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精选13篇)


第三单元(精选13篇)

第三单元 篇1

  (2003-01-23 21:23:19)

  本单元节选自《红楼梦》的四篇课文。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巨著。它的内容异常丰富,思想极其深刻,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的艺术成就是辉煌的,多方面的,既带有浓郁的传统风格和民族特色,双能突破前人窠臼,具有鲜明的创新精神。鲁迅评论它说把“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对后代的小说、戏剧的创作和理论批评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学习这四篇课文,要投入感情,展开想像,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又要“跳出来”,客观地评析它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尤其要注意学习它的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同时,阅读《语文读本》中所选的《红楼梦》的章节,最好课外阅读《红楼梦》全书,力求较好地欣赏这部伟大作品。

第三单元 篇2

  本单元研读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

  在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里,阿Q可谓大名鼎鼎。1921年12月4日,阿Q在北京出版的一份报纸上首次现身。自此,人们的目光便长久地聚焦于他。长期以来,一代代读者对这部作品的兴趣长盛不衰,出现了人人争相读阿Q的文化奇观。《阿Q正传》对国民性弱点的揭示,至今仍然振聋发聩;作者所概括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话题。小说以其巨大的思想价值,穿越时空,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学习这部小说,要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透过小说表层的风趣幽默,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在品味小说语言的基础上,把握这部小说语言的独特风格。

第三单元 篇3

  单元提示

  现代科学不过几百年的历史,但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已成为人类共同的追求。本单元所选的科普文章,有的阐明某一现象的科学原理,有的阐释某一领域的科学观点,内容丰富多彩,文笔兼有理趣情趣。学习这些文章,对我们加强科学意识,提高分析概括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重点注意说明的顺序,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组织文章的。

第三单元 篇4

  [目标全解]

  1、 掌握"预习提示"里的词,了解"课下注释"。

  2、 在初步了解小说"三要素"的基础上,欣赏小说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

  3、 分析小说的情节,理解人物艺术形象。

  4、 结合历史背景,深刻领悟小说的主题。

  [内容全解]

  本单元的内容是欣赏小说。所选的五篇古今中外的小说,有的技术韭时代的国民性问题,有的鞭挞见风使舵的丑恶现象,有的歌颂杀富济贫的英雄豪情,有的表现少年成长的历程……题材丰富,手多样,语言精彩。

  1、《孔乙己》是鲁迅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技术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2、《变色龙》是契诃夫所写的一篇著名小说,侄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对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

  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中国古典小说《小浒传》里的精彩片断,作者通过写鲁智深三拳打死强占民女的号称镇关西的郑屠,表现了他爱憎分明、正义感强、勇而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表达了被压迫人民想伸张正义的愿望。

  4、《孤独之旅》是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曹文轩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通过写一个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赞扬了他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正在成长的少男少女们:人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锤炼,需要在孤寂中磨炼,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5、《白色鸟》是一篇构思奇特的小说,作者何立伟通过写两个少年在"文革十年动乱时期尽情地在大自然中玩乐,用象征的手法揭示了孩子们童年世界的美好、幸福。与大人们(外婆他们)世界之间形成强烈的反衬,让我们看到了"文革"时代社会的悲哀、突出了"文革"的悲剧性。

  11、-一孔乙己①

  鲁迅

  训练重点

  一体会精巧含蓄的布局

  二理解社会环境描写

  预习提示

  鲁迅先生曾这样答复一位朋友,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 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是《孔乙己》。 这篇小说篇幅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的反映了孔乙己 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孔乙己的艺术形象如此鲜明,让我们 分明看到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 一串长长的足迹。作品还清晰的勾画了那个社会的尝尝众生相,将可悲的世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忧愤如此深广,形象如此丰富,行文却从容不迫,讽刺也不很显露,作品中哄笑之声迭起,却使人感到无限悲凉。

  《孔乙己》揭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代害的读书人的痛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

  阅读这篇小说时可想想孔乙己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小说怎样描述孔乙己几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读准下边加点字的音。

  咸亨酒店砚附和

  看清下边几个字的笔画,抄写两遍。

  荤屡拭蘸惋

  查词典,解释下边的词语。

  不屑置辩颓唐分辩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①,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③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茵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①,大抵②没有这样阔绰③。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案,慢慢地坐喝。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呼哆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④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之下,屡⑤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③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①,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①,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②"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吼乙己,你脸上

  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茵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③……什么清白?

