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电子教材我 的 母 亲(精选14篇)

我 的 母 亲(精选14篇)


我 的 母 亲(精选14篇)

我 的 母 亲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周星期三)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 绰号(chuo4) 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 摹画(mo2) 眼翳(yi4)

  舔去(tian3) 侮辱(wu3)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人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八. 课后记录:

  (第三周星期四)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管束责罚 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绉绉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

  “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五、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六、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我 的 母 亲 篇2

  胡  适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二、导人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    .  ,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管束责罚  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绉绉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    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五、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六、小结

我 的 母 亲 篇3

  学习目标 1、能大胆地上台进行朗诵或对白2、能乐意评论他人的表演3、能对自己的母亲有新的认识并大胆地把这种认识说出来与人交流。

  难点重点 上台进行朗诵或对白

  课前准备 学生:练习朗诵或对白教师:指导并验收学生的节目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备注

  1、 运用自主、合作的方法,选择恰当的形式完成“往事再现”2、 学生表演,再现往事3、 师生共评,评价标准:(1) 语言朴实自然,符合人物身份、性格(2) 内容有创意,有感染力4、谈谈你对本文母亲的认识和看法5、 观看同学家长的真情告白。6、 理解万岁:学生向家长告白真情7、创作歌颂母爱的一首小诗8、交流创作 1、 导入  :播放《游子吟》或说一句法国大作家莫泊桑的名言: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我们回忆母亲的时候。2、 往事再现,形式参考:(1) 深情并茂的朗诵(配乐)(2) 淋漓尽致的表演(3) 面对面的对白(独白)3、 过度语:本文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母亲形象,她有一定文化和能干的才具,有丰富的情感她把全部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日夜劳碌,为家人作无尽的奉献。由于受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毒害,却只能闭锁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没有机会也没有可能踏上社会施展才干。如今,我们的母亲不再仅仅是一个家庭妇女,他们也踏上社会的舞台,所以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呵护孩子,照顾家庭,因此有时我们对母亲有怨言,有不理解,下面请听来自我班同学家长的“真情告白”。(1) 播放录象4、 报得春晖(1)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5、

我 的 母 亲 篇4

  一、前期准备

  (一)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文选自《胡适自传》,标题是编者加的。它的体裁是传记,堪称文学的传记,传记的文学,既可供胡适研究者参考,具有史料价值,也可供文学爱好者欣赏、阅读,具有文学价值。文章内容翔实,饱含感情,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作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着重写出母亲对自己的“做人的训练”,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从胡适一生的奋斗与追求,从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因此,教学本文应该从宏观上确立把握好重点,解决好难点,同时还要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

  (二)教学设想

  鉴于上述思考,本文教学时应从三个角度展开,也就是分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远处看课文,读标题,了解作者,对课文及作者作一般性的了解。

  第二个环节,立足课文,感知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在,为训练语文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熟读全文,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成为本文的重点。

  第三个环节,立足课文向外看,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语文素养。

  这三个环节的安排由易到难,由课文向课外拓展,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第一个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从比较中了解本文在内容与写作方面的特点。第三环节是在第二环节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完成的,由胡适的作品延伸到他的学术成就,由他对母亲的感情延及他的文化观。

  (三)教学准备

  学好本文,需要学生做好如下准备工作:第一,搜集自己熟悉的抒写母亲的诗文或歌曲,把握其主要内容;第二,查找资料,初步了解胡适及其他的家庭情况。教师课前需要阅读《胡适自传》,或者其中的《九年的家乡教育》和《先母行述》两篇,感悟母亲对儿子的深深关爱,以及胡适对母亲那种“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哀痛之情。

  (四)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理解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2.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3.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五)教学建议

  用3课时学习本文。前2课时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母子情深;后1课时举办主题讲座──胡适和他的《先母行述》,让学生了解母亲对儿子寄予的厚望,了解一个伟大的母亲对儿子爱的特殊方式,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怀念以及“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深深哀痛,以达到丰富学生情感、拓展文化视野的目的。

  二、互动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歌曲是如何歌颂母亲的?你还知道哪些抒写、歌颂母亲的作品?用一句话解读作品的主要内容或者思想感情。

  学生口头交流。

  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应该感激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了解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作者对母亲感情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默读提示及要求:

  ①抓住关键句、段。

  ②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文绉绉 糜 翳 龌龊

  ③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④理清文章结构:(1020.tif)

  (三)再读课文,注重自己的独特体验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①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一一“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

  兼任严父。”

  ②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插入胡适

  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③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

  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④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

  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四)朗读下列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题目见课后研讨练习三)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五)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然后写在随笔本上。

  三、延伸拓展

  (一)主题讲座

  胡适和他的《先母行述》

  发放资料《先母行述》,对照文章学习,让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体会他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文化素养,增长见识。

  (二)讲座内容

  1.胡适生平简介。

  2.解读《先母行述》.了解母亲,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从中学习什么。

  (《试教通讯》2003.4)

我 的 母 亲 篇5

  扬中西来中学 黄习兰

  学习目标:

  1. 了解母亲 的形象

  2. 学习通过片断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

  3. 感悟母亲的深情

  教学设想:

  1. 本文文字浅显,重在理解母亲的深情,拟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读书卡片,摘录词语,评析领悟情感。

  2.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与内容:

  一. 导入  

  大家欣赏画面和新闻 ,看看这表现什么主题

  生回答:母爱。

  我们最熟悉的表现母爱的诗歌是什么?请大家一起背颂这首诗。

  那么我们今天就学习课文《我的母亲》。

  词语积累 生字

  生词

  语段积累 描写优美的 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往来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搭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概括母亲特点的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有可爱的性格,她有努力的精神,她有能干的才具。

  1. 朗读生字

  2. 解设词语

  3. 朗读优美的语段,体会其好处。

  (1) 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

  这样写母亲的表现是否矛盾?为什么?

  (2) 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

  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3) 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我出去一饱眼福。

  4.朗读能概括母亲性格特点的词语。

  片断 母亲的言行 我的感受 母亲的特点

  元宵夜的巡阅 负、跑蹑手蹑脚 活泼的、欢跃的 呵护

  涌流的泪珠 讲的娓娓动听 必可成为良师 善良

  违心的话语 泪如泉涌地哭着,勉强说“打得好” 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 怜爱

  劳碌的身影 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 说不出的歉疚,减轻心里的不安 勤劳

  1. 指名学生朗读有关描写母亲的言行的句子

  2. 集体朗读写我的感受的句子

  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

  3. 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母亲什么特点?

  4. 本文与《我的老师》在选材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明确:《我的老师》先写老师关心学生的五件事,最后写学生对老师的思念,既表现师生感情,又烘托蔡老师的形象。同样,本文先写母亲疼爱子女的三件事,最后写我的歉疚、不安的心理,烘托了母 爱的光辉,深化母子之情。

  三. 交流

  你所读过的作品中描写母亲的片断或你在生活中感受到母爱的典型事例,请概括

  叙述。

  1 同学之间先交流.

  2 指名叙述

  四. 探究

  你是如何看待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的?那些方面是好的,那些方面是不足取?你

  对目前的家庭有什么看法?你父母是如何教育你的?

  作者的家庭中教育,重文化,对子女严格要求,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得。

  五. 寄语:母亲为了孩子可谓是鞠躬尽瘁,在这里我要深情的说:“最疼爱我的人是您,最牵挂我的人是您,最忙碌的人是您----母亲,我衷心的祝福您健康快乐!”

  请你用饱含深情的话语说出心理的话。.

  六.亲情作业 :

  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为他们洗脚,为他们夹菜等,看看他们是什么反映.将这些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作者邮箱:

我 的 母 亲 篇6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理解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重点难点]

  1、重点: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难点:语言细腻、真挚、深沉。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2、导语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而课文是写母爱。让我们来欣赏作者如何写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四、探究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吗?

  学生概括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教师评价。

  四个片段:1、元宵夜的“巡阅” 2、涌流的泪珠

  3、丰富的内心世界 4、劳碌的身影

  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

  第三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

  五、小结

  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四。

我 的 母 亲 篇7

  教学目标:

  1.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一、 导入

  放送一首熟悉的歌《兰花草》—— 80年代风靡中国台湾校园的歌曲。由胡适的小诗《希望》改编。1921年夏天他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就写了这首小诗。它清新、质朴,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琅琅上口,至今仍能听到它的传唱。

  胡适知多少?

  资料1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人。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幼年在私塾学习。19xx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1962年在中国台湾病逝。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28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多方面都有成就。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等。

  他的一生学有所成,离不开他母亲对他的培养教育。

  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生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胡适《先母行述》

  那么他的母亲又是怎样一个人呢?母亲给他以怎样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胡适对母亲的感怀之作——《我的母亲》。

  二、整体感知:从课文中了解信息:胡适的家庭是怎样的?

  父亲过世,前妻留有2子,均已婚,大儿子……,大媳妇……,二儿子……,二媳妇……,

  续弦的冯顺弟生有一子,胡适。 家境:经济本不宽裕……

  补充:资料2   胡适父亲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乃至台湾省任官职;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30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惟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要把胡适培养成材。胡适3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14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

  三、 母亲如何为人处世?

  1、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母亲身兼数职(?) ,需要妥善处之,她是怎么做的?

  不同的身份:——刚柔并济(能屈能伸)    教育得法

  做我的母亲:慈母:(1)从不当众打骂我。(2)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恩师、严父:(1)每早叫醒我进行教育。(2)催我上早学。(3)责罚时不许我哭出声音来(4)责罚我说了轻薄的话。

  做一家之主(当家的艰难):除夕料理各种琐事,坦然面对讨债者。当面质问侮辱自己的人——不乏“刚气”,捍卫名节

  做后母后婆:容忍嫂子的挑衅。 独特的发泄方式。——有忍耐底线,非无原则妥协

  容忍大哥的败家行为——是纵容吗?

