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电子教材藤 野 先 生(通用13篇)

藤 野 先 生(通用13篇)


藤 野 先 生(通用13篇)

藤 野 先 生 篇1

  教学设想

  在学习时,要注意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体会

  文章中浓厚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脉络分明、记叙有序的写作特点。在教学上,要引导学生

  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周星期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背诵《赠从弟》

  二、释题及写作背景

  1.学生速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文章的出处及藤野先生。

  2.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

  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

  中国人看日本人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

  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作此文时,正当“三•

  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

  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

  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要求:1.标注出难字难词。

  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学生默读后,讨论明确:

  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ēi)红:鲜红。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ī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

  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2.文章变换的地点有三个:(1)“我”在东京;(2)“我”在仙台;(3)“我”离开仙台后。

  3.全文共有38段,划分时可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

  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

  我的激励与鼓舞。

  第二课时 (第一周星期四)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

  2.思考:(1)请标出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3)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此处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学生思考后明确: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

  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

  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

  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

  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

  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

  “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

  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

  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第三课时 (第一周星期四)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的内容,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内容较多,请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思考: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讨论后明确: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的故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第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第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2.提问: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

  什么?

  明确:“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土客

  死的地方。这两处作者牢记不忘,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3.提问: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4.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

  (1)大概物以稀为贵罢。

  (2)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请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

  心。

  5.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第6—-23段:

  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的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人物品质的特

  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

  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6.学生阅读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要求学生思考:这一层次中写了几件事情?

  明确:写了两件事情,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

  7.指名学生分别复述这两件事的基本内容。

  思考:这两件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

  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

  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

  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

  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

  的决心。

  可以引导学生诵读文章第31段,进一步体会作者所受到的刺激。

  8.教师补充讲述,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精神。

  具体解释请参看课文有关注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民众的

  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

  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9.阅读第32—35段。引导学生想像作者与藤野先生分别时的情景。

  第四课时(第一周星期五)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齐声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2.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有怕

  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

  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

  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3.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

  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

  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

  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四、综合评价

  1.学生迅速默读全文,思考: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

  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

  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2.总体认识藤野先生的主要特征:

  要求学生再次结合课文第6—23段进行分析概括。总体性格请参看前面的分析。

  3.再次感受藤野先生的主要事迹。

  可以引导学生精读藤野先生事迹中的某一个片段,深入理解。如精读“订正讲义”一事,教

  师可以引导性地提出以下问题:①“大约是星期六”和“第二三天便还我’’当中交代了时

  间,有什么作用?②鲁迅看了订正后的讲义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③冒号后并举

  的学科名有什么用意?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学生推敲词句内涵的能力,领会词语或者句子中所蕴涵的深

  刻意义。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强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主要把握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答

  案是否合理。

  五、课文学习总结

  这篇文章虽然主要是歌颂藤野先生,怀念藤野先生,但字字句句都倾诉着鲁迅先生爱国的心

  声,处处散发出鲁迅先生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爱国激情。全文组织严密,脉络分明,选用了典

  型事例,运用了白描、对比、映衬等方法刻画人物,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六、布置作业 

  课后记:学生对课文的独立理解还不够透彻,主要是对历史和背景的不了解,人物的刻划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自主力好!要发扬。

藤 野 先 生 篇2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作者与的交往为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教学时,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然后再突破其他相关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并介绍与本文有关的内容

  1.导人新课。

  2.介绍作者留学日本的目的以及本文相关的写作背景。

  引用《呐喊》中相关内容加以介绍。

  二、初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标记出自己把握不准确的字词。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4.思考讨论: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三、研究的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课文,采用跳读法,阅读与有关的内容。

  2.请学生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在下列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是一个——的人。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填空题。要想填写好,首先要准确把握好课文内容,然后选好填写的角度,概括好填写的内容。学生发言时,教师既要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又要把握学生回答的正确性,不可放任自流。

  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填写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从肖像角度来考虑: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医学教授。依据第6段。

  从生活习惯的角度来考虑:生活俭仆。

  依据第9、10段。

  从治学的角度考虑: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依据第16、17、23等段。

  从对待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热情诚恳,循循善诱。依据第11—15、21、22等段。

  3.思考:作者写了与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的思想品质。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4.学生再次速读课文,思考:“我”对怀有一种什么感情?请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首先是一种感激和怀念之情,这种感情体现在以下行动上: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之所以有这种感情,是因为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然后是一种愧疚之情,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5.学习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引入新课教学

  二、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没有直接写的段落或内容

  三、学生回答:文章除了直接写的内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还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在课堂上看电影。等等。

  四、讨论交流:这些内容和有什么联系吗?

