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声音的世界里①(精选14篇)
在声音的世界里① 篇1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作者最后说:“人生因为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可以说这是作者人生的体验。
“我”的音乐启蒙是算命瞎子凄苦的笛声,不仅是“我这一生的第一节音乐课”,也是“我”第一节人生课。“我”不仅感受到笛声中表现的“孤独凄清”,也萌发了同情、怜悯的情怀,种下了爱的根芽。以后接触到的各种音乐,其中“澎湃”的“情潮”、“强健的欲望”、“执著”的“理想”、永恒的“美”,超越政治历史的羁绊,摆脱人世的庸俗险恶,给人“一种神圣,一种清明,一种灵魂沐浴的通畅爽洁”,让人“战胜一切邪恶”“健康地活着”。——音乐使人生美好、纯洁、充满理想和信心。
二、内容分析
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起着引领下文的作用。谁都知道,童年的某些记忆是最难以忘怀的,其中有的事情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作者孩提时代听到的一曲哀笛,使作者“听之泪下”,可见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弦,在作者内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笛声的魅力影响了作者此后乃至一生对于声音,尤其是音乐的充分注意、体验、思考,直至充满激情的热爱。联系后文,可以更深地体会到作者文首写此一段的目的。笛声属于音乐的范畴,但第2自然段莫说笛声,就连一丝第1自然段中感伤的影子都找不到了。而是以“慢慢知道”另启一笔,开始了对声音的充满哲理的思考。这思考洒脱、率真、成熟。作者一出笔就从声音意义的最大范畴概括了它的特点——“最奇妙”。然后先反后正从两个方面予以具体解说。接着缩小了描述的角度,将镜头对准了“雨”和“风”。雨是作者平生最爱之一,也曾专文以抒其情。此文只从听觉角度予以条分缕析,极其细致入微,足以拨动读者的心弦而引起共鸣。不仅如此,因人生际遇不同,还可引起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段末一句,“跃跃欲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服务于社会人生的愿望和积极、豁达的生活态度。
“我学着唱歌,所有的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有一点感伤。”这里的“学着”于作者而言,恐怕已经包含了一个较大的时间范围,因为这牵扯到对于“感伤”的理解,对于整个第4自然段含义的理解。“感伤”这里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曲词本身令人伤感,一种是为歌曲的遭际感伤。联系下文,本处显指后者。接着,作者以推测的语气描述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让作者感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强者”、“成功者”和艺术的距离,这种距离感也令作者感伤不已,甚至怀疑“莫非,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我们认为,这里的感伤心态同样是反映了作者对歌曲、对艺术的真爱。因为很难设想一个对艺术漠不关心的人会对艺术产生这样那样的情感。
第6自然段,作者再启一笔,正面描绘音乐感受。他先写到民族音乐。一句反问,使情感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之后略写西洋音乐而过渡到对苏联歌曲的详写。
作者的青年时代是苏联歌曲最盛行的时候。可以说,苏联歌曲影响了作者的一生。作者把苏联歌曲比作“海洋”,以“投身”来形容自己极大的热情;以“明朗、充实、理想、执著”浓缩苏联歌曲的特点;以“掀起……”、“点燃……”“插上……”形象地道出其给予自己的巨大影响;以意味着“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阐其重要;以“成为永远的记念和见证”、“成为永远可以温习的感情贮藏”言其宝贵;以艺术的名字是“坚强”、“恒久”,给予自己曾有的怀疑以有力的否定,照应了前文,又退出了自己又为艺术生命力的感悟。感情再次达到一个高潮。作者待感情稍微平静之后,又转到对西方名曲感受的描绘。如珠的妙语既使人感到乐曲的魅力,又使人感叹作者体察之微,辨力之强,描绘之细。段末作者以串串排比放纵自己的感情,潮涌浪叠式地概括了乐曲对于自己身心的巨大影响和对于自己人生的重大意义,感情的抒发达到顶峰。
其后,作者略点了一笔流行歌曲、通俗歌曲。一番感慨之后,以“太热爱音乐,太愿意生活在音乐的世界里了”而直奔主题。
结尾一段道出了作者对音乐真谛的理解和感悟,点明了热爱的原因,深化了主题。
三、写法特点
①体察入微,描述细致、准确。如3、6、9自然段中对声音及音乐感受的描绘,反映了作者敏锐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和深厚的语言功力。
②句式整散结合,整中有散,散中见整,使全文形成一种韵律美和节奏美。如2、3、6自然段,句式以整齐为主,而又整中见散;4、8、9自然段以散句为主,而又散中见整。
③排比修辞的大量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现力。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领会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2.学习作者描写音乐的优美词句。
3.理清本文线索。
(二)能力目标
1.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学会根据语境选样恰当的解释。
(三) 情感目标
“听音乐是给灵魂洗澡,使人净化,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休息。”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更多地接触音乐、欣赏音乐、热爱音乐,领悟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作者按怎样的思路来写作的?这个问题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抓住时间词,引导学生分析。
2.文中一些句子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较难领会,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作家的经历仔细体会。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本文线索清晰、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活动设计上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讨论、分析、谈体会、谈感受,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声音的世界里,人生因为有了音乐而变得更加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这节课,我们要懂得: (投影素质教育目标)
素质教育目标
1.领会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2.学习、积累优美的词句。
3.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
4.理清线索。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动机
王蒙,当代作家,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王蒙曾说过:“我非常非常地喜爱音乐、离不开音乐。音乐是我生活的—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我的作品的一部分。1953年我开始我的处女怍《青春万岁》的创作时,为它的结构而苦恼,而左冲右撞,不得要领之时,听到苏联作曲家的交响乐作品时,它的结构大大启发了我,使我悟到了小说的结构应该是这样的,既分散又统—,既多样又和谐。音乐在我的作品里是—个非常重要的、头等重要的部分。”
2.自读课文,考虑以下问题,时间五分钟。
(1)圈出生字词,查《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
(2)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3)找出中心句,理清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三)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课前预习及课堂白读字词情况,要求学生读出生问并加以解释,集体订正。
娇憨 如泣如诉 时过境迁 左右逢源
奔放 俯拾即是 行云流水 五体投地
雍容 水银泻地 通畅爽洁
2.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说说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每段段首第—句基本都是中心句。文章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不同时期对音乐的接触、了解和感悟。
3.作者的音乐启蒙来自于何时、何人、何故?
孩提时代,—个寒冷的冬夜,—位算命瞎子吹奏的一声无依无靠的笛子,如泣如诉,应情应景,听之泪下,至今还记忆犹新。
4.,孩提时代的作者喜欢哪些音乐?
听雨声、学唱歌、听单弦、听梅花大鼓、河南坠子、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曲。
5.大自然的声音也是—种优美的乐音,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大自然的雨声,写了哪几种类型的雨声?它们带给作者的感悟相同吗?
有小雨声、中雨声、大雨声,它们带给作者的感悟各不相同。
6.你怎样理解:“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突然的风声让人感觉到萧瑟、惶恐,大雨声则让人豪情满怀,风雨混合在一起则让人时而惴惴不安、思虑万千时而又满怀豪情,让人跃跃欲试。
7.所以作者认为“声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
8.作者孩提时代对声音的喜好往往带着淡淡的忧郁,你能从文中找到例证吗?
如第4自然段中的“我学唱歌,所有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有—点感伤……即使是最激越、最欢快的歌曲,一个人唱起来,不也有点寂寞吗?”再如第6自然段中的“哦,我的燕越故乡,你太压抑又太奔放,你太古老,又太孩子气了。”
9.联系上下文推测一下原因。
作者的孩提时代是很不幸的,父母失和、家庭不睦。从小身体瘦弱,很难和同龄的男孩玩到一起。七岁那年还独自到棺材店闲逛,询问价格。当他听到算命瞎子如泣如诉的笛声,引发了强烈的共鸣,至今难忘。所以孩提时代对音乐的感受充满矛盾和忧郁。
10.到了青年时代,作者的视野更为广阔,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有所变化,他接触了哪些音乐呢?
有西洋音乐、苏联歌曲,还有流行歌曲、通俗歌曲。
11.对这些音乐,作者持什么态度?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加以说明。
喜爱、肯定如第8自然中的“一首接一首明朗、充实、理想、执著的苏联歌曲掀起了我心头的波浪,点燃了我青春的火焰,插上了我奋飞的双翅。”……
12.第9自然段“所有他们的作品都给我一种神圣,一种清明,一种灵魂沐浴的通畅爽洁,一种对于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一切困扰和痛苦的代价的理解和肯定。”联系上下文,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日渐丰富,思想的日趋成熟,作者在音乐的熏陶下,对音乐、对人生的理解更加积极向上,充满激情,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13.作者说“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然后又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这两者有没有矛盾?你认为艺术(音乐)属于什么样的人?
二者没有矛盾,这实际上是作者不同时期、不同经历的人生感悟的反映。同时也说明音乐对人的影响和教化作用。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从哭闹的婴孩凝神聆听母亲的儿歌到垂暮老人随身携带的收音机,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因为有了音乐而更加精彩。
14.如果我们用两个词分别概括作者不同时期对音乐的感悟的话,你会怎样概括?
