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

  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3、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4、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5、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阅读品位。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2、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教学难点 :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双方的辩论思维。

  2、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谆谆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二、自主学习汇报

  (一)、关于庄子;

  (二)、关于《庄子》;

  (三)、字词;(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推荐给大家)

  (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

  学生可以自选专题汇报交流。

  教师参考:(一)关于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二)、关于《庄子》:1)《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2)《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 想象奇幻;第二, 构思巧妙;第三, 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 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3)《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大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juàn)”,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在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字词:请学生把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到黑板上。

  (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这一专题此时无须讲透,可视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深浅度。

  三、自学《惠子相梁》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l      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l      把握故事的寓意。

  教师参考:1、课文直译: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鶵,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如省略句、倒装句“惠子相梁”,应为“惠子相于梁”,即“惠子在梁相”。词语方面:如“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这一环节可以结合直译予以关注。)

  3、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鹓鶵的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ch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四、合作探究: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都必须珍视。示例:

  l      1、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l      2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l      3、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鶵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l      4、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课后练习二);

  2、直译第一则故事。

  3、课后练习三:做好出演课本剧的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比较分析;拓展阅读。

  一、导入  

  回顾上节课学习流程,提出本课时的学习要求。

  二、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一)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l        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l        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

  教师参考:1、课文直译: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鯈

  (tiáo)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词语方面(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3、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庄子:鱼之乐;惠子:不知鱼之乐。

  (二)研读探究: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以上是从逻辑角度对二人的辩论进行分析,其实,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而言,我们不必斤斤计较于逻辑,而可以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上来看待这段对话。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对于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的庄子自然也就缺乏理解与认同了。

  另外,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也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3、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在《庄子与惠子游于谦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惠子真的像《惠子相梁》里那样无耻吗?庄子和惠子的关系究竟怎样?另一则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即“匠石运斤”的故事(出自《庄子·徐无鬼》)。它讲的是庄子路过惠子墓前,向学生慨然感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了。庄子的话很深沉,也很动人,在整部《庄子》里都是少见的。可见,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那么,“惠子相梁”的故事完全是虚构吗?也不全是。惠子可能确实比较热衷于功名富贵,但不大可能做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文,请直译:

  庄子送葬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①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都。“郢人”指楚国都城里的某人。  垩:石灰  慢:通“墁”,涂抹。   ②匠石:工匠名。  斲:削,清除。    ③运:挥动。   斤:斧头④听:任凭。   ⑤宋元君:宋国国君。   ⑥质:对手。    ⑦夫子:指惠子。

  指名翻译,教师明确:(庄子给亲朋送葬,经过惠施的坟墓,回头对随从的人说:“郢人在他的鼻尖上涂象苍绳翅膀那样大小的白土子,让匠石把白点砍掉。匠石运斧如成风,声声作响地砍它,砍尽了白土子而没伤鼻子,郢人站立面不改色。宋元君听到此事,召匠石说:‘试试为我砍一次看看。’匠石说:‘我以前砍过,但是,我砍的对象已经死很久了。’自从先生死了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辩论的对象了!” )

  小结: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二)拓展阅读,欣赏《庄子》散文特色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天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结:《庄子》善于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四、语文活动

  从本文的两则故事中选一则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补充情节。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提示。

  (此题意在让学生领会《庄子》寓言机智、幽默,富有想像力的特点。)

  课外分组准备,用一课时展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作业 。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篇2

  20  《庄子》故事两则

  从容说课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

  教学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比较法  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  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过好语言关;引读提高,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感知惠子、庄子的不同表现,过好思想关;美点寻踪,欣赏两则故事;延伸拓展,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设计(二)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2)同:国都、京城。    (3)止:栖息。 (4)安:疑问代词,怎么。    (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7)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3.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学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成果展示: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五、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一)

  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二)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阅读上面两个片断,体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思考,明确:《逍遥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风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两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声势,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历历如在眼前。

  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板书设计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

  2、了解庄子其人其书及思想主张。

  3、理解文章寓意,学习庄子善用寓言说明事理的方法。

  4、比较庄子和惠子思想、气质、志趣、性格的异同。

  5、正确理解庄子的“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论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1、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和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2、《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三、疏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并划出不会翻译的字、词、句。

  2、师生共同探讨学生所提的那些不会翻译的字、词、句。

  3、译文

  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四、研读课文

  1、庄子去见惠子,惠子却去搜捕他。庄子是怎么做的?