  这道题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在分析时,可以分解成多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找准相关的课文内容,准确筛选信息。内容分析如下:

  文章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在教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写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有密切的关系。

  五、鲁迅先生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明确: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来统摄全篇的。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土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写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对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留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

  注意分析上述内容时,教师切不可满堂灌,而应该引导学生依据相关内容进行思考,逐一分析,最终把握问题的实质。可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文章第1段、第5段、第24---31段以及第36--38段等段落,体会文章的感情

  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读出其中的感情:第1段透出的是一种辛辣的嘲讽,第5段应该是一种轻松亲切的语调,表现出一种友好之情;而第24--31段则是充满着作者的愤激之情,最后第36酗38段充满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七、课文学习总结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藤 野 先 生 篇3

  第二单元

  ·单元要点分析·

  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需要了解多种多样的生活,这样在人生

  际遇中会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一单元的课文全是散文,但有的重叙事,

  有的重抒情,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我们在学习这一单元课文时应

  当重视作者们在反映各自不同的生活时,很注意他们优秀品质形成,这

  对我们学会做人,学会选择生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很有帮助。

  散文的阅读,分析和诗歌大不一样。读一篇散文,要从自然段,部

  分到篇章,再从全文篇章到自然段,部分,反复研读。在理解字、词、句

  的基础上,掌握好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进而全文感知,这样才可能对

  全文有较透彻的认识,对全文有了认识,可再深入部分,理清部分与部

  分间关系,部分与全文间关系,这样便会对全文有较深刻的理解。学习

  这一单元时,同学们也应如此,一环一环地进行,切不可急功冒进。学

  习的过程,才是关键。

  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比较长,因此建议要注意力集中地进行默读。此外

  继续使用工具书、养成利用工具书自觉扫除文字障碍的自学好习惯。

  ·教学设计·

  6.藤野先生

  鲁 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本文难点较多:

  (二)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

  想——暗线。

  (2)第二部分第三层是难点,因两件事促成作者弃医从文,中国医

  学界少了一个良医,中国文坛却多了一名大文豪。

  (3)结尾部分也是难点,它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yi4) 教诲(hui4) 系住(ji4)芦荟(hui4)

  瞥见(pei1) 畸形(ji1) 匿名(ni4) 诘责(jie2)

  杳无消息(yao3)深恶痛疾(wu4)油光可鉴(jian4)绯红(fei4)

  2.解释下列词语。

  (1)宛如:正像,好像。

  (2)绯红:鲜红。

  (3)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

  (4)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

  地方。

  (5)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发

  生过的一些事情。

  (6)不逊:无礼。逊,谦逊。

  (7)诘责:反问并责备。

  (8)杳无消息:从此再没有消息。杏:远得不见踪影。

  (9)瞥见:一眼看见。

  二、导入  

  1.作者回顾:

  鲁迅(1881一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

  家、革命家,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

  记),抨击吃人的旧礼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是中国

  新文学运动的旗手。后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

  集)。里近一千万字。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他写的课文有《从百草园到三

  味书屋》、《社戏》等。

  2.导语 :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这是鲁迅的一个回忆散文集,写于1926年

  2月至11月,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订成书改名。

  鲁迅说其中10篇作品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今天学习的(藤野先

  生)重点在于社会人情世态的刻画,浸透着作者深切的人生感受和对中

  国国民精神的解析,写出了日本仙台生活的描绘中表现出弱国于民在

  国外感受的耻辱。这些在阅读时一定要用心体会。

  三、正课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明确。

  课文据地点的转移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第二部分条理清楚,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品德,根据事件,这

  一部分可分为四层,请划分并归纳层意。

  讨论、明确:

  第一层:从开头到“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写往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写日本人民的友好

  感情,为藤野先生出场作铺垫。

  第二层:从“从此就看见”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写出膝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三层:从“有一天”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写弃医从文的原因。学医为救国,此路不通,决定弃医,另寻救国

  之路。

  一第四层:从“到第二学年的终结”到完。

  写与藤野先生告别。

  3.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回答作者用怎样的笔法写在东京见到什么?

  闻到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

  作者抓特征运用比喻、反语等修辞写在东京看到了中国留学生“成

  群结队”地赏樱花,闻到了中国留学生吵闹“响得震天”,污浊,’‘油光可

  鉴”,表露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为下文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

  看”埋下伏笔。

  4.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

  种什么情绪?

