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峡(精选13篇)


三 峡(精选13篇)

三 峡 篇1

  一、文学常识

  1.《三峡》选自《水经注疏》。本文作者是郦道元,字善长.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是《水经》,他以此为纲,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二.语音

  略无阙处(quē)     重岩叠嶂(zhàng)      不见曦月(xī)         沿溯阻绝(sù)

  乘奔御风(yù)    素湍绿潭(tuān)       绝巘多生怪柏(yǎn)   飞漱其间(shù) 

  林寒涧肃(sù)    属引凄异(zhǔ)  

  三.通假字。         略无阙处:  “阙”通“缺”, 空缺 。  

  四.一词多义。  

  绝    ①沿溯阻绝(隔绝)     ②哀转久绝(消失)    ③绝巘多生怪柏(极)   

  自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属   ①属引凄异(连续)            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以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认为)  ②能以径寸之木(用)

  阙: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 空缺) ②不知天上宫阙(宫殿)

  或: ①或王命急宣(有时)          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

  五.重点词语解释。

  1.略无阙处 略无:毫无。略,几乎。“阙”通“缺”, 空缺 。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 [夜分]半夜。[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3.重岩叠嶂:[嶂(zhà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4.至于夏水襄陵:[襄(xiāng)]漫上。    5.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6.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宣]传达。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8.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回]回旋。  

  9.绝巘多生怪柏:[巘(yǎn)]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10.飞漱其间:[漱(shù)]冲刷。1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荣]茂盛。[峻]高而陡峭。[良多]很多。良,很。   

  12.属引凄异:[属(zhǔ)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13. 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1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旦]早晨。 [肃]寂静。    15.哀转久绝:[哀]悲哀。 [转(zhuǎn)]婉转。16.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  

  六.把握课文。

  1.主题探究: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结构布局  1)先写山,后写水,结构严谨。

  2)先总写三峡形势(整体风貌),然后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层次分明

  3.写作特色:

  1)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以“素”字饰湍,以“绿”字饰潭,以“绝”字状山,以“怪”字写柏,真是写出了景物的神韵。再如以“清荣峻茂”四字状写了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不同特色,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4.段落内容理解。

   第一段

  a.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中间狭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c.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 第二段

  a.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b.选择通例“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水势大,水流速。

  特例“或王命---不以疾也”照应平常情况下的“沿溯阻绝”, 写出水速,借以写出船行之快

  c.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写出船行之快,烘托夏天的水流急(水速),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d.“虽乘奔---不以疾也”运用什么修辞?作用?

  比喻,夸张。与奔马、疾风作比较,形象写出水速、船行快,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

  e.  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 第三段

  a.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从什么角度描写?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俯视与仰视。      表现了春冬三峡的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b. 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

  c.“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d.表现作者感慨的句子是?          良多趣味

   第四段

  a.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     秋季。听觉。

  b.作者从几方面描写猿鸣?特点?作用?

  直接叙述(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猿高啸长----山高岭连,峡窄水长。

  声哀   -------渲染秋天萧瑟气氛

  引渔歌为证

  巴东三峡巫峡长----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声哀

  c.“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课文结尾处引用这句渔歌有什么好处?

  ① (文后引渔歌,从本段说是)对前面写景的补充,是借渔歌抒写作者所见所闻,渲染秋天悲凉萧瑟气氛,表现作者哀伤、悲凉之情。

  ②(从全文看,结尾引渔歌)与开头的“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呼应,为赴王命,为了生计,渔民、船夫们为了生存苦不堪言,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同情。

  (③总结本段,进一步体现三峡的山高岭连,狭窄水长。)

  d. 结尾渔歌引起人们什么情感?你的学习感受是什么?