  细节对比: 自比——哭   轻轻地哭一场: 和气的榜样,家丑不可外扬,维护嫂子的尊严,以情动人

  大声地哭: 捍卫家庭的尊严,个人的名节

  互比—— 打骂   6不让出声 :教育孩子,不为出气,目的是为了孩子

  10 边打边骂:拿孩子当出气筒,发泄自己对别人的怨气,为己

  2、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其他的作为获得成功了吗?表现在哪里?

  成功调解各种事务

  结尾:给我极大极深的影响  ——第13段: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混”——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如果”——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儿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3、质疑:从结构上而言,全文的纲是哪句话?(……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但下文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怎么理解?

  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 言教身教

  质疑:(……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这句话之前,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乎与作为课文内容鲜明的文题无关,那么能否删去?

  文章前三段写什么?作者的身体性格特点和能力发展、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爱好、快乐,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

  维持先生的形象,在母亲看来也是非常认可的,那是已故父亲留给母亲的印象,母亲非常推崇父亲,也想自己的儿子为她争口气。做一个知书达礼的先生,也是母亲对我做人的训练。

  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删去之后衔接也不自然。

  另一原因,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补充资料《胡适的母亲》

  四、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每个母亲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在她身上有哪些特质是一般母亲很难做到的?

  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写母亲在痛苦的生活处境中“当家”的艰难,气量大、隐忍、温和,但又不缺乏“刚气”,捍卫名节。总的来说,是写母亲对我直接的教育和对我在做人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你认可这位母亲吗?你从这位母亲身上,是否看出了自己母亲某一方面的影子?

  六、总结:同学们,掩卷遐思,我们不能不说:是母亲,撑托起我们成长的蓝天丽日;是母爱,伴我们坚实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胡适最终成为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成为母亲一生的骄傲。而我们呢?又将用怎样的行动来回报母亲的辛劳操持?你有没有想过,要为自己的母亲写一篇小传呢?

  课外推荐篇目:自读课本  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附:《胡适的母亲》易竹贤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是绩溪县中屯人。(父母给女儿取名“顺弟”,即含着顺下来生个弟弟的吉利意思。)她长得并不美,倒稳重得很,不像个庄稼人家的孩子。在家里,她上侍父母,下扶弟妹,手脚勤快,为人也贤慧,最得父母钟爱。

  顺弟16岁的这年春天,上庄的星五嫂来到中屯金灶家,给顺弟说媒,说的便是她家的大侄儿,人称“三先生”的胡传。这一年,胡传已经48岁了。前妻曹氏死了十多年,儿女都已长大。他在外边做官,没有个家眷实在不方便,所以打算续娶个填房。婚后的第二年,胡传便把冯顺弟接到上海同住。第三年冬天,生下一个男孩,这便是小胡适,他是胡传最小的儿子,顺弟惟一亲生的一点骨血。

  小儿出世后刚满90天,胡传被调往中国台湾供职。到一八九三年春天,冯顺弟便带着一家子,抱着小儿,去中国台湾投亲,在胡传做官的台南和台东,度过了将近两年的很快乐的团居生活。那时已年过50岁的胡传,在公务之暇,剪一些红纸方笺,用毛笔端端正正写上楷字,教年仅20的冯顺弟认字。他们两人又一起教刚过两岁的小儿也开始咿哑识字,父亲当教师,母亲既是学生又兼助教。这老夫少妻稚子三口,享受到了人间最神圣的天伦之乐。到离开中国台湾时,母亲认了近千字,小儿也认了七百多字。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第二年,胡适母子刚离开中国台湾,回到绩溪故乡不久,就传来了他父亲胡传病死在厦门的噩耗。这家庭的巨变和不幸,在胡适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最初的记忆:这时候我只有三岁零八个月。我仿佛记得我父亲死信到家时,我母亲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她坐在房门口的椅子上。她听见读信人读到我父亲的死信,身子往后一倒,连椅子倒在房门槛上。东边房门口坐的珍伯母也放声大哭起来。一时满屋都是哭声,我只觉得天地都翻覆了!我只仿佛记得这一点凄惨的情状,其余都不记得了。

  胡适的母亲遭到这般沉重的打击,当时虚龄也只23岁!她在人生的途路上还刚刚迈开几步,刚刚尝到一点生活的甜蜜,便青年丧夫,做了寡妇,这是一个中国妇女的最大的不幸!而她又“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再加上家业中落,经济困窘,诚如她的儿子所说,“困苦艰难有非外人所能喻者”。

  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苦痛,莫过于许多亲人的相继死亡。其中以她弟弟的病和死,情状最为惨苦。中屯流行血吸虫病。她的弟弟诚厚,幼习药业,农忙时回家种田,感染上血吸虫病。玉英妹死后不久,诚厚的病势转重,腹胀不消,又不忍让年老的母亲知道,便到上庄姐姐家来治病。胡适的母亲服侍汤药,夜不解衣。诚厚的病情却不见好转。她恐怕弟弟有个三长两短,老母亲的暮年就更难堪了。听乡间传说割股可以疗病,一天夜里,她便焚香祷告天地,用快刀从自己左臂上割下一块肉来,煎在药里。弟弟吃不下去,她又将肉烤焦,夹在锅巴中,让弟弟吃了。姐姐如此至诚,但和愚昧相结合,自然不可能起死回生。诚厚终于抛下年老的母亲,年轻的妻子,年幼的儿女,撒手而逝,只给人世间又增添一个寡妇,三个孤儿。顺弟怎能不十分悲恸呢!