  讨论、明确。

  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

  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5.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

  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

  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6.提问:论一论下几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上野的樱花烂慢的时节,望去确也绯红的云。

  (2)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

  富士山。

  (3)实在标致极了。

  讨论、明确:(1)比较(2)夸张、比喻(3)反语

  7.提问:“形成一座富士山。”这个比喻: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

  这句话抓住了部分中国留学生外部特征是什么?揭示了他们什么心理

  和政治倾向?

  讨论、明确;本体是盘着辫子,把学生制帽高高顶起,喻体是形成,

  抓住特征是:头上盘着辫子,揭示心理是“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

  嘲笑”,揭示这些人的政治倾向是:效忠满清王朝。

  8.读一读文章,想一想文章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转换作者

  写了哪些地点?叙事线索是什么?感情线索又是什么?

  讨论、明确:在东京——在仙台——离开仙台之后。叙事线索是作

  者与藤野先生相融,相交,相知,相别的经过。感情线索是作者对祖国、

  对民族的爱。

  9.提问:读一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想一想“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

  的优待”这句话的内涵。

  讨论、明确:(1)这句话:“优待”含有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

  还为我的食宿操心的含义。(2)优待肯定是作者戏谑的说其真实原因

  是一般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情谊。(3)写自己受优待的目的

  是表现出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为藤野先生的形象作陪衬_

  (4)“优待”美中不足是“蚊子叮咬”和“芋梗汤”难吃。可是因为优待是

  实在的就不能去否定。可生活的缺撼是难免的,即使是受到优待的时

  候。

  10.提问:笑着面对生活窘境,敢于自嘲,敢于调侃自己,是一种心

  理健康的表现,选文哪个地方表现了这一点?

  讨论、明确:“初冬已经颇冷……居然睡安稳了。”

  11.提问:根据第二部分第二层作者与藤野相识相处的几件事,其

  中包含了藤野怎样的高尚品质

  讨论、明确:(1)课堂教学,治学严谨。(2)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3)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4)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5)了解裹

  脚,求实精神。

  四、小结

  课文的开头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见到的部分状况不满、失

  望、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作铺垫。在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

  先生以及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与藤野相识、相交、相处、离别、

  怀念这是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其实文章内在还有一条线索,这就是

  作者的思想感情“东京”“仙台”“弃医从文”这些在下节课中同学们应予

  理解。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三。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

  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菩,一到北京就请进

  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

  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

  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

  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竞无从插嘴。

  居然睡安稳了。饮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

  饮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凡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

  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

  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

  汤。

  1.“我到东京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话中“优待”包含了哪些内容?

  2.依你看,作者在仙台受优待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喂蚊子”“喝难以下咽的宇梗汤”,是否讽刺“优待”,为什

  么?

  4.请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表。

  ┌──┬────┬──────────────┬───┐

  │名称│所处环境│待 遇 │共同点│

  ├──┼────┼──────────────┼───┤

  │我 │ │ │物 │

  ├──┼────┼──────────────┤以 │

  │ │远往浙江│ │稀 │

  ├──┼────┼──────────────┤为 │

  │ │ │请进寝室,美其名曰“龙舌兰”│贵 │

  └──┴────┴──────────────┴───┘

  5.笑着面对生活窘境,敢于自嘲,敢于调侃自己,是一种心理健康

  的表现。选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点。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课后练习二。

  2.就课文不明处大胆质疑。

  二、导人

  这篇课文编写很有特点,写“清国留学生”抓住盘辫子这一细节,反

  映这些人的思想效忠清王朝的本质。清末,已有不少仁人志士剪去辫

  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这些人既要时髦,又要效忠清朝,于是只好盘起

  辫子。作者这里用夸张手法,椰喻口吻,对这些人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

  的描绘,揭示这些人思想本质,反映了自己对这些人的厌恶。写在东京

  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写法上仍要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

  勾勒,就很精神如写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

  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糊”冬天穿旧外套,这

  一切画出了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记事很注意选用典型事例,如第二部分第二层就选用了四个典型

  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下面我们看看第三层后半部分“看电

  影事件”作者终于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

  三、正课

  1.读第二部分第二层,想一想“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

  能儿。”这句话的含义。

  讨论、明确。(二)这不是反语,只是一种愤激之辞。(2)这个推理,

  省略了一个中间环节——弱国的人是低能儿(小前提)正是这个环节判

  断失误,正是这种浅薄,偏狭的认识,才导致了结论的荒唐。(3)这句话

  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遭受诬陷和人格侮辱时极大的愤怒。

  2.提问:“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

  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讨论、明确。(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2)麻木的,同样毫

  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3)被刺痛了的人(我)。

  3.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讨论、明确。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4.提问:作者两次写到无聊的看客,写看客的喝采,这又表现了什么?

