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 岳(精选15篇)
望 岳 篇1
望岳(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学目标:
a、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诗中哲理的理解;
基础知识: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关知识;
c、字音、字形;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 “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好,读得很好,比开始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 ,是因为 。”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三.总结课文:
1.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好,下课。
2.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望 岳 篇2
.《望岳》教学设计4
.《望岳》表格式教案
.《望岳》教案及同步练习
.《望岳》教案2
.《望岳》教案1
.《望岳》教案
.杜甫《望岳》诗歌鉴赏
诗词五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望岳,如梦令,西江月)1
诗词五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望岳,如梦令,西江月)
《望岳》ppt课件
《望岳》ppt课件(1)
杜甫《望岳》flash课文朗读
杜甫《望岳》rm音频诗歌朗读
望 岳 篇3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好,读得很好,比开始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 ,是因为 。”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三.总结课文:
1.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好,下课。
2.布置作业 :当堂检测。
望 岳 篇4
.《望岳》教学设计4
.《望岳》表格式教案
.《望岳》教案及同步练习
.《望岳》教案2
.《望岳》教案1
.《望岳》教案
.杜甫《望岳》诗歌鉴赏
诗词五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望岳,如梦令,西江月)1
诗词五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望岳,如梦令,西江月)
《望岳》ppt课件
《望岳》ppt课件(1)
杜甫《望岳》flash课文朗读
杜甫《望岳》rm音频诗歌朗读
望 岳 篇5
第三部分 教学反思
在多年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的工作中,每一届学生毕业,我都让他们给我录下一盒古诗词朗诵磁带作为纪念,有个学生录下了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那如痴如醉的歌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因此萌发了用吟唱的方法教古诗词的想法。
古诗词很好的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有双重叠韵,有平仄相对,通过演唱,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汉语的那种节奏感、韵律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诗歌诗歌,诗与歌是密不可分的。诗歌从产生到现在,一直与音乐有不解之缘。从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到两汉时期的汉乐府,再到唐宋时期宫廷教坊和乐而歌的诗词,都说明诗与歌有着很深的渊源
今年暑假我参加新课程的培训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基本理念对我触动很大,学生学习古诗词除了品析语言就是反反复复的诵读,从三岁开始一直背到高三,学习已经倦怠了,再美的诗句也成了顺口溜式的打油诗。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肢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本期开学之初,研究新教材新教法之时,我确定了古诗词的教学目的:
1、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体悟纯文学艺术和流行文化互相融合的精妙,增强对诗歌艺术的亲和力。
2、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学生做到:读一读,感受美;唱一唱,鉴赏美;看一看,理解美;写一写,创造美。
3、提高艺术鉴赏水平,积累古今诗词。
教学方法:吟诵——翻唱——仿写。
教学程序:①、发动学生共同搜集由古今诗词谱曲的流行歌曲资料;
②、根据诗词内容选择合适的曲谱并练习演唱;
③、把诗词原文和鉴赏点评编成资料;
④、根据古诗词特点,进行仿写,并把仿写的古诗词编订成册;
⑤、充分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演唱、共同创作古诗词;
通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和以《望岳》一文为例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一、 科学开发课程资源
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附课内、课外古诗阅读。根据《 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必背古诗词八十 首。我在教学《望岳》时引进音乐欣赏和诗词的仿写,开始还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怕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结果出人意料,学生不仅领悟了诗的意境,还对诗人的情感、诗歌的节奏进行了更深的探究,从而选出了合适曲目。如刘广锐同学就选了高亢、浑厚的《蒙古人》来演唱《望岳》,他那优美的歌声和激昂的意蕴让同学们陶醉了。这让我相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科学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定会使教学的天空更广阔,不拘泥于教材,不为教材所缚,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教材内几十首诗歌,学会自吟自唱,自学自写,从而去感受浩如繁星的诗词歌赋。
二、 注重实践,注重体验