  23年的寡居生活,她居然熬过来了!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呢?就因为有她亲生的一点骨血──她惟一的儿子胡适。只因为这点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副希望寄托在儿子的渺茫不可知的将来。为了这点骨血的将来,她愿意忍受一切,献出自己的一切,并挣扎着熬过了23年!儿子的将来应该是怎样的呢?她具体不知道,只是希望儿子学他的老子,能走他老子的道路。

  尽管她和丈夫只过了六年三个月零21天,她对胡传的思想事业也不真正了解,但她虔诚地崇拜丈夫,尊敬丈夫。胡传亲手写的那些红纸方字,她也终生保存着,视为她与丈夫、儿子三人“最神圣的团居生活的记念”。在她的心里,丈夫胡传简直成了一尊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而且,她又以虔诚唠叨的述说与叮咛,逐步在儿子的心里也树起了这尊偶像。

  胡适留学美国那几年,家中经济异常困窘。几个哥哥闹着分了家。胡适的母亲独立撑持门户,负担委实不轻,乃至靠抵当首饰过年,贫窘之状可见一斑。恰巧这时,族中胡守焕因家庭败落,愿将《图书集成》一部大书减价出售。胡适的母亲知道儿子想得到这部书,便借钱买下了。她宁肯自己遭受困窘,却仍处处为儿子设想,真可以算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

  然而,在儿子的婚事上,她却很不开明。她很早就为儿子包办订下了终身大事,也许是盼着早日抱孙子罢。到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人世的时候,虽然只活了46岁,心里却应该是感到宽慰和满足的了。她的儿子已经学成归国,当了北京大学的教授,而且成了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她感到遗憾的,可能是最后没有来得及抱孙子。

  《乡村母亲和博士儿子》        

  …… 嫂嫂的"生气的脸"和妈妈的"格外容忍",在小胡适的心坎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日后好脾气的养成,和他这段日子的冷眼旁观很有关系。

  胡适母亲对小胡适的学习更是重视。三岁前在中国台湾生活时,胡适父母即让他认方块字,学了约有一千字。回到安徽家乡时,胡适才三岁零几个月,但母亲望其读书心切,就让他在其四叔开的私塾里念书。因为个子太小,还要把他从念书的高凳上抱上抱下。胡适从小就对读书有兴趣,他母亲的"红色制度"是一个重要原因。别的小孩学费只有两元,而胡适的母亲渴望他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元,以后每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二十元。母亲嘱托先生要为他"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懂得了书中的意思,就避免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使胡适在学习上比一般的孩子更扎实,九岁就能看《水浒传》,为他在"儿童生活史上打开了一个新鲜的世界"。他不但把大量的小说"看"进去,还能把小说"讲"出来,向周围的本家姐妹们说书。这种"讲",逼他把文言文的故事翻成绩溪土话,使他更了解了古文的文理。即使是尊贵显赫者,他的身上也会留有卑贱低微的母亲品格的烙印。

  ……胡适13岁时,母亲毅然将他送往上海求学。徽州人固有"十三四岁,往外一丢"送男孩出外学徒经商的习惯,但胡适毕竟是他母亲年轻守寡朝夕相处的独子!深明事理的母亲送儿子上路时没有在儿子和众人面前掉一滴泪。

  到上海后,胡适初进梅溪学堂,后因其课程设置不完备,又进澄衷学堂,后转学中国公学。接受了许多新知识、新观念的胡适,经过一番曲折,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xx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此时他年仅19岁。因行期由政府决定,他竟未能回家乡向母亲告别。

  胡适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初读农科,经过一年半后改读政治、经济,兼攻文学、哲学,后又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在美留学7年间,胡适与母亲只能保持书信来往。他母亲在病重时也不让人告诉儿子,以免他中断学业。非但如此,母亲还借钱为儿子买书。胡适曾在《留学日记》中写道:"得家书,叙贫状,老母至以首饰抵借过年。不独此也,宋焕家有图书集成一部,今以家贫,愿减价出售,至减至八十元。吾母知余欲得此书,遂借贷为儿子购之。吾母遭此窘状,犹处处为儿子设想如此。"

  至1917年7月,胡适在美国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是年12月,奉母命回家乡与村姑江冬秀女士完婚,次年7月,江即北上与胡团聚,直至白头。当年11月,胡适的母亲病逝。第二天胡适接到电讯,和夫人回家治丧。胡母辛劳一生,看到了儿子的成材,也可瞑目了。但胡适心中的悲痛却是难以言表,在《先母行述》中,他写下这样36个字:"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后胡适又发表诗作《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纪念母亲:"依旧竹竿尖,依旧溪桥,只少了我的心头狂跳!何消说一世的深恩未报!何消说十年来的家庭梦想,都一一烟消云散!只今日到家时,更何处寻她那一声'好呀!来了!'"大学者、洋博士胡适与其乡村母亲冯顺弟的情深义重,乡村母亲培养独子成材的种种轶事,将永远给后人以有益的启迪。