  讨论、明确。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

  5.分析:“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二)“那”是相对于“这”而言,作者在一个什么样的时空位置上说

  “那时那地”?这个词语表明了文章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作者是在离开日本回国之后,也就是在写作本文之时

  说:“那时那地”的,这表明这是回忆性作品。

  (2)“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么,原来“我的意见’”是什么?变化了

  以后又如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明确。“原来我的意见”是学医,为祖国服务,为科学服务,

  “变化了以后”是想从事文艺运动,医治同胞的麻木和愚昧。变化的原

  因是学医难以治国人的麻木。

  6.细读第三部分,想一想以下几个问题。

  *)课文最后一段写作者以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讨论、明确。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

  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勇气和力量。

  (2)课文结尾中“良心发现”“增加勇气”“正人君子”各指什么?

  讨论、明确。“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

  动;“增强勇气”指作者早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想到藤

  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指

  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御用文人。

  7.体会全文,思考一下鲁迅热爱自己的祖国,却对日本“爱国青年”

  表示愤怒.这是什么道理?

  讨论、明确。鲁迅的爱国思想是建立在企盼祖国强盛的进步思想

  上的,是建立在民族平等的公正之上的,日本“爱国青年”爱的是侵略和

  强盗行为,理应受到谴责。

  8.归纳课文大意。

  讨论、明确。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

  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

  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四、小结

  这篇课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移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

  来记叙,全文结构明白,材料虽多但安排得井然有序。在描写方面,本

  文极有特色,写人抓特征,用白描手法人木三分表现了人物。如藤野先

  生如德国留学生为日本所谓“爱国青年”。在记事上选取典型事例,突

  出人物的品质,如“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匿名信”“看电影”等事件。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这篇课文语言方面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有感激教

  师之情的如对日本“爱国青年”。总之,文中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是统摄全文的中心。

  五、作业 

  l.课后练习第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在我记忆深处,有一张欧洲人的脸。那棕色的略带卷曲的头发覆

  盖着的宽阔的前额,那高高的鼻子,碧蓝的深深凹陷的眼睛,那抿成一

  条线的双唇,那蓬松的络腮胡子,便构成了一张坚毅而又开朗的脸盘,

  这就是我的法籍教师——伊凡先生。

  和伊凡先生分别已经两年了,但我们初逢时的情景却历历在目。

  那天,在语音室里,我们静静地等候着先生的到来。不料,进来的竟是

  一位着蓝色中国式大襟上装,穿牛仔裤的中等个的年轻人。面对他这

  身不伦不类的打扮,我们顾不得初逢时应有的札貌了,哈哈地笑起来。

  伊凡先生先是一愣,随后看了看自己的打扮,耸了耸肩、也臾朗地笑了

  起来。他整整衣服,像中国人似地鞠了一躬,说:“我就是伊凡……”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共同的师生生活。

  节选,自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作文选(写人·伊凡先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覆盖凹陷络腮大襟

  耸耸肩爽朗鞠了一躬

  2.解释词语。

  (1)历历在目:

  (2)不伦不类:

  3.文字开头外貌描写,鲜明勾画出人物外部轮廓。哪些句子突出

  了伊凡先生作为欧洲人的特征?

  4.第M段衣着描写,一段看作。描写的从属部分。这里抓

  住了伊凡衣着的什么特点?这样特点和对中国人某方面刻意模仿表现

  了什么?

  第二单元

  6.藤野先生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1.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

  食宿操心。2.其实原因是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情谊。

  3.不是讽刺,这只是反映“优待”的美中不足,因为优待是实实在在

  的,不存在否定,而生活的缺撼是难以避免的,即使是受优待的时候。

  4.到仙台,受优待,北京的白菜、由红头绳系住菜根,尊为“胶菜”,

  福建野生芦荟,一到北京5.“初冬已经……居然睡安稳了。”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1.fu4 ao1 sai1 jin1 song3 shuang3 ju1gong1

  2.(1)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映在眼前。(2)不像这一类,

  也不像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不规范。3.“那棕色的……络腮胡

  子。”4.外貌、依凡衣着特点:中西合壁,表现对中国对东方文化的

  热爱。

  <-- #EndEditable -->

藤 野 先 生 篇4

  教学建议

  对主题思想的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有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的可贵品质。这些看来似乎是十分零散的生活片断,却都是有机地统一在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如文章开头第一句就写“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是紧接《朝华夕拾》中的前篇《琐记》的。在《琐记》中,作者写到在南京求学时一片“乌烟瘴气”,什么也学不到,“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本篇由东京写起,觉得“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接着以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庸俗不堪的生活,反衬出作者寻求革命真理的热切心情;描写作者回忆起“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描写的可贵品质,同时交织着对自己的责备和对老师感激心情,巧妙地突出了作者为祖国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描写看电影受到刺激,决定“弃医从文”,目的就是为寻找救国的道路。总之,鲁迅与相见、相处、相别的过程,也正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不断发展的过程。他只身到仙台学医是出于爱国主义激情,后来也正是由于作者怀着炽烈的爱国主义,才与结成深厚的友谊,最后也正是由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他毅然离开了。本文内容丰实,笔意纵横,形散神凝,错落有致,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串了全文,使每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课文结构

