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五首(通用15篇)


30诗五首(通用15篇)

30诗五首 篇1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卷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30诗五首 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一二首古诗。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l)弄清诗句字词的意思。(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

  (1)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2)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字音。荒秽荷锄鸡黍 

  2.参考课后练习一,试朗诵前两首诗。

  一、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  新课,创设情境

  这是五首脸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学习古诗,要重视朗读。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里的读,就是指朗诵。熟读成诵,注意吸收、积累优美的词语和意境,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三、学习《 归田园居(其三)》

  1.作家作品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别字元亮,浔阳柴桑(现江西九江)人。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他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地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影响。

  2.朗读指导:

  朗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可以按音节划分,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请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句子节奏,并有节奏的朗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提问:“但使愿无违”的“愿”指什么?(要求学生结合老师的作者介绍回答)

  讨论并归纳:指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4.请同学描绘诗的意境:要求用现代散文化的语言来描述本诗的内容:

  抽三个同学描述后教师进行评判。

  5.齐读齐背,体味诗。

  四、学习《 过故人庄》

  1.作家作品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仕途不得意,以布衣终老。他与王维很要好,并称王、孟,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一生的大半岁月是在家乡隐居和到各地漫游,他的诗就是这两种生活的反映。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所作,他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里作客,因而写了这首诗。

  2.有节奏地朗读这首诗。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再自己朗读。

  3.提问:诗中哪些诗句描绘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

  讨论并归纳: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4.提问: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学生随便发言)

  讨论并归纳:绿树环抱着村庄,这是近景;郭外青山透迄,那是远景。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写出一派清幽谈静的气氛。

  5.讲解:这首山水田园诗的特色:

  这首诗用看似乎平淡的描述创设深速高远的意境,体现了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风格。

  6.小结: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的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如诗中“绿树”对“青山”颜色与名词相对;“村边”对“郭外”名词与方位名词相对;“合”对“斜”形容词相对。“开轩”对“把酒”动宾短语相对;“面”对“话”动词相对;“场回”对“桑麻”并列式的名词短语相对。律诗逢双句末一个字押韵。有的首句人韵,有的首句不久韵。如诗中“家”“斜”“麻”

  “花”押韵。首句不久韵。此外还要讲究平反,我们暂不深究。_      四、小结

  朗读诗歌要讲究节奏,读出抑扬顿挫,正确表达诗人的感情,还要  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描绘的情景、场面,体会这些描写融入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齐读齐背这首诗

  五、作业   A类

  1.课后练习一、二题    2.默写两首诗。

  25诗五首(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三四五首古诗。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l)弄清诗句字词的意思。(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

  (1)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2)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字音。闼  莺  箫 

  2.参考课后练习一,试朗诵这三首诗。

  一、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  新课,创设情境

  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前二首诗, 带领大家进入诗歌欣赏的情境之中。

  三、  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简介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民集》。白居易(772一846),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上,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以称白香山、白傅或由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都(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唐朝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这首诗写于唐穆宗长庆三年  (823),当时作者任杭州刺史。描写春天骑马游西湖的情景。

  2.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按意义单位划分应读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按要求朗读。

  3.提问: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分别写什么,各请一同学用自己的话叙述。

  归纳:诗人从孤山寺北骑马游到贸公事西,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低垂水面照着影子。春天来了,西湖水涨了。

  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见早来的黄莺争抢着飞上向阳枝头唱歌,它们还有些怕冷;不知是新到谁家的一双小燕子从水边衔了泥飞回去筑巢。春到西湖,鸟儿们开始活跃起来了。

  诗人看到路畔野花含苞欲放,看来不久就会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缘乱;小草儿悄悄地钻出地面,但还不长,骑马走过马蹄刚刚被它埋没起来。西湖之春,植物充满生机。

  最后,诗人来到绿柳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赞叹道:这才是我最喜爱去的地方呢!——_,_ 

  4.提问:清指出这首诗的韵脚。

  讨论并归纳:“西、低、泥、蹄、堤”,首句人韵。

  5.讲解艺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l)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开始从孤山寺写到贾公亭,结尾又写到东湖白纱提,诗人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    (2)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首两句先写水、写云是自然物;中间写莺、燕是禽鸟;写花、草是植物,通过这些最能表现春天特征的景物,分类排列,写出西湖生机勃勃的春景。

  四、学习 《书湖阴先生壁》

  1.作家作品简介   

  《书湖阴先生壁》选自《王荆文公诗笑注》,作者王安石(1021一1086)宇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苏询、苏武、苏辙、欧阳修、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2.有节奏地朗读这首诗。教师示范后学生读。

  3.提问:这首诗的一、二句,三句各写什么。

  归纳:称赞主人屋舍简朴而又干净,庭院花木整齐,万紫千红,令人赏心悦目,这是主人亲手栽培的成绩。诗人对屋舍庭院的描写,称赞主人简朴、勤快,富有生活情趣。

  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如母亲用双手保护着孩子一样,-“护”一“绕”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幽美,主人高洁,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

  4.讲解: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艺术特色有:

  (1)条理清楚,从近到远。从屋舍写到庭院,从院内写到院外。

  (2)运用拟人、对偶描写房屋及周围的自然景色,写得有情有谊.  “(3)通过景物描写、称赞主人简朴、勤快,富有生活情趣。

  五、学习《 游山西村》

  1.作家作品简介    《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规,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享年八十五岁,是文学史上少有的高龄作家。一生力主抗战,虽在政治上屡遭投降派的打击,但报国信念至死不渝。诗作数量极多,现存经他自己删削后尚有诗九千三百余首。多强烈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炽热的爱国热情,同时鞭挞投降派,同情人民疾苦,思想性很强。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中的三、四两句,尤其写得流利生动,已经成为生活中广泛流行的成语

  2.有节奏地朗读这首诗。

  3.提问:简要分析各联写什么?

  4.提问: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这首七言律诗描写身边的田园风光,农村习俗,写得清新自然,情景交融。特别是三、四两句,不仅描写村庄的自然景物,而且富有生活哲理。

  5.提问:你在学习、生活中有否遇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况?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不限。

  六、总结    学习古诗词重在朗读、背诵,理解诗句的含义,再现诗中描绘的情景,从中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题。A类

  2.背景并默写三首诗。

  <-- #EndEditable -->

30诗五首 篇3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认识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三、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所抒发的强烈感情。

  教学难点 :目的三。

  教学关键:同重点。

  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唐诗都是七绝。

  二、指导自读。

  (一)、《送元二使安西》。

  1.解释词语

  (1)、客舍、尽、故人

  (2)、试析诗题的意思。

  (3)、“朝西”与“柳色”除了写春色以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4)、“劝”和“更”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本诗辞情辞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形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晴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后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恋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4.试背这首诗。

  (二)自读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解释下列划线字:

  之广陵 西辞黄鹤楼 烟花

  碧空尽 唯见 天际

  (2)“西辞”和“烟花”在诗里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3)这是一首送别诗,说说谁送别谁?在哪儿送别?到哪儿去?

  (4)诗的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为什么?

  教师总结:

  这首诗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译文:

  我和老朋友辞别在黄鹤楼。

  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到扬州。

  船越走越远,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只看见浩荡的江水向天边流。

  熟读成诵。

  (三)、自读《江南春》。

  1.诗题是“江南春”,从诗的哪些语句中感觉到这是春天,而且是江南的春天?

  (3)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景中寓情。这是作者的怀古之情。

  3.总结:

  这是诗人杜牧游览江南时写的诗,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色彩明丽,它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地区特有的艳丽春光。

  诗人咏古讽今,意味深长,可见这首诗不只是写景,而有其更深刻的意义。

  译文:

  千里江南,共莺啼鸣,

  翠绿映衬着鲜红,

  水边村庄,山边城郭,

  酒旗招展迎着春风,

  南朝兴建的四百八十寺院啊,

  多少楼台笼罩在迷细雨之中!

