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通用12篇)


塞翁失马(通用12篇)

塞翁失马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在朗读中初步理解文意。

  2.通过“读、译、思、谈、聊”五步骤,结合小组合作方式研读课文,并掌握“亡、吊、居、将、富、折、引”等字词的解释。

  3.探究“福祸相依”的寓意,体会劝说辞的妙处,用辩证的眼光看得失,保持平和达观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读、翻译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成语

  猜成语,发现寓言的故事的规律,导入塞翁失马。(出示投影图片学生回答,得出寓言的概念。)

  1.守株待兔。

  2.亡羊补牢。

  3.寓言概念。(读)

  二、预习检测

  1.读:字音、节奏准确,适时点拨书写“父、遽、堕、折、弦、跛”读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学生再齐读。

  三、介绍《淮南子》

  编者、主要内容、道家思想、神话材料。

  四、课文解读

  1.读课文。(自由读,结合注释,揣测大意)

  2.翻译课文,准确理解。

  活动:小组合作翻译,1-4组前4句,5-8组后5句。注意翻译原则(留、删、替、补、调),直译为主。重点字词翻译准确。

  展示

  生1回答翻译、强调重点词语 (预设;小组间质疑,补充)

  生3回答翻译、强调重点词语 (预设:小组见质疑,补充)

  大屏幕出示课文翻译,生齐读加深理解。

  3.思考问题。

  (1)文章讲了几件事?分别是……

  (2)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福?哪些祸?

  (3)“其父”又是怎样看待的?

  失马 得马 折髀 相保

  一般人 祸 福 祸 福

  塞翁 福 祸 福 福

  4.谈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猜一猜省略的原文是什么?

  (1)原文:故福之为祸, 祸之为福, 化不可极, 深不可测也。

  (2)有关福祸的成语。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因祸得福。。...

  寓言说辞的魅力:间接劝诫的好处,给人以警示,发人深省,又委婉耐听。

  5.聊收获。

  结合课文给我们的启示,以后在生活中遭遇看似“不好”的事情,应该如何处理?或者聊聊你类似于“塞翁失马”的经历。

  五、作业布置

  识记实词、虚词及文学常识。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古今寓言》,下一期读书会分享。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淮南子

  失马 得马 折髀 相保

  一般人 祸 福 祸 福

  其父 福 祸 福 福

塞翁失马 篇2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暮而果大亡其财(亡: )

  ⑵马无故亡而入胡(亡: )

  ⑶人皆吊之(吊: )

  ⑷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 )

  ⑸居数月(居: )

  ⑹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 )

  ⑺死者十九(十九: )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写法很巧妙。一开始就用“ ”来揭示赫耳墨斯的奢望,实际上他心底的秘密是“ ”。

  3.《塞翁失马》这篇寓言用来说明“ ”(《老子》第五十八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     与     的对立统一关系。

  4.阅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说说四则寓言的寓意。

  5.赫耳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只作“白送”之用后,产生了怎样的心情,说了些什么?

  6.从下面提示的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作话题,发挥想象,编写一则寓言。

  ⑴嘴和眼的对话;⑵树和斧子。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又不被重视的人。

  〖注〗赫耳墨斯:希腊神话里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是宙斯的儿子。宙斯是希腊神话里最高的神。赫拉:宙斯的妻子。添头:商人为了吸引顾客,往往在顾客所买的货物以外,加送一点不值钱的东西,这种加送的东西叫做“添头”。

  7.第一段采用的是 与 的表达方式,第二段采用的是 的表达方式,点明了 。

  8.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请用一个词语来更明确地表达赫耳墨斯雕像的价格: 。

  9.在赫耳墨斯的想象中,雕像者会如何回答他的雕像价值?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态?

  10.文中划横线部分是对赫耳墨斯的 描写,表现了他 的心理状态。

  11.赫耳墨斯在问赫拉像的价值时,为什么笑?这反映了他问话是怎样的心态?