  一文大致可分三部分:

  1.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见先生之前

  2.在仙台学医的生活片断——受先生教益

  3.离开仙 台后——对先生的怀念。

  课文的线索

  本文以作者与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写与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的怀念。除回忆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课文的形与神

  形是构成散文的材料,神是包含在材料的主题。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散文的形虽难以把握,但也并不是无规可循,只有把散落的材料加以归拢,才能使隐含的主题得以显现。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理清散文线索,就为学好这些主题奠定基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 ,它的线索是什么呢?表面看来好象是人,是,其实不然。贯穿散文的真正线索是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不认准这一点,这篇散文的灵魂就没的捉住。试问鲁迅为什么要离东京去仙台?为什么对路过的“日暮里”、“水户”这两个地名记忆那么深刻?初到仙台为什么有“物以稀为贵”的感慨,对于自己应得的成绩而被人嫉妒所产生的忿懑又表明什么?为什么又中止学医?为什么怀念?这些问题。如果以藤野其人来贯串都是解释不通的。必须由表及里抓住真正的线索,那种爱国忧民的深沉感情。这样不仅主题明确了,而且一些词语也很容易理解了。否则甚至连开篇第一句话“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无非”二字 都不难理解了。

  可见教师讲得精当引而得法学生就会学而有趣,心领神会,文,情,思 诸方面都会受到熏染,得到陶冶,讲而不当,漫而无章就可能使学生有 如"瞎子摸象",不得要领。

  抓住特征描绘人物的手法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生生地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对的高贵品格的分析

  一文在第二部分中记叙鲁迅先生在仙台求学的生活片断,作者围绕表现的高贵品格,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1.检查并订 正“我”抄的讲义——表现先生工作认真负责;2.先生纠正“我”绘的解剖图——表现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3.先生对“我”敢于解剖尸体感到放心——表现他对学生的热情诚恳;4.先生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 ——表现他科学求实精神。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我们看到本文是一篇赞扬日本学者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写对他真挚和深沉怀念的回忆性记叙散文。

  富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语言

  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的举动,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二、学习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一、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二、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三、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教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的准确含义。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  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的全名和籍贯。

  3  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阅读课文可请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大家边听边看边想,但一定要有情感。还可以用放课文录音磁带的方法进行。)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1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 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3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

  1 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3 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的)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的相识,并通过写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  “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这些描写揭示了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  写,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  作者在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的崇高品质。

  (1)写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1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结合课文注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中国民众的愚味、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

  1  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二课时的)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  第36段,写“我”没有给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  第37段,写作者对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38段,写把对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的仰慕、怀念之情。

  4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  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  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

  1  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  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藤 野 先 生 篇5

  教学建议

  对主题思想的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有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的可贵品质。这些看来似乎是十分零散的生活片断,却都是有机地统一在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如文章开头第一句就写“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是紧接《朝华夕拾》中的前篇《琐记》的。在《琐记》中,作者写到在南京求学时一片“乌烟瘴气”,什么也学不到,“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本篇由东京写起,觉得“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接着以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庸俗不堪的生活,反衬出作者寻求革命真理的热切心情;描写作者回忆起“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描写的可贵品质,同时交织着对自己的责备和对老师感激心情,巧妙地突出了作者为祖国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描写看电影受到刺激,决定“弃医从文”,目的就是为寻找救国的道路。总之,鲁迅与相见、相处、相别的过程,也正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不断发展的过程。他只身到仙台学医是出于爱国主义激情,后来也正是由于作者怀着炽烈的爱国主义,才与结成深厚的友谊,最后也正是由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他毅然离开了。本文内容丰实,笔意纵横,形散神凝,错落有致,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串了全文,使每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课文结构

  一文大致可分三部分:

  1.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见先生之前

  2.在仙台学医的生活片断——受先生教益

  3.离开仙 台后——对先生的怀念。

  课文的线索

  本文以作者与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写与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的怀念。除回忆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课文的形与神

