战争场面,你有什么感想呢?学生在老师激情地引导下,踏实地对悲壮的古战场似乎有了初步感受。而《安塞腰鼓》接下来的语段则引用了“信天游”陕北民歌《王贵与李香香》的句子: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我又启发学生:你们抓住该句关键词“千里”、“万里”想象一下安塞腰鼓表演的场面是怎样的?学生们又找到了答案:很辽阔。我赶紧趁热打铁:是啊,作者借助这个诗句是想要写出腰鼓表演场面的空前壮阔!而联系课文短横线下的注释,柴同学提出的问题里的“晦暗”是指人们对生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对人生的领悟境界,那么该句“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会表达哪个方面的感想呢?学生们回答道:那是针对人生话题的。我进一步开导他们:古语说人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其中“四十不惑”就是指每个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随着阅历的增加,对生活、对宇宙的感悟基本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我最终拉回学习话题:然而在本文中,带给作者这种思想领悟的却是安塞腰鼓,那么安塞腰鼓实在是非常神奇的啊,我们要好好领略一下作者展示的安塞腰鼓。
再如又有同学提出:怎样理解本文最后一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我启发他们道:这是有前提的,我们先一起来看前面的语段所写“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我说这里运用了“此时无声更胜有声”的艺术手法,我们来看句中的俩字“它”和“她”分别指代什么?学生们略一思考就回答道:前一个“它”指安塞腰鼓,后一个“她”指出奇寂静的世界。我进一步启发道:你们的回答很正确,我们可以尝试想象一下曾经喧闹的腰鼓一旦安静了,确实会留给观众格外寂静的感觉,但是倘若我们认为“鸡啼”是实写呢?在黄土高原上是有居住在窑洞里的人们,抗战时期的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延安就坐落在陕西,那么传来一声意外的“鸡啼”也属正常;但是倘若这是虚写呢,作用何在?毛昱博同学解释说:人们当时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鸡啼”反衬这份寂静。我继续发问:还有其他理解吗?111同学马上站起来说道:
人们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被一声“鸡啼”唤醒。我问全班同学:大家觉得他们俩的回答怎么样?大家一致认为:可以的。我评价道:两个同学的理解都非常合理,111的理解毛昱博的似乎更翻进一层。
上述几个例子只是在《安塞腰鼓》的教学过程中闪现的几朵浪花,其实在两课时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也让老师感到震撼的“灵感火花”比比皆是,随处可以采撷,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采用了自读、自疑、教学相长的思路进行“非预设性” 教学的方式。因为在尝试这种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人格完全平等,老师时刻注意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意识到老师仅仅是个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已;而教学活动又是在师生、生生之间从语言到知识结构到思想、心灵世界的对话中展开,所以这种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在完全开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心灵世界完全敞开,思维的火花闪现得更加灿烂;同时授课的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收益。虽然有些教学意外里超出教学设计,但真知灼见也往往在其中闪光。
谁是课堂探究活动的主角——《安塞腰鼓》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4
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每一次诵读文本,每一次听朗诵录音,每一次观看视频、图片,我都被安塞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搏击的生存状态深深折服。我确定,这些文字打动了我,而这些声光画面同样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想,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对黄土高原、安塞腰鼓存在认知距离,若是给予前期渲染,调动他们的认知情绪,那品味文字一定会更细致,更到位。
基于这样的思索,我准备在课堂上给他们听陕北民歌,感知黄土高原的风格;看腰鼓表演片断,感受安塞腰鼓火烈壮阔的气势;听课文朗诵录音,品味文字的同时,渲染赞叹安塞腰鼓的情绪。从上课后反馈的情况看,这些教学手段的确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下课后,学生一致要求再放一遍视频,再听一遍录音,再唱一次歌曲。对黄土高原及其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安塞腰鼓所折射出的不屈不挠、强盛搏击的精神表示了强烈的认同。
然而,教学中,由于如何对教学素材进行取舍的问题没有处理好,课堂上还是留下了些许遗憾──前松后紧,朗读品味不充分!
