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精选12篇)
梅岭三章 篇1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以其崇高思想、炽热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证明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仰之弥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运用
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喻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诗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现本体、比喻词,直接用喻体称说。文中使用借喻的有两处。
①血雨腥风应有涯。②人间遍种自由花。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反映诗人厌恶战争的思想感情。“自由花”是一种虚拟的花名,用来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本文中有两处:
①旌旗十万斩阎罗。②南国烽烟正十年。
“旌旗”是旗帜的通称。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志部队的“旌旗”借指部队。“烽烟”原来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烽烟一起,表示要有战事。文中用“烽烟”借指战争。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血雨腥风”把读者带进战火之中,仿佛已经嗅到了战争残杀生灵的血腥味;“自由花”,虽属虚拟,但在读者的眼前展现出鲜花烂漫、和平温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万”,使读者看到军旗猎猎,大军浩荡的阵势;“南国烽烟”再现出战烟迷漫、昏天黑地的战争氛围。
三、语言特色
这三首七绝,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在语言上,发挥诗重想象和幻想的特点,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这种语言上“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诗意更为新奇、生动。例如,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思想用了“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几种说法,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处:
1.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2.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恨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3.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土英魂共斩阎罗的哀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更深一层)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进行比较阅读
旧体诗的写作可模仿前人诗意,推陈出新,可将李清照的《乌江》、陆游的《示儿》与本课诗作比较阅读,体会其中诗情的承继与变化。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2.比喻、借代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
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三)情感目标
1、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2、坚定的节操表示出的情操美和远大的理想表示出的思想美。
学法引导
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诗中所用典故的出处帮助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加强感悟,佐以相关诗句评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总领全篇的一句话:“断头今日意如何”是怎样把全诗组织起来的?
疏通全诗,让学生理解作者从眼前写到未来,即使牺牲仍要革命——头悬国门不忘革命——取义成仁换取革命胜利这三个步骤来组织全诗,从而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重点讲解借代。
让学生了解“旌旗”、“烽烟”、“自由花”、“取义成仁”等词在诗中特殊的含义。
3.朗读诗歌时的节奏。
以第一首诗为例,找出韵脚和朗读节奏。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韵脚用“△”符号,节奏用“︱”间隔)
学生参照第一首诗的节奏,找出第二、第三首诗的朗读节奏。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①诗歌朗读节奏的划分;②伍子胥头悬城门的典故;③《示儿》《乌江》《自由》(裴多菲);④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在掌握朗读节奏后于课内分小组朗读比赛。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l.诗歌要表现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我们在今天来学习这三首诗,就是要学习这种为理想、为信念而献身的精神。
2.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
3.要注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尤其是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二)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并分析它的作用。
(l)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在树丛密草当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够;脱,脱险)考虑到不能够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旋,不久)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什么作用?
小序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作一些关于创作背景的补充。)
2.播放教学磁带,让学生听两遍,先对组诗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并正音正字。旌:jīng 悬:xuán 当(纸钱):dàng 应(有)涯:yá 莽:mǎng 遍种:zhòng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首诗
(1)“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诗在第一首诗歌中起什么作用?倒装句式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感觉到了必死的险恶处境,并且能够英勇地面对。
整句诗用了一个设问句,问自己在必死的险恶处境中“意如何”即“想什么”,而下面三句都是诗人的回答,所以这句诗统领整首诗。
(2)分析下面三句诗:三、四句用了“阎罗”、“泉台”等迷信传说,起一个什么作用?
“创业艰难百战多”追忆自己的战斗生涯,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垮敌人的憾恨。所以诗人说即使自己牺牲了,到了阴间,也要招集旧部下的英魂,和阎罗战斗到底。
“泉台”、“阎罗”虽是迷信中阴间的事物,却把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3)“旌旗”原意是旗帜,诗中指部队,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4)总结第一首诗英勇面对险境——继续战斗,虽死不渝。
2.分析第二首诗
(l)“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其中所含的感情和第一首中的“创业艰难百战多”大致相同,即虽然经历了十年的激烈战斗仍未打败敌人的憾恨。
(2)“国门是”的典故运用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时的典故,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未被采纳;后又劝吴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践复仇,吴王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挂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吴。”后来吴国果真被越灭了。
陈毅用这个典故,表现的是自己关心革命、死不瞑目,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失败。
(3)三、四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两句诗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奋勇杀敌,诗人热切地盼望胜利,盼望战友们频传捷报。
(4)“烽烟”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它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诗中指战争。
(5)小结第二首诗。