孩提时代——彷徨、感伤、消极;青年时代——激越、明朗、积极等,
15.作者为什么喜欢音乐?结合课文最后—段话,说说你对音乐的认识和体会。
音乐伴随着作者成长,让他体会到了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或者用文中的话答)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实际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人生经历
儿童时期的天真烂漫,少年时期的莽撞和彷徨,青年时期的激情、豪迈和自信,中年时期的稳健和平和,老年时期的豁达和安详。“音乐能给人洗澡,使人净化”,“给人以更好的享受和休息”。让我们更多地去了解音乐、欣赏音乐、热爱音乐吧!因为“—个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完全的生活,—个不爱音乐的人也算不上完全的爱着生活。”(王蒙的话,可以投影出来。)
六、板书设计
在声音的世界里① 篇2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作者最后说:“人生因为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可以说这是作者人生的体验。
“我”的音乐启蒙是算命瞎子凄苦的笛声,不仅是“我这一生的第一节音乐课”,也是“我”第一节人生课。“我”不仅感受到笛声中表现的“孤独凄清”,也萌发了同情、怜悯的情怀,种下了爱的根芽。以后接触到的各种音乐,其中“澎湃”的“情潮”、“强健的欲望”、“执著”的“理想”、永恒的“美”,超越政治历史的羁绊,摆脱人世的庸俗险恶,给人“一种神圣,一种清明,一种灵魂沐浴的通畅爽洁”,让人“战胜一切邪恶”“健康地活着”。——音乐使人生美好、纯洁、充满理想和信心。
二、内容分析
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起着引领下文的作用。谁都知道,童年的某些记忆是最难以忘怀的,其中有的事情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作者孩提时代听到的一曲哀笛,使作者“听之泪下”,可见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弦,在作者内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笛声的魅力影响了作者此后乃至一生对于声音,尤其是音乐的充分注意、体验、思考,直至充满激情的热爱。联系后文,可以更深地体会到作者文首写此一段的目的。笛声属于音乐的范畴,但第2自然段莫说笛声,就连一丝第1自然段中感伤的影子都找不到了。而是以“慢慢知道”另启一笔,开始了对声音的充满哲理的思考。这思考洒脱、率真、成熟。作者一出笔就从声音意义的最大范畴概括了它的特点——“最奇妙”。然后先反后正从两个方面予以具体解说。接着缩小了描述的角度,将镜头对准了“雨”和“风”。雨是作者平生最爱之一,也曾专文以抒其情。此文只从听觉角度予以条分缕析,极其细致入微,足以拨动读者的心弦而引起共鸣。不仅如此,因人生际遇不同,还可引起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段末一句,“跃跃欲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服务于社会人生的愿望和积极、豁达的生活态度。
“我学着唱歌,所有的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有一点感伤。”这里的“学着”于作者而言,恐怕已经包含了一个较大的时间范围,因为这牵扯到对于“感伤”的理解,对于整个第4自然段含义的理解。“感伤”这里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曲词本身令人伤感,一种是为歌曲的遭际感伤。联系下文,本处显指后者。接着,作者以推测的语气描述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让作者感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强者”、“成功者”和艺术的距离,这种距离感也令作者感伤不已,甚至怀疑“莫非,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我们认为,这里的感伤心态同样是反映了作者对歌曲、对艺术的真爱。因为很难设想一个对艺术漠不关心的人会对艺术产生这样那样的情感。
第6自然段,作者再启一笔,正面描绘音乐感受。他先写到民族音乐。一句反问,使情感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之后略写西洋音乐而过渡到对苏联歌曲的详写。
作者的青年时代是苏联歌曲最盛行的时候。可以说,苏联歌曲影响了作者的一生。作者把苏联歌曲比作“海洋”,以“投身”来形容自己极大的热情;以“明朗、充实、理想、执著”浓缩苏联歌曲的特点;以“掀起……”、“点燃……”“插上……”形象地道出其给予自己的巨大影响;以意味着“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阐其重要;以“成为永远的记念和见证”、“成为永远可以温习的感情贮藏”言其宝贵;以艺术的名字是“坚强”、“恒久”,给予自己曾有的怀疑以有力的否定,照应了前文,又退出了自己又为艺术生命力的感悟。感情再次达到一个高潮。作者待感情稍微平静之后,又转到对西方名曲感受的描绘。如珠的妙语既使人感到乐曲的魅力,又使人感叹作者体察之微,辨力之强,描绘之细。段末作者以串串排比放纵自己的感情,潮涌浪叠式地概括了乐曲对于自己身心的巨大影响和对于自己人生的重大意义,感情的抒发达到顶峰。
其后,作者略点了一笔流行歌曲、通俗歌曲。一番感慨之后,以“太热爱音乐,太愿意生活在音乐的世界里了”而直奔主题。
结尾一段道出了作者对音乐真谛的理解和感悟,点明了热爱的原因,深化了主题。
三、写法特点
①体察入微,描述细致、准确。如3、6、9自然段中对声音及音乐感受的描绘,反映了作者敏锐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和深厚的语言功力。
②句式整散结合,整中有散,散中见整,使全文形成一种韵律美和节奏美。如2、3、6自然段,句式以整齐为主,而又整中见散;4、8、9自然段以散句为主,而又散中见整。
③排比修辞的大量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现力。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领会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2.学习作者描写音乐的优美词句。
3.理清本文线索。
(二)能力目标
1.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学会根据语境选样恰当的解释。
(三) 情感目标
“听音乐是给灵魂洗澡,使人净化,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休息。”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更多地接触音乐、欣赏音乐、热爱音乐,领悟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作者按怎样的思路来写作的?这个问题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抓住时间词,引导学生分析。
2.文中一些句子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较难领会,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作家的经历仔细体会。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本文线索清晰、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活动设计上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讨论、分析、谈体会、谈感受,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声音的世界里,人生因为有了音乐而变得更加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这节课,我们要懂得: (投影素质教育目标)
素质教育目标
1.领会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2.学习、积累优美的词句。
3.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
4.理清线索。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动机
王蒙,当代作家,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王蒙曾说过:“我非常非常地喜爱音乐、离不开音乐。音乐是我生活的—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我的作品的一部分。1953年我开始我的处女怍《青春万岁》的创作时,为它的结构而苦恼,而左冲右撞,不得要领之时,听到苏联作曲家的交响乐作品时,它的结构大大启发了我,使我悟到了小说的结构应该是这样的,既分散又统—,既多样又和谐。音乐在我的作品里是—个非常重要的、头等重要的部分。”
2.自读课文,考虑以下问题,时间五分钟。
(1)圈出生字词,查《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
(2)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3)找出中心句,理清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三)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课前预习及课堂白读字词情况,要求学生读出生问并加以解释,集体订正。
娇憨 如泣如诉 时过境迁 左右逢源
奔放 俯拾即是 行云流水 五体投地
雍容 水银泻地 通畅爽洁
2.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说说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每段段首第—句基本都是中心句。文章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不同时期对音乐的接触、了解和感悟。
3.作者的音乐启蒙来自于何时、何人、何故?
孩提时代,—个寒冷的冬夜,—位算命瞎子吹奏的一声无依无靠的笛子,如泣如诉,应情应景,听之泪下,至今还记忆犹新。
4.,孩提时代的作者喜欢哪些音乐?
听雨声、学唱歌、听单弦、听梅花大鼓、河南坠子、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曲。
5.大自然的声音也是—种优美的乐音,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大自然的雨声,写了哪几种类型的雨声?它们带给作者的感悟相同吗?
有小雨声、中雨声、大雨声,它们带给作者的感悟各不相同。
6.你怎样理解:“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突然的风声让人感觉到萧瑟、惶恐,大雨声则让人豪情满怀,风雨混合在一起则让人时而惴惴不安、思虑万千时而又满怀豪情,让人跃跃欲试。
7.所以作者认为“声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
8.作者孩提时代对声音的喜好往往带着淡淡的忧郁,你能从文中找到例证吗?
如第4自然段中的“我学唱歌,所有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有—点感伤……即使是最激越、最欢快的歌曲,一个人唱起来,不也有点寂寞吗?”再如第6自然段中的“哦,我的燕越故乡,你太压抑又太奔放,你太古老,又太孩子气了。”
9.联系上下文推测一下原因。
作者的孩提时代是很不幸的,父母失和、家庭不睦。从小身体瘦弱,很难和同龄的男孩玩到一起。七岁那年还独自到棺材店闲逛,询问价格。当他听到算命瞎子如泣如诉的笛声,引发了强烈的共鸣,至今难忘。所以孩提时代对音乐的感受充满矛盾和忧郁。
10.到了青年时代,作者的视野更为广阔,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有所变化,他接触了哪些音乐呢?
有西洋音乐、苏联歌曲,还有流行歌曲、通俗歌曲。
11.对这些音乐,作者持什么态度?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加以说明。
喜爱、肯定如第8自然中的“一首接一首明朗、充实、理想、执著的苏联歌曲掀起了我心头的波浪,点燃了我青春的火焰,插上了我奋飞的双翅。”……
12.第9自然段“所有他们的作品都给我一种神圣,一种清明,一种灵魂沐浴的通畅爽洁,一种对于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一切困扰和痛苦的代价的理解和肯定。”联系上下文,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日渐丰富,思想的日趋成熟,作者在音乐的熏陶下,对音乐、对人生的理解更加积极向上,充满激情,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13.作者说“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然后又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这两者有没有矛盾?你认为艺术(音乐)属于什么样的人?
二者没有矛盾,这实际上是作者不同时期、不同经历的人生感悟的反映。同时也说明音乐对人的影响和教化作用。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从哭闹的婴孩凝神聆听母亲的儿歌到垂暮老人随身携带的收音机,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因为有了音乐而更加精彩。
14.如果我们用两个词分别概括作者不同时期对音乐的感悟的话,你会怎样概括?
孩提时代——彷徨、感伤、消极;青年时代——激越、明朗、积极等,
15.作者为什么喜欢音乐?结合课文最后—段话,说说你对音乐的认识和体会。
音乐伴随着作者成长,让他体会到了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或者用文中的话答)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实际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人生经历
儿童时期的天真烂漫,少年时期的莽撞和彷徨,青年时期的激情、豪迈和自信,中年时期的稳健和平和,老年时期的豁达和安详。“音乐能给人洗澡,使人净化”,“给人以更好的享受和休息”。让我们更多地去了解音乐、欣赏音乐、热爱音乐吧!因为“—个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完全的生活,—个不爱音乐的人也算不上完全的爱着生活。”(王蒙的话,可以投影出来。)
六、板书设计
在声音的世界里① 篇3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谈论音乐的文章,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局限于音乐,而是由音乐引发到人生。因此,教学时不要单纯地谈音乐,而要侧重音乐和人生的关系,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对音乐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感悟。
本文描写音乐、声音虽不像《绝唱》中那样运用很多比喻、通感,但由于运用了众多精当的形容词,却也把自己对音乐那细致多变的感觉,准确地描述了出来。教学时,也应该引导学生多体味。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论语·述而》曾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当代著名作家王蒙也说:“更多地去爱音乐、接触音乐、欣赏音乐吧!一个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完全的生活,一个不爱音乐的人也算不上完全的爱着生活。”音乐是否真有这样的魅力,对人真有这样大的影响?我们.不如来学习一篇谈音乐的散文《在声音韵世界里》。
二、作者简介。
王蒙,当代著名作家,祖籍河北,生于北平。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影响较大。
三、学生自读课文。
1.请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也是描写音乐(声音)的,它与《绝唱》对音乐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明确:《绝唱》中对音乐的描写更多的是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无形无色无味的声音形象化、具体化;本文对声音的描写更多的是运用众多精当的形容词。
2.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形容各种不同声音的语句,体会其中的精妙。
明确:笛声——无依无靠、呜咽抖颤、如泣如诉、孤独凄清、轻回低转;小雨声——温柔、静穆、和平、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活泼、跳荡、滋润;大雨声——壮怀激烈;单弦——闲适、粗犷;梅花大鼓——含蓄、委婉;河南坠子一一幽默;河北梆子——苍凉高亢、嘶喊哭号、大吵大闹;苏联歌曲——明朗、充实、理想、执著。
四、讨论本文的主旨。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几遍课文,思考: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这是一篇谈论音乐的文章,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局限于音乐,而是由音乐引发到人生。
2. 讨论:文中从哪些方面谈了音乐与人生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①音乐对“我”人生的启蒙。“孩提时代听到过的算命瞎子吹奏的笛声”。那“呜咽抖颤,如泣如诉”的笛声,“表达着人生的艰难困苦、孤独凄清,轻回低转.听之泪下”。作者在音乐启蒙的同时,更多的是接受了人生的启蒙.也就决定了“我”对音乐的认识,包含夹杂着丰富的人生体验。②音乐和情感。“我”喜欢音乐.是从感受自然的音乐开始的。从此,音乐开始拨动“我”情感的乐弦。‘于是“我”“投身”于音乐的海洋中,“我”对音乐没有什么门户之见,本民族的、西洋的、古典的、现代的、高雅的、通俗的,“我”都非常喜欢。可以说,“我”的人生,心灵和音乐是紧密相连的。音乐给了“我”情感的激荡,给了“我”生活的“力量”,“我太热爱音乐,太愿意生活了”。⑧音乐和人生。作者最后点明题旨说:“人生因为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陂玷污、更值得了”,可以说这是人生的体验。
3.讨论:作者说“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然后又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这两者有没有矛盾?
