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 夜(精选12篇)
静 夜 篇1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渺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我想那隔河的牛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静 夜 篇2
郭沫若
静 夜 篇3
【教学要点】
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
(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 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
8.“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边有鲛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河岸边。)
9.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让学生再齐读此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五、郭沫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写眼前景的,一般是实写。写不在眼前的想像的一般叫虚写。请大家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实写和虚写。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三、四节是虚写;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节是虚写。)
六、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我们可以通过四步中间的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你也来试一试,完成“天空”和“茶”,“钢笔”和“月亮”的联想。也可任意选两个词作联想的练习。
七、请看课文后边的练习第三题,先让学生读《夕暮》,对诗意略作讨论后,再把原诗改写为一段散文。如果有时间,可以课内完成,并作课内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留到课外去完成。
补充:
《夕暮》是一首写景短诗,诗人废名在20世纪40年代说过:“像郭沫若的《夕暮》,是新诗的杰作,如果中国的新诗中准我选一首,我只好选它。”这个评价有些夸张,但也可见这首小诗的魅力。
诗中用比喻的手法,编织了个童话故事般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和善良美好的童心。
八、根据学生前一节课的要求和学生写作的情况,继续鼓励学生写诗,为下一节的练习课做好准备。
【板书】
郭沫若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朦胧、恬静的美
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木质”和“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学习掌握两诗的韵律。
二、掌握两诗的节奏。
三、作业 评讲。
四、学生提问、释疑。
【教学安排】
一、学习把握两诗的韵脚。
前段时间,有同学在作业 中问我,写诗一定要押韵吗?应怎样押韵呢?
1.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第一这首新诗,看看他是否押韵,是怎么押韵的?(由学生发言归纳出)
韵脚:第一节“星”──“灯” 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 第四节“游”──“走”
本诗的韵脚都在每节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节所押的韵不一样。第一节是inɡ与enɡ韵母相近,第二节是i韵母相同,第三节是uanɡ韵母相同,第四节是ou韵母相同。
2.再看第二首诗的韵脚。
第一节:林──星 一个in 一个inɡ ,韵母接近。
第二节:处──糊──珠 韵母都是u .
其实,新诗押韵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读来有韵律感,流畅、顺口就行。新诗也有很多不押韵的,不过押韵的读来,比不押韵的总要优美上口些。
二、新诗一般还具有一定的节奏,就像唱歌有节奏一样。节奏感可以增加诗的美感,读出诗的节奏,可以增强对诗的理解和领悟。(可先请一个学生来读,要求分辩出节奏来,然后进行纠正。老师可就一些两可的情况略作说明。)
三、作业 讲评。
主要做法:将学生的诗歌作品和改写收起来,选择其中较好的进行讲评,针对比较集中的问题作一些讲解。
四、学生提问,大家讨论解答,老师指导并解答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
(完)
本贴由云中帆于2004-8-27 18:38:14在〖楚→诗歌自由坛〗发表
静 夜 篇4
郭沫若诗两首(2)
【教学要点】
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
(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 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
8.“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边有鲛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河岸边。)
9.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让学生再齐读此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五、郭沫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写眼前景的,一般是实写。写不在眼前的想像的一般叫虚写。请大家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实写和虚写。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三、四节是虚写;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节是虚写。)
六、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我们可以通过四步中间的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你也来试一试,完成“天空”和“茶”,“钢笔”和“月亮”的联想。也可任意选两个词作联想的练习。
七、请看课文后边的练习第三题,先让学生读《夕暮》,对诗意略作讨论后,再把原诗改写为一段散文。如果有时间,可以课内完成,并作课内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留到课外去完成。
补充:
《夕暮》是一首写景短诗,诗人废名在20世纪40年代说过:“像郭沫若的《夕暮》,是新诗的杰作,如果中国的新诗中准我选一首,我只好选它。”这个评价有些夸张,但也可见这首小诗的魅力。
诗中用比喻的手法,编织了个童话故事般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和善良美好的童心。
八、根据学生前一节课的要求和学生写作的情况,继续鼓励学生写诗,为下一节的练习课做好准备。
【板书】
郭沫若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朦胧、恬静的美
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木质”和“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学习掌握两诗的韵律。
二、掌握两诗的节奏。
三、作业 评讲。
四、学生提问、释疑。
【教学安排】
一、学习把握两诗的韵脚。
前段时间,有同学在作业 中问我,写诗一定要押韵吗?应怎样押韵呢?