回首革命战争——死不瞑目,激励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
3.分析第三首诗
(l)一、二两句诗的含义。
表现作者把全部身心献给了革命——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指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诗人预言反动派的统治应该有个尽头。
(2)“取义成仁”表现出诗人在险恶的处境下决心为真理为革命而英勇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诗人预言革命理想终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
(3)第三首诗中用到的修辞方法。
“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虚构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辞方法,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给第三首诗。
思绪驰向未来——理想终将实现,坚定乐观。
4.理解“断头今日意如何?”不仅领起第一首诗,而且统领全篇。
5.三首诗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三首诗的小给来讲解三首诗之间的关系是: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四)总结、扩展
1.我们从诗中看到了诗人为理想献身、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同学们要学习这种精神。
2.古往今来,许多前人都有这样的品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如《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如《乌江》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3.示范朗读节奏,分小组朗读比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一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梅岭三章 篇2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以其崇高思想、炽热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证明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仰之弥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运用
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喻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诗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现本体、比喻词,直接用喻体称说。文中使用借喻的有两处。
①血雨腥风应有涯。②人间遍种自由花。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反映诗人厌恶战争的思想感情。“自由花”是一种虚拟的花名,用来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本文中有两处:
①旌旗十万斩阎罗。②南国烽烟正十年。
“旌旗”是旗帜的通称。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志部队的“旌旗”借指部队。“烽烟”原来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烽烟一起,表示要有战事。文中用“烽烟”借指战争。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血雨腥风”把读者带进战火之中,仿佛已经嗅到了战争残杀生灵的血腥味;“自由花”,虽属虚拟,但在读者的眼前展现出鲜花烂漫、和平温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万”,使读者看到军旗猎猎,大军浩荡的阵势;“南国烽烟”再现出战烟迷漫、昏天黑地的战争氛围。
三、语言特色
这三首七绝,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在语言上,发挥诗重想象和幻想的特点,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这种语言上“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诗意更为新奇、生动。例如,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思想用了“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几种说法,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处:
1.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2.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恨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3.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土英魂共斩阎罗的哀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更深一层)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进行比较阅读
旧体诗的写作可模仿前人诗意,推陈出新,可将李清照的《乌江》、陆游的《示儿》与本课诗作比较阅读,体会其中诗情的承继与变化。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2.比喻、借代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
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三)情感目标
1、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2、坚定的节操表示出的情操美和远大的理想表示出的思想美。
学法引导
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诗中所用典故的出处帮助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加强感悟,佐以相关诗句评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总领全篇的一句话:“断头今日意如何”是怎样把全诗组织起来的?
疏通全诗,让学生理解作者从眼前写到未来,即使牺牲仍要革命——头悬国门不忘革命——取义成仁换取革命胜利这三个步骤来组织全诗,从而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重点讲解借代。
让学生了解“旌旗”、“烽烟”、“自由花”、“取义成仁”等词在诗中特殊的含义。
3.朗读诗歌时的节奏。
以第一首诗为例,找出韵脚和朗读节奏。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韵脚用“△”符号,节奏用“︱”间隔)
学生参照第一首诗的节奏,找出第二、第三首诗的朗读节奏。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①诗歌朗读节奏的划分;②伍子胥头悬城门的典故;③《示儿》《乌江》《自由》(裴多菲);④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在掌握朗读节奏后于课内分小组朗读比赛。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l.诗歌要表现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我们在今天来学习这三首诗,就是要学习这种为理想、为信念而献身的精神。
2.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
3.要注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尤其是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二)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并分析它的作用。
(l)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在树丛密草当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够;脱,脱险)考虑到不能够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旋,不久)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什么作用?
小序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作一些关于创作背景的补充。)
2.播放教学磁带,让学生听两遍,先对组诗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并正音正字。旌:jīng 悬:xuán 当(纸钱):dàng 应(有)涯:yá 莽:mǎng 遍种:zhòng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首诗
(1)“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诗在第一首诗歌中起什么作用?倒装句式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感觉到了必死的险恶处境,并且能够英勇地面对。
整句诗用了一个设问句,问自己在必死的险恶处境中“意如何”即“想什么”,而下面三句都是诗人的回答,所以这句诗统领整首诗。
(2)分析下面三句诗:三、四句用了“阎罗”、“泉台”等迷信传说,起一个什么作用?