  三、布置作业 :

  预习《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第二节

  教学目的:同上节。

  教学重点:同上。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关键:同重点。

  教学方法:同上。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自读《惠崇〈春江晚景〉》。

  (1)简介作者与诗题:

  《春江晚景》是两幅山水画,苏轼题画诗也是两首,本课选录的是“鸭戏图”一首,它给人以强烈的季节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2)试指出诗中哪些词句是描述画的,哪些是诗人的想象,有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

  (4)从哪处可看出写的是“晚景”?

  总结: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的意境突破了画家创造的意境,在画中,我们只能看到静态的景物,而在诗中,我们又感受到了水的温暖,知道了水下的河豚,而且从鸭子、水温的感知关系中我们可以想像鸭子戏水时的情态和生趣;

  译文:

  竹林外桃花有两三枝,

  春江水暖,只有鸭子最先感知。

  蒌蒿满地,

  芦苇也抽出短短的芽,

  正是河豚浮上水面之时!

  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简介作者与作品。

  作品选自《陆游集》。

  十一月四日,即宋光绍熙三年。大作:即大起。

  全诗通过对冬夜村居,卧听风雨以及梦中还想为国边疆、征战沙场的描述,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既然“僵卧孤村”为什么“不自哀”?说明了什么?

  (三)、划出诗中写梦境语言,并试作分析。

  (四)、译文:

  困居孤村,却不为衰老而悲哀,

  依然想着为国守卫轮台。

  夜深了,躺着听这冬夜的风雨,

  又见到铁甲的战马和冰封的疆场闯入梦来。

  三、集体朗读五首诗。

  四、指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 :

  1.分别归纳五首诗的主要意思。

  2.背诵并翻译五首诗

30诗五首 篇4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二)能力训练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三)德育渗透点

  有的气势磅礴,景象宏伟;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注意体会。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二.学法引导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情感,展开合理想象,从而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能力。因此,教法上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读、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想像等方法。要注意以形象入手,来体会诗的意境;要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重点:熟读、背诵。

  2.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3.疑点: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解决方法:教师出示资料(可以多媒体大屏幕或幻灯片的形式)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反复朗读、背诵

  2.欣赏、品味名句,体会诗中情感。

  3.想象作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自选古曲,配乐朗诵。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

  导语   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们的几首诗。

  (-)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句。

  2.背诵这三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3.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理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这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时,写给王昌龄的一首诗,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关怀。本诗构思巧妙,诗人以明月作信使,代为转达自己的一片情意。

  “杨花”乃随风飘落之物,“子规”系泣血悲啼之鸟。景随情迁,这种衰愁气氛,是对表达“愁心”的烘托与暗示。

  怎么向远去的友人表达自己的牵挂之情呢?诗人想像丰富,构思奇巧,“我寄愁心与明月”,竟遣明月做信使,转达他的慰问:你切莫因孤独而过于忧伤,现在我要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伴随你同到夜朗西。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明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处不在,而且大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

  小结: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3)《春望》杜甫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4.利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三)总结、扩展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出了对友人不幸的关切;《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们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扩展:恰当的引用名句表达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

  第二课时

  学习《登飞来峰》《论诗》

  导语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王维诗的宏大、李白诗的飘逸、杜甫诗的沉郁,这节课我们再来品味王安石诗之超拔、赵翼诗之洒脱,体会赵翼评价李杜中显露出的风流。

  (-)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赵翼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缘,因为;李杜,李白、杜甫;才,才华;风骚,《计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2、教师出示辅助理解的材料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王安石曾系统提出并积极推行一系列变法改革主张,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他在新法被全部废除的宋哲宗元祜元年(公元1086年)忧愤而死,这首诗中,就体现了他革旧出新的远大政治抱负。

  3.分析、体会这两首诗的意境

  (l)《登飞来峰》王安石

  《登飞来峰》是写登高远览,借以抒发理想与抱负的抒情诗。全诗构思奇特,选择角度新颖:登高望远,却没有为描写景物多费笔墨,而旨在引出议论。

  诗的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写立足点之高,为接下来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诗的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借景抒情,但一反常人感受。人们常用“浮云蔽日”来比喻奸佞之人当道,君主昏庸无能。而王安石却就传统题材写出新意,抒发具有政治内容、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望远视线,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层面上,可见诗人是借景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的。诗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是虚拟之笔,所指的是社会现象,寄意深沉。全诗四句28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充分反映,可谓言简意赅,风格遒劲豪壮。

  小结:诗人奇特的构思,选择角度的新颖,不拟前人之说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2)《论诗》赵翼

  《论诗》是一首探讨诗歌创作理论的名诗,诗的前两句,“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既充分称颂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创作在诗歌发展道路上的巨大作用,又明确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显示出这种作用的局限性。因此,诗歌创作应当跟上时代的发展,有所开拓,有所前进。后两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强调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才华出众的人物交替出现,他们都将在自己所能影响的时代里主导文学创作向前发展。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创新诗人出现的热切期望,以议论为主,以见解独到深刻取胜,在平实的语言中阐发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很耐人寻味。

  小结:作者在这首诗中提出了诗歌创作应具有时代的特点,诗人应有自己新创造的见解。这一不拟古人,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比较两首诗中,两位作者见解相似之处。

  《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在传统“浮云蔽日”的含义中写出新意,可见其独特的视角;《论诗》中干脆直接提出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创新见解。二者思维的独特相似,启发我们在写作中应善于独辟蹊径。

  5.10分钟学生背诵默写

  (三)总结、扩展

  总结:见前两诗,各自总结

  扩展:模拟“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写句子。

  八.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l.解释下列诗句,谈谈你对诗句的理解

  (l)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默写这三首古诗

  第二课时

  1.翻译这五首古诗,体会其用字之精练。

  2.根据《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

  九.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宏大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飘逸

  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沉郁

  第二课时

  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   新视角              

  探究活动

  探究《论诗》中的文学创作主张。

  活动说明:

  ⒈学生根据探究内容,分别采取各种形式查找资料。

  ⒉分小组交流探究。

  ⒊在班内交流探究。

  ⒋师生共同总结。

  参考答案:

  这首七言绝句是诗人一组以诗论诗中的一首,赵翼所写的这类论诗不少,而且颇有精辟见解。在这首诗里,他认为诗歌创作要具有时代特色。诗人只有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的精神,才能写出动人心弦的好作品。这一文学创作主张固然不是赵翼首创,但他在这首诗中把问题提得尖锐,论断集中、有力,因而这首诗成为论诗中的名篇,常被人引用。

  诗人举出李白、杜甫为例,是因为李白、杜甫的诗登峰造极,万口传诵,但如今也竟然觉得陈旧,以此来说明那些达不到这种境界的诗作自不待言了。可这丝毫不能说明赵翼对李白、杜甫的诗作持否定态度,其实,赵翼对这两位诗人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只是为了说明自己的文学创作主张,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作品也将被后世之作所取代。再高再好的文学创作,也只能说是“前无古人”,而不应说是“后无来者”。作者认为每一时代都将涌现出自己的才杰之士,各自成为一代文坛领袖。这首诗提倡创新,肯定发展,观点极为鲜明,所以为后人所看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30诗五首 篇5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

  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二)能力训练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三)德育渗透点

  有的气势磅礴,景象宏伟;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注意体会。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二.学法引导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情感,展开合理想象,从而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能力。因此,教法上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读、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想像等方法。要注意以形象入手,来体会诗的意境;要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重点:熟读、背诵。

  2.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3.疑点: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解决方法:教师出示资料(可以多媒体大屏幕或幻灯片的形式)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反复朗读、背诵

  2.欣赏、品味名句,体会诗中情感。

  3.想象作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自选古曲,配乐朗诵。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

  导语   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们的几首诗。

  (-)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句。

  2.背诵这三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3.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理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这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时,写给王昌龄的一首诗,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关怀。本诗构思巧妙,诗人以明月作信使,代为转达自己的一片情意。

  “杨花”乃随风飘落之物,“子规”系泣血悲啼之鸟。景随情迁,这种衰愁气氛,是对表达“愁心”的烘托与暗示。

  怎么向远去的友人表达自己的牵挂之情呢?诗人想像丰富,构思奇巧,“我寄愁心与明月”,竟遣明月做信使,转达他的慰问:你切莫因孤独而过于忧伤,现在我要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伴随你同到夜朗西。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明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处不在,而且大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