其实,这堂课的重点应该是在朗读文本,品味语言上。由于课前渲染铺垫时间过长(约15分钟),在重点环节的处理上,只能匆匆而就。我想,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压缩导入材料。而可删的素材是阿宝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以及腰鼓表演片断一。
有时候,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就舍不得,“舍得”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技巧。不要说导入的素材可以“舍得”,即使是课文内容,如果对完成教学目标意义不大,又未尝不可以“舍得”呢?
“舍得”是一种策略,一种教学意识,更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敢于舍,巧妙地舍,才会重点突出,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
谁是课堂探究活动的主角——《安塞腰鼓》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5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通过描写安塞腰鼓这样一种舞蹈艺术来写人,表现黄土高原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表现高原人民活跃、旺盛的生命力,表现高原人民与贫困的生活顽强搏击,梦想、追求美好未来的精神。
教学这篇课文,我有这样几方面的思考:
1.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以它为引子层层展开四个方面的教学,每一层都以“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引领学生切入文本,并最终都回归到这个点上,以 “好一个安塞腰鼓!”引导学生提炼、归纳每一层的要义,体会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突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抓住重点段、重点句引领学生细细品味。文章从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其中一、三两个方面是重点,所以我是浓墨重彩,引领学生品词析句、朗读感悟。第6自然段重点抓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一排比、比喻句,引领学生从词语到词组到句子层层丰富地品味语言的精妙,体会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其次是“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一句,引领学生提挈三对反义词(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来体会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3.以读为主。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独特,文章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所以我整堂课都是紧贴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个人读、齐读,有叠加读、开火车读,有男女生分读和男女生接读,等等,最精彩的是读第6自然段的排比句时让学生叠加读,很有气势。通过读,让学生感知语言的精彩,感悟语言的含义和语言背后的深意,感受语言的魅力。
综观整堂课,自己激情地演绎着《安塞腰鼓》的教学,全身心地投入在教学中,安塞腰鼓已进入了我的心中,在心中隆隆作响。学生激情地朗读着、深刻地解读着文本,想必安塞腰鼓也已经敲响在他们心上。略有几个细小的地方没有我期待的那样出彩,但整堂课燃烧着安塞腰鼓和《安塞腰鼓》的激情!
谁是课堂探究活动的主角——《安塞腰鼓》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6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首篇课文。该单元主要通过体味作者对艺术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阅读中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本文是一篇用激越的鼓点敲出的豪放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赞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雄浑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艺术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语言颇有气势,短句铿锵激昂,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交错出现的大量排比,使情感表达得热烈、淋漓、酣畅,充分体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学情分析
学生对腰鼓这种民间艺术大都接触过,但了解不多,加之农村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匮乏,所以本文教学要注重在多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生命力量和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围绕“读”来进行的,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课文录音,通过“读”来体会安塞腰鼓的激昂的气势,雄浑的场面,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过程与方法: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积极的参与学习,主动的进行交流,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场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从不同角度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难点: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的伟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谁是课堂探究活动的主角——《安塞腰鼓》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7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4、观看开发大西北的图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对话。除此,我还设计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环节,不同的读者对《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让学生思考,理解,探究,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在教学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这一环节,提问: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出来的。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但是课上完后自己觉得这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 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课堂教学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我在教学时偏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如:有学生赏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句话时,她的答案完美无缺,我很欣然,其实这答案是教学资料上的照本宣科,并不是她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不沉湎于这个完美的答案,而提问一下他是怎样理解的这个思考过程,这样的课堂也许就更实在,更有味。
2、 问题设计有待推敲
在朗读和品味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两个问题是:①你认为哪几个段落比较精彩,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②你最喜欢的哪几个句子,说说你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其实有重复,一般来说,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应该把两个问题合并为:哪些段落你最喜欢,用你认为恰当的情绪和节奏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 缺乏追问艺术