“创业艰难百战多”追忆自己的战斗生涯,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垮敌人的憾恨。所以诗人说即使自己牺牲了,到了阴间,也要招集旧部下的英魂,和阎罗战斗到底。
“泉台”、“阎罗”虽是迷信中阴间的事物,却把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3)“旌旗”原意是旗帜,诗中指部队,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4)总结第一首诗英勇面对险境——继续战斗,虽死不渝。
2.分析第二首诗
(l)“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其中所含的感情和第一首中的“创业艰难百战多”大致相同,即虽然经历了十年的激烈战斗仍未打败敌人的憾恨。
(2)“国门是”的典故运用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时的典故,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未被采纳;后又劝吴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践复仇,吴王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挂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吴。”后来吴国果真被越灭了。
陈毅用这个典故,表现的是自己关心革命、死不瞑目,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失败。
(3)三、四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两句诗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奋勇杀敌,诗人热切地盼望胜利,盼望战友们频传捷报。
(4)“烽烟”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它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诗中指战争。
(5)小结第二首诗。
回首革命战争——死不瞑目,激励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
3.分析第三首诗
(l)一、二两句诗的含义。
表现作者把全部身心献给了革命——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指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诗人预言反动派的统治应该有个尽头。
(2)“取义成仁”表现出诗人在险恶的处境下决心为真理为革命而英勇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诗人预言革命理想终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
(3)第三首诗中用到的修辞方法。
“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虚构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辞方法,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给第三首诗。
思绪驰向未来——理想终将实现,坚定乐观。
4.理解“断头今日意如何?”不仅领起第一首诗,而且统领全篇。
5.三首诗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三首诗的小给来讲解三首诗之间的关系是: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四)总结、扩展
1.我们从诗中看到了诗人为理想献身、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同学们要学习这种精神。
2.古往今来,许多前人都有这样的品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如《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如《乌江》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3.示范朗读节奏,分小组朗读比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一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梅岭三章 篇3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以其崇高思想、炽热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证明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仰之弥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运用
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喻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诗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现本体、比喻词,直接用喻体称说。文中使用借喻的有两处。
①血雨腥风应有涯。②人间遍种自由花。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反映诗人厌恶战争的思想感情。“自由花”是一种虚拟的花名,用来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本文中有两处:
①旌旗十万斩阎罗。②南国烽烟正十年。
“旌旗”是旗帜的通称。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志部队的“旌旗”借指部队。“烽烟”原来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烽烟一起,表示要有战事。文中用“烽烟”借指战争。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血雨腥风”把读者带进战火之中,仿佛已经嗅到了战争残杀生灵的血腥味;“自由花”,虽属虚拟,但在读者的眼前展现出鲜花烂漫、和平温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万”,使读者看到军旗猎猎,大军浩荡的阵势;“南国烽烟”再现出战烟迷漫、昏天黑地的战争氛围。
三、语言特色
这三首七绝,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在语言上,发挥诗重想象和幻想的特点,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这种语言上“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诗意更为新奇、生动。例如,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思想用了“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几种说法,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处:
1.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2.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恨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3.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土英魂共斩阎罗的哀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更深一层)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进行比较阅读
旧体诗的写作可模仿前人诗意,推陈出新,可将李清照的《乌江》、陆游的《示儿》与本课诗作比较阅读,体会其中诗情的承继与变化。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2.比喻、借代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
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三)情感目标
1、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2、坚定的节操表示出的情操美和远大的理想表示出的思想美。
学法引导
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诗中所用典故的出处帮助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加强感悟,佐以相关诗句评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总领全篇的一句话:“断头今日意如何”是怎样把全诗组织起来的?
疏通全诗,让学生理解作者从眼前写到未来,即使牺牲仍要革命——头悬国门不忘革命——取义成仁换取革命胜利这三个步骤来组织全诗,从而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重点讲解借代。
让学生了解“旌旗”、“烽烟”、“自由花”、“取义成仁”等词在诗中特殊的含义。
3.朗读诗歌时的节奏。
以第一首诗为例,找出韵脚和朗读节奏。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韵脚用“△”符号,节奏用“︱”间隔)
学生参照第一首诗的节奏,找出第二、第三首诗的朗读节奏。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①诗歌朗读节奏的划分;②伍子胥头悬城门的典故;③《示儿》《乌江》《自由》(裴多菲);④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在掌握朗读节奏后于课内分小组朗读比赛。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l.诗歌要表现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我们在今天来学习这三首诗,就是要学习这种为理想、为信念而献身的精神。
2.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
3.要注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尤其是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二)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并分析它的作用。
(l)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在树丛密草当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够;脱,脱险)考虑到不能够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旋,不久)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什么作用?
小序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作一些关于创作背景的补充。)
2.播放教学磁带,让学生听两遍,先对组诗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并正音正字。旌:jīng 悬:xuán 当(纸钱):dàng 应(有)涯:yá 莽:mǎng 遍种:zhòng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首诗
(1)“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诗在第一首诗歌中起什么作用?倒装句式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感觉到了必死的险恶处境,并且能够英勇地面对。
整句诗用了一个设问句,问自己在必死的险恶处境中“意如何”即“想什么”,而下面三句都是诗人的回答,所以这句诗统领整首诗。
(2)分析下面三句诗:三、四句用了“阎罗”、“泉台”等迷信传说,起一个什么作用?