  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④,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⑤",什么"者平"之类, 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①,又不会营生②;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③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④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⑤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③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茵香豆的茵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

  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哦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菌香豆上帐;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单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①,你知道么?"我愈不

  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②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有几回,邻舍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予。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予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①。"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帐,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卜…··他打折②了腿 了。"掌柜说,"哦广"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③,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卜…··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帐。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拴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

  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 "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①,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919年 3月②。

  理解·分析

  一依下列步骤分析人物性格。

  1.下边是从课文第四段摘出的若干句子,请按示例,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示例: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贫困潦倒而又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式,虚荣心十足)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2、分析全文后,综合说明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并说说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二阅读"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一段,完成下边各题。

  1.比较改句与原句,说说原句透露丁举人是怎样一个人。

  [改句]这一回,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

  「原句」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愉得的么?

  2.比较改句与原句,想想原句突出了丁举人的什么特点。

  「改句]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折了腿。

  「原句]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3.正是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三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是以哄笑取乐的。想一想:

  1、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2.用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揣摩·运用

  四这篇小说的艺术构思匠心独运。试研究下边的问题。

  1.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 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

  2.为什么用"我"回忆20年前的口吻来写,而不用当时的口吻来写?

  3.开头两段从容的勾画了清代末年江南小镇以酒一店为中心的社会风俗画,然后再写孔乙己出场的热闹场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从"孔乙己一到店"到"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写的是孔乙己无数次到酒店喝酒的情形,还是一次喝酒的情形?为什么这样写?

  5.如果在"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之后,再用一段文字,写掌柜和喝酒的人对话,侧面描写孔乙己的死,这样写与课文的写法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五揣摩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

  1.便排出九文大钱。

  (为什么不说"拿出掏出"或"付出"?可用九枚硬币权当银钱,做做"排"的动作,体验一下。)

  2.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与"的确"用在一起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六"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吼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两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各有什么效果?

  积累·联想

  七下边一段文字有助于理解课文,也有助于理解小说的写法。读后谈谈你的体会。

  文中所提的"鲁镇",在作者的小说中有好几处提到,实在是一个创造的地名;我想这个地名所包含的内容就是作者的父系故乡(绍兴城内都昌坊口)和· 149·母系故乡(绍兴东皋乡安桥头)的混合体,我们到那两处附近去,一定可以寻到许多迹象。

  而"咸亨酒店"却是一个真店号,就在都昌坊口,作者故里的斜对门,我还见过多少回,大概至今还在,这种小规模的老字号是不大容易倒闭的。

  《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自己告诉我,也实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 人们都叫他"孟夫于",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 写的差不多。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第三单元 篇5

  一、教学内容

  (一)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

  (二)1吨有多重(认识吨)

  (三)练习四

  (四)搭配中的学问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克、千克、吨的实际质量。了解用秤可以秤物体的轻重。

  2、掌握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克、千克、吨。

  2、掌握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初步形成克、千克和吨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五、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教材安排先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最后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的内容。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数学学习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教学中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所举的例子尽可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或看到的。教学时,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学生的想像,使学生对1克、1千克、1吨多一些亲身感受。

  2、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1克、1千克、1吨到底有多重?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要创造各种条件,准备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等,让学生进行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克、千克和吨,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

第三单元 篇6

  和平,我们共同的心愿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会世界儿童对和平的美好心愿。

  2、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并鼓励学生能为此做力所做及的事。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刘玲的资料及《儿童和平条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课前查到《儿童和平条约》了吗?跟大家说说其中的内容。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情况。

  教师简要介绍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

  二、初读《儿童和平条约》

  1、学生自读。

  2、个别学生读。

  3、学生齐读。 

  三、讨论学习《儿童和平条约》

  1、读了《儿童和平条约》,你觉得“宣告”是什么意思?