  悲凉凄苦哀伤。  引用渔歌借景抒情,把自然景物同人们的心情融合在一起,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七.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从视觉角度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0.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八、运用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述三峡春冬美景。

  九、比较题

  1、唐代诗人李白被贬遇赦曾游三峡,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诗篇: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仔细揣摩,诗人和地理学家笔下的三峡有什么不同?---教参p283     

  ①《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

  (本题的着眼点不在形式,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写作背景,从内容角度去思考就可以了。)

  ②《早发白帝城》作于李白遇赦东归途中,诗的感情是欢快的,与散文中所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的调子异趣。如“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个“还”字,透露了他遇赦的喜悦。“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个“轻”字,固然指船的轻快,也透露出诗人此时心情的轻快舒畅。就全诗而言,诗笔奔放,快船快意,洋溢欢悦豪情,正是当时诗人欢快心情的写照。《三峡》是描写三峡风光最著名的奇文,而李白以诗的形式表现三峡行舟,亦成千古绝唱。

  2、本文的猿鸣和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猿声,效果一样吗?

  本文的猿鸣体现三峡山高岭连,峡窄水长,渲染三峡秋天悲凉萧瑟的气氛,体现作者哀伤、悲寂之情。《早发白帝城》中借猿声些船行之快,体现诗人遇赦的喜悦欢快之情。

  九.开放性试题  

  1、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大,请举例说明。如李白的《早发》,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

  2、对联

  两崖如剑立    一江似布悬                 

  群山无阕重岩叠嶂盖曦月    泉瀑有声素湍绿潭荡清波

  暮到江陵难赏月    朝发白帝不见曦             

  自非亭午夜分曦月不见      每至晴初霜旦高猿长啸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山    乘奔御风悬泉飞瀑三峡水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柏怪潭绿浪急猿哀          

  乘船观水素湍绿潭        驾舟赏山绝巘怪柏

  3.积累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 

  ③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

  4.积累文言文中描写水清的佳句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朱元思书> 

  b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5.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导游词: 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 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6..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三 峡 篇2

  .《三峡》教案6

  .《三峡》教案5 

  .《三峡》教案4

  .《三峡》教案3 

  .《三峡》教案2 

  .《三峡》教案1 

  .《三峡》教案 

  .《三峡》备课笔记 

  .《三峡》说课稿 2份 

  .《三峡》课堂教学实录 

  .《三峡》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三峡》检测题 

  .《三峡》自学评估练习 

  .《三峡》综合能力测试 

  .《三峡》同步训练 

  .《三峡》同步练习 

  .八年级上册课例4三峡 

  三峡图片素材(5张)  

  《三峡》wma音频配乐课文朗读(张筠英朗读)  

  《三峡》ppt课件  

  《三峡》flash课文朗读  

三 峡 篇3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文章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自然景物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文章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自然景物的。

  教学方法:讲读法

  教学过程: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三峡吗?三峡的壮丽风光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歌咏它,古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商隐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今有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文,更增添了三峡的美。今天,我们来看看,在地理学家郦道元的笔下,三峡又是何等的壮丽。早在15XX年前,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在《水经注•江水》中对三峡的风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短文《三峡》。

  二、解题

  ⒈引导学生看“阅读提示”和注释①。

  ⒉简介作者及作品。

  郦道元(466—527),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鹿)人,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曾任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执法严格,后为关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有《水经注》传世。

  《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在“访渎搜渠”,亲自考察后为其补订作注,写成《水经注》40卷。语言简洁精练,文字秀丽优美,对后代游记文学有很大影响。《水经注》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三峡》是《水经注》的代表作,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三、简介三峡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⑴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

  ⑵播放字词教学幻灯片。

  2利用工具书,给下字注音。

  阙 叠 嶂 曦 襄 溯 湍 漱 涧 啸

  ⑶学生完成正音,全班共同订正。

  ⑷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3、师生共同疏通课文第一、二层大意,解释加点的字并翻译。

  五、自学提高1、根据第一课时所学的内容及方法两人一组,参考注释讨论自学以下内容,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2、集体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同学帮助解答。学生解答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六、对照图片赏读课文

  七、课文总结:

  先写山   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夏)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再写水(春冬) 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八、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思考题一: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学生思考、讨论

  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腾的江流,以及一年四季景色的变化。(或山、水、树、猿鸣)文章先写三峡地貌,重点写山,然后又分别描绘了四季的景象,先写夏季三峡的江水;再写春冬三峡的景色,最后写三峡秋天的景色。

  思考题二:三峡地貌总体特点是什么?四季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

  地貌总特点:山势连绵,遮天蔽日。

  夏季:水势迅疾凶猛。

  春冬:景色秀丽奇绝。

  秋:幽静、凄凉。

  思考题三:《三峡》最后一句,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思考题四: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寓情于景的?