  小结: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3)《春望》杜甫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4.利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三)总结、扩展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出了对友人不幸的关切;《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们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扩展:恰当的引用名句表达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

  第二课时

  学习《登飞来峰》《论诗》

  导语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王维诗的宏大、李白诗的飘逸、杜甫诗的沉郁,这节课我们再来品味王安石诗之超拔、赵翼诗之洒脱,体会赵翼评价李杜中显露出的风流。

  (-)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赵翼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缘,因为;李杜,李白、杜甫;才,才华;风骚,《计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2、教师出示辅助理解的材料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王安石曾系统提出并积极推行一系列变法改革主张,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他在新法被全部废除的宋哲宗元祜元年(公元1086年)忧愤而死,这首诗中,就体现了他革旧出新的远大政治抱负。

  3.分析、体会这两首诗的意境

  (l)《登飞来峰》王安石

  《登飞来峰》是写登高远览,借以抒发理想与抱负的抒情诗。全诗构思奇特,选择角度新颖:登高望远,却没有为描写景物多费笔墨,而旨在引出议论。

  诗的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写立足点之高,为接下来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诗的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借景抒情,但一反常人感受。人们常用“浮云蔽日”来比喻奸佞之人当道,君主昏庸无能。而王安石却就传统题材写出新意,抒发具有政治内容、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望远视线,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层面上,可见诗人是借景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的。诗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是虚拟之笔,所指的是社会现象,寄意深沉。全诗四句28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充分反映,可谓言简意赅,风格遒劲豪壮。

  小结:诗人奇特的构思,选择角度的新颖,不拟前人之说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2)《论诗》赵翼

  《论诗》是一首探讨诗歌创作理论的名诗,诗的前两句,“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既充分称颂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创作在诗歌发展道路上的巨大作用,又明确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显示出这种作用的局限性。因此,诗歌创作应当跟上时代的发展,有所开拓,有所前进。后两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强调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才华出众的人物交替出现,他们都将在自己所能影响的时代里主导文学创作向前发展。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创新诗人出现的热切期望,以议论为主,以见解独到深刻取胜,在平实的语言中阐发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很耐人寻味。

  小结:作者在这首诗中提出了诗歌创作应具有时代的特点,诗人应有自己新创造的见解。这一不拟古人,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比较两首诗中,两位作者见解相似之处。

  《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在传统“浮云蔽日”的含义中写出新意,可见其独特的视角;《论诗》中干脆直接提出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创新见解。二者思维的独特相似,启发我们在写作中应善于独辟蹊径。

  5.10分钟学生背诵默写

  (三)总结、扩展

  总结:见前两诗,各自总结

  扩展:模拟“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写句子。

  八.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l.解释下列诗句,谈谈你对诗句的理解

  (l)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默写这三首古诗

  第二课时

  1.翻译这五首古诗,体会其用字之精练。

  2.根据《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

  九.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宏大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飘逸

  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沉郁

  第二课时

  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   新视角              

  探究活动

  探究《论诗》中的文学创作主张。

  活动说明:

  ⒈学生根据探究内容,分别采取各种形式查找资料。

  ⒉分小组交流探究。

  ⒊在班内交流探究。

  ⒋师生共同总结。

  参考答案:

  这首七言绝句是诗人一组以诗论诗中的一首,赵翼所写的这类论诗不少,而且颇有精辟见解。在这首诗里,他认为诗歌创作要具有时代特色。诗人只有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的精神,才能写出动人心弦的好作品。这一文学创作主张固然不是赵翼首创,但他在这首诗中把问题提得尖锐,论断集中、有力,因而这首诗成为论诗中的名篇,常被人引用。

  诗人举出李白、杜甫为例,是因为李白、杜甫的诗登峰造极,万口传诵,但如今也竟然觉得陈旧,以此来说明那些达不到这种境界的诗作自不待言了。可这丝毫不能说明赵翼对李白、杜甫的诗作持否定态度,其实,赵翼对这两位诗人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只是为了说明自己的文学创作主张,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作品也将被后世之作所取代。再高再好的文学创作,也只能说是“前无古人”,而不应说是“后无来者”。作者认为每一时代都将涌现出自己的才杰之士,各自成为一代文坛领袖。这首诗提倡创新,肯定发展,观点极为鲜明,所以为后人所看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30诗五首 篇6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赤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 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难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

30诗五首 篇7

  教案示例一

  重点:朗读与背诵

  难点:体会名句的意蕴,学习鉴赏名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归园田居》

  1.简要介绍陶渊明,晋代诗人,田园诗歌的开创者。侧重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

  2.听读,点拨“秽”、“荷”等字的读音,学生朗读。

  3.理解诗意:

  (1)“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

  (2)请想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写出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前2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后2句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不以为然,反而享受着这劳作之趣。)

  (3)末句点明主旨,“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陶渊明有怎样的愿望? (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4.总结:此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遁世思想。 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 “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归耕图”。

  5.朗读并背诵。

  二、学习《过故人庄》

  1.齐背孟浩然的《春晓》导入  ,简介孟浩然,与王维并称“王孟”,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2.听读,点拨“黍”、“圃”、“轩”的读音,学生朗读(点拨五言绝句的节奏,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3.理解诗意:

  (1) 首句交代了什么? (朋友情真意切,盛情款待)

  (2) 故人村庄的景色是怎样的?请想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怎样的景色,并口头进行描述。有人说,这两句写景写得很成功,你能说说它的成功之处吗? (景色开阔,清幽恬静。)

  (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句写什么?   (对窗赏景,把酒闲谈。

  (4)最后两句写出作者什么感情? (对农家生活的喜爱,与朋友感情融洽,相约再聚。)

  4.总结:此诗写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表现了闲适恬淡的情趣。体现了他悠然闲适的诗风。是诗人山水田园诗代表之作。

  5.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1.孟浩然笔下的故人庄是世外桃源,而在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又是怎样一种美丽呢?

  2.听读,点拨“堤”字的读音及七言诗句的节奏,朗读

  3.理解诗意

  (1)从诗中看,作者是怎样游览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 (骑马绕湖游玩,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再到白沙堤。)

  (2) 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 (写莺燕花草,既有动物,又有植物。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哪些词语写出了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特征?从所写的景物来看,诗中所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水:初平——刚涨      莺燕:几处、早莺、暖树、谁家、新燕、春泥。——刚回来,鸟儿不多,春寒料峭,寻找向阳之树以驱寒。    花草:渐欲、才能。——刚长起来。     描绘早春之景。)

  (诗贵含蓄,意在言外,留给人们无限想象空间:西湖景色如此美,作者最爱的白沙堤就更不用说。)

  (3)如何理解“水面初平云脚低”?(见书)

  4.总结:此诗写作者早春骑马游览西湖,描绘了西湖美好的春色,表现作者的喜爱之情。

  5.朗读并背诵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简介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朗读

  3.理解诗意

  (1)首2句表现了主人怎么样的品德情趣? (主人勤劳好洁,清静脱俗)

  (2)末2句写景妙在哪里?写出了山水怎么样的特点? (“护、绕”写出溪水温柔多情,曲折多姿 ,“排、送”写出青山山势若奔,翠色欲滴。)

  (3)本诗的写景顺序及特点? (由近到远,采用了拟人和对偶。)

  4.总结:本诗表现了诗人喜欢恬淡愉悦的生活情趣。

  5.朗读并背诵。

  三、学习《游山西村》

  1.简介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是古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2.朗读

  3.理解诗意

  (1)作者游玩经历了什么,心情如何?