  出乎意料,庄子只给惠子讲了一个故事。

  2、庄子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希望惠子不要利欲熏心,要讲义气,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忘了友情;庄子是为了告诉他,自己对宰相的位置没有什么兴趣。

  3、庄子是用什么方法讲这个故事的?这种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庄子用了几个比喻,即鹓,鸱,腐鼠。一个比喻庄子,一个比喻惠子,一个比作功名利禄。

  庄子用比喻的方法讽刺并骂了惠子——庄子用这个故事做了比喻,既表明了自己的志趣,又讽刺了惠子的追求功名利禄。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4、你认为惠子和庄子各是什么样的人?

  5、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呢?

  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所以作为朋友应该要心胸开阔。

  6、《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个辩论争了很久了。你认为在这场辩论中谁才占据了上峰呢?

  1)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锋。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

  2)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锋。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我们要关注一下这个字,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在惠子那里,这个叫“怎么”?在庄子那里变成了“哪里”。庄子最后说了那句话,这时候庄子对“安”的理解,他把他理解为哪里。你在哪里知道?我就是在桥上知道的。很明显,庄子在这儿偷换了概念。他靠偷换概念取得了胜利。这里涉及到的逻辑关系比较复杂。但有一点大家一定能够听懂,庄子靠偷换概念取得了上锋。我们本来关注的焦点是人和鱼之间的信息如何传递。但在庄子那里变成了人是从哪里获得鱼的信息的。

  其实这和庄子超然的思想境界有关。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因为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粪土,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所以他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本来就是快乐的,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个问题。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曹刿论战》。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把握故事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2.掌握“是““国”“相”等文言词义。

  3.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比较法。 3、拓展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秦时期,有一个人的才学和品质都非常出众,临死时,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大师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大帅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大师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

  这个大师就是庄子!

  二、通读课文

  1、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 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 》一书。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3、翻译句子

  1)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2)于是鸱得腐鼠

  3)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口赫我邪

  4)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5)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三、品读、探究

  1.文中的鹓刍和鸱分别比喻怎样的人?庄子讲鹓鸱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3、《庄子与惠子游与濠梁》一文中,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四、拓展:美文悦读,说说《庄子》散文的有何特色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已教过三回了,这次是第四回,这一次我想颠覆一下过去的教法,把课上得简明一些,这就涉及到一个扬弃的问题。那些是该放弃的?我认为,在故事一中,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两个:文中的鹓刍和鸱分别比喻怎样的人;庄子讲鹓鸱故事的用意是什么。而故事二的核心问题也同样只有两个: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与惠子游与濠梁》一文中,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至于其他枝枝节节的问题,提多了反而淹没了文章的教学重点。从实践来看,我的想法是对的。

  当然,这堂课下来,我觉得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首先,跳跃性大了一些,可能有部分学生听课的效率会受到影响。其次,照顾的面不全,尤其是少数学困生。第三,由于字词障碍上用时好多,学生对重点问题总结消化的时间不够充裕。

  这些遗憾,都只有留待以后去弥补了。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篇5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理解文意,把握故意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3、掌握“是““国”“相”等文言词义。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故事的寓意,体会庄子的志趣。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人物的志趣。第二篇还可以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争辩,表现二人的差异。

  2、比较法:

  比较惠子与庄子的思想志趣的不同。

  3、延伸拓展法:

  拓宽阅读视野。多介绍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了解庄子的生平,思想。课外读庄子的文章,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庄子的故事导入

  古时有一个人,才学和品质都为人之首,到大限之日时,很多弟子极伤心,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大师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大帅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大帅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

  这个大师就是庄子!2400年前,就有这样非凡的见识!