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本应是很出彩的环节,但由于我缺乏追问的艺术,而平淡了不少。如一个学生在谈理由时,讲他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我没有追问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课堂就显得浅薄,缺少深度。
总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进步,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谁是课堂探究活动的主角——《安塞腰鼓》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8
学完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我们被文章的内容所震撼。
怎样理解本文最后一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我启发他们道:这是有前提的,我们先一起来看前面的语段所写“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我说这里运用了“此时无声更胜有声”的艺术手法,我们来看句中的俩字“它”和“她”分别指代什么?学生们略一思考就回答道:前一个“它”指安塞腰鼓,后一个“她”指出奇寂静的世界。我进一步启发道:你们的回答很正确,我们可以尝试想象一下曾经喧闹的腰鼓一旦安静了,确实会留给观众格外寂静的感觉,但是倘若我们认为“鸡啼”是实写呢?在黄土高原上居住在窑洞里的人们,传来一声意外的“鸡啼”也属正常;但是倘若这是虚写呢,作用何在!一同学解释说:人们当时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鸡啼”反衬这份寂静。我继续发问:还有其他理解吗?另一同学马上站起来说道:人们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被一声“鸡啼”唤醒。我问全班同学:大家觉得他们俩的回答怎么样?大家一致认为:可以的。我评价道:两个同学的理解都非常合理。
谁是课堂探究活动的主角——《安塞腰鼓》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9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4、观看开发大西北的图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对话。除此,我还设计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环节,不同的读者对《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让学生思考,理解,探究,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在教学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这一环节,提问: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出来的。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在明星镇推进导学案的教研活动中,我讲了《安塞腰鼓》一课。《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品味作者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的语言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学生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我在课前应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在课的一开始,播放安塞腰鼓的视屏,给学生以感官的刺激,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感受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我根据文本内容,结合《新方案》中的设问导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有感情地读、不同方式地说,理解文中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究竟好在哪里?并顺手完成新方案中的巩固练习,这样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最后拓展练习,让学生仿照文章中的一段,写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这样将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后,教研室领导、教办主任孟老师及同科教师对导学案的运用和课堂上的亮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提出了不足,如:课件的出示有些突然,或如果能用鼓响之前和鼓停之后的静反衬鼓敲起来之后的闹效果会更好。我将诚恳的接受这些建议,并且在教学中改进,力求推进导学案的顺利进行,并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谁是课堂探究活动的主角——《安塞腰鼓》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10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这篇课文呈现出这样几方面的特征:第一,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言:“五情发而为辞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就是“为情而造文”的标本。《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家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来直抒胸臆。第二,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文心雕龙·情采》中又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为了确保情感的畅通无阻,刘成章《安塞腰鼓》通篇用诗的方式加以强化。第三,想像奇伟,意境雄浑。“安塞腰鼓”这个特定的意象,在刘成章的脑际孕育、旋转,仿佛地底突腾运行的火山岩浆,最后有最彻底、最尽兴的喷发,灿烂的意象在瞬息之间纷翻飞舞。
但对于六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1、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2、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学过程的设计,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 1、创设情景朗读。在朗读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2、尊重个性朗读。《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对一篇课文学生认识的角度和欣赏的特点不同,可能对文章各个部分的认识也不同,朗读的处理方式也各异。教师不可以把自己的朗读方式强加给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不要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当成是衡量学生朗读是否有感情的唯一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限制了孩子们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千万不能强求一致。3、着眼情感朗读. 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前两项易指导,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则难度较大。怎样读算“有感情”地读,我以为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合读者的情感,批情入境,是“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的读。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这节空讲课上,我以“读”为线索,一切教学环节都为“读”服务,“读”就是为理解“搏击命运”的中心而服务。整节课我从三个角度入手:静态电教手段——动态电教手段——教师自身的激情,讲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达到师生共鸣的效果。
谁是课堂探究活动的主角——《安塞腰鼓》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11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作品,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安塞腰鼓》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安塞腰鼓》教案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2、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并把它们运用到平常的写作当中去。.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本文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但文中更多的是重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学生朗读:通过读感受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讨论品味: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仔细揣摩品味。