  2、全世界儿童向世界宣告了什么?(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没有战争、破坏、分恨,人类应共享大自然的恩惠,共创美好的生活)

  3、看了条约的内容,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说说从电视和报纸上看到、听到的存在战争、饥饿的地方,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对和平的希望。

  4、教师小结:《儿童和平条约》是1986年9月25日由世界各国的儿童分别代表本国儿童共同签订的一项公约,表达了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条约一开头就点明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接着,文中表达了他们对战争的憎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提出了全世界儿童为了维护和平要做的事和希望。因此,我们应该坚信,只要大家努力,世界就一定会和平。

  四、课外拓展学生课下写一篇读后感。

  五、学生交流读后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和平的理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六、 评比优秀读后感,出一期《我们呼唤和平》专刊

  战争,人类的灾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发生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知道战争所带来的危害,懂得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2、通过小组的集体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两次世界大战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看史实,激情感。教师通过大屏幕呈现有关战争的内容。

  (1)播放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抗日战争的片断。

  (2)呈现有关战争给人民带来危害的图片。

  2、教师提出问题:你看了有关战争的电影片断和图片,有什么感想?(学生交流)

  3、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归纳整理研究主题。

  (1)你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

  (2)你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民带来哪些危害?

  (3)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所遭受的损失大约是多少?

  (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上又发生了多起局部战争,你能举出例子吗?

  (5)说说现代战争对人类的危害。

  二、实践体验、探究学习

  1、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并提出问题。教师可用下面的导语引出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战争与和平》这个主题。请学生4人一组各自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选一名代表把小组内最典型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主题二的内容,再说说看了这些内容后的感想或提出有关的问题。

  2、学习小组针对本组提出的问题或本组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3、学习小组根据所探究的情况,写出探究报告。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小报、广告牌、小书签等。

  三、成果交流,互评作品由各组集体或选派代表展示成果,然后互评。

  让世界沐浴和平的阳光

  教学目标:

  1. 通过写信、编诗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2. 引导学生为世界和平做力所能及的事,争做和平使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并引导学生争做和平使者。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片,爱和平。

  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

  2.问:图上画了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3.学生互相交流。

  4.齐读63页旁白。

  二.开展活动。

  1.问:为了人类的和平,我们能做点什么?

  2.学生交流。

  3.出示:64页的信,指名读。

  4.问: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和平的期待,对全世界人民的关心呢?