“创业艰难百战多”追忆自己的战斗生涯,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垮敌人的憾恨。所以诗人说即使自己牺牲了,到了阴间,也要招集旧部下的英魂,和阎罗战斗到底。
“泉台”、“阎罗”虽是迷信中阴间的事物,却把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3)“旌旗”原意是旗帜,诗中指部队,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4)总结第一首诗英勇面对险境——继续战斗,虽死不渝。
2.分析第二首诗
(l)“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其中所含的感情和第一首中的“创业艰难百战多”大致相同,即虽然经历了十年的激烈战斗仍未打败敌人的憾恨。
(2)“国门是”的典故运用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时的典故,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未被采纳;后又劝吴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践复仇,吴王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挂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吴。”后来吴国果真被越灭了。
陈毅用这个典故,表现的是自己关心革命、死不瞑目,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失败。
(3)三、四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两句诗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奋勇杀敌,诗人热切地盼望胜利,盼望战友们频传捷报。
(4)“烽烟”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它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诗中指战争。
(5)小结第二首诗。
回首革命战争——死不瞑目,激励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
3.分析第三首诗
(l)一、二两句诗的含义。
表现作者把全部身心献给了革命——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指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诗人预言反动派的统治应该有个尽头。
(2)“取义成仁”表现出诗人在险恶的处境下决心为真理为革命而英勇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诗人预言革命理想终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
(3)第三首诗中用到的修辞方法。
“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虚构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辞方法,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给第三首诗。
思绪驰向未来——理想终将实现,坚定乐观。
4.理解“断头今日意如何?”不仅领起第一首诗,而且统领全篇。
5.三首诗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三首诗的小给来讲解三首诗之间的关系是: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四)总结、扩展
1.我们从诗中看到了诗人为理想献身、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同学们要学习这种精神。
2.古往今来,许多前人都有这样的品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如《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如《乌江》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3.示范朗读节奏,分小组朗读比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一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梅岭三章 篇4
陈毅
1936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召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梅岭三章 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这三首诗的大意。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 :
目标1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以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介作者生平。
介绍时代背景,导入 课文。
1.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他便在赣粤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4月,陈毅到梅山地区检查工作。10月,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在大庆遇上险情,马上转回梅山。回到梅山时遇到敌人捏山,便暂时隐蔽在一个山勒里。敌人纵火烧山,但天下大雨,火被淋熄,敌人搜捕直至天黑才撤走,半夜又反扑上山,还是一无所获。当时陈毅同志用刀在陡坡上的丛莽中开出一块很小的平地,躺在那里休息。后来敌人继续搜山,前后围搜达20余日才"解围"。
我们今天学的这三首诗就是作者在"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
2.学生齐读小序部分。这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
(此处导入 可配乐朗读,同时配以陈毅梅山被围的画面。)
三、朗读全文,理清思路。
1.学生朗读全文。正音。(或听朗读带)
2.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
四、分析第一章。
1.一个学生朗读全诗。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明确: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有似李清照《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
3.引入李清照《乌江》诗,学生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声势的浩大。一个"斩"字,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之志,沉着痛快、笔力干钧地流露出来了。
5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诗中"旗旗"借代部队;"阎罗",影射反动势力的头领;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6.朗读指导。
要读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正气。"意如何"、"艰难"、"招"、"斩"要重读,"斩"要读出痛快淋漓之感。
7、学生读全诗,背诵。
五、分析第二章。
1.学生读全诗。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明确: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3.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头悬国门",引用春秋吴将伍子骨的头悬东门典故,表达了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4、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明确:诗中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烽烟",指代战争。
5、朗读指导。
引人陆游《示儿》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读第二首,要读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天忘告乃翁"的壮烈情怀。"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二句要扬起,要读出语重心长的殷殷之情。
6.学生齐读此诗,背诵。
六、分析第三章。
1.学生读全诗。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3.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身、心无贰志的高风亮节。"应有涯",是对反动派挑起事端、引发战争、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诅咒,同时又是革命的
预言家在预言: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引用《论语》
《孟子》"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4、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以"血雨腥风"借喻战争,与首章"百战多",次章"烽烟正十年"对应而遇异其趣;又以"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不胜向往、欣慰、豪迈之至。
5、朗读指导。
前两句要读出"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坚定信念,后一句要读出向往、欣慰、豪迈之情。
6、学生齐读、背诵。
七、小结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各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集中表达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背诵全文。
八、布置课外作业
A.默写全文。
B、把这三首诗当成一个整体,改写成一篇散文。
C、完成练习三。(互相交流)
九、说课精要:学习本文三首诗,要求了解全诗大意,熟读成语,不用作过多的分析。旧体诗的写作与新体诗显著不同,要体会二者的区别。首章、次章末二句与李清照的《乌江》、陆游
的《示儿》明显相似,可进行比较。每首诗可按从"内容"到"形式"的步骤学习。教学中还
应注意朗读的指导。
十、教学结构:导入 --朗读--分析--讨论--朗读、背诵--小结--背诵。
十一、教学后记:
<-- #EndEditable -->
梅岭三章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2.比喻、借代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
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三)情感目标
1、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2、坚定的节操表示出的情操美和远大的理想表示出的思想美。
二、学法引导
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诗中所用典故的出处帮助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加强感悟,佐以相关诗句评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总领全篇的一句话:“断头今日意如何”是怎样把全诗组织起来的?
