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扁的沙子(精选4篇)
被压扁的沙子 篇1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o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解释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可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教师:o制作课件。《侏罗纪公园》片段、光碟《中国冰川》中大陆漂移示
意图。
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步骤
激趣导入
(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
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
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遗骸(hai2):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2chu2):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3zhou4):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
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研读探究
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小组讨论)
问题提得不正确
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
子吗?
明确: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
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第一段所说:“在一个
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
明白己的观点,行文严谨。本文的准确性与条理性已经看出来了。
a.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b.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
如面对面交流。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c.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加.“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
■拓展延伸
说说学了本文之后的启示。
明确: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结合具体的实例说说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被压扁的沙子》
旧课导入
《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
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
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
遍这篇短文。
质疑讨论
出示问题:
o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
什么?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明确:
“撞击说”和“火山说”。(可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成论据加以证明。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
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
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
恐龙。
■对比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
比较)
a.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
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b.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
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
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c.说明的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 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d.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拓展练习
分组自由讨论:
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
明确:(2)多角度看问题,联想与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板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 篇2
张笑天——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2、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据言知意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请同学们浏览文章,了解本文究竟揭示了什么科学奥秘,借此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品析之前解决字词知识。
1、文章是介绍沙子的知识吗?(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原来本文的主角不是沙子,而是恐龙)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
本文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容易激起好奇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3、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因而产生两种学说“撞击说”“火山说”。在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的观点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推论出来的?
请仔细阅读,圈点勾画。找出文中关键语句,思考作者得出结论的过程。
提示:一般文章每个段落中都有概括性、提示性的文字或语句,在阅读中画出这样的内容可以帮助你提炼文章主要信息,快速准确的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所以说,圈点勾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组讨论,与周围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信息,并交流观点,让同学明白得出结论的原因及过程。[请几名同学展示]
作者运用严谨的思维方法,层层剖析了恐龙灭绝的原因(边总结边板书):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研成果→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指按照人们思维发展的顺序,进行合理的推论而得出科学结论的思维过程,写作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是通常会采用这种符合思维顺序的方法作为行文思路,这就使逻辑顺序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共同成为说明文的三大说明顺序。
(三)顺意品言
同学们对逻辑顺序有了基本认识,可是将深奥的事理由浅入深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一方面需要缜密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还要借助语言这个有效的交流工具。准确严密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品味文章语言特点也是我们阅读文章的一项基本能力。
1、请看大屏幕上的这两句话:
(1)这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2)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有“也许”跟没有“也许”,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点拨:“这”指什么?“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使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是导致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是客观事实,还是根据现象推出的结论?是科学家根据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推测得出结论。如果去掉“也许”,句子意思就成了一个科学的判断,与客观事实不符。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去掉“也许”,句意过于绝对化,与客观事实不符。)
虽然只是一个词的应用,却足以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和严密的特点了。
2、请看这两句话:
(1)如果在850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2)如果在大约10000c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左右,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像(2)一样,把表示温度和时间的词换成不确定的大约数字,行不行?
(不行。因为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温度和时间是推测出来的,还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客观事实?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使用数字必须采用经过科学验证后确定的数字,数字的运用同样可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3、(学以致用)你在文中还能找出与前两个事例相似、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的句子吗?尝试分析这些句子。
4、小结:通过《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亲密接触了阿西莫夫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他用缜密的逻辑顺序、准确严密的语言,使我们明白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次遇到类似文章时,能够学以致用。
(四)悟意会言能力尝试
阿西莫夫除了这篇文章提到恐龙灭绝的问题,他的另一篇文章《恐龙无处不在》也与恐龙灭绝有关,《恐龙无处不在》跟《被压扁的沙子》有什么异同点?