  (2)农家如何待客?风俗如何? (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

  (3)作者对此处的感情如何? (诗人陶醉于在优美的山野风光和农村淳朴的人情里。)

  (4)佳句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4.总结: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之情。

  5.朗读并背诵。

  教案点评:

  古诗的学习,首先在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之上,对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与情感作简要的点拨,然后进行背诵。如果学生水平较高,可进行改写练习。

  教案示例二

  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可以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特别是诗人此时的心情来读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办法。

  难点:《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两首诗所蕴涵的情感。可为学生介绍背景和作者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代经济、政治、文化均造极于唐,成就了诗仙李白的洒脱、豪爽,诗圣杜甫的底蕴凝重及白居易的语浅情深。唐代诗歌以其独具的魅力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诗歌发展到宋,风格发生了少许变化,少了几许飘逸与洒脱,多了几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王安石,陆游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宋代诗人。

  (-)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理解前三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初步掌握欣赏诗歌的方法。

  4.学会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二)整体感知

  1.朗读前三首诗,读准下列字音

  秽(huì)长(zhǎng)黍(shū)轩(xuān)圃(pǔ)

  2.掌握作家作品情况

  ①作者姓名、字、号、朝代

  ②作品、出处、体裁及意境。完成表格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归园田居》

  (1)教师介绍作家思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东晋末年,官场黑暗腐败,充满了虚伪和奸诈,陶渊明与这种现实格格不入,诗人的高洁人格使他宁可归隐田园,辛苦劳作,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的诗人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化为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2)请同学们对照课后的注释流通诗句意思。(找一个学生串讲,其他学生补充。注意几个词——荒秽、荷、但)

  (3)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人融情于景,景中的情便构成了本诗的意境,请学生分析本诗的意境。首先,本诗都描写了哪些景?

  (前三句均为写景①南山下的田地,豆苗淹没在杂草之中;②诗人早晨便到田地里锄  草,待到晚上才扛着锄头回来了;③诗人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回来的路上,草叶上的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

  (4)从这三个画面来看,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一种什么情况?

  陶渊明不是个好农人,尽管整日劳作十分辛苦,但秧苗长得却很不好。

  (5)诗人为什么抛弃仕途的生活而来农村吃苦?

  由第四句可以看出:诗人为了“使愿无违”,宁可过贫苦劳累的生活,由此求得心灵的超脱。

  (6)结合课后练习,进一步理解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愿”指什么?

  心愿、志愿,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高洁人格的愿望。

  (7)朗读指导。

  2.总结归纳欣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1)借助课下注释及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弄懂诗词的字面意思。

  (2)诗词借助于形象来抒情,搞清楚诗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通过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此外,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更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意境。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像和联想,深入体会诗的意境。

  (4)体味诗中生动传神的句子。

  3.学习《过故人庄》(引导学生自学)

  (1)看课后练习一的提示,朗读本诗。

  (2)理清诗句意思之后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老朋友相聚时的情景。

  ③景色描写的作用(山村清新辽远的景色衬托了诗人悠闲、愉快的心情。)

  ③“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的喜爱之情)

  4.学生自学《钱塘湖春行》

  教师提示

  体会诗人捕捉到的早春景物,通过想像,描绘一幅“西湖春色图”,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及对自然、人生的热爱。

  (四)总结、扩展

  古典诗词独具魅力,不仅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古代的社会风貌和古人的思想状况,还可以受到美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和审美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2.将《钱塘湖春行》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第二课时

  导入  新课

  1.检查背诵。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东晋和唐代的三首诗,对阅读和欣赏古诗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宋代两位大诗人的作品。

  (-)明确目标

  1.掌握下列字词。

  苔、畦、闼、豚

  2.理解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朗读、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1范读、正音。

  苔(tái)畦(qí)闼(tà) 豚(tún)

  2.文学常识。

  3.指导学生依据注释,疏通文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介绍写作背景。

  王安石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而奋斗,在他晚年罢相隐居后,生活和心情的变化,引起了诗风的变化,创作了较多描写湖光山色的小诗,表现了诗人心灵与自然的融合,诗歌艺术成就更高一筹。

  (2)景物(茅檐、花木、一水、两山)

  景物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景物的特点。(随意、简洁、自然)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在仕途中屡受挫折,诗中表达了诗人极力超脱,努力发现自然中的美,表达那份似有似无的闲适之情。)

  2.学习《游山西村》

  (1)写作背景

  陆游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本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二年,是罢官家居后所作,诗人所描绘的闲逸、恬静的农村生活,并不能掩饰他那报国无门的苦恼。

  (2)根据课后注释疏通诗句意思。

  (3)陆游笔下的村舍风光具有什么特点?

  (质朴、闲逸、恬静。)

  通过哪些描写可以看出?

  “半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衣冠简朴古风存。”

  (4)你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话表面看来是说明田间复杂多变的地理状况,实际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山重水复疑无路”。恰恰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探索,报国无门之时表现出的乐观并不轻松,此时的心清与游历的实况恰恰相符,抗击外敌的战争是曲折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对人生的顿悟,冲破了闲逸的氛围,表现了一种愉悦的心情。

  3.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四)总结、扩展

  通过对这两首小诗的学习,对同学们的欣赏能力再次进行了训练,通过诗歌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凝重思考,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体会。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独立完成课后练习。

30诗五首 篇8

  教案示例一

  重点:朗读与背诵

  难点:体会名句的意蕴,学习鉴赏名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归园田居》

  1.简要介绍陶渊明,晋代诗人,田园诗歌的开创者。侧重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

  2.听读,点拨“秽”、“荷”等字的读音,学生朗读。

  3.理解诗意:

  (1)“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

  (2)请想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写出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前2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后2句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不以为然,反而享受着这劳作之趣。)

  (3)末句点明主旨,“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陶渊明有怎样的愿望? (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4.总结:此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遁世思想。 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 “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归耕图”。

  5.朗读并背诵。

  二、学习《过故人庄》

  1.齐背孟浩然的《春晓》导入  ,简介孟浩然,与王维并称“王孟”,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2.听读,点拨“黍”、“圃”、“轩”的读音,学生朗读(点拨五言绝句的节奏,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3.理解诗意:

  (1) 首句交代了什么? (朋友情真意切,盛情款待)

  (2) 故人村庄的景色是怎样的?请想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怎样的景色,并口头进行描述。有人说,这两句写景写得很成功,你能说说它的成功之处吗? (景色开阔,清幽恬静。)

  (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句写什么?   (对窗赏景,把酒闲谈。

  (4)最后两句写出作者什么感情? (对农家生活的喜爱,与朋友感情融洽,相约再聚。)

  4.总结:此诗写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表现了闲适恬淡的情趣。体现了他悠然闲适的诗风。是诗人山水田园诗代表之作。

  5.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1.孟浩然笔下的故人庄是世外桃源,而在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又是怎样一种美丽呢?

  2.听读,点拨“堤”字的读音及七言诗句的节奏,朗读

  3.理解诗意

  (1)从诗中看,作者是怎样游览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 (骑马绕湖游玩,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再到白沙堤。)

  (2) 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 (写莺燕花草,既有动物,又有植物。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哪些词语写出了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特征?从所写的景物来看,诗中所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水:初平——刚涨      莺燕:几处、早莺、暖树、谁家、新燕、春泥。——刚回来,鸟儿不多,春寒料峭,寻找向阳之树以驱寒。    花草:渐欲、才能。——刚长起来。     描绘早春之景。)

  (诗贵含蓄,意在言外,留给人们无限想象空间:西湖景色如此美,作者最爱的白沙堤就更不用说。)

  (3)如何理解“水面初平云脚低”?(见书)

  4.总结:此诗写作者早春骑马游览西湖,描绘了西湖美好的春色,表现作者的喜爱之情。

  5.朗读并背诵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简介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朗读

  3.理解诗意

  (1)首2句表现了主人怎么样的品德情趣? (主人勤劳好洁,清静脱俗)

  (2)末2句写景妙在哪里?写出了山水怎么样的特点? (“护、绕”写出溪水温柔多情,曲折多姿 ,“排、送”写出青山山势若奔,翠色欲滴。)

  (3)本诗的写景顺序及特点? (由近到远,采用了拟人和对偶。)

  4.总结:本诗表现了诗人喜欢恬淡愉悦的生活情趣。

  5.朗读并背诵。

  三、学习《游山西村》

  1.简介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是古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2.朗读

  3.理解诗意

  (1)作者游玩经历了什么,心情如何?