本堂课教学目标设计的意图在于: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让学生体会诗情画意,吮吸文明智慧,激发自己创作诗歌的热情。诗歌教学的传统方法是朗读、背诵、分析字词,我这堂课采用以吟唱为主流,仿写创作为辅助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诗词格律要求,领略作者的创作风格。传统的学习观注重的是以知识和课本为中心的认识活动,把学习的本质视为一种认识过程。早在半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对此作了一针见血的批评:“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句话正切中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活动的弊端。对于学习方式来说,仅立足于“关起门来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因此,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将学习纳入一种以认识内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轨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乃是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但将其列为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还专门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我让学生演唱、仿写古诗词,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造,从而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通过《望岳》这堂古诗歌教学,我也发现以下弊端:
1、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才是完美
这堂课,我开发了网络、音响、录音磁带等多种课程资源,但我本人对课件的制作不够熟练,诗歌内容和课堂内容是美的,但课件的配制未能与课堂内容起到助燃作用,仅是一种点缀。个别学生未能准确选出合适的曲目,这就要求我自己不仅会教语文,还需提高艺术修养,对学生进行音乐方面的指导,因为文艺不分家。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音乐的魅力,他才会自觉地把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起来,从而领悟到纯文学和流行音乐互相融合的精妙。
2、探究问题,不回避困难
反思起来,我在诗词格律等方面还凭习惯直接 给了知识,而没有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在备课时,我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和诗词格律难度大的问题,决定在课堂上对此不作过多探讨。虽然在课堂引导学生归纳古诗词的特点,为下一步的仿写作准备、作指导。大部分学生答出了古诗词的特点,但在仿写诗歌时并不能很好的运用诗词的知识。我认为课后还需给学生讲清楚诗词的平仄押韵的要求,虽然这不在《课程标准》要求之内,但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让学生了解一些语文知识还是必要的,否则将给学生留下误区。
虽然这堂课结束了,但时常听到学生吟唱自己谱曲的古诗词,在作文中看到学生恰倒好处的仿写一两句古诗,我感到很欣慰,从这个角度来说,采取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古诗是可行的,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同时我认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教师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给了教师展示教学个性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与同伴合作探究的快乐,体会到自己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幸福。一位语文教育前辈曾说过,在学生的幸福中,我们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在学生的快乐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自己语文教育的成功。我以此来勉励自己 。
望 岳 篇6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整体感知,读通诗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诗文。
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基本弄清诗歌的意思。
3.指导学生看书上附的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二.想像意境,体会感悟。
1.在学生初步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诗句来想像诗中的意境。
2.指导学生观察插图与诗中哪些句子相映照,想像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通过吟诵加以感悟。
3.朗读吟诵,背诵诗句。
在学生体会感悟的基础上一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三.作业
1.朗读吟诵,背诵诗句。
2.让学生体会、想像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望 岳 篇7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1、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中描绘的风光、景色。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加深对两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1、揭示课题,并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范成大:南宋田园诗人。
杜甫:唐朝著名爱国诗人。
2、自学课文。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圈出不理解的字或词,同座讨论,教师指导。
(3)练习说说诗的意思。
3、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拔
4、再读两首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四时田园杂兴》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发生的事?你从哪里理解的。
(2)人们为什么如此辛荣?你体会到什么?
(3)朗读全诗。
(4)《望岳》这首诗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泰山的高大,神奇?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受?