  形是构成散文的材料,神是包含在材料的主题。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散文的形虽难以把握,但也并不是无规可循,只有把散落的材料加以归拢,才能使隐含的主题得以显现。在教学过程 中,应让学生理清散文线索,就为学好这些主题奠定基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 ,它的线索是什么呢?表面看来好象是人,是,其实不然。贯穿散文的真正线索是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不认准这一点,这篇散文的灵魂就没的捉住。试问鲁迅为什么要离东京去仙台?为什么对路过的“日暮里”、“水户”这两个地名记忆那么深刻?初到仙台为什么有“物以稀为贵”的感慨,对于自己应得的成绩而被人嫉妒所产生的忿懑又表明什么?为什么又中止学医?为什么怀念?这些问题。如果以藤野其人来贯串都是解释不通的。必须由表及里抓住真正的线索,那种爱国忧民的深沉感情。这样不仅主题明确了,而且一些词语也很容易理解了。否则甚至连开篇第一句话“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无非”二字 都不难理解了。

  可见教师讲得精当引而得法学生就会学而有趣,心领神会,文,情,思 诸方面都会受到熏染,得到陶冶,讲而不当,漫而无章就可能使学生有 如"瞎子摸象",不得要领。

  抓住特征描绘人物的手法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生生地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对的高贵品格的分析

  一文在第二部分中记叙鲁迅先生在仙台求学的生活片断,作者围绕表现的高贵品格,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1.检查并订 正“我”抄的讲义——表现先生工作认真负责;2.先生纠正“我”绘的解剖图——表现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3.先生对“我”敢于解剖尸体感到放心——表现他对学生的热情诚恳;4.先生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 ——表现他科学求实精神。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我们看到本文是一篇赞扬日本学者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写对他真挚和深沉怀念的回忆性记叙散文。

  富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语言

  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的举动,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二、学习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一、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二、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三、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教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的准确含义。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  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的全名和籍贯。

  3  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阅读课文可请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大家边听边看边想,但一定要有情感。还可以用放课文录音磁带的方法进行。)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1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 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3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

  1 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3 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的)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的相识,并通过写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  “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这些描写揭示了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  写,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  作者在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的崇高品质。

  (1)写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1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结合课文注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中国民众的愚味、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

  1  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二课时的)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  第36段,写“我”没有给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  第37段,写作者对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38段,写把对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的仰慕、怀念之情。

  4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  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  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

  1  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  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藤 野 先 生 篇6

  一. 教学目标 :

  1. 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 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 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 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 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三. 教学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有老师、

  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

  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  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2. 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2) 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2. 明确:

  (1) 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

  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四.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 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

  2. 讨论交流:

  (1) 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 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明确:

  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

  (3) 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 文章的主题是记叙在仙台求学及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那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呢?说说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

  文中主要写了修改订正讲义、订正解剖图、担心我怕鬼、问中国女人裹脚等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严格要求以及对学术的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

  2 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通过肖像描写,写了他的穿着,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注重穿着的人,生活朴素、简单。

  3 朗读第24-3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那几件事?从中可以反映出作者何种思想感情?请用文章中的语言说明。

  明确:

  写了两件事,即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

  鲁迅先生对自己到仙台学医的动机,在《呐喊》自序中写到“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有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选择了医学这一职业的。可是,当在学医的过程中,看到了枪毙中国人的影片后,而且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产生。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是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看电影受刺激,固然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但不能理解为偶然因素,如果我们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鲁迅先生的思想转变还有起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潮流。早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就常和许寿裳等探讨如何改变“国民性”问题,考虑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期间还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的影响。

  4 我想现在肯定有些同学会有想法,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写这几件事?

  明确: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是给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事件是作者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总之,这些材料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有密切关系。同时还表现了作者那份强烈的爱国热情。

  第三课时

  一 

  1  到35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讨论明确: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

  2 朗读这一部分,画出我对藤野先生思念的句子我影响之大的句子以及表现我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句子。

  3 结合课后练习一,文章以回忆藤野先生为主,为什么还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在日本的遭遇和思考呢?

  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注意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所以,这样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也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来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从这点看,我们教材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三 小结:

  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体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文章语言精练,幽默而又犀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生动而又传神,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好好借鉴,用我们的笔记住我们最怀念的人。

  四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实习    问中国女人裹脚

  暗线:鲁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作者邮箱: 

藤 野 先 生 篇7

  教师寄语:“灵台无计逃神失,风雷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自题小像》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 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 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4. 深刻体会鲁迅和藤野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以及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1.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    ) 不逊(    ) 诘责(   ) 匿名(   ) 油光可鉴(    )畸形(    ) 瞥见(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发髻(    ) 抑扬顿挫(    )   驿站(     )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绯红:                        深恶痛绝: 

  标致:                         匿名: 

  诘责:                         物以稀为贵:

  凄然:                         畸形:

  瞥见:                       

  二、自主探究

  3.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4. 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35):

  第三部分(36-38):

  提示:文中“我”的活动变换了3个地点,请根据地点的变化来划分。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细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题目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畔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2.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呢?