1.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第一这首新诗,看看他是否押韵,是怎么押韵的?(由学生发言归纳出)
韵脚:第一节“星”──“灯” 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 第四节“游”──“走”
本诗的韵脚都在每节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节所押的韵不一样。第一节是inɡ与enɡ韵母相近,第二节是i韵母相同,第三节是uanɡ韵母相同,第四节是ou韵母相同。
2.再看第二首诗的韵脚。
第一节:林──星 一个in 一个inɡ ,韵母接近。
第二节:处──糊──珠 韵母都是u .
其实,新诗押韵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读来有韵律感,流畅、顺口就行。新诗也有很多不押韵的,不过押韵的读来,比不押韵的总要优美上口些。
二、新诗一般还具有一定的节奏,就像唱歌有节奏一样。节奏感可以增加诗的美感,读出诗的节奏,可以增强对诗的理解和领悟。(可先请一个学生来读,要求分辩出节奏来,然后进行纠正。老师可就一些两可的情况略作说明。)
三、作业 讲评。
主要做法:将学生的诗歌作品和改写收起来,选择其中较好的进行讲评,针对比较集中的问题作一些讲解。
四、学生提问,大家讨论解答,老师指导并解答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
(完)
静 夜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生字“头”,认识新偏旁“攵”。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准备:课件:星星字卡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小朋友们会背古诗吗?指三四名背。
二、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咱班小朋友的肚子里装着很多诗哦,称你们小诗人一点儿也不过分。小诗人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2、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会背这首诗的请举手!背给老师听听。(生背)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播放李白的图像,认识唐代诗人李白。今天咱们这些小诗人要好好地学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1)齐读课题。
(2)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重点认读生字“夜”,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组词:安静夜晚思念
(3)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安静的夜晚,大诗人李白在思念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三、初读感知,认识生字
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提要求: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甚至有的小朋友还能背诵,但是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要认识诗歌中的生字,还要把诗歌读得正确,有感情。
1、自己读诗,随文识字。
当你在读诗遇到困难,如有的字不会读,怎么办?(可以借助拼音,可以问老师,可以问同学。)这就是高效率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生字圈出来,比一比看哪些同学能准确认识这些生字宝宝。
2、带拼音读生字,巩固汉语拼音。
(1)小老师领读(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生字宝宝们跑出课文要和小朋友们交朋友,谁做小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它们叫什么?
(2)说说整体认读音节是哪个字,三拼音节的字有哪些。理解“故乡”,故乡是哪?我们的故乡是哪?
(3)同桌互相检查。
3、生字组词,帮助记忆
(1)你们给这些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吧,这样大家才会记得更牢啊!