请大家阅读《恐龙无处不在》,就两文异同点互相交流。
(若时间充足,请大家齐读《恐龙无处不在》的第一句话,提示他们:生活中一些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中存在着内在联系,只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你肯定会有独到的发现。)
(五)布置作业:
寻找《恐龙无处不在》与《被压扁的沙子》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可以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科学结论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课后反思:
1、我在进行本课的人教八上时试图凸显本文科学性特点,又因执教学生刚进入八年级,相关知识的教学还没有展开,所以确定以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语言特点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以“导入新课”“据意知言”“顺意品言”“悟意会言”来逐层递进地深入研读文章。
2、新课改理念中特别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时加入小组讨论,借以让学生自主理顺本文的行文思路并能够用准确语言进行表述,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确逻辑顺序的特点。
3、说明文语言特点是这一特殊文体必须掌握和品析的,因此,我用命题形式直观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以求达到印象深刻。
4、具体执教中,我由于经验不足、较为紧张,遗漏了“换题目”的内容,语言表达上也出现了较多疏漏。面对陌生学生的紧张情绪,我没有做到有效调控,致使自己语言罗嗦、偏离教学内容,同时影响了正常教学环节的进行,尤其是最后“悟意会言”部分无法具体展开。
5、今后在工作中,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以课改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多学习优秀教师的案例和课堂实录,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被压扁的沙子 篇3
斯石英是用于验证古代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的“撞击说”。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被压扁的沙子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被压扁的沙子阅读材料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 ℃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被压扁的沙子阅读题目
1.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粹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
(2)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2.选段中所说的“普通沙子”和“斯石英”都是由____________构成的。
3.“斯石英”与“金刚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4.“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速度可以加快,但必须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其原因是什么?
被压扁的沙子阅读答案
1.作诠释 列数字
2.二氧化硅
3.形成原因相同,即由于在超高压状态下,原子相距很近而变得极为致密。
4.因为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原始状态。
【赏析】
斯石英又名超石英、重石英,是一种超硬超重的二氧化硅同质多形体。它属于四方晶系。在超硬材料氧化亚硼被发现之前,它曾经长期被认为是已知最硬的氧化物。在常温常压下,斯石英处于亚稳定态,会缓慢地发生相变,转变为普通石英;但是该相变是如此缓慢,以至于其迄今还没有被观察到。斯石英首先由苏联高压物理学家斯提肖夫(Sergey M. Stishov)于1961年人工合成。斯石英也因斯提肖夫而得名。天然的斯石英由美籍华裔地质学家赵景德(Edward C. T. Chao)于1962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处陨石撞击坑中发现。
发现过程:斯石英是用于验证古代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的“撞击说”。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变成为致密的“斯石英”,它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又会恢复为沙子。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易受冲击热效应破坏,保存量很少,故在镜下通常不易辨别,只能用X射线来鉴别,有5~12条谱线。斯石英可作为鉴别撞击坑的可靠标志,用于验证古代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的"撞击说"。
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变成为致密的"斯石英","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又会恢复为沙子。在实验室里,用摄氏850度的高温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会变为普通的沙子。
被压扁的沙子 篇4
学习目标
1、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2、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3、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4、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5、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学习重点
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习难点
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据言知意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请同学们浏览文章,了解本文究竟揭示了什么科学奥秘,借此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品析之前解决字词知识
1、文章是介绍沙子的知识吗?
(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原来本文的主角不是沙子,而是恐龙)
2、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
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研成果→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指按照人们思维发展的顺序,进行合理的推论而得出科学结论的思维过程,写作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是通常会采用这种符合思维顺序的方法作为行文思路,这就使逻辑顺序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共同成为说明文的三大说明顺序
3、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 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 恐龙。
4、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
本文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容易激起好奇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三)品味语言和说明方法。
同学们对逻辑顺序有了基本认识,可是将深奥的事理由浅入深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一方面需要缜密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还要借助语言这个有效的交流工具,准确严密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品味文章语言特点,也是我们阅读文章的一项基本能力。
1、请看这两句话:
(1)这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2)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有“也许”跟没有“也许”,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点拨:“这”指什么?“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使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是导致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是客观事实,还是根据现象推出的结论?是科学家根据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推测得出结论如果去掉“也许”,句子意思就成了一个科学的判断,与客观事实不符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去掉“也许”,句意过于绝对化,与客观事实不符)
虽然只是一个词的应用,却足以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和严密的特点
2、请看这两句话:
(1)如果在 850℃ 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2)如果在大约 1000℃ 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左右,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像.(2)把表示温度和时间的词换成不确定的大约数字,行不行?
(不行因为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温度和时间是推测出来的,还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客
3、(学以致用)你在文中还能找出与前两个事例相似、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的句子吗?尝试分析这些句子
举例1)
举例2)
4、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列数字 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
举例子 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 多 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