  (二)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12.在文中找出与“你并不比我强”这个否定句相应的肯定句是 。这两句把蚊子 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13.判断正误:

  ⑴蚊子之所以能战胜强大的狮子,根本原因是蚊能咬狮子。(  )

  ⑵在写法上,上一则寓言是反衬手法,在修辞方面本则寓言用的是拟人手法。(  )

  ⑶本文是在篇末点明寓意。(  )

  ⑷能概括蚊子战胜狮的神态的词语是“势不可挡”。(  )

  14.能确切概括蚊子结局的成语是(  )

  a.后悔莫及  b.可歌可泣  c.乐极生悲  d.宁死不屈

  15.文中两次写蚊子“吹着喇叭”,第一次表现蚊子的什么特点?第二次表现蚊子的什么神态?

  16.这则寓言说明了(  )

  a.狮子虽然庞大,却没有本领。

  b.是不是真有本领,不取决于个子的大小。

  c.蚊子败在蜘蛛手里,是出于偶然。

  d.取得胜利后,不能盲目骄傲,要谨慎从事,否则会受挫折。

  (三)

  春天。在,名从冬眠中醒来的大树下,一棵小草探出了鹅黄的头,他们从此成了邻居。

  他们的日子很舒心,很(qiˆ)意。白天,他们听鸟儿,看花儿;晚上,他们与星星,同露珠。

  后来,不幸降临了。这一年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干旱,野草、鲜花、树林都大片大片的死去。大树和小草也在痛苦里挣扎。

  “大树,我……不行了。”小草呻吟着。

  “不,我们要活下去。”

  大树用半焦的身躯挡住子太阳毒辣辣的火舌,咬紧牙,忍受着她疯狂的(shŒ)咬。太阳落山了,大树顾不得抚摸自己淌血的伤口,舒展开斑痕累累的四肢,把一丝丝微薄的湿气聚成滴滴露珠,小心注入小草的躯体,把她拉出了死亡的边缘。

  夏雨终于返回了他们的家园,危难过去了,小草无限感激的仰望着大树说:“您为什么要牺牲自己来帮助我呢?我这么渺小卑微,对您能有什么回报呢?”

  大树笑笑:“我也曾是一颗小草,我危难的时候,同样受到过别人慷慨的赠予,若说回报,我怎么回报蓝天、大地、雨露、春风他们呢?”

  小草想了很多很多。

  秋天,她走完了生命的旅程,化为一(cu)泥土,溶进了大地的血脉。

  春风又起,大树周围,又泛起点点新绿。

  17.本文的体裁是(  )

  a.小说  b.童话  c.寓言  d.民间故事

  18.文中有三处拼音,结合上下文写出汉字。

  19.选出填入文中第二节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  )

  a.欢笑 争艳 交流 谈心  b.欢歌 争春 谈话 交往

  c.欢笑 争春 交往 谈心  d.欢歌 争艳 谈心 交流

  20.“渺小”与“卑微”从词性角度看是属于(  )

  a.副词  b.动词  c.形容词  d.助词

  21.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寓言四则》答案

  1.⑴丢失⑵逃跑⑶安慰⑷难道⑸过了⑹带领⑺十分之九 2.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3.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福 4.略,言之成理成文即可,不拘于答案。 5.略 6.略 7.叙述、描写;议论;寓言的寓意 8.一文不值 9.价值比赫拉的雕像还贵。表现了他狂妄的心态。 10.心理;自以为身价很高,狂妄 11.蔑视赫拉的骄傲的心态。 12.我比你强得多;步步进逼、咄咄逼人 13.⑴×⑵√⑶√⑷× 14.c 15.无畏、果敢;洋洋自得、骄傲自大 16.d 17.b 18.依次是:惬、噬、撮 19.d 20.c 21.告诉人们人生就像大树一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这样,人生才会有价值,才更有意义。