  (乡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2.会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贡生”,第一名为“会元”; 3.殿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进士”,第一名为“状元”或“殿元”。 4.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被称做“连中三元”。)

  ◆《兰花草》乃是胡适先生早年的一部诗歌,名叫《希望》后被谱成曲子改名为《兰花草》。1920年3月,胡适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这部诗集在当时一版再版。1922年10月又刊行了经作者增删的增订四版。在这次增加的几首诗中,就有被称为《兰花草》的原诗—— 《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胡适写下这首原题为《希望》的诗,是在1921年。那年夏天他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就写了这首小诗。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但他的作品真正为大众所熟知的并不多,这首《兰花草》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它清新、质朴、深情,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琅琅上口。但每哼起这支歌,在那优美的旋律中,我眼前浮现的不是兰花草,而是胡适匆促而执着的身影。当年胡适学成归来,也带着一株“兰花草”——自由主义,他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把它带回来,种到中国的土地上,小心地呵护,殷切地期待它开出花来——何止是“一日望三回”啊!我想,正因为胡适有这种焦急的心情,当他看见这株迟迟不开的兰花,才一下子触景生情,萌发诗兴。给它取命为《希望》,也许是希望自由主义思想早日开遍中国吧。如今斯人已去,歌声在耳,想想胡适这株风雨飘摇近百年的“兰花草”,竟抹不去丝丝的惆怅。

我 的 母 亲 篇8

  一、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二、教学设想:

  1、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认真揣摩、品味。

  2、教学过程 可按整体阅读→重点阅读→品味语言这几个步骤进行。

  3、安排4课时,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1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简介;整体阅读;理清时间顺序。

  一、导入  新课:

  老舍,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政府授过他“人民艺术家”称号。老舍善于描述“普通人”的生活经历与行为趣味,下面我们学习老舍自传性的写自己母亲的一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老舍在《怎样学习语言》一文中谈到语言运用的几点看法:

  1.  语言的运用是要看事行事的。

  2.  作家必须先胸有成竹地知道人物的一切,而后设身处地地写出人物的话语来。

  3.  一个作家运用语言的时候,一定要非常用心,好像用颜色画一幅匀整、美丽的画儿,不使这里多一块,那里少一块。一个作家的本领就在于能用精练的语言把情感表达出来。

  4.  我们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

  正如课文“阅读提示”中指出的:作者是一位艺术上精益求精的语言大师。

  三、指名朗读“阅读提示”:

  1.  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写作内容;

  2.  指出本文的语言特点。

  四、初读全文,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课文,了解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从而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脉。

  1.字词正音解释:

  外甥:shēng姐妹的儿子。

  撮土:cuō抓。

  窘:jiǒng本义:生活或处境困迫;没有办法。窘迫穷困。困苦。

  份礼:fèn份子:若干人均摊等份额的钱同办一件事。

  刮痧:shā民间治疗某些疾患的一种方法。用铜钱等物蘸水或油刮患者的胸背等处,使局部皮肤充血,减轻病情。

  筹划:chóu谋划。

  私塾:shú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实行个别教学,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供给:jǐ①满足社会购买力的需要;②按一定规格供应或作为伴随物而配给。

  拥挤不堪:kān人或车船等紧紧地挤在一起,不能承受。

  愣:lèng呆,失神。发愣:发呆。

  庚子:gēng天干的第七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廿三:niàn二十。

  2.时间顺序:

  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五、布置作业 :

  注音释词(见上面)。

  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主要内容:①写母亲的勤俭、朴实、倔强和为人热情;②写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

  一、文章写母亲的勤俭、朴实、倔强和为人热情:

  P.5第8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盘……她终年没有休息……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第10节:母亲待人热情,家里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第11节:“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

  第12节:写母亲并不软弱。“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二、母亲对“我”的影响:

  六次: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第12 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三、分析课文内容第6节、第8节:

  第6节:反复说“我”,是感情激动的反映,前一个“我”,一字一逗,表示心情的难过,饱含心疼母亲的感情。

  第8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一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

  “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一黑一白,色彩对比鲜明,从对比中显出母亲作事认真。

  “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杰出,残破的铜活发着光。”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四、讲析第12节:

  指名朗读第12节,思考:可分几个层次?写母亲什么样性格品质?语言特点如何?