  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⑽明确思考题:

  ①明确思考题三:

  《三峡》最后一句可谓锦上添花之笔,将三峡的凄清、空旷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山间空旷,境界清幽寂寥。以渔者歌谣作结,凄凉哀婉,使读者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②明确思考题四:

  描写山水的作品,一般都不是纯客观地写景,作者总是在景物的描写中,融注个人的主观感受,因而写得情景交融。文中描写舂冬之时的山光水色的秀丽奇绝、后特别点出“良多趣味”,流露出作者掩饰不住内心的爱悦之情,使读者受到感染。

  九、品读课文:

  四人小组反复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朗读出来,体会文章的语言。语言的精炼;

  2、 音韵的和谐;

  3、 传神地描写景物特征

  4、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结

  这堂课,我们朗读翻译,并欣赏了这篇描绘三峡优美风光的精彩散文,感受了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当代散文家学者余秋雨曾赞扬道:此文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词章。的确,郦道元的这篇散文对后代山水游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布置作业

  ⒈翻译下列句子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⑷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⒉背诵课文,摘抄精彩词句。

  ⒊水是三峡的灵魂,请仿照文章写景方法描写你见到过的最美丽的水。

三 峡 篇4

  郦道元

  本文选自《水经注》第三十四卷《江水》一节中。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南北朝时

  北魏范阳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527年,为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

  《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旧传汉桑钦所作,后经清人考证,认为是三国时人所作,作者并非一人。原书非常简单,郦道元为它作了注。《水经注》不论在文学上或地理上,其价值都超过《水经》本身,它不但详细记述了水道所经各地的地理、古迹、人物、历史、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而且刻画了祖国的山水景物。文字生动简练,描绘有声有色,对后代游记文学影响很大。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边山,略无阙处;先概言山多重岩叠嶂。,隐天

  三峡:指长江流经四川、湖北之间的 阙(que ):同"缺", 岩(yan ):高峻的山崖。

  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缺露,间断之处。 嶂:山势高险,象屏障一样。

  蔽日一重一叠,言其层次繁多。。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又从侧面衬托出山势的高险。

  从下仰望,天日不可见。 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 曦(xi) 日光。

  这里指山乡而高险。 夜分:月到中天时分,半夜。

  这一段总写三峡的山高峡深形势,突出了雄伟险峻的特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写江水的险恶。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至于:相当现代汉语的介词结构 襄陵:襄,上升到的意思。沿:顺流而下。溯(s6),逆流而上。 朝发:早上出发。

  "到了……时候"。 陵:大土山。 白帝:城名,今四川奉节县。

  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里用时间和距离相互补充,以乘马驾风为喻,侧面写

  江流的迅急。

  暮:天色已晚。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奔:动作名,示马。不以:不似,不如。

  这一段写三峡在夏季,水大流急,速猛异常。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冬季水浅且缓,所以清沏得能见到两岸林木

  素湍(t00n),急流。因春季水多流急 潭:深水。 山峰的倒影。 写了清丽可喜的江中之景。

  白色水沫相击而溅,故日"素湍"。

  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绝(y6M)。高峻的山蜂。悬泉:出涧泻出的泉水倒挂半空,故曰"悬泉"。漱:冲刷。其,指怪柏。岩岸柏泉更加奇秀。

  分指水、木、山、草。 文笔之简洁莫过于此。即趣味良多。写作者的感受'

  这一段写三峡的春冬景色;清丽奇秀、风景怡人。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写秋天的清冷与寂寞.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高猿:山顶上的猿猴。 长啸:哀伤之音。属:连续不断。引:拉的很长。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用猿叫的哀怨之声,来衬托秋天的凄冷。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者的歌谣来说明三峡秋景的凄凉,'以衬托游者的心情.这是以景抒情。 ,