(2)游戏巩固:开火车读词语
4、去掉拼音及词认读生字。
(1)生字宝宝离开了它的拼音朋友和词语伙伴,你还认识它吗?齐读
(2)游戏巩固:做“摘星星”的游戏。
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月亮姐姐带着许多星星也赶来凑热闹了,月亮姐姐说:“星星后面藏着你们刚刚认识的字宝宝,我来考考你们,谁能认识,这颗星星就送给谁。”
5、识记字形。
(1)交流方法
这么多的生字中,你记得最牢的字是哪个呢?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的?把你的识字方法教给大家吧!(学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认识新偏旁“攵”。)
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那么多好办法来识记这些生字。识记生字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可以编字谜,儿歌,故事,还可以做动作,只要大家仔细观察,认真动脑筋,一定会认识更多的字。
(2)猜谜语强化巩固
同学们刚想了很多办法,那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看谁脑筋动的快!听老师叙述,猜猜是什么字。
谜语一:此木虽宽,供人卧躺。
谜语二:他是何方人氏,老爱脚踢石子。
谜语三:大字左上有两点,像人把头点又点。
(给最先说出答案的学生奖励“智慧星”)
三、指导书写
看来大家都是认字小能手了,我们已经会认8个生字了,现在,我们要学会写生字。比比看,谁把今天学的生字写得最漂亮。
1、课件出示“头”,齐读
2、要写好字,要按一定的笔顺规则来书写,你知道有哪些笔顺规则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再来读读。(课件出示笔顺规则)
3、生观察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师范写。
5、学生书写,师强调正确的书写姿势,写字要注意身坐直,本放正,拿稳笔,眼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胸离桌子一拳。
四、朗读诗句,感悟诗韵
1、体会诗意
(1)指名读古诗
(2)“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互相问一问
(3)指名说说
(4)提出不懂的地方
相机理解“霜”,师讲解诗意:一轮明月当空照,银色的月光撒在地面,就像天凉地上结了一层霜,李白抬起头来,望向皎洁的圆月,想起了自己独自一人,离家在外,于是低下头来思念故乡,思念着故乡的亲人。
2、入境朗诵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在柔和的古筝声中师插入: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月亮是圆圆的,在我们中国,圆月象征着团圆,而诗人却独自一个人漂泊在外,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呢?(难过,伤心……)
(2)教师范读,再现意境。
(3)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4)指名诵读,以评促读。
大家评议,教师针对指导:想一想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你离开了爸爸妈妈,十分想念他们,却无法相见,你的心情怎样?
(5)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带着你的心情,你的表情,和动作来吟诵这首静夜思吧。(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6)游戏:谁是“小李白”。指名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7)全体起立,望月诵读“静夜思”
五、欣赏儿歌《静夜思》
小朋友们,这首《静夜思》还被编成了儿歌,让我们在美丽忧伤的歌曲中结束这节课吧!
静 夜 篇6
今天我教学了第六课《静夜思》这首诗,教学之后感触不少。
《静夜思》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其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反映了外出游子深夜思乡之情。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结合预习,让学生看拼音自读《静夜思》要求读准字音,初步识字。因为学生有以前的基础,再加上预习,所以对于古诗的背诵是很轻松的事。然后我就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巩固识字。在学生读通了生字后重点就是朗读感悟古诗的意境了。对此我先让学生读,然后我范读,通过对比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想去学,读好古诗。再通过老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朗诵、背诵古诗的.乐趣。
在学生熟读后,我又引导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随机予以解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问题很丰富,有字词类的、有诗句内容的,还有的问他为什么想家乡呀等,这些问题都说明孩子们在动脑思考了。我们就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能力。
静 夜 篇7
教学目标
1、 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字。
2、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 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 谈话: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你会背哪首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吗?(指名回答,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示“思”读平舌音,交待作者。)“静、夜”这两个字你认识吗?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你能简单地说出这两个字的意思吗?
2、 演示:出示课件或挂图,问:图上都画了什么?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适时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的,你能把课下收集到的资料向大家展示出来,并介绍一下他吗?
对话平台
范读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
自读
1、 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或者背一背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
2、 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 同桌互读古诗,互相评议。
4、 指名读文,师生共同评议。
识字
1、 学习新的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2、 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3、 汇报。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准确?请小老师说说在认读这些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4、 开火车认读生字。
5、 组词,用你喜欢的字说一句话。
6、 游戏:找朋友。为生字宝宝找到自己的拼音朋友。
熟读
1、 自由练读。(可以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小组读,你读我听,二人齐读……)
2、 指名读文,注意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3、 与伙伴开展竞赛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自己找伙伴赛读。
写字
1、 出示田字格中的字:“目、耳”,小组展开讨论:这两个字怎样写?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每一笔都写在什么位置?