塞翁失马 篇3

  [教学目的]1.   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2.   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重点]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学设想]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标的。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导入(3分钟)1.抢答成语:展示课件一: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2.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展示课件二,并板书课题。二.初读(6分钟)­——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老师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展示课件三:)曰  父(fù)子相  其马jiāng)胡骏马而归   使关羽将(jiàng)三万兵至益阳堕而shé)其髀           损兵折(shé )将   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展示课件四: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三.再读(8分钟)——通文意,析情节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展示课件五: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1)展示课件六  请男生对照“失马”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2)展示课件七  请女生对照“得马”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3)展示课件八  请男生对照“折髀”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4)展示课件九  请女生对照“相保”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四.研读(15分钟)——提问题,探寓意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3.质疑或激疑:(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点拨:是的,尽管“塞翁”能洞悉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但他混淆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淖。同时,他那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也是不宜提倡的。(2)尽管那些“近塞之人”他们不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我总觉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格调低。点拨:当外敌入侵时,那些“近塞之人”能拿起武器,以死报国,死得光荣。而“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显得消极不可取。这是作者的局限性所在。   (如有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质疑,老师要大加表扬,因为此时正是学生迸发创造火花的时候,要备加爱护,给予肯定。)五.联读(5分钟)——联生活,谈体会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讨论、小结: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六.积读(3分钟)——背课文,积成语1.             背读课文。2.             积累成语。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然后展示课件八,读记成语。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刘  安失马————得马————折髀————相保(祸)‑‑‑‑‑‑(福)‑‑‑‑‑(祸)‑‑‑‑‑‑‑(福)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完)

塞翁失马 篇4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学会直译和意译结合的翻译方法

  2、学会分析故事情节,改写、编写寓言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寓言中学会辨证地看待祸福得失等做人、思维的方法

  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从寓言中获得人生启示

  难点:

  编写寓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抢答成语: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 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 自主学习之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容易读错的字词:

  2.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

  文言虚词有:

  3、再读课文,弄懂文中词语的意思

  亡:             父:                 吊:

  何遽:           居:                 将:

  引弦:           折其髀:

  4、翻译这则寓言

  5、积累:请根据上句补充下句:(你还能找到类似的短语吗?试试看)

  鹬蚌相争————

  螳螂捕蝉————

  塞翁失马————

  三、合作学习之研讨赏析

  1、分析情节,研讨问题:这则寓言的线索是什么?

  2、请根据线索用文中的原句概括故事情节。

  3、根据情节概括寓意并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寓意:

  启示:(最好能做到角度新表达佳):

  四、继续学习之质疑、反思

  1、你学了这课后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如果有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在我们生活中,你认为好事(坏事)能变成坏事(好事)吗?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应该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3、你觉得这堂课自己的表现怎样?你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新方吗?如果有,请你总结一下,与大家一起分享。

  4、发挥你的才华,编写一则小寓言,比比谁的故事好看,寓意深刻。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失马------得马--------堕马--------保人

  祸-------福--------祸-------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塞翁失马 篇5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翻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2.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祸福相倚”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并能举出生活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来。

  教学重点

  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方法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

  2.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内容切合实际,精简实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读过很多故事,像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习新课

  一、大声地读——读通

  1.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字音准确。

  展示课件:提醒学生注意的字词。

  2.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展示课件:

  (一)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二)翻译下列语句:

  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

  此何遽不为福乎?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二、生动地读——读懂

  1.学生按以下要求朗读,老师适时指导。

  (1)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节的波折,也就是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揣摩“塞翁”所说的三句反问句的语气,读出塞翁的处变不惊。

  从塞翁及众人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

  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

  2.师生共同合作,读出故事的味道。

  (1)老师读塞翁说的话,学生读旁白。

  (2)老师读“得马、相保”这两个“扬”的情节,学生读“失马、折髀”这两个“抑”的情节。

  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三、深入地读——读透

  1.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堕马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学生讨论、总结

  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2.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

  3.积累与本课意思相近的成语。

  否极泰来

  福祸相依

  亦得亦失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中国寓言作品选》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祸)(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塞翁失马 篇6