疏通全诗,让学生理解作者从眼前写到未来,即使牺牲仍要革命——头悬国门不忘革命——取义成仁换取革命胜利这三个步骤来组织全诗,从而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重点讲解借代。
让学生了解“旌旗”、“烽烟”、“自由花”、“取义成仁”等词在诗中特殊的含义。
3.朗读诗歌时的节奏。
以第一首诗为例,找出韵脚和朗读节奏。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韵脚用“△”符号,节奏用“︱”间隔)
学生参照第一首诗的节奏,找出第二、第三首诗的朗读节奏。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①诗歌朗读节奏的划分;②伍子胥头悬城门的典故;③《示儿》《乌江》《自由》(裴多菲);④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在掌握朗读节奏后于课内分小组朗读比赛。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l.诗歌要表现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我们在今天来学习这三首诗,就是要学习这种为理想、为信念而献身的精神。
2.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
3.要注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尤其是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二)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并分析它的作用。
(l)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在树丛密草当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够;脱,脱险)考虑到不能够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旋,不久)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什么作用?
小序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作一些关于创作背景的补充。)
2.播放教学磁带,让学生听两遍,先对组诗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并正音正字。旌:jīng 悬:xuán 当(纸钱):dàng 应(有)涯:yá 莽:mǎng 遍种:zhòng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首诗
(1)“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诗在第一首诗歌中起什么作用?倒装句式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感觉到了必死的险恶处境,并且能够英勇地面对。
整句诗用了一个设问句,问自己在必死的险恶处境中“意如何”即“想什么”,而下面三句都是诗人的回答,所以这句诗统领整首诗。
(2)分析下面三句诗:三、四句用了“阎罗”、“泉台”等迷信传说,起一个什么作用?
“创业艰难百战多”追忆自己的战斗生涯,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垮敌人的憾恨。所以诗人说即使自己牺牲了,到了阴间,也要招集旧部下的英魂,和阎罗战斗到底。
“泉台”、“阎罗”虽是迷信中阴间的事物,却把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3)“旌旗”原意是旗帜,诗中指部队,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4)总结第一首诗英勇面对险境——继续战斗,虽死不渝。
2.分析第二首诗
(l)“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其中所含的感情和第一首中的“创业艰难百战多”大致相同,即虽然经历了十年的激烈战斗仍未打败敌人的憾恨。
(2)“国门是”的典故运用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时的典故,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未被采纳;后又劝吴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践复仇,吴王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挂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吴。”后来吴国果真被越灭了。
陈毅用这个典故,表现的是自己关心革命、死不瞑目,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失败。
(3)三、四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两句诗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奋勇杀敌,诗人热切地盼望胜利,盼望战友们频传捷报。
(4)“烽烟”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它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诗中指战争。
(5)小结第二首诗。
回首革命战争——死不瞑目,激励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
3.分析第三首诗
(l)一、二两句诗的含义。
表现作者把全部身心献给了革命——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指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诗人预言反动派的统治应该有个尽头。
(2)“取义成仁”表现出诗人在险恶的处境下决心为真理为革命而英勇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诗人预言革命理想终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
(3)第三首诗中用到的修辞方法。
“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虚构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辞方法,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给第三首诗。
思绪驰向未来——理想终将实现,坚定乐观。
4.理解“断头今日意如何?”不仅领起第一首诗,而且统领全篇。
5.三首诗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三首诗的小给来讲解三首诗之间的关系是: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四)总结、扩展
1.我们从诗中看到了诗人为理想献身、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同学们要学习这种精神。
2.古往今来,许多前人都有这样的品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如《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如《乌江》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3.示范朗读节奏,分小组朗读比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一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梅岭三章 篇7
湖南师大附中 黄 丽
《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它的格律是和谐的,意境是清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这么多年来,《梅岭三章》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见这一课在诗歌教学这一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
1.通过朗读领会诗歌所抒发的豪壮的情怀
2.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初一的学生,他们对诗歌还停留在一个识记的阶段,那么怎样通过分析教材让学生从识记水平逐步上升到赏析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根据这些情况,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诗的思想内容及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以学生朗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检查、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我把这堂课分为:导入 新课、把握语脉、品味语句、拓展思维、提高能力五大版块。
具体教学过程 如下:(边讲边用多媒体演示)
一、导入 新课
1.首先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单介绍他的生平,让同学们初步了解陈毅这位“元帅诗人”。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这组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2.接着学习小序,让学生了解这组诗的写作背景。根据小序提出问题:小序交代了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二、把握语脉
1.听三首诗的范读录音。
听的时候,提示学生听清重音与语调,听完后让学生自己朗读。
2.学生朗读全诗,回答下面二个问题。
①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分别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②三首诗之间是什么关系?“断头”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后再明确答案。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对这三首诗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三、品味语句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如准备何突破本文难点,我的设想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个知识平台,引学生思维上路,分三步来化解本课难点:通过几组词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通过分析诗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生动性;通过分析诗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
1、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并学会、体味这些词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针对第一章设计了这个问题: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如果换用括号的字好不好?为什么?
此去泉台招旧部(集、收、率)
旌旗十万斩阎罗(打、杀、伐)
通过“招”、“斩”与括号内的字的比较,学生就会认识到一些字、词的恰当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针对第二、三章设计了第二组问题
a.“此头须向国门悬”,一个“须”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捷报飞来当纸钱”的“飞”字换成“传”“飘”“交”字行不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c.“投身革命”改为“参加革命”可不可以?为什么?