参考:“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是说音乐包含丰富的人生体验,如算命瞎子的笛声一般悲苦的体验等,也许充满“感伤”“温柔”,并不是那种“强者”之音。
“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是说音乐是“坚强”“恒久”的,超越政治、历史,成为“永远的纪念和见证”、“永远可以温习的感情贮藏”,它成为执著的理想、信念。
这两者没有矛盾,一是指人生的遭际,一是指理想的永恒。
4.讨论:,说说你对音乐的认识和体会。
(注意:这一题目是引导学生拓展思路,丰富他们的文化素质的,要尊重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答案不必强求一致。)
五、布置作业 。
做课后练习一。
教学设计(B)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写音乐的散文,但又不局限于音乐,而是由音乐引发到人生。所以教学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单纯地谈音乐,而要侧重音乐和人生的关系。二是重在品读,在品读中感悟:对一些深刻的话语,如最后一段,可引导学生讨论,从而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新课。
放一段《梁祝》的音乐,请同学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听完后请说说你在听这段音乐时感受到了什么.或者想到了什么?(重在让学生感受,回答不强求—致。)
大家感受到的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发现,一旦我们沉浸于音乐,音乐便会牵动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情感。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便是当代作家王蒙在音乐世界中的感悟。
二、作者简介。
王蒙,生于北平。194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后来还写了《活动变人形》、《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及若干诗集、散文集和文艺论集,均收入10卷本《王蒙文集》。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他在创作中不倦地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思考:“我”在算命瞎子吹奏的笛声中感受到的是什么?
笛声:无依无靠、呜咽抖颤、如泣如诉
人生:艰难困苦、孤独凄清、轻回低转
——作者在音乐启蒙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启蒙。所以接下来作者对各种音乐的认识,包含着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2. 请女同学齐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大家体会在自然之声中“我”感受到的是什么?
声音:入耳牵心、移神动性
小雨声:温柔、静穆、和平、缠绵、弥漫、无尽
中雨声:活泼、跳荡、滋润
大雨声:壮怀激烈、威严、恐怖、豪情
“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如何理解这句话?
(自然的音乐让我思考许多,又使我渴望人生的拼搏。)
——音乐开始拨动“我”情感的乐弦。
3.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到结尾,同学边听边注意朗诵的抑扬顿挫,同时体会:在本民族音乐、西洋音乐、苏联歌曲、流行歌曲等等的音乐世界中,“我”的感受怎样?
4.再请同学自由朗读,融人感情,细细晶读,将你认为能重点体现作者感受的语句画上横线。
5.同学自由讨论,怎样理解这些语句,说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巡回,了解讨论情况。)
6.就几个较难懂的语句适当点拨。
1)“即使是最激越最欢快的歌曲,一个人唱起来,不也有点寂寞吗?”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一个人怎能孤独地唱出激越和欢快呢?他必须依托于群体,所以歌声不能属于那种超脱群体的“强者”。)
2)“哦,我的燕赵故乡,你太压抑又太奔放,你太古老,又太孩子气了。”
(燕赵故乡,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古老”的土地饱受沉重历史的“压抑”,但是激昂慷慨的河北梆子,却又表现了她的“奔放”和“孩子气”,透露出她的力量和生气。)
3)“所有他们的作品都给我一种神圣,一种清明,一种灵魂沐浴的通畅爽洁,—种对于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一切困扰和痛苦的代价的理解和肯定。”
(音乐使人摆脱人生的苦难、人世的险恶性,给人心灵的启迪,让人执着地追求理想。)
7.作者说“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然后又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这两者有没有矛盾?你认为艺术属于什么样的人?
(本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音乐和人生的认识,第一问答案详见《教师教学用书》,第二问依学生的思考,回答不强求一致。)
8.结尾一段如何理解?说说你对音乐的认识和体会。
(结尾一段是作者的人生体验,确实,音乐使人生美好、纯洁,充满理想和信
教学设计(C)
教学设想
重点与前相同,但更多地让学生自读,体会,讨论,教师尽量少说,在学生发言时可适当引导、点拨,驾驭好课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请同学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曲或一段乐曲,并谈谈喜欢它的原因。
(由此导人新课)
二、请同学说说你所认识的王蒙,教师在此基础上补充。
三、教师范读全文(或放录音带),向学们一起来体会王蒙在声音世界里的感受和体 验。并留心朗读的轻重缓急。
四、同学自由朗读,投入感情,细细体会。
五、对于音乐的认识和体会,你有哪些与王蒙相同,又有哪些不同体验?尽量说具体。
(本题旨在寻找异同中更切近、真实地感受作者的体验,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对
音乐的认识-,对人生的体验。) ’
六、还有哪些语句或体验你难以理解,试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之后,再齐声朗读这些语段。
七、 思考:作者说“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然后又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如何理解?你认为艺术属于什么样的人?
八、欣赏这篇文章,她的急管繁弦的叙写节奏和细致多变的感觉描写,使人在温热的鼻息和亲切的絮叨中与作者同步感受、体会,领略文章里流淌着的美妙情感。种种细腻的感觉、美妙的情感离不开文章优美的语言。请将你所喜欢的语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语言,学会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九、作业 。
将你对一件艺术品的认识和感情写成一篇散文。
(这件艺术品可以是音乐、舞蹈、工艺品、文学作品等等。)
在声音的世界里① 篇4
王蒙
我至今忘记不了孩提时代听到过的算命瞎子吹奏的笛
声。寒冷的冬夜,萧瑟的生活,一声无依无靠的笛子,呜
咽抖颤,如泣如诉,表达着人生的艰难困苦、孤独凄清,
轻回低转,听之泪下。不知道这算不算我这一生的第一节
音乐课。
我慢慢知道,声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无影无
踪,无体积无重量无定形,却又入耳牵心,移神动性,说
不言之言,达意外之意,无为而无不有。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穆、和平,而
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
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
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
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
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我学着唱歌,所有的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有一点感
伤。即使是进行曲、谐谑①曲,当这个歌曲被你学会,装
进你的头脑,当一切都时过境迁的时候,记忆中的进行曲
不是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温柔吗?即使是最
激越、最欢快的歌曲,一个人唱起来,不也有点寂寞吗?
一个真正的强者,一个真正激越着和欢快着的人,未必会
唱很多的歌。一个财源茂盛的大事求必会去写企业家的报
告文学。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大约不会去做特型演员演革
命领袖。一个与自己的心上人过着团圆美满的夫妻生活。
天长地久不分离、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人,大概也不会
去谱写吟唱小夜曲。
莫非,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
我喜欢听单弦牌子曲《风雨归舟》,它似乎用闲适并带几
分粗犷①的声音吐出了心中的块垒。我喜欢听梅花大
鼓《宝玉探晴霎》,绕来绕去的腔调十分含蓄,十分委婉,
我总觉得用这样的曲子做背景音乐是最合适的。河南坠子
的调门与唱法则富有一种幽默感,听坠子就好像听一位热
心的、大嗓门的、率真本色中流露着娇憨的小大姐的白
话。戏曲中最让我动情的是河北梆子,苍凉高亢,嘶喊哭
号,大吵大闹,如醉如痴。哦,我的燕赵故乡,你太压
抑,又太奔放,你太古老,又太孩子气了。强刺激的河北
梆子,这不就是我们自己土生土长的“滚石乐”吗?
青年时代我开始接触西洋音乐了,《桑塔露棋亚》《我
的太阳》《伏尔加船夫曲》《夏天最后的一棵玫瑰))《老人
河》,所有的西洋歌曲都澎湃着情潮,都拥有一种强健的
欲望,哪怕这种欲望派生出许多悲伤和烦恼,哪怕是痛苦
也痛苦得那样强劲。
很快地,我投身到苏联歌曲的海洋里去了。《喀秋莎》
和《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打头,一首接一首明朗、充
实、理想、执著的苏联歌曲掀起了我心头的波浪,点燃了
我青春的火焰,插上了我奋飞的双翅。苏联歌曲成了我生
命的一部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命运的一部分。不管苏
联的历史将会怎么样书写,我永远爱这些歌曲,包括歌颂
斯大林的歌,他们意味着的与其说是苏联的政治和历史,
不如说是我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音乐毕竟不是公文,当公
文失效了的时候,(尽管与一个时期的公文有关的)音乐
却会留存下来,脱离开一个时期的政治社会历史规定,脱
离开那时的作曲家与听众给声音附加上去的种种具体目的
和具体限制,成为永远的纪念和见证,成为永远可以温习
的感情贮藏。这样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了,艺术的名
字是“坚强”,是“恒久”,正像一首苏联歌曲所唱的那
样,它是“在火里不会燃烧,在水里也不会下沉”的。
说老实话,我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水准并不怎么样。我
不会演奏任何一样乐器,不会拿起五线谱视唱,不知道许
多大音乐家的姓名与代表作。但我确实喜爱音乐,能够沉
浸在我所能够欣赏的声音世界中,并从中有所发现,有所
获得,有所超越、排解、升华、了悟。进入了声音的世
界,我的身心如鱼得水。莫扎特使我觉得左右逢源①,俯
拾即是,行云流水。柴可夫斯基给我以深沉、忧郁而又翩
翩深洒的美。贝多芬则以他的严谨、雍容、博大、丰赡②
使我五体投地得喘不过气来。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如春潮,
如月华,如鲜花灿烂,如水银泻地。听了他的作品我会觉
得自己更年轻,更聪明,更自信。所有他们的作品都给我
一种神圣,一种清明,一种灵魂沐浴的通畅爽洁,一种对
于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一切困扰和痛苦的代价的理解和肯
定。听他们的作品,是我能够健康地活着、继续健康地活
下去、战胜一切邪恶和干扰、工作下去、写作下去的保证
和力量的源泉。
流行歌曲、通俗歌曲,也自有它的魁力。周漩、邓丽
君、韦唯,以及美国的约翰·丹佛、巴色拉,德国的尼
娜,苏联的布加乔娃,西班牙的胡里奥,都有打动我的地
方。我甚至于设想过,如果我当年不去槁写作,如果我去
学唱通俗歌曲或者去学器乐或者去学作曲呢?我相信,我
会有一定的成就的。并非由于我什么事都逞能,不是由于
我声带条件特别好,只是由于我太热爱音乐,太愿意生活
在声音的世界里了。而经验告诉我,热爱,这已经是做好
一件事的首要的保证了。
人生因有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被站污、更值得
了,不是么?