  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护(pì)爱(mù)  b.视(fǔ)  味(fàn)c.愧(cán)忌(dù)  d.烟(cōng)  立(chù)2.根据解释,写出成语。①傲慢自大、得意或满不在乎的样子。(    )②原指野兽的凶猛模样。现常用于形容坏人凶相毕露的样子。(    )③形容称心如意而自得其乐。(    )④目空一切,认为世界上无人能与之相比。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3.赫耳墨斯化作凡人来到雕像者店里的目的是(    )a.他想知道自己在人间受不受尊重。b.他想知道人对神是否尊重。c.他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d.他想知道自己在人间是否受到极大的尊重。4.蚊子第二次吹喇叭的原因是(    )a.有意气一气狮子,再一次从精神上征服狮子。b.得胜后骄傲了,炫耀一下自己的胜利。c.宣扬自己的功绩,要称雄于动物界。d.庆贺自己战胜狮子而奏乐。5.写出两则寓言的寓意。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蚊子和狮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填空。①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通常用拟人化的________作主人公,揭示某种深刻的道理。②《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选自《________》,作者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作家________。(一)语段点将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1.蚊子先说:“你并不比我强”,然后说:“我比你强得多。”这是使用________法,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蚊子“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蚊子所用的战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指出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吹着喇叭”所表现的不同内容。①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这里“吹着喇叭”表现蚊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这里的“吹着喇叭”表现了蚊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理解文段中加粗词的含义,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强调蚊子至死仍然不服气,因为战胜过强大的动物。b.说明蚊子至死不明白自己被灭亡的原因。c.蚊子为自己的强大而遭覆灭感到惋惜。d.蚊子已感受到是自己的得意忘形使他遭到失败。(二)迁移过关运盐的驴子驴子背盐过河,滑了一下,跌倒在水中。背上的盐溶化了一些,它站起来时感到轻了许多,心里很高兴。后来有一回,它背着海绵走到河边的时候,以为在水里打个滚又会使负担减轻,便故意一滑。可是海绵吸足了水,他再也站不起来,便淹死在河里了。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c 2.①大模大样 ②张牙舞爪 ③洋洋自得 ④不可一世 3.c 4.d5.见“要点详析”部分 6.①植物或动物 ②伊索寓言 伊索 (一)1.激将法 鼓起勇气,挑气狮子的怒气 2.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3.①自信  ②得意自满  4.b (二)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能凭“老经验”办事,否则就会受到严惩  【提示】 (二)迁移过关:归纳寓意要注意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词,如“背盐”、“跌倒在水中”、“轻”、“背着海绵”、“以为”、“故意”、“吸足了水”、“淹死”等,在此基础上归纳寓意更容易。 

塞翁失马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目标。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导入)

  一天,小王在上班途中,无意中看到前面一人掉了皮包。他很是欣喜,急忙上前捡起来,一看,一叠厚厚的,看上去全是100元大钞,便赶紧揣入怀中。就在他准备走的时候,被后面的人叫住,且以“见者有份”为理由也要分一份。这时的小王已经沉浸在意外之财的喜悦中,无暇细想,就给他点吧,堵他的嘴。于是将自己身上仅有的几百块给了那人,便急忙回家。一到家便急忙打开一看,拆开来,除上下几张是钱外,其余全部是白纸,那仅有的几张也全是伪钞。

  其实,捡到钱本是件高兴的事,但是对于小王来说是不是件好事呢?那么我们看一件事是好事还是坏事是否能绝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塞翁失马》里那个边塞的老头儿丢失了马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二、初读课文,读准确、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自由读课文(2分钟),圈出不会读的生字,和容易读错的字并把握节奏听录音,划分节奏。正音。

  塞(sài)其马将(jiāng)胡骏马归 堕(duò)而折(shé)其髀(bì)遽(jù)好(hào)骑跛(bǒ)

  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三、再读课文,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翻译并解释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亡:逃跑吊:安慰居:经过将:带领好:喜欢。

  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2.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四、研读――提问题,探寓意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探究寓言的寓意。

  师: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文章中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祸事和福事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

  “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再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互相转化。

  2.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你认为塞翁“善术”是本文故事情节变化的根本原因吗?塞翁真正高明之处在哪里?(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不是。塞翁的高明之处是不悲观,辩证地看待问题,换角度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需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吗?