  (2)农家如何待客?风俗如何? (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

  (3)作者对此处的感情如何? (诗人陶醉于在优美的山野风光和农村淳朴的人情里。)

  (4)佳句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4.总结: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之情。

  5.朗读并背诵。

  教案点评:

  古诗的学习,首先在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之上,对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与情感作简要的点拨,然后进行背诵。如果学生水平较高,可进行改写练习。

  第 1 2 页  

30诗五首 篇9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

  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二)能力训练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三)德育渗透点

  有的气势磅礴,景象宏伟;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注意体会。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二.学法引导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情感,展开合理想象,从而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能力。因此,教法上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读、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想像等方法。要注意以形象入手,来体会诗的意境;要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重点:熟读、背诵。

  2.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3.疑点: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解决方法:教师出示资料(可以多媒体大屏幕或幻灯片的形式)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反复朗读、背诵

  2.欣赏、品味名句,体会诗中情感。

  3.想象作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自选古曲,配乐朗诵。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

  导语   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们的几首诗。

  (-)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句。

  2.背诵这三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3.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理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这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时,写给王昌龄的一首诗,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关怀。本诗构思巧妙,诗人以明月作信使,代为转达自己的一片情意。

  “杨花”乃随风飘落之物,“子规”系泣血悲啼之鸟。景随情迁,这种衰愁气氛,是对表达“愁心”的烘托与暗示。

  怎么向远去的友人表达自己的牵挂之情呢?诗人想像丰富,构思奇巧,“我寄愁心与明月”,竟遣明月做信使,转达他的慰问:你切莫因孤独而过于忧伤,现在我要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伴随你同到夜朗西。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明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处不在,而且大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

  小结: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3)《春望》杜甫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4.利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三)总结、扩展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出了对友人不幸的关切;《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们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扩展:恰当的引用名句表达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

  第 1 2 页  

30诗五首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前两首诗。

  2、体味分析两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

  目标2

  预习指导:

  1.自读五首诗,自己解决生字词,初步解决节奏的问题。

  2.尽量能背诵,至少熟读。

  〖教学过程 〗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由学生自由说出学过的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诗,教师做简要总结:我国古代描写很多写朋友之间亲密友情的诗歌,而且非常优秀,至今仍然是人们交友的一笔宝贵财富。今天先来学习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简要介绍王勃,侧重于其年少有才和英年早逝。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注意节奏)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的景象。

  B、作者是什么方式安慰自己的朋友的?(豁达)

  C、谈谈你对“海内存知巳,天涯若比邻”两句的体会。(友情)

  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

  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学习《黄鹤楼》

  1、齐背孟浩然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设情境,导入  ,简介崔颢。

  2、学生齐读后教师范读,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所写的景色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作者的心情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

  7、总结:此诗写诗人赌物思人的感受。

  四、默写两首诗:

  抽查上黑板写。由同学批评。

  五、布置作业 

  1、A类:巩固背诵两首诗并会默写名句并抄写两诗各二次; 预习下三首。

  2、B类:熟练默写两首诗。不要有错误字。

  3、C类:课后练习二2两道题。

  [说课精要]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了训练优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也安排了对诗的感受的分析。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五首(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继续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后三首诗。

  2、体味分析两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对境遇的乐观理解和忧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

  目标2

  〖教学过程 〗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一学生解释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由此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简要介绍刘禹锡,侧重于其独特的思想。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以上注意纠正学生的节奏和读音)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情境。

  B、作者是什么方式提醒自己的?

  C、谈谈你对五六两句的体会。

  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

  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学习《泊秦淮》

  1、齐读,创设情境,导入  ,简介杜牧

  2、教师范读,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前两句的写景和后两句的叙事。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从本诗中可见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心情?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7、总结:

  四、学习《夜雨寄北》

  1、由学生熟悉的诗句猪八戒的“ 多情自古空余恨 ”(原句是李商的多情自古伤离别)导入  ,创设情境,,简介李商隐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内容(。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老师指导)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从本诗中可见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心情?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怀人)

  7、总结:

  五、默写三首诗:

  抽查上黑板写。由同学批评。

  六、布置作业 

  1、A类:巩固背诵三首诗并会默写名句并抄写三诗各二次,并准备单元测试。

  2、B类:熟练默写三首诗。不要有错误字。

  3、C类:课后练习二345和三,两道题。

  [说课精要]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了训练优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也安排了对诗的感受的分析。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EndEditable -->

30诗五首 篇11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①,带月荷锄②归。

  道狭草木长③,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④。

  过故人庄⑤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⑤,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①。

  开轩面场圃③,把酒话桑麻①。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0诗五首 篇12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学生情感,展开合理想像,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其能力。因此,教法上准备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诵、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推理、想像等方法。

  媒体设计

  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王维、李白、杜甫、王安石、赵翼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看长城:观长城全貌便有气势充沛、景象宏观之感;来到垛口、瞭望台,摸摸残痕,见景生情,感时伤别,忧国思亲之情便会油然而生;走走,停停,极目远眺,以理入诗、发人深思之念便会形成。是呀,待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这节课学习前两首。要求理解、背诵这两首诗。

  二、赏析《使至塞上》

  (一)解题

  1.学生读标题,明题意。

  2.以“我知王维有多少”为话题,了解王维。(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发言)

  3.教师小结:王维(701~761),字摩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题材的诗,收录在《王右丞集》中。《使至塞上》就是名作一篇。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首诗就作于赴边途中。

  (二)研习课文

  1.听配乐朗诵,放《使至塞上》内容图景(或彩图)。

  要求:听准字音,辨别节奏。

  正音:属( )国 征蓬( ) 汉塞( ) 萧( )关 燕( )然

  2.师生配乐朗诵,明确节奏。

  3.默读,边看解释边揣摩诗句的意思。

  4.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5.解读,学生读句解句,有异同处讨论纠正。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10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6.赏读,反复读这首诗,你觉得写得怎样?哪几句写得最好,好在哪里?

  学生畅谈后,教师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出使边塞,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便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缕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该诗记述了诗人出塞的沿途所见,其中第5、6句为千古佳唱。

  6.学生配乐吟诵。放《使至塞上》内容图景(或彩图)。

  三、欣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解题

  1.读标题,你知道了什么?你了解王昌龄吗?李白这位有“诗仙”之称的大名人你知道多少?

  2.教师介绍:李白听到王昌龄因生活小节不够检点——“不护细行”,得罪贬官这不幸的遭遇后,同情和关切之情顿生,于是写下这首情景交融、形象感人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李白的诗友。他擅长七绝,是七绝圣手,其边塞诗气势雄伟,语言凝练,格调高昂。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土。他25岁出蜀游历。一生曾两次做官,不仅没有使才干得以发挥,反而遭到排挤,贬官,流放。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与杜甫齐名。

  (二)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正音并注意诗的节奏。

  2.随录音朗读。

  3.自读、质疑、解疑?并思考:

  ①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②说说“龙标”之意。

  ③谈谈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理解。

  4、学生边讨论,教师边归纳小结: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龙标:地名,诗题指龙标尉,第二句中指王昌龄。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以前一些名作。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呀!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4.学生吟诵全诗。

  5.背诵这首诗。

  四、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小结。

  2.教师根据学生小结总结。

  五,布置作业 

  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扩写成400字左右的短文。

  提示:杨花飘零,杜鹃鸟悲鸣,我听说王昌龄贬官后曾经过湖南与贵州的交界处。我把一片担忧之心托付给明月,随风送到远在夜郎西边的龙标。这是李白听说诗友遭贬官后寄赠的诗作,全篇充满了同情和关怀。

  第二课时

  一、优秀习作选读(选1~2篇上节课学生扩写的短文配乐朗读)

  二、导读《春望》

  (一)解题

  此诗作于肃宗至二载(757)年三月,诗人正身陷安禄山叛军占领下的长安,目睹国家残破,城池荒凉;亲历家人离散,音信全无的伤痛,眼前的春景便令人感慨万分。于是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便又写下了这不朽的诗篇《春望》。

  (二)研习课文

  1.听配乐朗读。

  2.根据要求自学《春望》。

  (1)注意下列字的音、形、义:

  溅、搔、簪。

  (2)一个“望”字统领哪几句诗,观察顺序是怎样的?