  5.学生讨论交流。

  6.分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7.汇报各小组的活动计划及方案。

  8.开展活动。

  三.布置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各小组的活动方案。

  第二课时

  一.展示作品。

  1.举行以和平为主题的中队会,各小队展示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

  2.展示作品,欣赏作品。

  3.谈感受。

  4.评选“和平小队”和“和平小使者”。

  5.颁奖。

  二.活动延伸。

  写一篇以“和平”为主题的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让世界沐浴和平的阳光

  热爱和平     祈愿和平     保卫和平

第三单元 篇7

  第二课 《欣赏与赞美》教案       

  课题

  欣赏与赞美 课型 体验课  

  教

  学

  目

  标

  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形成欣赏美好事物的积极健康、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培养仁爱之心,完善自己的人格。 知识目标 认识懂得欣赏美好事物和人们的美好特性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懂得欣赏与赞美在人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欣赏,发现别人优点和长处的审美心态和能力;学会真诚的赞美他人,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艺术。 教学重点 欣赏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真诚的赞美是温暖的阳光,学会赞美他人 教学难点 用欣赏的心灵去发现人们身上的美好;赞美的艺术 教学方法 体验教学法、材料分析法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1、探究园:情境体验—“你的文章真棒” (p64-65) 该情境描述了在校园里,一个同学觉察到另一个同学的心情不好,于是想方设法地通过赞美来让对方振作起来的情节。 步骤: (1)学生分小组讨论p65的问题,组长作好记录。 (2)各小组长分别陈述本组同学的意见,并允许学生之间互相质疑和辩驳。 (3)教师总结点评,突出欣赏和赞美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分析: 1、李伟的心情为什么好了起来?(他得到陈小力的赞美。说明每个人都渴求受到赞美,赞美的力量很大。) 2、陈小力为什么要赞赏李伟?他这样做是阿谀奉承吗?(陈小力想通过真诚的赞美使李伟从消极的情绪中振作起来。陈小力对李伟的赞美是真心实意的,不是阿谀奉承。) 3、陈小力从这件事情中得到了什么收获? (他的收获是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应懂得互相欣赏,欣赏与赞美对人有激励作用,对营造良好人际环境也有积极影响。) 小结:使自己快乐也使别人快乐的一个简单易行的秘诀--欣赏和赞美。(划线p66第一段) 2、理性解读: (板书)一、欣赏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罗丹的一句名言:“对于我们的眼睛而言,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它给你的感觉都会因为你的眼光不同而不同,只有懂得欣赏的眼睛才能发现美。 因此,学会欣赏,善于发现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培根所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所以,…… (板书)(1)学会欣赏,善于发现,你将会眼界大开。 欣赏他人,就是怀着愉悦的心态,去发现、感受和吸纳他人所表现出来的优美和可爱之处。 (划线) 让学生欣赏一系列图片。(图略) (板书)(2)欣赏,是审美能力的体现,也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体现 欣赏,是审美能力的体现:学会欣赏的人,走进玫瑰园,见到的一定是鲜艳的色彩,闻到的是甜蜜的芬芳;不会欣赏的人,见到的只是荆棘满丛。 欣赏,也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体现:生活是一面镜子,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事物,它就呈现美丽,反之则呈现丑陋。因此在欣赏的目光和氛围中学习生活,我们会更加愉悦自信地去做好我们该做的一切。  (板书)二、在别人身上发现美好 (1)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之处 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有某些值得欣赏的地方,不同的体态有不同的美,……不同的性格也有不同的美,……还有一种深刻的美,……。有的人才智出众,心灵手巧,值得欣赏;有的人学习勤奋,锲而不舍,值得欣赏;有些人也许看上去平平常常,但如果深入观察,也能发现他们的好处,也许脾气好、热心肠等。善于欣赏别人,处处可以发现人们身上各种不同的闪光点。 (2)欣赏他人的价值 欣赏能使人产生一种轻松、愉快和满足感,能使人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同时,欣赏还能开阔人的视野,充实生活并增添生活情趣。欣赏他人能使人减少自私和抱怨,可以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能欣赏他人,是一种取之不尽的人生财富。(划线) 3、结合书中的图片以及阅读卡上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感受微笑的作用: 微笑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欣赏他人的方式。 微笑是一种令人愉悦的表情,会让对方感到我们的自信和友好,同时感染对方,使彼此亲切。微笑可以鼓励对方的信心,可以融化人们之间的陌生和隔阂,为你打开通向友谊之门。正如英国谚语所说:“一副好的面孔就是一封介绍信。”当然,这种微笑必须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 4、小结,做堂上练习。 5、课外延伸:欣赏生活中的美——对严厉的老师、唠叨的父母、斤斤计较的同伴等的欣赏。 第二课时

  教 学 过 程 1、导入语:能欣赏他人的美好,就是在自己心中播下快乐的种子。而真诚的赞美,就是把快乐的种子播下四方。 一句赞美的话能当我十天的粮。 ——马克·吐温 问:马克·吐温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形象地说明了赞美的作用和力量。) 生活中,人人需要赞美,一句赞美的话使本来办不成的事办成了,使本来阻止不了的行为阻止了。适当的赞美,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语言艺术。 2、探究园:角色扮演“交流的艺术” (p65)《谁能说服他?》 步骤: (1)先阅读“活动建议”,然后请7 名学生自编自演。(一人为旁白,一人扮演小舟,5 人扮演班委) (2)扮演结束后,让参加扮演的学生谈谈模拟不同态度的体验。 并思考:为什么最后一位同学能成功说服小舟担任编剧? (3)全班结合剧场表演讨论与人交流的艺术。 (4)学生自由发言,谈对不同交流方式的看法和感受。 (5)教师总结点评。(人们一般不会拒绝赞美之辞,主要是因为赞美能满足他们的自我。如果你能以真心实意的赞扬满足一个人的自我,那么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变得更令人愉快、更通情达理、更乐于协力合作。) 3、故事感悟:《“你扫的地真干净”》。 韩国某大型公司的一个清洁工,本来是一个最被人忽视,最被人看不起的角色,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一天晚上公司保险箱被窃时,与小偷进行了殊死搏斗。事后,有人为他请功并问他的动机时,答案却出人意料。他说:当公司的总经理从他身旁经过时,总会不时地赞美他“你扫的地真干净”。你看,就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就使这个员工受到了感动,更加认真工作,并把公司看作是自己的家,当公司遇窃时奋不顾身地保护公司的财产。 讨论:这个清洁工为何如此认真工作?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发? (因为他得到了公司总经理的赞美。启发:打动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诚的欣赏和善意的赞美。) 4、理性解读 (板书)三、真诚的赞美是温暖的阳光 (1)    欣赏需要赞美来表达,应积极地赞美他人 我们需要赞美,同样的道理,别人也需要赞美。 有一个故事:晚餐时,一位母亲把一把稻草扔在餐桌上,全家错愕。她说:“我为全家做了几十年饭菜,老老小小从没说过一句好吃的话,岂不是跟给你们吃稻草一样吗?”