1992年2月
在声音的世界里① 篇5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作者最后说:“人生因为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可以说这是作者人生的体验。
“我”的音乐启蒙是算命瞎子凄苦的笛声,不仅是“我这一生的第一节音乐课”,也是“我”第一节人生课。“我”不仅感受到笛声中表现的“孤独凄清”,也萌发了同情、怜悯的情怀,种下了爱的根芽。以后接触到的各种音乐,其中“澎湃”的“情潮”、“强健的欲望”、“执著”的“理想”、永恒的“美”,超越政治历史的羁绊,摆脱人世的庸俗险恶,给人“一种神圣,一种清明,一种灵魂沐浴的通畅爽洁”,让人“战胜一切邪恶”“健康地活着”。——音乐使人生美好、纯洁、充满理想和信心。
二、内容分析
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起着引领下文的作用。谁都知道,童年的某些记忆是最难以忘怀的,其中有的事情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作者孩提时代听到的一曲哀笛,使作者“听之泪下”,可见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弦,在作者内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笛声的魅力影响了作者此后乃至一生对于声音,尤其是音乐的充分注意、体验、思考,直至充满激情的热爱。联系后文,可以更深地体会到作者文首写此一段的目的。笛声属于音乐的范畴,但第2自然段莫说笛声,就连一丝第1自然段中感伤的影子都找不到了。而是以“慢慢知道”另启一笔,开始了对声音的充满哲理的思考。这思考洒脱、率真、成熟。作者一出笔就从声音意义的最大范畴概括了它的特点——“最奇妙”。然后先反后正从两个方面予以具体解说。接着缩小了描述的角度,将镜头对准了“雨”和“风”。雨是作者平生最爱之一,也曾专文以抒其情。此文只从听觉角度予以条分缕析,极其细致入微,足以拨动读者的心弦而引起共鸣。不仅如此,因人生际遇不同,还可引起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段末一句,“跃跃欲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服务于社会人生的愿望和积极、豁达的生活态度。
“我学着唱歌,所有的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有一点感伤。”这里的“学着”于作者而言,恐怕已经包含了一个较大的时间范围,因为这牵扯到对于“感伤”的理解,对于整个第4自然段含义的理解。“感伤”这里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曲词本身令人伤感,一种是为歌曲的遭际感伤。联系下文,本处显指后者。接着,作者以推测的语气描述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让作者感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强者”、“成功者”和艺术的距离,这种距离感也令作者感伤不已,甚至怀疑“莫非,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我们认为,这里的感伤心态同样是反映了作者对歌曲、对艺术的真爱。因为很难设想一个对艺术漠不关心的人会对艺术产生这样那样的情感。
第6自然段,作者再启一笔,正面描绘音乐感受。他先写到民族音乐。一句反问,使情感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之后略写西洋音乐而过渡到对苏联歌曲的详写。
作者的青年时代是苏联歌曲最盛行的时候。可以说,苏联歌曲影响了作者的一生。作者把苏联歌曲比作“海洋”,以“投身”来形容自己极大的热情;以“明朗、充实、理想、执著”浓缩苏联歌曲的特点;以“掀起……”、“点燃……”“插上……”形象地道出其给予自己的巨大影响;以意味着“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阐其重要;以“成为永远的记念和见证”、“成为永远可以温习的感情贮藏”言其宝贵;以艺术的名字是“坚强”、“恒久”,给予自己曾有的怀疑以有力的否定,照应了前文,又退出了自己又为艺术生命力的感悟。感情再次达到一个高潮。作者待感情稍微平静之后,又转到对西方名曲感受的描绘。如珠的妙语既使人感到乐曲的魅力,又使人感叹作者体察之微,辨力之强,描绘之细。段末作者以串串排比放纵自己的感情,潮涌浪叠式地概括了乐曲对于自己身心的巨大影响和对于自己人生的重大意义,感情的抒发达到顶峰。
其后,作者略点了一笔流行歌曲、通俗歌曲。一番感慨之后,以“太热爱音乐,太愿意生活在音乐的世界里了”而直奔主题。
结尾一段道出了作者对音乐真谛的理解和感悟,点明了热爱的原因,深化了主题。
三、写法特点
①体察入微,描述细致、准确。如3、6、9自然段中对声音及音乐感受的描绘,反映了作者敏锐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和深厚的语言功力。
②句式整散结合,整中有散,散中见整,使全文形成一种韵律美和节奏美。如2、3、6自然段,句式以整齐为主,而又整中见散;4、8、9自然段以散句为主,而又散中见整。
③排比修辞的大量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现力。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领会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2.学习作者描写音乐的优美词句。
3.理清本文线索。
(二)能力目标
1.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学会根据语境选样恰当的解释。
(三) 情感目标
“听音乐是给灵魂洗澡,使人净化,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休息。”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更多地接触音乐、欣赏音乐、热爱音乐,领悟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作者按怎样的思路来写作的?这个问题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抓住时间词,引导学生分析。
2.文中一些句子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较难领会,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作家的经历仔细体会。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本文线索清晰、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活动设计上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讨论、分析、谈体会、谈感受,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声音的世界里,人生因为有了音乐而变得更加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这节课,我们要懂得: (投影素质教育目标)
素质教育目标
1.领会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2.学习、积累优美的词句。
3.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
4.理清线索。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动机
王蒙,当代作家,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王蒙曾说过:“我非常非常地喜爱音乐、离不开音乐。音乐是我生活的—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我的作品的一部分。1953年我开始我的处女怍《青春万岁》的创作时,为它的结构而苦恼,而左冲右撞,不得要领之时,听到苏联作曲家的交响乐作品时,它的结构大大启发了我,使我悟到了小说的结构应该是这样的,既分散又统—,既多样又和谐。音乐在我的作品里是—个非常重要的、头等重要的部分。”
2.自读课文,考虑以下问题,时间五分钟。
(1)圈出生字词,查《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
(2)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3)找出中心句,理清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三)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课前预习及课堂白读字词情况,要求学生读出生问并加以解释,集体订正。
娇憨 如泣如诉 时过境迁 左右逢源
奔放 俯拾即是 行云流水 五体投地
雍容 水银泻地 通畅爽洁
2.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说说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每段段首第—句基本都是中心句。文章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不同时期对音乐的接触、了解和感悟。
3.作者的音乐启蒙来自于何时、何人、何故?
孩提时代,—个寒冷的冬夜,—位算命瞎子吹奏的一声无依无靠的笛子,如泣如诉,应情应景,听之泪下,至今还记忆犹新。
4.,孩提时代的作者喜欢哪些音乐?
听雨声、学唱歌、听单弦、听梅花大鼓、河南坠子、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曲。
5.大自然的声音也是—种优美的乐音,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大自然的雨声,写了哪几种类型的雨声?它们带给作者的感悟相同吗?
有小雨声、中雨声、大雨声,它们带给作者的感悟各不相同。
6.你怎样理解:“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突然的风声让人感觉到萧瑟、惶恐,大雨声则让人豪情满怀,风雨混合在一起则让人时而惴惴不安、思虑万千时而又满怀豪情,让人跃跃欲试。
7.所以作者认为“声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
8.作者孩提时代对声音的喜好往往带着淡淡的忧郁,你能从文中找到例证吗?
如第4自然段中的“我学唱歌,所有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有—点感伤……即使是最激越、最欢快的歌曲,一个人唱起来,不也有点寂寞吗?”再如第6自然段中的“哦,我的燕越故乡,你太压抑又太奔放,你太古老,又太孩子气了。”
9.联系上下文推测一下原因。
作者的孩提时代是很不幸的,父母失和、家庭不睦。从小身体瘦弱,很难和同龄的男孩玩到一起。七岁那年还独自到棺材店闲逛,询问价格。当他听到算命瞎子如泣如诉的笛声,引发了强烈的共鸣,至今难忘。所以孩提时代对音乐的感受充满矛盾和忧郁。
10.到了青年时代,作者的视野更为广阔,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有所变化,他接触了哪些音乐呢?
有西洋音乐、苏联歌曲,还有流行歌曲、通俗歌曲。
11.对这些音乐,作者持什么态度?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加以说明。
喜爱、肯定如第8自然中的“一首接一首明朗、充实、理想、执著的苏联歌曲掀起了我心头的波浪,点燃了我青春的火焰,插上了我奋飞的双翅。”……
12.第9自然段“所有他们的作品都给我一种神圣,一种清明,一种灵魂沐浴的通畅爽洁,一种对于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一切困扰和痛苦的代价的理解和肯定。”联系上下文,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日渐丰富,思想的日趋成熟,作者在音乐的熏陶下,对音乐、对人生的理解更加积极向上,充满激情,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13.作者说“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然后又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这两者有没有矛盾?你认为艺术(音乐)属于什么样的人?
二者没有矛盾,这实际上是作者不同时期、不同经历的人生感悟的反映。同时也说明音乐对人的影响和教化作用。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从哭闹的婴孩凝神聆听母亲的儿歌到垂暮老人随身携带的收音机,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因为有了音乐而更加精彩。
14.如果我们用两个词分别概括作者不同时期对音乐的感悟的话,你会怎样概括?
孩提时代——彷徨、感伤、消极;青年时代——激越、明朗、积极等,
15.作者为什么喜欢音乐?结合课文最后—段话,说说你对音乐的认识和体会。
音乐伴随着作者成长,让他体会到了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或者用文中的话答)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实际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人生经历
儿童时期的天真烂漫,少年时期的莽撞和彷徨,青年时期的激情、豪迈和自信,中年时期的稳健和平和,老年时期的豁达和安详。“音乐能给人洗澡,使人净化”,“给人以更好的享受和休息”。让我们更多地去了解音乐、欣赏音乐、热爱音乐吧!因为“—个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完全的生活,—个不爱音乐的人也算不上完全的爱着生活。”(王蒙的话,可以投影出来。)
六、板书设计
在声音的世界里① 篇6
教学目的:
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 理解一些意义深刻的句子。
3、 教会学生享受音乐。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 :
目标2
课前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口头作文(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放一段《梁祝》的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静睛静地听,听后说说感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便是当代作家王蒙在音乐世界中的感悟。
二、 正课
1、个别、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内容。
第一段:(第1、2、3节)写从孩提的笛声、雨声慢慢知道,声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
第二段:(第《、5节)写我学唱歌,感到所有的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
有一点感伤。
第三段:(第6节)写我对地方曲子的欣赏。
第四段:(第7节)写我对西洋音乐的欣赏。
第五段:(第8节)写我对苏联音乐的欣赏。
第六段:(第9节)写我对世界音乐大师作品的欣赏。
第七段:(第10节)写我对流行歌曲、通俗歌曲的欣赏。
第八段:(第11节)写音乐使作者体会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2.提问:我孩提时听到的算命瞎子吹奏的笛声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寒冷的冬夜,萧瑟的生活,一声无依无靠的笛子,呜咽
抖颤,如泣如诉,表达着人生的艰难困苦、孤独凄清,轻回低转,听之泪
下。
3.提问:我听到的风雨声是怎样的?