  (3)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4)假如以“家书抵万金”为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5)新问题。

  3.互检互议。

  4.集体赏析。

  (1)听配乐朗诵。

  (2)师生齐诵。

  (3)讨论“望”字的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诗的前4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国到山河,再由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4)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话一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涵蕴之丰富。

  (5)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即兴说话。

  5.朗读全诗。

  三、比较阅读《登飞来峰》

  (一)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苏轼的《题西林壁》,请大家回忆并背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解读一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二)解题

  王安石的散文笔触雄健,其诗歌也很有气势。这首诗是在他登上飞来峰(浙江省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后所作的。

  (三)比较阅读

  1.学生自读这一首诗,描述飞来峰上的景,以及作者登上飞来峰的情。

  (解说: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自由想像,言之有理就行。)

  2.绘《登飞来峰》图景。

  3.老师稍加点拨:这是一首写景诗。诗的前两句用直写登高的手法,意在表现飞来峰塔的高峻;后两句写诗人登塔后的感受。“不畏浮云遮望眼”,即指不怕朝中奸臣蒙蔽皇帝,因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此诗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诗中的景物描写含寓着很深的哲理。

  四、导读《论诗》

  (一)导入  

  唐朝以来有许多诗以其独特的风格、精心的结构、瑰丽的语言流传万口,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著名的历史学家、诗人赵翼又是怎样看待古人的诗呢?

  (二)作者简介

  赵翼(1727~1814),字云崧,一字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人,晚年以著述自娱。他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诗人。

  (三)读诗

  示范读全诗,学生一读正音,二读掌握诗的格律,三读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归纳。这首论诗绝句,是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

  前两句“李杜涛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极写李杜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但其诗篇毕竟是古时写的作品,已觉“不新鲜”了。后两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各个时代都有天才诗人,开一代新的诗风。

  (四)小结

  赵翼并非否定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而是提倡创新,摆脱崇古观念的拟古的创作方法,造就新时代“领风骚”的伟大诗人。诗寄寓了诗人对人才辈出的殷切期望。

  (五)拓展阅读(《论诗》其二)

  只眼须凭自主张,

  纷纷艺苑说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

  都是随人说短长。

  这是作者就文艺的批评鉴赏而写的诗。

  诗人生活的时代,文艺界风气极差,人们常常不顾事实,人云亦云,随口乱说。诗人以矮人看戏为喻,说他戏没看到,却“随人说短长”,诗的后3句,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文坛上信口雌黄的恶劣现象。而在首句“只眼须凭自主张”,诗人提出了看问题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的观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几首诗。

  2.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开去……

  3.语文活动:“古诗知多少”竞赛活动。

  (设计者:陶妙如 刘敏)

30诗五首 篇13

  教案示例一

  重点:朗读与背诵

  难点:体会名句的意蕴,学习鉴赏名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归园田居》

  1.简要介绍陶渊明,晋代诗人,田园诗歌的开创者。侧重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

  2.听读,点拨“秽”、“荷”等字的读音,学生朗读。

  3.理解诗意:

  (1)“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

  (2)请想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写出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前2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后2句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不以为然,反而享受着这劳作之趣。)

  (3)末句点明主旨,“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陶渊明有怎样的愿望? (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4.总结:此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遁世思想。 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 “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归耕图”。

  5.朗读并背诵。

  二、学习《过故人庄》

  1.齐背孟浩然的《春晓》导入  ,简介孟浩然,与王维并称“王孟”,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2.听读,点拨“黍”、“圃”、“轩”的读音,学生朗读(点拨五言绝句的节奏,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3.理解诗意:

  (1) 首句交代了什么? (朋友情真意切,盛情款待)

  (2) 故人村庄的景色是怎样的?请想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怎样的景色,并口头进行描述。有人说,这两句写景写得很成功,你能说说它的成功之处吗? (景色开阔,清幽恬静。)

  (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句写什么?   (对窗赏景,把酒闲谈。

  (4)最后两句写出作者什么感情? (对农家生活的喜爱,与朋友感情融洽,相约再聚。)

  4.总结:此诗写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表现了闲适恬淡的情趣。体现了他悠然闲适的诗风。是诗人山水田园诗代表之作。

  5.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1.孟浩然笔下的故人庄是世外桃源,而在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又是怎样一种美丽呢?

  2.听读,点拨“堤”字的读音及七言诗句的节奏,朗读

  3.理解诗意

  (1)从诗中看,作者是怎样游览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 (骑马绕湖游玩,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再到白沙堤。)

  (2) 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 (写莺燕花草,既有动物,又有植物。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哪些词语写出了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特征?从所写的景物来看,诗中所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水:初平——刚涨      莺燕:几处、早莺、暖树、谁家、新燕、春泥。——刚回来,鸟儿不多,春寒料峭,寻找向阳之树以驱寒。    花草:渐欲、才能。——刚长起来。     描绘早春之景。)

  (诗贵含蓄,意在言外,留给人们无限想象空间:西湖景色如此美,作者最爱的白沙堤就更不用说。)

  (3)如何理解“水面初平云脚低”?(见书)

  4.总结:此诗写作者早春骑马游览西湖,描绘了西湖美好的春色,表现作者的喜爱之情。

  5.朗读并背诵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简介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朗读

  3.理解诗意

  (1)首2句表现了主人怎么样的品德情趣? (主人勤劳好洁,清静脱俗)

  (2)末2句写景妙在哪里?写出了山水怎么样的特点? (“护、绕”写出溪水温柔多情,曲折多姿 ,“排、送”写出青山山势若奔,翠色欲滴。)

  (3)本诗的写景顺序及特点? (由近到远,采用了拟人和对偶。)

  4.总结:本诗表现了诗人喜欢恬淡愉悦的生活情趣。

  5.朗读并背诵。

  三、学习《游山西村》

  1.简介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是古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2.朗读

  3.理解诗意

  (1)作者游玩经历了什么,心情如何?

  (2)农家如何待客?风俗如何? (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

  (3)作者对此处的感情如何? (诗人陶醉于在优美的山野风光和农村淳朴的人情里。)

  (4)佳句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4.总结: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之情。

  5.朗读并背诵。

  教案点评:

  古诗的学习,首先在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之上,对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与情感作简要的点拨,然后进行背诵。如果学生水平较高,可进行改写练习。

  教案示例二

  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可以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特别是诗人此时的心情来读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办法。

  难点:《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两首诗所蕴涵的情感。可为学生介绍背景和作者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代经济、政治、文化均造极于唐,成就了诗仙李白的洒脱、豪爽,诗圣杜甫的底蕴凝重及白居易的语浅情深。唐代诗歌以其独具的魅力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诗歌发展到宋,风格发生了少许变化,少了几许飘逸与洒脱,多了几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王安石,陆游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宋代诗人。

  (-)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理解前三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初步掌握欣赏诗歌的方法。

  4.学会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二)整体感知

  1.朗读前三首诗,读准下列字音

  秽(huì)长(zhǎng)黍(shū)轩(xuān)圃(pǔ)

  2.掌握作家作品情况

  ①作者姓名、字、号、朝代

  ②作品、出处、体裁及意境。完成表格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归园田居》

  (1)教师介绍作家思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东晋末年,官场黑暗腐败,充满了虚伪和奸诈,陶渊明与这种现实格格不入,诗人的高洁人格使他宁可归隐田园,辛苦劳作,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的诗人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化为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2)请同学们对照课后的注释流通诗句意思。(找一个学生串讲,其他学生补充。注意几个词——荒秽、荷、但)

  (3)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人融情于景,景中的情便构成了本诗的意境,请学生分析本诗的意境。首先,本诗都描写了哪些景?