  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4.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1)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有一个成语出自本文,你知道是什么吗?

  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师: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五、拓展延伸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处之泰然,遇事不惊。

  六、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失马 得马 折髀 相保

  (祸) (福) (祸) (福)

  寓意

  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塞翁失马 篇8

  [教学目的]

  1.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标的。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抢答成语:

  展示课件一: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展示课件二,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6分钟)­——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老师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展示课件三:

  其父(fǔ)曰父(fù)子相

  其马将(jiāng)胡骏马而归使关羽将(jiàng)三万兵至益阳

  堕而折(shé)其髀损兵折(shé)将

  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展示课件四: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此/何遽/不为福乎?↗

  三.再读(8分钟)——通文意,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展示课件五: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1)展示课件六请男生对照“失马”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2)展示课件七请女生对照“得马”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3)展示课件八请男生对照“折髀”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4)展示课件九请女生对照“相保”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四.研读(15分钟)——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

  3.质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

  点拨:是的,尽管“塞翁”能洞悉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但他混淆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淖。同时,他那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也是不宜提倡的。

  (2)尽管那些“近塞之人”他们不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我总觉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格调低。

  点拨:当外敌入侵时,那些“近塞之人”能拿起武器,以死报国,死得光荣。而“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显得消极不可取。这是作者的局限性所在。

  (如有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质疑,老师要大加表扬,因为此时正是学生迸发创造火花的时候,要备加爱护,给予肯定。)

  五.联读(5分钟)——联生活,谈体会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

  六.积读(3分钟)——背课文,积成语

  1.背读课文。

  2.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然后展示课件八,读记成语。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刘安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祸)‑‑‑‑‑‑‑(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塞翁失马 篇9

  课型

  精讲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了解故事大意,理解成语故事包含的道理;

  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通过看注释和借鉴以往学习经验的方

  法自主学懂这篇小古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成语故事,提高学生的

  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小古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了解故事大意,理解成语故事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重点词导入

  1.成语是源自我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有些成语看起来只有简简单单四个字,成语里面却包含着有趣的故事。你已经知道哪些包含着故事的成语?

  生:交流。

  师:看老师工工整整在黑板上写一个成语(板书:塞翁失马)谁能读?关于这个成语的信息,你已经了解多少?

  预设生的回答:

  (1)说故事的字面意思。

  (2)说故事的大致意思。

  (3)随机了解翁的意思。请你告诉大家,你还认识哪些翁?(老翁、渔翁、

  家翁)我们这儿是塞翁,意思就是——住在边塞的老人。塞翁失马的意思就是——住在边塞的老人走失了一匹马。

  2.《塞翁失马》这个成语故事我们都已经预习了,是不是?下面我们来听写这个成语故事中的几个词语,谁愿意到上面来写?其他同学拿起笔写在纸上。写的时候,尽量写得大一点,端正清楚一点。

  听写:此何遽不为福? 福。

  此何遽不为祸? 祸。

  福、祸这两个字比较难写,它们的偏旁都是示字旁。下面我们再来听写两个词语,谁愿意上来?

  听写:塞上叟失马,人皆吊之。 吊。

  其马将胡骏马而至。皆贺之。 贺。

  3.吊在现代文中是什么意思?在这篇小古文中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相机板书学习方法)真不错,下面注意看,老师在祸与福之间画了一条绿线,知道老师为什么要画这一条线吗?下面再注意看,老师又在祸与吊、福与贺之间各画了一条红线。想想,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先别着急,我们打开课本,先听王老师把课文读一遍,一边听一边可以琢磨:祸与吊、福与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好,把书拿起来。(老师范读这篇小古文。)

  二、围绕“祸福”,了解大意

  1.把书放下,谁听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来了?