  (二)细读课文4——35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3.文章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概括)

  4.作者为什么要告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或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三)细读36——38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5.文章流露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之情,请找出文中写鲁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表现。

  (四)概括文章主题。

  方法链接:

  6. 概括主题的格式:通过                                    (内容、情节),表达了                        (情感、思想)。  

  (五)品味下面的句子。  

  7.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注意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8.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伟大”与“ 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矛不矛盾?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五、课堂小结

  盘点新知识:1.反语修辞  2.语文学习小方法  3.目标回扣

  六、达标检测

  阅读选文,完成1-5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 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理解为                  ,表达出作者                  的感情。“这样” 指代            ,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儿的“确”和“但”在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4.“实在标致极了。”“标致”你怎么理解?

  5.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藤 野 先 生 篇8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1.作家作品(显示鲁迅青年和中年时的照片)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雪》

  (显示绍兴河埠及学过的五篇课文的图片。)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 相处

  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投影显示如下: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播放电影资料)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诗)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a.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 仙 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 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爱 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电影注释(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时期,一次,青年鲁迅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被认为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捉住杀头示众。而围观的众多中国人,各个麻木不仁。再加上他周围的一些受军国主义影响的人,大肆叫嚣,使年轻的鲁迅深受刺激,愤怒和悲痛嚼住了他的心。使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对于他们,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精神。电影事件,打破了鲁迅医学救国的幻想,从此他便终止学医,决计要学文艺了。)

  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藏讲义 爱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写文章 国

  小结主题思想。(投影)

  五、语文活动:猜猜我是谁?

  学习本文“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出藤野先生出藤野先生外貌的白描手法,写出自己的外貌或典型性格特征

  教师收齐后打乱,再分发给同学,大家根据所写的特征推断这是哪位同学。

  请几位同学交流,然后研究为什么猜(不)中的原因,明确写人必须抓住特征。

  六、布置作业 :

  抄写词语并明确词义(投影显示)

  绯红fēi 宛如wǎn 驿站yì 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

  毫不介意 落第 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

  杳无消息yǎo 诘责jié 凄然qī 教诲huì 瞥见piē

  抑扬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

  七、课堂小结

  播放电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3.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4.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强盛祖国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一、检查作业 

  采用小组自改互查的方式,组长点评完成情况。

  二、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渎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l语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 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沦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结合文(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1)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作者邮箱:

藤 野 先 生 篇9

  教学设想

  在学习时,要注意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体会文章中浓厚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脉络分明、记叙有序的写作特点。在教学上,要引导学生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二、释题及写作背景

  1.学生速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文章的出处及藤野先生。

  2.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人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作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要求:1.标注出难字难词。

  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学生默读后,讨论明确:

  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ēi)红:鲜红。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ī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2.文章变换的地点有三个:(1)“我”在东京;(2)“我”在仙台;(3)“我”离开仙台后。

  3.全文共有38段,划分时可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

  2.思考:(1)请标出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3)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学生思考后明确: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的内容,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内容较多,请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思考: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讨论后明确: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的故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第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第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2.提问: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明确:“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土客死的地方。这两处作者牢记不忘,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3.提问: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4.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

  (1)大概物以稀为贵罢。

  (2)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请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5.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第6—-23段:

  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的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6.学生阅读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要求学生思考:这一层次中写了几件事情?

  明确:写了两件事情,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

  7.指名学生分别复述这两件事的基本内容。

  思考:这两件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可以引导学生诵读文章第31段,进一步体会作者所受到的刺激。

  8.教师补充讲述,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精神。

  具体解释请参看课文有关注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9.阅读第32—35段。引导学生想像作者与藤野先生分别时的情景。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齐声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2.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有怕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3.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四、综合评价

  1.学生迅速默读全文,思考: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2.总体认识藤野先生的主要特征:

  要求学生再次结合课文第6—23段进行分析概括。总体性格请参看前面的分析。

  3.再次感受藤野先生的主要事迹。

  可以引导学生精读藤野先生事迹中的某一个片段,深入理解。如精读“订正讲义”一事,教师可以引导性地提出以下问题:①“大约是星期六”和“第二三天便还我’’当中交代了时间,有什么作用?②鲁迅看了订正后的讲义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③冒号后并举的学科名有什么用意?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学生推敲词句内涵的能力,领会词语或者句子中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强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主要把握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答案是否合理。