  生活需要赞美,我们应积极地赞美他人。

  (2)    真诚的赞美是一种促使人不断完善的美好途径 赞美能够转化成蓬勃向上的动力,当对方的行为受到称赞,他就会受到鼓舞,从而发挥更大的积极性,继续努力前进。许多奇迹就是这样被激发出来的。例:“阅读与感悟”《粉笔盒里的特殊奖品》(p69) 丘吉尔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怎样地去赞美他。实事求是而不是夸张的赞美,真诚的而不是虚伪的赞美,会使对方的行为更增加一种规范。” 赞美他人可以反过来对我们自己起作用。例:“毁人者,自毁之;誉人者,自誉之”——(唐代文学家)皮日休 5、“学会赞美”――赞美的艺术: (1)巧妙迂回的赞美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批评方法 当你需要指出别人的过失,希望别人改变某种行为时,赞美不失为一种巧妙迂回的方法。这需要掌握一些婉转的批评技巧:先赞美对方,再给一些温和的批评指正。 议一议,辩一辩: 联欢会上,小君唱了一首《深呼吸》,唱得虽然很投入,但是明显跑了调。同学们都鼓掌表示欢迎。小明对小君说:“你唱得太棒了,简直比羽泉唱得还好。” 你认为小明这里的赞美运用得适当吗?为什么? (2)赞美他人必须是真心实意、发自内心的。 赞美他人时必须真诚,不言过其实,不颠倒是非,要适度。赞美过了头就变成了虚伪,不仅得不到别人的信任,还会让人感到你阿谀奉承、不可靠。古人谓“誉人之言太滥不可”。 6、“优点轰炸” 游戏规则: 1、由教师随机抽出一个同学,其他同学要挖掘他的优点,真诚地赞美他。然后由他来抽出第二个同学,以次类推。被抽中的同学将获得“幸运奖”,赞美他的同学获得“明镜奖”,各加2分。 2、评价欣赏他人时应真诚,不能吹捧他人或明褒实贬,嘲笑贬低他人。 3、被“轰炸”的同学要尊重他人的评价,结束时要报以微笑或致谢。 7、小结并做练习。

第三单元 篇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27页,例3、例4、练一练,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2、使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体会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掌握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长18厘米、宽12厘米长方形纸片一张,边长6厘米、边长4厘米的小方块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6的因数有( );8的因数有( )。

  说说怎样可以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3。

  (2)那种纸片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呢?在小组中试一试,拼一拼。

  小组进行操作活动。

  (3)汇报交流。

  为什么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呢?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12÷6=2,18÷6=3,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6的倍数。

  12÷4=3,18÷4=4……2,长方形的长不是4的倍数。

  (4)讨论: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各自的想法。

  指出: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就能铺满。

  (5)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的数有哪几个?(1、2、3、6)

  (6)揭示概念。

  1、2、3和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板书)

  板书课题:公因数

  (7)12和18的公因数有几个?任何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吗?为什么?

  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

  指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必须既是第一个数的因数,又是第二个数的因数。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2)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的公因数是几?能试着找一找吗?

  小组活动,各自说说自己方法。

  (3)汇报交流方法: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先分别找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先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从中找出另一个数的因数,这些因数就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小结。

  8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的是4,4就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板书)

  (板书课题:最大公因数)

  说说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4)用集合圈表示。

  两个数的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还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

  出示集合圈图。

  说一说,哪些数是8的因数?哪些数是12的因数?哪几个数是8和12的公因数?

  3、完成练一练。

  (1)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2)集体核对,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题。

  独立完成。

  15和20的因数分别有哪些?

  15和20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2、完成第2题。

  按要求填表。

  8和10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8和20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10和20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8、10、20的公因数你能找到吗?

  3、完成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4、完成第4题。

  (1)理解题意。

  (2)每组中两个数有没有公因数,关键看什么?

  有没有公因数3,有没有公因数5,怎样看呢?

  6和27没有公因数2,有没有公因数3呢?

  24和42有公因数2和3吗?

  5、完成第5题。

  独立完成。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能很快找出6和9的最大公因数?