  塞翁遇到了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遇到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

  2.那塞翁遇到了什么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他又遇到了什么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呢?请大家自己来读读课文,然后来交流交流。

  (1)塞翁走失了一匹马,这是他遇到的祸事。你从哪一句话看出来?(读第一句话)塞上叟失马,人皆吊之的意思就是边塞上的老人走失了一匹马,邻居朋友都去安慰他。你是怎么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的?(看注释,借鉴以前学过的知识)塞翁遇到的祸事就是——用这句话中两个字来说就是:失马。塞翁走失了一匹马,邻居朋友都替他感到怎么样?可惜、惋惜、难过。带着这种语气读这句话。

  (2)塞翁的儿子骑马摔断了腿,这是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祸事。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并用看注释、借鉴以前学过的知识的方法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好是多音字,读hào ,意思是喜欢,折也是多音字,折髀就是摔断了大腿骨。家富马良,其子好骑,坠而折髀,人皆吊之的意思是塞翁家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腿,邻居朋友都来安慰塞翁。请你用这句话中的两个字来说说塞翁儿子遇到的祸事——折髀。如果你是塞翁的邻居朋友,看到塞翁的儿子摔断了腿,跛了脚,你会觉怎么样?(会替塞翁感到伤心、难过)带着这种心情读这句话。

  (3)塞翁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外族人的好马,运气真好,这是塞翁遇到的福事。请你也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并说说意思,指名学生读这句话,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好马,邻居朋友替塞翁感到高兴)塞翁遇到的福事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得马。

  (4)塞外民族大举入侵,边塞地区的青壮年男子都被征去当兵打仗去了,当兵的人十有八九都战死了,惟独塞翁的儿子因为跛脚的缘故没有去当兵打仗,和年老的父亲一起保全了性命。读句子,读出庆幸的语气。说说意思,用这句话中的两个字说出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福事——相保。(交流学习塞翁遇到的祸事、福事的过程中,学习顺序可根据学生的交流前后调换。)

  3.对于塞翁的邻居朋友们来说,失马、儿子折髀是两件祸事,所以要去好好安慰塞翁,而得马、父子相保是两件福事,值得好好庆贺。那么,塞翁又是怎么看待这些祸事福事的呢?(找出三个反问句,理解意思,读出反问的语气,读出塞翁沉着冷静,处变不惊的样子。)

  4.师生对读,把其他人的惋惜、难过、伤心、患得患失与塞翁的沉着冷静、处变不惊用朗读进行对比,同时读出停顿,读出韵味。

  5.读得真不错!那你能把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用古文讲给大家听吗?先用古文讲,再用现代文讲(要求有语气、有表情并加上动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通过看注释和借鉴以往学习经验的方

  法自主学懂这篇小古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成语故事,提高学生的

  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小古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成语故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小古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感受意蕴,品味特质。

  1.我们从塞翁看待祸事、福事的态度中得到什么启示呢?老师在福祸间划上箭头,想一想这两个箭头表示什么意思?预设学生可能回答:

  (1)事物发展变化着的。

  (2)福祸是会转换的,祸福相依,我们遇到福事不能高兴得得意忘形,遇到祸事不能

  悲观失望,垂头丧气。

  (3)祸事能变成福事,福事能变成祸事,世界上任何事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祸事就不能变成福事;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福事也就不会变成祸事;如果胡人不大举入侵,塞翁之子跛脚也就不会变成福事。)

  (4)应该采取积极行动让事物尽可能地表现出积极的意义。

  2.是呀,塞翁失马这个故事就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祸事能变成福事,福事能

  变成祸事,世界上任何事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个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浓缩成一句成语,那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见这样的福事和祸事,我们要积极面对,让事情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谁来说一说:

  (1)邻居家的阿姨下岗了,开始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好象天都快塌下来了一样。后来,阿姨调整好心态,自己创业,创办了一家绣花厂,经济效益非常好。这真是( )。