  1.分两层:

  第1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记叙母亲在兵荒马乱中表现出的坚强个性。

  第2层(“这点软而硬的个性”……)写“母亲”对“我”的人格影响。

  2.写母亲的坚强,既概括又具体。

  ⑴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

  ⑵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

  ⑶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3.写母亲对我的影响,这处是归纳起来写。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教育”,说得何等精辟。所谓“生命的教育”,就是教育“我”怎样做人,“我”的生命渗透着母亲的熏陶。也可以说母亲在为人处世、习惯品德方面给我的影响。

  五、布置作业 :

  练习三。

我 的 母 亲 篇9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理解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重点难点]

  1、重点: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难点:语言细腻、真挚、深沉。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2、导语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而课文是写母爱。让我们来欣赏作者如何写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四、探究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吗?

  学生概括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教师评价。

  四个片段:1、元宵夜的“巡阅” 2、涌流的泪珠

  3、丰富的内心世界 4、劳碌的身影

  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

  第三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

  五、小结

  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检查背诵一段文字

  二、继续学习课文

  品味语言:本文语言细腻、真挚、深沉。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加以评说。

  1、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2、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3、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都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句子中加点的词不能去掉。第1、2句中的“就”和“才”,表现了对母亲不幸早逝的无限的痛惜之情。第3句中的“敢”如果删去,就成了“不对母亲说出一句”,和原来的意思大相径庭。“不敢”是心里想说,但又怕说出来后母亲不允许“我”再陪下去,越是“不敢说出”,就越是显得真诚、执著。如果改成“不说出来”,就无法把这种矛盾的真实的“心理状态”表达出来了。

  三、比较阅读

  朱自清《背影》与邹韬奋《我的母亲》,让学生讨论两文的异同点,互相交流。

  《背影》《我的母亲》都表达“至爱亲情”的主题,都是回忆性的叙事纪实散文。《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而《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四、探究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读了课文后,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学生讨论、明确:

  邹韬奋成长的家庭仍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里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庭。邹韬奋成长的这个家庭环境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的。

  五、小结

  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作者邮箱: 

我 的 母 亲 篇10

  (课型:新授课)

  【理论支持】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我的母亲》的教案设计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解开镣铐后的舞蹈。对教师而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1.品味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无私的母爱。

  3.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具体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关键词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2.领会本文语言细腻、真挚、深沉的特点;

  3.通过品味本文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感受高尚无私的母爱,培养自己美好的情操;

  5.学习本文选取典型材料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6.学习在记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的写作手法。

  在具体目标中,1、2、3、4是针对所有学生确定的,5是对中等生的要求,6是对优秀生提出的目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材料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学习在记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的写作手法;

  3.感受高尚无私的母爱,培养美好的情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1.阅读课文,初步体会无私的母爱。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3.收集并阅读与教材相关、相似、相近的文章,做好读书笔记

  课内探究

  一、学

  1.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引出背影

  (2)播放视频朗读,然后请学生朗读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2.检查预习。

  (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

  (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课文的初步感受;展示收集并阅读的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以及读书笔记。

  3. 圈点批注。

  (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出示幻灯片】

  1.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4个片段,同学们看看这四个片段主要集中在哪四节?(3—6)

  2.通过这些片段,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试用下面的句式说一句话。(读了                  这个片段中的“                 ”这句话  ,我看到了一位                  的母亲。 

  3.虽然作者的母亲很不幸,只活了短短的29年,就抛下三男二女,撒手人寰了,留给作者无尽的痛。但是,同学们想想看,是不是母亲只为孩子们做了四件事呢?为什么作者只选取这四件事呢?

  【设计第①②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课文的结构和内容;设计第③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选取典型材料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的写作手法。】

  (2)自主阅读,圈点批注: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语意及作者的感情。

  ②根据学习任务自学课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出示幻灯片】

  批注要点

  1)重点词语用框框线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5)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批注

  (教师在学生个体阅读时巡视)

  (这一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另一方面,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为合作交流学习提供充分的准备。此外,带着目标学习,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批注的要求不能过高,只要能动笔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4.小组合作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

  【要求各组在充分交流碰撞的基础上,用书面的形式对这三题的研读形成共识,并列出合作交流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便在班内交流】。

  二、导

  1.全班交流。

  (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

  【语文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那么,在实际操作上,可设计3-5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即“多重对话”,通过组内同学间的合作和探讨,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成果,学会倾听和批评别人意见,学会表达和反省自己的观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可以坦诚地表达看法,参与对话讨论,对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也应该给予必要的评说与指导。《我的母亲》的教学案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的。】   

  2.精讲点拨。

  a.对学生自主思考题(1)(2)(3)(4)的点拨:

  (1)指导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点拨方法】

  ㈠提炼中心句法

  有中心句的段落,可以把能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摘下来或者根据字数要求提炼主要内容作为段落大意。

  ㈡要素归并法

  无中心句的段落,首先找出本段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其次,可以根据字数要求,加上最能突现人物精神的时间、地点、神情、心理等;最后,把这些要素合并、串联起来,通顺、简洁地概括成一句话。

  【参考答案】

  1.背儿赏灯,兴高采烈  2、讲述故事,热泪盈眶   3、儿子受罚,心痛落泪    4、为儿做鞋,汗流满面

  (2)指导归纳整理,概括人物性格的方法。

  【点拨方法】

  ①从重要情节的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中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②从细节描写中归纳人物的性格特征 。