  20和30可以怎样很快找出最大公因数呢?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大家讲讲你今天收获的内容。

  板书设计:

  公因数

  1、2、3和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

  8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的是4,4就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第三单元 篇9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组合,辨认从不同方面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能判断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且判断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学会辨认从不同方面观察到的多个物体的开关和相对位置。

  教具学具: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出示球体和圆柱体平面图,让学生辨认它们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

  2、指名回答,并让学生对照实物进行观察、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三、深入思考:

  1、出示正方形,这是老师看到物体的一个面,同学们猜一猜这个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2、出示正方体、特殊的长方体、圆柱体加以验证。

  3、现在我们不能根据这个图片判断它是什么图形,那需要增加什么条件呢?

  三、巩固练习:

  1、出示p39做一做图,则才是确定一个图片的形状,如果是两个以上的组合图形呢?能确定他们的形状吗?

  师提供实物加以验证。

  2、p40第3题。

  先独立思考,再指定学生回答,最后提供实物加以验证。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发现呢?

  五、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课后小记:

  由于有例1的教学做基础,本课我仅有10分钟不到的时间即完成了新授知识的教学,后面剩余大量时间都是让学生做练习。当完成39页做一做时,学生共出现以下六种结果:

  1、球体、圆柱;

  2、球体、正方体;

  3、球体、长方体;

  4、圆柱、圆柱;

  5、圆柱、正方体;

  6、圆柱、长方体。

  可就在这时班里有一名学生(王志龙)指出圆锥也可以从上面看到圆形。虽然圆锥应该到六年级学生才正式学习,但在生活中他们早已对它不陌生,老师必须正确加以评价。我有些困惑:圆锥从上面看到底是圆形,还是圆形的中间还有一个点呢?

第三单元 篇10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筝独奏《渔舟唱晚》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筝曲《渔舟唱晚》,认记民族管弦乐器--筝的形状和音色;想象乐曲描绘的夕阳西照下湖面歌声四起,丰收的渔民满怀喜悦,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进教室 。

  2、师生问好。

  3、复习。

  我们以前欣赏了哪些民族乐曲?

  请同学说说,它们各用了哪些乐器,表现了什么内容。

  4、介绍民族乐器--筝

  古筝是一种弹拨类乐器,音色优美、旋律流畅,似天上的行云、地上的流水。

  用筝弹奏的曲目很多。今天,我想向大家推荐一首经典的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这首乐曲是古筝家娄树华先生在三十年代改编的娄树华先生根据乐曲的意境引用了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佳句作为乐曲的标题。请同学们仔细欣赏,有两个问题带给大家:1、这首乐曲表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乐曲大体可分为几乐段?

  二、欣赏筝独奏 〈渔舟唱晚〉

  2、请同学们对照图片,指出音乐所表现的情景。

  小结:《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3、复听:看书中的三幅图,边听边看,听听谈谈乐曲中描绘的内容,可分为几部分?

  4、分段细听:

  第一部分:慢板,这是一段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部分:音乐速度加快。这段旋律从前一段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来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进入第二段出现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对比和变化。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部分: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寻味。

  5、完整欣赏(配上一首古诗),回答课后问题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篇11

  1 、消失了的恐龙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各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

  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

  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作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教学准备:

  关于恐龙、恐龙化石的文字、图片、模型以及多媒体资料。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 导入:

  出示各种恐龙模型或图片。

  同学们这是你们很感兴趣的吧,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回到 6500 万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爬行动物——恐龙。(板书)

  二、 了解关于恐龙的知识:

  1 .关于恐龙的知识同学们一定了解的很多,想说说吗?

  2 .学生分组讨论。

  3 .学生汇报、交流。(将汇报的内容分成几个主题,围绕主题展开。)

  4 .我们的地球已有 45 亿年的历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 38 亿年的历史。这 38 亿年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灭亡。我们都知道恐龙是早已灭绝的,那么这些模型、图片和影片又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呢?