  二、介绍庄子和《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身处乱世,博学多才,家境贫寒而又有志节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通读课文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他们的语气。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

  ⑴惠子相梁

  ⑵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⑶非梧桐不止

  ⑷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⑸于是鸱得腐鼠

  ⑹鱼出游从容

  ⑺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

  ⑴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⑵国:国都、京城。

  ⑶止:栖息。

  ⑷安:疑问代词,怎么。

  ⑸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⑹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⑺是:这。

  3、翻译句子: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注意“国”及语序倒的翻译)

  于是鸱得腐鼠: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口赫我邪:”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

  四、理解感悟

  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鹓刍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刍,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3、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同,结合前一篇试作分析。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五、课外延伸

  1、庄子与惠子的友情: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而挨捧子的,好像总是惠子。在《逍遥游》上,庄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德充符》上也说惠子:“你劳费精力……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这些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惟一的契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美文阅读,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2、查找积累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进一步了解庄子的生平。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3.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4.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② 于是鸱得腐鼠

  ③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④鱼之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⑤ 子故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故事两则导学案

  二、探究展示:

  1、庄子讲鵷鵮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3、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3、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4、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练习反馈: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庄子来,欲代子相 ②于是鸱得腐鼠 ③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④安知鱼之乐 ⑤请循其本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②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故事两则导学案

  (三)、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呼尔而与之 C.吾谁与归 D.吾与徐公孰美

  (四)、问答题

  1.庄子是 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例如 、 。

  2.庄子在文中将自己比作 的“鸩鶵”,将惠子比作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鸱”,把“腐鼠”比作 ,巧借鸩鶵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3、文意理解:

  (1)、在《惠子相梁》中,庄子用什么比喻自己?这说明庄子是个怎样的人?

  (2)、读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

  4.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⑵ 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能力目标:

  ⑴ 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⑵ 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3、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比较法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过好语言关;引读提高,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感知惠子、庄子的不同表现,过好思想关;美点寻踪,欣赏两则故事;延伸拓展,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要点〗

  一、导入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背景介绍

  作者及其思想主张,由学生自己发言,教师总结。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参考答案:

  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同:国都、京城。

  止:栖息。

  安:疑问代词,怎么。

  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是:这。

  四、问题探究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

  ⑴ 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⑵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

  ⑴ 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⑵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3、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⑴ 学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成果展示: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五、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阅读上面两个片断,体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思考,明确:

  《逍遥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风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两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声势,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历历如在眼前。

  教师总结:

  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补充资料〗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篇8

  导入:

  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国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这就是庄子,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好,下面请大家翻到163页,我们首先来看庄子故事的第一则:《惠子相梁》

  先请大家结合注释读一读这篇文章,注意一些生字的读音。

  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板书:

  或子国毕,

  师:我们请一个同学起来给大家读一读(生读毕),

  师:我们请个同学来评价一下他的朗读(生评价)

  师补充:注意这个字的读音:邪,古同疑问词“耶”ye2,(板书)回忆一下,《马说》中有一句:其真无马邪?

  好,我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毕,

  师:这篇文章很短,也不难,我们结合注释看懂它应该没有问题。注意,我刚才在黑板上写了几个词,这几个词在文中,都没有给注释,没有给注释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认为我们在这么长时间的文言阅读中,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应该能够积累住了,好,那我们先来看看。

  师:或谓惠子曰,这个“或”怎么讲?

  生:•••••

  师:点评,对,想一想《陈涉世家》中那句,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师:再看这句“欲代子相”,这句中“子”怎么讲?大家可以发现,本文中有不少的“子”

  生师点评古代对男子的通称,结合语境解释为“您”

  师:搜于国中三日三夜这个国字怎么理解,是国家吗?

  生:••••••

  师:对,应该是国都的意思,要结合语境来理解这个“国”字,范仲淹的“去国怀乡”也是国都,而孟子的“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就要解释为“国防”了。

  师:好了,下面我们给大家一点时间自己梳理一遍文意,然后我们请同学来把这个故事给我们讲一讲。

  生快速梳理,师巡视后,板书“仰而视之”“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完毕,师发问:仰而视之的主语是谁?

  生:•••••••••

  师:对,结合语境,当然应该是鸱,因为前面是鹓鶵过之,所以有的同学误以为是鹓鶵了。好,我们请个同学来讲一下这个故事。不必翻译。

  生讲。讲述完毕,

  师:惠子要捉拿庄子,在国都中搜查了三天三夜,庄子见了惠子后,按理说应该是非常气愤,按我们的想象中,庄子见了惠子应该大叫一声:甚矣,汝之不义!但是,很奇怪,庄子却非常有耐心的给惠子讲了一个故事,那么你认为庄子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呢?

  生•••

  师:哦,原来庄子是在绕着弯子骂人。你认为文中哪一句话最后泄漏了庄子的本意啊?