  (前三句均为写景①南山下的田地,豆苗淹没在杂草之中;②诗人早晨便到田地里锄  草,待到晚上才扛着锄头回来了;③诗人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回来的路上,草叶上的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

  (4)从这三个画面来看,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一种什么情况?

  陶渊明不是个好农人,尽管整日劳作十分辛苦,但秧苗长得却很不好。

  (5)诗人为什么抛弃仕途的生活而来农村吃苦?

  由第四句可以看出:诗人为了“使愿无违”,宁可过贫苦劳累的生活,由此求得心灵的超脱。

  (6)结合课后练习,进一步理解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愿”指什么?

  心愿、志愿,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高洁人格的愿望。

  (7)朗读指导。

  2.总结归纳欣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1)借助课下注释及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弄懂诗词的字面意思。

  (2)诗词借助于形象来抒情,搞清楚诗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通过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此外,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更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意境。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像和联想,深入体会诗的意境。

  (4)体味诗中生动传神的句子。

  3.学习《过故人庄》(引导学生自学)

  (1)看课后练习一的提示,朗读本诗。

  (2)理清诗句意思之后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老朋友相聚时的情景。

  ③景色描写的作用(山村清新辽远的景色衬托了诗人悠闲、愉快的心情。)

  ③“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的喜爱之情)

  4.学生自学《钱塘湖春行》

  教师提示

  体会诗人捕捉到的早春景物,通过想像,描绘一幅“西湖春色图”,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及对自然、人生的热爱。

  (四)总结、扩展

  古典诗词独具魅力,不仅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古代的社会风貌和古人的思想状况,还可以受到美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和审美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2.将《钱塘湖春行》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第二课时

  导入  新课

  1.检查背诵。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东晋和唐代的三首诗,对阅读和欣赏古诗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宋代两位大诗人的作品。

  (-)明确目标

  1.掌握下列字词。

  苔、畦、闼、豚

  2.理解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朗读、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1范读、正音。

  苔(tái)畦(qí)闼(tà) 豚(tún)

  2.文学常识。

  3.指导学生依据注释,疏通文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介绍写作背景。

  王安石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而奋斗,在他晚年罢相隐居后,生活和心情的变化,引起了诗风的变化,创作了较多描写湖光山色的小诗,表现了诗人心灵与自然的融合,诗歌艺术成就更高一筹。

  (2)景物(茅檐、花木、一水、两山)

  景物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景物的特点。(随意、简洁、自然)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在仕途中屡受挫折,诗中表达了诗人极力超脱,努力发现自然中的美,表达那份似有似无的闲适之情。)

  2.学习《游山西村》

  (1)写作背景

  陆游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本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二年,是罢官家居后所作,诗人所描绘的闲逸、恬静的农村生活,并不能掩饰他那报国无门的苦恼。

  (2)根据课后注释疏通诗句意思。

  (3)陆游笔下的村舍风光具有什么特点?

  (质朴、闲逸、恬静。)

  通过哪些描写可以看出?

  “半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衣冠简朴古风存。”

  (4)你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话表面看来是说明田间复杂多变的地理状况,实际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山重水复疑无路”。恰恰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探索,报国无门之时表现出的乐观并不轻松,此时的心清与游历的实况恰恰相符,抗击外敌的战争是曲折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对人生的顿悟,冲破了闲逸的氛围,表现了一种愉悦的心情。

  3.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四)总结、扩展

  通过对这两首小诗的学习,对同学们的欣赏能力再次进行了训练,通过诗歌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凝重思考,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体会。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独立完成课后练习。

30诗五首 篇14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二)能力训练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三)德育渗透点

  有的气势磅礴,景象宏伟;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注意体会。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二.学法引导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情感,展开合理想象,从而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能力。因此,教法上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读、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想像等方法。要注意以形象入手,来体会诗的意境;要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重点:熟读、背诵。

  2.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3.疑点: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解决方法:教师出示资料(可以多媒体大屏幕或幻灯片的形式)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反复朗读、背诵

  2.欣赏、品味名句,体会诗中情感。

  3.想象作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自选古曲,配乐朗诵。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

  导语   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们的几首诗。

  (-)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句。

  2.背诵这三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3.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理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这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时,写给王昌龄的一首诗,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关怀。本诗构思巧妙,诗人以明月作信使,代为转达自己的一片情意。

  “杨花”乃随风飘落之物,“子规”系泣血悲啼之鸟。景随情迁,这种衰愁气氛,是对表达“愁心”的烘托与暗示。

  怎么向远去的友人表达自己的牵挂之情呢?诗人想像丰富,构思奇巧,“我寄愁心与明月”,竟遣明月做信使,转达他的慰问:你切莫因孤独而过于忧伤,现在我要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伴随你同到夜朗西。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明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处不在,而且大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

  小结: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3)《春望》杜甫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4.利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三)总结、扩展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出了对友人不幸的关切;《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们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扩展:恰当的引用名句表达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

  第二课时

  学习《登飞来峰》《论诗》

  导语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王维诗的宏大、李白诗的飘逸、杜甫诗的沉郁,这节课我们再来品味王安石诗之超拔、赵翼诗之洒脱,体会赵翼评价李杜中显露出的风流。

  (-)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赵翼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缘,因为;李杜,李白、杜甫;才,才华;风骚,《计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2、教师出示辅助理解的材料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王安石曾系统提出并积极推行一系列变法改革主张,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他在新法被全部废除的宋哲宗元祜元年(公元1086年)忧愤而死,这首诗中,就体现了他革旧出新的远大政治抱负。

  3.分析、体会这两首诗的意境

  (l)《登飞来峰》王安石

  《登飞来峰》是写登高远览,借以抒发理想与抱负的抒情诗。全诗构思奇特,选择角度新颖:登高望远,却没有为描写景物多费笔墨,而旨在引出议论。

  诗的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写立足点之高,为接下来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诗的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借景抒情,但一反常人感受。人们常用“浮云蔽日”来比喻奸佞之人当道,君主昏庸无能。而王安石却就传统题材写出新意,抒发具有政治内容、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望远视线,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层面上,可见诗人是借景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的。诗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是虚拟之笔,所指的是社会现象,寄意深沉。全诗四句28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充分反映,可谓言简意赅,风格遒劲豪壮。

  小结:诗人奇特的构思,选择角度的新颖,不拟前人之说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2)《论诗》赵翼

  《论诗》是一首探讨诗歌创作理论的名诗,诗的前两句,“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既充分称颂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创作在诗歌发展道路上的巨大作用,又明确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显示出这种作用的局限性。因此,诗歌创作应当跟上时代的发展,有所开拓,有所前进。后两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强调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才华出众的人物交替出现,他们都将在自己所能影响的时代里主导文学创作向前发展。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创新诗人出现的热切期望,以议论为主,以见解独到深刻取胜,在平实的语言中阐发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很耐人寻味。

  小结:作者在这首诗中提出了诗歌创作应具有时代的特点,诗人应有自己新创造的见解。这一不拟古人,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比较两首诗中,两位作者见解相似之处。

  《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在传统“浮云蔽日”的含义中写出新意,可见其独特的视角;《论诗》中干脆直接提出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创新见解。二者思维的独特相似,启发我们在写作中应善于独辟蹊径。

  5.10分钟学生背诵默写

  (三)总结、扩展

  总结:见前两诗,各自总结

  扩展:模拟“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写句子。

  八.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l.解释下列诗句,谈谈你对诗句的理解

  (l)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默写这三首古诗

  第二课时

  1.翻译这五首古诗,体会其用字之精练。

  2.根据《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

  九.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宏大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飘逸

  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沉郁

  第二课时

  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   新视角              

  探究活动

  探究《论诗》中的文学创作主张。

  活动说明:

  ⒈学生根据探究内容,分别采取各种形式查找资料。

  ⒉分小组交流探究。

  ⒊在班内交流探究。

  ⒋师生共同总结。

  参考答案:

  这首七言绝句是诗人一组以诗论诗中的一首,赵翼所写的这类论诗不少,而且颇有精辟见解。在这首诗里,他认为诗歌创作要具有时代特色。诗人只有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的精神,才能写出动人心弦的好作品。这一文学创作主张固然不是赵翼首创,但他在这首诗中把问题提得尖锐,论断集中、有力,因而这首诗成为论诗中的名篇,常被人引用。

  诗人举出李白、杜甫为例,是因为李白、杜甫的诗登峰造极,万口传诵,但如今也竟然觉得陈旧,以此来说明那些达不到这种境界的诗作自不待言了。可这丝毫不能说明赵翼对李白、杜甫的诗作持否定态度,其实,赵翼对这两位诗人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只是为了说明自己的文学创作主张,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作品也将被后世之作所取代。再高再好的文学创作,也只能说是“前无古人”,而不应说是“后无来者”。作者认为每一时代都将涌现出自己的才杰之士,各自成为一代文坛领袖。这首诗提倡创新,肯定发展,观点极为鲜明,所以为后人所看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30诗五首 篇15

  一、课文悟读

  《客至》

  《客至》之所以写得这么欢快无比,是因为“喜崔明府相过”。所以诗一开始就描写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爱的白鸥天天飞来的欢乐氛围。但也可以这样理解:平日无客,少有人迹,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所以整日所见只有白鸥。于是颔联顺理成章地写到了花径不扫,蓬门未开。颈联不写宾主之间的寒暄与叙旧,可见两人关系的亲密。写自己餐桌上的接待物,实话实说,没有虚文俗套,可见宾主之随和。尾联却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构思可谓绝妙;不写餐桌上畅饮的热烈情景,而留着让读者去想像,去补充,去回味。

  《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别融和。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阁夜》

  《阁夜》作于一个大雪初霁的寒夜。旅居在夔州西阁的诗人,寒宵辗转,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了国家的动乱、百姓的痛苦,以及自己的贫病飘零,于是写下了此诗。诗中星河的摇动暗寓着社会的动荡。在这动荡不安的环境中,诗人回家无期,乡书不至,不胜“催短景”之悲,于是聊作宽解之词。这种看似轻松的自慰其实蕴涵着深深的悲痛与忧愤。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二、亮点探究

  1.《客至》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突然撇开客人不提,“顾左右而言他”,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

  探究学习: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开了,可仔细一想,却发现这是在进一步写客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所以这种忽转别意不是离题,倒是别开生面,别有情趣。

  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探究学习:王昭君有倾城倾国之貌却无人省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暗寓自己的不幸。古人对此有多家点评。黄叔灿《唐诗箴注》云:“此咏明妃以自悲。”郭曾祈《读杜札记》云:,“琵琶胡语,怨恨谁论?亦隐寓知音寥落之感。”佚名《杜诗言志》云:“此第三首,则专咏明妃之事,无一字及于己怀,乃吾正谓此为少陵自咏己怀,非咏明妃。……夫明妃抱此怨恨,不可明言,只以托之千载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明言,又以托之明妃。通篇只重写‘怨恨’二字,乃所以写明妃,即所以写己怀也。”

  3.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试作比较阅读,说说杜诗在风格上与李白有怎样的不同。

  王昭君(二首选一)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塞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探究学习: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个“一”字,一个“独”字,将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语,就显得更加的孤愤悲壮。因此弘历在《唐宋诗醇》中忍不住赞叹:“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坡,明珠走盘,咏明妃者此为第一。”

  4.对于《阁夜》中的抒情,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20世纪40年代出版)说:“杜老之诗,随处关系国事民生,虽,在极小的题目,也能发出极大的感慨来,诗人多感,杜老尤甚。读了此等诗,觉得无病的呻吟,未免多费笔墨啊!”对这个评价你如何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探究学习:这样的评价虽然新颖,但有失偏颇。只要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了作者此时此刻的思想和情感,就会明白,这是历经磨难的作者在特定的流浪背景下发出的感慨,决不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5.对于《登岳阳楼》中颔联的景物描写,喻守真在其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这样评论:“诗人写景状物,往往喜欢夸大形容,因此就不免有牵强失真的地方。本诗颔联就犯此病。照地理上讲,洞庭湖四周均为楚地,那(哪)能说是与吴分界之处。乾坤日夜浮,倘用来咏大海,那还相当,若咏洞庭,未免不称。后人虽加以曲解,究与事理未当。”你怎样看待他的评价?说说你的理解。

  探究学习:这种评价未免太“现实主义”了,若都要与事理相当,那么文学作品就不能有夸张,就不能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等极富渲染力的诗句了。事实上,凡是能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能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能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像的,就应该是好的夸张。同时,从阅读时间上说,经得起读者的推敲和时间的考验的,能流传到今天并且仍然脍炙人口的,就证明它是名句,说明它的夸张是用得成功的。

  6.以往人们常把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进行比较,明代胡应鳞认为杜甫的骨力超过李白,于龙友则认为“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那么你的看法呢?还有人将王维《汉江临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拿来和他们两人比,你的看法又怎样呢?请就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探究学习: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各有特色,不能简单地以孰优孰劣来评判。杜诗用字凝练,注重推敲;李诗流转自然,不事雕饰。杜诗沉郁,给人更多的是力度感;李诗飘逸,给人更多的是动态感。杜诗此联与整首诗顿挫苍雄的风格一致;而李诗此联也与整首诗的明快清雄一致。应该说两人各有特色,各尽其妙。所以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王维的诗则又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由于他精通美术和音乐,又信仰佛教,所以他的诗充满了朦胧含蓄之美,充满了娴静、恬淡之情,充满了诗情画意,清新秀美,让人遐思不尽。与杜甫的沉郁苍雄、李白的飘逸豪放又不一样。他们各显其美,在唐诗这个绚丽多彩的百花园中各以自己的独特风格争奇斗艳,焕发着自己独有的生命活力。

  三、选题设计

  1.杜甫与李白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通过广泛阅读杜甫和李白两人的作品来比较他们的不同诗风,同时通过阅读历代评论家对他们两人不同诗风的评价,增进或调整自己的认识。

  参读书目:

  (1)《杜甫全集》。

  (2)《李白全集》。

  (3)秦似《杜甫诗歌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

  (4)毛水清《李白诗歌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

  (5)燕白《简论李白和杜甫》,四川人民出版社。

  (6)宋代魏庆之编《诗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

  (7)裴斐主编《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

  (8)《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9)《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0)《唐诗选注》,北京出版社。

  (11)喻守真编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

  (12)《唐诗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3)日本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编《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江苏古藉出版社。

  (14)清代洪迈《容斋随笔》,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2.杜甫与李白的交往研究。

  研究方法:

  通过阅读两人写给对方或怀念对方的诗歌以及后人的评论史料,具体了解两位唐代诗坛泰斗的深厚情谊。

  参读书目:

  杜甫谈及李白诗篇共有15首,主要有:《赠李白(二首)》《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冬日怀李白》《春日忆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饮中八仙歌》《梦李白(二首)》《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等。

  李白言及杜甫的诗有4首,但可信的有二:《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其他:

  (1)秦似《杜甫诗歌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

  (2)毛水清《李白诗歌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

  (3)《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4)《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5)宋代魏庆之编《诗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

  3.杜甫流浪踪迹研究。

  研究方法:

  通过阅读杜甫本人的诗歌以及后人的研究史料,具体了解杜甫始于安史之乱的离乱不安而后一路流浪直至病死在漂泊途中的船上的苦难历程。

  参读书目:

  (1)清代钱谦益《杜工部集笺注》,仇兆鳌《杜诗详注》,浦起龙《读杜心解》,《杜工部集》。

  (2)秦似《杜甫诗歌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

  (3)《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4)闻一多《唐诗杂论·杜甫》。

  4.王昭君出塞原因探究。

  研究方法:

  通过阅读不同的史书及文学作品,了解王昭君出塞的不同说法,并作出自己较合理的判断。

  参读书目:

  (1)东晋葛洪《西京杂记》。

  (2)三国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

  (3)李白诗《王昭君》。

  (4)戏剧《昭君出塞》。

  (5)《乐府诗集·琴曲歌辞·昭君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