多媒体设计
1.腰鼓表演片段。
2.课文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资料了解安塞腰鼓,准备安塞腰鼓图片及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并制成课件。
学生:1、搜集安塞腰鼓的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情况;2、查阅工具书,疏通生字、词语;3、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情美读全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看录像,谈感受: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学生讨论交流感受,教师适当相机引导:
(屏幕显示)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安塞腰鼓的知识和作者作品资料,教师总结归纳
(屏幕显示)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作者作品: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朗读感知课文
一、齐读、正音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
二、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教师示范朗读片断。
4.自由朗读,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四、读出力量美
1.讨论:通过以上的朗读,试用“ 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从中让学生感受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和蓬勃的生命力量。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诵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五、总结寻美
分组朗读,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寻美,感受了安塞腰鼓那雄浑、激越、壮阔、火烈的特点和洋溢的阳刚之美。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内容赏析,品位语言,体会修辞,拓展训练。
教学过程:
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寻美”和“评价”感受到安塞腰鼓的激越和壮美,课文中也反复出现一句话,表现对安塞腰鼓的赞叹,请找出来。
学生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结构说明 文章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这一句话。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内容赏析 出示问题: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 它体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
学生讨论主旨: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有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不必患得患失。
(有一定的难度,无须面面俱到,只要有所体会、领悟即可。)
品味语言
学生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三次。请用“我喜欢 句子,因为 ”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等角度入手)
教师举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学生间互相交流,教师作适当的归纳。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拓展延伸
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学生反复朗读,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如:
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 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
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作业:
1、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可事先准备一个表演录象)
2、积累词语,收集文中好字好词。
3、背诵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摘抄笔记本上。
《安塞腰鼓》反思《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这篇课文呈现出这样几方面的特征:第一,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言:“五情发而为辞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就是“为情而造文”的标本。《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家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来直抒胸臆。第二,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文心雕龙·情采》中又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为了确保情感的畅通无阻,刘成章《安塞腰鼓》通篇用诗的方式加以强化。第三,想像奇伟,意境雄浑。“安塞腰鼓”这个特定的意象,在刘成章的脑际孕育、旋转,仿佛地底突腾运行的火山岩浆,最后有最彻底、最尽兴的喷发,灿烂的意象在瞬息之间纷翻飞舞。
但对于六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1、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2、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学过程的设计,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 1、创设情景朗读。在朗读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2、尊重个性朗读。《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对一篇课文学生认识的角度和欣赏的特点不同,可能对文章各个部分的认识也不同,朗读的处理方式也各异。教师不可以把自己的朗读方式强加给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不要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当成是衡量学生朗读是否有感情的唯一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限制了孩子们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千万不能强求一致。3、着眼情感朗读. 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前两项易指导,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则难度较大。怎样读算“有感情”地读,我以为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合读者的情感,批情入境,是“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的读。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这节空讲课上,我以“读”为线索,一切教学环节都为“读”服务,“读”就是为理解“搏击命运”的中心而服务。整节课我从三个角度入手:静态电教手段——动态电教手段——教师自身的激情,讲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达到师生共鸣的效果。