2、 汇报。
3、 教师范写。提示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横与横之间的距离。
4、 自由练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每个字都要让自己满意。
5、 哪个字最满意,找出来和同座交流,指出你满意在哪里。
第二课时
导入
1、 游戏:大转盘。(转盘上的指针转到了哪个词上就读哪个词,巩固识字效果。)
2、 齐读古诗。
评读
1、 指名读,大家评。(整体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很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2、 组内互评。
感悟
1、 自由读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感受?
2、 说说你什么时候见过“霜”。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3、 你或者你的亲人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
质疑
仔细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背诵
1、参照插图,边想诗的意境边自由练习,教师随机指导。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可以同座背,组内背,自由找伙伴背。)
3、教师引背、指名背、齐背。
3、表演背:假如你就是李白,请你边做动作边背这首诗。(配乐)
写字
1、大屏幕出示“头、米”,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3、学生描红、临写。
4、 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学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和写字的乐趣。)
实践
1、课后练习“我会说”,把你观察到的夜晚的天空说给同学们听。
2、古诗朗诵会。(此项活动可延伸到课外进行,比比谁会背的古诗多,评出“小诗人”。)
3、 有余力的学生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自己查找。)
静 夜 篇8
学谈
佚名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是说,教师在面对一个班级进行教学时,必须先了解学生究竟“知道了什么”。只有了解学生的实情,才能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和教学重点,也才能找到适合这节课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此,我尝试设计了古诗教学的备课思路,下面就以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静夜思》为例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由于当前的一些早期教育,学生在入学前后,对于《静夜思》这样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的经典篇章,早已烂熟于心。如果课堂上教师仍然囿于常规,从头讲到尾,大部分学生肯定会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因此针对这一实际,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采取了“分层教学”法,即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高层次”的要求,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对于低层次的学生,主要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循序渐进的提出要求,最终使生生有所得,生生有创新。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我确定《静夜思》一文的教学目标 如下: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背诵。2、学会四个生字“目、耳、头、米”,会认“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十个二类字。3、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具体教学过程 如下:
一、释题,了解学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在导入 诗题后,我首先了解学情:小朋友们,听过这首古诗吗?(大部分学生听过)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有的知道作者、有的会读、有的已经会背)
正是在这种了解学生“所知”的基础上,我尝试了分层教学法。
二、循情,因材施教。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1)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
其次,教师巡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学生交流时也分层次进行,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己评议。这期间,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为学生头脑中的一种精神积淀。
另外,对于诗意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也不要牵强,不能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感悟,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朗读教学上,我注重联系学生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那么大诗人李白和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情下写了这首古诗。”可以说,情感的共鸣,独特的感受,会使学生在浓浓的思乡情中再次诵读这首古诗。
三、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课标中要求写字写笔画简单的字,不求多,贵在精。教师应指导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本课共四个字,都是以前学过的。教师先让学生认读,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但不要做过多的字形分析。然后由教师指导书写。范写在一年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笔顺规则,但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最后让学生练写,练写上可体现弹性,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没必要提出相同的要求(至少写2个)。写完后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学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和写字的乐趣。
四、巩固练习,强化积累。
为了巩固这节课的内容,我又设计了以下练习:
1、学生领读生字,扩词。
2、游戏:小刺猬摘苹果。(开展背诵竞赛)
3、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不知道也没关系,不做过高要求,只要有积累的意识即可。)
4、教师拓展资料,把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会读,有能力的可以尝试背诵。
五、总结全文,布置实践作业 。
在作业 安排上,我布置学生观察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同时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自己查找。)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又培养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面,真正做到了为学生而教!