  (2)这次期中考试,明明考得很差,他垂头丧气,悲观失望。我安慰明明说:( )。

  四、巩固拓展 ,迁移阅读

  1.把这个成语故事用古文、现代文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

  2.挑教材中自己喜欢的另外成语故事进行阅读

塞翁失马 篇10

  研究课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素质研究 

  基本实践观点: 

  1、教学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3、在句中理解字词用法。 

  4、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见解。 

  教学内容: 

  课    题:《寓言四则》                      课    型:自  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方式:研读、点拨 

  教学目标:1、理解四则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2、能运用成语。 

  3、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 

  4、文言字词及文学常识积累。 

  5、独立创新地解读文言寓言的能力训练。 

  教学重点:1、理解四则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2、能运用成语。 

  3、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 

  4、文言字词积累。 

  教学难点:1、能运用成语。 

  2、文言字词积累。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展示:(幻灯展示) 

  二、 导入: 

  在我国古代文学殿堂中,有一支瑰丽的奇葩——寓言。我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在初一我们已经学习了《伊索寓言二则》、《黔之驴》、《愚公移山》、《扁鹊见蔡桓公》等寓言,今天我们将学习四则先秦寓言。作为成熟最早的文学形式,他们具有什么样的文学魅力呢? 

  三、 幻灯打出课文标题。 

  四、 回忆寓言的相关知识。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在形象的故事中隐含一种规劝或讽刺的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文学体裁。 

  五、 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点评,教师点评。 

  六、 检查预习:(幻灯打出) 

  1、给下列字词注音: 

  祠(cí ) 卮(zhī) 椟(dú )  缀(zhuì)滥(làn)  竽(yú ) 

  廪(lǐn) 湣(mín) 遽(jù  )  髀(bì)  跛( bǒ) 薰(xūn) 

  2、 解释加点字词: 

  引酒且饮之。    (拿来)         终亡其酒。  (失掉) 

  (1)                           (2) 

  丁壮者引弦而战。(拉)            马无故亡而入胡(走失) 

  缀以珠玉。    (用)             吾能为之足。         (给,替) 

  (3)                           (4)  为木兰之柜。          (做)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给,替) 

  此何遽不为福乎?       (是) 

  3、 翻译下列句子: 

  (1)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蛇本来就没有脚,(先生)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译:(结果)郑国人买了他(楚人)的(装珠宝的)盒子而把珠宝还给了他(楚人)。 

  (3)廪食以数百人。 

  译:用官仓的粮食来供养几百人。 

  (4)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译:这怎么就不能成为祸事呢? 

  (5)人皆吊之。 

  译:人们都来慰问他(塞翁)。 

  七、 自由阅读、质疑、释疑。 

  八、 寓意讨论:(先由学生讨论,再用幻灯展示)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适当。 

  买椟还珠——讽刺只注重外表,不看实质,只重形式,不重内涵的人。 

  滥竽充数——比喻无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或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 

  塞翁失马——事情的好坏可以转化,要辨证地看待事物。 

  九、 成语造句:(先用幻灯展示例句,再由学生自由造句) 

  十、 小结:(幻灯打出) 

  1、 在课外自由阅读了课文,编成了课本剧并进行了表演,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2、 回忆了寓言的相关知识。 

  3、 分析了部分字词,结合句子重点讲了“为”和“以”的用法。 

  4、 解析了部分疑点。 

  5、 对寓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6、 学习了成语并进行了造句练习。 

  (其中,“为”“以”的用法,成语的运用和寓言的相关知识及寓意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十一、作业布置:(幻灯打出) 