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穆、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
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些新的转
机,新的希望。
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惧呼喊着豪情。
突然的风声能使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
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4.提问:为什么小雨声会给我这样的感觉?
因为小雨细细的、密密的、下得长久,润物细无声。
5、提问:为什么中雨声会给我这样的感觉?
因为中雨较大,有一定的水量,有一定的声音。它能滋润田野,给农作物带来生机和希望。也给人带来新的希望。
6.提问:为什么大雨声会给我这样的感觉?
大雨气势磅礴,使人有壮怀激烈的感觉。大雨横扫大
地,那种震撼人心的巨响使人恐怖,给人威严。
7、为什么说:"莫非,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学唱歌,所有的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有一点
感伤,而那些在人生道路上一路畅通的人是不怎么会唱歌的。所以作者
这样认为。
8.提问;我对地方曲子是怎么理解的?
听单弦牌子曲《风雨归舟》,觉得它似乎用闲适并带几
分粗护的声音吐出了心中的块垒。
听梅花大鼓《宝玉探晴霎》绕来绕去的腔调十分含蓄,十分委婉。
听河南坠子,富有一种幽默感,好像听一位热心的、大嗓门的、率真
本色中流露着娇憨的大小姐的白话。
听河北梆子,苍凉高亢,嘶喊哭号,大吵大闹,如醉如痴。
9.提问:为什么说"我的燕赵故乡,你太压抑又太奔放,你太古老
又太孩子气了"?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的?
因为燕赵历代是封建统治的中心,人民在封建压迫和
残酷剥削下长期过着压抑的生活。燕赵人的性格,热情奔放,豪爽朴直,
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燕赵又是古老的王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燕赵
人又是憨直率真的、有着赤子之心。
10.提问;我对西洋音乐怎么理解的?
所有的西洋歌曲都澎湃着情潮,都拥有一种健康的欲望,哪怕这种欲望派生出许多悲伤和烦恼,哪怕是痛苦也痛苦得那样强劲。
11.提问:我对苏联歌曲怎样理解的?
苏联歌曲明朗、充实、理想、执著。掀起了我心头的波
浪,点燃了我青春的火焰,插上了我奋飞的双翅,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命运的一部分。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前面说"莫非,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
这里又说"艺术是属于强者的了,艺术的名字是坚强"?前后有没有矛
盾?
没有矛盾。因为,音乐可以脱离一个时期的政治社会
历史规定,脱离开那时的作曲家与听众给声音附加上去的种种具体目
的和具体限制,成为永远的纪念和见证,成为永远可以温习的感情贮
藏。"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是从歌曲的感伤味道来讲,"艺术又是属
于强者"是从艺术的生存价值来讲。前后并不矛盾。
13.提问:我是怎样理解音乐大师的作品的?
莫扎特使我左右逢源,俯拾即是,行云流水。柴可夫斯
基给我以深沉、忧郁而又翩翩潇洒的美。贝多芬以它的严谨、雍容、博
大、丰赡使我五体投地的喘不过气来。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如春潮,如月华,如鲜花灿烂,如水银泄地。听了他的作品我会觉得自己更年轻,更聪明,更自信。所有他们的作品都给我一种神圣,一种清明,一种灵魂沐浴的通畅爽洁,一种对于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一切困扰和痛苦的代价的理解和肯定。
14.提问:为什么说"听他们的作品,使我能够健康的活着、继续健
康的活下去,战胜一切邪恶和干扰、工作下去、写作下去的保证和力量的源泉"?
这是作者对音乐的一种理解和感悟,作者在音乐中体会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音乐是他产生了生活的动力和前进的力量。
15.提问:作者怎样看待流行音乐、通俗歌曲的?
流行歌曲、通俗歌曲也自有它的勉力。
16.提问:作者为什么喜欢音乐?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音乐的认识和体会。
作者认为,人生因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被哈污、更值得了。作者从音乐中体会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以上环节由教师投影出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四、学生说说对音乐感受。
五、小结
这篇文章写作者从孩提时代的笛声、雨声中,走进了声音的世界。
音乐伴随着他成长,让他体会到人生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六、布置作业
A.完成课后练习一。
B.你认为流行音乐、通俗歌曲会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C、你最欣赏的一首歌,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段二三百字的文章。
六、说课精要:由于自读课文的关系,只要设计双关的问题,学生回答时要注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加强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后记:
<-- #EndEditable -->
在声音的世界里① 篇7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领会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2.学习作者描写音乐的优美词句。
3.理清本文线索。
(二)能力目标
1.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学会根据语境选样恰当的解释。
(三) 情感目标
“听音乐是给灵魂洗澡,使人净化,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休息。”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更多地接触音乐、欣赏音乐、热爱音乐,领悟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作者按怎样的思路来写作的?这个问题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抓住时间词,引导学生分析。
2.文中一些句子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较难领会,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作家的经历仔细体会。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本文线索清晰、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活动设计上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讨论、分析、谈体会、谈感受,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声音的世界里,人生因为有了音乐而变得更加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这节课,我们要“在声音的世界里”懂得: (投影素质教育目标)
素质教育目标
1.领会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2.学习、积累优美的词句。
3.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
4.理清线索。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动机
王蒙,当代作家,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王蒙曾说过:“我非常非常地喜爱音乐、离不开音乐。音乐是我生活的—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我的作品的一部分。1953年我开始我的处女怍《青春万岁》的创作时,为它的结构而苦恼,而左冲右撞,不得要领之时,听到苏联作曲家的交响乐作品时,它的结构大大启发了我,使我悟到了小说的结构应该是这样的,既分散又统—,既多样又和谐。音乐在我的作品里是—个非常重要的、头等重要的部分。”
2.自读课文,考虑以下问题,时间五分钟。
(1)圈出生字词,查《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
(2)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3)找出中心句,理清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三)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课前预习及课堂白读字词情况,要求学生读出生问并加以解释,集体订正。
娇憨 如泣如诉 时过境迁 左右逢源
奔放 俯拾即是 行云流水 五体投地
雍容 水银泻地 通畅爽洁
2.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说说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每段段首第—句基本都是中心句。文章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不同时期对音乐的接触、了解和感悟。
3.作者的音乐启蒙来自于何时、何人、何故?
孩提时代,—个寒冷的冬夜,—位算命瞎子吹奏的一声无依无靠的笛子,如泣如诉,应情应景,听之泪下,至今还记忆犹新。
4.“在声音的世界里”,孩提时代的作者喜欢哪些音乐?
听雨声、学唱歌、听单弦、听梅花大鼓、河南坠子、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曲。
5.大自然的声音也是—种优美的乐音,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大自然的雨声,写了哪几种类型的雨声?它们带给作者的感悟相同吗?
有小雨声、中雨声、大雨声,它们带给作者的感悟各不相同。
6.你怎样理解:“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突然的风声让人感觉到萧瑟、惶恐,大雨声则让人豪情满怀,风雨混合在一起则让人时而惴惴不安、思虑万千时而又满怀豪情,让人跃跃欲试。
7.所以作者认为“声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
8.作者孩提时代对声音的喜好往往带着淡淡的忧郁,你能从文中找到例证吗?
如第4自然段中的“我学唱歌,所有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有—点感伤……即使是最激越、最欢快的歌曲,一个人唱起来,不也有点寂寞吗?”再如第6自然段中的“哦,我的燕越故乡,你太压抑又太奔放,你太古老,又太孩子气了。”
9.联系上下文推测一下原因。
作者的孩提时代是很不幸的,父母失和、家庭不睦。从小身体瘦弱,很难和同龄的男孩玩到一起。七岁那年还独自到棺材店闲逛,询问价格。当他听到算命瞎子如泣如诉的笛声,引发了强烈的共鸣,至今难忘。所以孩提时代对音乐的感受充满矛盾和忧郁。
10.到了青年时代,作者的视野更为广阔,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有所变化,他接触了哪些音乐呢?
有西洋音乐、苏联歌曲,还有流行歌曲、通俗歌曲。
11.对这些音乐,作者持什么态度?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加以说明。
喜爱、肯定如第8自然中的“一首接一首明朗、充实、理想、执著的苏联歌曲掀起了我心头的波浪,点燃了我青春的火焰,插上了我奋飞的双翅。”……
12.第9自然段“所有他们的作品都给我一种神圣,一种清明,一种灵魂沐浴的通畅爽洁,一种对于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一切困扰和痛苦的代价的理解和肯定。”联系上下文,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日渐丰富,思想的日趋成熟,作者在音乐的熏陶下,对音乐、对人生的理解更加积极向上,充满激情,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13.作者说“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然后又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这两者有没有矛盾?你认为艺术(音乐)属于什么样的人?
二者没有矛盾,这实际上是作者不同时期、不同经历的人生感悟的反映。同时也说明音乐对人的影响和教化作用。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从哭闹的婴孩凝神聆听母亲的儿歌到垂暮老人随身携带的收音机,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因为有了音乐而更加精彩。
14.如果我们用两个词分别概括作者不同时期对音乐的感悟的话,你会怎样概括?