◆
静 夜 篇9
《静夜思》是一首深受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唐诗,语言流畅,琅琅上口,浅显易懂又意蕴深远。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给学生提供了把握、体会、想象与表现的极大空间。它的旋律古朴、典雅,那低沉的、似吟似唱的旋律风格与诗歌结合得天衣无缝。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所以,在学习这首古诗的时候,我首先让孩子观察背景图,并交谈了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大意。孩子对图画很有兴趣,很快就理解了古诗意思。
学习古诗,另一方面也重在吟诵。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的美。然后请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战时自己的风采,让学生都很羡慕他,从而带动其他同学也愿意站起来读。在学生试着读过以后,我发现很多孩子对诗歌的节奏把握不准确,所以,我给孩子们范读。而后,又通过小老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多种形式练习了朗读,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朗诵、背诵古诗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学前班孩子,注意力时间较短,因为在课堂中朗读占用时间过长,所以孩子在认识“明”、“月”等字的时候,明显注意力开始转移,影响了整节课的目标的完成。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有效地调控课堂。
静 夜 篇10
1、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突破识字和写字的难点,防止平均用力。
2、指导方法,重视落实,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精神。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部分学生对诗歌已耳熟能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孩子自己识字,互帮互学。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生字多次复现,加以巩固。在广泛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4、深入感知课文中的情感,但不是用分析的办法,而是利用诗意的画面和故事,用播放音乐和有感情地朗读的办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这样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农村里百分之九十多的留守儿童感受得会更深,这首诗很短,含义又及深,很难让一年级的学生全面理解,这里只是让学生有初步的感受,今后每一位学生都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品读这首诗。
静 夜 篇11
张敦礼
一、课文悟读
《静夜》是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小诗。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隐含了诗人当时较为复杂的思想感情。
首先,诗人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将读者引入到一个“平和洁净”,的美好世界。这一描绘,既是诗人眼中的实景,更是诗人所向往的人间美好的生活。因此可以说,这一景象中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情绪的流露,与《女神》诗集中的一些篇什比较起来,显得委婉、含蓄。
其次,反映了诗人更明慧的生命沉思。诗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天河,从而引出鲛人泣珠的神话传说。往深层次想,天上的鲛人对月流珠,不正是诗人对月深思时的心情吗?当时,正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面对现实,应该怎么办?尽管诗人没有说出,但从引用“鲛人泣珠”这一神话传说看,诗人的用意十分明显,即使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拯救祖国,就是流下的泪也要变成珍珠,来报效祖国。从这里,我们不应只想到诗人的哀伤、无奈、惆怅的情绪,更要看到这种蕴藉的情感中,包含着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心,对现实有着更深的思考。诗人后来的作品及行动,也都说明了这一点。
再次,诗人引用传说,写的是一个令人感叹的凄美场面,让读者从中更能体会出其情之悲、其意之切,使得这首小诗更富于感染力,诗歌形象更具体。
总之,这首诗在立意上具有美妙的艺术魅力。同时,在艺术形式上,也是匠心卓异,如诗歌表现出的音韵美。八行二节诗,节奏匀称、韵脚间隔回环,诗句错落有致;句式间隔对应,参差中又有齐整美,其宁静、典雅,很有古典诗词的风味。
二、亮点探究
1.诗的第一节描绘的实景有何特点?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
诗的第一节写的是人间的月色和晚景。短短的几句,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把人带进一个“平和洁静”的世界。这幅晚景图,包含着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就不难理解这一点。在结构上,为第二节诗展开联想营造了氛围。
2.第一节中“漏出了几点疏星.”中的“漏”字为什么用得好?
探究学习:
辛弃疾有“七八个星天外”的佳句,此句中的“漏”字同样用得妙。从描写的实景看,天上是白云团团,说明云并未铺满天空,星星自然显露,也说明疏星只是点点,而且,“漏”字与“疏”字相呼应,更显示了星星的点缀之美妙。从诗意看,诗人将星星人格化,人间风光美丽,星星似也不甘寂寞,也要来看一看依稀夜空下的人间美景。
3.诗人为什么要提出“天河何处”的疑问?
探究学习:
联系《天上的街市》来思考,就不难理解这一疑问,美丽的天河,不仅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更是诗人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去处。于是面对眼前黑暗的现实,诗人不由感叹起来,这美好的自由世界,哪一天能到来呢?看来,“天河何处”的疑问,不仅是联想和想像的触发点,而且折射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绪。
4.你能从诗人引用“鲛人泣珠”的传说中,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
探究学习:
诗的第二节是诗人的想像,团团白云似海雾般让天宇朦胧,正是这种迷离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情感,于是想到了“鲛人泣珠”,鲛人为何会对月流珠呢?这是诗人艺手留白。我们可以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一片深情。不同的人读着会联想出不同的美好答案。
5.能将“鲛人泣珠”的传说换成传统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吗?为什么?