  五、课文学习总结

  这篇文章虽然主要是歌颂藤野先生,怀念藤野先生,但字字句句都倾诉着鲁迅先生爱国的心声,处处散发出鲁迅先生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爱国激情。全文组织严密,脉络分明,选用了典型事例,运用了白描、对比、映衬等方法刻画人物,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六、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藤 野 先 生 篇10

  昆山市一中  朱湘前

  [教学目的]

  1、 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 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

  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五、布置作业 。 

  1、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 

  1  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3、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藤 野 先 生 篇11

  .《藤野先生》教案 1 

  藤野先生 教案 2 

  五、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教案 4

  .《藤野先生》表格式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 5 

  藤野先生 阅读题 

  八年级下册基础知识训练——《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专项训练 

  .《藤野先生》同步练习

  .《藤野先生》说课设计

  《藤野先生》ppt课件1  

  《藤野先生》ppt课件2  

  《藤野先生》ppt课件3  

  《藤野先生》ppt课件4  

  《藤野先生》ppt课件5  

  《藤野先生》ppt课件6  

  《藤野先生》ppt课件7  

  《藤野先生》ppt课件8  

  《藤野先生》rm音频课文朗读(上)  

  《藤野先生》rm音频课文朗读(中)  

  《藤野先生》rm音频课文朗读(下)  

藤 野 先 生 篇12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教学时,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突破其他相关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并介绍与本文有关的内容

  1.导人新课。

  2.介绍作者留学日本的目的以及本文相关的写作背景。

  引用《呐喊》中相关内容加以介绍。

  二、初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标记出自己把握不准确的字词。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4.思考讨论: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三、研究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课文,采用跳读法,阅读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

  2.请学生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在下列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藤野先生是一个——的人。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填空题。要想填写好,首先要准确把握好课文内容,然后选好填写的角度,概括好填写的内容。学生发言时,教师既要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又要把握学生回答的正确性,不可放任自流。

  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填写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从肖像角度来考虑: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医学教授。依据第6段。

  从生活习惯的角度来考虑:生活俭仆。

  依据第9、10段。

  从治学的角度考虑: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依据第16、17、23等段。

  从对待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热情诚恳,循循善诱。依据第11—15、21、22等段。

  3.思考: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4.学生再次速读课文,思考:“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请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首先是一种感激和怀念之情,这种感情体现在以下行动上: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之所以有这种感情,是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然后是一种愧疚之情,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5.学习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引入新课教学

  二、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段落或内容

  三、学生回答:文章除了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还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在课堂上看电影。等等。

  四、讨论交流:这些内容和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吗?

  这道题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在分析时,可以分解成多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找准相关的课文内容,准确筛选信息。内容分析如下:

  文章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写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关系。

  五、鲁迅先生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明确: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来统摄全篇的。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土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写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留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

  注意分析上述内容时,教师切不可满堂灌,而应该引导学生依据相关内容进行思考,逐一分析,最终把握问题的实质。可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文章第1段、第5段、第24---31段以及第36--38段等段落,体会文章的感情

  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读出其中的感情:第1段透出的是一种辛辣的嘲讽,第5段应该是一种轻松亲切的语调,表现出一种友好之情;而第24--31段则是充满着作者的愤激之情,最后第36酗38段充满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七、课文学习总结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藤 野 先 生 篇13

  昆山市一中  朱湘前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段落结构。

  2、着重分析藤野的形象,以及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即本文的明线及暗线。

  一、导入  新课

  (在课题封面上,单击任意处进入菜单,然后单击“导入  新课”按钮进入下一页,注意一定要单击蓝色的按钮处,以下均同)

  1、由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

  2、教师总结(单击任意处进入下一页)。另外,每页下面有两个按钮,绿色表示“回主菜单”,蓝色表示“回上一张”。

  3、教师讲解时可以进入下三张,均为已学过的鲁迅作品。

  二、写作背景

  1、本文写作背景。

  2、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3、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图。

  三、段落结构

  1、 阅读课文。

  2、 理清课文的三大部分。

  四、人物形象

  1、出示藤野先生图片。

  2、通过“目睹印象”和“耳闻亲见”的分析,概括出藤野先生的学者形象。

  3、讨论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件事,并由此概括出藤野先生高尚品质。教师作小结。

  五、课文暗线

  1、学生分组讨论,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分“在东京”、“去仙台”、“弃医从文”、“怀念先生”四个部分分析爱国主义感情。

  六、小结退出

  1、教师小结本课。

  2、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