孩提时代——彷徨、感伤、消极;青年时代——激越、明朗、积极等,
15.作者为什么喜欢音乐?结合课文最后—段话,说说你对音乐的认识和体会。
音乐伴随着作者成长,让他体会到了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或者用文中的话答)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实际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人生经历
儿童时期的天真烂漫,少年时期的莽撞和彷徨,青年时期的激情、豪迈和自信,中年时期的稳健和平和,老年时期的豁达和安详。“音乐能给人洗澡,使人净化”,“给人以更好的享受和休息”。让我们更多地去了解音乐、欣赏音乐、热爱音乐吧!因为“—个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完全的生活,—个不爱音乐的人也算不上完全的爱着生活。”(王蒙的话,可以投影出来。)
六、板书设计
在声音的世界里① 篇8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作者最后说:“人生因为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可以说这是作者人生的体验。
“我”的音乐启蒙是算命瞎子凄苦的笛声,不仅是“我这一生的第一节音乐课”,也是“我”第一节人生课。“我”不仅感受到笛声中表现的“孤独凄清”,也萌发了同情、怜悯的情怀,种下了爱的根芽。以后接触到的各种音乐,其中“澎湃”的“情潮”、“强健的欲望”、“执著”的“理想”、永恒的“美”,超越政治历史的羁绊,摆脱人世的庸俗险恶,给人“一种神圣,一种清明,一种灵魂沐浴的通畅爽洁”,让人“战胜一切邪恶”“健康地活着”。——音乐使人生美好、纯洁、充满理想和信心。
二、内容分析
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起着引领下文的作用。谁都知道,童年的某些记忆是最难以忘怀的,其中有的事情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作者孩提时代听到的一曲哀笛,使作者“听之泪下”,可见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弦,在作者内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笛声的魅力影响了作者此后乃至一生对于声音,尤其是音乐的充分注意、体验、思考,直至充满激情的热爱。联系后文,可以更深地体会到作者文首写此一段的目的。笛声属于音乐的范畴,但第2自然段莫说笛声,就连一丝第1自然段中感伤的影子都找不到了。而是以“慢慢知道”另启一笔,开始了对声音的充满哲理的思考。这思考洒脱、率真、成熟。作者一出笔就从声音意义的最大范畴概括了它的特点——“最奇妙”。然后先反后正从两个方面予以具体解说。接着缩小了描述的角度,将镜头对准了“雨”和“风”。雨是作者平生最爱之一,也曾专文以抒其情。此文只从听觉角度予以条分缕析,极其细致入微,足以拨动读者的心弦而引起共鸣。不仅如此,因人生际遇不同,还可引起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段末一句,“跃跃欲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服务于社会人生的愿望和积极、豁达的生活态度。
“我学着唱歌,所有的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有一点感伤。”这里的“学着”于作者而言,恐怕已经包含了一个较大的时间范围,因为这牵扯到对于“感伤”的理解,对于整个第4自然段含义的理解。“感伤”这里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曲词本身令人伤感,一种是为歌曲的遭际感伤。联系下文,本处显指后者。接着,作者以推测的语气描述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让作者感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强者”、“成功者”和艺术的距离,这种距离感也令作者感伤不已,甚至怀疑“莫非,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我们认为,这里的感伤心态同样是反映了作者对歌曲、对艺术的真爱。因为很难设想一个对艺术漠不关心的人会对艺术产生这样那样的情感。
第6自然段,作者再启一笔,正面描绘音乐感受。他先写到民族音乐。一句反问,使情感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之后略写西洋音乐而过渡到对苏联歌曲的详写。
作者的青年时代是苏联歌曲最盛行的时候。可以说,苏联歌曲影响了作者的一生。作者把苏联歌曲比作“海洋”,以“投身”来形容自己极大的热情;以“明朗、充实、理想、执著”浓缩苏联歌曲的特点;以“掀起……”、“点燃……”“插上……”形象地道出其给予自己的巨大影响;以意味着“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阐其重要;以“成为永远的记念和见证”、“成为永远可以温习的感情贮藏”言其宝贵;以艺术的名字是“坚强”、“恒久”,给予自己曾有的怀疑以有力的否定,照应了前文,又退出了自己又为艺术生命力的感悟。感情再次达到一个高潮。作者待感情稍微平静之后,又转到对西方名曲感受的描绘。如珠的妙语既使人感到乐曲的魅力,又使人感叹作者体察之微,辨力之强,描绘之细。段末作者以串串排比放纵自己的感情,潮涌浪叠式地概括了乐曲对于自己身心的巨大影响和对于自己人生的重大意义,感情的抒发达到顶峰。
其后,作者略点了一笔流行歌曲、通俗歌曲。一番感慨之后,以“太热爱音乐,太愿意生活在音乐的世界里了”而直奔主题。
结尾一段道出了作者对音乐真谛的理解和感悟,点明了热爱的原因,深化了主题。
三、写法特点
①体察入微,描述细致、准确。如3、6、9自然段中对声音及音乐感受的描绘,反映了作者敏锐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和深厚的语言功力。
②句式整散结合,整中有散,散中见整,使全文形成一种韵律美和节奏美。如2、3、6自然段,句式以整齐为主,而又整中见散;4、8、9自然段以散句为主,而又散中见整。
③排比修辞的大量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现力。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领会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2.学习作者描写音乐的优美词句。
3.理清本文线索。
(二)能力目标
1.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学会根据语境选样恰当的解释。
(三) 情感目标
“听音乐是给灵魂洗澡,使人净化,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休息。”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更多地接触音乐、欣赏音乐、热爱音乐,领悟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作者按怎样的思路来写作的?这个问题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抓住时间词,引导学生分析。
2.文中一些句子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较难领会,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作家的经历仔细体会。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本文线索清晰、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活动设计上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讨论、分析、谈体会、谈感受,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声音的世界里,人生因为有了音乐而变得更加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这节课,我们要“在声音的世界里”懂得: (投影素质教育目标)
素质教育目标
1.领会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2.学习、积累优美的词句。
3.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
4.理清线索。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动机
王蒙,当代作家,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王蒙曾说过:“我非常非常地喜爱音乐、离不开音乐。音乐是我生活的—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我的作品的一部分。1953年我开始我的处女怍《青春万岁》的创作时,为它的结构而苦恼,而左冲右撞,不得要领之时,听到苏联作曲家的交响乐作品时,它的结构大大启发了我,使我悟到了小说的结构应该是这样的,既分散又统—,既多样又和谐。音乐在我的作品里是—个非常重要的、头等重要的部分。”
2.自读课文,考虑以下问题,时间五分钟。
(1)圈出生字词,查《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
(2)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3)找出中心句,理清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三)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课前预习及课堂白读字词情况,要求学生读出生问并加以解释,集体订正。
娇憨 如泣如诉 时过境迁 左右逢源
奔放 俯拾即是 行云流水 五体投地
雍容 水银泻地 通畅爽洁
2.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说说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每段段首第—句基本都是中心句。文章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不同时期对音乐的接触、了解和感悟。
3.作者的音乐启蒙来自于何时、何人、何故?
孩提时代,—个寒冷的冬夜,—位算命瞎子吹奏的一声无依无靠的笛子,如泣如诉,应情应景,听之泪下,至今还记忆犹新。
4.“在声音的世界里”,孩提时代的作者喜欢哪些音乐?
听雨声、学唱歌、听单弦、听梅花大鼓、河南坠子、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曲。
5.大自然的声音也是—种优美的乐音,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大自然的雨声,写了哪几种类型的雨声?它们带给作者的感悟相同吗?
有小雨声、中雨声、大雨声,它们带给作者的感悟各不相同。
6.你怎样理解:“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突然的风声让人感觉到萧瑟、惶恐,大雨声则让人豪情满怀,风雨混合在一起则让人时而惴惴不安、思虑万千时而又满怀豪情,让人跃跃欲试。
7.所以作者认为“声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
8.作者孩提时代对声音的喜好往往带着淡淡的忧郁,你能从文中找到例证吗?
如第4自然段中的“我学唱歌,所有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有—点感伤……即使是最激越、最欢快的歌曲,一个人唱起来,不也有点寂寞吗?”再如第6自然段中的“哦,我的燕越故乡,你太压抑又太奔放,你太古老,又太孩子气了。”
9.联系上下文推测一下原因。
作者的孩提时代是很不幸的,父母失和、家庭不睦。从小身体瘦弱,很难和同龄的男孩玩到一起。七岁那年还独自到棺材店闲逛,询问价格。当他听到算命瞎子如泣如诉的笛声,引发了强烈的共鸣,至今难忘。所以孩提时代对音乐的感受充满矛盾和忧郁。
10.到了青年时代,作者的视野更为广阔,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有所变化,他接触了哪些音乐呢?
有西洋音乐、苏联歌曲,还有流行歌曲、通俗歌曲。
11.对这些音乐,作者持什么态度?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加以说明。
喜爱、肯定如第8自然中的“一首接一首明朗、充实、理想、执著的苏联歌曲掀起了我心头的波浪,点燃了我青春的火焰,插上了我奋飞的双翅。”……
12.第9自然段“所有他们的作品都给我一种神圣,一种清明,一种灵魂沐浴的通畅爽洁,一种对于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一切困扰和痛苦的代价的理解和肯定。”联系上下文,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日渐丰富,思想的日趋成熟,作者在音乐的熏陶下,对音乐、对人生的理解更加积极向上,充满激情,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13.作者说“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然后又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这两者有没有矛盾?你认为艺术(音乐)属于什么样的人?
二者没有矛盾,这实际上是作者不同时期、不同经历的人生感悟的反映。同时也说明音乐对人的影响和教化作用。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从哭闹的婴孩凝神聆听母亲的儿歌到垂暮老人随身携带的收音机,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因为有了音乐而更加精彩。
14.如果我们用两个词分别概括作者不同时期对音乐的感悟的话,你会怎样概括?
孩提时代——彷徨、感伤、消极;青年时代——激越、明朗、积极等,
15.作者为什么喜欢音乐?结合课文最后—段话,说说你对音乐的认识和体会。
音乐伴随着作者成长,让他体会到了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或者用文中的话答)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实际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人生经历
儿童时期的天真烂漫,少年时期的莽撞和彷徨,青年时期的激情、豪迈和自信,中年时期的稳健和平和,老年时期的豁达和安详。“音乐能给人洗澡,使人净化”,“给人以更好的享受和休息”。让我们更多地去了解音乐、欣赏音乐、热爱音乐吧!因为“—个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完全的生活,—个不爱音乐的人也算不上完全的爱着生活。”(王蒙的话,可以投影出来。)
六、板书设计
在声音的世界里① 篇9
师:在讲课之前,先请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喜欢听歌、唱歌吗?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来听一首歌——《真心英雄》,听后,说说你的感受。(听歌。)
生:这首歌高亢、激昂,让人兴奋,让人有所感悟。
生:我们要想取得成功,一定要努力拼搏、善于把握机遇,这样才能成为“真心英雄”。
生:这首歌让我身心受到一种震动,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都是经过大家的努力,经历一番风雨之后,才看到美丽彩虹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首歌不但让我们感到精神振奋,还让我们领悟到了人生的哲理:只有勇于拼搏,把握机遇的人才会成功。由此可见,艺术和生活,音乐和人生是紧密相连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理解音乐、感悟音乐的文章——《在声音的世界里》。(板书:课题,作者)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领会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投影:学习目标:(1)领会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描写。)
师: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并标划作者描写了哪些声音,是怎样描写的,从中作者感悟到了什么?
生:读。
师:作者描写了哪些声音?怎样描写?从中体味出了哪些情感?
生:笛声:呜咽抖颤,如泣如诉,表达着人生的艰难困苦,孤独凄清,轻回低转,听之泪下。
听雨
单弦牌子曲《风雨归舟》:闲适、粗犷。
梅花大鼓《宝玉探晴雯》:含蓄、委婉
河南坠子:幽默感
河北梆子:苍凉高亢,嘶喊哭号,大吵大闹。如醉如痴。
苏联歌曲:明朗、充实、理想、执着
钢琴曲:左右逢源、俯拾即是,行云流水,深沉,忧郁,严谨,雍容,博大,丰赡,如春潮,如月华,如鲜花灿烂,如水银泻地。
师:非常好。下面同学们朗读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的句子,并思考:在这些声音里,哪种声音是作者至今难以忘记的?
生:笛声。(板书:笛声)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作者童年时听到过的笛声。
师:童年的某些记忆总是难以忘怀的。那么,仅仅是这一点吗?
生:还有,作者认为这可能是我这一生的第一节音乐课。
师:既然是一节音乐课,当然要有音乐课的特点,文章是怎样描绘的?