探究学习:
不能换,一是与《天上的街市》中的引用重复,缺乏新鲜感;二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虽也是悲剧性的,但与“鲛人泣珠”的故事内涵有区别,不能集中反映诗人对现实的深沉的思考;三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与全诗所写的清幽、典雅的意境和韵味不大协调一致。
三、选题设计
1.从“鲛人泣珠”看郭沫若诗中神话传说的引用特点。
研究方法:
(1)搜集郭沫若诗中引用的神话传说。
(2)比较这些神话传说的内涵,进行分类。
(3)分析诗人引用的方式。
参读书目:
诗集《女神》《星空》等;
唐骏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郭沫若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
2.从《静夜》看《星空》中小诗的艺术特色。
研究指向:
(1)结构上的精美。
(2)诗句的匀称,音律的和谐悠扬。
(3)语言的平易、亲切。
参读书目:
诗集《星空》;
其他有关郭沫若诗歌研究类书籍。
四、备教卡片
●卡片
《静夜》在写法上有美、雅、奇三个特点
①音韵美。这首诗不长,仅8行2节,节奏匀称。第一节诗1、3行,2、4行分别押韵,韵脚间隔回环,诗句错落有致。诗的1、2行及3、4行两两对应,句式整齐,旋律基本相同,有一种齐整的美。第二节1、2、4行押韵,句式结构与第一节相反,具有一种音乐的流动荚。全诗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幻想色彩。
②环境雅。第一节诗写景。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而这种“雅”的氛围,是一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
③想像奇。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摘自《初中创新学习·初二语文(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8月
静 夜 篇12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一)会读本课10个生字。
(二)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二、情感目标
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三、能力目标
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教具:
录音机,《思乡曲》音乐磁带,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
教学过程 :
一、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
(一)生听音乐《思乡曲》,体会乐曲中描述的意境。
1、那个人在干什么?或者想什么?(乐曲中描述的人在思念自己的家乡)
2、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美。
(乐曲停,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简介《思乡曲》,引入课题。
1、这首曲子,就是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思乡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也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2、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李白。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一)初读课文。
1、读通、读顺全诗;
2、检查勾生字情况;
3、指导生读生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4、解题:
(1)“静夜”是怎样的夜晚?(多媒体创设情境)
(2)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
(3)串词义。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5、小结学习题目的方法:
(1)读;
(2)说(词义——句意)
(二)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1、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读诗、说词义、句意,并用“。”勾出不懂的词。
2、生提出不懂的词,师用“。”点出。
[此处词主要集中在“明月光”、“疑”、“霜”、“举头”、“思故乡]
3、学习第一行
(1)读整行诗。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
(3)说第一行诗意。
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4、学习第二行
(1)读整行诗。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怀疑、好像);
“霜”(老师哈气在眼镜片上,并解释这是雾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4)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5、学习第三行
(1)读整行诗。
(2)看多媒体理解“举头”(做动作)
(3)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4)朗读、引导。
师激情: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电影可以看,在晚上,特别是有明亮月光的晚上,朋友们、亲人们会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还会在月光下看风景,游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是啊,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
问: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
(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反复诵读。
6、学习第四行
(1)读整行诗。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将三、四行连起来说说诗意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思故乡”。
7、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表现诗意美。
1、以《思乡曲》为背景,体会全诗诗意,并朗诵全诗一遍。
2、生在音乐中自己吟诵,划节奏。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齐读,背诵。
四、和乐唱诗,感染熏陶美。
(一)听《思乡曲》主旋律一遍,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美。
(二)以《思乡曲》为主旋律,以《静夜思》为词,师先示范唱诗,师生和唱诗两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