  生:“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师在黑板上用粗线条将该句标出

  师:好,你能想象庄子的语气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生读。

  师:其实,解读庄子这个故事并不难,我们搞清楚庄子这个故事中的三个比喻就行了

  师:鹓鶵。鸱腐鼠分别代表了什么?

  生:鹓鶵是庄子自比鸱是指惠子腐鼠是代表功名利禄

  师小结庄子用这个故事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的讥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真是尖锐痛快而又余味无尽啊。

  师:好,那大家设想一下,惠子听完这个故事后,将如何对待庄子呢?

  生•••••••

  生•••••••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我上课前发给大家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也是庄子讲的:

  楚国郢人捏白垩e4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

  读毕,

  师:我们请个同学来谈谈读完这个故事的感想

  生谈师相机点评

  师:知道庄子讲这个故事的背景吗?

  生:不知道

  师:这是惠子死后,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的一个故事,是向学生慨然感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了。庄子的话很深沉,也很动人,在整部《庄子》里都是少见的。可见,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因此啊,后人推测,惠子相梁这个故事应该是庄子的学生杜撰的,惠子尽管醉心于功名利禄,但要作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还是不大可能的。

  师:庄子和惠子虽然是一对好朋友,但是这对好朋友的基本观点是不同的,所以在讨论问题时经常抬杠,甚至是在散步的时候就争吵起来,下面我们就来看第二则故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师:还是大家先结合注释读一读,了解了解这个故事

  生读老师板书固既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毕师:我们还是先请同学来读一遍

  读毕,师点评(或范读一遍)

  问学生,这个故事看懂了吗?

  生(可能会说)不太懂

  师:是啊,这个故事就比上面那个故事要难点了,为什么呢?因为它里面含了一个历来都争论不休的哲学命题。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庄子和惠子的对答翻译一下,当然,这个翻译本身是很简单的,大家看看手头的材料:

  惠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庄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的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好,那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师:读完了吗?好,那你们告诉我,在这场争论中谁占了上风?

  生庄子

  师:为什么

  生••••••••

  师:从逻辑上看,其实胜利的应该是惠子,庄子是靠偷换了概念取得了上风。他把信息如何在人与鱼之间传递的问题,转变成了人在什么地方得到鱼的信息的问题。这样说,或许大家比较清楚了。

  师:我们先把这场千古的争辩放一放,我们来关照一下,为什么庄子始终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呢?

  生•••••••

  师:对,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它愉悦心境的投射,我们课堂中经常爱用王国维的一句话: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在这点上,大师们是相通的。庄子说过一句话,听起来很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天人合一。所以,庄子此时快乐,他认为鱼也应该是很快乐的。我们把话题说得远一点,庄子的这种人生态度,我以为是非常重要的,带着这样的眼光我们可以在冰冷的现实中找寻到诗意,从而丰富我的精神家园。【板书】诗意的栖居

  师:最后,我们还有点时间,再回到这场千古的争辩中来,有人说,庄子其实在逻辑上也是可以不输给惠子的,只是他没找准方向,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你认为庄子怎样回敬惠子才可以从逻辑上不输呢?

  生:纷纷思考,纷纷作答,直到下课。

  备注:课前准备文本资料两则:

  资料一:

  楚国郢人捏白垩e4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

  资料二:

  惠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庄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的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好,那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篇9

  《庄子》故事两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3.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五、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篇10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濠水之滨,有一对好友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辩论,这两个人是——?(庄子和惠子)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板书课题)。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人物简介 

  (回顾所学)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失考,与孟子同时。战国时代宋国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山东东明县人),曾任漆园吏。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惠子(约前370年-前310年),名施,华夏族,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2. 一词多义 

  ①之 其翼若垂天之云(的)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它)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固 固不知子矣(连词,固然、自然) 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流露出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感觉“出游从容”的鱼儿也快乐。 

  2.根据文意,说说你对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的理解。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

   3. 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示例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点,借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示例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故意曲解惠子的本意,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四)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的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  

  (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篇11

  庄子二则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庄子》寓言的内容、寓意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寓意,体会古代寓言故事的文学性及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学者南怀谨曾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的集大成人物就是庄子,庄子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或许更有一种同时伍的感受和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庄子的《混沌之死》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混沌之死》,学生划分朗读节奏,体会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2、结合书下提示和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并将疑难之处作好记号。