(6)齐读《望岳》。
5、练习背诵两首诗。
望 岳 篇8
一、教 学 目 的
1、知 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 学 过 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五)背诵这首诗。
望 岳 篇9
1、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不同情感,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诗歌赏析四步法,学会通过此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介绍基本常识。多媒体展示诗歌赏析四步法:明背景、抓意象、析意境、赏手法。介绍杜甫基本情况,并引述诗的四时期,讲解本诗写作背景。做好笔记,课堂上应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让学生对如何赏析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作者的生平等基本情况进行掌握。
二、明词义。讲解重点字词及诗歌的结构。对通假字、“阴、阳”二字等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如“夫”的读音。同时通过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四部分分析诗歌结构,从中体会诗歌艺术特色。对重点字词做好笔记,按照老师的教授步骤,对每一句诗的艺术特色进行赏析。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涵,同时对每一句诗进行深刻的分析。
三、抓意象。通过字词的含义教学生如何领会诗歌的意象。如:“青未了”、“钟”、“割”、“生”等字,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用字。欣赏多媒体泰山的画面,在结合字词的讲解,让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解答学生的疑问。字画结合,有助于学生形象的理解这些字词用的精妙之处。
四、析意境多媒体继续播放泰山的画面,并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进入画面中,老师结合第三部分的讲解,深刻分析诗歌的意境,点明本诗歌的思想感情。学生会感觉到热血沸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怀揣远大抱负,这时可以运用“随机点拨,因文入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赏析诗歌。通过运用“随机点拨,因文入理”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远大抱负的愿想。
板书设计
远望设问由远衬高雄伟高大
(虚)
近望拟人险峻神秀
(实)
望岳
细望对偶反衬神奇力量
(实)
愿望想象抒发抱负
(虚)
评价原则:
1、及时性,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于及时鼓励;
2、以鼓励为主,多给于正面鼓励;
3、评价要公平、公正。
通过上述两张评价方案,学生可以从老师、小组长等处得到外界的评价,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自我评价,这样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望 岳 篇10
教学目的
1.学习《望岳》这首诗,朗读、背诵这首诗词。
2.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说你对杜甫的了解。
三、学习《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2.分组学习,学生合作探究。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有什么值得探究的问题?
3.全班进行交流,学生评析诗句。
4.背诵指导。
四、意境的赏析。
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
五、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
望 岳 篇1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自学生字词,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理解诗意,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体会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由诗句感悟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祖国的“五岳”名山吗?五岳之首是那座名山?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杜甫一起去领略泰山的风姿。
(一)朗读诗歌。
1、观看多媒体课件,边听边在文中划出节奏,不认识的字要标音。
2、自由读文,读出古诗的韵律。
3、点名读文,师生点评。(教师适机指导朗读,大体上每句诗的前两个字读缓,第三个字重读,后两个字上扬。)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小组研读,理解诗意。
1、重点理解“夫”的作用,夫在这里是虚词,表示感情强烈。并让学生对比朗读,“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2、自由汇报对诗的理解,师生共同参与。
3、整理诗意。(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样的景象呢?她的峰峦在齐鲁大地绵延,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望不到边际。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汇聚在这里,山南山北虽在同一时刻,但一边明亮如清晨;一边却阴暗似黄昏。看着山间升腾的层层云雾,真是令人胸怀荡然。极力张大眼睛把飞鸟归山的景象映入眼帘。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
(三)深入品读。
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诗的第一句什么意思?(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样的景象呢?)作者又是怎样回答这一疑问的呢?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笔下的泰山有何特点?
2、诗虽以《望岳》为题,但文中却无一个望字,但又处处不离望,请同学们再读此诗,感受作者都是从哪些角度去望泰山的?(前两句远看,三四句近看,五六句细看。)
3、正因为作者看到了如此美景,才有了怎样的愿望呢?(引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这一句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胸怀?
(四)再读悟情。
这首诗是诗人科举落榜后游历齐、赵时,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落榜的消极情绪吗?整首诗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知识延伸。
泰山自古一来就被文人墨客所青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赞泰山。(课件出示泰山图片)学生结合课下收集的内容汇报描写泰山的语句。其他人可以有选择的记录。
(六)小结作业。
杜甫虽一生坎坷,但却能忧国忧民。这首诗就抒发了他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课下请同学继续收集杜甫的诗句,感受“诗圣”的情怀。
望 岳 篇12
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教案3
春望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望 岳 篇13
一、导入 。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望 岳 篇14
一、教 学 目 的
1、知 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 学 过 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五)背诵这首诗。
望 岳 篇15
教学目标 :
a、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
a、诗中哲理的理解;
基础知识: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关知识;
c、字音、字形;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好,读得很好,比开始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 ,是因为 。”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三.总结课文:
1.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好,下课。
2.布置作业 :当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