  1、 熟读课文, 

  2、 任选一则寓言改写为白话文(可充分发挥想象)。

塞翁失马 篇11

  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2.  加深对寓言的认识,尝试续编和创作寓言。3.  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难点对“祸福相倚”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并能举出生活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来。教学重点1.  学会查字典注音释词,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2.  掌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文言文翻译方法。3.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教学方法  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          2.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用具  准备多媒体课件,内容切合实际,精简实用。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一、《智子疑邻》学习1、全班朗读《智子疑邻》2、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3、再读寓言,教师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并解释加点的词。4、问题讨论: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试概括。 二、《塞翁失马》学习1、说一个生活中的故事,引出《淮南子》里《塞翁失马》。2.讲解课文出处,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写的《淮南子》,故事精短,有较强的思想性,哲理性。3.教师范读课文。提出背诵要求。教师可亲自背诵课文,以作示范。以激励学生背诵课文的信心。4.学生分组研读课文,屏幕投影打出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释义填空题。学生查字典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弄清字词音义,为下步分析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屏幕上投出故事原文抽掉标点的《塞翁失马》,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样的好处,叫同学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并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摩句意。5.请一个同学上台来主持,全体同学做图配文活动。电脑屏幕打出十幅剪纸《塞翁失马》图片。每打出一幅,请一个同学根据原文和画面,配套写出有关解说词。时间10分钟。6.学生在答出原文之后,主持人要学生口头翻译文言文语句。如果有困难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帮助之。要提醒同学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语句要通顺,字字落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要训练学生字字对译的能力。7.引导学生初步理清文意,概括《塞翁失马》的寓意。明确: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8、课文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是:失马——将马——堕马——保马(父子相保)情节一波三折,失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将马——贺之——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堕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乎?它表明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祸福可以转化的。明确:文章可以分为四层。分别在其父曰“此何遽……乎?“之后,和最后。层意如线索而所归纳的,可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概括。①下面请几个同学谈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塞翁失马”,可以放开来谈。不要局限于校园生活。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耳闻目睹的事。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活动。教师要尽量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充分享受发言的乐趣。不要把学生思维固定在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这一个思维模式上②讨论后,叫学生写寓言。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学了寓言四则后,寓言的特征。、提供几个参考题目:塞翁新传——可以发挥同学们的想像,写出课文之外的故事来。塞翁之子——可以塞翁儿子的身份,联想其后来跛腿之后的生活,他有没有继承塞翁的衣钵。也成为了一个“善术者”呢?他是不是也明白了生活中的祸福关系呢?也可以写其他的寓言故事.但是要求写出“祸福相倚”这样大致相当的主题。三、布置作业。①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思考和练习题,然后,课外阅读一本书《中国寓言作品选》可向学校图书馆借。②收集学生作品归类整理,以便向学校推荐。

塞翁失马 篇12

  一、词语练习题。

  1.给加点的字拼音。

  卮酒 买椟还珠 廪食 何遽 折其髀

  2.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b.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

  c.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d.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解释加点的词。

  (1)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

  (2) 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

  (3)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   )

  (4)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4.解释每组中加点词的词义。

  (1)①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

  ②丁壮者引弦而战(  )

  (2)①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   )

  (3)①好—一听之,处士逃(   )

  ②好读书,不求甚解(   )

  (4)①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

  ②马无故亡而入胡(   )

  参考答案

  1. zhì  dú  lǐn  jù  bì

  2. b

  3. (1) 本来。 (2) 通“缉”,连缀。 (3) 通“悦”,高兴。 (4)带领。

  4. (1)①拿 ②拉 (2)①缘故 ②所以

  (3)①喜欢 ②喜欢 (4)①没有 ②走失

  二、问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b.且人患志志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c.此何遽不为福乎?   d.王曰:“然则何为使子?”

  参考答案:d

  三、课文内容理解填空题。

  1.“买椟还珠”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的原意是讽刺那些_______________,这是从_____的角度来说的;我们还可以从______的角度将寓意理解为_______________。

  2.“滥竿充数”选自__________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到的教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常用“_________”来比喻虽然暂时吃亏,却因此得到了好处,也指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参考答案

  1.买了匣子,退还了珍珠; 没有眼光,取舍不当,主次颠倒,不知轻重的人; 买方; 卖方; 注意包装商品,有时可以获得大的利润

  2.韩非子  南郭处士  不学无术,专*投机混日子的人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3.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