  3、释疑解惑。

  4、齐读课文,背诵。

  三、分析课文,体会文章主题。

  1、结合学生阅读,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体会故事中“倏、忽、混沌”命名的意义。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文中“倏、忽”意为急匆匆、神速的意思,代表有为,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混沌,聚合不分的样子,指天地未开辟前的自然状态,代表无为。以人的有为,来凿就自然的无为。有为的所谓成就,就是无为的死亡了。

  3、了解文章的寓言

  A、学生讨论。

  B、教师明确: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违反了事物本性,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往往会好心办坏事,效果与愿望相悖。因此要顺其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

  C、联系实际,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 感受:

  教师示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要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这才是生命的境界。

  四、学生背诵课文。

  五、完成课后练习。

  呆若木鸡

  一、导入新课

  在先秦诸子之中,庄子的生活经历可谓是贫穷加上平淡,造就里他的自然、无为的哲学理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庄子的《混沌之死》,了解了他清淡无为,尊重生命自然状态的态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呆若木鸡》的寓言故事。

  二、学生 阅读课文。思考:

  A、从斗鸡到木鸡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B、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反走”主要得益于什么?

  三、分析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节奏。

  2、学生讨论上述问题。

  3、教师归纳:

  A、从斗鸡到木鸡经历了四个阶段:恃气--------犹应--------疾视-------无变

  B、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度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炼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四、了解寓意:

  1、学生齐读后,,谈谈读了这则寓言后自己总结的寓意:

  明确:本文意在提醒人们,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威自怒,治理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精神内敛,修炼到家,就能百战不怠。

  2、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交流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

  例如:遇事沉着冷静,原都是要经过训练和磨练的。只有真正沉着冷静的人,才能处变不乱,取得重要的胜利。经过严格训练和生活磨练的人,其所具有的气质,确实能令人望而生畏。

  3、成语意思的变化。

  明确:文中的“呆若木鸡”指养到家的斗鸡看似木鸡,实则大智若愚。这个词语在长期使用中衍生出了新的涵义,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五)交流寓言

  1、学生将搜集的庄子寓言整理成故事后,在课堂上讲给其他同学听。

  2、教师或学生总结庄子寓言的内容和影响。

  3、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混沌之死

  原因   经过   结果   寓意

  倏忽报德 日凿一孔 混沌死  顺其自然

  斗鸡

  呆          恃气

  若          犹应

  木          疾视

  鸡          无变

  (修炼内功,百战不殆)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安”、“固”、“全”等常用文言实词的意思,能准确翻译全文。

  2.学习移情于物的写法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师生以读解文,落实“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4.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庄子和惠子的认知、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言词语积累,准确翻译课文。

  2.难点: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庄子和惠子的认知、态度。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迁移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积极、主动预习,自主疏通文意,并能形成自己的初步阅读体验。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读

  导入新课

  由故事《鼓盆而歌》导入新课。

  听故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译读

  疏通文意1.全班齐读课文,正字正音。

  2.解释关键字、词、句。

  3.师生一起逐句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4.全班齐读译文,进一步疏通文意。齐读课文

  抢答

  批注

  疏通字词句,解决教学重点。

  (三)演读

  理解文意以现代文还原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用现代文还原人物对话,进行悟读。

  (2)还原文言文对话,再读巩固。

  自由悟读

  演读、听读以“读”解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真正理解课文,巩固知识。

  (四)辩读

  合作探究

  辩论不分输赢,庄子和惠子其实也不分上下,他们的答话各有所长,各有各的智慧,他们的智慧都体现在哪呢?

  (庄子:超然物外、重主观感受

  惠子:求真务实,重逻辑推理)

  小组讨论

  交流

  明确让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对庄子和惠子的认知、态度,感受“游濠梁”中庄子诗意的生活态度,进而了解庄子的思想。

  (五)延读

  拓展延伸“移情于物”的写法、作用及相关的诗文。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

  齐读

  体悟

  让学生了解写作手法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六)引作者

  了解庄子

  庄子,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并称为道学之祖。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

  庄子思想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无为而治”。

  了解

  积累

  增加学生对庄子及其思想的了解。

  (七)总结庄子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活法,圣贤能让我们活得更通透。

  于丹《<庄子>心得》

  感悟

  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七、续读作业

  1.摘抄出自《庄子》的成语和名言。

  2.课外继续阅读《庄子秋水》的其他故事或《庄子》、《〈庄子〉心得》,更全面地认识庄子其人。