生:“笛声的呜咽抖颤,如泣如诉,表达着人生的艰难困苦,孤独凄清,轻回低转,听之泪下。”
师:那么,这种呜咽抖颤的笛声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吹奏的?
生:寒冷的冬夜,萧瑟的生活。(板书:寒夜)
师:即是自然环境,又有社会环境。那么,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凄婉动人,听之泪下的笛声,确实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感悟到人生中的许多。
师:下面大家也来倾听一段的笛声,然后谈谈你的感受。
生:……
师:这段笛声和课文所描绘的笛声是类似的,相通的。呜咽抖颤、如泣如诉的笛声,仿佛把我们也带回了作家王蒙孩提时代所生活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中国。那是一个动荡而贫穷的时代,一个黑暗与光明交战的时代。孩提时的王蒙通过那哀怨凄婉的寒夜笛声,想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听到了劳动人民的心声,他初次感受和认识了社会,认识了人生(板书:人生)。下面同学们再来朗读作者对笛声的描写,体味作者的人生感悟。
生:读。
师:走过艰难坎坷、命运多舛的童年少年时光,一个新的国家、新的时代诞生了,人们,特别是青年们满怀热情地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50年代盛行的“明朗、充实、理想、执著”的苏联歌曲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青年的精神面貌。
师: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八节,体会苏联歌曲对作者人生的重要影响。(板书:苏联歌曲)
生:读。
师;那么苏联歌曲对作者有什么重要影响呢?
生:第二句,第三句。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生:排比,比喻。
师:我们该怎样朗读这些句子呢?同学们试读一下,
生:读。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生:读。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从语调、语速和气势上来说说看。)
生:用升调,语速稍快,一气呵成。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下吗?
师:不错,最后一句可以稍微再高昂些,有力度。
师;下面我们来齐读这两句话。
师:很好。那么,我们来看这些句子,它们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哪?
(投影)1、我投身到苏联歌曲的海洋里去了。
2、《喀秋莎》和《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打头,一首接一首明朗、充实、理想、执著的苏联歌曲掀起了我心头的波浪,点燃了我青春的火焰,插上了我奋飞的双翅。
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都是为了形象生动地表现苏联歌曲对我人生的重要影响。
那么,后三句我们应该处理好朗读重音,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作者对苏联歌曲的理解。我们班谁读的最好,给大家读一下。
生:读。
师:很好。同学们再读一读。
生:读。
师:这在一段里,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把苏联歌曲写得这么生动而有感染力,大家是不是也想听一听苏联歌曲到底是什么样呢?(想)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苏联歌曲《喀秋莎》。
师:我们倾听了明朗、充实、理想、执着的苏联歌曲,感受了呜咽颤抖、如泣如诉的寒夜笛声,而土生土长的河北梆子则是作者一生的挚爱。那么,河北梆子有什么特点,让作者如此的痴迷呢?同学们快速从文中找一下。(板书:河北梆子)
生:苍凉高亢、嘶喊哭号,大吵大闹,如醉如痴。
师:这是怎样的一块土地,竞会蕴育出让作者如此动情的戏曲哪?
生:我的燕赵故乡,你太压抑,又太奔放,你太古老,又太孩子气了。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能够演唱这种戏曲的人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人。在这里,作者就从河北梆子这种民族乐曲中悟出了故乡人的那种压抑而奔放的情感,进而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下面同学们深情地孩提时听到的寒夜笛声给作者留下最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他人生的启蒙;青年时学唱的明朗、充实、理想、执着的苏联歌曲给作者的人生以重要影响;而作者一生所挚爱的土生土长的河北梆子则贯穿了他的一生。生:读。
师:音乐的世界是浩瀚无比的。作家王蒙用他优美抒情的语言带领我们领略了寒夜笛声的凄婉动人,苏联歌曲的明朗充实,河北梆子的苍凉高亢……,作者从这众多的声音中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板书:感悟)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就要学习这种写法,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最喜爱或最难忘的乐曲或歌曲,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段话。
板书:在音乐的世界里
王蒙
寒夜笛声
苏联歌曲 感悟人生
河北梆子
在声音的世界里① 篇10
宜兴市张渚第二中学:陆莉静
教学目标 :
1.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美好感受。
2.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的理解和感悟。
3. 学习文章描写音乐的优美词语。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了解文章借音乐谈人生体验的方法。
2、学习文章描写音乐的优美词语。
难点:
1.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方法:
品读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课时:
因是自读课文,故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预先布置预习作业 ,要求学生课外完成。(题目详见预习试卷)
二、 由欣赏音乐导入 新课:
1、 放阿炳的《二泉映月》,要求学生闭目欣赏,用心感受。
2、 欣赏完后请学生谈感受,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3、 教师作适当补充并引入课文。
三、 简介作者:
1、 请学生交流所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王蒙的资料。
2、 教师作补充,共同了解作者。(放投影)
四、 以品读、点拨的方法学习课文1~5段
1、 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学生思考:
① 作者第一次接触音乐缘于何物?
② 请边听边把描绘音乐和作者感受的语句划出来。
2、 交流,教师结合刚才欣赏的阿炳的《二泉映月》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音乐和人生的关系。
3、 由音乐话题转入作者对自然之声的感受,教师范读第3节,学生思考:
① 各种雨声分别给我怎样的感受?划出有关词语。
② 以前学过哪些与雨有关的诗句?
4、交流,并由这些与雨有关的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声音和人生的关系。
5、 由第三段谈声音和人的感受的关系导入 第4段的学习:
① 学生齐读第4段,思考:为什么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有一点感伤呢?
② 教师以自己对某一歌曲的感悟来引导同学理解。
五、 以分组讨论的方法学习课文6~10段
1、 四人一小组讨论,每个大组负责一个段落,其中第二大组负责两个段落,每一组推选两个代表出来发言。
投影打出讨论题:
① 找出描写音乐的优美词句。
② 找出作者对这种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③ 你对这种音乐是有何感受?可以以一首曲子为例。
2、 文章前面说“莫非,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这部分中作者还这么认为吗?这时他认为怎样?前后是否矛盾呢?你是如何理解的?(可以提示同学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六、 由刚才讨论的话题点到文章的中心,即文章最后一段,教师作适当的总结。
七、 通过与学过的《绝唱》比较,总结本课的写作特点
1、 请同学回忆《绝唱》一文是描绘声音的方法:比喻、通感
2、 总结本文描绘声音和感受的方法:采用优美的词语
3、 交流预习题一,进一步体会这些优美词语的魅力。
八、 课堂练习:
放一段学生熟悉的音乐,让同学们写出自己对这段音乐的感受,字数200~300字。
(有时间课堂上交流,没时间就课后完成)
九、 课外作业 :
通过你对文章的理解和对音乐的感受,请你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课后练习一中的几个句子。
板书设计 :
声音:笛声 雨声 唱歌
各种音乐声
在声音的世界里
王蒙
感悟:莫非,意识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
艺术有是属于强者的。
在声音的世界里① 篇1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课题。
1、赵丽宏曾这样说过:“如果要我感谢什么人,而且只能感谢一次,那么,我想把一
次感谢奉献给创造出美妙音乐的人。倘若没有音乐,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多么沉闷可怕。”的确,生活因为有了音乐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生因有音乐而更加美好!在你的生活中,音乐带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多媒体显现需要思考的问题)
2、学生答,教师提示:在音乐世界里会有什么?(多媒体)
3、 教师谈话:是的,如果生活中没有音乐,会多么寂寞!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蒙
的世界,领会他对音乐独特的人生感悟。
4、 谁能来说一说你了解的王蒙?学生谈话后,教师展示介绍王蒙。
二、多媒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自读领悟。
1、 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描写精当优美的句子,找出作者对音乐的感受和思考的描述。
2、 请个别学生示范朗读后,学生谈自已的感受与理解。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3、 教给学生自读方式:品读法
4、 学生品读,再悟主题。
四、质疑问难。
1、 学生质疑
2、 教师提问(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l 作者说“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然后又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这两者有矛盾吗?你认为艺术是属于什么样的人的?
l 朗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的理解和对音乐的认识和体会。
五、拓展迁移
多媒体钢琴曲配乐画面,让学生谈自已的感受。写一篇小练笔。
六、布置作业
a、 继续完成小练笔,阅读课交流。
b、 搜集音乐名人名言。(有条件的可以品赏文中的音乐写感受。)
c、 摘抄好词佳句。
在声音的世界里① 篇12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多媒体展示课题。
1、赵丽宏曾这样说过:“如果要我感谢什么人,而且只能感谢一次,那么,我想把一
次感谢奉献给创造出美妙音乐的人。倘若没有音乐,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多么沉闷可怕。”的确,生活因为有了音乐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生因有音乐而更加美好!在你的生活中,音乐带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多媒体显现需要思考的问题)
2、学生答,教师提示:在音乐世界里会有什么?(多媒体)
3、 教师谈话:是的,如果生活中没有音乐,会多么寂寞!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蒙
的世界,领会他对音乐独特的人生感悟。
4、 谁能来说一说你了解的王蒙?学生谈话后,教师展示介绍王蒙。
二、多媒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自读领悟。
1、 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描写精当优美的句子,找出作者对音乐的感受和思考的描述。
2、 请个别学生示范朗读后,学生谈自已的感受与理解。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3、 教给学生自读方式:品读法
4、 学生品读,再悟主题。
四、质疑问难。
1、 学生质疑
2、 教师提问(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l 作者说“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然后又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这两者有矛盾吗?你认为艺术是属于什么样的人的?
l 朗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的理解和对音乐的认识和体会。
五、拓展迁移
多媒体钢琴曲配乐画面,让学生谈自已的感受。写一篇小练笔。
六、布置作业
A、 继续完成小练笔,阅读课交流。
B、 搜集音乐名人名言。(有条件的可以品赏文中的音乐写感受。)
C、 摘抄好词佳句。
在声音的世界里① 篇13
在声音的世界里 习题精选
习题精选
阅读《在声音的世界里》中的文段,完成练习。
很快地,我投身到苏联歌曲的海洋里去了。《喀秋莎》和《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打头,一首接一首明朗、充实、理想、执著的苏联歌曲掀起了我心头的波浪,点燃了我青青的火焰,插上了我奋飞的双翅。苏联歌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命运的一部分。不管苏联的历史将会怎么样书写,我永远爱这些歌曲,包括歌颂斯大林的歌,它们意味着与其说是苏联的政治和历史,不如说是我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音乐毕竟不是公文,当公文失效了的时候,(尽管与一个时期的公文有关的)音乐却会留存下来,脱离开一个时期的政治社会历史规定,脱离开那时的作曲家与听众给声音附加上去的种种具体目的和具体限制,成为永远的纪念和见证,成为永远可以温习的感情贮藏。这样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了,艺术的名字是“坚强”,是恒久,正像一首苏联歌曲所唱的那样,它是“在火里不会燃烧,在水里不会下沉”的。
说老实话,我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水准并不怎么样。我不会演奏任何一样乐器,不会拿起五线谱视唱,不知道许多音乐家的姓名与代表作。但我确实喜欢音乐,能够沉浸在我所能够欣赏的声音世界中,并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获得,有所超越、排解、升华、了悟。进入了声音的世界,我的身心如鱼得水。莫扎特使我觉得左右逢源,俯拾即是,行云流水。柴可夫斯基给我一种深沉、忧郁而又翩翩潇洒的美。贝多芬则以他的严谨、雍容、博大、丰赡使我五体投地得喘不过气来。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如春潮,如月花,如鲜花灿烂,如水银泻地,听了他的作品我会觉得自己更年轻,更聪明,更自信。所有他们的作品都给我一种神圣,一种清明,一种灵魂沐浴的通畅爽洁,一种对于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一切困扰和痛苦的代价的理解和肯定。听他们的作品,是我能够健康地活着、继续健康地活下去、战胜一切邪恶和干扰、工作下去、写作下去的保证和力量的源泉。
1.对“‘我’永远爱那些苏联歌曲”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首明朗、充实、理想、执著的苏联歌曲掀起了“我”心头的波浪,点燃了“我”青春的火焰,插上了“我”奋飞的双翅。
b.这些歌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命运的一部分。
c.这些歌曲意味着“我”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d.音乐不是公文,永远不会失效。
2.与“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了”一句相呼应的是( )
a.我慢慢知道,声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
b.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c.莫非,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
d.强刺激的河北梆子。这不就是我们自己土生土长的“滚石乐”吗?