  这一段写三峡的秋景萧瑟,清冷凄静。

  在三峡的七百里当中,两岸山连着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住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如果不是中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到了夏天发大水,江水漫上了山陵,沿江上下的行船都被阻绝。偶或有皇帝的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有时清早从四川的白帝城发船,傍晚就到了湖北的江陵县,壤中间相距一千二百余里,虽然骑着快马驾着轻风,也不象它这样快啊.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臼的浪花,绿的潭水迥旋着清波,倒映着两岸各种风物的影子。极高的山顶上,。长着很多奇怪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冲刷在怪柏之间,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无穷的乐趣。

  每逢秋雨初晴的日子,或者有霜的早晨,树木很清凉,山间很寂静,时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叫着,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了哀猿的回声,悲切宛转,很久才能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 峡 篇5

  一、教学设想

  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四季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练,思路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

  教学本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启发,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大家小小年纪,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免费的旅游,去欣赏一下长江的美丽风光,好吗?

  (二)播放《风光》光盘

  师:自古以来,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的诗文呢?

  【设计说明】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参与补充,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是怎样一番景色。

  (三)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既摆出困难,又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师:大家刚才自己读的都不错,哪些同学能给全班同学读一读?

  【设计说明】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体会文章精炼的语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编一篇介绍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对文中词句理解有障碍的小组,可以请其他组帮助,也可以与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将比较枯燥的文言文翻译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视学生提问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词句。如:“虽”、“属”、“两岸连山,略无阕处”、“清荣峻茂”等。

  2.各小组展示所编的导游词,教师视情况进行评点,学生推选出最佳小组。

  3.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提问:大家刚才在写导游词的过程中,是否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写景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是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能不能给大家分析一下?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景顺序,如:按照景物先写山,后写水;按照季节由夏——春冬一秋。学生分析词句时,教师可伺机点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

  (五)再次播放《风光》光盘

  让学生学习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见到的景色,或谈谈观看风光片与读郦道元的的不同感受。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根据课文画一幅风光图。

  (设计者郄艳美)

三 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领会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及对珍贵自然遗产的欣赏、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语文真是一座包罗万象的艺术殿堂,走进这座殿堂,我们去欣赏过古朴的赵州桥,参现过宏伟的故宫,游览过如画的苏州园林,真是美不胜收。曾经有外国朋友问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在哪?”他脱口而出——三峡。为什么三峡在余秋雨的眼中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呢?同学们,你们也想去山峡游览一番吗?现在就开始我们的三峡之旅吧!

  二、整体感知:

  1、听解说词,欣赏三峡风光,感受美。

  2、谈论观感,说说三峡

  3、了解作者及《水经注》

  三、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提示:读好文言文关键要把字音读对,把停顿读对。

  1、读出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阙(que) 处叠嶂(zhàng) 乘奔御(yù)风  

  曦(xī) 月属(zhǔ)引 素湍(tuān)绿潭

  襄(xiāng)陵绝巘(yǎn)  林寒涧(jiàn)肃

  沿溯(sù) 长 啸(xiào)   飞漱(shù)其间

  2、根据文意标出停顿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至于夏水襄陵   d、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e、其间千二百里   f、虽乘奔御风

  g、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h、绝巘多生怪柏

  3、自读课文,在书上划出标记。

  4、检查一人朗读,全班共同点评。

  5、学生欣赏解朗读视频,感受美,学习朗读技巧。

  四、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先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疏通文意。

  1、释新词。

  2、译美句。学生自读自译,将疑难处做好标记。

  3、小组交流合作释疑。

  4、集中展示,分组对译,自主评价,教师点拔。

  五、巩固。

  1、试背课文。

  2、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译一译:

  1、略无阙处(毫无)              2、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3、夏水襄陵(漫上)              4、不见曦月(阳光)

  5、或王命急宣(有时)            6、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7、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8、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9、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10、飞漱其间(冲刷)

  11、良多趣味(很)                12、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13、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14、林寒涧肃(寂静)

  二、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1、思考: 作者主要描绘了三峡的什么景物? 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质疑:

  a、本文为何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

  (夏季江水最盛,所以先写“夏水”。(按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写景顺序)。夏天江水暴涨,春冬江水平静,秋天水枯谷空,顺次而下,入情入理。)

  b、三峡风光壮丽雄奇,但为什么要写“猿鸣三声泪沾裳”。

  视频提示、资料提示:“西陵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三峡千古不夜航”

  开放解答  (展现三峡多样性的美)

  3、自读课文,在书上划出标记。

  4、检查一人朗读,全班共同点评。

  三、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美点寻踪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景,品味美文吧!