  三、了解恐龙化石被发现的历史,以及恐龙骨架被还原的过程。

  1 .谁能给我们讲讲你所知道的故事。

  2 .学生简单介绍恐龙化石被发现及还原的过程。

  3 .同学们从课外书上看到了很多,那么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如果有条件最好能有相关的碟片

  4 .从故事中我们知道恐龙化石给我们提供了帮助,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学家,你发现了一块恐龙头骨化石,你能够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5 .引导学生从头骨大小或牙齿的尖利程度等展开合理想象,推断这只恐龙的体形和食性,让学生体验到化石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6 .小结: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恐龙骨架的形成过程,包含着科学家们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

  四、根据恐龙的外形猜想它内部的骨架结构。

  1 .出示各种恐龙的图片或模型。

  同学们你认识这些恐龙吗?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种恐龙的外形,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每一只恐龙最独特的地方。)

  2 .作为一名小考古学家,你们应该能粗略地描绘出内部的骨架结构。

  分组活动,每个人试着画一画。

  3 .出示各种骨架模型图片。

  根据你刚才描绘的骨架请你将这些恐龙和它们的骨架一一对应起来。

  学生分组活动。

  4 .交流、汇报,说说这样对应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

  1 .今天我们对恐龙有了更加细致、全面的了解,同学们对恐龙的兴趣更浓厚了,回去以后查找你所感兴趣的内容跟同学们交流,或者观看一部跟恐龙有关的影片。

  2 .了解科学家对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想。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消失了的恐龙

  关于恐龙的知识:名称、种类、生活习性等

  恐龙化石的发现及骨架还原的过程

  外形对应骨架

  2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能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形成的过程。

  了解化石的作用。

  理解什么是活化石。

  知道一些人们对化石的困惑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和进化有关的问题。

  珍爱动植物,保护珍贵的动植物。

  教学重点:

  知道化石的基本知识,通过指导学生自制印迹化石模型,使学生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再次重申证据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化石图片或实物(根据条件)、橡皮泥、贝壳、骨头或树叶、相关的文字资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 导入:

  1 .谈话:我们从恐龙的化石中了解了恐龙,除了恐龙化石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其他化石。我们先来看一看。

  2 .出示各种化石图片或实物。(在去年学这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带了化石标本,学生们很喜欢。课前老师可以先了解一下。)

  3 .你认识这是哪些生物的化石?属于生物的哪个部分?

  学生简单介绍,老师介绍。

  4 .小结:化石是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

  二、认识化石的形成及被发现的过程。

  1 .出示化石形成图,讨论: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人们又是怎样发现的

  2 .请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化石形成的过程。(恐龙身体的哪部分会被保存下来)

  3 .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以及被发现的过程。

  4 .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了解制作的步骤。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 .小结: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会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适的地质条件和漫长年代的沉积变化,而且大多数化石都深埋在地下,可见化石是多么的珍贵。

  三、认识化石在研究工作中的作用、人们多化石的困惑。

  1 .思考:为什么把地层比作是一本书,把化石比作书中的特殊文字?

  (让学生领悟这个比喻所蕴涵的含义,这是认识化石作用的基本前提。)

  2 .谈话:想要“读懂”这些文字,并不是那么容易。人们对各种化石以及生物进化感到困惑不解已达数百年之久。我们再来看看科学家们产生了哪些困惑。

  3 .阅读课文,了解科学家的五个困惑。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选择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说说你们的想法。

  四、了解长颈鹿长颈形成原因的两种假设:

  1 .谈话:对于长颈鹿长颈的原因科学家们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你能说说你的解释吗?

  2 .学生发表意见。

  3 .谈话:同学们从课外书上了解了一些,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解释的?

  4 .阅读课文。

  找一找这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 .讲述:这两种解释都是科学家提出来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曾经在历史上引起过争论。你赞成哪一种呢?说说理由。

  6 .学生交流。

  五、延伸、拓展:

  课后继续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内容。

  板书设计:

  2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化石是: ------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被发现的?

  科学家的困惑:

  3 、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知道科学探究要允许别人的质疑科学结论需要证据。

  能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含义。

  知道生物是不断进化的。

  知道生物的形态是其适应所处生活环境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尊重证据。

  意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物产生影响,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并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事实。同时,让学生知道,这一理论正受到新证据的挑战,意识到科学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证据、认识证据、利用证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

  达尔文进化论资料、图片,尺蠖蛾、极地狐狸、沙漠狐狸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导入:

  1 .出示达尔文照片。

  提问:同学们认识这是谁吗?

  这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达尔文。你知道他吗?

  2 .请学生讲述达尔文的故事,同时准备一些关于他的资料,展示给学生看。

  3 .交流:听了科学家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4 .小结:达尔文是英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他用进化论学说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儿起源,人类是怎样诞生的,作出了精辟的解释。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努力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二、理解什么是人工选择、什么是自然选择。

  1 .举例: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有一群绵羊,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如果白色的好卖,你会怎么做?这样做的结果如何?