通过这几个题目的练习,第一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2.为了攻破第二个难点,品味诗的语言的生动性,我设计了下面这个问题
这三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通过这个题目使学生认识到诗中修辞手法的使用,给诗赋予了生命力,使诗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了。
3.为了使学生能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以第一首诗为例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的韵律,从而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
通过以上几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变被动为主动地吸取知识,使我们这堂课的重点难点的化解“水到渠成”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
四、拓展思维
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并培养他们的比较阅读能力,我设计了下面的比较阅读训练。
下面三首诗的诗意与《梅岭三章》有相似之处,请比较它们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
a.李清照《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b.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裴为菲《自由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五、提高能力
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加强诵读,准备参加本班的诗歌朗诵比赛。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梅岭三章 篇8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十二 梅岭三章
清河二中 郭秀菊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4、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
5、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 教学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字卡,指名学生朗读:伏 旋 旌 悬 2.熟读这三首诗(抽上、中、下游学生各一名朗读) 二、导入新课 ——展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介作者生平,介绍时代背景: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说明] 如有条件可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该环节的目的一在激趣,二在让学生在了解背景的情况下为学好本课做准备。 三、课文导读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这三首诗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学生齐读小序部分,边读边思考:小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分,告诉了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交代了梅岭遇险的经过。“伤病伏丛莽间”指出处境的艰难,“虑不得脱”讲情况的危急,“得诗”显出态度的镇定自若。“小序”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有条件可配乐朗读,同时配以陈毅梅山被围的画面。) 3.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提示: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三章在思想内容上紧密联系,又有所侧重,第一章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第三章主要表现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说明] 该环节可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精读细研 1。分析——在朗读中穿插下列问题: (1)解读第一章: ①指名朗读全诗。 ②学生分小组讨论: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有似李清照《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 ③教师引入李清照《乌江》诗,学生齐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④提问: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提示: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声势的浩大。一个“斩”字,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之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地流露出来了。) ⑤提问: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提示:诗中“旗旗”借代部队;“阎罗”影射反动势力的头领;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⑥学生小组讨论:这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提示: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
⑦朗读指导:要读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正气。“意如何”、“艰难”、“招”、“斩”要重读,“斩”要读出痛快淋漓之感。
⑧学生读全诗,背诵
[说明] 引入李清照的《乌江》旨在让学生由彼及此地体会到课文中所表现的诗意,更容易理解到课文中表达的诗人的感情。在其他几个问题的设置上注重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对修辞方法的辨认能力和理解能力。阅读环节的反复进行,可以使学生以读促解,不仅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感情,而且能够品味到诗歌的美感。 (2)解读第二章。 ①学生齐读全诗。 ②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③思考: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提示:“头悬国门”,引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的头悬东门典故,表达了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④思考: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诗中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 ⑤ 朗读指导。 引入陆游《示儿》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读这首诗,要读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天忘告乃翁”的壮烈情怀。“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两句要扬起,要读出语重心长的殷殷之情。 ⑥学生齐读此诗,背诵。
[说明] 学习这一章时,学生已经初步有了学习第一章的经验,教师可有意多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解读第三章。 ①学生齐读全诗。 ②学生思考并讨论: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③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这种精神? ——“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身、心无二志的高风亮节。“应有涯”,是对反动派挑起事端、引发战争、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诅咒,同时又是革命的预言家在预言: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引用《论语》《孟子》“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④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诗中以“血雨腥风”借喻战争,与首章“百战多”,次章“烽烟正十年”对应;又以“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不胜向往、欣慰、豪迈之至。 ⑤朗读指导。 前两句要读出“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坚定信念,后一句要读出向往、欣慰、豪迈之情。 ⑥学生齐读、背诵。
[说明] 在学习这一章的时候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第一、二章的经验,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再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这样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多的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会学”。教师最后可做明确。 四、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各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集中表达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理解诗作三章在思想内容上的侧重点,务必体会并理解诗作把现实、想象和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在写作上,作者把现实与想象、联想完美结合,体现无产阶级革命家博大胸襟,从“断头”今日追思战争发展“百战”之多;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以瑰丽的色彩描写悲壮的场面,“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决心。作者由“地府”联想到人间“遍种自由花”的美好前景,诗作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 五、布置作业
1、 写出下列画线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和运用的修辞方法。
(1) 南国烽烟正十年 意思: 修辞:
(2) 血雨腥风应有涯 意思: 修辞:
(3) 取义成仁今日事 意思: 修辞:
(4) 人间遍种自由花 意思: 修辞:
2、 阅读第三章回答问题。
(1) 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 ;从内容上看,是 。诗中押韵的字是 。