  用“(描述景物)让我不禁想到了(填写原文),三峡的(景物)真(特征)” 的

  方式品你看到的美景。

  四、第五步:延读——拓展视野,延伸练笔。

  1、链接:读和三峡有关的诗词,扩大视野

  峨嵋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落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送友人归荆楚 【唐】许浑

  调瑟劝离酒,苦谙荆楚门。竹斑悲帝女,草绿怨王孙。

  潮落九疑迥,雨连三峡昏。 同来不同去,迢递更伤魂。

  上三峡    【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送人归蜀    【张祜 】

  锦城春色溯江源,三峡经过几夜猿。红树两厓开霁色,碧岩千仞涨波痕。

  萧萧暮雨荆王梦,漠漠春烟蜀帝魂。长怨相如留滞处,富家还忆卓王孙

  2、联想 找出下面诗词和本文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

  更立西洒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3、写 你也想写一写你神游三峡后的观感吗!

  激发:三峡真是一座文学宝库,古人至此多有题咏,当代学者余秋雨到三峡写道:“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同学们,你们难道不“见贤思齐”,也拿起笔来吗?

  指引:这里有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让我们如同泛舟在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卷中。

  范写:看,远山逶迤,峰峦绵延,恰如巨龙腾空。群山重叠,层峰累累,尤似万马跃踊。峡阔天开,两岸风光旖旎,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五、课堂总结: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大自然美景不光可以令我们的身心舒畅,更可以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涤荡。让我们多亲近山水,多亲近自然,做一个俗中雅人吧!

  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一篇《三峡》,区区153个字,却足以令我们神游三峡,留连忘返,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板书设计】                   27、三峡

  郦道元

  山:连绵高耸(静)

  水:凶险迅急(动)

  冬之景: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秋景:悲寂凄清(情景交融)

三 峡 篇7

  课题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 材 分 析

  概述

  重点

  难点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后解说: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三峡》一文录音。

  二、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听了《三峡》一文的录音,你能说出三峡最美之景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三、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的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四、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五、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课时小结       七、拓展与延伸(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书店等,再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

  提供参考网址给学生:三峡古诗选集:

  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

  三峡工程的全面介绍:

三 峡 篇8

  (请与我交流教案,我需要江苏版七年级2、5、20、24的教案,其余的我都有。)

  一、教学设想

  《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练,思路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

  教学本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启发,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大家小小年纪,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免费的旅游,去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好吗?

  (二)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师: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的诗文呢?

  【设计说明】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参与补充,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色。

  (三)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既摆出困难,又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师:大家刚才自己读的都不错,哪些同学能给全班同学读一读?

  【设计说明】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体会文章精炼的语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对文中词句理解有障碍的小组,可以请其他组帮助,也可以与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将比较枯燥的文言文翻译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视学生提问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词句。如:“虽”、“属”、“两岸连山,略无阕处”、“清荣峻茂”等。

  2.各小组展示所编的导游词,教师视情况进行评点,学生推选出最佳小组。

  3.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提问:大家刚才在写导游词的过程中,是否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写景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是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能不能给大家分析一下?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景顺序,如:按照景物先写山,后写水;按照季节由夏——春冬一秋。学生分析词句时,教师可伺机点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

  (五)再次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让学生学习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见到的景色,或谈谈观看风光片与读郦道元的《三峡》的不同感受。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根据课文画一幅三峡风光图。

三 峡 篇9

  .《三峡》教案6

  .《三峡》教案5 

  .《三峡》教案4

  .《三峡》教案3 

  .《三峡》教案2 

  .《三峡》教案1 

  .《三峡》教案 

  .《三峡》备课笔记 

  .《三峡》说课稿 2份 

  .《三峡》课堂教学实录 

  .《三峡》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三峡》检测题 

  .《三峡》自学评估练习 

  .《三峡》综合能力测试 

  .《三峡》同步训练 

  .《三峡》同步练习 

  .八年级上册课例4三峡 

  三峡图片素材(5张)  