  ③从人物前后对比,侧面烘托中概括人物性格。

  ① 从故事背景、文章主旨的理解上帮助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初中几年,在课本中我们认识许多人物,从中学到了大量有关人物性格分析和概括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应该把这些方法应用到课外文段的阅读中去。

  【参考答案】

  慈爱、善良、有同情心、勤劳能干

  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由现在追想……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 

  第三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

  为了让孩子增长见识,背儿赏灯是母爱;为了培养孩子情感,为孩子讲故事是母爱;为了孩子的上进,违心地说着“打得好”是母爱;为了孩子有鞋穿,深夜忍着酷热和蚊虫的叮咬,煤油灯下做鞋是母爱

  (3)链接:学习本文选取典型材料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点拨方法】

  研读此类题目,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往事依依》

  ☆作者主要回忆了学生时代的哪些事情?

  ①小时候看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临其境。

  ②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

  ③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时代可写的事情很多, 作者为什么只写这几件事呢?

  因为作者意在启示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知识、增添智慧,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同时也培养人们对文学的兴趣。

  【参考答案】

  同学们写作写人记叙文时,要学会选材,要选取那些最能展现人物性格或中心的典型材料去写作。 

  b.对重点、难点的讲解点拨:

  (1)如何选用典型材料表现人物性格(本文是如何选取典型材料为刻画“母亲”这一人物形象服务的)

  【点拨方法】

  写作记叙文,应该紧扣主旨正确运用典型材料,使情节生动,场景鲜活,细节逼真传神,人物性格鲜明。

  (这一环节是对本文教学难点的讲解)

  (2)记叙文中的议论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点拨方法】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对所记事物陈述自己观点的文字或是揭示包含在所记事物中的道理的文字。记叙文中的议论有三种方式:一、用议论引出记叙,即在记叙前作者先写出自己的看法,紧接而来的记叙就是对议论的具体说明。这种议论起着引出下文的作用,它能使文章中的思想表达得很鲜明,同时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二、夹叙夹议,即在叙述过程中同时进行议论,边记叙边就所记叙的事物进行阐明、发挥。在文中,后面的议论常常是前面叙述的自然的发展,它起着揭示所叙事件的意义的作用。三、用议论总结记叙。这种议论在文章的最后部分。它往往也是全文的总结,经过这种总结往往可以得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一环节是对本文教学重点的讲解)

  【以上精讲点拨,是针对“学”这个环节中的三个学习任务的,为学生总结出解题或解决这类题的规律方法,以提高学生品味文本和解题的能力。精讲点拨可以在“班内探究”时老师适时引导,也可在学生探究完所有问题后老师集中点拨,概括思维规律和答题技巧。】

  3.深度探究。

  探究题: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读了课文后,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先四人小组探究,后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并对各小组的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

  【点拨方法】

  探究此题要从综合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入手,从而实现对文章整体和主旨的深层理解。情感的变化往往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是什么触发了情感的变化,是思考题目的关键,抓住这一关键就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选材目的,实现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对本题的回答。

  【参考答案】

  邹韬奋成长的家庭仍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里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庭。邹韬奋成长的这个家庭环境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的。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尤其是显示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和效果。整个学习过程不但使学生在认识成果和认识方式方面有较大收获,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学会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坚持和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4)教者小结本课的学习。

  三、练

  1.涵咏积累。

  (1)当堂熟读课文。

  (2)抄写文中优美词句

  (3)用仿写的形式,说出品读课文后对亲情的感受。

  示例:“父亲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要把孩子射出大山。”你也试着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来描写一下养育你的亲人。

  2.重点检测。学生完成课堂重点检测。

  3.反馈矫正。学习小组互改,教者反馈评讲。

  课后提升

  1.完成作业。完成相关教辅用书中的作业。

  2.同步阅读。胡适《我的母亲》、黄霞君《放飞儿子》等。

  3.反馈评价。教者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并进行反馈矫正。

  《我的母亲》学案

  【学习目标】

  1. 借助工具书和自学辅助资料,读通读懂课文,体会父子深情。

  2. 所有学生都要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3. 所有学生都要学会本文的知识点,掌握答题规律。

  4.同步阅读:《我的母亲》、黄霞君《放飞儿子》只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自学辅助资料

  一、作者介绍

  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思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1921年大学毕业后至1931年,负责《生活》周刊和《时事新报》副刊编务。1932年7月,建立生活书店。次年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这期间,他写了《小言论》和《韬奋漫笔》等杂文集。1933年7月因受迫害流亡国外,先后写了《萍踪寄语》、《萍踪忆语》4本游记随笔,这是30年代新闻性散文中少有的佳作。

  1935年8月,由美归国,创办《大众生活》周刊,不久被封。1936年奔走于港沪之间,积极鼓动抗日,年底遭逮捕。出狱后,上海沦陷,前往武汉继续参加救国活动。国民党政府聘他为国民参议员。他把《抗战》和《全民周刊》合并改为《全民抗战》三日刊。1941年2月,辞去国民参议员职务,出走香港,并恢复《大众生活》周刊。