  2 .学生交流。

  3 .引导学生思考:牧民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意识到:正是人的行为影响了羊群的生存和发展。

  4 .假设:你的羊逃到了附近的森林里,它们唯一的天敌是狼。狼在夜间捕食,经常捕捉到那些显眼的绵羊,很快森林中的绵羊就是什么颜色的了?

  5 .学生讨论、交流。

  6 .比较两种羊群的变化,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理解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之间的本质区别。

  三、了解尺蠖蛾的翅色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发生的反复变化。

  1 .出示尺蠖蛾的图片(两种翅色)

  2 .请学生介绍尺蠖蛾翅色变化的故事。

  3 .举例:蝗虫体色的变化、青蛙肤色的不同。

  4 .小结:自然选择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活动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四、认识生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1 .出示两种狐狸的图片。

  2 .让学生来认一认。

  3 .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耳朵的区别,结合各自生活的地域环境作出合理的解释。

  五、拓展、延伸:

  1 .谈话:近 100 多年来,更多的科学家仍然在对生物现象进行研究,随着新证据不断发现,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也不断面临挑战。你们了解这些新发现吗?

  2 .如果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如果不知道则由老师介绍。(出示相关资料)

  3 .知道新发现对达尔文理论的挑战,感受还有许多科学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板书设计:

  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尺蠖蛾、蝗虫、青蛙 ---

  生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第三单元 篇12

  目标

  1.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结合实例,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平面图形的比例尺,能看懂线段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一、填空

  1.表示(   )个比(   )的式子叫做比例。

  2.在比例里,(  )等于(     )。

  3.(   ):(    )=比例尺。在比例尺是1:100000的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   )千米。

  4.把线段比例尺  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

  5.a是b的1.75倍,a:b=(  ):(   )

  6.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比是2:3,面积比是(  ):(  )

  7.根据等式4a=5b,写出a:b=(  ):(  )

  二、选择题

  1.在比例式2:5=18:45中,如果第二项扩大到原来的3倍,那么第一项应比例仍然成立。

  a不变    b缩小到原来的1/3   c扩大到原来的3倍。

  2.把3、2、15、10四个数组成比例是

  a2:3=15:10       b3:15=2:10     c3:2=10:15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在比例尺1:4的图纸上,量得一个零件的长是5毫米,这个零件的实际长度是多少厘米?如果把这个零件用6厘米的长度画在另一张图纸上,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在一幅地图上,用5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20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在这幅地图上,量得长春市到吉林市之间的铁路距离是3.1厘米,求长春市到吉林市之间的铁路的实际长度是多少千米?

  3.一种精密零件实际长2毫米,画在图上长4厘米。求这张图纸的比例尺。

  4.把长480米,宽360米的操场画在比例尺1:12000的地图上,请画出这张图。

  5.把高是60厘米的圆柱按5:1的比例截成两个小圆柱,截取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50平方厘米。最小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第三单元 篇13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②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尽和整除,约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下面三组题。

  (1)23÷7=(2)6÷5=(3)15÷3=

  11÷3=1.8÷3=24÷2=

  2、观察并回答。

  (1)上面哪个算式中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3)如果用整数a表示被除数,整数b(b≠0)表示除数,可以怎样说?(让学生看教材第49页关于“整除”的一段话)

  3、思考: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①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明确三点②商必须是整数缺一不可

  ③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4、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联系。

  (1)像6÷5=1.21.8÷3=0.6我们只能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

  (2)除尽被除数和除数(不等于0),不一定是整数,商是有限小数,没有余数。

  整除被除数和除数(不为0)都是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三整无余)

  师: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表示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约数和倍数关系(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有关约数和倍数的一段话。

  (2)小组讨论: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3)在复习的第1题中,请你指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约数?为什么?

  (4)倍与倍数意义一样吗?

  如:15是3的倍数,表示15能被3整除。

  1.5是0.3的5倍,5倍表示1.5除以0.3的商。

  (5)注意事项。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的注意。

  三、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51页的“做一做”。

  2.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

  3.做练习十一的第2题。

  4.做练习十一的第3题。

  5.做练习十一的第4题。

  60的约数有。

  6的倍数有。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课后反思:

  给学生以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的探索学习掌握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