  《三峡》wma音频配乐课文朗读(张筠英朗读)  

  《三峡》ppt课件  

  《三峡》flash课文朗读  

三 峡 篇10

  三 峡

  作者:郦道元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在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自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 峡 篇11

  《三峡》教学设计

  濉溪初中 黄维陆

  教学目标:

  1. 结合课后注解,疏通文章意思,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通过对精彩语句的品读赏析,感受三峡风光的美丽

  3. 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略)

  .二.朗读疏通

  1 点学生读课文

  (要求:请同学们在听读的时候注意字音和句子的节奏,读完后就这几个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主要从字音和节奏方面)

  2 老师范读课文(配乐)

  (要求:同学们做个有心人,注意某些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读完后,投影展示)

  1 请准确读出下列红体字的读音

  (略)

  2 请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略)

  3 学生齐读课文(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语句的停顿)

  4 学生译读课文

  (要求:同学们可以把以前在课文中没有见过的字词找出来翻译,也可以找出出现频率多的字,看看每一处都是什么意思,也可以找出你认为最难翻译的句子)

  译读结束后,先让学生提出在译读环节自己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师生一起解疑,然后投影检测:

  1 说出下列红色字的意思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略)

  三.品读赏析

  (解题:峡者,两山夹水之地也。山和水是最能体现峡的特点的。)

  1.提问:作者笔下的三峡的山和水各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并从文中找出根据。

  教师预设:

  (一)山

  (1)三峡的山多,而且连绵。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看出来

  “两岸连山”写出山的连绵。“略无阙处”写出了山的多。

  (2)三峡的山非常高峻。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和“叠”是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山的高。“隐”和“蔽”是以天空和太阳来反衬山的高。这是正面写山的高峻 。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这是从侧面烘托山的高峻。

  c.“绝巘多生怪柏”中的“绝”字写出了山的高峻。显示了三峡的自然特征。这是从仰视的角度写景。

  总结:对山的描绘体现出了一种高峻的美,这是一种阳刚之美,是壮美。

  (请同学美读对山的描写的文字)

  (二)水

  过渡:三峡的山让我们感受到了高峻之美,那么三峡的水又呈现处什么样的美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三峡的水。

  (1)三峡夏天的水湍急,流速快。

  a.“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襄”是漫上的意思,写出了夏天水大的特点。“阻绝”是阻断隔绝的意思,写出了水不仅大,而且险的特点。这是正面写夏水的急。。

  b.“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是从侧面烘托出水的流速急。

  总结:夏水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奔放的美

  (3)       三峡春冬的水是清澈的,

  a.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其中“湍“写出了动态的急流,“潭”写的是静态的水。动静结合,突出了春水的清澈。这是俯视的角度写景。“素”和 “绿”则写处了水的颜色,一个“绿”字更写出了水清水深。让我们想起了“桃花潭水深千尺”。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其中“悬”字写出了水的动态,表现了瀑布的壮美。“漱”字是冲荡的意思,更体现处从高山处飞泻而下的水的 状态。

  总结:春冬之水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清幽的美 。置身于这春冬的美景中,作者的心情是轻松快乐的。“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一字一景,写出了三峡的美丽。

  (4)三峡秋天的水是凄凉的,“林寒涧肃”,给人以清凉寂静之感,一个“寒”,一个“粛”让人心生凄寒之意,再听到凄凉怪异的猿啼,不禁悲从中来。

  总结:秋天的景色给 我们 展示了 一种凄婉的美。

  2. 提问:区区155个字,就将美丽的三峡尽收笔端。“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更好的抒情,同学们想想,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学生自由发言)

  四.穿越时空,对话郦道元

  句式:“ 郦道元,我想对你说:——————”

  五.结束语

  (略)

三 峡 篇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重点、难点、疏通文意。

  二、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三、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分析归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三峡的风光片,联系学生平时对三峡的所见所闻,让他们畅谈三峡这一景观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由学生介绍作者,以及作品的简介。三峡具体指什么?