(2)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投身革命/即为家 b.血雨腥风/应有涯
c.取义/成仁/今日/事 d.人间遍种/自由/花
3、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陈毅 第一章 生死不渝、誓战到底 第二章 关心国运、切盼解放 第三章 乐观坚定、不怕牺牲
梅岭三章 篇9
教学目的
1.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2.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1. 由开始教学诗歌单元,引出《梅岭三章》(板书课题)。指出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2. 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揭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3.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小序和诗篇,理解词义、句意、小序和诗篇的大意。
4.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旌(旗):jīng 悬:xuán 当(纸钱):dàng 应(有)涯:yīng yá (遍)种:zhòng
5. 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分析它的作用。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明确: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 必死险恶处境)。
6. 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板书:英勇面对险境)。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感情。
(3)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书:继续战斗 虽死不渝)。“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
(4)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招”这个动词,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集”,空间较小;“收”,缺少声势;“率”,不含招集之意。“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褒意鲜明。“打”,没有毙敌之意;“杀”,褒贬不明;“伐”,也无毙敌之意。“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部队,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7. 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含着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内含着虽经十年激烈战斗尚末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板书:回首革命战争)。
(2)第二句用了一个典故。《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吴果被越灭。这句诗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头须向国门悬”,表现出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板书:死不暝目)。
(3)三、四两句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板书:激励战斗)。“捷报”当“纸钱”,把民族特点和时代色彩统一起来了。
(4)诗句中的“飞”这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烽烟”,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飞”这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情色彩。“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8. 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前两句表现出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投身革命即为家”,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以革命为家,“投身”,表现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板书:追溯参加革命)。“血雨腥风应有涯”,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应该有个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斗争。
(2)三、四两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取义成仁今日事”,表现出在今天面对必死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板书:实现理想 坚定乐观)。
(3)诗句中的“应”这个副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血雨腥风”、“取义成仁”、“自由花”,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应”这个副词,表现出反动统治应该有个尽头,信念坚定,感情充沛。“该”虽与“应”的表现作用相似,但念起来不如“应”顺口;“当”、“须”,则都力量较弱。“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取义成仁”,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引用修辞方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实现。
9. 引导学生体会三首诗之间的关系及其表现力量。
这三首诗之间怎样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三首诗:第一首起于现在时间,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不暝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板书:回环递进 酣畅淋漓)。
10. 要求学生默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11. 指定学生朗读这组诗。
要求读出节奏韵律,读出壮烈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创作背景 必死险恶处境
英勇面对险境 继续战斗 虽死不渝
回首革命战争 死不暝目 激励战斗
追溯参加革命 实现理想 坚定乐观
回环递进 酣畅淋漓
梅岭三章 篇10
湖南师大附中 黄 丽
《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它的格律是和谐的,意境是清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这么多年来,《梅岭三章》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见这一课在诗歌教学这一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领会诗歌所抒发的豪壮的情怀
2.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初一的学生,他们对诗歌还停留在一个识记的阶段,那么怎样通过分析教材让学生从识记水平逐步上升到赏析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根据这些情况,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诗的思想内容及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以学生朗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检查、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我把这堂课分为:导入新课、把握语脉、品味语句、拓展思维、提高能力五大版块。
具体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如下:(边讲边用多媒体演示)
一、导入新课
1.首先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单介绍他的生平,让同学们初步了解陈毅这位“元帅诗人”。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这组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2.接着学习小序,让学生了解这组诗的写作背景。根据小序提出问题:小序交代了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二、把握语脉
1.听三首诗的范读录音。
听的时候,提示学生听清重音与语调,听完后让学生自己朗读。
2.学生朗读全诗,回答下面二个问题。
①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分别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②三首诗之间是什么关系?“断头”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后再明确答案。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对这三首诗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三、品味语句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如准备何突破本文难点,我的设想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个知识平台,引学生思维上路,分三步来化解本课难点:通过几组词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通过分析诗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生动性;通过分析诗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
1、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并学会、体味这些词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针对第一章设计了这个问题: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如果换用括号的字好不好?为什么?
此去泉台招旧部(集、收、率)
旌旗十万斩阎罗(打、杀、伐)
通过“招”、“斩”与括号内的字的比较,学生就会认识到一些字、词的恰当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针对第二、三章设计了第二组问题
a.“此头须向国门悬”,一个“须”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捷报飞来当纸钱”的“飞”字换成“传”“飘”“交”字行不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c.“投身革命”改为“参加革命”可不可以?为什么?