谁是课堂探究活动的主角——《安塞腰鼓》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12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这篇课文呈现出这样几方面的特征:第一,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言:“五情发而为辞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就是“为情而造文”的标本。《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家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来直抒胸臆。第二,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文心雕龙·情采》中又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为了确保情感的畅通无阻,刘成章《安塞腰鼓》通篇用诗的方式加以强化。第三,想像奇伟,意境雄浑。“安塞腰鼓”这个特定的意象,在刘成章的脑际孕育、旋转,仿佛地底突腾运行的火山岩浆,最后有最彻底、最尽兴的喷发,灿烂的意象在瞬息之间纷翻飞舞。
但对于六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1、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2、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学过程的设计,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 1、创设情景朗读。在朗读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2、尊重个性朗读。《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对一篇课文学生认识的角度和欣赏的特点不同,可能对文章各个部分的认识也不同,朗读的处理方式也各异。教师不可以把自己的朗读方式强加给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不要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当成是衡量学生朗读是否有感情的唯一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限制了孩子们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千万不能强求一致。3、着眼情感朗读. 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前两项易指导,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则难度较大。怎样读算“有感情”地读,我以为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合读者的情感,批情入境,是“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的读。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这节空讲课上,我以“读”为线索,一切教学环节都为“读”服务,“读”就是为理解“搏击命运”的中心而服务。整节课我从三个角度入手:静态电教手段——动态电教手段——教师自身的激情,讲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达到师生共鸣的效果。
谁是课堂探究活动的主角——《安塞腰鼓》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13
针对气势磅礴、力量雄奇的散文《安塞腰鼓》教学,如果尝试运用上述教学法,首先必须适当地让学生对作品内容有初步的整体把握,但是又必须突出重点,所以笔者选取了把三次反复出现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作为突破口,请学生自己说出这是作者在反复抒发对安塞腰鼓的赞叹之情。借此以点带面,替学生先梳理清楚作品的行文思路:此文实际用每一次出现的“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分别对前文作一个小结;而且在每一部分内容里面作者均是先描写安塞腰鼓表演的壮观场面,然后述说作为观众之一的作者身临其境时随之产生的丰富联想,最后则是议论、赞美安塞腰鼓——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层层递进的情感宣泄的特点,而且可以让他们在自读自疑过程中集中火力各个击破。
自读、自疑、教学相长的思路进行“非预设性” 教学鼓励学生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积累,所以学习气氛相对比较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比单纯地由教师讲解分析要高涨。比如同学在阅读后提问:本文第10自然段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适时先作引导:要理解这个句子,先必须依次明白前面的两个段落的意思,而且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使人想起”?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是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我接着动情地说:对啊,当作者看见这腰鼓表演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古人所写的诗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这是唐朝诗人的杰作,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诗句表现的战争场面,你有什么感想呢?学生在老师激情地引导下,踏实地对悲壮的古战场似乎有了初步感受。而《安塞腰鼓》接下来的语段则引用了“信天游”陕北民歌《王贵与李香香》的句子: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我又启发学生:你们抓住该句关键词“千里”、“万里”想象一下安塞腰鼓表演的场面是怎样的?学生们又找到了答案:很辽阔。我赶紧趁热打铁:是啊,作者借助这个诗句是想要写出腰鼓表演场面的空前壮阔!而联系课文短横线下的注释,柴同学提出的问题里的“晦暗”是指人们对生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对人生的领悟境界,那么该句“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会表达哪个方面的感想呢?学生们回答道:那是针对人生话题的。我进一步开导他们:古语说人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其中“四十不惑”就是指每个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随着阅历的增加,对生活、对宇宙的感悟基本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我最终拉回学习话题:然而在本文中,带给作者这种思想领悟的却是安塞腰鼓,那么安塞腰鼓实在是非常神奇的啊,我们要好好领略一下作者展示的安塞腰鼓。
再如又有同学提出:怎样理解本文最后一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我启发他们道:这是有前提的,我们先一起来看前面的语段所写“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我说这里运用了“此时无声更胜有声”的艺术手法,我们来看句中的俩字“它”和“她”分别指代什么?学生们略一思考就回答道:前一个“它”指安塞腰鼓,后一个“她”指出奇寂静的世界。我进一步启发道:你们的回答很正确,我们可以尝试想象一下曾经喧闹的腰鼓一旦安静了,确实会留给观众格外寂静的感觉,但是倘若我们认为“鸡啼”是实写呢?在黄土高原上是有居住在窑洞里的人们,抗战时期的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延安就坐落在陕西,那么传来一声意外的“鸡啼”也属正常;但是倘若这是虚写呢,作用何在?毛昱博同学解释说:人们当时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鸡啼”反衬这份寂静。我继续发问:还有其他理解吗?111同学马上站起来说道:
人们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被一声“鸡啼”唤醒。我问全班同学:大家觉得他们俩的回答怎么样?大家一致认为:可以的。我评价道:两个同学的理解都非常合理,111的理解毛昱博的似乎更翻进一层。
上述几个例子只是在《安塞腰鼓》的教学过程中闪现的几朵浪花,其实在两课时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也让老师感到震撼的“灵感火花”比比皆是,随处可以采撷,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采用了自读、自疑、教学相长的思路进行“非预设性” 教学的方式。因为在尝试这种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人格完全平等,老师时刻注意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意识到老师仅仅是个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已;而教学活动又是在师生、生生之间从语言到知识结构到思想、心灵世界的对话中展开,所以这种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在完全开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心灵世界完全敞开,思维的火花闪现得更加灿烂;同时授课的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收益。虽然有些教学意外里超出教学设计,但真知灼见也往往在其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