3.“这样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了”一句中的“这样”指代的是什么?
4.作者从音乐中获得了哪些体验?
5.对下边一句话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听他们的作品,是我能够健康地活着、继续健康地活下去、战胜一切邪恶和干扰、工作下去、写作下去的保证和力量的源泉。
a.对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一切困扰和痛苦的代价的理解和肯定,使“我”获得了力量的源泉。
b.艺术是属于强者的了。
c.由于“我”太热爱音乐了,太愿意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了。
d.热爱是做好一件事的首要保证,人生因为音乐而变得美好。
参考答案
1.d 2.c 3.指音乐将“脱离开一个时期……感情贮藏”。 4.一种神圣、一种清明、一种灵魂沐浴的通畅爽洁,一种对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一切困挠和痛苦的代价的理解和肯定。 5.c
在声音的世界里① 篇14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谈论音乐的文章,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局限于音乐,而是由音乐引发到人
生。因此,教学时不要单纯地谈音乐,而要侧重音乐和人生的关系,要引导学生领会作
者对音乐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感悟。
本文描写音乐、声音虽不像《绝唱》中那样运用很多比喻、通感,但由于运用了众多
精当的形容词,却也把自己对音乐那细致多变的感觉,准确地描述了出来。教学时,也
应该引导学生多体味。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论语·述而》曾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当代著名作家王蒙也说:“更
多地去爱音乐、接触音乐、欣赏音乐吧!一个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完全的生活.一个不
爱音乐的人也算不上完全的爱着生活。’音乐是否真有这样的魅力,对人真有这样大的影
响?我们不如来学习一篇谈音乐的散文《在声音的世界里》
二、作者简介
王蒙,当代著名作家,祖籍河北,生于北平。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
形》,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影响较大。
三、学生自读课文。
1.请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也是描写音乐(声音)的,它与《绝唱》对音乐
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明确:《绝唱忡对音乐的描写更多的是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无形无色无
味的声音形象化、具体化;本文对声音的描写更多的是运用众多精当的形容词。
2.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形容各种不同声音的语句,体会其中的精妙。
明确:笛声—一无依无靠、呜咽抖颤、如泣如诉、孤独凄清、轻回低转;小雨声
——温柔、静穆、和平、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一活泼、跳荡、滋润;大雨声
——壮怀激烈;单弦——闲适、粗矿;梅花大鼓——含蓄、委婉;河南坠子—一幽默;
河北梆子———一苍凉高亢、嘶喊哭号、大吵大闹;苏联歌曲—一明朗、充实、理想、执
著。
四、讨论本文的主旨。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几遍课文,思考: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这是一篇谈论音乐的文章,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局限于音乐,而是由音乐引发
到人生。
2.讨论:文中从哪些方面谈了音乐与人生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①音乐对“我”人生的启蒙。“孩提时代听到过的算命瞎子吹奏的笛声”。那
“呜咽抖颤,如泣如诉”的笛声,“表达着人生的艰难困苦、孤独凄清,轻回低转,听之
泪下”。作者在音乐启蒙的同时,更多的是接受了人生的启蒙.也就决定了“我”对音乐
的认识,包含夹杂着丰富的人生体验。②音乐和情感。“我”喜欢音乐,是从感受自然
的音乐开始的。从此,音乐开始拨动“我”情感的乐弦。于是“我”“投身”于音乐的海洋
中,“我”对音乐没有什么门户之见,本民族的、西洋的、古典的、现代的、高雅的、通
俗的,“我”都非常喜欢。可以说,“我”的人生,心灵和音乐是紧密相连的,音乐给了
“我”情感的激荡.给了“我”生活的“力量”,“我太热爱音乐,太愿意生活在声音的世界
里了”。③音乐和人生。作者最后点明题旨说:“人生因为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
被邱污、更值得了”,可以说这是人生的体验。
3.讨论:作者说“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然后又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
这两者有没有矛盾?
参考:“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是说音乐包含丰富的人生体验,如算命瞎子
的笛声一般悲苦的体验等,也许充满“感伤”‘“温柔”,并不是那种“强者”之音。
“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是说音乐是“坚强”“恒久”的,超越政治、历史,成为“永
远的纪念和见证”、“永远可以温习的感情贮藏”,它成为执著的理想、信念。
这两者没有矛盾,一是指人生的遭际,一是指理想的永恒。
4讨论:说说你对音乐的认识和体会。
(注意:这一题目是引导学生拓展思路,丰富他们的文化素质的,要尊重学生自己
的体验和感悟,答案不必强求一致。)
五、布置作业 。
做课后练习一。
(徐国鸿)
教学设计(B)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写音乐的散文,但又不局限于音乐,而是由音乐引发到人生。所以教学时
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单纯地谈音乐,而要侧重音乐和人生的关系。二是重在品读,在
品读中感悟。对一些深刻的话语,如最后一段.可引导学生讨论,从而深入理解。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新课。
放一段《梁祝》的音乐,请同学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听完后清说说你在听这段音乐时
感受到了什么,或者想到了什么?(重在让学生感受,回答不强求一致。)
大家感受到的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发现,一旦我们沉浸于音乐,音乐便会牵动我
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情感。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便是当代作家王蒙在音乐世界中
的感悟。
一二、作者简介。
王蒙,生于北平。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
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后来还写了《活动变人形》、《布礼》、《蝴蝶》、
《杂色》、《相见时难》,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及若干诗集、
散文集和文艺论集,均收入10卷本《王蒙文集})。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
于后来的清醒、冷峻。他在创作中不倦地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
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思考:“我”在算命瞎子吹奏的笛声中
感受到的是什么?
笛声:无依无靠、呜咽抖颤、如泣如诉
人生:艰难困苦、孤独躁情、轻回抵转
——一作者在音乐启蒙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启蒙。所以接下来作者对各
种音乐的认识,包含着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2.请女同学齐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大家体会在自然之声中“我”感受到的是什
么?
声音:入耳牵心、移神动性
小雨声:温柔、静穆、和平、缠绵、弥漫、无尽
中雨声:活泼、跳荡、滋润
大雨声:壮怀激烈、威严、恐怖、豪情
“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如何理解这句话?
(自然的音乐让我思考许多,又使我渴望人生的拼搏。)
——一音乐开始拨动‘”我”情感的乐弦。
3.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到结尾,同学边听边注意朗诵的抑扬顿挫,同时体会:在
本民族音乐、西洋音乐、苏联歌曲、流行歌曲等等的音乐世界中5“我”的感受
怎样?
4再请同学自由朗读,融人感情,细细品读,将你认为能重点体现作者感受的语
句画上横线。
5同学自由讨论,怎样理解这些语句,说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巡回,了解讨论情
况。)
6.就几个较难懂的语句适当点拨。
1)“即使是最激越最欢快的歌曲,一个人唱起来,不也有点寂寞吗?”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一个人怎能孤独地唱出激越和欢快呢?他必须依托于群
体,所以歌声不能属于那种超脱群体的“强者”。)
2)“哦,我的燕赵故乡,你太压抑又太奔放,你太古老,又太孩子气了。“’
(燕赵故乡,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古老”的土地饱受沉重历史的“压抑”,但是激
昂慷慨的河北梆子.却又表现了她的“奔放”和“孩子气”,透露出她的力量和生
气。)
3)“所有他们的作品都给我一种神圣,一种清明,一种灵魂沐浴的通畅爽洁,一种
对于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一切困扰和痛苦的代价的理解和肯定。”
(音乐使人摆脱人生的苦难、人世的险恶性,给人心灵的启迪,让人执着地追求
理想。)
7作者说“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然后又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这两
者有没有矛盾?你认为艺术属于什么样的人?
(本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音乐和人生的认识,第一问答案详见《教师教学
用书》,第二问依学生的思考,回答不强求一致。)
8结尾一段如何理解?说说你对音乐的认识和体会。
(结尾一段是作者的人生体验.确实,音乐使人生美好、纯洁,充满理想和信
。心。)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由读)。
五、作业 。
1.复习预习提示中的词语。(抄写并解释在练习本上)
2.自己组织语言回答课后练习中的问题。
教学设计(C)
教学设想
重点与前相同,但更多地让学生自读,体会,讨论,教师尽量少说,在学生发言时
可适当引导、点拨,驾驭好课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请同学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曲或一段乐曲,并谈谈喜欢它的原因。
(由此导入 新课)
二、请同学说说你所认识的王蒙,教师在此基础上补充。
三、教师范读全文域放录音带),同学们一起来体会王蒙在声音世界里的感受和体
验。并留心朗读的轻重缓急。
四、同学自由朗读,技人感情,细细体会。
五、对于音乐的认识和体会,你有哪些与王蒙相同,又有哪些不同体验?尽量说具
体。
(本题旨在寻找异同中更切近、真实地感受作者的体验,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对
音乐的认识,对人生的体验。)
六、还有哪些语句或体验你难以理解,试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之后,再
齐声朗读这些语段。
七、思考:作者说“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然后又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
的”,如何理解?你认为艺术属于什么样的人?
八、欣赏这篇文章,她的急管繁弦的叙写节奏和细致多变的感觉描写,使人在温热
的鼻息和亲切的絮叨中与作者同步感受、体会,领略文章里流淌着的美妙情
感。种种细腻的感觉、美妙的情感离不开文章优美的语言。请将你所喜欢的语
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语言,学会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九、作业 。
将你对一件艺术品的认识和感情写成一篇散文。
(这件艺术品可以是音乐、舞蹈、工艺品、文学作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