通过这几个题目的练习,第一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2.为了攻破第二个难点,品味诗的语言的生动性,我设计了下面这个问题
这三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通过这个题目使学生认识到诗中修辞手法的使用,给诗赋予了生命力,使诗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了。
3.为了使学生能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以第一首诗为例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的韵律,从而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
通过以上几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变被动为主动地吸取知识,使我们这堂课的重点难点的化解“水到渠成”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
四、拓展思维
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并培养他们的比较阅读能力,我设计了下面的比较阅读训练。
下面三首诗的诗意与《梅岭三章》有相似之处,请比较它们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
a.李清照《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b.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裴为菲《自由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五、提高能力
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加强诵读,准备参加本班的诗歌朗诵比赛。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梅岭三章 篇11
教学目的
1.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2.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1. 由开始教学诗歌单元,引出《梅岭三章》(板书课题)。指出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2. 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揭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3.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小序和诗篇,理解词义、句意、小序和诗篇的大意。
4.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旌(旗):jīng 悬:xuán 当(纸钱):dàng 应(有)涯:yīng yá (遍)种:zhòng
5. 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分析它的作用。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明确: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 必死险恶处境)。
6. 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板书:英勇面对险境)。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感情。
(3)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书:继续战斗 虽死不渝)。“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
(4)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招”这个动词,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集”,空间较小;“收”,缺少声势;“率”,不含招集之意。“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褒意鲜明。“打”,没有毙敌之意;“杀”,褒贬不明;“伐”,也无毙敌之意。“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部队,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7. 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含着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内含着虽经十年激烈战斗尚末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板书:回首革命战争)。
(2)第二句用了一个典故。《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吴果被越灭。这句诗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头须向国门悬”,表现出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板书:死不暝目)。
(3)三、四两句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板书:激励战斗)。“捷报”当“纸钱”,把民族特点和时代色彩统一起来了。
(4)诗句中的“飞”这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烽烟”,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飞”这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情色彩。“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8. 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前两句表现出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投身革命即为家”,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以革命为家,“投身”,表现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板书:追溯参加革命)。“血雨腥风应有涯”,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应该有个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斗争。
(2)三、四两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取义成仁今日事”,表现出在今天面对必死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板书:实现理想 坚定乐观)。
(3)诗句中的“应”这个副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血雨腥风”、“取义成仁”、“自由花”,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应”这个副词,表现出反动统治应该有个尽头,信念坚定,感情充沛。“该”虽与“应”的表现作用相似,但念起来不如“应”顺口;“当”、“须”,则都力量较弱。“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取义成仁”,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引用修辞方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实现。
9. 引导学生体会三首诗之间的关系及其表现力量。
这三首诗之间怎样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三首诗:第一首起于现在时间,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不暝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板书:回环递进 酣畅淋漓)。
10. 要求学生默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11. 指定学生朗读这组诗。
要求读出节奏韵律,读出壮烈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创作背景 必死险恶处境
英勇面对险境 继续战斗 虽死不渝
回首革命战争 死不暝目 激励战斗
追溯参加革命 实现理想 坚定乐观
回环递进 酣畅淋漓
梅岭三章 篇12
湖南师大附中 黄 丽
《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它的格律是和谐的,意境是清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这么多年来,《梅岭三章》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见这一课在诗歌教学这一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
1.通过朗读领会诗歌所抒发的豪壮的情怀
2.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初一的学生,他们对诗歌还停留在一个识记的阶段,那么怎样通过分析教材让学生从识记水平逐步上升到赏析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根据这些情况,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诗的思想内容及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以学生朗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检查、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我把这堂课分为:导入 新课、把握语脉、品味语句、拓展思维、提高能力五大版块。
具体教学过程 如下:(边讲边用多媒体演示)
一、导入 新课
1.首先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单介绍他的生平,让同学们初步了解陈毅这位“元帅诗人”。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这组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2.接着学习小序,让学生了解这组诗的写作背景。根据小序提出问题:小序交代了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二、把握语脉
1.听三首诗的范读录音。
听的时候,提示学生听清重音与语调,听完后让学生自己朗读。
2.学生朗读全诗,回答下面二个问题。
①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分别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②三首诗之间是什么关系?“断头”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后再明确答案。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对这三首诗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三、品味语句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如准备何突破本文难点,我的设想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个知识平台,引学生思维上路,分三步来化解本课难点:通过几组词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通过分析诗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生动性;通过分析诗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
1、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并学会、体味这些词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针对第一章设计了这个问题: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如果换用括号的字好不好?为什么?
此去泉台招旧部(集、收、率)
旌旗十万斩阎罗(打、杀、伐)
通过“招”、“斩”与括号内的字的比较,学生就会认识到一些字、词的恰当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针对第二、三章设计了第二组问题
a.“此头须向国门悬”,一个“须”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捷报飞来当纸钱”的“飞”字换成“传”“飘”“交”字行不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c.“投身革命”改为“参加革命”可不可以?为什么?
通过这几个题目的练习,第一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2.为了攻破第二个难点,品味诗的语言的生动性,我设计了下面这个问题
这三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通过这个题目使学生认识到诗中修辞手法的使用,给诗赋予了生命力,使诗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了。
3.为了使学生能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以第一首诗为例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的韵律,从而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
通过以上几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变被动为主动地吸取知识,使我们这堂课的重点难点的化解“水到渠成”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
四、拓展思维
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并培养他们的比较阅读能力,我设计了下面的比较阅读训练。
下面三首诗的诗意与《梅岭三章》有相似之处,请比较它们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
a.李清照《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b.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裴为菲《自由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五、提高能力
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加强诵读,准备参加本班的诗歌朗诵比赛。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