  (二)学生自由朗读,找出生字词,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弄清文意。

  (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结合课文注解,是以课文,然后作汇报。)

  阙 嶂 曦月 襄陵 沿溯 素湍绿潭 漱 属引

  补充解释:

  重岩叠嶂:即“重岩叠嶂”。嶂:治理向屏障的山峰

  隐天蔽日:即“隐蔽天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应按照“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的结构理解。

  绝:断。

  或:“有”,不能做“有时”。“或``````有时``````”含有假设的意思,可理解为“(如)有``````(则)有时``````”。

  其:这

  虽:在这里表假设,应译为即使。

  奔:在这里作名词用,指奔驰的骏马

  不以:不如

  时:季节

  则:连接上下文,带有轻微的转折意思,可不译。

  于:从。

  其:它们,指怪柏。

  漱:冲荡

  “清,荣,峻,茂”前皆省主语。

  林寒涧肃:即“林涧寒肃”。肃:寂静。

  故:所以。

  两句诗的意思是: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得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三声:几声;三步是确数。

  (三)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试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层:(从开头至“不见曦月”),写三峡两岸的山。

  第二层:(从“至于夏水襄陵”至“不以疾也”),写三峡的夏水。

  第三层:(从“春冬之时”至“良多趣味”),写三峡的春冬景色。

  第四层:(从“每至晴初霜旦”之文末),写三峡的秋天景象。

  三、    朗读

  分段朗读,多让学生自己体会,如何把握合适的语气语调语速。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讨论:文中描写了三峡的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情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归纳:

  山:“七百里”(长)

  “相连无缺”“略”(多)

  “重”、“叠”“隐蔽”(陡,高峻)

  “自非“江面狭窄(高峻-——夏水的迅猛)

  夏水:“襄陵,阻绝”(凶险)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千二百里”(迅急)

  “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对比

  春冬景色:俯视:“素湍绿毯,回清倒影”

  仰视:“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色彩:白浪,绿潭,青山,花草。

  一字一景:“清”“荣”“峻”“茂”

  秋:三峡秋景:“晴初霜旦之时”林、涧、猿啸、回声。

  渔民的悲惨生活:情景:悲寂,凄凉(与前面对比)

  联想:当地渔歌

  激发学生联想:

  1、“泪沾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联系地理知识合理联想)

  2、从文中两句渔歌,你还可以联想到那些诗句?他们的意境相同吗?

  三、引导学生领会全文的艺术特色。(投影打出)

  (一)抓住特点写景

  1、文章主要描写三峡中的 峡。课文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2、写四时风光的顺序是: 。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二)语言特点:

  1、动静结合。找出一两处动景和静景

  2、有张有驰。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那些地方平静舒缓,那些地方激烈紧张?

  四、介绍《三峡》中的其他描写,激发学习兴趣。

  五、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诵比赛,可是当配乐。

  引文来源  15、三峡 教案集

三 峡 篇13

  一、教学设想

  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四季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练,思路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

  教学本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启发,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大家小小年纪,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免费的旅游,去欣赏一下长江的美丽风光,好吗?

  (二)播放《风光》光盘

  师:自古以来,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的诗文呢?

  【设计说明】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参与补充,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是怎样一番景色。

  (三)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既摆出困难,又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师:大家刚才自己读的都不错,哪些同学能给全班同学读一读?

  【设计说明】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体会文章精炼的语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编一篇介绍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对文中词句理解有障碍的小组,可以请其他组帮助,也可以与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将比较枯燥的文言文翻译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视学生提问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词句。如:“虽”、“属”、“两岸连山,略无阕处”、“清荣峻茂”等。

  2.各小组展示所编的导游词,教师视情况进行评点,学生推选出最佳小组。

  3.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提问:大家刚才在写导游词的过程中,是否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写景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是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能不能给大家分析一下?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景顺序,如:按照景物先写山,后写水;按照季节由夏——春冬一秋。学生分析词句时,教师可伺机点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

  (五)再次播放《风光》光盘

  让学生学习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见到的景色,或谈谈观看风光片与读郦道元的的不同感受。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根据课文画一幅风光图。

  (设计者郄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