  香港沦陷后,曾到苏北解放区参观访问。1943年写下《对国事的呼吁》一文,表达了他对蒋介石实行反动政策的愤慨。不久患耳癌去世。邹韬奋曾经到过我们四安镇,现在四安的韬奋小学就是为了纪念他的。

  二、文章主旨

  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三、写作特色

  预习练习题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注意每一个字的写法

  浙江  瞥见  人影憧憧  睡眼惺忪  蹑手蹑脚  娓娓动听  循循

  善诱  妹仔  唏嘘    脸颊    女红   呜咽  缝纫  饮泣吞声  勉

  强   辗转反侧  万籁俱寂  歉疚   邹韬奋 

  2、根据释义填写恰当的课文中所学的词语

  往来不定的样子。                  (   )

  巡行观看。                     (   )

  感到对不起别人,内心痛苦不安。           (   )

  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   )

  健谈而且感人。                   (   )

  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也泛指教导有方。     (   )

  泪流入口,哭不出声。形容十分悲痛而不能公开发泄。  (   )

  形容心中有事,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   )

  形容一点声音也没有。                 (   )

  说不出其中的奥秘,指事情很奇怪,不明白怎么回事。  (   )  

  3、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邹韬奋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________》周刊起,毕生从事于新闻出版工作。他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散文作品。

  4、收集与母爱有关的名言,至少两句。

  课堂思考题

  一、自学思考题

  1.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4个片段,同学们看看这四个片段主要集中在哪四节?(3—6)

  2.通过这些片段,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试用下面的句式说一句话。(读了                  这个片段中的“                 ”这句话  ,我看到了一位                  的母亲。 

  3.虽然作者的母亲很不幸,只活了短短的29年,就抛下三男二女,撒手人寰了,留给作者无尽的痛。但是,同学们想想看,是不是母亲只为孩子们做了四件事呢?为什么作者只选取这四件事呢?

  二、深度探究题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读了课文后,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我 的 母 亲 篇11

  一. 教学目标 :

  1.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 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三. 教学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

  1. 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2. 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胡 适(1891—1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 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 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 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 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中国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二. 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 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3.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 “催”去上学;

  b. 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4. 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一. 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二. 回忆我的母亲

  三. 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三. 合作探究

  1. 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

  2. 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明确:

  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 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5. 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四. 小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作者邮箱: 

我 的 母 亲 篇12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侯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聘书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爱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息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侯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样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庆去睡。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我母样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侯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杂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二、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扑克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爱母。

我 的 母 亲 篇13

  我 的 母 亲(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感情。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了解文章在真切、质朴的语言之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4)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课初热身

  1.波黑战争中,埋在废墟里的母亲,割开自己的静脉,让孩子吸吮鲜血来延续孩子的生命。一位母亲在飞机失事时,用生命护卫着怀里的孩子,至死都没有松开搂抱孩子的手……  

  2.再 现亲情 齐背 《游  子   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3.走近名人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 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xx年赴美留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 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其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诗集《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她23岁守寡,一 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 苦和折磨。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 扎着熬过了23年。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设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  

  预习展示

  读出下列字音 

  糜(    )   嬉(   )   文绉绉(  ) 佃(  )户     轻薄:      质问: 面红耳赤:     侮辱:   

  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感悟真情  自由朗读,感悟文章内容。选用下列其中一个句式发言:  

  1)、我从文章中读出了一个      的母亲。  

  2)、紧扣文章内容以“我从母亲          一件事上感受到了母亲的( 慈 爱  严厉  刚强  宽容    )”说一句话。  

  总结:  

  ①通过初读课文,你能总结文章写了母亲那些事?  

  明确:第一件:   

  第二件:   

  第三件: 

  第四件:  

  第五件:  

  ②文章写了母亲几方面的事情?  

  我的母亲(第2课时)

  合作探究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 ,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品味语言分寸感(研讨课后练习)  

  拓展思考 

  1、文章结尾写道:“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读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请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们交流。  

  2、朗读  

  仿   佛  

  泰戈尔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 是在游戏中间  

  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  

  在我玩具上回旋  

  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  

  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但是在初秋的早晨  

  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  

  庙殿里晨祷的馨香  

  仿佛向我 吹来母亲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  

  外望悠远的蓝天  

  我仿佛觉得母亲凝注我的目光  

  布满了整个天空。  

  作业布置  

  1、 5 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在母亲节的那天,为你的母亲制作一张贺卡 ,写上你最美好的祝愿。  

  2、搜集关于歌颂母爱的诗文作品。  

  附  有关母爱名言妙语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 ——雨果 

  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 ,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 ——马克•吐温  

  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史蒂维•旺德(美国著名盲人男歌手  

我 的 母 亲 篇14

  .《我的母亲》教案4 

  .《我的母亲》教案2 

  .《我的母亲》教案1

  我的母亲 课外语段阅读题 

  苏教版《我的母亲》同步训练 

  苏教版《我的母亲》综合能力测试题 

  .《我的母亲》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